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公平的爱

公平的爱

时间:2023-05-30 10:26: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平的爱,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公平的爱

第1篇

[关键词]教师情绪;教学公平;研究取向

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永恒的理想。一般来说,教育公平包括教育起点、过程和结果公平。长期以来,人们主要围绕“起点”和“结果”公平进行研究。近年来,人们发现教育“过程”公平不能被忽视,开始将视野投向学校与课堂教学,研究其中涉及的公平问题。然而,当前研究重在揭示教学公平的理想图景和提出促进教学公平的多种策略。这种的取向解决的是教师“知不知”什么样的教学是公平的、“会不会”使用相应的策略保证教学公平的问题。至于教师“愿不愿”使用相应策略去实现教学公平,却被长久地“悬置”甚至“遮蔽”起来。而“愿不愿”归根结底是一个“情绪”问题,它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教学公平的实现。鉴于此,本文拟在清理、反思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阐明“正视”教师情绪是教学公平研究的应有取向。

一、已有态度:“漠视”和“敌视”教师情绪

在已有的教学公平研究中,教师情绪基本是“不在场”的。这又具体表现为“漠视”教师情绪和“敌视”教师情绪两种态度。

(一)一种疏离的倾向:“漠视”教师情绪

目前的教学公平研究已经涉及了较多话题。比如,通过长期的课堂观察,人们发现课堂互动中存在不公平现象,并提出了一些促进课堂互动公平的方法,包括关注所有的学生、在提问时考虑学生之间的机会均等……再如,人们发现课程资源的开发影响着教学公平。有些课程资源只适合男学生而不适合女学生,有些课程资源只适合“社会经济地位”高家庭的学生而不适合“社会经济地位”低家庭的学生,因此建议开发课程资源时,应照顾到不同性别、不同阶层的学生……类似这样的研究,丰富了人们对教学公平的认识,为促进教学公平提供了明确的指引。然而,“教师情绪”对教学公平的影响却被回避了,抑或是尚未被意识到。

细加分析可以发现,出现这样的状况。并不为怪。因为这是由科学研究传统所导致的。长期以来,理性文化一直在科学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它支配、控制并引领着研究的根本取向。情绪不是从理性本身派生出来的东西,理性只有一种办法来说明和对付它,就是把它归为“虚无”。这样,教师情绪在教学公平研究中“顺理成章”地受到“漠视”。

(二)一种拒斥的立场:“敌视”教师情绪

许多作为“准教师”的师范生或刚入职的新教师时常被告诫,千万别把“情绪”带进课堂。人们常说:有的学生外形可爱、头脑聪慧而且说话“中听”,教师会打心眼儿里喜欢他们,这是人之常情。但是,我们却不能将这种人之常情带入教学活动之中,以致在教学中密切关注自己喜欢的学生,巧妙和直接给予这些孩子以细致入微的指导,而忽视或放任自己不喜欢的学生。这是教师不能违背的职业操守。这样的看法,虽然观照到了教师情绪对教学公平的影响,但是它看到的仅仅是前者对后者的负面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是“敌视”教师情绪,是要从根本上排斥教师情绪。

之所以“敌视”教师情绪,乃是受社会心理的影响,因为“情绪”通常被人们视作“不好的东西”,甚至是“洪水猛兽”。在人们的心目中,“情绪”一词的身上笼罩着浓浓的贬义“气息”。它被定位为工作顺利进行的“拦路虎”,事业成功路上的“绊脚石”。受这样的刻板印象支配,在通向教学公平的进程中,“教师情绪”自然要被“拒斥”和“清除”。

二、现实追问:教师情绪是否可以被“忽略”和“拒斥”

当教师情绪被一味地“漠视”与“敌视”之时,我们禁不住要追问:教师情绪真的可以被“忽略”和“排斥”吗?

(一)教师情绪是否可以被“忽略”

我们如果问教师,知不知道要公平地对待学生,回答必然是“肯定”的;如果再问他们知不知道怎样保证教学公平,许多人也能说出不少的策略。而且,观察发现,这些教师并不是“无能”的,他们具备一定甚至高超的能力来落实那些保证教学公平的策略。但是,为什么教学中不公平的现象还屡见不鲜呢?一位教师曾谈到:“有些家长的素质很差,我去家访的时候,他们只顾忙自己的家务,也不打招呼,连杯水都不倒。第二天,在课堂上,我看见这家人的小孩,自然心里还‘有气’,对待这个小孩的态度肯定没有对其他小孩好了。”

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可见,教学公平不仅仅涉及“知不知”“会不会”和“能不能”等知识与能力问题,更是一个涉及“愿不愿”的情绪问题。这样看来,在促进教学公平的过程中,教师情绪是不能被忽略的。

(二)教师情绪是否可以被“拒斥”

当我们看到教师情绪对教学公平产生负面影响时,通常的反应是要求教师“拒绝”和“排斥”自己的情绪。但是,情绪真的是可以被拒斥的吗?当你“拒绝”它、“排斥”它的时候,它是否就“离你而去”了呢?

有位教师讲述了这样一段亲身经历:“多年前,我与一个人产生了较大的冲突。这些年来,我虽然表面没什么,然而内心深处却一直隐隐有些不快。这学期我接一个新班。在别人来看,这群初中生没什么特别,但是对我来说,其中的一个学生太‘特别’了。因为他正是那个人的儿子。虽然,我也知道不能趁机‘报复’,但是确实很难做到,甚至有时候不经意间对他流露出的表情,上面都写着‘讨厌’……”可见,情绪作为人性的组成部分,抗拒不了,排斥不掉,它将永远屹立于天地之间,以自身独特的方式,影响着甚至从根本上规定着人的行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情绪如影随形。无论何时、何地、有何种理由,它都是不能也不会被泯灭的,它甚至将从根本上决定着教学公平的实现。 转贴于

三、理想追求:“正视”教师情绪

教师情绪既不能归为“虚无”,也无法彻底“拒斥”,那么,通向教学公平的道路是否就此被阻隔呢?面对这样的情形,教学公平研究何为呢?

(一)正面对待教师情绪——教师情绪是教学公平的“促进者”

当我们把教师情绪推向“虚无”的时候,它其实正以一种更“隐蔽”、更“顽强”的方式在影响甚至主导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而决定教学的公平状况。人们慢慢发现教师情绪在教学公平中的独特位置。但是,这一发现令人喜忧参半!喜的是,人们将教师情绪从“虚无”和“被忽视”的状态中凸显出来;忧的是,人们并没有正面对待教师情绪,只是视它为一种“障碍”而要求教师予以拒绝和排斥。

然而,教师情绪是不能被“忽略”和“拒斥”的。这样,无论是“忽视”还是“敌视”教师情绪,都不可能成为教学公平研究的应有取向。真正应有的取向是什么呢?其实它一直在我们的面前,只等着我们去发现。这就是:“正面对待”教师情绪。这一取向要求我们不能忽视教师情绪,也不能带着惯有的“拒斥”偏见去看待教师情绪,而应当以一种不偏不倚地“居正”态度看待教师情绪。这样,教师情绪对教学公平而言就不再是无关紧要的了,也不再是必须移除或绕过的障碍了,它的另一面——作为教学公平的“促进者”——就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如同“压力”并非一无是处,“我们称愉快的压力为兴奋,并积极地去寻求它”,教师情绪也并非只能给教学公平带来负面影响,它也会促进教学公平。有人回忆了这样一个生活片断。

某校百年校庆时,恰逢雒老师80寿辰。雒老师所教过的学生,许多已经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教授、学者以及活跃在时代前沿的精英。是什么原因使雒老师桃李满天下呢?学校决定在百年校庆之际,把这个谜底揭开。学校在众多学生中,选出了100位最有成就的人,问他们:“你认为,雒老师的哪一方面对你的人生影响最大?”答案很快就以各种形式反馈回来。出乎预料的是,几乎所有的学生认为,雒老师给他们人生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眼神。

百年校庆隆重举行。校长讲完话后,便是各界名流的致辞。一位学者致辞的时候,笑着说:“上中学的时候,我最讨厌老师偏袒,比如偏袒成绩好的,偏祖女生,因为讨厌老师,我很厌学。雒老师公正无私的心底,像一方晴朗的天空,清澈,洁净,透明,从他的眼神中流露出来的是种公正的力量,使我的心也变得晴朗起来……”一位知名教授上台,先向端坐在中央的雒老师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说:“我刚上这所中学的时候,成绩非常差……那时候,同学看不起我,父母对我也失去了信心,然而雒老师的眼神中流动着鼓励和肯定,像一股股暖流,温暖着我自卑和沮丧的心……”

大会开到这里已经非常成功了。没有想到的是,就在最后,一位50多岁的教师在事先没被邀请的情况下,走上了大会的主席台。他说:“我也是雒老师的一名学生,而且在一所中学也教了二十几年的书。我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想让自己也像雒老师一样,把最美的眼神传递给学生。开始的时候,我总不能做好,后来我渐渐发现,能够传递这样美的眼神的人,需要的并不多,那就是你必须有一个满浸着人间大爱的灵魂……”

为什么雒老师的眼神能够流露出公正的力量?为什么雒老师的眼神能够流露出对后进生的鼓励和肯定?这是因为他有一个满浸着人间大爱的灵魂。正是对学生的爱,对每一位学生“茁壮成长”的憧憬,汇成为一股强大的情绪内驱力,推动着教师始终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懈地追求由教学公平而带来的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在一定意义上,一系列维系公平的方法与技巧只是促进教学公平的表层措施,而发自内心的追求公平的“情绪动力”才是教学公平得以实现的深层推动力量。因此,正面对待教师情绪,看到教师情绪也是教学公平的“促进者”,关注如何发挥教师情绪对教学公平的促进作用,乃是教学公平研究的应有取向。

(二)正确引导教师情绪——以情制情、以情致情

教师情绪对教学公平具有促进作用,然而教师的负面情绪肯定是存在的,那么如何避免其对教学公平的影响呢?人们以往通常的做法是:摆出教学公平的重要性,让教师知道;呈现教学公平的策略,让教师学会。人们寄望以理性去抑制“偏心”等各种影响教学公平的负面情绪。然而,在“知道”与“学会”之后,教学中的不公平现象并未从此消失。因为人们并“不愿意”去落实相应的行为。“人类理性乃是人这种动物长久的历史性建构,人的精神根须还伸展下去达到其原始的土壤。”希望运用理性去解决一切问题,其实是纵容了理性的无限僭越,将人“抽象化”和“片面化”了。这样,当人们试图通过增强理性去拒斥教师负面情绪的时候,理l生却反过来被强大的情绪力量所淹没与吞噬。

在某种意义上,情绪似乎没有逻辑,情绪上的问题似乎也没有道理可讲,情绪就是一种心里泛起的感受,是一种支配外在行为的固执的内心倾向。面对那些执著、不愿改变甚至是“不讲理”的负面情绪,内心的理性可能毫无作用,外在的说教可能也无能为力。这样,一种引导教师情绪的新途径便呼之欲出了。既然理性无法解决情绪的问题,那么就让情绪自己来解决吧。概言之,这是一种“以情制情”的途径。

以情制情,意味着教师是以自己的一种情绪去抑制和约束另一种情绪。喜欢可爱的孩子,忽略不可爱的孩子,讨厌经常给自己惹麻烦的孩子,这是人之常情。然而,上文中的雒老师就以一种满浸着人间大爱的灵魂,成功地超越了这些“常情”,为每一位学生带来了公平。各种情绪的基本性质是相同的,那么一种情绪要能够抑制另一种情绪,关键就在于前者的强度要超过后者。如此看来,以情制情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激发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强烈的爱,对每一位学生“茁壮成长”的强烈的憧憬之情。这理应成为教学公平研究的题中之义。

如果细加思考,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能够“抑制”影响教学公平的负面情绪,而且还能在很大程度上“生发”出促进教学公平的正面情绪,这就是“以情致情”。回首历史,孔子作为“以情致情”的完美典范便跃入眼帘。他的弟子来自鲁、齐、卫、宋等十多个诸侯国,分属不同社会阶层和年龄,既有贵族子弟孟懿子、南宫适与货殖致富的子贡等,又有无立锥之地的仲弓、穷居陋巷的颜渊与野人子路等。然而,孔子以“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的教育之爱,以高超的教育艺术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而且他做到了“无行而不与二三子”。即使儿子亦无“异闻”,即没有什么不告诉学生的、不公开的,不会将一些才学只传授给儿子。这正是“爱生忠诲”的深邃内在情绪所造就的真正的教学公平。

如是观之,我们对教学公平的研究不应仅局限于揭示教学公平的理想图景和提出促进教学公平的多种策略,还应关注教师情绪对教学公平的影响,着力探讨如何激发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强烈的爱,对每一位学生“茁壮成长”的强烈的憧憬之情,进而使教师以“爱生忠诲”的强大情绪力量抑制影响教学公平的种种负面情绪,并生发出促进教学公平的一系列正面情绪。当教师做到“以情致情”的时候,他们会主动去琢磨、探寻促进教学公平的各种方法,而不是等着别人来教自己。这时,教师才真正成为教学公平的“主动”的“促进者”,而不是“被动”的各种教学公平策略的“消费者”。从根本上说,这才是促进教学公平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

[参考文献]

[1]伯恩斯坦,情绪管理[M],范蕾,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104

第2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公平;现状;对策

教育工作的核心是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才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通过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某小学的课堂现实观察,笔者统计出了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公平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有可能在教育公平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一、课堂教学公平的内涵

(一)课堂教学公平的概念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部分。课堂教学公平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平等对待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有利于促进其发展的教学措施,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个概念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平等对待。教师要尊重学生平等的受教育权和平等的发展要求,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二是差异对待,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就是承认每个学生的天赋和智力各有特点。三是教师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是课堂教学公平想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即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只有这样才是公平的教育。

(二)课堂教学公平的特性

教师实践课堂教学公平具有三个特点。教师实践课堂教学公平具有道德教育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道德教育,以自身的态度和行为示范,告诉学生什么是公平和如何践行公平原则,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对公平的理解和赞同,最终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完成德育目标。

教师实践课堂教学公平具有内容实质性。教师的教育公平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可变性,着眼于实际和实质意义上的公平,而不拘泥于形式。以教师的课堂批评为例,对同样错误的批评,有时候教师对优等生的批评甚至严厉于对后进生。因为在一定的条件下,后进生需要更多的鼓励以保护其自尊心和积极向上的心态,而优等生则需要严格的要求和教育,以促进其更好地发展。这种形式上的不公平,实质上是公平的,不同的仅仅是教学方法和管理措施的差异。

教师实践课堂教学公平具有职业自觉性。教师职业是专业工作,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有着较高的职业意识。教师的职业道德自觉意识的内涵中也包括教师对公平原则的自觉意识。除了教育主体的自觉性之外,教育公平的自觉还表现在教育事业本身的正向价值属性。符合教育根本目标的举动本身具有公正或正义的特质,公正是教育本有、应有的内涵。所以教育公正还有一种职业的自觉性。

二、课堂教学公平问题现状与原因分析

(一)石家庄市某小学课堂教学公平问题现状分析

笔者以布罗菲—古德的双向互动行为系统为基础,结合教师期望理论,设计了课堂教学双向互动行为记录单,来了解课堂教学情况,如表所示。根据课堂观察表,对石家庄市某小学进行了30课时的课堂观察,科目包括语数外三科。

通过课堂观察笔者发现,在课堂教学中确实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引起重视。如在笔者的观察中,仅就提问的学生的性别和座位情况就暴露出了很大的问题。在总共的379个问题中,教师提问的男生人数占了60.8%,女生占了约40%;教师提问的学生位于前排和中排的分别占49.2%和44.2%,对教室后排的学生几乎到了不闻不问的地步;教师对不同学生的表扬和批评的情况也是不同的。总体来说,教师对男生、学习成绩好、能力强、外向的学生的期望要高,而忽视那些课堂纪律差、成绩差、不积极参与课堂的学生,对他们的关注度低。

(二)课堂教学公平问题的原因剖析

1.教师的教育价值观的偏颇。功利主义的教育观念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文化心态,使我国的教育一直存在着偏颇,即注重教育的社会功能,忽视个体功能;注重培养学生成材,而忽视教育的本质任务——培养学生成人。在错误的教育价值观的引导下,教师只关注升学率,关注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很自然的结果了。

2.教师的教育公平观的错误。由于缺乏对公平观的本质的正确的了解,教师关于公平的某些观点是错误的。比如,有些教师错误地理解平等对待,对学生的基本权利的侵犯还是没有停止,以为平等对待就是均等对待所有学生;有些教师错误地理解差异对待,以至于在课堂中区别对待学生。这些观念的错误导致了教师不可能正确地践行公平原则。

3.教师的专业能力的不足。笔者在课堂观察和与教师谈话中了解到,有些教师确实想要在自己的课堂中进行最大程度的公平教学,但是似乎难度颇大。教学任务的繁重,班级的规模,教师的个人教育智慧的缺乏,教学实践能力的欠缺;等等都是制约公平的原因。

三、教师推进课堂教学公平的策略思考

(一)教师要改变错误的教育价值观念

教师要用“教育爱”超越教育功利主义,认识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最终幸福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在课堂上公平地对待学生,认识到学生的智力分布是不同的,对每个学生的天赋进行积极的挖掘和开发,才能最终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

(二)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公平观念

只有正确的公平观念才能指引教师正确的公平行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因学生的性别、成绩、性格、家庭背景等原因有所偏爱,这是课堂教学公平的前提。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不用统一的目标来束缚学生,对每个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这是课堂教学公平的关键一步。

(三)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观,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观念的进步离开了实践只能是主观的空想,所以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进行公平教学的保障。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精神,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才能最大程度地理解公平原则,并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深化和提升,最终指导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檀传宝,《论教师的公正》[J],《现代教育论丛》,2001.5

第3篇

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妈妈,你对我的爱在那里呢?

也许是我没感觉到,不是的,我一直在寻找,但我们不是一家人吗?你说过,这句话,不是吗?一家人,是啊!只是血缘关系的,没有爱的一家人!

妈妈,你知道吗?我多么希望你在我没考试不成功是说声别放弃啊!但你没有.我好害怕失去你啊!你让我心灰意冷啊!

你记得吗?自从有了弟弟后,你从来没关心过我,哪怕是一句话!

你每次都在别人面前说我的坏,说我的不好,说哥哥的优良品质,哥哥,是啊!他好,我也这样认为的,但是你可曾经想过我也有好,我常常帮你做家务活,体谅你,说你是人不是神,人的爱是只有一个人欣赏的,不是共有的,爱是专一的,但上不可能我也不是什么神,我只是普通不能再普通的一个小孩,我也是需要爱的啊,妈妈我也是人啊,为什么你不能给我点爱呢?为什么,我不是嫉妒,我和哥哥的感情很好,只是,我不甘心,为什么我不能感受母爱,我常常想也许,妈妈是爱我的,这是另一种方式,只是方式不同罢了,爱是很多种的啊!爱!爱!爱!妈妈,我怎么没感觉啊!

是啊!世界上是不公平的,只有两点是公平的,人都要死,人每天都只有24小时啊!

自我安慰一下吧,何必要去计较呢?没有爱就没有了吧,爱是专一的,何必要去强求不是自己的东西呢?何必呢?

对不起,妈妈,我不是你的天使!

第4篇

有些人可以一辈子衣食无忧,而有些人却要苟且生存,这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是公平的吗?

曾经的我,对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或事无比的憧憬,认为这世界上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我去喜欢。但看得多了,便为不同人的命运所感叹,上天真的是公平的吗?

有的人,一生下来,就便拥有了一切。从此,学位、金钱、权利一切的一切就像是潮水一样扑面而来。他们不用刻苦努力的去考取学位、不用为了生计而忧愁。他们是快乐的也是幸运的;而有的人,一生下来注定要困苦一生,从幼时渴望上学,到成人了想要一份好工作,他们一直拥有着希望。渴望用知识去改变命运,用行动去创造未来,让自己能够脱贫致富,有一个好的生活。但他们有的是注定要留在大山里生活一辈子的。我不禁感慨,同样是人,为什么命运就差这么大呢!

有的人,可以在炎炎夏日,吹着空调,在办公室里轻松的工作。当着他们的白领、蓝领、金领、甚至是董事长、总裁,他们有时或许是因为商场上的事愁作一团,但他们从未感受过低三下气、整天乞讨的生活。是的,他们有一份好的有稳定的工作,他们也是幸运的;有的人,却只能顶着太阳,骑着三轮车,穿梭在繁华的都市里收废品。纵使身上的皮肤被晒得撕裂,脚上的鞋被磨破了一个又一个洞。脸上和四肢被晒的黝黑,已经和身上其余的地方变成了两极分化,他们还是在前行,还是在城市的某个角落里、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好自己的事。他们不为别的,只为靠自己的努力来养活自己。他们能够用自己的双手去劳动、自食其力,他们也是不被人看轻的。还有的人,却只能乞讨为生。整日跪在街头,面对一个个路人的冷场热讽和犀利的眼光,却也只能忍气吞声。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他们不站起来,不用自己的双手去劳动。这种人是可耻的。同样有的人真的是残疾了,在乞讨时,还要面对社会公众下的舆论压力。他们不可悲吗?以前,人们会给乞讨的人一些钱。可现在,遇到乞讨的人,人们会迟疑,会怀疑他们是不是骗子。与其说现在的人没有爱心,不如说是世道变了。每个人都在自己光鲜亮丽的外表下蒙上了一层面具。

还有的就是淳朴勤劳的庄稼人,一辈子都在种粮食。脊背弯了、皮肤黑了、手长茧了……他们一辈子都在劳动,可他们也一辈子为人敞开心胸。他们脸上有的不知是辛苦劳动的汗水,最重要的是那淳朴的微笑,看了就踏实。与之相反的,是城市里从小被家人捧在手里的宝、宠溺的小公主、小王子。他们可以肆无忌惮的做他们认为对却又很无理的事。他们没有想过外界人对他们的感受和想法。他们可以在公交车上随意的吹口哨、敲座位,而旁边的人却只能默默的堵住耳朵;他们可以自以为是的破坏公共设施而一点都不感到羞愧,而人们也只能纠结的看着这一幕幕;他们可以胡闹的和父母、老师讨价还价却不知道自己多么的可笑,而家长老师却只能忍,因为没有人舍得去训斥他们;他们可以……而旁人却只能……他们不知道这样做周边的人会多么寒心,他们只知道自己的乐趣。以自我为中心嚣张的气焰一直燃烧着,且愈演愈烈。

真的,这个世道变了吗?变的一切都不公平了吗?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健康幸福,而有的人只能残疾堕落。为什么有的人当了警察,有的人却做了小偷;为什么现如今的有钱人可以藐视穷人,而穷人只能低三下四,他们也是有尊严的啊!为什么当官的可以随意欺压老百姓,难道这不是社会主义国家吗?政府的能力真的这么弱吗?我不禁感叹着一切,这不公平的世道、这不公平的命运、这不公平的人!

潍坊文华国际学校初二:刘程爱

第5篇

今天,我看了著名作家黄春华的作品——《手心里的阳光》,讲述了从小跟着奶奶生活的雨桐,因奶奶的去世被迫投靠远在兰亭的父母。在处理周围人的爱这些关系的时候,雨桐深感苦恼,直到母亲也去世了。

雨桐经历了她所不能承受的痛苦:父母离异,失去父母的爱,足以让一个孩子悲痛欲绝。可是雨桐,却拿出了平常人少有的勇气,离开父母,独自一人生活在兰亭。这是一个孩子所不能办到的事情,孤独、寂寞、痛苦时时刻刻伴随着雨桐。上帝有时是公平的,有时又是公平的;有时是仁慈的,有时却不是仁慈的。有一种人,近在咫尺,却心在天涯。她如果是过客,我们可以视而不见;她如果是朋友,我们可以背道而驰;她如果是妈妈,我们又将怎样?生活就是一种宿命,我们注定会依恋一个人,依恋得刻骨铭心。而当这个人离我们而去之时,我们就该长大了——成长是一种疼痛,疼痛是一种真实。

我们永远站在青春的帏幕背后,轻轻撩起垂落的一角,对你诉说着不变的故事——我们、你们和他们,共同拥有着那份薄如白纸的青春,恰似夏日的枝头不能停止的歌唱。扑面而来的美丽,稍纵即逝的忧伤,笑脸在掌声中绽放,泪水在心痛中消逝……

读了《手心里的阳光》,让我明白了爱是不能忘记的,别人的生活就是你的生活。痛苦什么也不是,就是痛苦,从痛苦里读出什么,才是财富。

第6篇

读了黄春华[Specail Girl]之<<手心里的阳光>>,心中总是涌起一股莫名的忧伤和仇恨.为女孩雨桐的命运感到忧伤,仇恨这歧视贫穷的世道,难道贫穷也是一种过错?

女孩雨桐,自幼与外婆生活在内地.父母通过努力拼搏在一个名叫兰亭的地方过上丰腴的生活,却几乎不与女儿联系.雨桐与父母之间有着深层的隔阂,她认为自己被抛弃,被忽视.外婆去世后,雨桐被迫来到兰亭,种种难堪与尴尬不断发生.最难过的是,父母有了另一个女儿,并且对她百般疼爱.在融入家庭,校园和兰亭这个过程中,在处理来自父母,妹妹,同学之间朦胧青涩的爱这些关系时,雨桐深感苦恼,并勇敢找寻,直到揭开谜底......

雨桐,这个悲剧的化身,经历了这个年龄所不能承受的痛苦.父母离异,失去父母的爱,足以让一个孩子悲痛欲绝.可是雨桐,却拿出了平常人少有的勇气,化悲愤为力量,离开父母,独自一人在兰亭这个竞争强烈,人海茫茫又繁荣昌盛的城市中打拼.这是一个孩子所不能办到的事情.孤独,寂寞,痛苦伴随着雨桐,时时刻刻.

其实,上帝是公平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阳光就在每个人的手心里,只要你肯握住,就会感到温暖.上帝是仁慈的,他努力让每个人感到幸福.然而,上帝又不是公平的,仁慈的,他让富有的人歧视贫穷;让弱小的孩子感到自卑,失去母爱,他让母亲近在咫尺,却心在天涯.

生活就是一种宿命,我们注定会依恋一个人,依恋得刻骨铭心.而当这个人离我们而去之时,我们就该长大了----成长是一种疼痛,疼痛是一种真实.

第7篇

人来世上,便得到一条命。

“命”里有什么?

――明亮的、看到五彩世界的眼睛。

敏锐的、听到曼妙音乐的耳朵。

――灵巧的,有力的、温暖的双手和矫健的腿。

――还有创造奇迹的思想。

不公平的是,人仅仅因为手、脚或视力听力有缺陷,就被认为是残疾人。

残疾仅仅是某一方面功能的障碍,而不是全部功能。是人有残疾,不是残疾人。

对残障人士而言,除去功能障碍,并没有损毁造物主赋予他的其他能力――眼睛、耳朵、心灵。换句话说,他们拥有的跟失去的相比,还保持百分之九十甚至百分之九十九的能力,比如说思想的能力。

然而,别人并不这样想。别人的眼光,大多是怜悯的眼光。

更致命的是,残障人士自己也不这样看。残疾之后,他们有可能失去人最宝贵的东西――信心。

残疾的肢体如果加上残破的心灵,是人生真正的低谷,厄运缠身。

人的运气当中,厄运是最难缠斗的一种。运由心生,财运,官运不好,都可由心力冲击破除,而厄运是霉头缠住了心。

然而,厄运可由爱来破除。

在人生所有的力量当中,爱的力量最大。爱能再造人生,让人重新建立一个软件系统,包含核心价值现。核心价值观能够在人最倒霉的时候拯救他。核心价值观的含义是:

(一)人生是有价值的。任何境遇下的人生都有不可取代的价值。

(二)人生的价值并不以出身、财富和肢体健全与否为唯一尺度。

(三)人在为他人、为社会的服务中呈现价值。

(四)每个人都在自我价值中显露尊严。

(五)尊严是用钱买不来的,只能用自我努力来实现。

这五项标准的中心词是:价值、尊严。

爱能够唤醒自爱。对自己生命的爱,对自我价值的期许,是自爱的真谛。

爱能够唤醒受挫者的信心。信心是一只鸟。对健全人来说,它是天空翱翔的鸟。对残障人士来说,它是囚于笼中的鸟。笼子是什么?是心牢。心牢就是你认为自己没有翅膀,尔后飞不起来。

爱是一双手,能打开笼子的门,让小鸟飞向天空。

老天爷常常考验人,最不堪考验的就是爱情。俗语道: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老天爷也常常成全人,让贫贱夫妻、困顿夫妻恩爱过人并让世人倾慕。

老天爷如同一个铁匠,时时锻造人心,看其中含有多少善良、坚忍以及对理想的追求。

老天爷也是公平的,让困顿中的人珍藏和吮吸每一滴甘霖。这样的“甘霖”,顺境中的人常常体会不到。

在这个世界上,谁顺谁逆,是说不清的一件事,往往没有定数。然而,人缺什么都不能缺两样东西:

――对别人和自己的爱。爱生命中所包含的不可思议的创造力。

――坚持。假如人生是一条跑道,跑道边上也许有鲜花,也许有冰雪。但无论如何,都要跑下去,不问终点有什么等着你。用德兰修女的话说:“它是你和上帝之间的事。”

常常地,人生是一个人的战斗,自己毕生与自己竞赛,最终赢得的是内心的饱满与平静。

第8篇

“公平的爱”,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时候,教师总会有意无意地将一些为班集体服务的任务分配给能力强的孩子,因为他们能完成得很好,这些孩子总是被老师重视着、表扬着、肯定着;而另一些能力较弱的孩子,老师怕他们完成不了任务,就很少要求他们为集体服务,因此他们就是集体中沉默的、胆怯的、内向的小孩。还有一些精力旺盛、比较顽皮的孩子,他们可能注意力容易分散,做事不仔细,教师也很少分配任务给他们,而他们为了引起别人的重视,常常在集体中弄出些动静,他们就成为经常受到批评的那些小家伙。

“公平的爱”在幼儿学习生活中更重要地体现在教师给予公平的发展机会。为了排除上述人为地拉大幼儿差距的现象,教师在实际的工作中要想方设法重视每一个幼儿,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注。中班的第二学期,我在实践中就启用了幼儿“值日生”制度,坚持一个学期下来,有了很多收获,现在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幼儿值日,让教师克服了启用孩子的主观心理因素,让每一个幼儿享有均等的机会

幼儿值日制度的执行必须每个孩子都参与,面对家长,形成家园合力共同配合完成这项长期的活动。教师在认真分析每个孩子自身情况的基础上,根据他们能力的强弱、个性的差异和性别的不同,编成若干两人一组的值日搭档。每周一将本周五组的值日名单公布张贴在《家园共育栏》内,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值日时间,配合教师做好幼儿身心工作,也对教师公平执行这一制度起到了监督作用。

二、幼儿值日,让幼儿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

幼儿值日这天,教师把为班集体服务的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派给值日生,如:早餐后擦桌子,把用过的碗推到清洗池旁,收发玩具、彩泥、图书,和教师一起带做早操等等。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小太阳,家长总觉得孩子小而事事代劳,孩子也觉得劳动是大人的事,小孩不用做事。通过当值日生,孩子们尝到了劳动的快乐和光荣,回到家里也争着帮大人擦桌、放凳、摆放碗筷等。有很多孩子第一次做了值日生,还恋恋不舍地说:“我还想当值日生!”

三、幼儿值日,很好地培养了幼儿的自信心,自主行为得到了尊重

除了称呼“值日生”外,教师还给这个职务冠以了好听的名字:“老师的小助手”和“小老师”,其他的小朋友都很仰慕很羡慕。值日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有自己的主张。如:整理图书时自己决定放图书架上还是橱柜里;小组自由活动时,值日生可以自己决定,也可听取小朋友建议自主性地投放一些操作材料;有时小朋友也直接向值日生反馈一些意见,值日生凭已有经验或模仿老师做出处理,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一天值日结束,教师把值日情况小结,并发小红花肯定表扬。等等。这些行为树立了幼儿的自信心,充分尊重了幼儿的自主决定,尤其是胆小、懦弱、内向的孩子得到了教师、同伴的重视,逐渐变得开朗、大胆了。

四、幼儿值日,很好地培养了孩子间的合作能力,树立了相互帮助的意识

一组搭档的两位小值日生,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就放手让他们自行解决。如:个子高,力气大,他的搭档天豪个子小力气也小,他们两在推着碗筐到清洗池边时力量很不均衡,总是歪歪扭扭很艰难的样子。就主动出来解决问题:他提议天豪推,他在前面拉。这样碗筐就沿着直线前进了。男孩和女孩搭档的组,有的男孩就会主动承担端重些的玩具篮子,让女孩捡散落的玩具。每次收放彩泥时,彩泥罐的盖子打开和关上有点小技巧,经常就有掌握了技巧的值日生去帮助或教没有掌握技巧的搭档。孩子们在合作中学会了观察、思考,学会了探讨、尝试。

五、幼儿值日,转变了家长的教育观念,家园配合更加和谐

第9篇

【关键词】教育公平 社会责任 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师应该立足本职,关注教育公平,履行好服务新时代的社会责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将教育列在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六大任务之首,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涉及千家万户,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实现教育公平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始终不懈的追求目标。同时,教师要履行社会责任,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以下,笔者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 理性关注教育公平

就笔者观察,现实性的不公平主要是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人口众多、贫富悬殊、阶层分化、国民素质整体不高、存在重男轻女的封建残余思想等因素造成。制度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不公、教育政策和规则不公、社会和教育体制不健全不合理及其导致的教育腐败等因素造成。所以,更应该理性地来看待教育公平问题。

所谓的教育公平它涉及了四个方面:

第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发展,只有尊重个体发展的教育才符合教育公平的原则。教育的结果不是一个模子的批量生产,教育是一个社会的范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社会的一分子,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从尊重生命的角度说,彼此间应该相互尊重。

第二,受教育权利的平等原则。国家要发展,民族要强大,需要全民教育。教育公平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客观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说到底,就是以人为本,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党的教育方针明确规定,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实际上,就是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保障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

第三,教育机会均等原则,即要使每个人有均等的入学机会,在教育过程中享受平等的对待,有均等的学业成功的机会。无法忽视的是,虽然我国教育公平的整体状况在不断改善,但目前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义务教育的师资和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小,部分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和使用也缺乏有效的监管。

第四,区别对待原则。要实现教育机会均等需对每个个体予以不同的教育待遇。教育是一个关系的范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主体,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只有在平等、相互尊重基础上情感交融才是有效教育学生的前提。

二、 认真履行社会责任

教育要有助于社会的升迁性流动,为缩小城乡差别、为缩小由于无法选择的出身而导致的起点的不平等作出努力。但是,应试教育淡化了甚至漠视教育的社会责任。一切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其结果是,培养出来的人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惟利是图、见利忘义、缺乏公德意识。一些学校为了自身的利益,人为地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为升学的恶性竞争推波助澜。这些都是教育公平实施路上的阻碍。缺乏社会责任感带来的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灾难性的后果。

摆脱这一现象并使国人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已是迫在眉睫。关键要靠我们的教育,教育关键的又是教师。首先就是要我们的教师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否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当是一个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只有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富有良好社会责任感的一代。教师的社会责任感主要表现在师德高尚,勤奋工作,特别要以身作则,热爱学生,引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学生成为关心国家、社会、民族、他人的人。

三、 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立足本职工作,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需要时刻牢记在心的。只有充分认识到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才会产生对教育工作真挚的、深厚的情感。教师要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做到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依法执教,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应把个人的一切置于教育改革和教育事业发展中。要有雄厚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业务能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努力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不断充实和更新知识结构,增强实践操作能力,既要精通学科知识,又要博采相关知识,还要有过硬的有关本领。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和高尚的道德情感,是教师获得成功的基础。

当今时代,教师职业要求教师队伍必须纯洁,师德必须端正。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的学识教人,更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品格教人;不仅通过语言传授知识,而且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培养品格。勇于探索,开拓创新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面对新世纪,国际竞争更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意味着教师肩着重任。这就需要每一个教师不断树立新观念,研究新问题,提出新方法,寻找新规律。那种墨守成规,抱着死东西不放的旧思想、旧方法,已不适合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为了培养有锐意进取精神的跨世纪的新一代,教师必须具有探索研究、开拓创新的精神。只有这样从方方面面地提高自身,才能真正做出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为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立足本职,理性关注教育公平,履行好服务新时代的社会责任,还要紧紧把握素质教育的主题,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素质,发展继续教育,不断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参考文献

[1]刘书平. 落实学生养成 提高道德素质. 中国教师,2002-2

[2] 汤广建.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索. 小学语文教师, 2005-11

[3] 肖川. 教育的社会责任. 现代教育报, 2006-8-4

第10篇

[关键词] 爱;公平;赏识;践行

教师的爱像汩汩清流,流淌在教育的田间,滋润在学生的心头;教师的爱像融融春风,吹拂在教育的大地,柔软在学生的心间;教师的爱是暖暖春阳,播撒在教育的世界,温暖在学生的心田。陶行知曾经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应该用最真诚的爱去点亮每一个学生心灵的明灯。

一、公平的爱能激发每个学生的潜力

教育重在公平。在应试教育思潮的冲击下,素质教育往往成为一句有名无实的口号,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马太效应”,好学生锦上添花,差学生雪上加霜。漂亮的学生人人都爱,对不漂亮的学生的爱才是教师真正的爱。教学的真谛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教育的点化,注重学生的多元发展,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智力潜能。

教育贵在公平。好学生是班级的领头羊,往往德智体美劳全面齐头并进,是同学们日常学习、生活的好榜样。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笔者的实际经验就是,很多时候教师似乎被“美好”蒙蔽了眼睛,对优等生的一些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一句“人无完人”来劝慰自己,得过且过。但是实际上“好鼓仍需重擂,百炼才能成钢”,在教育的道路上要“精益求精”,给学生释放的空间,也尽可能地开发学生更大的潜力。中等生是优等生的“预备团”,是后进生的“潜力军”,一定不能忽视这些看似成绩稳定的学生。针对中等生,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改变他们不思进取、不求上进的心理,帮助学生制定更高的学习目标,“踮一踮脚才能够到的苹果才是最甜美的果实”,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和上进心。后进生是教师的“心头宝”,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教师恨不得走到哪里都把调皮的后进生装在口袋里,生怕惹出什么不可收拾的“弥天大祸”。但是教育要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面对后进生,教师需要倾注更多的关爱和耐心,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不只是“挨批评”,也可以是“受表扬”。

教师要手持一杆“良心秤”,把关爱均撒给每一个学生。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多带几把评价学生的“尺子”,摘下“有色眼镜”,实现真正的多元评价。要相信教育的伟大力量,相信教师平等真诚的关爱可以创造奇迹。

二、赏识的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师要勇于赏识学生,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爱的教育。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基于中国人比较内敛,似乎总是有话说不出口,“严师出高徒”“慈母多败儿”,在生活中大家似乎更习惯“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存在的即是合理的,传统教育传承一代又一代,培育了无数优秀的人才,当然有它的可贵之处。但是赏识教育是能让学生开心、家长愉悦、教师快乐的教育。赏识教育承认差异,允许失败,通过“赏识”,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学生多表扬,让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满足,激发他们的无穷潜力,使其整个身心都得到愉悦,真正做到“快乐学习”,促使学生产生较强烈的学习欲望,变“被动”为“主动”,最终获得求知的成功。

赏识教育并不仅仅是一句口号,需要实事求是,落实到实处。教师要大胆地向学生表达关爱和赞赏,多给学生一个灿烂的笑脸,多给学生一句温暖的关怀。当下教育,时时提倡赏识,处处体现赏识,但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赏识教育更是艺术中的奢侈品。学生虽然喜欢听表扬,渴求被赏识,但他们希望的并不是廉价泛滥的表扬和赏识。

赏识教育是赏识那些通过努力才能达到的进步,是激励和赞赏的结合,激励是在克服困难之前的“雪中送炭”,赞赏是在学生成功之后的“锦上添花”。应当寻找赏识的合适契机,抓住关键,让每一次赏识都事半功倍。赏识的关键是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学生身上有很多优点,有些优点是学生自己都烂熟于心的,再一遍一遍地重复“你真棒”的时候,他们会觉得了无生趣,内心根本没有被触动。要做真诚的赏识者,实事求是,注重随机教育,并不是单纯地为了赏识而赏识,要表扬得体,让每一句赞美都发自内心,才能走进学生的世界。

赏识教育最大的误区就是“只要表扬,不要批评”。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我们要尽可能多地尊重每一个学生,但也要尽可能多地要求每一位学生”,真正的赏识教育是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优质教育。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对自我的认识并不全面,如果教育者一味地表扬赞美,对“批评”守口如瓶,学生很容易就“误入歧途”,没有办法正确地认识自己。笔者认为社会需要的不是“温室里最娇艳的花”,需要的是无论风雨都能茁壮成长的栋梁之才。

三、师爱要落实在实践中

师爱要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在教育教学的前线――课堂中,看到学生们娇嫩的笑脸,看到许多的措手不及,感受过无数次的失望与希望。教育的魅力就在于教育者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捧着一块块璞玉,谨慎又谨慎,通过努力,时间的见证,璞玉渐渐发光发亮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与定位,这也许是教育者最大的骄傲和期望。

从教生涯中,笔者一直坚持在教学一线,觉得这是距离教育、距离学生、距离梦想最近的地方。遇到问题,生气烦忧,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家常便饭。但是回顾过去,这些都是见证学生成长最宝贵的财富、最精彩的一幕。

第11篇

有人说,天命难违;可又有人说,不能向命运屈服。到底是信服前者还是信服后者呢?

世间万物本是一切的根源,但人人却忽视这一切。为了名利,人们可以颠倒黑白、不明事理。例如那无辜的动物。

难道它们的出生就任凭他人摆布?难道我们就没有一点怜悯之心吗?我们来到世界纯属偶然,但这个偶然的机会却让我们享受世界。

可是这世界若无一种动物,这世界就会濒临灭绝,但是这个世界若无‘人’,世界是不会停止转动。

人虽是高级动物,但是高级动物也是由许多低级动物维持起来的。

狗的存在是错吗?猫的存在是错吗?鸟的存在是错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它们的出生是没有错,错的就是我们人类太自私了,为了名利、金钱,随意的杀害它们。每一个都是娘生的,都是血肉之躯。可你们却这样对待他们。

它们是有感情的,它们的忠心是你们无法想象的。高兴的时候你们冲着它们笑一笑,而你们不高兴呢?发泄自己的情绪:骂他们、打他们。它们呢?忍了,为了你们忍了,它们不是因为打不过你而是它们爱你!

动物的出生是它们不能选择的,而它们之后的路是由它们自己走的,不需要你的残酷、无情,只需要你们的关心和爱。

人生是不公平的,但不公平的人生却是可以创造出不一样的世界。天意就是选择,你可以选择相信它,但你也能选择不相信它。

第12篇

1854年,38岁的杰西顿患了食道癌,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在一个微风吹拂的黄昏,杰西顿对陪自己散步的妻子说:“我曾经对你承诺要陪你白头到老,请你原谅,现在我不能履行自己的诺言了。我有一个最后的心愿,就是希望在告别尘世前,帮你找到一个善良的男人,让他来替我完成爱的使命。”

安莉紧紧抓着杰西顿的手说:“我也对你承诺过,今生我的爱只献给你一个人,我宁愿一人孤独,也不能背叛对你许下的诺言。”

“不,亲爱的,如果我撇下你一个人在尘世上孤苦伶仃,我会很愧疚的。只有你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幸福地活着,我在另一个世界里才会开心。你不记得了吗?我们说过,爱,就是为了让对方更幸福。这才是我们最应该遵守的诺言呀。”

当死神向杰西顿逼近时,他并不为自己的生命担忧,而是为妻子今后的幸福着急。知道自己时日不多的杰西顿,抓紧时间为实现自己人生中最后一个心愿而努力。他印发了大量的传单,传单上写着:我,约翰·杰西顿,将不得不向这个我依恋的世界说再见。我知道对于我的妻子而言,这是不公平的。我说过要陪她白头到老,可是我不能完成这个爱的使命了。希望有一位善良、懂得爱的男人来替我完成这个使命。因为我的妻子——36岁的安莉是一位善良、美丽的护士,她是一个值得爱的女人。她的住址是圣玛丽教堂街9号。

无论安莉怎么劝说,杰西顿都不为所动,他站在圣玛丽镇最繁华的街道上,将为妻子征婚的传单一张张散发到路人手中……

然而,病魔并不给杰西顿实现他人生最后一个心愿的时间,弥留之际,他叮嘱妻子:“请人将传单上的征婚内容刻在我的墓碑上……生前我不能找到一个接替我的人……死后我也要去找……”

杰西顿走了,安莉按照杰西顿的遗愿,在他的墓碑上刻上:我,约翰·杰西顿,将不得不向这个我依恋的世界说再见。我知道对于我的妻子而言,这是不公平的。我说过要陪她白头到老,可是我不能完成这个爱的使命了。希望有一位善良、懂得爱的男人来替我完成这个使命……

在杰西顿去世不久,安莉就嫁给了一个教师。因为丈夫使她对爱情有了更深的理解:爱情不仅仅是两人都活着时的耳鬓厮磨,相濡以沫,更是在对方走了以后,自己能更快乐更幸福地活着。她知道,只有她找到新的归宿才能让杰西顿在另一个世界安心。虽然安莉实现了杰西顿的心愿,但她并没有将墓碑上的征婚启事抹去,她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她拥有一份最深沉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