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我的前半生结局

我的前半生结局

时间:2023-05-30 10:26: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我的前半生结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的前半生结局

第1篇

1、电视剧《我的前半生结局时,贺涵和子君没有在一起,也没有和唐晶和好,子君和唐晶闺蜜缘分已尽,子君的工作走上正轨,出差时遇到了贺涵,但没有相认。陈俊生和凌玲继续生活,白光和子群和好如初。

2、讲述了生活优越安逸的全职太太罗子君与丈夫陈俊生离婚后一切归零,在闺蜜唐晶及其男友贺涵的帮助下打破困境,进入职场,在自我成长中走向人生下一程的故事。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说起最近很火的一部电视剧《我的前半生》,剧中男主是由靳东扮演的贺涵,为人冷酷,确实商界不可多得的人才,也是我喜欢的男星之一。女主老公陈俊生外遇凌玲的子君、喜欢了贺函多年的唐晶等等。

子君的故事是全局的一大看点,看过的人都知道,子君在于陈俊生还是婚姻关系是整天逛街,买名贵的包包,完全是一个贵妇生活,也正因如此,忽略了老公陈俊生的看法,她太单纯了。而陈俊生工作带来的种种压力使他需要一个倾诉的对象,这时候恰巧凌玲出现在他面前,好感倍增,日渐生情,也就使陈俊生产生了抛弃子君的想法。

离婚自然需要打官司,子君完全不想舍去这个家,她努力维护这个家,但家还是碎了。她一度绝望,感觉世界都塌了,甚至连最坏的打算都做好了,幸亏好闺蜜唐晶一直安慰她,陪伴她,贺涵虽然嘴巴毒,但是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子君的错误,他理解陈俊生的想法,而且陈俊生的工作能力让他赏识,他对陈俊生也很有好感,自然偏袒陈俊生较为多一点儿。

因为唐晶的这一层关系,使得贺涵多次帮助这对孤苦伶仃的母子,子君也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贺涵,但她却深知,她和贺涵是不可能的,不仅是因为贺涵是唐晶喜欢的人,更是因为她和贺涵的差距太大,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我很期待最后的结局,贺涵究竟是和谁走到了一起,是优雅大方的女强人唐晶,还是勤奋拼搏的单亲妈妈子君,我更偏袒与前者。还有酱子中的两位,老板和老板朋友的女儿,我们都已经看出,老板朋友的女儿已经喜欢上了老板,可老板其实也对这个姑娘充满了好感,可是身份的界限太深了……

望这部剧可以出一个圆满的大结局。

第3篇

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

我恨君生早

恨不生同时

日日与君好"

殊不知这短短30个字在字里行间道尽了时空上多少个“我”与“君”的无限遗憾,殊不知沉淀了历史中多少个“我”与“君”的无可奈何,殊不知承载了红尘中多少个“我”与“君”的无比企盼。

尘世中有缘相爱却无份相守的,多如牛毛,这是一种莫名的遗憾。

尘世中有缘相守却无心相爱的,比比皆是,这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亲爱的,人间爱情上演了太多太多幕悲剧,若是相爱时间空间都应不是距离,然而这18年,多少让我有些望而生畏,我无法预测我们的明天会是怎样,无法信誓旦旦地向我心爱的你承诺“永远”在我们的爱情里究竟会有多远?我怕,怕这一切只是黄粱一梦,只是镜花水月。

君,年长我18年的君,18年的岁月你经历了几多情场的挫折,18年的岁月你饱受了几多商场的起伏……我不能确切地知道这几多究竟是多少?只是遗憾那些故事赶不到我的报到却已拉开了序幕,那些故事……那些故事成了我只能从你口中听闻的传说,一个离我似乎很古老很古老的传说。亲爱的,请原谅你的前半生我来不及参与,你的后半生我想好好珍惜。

18年,一个几近是代沟的年差,让你疑惑于银屏前的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何以对你芳心暗许?一个18年让你感到了岁月的无情,无情地过早侵蚀了你英俊的容颜,一个18年赋予了你一份成熟,只是这份成熟在一个青春逼人的我让你觉得是那么的沧桑,一个18年让你备受了无尽的压力,害怕世俗眼光的不理解,以至于你不敢在人潮拥挤的街头牵起我的手,一个18年隐没了一个男子的大胆示爱,以至于你羞涩且吝啬地对你心爱的女人大喊一声“我爱你”。

可是,亲爱的你知道吗?18年,让我迷恋于你那颗久经世事而愈发仁慈的心,18年让我倾心于你身上那种成熟男人特有的气息,18年让我中意于你内心那份深思熟虑的理智,18年让我陶醉于你那多愁善感的文字里透露的忧伤,18年让我怜惜于你几经沧桑的愁容与淡定……

亲爱的,你愿意拿一切去换回你那已被吞噬的过往岁月,让你求得一点点青春的光彩,可以与我并驾齐驱在同一起跑线上。可是你知道吗?我愿意拿一切去提前获得你那已早于我的18年,让我有机会陪着你一路向北直到抵达幸福的教堂,在众人的祝福下让你为我袭一身白色的嫁衣,在我的无名指上留下我们相爱的痕迹,让这种平凡的幸福蔓延到我们我们白发苍苍之时,“执子之手,与之偕老”就是我们故事的完美结局。

18年,毫不留情地定格了我们纵是才子佳人也难觅人间凡夫俗子的祝福,18年我们很难让他们找到你我之间任何相爱的方式,18年我们已不在他们的审美标准之内,18年我们已不在中国传承的道德的界限之内……

第4篇

尤其是人到中年,孩子大了,不用背着抱着喂奶洗尿布啦,有些结婚早的,孩子已经去外地上大学了,更不用下班回家忙着买菜做饭辅导作业了,把这些父母给闲的呀,生活立刻失去方向!

前半生把自己绑在孩子这辆战车上,突然松绑了,心里是欢脱了,精神也空虚,有些东西就可以乘虚而入了。

年轻的时候,你好我好啊,进入中年审美疲劳、身心疲惫,夫妻间彼此麻木了,也开始有时间挑剔了。

万事俱备,只差一场同学聚会!

多年后参加同学聚会,一定会遇到前任,既是同学又是曾经的恋人,这就是一颗裹着蜜糖的,新鲜刺激又充满忐忑的未知,见与不见,这就是你自己的安排!

为什么我老人家总把目光聚焦在同学聚会上,因为这里非常有可能着火啊!这里有昏睡了多年的火种,有煽风点火的氛围,有蠢蠢欲动的初心,有无处安放的爱情!喂,妖妖灵吗?我看见同学聚会的上空有火花,还冒烟了!

同学聚会,这是一个非常冠冕堂皇的借口,今晚我不回家!同学聚会,这是一个天赐良机的情感疗伤会所,我又不是去天上人间做足疗!可同学聚会,这里就是鱼龙混杂的精神按摩啊!接受按摩时,也没想出事,一旦接触上了,一切就皆有可能!都是血肉之|,怎么能没有一点儿心动?你是唐僧啊?

若能保证总在河边走而不湿鞋,这不是你技术好,而是你运气好!上来一个大浪就能拍死你!你若总是没事在河边转悠,就是在寻找湿鞋的机会,否则你去河边是为了捡钱吗?

同学聚会是一场释放了压抑多年情感的盛宴,我们见证了彼此的青春,我们记忆了彼此年轻时的模样!同学聚会是一场人性解放的狂欢,我们都摘下混迹社会的冰冷面具,卸下防御的铠甲,扔了进攻的武器,一层一层地剥离、放松啊,越放松就越舒服,最后也就都脱了!

没有当初的预谋,却是在开始就写好了结局!除非,你狠心地不让它开始。

你以为你能绕开前任只跟别人碰杯?可是前女友那脉脉含情的泪眼,就能激发你作为雄性动物那无穷无尽的保护欲!是谁让你受了这么多年的苦?放下!让朕来!

你以为你不会在意事业发达成功满满的前男友?你看着他在同学聚会上被前呼后拥风光无限,你想象着他的老婆一身奢侈品满世界旅游,你能如此淡定地继续做个买菜大嫂不去抱怨自己的老公吗?噢!上帝呀,这真的好难!

参加过同学聚会的我,回来就被刺激失眠了!无数个不眠的夜晚,多想有个土豪的前男友来攻陷我,这个的念头就是吃了一盘基围虾也按捺不下去呀!想想又不犯法,让我趴厕所里再哭一会儿!

果然,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你要是诚心参加同学聚会去见前任,创造双方进一步接触和对比的机会,那么你就是成心想出轨!

多年后再见面、触动情肠、沧海桑田,无论两个人当中有谁过得不好,都有可能会找前任疗伤。对方扑过来,你接还是不接?如果两个人过得都不好,那么来吧!同病相怜、天雷地火!除非两个人过得都很好,家庭幸福,事业顺遂,但也要有责任心和控制力能把握好这个微妙的分寸。这么复杂的局面,不出事是两个家庭中了彩票,出了事反而是常态了!

第5篇

关键词:苍凉;海派;意识流;传统与现代融合

张爱玲有着显赫的家世,她的外曾祖父是晚清重臣李鸿章。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多变的命运,丰富的经历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她根据自己的生活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写出了四十年代上海市井人物的两性感情,例如《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等,表达了她对当时女性的一种新的审视,也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坛的独特地位。

《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由于她的家人对金钱的欲望,她被迫嫁给了姜姓大户人家的二少爷,一个骨痨病人,在财欲与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扭曲,不但自己一生痛苦,还嫉妒并破坏儿子的婚姻,逼死儿媳,阴谋拆散三十岁女儿的姻缘。小说写到“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3]。表达了张爱玲对那个时代市井女性的审视,也间接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失望与茫然的情怀。

一、四十年代海派的代表作品

“海派”一词从其出现之时起,就是相对于“京派”而言的,意指出现于上海区域内的带有商业消费色彩和异端特质的文学艺术。海派作家都自觉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以刻绘男女的情爱世界为卖点,把文学作品的消费性看作创作的首要目的。

张爱玲是40年代海派的一支,海派作家还有叶灵凤,刘纳鸥等。张爱玲对海派小说有强烈的认同感。张爱玲的小说里挥散不去的那种旧式脂粉气息很大程度上源于她对海派小说的痴迷。她也直言不讳地指出自己对鸳蝴小说的偏爱,张爱玲早期还拜访过周l鹃,《沉香屑・第一炉香》就发表在周l鹃主编的《紫罗兰》上。身为作家,张爱玲的姿态是“小市民”的,她的题材也取自她所熟悉的人和事。上海阴暗弄堂里小市民的悲欢人生是她最拿手的题材,她一直努力“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4]。

二、苍凉的美学

张爱玲在《公寓生活记趣》里写到“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张爱玲对于人生的态度是冷漠的、悲观的、灰色的。她的作品有着美丽而又苍凉的文字,这既与她所处的时代风潮有密切联系,也与她个人的际遇休戚相关。她在《传奇》中写道,“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张爱玲的感觉是凄凉的,因此也就悲从心来。而张爱玲对家庭也是充满了失望,出身显赫的她,父母离异,被父亲幽禁于小阁楼半年之久,她的心里必定会留下许多阴影,这些在她的文章的字里行间弥漫着。

这部作品从头到尾笼罩着的淡淡的、若隐若现的悲凉气氛,例如刚开始由月亮开题,“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30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30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30年前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着凄凉”[5]。月亮本就有着清冷、伤感的情愫在其中,读来令读者有一种凉意涌上心头。这种凉意不是让人立刻警觉的,好似入秋季节,一场秋雨一场凉,伴随着小说情节的推进,虽还是平静的语气,但读者的伤感之情越来越浓、挥之不去,结尾写道,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6]

曹七巧是张爱玲在《金锁记》里着重打造的一个人物,曹七巧在姜家的30年,本就是一个难忘的历程,从开始的受歧视,到自己对感情的绝望,以及对儿子女儿变态的折磨,让人脊椎发凉。麻油店老板的女儿出身,自由生长,说话尖酸、市侩气重,本就跟大家族的行事说话格格不入,连丫鬟们背地里都瞧不起她,又因为丈夫低人一等,自己也总觉的家里人欺负她,怨声载道。她在姜家没有一点地位,在丫头嘴中是“低三下四的人”[7],在亲哥哥亲嫂子嘴里也变得“没一点得人心的地方”[8]致使她在压迫中观念被扭曲,最后不仅她自己的婚烟被她搅得一团糟,她还亲手毁掉了她儿子和女儿的婚烟。从她刚一出场张爱玲就浓墨重笔地刻画了一番:“谁教我的窗户冲着后院子呢?单单就派了那么间房给我,横竖我们那位眼看是活不长的,我们净等着做孤儿寡母了――不欺负我们,欺负谁?”[9]正是因为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她在姜家这几十年来所受的压迫,才让曹七巧这个可怜的人可恶地毁了自己的一生也搭上了别人的一生。最后落了“前半生怨人,后半生被怨”的下场。

儿女的一生在她的阴影下也是苍凉的,长白娶了芝寿,本以为可以一直幸福,但是新婚第一夜她就被七巧叫去吸鸦片,一夜未回,七巧还不断地议论他的,让芝寿十分难堪,这正像书中写的一样“丈夫不像个丈夫,婆婆也不像个婆婆”[10]。最后芝寿还得了肺病,结局十分不幸。长安是上了30还未嫁的老姑娘,直到碰见了童世舫,两人互相喜爱,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但是谁知曹七巧不但不因为自己女儿找到了爱的人而高兴,而是偷偷暗示童世舫长安吸食鸦片,她也亲手毁了自己女儿的幸福。

第6篇

《爱情公寓》是梦想开始的地方

我直到高中毕业的时候也不知道自己会干表演这行,因为我高中的时候是学音乐的,本来是打算考音乐学院的,后来跑偏了,考了一个音乐剧专业。从《爱情公寓》开始我被大家认识,它是我事业开始的地方,给了我信心,见证了我的成长,而且让我结识了一大堆好朋友。

陈赫 娄艺潇

热心师兄成就当红“寓霸”

如果不是师兄陈赫的热情介绍,上海戏剧学院音乐剧专业的大二女生娄艺潇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误打误撞地就遇上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女一号”。

那是一次偶然的见面,陈赫突然想到自己刚刚加盟的电视剧《爱情公寓》还缺一位女主角,就问小师妹娄艺潇说:“你愿不愿意去试试?”娄艺潇还没弄清楚这是一部什么样的戏,热心的陈赫就提出了邀请:“我现在正好要去公司拿剧本,要不你跟我一起去吧!”

抱着“顺便溜达一圈儿”的心理,娄艺潇踏进了剧组。工作人员给了她一段台词让她演一下,当时周围一个搭档的演员也没有,娄艺潇丢开剧本,想象着旁边有十几个人,对着空气跳着脚就是一顿狂吼,瞬间霸气外露……两天之后,她接到剧组电话,女主角就是她!

说起这段儿往事,娄艺潇又拿自己开起了玩笑:“我当时也没想那么多,行就行,不行就拉倒。谁知道他们这么草率就定了……”

后来导演才告诉娄艺潇,这个决定其实一点都不草率,那时候《爱情公寓》的其他角色都已经有了合适的人选,只有女主角“胡一菲”迟迟定不下来。娄艺潇去试镜的时候,陈赫特别担心她,让一个小师妹去演“大姐大”,能合适吗?谁知他这次热心牵线,促成了“胡一菲”和“曾小贤”这对欢喜冤家。

别看娄艺潇在戏里对陈赫呼来喝去,“寓霸”气焰十分嚣张,戏外的娄艺潇绝对是个乖巧懂事的小师妹,不但一直尊称陈赫为“贤哥”,师兄有啥事,只要招呼一声,师妹绝对义不容辞。

2013年年底,陈赫和爱情长跑13年的女友许婧踏入婚姻殿堂,在求婚的时候,娄艺潇没少为陈赫出谋划策。起初,陈赫打算在国外搞个浪漫盛大的求婚仪式,仗义的娄艺潇拍着胸脯对他说:“你说吧,你想怎么搞?我们大伙儿一块儿飞过去给你帮忙!”后来,陈赫经过侧面打听,知道许婧不喜欢这种大张旗鼓的方式,才打消这个念头。虽然在戏里和陈赫演情侣,甜甜蜜蜜毫无顾忌,可是生活中的娄艺潇却特别懂得分寸,她常说,自己和陈赫老婆的关系比跟陈赫还要好。

随着“爱情公寓”第四季的上演,“胡一菲”和“曾小贤”这对欢喜冤家也即将和观众们说再见,他们的爱情究竟走向何方?娄艺潇这时候卖起了关子,“这个我们真的不能剧透,不过可以告诉大家,‘爱4’里面我们的感情特别波折,还有非常令人吃惊的桥段!”

娄艺潇 邓家佳

最铁闺密没有“之一”

邓家佳

公寓里的小伙伴儿都长大了

《爱情公寓》其实就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每个人虽然个性都不一样,却能够成为这样的好朋友,而且是一辈子那种,这是最让人珍惜的。这么多年过去了,小伙伴们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我特别感慨,这些年我们见证了彼此的幸福和成长,真心地祝福大家!

“你在‘爱情公寓’里交到最好的朋友是谁?”

“当然是娄艺潇啦,大家都知道!”

聊起友情话题,邓家佳第一个提到的就是娄艺潇,“我们两个爱臭美、爱玩儿的小姑娘就是从《爱情公寓2》结缘的。她有什么不开心的必须第一时间打电话给我,我也一样!她可以不打招呼就来我家,我也知道她房间密码锁的密码……”说到这里,邓家佳不忘底气十足地补充了一句,“你拿一样的问题去问潇潇,她一定也会这么回答,她最好的闺密也必须是我。”

在采访娄艺潇时,我们还真的拿这个问题去“考验”了她一把,结果娄艺潇的答案和邓家佳说的一模一样,“我们整个剧组关系都很好,但我跟邓家佳的关系是出奇的好,就有点像家人的那种。”娄艺潇更爆料说,自己有邓家佳的家们钥匙,下了飞机不回自己家,而是直接拎着行李去邓家佳家里。而且外表柔弱的邓家佳颇具“女汉子”风采,换灯泡什么的都不在话下。

娄艺潇和邓家佳同一个剧组聊了3年多还不够,到了不同的剧组还要互相探班。有一年娄艺潇过生日时正好在组里拍戏,邓家佳二话不说开着车赶了很远的路,专门到片场去给她过生日,这让娄艺潇感动不已。而娄艺潇统计了一下自己探班的频率,最后得出结论:探的最多的就是邓家佳的班!

更让两个小姑娘开心的是,她们俩竟然成了双方家长友谊的“桥梁”,去年,邓家佳和娄艺潇工作都特别忙,4位家长竟组成了一个小型旅游团一起到西双版纳去旅游。难怪邓家佳开玩笑说:“我和潇潇现在已经从至交上升为世交了!”而娄艺潇则开心地表示:“家佳的妈妈刚给我送来好多四川香肠,说是给我们家的年货!”

“潇潇的前半生我没有参与,潇潇的后半生我奉陪到底,我的人生也少不了潇潇的参与。”邓家佳顽皮地吐了吐舌头,“说的我自己都觉得肉麻了。”

邓家佳 王传君

仗义的“地主”爱抢单

和其他几位“四朝元老”不同,邓家佳是第二季才入住“爱情公寓”,并且和王传君扮演的日本房客“关谷神奇”上演了一段令人哭笑不得的癫狂爱情。

在此之前,邓家佳和许多观众一样也是《爱情公寓》的粉丝,在《爱情公寓2》筹备期间,需要招募新演员,而编剧刚好看过邓家佳主演的电影《十全九美》,就邀请她来试戏。用邓家佳的话说,“我和《爱情公寓》的气质比较搭,就这样很自然地成了其中的一份子。”

刚进组的时候,邓家佳的心情真有点忐忑,特别是最开始有一些观众在她的微博留言说一些批评的话,让开朗的邓家佳很受困扰。此时,戏里那个“神经兮兮”的“关谷神奇”向她伸出了援手——

“可能是知道要演对手戏,所以我们会互动多一些。而且在我们几个中,王传君是惟一的上海本地人,他就是要尽尽地主之谊,特别照顾我们,特别是我初来乍到的时候他给我很多帮助。”渐入佳境的邓家佳在剧组逐渐展现出“婆妈本色”,对一大家子人呵护备至,王传君常常“嘲笑”邓家佳,说两个人“荧屏上演情侣,生活中像母子”。

别看王传君是个细致又爱养生又懂得享受生活上海男生,可也有“大男子主义”的时候,主要表现在热爱买单。只要大家聚会的时候有王传君在场,他肯定会抢着付账,对于他这个习惯,小伙伴们都认为是极好的。

《爱情公寓》第4季里,“关谷”和“悠悠”继续扮演“脱线情侣”,状况频出。两人经过两季的恋爱,终于要去领证的时候,居然发现“关谷神奇”是已婚的!这让人对“关悠恋”的最终结局真是充满期待啊……

邓家佳 孙艺洲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孙艺洲

爱情公寓是我们的青春笔记本

在我的微博上,有很多“爱粉”给我留言,说他们看《爱情公寓》,从高中看到大学,或者从未婚看到现在孩子都会走了,这部戏陪伴了他们好几年重要的成长时光。对我们来说,《爱情公寓》拍摄这几年也是我们最好的青春回忆,每个人,包括我自己,都在成长在变化,像陈赫结婚了,家佳不仅演戏,还开了自己的火锅店……每次看到这部戏,都能回忆起当时自己是什么样子,发生了什么,它就像我们的青春笔记本一样,很难忘。

看过前几季《爱情公寓》的观众一定不会忘记,“花花公子”吕子乔和“小姨妈”唐悠悠互飙四川话的搞笑场景。生活中的孙艺洲和邓家佳还真是一对四川老乡,而且还是有故事的老乡!这故事还得从十几年前说起——

邓家佳和孙艺洲从高中起就有着同样的目标与理想:做一名优秀的演员。2002年两人在各自妈妈的陪同下来北京参加艺考,住在同一家宾馆。后来,两个人一个考到北京,一个考到上海,但缘分却让他们在《爱情公寓》再度相聚。

第7篇

两性关系中,选择既牵扯到两性间的冲突、我们自己的欲望,也有我们的潜意识,同时还掺杂着道德和伦理的考量,因此选择是困难的,结果也总是相当复杂。

拥有一段稳定的伴侣关系,却又发现了更适合自己的,这是我们的两性关系经常要面临的一个挑战。这其中,最困难的是更适合的伴侣出现之后――在物质层面,人们对“更好的”选择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比如更好的一款汽车或一栋大房子,我们基本上总是因为选择了“更好的”而兴奋和满足;而两性关系中,对于“更好的”,选择总是更复杂,结果也总是更复杂。

出现了一个更适合的人

33岁的女记者马丽陷入一场情感困局:在还算美满的婚姻之外,遇到了与自己的灵魂更匹配的人。

两年前结婚时,马丽曾半开玩笑地警告丈夫李浩:“你要是遇上比我更好的,第一不许动钱包;第二不许动身体;第三更加不许动感情。”李浩赶紧表决心:“我保证,我只对你动!”没想到仅仅两年,马丽自己先动了。

“他懂得我,在他面前我可以做自己。”马丽解释。他们之间还有更好的性――几乎每一次都创造出死亡般震撼的巅峰快乐。

马丽刚入行时,一位老记者说,女记者关系容易破裂,因为天天采访成功人士,都比自己的老公优秀,自己的老公很难保持吸引力。马丽后来了解到,这位前辈离婚两次,原因都是出现了“更适合”的伴侣。

马丽很困扰:如果总是遇见了更好的怎么办呢?

对伴侣关系的挑战

遇到一个更适合自己的人――并非只有女记者才会遇到。我们的两性关系几乎总要面临这样的挑战。也许我们中的很多人在一生中要多次面临这样的挑战。

“两性关系中,没有一个人可以同时满足另一个人的全部需要。在已有的伴侣关系之外,发现更适合自己的人,是很正常的事情。”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心理治疗师姬雪松认为:“但它的确构成对伴侣关系的挑战。”

其中最困难的是,当更适合的伴侣出现之后――在物质层面,人们对“更好的”选择,比如更好的一款汽车或一栋大房子,总是很有成就感;两性关系中,选择既牵扯到两性间的冲突、我们自己的欲望,也有我们的潜意识,同时还掺杂着道德和伦理的考量,因此选择是困难的,结果也总是相当复杂。

更适合的伴侣出现,人们未必会向前迈出一步。

遇见相同问题的王小宁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在两极被冲撞、被挤压,最后,她还是决定:让生活保持原来的样子。“我们都需要离开一段婚姻,这种打碎和重建的人生成本太高了。”

同时,她还有道德的压力――道德要求伴侣们更深刻地去耕耘已存在的伴侣关系,而不是去发现哪里还有更合适的。

“我们既有喜新厌旧的本能,但人类也非常真诚地追求稳定的长期的伴侣关系。这是有人类学意义的:母亲和孩子可以更有保障,人类种群的生产和延续也得以保证。而和同一个人一起慢慢变老,仍然是我们的一种向往。越稳定的感情,越持久的婚姻,也越能够满足我们对于爱和亲情的需求。”姬雪松说。

但琳达决定忠实于自己内心的声音,和自己最爱的人在一起。虽然这个选择可能带来一场可称为“战争”的家庭冲突和个人生活秩序的混乱。

“如果留在原来的关系里,心里会总是想着我曾经有过更爱的一个人,那就是另一种不忠诚。”

同样卷入“情感风暴”的小白领胡冰心也选择了与更爱的人在一起。她相对简单:她和他并没有结婚,她甚至没有解释这种离开是因为自己发现了一个“更适合”的。她只是拎着自己买的几个名牌包包和一个大衣箱搬出来,一段旧关系就结束了,一段新关系也开始了。

为什么你会看到一个“更适合”的?

无论选择什么,一个更适合的伴侣的出现,通常可以理解为对彼此关系已经不满足的信号。

心理咨询师荣伟玲说:“在稳定的伴侣关系中,你主要的需要已经被满足了,但你肯定还有没有满足的需要,当它上升成为最主要的需求时,就会去发现能够满足这个需求的人,‘看到’更适合的伴侣。”也就是“更适合”的伴侣是被你自己的需要发现的。

心理学认为,伴侣关系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变化的――在伴侣关系建立之初,双方因为相爱,而彼此容纳,各自的个性都被接受。但随着两个人的关系融合,进入一个分歧和差异加大的时期,就会渐渐变得不符合对方的要求。这时候,你就会把视线转移到二人世界之外。

荣伟玲解释,有两个时机,人们特别容易看到“更适合”的伴侣。一是纸婚前后。“两个人结婚时间不长,在以前没有共同生活的基础,双方处于幻灭期,差异开始显现,这时候的冲突往往显得不可调和,双方很可能会向外寻求理解和慰藉,很容易撤退。”

另外一个阶段是40岁左右。“这时候人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有种对年龄的危机感,会对自己的前半生进行总结,发现还有很多未曾实现的愿望和没有尝试过的生活方式,就会比较不甘心,容易投奔新伴侣。”

是“更适合”,还是一种错觉?

那些勇敢地向前迈出一步的伴侣们,与更适合的伴侣在一起,是否有更多幸福?

王莹觉得自己比以前要幸福很多。

“他大我10岁,比我成熟,他带着我成长。和他在一起,我觉得我人生的平台变得很宽阔。”王莹说,他们先在美国生活了3年,现在一起回到国内,创办IT公司,还有了一个孩子,感情也很深:“我们无法想象没有彼此。”

Daisy觉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既不能说不幸福,也不能说很幸福。”她是一家世界500强公司中国北方区高管,孙平则是一个非诉讼律师,他们相遇时双方都有家庭。“现在我们仍然相爱,但我没有想到其中有这么多困难。”Daisy会感受到那个前妻的存在和影响――事实上,那前妻还在作为孙平的妻子时在家里招待过她。孙平也无法不想到另一个男人曾经存在过。“这真的妨碍了我们获得更多幸福。”Daisy说。

与更适合的人在一起,伴侣们通常会遇到像Daisy这样的问题。

德国心理治疗师伯特・海灵格(Bert Hellinger)分析,第二任妻子通常会有一种负罪感,也不能完全相信自己能像第一任妻子那样完全得到丈夫。在《谁在我家》中,海灵格建议:“如果他们承认自己因第一任伴侣的损失而获益,承认如果不是前一任伴侣的放弃,自己就不能拥有新伴侣,上述情况就可以改变。尊敬系统中所有的人是系统达到平衡的决定性因素。这样,一个男人和他第二任妻子才可以亲密在一起,但是他们对第一任妻子仍然有某些道义和责任,他们之间的关系也绝不会和第一任关系一样。如果一个女人得到她的丈夫时导致另一个女人有所损失――新伴侣中当事人如果能够明白他们欠了以前伴侣的情,成功的机会就大。他们接受自己体会到的罪恶感,并承认随着新关系建立所产生的罪恶与歉意,这样他们的关系就能更加深入和更加实际。”

梁英美则认为她自己“被自己的幻觉欺骗了”。“我认为是更适合我的人,当真正在一起后,最初还是挺好的,但过一段时间,我却发现我所面临的问题,和我在前面的关系里的问题是一样的。”

对此,荣伟玲的分析是:“一个更适合的人可能对应了你一个新产生的需要,当这个需要满足了,你会接着产生新的需要,你就不再需要他了。然而你还有新的需要产生,那么你会继续发现更适合的伴侣吗?在很多时候,一个更适合的人,只是你的错觉。”

更深入地认识自己

心理治疗师姬雪松认为,一个更适合的伴侣的出现,无论你如何选择,无论你从中体验到什么,都可以将之视为一场自我认识运动。

“我们是从他人的眼光中看到自己。为什么我会觉得这个人更适合我?吸引总是有原因的,有我们自己的潜意识在起作用。”

一个例证是这样的:有一个女人,在她10年的婚姻生活中,长期保持着与另一个“更适合”她的男人的关系,但她始终不选择。后来通过精神分析的治疗发现,她恐惧存在于两个人之间的、特别亲密的联结。所以她总是需要遇到一个“更适合”的伴侣,“更适合”的伴侣是对她的恐惧的稀释,这样,亲密感就不会太浓了。

这就是解读这个“更适合”的伴侣的意义。“它的意义就在于,改变不一定是所有事情的结局,认识也许就是终点。”姬雪松说,“尝试去解读这个‘更适合’的人对自己的意义,思考为什么我认为这个人是更适合我的伴侣,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自己,包括我们的欲望、我们潜意识中未满足的需求,获得自我的成长,而这是更深刻的变化。”

(摘自《心理月刊》)

对话:“我不认为太多就是问题,重要的是他/她的个人体验”

Q:我们注意到有人命名了一种“不满意就换综合征”。您怎么看今天的伴侣们所面对的挑战呢?

姬雪松:追求幸福和更好的生活是值得欣赏的。我们要看到,偶然地吸引和伴侣关系偶尔的更迭,是人生的常态,也是对自己的幸福负责任的表现。但如果在已有的伴侣关系之外总是能够看到“更适合的伴侣”,就可能带有自恋的特征:他/她把婚恋过度理想化,不断追求心目中完美的人。对伴侣关系不断更迭,还可能表明这个人不完全成熟,心智成熟的人会去找到足够好的伴侣,并从伴侣关系中获得满足,而不会经常地陷入不满足。

Q:在这样的频繁更迭中,会体验到幸福吗?

频繁地更迭伴侣,并非在掌控生活,而可能是陷入了一种身不由己的漩涡之中。特别重要的是,这样一种更迭,很可能与他/她更迭的伴侣无关,而只是他/她自己内心的一种情感经历或是强迫性重复。这种更迭很可能是病理的,通常也很少会感觉到幸福,而且他/她的整个人生,就好像没有根据地一样,是空洞的。

第8篇

2010年5月21日下午15时许,吉林市公安局昌邑区公安分局接到群众报案:松花江大铁桥西侧北护坡下,有一男子手持尖刀将一女子刺倒……警方火速赶到现场,发现被刺女子已经身亡,行凶男子不知去向。警方通过侦查,很快将舒兰市金鑫建筑公司老板的儿子聂峰锁定为犯罪嫌疑人,并于5月23日将其捕获。聂峰为何费尽心机约章倩见面,又何故残忍地将她杀害,他和这个素未谋面的女子之间有着怎样的纠葛呢?

母向儿哭诉,父亲

身边出现“红颜知己”

事情的起因还得从聂峰的父亲聂海林说起。

2010年5月10日,聂海林被朋友请到金筷子肥牛府吃饭。席间,一个中年女人频频举杯向聂海林敬酒。经朋友介绍,聂海林得知女人名叫章倩,46岁,舒兰市吉舒镇人,原本和丈夫、孩子在山东潍坊做生意。两年前,章倩因患障碍性贫血独自回到老家调养。闲着无事,她总想找点生意做,可一直没有机会。

而现年57岁的聂海林原本是舒兰市棉纺厂的工人。1978年,他和小自己3岁的本厂女工霍兰结婚。1980年3月1日,霍兰生下儿子聂峰。1997年,聂海林从工厂辞工,开始承包建筑工程,并逐渐将一支小小的建筑工程队扩大成了初具规模的建筑公司,自己做了老板。聂峰高中毕业后去了珠海打工,2001年回到舒兰,进入父亲的公司,协助父亲管理企业。2002年,在父母的操办下,聂峰和女友尹慧结婚,第二年生了一个女儿。随后,聂海林又出资在正阳小区给儿子买了一套宽敞的住房,聂峰带着妻女搬出去单过。2008年,霍兰从单位内退,闲不住的她在自家二层小楼的楼下门市开了一家粮油超市。

聂海林在认识章倩后的第三天傍晚,忽然接到了章倩的电话:“聂大老板,我是那天跟你一起喝酒的章倩呀,你要是工作不忙,咱们聊聊好吗?”聂海林正准备回家,便问:“聊什么?我喜欢聊的,只有赚钱。”章倩急忙说:“那咱们就聊聊生意。聂大老板,我听说你在舒兰火车站那儿又包了几幢住宅楼,工地上的活儿肯定很多,要是有干不过来的活儿,你就交给,也让小妹跟着你挣点钱呗。”

聂海林立刻明白了章倩的用意,她是想在自己这里“抠”走点活儿干。天下哪有这么便宜的好事?聂海林忙说:“我工地上没有你能干的活儿,但你要是能投资我举双手欢迎。”“我要是有钱就不找你聂大老板了。”章倩的声音突然变得沉重起来,她忧伤地告诉聂海林,自己20多岁的时候就到黑龙江虎林边城做外贸生意,后来回到舒兰老家投资做家具生意,没想到因粗心大意,家具店被一把火烧光了。自己和丈夫前半生的心血付诸东流。为了生计,丈夫带着她和孩子奔赴山东潍坊投靠亲友做小生意。而祸不单行,前两年她又被查出患上障碍性贫血,为了不拖累丈夫,她独自回家乡调养身体……说着说着,章倩便抽泣起来。电话彼端的泪水将聂海林的心泡软了。他柔声说道:“妹子,我知道你有难处,下次我接到工程,第一个就想到你,如何?”在聂海林拍着胸脯的保证下,章倩终于平静了下来。

聂海林不知道,在他和章倩通话时,老伴霍兰也在一直拨打他的手机。可是电话一直占线。直到半个小时后,霍兰才拨通了聂海林的手机。

聂海林回到家,霍兰问他:“你跟谁通电话呢?一说就半个多小时。”聂海林说:“跟吉舒的小章,你不认识。”看见丈夫的手机就放在桌子上,霍兰随手拿起来,点开通话记录,看到一个陌生号码就拨了过去。电话刚响两声,对方就接听了:“聂大老板,这么晚了还打电话,想接着聊吗?”霍兰一听对方是个女的,慌忙把电话挂断了。

丈夫在外面有了女人!敏感多疑的霍兰脑海里瞬间产生了这样的判断。恰在这时,聂海林的手机响了,霍兰一看正是她刚拨出去过的号码,便对着话筒张口就骂:“你个不要脸的!”

对方正是章倩。原来,霍兰用聂海林的手机拨打了她的电话后,她以为聂海林想要找她谈帮她的事情,急忙接了电话,可她刚说了一句话,对方的电话却断了。章倩猜想是聂老板的电话线路出了故障,怕耽误事儿,她就又把电话打了回来。可令章倩没想到的是,电话里传来的是一个女人的骂声,并夹杂着聂海林的呵斥。直觉告诉她,这个女人就是聂海林的老婆。她连忙收线。

第二天,聂海林正在工地巡查,章倩打电话过来说道:“聂老板,我就是给你打了几个电话,你老婆就怀疑我是你的情人了,还在电话里骂我。看来我们真是有缘啊,我还真不想白顶这个虚名呢!”聂海林自知妻子理亏,忙替妻子向章倩道歉,然后推脱说自己正忙,挂断了电话。晚上回到家,聂海林对妻子说起了白天章倩打电话质问他的事,并劝妻子别把他和章倩的关系想歪了。谁料,霍兰听说章倩还在给丈夫打电话,心头的火又“腾”地燃烧起来。她夺过丈夫的手机,调出章倩的号码就拨打过去。很快,章倩接听了。这一次,对于霍兰的叫骂,章倩不再沉默。

妻子再次无理取闹,聂海林自觉颜面扫地,正想呵斥她,霍兰却把电话挂断了,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你说你跟她没关系,可人家刚说你跟她说过,你不喜欢看我这张老脸,就喜欢和她在一起。”聂海林气恼极了,马上拨通了章倩的电话:“我什么时候跟你说过不愿看我老婆的老脸了?”章倩听出来聂海林生气了,忙解释说:“你老婆在电话里张口就骂我,我说那话是气她的,你别介意。”聂海林说:“以后咱们别联系了,就当咱们没认识过。”说完就挂断了手机。

丈夫和章倩的对话被旁边的霍兰听得一清二楚,火气顿时消了一半。至此,事情本来可以结束了,可是聂峰的参与却让事情陡然出现了另一种结局。

保父母婚姻,儿子

巧妙设计“错打”若干电话

5月15日中午,聂峰来到超市看望母亲。霍兰见到儿子,忙告诉儿子:“你爸在外面有个女人,这个女人还在电话里把我骂了,你爸为那个女的也总和我吵架。” 聂峰气愤地说:“这个女人是谁啊?等我找她谈谈,让她离我爸远点。”霍兰将满腔怨愤宣泄出去后,心里平静了许多:“算了,事情已经了结了,你爸也说不和她来往了,你就别跟着操心了。往后你多留点神就行了,看住你爸,别让他再跟那女的联系。”

聂峰心里却说什么也放不下这件事了。于是,他向母亲要来了章倩的电话号码,然后劝母亲不要再和父亲吵架就离开了。

回到家,聂峰越想越替母亲感到愤愤不平。他决定找那个女人面谈一次,规劝她不要影响父母生活。可当他掏出手机正欲拨号时却忽然想到,自己如果以聂海林儿子的身份找她,别说想和她面谈了,恐怕她连电话都会立刻挂断,然后关机。若想和她见上一面,必须以其他身份约她。思来想去,聂峰忽然有了主意:装作打错电话,钓她上钩,然后再约她见面。

5月16日,聂峰新买了一张手机卡,随后用这张新卡打通了章倩的电话。当听到电话里一个女人“喂”了一声时,聂峰马上将编好的一番话连珠炮似的“发射”过去:“王霞吗?我是张成啊,咱们好这么长时间了,你也别逼我了,我答应给你买房子还不成吗?你要再逼我,咱们就分手吧。咦,你在哪儿呢?”此时的章倩已经被这个莫名的电话弄懵了,听到问话竟下意识地回答:“我?我在打麻将呢。”

聂峰果然在电话里听到了麻将的哗啦声。他装作关心对方,说:“王霞,你说话声怎么不对呢?是不是感冒了?要是感冒了就别玩了,去诊所打打针,打完针再给我打电话。我还有事,不和你嗦了。”聂峰说完,佯装匆忙的样子挂断了电话。

第二天,为了让章倩相信有人打错了电话,并试探一下章倩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女人,聂峰又给章倩的手机发去了短信:“宝贝,我在长春呢,李俊给我来电话了,要还欠我的那38000块钱,你能替我取回来吗?”过了一会儿,聂峰见对方还没有回音,就又给她发去一条短信:“我的钱全压在货上了,公司资金周转不开,你去李俊那儿把钱替我取回来吧。等我回到吉林,就给你买房子。行吗?”这次,聂峰终于收到了章倩的短信回复:“对不起,我不是王霞,你弄错了。”

聂峰心里一阵窃喜,对方“咬钩”了,可以实施下一步计划了。于是,聂峰拨通了章倩的电话,用不好意思的口吻说:“打扰你了,王霞已经给我打电话了,你的短信我也看到了,你与王霞的手机号只差一位数。都怪我粗心,给你添乱了。你看,我怎么做才能给你赔罪呢?”章倩笑着说:“没关系的,你愿意和我聊,我们就聊聊天吧。你跟王霞怎么回事啊?”

聂峰冲着电话又编了一通瞎话,说他是吉林市人,50岁,开着一家贸易公司,王霞是他的女朋友,但与他感情不好,还逼着他买房,不买就和他闹,弄得他疲惫不堪,精神上很痛苦。章倩安慰“张成”说:“你也别太伤心,感情的事不能强求,慢慢感化她吧。”聂峰表示赞同,并问章倩的情况。章倩便将自己在舒兰养病,没有什么事干等情况一五一十地对“张成”和盘托出。之后,聂峰每天都以“张成”的名义和章倩通话或者发短信,称她为“妹妹”,向她倾诉情感受挫的苦闷和角逐生意场的疲惫。不但取得了她的信任,两人的“感情”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

5月21日早晨,聂峰觉得时机成熟了,就给章倩打电话说:“妹子,我今天回吉林,你要是没事就过来,咱们见面谈谈,我请你吃饭。”章倩欣然应允。聂峰更加断定她是个心术不正的女人。

吃过早饭,聂峰对妻子尹慧说要去吉林买电机零配件。担心章倩会带别人来,谈不好对方再伤害自己,临出门时,聂峰悄悄地揣起了一把单刃刀。

赴约生血案,尖刀

刺向存有“不良动机”的女人

当天中午,聂峰赶到了吉林。章倩说她马上就到吉林了,聂峰便和她约定在紫光苑大饭店门前见面。

下午2时许,聂峰在紫光苑大饭店门前见到了章倩。因为比章倩年轻,聂峰谎称自己是张成的下属,压低嗓门说:“张哥正在公司开会,让我来接你过去。”章倩信以为真,跟着聂峰上了一辆出租车。

出租车往昌邑区松花江大铁桥方向驶去。在离松花江大铁桥300米左右时,聂峰叫停了出租车,自己率先从车上下来,章倩随后也跟着下来了。出租车离开后,聂峰对章倩说:“这里没什么张大哥,我是聂海林的儿子,想找你谈谈。”

章倩吃了一惊,瞪大眼睛问聂峰:“你是谁啊?我跟你有什么谈的?”聂峰一脸恨意地说:“我警告你,别再干涉我爸妈的生活,别恐吓我妈。”章倩或许是明白了聂峰的身份,不甘示弱地说:“我也告诉你,你爸看不上你妈,早晚会和我在一起。你家所有的东西都会是我的,你家你爸你妈你孩子我都掌握。”聂峰问:“你在恐吓我吗?”章倩答:“我就恐吓你了,我在舒兰、吉林黑白两道都好使,整你家像玩似的。”聂峰说:“你这样我就不能容你了。”章倩说:“那你就整死我吧。”说着,章倩和聂峰撕扯在一起。

两人一路撕扯到了江堤西侧北护坡10米左右的地方。这时,彻底失去理智的聂峰用刀朝章倩的肚子捅了一下,鲜血立刻流了出来。看见血,聂峰害怕了,可越害怕越丧失理智,他接着又往章倩侧面腰部捅了一刀。章倩随即倒在了江堤的墙上,她开始恳求聂峰,颤抖地说:“你放了我吧,快送我去医院。我除了跟你爸喝过一次酒,打过几次电话,真没别的事儿。不信我,你也得相信你亲爸呀……”断断续续地说完这些,章倩眼巴巴地望着聂峰。然而,已经疯狂的聂峰哪肯罢手?他上前举刀,朝着章倩的腰和脖子连捅三刀,见章倩不再挣扎了,这才揣起刀逃走……

当晚6时许,聂峰回到了舒兰,他去了母亲的超市。当时,聂海林和霍兰都在超市。聂峰将父亲叫到楼上,把自己在吉林将章倩捅死的事情对父亲说了。聂海林的脑袋“嗡”地一下大了,骂儿子说:“你真混账,怎么着也不能杀人啊。”随后又自言自语地说:“我这是作孽啊,怎么认识了章倩这个货色,别人要和她见面,她就去……”思忖片刻,聂海林对儿子说:“你……还是投案自首吧。”聂峰恨恨地对父亲说:“我不想自首,考虑下再说。”

聂峰从父母那里出来,先是到自己楼下的浴池洗了个澡,回家后对妻子说自己和别人打架了,得躲躲,便收拾了几件衣服,带着作案时穿的衣裤和刀,去一个朋友家里躲藏起来,打算等风头一过就远走高飞,过流浪逃亡的生活。在朋友家,聂峰将作案时穿的衣裳用剪刀剪碎,用酒精烧了,作案用刀也偷偷地扔了。

吉林市警方在排查死者的社会关系时,顺藤摸瓜,发现死者生前和聂海林有过接触,而聂海林的儿子聂峰案发后不知下落。同时,警方确认案发时聂峰正在吉林市,而且与死者有过联系。至此,警方将聂峰锁定为重大犯罪嫌疑人,展开抓捕。

23日上午,已经掌握了聂峰落脚点的吉林市警方将聂峰捕获。同时,聂海林、尹慧因涉嫌包庇罪也被报请逮捕。

第9篇

在巴赫金讨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论著《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狂欢化是同复调小说联系在一起的。虽然狂欢化只是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体裁特点和布局特点”一章谈到,但是实际上,对狂欢化的讨论囊括了关于复调小说的几乎所有问题。也就是说,狂欢化和复调小说,只是同一问题的不同切入角度。可以说,狂欢化是一个总体的精神,而复调则是具体的小说审美形式。从巴赫金的论述中可以看到,狂欢化是许多欧洲作家采用过的手法,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在受到许多西欧作家影响后形成了独特的狂欢化手法。因此可以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是在狂欢精神基础上的发展。从比较的视角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艺术与许多西欧作家的艺术方法是同源同宗的。事实上俄罗斯文化和文学虽然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并且有很多方面与西欧文学迥异其趣,但从大文化的角度看,俄罗斯文化与西欧文化确实共同拥有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这两个渊源的。一段时期中,由于欧洲各民族分支形成,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呈现分流的形式。然而在19世纪后半叶,欧洲各民族的文化和文学又出现了互相影响和互相融合的趋势。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完全可以分析和讨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和左拉小说之间的异同及其产生的原因,而我们的切入点则借用巴赫金的概念:狂欢化。虽然狂欢化是巴赫金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进行审美研究时提出的一个概念,笔者在长期研究左拉小说的过程中,发现左拉小说在很多方面具有巴赫金所说的狂欢化的特点,并且感觉这一现象是一个有趣的文学现象,值得进行一番比较研究。因此,本文试图比较陀氏小说和左拉小说在诸多重要方面的异同,以“狂欢化”的理论加以阐发式的研究,并探讨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以就教于同行专家。

巴赫金说:“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这确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本特点。”[1](p.29)这就是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首要特征是人物不再作为作者意识的附属物而存在,不再是表现作者意识的工具。人物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意识。而作者在处理主人公的声音时采用了从前的小说处理作品人物声音的办法。因此,小说中主人公对自己、对世界的议论,与作者本人在小说中所发议论有同样的价值和份量。举例来说,《罪与罚》中拉斯科尔尼柯夫作为一个人物,他的讲话、他的思考,都代表了一种独立的意识。这些内部和外部的声音已不是刻画这个人物的手段,它们本身就是作者竭力要在作品中表现的。这就是说,作者感兴趣的只是拉斯科尔尼柯夫对周围现实的看法和评价,而不是给读者讲述他是怎样一个人。拉斯科尔尼柯夫倾心于强者哲学,并不等于作者对强者哲学感兴趣。作者在这里只是要展示一种独立的思想意识,至于这种意识正确与否,作者并不打算去评价。而且在《罪与罚》中,作者要表现的还不仅仅是拉斯科尔尼柯夫一个人的意识,所有人物的意识都是他竭力要表现的,而且都是作为主体来表现的。譬如索尼娅并非主人公,她却是作为一个平等参与的意识得以展开的。在《罪与罚》第4部第4章中,拉斯科尔尼柯夫去找索尼娅,两个人第一次认真地进行交谈。我们在这里不仅读到了拉斯科尔尼柯夫的意识活动,而且也读到了索尼娅的意识活动。这二者是平等的,谁也不能代表作者或叙述人。我们也无从寻找作者的暗示来评判谁对谁错。请看下面这段引文:

“我自己也快变成宗教狂了!这是有传染性的!”他想。“读啊!”他突然坚决而烦躁地叫道。索尼娅依旧犹豫不决。她的心怦怦直跳。她不知道为什么不敢读给他听。他几乎痛苦地望着这个“不幸的女疯子”。[2](p.423)

拉斯科尔尼柯夫和索尼娅的意识在这里得到了平等的表现,按巴赫金的说法,它们都是独立于作者的意识或叙述人意识之外的。这即是说,人物的意识在作品中是客观地得以表现的,作者并未将自己的意识投射到人物的身上。这里仅仅是其中一例,实际上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差不多都是这样的风格。这也就是狂欢精神一种最基本的体现。因为“在狂欢中,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相互关系,通过具体感性的形式、半现实半游戏的形式表现了出来”[1](p.176)。

巴赫金更进一步指出:“狂欢化提供了可能性,使人们可以建立一种大型对话的开放性结构,使人们能把人与人在社会上的相互作用,转移到精神和理智的高级领域中去;而精神和理智的高级领域,向来主要就是某个统一的和唯一的独白意识所拥有的领域。是某个统一而不可分割地自身内向发展的精神所拥有的领域(如在浪漫主义中)。狂欢式的世界感受,帮助陀思妥耶夫斯基既克服伦理上的唯我论,又克服认识论上的唯我论。”[1](p.176)那么左拉的小说又怎么样呢?就人物不再是附属于作者意识的客体而言,应该说左拉小说也具有同样的特色。在左拉的小说中,作者将人物的意识、声音和行动组织成一个客观存在的大网,然后让这些人物展现自己并互相对话,形成一种“多声部”的组合。作者本人则竭力置身于这个大网之外。这种描写方法,左拉本人称之为“非个人化”,其他批评家往往称之为“客观式的”。客观式就是排除作家的主观态度来描写和表现人物。从《小酒店》(1877)到《帕斯加尔医生》(1893),其间共20部长篇小说,作者都竭力不让自己的意识去干扰人物的行动和意识,叙述人不介入情节发展的进程,读者很难在其作品中找到他的踪迹。各个人物都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在小说中行动、思考和说话,形成一种对话式的关系。在这一点上,与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的确相似。我们可以看下面一段摘录:

“好吧,走吧!一路顺风!”她虽然只剩下一个人,依然大声说:“这个人真有礼貌,人家同他说话,他一句话也不答理!……而我还一个劲儿去安慰他呢!是我先改变了态度,我也说了不少道歉话,我相信是这样!……因此,是他在这里惹我恼火的!”

不过她的心里仍然不高兴,她用两只手在大腿上搔痒,后来,她终于拿定了主意:

“呸!去他的!他戴了绿帽子,这可不是我的错!”她把全身各个部分都烤过以后,浑身暖烘烘的,就钻到床上去了,她随手按了门铃,叫佐爱把等在厨房里的另一个男人带进来。

在街道上,米法怒冲冲地走着。刚下过一阵急雨。他在泥泞的路面上滑着走。他不知不觉地仰望天空,只见一团团煤色的云朵,正在月亮前面飞驰。在晚上的这个时候,奥斯曼大街上行人越来越稀少。他沿着歌剧院的建筑工地,专拣黑暗的地方走,嘴里喃喃地说着一些不连贯的话。这个妇说谎。她捏造出这些谎言是因为她既愚蠢又狠心。他刚才用脚后跟对准她脑袋的时候,应该一脚把她踩个粉碎才解恨。归根结蒂,这场谈话和这种做法太可耻了,他永远不能再见她,永远不能再碰她一碰,否则他就是一个十足的懦夫。想到这里,他深深地松了一口气,仿佛他的痛苦已解除了。[3]((pp.235~236)

我们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到,娜娜和米法伯爵都具有独立的意识,而且他们的意识都不受作者意识的左右。实际上我们在这部作品里很难找到作者意识的踪影。其实这也正是左拉小说不同于他之前的那些小说的地方。表现一种平等的对话精神,不将自己的意志情感和思想观念强加于人物,这就正是巴赫金所说的狂欢化的实质所在。所以我们说左拉也是继承了狂欢精神的一个作家。

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说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在一个短暂的时间里把许多人聚集在一起,让他们毫无顾忌地、大吵大嚷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手法被人叫作“旋风般的运动”,巴赫金将其称为“共时艺术”。这种共时艺术可以说与狂欢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在狂欢活动中,所有的人都是积极的参加者,没有演员和观众之分。规范普通生活规矩和秩序的那些法令在狂欢活动中都失去了效力。当然狂欢活动有一个必要条件,这就是需要许多人共同参加。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天才之一就在于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集中为数众多的人物,让他们都积极地投入生活的旋涡之中,大胆地发言,大胆地表白,和其他人热烈地交流思想。在这方面有代表性的是《》中娜斯塔霞·菲立波夫娜的命名日晚会,以及《罪与罚》中马美拉多夫夫人为亡夫举行的丧餐会等等。这样的活动时间持续很短,往往不过一两个小时,但在这一两个小时中人们都激动地发表意见,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常常还要发生矛盾冲突,最后情节要发生一种戏剧性的变化,导致人们一下子散开,人物聚集的状态就结束了。这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共时艺术。例如在娜斯塔霞·菲立波夫娜的命名日晚会上,几乎作品中的所有重要人物都参加了,总共有几十个人物,大部分都发了言,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在这次晚会上,发生了两起戏剧性的事件。一起是茄弗里拉·阿尔达里昂诺维奇将手伸进燃烧的壁炉里去掏钱,另一起是娜斯塔霞跟随罗果仁奔逃而去。娜斯塔霞一走,这个场景自然就结束了。马美拉多夫夫人的丧餐会上也发生了一起戏剧性的事件,这就是索妮亚被诬偷钱,最后又得到澄清。一个弱女子被当着大庭广众宣布偷了钱,显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顷刻之间就又有证人出来证明她无罪,这就形成极富戏剧性的一个场景。

左拉的小说也很喜欢在一定的时间里聚集众多的人物,让这些人物平等地交谈、对话以至于争论,形成一种狂欢式的热闹场面,这其实也是狂欢精神的一种体现。在左拉的许多作品中都有这种狂欢式的场面,例如《小酒店》、《娜娜》、《萌芽》等作品,这样的场面都是不断出现的,也就是说弥漫着一种狂欢的精神。我们可以看看《小酒店》中绮尔维丝与古波结婚请客吃饭的一段:

这话令大家笑了一场。然而他们渐渐不耐烦起来。终于忍不住了。总该决定一件事情来做才好:这样白眼相对,呆呆地等吃晚饭是不行的。于是只有一刻钟大家在那下得不停的大雨面前,竭力想法子消遣。“烤肉”提议打纸牌;博歇是一个风流坏种子,他提议一种有趣的玩意儿,叫各人供认自己的隐秘的事;哥特龙太太提议到克里酿古路去吃葱饼;洛拉太太希望大家讲一些故事;哥特龙先生并不觉得闷,他认为在这里就很好,只提议立刻就吃晚饭。每一个人提议的时候,大家争论了一番,生气地说:这是没有意义的!这岂不令大家都要打瞌睡?这岂不令人说我们都是些小孩子吗?后来轮着罗利欧说话的时候,他有一种简单的意见,只希望大家到外面的马路上去散步直到拉歇斯神父路,如果有时间,还可以进去参观爱鲁瓦斯和阿贝拉尔的坟墓,这时候罗利欧太太忍不住气,便发作起来,她说她就要走了!她就要这样做了!这不是给人开玩笑吗?她装扮了许久,冒着大雨赶了来,为的是关在一间酒店里纳闷吗?不行,不行,她不高兴吃这样的喜酒,她宁愿回到自己的家里去。[4](pp.71~72)

在这一段文字里,先后有7个人发表了意见和建议。其中有共同的意见,也有不同意见的争论,这就是一种对话和讨论。左拉的这种对话和讨论只是偏于一些比较粗俗的内容。但是这种人人畅所欲言地将心里话讲出来状态,就是狂欢式的气氛,也就是巴赫金所说的“狂欢广场的气氛”。有趣的是,这里所引的一段情节,在某些方面同巴赫金论著中提到的《》中娜斯塔霞·菲立波夫娜命名日晚会中的一些情节都有惊人的相似。例如博歇提议大家讲自己的隐秘的事。而《》中则有费尔德先科提议大家讲一件自己一生中所干的最坏的事。在同一本书里,还有更为热闹的场面,那就是绮尔维丝过生日请大家吃肥鹅的一段。在这次活动中,共有15个人参加,大家喝酒、吃肉、聊天、开玩笑、唱歌,一直闹到深夜。真正是一场狂欢。《萌芽》中艾蒂安和一帮工人去万利酒馆和沃尔坎咖啡馆玩耍事情也是类似的具有狂欢性质的活动。就群众性地平等参加聚会性质的活动而言,《萌芽》中的森林群众大会也属于这样的场面。

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左拉的作品其实都喜欢描写人物众多的场面,而且都以一种狂欢的精神来表现这些人物,这是两位作家相似的方面。但是显然两个作家的描写风格是不一样的。那么他们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呢?我们可以提出两点区别:首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狂欢式描写偏重于表现思想,所以在这样的场面中,人物都特别爱说话,因为说话实际就是把自己的思想说出来,因而在这样的场面中,人物的言语占据了主要的篇幅,例如娜斯塔霞·菲立波夫娜的命名日晚会,梅思金公爵、娜斯塔霞、罗果仁以及叶班钦将军等等都把自己的心里话说了出来,据此我们可以看到梅思金公爵对娜斯塔霞的爱情,叶班钦将军对公爵的惋惜等等。马美拉多夫夫人的丧餐会也是这样,人们都急于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所谓“一吐为快”。对照之下,左拉笔下类似的场景就不那么喜欢表现思想,而是更多地描写行动。当然在行动中也有许多言语,但是左拉人物的言语一般并不表现深刻的思想,只是一些即兴的谈话。而在这样的场景中,对物质细节方面的描写占据了很大的篇幅。例如绮尔维丝请客吃鹅的场景,对人们吃相的描写就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其次,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狂欢化场景中,一般都要出现尖锐的矛盾和冲突,但随之又解决了矛盾和冲突,一切恢复平静,总之是富于戏剧性。左拉的这类场景中,一般很少出现尖锐的矛盾冲突,大家只是热热闹闹地一块儿活动,有矛盾冲突也并不剧烈,可以说是更散文化。这样的场景似乎更接近于狂欢的本原状态。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特点还包括双声语的大量使用。按巴赫金的说法,双声语是一种对话,他将其称之为“微型对话”。所谓微型对话,就是指话语暗含对话的性质。因为这是一个人的话语,表面上是不存在对话的。但因为它表达了两种指向、代表两个人的意向或态度,所以它也是一种对话。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指出:“在(庄谐体的,也就是狂欢化文学早期形式的——笔者注)某些体裁中,双声语占了主导地位。由此这里也便出现了对语言这个文学材料的根本上全新的一种态度。”[1](p.159)可见双声语是狂欢化文学产生以来即有的一种基本特征。巴赫金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的双声语分为3种:仿格体、讽拟体、暗辩体。仿格体是摹仿他人的话语而讲出的话语(包括内部语言),但在其中加入了第二个声音,即说话人的声音。讽拟体和仿格体很相似,只是第二个声音所表示出的意向与所摹拟的说话人的意向正好相反,两个声音于是产生了冲突。暗辩体也在话语中表现了另一种话语即他者话语的作用,说话人的话语考虑到了他者话语并且是针对他者话语而发的。我们看下面一段文字:

显然,这里不是别人,正是罗季翁·罗曼诺维奇·拉斯科尔尼柯夫最要紧,先得想到他。怎么能不这样呢?要是走了运,可以上大学,可以成为交易所里的股东,他的整个前途可以得到保障;或许以后他会成为一个有钱的人,受到人们尊敬,也许晚年还会声名赫赫!母亲怎么想呢?要紧的当然是罗佳,宝贝的罗佳啊,长子嘛!为这么个头生儿子,怎么还不能牺牲这么一个女儿呀!啊,她们的心里多善良,又多么可爱,又多么偏心眼儿啊!可有什么办法,看起来咱们也逃脱不了索涅奇卡的命运……[2]这一段是拉斯科尔尼柯夫在收到母亲的信之后一段内心独白。在这一段内心独白里,既有仿格体,也有讽拟体,还有暗辩体。“罗季翁·罗曼诺维奇·拉斯科尔尼柯夫最要紧,先得想到他”,这是仿格体,“要紧的当然是罗佳,宝贝的罗佳啊,长子嘛!为这么个头生儿子,怎么还不能牺牲这么一个女儿呀!”这是讽拟体。“啊,她们的心地多善良,又多么可爱多么偏心眼儿啊!……索涅奇卡的命运!”这就是暗辩体了。双声语的作用是暗暗地在话语中展开对话,使对话成为叙事话语中的普遍语式。

左拉的作品中也有大量的双声语出现,他的双声语偏重于在作者和人物之间对话,从而也就是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对话。我们仍旧先看看其在作品中的表现:

他肩上的责任是多么重大啊!现在既没有钱,也赊不来东西,他是不是仍然要他们继续坚持抵抗呢?假使得不到任何援助,饥饿压倒了人民的勇气,那么将会发生怎样的结局呢?[5](p.236)

从表面上看,这段文字象是叙述人在讲述艾蒂安的内心活动,但仔细琢磨我们会发现,无论语气或内容都说明这是艾蒂安本人的内部语言。然而此处主语又明明是“他”。艾蒂安又怎么会在意识中将自己看作是他呢?这就正是双声语的特殊之处。左拉使用的这种双声语的双重指向一是指向话语的内容,二是指向叙述人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叙述人的态度是一种超然的但又略含同情的态度。尽管这段话里的感彩全部属于艾蒂安,但从他的这种严肃的态度就可以窥见叙述人的倾向,不过这是若有若无的一种。左拉出于客观化的考虑,既要讲述故事,又不愿意让自己的倾向被人发现,不得不让许多人同时说话、同时思考,这种双声语是最好的一种手段。左拉经常使用的这种双声语,在西方批评家和语言学家的著作里被称作“自由间接话语”。对自由间接话语的研究在20世纪才开始,而左拉上一个世纪就熟练地运用这种话语形式了。

应该承认,左拉的双声语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双声语是不同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双声语与柏拉图所说的“摹仿叙述”相似,就是作者摹仿现实中人的说话来叙写他的话语;左拉的双声语则很象柏拉图所说的“纯粹叙述”,是以叙述者客观的笔调来展现作品人物的话语。这两种叙述实际上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话语体系,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运用的双声语包含的双种指向都是属于人物的指向,是发生于同一层面上的两种指向,而左拉所运用的双声语所包含的双重指向所在:一是作者的指向,另一是人物的指向。这样的双重指向显然不同于陀思妥耶夫斯基话语的双重指向。

在分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左拉作品中狂欢化场面的异同之后,有必要分析一下产生这种异同的原因。手法相似的原因,主要是两位作家都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文学的狂欢化传统,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实际上已经谈到了。因而这里我们主要分析两位作家风格差异的原因。

我们看到,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左拉作品风格第一方面的差异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偏重于表现深刻的思想,而左拉则偏重于对物质世界的详细描摹。这个差别产生的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但我觉得首先应从文化角度去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因为对于文学来讲,这是最直接的外在原因。

俄罗斯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浓重的宗教因素。这样的因素使人们更多地倾向于沉思默想,倾向于思想的表达与交流。文化人对祖国和人民的关心往往同他们的宗教精神结合在一起。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有这样一种倾向。他的作品十分关注人类灵魂的苦难,提倡在痛苦中寻求幸福。此外,按照《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俄罗斯文化精神》一书的作者何云波先生的看法,俄罗斯知识分子历来有一种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产生于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对人民的热爱。在西欧经济文化都已经相当发达的时候,俄罗斯人民还在专制的镣铐下,这就使俄罗斯知识分子满腔忧患。他们为祖国的繁荣进步奔走呼吁。有的人主张按西欧的方式来改造俄国,有的主张根据俄罗斯自身的特点来改变俄国面貌。这就出现了“西欧派”和“斯拉夫派”的分歧。当然这时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也在积极开展革命活动,这是最激进最革命的一股力量。不管政治上赞成那一种观点,总之是为祖国和人民思考未来,为祖国和人民忧患,这也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为什么总要表现一种深沉的思考的根本原因。陀思妥耶夫斯基是赞成斯拉夫派的观点的,他认为在俄国应该保留沙皇、东正教和斯拉夫传统。这样他的思想必然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一方面他希望俄国人民进步,赶上欧洲的步伐;另一方面,他所赞同的斯拉夫主义又并不能促进这种事业的发展。他笔下的人物往往思想矛盾很深甚至是双重人格,这恐怕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穷人》表现穷公务员因得不到人尊重、不能自由地爱自己所爱的女人时的痛苦精神状态;《罪与罚》表现穷大学生在生存困难,事业受阻的状况下铤而走险,然后又自我谴责的剧烈内心冲突;《》描写一个大脑有残疾的俄罗斯知识分子准备为祖国的振兴做一番事业,然而受到人们愚弄的故事;《群魔》则描写一群所谓的革命者复杂的矛盾和纠葛;《卡拉玛佐夫兄弟》又从一桩谋杀案入手去探讨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包括宗教问题。总之这些人物和故事都和俄罗斯当时的重要社会问题密切相关,而主人公剧烈复杂的思想矛盾也是我们俄罗斯文学爱好者所熟知的。

有所不同的是,左拉所在的法国此时已成为欧洲的一个科技大国,经济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虽然拿破仑三世的统治也属于专制体制,但相对于俄罗斯要宽松得多,而且维持的时间并不很长,到19世纪70年代初就结束了。这时期的法国知识分子热衷于科学,不少人阅读大量的科技书籍。实际上当时的法国萌生了早期的科学主义思想。受此影响,许多作家们乐于在作品中运用一些科学原理。例如福楼拜就在他的作品中运用医学知识,详细描写人物的病状和死状。左拉则是最积极提倡在创作中运用科学原理的作家之一。而他最认真倡导的就是学习科学方法,准确、细致地去表现现实。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才产生了左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文学流派。出于对科学方法的爱好,左拉有对物质细节详细摹写的倾向,并且在许多作品中运用了医学、遗传学、生理学等等科学知识。所以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左拉这两个继承狂欢化传统的作家,一个重思想表达,一个重物质表现,也就是非常自然的了。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种差异,所以在对叙述话语进行改革的时候,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比较注意实质的变化,而法国作家左拉则比较注意变化的形式特征。因此我们看到在使用双声语的时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双声语从形式上来看与传统的人物语言似乎没有什么差别,但在实质上却有两个指向。相反,左拉的作品,双声语的使用在形式上有很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它们尽管表示的是人物的话语,但传统的以“谁谁谁说”作为开始的这样一个语法标志没有了。

风格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两个作家个性上的不同。陀思妥耶夫斯基受过良好的教育,性格阴郁,前半生曾经遭受巨大的苦难,后来又患了癫痫病,饱受病痛的折磨。他的精神状态可以说不同于一个完全正常的人。因此他喜欢在作品中刻画人物的各种意识活动,包括潜意识和变态意识,而且他作品中的人物往往有不同于常人的思想和愿望。而左拉则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虽然前半生也并不顺利,但没有遭受巨大的痛苦,后来就名利双收了。在德莱福斯一案中他曾经被迫逃离法国,但时间很短,没有给他造成太大的精神创伤。所以他性格是属于比较单纯的一种。两人性格上的差异也有种族和遗传方面的原因。陀思妥耶夫斯基属于北方民族,性格比较沉郁是一个普遍性的特征。而左拉属于地中海沿岸民族,那里的人一般性格比较开朗、直率。这样的性格差异表现在创作上,就是一个喜欢作思想的探索,另一个则不喜欢过多地在思想深处探寻。

参考文献:

[1]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北京:三联书店,1992.

[2]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3]左拉.娜娜[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