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合并同类项教案

合并同类项教案

时间:2023-05-30 10:27:00

合并同类项教案

第1篇

评《指标体系》有8个一级标、22个二级指标和47个评价要素。8项一级指标分别是: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项目管理、培养条件、师资队伍、教学组织、培养质量、社会效益、办学特色[1]。这些指标涉及的二级指标以及自评要点材料分别可直接或间接从相应的按照《分类法》形成的学校档案中获得[2]。

1.1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

该指标下设2个二级指标。1.1.1培养目标。该指标可分别从《分类法》行政类档案中的XZ11综合、外事类档案中的WS14国际合作与会议材料中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批准书、教学类JX12学科与实验室建设中的中外合作办学培养方案、教学类JX13招生中的招生简章中获得支撑材料。用以证明培养目标能够体现中外合作办学特点,培养目标明确、合理、可行,并且与获得《项目批准书》时的承诺、与项目的招生简章中的承诺相符,从而表明培养目标明确。1.1.2培养方案。用《分类法》教学类JX12学科与实验室建设中的中外合作办学培养方案中获得支撑材料,以证明项目的培养方案符合培养目标要求,并且科学、合理、可行,培养方案体现了通过中外合作办学真正引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情况。

1.2项目管理

指标下设5个二级指标。1.2.1管理机构。从《分类法》行政类档案中的XZ11综合、教学类JX11综合、外事类WS11综合中的有关与项目合作协议、成立的管理机构、来往信件、会议纪要,受主管部门监督、管理及向主管部门工作汇报情况等材料中获得支撑。它可证明项目管理机构的建立,起到了领导和监督作用,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服务以及信息公开等履职情况。1.2.2资金管理。在《分类法》行政类档案中的XZ11综合、财会类CK11综合的档案材料中找出项目财务管理制度、年度审计制度、收支情况统计等材料中,找到能够体现项目的收费标准及收费办法符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是按照非营利性原则执行,所收取的费用主要用于项目教育教学活动和改善办学条件的文件资料。1.2.3招生和学籍管理。用《分类法》教学类JX13招生、JX14学籍管理中的档案材料说明项目是否依法制定了招生录取管理办法,招生录取工作是否严谨规范,是否有比较完整的原始档案材料,招生简章和招生广告是否实事求是,是否依法建立了学籍管理制度,以及学籍管理工作执行情况。1.2.4教学质量监督。从《分类法》教学类JX11综合中的教学评估档案材料找出支撑项目依法建立教学质量监督机制和保证教育质量持续改进的反馈机制、激励机制,及监督机制的执行情况的材料。1.2.5文凭证书管理。用《分类法》教学类JX14学籍管理、JX17毕业生中的材料说明项目在文凭证书管理方面的制度是符合法规要求的,颁发文凭证书的管理办法是规范的,所颁发的文凭证书是与项目审批以及招生简章和招生广告宣传中的承诺相的。

1.3培养条件

指标下设2个二级指标。1.3.1政策环境。以《分类法》行政类档案中的XZ11综合、教学类JX11综合中的档案材料为支撑,说明中方教育机构建立了项目正常运行的保障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环境。1.3.2教学设施。涉及校舍基础设施、实验室的材料从《分类法》基本建设类档案中JJ11综合、行政类档案XZ15总务房屋的分配里获得,实习基地调阅行政类档案XZ11综合中有关校企合作办学的合同文本,图书馆资料从行政类XZ16档案、图书、文博中获得,多媒体教学设施、案例教学条件、计算机及网络等方面情况分别从教学类JX12学科与实验室建设、财会类档案CK12会计报表和CK14会计凭证中获得,以说明项目教学设施情况及利用教学设施情况。

1.4师资队伍

指标下设3个二级指标。1.4.1师资评聘。用《分类法》行政类档案中的XZ12人事、外事类WS11综合、WS14国际合作与会议的档案材料,以支撑项目建立了符合法规要求的中外双方师资评聘标准和评聘制度及执行情况。例如所聘任的外籍教师应具有学士学位和职业证书,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经验等基本要求等。1.4.2师资状况。把《分类法》行政类档案中的XZ12人事中的项目教师包括外籍教师的档案材料进行统计,体现项目整体人员资质、学历和职称结构、教学经验、实践经验,同时统计外籍教师的比例来说明中外双方师资队伍与中外合作办学的要求的符合度。1.4.3师资培训。从《分类法》行政类档案中的XZ12人事的档案中,查找项目教师培训制度,对培训情况并进行统计,以说明项目制定的师资培训计划及相应的保障实施措施和执行情况。

1.5教学组织

指标下设4个二级指标。1.5.1教学计划。从《分类法》教学类JX12学科与实验室建设、JX15课堂教学与教学实践中获得教学计划、课表、开设的讲座等资料中,统计出开设必要的国情课程、专题讲座、专题报告及实践活动、引进外方课程情况等情况。1.5.2教学大纲及教材。从《分类法》教学类JX12学科与实验室建设、JX18教材中获得教学大纲、教材等档案资料中,查找出项目的教材引进和选用制度,说明课程教学大纲编写是否规范、科学、合理,教材选用的整体水平和使用效果等情况。1.5.3教学方式。把《分类法》教学类JX15课堂教学与教学实践中的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以及课程教学语言情况材料统计出来,印证项目的教学方式是否适应学科专业的特点。1.5.4教学文件及教学档案。该指标几乎涉及《分类法》教学类档案中科的各项二级类目的教学档案文件,如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日历、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管理制度文件等,还有学生学籍材料、成绩登记表、课程考核的原始材料等。评估要求自评报告写出教学文件及教学档案完整性、齐备性、规范性情况,这也是对教学档案工作情况的检查。

1.6培养质量

指标下设3个二级指标。1.6.1毕业成果质量鉴定。检索出《分类法》教学类JX17毕业生材料中的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毕业成果(学位论文、毕业设计、报告等成果)资料,并对照标准说明其是否与所获得的文凭证书水准相符,毕业成果是否规范,成果质量是否高。1.6.2学生满意度。对《分类法》》教学类17毕业生中的毕业生信息反馈材料如学生对项目办学的信息公开度、培养认可度、质量满意度等情况进行整理统计,就可获得相应的支撑材料。1.6.3社会评价。从《分类法》教学类17毕业生中的毕业学生就业率、毕业生信息反馈材料中部分获得支撑。

1.7社会效益

指标下设2个二级指标。1.7.1办学单位内部效益。搜寻《分类法》行政类档案中的XZ11综合、教学类JX11综合、科学研究KY11综合、财会类CK11综合中的材料,说明项目所引进的优质教育资源是否对学校的教学实践、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及辐射作用。1.7.2办学单位外部效益。从《分类法》行政类档案中的XZ11综合、教学类JX11综合、外事类WS11综合材料中获得材料,检查项目所引进的优质教育资源是否与国家和地区的科技、经济、教育发展结合紧密,以及所产生的作用是否明显。

1.8办学特色

从《分类法》行政类档案中的XZ11综合、教学类JX11综合中有选择性地获得材料,体现项目在教学组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特色以及项目在办学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的特色。

2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引发的加强档案资源建设的思考

第2篇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economic law" course of medical economics management, the teaching design is carried out on the risk of loss of position of post group, and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 of economic law teaching are set, to promote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 close to the post requirements.

关键词: 医药经济管理;岗位失范;风险;经济法

Key words: medical economics management;loss of position;risk;economic law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4-0215-03

0 引言

医药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普遍开设《经济法》,引导学生认识市场宏观状况、了解国家对医药经济的规范性要求。为了使教学更贴近专业,提高课程对学生技能的支持作用,笔者以岗位风险为切入点,结合职业常见失范行为,重点、敏感岗位的特别性规定,构建经济法教学目标、铺展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尝试从一般到特殊的探索。

1 医药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经济法》在教材还是教学上,都存在内容普适性、缺乏专业指导功能的缺陷,难以满足医药高职经济管理类复合型人才的个性化培养需求,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教学项目设计偏离医药市场,任务驱动作用差

目前,医药院校经济法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设计上,存在任务驱动指向模糊、专业支持力度不足的问题。专业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主要体现在授课量上的差别,还不能将经济法学科与专业关联性依据专业最大限度加以区分,在提练经济法知识与专业能力上的紧密度不够,真正将经济法与专业学科知识融为一体有待研究和探讨。[1]以公司法学习项目为例,如果单纯介绍公司法律制度,学生对复杂的公司制度难以把握,对具体的医药生产、经营企业组织制度也缺乏对应性理解。因此,如何提高教学项目设计实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教材缺乏针对性

医药院校开设经济法时,主要选取适用于经济管理类等非法学专业的教材。此类教材编写上要兼顾经济管理大类教学需要,教学引导案例、章节内容及课后练习尚不能突出医药特色。在内容上也是法条堆砌居多,讲解部分过少,给教学带来难度。一方面,“由于课时的限制,授课老师既难以根据教材列举的法条展开讲解,亦难以持续性地讲解枯燥的法条”[2];另一方面,教师如果单纯依照教材组织教学内容,没有任何与专业背景相关的联系和拓展,则存在学习内容过于广泛、与专业知识联系差,学生学习难度大的弊端。

1.3 教师知识面单一,教学思维亟需转变

医药类院校经济法教师虽然系统地掌握了法学内容,但是对医药市场主体、医药营销工作内容、医药企业管理流程的知识和经验相对欠缺,甚或为零,存在知识面较为单一的问题,难以将经济法与医药市场进行有效地教学联系,也容易将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混同于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从而使教学与专业有落差,由此导致一个教学周期完成后,只对学生起到经济法通识教育的作用。

2 医药高职经济管理类岗位群失范风险分析及教学指导意义

医药高职经济管理类岗位群主要涵盖药品营销、医疗器械营销、企业基层管理、医疗保险营销等工作。医药市场行为包含行业准入获取、质量管理控制、采购、销售行为、企业社会服务、健康服务等内容。与其他行业相比较,存在主体多元化、市场关系复杂、内容专业化等特点,岗位失范风险较高。学生未来职业行动中,基于工作内容的区别、对岗位规范的认知程度、个人适应性等,失范风险也存在差异。可分化购销合同违规、药械价格欺诈、健康服务产品欺诈、药械质量缺陷、虚假广告宣传、不正当竞争等。职业违法主要源于从业者对市场环境下的经济主体职责缺乏了解,社会责任感欠缺,主体属性不明确,难以把握国家对医药市场规制的具体要求。

以岗位群失范风险为指向进行教学设计,是通过岗位具体失范表现反向推导学生的职业素质需求,以引导学生认知岗位失范风险为目的制定教学思路,增强学生依法执业意识,医药市场责任及社会责任意识,提升学生对经济法律规范的实践应用能力,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水平向岗位要求靠近。同时,督促教师增强外延知识,促进教学相长,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加强课程与医药经管类专业岗位内容的贴合度,加深学生对医药市场宏观环境及职业合规性的认识,提高经济法对学生知识需求的满足程度,充分落实医药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目标,弥补技能支持力度不足、教学效果差的问题。另一方面,从医药岗位风险实施教学设计,督促教师扩展医药领域的相关知识,多与学院内其他专业课教师交流,增加知识储备,向复合型教师转型。

3 经济法教学设计与实施

3.1 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医药经济管理类岗位群失范风险提示,重塑《经济法》课程的知识、技能、素质结构,分化为17项二级指标(见图1)。通过教学,熟悉医药企业主体性质及行为规范,具备职业自律能力及自纠自查能力,构建良好职业意识,能够在工作中较为敏锐地感知职业风险、认知职业行为、提高自律意识。

3.2 教学项目及任务的设计与实施

以知识目标为依据,设计医药企业组织规范、医药市场行为规范、医药行业社会责任三个学习项目,将每个项目划分为“基础模块”与“专题模块”。基础模块中学习相应的经济法基础知识,并作为专题模块的先修知识。专题模块的任务设计体现专业指向性。以“消费者权益保护”项目为例,该部分课程在同一学期中实施两轮授课,教学对象分别为药学类相关专业(含药品营销、医疗器械营销、医药物流管理专业)和医疗保险实务专业学生。两类专业“基础模块”共同为消费者的权利及维权程序,“专题模块”部分作以区分。药学类专业设计为医药消费者权利保护、医药消费纠纷处理两项任务。医疗保险专业设计为健康保险消费者权利维护、健康保险纠纷处理两项任务。这样在同一结构体系下有所侧重的选取教学内容才能确保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向的实现,使学生能学以致用。[3]

3.3 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实施

在教学项目指向明确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职业行动特点、职业思维习惯,创设风险情境,形成以岗位环境下的情境教学为主的综合教学方法。

3.3.1 了解学生知识需求,有针对性开展教学

经济法在辽宁医药职业学院开设于二年级下半学期,此阶段的学生对岗位内容及风险形成初步认识。2015至2016学年度,在开课前对药学系及健康管理系实施问卷调查,将经济法知识具体化为医药工作相关联的12项内容,由学生选择其重要程度,了解学生的知识需求热点。回收有效问卷172份,学生选择“非常重要”超过50%的内容分别是医药购销合同知识、合伙创业风险、医药消费者权益、商业贿赂、健康风险宣传及医药广告监管。在授课时以教学大纲为基础,结合调查问卷结果,对学生感兴趣的知识重点讲解,增加交流,弥补了教师盲目授课的不足。

3.3.2 创设医药工作情境,提升知识转化

经济法教学,要以医药工作环节为主线,将部分教学项目置于相应的高风险工作流程中,结合药品营销、医药物流、医疗保险三类工作环节创设情境。以药学类专业教学为例,创设药品进货验收情境,融合产品质量法教学项目;创设销售签约情境,融合合同法教学项目;创设药品宣传及咨询情境,融合广告法教学项目;创设辖区售后服务及投诉处理情境,融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教学项目。

3.3.3 增加案例教学,增强知识理解

在岗位失范风险提示下,应用案例教学法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案例选取要考虑学习者的专业背景。学生的职业内容不同,“案例教学法就应该在有限的时间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重点的安排案例教学”[4]。其次,案例要与医药市场贴合紧密,选取医药领域的违法事件作为特定案例,方便学生对岗位风险的理解,并与教材上的案例形成一般和特殊的关系。第三,案例要简单、讲解要“故事化”。 针对学生专业不同、课时不同的特点,老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案例的难易程度时应有所区别。[5]尽量案情简单的例子,或主流媒体报道的医药领域热点问题。讲解中改变法言法语的枯燥,用描述性语言降低案例难度,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

3.4 建立信息衔接,具备多元思维

医药院校开设经济法的同时,还根据专业培养方向开设“卫生法”、“药事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等职业素质课程。经济法的教学项目或者某个医药经济违法案例,可能既涉及市场规范、又涉及卫生监管,教师要注重与课程间的联络。例如,在介绍缺陷产品时,要密切联系药品缺陷和医疗器械缺陷的认定,通过某植入类医疗器械致患者损害案件的引入,分析缺陷产品,并与《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中对植入类器械的风险防范、医院购进医疗器械的程序等内容相结合,介绍缺陷产品的质量责任。由此,学生在医药背景下理解了缺陷产品,并增强用多维度知识工具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学效果测评

4.1 设计岗位风险识别能力为主的综合测评方法

在本轮经济法教学改革中,主要以学生的医药岗位风险识别能力是否提升作为教学设计效果的反应指标。在考核中,首先改变考试测评重点,不再单纯从教材中选取内容,而是将测试题目全部设计为医药市场高发的经济违法案例,由学生判断并予以纠正,参考教材开卷作答,并可以使用检索工具。学生无法在教材上直接找到答案,必须通过独立思考将经济法知识转化,增强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其次,改变传统一考定成败的方式,关注个人学习态度,跟进学生出勤、课堂应答、案例情境协作表现,与结课测试相结合,客观反映学习效果。

4.2 效果反映

在教学进程中,学生乐于参与案例讨论及角色模拟,对与专业岗位相关联的敏感法律问题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无故旷课率较既往教学周期大幅下降。在结课测试中,大部分同学能够在教师引导下,将经济法知识延展至业务领域,对测评案例提出有效对策。

5 结语

以医药经济管理类专业岗位风险为切入点,进行《经济法》的教学设计,提炼并整合教学项目,使之与医药市场相结合,促进学生在情境中学、锁定职业风险、带着专业思维学。由此,不仅有利于课程与专业的贴合度,也间接推动教师扩展学科视野,增加知识储备,在促进教学效果的同时,形成经济法在医药院校的特色教学。

参考文献:

[1]卢红丹.谈高职院校非法律专业经济法课程设置[J].辽宁高职学报,2010(5):54-55.

[2]蒋军洲.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改革探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78-181.

[3]丁婷.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认识与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5(7):233-234.

第3篇

通过培训课程设计将培训课程体系分为培训课程和组成课程的模块两大部分。

1、胜任能力项目的合并与排序

首先,培训课程设计要适度合并胜任能力项目,形成若干项胜任能力项目集合,进而根据这些集合设计相应的培训课程,并确定各门课程的培训目标。胜任能力项目模型是培训课程设计的依据,而适度合并胜任能力项目是培训课程设计的前提。

(1)合并胜任能力项目的依据

合并相近与相关的内容。不同的胜任能力项目虽然分列于胜任能力模型中的品德、基本知识、领导力、专业知识和专业管理技能中,但有些胜任能力项目内容相近或相关,只是有的作为知识要求,有的作为能力要求。因此,将这种具有相关性的胜任能力项目合并,可以避免相近或相关内容在所设课程中重复。

根据业务流程的连续与完整来合并。一项完整的业务流程由一系列的工作程序组成,这一系列工作程序涉及不同的胜任能力项目,要完成这一完整的业务流程,就必须同时具备这一系列不同的胜任能力。换句话说,业务流程的连续性与完整性,要求完成某一工作任务应具备的一系列不同的胜任能力项目在内容的衔接上具有不可拆分性。因此,将这种具有不可拆分性的胜任能力项目合并,可以保证所设课程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业务流程的连续性与完整性。

根据教学环节和过程的趋同性来合并。不同的胜任能力项目分列于胜任能力模型中,又为不同的业务流程所必需,但这些不同的胜任能力项目围绕着某一教学内容,可以用同一教学环节或过程来解决。因此,将这种可以用同一教学环节或过程来解决的胜任能力项目合并,有利于教学的组织和实施。

(2)胜任能力项目集合的排序

按照上述原则,可以将高级管理人才胜任能力模型中的胜任能力项目合并为若干胜任能力项目集合,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将其排序。合并后的胜任能力项目集合的排序依据是:

第一,按所涉及内容的递进次序,即合并后的胜任能力项目集合涉及基础性内容的排列在前,涉及专业性内容的排列在后。

第二,按所涉及业务流程的先后,即合并后的胜任能力项目集合涉及的业务流程在先的排列在前,涉及的业务流程在后的排列在后。

第三,按所涉及工作的综合程度,即合并后的胜任能力项目集合属于专项性工作的排列在前,属于综合性工作的排列在后。

2、课程设计

培训课程设计是将胜任能力项目集合转化为培训课程的过程。一般根据合并后的胜任能力项目集合设计培训课程,一项集合设计一门培训课程。

在胜任能力项目合并和排序中,将品德、基本知识和领导力三要素中的能力项目在各自的要素内合并,将专业知识和专业管理技能二要素中的能力项目跨要素合并,因而形成了品德、基本知识、领导力、专业知识和专业管理技能四类能力项目集合和相应的四类课程(四类课程依次简称“CT”、“CK”、“CL”和“CP”,相应地,四类课程所含模块依次简称“MT”、“MK”、“ML”和“MP”)。

(1)品德类课程的特点

第一,课程的主要目的和突出特点是改变态度、转化行为。品德类课程虽然集知识、技能和态度为一体,是一种综合性的培训课程,但这类课程的主要目的和突出特点是改变态度、转化行为。为此,品德类课程的设计要特别关注培训内容能够得到学员认同,促使学员思考和内省,以达到使其态度和行为得到转变的培训目的。

第二,学员要求亲历、体验和领悟的心理强烈。与其他类课程比较,学员更关注对品德类课程内容的“感同身受”。亲历直观的场景、直面典型的人物、体验触及灵魂的事例,对学员的态度改变和行为转化具有极大的震撼力、感召力和推动力。为此,品德类课程的设计要特别关注学员对所学内容的亲历和体验,要使学员从亲历和体验中体会、感悟、总结和提高。

第三,体验式、研讨式等教学方式更有助于品德类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品德类课程改变态度、转化行为的突出特点和学员亲历、体验的强烈心理,要求培训者运用多种培训方式,特别是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精心设置各种场景,甚至是实地考察,力求培训过程生动活泼,促使学员参与,引发学员共鸣。

(2)基本知识类课程的特点

第一,基本知识类课程中的“基本知识”,主要指胜任领导岗位必须掌握的通用知识,以及随着形势发展补充、更新的新知识。“基本”是这类课程的重要特点。所选课程内容应充分考虑这一特点,注意把握胜任领导岗位必须掌握的哪些知识,应该补充、更新哪些新知识,体现必备、够用。

第二,基本知识类课程的主要目的和突出特点是传授知识,即补充或更新学员的知识。基本知识类课程的设计要关注学员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学员对所学知识的运用。

第三,讲授是这类课程主要的教学方式。但同样需要直观、生动、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大力提倡研讨式教学。即使是讲授,也应以启发式、双向交流式、发现式(指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探索,并试图得出自己的结论)讲授为主。

(3)领导力类课程的特点

第一,领导力类课程的综合性。课程不仅涉及经济学、管理学、领导科学等经济管理类学科,还涉及心理学、哲学等其他学科,综合性强。

第二,领导力类课程的主要目的和突出特点是开发潜能。即把学员已有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领导能力的提高,通过改变观念和思维定势,更大限度地开发领导潜质。

第三,领导行为的改变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甚至与人的先天禀赋不无关系。因此,领导行为的改变需要一个长时间的磨砺过程。为此,领导力类课程的设计要特别关注这类培训课程的阶段性和时限性。

第四,领导力类课程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相互交流和实践环节等教学方式。领导行为的改变和潜能开发更强调相互交流和实践环节,突出案例和模拟环境下的实际训练项目,使学员在实际训练中获得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思维过程、解决办法和行动方案。为此,这类课程要注意设计好专题研讨交流和分组实践活动,前者可以使学员通过交流获得改善自身领导行为的信息、观点和方法;后者可以使学员通过分组实践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4)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类课程的特点

第一,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类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不同专业的课程,内容区别很大。为此,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类课程的设计要注意把握不同专业课程的专业特点。

第二,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类课程的主要目的和突出特点是

提高学员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只是所需专业技能的必备基础和必要条件。为此,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类课程的设计要特别关注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系统整合,专业知识要服从、服务于专业技能,为专业技能的提高打基础。

第三,这类课程的教学以“能”和“会”为中心,即使学员能用会做。为此,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类课程的设计要特别关注让学员“动手”操练。

3、课程目标确定

课程目标是对学员经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后应当达到的标准的概括说明。课程目标确定得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这门课的课程模块设置得是否恰当。课程目标的确定,一方面要满足胜任能力项目集合的要求,另一方面又要在教学上具有可操作性。一般而言,可以根据每门课程所对应的胜任能力项目,确定若干项课程目标,每项课程目标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以便根据课程目标设置相应的模块)。

(三)模块设计与模块目标确定

1、模块设计

所谓模块,就是从某一相对独立的问题出发,打破学科界限,将解决这一问题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分析方法和解决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组合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

一般而言,一门课程含有一个或若干个模块。一门课程所含模块的多少,取决于模块的相对独立程度,模块间在内容、流程、教学过程上相互依存,相对独立程度就低,这些模块就趋向于组成一门课程;反之,模块间相对独立程度高,这些模块就趋向于各成一门课程。

模块设计的主要依据是课程目标,一般地,一个模块对应于一项课程目标。

2、模块目标确定

模块目标是对学员经过本模块的学习后能做什么以及做到什么程度的详细说明,也是对课程目标的分解和细化。模块目标确定得是否准确,直接影响该模块及其课程的培训效果。为此,模块目标的确定要遵循SMART原则:

第一,具体性(Specific)原则。即模块目标应该是具体的、可操作的,而不是抽象的、模糊的。

第二,可衡量性(Measurable)原则与可实现性(Attainable)原则。即模块目标要有“量”和“度”的要求,能够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衡量,能够通过一定的培训环节得以实现;而且,教与学要在这个“量”和“度”上达成一致,这样可以增强学员的认同感和参与意识。

第三,现实性(Realistic)原则与时限性(Time-bound)原则。即模块目标的确定要考虑现实条件和培训时间的限定,要力争在一定的条件和规定的时间内达到模块目标的要求。

(四)培训模块教学内容的开发

1、内容开发的依据

根据课程目标设计出的培训模块大致指出了模块的内容框架。为了使各培训模块的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必须准确地确定每一培训模块的教学内容。培训模块教学内容开发的依据是培训模块的教学要求和学员在每个模块所处的学习阶段。学习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一般要经过获得、组织、尝试和表现四个不同阶段,对能力缺口图进行认真分析,辨别学员在每个培训模块所处的学习阶段,据此进行内容开发。

2、教案的编写

教案是授课教师为培训而准备的书面实施计划,作为一个完整的教案,一般包括培训内容和培训过程设计两部分内容。培训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和模块目标设计的。

培训过程设计是教案编制工作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包括培训过程的步骤设计和培训环节设计。

培训过程的步骤设计包括:

组织教学,既是课堂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必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或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课;小结;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当天的培训内容。我们建议每次课后都要向学员布置三个永恒的作业:老师今天讲了些什么?这些与我的工作有什么关系?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使用这些东西?除此之外,还要求学员把当天最重要的心得记在日记本上。这样,使学员巩固培训内容的同时,不断地挖掘和改造自己的工作经验。

第4篇

关键词:案例式;项目研究式;复合式教学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158-02

一、引言

对于编程类、装备类的课程,由于其综合性、系统性较强,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按章节授课、知识点不够连贯。传统的教学一般采用按章节组织教学内容、逐章节授课,往往会导致知识点分割,如“EDA技术与PLD设计”、“单片机原理”课程,一个基本的程序涉及多个章节的内容,如“气象电子装备”课程基于实际气象电子装备展开教学,是一门系统性极强的课程,上述课程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往往是每个知识点都掌握了,但综合起来就不会应用。(2)只讲对的、忽视错的。通常的教材都教授对的知识,按照书本的要求逐步实现,肯定能完成课本上的示范实验,但开展综合性实验时,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可由于课堂上没有教授过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法,学生就会手足无措,不知道从何下手。因此,有必要研究合适的教学方法,以体现“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教学目标从“知识为本”向“能力为本”转变,授课方式从传统的填鸭式“知识传授”向教授“知识获取”能力转变,教师承担的角色从教学的“主演者”向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引导者”转变,以提高编程类、装备类课程的授课质量。

本文主要结合编程类和装备类课程的特点,研究案例式和项目研究式相结合的复合式教学法在本科课程教学中的综合应用。

二、基本概念

1.案例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就是通过实际问题的描述、假设、分析与解决,演示理论与方法的应用过程,着重理论与方法的实际应用,而不拘泥于理论和方法的阐述,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问题为主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结束。

2.项目研究式教学法。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环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3]。国内外教育专家在此理论上提出支架式、抛锚式、随机进入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凯兹博士推创出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它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或设计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即项目研究式教学模式[4],是吸取了支架式和抛锚式教学法的优点而得到的,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实施步骤和课堂教学

第5篇

一、高中体育档案的内容

学校体育档案的内容非常多、非常广,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上级部门及学校有关体育的文件。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体育课本、及相应的体育教学参考书。体育专业用书,如:体育理论、运动生理、运动心理等教学理论书籍;体育词典、运动竞赛规则等工具书。学校有关体育的各项规章制度和体育工作计划,体育法规包括《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各年级常年体育教学计划、学期体育教学计划、教师的教案和教学笔记,体育课成绩质量分析汇总表等。学生身体素质和达标档案册。学生参加早操、眼保健操、课外活动等考勤登记表。学生体检表及病免、请假证明材料。体育课教案及器材出借、成绩考核和出勤情况资料等。学校运动队训练档案,包括:运动员档案、训练计划、考勤、竞赛成绩等。学校每年举办的各类竞赛资料,如:田径运动会、广播操比赛、球类比赛、长跑比赛、跳绳等。教师自编的教育教材内容,如:体育理论试题、大课间操资料等。教师各类获奖情况档案,如:论文、基本功比赛、培训证书等。学校体育组的科研档案,如:体育教学相关报刊、杂志及摘抄、复印文献资料和网络资料。学校体育领导小组、体育组及其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和要求。其他,如:学校对体育场地改善和维修、学校器材配置、学期体育经费的开支、体育教师的待遇等。

二、师生体育档案的整理和分类

由于学校体育所收集的材料内容广、教材大、数量大,加上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因此,必须根据学校与教学的实际需要加以整理、分类、汇集成册或加工成资料库,并编排年月、次序和目录,以便在体育教育工作中提供查阅和上级领导各部门的检查、参观。

按材料内容分,如:校内同一运动竞赛类(学校运动会、各种小型竞赛)、活动类(早操、课外活动)等。按时间顺序分,对不同类型材料进行整理,一般学校以一学期或学年为一单元进行材料整理。这类档案可参加“两个条例”的要求进行分类整理、建档,按实际情况需要整理。除上述两种或在上述两种整理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对经常要使用或较有参考价值、可重复使用的资料进行单独组卷,如:达标、合格表的成绩册、教师的教案及教学记录、摘抄的图片资料或剪辑的网络资料、照片等。按上级部门的要求来分,如:按两个“条例”的备查目录分类建档,等等。

三、建立与运用体育档案应注意的事项

学校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牵涉的内容广、影响的面大,因此,做好体育档案工作是一项细致、复杂的工作。在收集、整理建档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长期性、整体性、有序性、创造性的原则。档案建立后,需加强管理,最好建立档案厨,将资料分类放置档案盒子内,记录所存档案的类别、目录及时间。合理使用并及时更新或充实内容。对有时限的或不再适合当前教学形式的内容应及时装订成册,归案入档案(加编号),以便日后检查或其他用途备用。而对那些理论性知识或政策法规、计划要注意当前教育动态和形式变化结合本校、本教研组的工作特点及时调整,以便能更好地指导学校体育工作,以适应新的体育教学要求。保存档案要规范,材料要完成。通常学校体育档案的目录等要依照“档案法”要求,规范、清晰、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也有利于查找和收集、整理。

运用体育档案应注意的问题,要及时、经常性地把收集、整理的材料进行科学分析,并建成档案,运用时要结合教学、训练等,以参考为主,以推动为目标。要以档案为准绳,规范学校体育工作,全面深入地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要把学校体育工作档案作为指导学校体育工作、督促体育教师不断提高业务能力的指挥,不要把它做一种摆设或作为应负上级部门检查的内容。

四、建立学校与学生体育档案的意义

第6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机械CAD;教学方法;职业技能

[微软用户1]

机械CAD设计基础课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同时也是高职高专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技能课。本课程兼具工程制图与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的特点,是一门集知识与技能于一体的实验性很强的课程。其基本教学任务是使学生了解机械CAD制图的一般方法,基本掌握AuToCAD绘图软件的基本绘图操作环境,熟练掌握绘图命令、编辑命令、尺寸标注、图层使用、图块使用及三维命令的一般操作,重点掌握工程图的绘图方法并能应用于企业工程制图的实际。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成为具有应用性技能的人才。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目的,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一、 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实施

1、项目驱动教学法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方式,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学习主动参与、自主协作的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它适用于学习各类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方式: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和制定工作项目,以实际项目来驱动学生的学习。把基本知识和练习题用项目联在一起,增强学生学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3、科学的设定项目:把本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提取出来并融入到每个项目中,(注意分散难点、重点),师生都围绕着项目开展。并对每个项目进行任务要求、教学内容、技能目标及学时分配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具体设计如下:

项目名称任务要求教学内容技能目标学时分配

组合体平面图形基本体视图组合体视图

1.了解AuToCAD软件的基本运行环境2.学习并熟练掌握绘图命令的基本操作3.学习编辑命令、标注命令的基本操作

能熟练画出组合体三视图10学时

零件图轴类零件图盘类零件图箱体零件图

1.复习并熟练掌握绘图命令的基本操作2.学习并熟练掌握编辑命令的基本操作3.学习标注命令、图层与图块使用操作

能熟练画出零件图(包括尺寸标注、技术要求、标题栏等)10学时

装配图螺栓连接机用虎钳

1.复习并熟练掌握绘图、编辑命令操作2、学习并掌握标注命令、图层与图块使用3、机械工程图的综合绘制

能画出简单的装配图10学时

三维图形基本体视图简单组合体

1、了解三维绘图的操作2、学习三维图形的创建能画出三维视图6学时

二、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过程

1、设计教学案例和工作任务:教学案例和工作任务的选定、编排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问题。项目设计要有总体目标,工作任务的设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要考虑知识点含量、任务的连续性等多方面因素。在设置教学案例时,要根据学生的工作任务,选择知识点、难点类似的图形,尽量选择配有真实零件的工业图纸,按照绘制工程图纸的标准要求学生,使学生如同在进行工作一样,有真实感,并能尽快熟悉企业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本课程结合专业特点、突出专业性和职业化来设置工作任务,如把机用虎钳作为项目的主线,根据组成机用虎钳零件的复杂程度不同,分别设置在不同的工作任务中。如销钉、垫圈这些比较简单的零件设置在平面图形中,固定钳身放在箱体类零件图项目中。在前三个项目教学完成后,由学生根据自己完成的工作任务(组成机用虎钳的11个零件图)组成装配图。这样的设置既考虑知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也使学生在最后完成任务时有成就感。

2、教学模式: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采用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课程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由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例图,让学生了解教学目标、工作任务、基本命令的使用,掌握绘图的基本方法,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工作任务。目的是在教学中,把基本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并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具体教学案例如下:

教学案例1

项目名称:组合体—平面图形

工作任务:销的主视图

教学内容:了解AuToCAD软运行环境

技能目标:掌握软件的启动工作界面、

功能键和控制键、命令的启动方式、

了解AuToCAD设计的一般方法、初

步了解直线命令的基本操作方法。

教学案例2

项目名称:零件图—轴类零件图

工作任务:螺杆的主视图

教学内容:复习并熟练掌握绘图命令的基本操作

学习标注命令、图层与图块使用操作

技能目标:掌握轴类零件图的画法、尺寸标注、技术要求

三、通过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完成本课程的学习任务后,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回顾探讨学习方法,总结经验,为以后自学打下基础。

1、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利用AuToCAD软件,熟练绘出工程图。但是,只掌握绘图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要准确画出工程图纸,必须具有工程制图、计算机基础、金属工艺学、公差与配合、金属加工等一系列知识,必须具有一定的生产实践经验。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有意识的融合相关知识,开阔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培养自学能力:AuToCAD是一款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它的特点是二维绘图功能强大,性能优越、简单易学、体系结构开放等。同时,它具有这类应用软件共同的特点。(1)计算机软件通用的工作界面(标题栏、下拉菜单、工具栏、通用存储命令等)。(2)通用的操作方式。点击图标启动命令,输入参数执行命令等。(3)软件特有的绘图功能。在清楚的了解软件的特点后,掌握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SolidWorks、UG等软件打下基础。

四、考核方式:基于项目驱动教学法的特点,注重工作过程的考核及评价。在《机械CAD》课程考核中,设置常规考核和职业技能证书考核。常规考核是根据每个项目完成情况,给出相应的分数,占总评成绩的大部分,其中,四个项目成绩占百分之六十,期末考核占百分之二十。职业技能证书考核是指在平时教学中,融入职业资格考试标准规定的知识和能力,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证书考试。职业技能证书成绩占百分之二十。

实践证明,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就感,极大地激发学习欲望,提高了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可.建筑CAD设计基础课程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浅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3):86-87

[2]金莹,张小粉.项目驱动教学法在高职模具专业中的应用与研究[J]模具工业2012(4)65—72

[3]劳文薇,刘俊.项目驱动教学法在《电子CAD》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机械职业教育2011(3)33—35

第7篇

关键词:项目案例演变教学法;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改革

0.引言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C++具有更高的代码可重用性、可扩充性和易维护等特点,是开发大型软件的主流方法。据TIOBE编程协会2013年2月最新编程语言流行趋势排行榜显示,在前5位最受欢迎的编程语言中,C++仍然在列。国内高校一般都将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作为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探索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的高效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程序设计这一核心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C++课程教学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知识讲解并辅以针对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的编码实验,而对如何提高学生的面向对象程序分析能力和实现能力等方面的关注不够,偏离培养学生程序设计实践能力这一核心目标,为后续课程教学增加难度。为了帮助学生在C++课程学习中理解面向对象编程思想并有效提高程序设计实践能力,笔者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引入案例项目演变教学法,建设一系列适合课程知识点可持续进化的案例,以项目驱动的教学组织模式促使学生掌握综合知识的运用并切实提高程序设计实践能力,改变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传统教学模式的枯燥特点,提高了教学双方的积极性。

1.理论及实验教学中的若干问题

由于语言类课程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目前国内高校对于语言类课程教学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尝试,一般的思路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如开展案例教学、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增加课程设计环节等,部分高校还引入CDIO工程教育模式。笔者也在改进语言类课程教学方面作出大量尝试,如加大实验教学环节比例、引入在线评判系统和案例教学等,力求使学生通过案例库的训练达到掌握相关知识点的目标,这些教学改革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1)教学案例缺乏整体性和实用性。

在教学案例的设计上,以往的案例是围绕知识点进行设计,导致各章节的案例相互独立,案例之间缺乏关联。学生在这种案例的实践中,很难对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这一课程涉及的知识体系做到承上启下、整体性的理解,在课程学习中没有主导线索并忽视对知识链的构造。

2)实验教学内容单一。

虽然过去的教学改革中加大了实验环节在总课程中的比例,但是实验教学任务仍然由教师根据课程知识体系进行设计,包括大量验证性实验及部分设计性实验。这种模式的实验设计由于是为了配合理论课教学内容,往往强调离散知识点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对课程综合知识体系的学习,因此学生很难得到综合运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

与此同时,以往的实验设计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特点,采用统一的实验要求并不能适应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此实验内容往往显得较为平淡,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

2.基于工程案例演变的教学改革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教学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从2009年起,围绕切实提高程序设计实践能力的核心目标,按照由简入繁的案例项目演变教学思路,加大教学案例建设和教学方法改进力度,形成了符合地方本科院校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

2.1演变教学法概述

通过分析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我们在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课程设计中,引入案例项目演变教学法,其基本思路是将整个教学过程分解为若干教学环节,每个环节都由若干教学案例和一个实践项目组成。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首先确定教学主线,提取出核心知识点授课思路并以此为设计案例的基本依据。教师通过小型教学案例解析基础知识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核心概念和技术。在完成上述环节的教学任务后,我们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一个教学项目整合所有知识点,让学生巩固已有知识并加以实践。随着教学的推进,学生逐步完善现有的教学项目,实现知识的更新和技能的提高。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举一反三的过程,也是知识和技能的进化过程。

根据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课程特点,我们以培养学生程序设计能力为主线,重点培养学生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编程能力,将课程知识体系分为4个层次:类与对象、继承与派生、重载与多态、流与STL。围绕学生程序设计实践能力逐步提高这一核心目标,我们将这4个层次的知识体系融入课堂教学案例和阶段实验案例,设计以演变教学法为核心思想的递进式教学案例和教学过程。C++演化教学实验案例的设计如图1所示。教学案例随着教学环节的推进,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将逐步提高,而训练的逐步推进将形成一个小型的程序设计项目,然后再以项目为驱动综合训练学生灵活运用各层次知识体系的能力,实现提高学生程序设计实践能力的目标。

2.2基于演变教学的案例设计

基于演变的教学中,除了理论知识教学外,选择将典型性、完整性、实用性的案例实践贯穿于理论知识中极为重要。教师在案例的设计中应当遵循案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连贯性。随着理论知识的深入,可以进一步将教学案例迁移到下一个教学环节并逐步对教学案例加以改进和完善。教学案例经过滚雪球的叠加方式,不仅令理论知识得到积累,还完善和扩充项目软件功能,保持前后知识点的关联性,使得程序也越来越贴近实际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知识和技能两方面的进化。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设计这样的教学案例是关键。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目前我们已总结出一批教学案例,对其中两个案例予以简单介绍。

1)简单的食物链。

该题目意在通过程序模拟一个简单的食物链,通过模拟食物链生存规则观察食物链中各生物的生存状态。食物链的选择可以有多种,如青草野兔狐狸狼、河谷类植物昆虫食虫鸟鹰等。

2)员工管理工具。

该程序设计实现一个小型企业的员工管理软件。一般的企业包括普通员工、财务人员、管理人员3类人员。案例需实现企业基本信息管理、工作任务安排、财务管理等。

案例的讲授过程分成4个层次,对应理论教学过程中的4个阶段。案例分析过程见表1。

2.3基于演变教学的实验教学设计

理论教学负责讲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分析的基本方法以及实现手段,实验教学除了验证理论教学的内容外,更为重要的是强化理论知识并将其灵活运用到程序设计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教学环节中,我们根据案例项目演变教学思想设计了一系列实验题目。该系列实验题目之间在知识点应用上具有进化性的特点,每一个题目在知识点应用上都是承上启下、层次推进。同时,我们在题目选择上也允许学生不但可以选择新的题目,而且可以对前期题目进行重构改进,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实验题目,满足学生多层次的需求,激发学习兴趣。学生通过独立或协作完成项目实践,既验证了所学理论知识,又锻炼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还能增强下一阶段学习信心。在连续两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共设计出12个作业题目,见表2。

在设计这些题目时,我们给出不同的层次实现要求,可以将这些题目做成一个小的控制台程序,也可继续扩展,如通过加入MFC、QT等UI设计后开发成一个小软件工具,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编程兴趣,培养学生“乐于学、勤于练、善于思”的习惯。与此同时,在实验课的实际运行过程中,我们还需要考虑实验管理以及实验考核等问题,并且在这些环节也进行了改革。

1)加强管理。

提前分发作业题目,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选题和作准备。

2)考核。

程序考核在很多情况下,往往只注重程序的运行结果以及是否具有丰富的功能,而忽略设计过程。我们采用小答辩方式,由教师提问,考查学生的程序设计情况,同时参考运行情况和实现的功能,既可以全面衡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可以避免相互抄袭现象。

3)案例的可复用性。

该课程所用案例可同时用于同期开始的课程或后续课程的分析案例,如软件测试技术、需求工程、软件过程分析、项目管理等课程。

3.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演变教学法改革效果

在应用案例项目演变教学法的教学实践中,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无论是在理论环节还是在实验环节都受到了充分训练。在理论环节中,通过教师对彼此相互衔接且具有知识点进化特色的案例群的讲解,学生逐层理解了理论知识点和基本概念;在实验环节中,以项目为驱动的方式实现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验证,在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目前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演变教学法已推广运行了两届,共计300名学生接受了课程训练。案例项目演变教学法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随着教学的推进而进化和更新。通过一个从基础到高端、从理论到技能的学习过程,学生实现了从简单的小案例学习理论知识,再通过项目锻炼实践技能。经过案例群和课程项目的训练,学生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不断改进和完善,学生不仅学习到知识和技能,还能感受到技术的发展历程,积累了更多的开发经验,提高了职业素养。

在两届的教改实践中,我们发现演变教学法相比其他的教学方法,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别适合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案例项目演化教学法,始终能体会到理论教学中所学知识和实验教学中获得实践能力的不断积累和提升过程,并且由于在案例解析中的高参与度,学生提高了主动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更能帮助学生树立起完成下一阶段任务的自信,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以及教学质量。

第8篇

关键词:高校档案,实体分类,修订意见

随着教育部、国家档案局第27号令《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的发布,作为贯彻落实这一法规的配套措施,研究修订《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以下简称“分类法”)的问题愈加凸显出来。本文结合我校近20年来贯彻落实“分类法”的实践与体会,就如何进一步完善高校档案实体分类方法进行探讨。

1 简要回顾

现行的《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是1993年11月16日由原国家教委教办[19931429号文件发布的,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而我校作为国家教委确定的首批试点单位之一,从1992年就开始了“分类法”的尝试,近20年来我校贯彻落实“分类法”经过了“初步试点-恪守敦行一逐步调整”的实践历程。

1.1 初步试点(1992年~1994年)

1992年4月28日,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组织《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试点的通知”(教厅档[1992]24号文件)下发后,我校即刻根据通知精神,积极开展试点工作。我们选取了1991年度档案作为试点对象,按照《分类法》试点稿,归类整理了1149卷。经过初步尝试,我们认为,新的分类办法总体而言类目体系比较清晰、周全,大多数归档文件材料可以“对号入座”,但也遇到一些问题:一是感觉一级类目“行政管理”的理论外延比较庞杂而实际内涵却相对贫乏(很多内容被其他大类下的综合类抽走了);二是科研、设备、基建等大类的二级类目因情况复杂很难统一模式;三是处理各级次类目之间交叉问题的合理分流与准确归属比较棘手。试点工作结束后,我们及时进行了总结,并将总结材料上报业务主管部门。

1.2 恪守敦行(1995年~2000年)

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发布《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的通知”下发后,我们严格按照正式发布的分类办法,结合本校实际进一步规范档案实体分类方案。在保持党群、行政、教学、科研、基建、设备、产品、出版、外事、财会十大类和特殊载体“声像类”不变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实物档案”和“名人档案”两大类。在二级类目中,除行政大类中的监察与审计、武装与保卫分别设置外,其他未变。教学类选用第一套方案,即按教学环节分类;科研、设备、基建、产品四大类的二级类目除11为综合外,其他均按随机项目分别设类。

1.3 逐步调整(2001年至今)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档案工作的发展变化,我们在贯彻落实“分类法”的实践中遇到的老问题愈加突出,新问题不断涌现,迫使我们不得不从2001年开始,逐步对原定的档案实体分类方案进行适当调整。首先,对科研档案分类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整。科研档案起初是分年度按项目分别设置二级类目,比如2000-ky11(综合)、ky12(第一个项目)、ky13(第二个项目)……依此类推,项目越多,二级类目也就越多。由于我校是师范类院校,科研项目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形成的科研项目档案材料较少,基本上是一项一卷,如果按项目断开设置二级类目,势必出现从“1”打头编排案卷序号较多而延续编号却很少,给档案管理和利用造成诸多不便。因此,我们改为按文科(社会科学)、理科(自然科学)分别设置两个二级类目,文、理科下按项目归档时间顺序各编一个大流水案卷序号。

其次,对基建档案分类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整。近年来,高校基建工程项目剧增,由于基建工程建设历时较长,在项目审批、招投标等管理环节,不同项目之间文件材料交叉重叠现象比较严重,因而基建项目材料按时成套归档相当困难。为此,我们除保持jj11为基建综合(基建工作管理性文件入此)外,还特别设定jj12为项目综合(项目交叉文件入此),凡是自然独立的基建项目档案从jj13开始按项目断开分别编目。

最后,对教学档案分类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整。主要是针对数量愈来愈多的研究生学位档案和本科生学籍档案,在原有的二级类目下再按学历层次和性质设置三级类目。为维护研究生教学档案的成套性,我们突破原有教学档案的二级类目体系,以“人”为单位,将招生录取登记表、学籍卡、成绩单、课程培养计划、中期筛选考核表以及学位申请审批材料和毕业生登记表等各种应归档文件整合为一体并入“jx16”,按件整理,每人一盒。这样,既丰富了研究生教学档案的归档范围,又便于系统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多。

与此同时,处理各级次类目之间交叉文件的合理分流与准确归属一直比较棘手,这不仅是由于归档部门兼职档案员难以熟练把握,即使是档案馆的业务指导人员,也因个人理解上的差异而常常意见不一致。为减免在归档文件分类整理上耗费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我们确定在保持现行分类方案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本着“服从大局、维护成套、便于操作、相对稳定、细化检索”的原则,对交叉问题进行特殊处理就近归位。具体做法是:先将全校所有的归档部门按其主要职责纳入相应的类目,再按照归档部门形成档案的主要特色重新制定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力求归档部门、归档类别、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于一表一目了然,简捷高效地指导部门立卷归档工作有序进行。

上述调整方式虽然可能有悖于《分类法》的理论原则与体系要求,但实际应用效果较好,特别是近年来我馆运用“南大之星”档案管理系统逐步实现计算机辅助立卷和文件级著录与检索后,似乎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不再为档案实体分类中的交叉难题所困扰,因为,即使档案文件实体归类不够严谨精确,但只要按“件”规范著录,凭借计算机系统可以实现多途径跨类检索,因而,并不影响查档效果。

2 问题分析

思忖《分类法》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大致受以下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2.1 《分类法》的理论依据不够清晰

档案分类就是依据特定的标准对档案进行分门别类,按照分类作用的侧重点不同,可区分为档案实体分类与档案信息分类。我国档案工作实践表明,档案实体分类应考虑档案形成的规律和特点,依据来源原则按“组织机构分类法”比较简便易行;档案信息分类主要依据职能分工原则,按“问题(事由)分类法”揭示档案的内容和成分,旨在为利用者提供统一方便的检索途径。而“高校档案实体分类的基本观点是根据高校档案产生的领域范畴,结合其记述的内容性质进行分类。分类体系既基本上符合档案学关于分类问题的基本理论,又不拘泥于传统的以组织机构为基础的分类方法,在某种程度上与信息分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引自《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理论与方法》1994年6月四川大学培训教材)。我们认为,《分 类法》确立的这种分类观点似乎是想融组织机构分类法与问题分类法、实体分类法与信息分类法为一体,期望发挥各自的优势取得最佳效果,但这种良好的主观愿望却面临客观实践难题的挑战。档案信息分类可以跨越档案实体之间的固有联系根据利用需求组合多种检索渠道,而档案实体分类的主要目的在于组织馆藏,即通过分门别类使零乱的档案材料有序化、系统化,固定其排列位置。档案实体的物理位置具有唯一性,因此,如果档案实体分类的标准带有过多的主观判断色彩,或者类目层次的分类依据呈现多元化,那么,势必造成分类体系之间的交叉、包罗从而导致混乱现象。

2.2 档案类目设置与部门立卷归档难以完全协调

《分类法》主表设置了十一个一级类目,每个一级类目之下设置了若干个二级类目,这些类目有的能与归档部门一一对应,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类目涵盖多个归档部门(比如纪监审合署办公等),或者一个归档部门的归档文件涉及多个不同的类目(比如教学、外事档案涉及多个归档部门),此外,遇到“一文多事”、“一文多义”等问题因个人理解不同更易导致归类意见分歧。如果不推行部门立卷归档制度,高校各部门形成的归档文件材料全部由档案馆(室)集中统一整理,相对而言比较容易按照分类方案整理一步到位。但我国实行文书处理部门立卷归档制度,由于类目设置在先且应保持相对稳定,部门立卷归档在后且兼职档案员的分类业务不熟,因此,档案类目设置与部门立卷归档很难完全协调一致。据我们调研发现,要求部门立卷归档完全按照《分类法》设置的各级类目准确分类整理是不现实的,实际情况是,要么专职档案业务指导人员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不断地培训、指导甚至是包办部门分类整理,要么是将归档部门形成的常规文件材料按归档范围粗放型地简单归类,至于归档文件内容涉及多个类目的则按各自理解进行归类。

2.3 新情况新问题对《分类法》的挑战

《分类法》已经实施快20年了,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在其职能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内容和载体的文件材料愈来愈多,《分类法》设置的类目体系已经不能完全适应高校档案工作的发展需求。这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原有类目名称不能涵盖高校产生的全部档案,比如教职工档案、学生档案、国有资产档案、名人档案、实物档案等,这些客观存在的档案不应拒之于《分类法》之外;二是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愈来愈多的电子档案(包括电子公文信息、流媒体信息、光盘、软件等)如何分类整理,也需要从完善《分类法》的视角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摸索。

第9篇

关键词:情景模拟;毕业设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暖通空调

中图分类号:TU;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2-0131-04

一、背景概述

在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如何快速融入社会发展,把握专业发展趋势,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实践能力是关键。重庆大学肖明葵等[1]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SRTP)中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北京交通大学文永奎等[2]在大学生创新实验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江大学刘昌明等[3]提出“基地实训―设计院”模式,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可见,除传统教学模式外,各个高校也在寻找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以下简称建环专业)属于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属于土建类专业,目前在全国范围内需求量大。众多用人单位面临职位空缺却招不到合适人选的尴尬境地。因此,如何培养合格的建环专业人才是一个重要而且紧迫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是这样的:大一学习基础课,大二学习专业基础课,大三大四学习专业课,最后通过毕业设计环节,针对某栋建筑设计其空调、供暖、通风系统,达到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和毕业设计能积累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是,在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存在较大的缺失。整个知识传授过程是按照学科知识体系进行的,而实践中会按照工作岗位和环境的要求进行,二者有较大的区别。这也是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较难及时适应工作要求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此,文章提出情景模拟实践教学法,通过模拟实际工程项目过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并帮助他们初步了解行业发展形式,使之在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要求。

二、课题实施方法

欧美的工科教学经验值得借鉴参考。德国大学教育中有1~2年的时间供学生到企业实习工作,因此,德国的工科大学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后能较快适应实际工作要求。美国大学虽然没有专门的学期供学生实习,但是美国学生从小独立性强,参加社会工作较多,社会经验较为丰富,再加上美国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较为重视,因此,美国的毕业生也与社会需求较为吻合。

中国学生独立性较差(包括经济和心理方面)、社会经验少(中学时期较少有工作和社工经历),以及对专业实际认识较为模糊。随着中国的经济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希望学生能尽快适应工作,而较少单位有耐心和资金对员工进行完善的培训。目前在中国大学工科教育中,十分重视数理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口授时间较多,专业实践课程也仅局限传统模式,且课时较少。同时,由于专业知识内容多,而且不同的职场发展方向需要的专业知识不尽相同,仅仅通过不同课程的学习往往让学生感到头绪众多,无法从全局把握自身的发展方向。

文章提出的情景模拟实践教学法,在进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者科技创新项目时,抽象出本行业不同类型项目执行流程。学生通过模拟项目执行过程中不同公司的职能,认识实际项目执行过程,不仅能学习和运用知识,而且通过近似于实际项目的设计过程的锻炼,提高实践能力,了解本行业不同类型公司之间的定位与职责,并对工程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形成一定的概念,在实践中提高专业能力,锻炼实践能力。

根据建环专业的特点,文章将该专业毕业生在社会中的工作项目分为三类:普通工程建设类项目、绿色与节能类项目和研究类项目。下面分析了三种不同项目的特点,并设计了各自的项目执行技术路线。

(一)普通工程建设类项目

工业与民用建筑类项目是大部分建环专业学生的主要工作内容。按照工作中的不同角色,将这个项目的实施路线制订流程(图1)。

项目中由教师扮演甲方的角色,制订项目定位与计划书。将学生分为四组,分别是咨询公司、设计院、施工单位与设备公司。其中,咨询公司根据甲方的项目定位与计划,为甲方提供项目执行策略、方案设计以及施工监理服务。设计院根据咨询公司的要求,完成施工图纸与设计服务。施工单位根据甲方要求和设计院图纸,在咨询公司的监督下完成施工内容。设备公司负责提供满足实际需要的设备;或者是由能源监测公司在咨询公司、设计院的配合之下为甲方提供工程项目的能源监测方案、图纸及监测验证计划。

在项目执行时,代表咨询公司的学生的职责通过方案设计、模拟分析等手段来体现,并需要协调其他单位积极完成项目。代表设计院的学生的职责较为明确,与建环专业传统设计内容基本一致。代表施工单位的学生的工作可以通过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软件,通过计算机仿真施工过程来实现。代表设备公司的学生,需要对建筑设备系统作细致了解,根据设计单位的要求为该项目提供合理的设备,并为咨询方提供设备价格和概预算,以便进行方案优化选择。代表能源监测公司的学生,需要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设计项目能源监测方案,编制能源监测软件,并制订能源系统的监测―验证计划。本项目的成果是业主需求书(POR)、项目设计图纸、施工组织方案及其在BIM中的实现、设备及材料供应清单、能源监测软件、图纸等。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通过与“合作单位”的共同协作完成项目,在实践中了解本工作职位对专业知识的需求,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整个工程建设中各不同公司的职能、工作内容,提高实际工作能力。项目本身可以是实际或者虚拟的公共建筑、住宅建筑或者工业建筑中暖通空调与防排烟系统的工程内容。

对工程项目设计、建设有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普通工程建设类项目。

(二)绿色与节能类项目

在近几年国家提倡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绿色与节能类项目增长很快。绿色建筑公司、节能评估公司以及节能改造公司近几年也吸纳了较多的建环专业毕业生。因此,文章将绿色与节能类项目作为一类主要的项目类型,在完成项目的同时,能较多地了解这类项目的特点,以及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如图2所示,项目中由教师扮演甲方的角色,制订绿色建筑项目或者节能改造项目计划书,并将学生分为四组,分别是咨询公司、节能公司、施工单位与设备公司。其中,咨询公司则根据甲方的项目定位与计划,通过技术方法如软件等为甲方提供按节能公司设计的方案进行的绿色建筑项目评估、能源审计、节能改造潜力评估等服务。节能公司根据咨询公司的所制订的项目方案以及甲方的要求,完成节能改造项目实施方案与设计服务或改造工程设计服务。施工单位根据甲方要求、咨询公司的改进方案和节能公司的实施方案,在咨询公司的监督下完成施工内容。设备公司则负责为项目提供符合标准和改造要求的设备。本项目的成果有节能公司的节能方案设计说明书、绿色建筑评价报告与能源审计报告、绿色建筑材料与设备清单及其概预算、节能改造工程在BIM中的实施方案。

项目本身可以是实际或者虚拟的绿色建筑评估项目。节能改造项目应选择实际的节能改造项目,以供学生在项目中进行现场调研、能源审计等工作。

对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绿色与节能类项目。

(三)科研类项目

在科研类项目中,教师扮演科研主管机构的角色,制定本年度研究项目指南与计划,学生向科研主管机构递交研究项目方案,申请成功后开展研究工作。

科研类项目的成果根据内容不同,形式和协作单位可有所不同,具体操作时应根据实际内容分别对待,此类成果一般为较高水平的科研项目申请书、综述研究报告、科研报告或论文。

对解决工程实际中遇到的基础问题感兴趣,且有志于读研究生的学生可以选择科研类项目。

三、实践内容及成果

情景模拟实践课题的执行周期为3~6个月,实践对象为大四学生。在大四上学期选择实践内容,准备就业的学生可以在前两种项目中选择,准备读研究生的学生建议选择科研项目。

笔者按情景模拟实践教学思路,在2012年毕业设计环节中进行了尝试。在实际操作中,采用了普通工程建设类项目模式。共有三位学生参加,其中:一位学生代表咨询公司,负责能耗模拟与系统调试计划的工作;一位学生代表设计院,负责空调系统设计工作(也是传统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内容);一位学生代表能源监测公司,负责建筑能源监测系统的设计及测量与验证(Measurement and Verification,M&V)计划的制定。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前期由咨询公司和设计院共同制订出几种系统方案,咨询公司对设计院的方案进行能耗模拟和改进,通过经济技术分析,选择最佳方案。在此基础上,设计院进行深化,出系统图、施工图等图纸和计算说明书,而咨询公司则形成建筑能耗报告,并对针对所选用的空调通风系统,按照ASHRAE(American Society of Heating,Refrigerating and Air-conditioning Engineers,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协会)标准制订调试计划(ASHRAE标准的调试计划较为全面,且满足国际要求)。能源监测公司则针对该建筑与系统的特点,设计建筑能源监测系统,设计能源监测系统的界面、接口以及监测程序,并选择末端监测设备,形成建筑能源监测的解决方案;同时,根据国际节能效果测量和认证规程(International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Verification Protocol,IPMVP),制订该建筑的M&V计划。整个工程三个职能不同的公司合作关联图见图3所示。

该项目经过约3个月的毕业设计实践,甲乙丙三位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等信息见表1所示,通过毕业设计和论文审阅以及答辩,其中两位学生的毕业设计获得优秀,一位获得良好,毕业设计的质量获得了大部分教师的认可。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代表咨询公司、设计院和能源监测公司的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完成毕业设计,更要相互之间进行合作,才能完成该项目。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对行业内不同单位所担任的角色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帮助他们在工作后尽快进入角色。

四、结语

文章通过对中国学生基本情况和目前高等教育实际情况的分析,提出了情景模拟实践教学方法,并论证了其可行性和实效性。以建环专业为例,对该专业的实际工程项目进行梳理和分类,分为三种类型,并制订了每种类型项目的实施路线。

在2012年度的毕业设计环节中,笔者应用情景模拟实践教学法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达到了较好的效果。该方法能切实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学会了在复杂工作中了解全貌,锻炼了他们的沟通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面对目前工程行业越来越多的大协作、大交叉,情景模拟实践教学法则是一种适应现代社会运作模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肖明葵,李英民.在SRTP项目总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2):91-93.

[2] 文永奎,卢文良,杨丽辉.基于研究型教学的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实验活动的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6):122-125.

[3] 刘昌明,曾磊.地方高校土建类大学生设计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5):49-51.

Application of scene simulation teaching method in practice course of built environment and facilities engineering specialty

HAN Xing, HUANG Chen

(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architecture,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P. R. China)

第10篇

关键词:数字信息化教学 MPIE教学模式 评价指标 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0-0049-02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由国家教育部、科技部共同组织建设的世界大学城和职教新干线在湖南省高职院校全面启动。在这场空前的空间教学革命推动下,动漫技法类课程由于其专业特点,在数字化信息化的课程教学中脱颖而出,但大部分动漫课程教学空间多是对教学资料的重整和加工,在课程使用和推广的组织管理上,都缺少一个兼具系统性、规划性与可操作性的有效的教学模式,缺少教学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的评价体系,在评价后没有相应的反馈调整机制。本研究利用数字化课程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教学,在建构主义学习和参与理论的基础上提出MPIE教学模式,结合MPIE教学模式提出适合于课堂与网络数字化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

1 MPIE教学模式的特征

1.1 MPIE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界定

MPIE教学模式是以项目制作作为检验学习过程的标准,根据学生现有能力水平因材施教,然后再进行职业能力评估。通过传统课堂与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使项目设计将学习过程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启发学生的自学能力、协作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对设计与制作的项目进行及时反馈和总结,使其学习行为具有针对性、合理性的特征。该教学模式突出了由监控策略(Monitoring )、项目方式(Project)、交互式自主学习方法(Interactive)、评价体系(Evaluation)四个部分构建的课堂与网络融合的教学模式,简称为MPIE教学模式。

1.2 MPIE教学模式下课程项目的多元性

在MPIE教学模式中,教学典型项目设计案例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能力评估项目案例。在教学前通过具体的案例对学生的基础绘制能力、多形式图形思维表现能力、自学能力进行评估。第二类是模拟项目。在教学过程中以技能比赛题库或已经投入使用的案例作为项目对象进行实践,其教学目的为强化学生基础绘制能力。第三类是实际项目。以校企合作的真实项目作为案例进行实践,其教学目的为了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与协作能力。项目实践是为了让学生在职业情境中体验与领悟,项目也是围绕着课程标准而设计执行的。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碰到实际项目工期的问题,在此情况下就需要与企业协调完成的时间,并在项目的实践中根据学生的能力测评结果优化技能结构,使专业技术能力高的学生去完成具有较高难度的项目设计与制作。但此教学过程要避免学生“工具化人格”,就要在网络视频资源上放置不同的项目案例课程资源,并拓宽艺术设计方面的相关知识储备视频课程资源,以丰富多彩的案例资源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学生可以随时温习和提前越级学习。

1.3 MPIE教学模式下课堂与网络的互动性

在2011年以前,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多是依托教学网站以审查指标来设置不同教学模块,在课程网站建设完成之后教学资源鲜有更新,在教学互动上很难有所体现。在教学视频上,网络公开课30~40分钟的讲座式教学,互动设计几乎为零,使学生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并进行主动思考。2011年以后,我国陆续引进Blackboard、Moodle等教学平台,使学生通过手机、iPad等便捷终端随时登录,多终端的支持让学生突破时间地点的限制,在不同地方可利用零散时间进行学习,并进行讨论和传播共享。MPIE教学模式将原有课程的知识点,根据网络学习特征打散并重新分割,每一段知识点内容都提供阅读材料的链接,将重点知识配以5~10分钟的项目实践讲解上传至QQ、微博、微信等学习社圈,学生可优先学习视频或者反复观看来预习或巩固知识。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设立相应的学习情境,并根据视频资料让学生建立起影像与某些动作规律之间的联系,形成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与专业技法。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自主迁移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旧知识的反复冲突中实现师生、生生的双向交互。[1]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不会太主动提出问题或阐述观点,MPIE教学模式以不同终端成立主题学习圈,教师了解学生课下的学习状态,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设计与进度,学生也可以相互学习,分享和解决不同的问题,通过教学平台可以加强师生或生生的交流互动,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 MPIE教学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是以学生和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对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学模式绩效、学生学习行为、学生技能认可度、企业人才指标评价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指标体系中包括了评价者、评价对象、评价项目、反馈意见等。评价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并为教师教学策略的改进提供依据。

2.1 数字化教学资源评价

数字教学资源包括视频、文本、图片、语言等。教师从教学活动中由主导者逐步向数字化资源的引导者转变,学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转变。而数字资源的设计是否按照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设计,是否根据项目实景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讨论,是否按照学生收集数据的习惯和方法来解决问题,是否通过课程学习进度表来引导学生,是否掌握作业完成方式、时间限制和迟交作业的处理,都是评价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目的所在,评价内容能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动态建设提供启发和指导建议。教师无论是在课堂上进行项目示范,还是在课外基于新媒体平台设置共享的教学资源,都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来让学生构建自身知识系统,在课堂和课外项目资源的选择上更加倾向于反映课程知识点的典型性、实用性、先进性的案例,并及时进行实时动态的调控和评价。

2.2 教学模式绩效评价

教学模式绩效评价首先是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对自己是否达到或超额完成学习目标进行评价,其次是学生对教学组织的满意程度和效能进行反馈评价。在艺术类课程中,学习目标往往是不同类型项目对应的能力等级。例如,《原画技法》项目中,动作技法的掌握往往要依托学生的领悟能力和绘画水平,项目类型的选择往往是学生创作欲望的表象。通过数字化资源和网络平台项目协作,促进网络学习与课堂教学的互补和结合,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个性化、自主性深入学习。通过及时反馈对教学进行立体化多方位调控,形成学生评价和专家、行业骨干、教师等多元评价主体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对教学成效进行客观评价,进而动态调整教学模式。

2.3 学生学习行为评价

学生学习行为评价以课堂为中心向课外360度扩展,针对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效能感、自我监控4个方面学习行为特征分析评价。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之间常常相互转化,两者的表现方式往往体现在课堂的有效学习和课外对数字化资源的关注与应用,如对课程学习资源的点击数、不同内容区访问、参与模块讨论等行为,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学习活动和目标达到能力的提升。学习效能感是学生对于自我是否能够胜任学习任务的知觉,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更高的自信,勇于面对困难的任务,是预测学生学业成就的一个重要指标[2]。自我监控是利用课堂与互动平台加强对学生学习进度的监控,以微信、微博等形式加强不同主题学习圈的互动。努力提升课堂与课外新媒体平台问题的讨论价值,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提问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有价值、有意义的提问才能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提高课堂与课外多媒体平台师生互动的质量,鼓励学生从各自不同角度阐释自己对问题的见解与认识。

2.4 学生技能认可度评价

学生技能认可度评价是对学生进行综合全面客观的技能评价,形成学生自评、项目成员评价、指导教师评价、同行教师评价、企业人才指标评价、技能认证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并根据每种评价的重要性进行权重分配,最后得出客观的评价。学生自评、项目成员评价、指导教师评价、同行教师评价都来源于教学过程中的项目考查,因为艺术类课程评价形式多是基于项目设计与制作,客观题(选择题、是非题)和问答、简答型的主观题类型较少,因此在短时间内无法对各个知识点进行考核,而考试一般在课程结束时,无法及时对学生进行反馈。所以可对学生以阶段性项目考查的方式,每星期都提交相关知识点的项目制作,对学生匹配的相应知识点及时分析,客观获取每个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2.5 企业人才指标评价

企业人才评价指标是针对艺术动漫类人才技能岗位要求设定,有些岗位需要相互合作完成,有些岗位需要拥有多项专业技能,如果仅就某单一专业技能进行评价有失公允。院校进行高层次动漫人才培养时,就要将动漫企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放在首位,引进项目入校等方式均以企业的人才评价指标来进行评价。技能认证评价是根据2008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动画绘制员职业资格鉴定标准,包括中级动画绘制员、高级动画绘制员、动画绘制师、高级动画绘制师四个级别,考试内容包括知识考核和技能考核。在技能考核上取得省级、国家级的专业竞赛,或取得动画绘制员职业资格认证的学生可免修对应的专业基础课程1~3门,从而提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达到企业人才指标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其成为学以致用的企业型人才。

总之,从实践维度,依托动画技法类精品课程建设对MPIE教学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以项目为核心,将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相结合,项目统一性和个体差异性相结合,评价结果公开,通过网络平台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避免了学生的工具化人格;通过学校原创与企业合作项目相结合,提升了学生的创意设计能力和独立创作精神。希望这种基于网络平台与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能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所用,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达到培养具有创意动漫人才和企业型人才的目的。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

参考文献:

[1]李寒梅.案例教学在教师教育课堂教学中的观察与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6):72.

[2]Schunk,D.H,Pajares,F.thedevelopmentof academic self-dfficacy[M].San Diego:Academic Press,2002.

第11篇

关键词:程序设计 高职院校 项目化 教学改革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b)-0169-02

高职院校的程序设计类课程均为实践性较强的技能课程,这类课程理论知识丰富,课内实训内容多,实践动手能力要求高。高职院校教学实践证明,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进行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难以实现为社会培养实用性人才的目标,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项目化情境教学以任务驱动案例教学为核心,以项目开发为主线,通过整合学习内容并重新组织教学,使学生在软件开发模拟环境中相互协作,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项目开发,已成为高职院校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研究的重点。本文以培养技术应用人才为目标,以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为依据,以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重点,按照教、学、做相结合的思想,对高职院校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

1 教学改革研究

开展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要围绕课程的培养目标,结合课程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实践、考试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

1.1 培养目标确定

课程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课程培养目标确定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课程教学的成败,进行课程改革研究,首先要确定课程培养目标。课程培养目标要服从于学校的办学方针和专业培养方向,还要与课程的地位作用和特点相适应。根据高职院校面向社会需要,培养企业实用型人才的办学方针,结合程序设计类课程的特点,将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和信息处理技能、具备开发规模适度的应用软件的能力确定为程序设计类课程培养目标。

1.2 教学内容优化与组织研究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程序设计类教材品种繁多,但很多教材只是本科教材的浓缩,不适应培养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技能型紧缺人才要求。现有的项目化教材很多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编写,或是单纯的案例、任务叠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直到课程将要结束时学生才能了解本课程的应用范围;加之例题、习题枯燥无味,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个别教材过于追求项目化,涵盖的知识点较少,各项目知识点前后重复,知识点过于分散不便于学生查阅,失去了教材应有的特点。在不了解某个项目所涉及知识点的情况下,直接进行该项目的开发学习,学生不知从何学起。因此,应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按照任务驱动和项目化情境教学的思想优化教学内容,融入软件工程和项目管理的思想,将基本技能培养和主流技术相结合,编写出结构合理、实用性强、适合学情的特色教材。

与本科学历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具有基础知识较差、程序设计能力较弱的特点,必须针对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和特点进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内容优化要依据培养目标,在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以弱化理论加强实践为原则,删除过于抽象的理论性、知识性教学内容,减少一些实用性较差的程序讲解时间,补充高职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加大实践环节的教学比重,并侧重基础知识训练。

可以在分析研究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教材特色,消化吸收优秀经验和成果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按照任务驱动和项目化情境教学的思想重组教学内容。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成绩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作为开发项目,每个项目按功能分解为若干模块,将课程的相关知识由浅入深地融入到各个项目中。在不同项目中相同功能模块均采取不同的编程思路,讲解不同的知识点,做到涵盖知识面广,内容不重复。前几个项目可按照知识点不同进行编制,分别介绍软件开发的必备知识和程序设计基础。最后一个项目作为综合项目,按照软件工程的设计思想,从需求分析、系统功能设计、数据库设计到各功能模块详细设计,进一步介绍完整项目的开发流程。

每个项目首先列出供学生查阅的相关知识,并通过简单案例讲解该项目涉及的知识点。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将项目拆分为较简单的、实现不同功能的实例进行教学,在实例中提出设计要求和预期目标,分析设计思想及技术要点,指出创新思路,给出设计提示、实现步骤、修改方法,指明知识拓展方向。最后将项目中各实例进行组合,构成完整的项目,再通过对项目进行分析,使学生了解项目的开发流程。

1.3 教学方式改革研究

实践证明,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不适合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采用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生很容易做到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按照项目中各模块开发的内容和要求,通过以下步骤开展教学:(1)教师讲授相关知识;(2)学生进行模仿设计,教师进行设计指导;(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学生根据作业要求收集相关技术资料,并进行模块设计;(4)针对学生作业,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启发学生设计开发思路;(5)学生对作业进行进一步设计调试,形成作品,教师在帮助学生调试的过程中,留意有特色有创新的作品;(6)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教师将有特色的作品分发给学生进行作品交流,开阔学习视野。经过上述教学过程,将教、学、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1.4 教学手段分析

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条件,教学手段服务并服从于教学方式。目前的教学手段主要包括使用黑板书写教学内容、使用投影仪显示教学内容和使用交互式电子教室显示教学内容并对学生用机进行控制。交互式电子教室是一个将学生用机和教师用机联结在一起的计算机网络,使用交互式电子教室进行教学,教学形象、直观,易于学生理解;可进行师生互动,便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开展交流,实现因材施教;可实现教、学、做一体,学生容易消化吸收课堂内容,还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的过程和要求可知,交互式电子教室是当前较为适合高职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手段。

1.5 教学实践

由于程序设计类课程较难理解,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于较复杂的程序,不能将几百行代码全篇搬出,要根据程序设计思路,采用启发式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分模块进行讲解,最后给出开发模板。通过让学生观摩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使学生能够将优秀的设计方法应用到自己的作品中。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讲授内容,项目要选择学生比较熟悉、难度适中的案例,使学生能够听得懂,有学习兴趣。讲授完每个项目的内容,便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自行设计、开发出相应的作品。教师进行作品点评时,介绍作品的特色、创新点,同时指出其不足,并提出改正措施。对于重点内容,教师要通过案例进行讲解,重点分析模块采用了何种编程思路、是否还有其它的编程方法、技术实现的关键点是什么,并指出拓展方向,引导学生上机实践,体会编程技巧,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对于较难模块,教师只讲授设计思想和修改方法,并给出可修改模板,学生根据提示可轻松对内容进行删加修改,将此技术应用到其它项目的设计中。

1.6 考试方式分析与实践

考试是教学的必要环节,考试方式要适应课程培养目标,合理的考试方式能够引导和督促学生学习,考试方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程序设计类课程传统的考试方式有笔试和使用考试软件上机测试,笔试很难考察学生的编程水平,而上机考试因为时间有限,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编程和创新能力。综合考试采取上机考试、分团队项目开发、设计作品答辩等环节,以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能够客观地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软件开发能力。

综合考试方式使用教师编制的考试软件进行上机考试,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分团队项目开发和设计作品答辩考核学生的编程能力、程序开发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2 结语

高职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涉及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实践、考试方式等几个方面。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和信息处理技能,具备开发规模适度的应用软件的能力。为适应项目化教学要求,要依据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按照项目化情境教学思想重组教材。使用交互式电子教室,以“教、学、做”一体的项目化情境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采取上机考试、分团队项目开发、设计作品答辩的综合考试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

参考文献

[1] 张洪明,亓胜田.软件工程与项目案例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2] 曲伟峰,金明日,马春艳.网页编程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第12篇

关键词:档案工作 收集 整理 利用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058

学校档案是指学校在进行教学管理、教育活动、学生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或参考价值的文字、照片、音像等不同形式的材料资料,是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教学管理、教学科研、教学评估必不可少的资料。它反应了学校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工作和活动情况,分析利用好学校档案能有效帮助提高学校教育管理和教学水平,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

目前,国家对于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性文件为2008年教育部和国家档案局制定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该办法对高等院校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借阅等工作都做出了明确规定。而大部份中职院校的档案管理工作都在参照此办法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执行。下面就如何加强中职学校档案的管理工作谈谈粗浅的认识:

1 建立机构,加强意识

档案工作首先要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各科室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档案工作领导小组,把档案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纳入学校各科室目标任务考核中,并作为年终科室考核一个重要考核项目。设立专门的综合档案室及重要业务部门档案室(如教务档案室),除配备一名专职档案员外,各科室都应设有兼职档案员,配合专职档案员做好本科室各类资料收集工作。

不定时组织《档案法》学习与宣传活动,宣传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宣传档案工作对学校管理、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作用及实际效果。不定时地召开档案工作会议,对档案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促进档案工作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动员和要求档案工作人员爱岗敬业、勤于思考、大胆实践。通过学习与广泛宣传,使教职工增强档案意识,形成人人重视档案,支持档案并自觉地维护学校档案工作。

2 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工作制度,是档案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的有力措施和可靠保证。各科室应做到职责明确,使归档有范围,立卷有标准,借阅有制度,保密有条例,库房管理有措施,开发利用有目标,在细节上保证了档案管理的顺利开展。

3 各类资料的收集工作

搞好资料收集是确保档案材料齐全完整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直接反映本单位工作实绩的有力证明。学校档案资料收集应坚持“以我为主”的立卷归档原则,着重收集本单位形成的文件材料,上级针对本单位制发的文件材料,本单位公务活动形成的重要会议材料、协议书、劳动工资等方面的材料。可以根据学校各科室职能明确各科室应收集归档资料范围,由各科室兼职档案员对资料进行收集。既要做好文书档案的收集工作,也要同时抓好其他载体如声像、照片等资料的收集。在收集过程中应灵活地将多种收集办法有机结合:

第一,全面收集与重点收集相结合。学校由于机构设置不同,产生和形成的文件材料很多,遍及学校各个部门和教师个人,要保证学校材料收集完整、齐全,必须进行全面收集。而对学校重点部门、重点事件、重点活动应进行重点关注、重点收集,如党代会、职代会、党的重要活动、教学评估、校庆等。

第二,定期收集与平时收集相结合。学校档案收集一般采用定期集中收集,即根据学校档案管理制度制订的收集时间进行集中收集。但对一些阶段性、即时性的工作,如基建项目完工、学校办学水平评估、设备仪器开箱、科研项目结题等就随时跟综,即时收集,以免失去最佳收集时期,给收集工作带来难度。

第三,一般规定和强制措施相结合。对收集工作难度比较大的材料,应在一般强调的基础上,由学校档案部门和相关部门共同制订有关规定,统一要求,统一口径,如教师业务档案要求统一格式,声像类介质档案等由学校相关部门进行强制收集。

4 档案整理工作

整理工作是档案工作的中心环节,档案工作人员将大量资料收集后应进行系统的整理、分类、编目,以形成可供查找利用的档案。在整理过程中,可以采用归档文件整理规则和文书档案立卷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整理。对在学校日常管理中形成的各类文件可以按“件”为单位按归档文件整理规则进行归档。其余资料则可按资料之间的有机联系立卷归档。对于特殊类别的材料,如财务、人事档案可由财务人事专人进行整理分类,对重要、珍贵的档案要备复制件,以代替档案原件提供利用。将资料整理完成后还应将相关信息输入计算机,以实现档案管理的电子现代化。

5 档案的利用工作

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充分开发利用所保存的档案信息,当某项工作需要信息的时候能够迅速、准确、全面地提供这些信息,使各类档案能够为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这也是档案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直接手段。因此,档案工作人员除了做好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以外,应着重做好档案的编目、检索、编研、统计工作,如编制较适用的检索工具,建立健全检索体系,编写《学校文件汇编》、《管理制度汇编》、《论文汇编》等资料合辑,进行学校先进统计、在校学生情况统计等统计工作。这些编研、统计材料都具有自身重要的意义和特色及较高的实用价值,能够给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带来许多方便。只有充分发挥档案的实用价值,把“死”档案变成“活”档案,更好地发挥档案的作用,才能为学校的全面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

6 档案库房的管理

档案库房管理工作也是档案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部份。应专门设立档案室,各类档案按文书类、教学类、学籍类、声类分别设柜就进保管。档案库房应安装有防盗门,加厚隔光窗帘,配备有温湿度计、灭火器等,档案柜中放有除虫剂。档案员每天上下午坚持查库房温湿度并作好记录,定期打扫库房,做到了防虫、防鼠、防光、防湿、防高温、防霉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