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27: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森林中的绅士,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豪夫童话》读后感
五(4)班
罗伊铃
《豪夫童话》是德国童话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也是世界童话中的一块宝石。
这本书描绘了许许多多的形象:变成仙鹤的哈里发,爱慕虚荣的小裁缝拉巴康,改邪归正的彼得 ……
《豪夫童话》中,《年轻的英国人》讲了一只马戏团的大猩猩假扮成一位绅士,悄悄地混入上流社会。这只大猩猩不会说任何人话,却受到了市长,贵族们的赏识,当地的年轻人也对大猩猩的一举一动都争相仿效!这个故事很直接的批判有些人一味的去仿效别人,一味追求时尚,没有主见,到最后,定是自己吃了大亏。
《冷酷的心》塑造了年轻炭夫彼得的形象,他贪图钱财,在大森林中遇到了魔鬼,向魔鬼出卖自己的心,患上了一颗冷冰冰的石头心,之后彼得变得冷酷无情,逼走母亲,逼死妻子。最后小玻璃人告诉他,良心重于金钱,他才改邪归正。是啊,我们不应该贪图钱财,应该怀有一颗善良的心,就像高尔基所说:“给”,永远比“拿”快乐!
怎么样?你是不是很想亲眼看一看这本书呢?
赏 五彩斑斓植物园
隆力奇西双版纳游的第一站是“芳草一园碧,花香四季浓”的勐仑植物园。勐仑植物园是目前中国最大和保存物种最多的植物园,包括百花园、热带果树园、棕榈植物园等大大小小13个专题园。大家惬意地徜徉在园中,五彩斑斓的景致让这里感觉不到年轮的流转,季节的更替,无数珍贵植物更是在这里把自然赋予它们的美发挥到了极致。为了把这些植物最美的瞬间定格,精英们都不约而同地拿起相机,咔嚓地拍个不停。步移景异,目不暇接,大家此时都放松身心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更有人流连在一片花一棵树旁,不舍离开。
领略了不同凡响的美后,当然还有令人“目瞪口呆”的神奇。隆力奇伙伴们在这里看到了能改变“味觉”的神秘果,会下雨的“下雨树”,会吃小虫的“猪笼草”……看着这些可爱的小生物,在感叹造物主的神奇后,大家都有一种要把它们带回自己家里养的冲动。
探 神秘奇异野象谷
游览完植物园后,大家还慕名来到了位于景洪以北勐养自然保护区内的野象谷。一进谷,每个人都立刻就被其神秘奇异的气息深深吸引,放眼望去,谷内沟壑纵横,森林茂密,一派热带雨林风光。据悉,在此栖息的除了亚洲野象,还有野牛、绿孔雀、猕猴等多种珍贵动物。
野象谷虽然以野象闻名于世,也并不是随时随地都能看到。不过如果足够幸运的话,则会看到野象三五成群地出没在河边、密林,甚至在公路上徜徉,在人们视野内觅食、饮水、洗澡、散步、嬉戏。而这样的机会就非常幸运地降临在了隆力奇精英们的身上,当日恰巧有野象出没在森林,大家乘坐高空索道,在密林中穿梭着追随野象的踪迹,这样惊心动魄的探险活动,既让大家感到激动万分,又必将终生难忘。
最后,伙伴们还一起观赏了大象表演节目。这些训练有素的庞然大物,会向游客鞠躬表示欢迎,跟随音乐的旋律跳舞,用象鼻“踢”球……它们充满灵性的表演,赢得了全场的欢呼和喝彩。
品 生鲜酸辣雨林宴
很多人说,西双版纳就是吃货的天堂,这里独特的傣味佳看会让每一个品尝过的人欲罢不能,乐不思归。这样充满诱惑力的雨林盛宴,隆力奇的伙伴们当然不会错过。所以当香茅草烤鸡、香茅草烤鱼、竹筒饭、酸笋煮鸡、野生鲜等招牌菜端上桌时,大家也都立即放下“绅士淑女”形象,纷纷化食欲为行动,全心享受这充满舌尖情调的傣家美食。饭后,被如此美味征服的家人还“煞有其事”地向店家打探了香茅草烤鱼的做法,对于大家的“小贪心”,热情的傣家人自豪地介绍到:先将洗净的鱼裹上味道芬芳的香茅草,然后置于火上烧烤,并抹上适量的猪油,烤时香气四溢,烤出来后,更是香味扑鼻,鱼肉酥脆,味道鲜美独特。这样诱惑人的介绍,让刚刚品尝过的家人们又有了大快朵颐的冲动。
饭后,伙伴们一起悠然地漫步在傣族风睛园。石路两侧,凤尾竹婀娜多姿,黄斑竹随风摇曳,仿佛跳起了傣族舞蹈,欢迎着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正当大家有说有笑地往园子深处走去时,一股清新的酒香随风而来,于是大家就循着酒的醇香寻找,最终来到了一个正在酿酒的饭庄。这对于出游的经销商而言,真是一个意外的收获,因为他们偶遇的正是素有“云南十八怪,烟筒装酒卖”之说的著名竹筒酒。此酒,色泽出自竹体、风味来自天然,酒质芬芳浓郁,口味甘醇。小酌一杯后,大家纷纷做陶醉状。
闹 热情奔放泼水节
民谚说:“泡沫跟着波浪漂,傣家跟着流水走”。在傣族人的心目中,水就是孕育万物的乳汁,是生命的血液,所以,傣族又被称为“水的民族”。由此形成的傣族泼水文化则是来到西双版纳的游客一定要感受的。
莉莉开了一家小面包店,每天都会做出许多美味的面包。可是莉莉却对自己的面包手艺并不满意。
这天晚上,一个穿着黑风衣的大个子走进了面包店。大个子摘下帽子,露出一个毛茸茸的大脑袋,原来他是一只熊。
“请给我两个蜂蜜面包。”熊先生说。
“我还从来没有给熊卖过面包呢。”莉莉惊讶地想。
2
莉莉拿出两个蜂蜜面包给了熊先生。熊先生在身上摸了半天,尴尬地说:“对不起,我忘记带钱了。”
“没关系,今天是你第一次光临我的面包店,这两个面包算我请你的吧。”莉莉说。
“那可不行。”熊先生想了想,从帽子里拿出了两张票,一张票上写着《灰姑娘》,另一张上写着《小红帽》。“我可以请你看一场演出,你想看哪一场?”熊先生说。
3
“那我去看《灰姑娘》吧。”莉莉说。熊先生点点头,将票递给了莉莉,走了。莉莉又在店里待了一会儿,直到夜色越来越深,路上已经基本没有了行人,莉莉才决定打烊。
就在这时,一阵车铃声响起,一辆豪华的马车停在了面包店的门口。车夫从车上跳了下来,风度翩(pian)翩地向莉莉鞠了一躬,说:“莉莉小姐,我们诚邀您去参加王子的舞会。请把您的票交给我。”
莉莉愣了愣,这不就是灰姑娘中的情节吗?她没有想到去看演出还有马车接送,赶忙把票拿了出来。车夫优雅地收起车票,送莉莉坐进了马车,出发了。
“停车!”没走一会儿,莉莉却突然想起了什么,赶忙对车夫说,“我的店还没有关门!”
“对不起,莉莉小姐,机会只有一次,如果您现在下去,就赶不上王子的舞会了。”车夫说。
莉莉陷入了沉思。
4
“那我去看《小红帽》吧。”莉莉拿过演出票说。
直到熊先生走了很长时间之后,莉莉才发现这张演出票上根本就没有剧场的名字和开演的时间。“这是怎么回事?难道熊先生骗了我?”莉莉疑惑地想。
打烊之后,莉莉关上店门,向家里走去,边走还边想着刚刚发生的事情。可是她光顾着想这件事了,再抬起头的时候,自己已经置身于一片巨大的森林中了。
“天哪!”莉莉大叫起来。
就在这时,她看到了森林小道旁的路牌。路牌指向一个方向,上面写着“小红帽的外婆家”。这时,一只大灰狼出现在了莉莉面前。
“嘿,你知不知道小红帽的外婆家怎么走!”大灰狼问。
莉莉吓坏了。
5
“哦,不行!”莉莉说,“面包店不关门,窗子会被风吹坏的。”
“好吧。”车夫停下了马车,说,“很遗憾,莉莉小姐,那你就不能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了。”
“没有办法了。”莉莉遗憾地说,“是我走得太匆忙了。”
莉莉下了车,眼睁睁地看着那辆豪华马车慢慢地消失在了街角。
6
“好吧,那就先去看演出吧。”莉莉说,“好在这里的治安很好,一会儿不关门也不要紧。”
马车带着莉莉奔跑在街道上,过了一会儿,马车停住,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出现在了她的面前。“我还不知道城市里有这样一座宫殿呢。”莉莉惊讶地说。
莉莉跟随着众多衣着华丽的人走进了宫殿,突然发现,自己的衣服不知从何时起,也已经变成了优雅的华服。“今天的事情太奇怪了。”莉莉惊讶地想。
“可以请你跳一支舞吗?”一位年轻的绅士对莉莉说。
“哦,不,我是来看演出的……”莉莉说。
“可这里是我的舞会,设有什么演出啊。”绅士说。
“这么说,你就是王子?”莉莉想起了刚刚车夫的话。
“正是。”王子说完,就和莉莉跳起了华尔兹,跳了一曲又是一曲。
“哇,我怎么跑到童话的世界里来了。”莉莉太激动了。
7
“就在那边。”莉莉小心地用手指了指前面的路,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上了。
“谢谢。”大灰狼说完,顺着莉莉指的方向走了。
“天哪,我不是去看《小红帽》吗,怎么一不小心,跑到了小红帽的世界了。”莉莉惊讶地自言自语说。
正在这时,一个戴着小红帽的小女孩,蹦蹦跳跳地过来了。
“哎呀,小红帽,不好了,大灰狼到你的外婆家去了!”莉莉赶紧对她说。
小红帽听了,连忙向外婆家跑去。莉莉紧跟其后,一起跑了过去。
8
“小红帽的外婆家,在这……这里……”莉莉随手指了一个方向,支支吾吾地说。
“咦,那这路牌写错了吗?”大灰狼指指莉莉身后的路牌,若有所思地说。“啊,我知道了。”大灰狼一拍手,“原来你不识字啊。”说完,向着正确的方向自顾走了。莉莉愣在了原地,半天也没有回过神来。在这时,小红帽从远处走了过来。莉莉赶忙消息告诉了小红帽,跟着她一起向外婆家的方向跑去了。
9
大灰狼被打跑了,小红帽的外婆得救了。
“我要怎么感谢你呢。”小红帽感激地对莉莉说。她和外婆拿出许多许多好吃的面包,热情地款待了莉莉。莉莉从来没有吃过这么鲜美的面包,她请求小红帽的外婆将做面包的秘方教给她,外婆欣然答应了。
“太好了。”莉莉握着小红帽外婆的手,感激地说。
结局一
莉莉回到面包店,关好了面包店的门窗。这一天就这样平静的过去了。
之后的日子里,莉莉依然会每天按时开门,做出鲜美的面包。只是偶尔,她会想到那张演出票以及那辆华丽的马车。她非常想知道,如果那天她没有回来,究竟会看到怎样的演出呢?想到这里,莉莉就会暗暗懊恼,那天出门,为什么没有把门窗关好呢。
就这样,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突然有一天,一个熟悉的身影再次出现在了面包店里。
“请给我两个蜂蜜面包。”熊先生说。
莉莉惊喜地看着熊先生,连忙转身去拿面包,心中暗暗地想:“这一次,一定不要忘记关门……”
结局二
午夜十二点,莉莉坐着来时的马车回到了她的面包店。从马车里走出来时,她身上的衣服已经又变回了原来的样子。“原来我就是灰姑娘啊。”看着马车渐渐消失在视野里,莉莉想。
这一天之后,莉莉突然变得自信起来,对待生活的态度也更加积极向上了。她时常会回忆起那天的情景,每次都会会心地一笑,想:“原来再平凡的灰姑娘,都可以成为美丽的公主啊。”
结局三
从小红帽家里出来,莉莉的心里感到特别充实。“帮助别人的感觉真好。”莉莉由衷地想。她沿着来时的路慢慢向回走,走着走着就又回到了城市里。
DOMUS,红墙脚下的家
元 子
同京城的众多高端餐厅一样,DOMUS也选址于老四合院。但与其他四合院餐厅不同的是,DOMUS选择的是与故宫一墙之隔的南池子,菖蒲河边红墙脚下,与天安门同赏一汪水。虽坐落于世人眼中的风水宝地,但DOMUS的处世风格却很低调,只是一扇普通四合院大小的门脸,门内几点着星火式的烛光,透着大隐隐于市的沉着与内敛。
“DOMUS”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原意为”家。提到这个名字,便可知晓餐厅设定的路径,便是要打造一种像家一样的风格。与印象中的西餐厅不同,DOMUS没有华丽与铺张的水晶吊灯和闪烁装饰,取而代之的是由点点烛光所营造出的温馨幽暗的私密氛围。它仅有的两层空间,却包含了餐厅、咖啡室、酒吧、雪茄吧、户外就餐区和酒窖等多种功能。推开大门,首先进入的carte&bar,就充斥着让人兴奋不已的顶级家具和艺术品,地毯,沙发、边桌和地灯等以往在城中难觅踪影的高端时尚家具,均在此汇聚一堂,各司其职地在灰砖白梁的映衬下营造出一片静谧安详。圆形吧台身后便是oyster bar,主打的生蚝配香槟和各种生鲜海味,让人尽情品尝来自Patina、The Fat Duck和TheFrench Laundry等世界顶级餐厅的主厨Jamle DeRosa所制作的精巧创意美食。
DOMUS的大部分家具均由意大利品牌Minotti和Maxalto提供。其专业生产的顶级扶手椅和沙发的M nottj,系与意大利著名设计师Rodojfo Dordoni长期合作的结晶,风格于时尚中略带蓝调情绪。而隶属于B&B taIla旗下的知名品牌Maxalto,则以木质家具为旗舰产品,采用了欧式复古金色、神秘紫色以及饱合的暗红色,于现代式古典风格中充溢温馨的生活气息。这里的家具和艺术品都可随时售卖,宾客在享受的同时可将这种经典的舒适氛围带回家中。
餐厅大堂的雪茄吧与一间可供小型聚会的就餐区,以金属框架的玻璃门隔墙作为分割而相对独立的区域则可借助内部幕帘获得更加私密的空间。随着楼梯延伸至楼下,整个开放式厨房便映入眼帘。在这里,宾客可以亲自目睹国际烹饪大师们的餐品制作过程。厨房两侧是带有可自动调温藏酒柜的房间。整面墙的藏酒包含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佳酿。地下就餐区的座位并不很多,设计师游刃有余地在楼梯左侧开辟出一方活水池塘,池中一树一石流水潺潺灯光迷离,为整个地下餐营造出魅幻的东方气氛。
DOMUS独有一扇偏门,打开即看到特有的公路与菖蒲河庭院相交织的风景,红色宫墙与黄色琉璃瓦浑然一体,让这座城市沉淀的文化气息透过一方亦古亦今的空间演绎,时刻包围着来往宾客的身心。
Kee,1920瑰丽年代
周 静
看着曾到访过KEE Hong Kong的名流名单,如Phillppe Starck、MickJagger,滚石乐队成员Ron WoodLVMH集团掌舵手Bernard AntoineArnault、运动健将麦克尔乔丹,以及王家卫、章子恰、Mischa BartonChris Noth、杨紫琼、周润发、MaggieQ等, 叫人怎能不期待目睹一下KEE Club的上海面容呢。
私人会所KEE Shanghal,位于上海淮海中路796号瑰丽的Twin Villas中,贯穿两幢建筑的三楼,设有惬意典雅的法式餐厅,以及酒廊私人宴会厅。四楼则是两间专为私人宴会而设的尊贵宴会刷fred Dunhill Salon及Vacheron Constantin Salon。
会所创办人龙基兴ChristianRhOmberg和陈雅仪MariaRhomberg伉俪,在首次构思KEE时,就希望KEE能参照巴黎住所设计,要拥有华丽的兼收并蓄的家具,并饰以颇具趣味的艺术品,成为可与密友一起分享美酒佳肴的地方。
KEE Shanghai里的瑰丽家具,艺术品及设计作品,都是由ChristianRhomberg亲自从欧洲各地搜罗而来的,让一些穿越300年历史的“故事”揉进了会所的典雅气氛之中,其中包括具有浓厚欧洲色彩的饰物,独特的铜棒、开放式火炉、特高天花板以及用石砖砌成的阳台,也有上世纪20年代的维也纳歌剧帷幕。除此,还有斯堪的纳维亚的家具,非洲的雕塑和Harry's bar的皮革凳子,于中式风格又混合了包豪斯风格的精工细作,呈献着无可比拟的感官享受。
一部外国电影名叫 《虎兄虎弟》,这部电影讲的是两只小老虎从小就被分开了,然后经过一系列的惊险事情最后又相聚了。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虎兄虎弟观后感心得范文,欢迎大家参阅。
虎兄虎弟观后感心得范文1虎兄虎弟,这对即使在长大后依然割杀不了的亲情,是那么让人感动,一下子使人从纷繁的喧嚣中找到一丝沉静,从冷漠中找到一丝温暖,让我们想到最亲的挚爱之人,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一下子触通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泪水便一下子泛滥成灾……
在课堂上观看《虎兄虎弟》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在为一对野兽而落泪、而微笑。当库玛尔与松嘎在斗兽场上骨肉相认时,面对皮鞭、棍棒、枪口,这一对虎兄弟不畏,毅然罢斗。那一刻,两双虎眼睛深情对视着,水一般柔,眸子里闪回着儿时的往事,泪光晶莹……当库玛尔曾经放弃自由又迈进笼子的一刹那,我也被它的忠诚所深深感动。我的价值判断在顷刻间被颠覆了:兽性与人性,孰善孰恶?是我们人类搅扰了湄公河丛林的宁静,入侵了库玛尔和松嘎等这些原住民的生存空间。当人类成为自然界的巨无霸时,威名赫赫的兽中之王老虎也难逃被追逐、被杀戮的厄运。想想那对虎哥俩被追捕的镜头吧,烈火、噪音、枪弹……蛮横的围猎者无所不用其极,使这些曾经威风的老虎们走投无路。它们惶然惊怵的神情,似乎在无奈地诅咒世界的末日。其实,人类毁灭其他物种的行为不啻自戕。我们愧对老虎,愧对我们欺凌过的所有动物(想想,也包括被我们桊养过的“宠物”)。
从那个叫艾德的西方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自己的虚伪和卑劣:当他的枪口对准虎爸爸、虎妈妈的时候,他也撕下了绅士的伪装,什么作家、探险家、“打虎英雄”?分明就是入侵者、掠夺者、杀戮者。所幸人的本性还以童真的状态存活着,从地方长官的儿子哈尔那里,我们找寻到了人类原本纯真的东西。对那些有权利、有知识、有人生阅历的成年人来说,哈尔的一言一行都具有一种反讽意义。在对人与虎关系的认识上,谁幼稚、谁深刻,其实是错位的。儿童的眼睛没有被贪婪所遮蔽,所以都是真实善良的表现。不要阻挠哈尔与松嘎做朋友,不要毁坏动物赖以栖息的家园。《虎兄虎弟》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大自然为我们提供的生态圈里,人类、老虎,所有有生命的东西,都有生存的权利。在影片的最后,艾德放下了杀戮的枪,拿起了警世的笔。艾德这个英国佬在印度支那的探险经历,是我们人类同动物交往的一段缩影,真实而生动。
最令我震撼的是,影片结束的时候打出了字幕:100年来,亚洲虎从10万只减少到不足5000只。透过这冰冷的数字,我们看到的是人性的异化与退化。不要让虎兄虎弟成为难兄难弟,是每一个有良知者的责任,不,应该是所有贵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的共同责任。
虎兄虎弟观后感心得范文2我很佩服拍摄《虎兄虎弟》的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他或许也是一个纯粹的环保主义者吧,如果是,他绝对是环保人士值得炫耀的人才。在《环保电影》的课堂上看过那么多部电影,最为震撼的也最喜欢的莫过于《虎兄虎弟》。我之所以会对这部电影情有独钟,是因为这部电影有一种直击心底的震撼力。
在这个冷漠的世界,人人自危的城市,我们每个人呵护自己脆弱的灵魂,小心翼翼的潜行,很少有人真正的付出情感,人们对情绪都是吝啬的,老板的责备,客户的埋怨,我们只是都在扛着,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寻找一个肩膀,一个相互偎依的港湾,只是如果没有,我们情愿远离……而世间最最牢固的就是亲情了。
虎兄虎弟,这对即使在长大后依然割杀不了的亲情,是那么让人感动,一下子使人从纷繁的喧嚣中找到一丝沉静,从冷漠中找到一丝温暖,让我们想到最亲的挚爱之人,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一下子触通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泪水便一下子泛滥成灾……
在课堂上观看《虎兄虎弟》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在为一对野兽而落泪、而微笑。当库玛尔与松嘎在斗兽场上骨肉相认时,面对皮鞭、棍棒、枪口,这一对虎兄弟不畏,毅然罢斗。那一刻,两双虎眼睛深情对视着,水一般柔,眸子里闪回着儿时的往事,泪光晶莹……当库玛尔曾经放弃自由又迈进笼子的一刹那,我也被它的忠诚所深深感动。我的价值判断在顷刻间被颠覆了:兽性与人性,孰善孰恶?是我们人类搅扰了湄公河丛林的宁静,入侵了库玛尔和松嘎等这些原住民的生存空间。当人类成为自然界的'巨无霸时,威名赫赫的兽中之王老虎也难逃被追逐、被杀戮的厄运。想想那对虎哥俩被追捕的镜头吧,烈火、噪音、枪弹……蛮横的围猎者无所不用其极,使这些曾经威风的老虎们走投无路。它们惶然惊怵的神情,似乎在无奈地诅咒世界的末日。其实,人类毁灭其他物种的行为不啻自戕。我们愧对老虎,愧对我们欺凌过的所有动物(想想,也包括被我们桊养过的“宠物”)。
从那个叫艾德的西方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自己的虚伪和卑劣:当他的枪口对准虎爸爸、虎妈妈的时候,他也撕下了绅士的伪装,什么作家、探险家、“打虎英雄”?分明就是入侵者、掠夺者、杀戮者。所幸人的本性还以童真的状态存活着,从地方长官的儿子哈尔那里,我们找寻到了人类原本纯真的东西。对那些有权利、有知识、有人生阅历的成年人来说,哈尔的一言一行都具有一种反讽意义。在对人与虎关系的认识上,谁幼稚、谁深刻,其实是错位的。儿童的眼睛没有被贪婪所遮蔽,所以都是真实善良的表现。不要阻挠哈尔与松嘎做朋友,不要毁坏动物赖以栖息的家园。《虎兄虎弟》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大自然为我们提供的生态圈里,人类、老虎,所有有生命的东西,都有生存的权利。在影片的最后,艾德放下了杀戮的枪,拿起了警世的笔。艾德这个英国佬在印度支那的探险经历,是我们人类同动物交往的一段缩影,真实而生动。
最令我震撼的是,影片结束的时候打出了字幕:100年来,亚洲虎从10万只减少到不足5000只。透过这冰冷的数字,我们看到的是人性的异化与退化。不要让虎兄虎弟成为难兄难弟,是每一个有良知者的责任,不,应该是所有贵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的共同责任。
虎兄虎弟观后感心得范文3在湄公河畔的丛林中生活的老虎一家,虎爸爸虎妈妈还有一对可爱的虎兄弟,它们生活在一处被废弃的宫殿中,一对虎兄弟十分的调皮,老虎一家很是幸福。但是这美好的一切它,却被突然闯进的人类打破了,人们在老虎的家旁边找到了诸多美丽的神像,用炸药,用刀枪将它们从故乡的土地上剥落下来。炸药的轰鸣声引起了老虎一家的恐慌,虎妈妈叼起虎弟弟桑加,飞跃而逃,留下了虎哥哥库玛,虎爸爸为了保护小老虎而失去了生命,哥哥库玛也被人类带走了,卖到了马戏团里;弟弟桑加则被长官的儿子收养,因为忍受不了狗的欺压而将狗咬死,被长官送到了动物园。老虎一家的命运让我们为他们提心吊胆。
在这部电影中,老虎的铁骨柔情几乎随处可见,在库玛被贪心的村民卖给马戏团装在笼子中运往乡镇的途中,小虎在笼中挣扎、嘶叫,眼睁睁的看着笼外尘土飞扬的道路离它越来越远,突然,道路旁的丛林中飞奔的虎妈妈的身影,她朝装着她虎宝宝的小卡车追赶,跳上卡车,用牙齿撕扯的捆绑箱子的绳索,但,事总与愿违。最后镜头定格在虎妈妈和小老虎坐在路上惆怅的望着尘土远去,原本燃起的希望转眼即逝,化为一堆泡影。在这样的画面中,这个柔弱而无奈的背景、诀别无声的力量狠狠击痛我们的心。这里画面让我们心痛不已,但在最后的俩虎在火圈的包围中的逃生却让我们振奋,柳暗花明又一村,因为在马戏团受到过训练,满山的大火在库玛的眼中慢慢的凝结成了一个火圈,用自己的头温柔鼓励桑加,擦去弟弟对火的恐惧,燃起生命的希望。
在《虎兄虎弟》中,除了展示了老虎之间温情亲情之外,画里画外还表现了人类和动物、自然的关系,在电影中,老虎的兄弟之间的患难真情,虎爸爸为了家人失去生命,虎妈妈的极力追赶孩子的画面都和电影中人们的无情、自私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在皇家庆典上,当两只久别重逢的虎兄弟欣喜地嬉戏、玩耍并一起“越狱”时,那些看客却因为害怕而纷纷将自己关进虎笼子,他们一直害怕,一直担心,害怕这种凶猛的动物,却没想到真正凶猛恐怖的恰恰是他们自己。
见到老虎两兄弟熬过重重困难,终于冲破人类这个枷锁,成功回归大自然,并找到妈妈后,我紧悬着的心一下子放了下来。看着一家人如此亲密地凑在一起互相梳理毛发,温柔地为自己的家人拂去几年来的思念与惊吓,我明白了:动物并不冷酷,因为它们有着如天使一般纯洁温柔的心!
虎兄虎弟观后感心得范文4“原来这种类型的电影也这么好看的。”电影结束时旁边的一个同学如此说道。的确,几乎所有的人都认真地看完了这部电影。而我。虽然一开始就不忍心看到老虎遭罪,不敢接着往下看但最后还是认真地看完了。结局还算圆满,我的感触也很多。
每一次老虎们被逼得走投无路时,眼睛都湿了。从黑心族长的家到装运小老虎到镇上的车里再到杂技团,总感觉铁链和笼子无处不在,比起古玛,桑哈是幸福的,因为他有拉奥,但离开拉奥后桑哈的命运同样也是悲惨的,因为老虎是影片中所谓的“食人兽”,所以铁链和笼子总与他们为伴,也正因为如此,桑哈也不可能永远和拉奥那么亲密的待在一起。影片中人类的那些行径的确令人觉得残忍至极,但是现实生活中身为保护动物的老虎又何尝不是与铁链牢笼相伴,永远也做不了如猫狗般亲昵的宠物陪伴在人类的身旁。老虎终究还是老虎······
影片细致入微地描写了老虎们每时每刻的心理变化,让观众觉得他们是如此通人性,感情如此丰富。在现实生活中,我相信虎妈妈不顾一切救小老虎是真的,但却不知道类似桑哈和拉奥的感情是否真的存在。影片的最后,拉奥只身一人去找桑哈,桑哈温柔地看着他,认真地听他讲话,这一切难道在生活中也存在么?在影片中,我看到的桑哈只在被逼无奈下咬死了小黑狗,也只在同样的情形下咬了杂技团的那两个人,更多的时候,他们只吃着腊肠和运往销售的猪肉,跳进别人的浴缸,上演滑稽搞笑的一幕幕。可是影片中族长的儿子的确被老虎咬断了腿,当然我仍然相信不论是电影中还是生活中老虎伤人的事应该都是被逼无奈的吧。
入侵它们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减少它们活动的场所把它们驱逐到狭小的活动空间里,这也难免它们会来“扰民”,最最残忍的便是为了一己私利对它们进行肆意捕杀了。其实我很怀疑为什么古玛对猎人会有感情,它可是亲眼看着他杀害了它爸爸。枪和子弹只会让这些同样拥有灵性的生灵牢牢记住人类对它们犯下的罪,恶化与人类的关系。
地球只有一个,人类的“势力”却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等各种各样的原因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蔓延开来,世界上已经很少有那么一处仅仅是属于老虎这一类濒危动物的净地了。家不在了,又或是被破坏已不是原来那美丽的样子了,不如人类般聪明的它们有的仅是无奈。我想很少会有哪种动物觉得无聊才离开自己原本舒适的家去干扰人类的生活,有的只是人类一次又一次的入侵,一次又一次的打扰,也许“打扰”仅仅是一种温柔的说法。
对于那些已经濒危的动物,我希望所有的我们能尽可能地用用各种办法去保护它们,先保护它们的种群,让种群的数量得以恢复,再还它们一个舒适的家。总而言之,每做一件事,制定一个计划或颁布一项规定都要三思而后行,不能只顾着人类自身的利益。让我们一起用行动来挽留住人类在这个地球上所拥有的可爱的朋友吧!
虎兄虎弟观后感心得范文5电影讲述了两头小老虎兄弟在丧失母亲,离开父亲,分别一年多后在格斗场上成为敌人,又互相认出了对方,重新回到森林,找到了父亲,过着父子团聚的生活的故事。
《虎兄虎弟》,我心中感触极深。动物间的感情太深了,竟使两个生死对手一下子成了患难兄弟,使它们认出了对方是自己的亲人!以后,我再也不会伤害动物,去破坏它们的家庭了,它们也是有感情的。
我的感触不仅是动物感情,更重要的是生态环保。电影结束时出现这样一句话:目前,老虎已从100000多只减少到7000多只。
“绿色生活,身边的环保。”我的脑子很少接触这两个概念,在我眼里,这些都是大人的事。通过这次看电影,我才感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老虎是猫科动物中最强壮的一种,威风凛凛,狰狞可怕,毫不失兽中之霸、林中之王的风度。如今,由于人们非法捕猎,生态问题,在世界51000万平方千米的面积中,也不过7000多只!这
是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它完完全全地反映了人类对待动物的罪行与罪恶。
亚洲象是温驯善良的庞然大物,可现在,在拥有960万平方千米面积的中国也己所剩无几。尽管大象己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行列,但丛林中,枪声依然频频响起。1994年,一伙非法盗猎组织猎杀了几头亚洲象,打伤了4头,迫使亚洲象群离开了这洒满同类鲜血的地方,迁移出境了,给人们留下了那滴着鲜血的惊叹号。
2、小草从泥土里钻出可爱的小脑袋,观赏着美丽的春*。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我喜爱这美丽的春天!
3、春天来了,柳芽悄悄地把小脑袋伸出来了。
4、小鸡们在草地上享用它们的青草美餐。
5、大地是一个给我们生命的母亲。
6、清晨,草坪里纤细的腰身上,露珠在欢快地跳舞。
7、小兔子带着醉人的微笑在草丛中跳来跳去。
8、繁花在春天张开笑脸,阳光在夏日大声欢唱。
9、柳树的叶子变黄了,哗啦啦的响着,突然,一个树叶落下来,大声说:树妈妈,再见了。
10、夏天像披着一身绿装的美丽姑娘,缓缓向我们走来。
11、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欢快的绽开了笑脸。
12、又白又嫩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又睡在蚕床上,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醒了,醒了,从此一天天发亮。
13、过了几天,小柳树的芽儿变成小叶子,她穿上一身浅绿色的衣服,真美!
14、一只可爱的小鸭子正在欢快地喝水。
15、天空是自由的,可爱的,调皮的,会变脸的。
16、早晨,为我值勤的闹钟用清晰动听的歌声把我叫醒,我赶快起了床。
17、小河里的水迈着欢快的步伐向远方走。
18、今天,我观察到了有颗绿豆突出了一片小叶子,它们合起来的形状就像一把小小的剪刀一样!有些还没有突出叶子,好像在妈妈的怀里不肯出来!
19、孔雀舒展着她的羽翼,展示她美丽的衣裳给大家。
20、蜜蜂在那些美丽的花房中辛勤地劳作着,想象着带着甜蜜回家的幸福模样。
21、仙人球它为了适应环境,它改变了它那原本宽大的叶片,使其变成针状。在它那针中还有小针来保护自己,还有它那球形的“身体”被针包围着。它那深绿色的“身体”让人看起来感到舒适,却不能碰。
22、小树摇摆着身体,随风舞蹈着。
23、云雀在树上叫着,好像一位歌唱家在放声歌唱。
24、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的蠕动。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
25、池塘里的荷叶在微风中摇动着,奏出了绿色的音符。
26、下雪了,大地披上了一层银色的衣装。
27、荷花像个姑娘般羞涩地露出粉红的面颊。
28、石桥默守千年,静默的看着人来人往,世间百态。
29、蜻蜓在河水里掠过,小河给蜻蜓献上了一个“甜甜的香吻”。
30、几近黎明,太阳挣扎着掀开朦朦的烟纱,眯眯眼睛,伸伸懒腰,振作精神后,一跃跳出来海面,开始新一天的辛劳。
31、森林中的一切都闭上了眼睛沉沉入睡。
32、清晨,林间的云雀在枝头唱歌。
33、小圆虫正在对我微笑,好看极了。
34、秋天,果子成熟了,而向日葵却垂下了头。
35、一片片黄色的银杏叶在空中舞蹈。
36、牛犊哼着歌儿在草原上跑来跑去。
37、秋天的雨绵绵地下着,飘飞的树叶带着泪珠回到了大地妈妈的怀抱。
38、成群结队的牛羊在草原上仿佛被人点了穴位一样呆立不动。
39、秋姑娘渐渐离去,冬爷爷向我们挥手走来。冬爷爷一发冷气,树木的叶子都落了下来,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了,而香樟树却依然翠绿。高,它挺在那里,像钢铁战士一样,在寒风中守卫着我们的学校,不怕寒冷,不怕风雨。啊!校园的香樟树啊!
40、胡杨像一个个战士一样伫立在沙漠里。
41、春天到了,棠湖公园的海棠花露出了灿烂的笑脸。
42、江水一泻千里,仿佛一条披着金鳞的巨龙涛声震耳欲聋。一个个浪花像一个个淘气的小孩,在江中翻滚、奔涌、升腾。
43、夏天到了,大树像穿上了一件绿色外套。
44、苹果逐渐红了,笑的很开心。
45、喷泉真是变幻莫测,她仿佛是一曲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她时而直冲云宵,像一根通天柱;时而低缓起伏,好似一个姑娘在向你低声倾诉,时而欢腾跳越,像一群调皮的孩子在游戏。
46、雨点从天空上跳着舞来了。
47、太阳的伸了个懒腰,要起床了。
48、小溪真调皮,一会儿围着大石头转几个圈,一会儿推着落叶向前走,一会儿唱着不同调子的歌慢慢地流着。
49、窗外小雨沙沙。哎,又是一个阴雨天。整个小山村笼罩在蒙蒙细雨中,仿佛是一个害羞的小姑娘,腼腆地躲在母亲的怀抱里。
50、小海豚在微微起浪的海面上跳来跳去,如同一个美丽的少女在跳舞,可快活了。
51、秋天到了,枯黄的叶子无比惆怅地从树枝上落下来。
52、太阳公公渐渐消失在山那边。
53、课上,文具们很辛苦的为我服务。
54、浪花欢笑着,一个接一个奔向远方。
55、桃花嘟着粉红的小脸,绽放着笑脸,一天一天结成了桃子。
56、长江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沉思着,反思自己一天的工作。
57、石榴在枝头笑的裂开了嘴,姿态婀娜多姿。
58、海棠姑娘醒来了,她揉揉眼睛,为自己换上了一件美丽的花裙子。
59、大白鹅唱着歌,朝我们欢快的走来。
60、蟋蟀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叫声,“蛐蛐蛐蛐”,像个音乐家唱歌似的。
61、我躺在床上,时间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62、春姑娘走到了青蛙家,敲响了门,青蛙走了出来,悠闲地看这看那。
63、鲜花迫不及待地展露她们的美丽的笑颜,迎着艳阳,迎着细雨,和身边悠闲散步的和风愉快地打着招呼。
64、夜色小心翼翼地走向小村庄。
65、荷花花大叶丽,花瓣有粉的,白的,黄的。圆圆的大叶子好像小姑娘的裙摆一样。细细的梗上面还有许多小毛刺。
66、金黄的梨淘气的压弯了树妈妈的枝头。
67、树叶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树冠,轻轻地奔向大地。
68、小草悄悄地从土里钻出来,探出了嫩绿的小脑袋,要看一看这外面的世界。
69、秋天,树上的柿子犹如少女温润的脸颊样红得可爱。
70、几只渔船悠闲地浮在水面上。
71、七月了,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跳舞。
72、一阵大雨怒吼着从天上降下来。
73、我的布娃娃闭上眼睛时,回味享受着快乐。
74、河水跟个爱说话的孩子一样,兴冲冲的向前奔跑着。
75、羊群在草原上悠闲地品尝着鲜草。
76、枫叶恋恋不舍离开了树的怀抱,飞向了大地。
77、荷花们挨挨挤挤的,就像一群家人正在团聚,显得各外热闹、亲密。我仔细地看着它们,有的荷花花瓣雪白雪白的,显得十分清新美丽;有的荷花花瓣是粉红色的,就像一个胖娃娃红扑扑的小脸蛋,十分可爱。这真是“映日荷花别样红”呀!
78、小草在风中挥手,鲜花在风中跳舞。
79、调皮的雾一会儿就跑得看不见了。
80、秋天,成熟的水果挂在枝头,沉甸甸的,轻风吹过,微微摇晃,是在向你点头致意呢。
81、屋顶上鸽子在“咕咕”的聊着天。
82、小狐狸在老狐狸身边兴奋地跳来跳去,非常快活。
83、秋天的风象一位老者着绿水青山,消弭在海角天涯。
84、五天以后,洪水像溃逃的敌人一样终于退去了。
85、一阵风吹来,菜园里的白菜随着嗖嗖的音乐翩翩起舞。
86、湖边的垂柳轻扭纤细的腰肢,芊芊素手灵巧地飞舞在空中,清灵,优美。
87、春蚕就像老师一样,为了别人,却牺牲了自己。
88、玫瑰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感到太寂寞了,也悄悄的睡着了。
89、一排排垂柳像一个个披着长发的美丽女子,倒映在水中。
90、夏天到了,荷花仙子们,展开了美丽的衣裳。
91、柳树悄悄的把希望包成嫩芽,微笑着等待着阳光的洗礼。
92、成熟的大豆摇动着成熟的豆荚,就像小孩舞动的小手一样。
93、树枝在风儿轻轻摇摆,好像在向我们招手。
94、秋天像顽皮的精灵,静静地飞过每一个角落。
95、那一大摞碗如受惊般从他头上掉了下来。
96、绿油油的禾苗沐浴在温暖的阳光里。
97、在春风柔柔地轻吻下,花儿羞红了妩媚的脸,慢慢绽开醉人的笑靥。
98、一声炸雷使大地在磅礴中震荡了,娇嫩的花颤抖起来,脆弱的花瓣败狼狈地摔在地面上,无力的着。
99、远处的小岛若隐若现像即将羽化的仙人。
于是,终于能够了悟《闻香识女人》中所设计的故事情节。由阿尔・帕西诺(Al Pacino)饰演的中校对女人的喜爱与对气味超越常人的判断力使他犹如一位魔术师,他也因而充当了一个缔造奇迹的角色。在他与妙龄女郎翩翩起舞的刹那,我们仿佛忘却了他作为盲人的特殊身份,只记得那撩人的舞步与眼神。仅仅凭借舞伴身上散发的香水味来判断舞步,他就可以跳得进退自如,有张有弛,颇具绅士风度。香水的气息依附在悬浮于空气中的微尘之上,令人迷醉。或许,没有人会排斥沁入心脾的芳香。那么,就请跟随我们的步伐来一起了解芳香背后的真谛。只不过,释放香气的主角不是香水,而是精油。
“香”得甚欢――芳香文化的起源
精油(Essential Oil)。
也许我在这里写下来时,你便已经感受到了:轻轻渗入呼吸的,是空气中浮动的芳香因子,裹挟着细微的水滴与浮风;无须动用过多的感官,仅用鼻腔便可细细领会……
这是一种从植物的花、叶、茎、根或果实中,通过蒸馏法、挤压法、冷浸法或溶剂提取法而提炼萃取出的带有挥发性的芳香物质。自诞生的那日起,它便以独到的魅力获得了世人的青睐,由其所负载的芳香文化历经时间的荡涤发展演变到今天,也早已幻化成为人类文明殿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无法断定精油是从何时进入人类生活的。也许,它的时代过于久远,久远到可供求证的依据早已湮没在时间隧道的深处。精油比较早被发现于古代埃及。埃及人发掘了芳香植物作用于肉体和精神的特质,将精油用作浴后按摩和处理木乃伊之用。据史料记载,“芳香油膏”是古代埃及人献给神明的供品之一。某种意义上,制作香膏的祭司,可以被称作最早的调香师。名噪一时的埃及艳后克丽奥佩特拉(Cleopatra)便使用精油沐浴,民间更是流传着她使用玫瑰香薰来俘获凯撒(Caesar)大帝的传闻,引人无限遐想。
古希腊、罗马在精油使用方面也可谓历史悠久。希腊人除了将精油用在医疗方面,还用它来做镇静剂和兴奋剂。相比之下,罗马人则较为奢华。据了解,罗马时代的香品便有固态、液态及粉状的区分。喜欢泡澡的罗马人,甚至用象牙制作容器以便存放香膏;同时,他们更是别出心裁地利用大理石、玛瑙、花岗岩以及琉璃等材料制作精美的容器来置放香膏。除此之外,他们使用材料的程度也令人咋舌,一磅重的精油就由多达数十种的植物混合而成,常见的有豆蔻、香蜂草、菖蒲、月桂等。
中国与芳香文化之间亦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很早的时候,中国就懂得焚烧艾叶、菖蒲等来驱邪避秽。每年端午节熏燃各种香料植物以杀灭越冬害虫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举行各种宗教仪式和重大的宫廷活动也要焚香以清新空气、消毒杀菌,皇宫贵胄在重大活动前更是要进行香薰沐浴。东汉名医华佗将由麝香、丁香等制成的香囊,悬挂在病人的居处,据传可以治疗肺痨、吐泻等症;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从植物里萃取的植物油对治疗疾病有奇效。
不难发现,在相异的人类文明中,精油有着趋同的表现。历史的传承赋予精油以传奇色彩,如今,它已经褪去身上那袭神秘的衣袍,在人间吐露芳华。法国普罗旺斯弥漫的薰衣草,保加利亚山谷中热烈的玫瑰,中国江南细雨中温婉的茉莉……那含苞待放的花蕊历经磨砺,等待苏醒的瞬间。
一脉“香”承――现代的芳香疗法
芳香文化的演变确证了传承古今的人类智慧。古人常将精油用于治疗一些重症,而现代的“芳香疗法”(aromatherapy)则是使用精油来达到舒缓精神压力与增进身体技能的一种特殊疗法。文艺复兴(Renaissance)时期,芳香文化因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而广为流传。其中,最著名的要数1527年出版的《贝肯氏的药草集》。人类历史变迁的过程中总是少不了阿拉伯人的身影,是他们将不同文明的先进成果传播到世界各地。精油的推广也不例外。善于经商的阿拉伯人将精油卖到世界各地,从而加速了它的繁衍。尤其是到了近代,由于合成的化学药品开始出现副作用,人们开始呼吁“回归自然”,芳香疗法的声势也渐趋壮大。
早在19世纪末,德国就已经开始标榜“森林浴”的治疗效果了。它利用森林中天然的温泉泉水、蓊郁林木所散发的馨香搭建了一个自然疗养所,让病人置身其中,放松身心。1928年,法国医生加斯特首次在临床医疗中使用芳香疗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医师更是运用植物萃取的精油来医治伤口,达到消毒杀菌的功效。1937年,法国化学家 Rene Maurice Gattefosse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发现薰衣草油有特殊的治疗功效。一天,他在自己的香料实验室里不小心烫伤了手,惊慌之下立刻从身边的瓶子里倒出薰衣草油涂抹在手上,他的手很快就痊愈并且没有留下伤疤,他认为这是源自薰衣草油的神奇效果。随后,他开始着手研究一些由蒸馏植物的花制成的香精油的治疗效果,并将其研究成果结集出版,命名为《芳香疗法》,其中就精油如何帮助治疗皮肤外伤做了详细的说明。他也因此被尊奉为现代芳香疗法的创始人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位名叫 Marguerite Maury 的女士将精油与美容护肤结合起来。她的研究,旨在将精油对神经系统的作用和促进人类健康和激活细胞的特性公诸于世。她在精油和美容领域里的贡献,使其在1962年和1967年夺得了两项世界性大奖。她的专著《莫莉夫人的芳香疗法》更是被精油界推崇备至。
在众多学者的努力之下,现代的芳香疗法逐步完善。具体地说,芳香疗法的原理是高香度的植物花瓣、枝叶经过提炼,透过人体的毛孔吸收,渗透至内皮深层组织及脂肪部分直达血液,通过全身的血液循环来发挥其治疗功效。芳香疗法演变至今天,已经成为生活品位的某种象征。英国已故的戴安娜(Diana)王妃曾经一直是芳香疗法的忠实拥趸,她执拗地认为,精油是只可以独占,不可以与他人分享的一种物品。
包罗万“香”――芳香疗法的应用
芳香疗法涵盖广泛,从其发展史中便可大体窥见其涉猎的范畴,横跨医学、化学及美容领域。简单说来,芳香疗法属于药草医疗,经由它可以达到三方面的治疗功效:身体、情绪以及生理。
据专业的芳疗师介绍,芳香疗法是自己就可以轻易实现的,这主要是指日常保养。其中,身体方面的护理包括面部和全身,面部护理可以将单方精油与基础油相互调配进行使用,或者直接使用复方精油涂抹在面部;身体护理可以将精油与乳霜结合使用,从而达到滋润皮肤的作用。情绪方面的调整则是利用精油散发的芳香通过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皮层,由于芳香分子非常细微,很容易自皮肤渗透进入血液、组织及分泌系统,与人体自身的荷尔蒙交相作用后,直接调理情绪反应。在生理方面,精油则可以帮助调节女性的荷尔蒙分泌,帮助应对女性经期不规则、更年期提前以及妊娠期的一些异常情况。
芳香疗法在医疗方面所具有的神奇效果早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实。通常意义上,利用芳香疗法治疗疾病主要有两种途径:第一,通过按摩、淋浴,使挥发性的香味物质由皮肤进入人体;第二,通过呼吸道作用,直接吸入空气中散发的香味。大自然是个孕育奇迹的场所,医学研究中已经发现300多种花卉在治疗疾病方面的功用,例如,含有龙脑、环酮等芳香物质,能帮助改善头痛、感冒和视力模糊等症状;天竺葵花有镇定安神、消除疲劳、促进睡眠的作用,有助于治疗神经衰弱;丁香花则能帮助治疗哮喘;而栀子花在治疗咽喉痛和扁桃体炎方面有神奇的功效。
目前,芳香疗法在西方发达国家中非常流行。据说,欧洲人的厨房里经常会配备一瓶薰衣草精油。做菜切伤、划伤的时候,他们会习惯性地滴上几滴,以促进伤口的愈合。奇怪的是,在有着深厚药草学积淀的中国,芳香疗法却不甚流行。针对这种情况,记者专门走访了“芳香之旅――典藏级精油品鉴中心”,并请教了该项目的负责人 Ruby 女士和专业的芳疗师 Lisa 女士。她们介绍说,“精油在中国的推广还仅仅处在启蒙阶段。早先,护肤中心和美容院在精油的传播过程当中,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一开始是由她们在向客人做 SPA 的时候来推广的,但她们并没有一个正规的渠道来告诉大家芳香精油是什么,应该如何使用。”“亚洲纤体护肤协会的调查表明,每年中国化妆品市场上的消费能达到800亿,但是精油消费所占的比例非常小。因此,精油有待挖掘的市场空间还是很大的。我们开办品鉴中心的目的就是希望有更多的女性能够了解到芳香文化,并从中受益。”
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Heidegger)曾经倡导“诗意地栖居”,他将慵懒惬意的生活状态形容到了极致。而精油无疑赋予这种生活以“活色生香”的意味。那么,还等什么?不妨选择一个慵懒的黄昏,放肆地倚靠在沙发上,任由空气中袅袅浮升的芬芳随风飘荡,直到它悄无声息地渗入鼻腔……
设拉子是闻名于世的Syrah葡萄酒的故乡,美酒是中世纪波斯诗人们创作的源泉,而如今在设拉子,连一滴酒也喝不着了。当地不少达官贵人和知识分子都姓Shiraz,这或许同这座城市悠久的文明有着重要关系。公元前6世纪,设拉子成为波斯帝国的中心,居鲁士大帝(创建波斯帝国)陵墓,波斯波利斯废墟,古兰经门……数量众多的遗迹展现着设拉子的厚重历史。
早就听说伊朗人极其好客,此言不虚,前一天晚上在德黑兰南站帮我寻找巴士的大学生阿里,第二天就成了我在设拉子的导游,并把我介绍给了他的家人。阿里出生在设拉子的一个普通家庭,他就读的德黑兰大学,是伊朗历史最悠久、影响力最大的大学,虽然还在读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但阿里的穿着、谈吐已然十分老成,总是一副踌躇满志的样子。
来伊朗之前,我一直视波斯诗人鲁米为精神导师,在设拉子,阿里告诉我一句伊朗俗语:最穷的家庭也有两本书,一本是《古兰经》,另一本则是哈菲兹的诗集。哈菲兹是伊朗人心中的“诗圣”,传说他生于14世纪初,和菲尔多西、萨迪、鲁米一起被誉为波斯文学“四柱”。“在波斯人看来,萨迪达到了波斯语言优美的极致,鲁米达到了神秘和奥义的极致,而哈菲兹则将两者完美地结合成为一体。”哈菲兹死后20年,人们在设拉子护城河北岸的莫萨拉花园建造了一座陵墓来纪念他,那里是伊朗人的一个朝圣地,也是一个完美的波斯花园。阿里的婶婶不会说英语,却一直紧紧抓着我的胳膊比比划划,试图向我表达这座花园在伊朗人心中的重要位置。
绕过交通繁忙的城市中心,阿里的叔叔驾驶着伊朗产小汽车一路往北,在一片绿树成荫的公园边,熟练地把车停在了狭小的车位上。一个中年男子站在公园门口,手中托着的盒子上站了一只黄色小鹦鹉,花上一美元,那只训练有素的鹦鹉就会从盒子里叼出一张卡片,上面写着哈菲兹的诗句。阿里说,使用哈菲兹的《诗颂集》占卜是伊朗人的传统。《诗颂集》中收集了哈菲兹撰写的五百多首诗歌,其中很多是颂扬爱情和设拉子美好风光的,鼓励人们寻找生活的热情和精神的自由,据说伊朗家庭在纳吾肉孜节聚会占卜时,会随机打开《诗颂集》的一页并朗读该页的诗篇,相信这诗篇能预测出他们的未来。
莫萨拉花园的景致非常迷人,高大的松树立在二十柱回廊的两侧,各式鲜花和盆栽郁郁葱葱,在两座池塘的装点下显得尤为美丽。踏上几十级台阶,一座具有浓郁伊斯兰风格的八角凉亭矗立在面前,支撑穹顶的8根立柱有十几米高,穹顶的形状像极了伊斯兰僧人的帽子,天花板上,复杂的阿拉伯花纹和色彩丰富的马赛克让人眼花缭乱。凉亭中安放着刻有哈菲兹诗歌的汉白玉墓棺,由法国考古学家、建筑师安德烈・戈达尔于20世纪30年代晚期设计制造,上面雕刻有哈菲兹的诗句。一些伊朗年轻人会在墓地前轻抚棺椁,默念或是大声朗诵哈菲兹的诗,抑或是打开他的一卷诗集来预测自己的未来。
午后,亚兹德老城人流渐稀,小巷里安静得连风吹沙子的声响都听得见。眼前,土坯泥墙的老宅与林立的风塔静静伫立,已有七千多年历史的老城仿佛被时光凝固,在漫长的岁月中,它一直保持着这独特的面貌。
要看亚兹德乃至整个伊朗最高、最美的风塔,就要去位于亚兹德西北角的多莱特阿巴德花园。这个花园远离闹市,始建于18世纪中期,曾是波斯摄政王卡里姆汗的住所,2011年作为波斯传统花园群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多莱特阿巴德花园植被茂盛,好像这座城市从来不缺乏雨水。事实上,亚兹德地处沙漠,建造一个具有蓄水系统的花园是非常奢侈的事。得益于波斯人古老的科学灌溉系统――他们在两千年前就有如新疆坎儿井一般的灌溉系统,人们在花园中能感到潺潺流水带来的凉意。
水的出现并不仅仅是为了灌溉,它也是波斯传统园林设计理念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波斯传统园林都包括了天空、水、大地和植物的意象,它们是伊甸园及拜火教的四大元素。
这座花园并不大,却分别设立了一座夏宫和一座冬宫,夏宫内有复杂的格栅结构,彩色玻璃甚美。夏宫的侧庭有一间咖啡馆,空间从室内一直延伸到水池边的大树下,室内的建筑部分是欧式简约风格,从吧台到餐桌的设计都让人感觉是到了欧洲的中心;室外则是一排铺着波斯地毯的伊朗卧榻,可以脱了鞋坐上去,听邻座年轻人的笑谈,不时有几只猫咪懒洋洋地走过来讨食吃。茶馆和咖啡馆是伊朗人最喜欢的聚会场所,在远离世俗的多莱特阿巴德花园中,年轻人好像忘记了种种束缚,他们围坐在一起,穿着黑色长袍的美丽女孩儿吐着烟圈,欢笑声弥漫整个公园。虽然受到社会和宗教的种种限制,伊朗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依旧很高,在伊朗大学生中,女性也占到三分之二。
“你们是一家人吗?”我和我先生在伊朗旅行时,不止一次听到这个问题。或许,城市里的伊朗人对于非婚姻关系的男女同行已见怪不怪,但从他们的口吻中,还是能听出对传统婚姻观和家庭观的崇尚。目前伊朗女性的法定结婚年龄为13岁,然而城市中平均结婚年龄都超过了20岁,选择28~30岁结婚的年轻人也不在少数。在设拉子为我们义务导游的阿里24岁,他笃定地说,目前以学习和工作为重,至于女朋友,那是28岁之后再考虑的事情。像德黑兰这样的城市,有些地方地价与欧美城市一样昂贵,而普通人的平均月收入只有300美元,因此,对于刚毕业又想在大城市打拼的伊朗年轻人来说,买房、结婚也并非易事。
伊斯法罕半天下,这句话记录了这座城市伟大、繁荣的历史。如今,这里有无与伦比的伊玛目广场、被称为“伊斯兰建筑博物馆”的聚礼清真寺,还有伊朗最古老、最迷人的市场之一大巴扎。
四十柱宫是伊斯法罕皇城中唯一保存下来的宫殿花园,由萨法维王朝国王阿巴斯二世所建,是皇家的享乐宫和接待厅,其设计灵感源于波斯第一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柱廊。宫殿坐落在绿树参天的花园中央、一个狭长水池的尽头,由于宫殿门廊上有20根擎柱,再加上它们倒映在池水中的影子,“四十柱宫”由此得名。
宫殿的外廊完全由20根木质的细长柱子支撑,这些木柱子高14.6米,装饰有镜面马赛克,中间的圆柱位于带有喷泉的水池四周,底下是由四头狮子的群像构成的底座。
“四十柱宫”最吸引人的当数内部的大型壁画,许多大厅的天花板上都装饰了镀金图案的壁画和袖珍画,描绘了萨法维时期奢华的宫廷生活和一些历史战役。其中一幅壁画《太美斯普一世接待印度国王胡马雍》,主要情节就是基于发生在1543年的历史事实。
古波斯人信奉拜火教,他们认为天国是一个巨大无比的花园,有金碧辉煌的苑路、用钻石与珍珠造成的凉亭、果树及盛开的鲜花等,因而,在设计和修建园林时,就在庭园中栽培果树与花卉,设置凉亭, 表现出人们对天国的向往。
后来我去西班牙的格拉纳达旅行时,常常有似曾相识的感觉:遮阳的连拱廊与窗户,灿若繁星的天花板,亭台、城垣、精密的水流灌溉系统,都留有伊斯兰建筑的影子。而始建于9世纪的阿尔汗布拉宫的夏宫花园,简直是对波斯园林重要特征的完美移植。历史上,格拉纳达曾被来自北非穆斯林统治长达九百年,西班牙建筑中的许多元素,其根缘是在古波斯。
从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到莫赫森・玛克玛尔巴夫,一代代伊朗导演让伊朗电影以严肃艺术、新现实主义和充满诗意的面貌为全世界所熟知。
随着伊朗现当代艺术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在亚洲乃至国际艺术领域崭露头角。抱着对伊朗当代艺术氛围的期许,我早早便在地图上标注好几个分布在德黑兰的当代艺术聚集地。
“艺术家之家”位于前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背后,这里跟德黑兰当代艺术博物馆有些类似,周围的花园里满是当地和各国艺术家创作的雕塑,老人坐在花园里享受着午后的阳光,跑酷少年们也丝毫不吝啬地在我面前展现他们的绝技。
“艺术家之家”共分为三层,一共八个展厅,全年无休地为艺术爱好者们展现最具当代活力的艺术展览。恰逢一层画廊的当代雕塑展,门口站满了各个年龄段的文艺青年;画廊商店中摆满富有创意的艺术衍生品,从艺术家的雕塑作品,到艺术学院学生烧制的陶瓷茶杯,再到手工艺人设计的珠宝,这里艺术品的质量和创意丝毫不比大美术馆里的差。“艺术家之家”临近花园的一侧还有一家素食者餐厅,虽然素食在伊朗还是一个和中产阶级挂钩的时尚名词,但很多文艺青年已早早接受了这股从西方刮来的健康时尚之风。
在三层的屋顶咖啡馆,可以边品尝手冲咖啡,边欣赏德黑兰的日落美景。我身边坐着一对打扮入时的艺术家夫妇,老先生西装革履,很有绅士范儿,点了一份意式浓缩,他的太太礼貌地冲着我微笑,随后招手迎接几位来自德国的电影人。
工作人员热情地告诉我,晚上这里的小剧院会上演一出先锋剧,还神秘兮兮地提醒我把握好时间千万别错过。小剧院面积不到三百平方米,当晚的戏由几位哑剧艺术家表演,编剧从毕加索著名壁画“格尔尼卡”找寻灵感,虚构了一对生活在西班牙小镇上的恋人,在纳粹轰炸的背景下如何相爱,如何别离。
TIPS
伊甸园中,树荫底下,河水流淌
波斯式园林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相比中式园林的道教思维,波斯园林更加几何化、系统化。它不但是伊斯兰建筑文明、信仰的体现,而且直到今天依然是人们喜爱的聚会、思考之地。
波斯园林分为王室狩猎园和天堂乐园两种。《可兰经》中说:伊甸园中,树荫底下,河水流淌,波斯花园的建造正反映了人们对天堂的想象。花园高大的围墙内是尘世的乐园,象征人生的四条河流形成十字形水系,园林中心设置象征天堂的水池,凉亭和回廊环绕,用绿植分割出小庭院,穹顶建筑用华美的马赛克装饰。
9大花园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2011年,由伊朗9个省份的9座园林共同组成的波斯园林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9大花园分别是帕萨尔加德花园、天堂花园、四十柱宫花园、菲恩花园、阿巴斯-阿巴德花园、王子花园、杜拉塔阿巴德花园、帕赫鲁普尔花园以及阿克巴里耶花园。它们建于不同时期(最早的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分布在伊朗各地,不同的自然环境与气候影响着生活方式和建筑风格,使得这些园林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1
阿巴斯-阿巴德花园
坐拥自然风光
阿巴斯-阿巴德花园位于伊朗北部的布什尔市,处于森林地带,树木郁郁葱葱,广阔的平原、一望无际的里海以及阿巴斯-阿巴德小湖碧波荡漾的美景尽收眼底,面貌与建在半干旱、干旱地带的花园十分不同。
2
菲恩花园
城堡花园的点睛之笔
菲恩花园位于伊朗的卡尚市,有1200多年历史,现在的模式是在萨法维王朝时期形成的,当时它被用于举行大型庆典。花园中水渠纵横,大大小小的喷泉见证了伊朗古代工匠的聪明智慧和精湛技艺。
3
阿克巴里耶花园
最多彩的花园
阿克巴里耶花园位于比尔詹德市,有古老挺拔的冷杉、松树和硕果累累的石榴树,美丽的灌木让这里色彩纷呈。花园内的主要建筑现在被作为考古博物馆和人文博物馆。
4
帕萨尔加德花园
看王朝的宫殿,看王朝的花
位于设拉子附近的帕萨尔加德花园和宫殿是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艺术与建筑的杰出典范。花园里大量运用几何图形和网状图形,花园的修建模式成为后人修建花园的基础。
5
天堂花园
七色瓷砖的华美
天堂花园约有200多年历史,其建筑与绿植的修建在伊朗众多花园中首屈一指。花园中的建筑都是用“七色”瓷砖镶嵌的,非常华美,现有建筑作为凯加王朝时期艺术杰作而保留。
6
王子花园
独特的悬梯式瀑布
位于克尔曼省的这座花园是凯加王朝时期为王子私人修建的。花园在市郊的一座丘陵上,花园的中心有波斯风格的悬梯式瀑布,瀑布两边有潺潺水流。
7
四十柱宫
伊朗花园的经典之作
就像了解中国园林不能不去苏州,了解波斯园林不能不去伊斯法罕。伊斯法罕的四十柱宫花园是萨法维王朝时期帝王花园的典范,也是伊朗花园建筑艺术的经典。
8
杜拉塔阿巴德花园
古老的沙漠花园
位于沙漠中的城市亚兹德。匠心独运的水渠设计,让花园里到处都可以听到潺潺流水声,古老茂盛的树木、镶嵌彩色玻璃的窗户和门廊的八角形建筑物等,令旅行者非常愉悦。世界上最高的风塔就坐落于此,其高度达到33米,呈八角形。
9
帕赫鲁普尔花园
Salem Possessed: The Social Origins of Witchcraft
Paul Boyer & Stephen Nissenbau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4.
一
驾车5小时才到马萨诸塞州,看望在卫尔斯利女子学院(Wellesley College)任教的好友,顺便去了趟萨勒姆(Salem)。这个地方因女巫而出名,早成了新英格兰一处旅游胜地。小镇到处摆放着各式女巫玩偶、服饰、高顶尖帽,或“法器”――也就是电影《哈里・波特》里能骑着乱飞的扫帚。一间间鬼屋,一座座阴森可怖的墓地和骷髅老屋,让人看了毛骨悚然。最有意思的当属镇上的逸民遗老,不时地给来往游人充当导游,添枝加叶地讲着鬼故事,神秘兮兮地指着一处空地说:这里就是绞死女巫的地方,冤魂还常出没,让镇子邪气不散。并假惺惺地左顾右盼,好像怕泄露了上天奥秘,会遭天忌。萨勒姆小镇中央,坐落着一个规模不大的女巫博物馆。地面建筑有一幢哥特式尖顶塔楼,刻意营造诡异凶刹的气氛。地下面有个地宫,是博物馆的主体。虽然票价不菲,仍门庭若市。馆内生动的表演和详尽的解说,能让游人对几百年前的女巫审判了然于心。
早在1692年,萨勒姆爆出惊天大案,一个牧师家的一对男女小孩,声称看到了异象。紧接着他们人形大变,口出犬吠,扭躯顿足,作苦。一直闹得三魂渺渺,七魄茫茫,人事不省。官方出面查验,很快将疑点集中到牧师家的印第安女仆身上。于是大刑伺候,革带鞭背,施尽刑法,最后屈打成招。女仆招认曾暗领撒旦密旨,作法迷心,加害两位小主人。可法官哪肯就此善罢甘休,坚持一查到底,揪出同谋。重刑之下出冤狱,“女巫”干脆将邻里中略有桀骜之气的女子一一供出。结果,迫害之风骤起。本来过从甚密的邻居、朋友,一时间因私欲或恐惧,彼此揭发阴私,一下子揪出数百女巫来,有数十人被法庭绞死。一向晨钟暮鼓、平静祥和的萨勒姆小镇,一下被搞得天雨粟,鬼夜哭。百姓人人自危,碰面唯恐避忌不及。这段荼毒生灵的历史,不仅给小镇,也给整个美国历史带来耻辱。
博物馆的展览着意渲染女巫审判中一位特殊的法官――约翰・哈索恩(Judge John Hathorne)。蜡像塑造的人物峨冠博带,面露虚伪吝啬。大兴冤狱之初,他不恕不仁,痛剿女巫,不知多少人在他手下作了冤鬼。幸亏有总督菲普斯(William Phips)大梦先觉,下令停止审判,小镇才重归平静。其他作恶的法官纷纷诚心忏悔,承认审判荒唐无稽,唯独哈索恩死不悔改,将家族的名字永远钉在耻辱柱上。展览之所以突出哈索恩法官,还有另一层原因,那就是他有个大名鼎鼎的后代――作家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霍桑的姓氏Hawthorne比家姓Hathorne多出一个字母“W”。这是因为作家深以祖先为耻,才给自己的姓氏里多拼了个字母,以示与家族决裂。祖辈的耻辱,反倒让霍桑对清教传统重压下的妇女寄予同情,创作出不朽的名著《红字》(The Scarlet Letter)。还有20世纪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也根据萨勒姆审判创作出影响戏剧史深远的《炼狱》(The Crucible)(1953年)。在麦卡锡恐怖时代,该剧逆风而动,深藏讽刺而成为名剧。名著、名剧演绎的女巫迫害,主旨大都是控诉美国传统文化的保守、落后与压制,以及主流社会的偏见与冷酷,也暴露愚顽氓众的人性泯灭。但是,女巫传统毕竟不仅仅是政治或社会问题,还不能说它早已落套为历史旧谱,或权当授古诫今的逸事。发达、现代的美利坚,虽然科学技术很先进,功利与消费的资本主义文化深入骨髓,但女巫文化还有一线生机,深植于新英格兰的风土人情之中。时光荏苒,它虽饱经世变,却并未在快餐文化里日渐委靡。
二
记得十几年前,我刚到美国时,住在新泽西伯根郡(Bergen County)的一个小镇上。当地有个小图书馆,借阅一般性图书、音像数据还算方便。图书馆大概是想活跃小区文化,每周举办杂七杂八各类知识讲座,热闹杂沓是这个图书馆的特点。一次我去借录像带,那时候DVD还未出现,刚巧碰到一个“灵异”知识讲座。在图书馆会议厅里,一位留着小胡子、约莫50岁上下的小个子绅士,正大谈美国东部常有鬼出没。此仁兄一生致力于发现“超自然现象”,拍有大量图片以佐证自己的假说。当时还没有什么“PPT”计算机投影,他就把图片制成幻灯片放给听众看。一幅幅用特殊镜头和电子设备拍到的邪屋鬼影,让我很震惊。他讲解道,美国东部的纽约、宾夕法尼亚、马萨诸塞、特拉华和康州等地,尚有许多中了邪的宅邸、废墟或丛林。多年来走访阴宅古刹,他颇有心得。先进的电子成像或磁场脉冲技术,常能让他拍到鬼影重重。在这个世界上,他并不孤独,有不少志同道合者与他资源共享,彼此激励和切磋。更不用说全美有许多“发现灵异”、“追踪鬼魂”的组织和机构,“超常现象研究”(Studies of Paranormal Phenomena)几乎发展成一门准学科了。
仔细观看投影屏幕上的幻灯图片,我发现所拍都是幽谷老屋,并且总在落花飘风的黄昏,或杜鹃啼血的雨夜,冤魂孤鬼纷纷现形,骇人视听。但令人颇生疑惑的是,登场的几乎都是女鬼,个个身形柔美,人人都旷古奇冤,无一例外纠缠于一段凄婉哀伤的前世姻缘。其实也无非是才子佳人,两两相映,只恨今生无缘订百年,或小生落难,或薄情郎心变,最后落得情义风流云散。可谁料美人乃是痴情烈女,不惜飞蛾扑火,玉石俱焚。死后还不依不饶,成仙做鬼也要旧雨重逢。这时会有女巫登堂入室,或念咒作法,降鬼除邪;或兴风作浪,妖气冲天。那位灵异专家讲得逸兴豪情,不像我这样随性调侃。他可谓言之凿凿,不带半点炫奇惑人的迹象,倒颇有救世济人的气势。讲座听后,我也心旌摇动,浮想联翩。决定循着“灵异大师”指点的路线,找个“闹鬼的去处”,于是计划了一次“惊魂之旅”。
在一个清澈明净的下午,秋风渐凉,空中散落着色彩斑斓的秋叶,是个难得的出行天气。我循着17号州际高速公路驱车北上,刚到纽约州界便拐入一条地区公路,开到一处叫“燕尾服”(Tuxedo)的地方,这就是全美名登鬼第三的“恐怖森林”(The Forest of Fear)。我原想这里应该是一片奇凋异敝,不可名状的幽谷深林。可眼前的景象让人大失所望,这儿不过是个运营成熟的游乐公园而已。无奈花20美元买了张门票,进园子后也只看到几幢维护规整的维多利亚老房子。屋内挂满图片和文字说明,兜售着老宅闹鬼的种种奇闻异事。护园人不时出来,给游人随口讲些东拼西凑的鬼故事。但得承认,护园人把这片园林收拾得气象不凡,疏筑花幕,方池湛然;竹高出墙,树古当户。
看来鬼影是不会在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之下现形了,于是我想了解些风土人情,就问护园人“燕尾服”地名从何而来。这下把他问住了,支支吾吾说不上来。我脑子里却出现了一句老话:燕尾之服终不能掩羊脚。因为我读过一本研究女巫的著作《女巫的世界》(The World of the Witches),书里提到中世纪女巫午夜聚会时,魔鬼大驾光临主持,他总化身一只公羊,或托化人形,虽着一身庄重的黑色礼服,却常露出公羊的角和脚来。
三
这本书非常有趣,作者巴洛伽(Julio Caro Baroja)是位研究西班牙巴斯克(Basque)地区的人类历史学家。原文是西班牙语,我只读了英译本。虽然形式上是本学术专著,但这本书的内容情趣生动,纪事写景都很丰富,兼有大量鲜活的一手史料,权可充作闲暇消遣的读物。如果想对巫术历史溯流寻源的话,可以在两千年前凯尔特人对时间交替轮回的崇拜里,找到蛛丝马迹。与主流文明不同的是,古凯尔特文化相信“一日之计在于晚,一年之计在于秋”,所以在一天的“开始”(即黄昏时分),或一年的“开头”(即晚秋时节),凯尔特人会祭天狂欢。这就是为什么今天的美国人会在10月底过万圣节。在欧洲大陆,巫术崇拜的盛行差不多要到中世纪。《女巫的世界》给我们展示了欧洲大陆女巫历史的一个生动侧面。作者收集了大量教会图书馆珍藏的巫术审判档案,在大大小小的案例中,有一段17世纪初的巴斯克女巫审判最为精彩。1609年,国王亨利四世指派法官德・兰克(de Lancre)去巴斯克审理堆积如山的巫术案。这位法官虽然刚愎、偏执,但却是个有心人,经过一年多的血腥裁断,他摇身一变竟成了个作家,用审判记录做素材进行创作,结果名利双收,几年后平步青云,当上了巴黎大法官。重要的是,他还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叙述。
《女巫的世界》就是以德・兰克留下的档案史料和“创造性叙述”为对象,分析16世纪巴斯克地区的社会和文化状况。从书中罗列的档案里可以看出,这位法官很擅长把犯人的口供,惟妙惟肖地呈现给读者。比如一次女巫聚会的场景,法官称是根据一位13岁小女巫的供述,当时竟有两千多人聚集在巴斯克拉博德(Labourd)中心广场,在期待中,魔鬼撒旦终于登场了。他从一个大缸里徐徐冒出,身形愈升愈大,这位幽冥判官赤面獠牙,黑衣长袖,头顶四角,其中一个喷吐邪火。用邪火燃起篝火和香烛后,魔鬼俨然阔步,登上黄金宝座。他身边还伴着一位女魔王,头戴宝冠,身着华丽,手玩毒蛇,正大堂皇地端坐撒旦左侧。这时万牲百鬼、列仙高士依尊卑之序,排列两厢。聚会拉开序幕,一位女巫和一阴间小鬼欠身向前,献上刚刚盗来的活婴。广场当中摆放的一张大八仙桌,五位小鬼和五位女巫正精心调制宴会盛餐。桌上摆着腐尸臭肉、蟾蜍蝙蝠、蜥蜴毒蛇和未受洗儿童的心脏,皆用丹书封好,重汤煎熬,全当麟肝凤脯预备享用。撒旦一声令下,狂欢即刻开始。一个年轻女巫取瑟而歌,搔首弄姿,态亵语。鬼神妖怪个个心乍发,与年轻女巫们面对牵手,闻歌起舞。周围还有老女巫给篝火添加骷髅和人骨,剥下蛇皮酿制毒液。篝火越烧越旺,各路女巫骑在扫帚把或公羊背上纷纷到来。还有虺蜴虎狼空中穿行,急急皇皇,奔走呼号。狂欢被女巫们称为“午夜聚会”(sabbath,与基督教“安息日”一词相同),因为时至午夜,各路神仙趁夜色你来我往,各显神通,可谓狐狸方去穴,桃偶尽登场了。
德・兰克法官在审判卷宗里对如此荒诞的场面深信不疑,完全不考虑酷刑之下囚徒信口开河,甚至分不清幻觉与现实。他以严肃实证的态度,指名道姓、逐一地列举女巫的证词,言之凿凿,务使读者相信“午夜聚会”不谬。对招供的人犯,他一律判处火刑。苛啬的刑法震慑了巴斯克地区的巫觋,妇女们纷纷躲到教堂里守夜祈祷,以抵御魔鬼的诱惑。一年之后一切归于平静,兽走于圹,鬼归其穴,各安生业,不复骚扰。德・兰克的审判记录并没有就此打住,他还记录了一次视察经历。在相邻的教区,法官碰到一位男巫师,巫师抱怨说:熊熊大火中女巫的惨叫,让他实不忍卒睹,于是求告撒旦。魔鬼也引动悲怀,欲与上帝争一席长短。怎奈悠悠苍天,经纬万端,上帝法力无所不贯,撒旦也只能隐忍败残之憾。于是,有的女巫只好出逃,凄凄惶惶乘船逃往北美新大陆,欲开辟一片新天地。更多的人闭门思过,痛改前非,老老实实做了虔诚的基督教徒。无论在世俗下界,还是在上帝之城,基督都大获全胜。德・兰克本人也从一文不名的小法官,摇身成为呼风唤雨的大人物。
《女巫的世界》一书援引了兰克法官完整的审判记录,大大增加了可读性,而且还配有不少插图,更让这本书情趣盎然。插图大都是中世纪欧洲关于女巫题材的绘画,虽然风格各异,但却有一个共通之处,就是女巫几乎都是赤身,身姿作态可谓观谄目,算得上那个时代的艺术。这本书的分析和阐释部分试图发现巴斯克女巫盛行的根本原因,于是从风土人情入手,展现出巴斯克与西班牙和法国社会文化的巨大差异。这里一直比周围地区落后、贫穷,基督文明未能扎根于民间。在以渔业为主的巴斯克沿海地区,男性对家庭缺乏责任感,除了经济上供养外,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外出,或海上捕鱼或寻欢作乐。因此,巴斯克妇女主导着社会生活,她们以特有的方式――巫术维系着集体认同和信仰生活。但我想女巫历史也许还有另一层,就是以女巫为题材的绘画、文学和文献作品之所以长盛不衰,不仅仅是因为女巫审判对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还有男权社会对女巫叙述的需求。在教会统治的压抑时代,德・兰克将女巫审判的档案,添枝加叶转述成奇闻逸事,绘画作品也借诅咒巫术为名,渲染女性的身体和性幻想,满足了男性的窥欲望。从根本上说,德・兰克不过是唱着维护世道人心的高调,却行着声色货利的实务。
四
逃到北美的女巫也许后来颇有建树,因为80年后新英格兰又上演了一出场面宏大的女巫审判。17世纪的萨勒姆异常贫瘠荒凉,诸果不实,杂木丛生,森林蔽日,颇显荒野蛮风。从“五月花”号上登陆美洲的部分移民,早在此安家立业,开荒拓土,传宗接代了。他们终岁辛劳耕作,敝衣恶食,光景绝望。但因久客而恋异乡,定居于萨勒姆的清教徒,与宗邦英国越来越疏远,与荒蛮的异乡越来越亲近。虽然坚守加尔文清教,但时移世变,人心不古,本地荒原的风貌和土著迷信一点点渗透到萨勒姆人的血脉之中。他们的信仰也开始芜杂混乱,既虔诚信主祈福,又怕鬼神妖怪附体,于是占卜符咒,避凶趋吉。美国作家霍桑曾写过一个短篇小说《小布朗先生》(Young Goodman Brown),正是以那个时代的萨勒姆为背景,以巫术为题材,创作出一个梦幻般的午夜聚会场景。
小说主人公布朗先生是个老实巴交的基督徒,卑微平庸,循规蹈矩。却鬼使神差地答应参加一个很可疑的午夜聚会。在晚秋的夕阳下,他告别爱妻,踏上途中日暮的山路。在落花飘风的教堂钟声中,他消失在遮天蔽日的森林里。天色越来越沉,黑夜行脚的布朗不意撞上一位中年男子,于是结伴而行。那男子从波士顿一路疾行到萨勒姆,才用了15分钟。全凭手中形似黑蛇的拐杖,让这位怪人显然具有超自然的神通,可以天马行空,独往独来。接下来的怪事连连发生,在一片林中空地上,布朗发现村上的善男信女全已到齐,还有来自康涅狄克、罗得岛的显赫名流。篝火熊熊,映照出四周如高墙般黑色的树林。哀挽亵渎的巫教大合唱,似荒野疾风的咆哮,此起彼伏,映合着篝火的起伏升腾。此刻,火焰形成一个穹顶,显出一个巨大的人形,既不像教堂里的神明,又不像生活中的俗人。这时有人高声断喝:把新人带上来!布朗先生从树下黑影里欠身一步,暴露在魔鬼火焰通体的光芒之下。他顿觉羽化登仙,一种“海内存知己”的安全感,暖暖地流入心田。魔鬼于是口出狂言,污秽神圣,声色俱厉:我的孩子们,现在你们的眼睛擦亮了,所谓美德不过是一场白日梦。相信自己的心灵吧,恶才是人的本性,恶才让人备感幸福。欢迎到黑暗世界来,我的孩子们!
曙光渐散,布朗先生回来了,脚步踏在萨勒姆小镇的街道。昨夜看到的少女、老妇、牧师像往常一样在镇上忙碌着。老古金执事的窗外,他仍听到雷打不动的祷告声。克洛伊斯太太正谆谆教诲着路上碰到的一位送奶女孩,大有代圣贤立言,收拾人心世道的气势。牧师在墓地旁散步沉思,一边构思这个礼拜的讲道,一边消化着肠胃,好给早餐腾出空间。布朗先生胡涂了,不知昨夜巫术大会是真还是梦,可耳中分明还回荡着黑夜啼血的杜鹃。
霍桑的叙述很是精彩,让人思索玩味。他虚构的新英格兰巫术聚会,完全不同于欧洲人对女巫的想象。在法兰西法官的笔下,欧洲巫术更具有自然崇拜的神秘色彩。一草一木,万牲百鬼;山坳水边,草叶之阴,都充满了绚丽的巴斯克民间幻想。市井风俗、鬼神迷信,才是乡土文学的肥沃土壤。而霍桑笔下的萨勒姆巫觋,相形之下更社会化,或者说具有“现代文明”特征,人类社会行为的种种褊狭乖张,虚伪荒唐,在巫觋与教会的博弈里,洞若观火。霍桑虽然对世道人心痛下针砭,却少了德・兰克的天真、蒙昧与率性。在神仙、丹药、异术的畅想中,兰克随性漂泊太虚,成仙做鬼,尤臻胜境。从巴斯克巫术中我们看到的是自然之美,而从萨勒姆女巫审判中,却读到了人事之丑。
五
与欧洲文化迥异的巴斯克风情、言语和传统,一直让我心驰神往。利用一次欧洲旅行的机会,我特意绕道一游。巴斯克横跨西班牙和法国疆域,或者更准确地说,这个有独特文化传统的地区,被西、法肢解成了两部分,所以才有旷日持久的巴斯克独立运动。据考古发现,6万年前由克鲁麦农人(Cro-Magnon)演化而来的巴斯克人,早在公元前6000年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后来,印欧语言影响扩大,上升为欧洲主要语言,而巴斯克语却特立独行,依然固我。当现代语言学家把世界各民族划入不同的语系时,巴斯克语却茕茕孑立,无法归类。更有趣的是,巴斯克人的血型也与其他人群不同,“Rh 阴性”(即日本电视剧《血疑》女主人公幸子的血型)血型的人口比例高居世界第一。但遗憾的是,这个文明没有记录自己的传统,关于巴斯克的叙述和记载,往往来自像德・兰克这样的主流欧洲人。其实,古老的太阳崇拜,外人未必真懂其深层含义。
当高速列车抵达法属巴斯克小城巴约讷(Bayonne)时,我未免有些失望,没有想象中的远村明月,萧寺清钟,而现代都市气息却扑面而来。这里的海滩远近闻名,是欧洲冲浪运动的胜地。除了火腿、鹅肝和烤鸡带有异域风味,是法国、西班牙餐桌上的珍馐美味,其他方面与欧洲旅游城市无异。进到一间巴斯克文化历史博物馆,才知道半个世纪前这里还躬耕捕鱼,瓦屋纸窗,很是落后,与欧洲其他地方的生活迥异。现在素朴清淡早已了无痕迹,《女巫的世界》描绘的巴斯克似乎与这里毫不相干。街上一幢幢雄伟堂皇的中世纪教堂,让我纳闷:既然巴斯克曾如此贫瘠落后,谁会斥巨资修建如此奢华的建筑呢?后来才明白巴斯克异教巫术既如此盛行,中世纪天主教会必苦心孤诣收拾人心,大兴土木,好让蛮憨的巴斯克人持护名教,皈于圣道。巴斯克人现在终于得了正果,过上欧洲一体化的后现代生活。
悠闲散步,在一处用白色帆布搭建的“巴斯克语言中心”前驻步,进去一看,发现几台计算机多媒体播放着巴斯克语言和历史知识。解说小姐颇带自豪地介绍说:巴斯克语既不同于印欧语言,也与东方各语系无关,完全自成体系。我问她还有多少人会说巴斯克语,才知道这里只有少数老人会讲,不知过多久它就可能彻底成为“语言史”了。我又打听巫术的情况,她说有巴斯克学者做专门的研究,但不大有人关注了。相比之下,北美的情况倒不大相同,巫觋从来没有绝迹过。20世纪70年代一度出现过复兴,建立起“全美女巫协会”(Council of American Witches),不过这类组织多少带有瑜伽练功的味道了。在美国大众文化中,女巫一直是娱乐消费的符号,常年不断有女巫故事和童话大量出版。好莱坞每年有万圣节档期,不断推出女巫或狐妖僵尸影片。更不用说《哈利・波特》和《指环王》等异教传奇全球热销,至于里面到底有多少传统文化元素,则另当别论。女巫、魔法可能只充当着后现代消费生活想象贫乏的空洞能指罢了。
灵鬼、巫术是基督教和现代科学两大“教派”剿杀的目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它们已经灯尽油干,路尽山穷,没了市场。如有好事者欲为之正名,恐怕既无聊又无趣。它们与现代人的世界观早已无缘,但未必不能与审美相映成趣。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志怪和传奇,曾是古典创作的重要源泉,《封神演义》、《西游记》可谓古典文学的重要脉络,曾开拓中国文学想象的广阔空间。当代中国文人、艺术家对鬼怪题材热情不高,“封建迷信”或“愚昧不化”两个尖顶高帽,足以让“现代知识分子”自惭形秽,抬不起头来。但是,这个全民奔竞躁进、阔步前行、心急求变的时代里,能否驻足回望,在灵异鬼怪文学的资源中披沙拣金,重新思索玩味那些已随时移世变,早有隔生之感的人情物理,让生活在这个想象贫乏时代的人们,从不同角度感受自然万物之美。评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主持人语】最初的时候,我将波普尔的学说视为现代科学哲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一个里程碑,这当然是相当循规蹈矩的认识。以前在中国科学院工作时,我的研究生的科学哲学课都是我自己讲授的,波普尔学说当然也是重要的一章。
后来我接触到波普尔对当代社会问题的一些见解,才意识到他的意义绝不限于科学哲学领域。例如,他对电视持强烈的批判态度,背后其实有相当深刻的思想――可惜他未能像尼尔・波兹曼那样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批判,所以我们没有在对谈中谈到这一点。
关键字: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历史;美国
Abstract:ThehistoryofdevelopmentofpublicspaceinAmericancitieshasincludedthefollowingimportantperiodsandevents:thedeclineofthecitizen''''sspaceandsquares;thedeclineofgraveyards,sportsparks,communities,neighborhoodparksandpublicareas;privatizationofpubliclifeandspace;theinventionofstreets;theinfluencebyglobalizationandcommunicationsandITrevolution,etc.
Keywords:Urbanpublicspace,Historyofdevelopment,America
“城市公共空间”一般被定义为由公共权力创建并保持的、供所有市民使用和享受的场所和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和体育场地等。在我国,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是在大量建设实践的背景下被动进行的,很多工作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实践总结的层面上。1997年在上海举办的以“城市公共空间”为主题的中国建筑学会年会和1998年在深圳举办的以“城市设计”为主题的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会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的城市公共空间学术研究。
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牵涉的方面很多,有着极其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远远超出单纯空间美学的研究范畴。最近,作者阅读到两篇有关美国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文章,现将其编译出来,简要介绍美国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历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和事件,期望能够扩展我们对城市公共空间研究的视野,在与国外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对比思考中,探寻创造具有中国特色城市公共空间的途径。
1、市民空间
18世纪初,每一处公共空间,即每一块由当局控制的土地,都意味着服务于公共机构,而非服务于公众。那个时期的公共用地主要是用于地方上教堂或学校的建设。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新建城镇,几乎无一例外地包括了为市场、操练场、码头、教堂、大学、学术机构及公众庆祝活动和集会服务的公共空间。它们都以公共的功能为标志,人们在其中从事一些公共服务工作或扮演公共角色。
殖民地时期及独立之初,美国的复兴实践更多关注的是建筑物而非其前面的广场。按照18世纪的观点,无论广场如何的大和开阔,它的荣耀都来自于其从属的建筑物。许多城市的地图显示,在最终将矗立起的居住区中间插入小的广场,无疑意味着它被公共建筑围合,并将因此获得荣耀。但是,进入19世纪以后,这些小型广场多被当作公园来看待。从关注公共建筑到关注公共空间的转变将最终使得公共空间与城市背景之间几乎没有什么美学上的联系。
美国人想要的是一种理性的、平均主义的和政治性的空间和结构秩序,以及公共领域和私有领域的截然分割,这导致用于休闲的、非政治性的和非公共功能的空间靠私有领域来提供,仅有的真正公共的、人性的空间是巨大的中央市民广场,在那里所有具有公民资格的人都可以聚集在一起。这是传统公共空间和当代公共空间真正的区别所在。
2、广场的衰落
随着19世纪的临近,市民广场逐渐失去它的声望,这一点已经变得越来越清晰了。在独立战争期间(1775年-1783年),公众庆祝的活动中心曾经是教堂的大厅、独立宫及纽约的中心草地。但是,当政治演说和政治抗议不再流行的时候,公众就开始光顾拥挤的街道、两旁植树的散步道和滨水区了。
其它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这种离心运动。中产阶级家庭感到郊区和独立农庄的吸引力;新来的人(许多人是从海外来的)对原来的风俗并没有特殊的感情,在城市新区出现的教堂与原来位于城市中心的教堂之间产生竞争;铁路和工厂的出现,将人们休闲时间的活动转移到建设活动较少的城市郊区。最终,公共建筑本身也不再处于真正有权力的地位,渐渐沦落为的办公建筑。
尽管老的城镇和美国东部的城市仍在空间上保持中央公园的传统,但在中西部和整个大平原地区的城镇格网规划和整齐划一的街区中占有优势。其中一些城镇也提供了一到两个“公共场所”,但这些“公共场所”几乎都不位于城市的中心,因此也就很少被发现是与公共建筑结合在一起的。在很多情况下,为公园预留的大块空间不久就被进一步分割为建筑用地地块了。
作为一条捷径,普通的美国小镇靠近主要街道建立车站和货场。铁路成为城镇的中心,而这在欧洲是绝对不允许的(在欧洲,车站往往被安排在郊区)。这样,美国城市围绕车站和货场形成了一种社会中心的替代物(仅仅服务于男性),即一种由破旧街道、批发区和马力交通组成的混合物。这似乎提供了一种不合法的、低俗的吸引物和消息的中心。这是一种市民能够聚集、谈论的传统城市空间的粗劣的替代物。
人们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方便到达但又与日常工作的世界相分离的空间。美国的城市居民,或是他们中的一小部分,不久就发现了一种新的、令人心旷神怡的、位于城市郊区的空间—一种令人满意的用来放松和社交的场所,这就是墓地。
3、游憩墓地
1831年,在马萨诸塞州坎布瑞奇市设计建造的M七.Auburn公墓,座落在一个由森林覆盖的小山丘上,带有步道的蜿蜒山路,迷人的草坪和溪流构成如画的景观。在山丘上有很好的视野俯瞰查尔斯河,设计采用的是当时在英国盛行的景观花园的风格。这种新型的公墓很快成为市民中流行的出行目的地。那里远离城市的喧闹,人们可以散步、独处、进行一家人的野餐。随着它的成功,其它同种类的公墓开始出现。
这些乡间公墓,常常位于从城市出发方便到达的范围内,吸引了成千上万想出来散散心的参观者。人们或步行或坐马车到达,手里拿着参观手册,欣赏着那些墓碑及经过艺术修饰的植物和景观。他们沿着小径散步、画速写、吃午餐,甚至进行一些小型的狩猎,他们发现了一种城市从来没有提供过的游憩方式。
这是一种新颖的公共空间,充满了令人惊奇的东西。在那里,快乐的心情是容易与人分享的,它并不只是简单的另一类空间,它是一种环境,一种新的、能够满足基本交往和体验的空间。它代表了一种对原有结构的抛弃,较少进行令人兴奋的行为的设计,反对带有历史意味的古典城市主义,并且也不赞成建筑化了的公共空间。
4、公园运动
公园运动并不是从“大复兴”(TheGreatRevival)①发展而来,而是受到乡间公墓的影响。这是一个关于美国如何快速和有效地满足人们对令人惬意的、健康的和美观的空间需要的例子。在公园里,城市居民能够放松自己,并与大自然交流。
1851年,纽约立法部门授权城市用得到的840英亩土地建造公园。1858年,F.L.Olmsted在设计竞赛中获胜,并开始中央公园的建设。
10年后,尽管其间受到内战(1861年-1865年)的干扰,但是美国主要的城市还是无一例外地拥有了或计划拥有一个郊野公园,许多公园都是F.L.Olmsted和他的助手设计的。
在19世纪末的时候,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固定的郊野公园设计的标准。在一座大城市可达的范围内建造郊野公园的基本目的是使人们通过与自然风景的交流来获得大脑的清醒与身体的放松。这暗示了郊野公园设计的两个限制条件:首先,没有任何类型的建筑在公园中被建造,同时也没有经过设计的花园、雕像、玻璃暖房、植物园或动物园、开音乐会的树坛和电子喷泉等,流行的运动场、检阅场,为孩子们提供的球场和为划船游泳提供的设施在公园中也找不到;其次,公园应当在视线上与城市背景隔离,通过绿篱环绕构成的不通透的围墙,使得外部的城市世界永远都不会影响里面的郊野景观,不会打扰参观者寻求头脑和身体放松的体验。
Olmsted认为郊野公园在文明礼貌、自我约束和克制方面也将影响到城市中那些可怜的没有法律意识的阶层,除非制定一些专门的公园政策强制不端行为,如禁止人们在草坪上行走。Olmsted也强调绅士行为对穷人的示范作用,尤其是人们对公园中上流阶层的参观者风度和行为的观察和仿效。
肮脏的空气将会导致罪恶,氧气对于美德的作用就如同阳光使得花园中的花儿婉紫嫣红一样。来到公园的机会将会使得在贫民窟中长大的孩子和他的家庭在享受自由自在的快乐的时候受到教育,如果剥夺了这样的机会,他们就会被周围不良的环境教化而变成病态的和充满邪恶。
19世纪80年代,以在贫民窟中提供小的运动场为开端的“操场运动”(ThePlaygroundMovement),强调公园的易达性。市民对不同户外游憩空间的迫切需要增加了城市当局提供适当场所的压力。劝说市长充分利用已有的公园,比通过购置另外的土地来满足游憩需求要容易一些。一些实例也证明,依照原有的公园方案,可以将一些游憩设施聪明地安排在其中。
公园在很大程度上已不再只是作为个人与自然交流的环境,已经成为有助于公众休闲、健康,引导公民意识和增加其自然常识的环境。
5、社区和邻里公园
在20世纪早期那个进步的年代,公众尤其是生活在拥挤的内城的工人阶级对健康、卫生及游憩机会的需求成为促进开放空间建设的根本原因。开放空间的易达性反映在市区、地区的规划和社区、邻里不同尺度空间的设计中,这些在ClarenceStein著名的Radburn规划和ClarencePerry的邻里单位思想中得到集中体现。这些受到EenezerHoward及英国的花园城市影响的世俗目标,被建议作为工业城市拥挤不堪和环境污染的解毒药(AnAntidote)。在1933年的《雅典》中,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工AM,CongresInternationauxd''''ArchitectureModerne)强烈坚持把提供城市开放空间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一条基本原则,并指出开放空R是“城市之肺”(TheJungsofTheCity)。
这样,Olmsted倾注于美国早期公园系统的市民自豪感和共和价值的观点,被转化为由CIAM和美国区域规划学会(RegionalPlanAssociationofAmerica)的进步思想所推动的、在公共领域更加世俗化和社区化的观点。从那以后,美国城市的公园和开放空间开始与休闲、生理与心理的健康、与自然界的交流等相关联,并成为一种公共产品和服务。
为了制定作为公共产品的开放空间的提供标准,需要对全国范围内官方采用的所有公园和游憩标准进行整理。1948年美国公众健康学会(TheAmericanPublicHealthAssociation)下属的卫生与健康住房委员会印制了《邻里规划》(PlanningtheNeighborhood)一书。这本书总结了城市区、示范地区和与地方学校有直接联系的邻里公园对开放空间的要求。最终,这些标准成为总体规划中开放空间和社区设施确定的原则,并符合州的立法部门和美国住房与城市发展部(TheU.S.DepartmentofHousingandUrbanDevelopment)的“701纲要”的要求。在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方面,公园部门现在更直接地参与游憩事件的策划和组织,与早期对美学特点和教化目标的关注相比,当前他们更关注公园的社会实用功能。这样,1880年按照。Imsted传统设计的St.Louis森林公园,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改造成为集高尔夫球场、网球场、博物馆、动物园等实用设施于一体的公共空间。
最初作为城市设计运动(AGrandCivicDesignMovement)②一部分的公共空间慢慢变得更加民粹主义、更加公益性、更加官僚化,并成为理性城市规划的一部分。
6、公共领域的衰落及公共生活和空间的私有化
在缺乏足够资金预算的情况下,在总体规划中对开放空间需求的假设只能是倡议性的,大多不能成为现实。此外,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预算缩减对于城市保持当前数量的公共空间的能力具有灾难性的影响。纽约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它拥有26,000英亩的公园,在这段时期它的维护员工缩减了将近一半。随着维护能力的削弱,公园对不合理使用情况变得无能为力,公众开始避而远之。
最近几年,市场推崇者对公园和开放空间同其它的公共设施和服务的态度一样,不得对公共产品的假设提出质疑。实际上,财政拮据的城市已开始被迫依靠私人领域建造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公司广场(下heCorporatePlazas)一类的开放空间。在街道衰落的同时,私有的购物中心(ShoppingMalls)在美国继续容纳大量的公共生活。
对许多观察者来说,公共领域的衰落被“私有的公共空间”的增长趋势进一步证实。“私有的公共空间”或者我们应当称之为“公共的私有空间”似乎是一种矛盾的形容法,这个术语过去一般用来描述公司广场、开放空间、购物中心和其它一些越来越流行的公众目的地环境。当然,这些私人拥有和管理的空间没有一处是真正公共的,即使它们是通过早期激励分区计划(EncentiveZoningPrograms)创建的。在这些假的公共空间中有一种公共性的假设,但事实上它们是在私人领域。商店和餐馆的顾客、公司的职员、事务所的客户等公众受到欢迎,接近和使用空间仅仅是一种特权,而不是一种权利。由于这些空间设计在选址和管理政策方面的原因,大部分的公司开放空间是隔绝和闲置的,只有午餐时间人们会多一些,有时烟民们会聚集在那里。
然而购物中心却是例外,在过去的50年里,购物中心已成为新的城市中心,并且取代美国的主街文化成为也许是今天最无所不在的和被频繁参观的场所。大多数情况下,禁止在城市中心的公共空间中进行如分发传单、政治讨论和演说、募捐或征集签名、卖家常做法的小甜饼、选民登记等典型的公共活动。购物中心并不被作为一个公共论坛,这种情况也适用于公司广场。
总的来说,购物中心、公司广场、拱廊、画廊和许多被刻意营造和主题化的场景创造了一种公共空间的错觉。在那里,威胁和对日常生活的不信任被精心地编织出来。在许多城市以步行者的安全和恶劣天气为借口,公众的机构规划和建设了由地下通道、天桥和步行道组成的网络来联系这些分离的公司空间,创造出一种“类似城市(AnalogousCity)”或者说是一种设法排除穷人和不速之客进入城市空间的城市。
7、发明的街道
公共生活的思想同公共领域的观点和市民社会的概念是密不可分的,公共事务在公共场所被讨论和争论。
但是公共生活的另一思想是来源于放松的愿望、社会交往、娱乐、休闲和简单地拥有一段美好时光的渴望。个人公共生活的方式是由消费文化和新的“体验经济”(ExperienceEconomy)所提供的机会共同塑造的,这种公共生活的场景不一定是公共空。根据RayOldenburg的说法,这种场景被称为“第三场所”(ThirdPlaces),与第一场所“家”以及第二场所办公室和学校相对。这样的第三场所包括英国的酒吧、巴黎的路边咖啡店和德国的啤酒花园等。Starbuck咖啡店,Barnes、Nobel或Borders书店,健康俱乐部,租影煤的小店和这几种功能的综合体在美国许多城市已经成为第三场所的代表。
法语“flaneur”一词是指边逛边看的活动,巴黎的购物拱廊(TheArcades)被认为是这种活动的典型场所。这种拱廊是最早的私有的公共空间形式,并且也是现代百货商店、购物中心和西方世界“发明的街道”——街道被作为舞台场景的先驱者。
今天flaneur和第三空间的恰当混合物预示了一种成功的公共生活,现在新设计的购物中心鼓励闲逛。这种方式也适用于改造的街道(ReinventedStreets),它常常从场所历史中挖掘出设计隐喻和市场修辞。它试图创造一种闲逛和消费主义的公共生活。它是在私有的还是在公共的空间中发生并不重要,公共和私有之间的界线很容易模糊,就像巴黎的购物拱廊的情况一样。
按照早期城市设计的传统,美国的建筑师和规划师常常幻想着欧洲的城市空间,并且在美国的城市中重建它们,但并未获得成功。如果我们设计好了空间,那么活动就会发生,这种物质决定论一再被证明是错误的。人们开始注意到从强调形式到强调功能的变化。
这种发明街道和改造场所的成功进一步证明了flaneur的价值,形式仅仅是一种舞台场景,为了容纳庆祝、事件和其它短暂的情况,它常常是易变的和装饰性的。不必再拷贝欧洲的城市形态,美国城市现在也可以成为样板。
8、全球化和通讯与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
全球化经济造成了许多方面的紧张和冲突。这种紧张象征着地方公众对全球公司利益的无能为力;文化趋同成为大势所趋;收入的贫富悬殊正在拉大;地方及全球范围的环境质量在下降;在多种族城市社区中文化、地方性和社会特征的种种危机等。因此,爆发的示威,表达了一种缺乏地方控制的挫折感,并进一步导致了在地方和邻里层次的动员(Mobilization)行为。一个地方行动主义化(LocalActivis)的例子是洛杉矶市的改革,它授权组成邻里委员会(NeighborhoodCounc们S)。其建立的初衷是希望更加关注地方街道和邻里可居性的提高及公共领域的共享。在一些城市,社区行动主义帮助将被废弃或闲置的地块转变为袖珍公园(Vest-pocketParks)和邻里球场。在许多内城邻里和移民社区中街道生活已经重返社区。以邻里为基础的非赢利团体也有普遍的增加。它们负责社区品质的提高——从提供住得起的住房到促进小型商业的发展,以及在用传统的市场眼光来看太有投资风险的穷人邻里注入复兴动力和创造第三场所。
最近的通讯和信息技术领域的革命,已经使我们自身进一步从公共生活和公共空间中分离出来成为可能。我们现在是网络空间和网络社区中的公民,关于传统的公共空间和场所的思想正在变得过时。许多人关注是否网络城市和网络场所完全排除真实场所和社区的社会生活。现在许多日常生活如工作、购物、商务交易、社交活动都可以通过Internet来实现。这也弱化了面对面联系和通勤的要求。
事实上,我们现在最关注的是通讯技术将给我们的生活方式带来怎样的革命,将对传统的城市形态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现在通过点击鼠标就可购物,这将会排除新的购物中心的建造吗?电子购物将会导致原有的靠语言交流的购物中心(LanguishingShoppingCenters)的关闭吗?如果越来
越多的工作人员选择呆在家里,使用远程通讯联系,这将会导致地方公共空间(如社区主要街道和第三场所)的复兴吗?
通讯技术革命也预示着进一步取消公共生活和公共领域的发展趋势。基于虚拟的生活(TheCyborgian匕ife)可能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分离、逃避和社会反常行为。似乎,贫穷的人和不工作的人(DependentPopulation)的公共城市与成功人士的私有城市将会继续存在于数字鸿(TheDigitalDivide)的两边。
注释
①1800年,一场最终几乎遍及美国所有角落的大规模的宗教复兴行动从这个国家相对的两端发韧:新英格兰地区稳重的“第二次大觉醒”和肯塔基州蓬勃的“大复兴”(GreatRevival)。体现在肯塔基州复兴行动中的主要宗教创举是野营布道会。野营布道会不同于过去的野外布道,它把野营与布道结台起来,利用马车把一个个家庭和食物及日用品运到集会的地卢(河畔或林中空地),让人们在那里开始野营生活,然后以营地为布道场进行布道。州门对这种新型的布道方式极感兴趣,参加者可以在极度六庙的状态下高唱赞美诗,狂欢乱舞,持续几天的野营生活,亲褚于、刺激、充满了宗敖清。通过这种新的布道方式,教徒人数有了很大的增加。在短短三年里,仅肯塔基一地就有上万名教徒受洗。
②这里应当是指美国的城市美化运动(CityBeautifulMovement),它的影响主要是在1893年的芝加哥博览会到1909年美国第一届全国城市规划会议之间。CivicDesign是城市美不也的个重要方面,它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是为社会公共目标而不是为泞体的利益进行统一的设计。城市设强调纪念性和整体形象及商业和社会功能。因此特别强调户外公共空间的设计,把空间当作建筑实体来塑造。并试图通过户外空间的设计来烘托建筑的及整体城市形象的堂皇和雄伟。参见俞孔坚《国外“城市美化运动”之于中国的教训》一文。
参考文献
[1]王旭.美国城市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