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27: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物描写的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这学期的语文学习中,我们结实了不少作家笔下的人——顾全大局的蔺相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在咆哮的洪水中舍小家救大家失望党支部书记,在途上为照顾小战士饥饿而死的老班长……作家采用了“细致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方法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一课,作家曹雪芹在开头写到“我来迟了,未曾迎接远客。”成功的给人一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感觉。而临死前的严监生,更是个十足的守财奴。他到死还怕费他那俩盏灯油钱。以前我看过,《欧也妮·葛朗台》中写葛朗台临死前,当神父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让他亲吻基督的圣像时,‘他去做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之这一细节就把他贪婪成性、至死不变的守财奴形象跃然纸上。
而在二十三课《刷子李》中,作家冯骥才通过正面描写和曹小三眼中的师傅,也就是侧面描写,突出了刷子李的技艺高超。
通过本组课文学习,我学会了几种刻画任务的方法。在运用时,应根据不同人物的需要采取各异的描法。第一:可以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进行细致描写。二是通过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来突出人物性格。三是用一些好词来衬托人物形象。
怎么样,你学会了吗?
东胜区第一小学五年级:李敏
1.《辞海》中第2个义项解释为:“文艺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场境和人物性格的最小单位。”
2.《解读与赏读》对细节的解释为:细节描写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或周围事物所作的具体而细微的描绘。运用细节描写有助于塑造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有声有色、情趣盎然的生活环境,增强艺术的感染力。
3.《作文辞海》对细节描写的所作的定义为:细节描写是附着在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或坏境、场面、景物中的一种描写。它是其他描写的微观化。细节描写的特点之一是依附性,它是作文中写人、叙事、绘景、记言的最小组成单位。细节描写有肖像细节、行动细节、语言细节、心理细节、场面和景物细节等。
4.《细节描写——解读〈祝福〉的一枚“锁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刊》2011年6期)细节描写是指对表现人物、情节和主旨有特殊作用的细微环节,包括动作、肖像、神情、物件、景色、服饰、语言等“细枝末节”。
5.《寻觅生动描绘人物细节之津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刊》2011年8期)所谓细节描写,就是对某些细小而又能很好地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环节加以具体描写。
比较以上5种解释,我们就可以得出:细节描写是一种特殊的描写方式,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对人物、环境、场面和景物做细致入微的描写,从而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描绘生活画面、增强艺术感染力。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色,都可采用。
其实,在苏教版中随处可见这样的论据,如必修一第95~96页中编者明确写道:“记忆中的景物有时是模糊的,需要透过细节把他们从时间的深渊中打捞出来,成为描写的材料。”并且举了《江南的冬景》中郁达夫描写微雨寒村的例子。”在这里编者明确把景物作为细节描写的材料和对象。还有鲁迅的小说《药》中第四部分的场景描写也是一个极为精彩的细节——“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正是这一细节,将小说推向一个新的。
又如江苏2010高考文学类文本《溜索》第6节中“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就是通过牛溜索时流泪发抖等细节,来侧面表现环境——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从而反衬了人物——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象。
可见把细节描写归结为指人物描写是缩小了它的内涵,会对学生形成一定程度的误导;同时,把细节描写与特写镜头构成一种对应,也是不正确的。
近年来,为突破单元作文训练的藩篱,我尝试着进行片段作文训练,注重打牢学生的作文基本功,不求一日一时之功。通过训练,我发现学生的作文水平明显提升,作文能力明显增强,学生爱写、乐写作文,也不再畏惧“单元作文”了。片段式习作训练可分为四个阶段:线型、图式、组块、风格。
一、线型
在我看来,传统的作文教学是线型的,单元作文与单元主题契合,练习内容与主题相关,固然有课文为引,但似乎见效不大,以“完成任务”为多。今年五月去北京玉泉小学学习,看到了由玉泉高峰校长牵头编写的《玉泉语文》一书,这本书里的作文教学打破传统设计,从写作的各个角度出发,如拟题、开头、各种描写等,这样非线型的普及性作文训练方式,让我们大开眼界。可细细思量,发觉,单纯拿来用是不行的,因为缺少了背后理论的指引,往往会让这样的迁移变形。暑假看到《写作教学“进行时”》一书,我像吃了一颗定心丸似的,终于找到了同行者与领航员。
二、图式
康德最早提出了“图式”概念, “片段式习作训练”强调“图式”这一概念。图式的形成依赖于一节节指向明确的“线型”课堂,而明确的主题规划,高频的“片段式习作训练”式的课堂,让图式得以形成。“全程中的写作思维呈现三个不同阶段的递进过程,表现为不同状态,可以定义为:触发思维、继发思维、完形思维。”具体来说,触发思维、继发思维、完形思维三种思维不断强化,才能形成图式里的“线型”,线型的多种组合才形成了图式。当然,三种思维并非均在一节课内体现,在主题规划设计时,同样可以用这三种思维来规划。写作,是极其消耗脑力的过程。学生通过“教”,来丰富学生的认知资源,形成多种多样的图式。在训练学生写好自己的心理感受时,我以直接情境――模拟盲人来触发思维;体验后,我让学生小组内交流,拓宽学生的思维扇面,让学生充分回忆自己的心理来继发思维;交流后,我让学生立即写自己的心理感受,写完后,学生进行根据要求来修改。修改时,学生根据要求不断修改,逐渐“完形思维”。通过一系列这样的训练,学生就会形成“写好心理感受”的图式。每个学生形成的图式各不一样。
三、组块
当教师经过明确的主题规划,高频的“片段式习作训练”式训练后,学生就会形成了若干的图式,这样图式包含了审题、构思、遣词、造句、叙述、描写、联想、想象、开头、结尾等等。当学生对写某一种文章就有了不同的图式组合,而这些组合就像拼装玩具一样拼成了一个块。脑科W研究表明:学习的发生是信息从要给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儿童的脑能比较轻易地形成这样的联结。脑科学家有一个生动比喻,说人的早期注重联结好比“崎岖的小路”;联结多了,就如同在“高速公路”上行驶。通过“片段式习作”的训练,学生形成的图式就如同“小路”一般,训练多了,小路就变成了“高速公路”,图式间的联结就变得更加紧密,形成一个个块,而一个个块就化成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组块的形成依赖于图式,图式的形成依赖于一节节指向明确的线型课堂。以写人为例:高频主题式的人物描写线型课堂训练,让学生掌握了人物描写的方法、内容,就形成了各种人物描写的图式;人物描写图式、环境描写图式、故事叙述图式、开头结尾图式等也通过系列训练得以达成;写作时,图式就如同砖头一般,在“潜意识”中人脑就会自由组合搭配这些图式,写一类文章的不同图式组合起来,就形成了组块。组块的形成,让碎片化的图式得以完整,也就能很好地解决写完整文章的问题。
四、风格
德国语言学家、文艺理论家威廉.威克纳格指出:“在全部艺术领域内(绘画 雕刻 音乐等),我们说到风格总是意味着通过特有标志在外部表现中显示自身的内在特性。”我们不期望小学生就形成文学风格,但为了避免产生雷同的文字风格,需要我们在片段式习作训练的课堂上注重基础图式的构建,课外通过阅读与写作来形成拓展图式的构建。课堂上进行微写作与课外进行百字日记,正好切合学生文字风格乃至文学风格的形成。以钢琴曲来说,贝多芬的维也纳古典风格、巴赫的巴洛克风格、肖邦的浪漫风格我们耳熟能详;而演奏者演奏同一首曲子时,会因速度、力度、和声、装饰音等不同,呈现出不同风格。当然,演奏风格的形成必须建立在熟练掌握各项演奏技巧上,这就如同写作一般。
从线型到图式,从图式到组块,从组块到风格,通过序列化、高频化的专业写作训练,学生必然会学会写作、爱上写作。
关键词:创设情境;引导观察;注重评改;题材丰富;读写结合
前不久,我参加了本县的一次小学习作教学展评活动,观摩了10节习作指导课,感受颇多。
看点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有招数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是作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对于小学习作教学而言,兴趣既是起点也是终点。本次课都特别注重“兴趣先行”效应,通过多媒体影像、创设实践体验的情境等多种手法和形式,来激发学生习作的
兴趣。
看点2:引导观察,培养习惯有妙方
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是学生写好作文的第一步。本次课大都注重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和感受,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
看点3:注重评改,相互促进有效果
习作指导课中的评改过程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好
时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这一点,几乎所有的课都注意到了,很多课评改的形式多样,同桌评改、小组评改,师生评改等等。评改过程中关注了习作过程中的人,而不是只看到习作本身,本着“赏识鼓励”的原则,去引导、评价学生,树立其写作信心。
看点4:题材丰富,练习写作有成竹
10节课题材丰富而具体,有写开头的,有写人记事的,有写导游词的,有写场景的,还有编写童话的等等,学生眼中有物,耳中有声,心中有话,写起来胸有成竹,让观众享受了一次又一次丰盛的习作大餐。
看点5:读写结合,从模仿到创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习作教学“要重视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这样的作文展示课短短的40分钟,不可能让学生大量阅读,但是教师还是根据教学的需要精选了一些精彩片段供学生品读借鉴,渗透习作方法。
《人物描写的“像”与“活”》一课结合范例,引导怎样将人写“像”、写“活”,《抓住特点写人物》一课出示人物描写的精彩片段读一读,并相机指导人物描写方法,还有《吹泡泡》一课,同一情景不同描述材料的对比阅读,都是将阅读与习作有机结合的最好体现。仿写本就是习作的一个方法,先模仿,再创作。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先生在接受教育部语言文字报刊社记者专访时说过的一席话,对我们的习作教学应该是有启示的,他说:“语文无法‘突击’”。那么,习作教学更是如此,只要我们如此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巧在点拨,
关键词:人物描写 训练方法 特征
训练是需要讲究方法,我们在多年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值得借鉴的方法。
一.范例法。所谓范例法,就是作文教学中先为师生的交流提供几个具有典型性、比较性的典型范例,再从写作的视角指导学生感悟“写什么”与“怎样写”一类的理性问题,最后让学生有创意地进行写作的一种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处理“打好基础与追求创新”的关系,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人类语言的学习,需要大量语言例子的反复撞击和刺激,并在长年累月的学习、积累后才能熟能生巧,因此,例子的极大丰富,才是形成语言能力的前提条件。
二.丰肚法。所谓丰肚法,就是指作文教学中先给学生一个比较简单的写作的框架,然后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给框架增添内容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很适合小学低年级的作文教学。比如,在看图写话训练中,我们把丰肚法用具体的步骤来体现:理清问题简单说――按照规律具体说――发挥想象丰富说――心诵快速写。
这种方法的应用,遵循了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符合作文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既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又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更有效地把口语交际顺利地转化成了满意的作文。
三.聊天法。所谓聊天法,就是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像平时聊天一样指导学生进行作文的一种方法。
应用这种方法的时候,教师总是会为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创设一个像平时聊天一样轻松自然的氛围,肢体语言亲近化,口头表达生活化,指导过程无痕化,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没有惧怕作文的心理,没有“有意”作文的意识,快乐交流,认真倾听,积极修正,整个课堂虽然平淡得像山头上的缕缕白云,不紧不慢地飘着,平淡得像沟壑里的朵朵野花,不妖不艳地开着,但能够在平淡中见神奇。
四.体验法。从美学角度看,体验是指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熏陶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从教育学角度看,体验主体内在的历时性的知、情、意、行的亲历和体认。从心理学角度看,体验是指对事物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所谓体验法就是指作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把事件写得具体,把感受写得真实,要求学生对所写之事亲身体验之后再进行作文的一种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能够促使学生深刻了解对所写之事的来龙去脉,作文的时候就不会出现思路混乱等现象,而且能够促使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把事情写得具体、生动,并在写感受的时候写出真话、心里话,不再写假话、套话、空话。
五.素描法。素描是美术专业中的一个术语,我们把它移植于作文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借鉴这种方法,把要写的人或景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然后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出来。
这种方法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需要观察”,叶圣陶先生指出:“要阐述事物,必须首先认识它们,了解它们,这惟有下功夫去观察。”观察是记忆、思维、想象、表述等一系列写作活动的基础。
我们的课题研究,用现念丰富了传统方法的内涵,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到了有效的衔接点,能够稳妥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因为我们研究并应用的教学法是通过大量的语文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反映语文教学规律的带有明显个性特征的方法,具有以下特征:
1.纯正性。这些方法既致力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紧密结合的教学,切中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也切中了人物描写的实实在在的训练活动过程,没有花架子,是极其纯正的语文教学法。
2.简洁性。每这些方法内涵简明,步骤简约,指向明确,使用便捷,易于教师和学生掌握与操作。
3.实用性。每一种方法都是实现特定学习目标的手段,具有个体化特征,既能被教师和学生群体在不同的条件下有效地重复地“共同”使用,又能被教师和学生个体在不同的条件下有效地重复地“独立”使用。
4.高效性。这些方法是在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必然能获得优良的学习效果。
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我摸索出了一套确实可行的训练方法。这套训练方法以激发写作兴趣为起点,以积累素材为基础,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思想和情感为写作活动的追求,以学生能写出文质兼美的习作为理想境界,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为目的。
一、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写作感情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只有学生对写作产生了兴趣,才会写出好的作品。为此,我们把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诱导学生入门,作为作文训练的第一步。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多想办法,如教学生写关于人物的作文时,就先训练人物描写。在课堂上当场请一位学生上讲台讲一个故事或者表演一个节目,再让学生对她(他)的动作、语言、外貌进行一番描写。老师也写上一段,马上与学生的习作对比讲评,然后梳理关于人物描写的有关知识。再让学生们运用这些方法描写同桌、同学、自己的父母等,课后安排学生们积累几个人物描写片段。这样,对人物描写学生就不觉得困难了。下一次课再点拨写人要把握的要点:1、思想定位,思想品德要符合人的职业特征;2、因德选材,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3、视材布局,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再找两篇范文让学生赏析,最后出示题目《我的父亲(母亲)》,要求他们写出真情实感,并寄回或拿回家请父母看,请父母谈看法,写评语。这样学生的激情被调动起来,都希望能用最美的文字来表现自己的父母。当他们的作文得到自己父母的肯定后,更是欣喜。由此顺水推舟,纵深推进,学生既能很快地写好关于人物的记叙文,又对写作产生了兴趣,真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讲评学生作文要采用激励措施,多给学生一些赞语,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每次作文后,选择其稍好的,或出专刊,或张贴传阅,或推荐到校刊上发表,或向报刊、杂志投稿,或当众宣读,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使他们乐于作文,有所追求,不仅课堂作文不再被动苦煞,而且课外练笔也形成自觉行为。在实践中我们还激励作文好的学生找出自己的“败笔”,踏着败笔前进,努力从成绩较差的学生作文中发现宝石,找出闪光点,让他们在成功中奋起。除此之外,还可以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认识写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诱使他们热爱写作,勤奋耕耘。
二、注重培养学生写作素材和语言积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素材写不出文章。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只有注重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注重信息收集,作文时才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为此,教学中要求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做生活的有心人,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养成写日记、札记、随笔的习惯。日记、札记不要脱离生活,又要写出新意,写出真情实感。同时,要注重学生语言积累的培养,语言是文章的外衣,再好的题材、构思,如果缺乏精美的语言装饰,文章就缺乏可读性。因此,要求学生多阅读,向他们推荐一些文学精品、名家作品、优秀期刊,并要求他们在阅读时做好读书笔记,积累精美的词语,精彩的语段、名言警句等。
三、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培养创新人才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现实性思维,引导学生开拓自己的思维视野,面向社会,要求他们“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把事事都与自己的笔端联系起来。学生面向社会有两种途径:1、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上网间接地了解社会生活,拓展自己的思维视野;2、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有目的地接触社会,开拓自己的思维视野。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性思维,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这是十分重要的。结合阅读教学,我们给学生归纳了几种联想角度,即取其质不同、取其形象、取其神似、取其类比、取其意反和引申生发,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想象的翅膀,使学生以往的那种无处落笔、无从落笔的为难情绪一扫而光,感到笔下有写不完的东西。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引导他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使文章有深度,有新意。
四、处理好课堂作文训练的几个环节
对具体每一次写作实践给出题目或话题后,先写后导,课堂作文限时完成。写作时要求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构思要快捷,思路要流畅,书写要工整,一旦动笔行文就不能停笔。如果写作过程中出现障碍要学会跳跃,要求学生在40分钟内必须完成600字以上的作文。讲评和互评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讲评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评价,教师要作小结点评,讲评时教师引导学生客观评价他人的作文,要督促检查学生的互评情况。评后要求学生主动修改自己的习作。总之,把这几个环节处理好了,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效率,又减轻了教师传统作文教学中的全批全改作文的工作量。
一、师生合作,构建民主、平等、互动的作文新课堂
从某种意义上讲,写作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学生应该在老师的引导下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而不是为了完成写作任务乏味叙述或凭空捏造事实,更甚者乃“无病”。因此,语文教师就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引导学生广泛收集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师生形成一种共同探讨的合作关系。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它不仅是忠实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教”的问题,如:选材、人物描写、抒发感想等方面,这会让学生对写作产生一种“模式”化的感觉。其实教师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将自己“教”的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学”的过程,让学生的习作在老师的指导下,既“情文并茂”,又能流露个性。这样,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语文教师只有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真诚与学生合作,才能构建民主、平等、互动的新课堂。基于对学生长远的教育眼光来讲,合作对学生而言就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扬、人文的关怀、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合作也意味着一种分享,正所谓“教学相长”,教师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也能积累更多的宝贵经验。
二、课外阅读与说话能力训练结合,学生说话由短变长,产生写作兴趣
农村初中的大部分学生特别害怕作文,究其原因,除了学生生活面、知识面狭窄的因素外,关键还是受到了“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节如何从引发学生的情感入手,形成最富有创造力的心态,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写作冲动,产生写作兴趣,成了改革作文教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笔者认为,应首先抓课外阅读与说话能力训练,并使二者紧密结合。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笔者认为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鼓励师生在不加重负担的前提下自愿订阅或借阅各种有益的课外读物。教师应向学生推荐较好的课外读物,让学生自愿订阅,争取每人订阅一种有益的书刊,同时还应解决好阅读课外读物的方法和时间问题,一般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读。教师根据需要可以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学生或在课堂上阅读,或去图书馆阅读,或在网上阅读;也可以在征得学生许可的情况下,每周用一至二个晚自习让学生进行“文艺晚餐”,每次20分钟左右。“晚餐”时,语文教师将自筹的或通过图书馆借阅的报刊书籍搬到教室,让学生自由选阅。这时,同学们就会各行其是:有的看报,有的读书,有的摘抄优美词句,有的写心得体会……“晚餐”就会十分丰富、活跃。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寻求写作与“说”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借鉴《演讲与口才》中“一分钟讲话”的经验,在全体学生中开展“两分钟讲话”活动。具体做法是:利用当天语文课的前五分钟,分两人一组,每人讲两分钟。要求每位学生认真对待,讲话力求生动形象,吸引人。讲话题目自拟,内容自定,可以是一段新闻、一段名言、一个成语故事、一件身边的事等。讲话完毕,互评优劣。这样,每学期每位学生可讲五至六次。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就会由开始的朗读摘抄的材料,发展到后来的抽签即席演讲,说话就会由短变长,语言也相应会由干瘪无味变得形象生动。同时,这一活动的开展,又会使学生自觉地利用课余时间读有益的课外书籍,收到了读促说、说促读的双向效果,这样写作的源头活水就来了,写作的兴趣便自然产生了。
三、训练学生充实写作内容
笔者在教学中,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一是人物描写。指出人物描写的方法,包括:肖像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同时要抓住人物特征,体现人物性格品质。二是景物描写。在指出景物描写要求的同时,要学生做到描写景物必须细致观察。景物的描写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方能写好景物,并处处体现其特征。说清楚景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事物的形状、颜色、质地及音响、气味等方面;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景物都有不同,同一景物在不同时间也会有所变化。所以描写景物应有不同的观察点或线路,并运用多种的描写角度,如味觉、听觉、视觉、嗅觉、触觉、感觉等。三是事件的记叙。培训学生写事件记叙,必须指导学生选择的材料要有新意或推陈出新,要详略得当,与中心有关的要详写,与中心无关系的略写或不写,要交代清楚记叙的要素、时间或地点。让学生知道记叙必须有一定的线索,并使之贯穿全文,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线索可以是人、物、景、情(可变化)。常用的记叙顺序有:顺叙,按事件的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去写;倒叙,先交代事件的结果,再按时间的顺序去写,结尾照应开头的结果;插叙,在事件的发展的过程中,另一件有关的事情的记叙;补叙,在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补充事件发生的背景、新出现的人物的介绍等。
四、抓好作文修改关
所谓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给人以栩栩如生、身临其境之感。它是一种“形神兼备”的表述方法,是记人、叙事、写景类文章的主要表述方法之一。按内容来分,描写有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两种。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六种,即概括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则包括静态与动态、客观与主观、反衬与对比等。
描写之于电影就相当于慢镜头,慢镜头能满足观众的好奇,能分解物体的飞行过程。譬如,正常的子弹射击因速度太快,我们无法看清其飞行过程,在电影中,导演就用慢镜头的形式满足观众的官感。同样,在记叙文中,如能充分发挥描写的作用,就能给读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下面结合名家名篇和学生习作谈谈描写的作用。
例一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老栓只是忙。要是他的儿子……”驼背五少爷话还未完,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刚进门,便对老栓嚷道……
(选自鲁迅《药》)
鲁迅在刻画康大叔人物形象时,用了动作描写(抢过、扯下、裹、塞、抓、捏)、语言描写(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以及肖像描写(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将康大叔流氓、凶残的刽子手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例二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掌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掌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他奶母,叫“揉揉肠子”。地下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掌着,还只管让姥姥。
(选自曹雪芹《红楼梦》)
曹雪芹非常高明,他将刘姥姥讲完笑话并扮丑相后众人之反应,用慢镜头慢慢地放给读者看。史湘云、林黛玉、贾宝玉、贾母、王夫人、薛姨妈、贾探春、贾惜春等八人,在愣了一会儿后,反应十分强烈,无不弯腰屈背,屋内屋外笑声一片,情态各异。凤姐、鸳鸯二人能撑得住,主要是她们二人饭前捉弄了刘姥姥。曹雪芹这段场面描写非常精彩经典,很值得学习。
例三
一条不很整洁的里弄里,一幢一楼一底的屋内,桌上的煤油灯发出黄晕的光,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惨淡,好像反而加浓了阴暗。
(选自叶圣陶《夜》)
这段景物描写用了“黄晕”、“模糊”、“惨淡”、“阴暗”四个形容词,来烘托小说的典型环境。说明故事是发生在一个夜里,一个令人恐怖的夜,一个心头笼罩着阴暗的夜。通过景物描写就能反映黑暗的社会现实,这就是描写的神奇作用。
例四
滋 味
严锦钰
①新坝老街桥头上有一家羊肉店,里面的羊汤总有与别家不同的滋味!
②小时候,我是店里的常客,往店里一坐,温和的大叔就会端上来一碗热气腾腾的羊汤。我是不敢先喝的,总是闻那味儿,那带着羊膻气儿又无比鲜美的气味。之所以不敢尝,是因为怕被鲜掉了眉毛!可是闻不了多久,就再无招架之力,那气味像一根,不,是一缕绸丝,穿进你的鼻腔,贯穿你的食道,在你的胃上轻轻地搔痒。这时,我再也忍不住了,哪里顾得上女孩子的矜持?两袖一捋,双手一捧,大蓝边碗送到嘴,只听得“咕咚咕咚”声!呵!那滋味真是“此汤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尝”!
③羊汤被熬得很浓稠,白色的汤汁在舌头上潺潺流过,香醇而又实在的滋味总是留恋我的舌尖,久久不愿离开。再来一口,再来一口!羊汤再次泄进我的口中,一股羊肉特有的腥味与浓郁的汤汁纠缠不清,充满了整个口腔!等到一碗羊汤被我无情地消灭了,那余香便从胃里升腾起来,缭绕在唇齿间,鲜得叫人咂舌。
④“啊!”我会长叹一声,心满意足地靠在椅背上,反复咀嚼嘴里的滋味,直到余香消散殆尽,只留下一个念想,让人毕生难忘。
⑤今年再去,还是那家店,还是那锅羊汤,只是阔别良久没有去。温和大叔变成笑脸盈盈的小伙子,店面也装饰一新。“请问吃点什么?”小伙子一句热情礼貌的问话反而使我有种“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感觉。
⑥羊汤近在眼前,我依旧去嗅那气味,重重的羊膻味还在,那怕鲜掉眉毛的滋味却不在,于是眉毛抗议似的皱了皱。罢了,我拿起勺子盛上一碗汤,那浓稠的白色早被岁月消磨的失去了颜色,略显寡淡。入口,羊汤像一个轻装的行者,从口中奔驰而过,没留下一丝甘醇的滋味,就连舌头也似乎失去了挽留的欲望。我和我的舌头都失望地呆在那里,像在悼念那不复存在的滋味,那毕生叫人难忘的滋味,那多情的辗转在口中不肯归去的滋味。
⑦笑语盈盈的小伙子来收钱,然后又笑语盈盈地去收其他顾客的钱。我走出羊肉店,看看新坝老街如今焕然一新,不禁暗想,一切都在向着“新”发展的今天,泯灭了多少传统怀旧的滋味?
⑧一些人回到家乡,总想尝一尝以前的小吃。一些人很可悲,找到当年的小吃,却再也找不到当年的店;一些人更可悲,找到当年的店,却再也找不到当年的滋味。
⑨好的滋味不变行么?
这篇学生考场作文,不管是审题还是立意,不管是记叙还是抒情议论,都可圈可点,而描写更是让人拍案叫绝。再普通不过的一次喝羊汤的经历,在习作者笔下,则像清泉在岩石上慢慢地轻轻地潺潺地流过,让人回味无穷流连忘返。当羊汤端上来之后,没有开喝之前,习作者先闻那味儿,当闻到那诱人的鲜味儿让人心里发痒的时候,习作者将抽象的“痒”具象化——“那气味像一根,不,是一缕绸丝,穿进你的鼻腔,贯穿你的食道,在你的胃上轻轻地搔痒”。正式开始喝羊汤时,动作描写也很经典:“两袖一捋,双手一捧,大蓝边碗送到嘴,只听得‘咕咚咕咚’声!”正当要大口大口喝完时,习作者又给读者放会儿慢镜头:第③段,观察汤汁感受汤味儿;第④段将喝完羊汤后的舒适惬意的感受描写得栩栩如生。很多人尤其是女孩子对羊汤特有的气味儿,在潜意识里有些抵触排斥的情绪,在读完此文之后,恐怕也想亲临小店尝尝,这就是描写的作用。
写文章,只有通过描写,才能做到“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历历在目”、“惟妙惟肖”。这是因为作者通过具体的形象化的语言写人、状物,把客观对象写得有声、有色、有味、有形,使人有身临其境、如睹其人、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见其色、如历其事的感觉。
一、审查习作要求
每个人的童年中都发生过许多难忘的事情,尤其是一些有趣或悲伤的事,让人印象深刻。请你选择其中一件写下来,题目自拟。
二、病文观察
童年傻事
我一想起小时候的那件事,我就会忍不住悲从心生。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爸爸从街上买了一大袋五颜六色的金鱼,把它们倒进家中的鱼缸里。这时,我问爸爸:“这是什么鱼啊?”爸爸笑着说:“是金鱼。爸爸要出去一下,你待在家里不要出去玩喔!”“遵命。”我敬着礼说。反正我出去也没事做,不如就在家里欣赏金鱼吧。
我急匆匆地跑到鱼缸前,里面的鱼看得我眼花缭乱,它们的颜色形状各不相同,有的鱼是黑白相间的,有的鱼是金黄色的……有的鱼形状看起来一只眼睛大,一只眼睛小,有的鱼肚子圆滚滚的,像极了要生孩子的孕妇……
突然我的脑子里蹦出了一个问题:这种鱼怎么全身金光闪闪的,有这么多的颜色呢?平常爸爸妈妈给我煮的鱼全都是灰色的呀。噢,一定是爸爸在买金鱼的时候被泥土沾的,这也不对,泥土没有这么多颜色啊!不想了,不想了,一定是它们身上脏了,生病了。所以它们有的肚子大,有的眼睛大。说干就干,我马上到卫生间拿出我洗澡时用的沐浴乳,把一整瓶都倒进了鱼缸里。这时,我看见里面的鱼四处乱窜。我赶紧安慰它们:“金鱼们,别害怕!我是来给你们洗澡的。”我说完这句话不久,它们果然安静了,可过了一会儿,一只只金鱼全都浮上了水面。金鱼怎么这么像我啊,我经常也是洗完澡就马上睡觉。算了,我还是别打搅它们休息了。等爸爸回来,一定会夸我帮金鱼洗了一次澡。
晚上,爸爸回来了,我高兴地对爸爸说:“爸爸请看鱼缸。”“啊!”爸爸叫了起来,“儿子,金鱼怎么都死了啊?”
“没有啊,它们全都睡觉去了啊!我刚用沐浴乳给它们洗过澡呢,你看它们身上多脏啊,那么多颜色,不生病才怪呢!”
爸爸听了摇摇头:“你这傻孩子,这些鱼身上的颜色是天生的,不是被谁弄脏了。你把沐浴乳倒进鱼缸里,水被污染了,它们当然全死了,死之后,它们就会浮上水面。”听了爸爸的话,我这才恍然大悟。
虽然这件事已经过了好几年了,但现在回想起来,我依然会觉得十分难过。对不起,各位小金鱼们,祝愿你们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很好。
三、病因诊断
作文的详略不当,一般体现在以下几种方面:
1.用墨平均。文章像流水账,看不出详略,写了很多,什么都没细写。
2.主次不分。在记叙一件事情的时候,主要情节写得一般化,没有广度,没有深度,粗粗的几笔;而次要情节却写得不少,有时也表现在“头重脚轻”,开头和文章的前半部写得比较好,后半部分或结尾却草草收场了。
3.人物错乱。在写人的文章中,主要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写得少,而次要人物却写得活灵活现,费了很多笔墨。
上面例文,从选材上看,我们看不出问题。作者记叙的是童年的一件事,而这样的事属于“傻事”的范围,作者也从中明白了生活中的常识。作者又通过大量的人物描写将事情写下来,可谓非常具体了。可是为什么我们还要在这里诊断它呢?原因很简单,它违背了写文章要详略得当这条重要的规律。
文章虽然写得具体,但却太过于具体了。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件事情,都有起因、经过、结果三个部分构成。而在整件事情的不同阶段中,总会有一个阶段是最精彩的,最能让读者读起来津津有味的部分。很显然,不可能每个部分都是最精彩的。比如上文,既然是写一件傻事,那么犯傻的过程才是文章最主要的部分。因此,我们应该将人物描写的方法更多地运用在事情中的@一部分,也就是全文最精彩的地方,而非每一个部分都大张旗鼓,不遗余力地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那么,不精彩的部分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也很简单,不精彩的部分,我们应该运用叙述的方法一两句话带过就可以了。因为不精彩的部分,实际上是给读者交代清楚事情的背景,让读者更清楚整件事的来龙去脉,让事情更完整的。描绘过多,反而会让读者产生困惑。所以,对于那些并非主要内容的部分,我们只需要通过叙述的办法,或者只运用动作描写简述即可,不必过多描绘。
四、出示药方
这一次,文章的病情和上一期的恰恰相反。上一期是作者的写作能力不够,导致作文写不好,而这回却恰恰因为作者有一定的写作水平,可是却没有注意详略的问题,从而随意下笔,导致了文章泛泛而谈,无法很好突出精彩和重点。
良药一:不精彩的地方用叙述语言
如上文: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爸爸从街上买了一大袋五颜六色的金鱼,把它们倒进家中的鱼缸里。这时,我问爸爸:“这是什么鱼啊?”爸爸笑着说:“是金鱼。爸爸要出去一下,你待在家里不要出去玩喔!”“遵命。”我敬着礼说。反正我出去也没事做,不如在家里欣赏金鱼吧。
这里可以巧用叙述修改: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爸爸买了一大袋五颜六色的金鱼回来。到家没过多久,爸爸有事情出去了,留下我一个人在家。
修改理由:
修改的段落是全文的第二自然段,这一段属于事情的起因部分,并不是全文最精彩的地方,所以我们只要用叙述的语言把事情的起因说清楚就可以了。
良药二:不精彩的地方用动作描写
如上文:我急匆匆地跑到鱼缸前,里面的鱼看得我眼花缭乱,它们的颜色形状各不相同,有的鱼是黑白相间的,有的鱼是金黄色的……有的鱼形状看起来一只眼睛大,一只眼睛小,有的鱼肚子圆滚滚的,像极了要生孩子的孕妇……
这里可以运用动作描写修改:
我急匆匆地跑到鱼缸前,看着一条条五彩斑斓的金鱼在鱼缸里自由自在地游动。
修改理由:
这一段是全文第三自然段,从整篇文章来看,也属于事情的起因部分,而且这一段和后面的经过与结果并没有太大的联系,作者却运用了描写状物的方法写出来,这是没有必要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动作描写写下来,这样就可以顺利过渡全文的起因与经过。
将不精彩的部分修改后,我们就可以将更多的笔力凝聚到后文上,如详细描绘“我”倒沐浴乳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或是重点突出“我”的懊恼心态,凸显“我”的“傻”和“悔”。这样,文章的立意与水准就会得到极大提升。改过之后,我们再把文章读一读,你看,是不是通顺、精彩了很多呢?
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经常只要求学生参照题目进行写作,却容易忽视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因此,很多学生不会写,也不会表达。这成了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由于写作课比较枯燥,小学生难以提高学习兴趣,经常对写作存在敷衍的态度。加上小学生本身知识面较窄,对字词的把握有限,就造成了写作上能力的欠缺。实际上,如果能够循序渐进地实现教学引导,小学生的写作教学就不会很难。
一、阅读作品,激发兴趣
语文教师要能够运用富有艺术魅力的教学语言,通过绘声绘色的描绘、精辟透彻的分析、具体准确的刻画,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千里长街送总理》时,学生对于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场景很难人境,更难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课的教学任务,就是要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师必须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与作者有同样的情感,紧紧把握沉痛悼念的感情基调。我用低沉的语调说:。1976年1月8日,一颗巨星在祖国上空陨落了,一颗伟大的心停止了跳动。1976年1月11日下午,首都百万群众自发云集在十里长街上,在一片泪雨与哀哭中向缓缓而去的总理灵车沉痛告别。直到今天,十里长街送总理感人的情景依然清晰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教师满怀哀痛之情的引人,渲染了低沉抑郁的气氛,这样学生一开始上课,神情就很专注,很有兴趣与老师交流,感受到了老师情感的脉搏。在回答问题中学生也带着崇敬、爱戴之情。这就准确地感受到了文章的写作基调,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突破了难点,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不是呆板接受而是主动积极地获取。阅读能吸收许多好的思想,获得许多人生经验,不仅能调节学生的大脑,还成了学生思想、感情和内心感受的源泉。阅读其实是在和作者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把文字转化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呈现于自己的脑海,如身临其境,感受欢乐、痛苦、喜悦、悲伤……简直就是亲历了另一种浪漫奇异、惊心动魄的生活。
二、通过体验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写作归根结底是对生活体验的抒发,在小学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想实际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引领学生学会体验生活。对于小学生来说,生活比较简单,无非是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两部分。但是,面对简单的生活,小学生仍然能够产生一些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实现写作。例如在指导《我的童年》作文写作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童年进行回忆,童年的趣事和难以忘记的人都是回忆的重点。在回忆的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发言,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童年,然后在班级进行游戏活动,重现童年的趣事。在对往事进行再现的过程中提示学生注意感受,区分现在与以往感觉的不同在哪里。这样在写作过程中,学生会有层次感,而且会投入感情。
三、开展分项训练
第一、人物描写训练。人物描写是写人记事的基本功,但很多小学生对人物的描写不善于抓住其个性特征,导致人物形象不够鲜明。笔者在教学中曾进行关于人物表情描写的训练,要求学生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写出“笑”的种类。学生最终认识到,大人和孩子的笑是不一样的,老人和年轻人的笑是不一样的;即使同一个人,面对不同的事情笑容是不一样的;在不同场合下的笑容也是不一样的……笔者继而提出不同的场景,让学生选择恰当的笑容描写------拔河比赛胜利了,同学们怎么笑?看到撒谎的孩子认错了,老师怎么笑?久旱逢甘霖,农民怎么笑?这种训练对促进学生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具有重要作用。第二,场面描写。场面描写是小学生写作者的一个难点。笔者曾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描写“公交车上的拥挤”这一常见的场面。学生起初写的大多是“人很多”“感觉很挤”等等很空泛的语句。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要写拥挤,可以调动各种感官,如视觉描写------“黑压压一片”“都看不到车已经开到哪儿了”“对车窗外,连一丝缝隙也看不见”。听觉描写------“小孩子哭闹的声音、老人们牢骚的声音、青年人着急打电话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根本听不到公交车报站的声音”;嗅觉描写----“洗发水的气味”“臭豆腐的气味”“香烟味”“酒水味,混杂着”。触觉描写------“抓着扶手的手被旁边的大大小小的手挤来挤去”……这种训练有效促进了学生场面描写的学习。
【关键词】写人作文 指导 方法 “真人”
考察人教版小学高年级新课标教材,不管是所选读的课文,还是单元习作题目,写人文章或要求写人作文题目占了很大的一块比例。五、六年级有三十篇的课文是写人或借事表现人物特点的,第十册和十二册在第七单元和第五单元各安排了一次专门写人的习作训练,第十一册的习作三虽然写的是互相关爱的事情,但特别强调了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来写具体的要求。可是,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笔端呈现的是一个个空洞的、虚假的“非人”:要么是模糊化的,要么是贴标签式的,要么是概念型的,要么是模式化的,与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差别很大。那么如何进行高年级写人作文的指导,从而写出“真人”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进行。
一、留心观察生活,积累“真人”素材
课程标准对五、六年级的习作提出了“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等要求,要想把习作写得具有“真情实感”,就得通过平时的留心观察与用心体验,积累与“真人”相关的习作素材。笔者参加了省课题《提高小学生语文写作能力及其创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的课题研究,认为要想让学生积累素材,必须引导学生用心观察体验生活,并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好日记。可以让学生观察体验家庭日常生活、校园学习生活、社会活动中呈现出来的各种人事。并且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坚持每周写好三篇的日记。一年多来,学生们积累了许多有关写人的素材:他们眼中的“快嘴妈妈”“多变妞”“小淘气”……人物性格不一,特点各异。
二、选择典型材料,表现“真人”特点
1.告诉孩子所选择的材料要表现“真情实感”。长期以来,学生一看到写人文章,就面露难色。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受教材的影响,认为要表现人物特点,就得突出人物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关心集体、舍己救人等高尚品质;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我们孩子的生活天地却受限制,不可能人人都能碰到这些事情,再加上平时不留心生活中的人和事,自然一遇到写人文章,就只有咬笔头的份了。因此,告诉孩子:作文只要能表现出真情实感,体现积极向上、反映人间真情或表现人物气质的“真人真事”,都可以作为习作材料,不管是表现了人物的淘气,还是表现了人物对别人的体贴。
2.告诉学生所选择的材料要体现“与众不同”。因为学生有了对生活中人事材料的日记积累,生活中的人个个都与众不同,再加上观察者、体验者(小作者)的性格、观察点的不一样,自然,孩子作文中的“真人”都各具特色。比如,同样是写班级里的名叫涛的同学,一位同学写的《全能出气筒》与另一位同学写的《幽默大师》风格就差别很大。前文是体现主人公对别人的关心,后者写出小伙伴的幽默。
三、迁移习作方法,描写“真人” 形象
有了好的表现人物特点的素材,又如何指导学生把人物的特点充分展示出来呢?教材中,作者给我们提供的课文范例应当很好地借鉴。比如,十一册第五单元课文中,《少年闰土》中鲁迅先生对闰土形象的刻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周晔对鲁迅先生的描写,从选材,从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外貌、心理活动的描写,都值得很好地迁移利用。
1.阅读课中,学生在体会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选材、组织材料,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2.阅读课后,让学生摘录人物描写的精彩片断,进一步领会文章的结构方法,之后,可以试着模仿练写人物,运用到日记之中,从而让孩子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向自觉运用过渡。比如,在学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救助车夫”后,可以布置学生描写人物的动作。
四、合作评价修改,丰满“真人” 性格
1.充分阅读习作,做好评讲准备。作文评讲前,教师要充分地阅读学生习作,对学生本次作文水平、作文中出现的优缺点要了然于胸。不仅要选出优秀习作与优美片段,还要知道存在问题;不仅要了解习作中精彩的点,还要从文章的整体去考虑;不仅发现优点,还要制作相应的展示课件。
2.点播优秀习作,范文引路激励。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评讲时可以让学生点播优秀习作。比如“写一个小伙伴”作文,学生的习作《多变妞》《快人》《幽默大师》等篇章不仅选材独特,而且具体生动,富有真情实感,写的都是孩子们认识的身边的人,通过朗读这些习作,不仅激发了小作者的兴趣,更引发了班级学生的倾听欲望,从中获益。
3.展示精彩语段,不断提高认识。每位学生的作文中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因此,让孩子们以小组交流的形式,发现小组成员或自己作文中的精彩的语言、动作、神情、外貌等描写片段,先在小组交流,而后推荐全班交流。从交流中,学生不仅得到美的享受,并且对写好写人习作又有了理性认识。
训练序列 人教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
0045-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起步在三年级,每学期至少安排了18次习作训练(不含小练笔),到了六年级有将近200次习作。经笔者在每年期末考试改卷时观察发现,有相当数量五六年级学生的习作还停留在三年级的水平。同时,笔者通过多年听课调查发现,部分教师的习作教学明显存在缺憾,突出的问题是重点把握不准,训练点设计不合理,训练难度没有层次,没有引导学生形成相应的习作能力。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吴立岗教授指出:“探索和建立作文训练的科学序列,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迫切需要,是当今语文教学科学化的重大课题。”
只要细心研读教材,我们就会发现教材在习作教学的统筹安排上有明显的训练序列,形成了一套隐性的体系。一些教师存在习作教学指导困难,正是由于他们没有在习作课前弄清小学习作训练内在的训练序列。以下,笔者试对人教课标版教材的写人习作训练序列进行梳理,并力求对单元习作具体要求、习作训练点等进行探究,结合教学实际挖掘合理的训练重点,初步构建出小学阶段写人习作训练序列,探索小学各年段写人习作的训练方法,为一线教师进行习作教学提供参考。
一、人教版语文教材人物描写习作一览表
二、写人习作训练序列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年段(三、四年级)是写人习作起步阶段,要求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人的一件事,并且写完后读给所写的人听。习作的目的是让学生贴近生活实际,使得学生乐于表达,易于完成习作,旨在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和信心。写作完成后,学生读给所写的人听再进行修改,分享了习作的快乐,并不知不觉地修改了习作中明显的错误;四年级的习作要求是写敬佩的一个人,是在三年级掌握运用事例说明人物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习作完成后,学生进一步学习修改习作中明显错误的词句。高年段(五、六年级)的习作要求是写特点鲜明的人,如五年级习作提示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方法进行表达;六年级要求通过两件事来介绍自己的小伙伴,描写的对象没有大的变化,只是习作要求从写一件事增加到写两件事,并且要求将人物的特点写清楚。可见,三到六年级写人习作的难度逐步加大,并且都非常重视习作的修改,从自我修改的提高到相互修改的共同进步。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留心自己的学习生活,在实践中写作,说真话、心里话,不写空话、假话。虽然高年级的写人习作有一定难度,但都是在学生可以掌握的范围。
三、初步构建写人习作训练序列策略
要较好地完成写人习作教学,初步构建起写人习作训练序列,教师要善于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融合,注重读与说、读与写的有机结合。
(一)中年段写人习作训练教学策略
1.抓住对话描写,确保写人习作“言之有物”
小学生第一次写人习作是“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三年级上册的单元课文都是讲述名人的平凡小事,让学生从一件件小事中感受他们的不平凡。课文的对话描写非常多,四篇课文中的对话均占内容的一半左右,故事情节大多是通过对话描写展开。例如,以下是《灰雀》一课的人物对话片段。
(列宁)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列宁问:“会飞回来?”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以上文本内容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必将大部分时间花在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上,只需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一两遍课文,着重理解人物对话描写的几种表达形式,注意冒号与引号的正确用法。然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情境,通过活用造句、造段等方式让学生进行仿说、仿写。结合本单元四篇课文的强化训练,再加上学生在二年级就有了关于对话的专门训练,学生能够掌握简单的写人习作方法,即通过对话描写把一件事情说得比较完整。
2.按一定的顺序表达,使学生写人习作言之有序
第二次写人习作训练安排在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要求“介绍我自己”。本单元课文讲了几个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怎样解决问题。单元的另一个重点是训练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事情写具体,如在《惊弓之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更赢怎样正确判断大雁会掉下来展开讨论;在教学《画杨桃》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对文中最后的讲话进行讨论,并且背诵下来,学生就容易发现和掌握课文描写的顺序,从中受到启发。由于有了上次习作训练的基础,加上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醒,学生很容易把作文写好。教师在习作之前可制作表格,表格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长相中最满意的地方、兴趣爱好、喜欢的食物、最擅长的功课、性格特点”等,学生对照自己填写的表格在小组内进行汇报,请同学帮忙指正,这样学生就能够对自身的特点有了清楚的认识。为了达到“按一定的顺序说(写完整)”的习作目标,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投影介绍某个中等生的表格,请学生参照表格介绍自己,最后师生共同参与,将表格中的文字变成我们日常说话的形式。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依据表格进行介绍时虽然能够按一定顺序说(写),但是这样的表述没有重点,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着重通过一件事来说一说自己的性格特点,让学生从中掌握表达的技巧。
3.初步学习抓住细节描写人物,使写人习作言之有情
小学阶段的第三次写人习作训练安排在教材四年级上册,要求学生看图习作或写一写生活中的真实故事,图片主题为“胜似亲人”。通过对本组课文的学习,学生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快乐和幸福。课文中的很多片段非常感人,如课文《搭石》倒数第二自然段是关于大家怎样过搭石的场面描写,《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二自然段是关于小钱躺在病床上的描写等,教师可以训练学生由课文内容出发,联系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感人故事,抓住动作、语言描写表达出感人的场面。如以下是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桥》中描写老汉的细节片段,并指导学生抓住细节描写人物。
(1)出示句子: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神态描写;老汉的沉着、冷静)
(2)出示句子: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语言描写;坚定、果断、命令式)
(3)出示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动作描写;“揪”“吼”说明十分愤怒,“冲”动作果断,不容置疑)
教师小节:“文章中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描写,并适当地加入环境描写烘托气氛。正是这一处处令人感动的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一位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教师出示一张学校举行运动会或是学生熟悉的场面特写,让学生进行小练笔,指导学生根据今天学习到的细节描写尝试在课堂上说一说,课后安排写一写。这样的习作训练,加强了学生对场面描写的运用,让学生在学习中不知不觉地渗透学着关心、帮助他人的德育品质。
4.抓住侧面描写,使人物描写更加精彩
小学阶段的第四次写人习作训练安排在教材四年级下册,要求写“我敬佩的一个人”。教材中本组课文讲的都是人们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故事。教师在课文教学中要注意训练学生重点抓住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表现人物的品质。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均有从侧面描写主要人物,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通过斜塔周围议论的人们突出伽利略的坚定,《全神贯注》最后一个自然段茨威格回忆的话语突出罗丹的全神贯注等,教师只要稍微点拨并加以鼓励,就会让学生尝试学习运用。
(二)高年段写人习作训练教学策略
1.熟练运用外貌、语言和动作等细节描写
小学阶段的第五次写人习作训练安排在教材五年级上册,习作内容是与父母交流、沟通,表达自己的心意。本组课文展示的是父母之爱的一个个侧面,通过对课文学习,学生们感受到了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学习课文时,教师要注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继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写作方法,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关注生活细节,抓住细节运用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表达父母的爱。例如,以下是课堂教学中品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的细节片段。
(1)出示句子:我有个慈祥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
(2)师:多年以后,作者经过深思感受到了什么?
(3)出示投影: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仅如此是不全面的,它可能把人引入歧途,所以我们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教师小结:这份独特的感受源于作者深刻的思考和体会。我们一起读这句话,感受一下爱是什么。(作者的感受是那么真切、细致、独到,这是最宝贵的)
细节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语,学生抓住了人物的一个个细节,在习作中就能做到言之有物,表达出朴实真挚的情感。
2.综合多种方法进行习作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