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写夏天的古诗

写夏天的古诗

时间:2023-05-30 10:27: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写夏天的古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写夏天的古诗

第1篇

1.认识“亦、妆”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古诗的意境,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天,苏轼和他的朋友坐船游西湖,他们一边饮酒,一边欣赏西湖的美景,起初还是阳光明媚,后来突然下起了雨。苏轼被这奇妙的景象迷住了,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绝句。那就是――饮湖上初晴后雨。(生齐读课题)读诗题,也要读出节奏来。(师画节奏:饮/湖上/初晴后雨)按照节奏,再齐读一遍诗题(生再次齐读)。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诗人笔下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读字词。(课件出示,指名认读,评价后齐读)

3.抽读诗句。(课件出示,指名读,评价后齐读)

4.师范读,划分节奏。(配乐范读)

一边听老师读,一边画出古诗的节奏。课件出示划分节奏的诗句,学生对照检查。

5.再次指名读古诗。师生评价后再读。(分小组或男女生赛读,再全班齐读)

6.同学们真不错!大家已经会读古诗了,接下来该做什么?(理解诗意)你知道哪些理解诗意的方法呢?(出示自学提示,学生一起读一读)读完了吗?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这些方法学习古诗,理解诗意,和同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三、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1.品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1)刚才读了诗题,我们就已经知道,诗人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景色。那么诗中的哪一句是写西湖晴天的美景呢?(出示第一句诗)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诗?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这句诗描写的是西湖的什么?(板书:水)

(2)晴天西湖的水怎么样?诗也用哪个词来描写此时西湖的水?(板书:潋滟)“潋滟”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孩子们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读注释。(出示潋滟图片)同学们,这就是波光闪动的样子,这就叫水光潋滟。

(3)晴天的西湖就是如此的美!假如你就是苏轼,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此刻你正在西湖之中的游船上,迎着徐徐微风,你惬意地举起酒杯。这时,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你还会看到哪些美景呢?(生自由想象说话,师随机点评)

2.品读第二行诗“山色空蒙雨亦奇”

(1)刚刚还是艳阳高照,突然间又下起雨来了。苏轼所见到的雨中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你从哪句诗知道的?(出示第二句诗)这里是写雨天的什么?(板书:山)(指名读,齐读)

(2)诗人用了一个什么词来描写此时的山?(板书:空蒙)“空蒙”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请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读注释。(指着空蒙图片)这就是云雾迷茫的样子,这就叫山色空蒙。我们张家界的天门山也经常是雨雾迷茫的样子,这也可以叫做“山色空蒙”。

(3)雨中的群山云雾迷茫,就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若隐若现,恍如仙境一般,诗人不禁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板书:奇)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用一个“奇”字来概括了雨中西湖的特色。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读出它的美妙,读出它的神奇。(生齐读)

(4)引读前两句诗,品出韵味

其实,一句诗,你仔细品读,就会读出它的韵味。我们再来看这两句诗:晴天的西湖是――水光潋滟晴方好(生齐读),雨天的西湖是――山色空蒙雨亦奇(生齐读)

风和日丽,当我们漫步西湖边,我们会赞叹道――水光潋滟晴方好(男生读)

细雨蒙蒙,我们荡舟西湖中,我们也会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女生读)

3.品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一天之中,苏轼享受到了西湖晴天和雨天两种不同的美,见到如此美景,诗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了谁?(板书:西子)你从哪儿知道的?(出示:欲把西湖比西子)

(2)知道西子是谁吗?(西施)西施又是什么人呢?(生自由答,师略作补充)

(3)诗人把西湖比作了西施,是因为他们都很――美!西施到底有多美?哪一句诗告诉了我们?(出示第四句诗,生齐读诗句)

(4)淡妆和浓抹,是两种不同的装扮,你知道各有什么特点吗?(学生自由谈,淡妆素雅,浓抹鲜艳明丽)

舞台上那些漂亮的演员们鲜艳亮丽的装扮是――浓抹,

生活中那些爱美的女孩子清新淡雅的装扮是――淡妆。

(5)那西施是着淡妆好呢还是浓抹好?诗人是怎样说的?(都好,总相宜)

(6)西施天生丽质,无论是化淡妆,还是化浓妆,都是那么的合适。这西湖就像西施一样,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不管是清晨还是黄昏,不管是春天还是秋天,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都是那么奇妙无比,令人神往。想到这里,诗人不禁赞叹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出示三、四句,生齐读)。

四、拓展延伸,积累诗句

1.西湖美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去观赏,留下了不少千古佳句。(出示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诗人杨万里笔下夏天的西湖。

2.请大家自己读读古诗。(学生自由读)

3.全班齐读。

第2篇

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

二、看拼音,写词语。(24分)

zhuī zhú lú zhào jī chǎnɡ pán xuán

nán wànɡ yán jiū yǒu shàn xiāo chú

hē shuǐ zhuàn dònɡ rónɡ yì zuǐ bɑ

三、字母乐园。(10分)

Y 、R、 A 、E 、X

1、按音序排列上面的字母,应当是 。

2、你能按顺序写出他们的小写字母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照样子,写一写。(15分)

例:(宽阔)的海洋 一(片)树叶 长 张 (张开) 好(坏)

( )的乐曲 一( )翅膀 交 ____( ) 首( )

( )的节日 一( )野菜 申 ____( ) 难( )

( )的羽毛 一( )台阶 余 ____( ) 得( )

五、照样子,写句子。(8分)

1、同学们有的在草地上打滚儿,有的忙着逮蚂蚱,有的向着蓝天亮开了嗓子。下课了,同学们在校园里玩,他们有的

,有的 ,有的 ,多开心呀!

2、小鹰高兴地喊起来:“我已经会飞啦!”(用“已经”写句话)

六、背背填填。(14分)

1、踮起_________儿走进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我们把一株紫丁香栽在______________窗前。

2、小鹰跟着老鹰学飞行 ,它飞到了____________的上面,飞到了_____________的上空,觉得自己会飞了。可是,它一抬头,只见白云上面还有几只鹰在___________呢! 学了这个故事你想到哪些成语?

3、蚕吐丝,蜂酿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静夜思》写了_____________的夜晚,远离家乡的人望着天上的月亮,想念_____________。李白在诗中写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低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出了他的思乡之情。

七、课外延伸。(14分)

1、这些古诗你还记得吗?请连一连。(4分)

少小离家老大回 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河远上白云间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何须怨杨柳 笑问客从何处来

2、阅读理解。(10分)

大自然的邮票

春天的树上,长出嫩嫩的芽瓣(yá bàn)。夏天的树上,挂满肥(féi)肥的叶片。秋天的树上,树叶涂(tú)满鲜红和金黄。冬天的树下,树叶落地化成土壤(rǎnɡ)。落叶是大自然的邮票,把一年四季寄(jì)给你,寄给我,寄给大家。

(1)这一段话共有_______句话。(1分)

第3篇

爸爸妈妈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让我学习和背诵古诗,那时我根本就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我背古诗,还向爸爸妈妈发脾气。可是自从过了那个星期天的早晨后,我对古诗的看法就改变了。

那是一个星期天的早晨,妈妈因来不及买饭而让我吃昨天晚上剩下的饭。那时的我以吃惯了面包,不想吃剩饭,就把妈妈热的早饭全倒了。

“逸波,吧《悯农》这首诗背一遍!”妈妈说。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三个字就在我嘴边,可我怎么也说不出口!“你知道吗,农民叔叔阿姨们春天要播种麦苗,耕土撒种;夏天,当你在家吃着雪糕、看着电视时,他们正在给庄家浇水施肥;秋天到了,他们还要开着拖拉机,收割麦田;冬天,当你吃着他们辛勤的劳动成果时,他们,却在整理着麦田,为来年开春的播种做着准备!”妈妈告诉我:“妈妈从小就生活在农村,你的姥姥姥爷就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你看他们是不是每天都那么辛苦的劳动?”

听了妈妈的话,我豁然开朗:“哦妈妈,我知道啦!李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不是为了让我们节约粮食呀?!”

“对,真聪明!所以你现在呀好好吃饭,不能浪费粮食,做一个不浪费粮食的好孩子。”妈妈高兴地说。

《悯农》,不仅让我懂得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更激发了我要好好学习,长大要为祖国报效的志向!

记得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位母亲,在垃圾站旁捡着破烂,背上还背着一个小娃娃。近一看,这个婴儿竟然没有手臂!原来,那位母亲为了给孩子按上假肢,白天搬啤酒瓶,下午捡破烂、作零活来挣钱,晚上还要照顾婴儿。

看到这儿,我不禁想起了这首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古诗,就如同我的老师,教会了我许多道理;古诗,就如同我的同学,与我一起学习;古诗,就如同我的伙伴,伴我成长!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不做叛国奴、好好学习、珍惜时间……

第4篇

古诗中的“秋”作文一:

在上二年级的时候,老师让我们背唐诗宋词,当时,我记得最牢的诗就是《山行》中的最后两句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读着读着,脑海中仿佛浮现出一幅场景:作者停下车,观赏那夕照枫林的晚景,那经霜的枫叶竟比二月的野花还要火红,多么迷人的红枫叶呀!啊!经过作者以描写,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么美丽的一幅场景,诗的意思就一下子理解了!从此,我就非常爱看描写秋天的诗句了。

而王维的《鸟鸣涧》就是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在人们空闲的时候,时不时地飘下几朵带着浓浓香气的桂花,四周非常的宁静。这个画面是多么祥和啊!

当我读到“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时,那浓浓地思乡之情就展现了出来。啊!作者是多么思念故乡,思念他的亲人啊!我不禁被这首诗打动。

白居易有一首《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还有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两首都是写月的,但是第一首写的是月的样子;第二首写的是月与水之间的融洽。写的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同。这时,我不禁觉得故事可真有趣!

现在,我会读会背的诗越来越多了诗给我带来了很多知识,诗也告诉了我很多的学习方法,诗永远是我们的好伙伴!

古诗中的“秋”作文二:

奶奶的歌谣里牙牙学语,唐诗、宋词、元曲萦绕耳畔;在爷爷的臂弯下蹒跚学步,马致远、杜甫、白朴的脚步因我向前……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这是一首写秋景的小令。作者是白朴。幼时的我,天真地问奶奶“残霞”是什么意思?奶奶指着纱窗外的“月饼”告诉我:“月饼”回家了,当它落到“棉花糖”上时,那令人陶醉的画面就是残霞。我不禁拍手叫好,奶奶却只是嘴角微微翘起……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这两句我也懂。“我并不喜欢的长相,它们的花瓣为何如此呆板整齐呢?纸剪出来似的,只是写了花梗又黏又滑,还有一种难闻的怪味。”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作者远在他乡对家人的思念。张籍的《秋思》中的“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我体会到了诗人的忧愁及享年亲人的情谊。以至于“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中有无数珍宝,我们在诗海中遨游。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文理,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

古诗中的“秋”作文三:

翻开诗集,我在里面寻找秋的影子,寻找那张熟悉的面孔……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在夕阳夕下的时候,落日的余辉照射在山坡上,世界是那么的宁静,张开双臂,吸一口秋天的气息,凉凉的,很舒畅,使人忘却了夏的炎热。坐在树下,任凭秋风吹拂过脸颊,我仿佛看到秋天的银杏树,叶子就象一把把小玉扇,扇哪扇哪,扇走夏天的炎热,带来秋天的凉爽。眨一下眼睛,秋天的枫树便在眼前,叶子像似熊熊烈火,慢慢地从树上飘落下来,就像一枚枚邮票,一枚枚给大家送来秋的信息的邮票。

刷刷——刷,秋风吹着枯黄枯黄的树叶,把叶子吹得满天飞舞,它们落到地面上,埋进土里,漂浮在水面,落到屋顶上……看到这,不禁想起了“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秋天的风也蛮调皮的嘛!

第5篇

一、在学课文中回味亲身的感知

每当学生在欣赏别人的作文时都会有此感叹:这样的事我也经历过,怎么我就没想到这样写呢?打开记忆的闸门也是寻找写作素材的好方法。为此,在学习课文时,我让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如教《公仪休拒收礼物》时,有一句台词是公仪休吃了鲤鱼后回味时所说的话,我让学生们也回味一下自己吃鱼后的感受再想想公仪休品尝了鲜美的鲤鱼后会怎样做?怎样说?有了生活的感知,学生灵感大发,个个举手,似有不吐不快之感。我让他们动笔写,他们各有各的体会,有的学生这样写:公仪休捋捋胡子,咂咂嘴,称赞道“嗯,鲤鱼的味道好极了!鱼肉鲜嫩,鱼汤鲜美,天天有鱼吃,我也不嫌呀!”有的这样写道:公仪休舔舔嘴,点点头,意犹未尽地说“这肉吃起来很肥,这汤喝起来不腻,浓浓的鱼香真是令人回味无穷。”由此可见,学生的记忆之门一旦打开,想象也如溪水源源不断地流向前方。

二、在说故事中回味生活的乐趣

学生是天真烂漫的孩子,尤其是农村孩子的生活更是乐趣多多,只是缺少积累。一旦与他们生活有关的话匣子打开他们便会津津乐道。炎热的夏天,坐在教室里听课的他们一个个汗流浃背。我利用“望梅止渴”的效应让他们说说怎样才凉快。好多孩子提到了用井水洗澡很凉。井,在孩子眼中并不陌生,于是,我介入一个话题:对于夏天井水很凉的特点,你能举例子说明吗?学生听了兴趣大增,尤其是男生,更是纷纷举手,跃跃欲试,一个个像说故事似的说开了。有的说“夏天,玩了一身汗的我,拎了一桶井水冲了一下脚,那滋味真叫凉快。”有的说“烈日如火的夏天,妈妈叫我把买来的西瓜浸到井水里,过一段时间切了吃,真是冰凉可口,我一口吃了好几块呢!”有的说“爸爸把啤酒放到有井水的桶里妈妈把没吃完的菜吊到井里。”还有的学生美其名曰“井是夏天不花钱的电冰箱……”说完了,我便让他们以“井水很凉很凉”为总起句写一段话,学生欣然埋头而作“井水很凉很凉。夏天的傍晚妈妈让我把盛满粥的盆子浸到井水中。一会儿玩得满头大汗的我渴得耐不住了,拿起碗盛了一碗粥,仰头就喝完了,刚才还热气腾腾的粥,这会儿真是喝在嘴里,凉在心里,身上的一部分热量被凉粥‘赶走’了……”

学生对于日常生活的思维是扩散的,只要有了触点后,他们头脑中的记忆就会逐渐形象起来。

三、在音乐氛围中回味旧日的美景

大自然是画家也是音乐家,只是其中的美难以在学生头脑中定格。古代的文人墨客以诗写景抒情,读诗、背诗、欣赏诗也是捕捉灵感的方法。如欣赏坡的一首《望湖楼醉书》,我让学生先读熟后说出诗中所描写的景物(黑云、白雨、卷地风、水、山、船),再在有关风声、雨声的音乐中描述雨来之前的天空,雨点下落“乱人船”之景,以及风吹来时雨点的若隐若现和雨后水天一色的湖面,学生由感而发,思维活跃,写也不困难了。

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学生浮想联翩,有的将雨前的的天空比作黑缎子,有的将雨点比作珍珠,还引用古诗“十万琼珠天不惜”,有的将水波翻滚的声音比作少女弹的美妙琴声……自此,昔日的景又重现于学生笔下,凝于学生脑中了。

四、在活动中体验生活的精彩

哪个学生不想把作文写好?关键是实践少,积累少。你让他写一次比赛的场面吧,他们没见过,没比过,怎能笔下生辉呢?所以在写作文时,我尽量让学生先做后想再写。如吃椅子比赛后,我让学生(参赛者和观看者)说说当时的所见所感,再联系实际写下来。学生边回味边写,有的学生这样写道“我参加这样的比赛还是第一次,心里特别紧张,看到对方选手和我同时拿起最后一只椅子时,我的心好象要蹦出来似的。唉,倒霉,嘴里这片还有核,又要浪费时间了?…”因为学生头脑中已经有了比赛的切身体会下笔也就“如有神”了。

再如参观长江后,我让学生写自己的所见所想,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写日出的:早晨,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一片朝霞染红了天空,他们都把自己美丽的影子投进了水面,让水面摇着自己,奔向前方。渐渐地,朝霞慢慢消失,河水越来越蓝,太阳光逐渐强烈起来,好象太阳是为了独自享受睡在“摇篮”中的滋味而烧化了朝霞……

鲁迅先生在《南腔北调集・作文秘诀》中,曾把“有真意,去粉饰,少故作,勿卖弄”作为“白描”的“秘诀”。学生的作文也应如此:不需粉饰,不用多余的背景烘托,只要用质朴的语言、纯真的文笔描绘出真实的多彩的生活。

第6篇

一、在资源整合中拓展把握教材

在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材中,可以把同一题材加以整合,带领学生对比体会,加深理解。例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望湖楼醉书》后,出示另两首写西湖的古诗《饮湖上初晴雨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提出自学要求:这两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三首诗的地点、时节、诗人的心情相同,但描写的西湖景色不同,描法多样。让学生比较阅读,调动了他们原有的知识经验,并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更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另外拓展同一诗人的作品,不仅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还可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比如,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补充学习《送元二使安西》;学习杜甫的《绝句》,补充学习《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等。在此基础上,利用班队课、晨会课开展古诗综合实践活动――“了解诗佛王维”、“探访诗圣杜甫”等,丰富学生的古诗词知识,激发他们不断积累的兴趣。

二、在吟哦诵读中涵咏诗情

让古诗词教学弥散醉人的芬芳,教学中就必须抓住“诗眼”和关键词句,细细品味文本的节奏和肌理,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投入感情朗读,感悟文本的空白意义,直指作者的心灵,进而唤醒学生的心灵。如在教学张继的《枫桥夜泊》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1.找出诗中描写景物的八个词,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这些景物(如西沉的明月、满天的飞霜、惊叫的乌鸦等),读出自己的理解。2.教师描绘意境:一个深秋的夜晚,一轮明月高挂,洒下清冷的光辉……学生诵读古诗并说说读后的感受。3.补充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是落榜回家的张继,此时此刻是什么心情?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这首诗。4.播放音乐《汉宫秋月》,教师描绘意境,师生共同吟诵诗句,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三、在浮想联翩间入境悟情

诗重想象。古诗词教学中要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共鸣和移情,引导他们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例如在教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笔者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诗句想象画面、语言,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片段:教师板书“村居”一词,问:看到这个词,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哪些熟悉的画面?

生1:我仿佛看到美丽的湖边上有几户人家,夕阳西下时,打鱼的船回家了,渔村炊烟袅袅。

生2:在一个夏天的傍晚,晚霞满天,一位老人躺在家门前的躺椅上,一手抱着小孙子,一手摇着蒲扇,欣赏美丽的晚霞。

引导学生轻柔舒缓地朗读了辛弃疾写的《清平乐・村居》后,教师问:人们常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读着读着,你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

生1:我眼前浮现出一座茅草屋,屋檐非常低小。

教师出示茅檐图,强调“草屋一间,如此而已”,引导学生读出茅草屋的“低小”。

生2:茅屋前有一对老年夫妻,他们在茅屋前喝着酒,说着话,一幅很美的画面。

教师引导解释:老爷爷就是――翁,老奶奶就是――媪。引导学生读出“画中有画”。

生3:我看到了在低小的茅草屋前,中儿正在用他那双灵巧的手,用双腿夹住鸡笼,迅速地编织着,让鸡有个家。

教师赞扬:“灵巧”一词用得好。让鸡有个家,多温馨。

生4:我还看到一条小溪,溪边长着茂盛的青草。小儿子正在小溪旁顽皮地剥莲蓬。

教师出示小溪画面,利用课件连接成完整的村居图。情要靠“象”去显。贯通生活与诗句的问题,激活了学生言语活动的创造性,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有情有趣,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始终在文本语言的内部快乐进行。

四、在链接生活中仿创诗句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诗歌的特点,以景与情的触发点为语言转换枢纽,充分利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生活实践经验,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创造,让学生通过转换语言完成对古诗词的体验、感悟、积累和运用,激感,提高活用语言的能力。

第7篇

第一步:积累

坡曾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由此可见,古诗词的积累是运用的基础。积累要讲究方法:

一是巧用积累卡片。学生可以自己制作,也可以去文具店购买,但要便于随身携带和保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古诗词进行分类积累,例如可以按照写人、叙事、写景、抒情等分类;也可以更加细化分类,如写景的诗句,按季节有春夏秋冬,按景物有风霜雨雪、花草树木等;如抒情的诗句,有思乡情、爱国情、亲情、爱情、友情等。古诗词积累卡片的好处是学生携带方便,可以利用下课等点滴时间进行背诵,而且学生可以随时将看到的好诗句进行分类记载,积少成多。

二是运用积累本。学生准备一本厚点儿的精美练习本,每学期由学生自己选择一位古代诗人,准备一本这位诗人的作品集,也可以通过网络、报纸杂志等方式,对他的作品进行研究,分类汇总。如李清照可以分成生平简介、文风介绍、代表作品、名言赏析等栏目。这样,学生不仅对李清照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而且锻炼了他们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是自办手抄报。教师可以在前面两种积累的基础上,围绕一些主题来创办,如“走进山水田园诗人”“边塞诗人的胸怀”等,通过手抄报,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古诗词加以运用,增加他们的自豪感。

第二步:赏析

学生的积累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我们就要思考如何将古诗词和作文教学进行衔接,最好的方法是先找一些范文来欣赏。首先是让学生去搜集一些在古诗词运用方面比较优秀的文章,特别是名家名篇、历届中(高)考中的满分作文等,让学生欣赏文句、片段,并作点评批注。然后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利用课堂时间,先小组交流讨论,每组推选优秀的文章和精彩的批注,再上讲台交流,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其次教师要自己选择典型范文,带领学生一起来感受。

例如有一节课我选择了这段文字让学生欣赏:

唐人眼中的花,妩媚而浓烈。“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里的落英缤纷,很美。宋人眼中的花,伊人憔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那里的花烛照红妆,红瘦绿肥,很美。清人眼中的花,飘零流水,“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那里的花,游丝无力,楚楚动人,也很美。

――节选自辽宁一高考作文《今年花胜去年红》

我的点评是:文章撷取白居易《忆江南》、欧阳修《蝶恋花》及《红楼梦》中黛玉的诗句,紧扣话题,展现了三幅不同的画面,有的繁盛美丽,有的满目凄凉,昔日之花与今日之花相对照,历史之景与现今之景相衬托,为表现主题作了很好的铺垫,而且风流华美,读来满纸花色蕊香,令人折服。

学生看到这段文字,也艳羡不已。因此,欣赏训练可以使学生从感性的角度感受古诗词运用到写作中的妙处,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运用古诗词写作的热情。

“赏”和“析”是不分家的,在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来思考:我们如何让自己的文章也这么精彩呢?由此,可以让原来的学习小组进行探究、讨论,归纳方法。我通过一年的课题研究,发现古诗词在作文中运用的方法非常多,现列举一二: 1.直接引用法。如:展望未来是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回顾历史是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2.取词摘句法。如:“那润物的小雨,可曾抚淡了锦官城的浓艳。”“沏上一杯茶,来听一曲巴山夜雨的倾诉。”3.词句重组法。如:“那飘逸的太白,可愿为我拉来九天的银河,千尺的飞流。”“窗前明月光永远是思乡的霜露。”4.联词扩句法。如:将“碧天如水夜云轻”扩成“碧天如水,长空澄碧,是梦是幻,夜月飘忽不定的进了我的眼,融入我的心。”5.画面想象法。如:“那探出墙头的一抹杏花红,可知园外春意正浓。”“夕阳映红的古道上,斜长的一抹,是被西风吹瘦的马的影子。”

第三步:训练

在学生归纳出方法以后,我们要运用典型的方法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训练,练习的过程也应是循序渐进的,可以先由句子的训练开始,再到段落直至篇章。

1.化诗成句。要求学生可以将古诗词融入段落中,对之前归纳出来的方法要有针对性的重点练习。比如直接引用法,可以这样来练习:①我爱春天,在桃红柳绿的江南感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勃勃生机;②我爱夏天,在碧波荡漾的荷塘享受“______________,――――――”的无限乐趣;③我爱秋天,在高远澄明的天地,抒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豪迈之情;④我爱冬天,在白雪皑皑的原野,领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苍茫壮阔。又如取词摘句法,教师可以给出诗句让学生来拼装,如写夏景,可提供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等等。也可以是教师给出一个话题,让学生采用归纳法,在自己丰富的积累中造出富有自我个性的句子。

第8篇

一、 潜移默化,诗化学习的环境

唐宋诗词是经久不衰的经典。我们要精心营造经典诗文诵读的氛围,把孩子们的目光牵引到经典诗文美丽的四周,让孩子把精神生命的根深深地扎在民族文化的沃土里。

1.每周一诵。诗的语言本身就富有音韵美、节奏美、表现美、韵致美,如果再加上学生字正腔圆、掷地有声、有滋有味的朗诵,就会构成一种声响很美而韵味别致的情境。这种情境可使人的情操得以陶冶,身心得以愉悦,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在每天的晨读课上,教师引领孩子们诵读着“天对地、室对家、落日对朝霞”的《晨读对韵》,吟咏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千古名句;每天的语文课前的一分钟,师生抑扬顿挫地吟诵着“每周一古诗”;每周一次的红领巾广播,全校“相约在名品屋”里,聆听着优美诗文的赏析……快乐诵读、经典赏析让孩子们感受到经典的美丽,让孩子们徜徉在经典中,沐浴在书香里……

2.每日一抽。教师预先将每个学生的学号和积累过的古诗题目做好标签,每节语文课刚开始时,由教师抽签决定背诗的同学,再由被抽到的同学自己上来抽要背的古诗题目,然后请这名同学有感情地背诵抽到的古诗。若背得好,则给以鼓励,并可以加分;若背得不好,则请他课后练习背熟,并背给组长听。感人的诗朗诵有一种撼人心弦的感召美。学生是美的天使,他们对美有天生的敏感,有强烈的追求。这样的抽签背诵,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新奇、有趣而又可以自如朗诵的宽松氛围,入情入境的朗诵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艺术的享受。

3.以诗导入。“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同样,新课导入的成功,也能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教师结合课文内容用学生学过的古诗导入,不但能使学生学过的知识得以巩固,而且能使学生立即对新知识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凭借迁移作用,迅速进入新的情境。比如,教《张家界》时,教师先出示四句诗句,让学生诵读,然后猜一猜,这四句诗分别写了哪些地方的景色?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泰山)

遂为西峙岳,雄雄镇秦京。(华山)

黄山甲天下,松与石最奇。(黄山)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桂林)

接着,教师告诉学生,有一个地方有着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山之奇、桂林之秀,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

随着优美动听的音乐,看着形象逼真的录像,学生陶醉于奇特、迷人的张家界。

这样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为课文的学习作了较好的知识积累。

二、 学以致用,诗化学生的语言

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古诗,必有喷薄欲出的冲动。记得还是在教《张家界》一文时,学生体会这名副其实的人间仙境时,自然而然地说出“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看”。教师听此,自是喜出望外,并组织学生试着将“看”改为其他的字。此时的学生兴趣盎然,“观”“赏”“瞧”……脱口而出。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再引用其他古诗句来形容一下张家界的美景。有的学生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来形容金鞭溪,有的学生用“不论山峰与溪水,无限风光尽被占”来形容张家界的奇山秀水,有的学生用“凡是往来人,但爱张家界”来形容自己的体会……这一次的巧吟古诗,让学生诗兴大发。于是,我想,教师若能经常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积累的古诗有用武之地,学生诗一样的语言定会越来越多……

场景一:教师带着学生来到湖滨公园,看着波光粼粼的湖水,教师让学生引用诗句赞美一下,学生抢着说:“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看着西下的夕阳,学生用诗句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场景二:春天,看着万紫千红的花朵,教师让学生也用恰当的诗句形容一下。一下子,学生的诗潮滚滚而来: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此时,教师没有就此罢休,而是让学生分别用诗句来形容春、夏、秋、冬四季的花卉:夏天的荷花、秋天的、冬天的梅花……

场景三:学生正奋笔疾书,认真地做着古诗能力测试卷,上面有这样几道题:

1.“森林公园”落成了。那里环境优美,尤其是人工瀑布真有庐山瀑布的气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园内绿树成阴,夕阳西下,“返景入深林,____________________ ”。玩了半天也没有摸清“森林公园”的整体样子,真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只缘身在此山中”。

2.国庆放假期间,我来到乡下的爷爷家,只见田野里“一畦春韭绿,____________________”,我真是流连忘返。在那里,我还跟着爷爷学了好多“感叹时光宝贵”的名言警句:(1)____________________,勿谓今年不学有来年。(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 自创小诗,诗化学生的心灵

语文教学要千方百计把文学艺术的珍贵雨露浸润到学生灵魂的至深处,让学生习染人文气韵、诗人气质。

训练一:学完《夕照》,我让学生写一首诗赞美一下:

夕阳挂在树杈中,好像一个变色球。美丽无比,谁能比?带来光明好激动,带走光明真感慨,真感慨。

训练二:学完《草原》,让学生同样写一首诗或一段歌词,并让学生用熟悉的曲子唱一唱。

1.对面的大牛看过来,看过来,看过来,这里的天空是那么可爱。不要装着不理不睬。对面的小羊看过来,看过来,看过来,不要被这美景乐坏,草原就是那么美。

2.草原碧绿一望无边,羊群上下小丘真可爱。湖水粼粼明如镜,万马奔腾真壮观!远处青烟随风飘,大山座座,薄雾笼罩,如诗如画心旷神怡。草原草原美丽的草原,草原草原热闹的地方,草原草原祖国的大草原。

训练三:学完写景文整个单元后,我让学生结合节日外出游玩的所见所闻,也写上一首小诗,抒发一下自己的体会。

《赞宜兴》:山近龙背地最幽,荆溪名胜是千秋。鱼米之乡今多变,名园奇洞游不完。

《森林公园》:森林公园真美丽,巨大瀑布挂前川。树木葱茏花儿香,蜜蜂蝴蝶真够忙。遥望白塔四四方,文峰塔尖入云端……

《天文台》:紫金山呀好美丽,天文台呀好神奇。绿树成阴真幽静,游人纷纷来这里……

第9篇

然而,由于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较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生活的时代比较久远。因此,小学生解读古诗、体味意境就会比较困难。显然,这就增加了古诗教学的难度。

不过古诗教学在各类高校中研究还是比较深透,因此,很多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因无从落手,于是开始模仿高校教师的方法,选择讲读、传授式的方法,展开古诗教学,从而忽视了儿童学习语言的心理,领着学生走进古诗学习的“死胡同”里恶性循环。据有关调查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高,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呈递减趋势。越到高年级,“很有兴趣”的学生所占比例越小,“没有兴趣”的比例相对升高。

面对这样的背景,不禁让很多老师和家长痛心疾首。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元的,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从自身反思,改变传统的古诗教学方法,直面经典,还我童真。

在小学语文的第一学段中,古诗和儿歌、韵文一样只是识字教学的材料。但因为识字教学的材料为古诗,比较特殊。所以,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背诵和识字写字上,教师以各种游戏的形式让课堂充满活跃的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说、充分地想,再结合儿童自身生活实际,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儿童初步感受语言的优美。只有用这种“童化”古诗教学方法,才能进一步培养第一学段的儿童对古诗的学习兴趣,提高古诗学习的实效性。

一、蹲下去,和儿童一起诵读古诗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在诗歌教学中更占重要的地位。诗歌由于富有音乐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铿锵悦耳。富有感情的朗读,能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引起思想感情的共鸣。

然而,对于古诗文来说,仅有朗读是不够的,我们在教学古诗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应该让学生诵读古诗。谈到古文诵读,南宋朱熹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心地投入,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

只要我们能够俯下身子,听听孩子们的童声,从他们的内心需要角度出发,设计教学过程,给予足够的时间。引导孩子们共同诵读古诗,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站起来,引儿童学会解读古诗

解词意,说诗意,就是要求学生的“表象外化”。学生由于个人的基础不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自然有差异。只有让他们脑中所组合的表象外化,才能比较透彻地了解诗意。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众多儿童的口述,不会的可以有榜样模仿,错误的可以得到纠正,缺漏的可以得到补充,使之逐步完善。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训练了他们的听和说的能力。

由于第一学段的学生本身起点都比较低,要在这样的情况下,让更多的学生外化表象,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有些老师就会选择讲解的方式灌输。然而,这种灌输对于“胃口不佳”或者“根本没有胃口”的孩子来说只会是“消化不良”。这时候,我们就可以采用一些图片、音乐等辅助手段,让学生迅速理解,找到突破口。

如一位教师执教《宿新市徐公店》时,在学生初读此诗后,根据诗意在黑板上画出一幅简笔画:一棵刚长出嫩叶的大树,树边是一圈稀疏的篱笆,篱笆旁是一条伸向远方的小路。然后问:“你看图后告诉老师,诗中写到了哪几种景物?”学生们兴趣盎然,看图、读诗。很快便说出诗中写到了小路、树、篱笆等景物。而且理解了“一径”、“篱笆”的意思。接着又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图画,诗画结合,并顺势引导:“看看图上这些景物的位置。你能说说前两旬诗的意思吗?”这样,无须赘言,学生不仅凭借图画理解了“小径”、“深”的含义,且能讲出前两句写的是:“稀疏的篱笆旁有―条小路伸向远方,枝头的花已经落了,枝叶还未形成浓荫。”在教学后两句时,执教老师又询问学生:“你们读了后两句后,你认为图画上该添画些什么?”这一问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踊跃发言,执教老师用黄粉笔添画上星星点点的油菜花和一执扇儿童,学生们一看图,喜笑颜开,兴趣倍增,水到渠成地理解了后两句诗的意思。

又如一位教师在《泊船瓜洲》的教学中,在学生理解诗意后,为了使学生深切体会作者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他进一步启发道:“作者可能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眺望江南?(画明月、诗人)”图中有明月高悬、江水潺潺、诗人独立,加上老师动情的描述和悠远的《春江花月夜》曲,一下子把学生带入那个月色浓浓、令人倍生乡愁的夜晚,从而使他们触景生情、融情于景,领悟到这首古诗的深远意蕴,达到思想的升华。

只要我们能适时、适机地将一些图文、音响等资料展示给学生,让他们站起来,多角度、多方位、多感官地去体会,解读古诗所表达的意思,这样就能得到事半功倍之效了。

三、跳一跳,促儿童灵活运用古诗

在《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中写道:“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古诗教学的要求应明确合理,对儿童学古诗要求不能过高。特别是第一学段的孩子,更不能苛求地要求从古诗中品出些什么人生的大道理。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如果,当积累成了“死记”的累积之后,那积累也就失去了任何意义了。如何才能让小学生,特别是第一学段学生将积累的古诗学以致用呢?关键就是“儿童”古诗教学方法的“跳一跳”策略。怎么“跳”,其实就是跳出学习古诗的“围城”,创设个体情境,让学生们根据情境来思考,在这样的情境下,我可以想到谁的诗。

我们来看一看于永正老师执教《草》的一个片断:

教师: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名一学生到前边来1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学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教师:好!背什么古诗?什么时候学的?

学生:背《草》,今天上午刚学的。

教师:那么多花不写,干嘛写草啊?

学生:(一愣)嗯,因为草很顽强,野火把它的叶子烧光了,可第二年又长出新芽。

教师:噢,我明白了,背吧!

学生:……

教师:“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学生:这句诗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教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

学生:不是“窟窿”,是“枯”和“荣”,就是春天和夏天长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教师:哦,我听懂了,我孙女儿真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了!

第10篇

扇子是人人爱好的玩物。扇子的应用始于很早的时候,大约在晋代之前就使用了。传至今日,它的形式并没有多大的变化。最普通的有纨扇、折扇、葵扇、芭蕉扇等。其制作也很有讲究,纨扇制作之精致,与粗俗的蒲扇实在是有天壤之别,纨扇好比北平的少奶奶,蒲扇则好比山村里淳朴的山民。

在古代,扇子为女子所喜爱,她们使用扇子绝不仅仅用来扇风除汗。她们或装饰,或蔽丑,或撒娇,或嬉戏,或寄情。

扇子在我国古代的诗词中常有提及。唐代诗人王昌龄有“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俳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之诗。是写宫廷妇女不见王之苦,拿着团扇怅望徘徊。杜牧有“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有用了所以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水浒传》中有:“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苗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这是用扇子来表示贵族们生活之安逸。

在我国古典戏曲中,有许多故事情节与扇子有关,如《西游记》《红楼梦》《包公案》等;还有许多就以扇子为戏名的,如《桃花扇》《买花扇》《檀香扇》等。西洋戏剧也有以扇子为戏名的,如话剧《少奶奶的扇子》,就用珍贵的羽扇来表示女主人的性情。

挥扇,显得有儒雅之气(譬如诸葛亮)。古代文人还喜欢在扇子上题字画画,既避免了扇面的单调,又增加了雅趣。唐寅、郑板桥就留下大量的作品。

扇子还有其他的用处。交际时做礼物,恋爱时来寄情,商店中做广告,大热天遮太阳……《南齐书》中记载:“渊人南,以腰扇障日。”唐宋之问诗曰:“且握青纨扇,时将日影遮。”

小小的扇子,却蕴藏着深厚的东方文化的精蕾,正应了那句“一粒沙里看世界”的哲语。

第11篇

关键词:兴趣;书写顺序;识字教学;能力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1-0026-01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世界迄今为止仍在使用的表意文字,它浓缩了远古丰富的生活画面,保存了中华名族珍贵的悠远记忆。当学生走进学校,步入神圣的语文殿堂,首先接触的是识字。所以识字教学至关重要,孩子识字能力的提高也不可轻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孩子识字能力。

一、激发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堂应是兴趣和梦幻的栖息地,让课堂充满兴趣,不仅是孩子们的心理需求,也是语文课堂的内在要求。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之乐意学。

低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爱交朋友。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可以将生字形象地称为“娃娃”或“小客人”,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识字的过程也随之变成了交朋友或是招呼小客人的过程。亲切自然的称呼自然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的兴趣也随之调动。低年级学生最容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顺应儿童的心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能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汉字的学习中去。

二、变换形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特征,要想在整个活动中保持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给熄灭。引导学生变换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游戏是孩子乐意为之的活动。在课堂中,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开展游戏,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做到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创新。

如在教学新课程“一年级下册识字7”时,教师可穿插以下活动辅导教学:出示课文左上方插图,让学生“猜一猜”、“比一比”;在理解“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的含义时让孩子们“搭一搭”、“演一演”。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注意特征,在教学中,要经常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巩固识字练习。复习生字笔顺时,可以用“对口令”的游戏。如“斗”字的笔顺,口令如下:“斗”字怎么写?“斗”字这样写:点点横竖。这就是“对口令”。复习组词可以用“找朋友”、“词语开花”、“摘苹果”等游戏。

三、教给方法

教学是以动态形式呈现出来,而结果则以静态形式存在于学生的主观世界之中,为了孩子们都想学,都会学。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汉字的方法与规律。汉字是属于表意文字,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形声字。因此,正确掌握形声字是完成小学识字任务的关键之一。

在形声字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分析形声字形旁的表意功能。如在“江、河、海”,“跑、跳、跃”两组形声字的教学中,我先后分析并要求学生区分“三点水”旁和“足”字旁的表意功能。告诉孩子们“三点水”旁表示与水有关的意义,“足”字旁表示与“足”或“脚”有关的意义。学生正确区分了这些部首,就能很好地掌握带有“三点水”旁和“足”字旁的汉字了。

四、走进生活、创设情境

在课堂上,如果能创设一个生活场景或氛围,就会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创设一个愉快的生活空间。如教学一年级下册《识字5》时,围绕“寻找夏姑娘给我们带来的礼物”展开教学,让学生看看夏天的台风 、雷雨、盛开的花,听听小动物的叫声,说说夏天里的水果,看看、听听、读读、认认,这就调动了多种感官参与识字,这样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没有疲劳,只有快乐与思考。还可以让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说说在夏天的所见所闻,这样识字教学就充满活力,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有了自学的愿望,达到了乐学的效果。

五、开发资源、鼓励课外识字

识字不单单在语文课上,学习资源和实践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要开发和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展学生识字空间,增大学生的识字量,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1)利用校园环境,引导学生识字。

学校的墙报、标语、花草树木上的标签、校园文化长廊等都是学生识字的好教材。

(2)带领学生走出书本世界,走进生活世界,参加展览馆、工厂、医院等,一边参观,一边识字。

(3)积极引导学生收集商标、广告宣传标语,留心车站牌、街道和单位标牌上的字。

(4)古诗词诵读,丰富学生的语言,感受古诗词的优美韵律。

第12篇

语文素养指的是学生在语文方面的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的培养举足轻重,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语言积累的薄弱成了学生语文能力持续发展的“瓶颈”。由于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奠基”,那些方法和技能就成了“空中楼阁”,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储备也就缺乏“后劲”。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带着这样的困惑,我谈谈个人的一些收获与想法。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学生学好各方面知识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学资源,精心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兴趣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信念时,学生就会再今后的学习中不怕失败、敢于挑战。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各种导入方法,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惊弓之鸟》这个寓言故事是,这样导入:“一天,射箭能手更羸陪国王去打猎,发现天上飞着一只大鸟。于是,他对国王说自己不用箭就能把这只大鸟射下来。你们相信吗?现在,我们读课文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1、听说训练

培养学生听说的能力,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激发学生听的情感来培养听的习惯。教师要通过富有情感的、抑扬顿挫、生动流畅的语言展开教学,让学生认真地写。

(2)强化学生理解和记忆能力,培养说话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回答,启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重视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对一些篇幅较长但内容相对简单的文章,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概述重点内容,其他同伴认真听并判断是否全面;如果概括不全面,同伴就进行补充。这样通过师生互动,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3)训练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小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口头表达能力,但在说话过程中语病较多,意思表达不够准确。语文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加以引导。说话训练要由简单到复杂、有句到段。刚开始是,可要求学生结合学习、生活实际每天练说一句简单的、完整地话;然后,逐渐发展为每天练说几句话、一段话。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让学生在口头表达中积累丰富的词汇和句子。

2、读写训练

(1)要加强阅读指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设计问题,有目的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同时要求学生多做笔记,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读到好文章,让学生在理解、消化的基础上将一些句子和段落摘录下来,并归类整理、灵活运用。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学习领会了作者的立意方法、表达方式。

(2)写作阅读有机结合,通过写作深化阅读。广泛的阅读能为学生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写作能力的提高,只有通过勤写多练,才能得到实现。

三、鼓励学生不断地积累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训练。因此,语文素养的养成不能仅仅靠“教”出来,还需要平时生活的日积月累。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颖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素养。在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不断地积累。

1、随课文积累

(1)品读赏析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确,语文教学中,心须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入作者内心与之进行心灵的对话,在鉴赏、体验中,情感的积累、语言的积累水融、相得益彰。

(2)抓住主题词扩充积累。一位老师上《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时,上课伊始,老师以“夏天”为主题词让学生“用一个词说说‘夏天’,并要求所说的词不能重复。”果然全班有二十几个学生开火车说了二十几个词都不同。这是二年级的一节语文课,据了解这是他们学校二年段开展的“主题词”教学研讨,老师在备课时应抓住课文的主题词,每节课必须围绕主题词扩充积累。试想一下,这批学生从二年级开始能在老师的引领下,每节课听到二十来个的词,那么到了小学毕业后,每个学生顺口道来的还不都是好词好句吗?

(3)随课文扩展积累。语文教材中的“思考练习”中安排了很多积累的项目,教者应充分发掘并超越教材,让学生在学文中获得积累的升华,并为培养语文素养作有效的储备,如第五册的《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描写秋天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描写秋天的古诗有很多,你还读过哪一些。教者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摘抄识记描写秋天的古诗,学生就能耳熟能详地背出《夜书所见》等诗歌。当然语文课本中文质兼美的课文也应该让学生认真读、反复读,以此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

2、随课堂积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