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普通教师岗位提高培训

普通教师岗位提高培训

时间:2023-05-30 10:27: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普通教师岗位提高培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普通教师岗位提高培训

第1篇

一、抓学习,强素质,打造学习型团队

1. 坚持开展读书自学活动。一是制定学习制度。学校制定了班子成员与普通教师读书自学制度,逐人确定目标,下达任务,提出要求,确保读书自学能深入持久地坚持下去。

二是明确自学目标。校级班子成员每学期至少精读一部教育管理方面的专著,中层班子成员至少学好二部本部门管理方面的书籍,普通教师每学期至少泛读三部本专业的方面的书籍,同时要求做到“四有”,即有学习记录,有分析研究,有体会总结,有改进提高。

三是规定学习指标。班子成员每年撰写八万字读书笔记;普通教师每年撰写三万字读书笔记,并努力做到“两透一够”,即理论要悟透,实际要吃透,理论联系实际要做够。

2. 积极参加上级分层分岗培训。几年来,学校给班子成员与普通教师创造机会,积极主动参加上级组织的各项培训活动,受训120余人次。通过参加省市县三级培训活动,每位参训学员都很珍惜与专家面对面的学习交流机会,不但拓宽了眼界,更新了观念,而且有效地增强了自身素质。

3. 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研修模式。除了上级组织的培训活动以外,学校每个学期都外派中层和专任教师到省内外名校对口学习管理与教学方面的做法与经验;同时也多次聘请省内外专家、一线骨干教师来我校辅导讲学。通过这些交流学习,班子成员、普通教师都不同程度地学到了许多切实可行的管理或教学经验,并能结合学校实际创造性地借鉴、吸收、运用。

二、抓建设带队伍,凝聚人心谋发展

1. 狠抓班子建设。几年来,学校在班子建设中以“提升执行力、增强竞争力”为建设目标,坚持“三引领三强化”,努力提高学校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是责任引领,强化目标意识。学校建立了“权利各级都有,任务分级承担,责任逐级负责”的工作机制,与每个班子成员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实行量化考核,大家都能履职尽责,而且目标管理意识逐渐增强,“不用挥鞭自奋蹄”的工作热情与日俱增。

二是理念引领,强化服务意识。我们始终秉承“坦诚相处,和谐共振,互惠双赢,优势互补”的共事原则,坚持“人文关怀,制度约束,倾心服务”的管理思路, 发挥班子成员自身优势实现个人与学校共同发展,营造人性化的管理软环境。

三是制度引领,强化效率意识。我们不断完善学校领导岗位责任制,坚持高起点思考、高效率运作、高品位展示,恪守“严、实、细、效”四字要求,采取“自我评估、民主评议”的方式,强化每个班子成员的管理意识,进而增强了执行力,提升了管理水平。

2. 重视中层干部培养。一是择优选拔。我们坚持“领导观察、搭台历练、民主反馈、定岗选用”的基本程序,选拔那些“政治素质高、业务水平精、管理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一线教师担任主任、副主任。

二是重点培养。我们采取“自学历练、研培引领、外出研修、岗位锤炼”等多种方式,培养中层后备干部,帮助他们尽快成长,早担重任。

三是创新管理。各处室主任、副主任,每一位中层要跟一个年级,管1个学科,抓2个班级。抓教学的也要研究学生管理,管德育的更要关注教学动态,搞后勤的也要深入教学一线,这样齐抓共管,提高了所有中层的合作能力与综合素养。

第2篇

一、班主任工作认同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认同是一种心理活动,体现为心理上产生的一种主观归宿感和归宿意识。与班主任工作认同密切相关的教师职业认同则包含了更多对自我与周遭实践环境之间关系的丰富理解,而教师个人对自己身为教师的这种理解往往是在各种社会情境和环境中通过解释行为、语言、日常实践或从为赋予它们意义的人之间的关系发展而来的。也就是说,教师职业认同的形成是动态的,这一动态过程首先体现为教师个体与教师职业的持续相互作用,认同的主体是教师个人,客体包括教育、教师职业和作为教师的自己。班主任工作认同相对于教师职业认同而言,在认同的客体上更加具体明晰,有明确的指向性。班主任工作认同的主体仍然是教师个人,认同的客体首先包括了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如了解和研究所管理班级每个学生个体的基本情况、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和学生发展、关心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及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组织班委工作和开展班级活动等,其次是班主任岗位本身,即教师个人如何认识班主任岗位对自身发展、学生发展及学校发展的意义,再次是担任班主任的自己,即教师个人如何看待和评价扮演班主任工作角色中的自己。

班主任工作认同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认同的发生和变化也同样受周遭环境、生活和工作经历、以及赋予班主任岗位意义的其他人的影响。已有研究中虽然缺乏班主任工作认同的专门研究,但我们仍然可以借鉴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成果。关于影响教师职业认同因素的已有研究可以概括为个体特征因素、生活经历因素以及环境因素。个体特征因素主要涉及性别、年龄、学科领域、教师自身的职业理想和兴趣期望等;生活经历因素主要强调教师在实践中的生活与教师职业认同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如教师职前培训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环境因素主要有教师享有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教师对所任教学生以及家长的满意度,教师对所在学校的满意度,包括学校的管理方式、评价体系、教师之间以及领导之间的沟通等。结合班主任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做如下推导:影响班主任工作认同的因素同样可以分为个体因素、生活经历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生活经历因素包括班主任工作培训、家庭生活与工作生活的兼顾,环境因素主要有班主任岗位所能带来的经济收入及价值预期、教师对所管理班级的学生及其家长的满意度、以及学校对班主任的管理方式、评价体系等。循此思路,可以深入挖掘幼儿师范学校教师对班主任工作认同度不高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的对策。

二、幼儿师范学校班主任工作认同的问题及归因

目前,幼儿师范学校的班主任工作开展遇到种种困难,教师对班主任工作的认同度普遍不高。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将幼儿师范学校班主任工作认同存在的问题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思想认识出现偏差,认为教学工作比班主任工作重要。部分教师认为教学工作是教师职业最核心的内容,提高教学水平被认为是敬业的唯一体现,只要能将教学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就算是一名称职的教师,而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远低于教学的重要性,班主任工作是否能做得有起色并不影响个人对教师职业的总体认同。2.教学任务的繁重使得教师无暇担任班主任工作,客观上挫伤了教师个人对担任班主任岗位的积极性。就笔者所在的幼儿师范学校而言,近年来招生形势十分走俏,以至于每年的招生计划都能超额完成,由此所带来的部分教师教学任务过于繁重已是不争的事实,甚至有教师超过了每周二十节的课时量,再加上部分科任老师需要早晚自习辅导学生,导致教学工作确实占据了大部分的工作时间,因而兼顾班主任工作更加困难,况且班主任工作还会占据除上班时间外的休息时间,因而年龄较长的教师更不愿意承担班主任工作。3.班主任工作压力过大、责任过重。班主任的工作首先是负责所管理班级的学生安全问题,由于所招收学生的年龄层次偏低,需要班主任在每名学生身上倾注更多的关注,此外,笔者所在的幼儿师范学校还定期地进行班级卫生、纪律等方面的评比,这又加大了班主任工作的压力。而且班主任工作相对于教学工作而言,回报更加无形,这似乎降低了教师个人对担任班主任的正面激励。4.在已经担任班主任的教师中被动上任的教师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比例,这部分教师对班主任工作缺乏积极性。虽然通过学校的硬性安排保证了班主任工作的顺利开展,但由于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动机并不是源于教师主观上的意愿,因而对担任班主任工作也缺乏热情,工作的高要求更无从谈起,在平时的工作中不重视理论的学习、不上进,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心态比较普遍,工作也显得十分被动。5.班主任队伍过于年轻化。班主任岗位的胜任不仅需要较高的理论素养,丰富的经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班主任队伍过于年轻化使得班主任工作的开展遇到技巧上的困难,并且处于这个年龄段的教师有家庭负担、教学任务也十分繁重,他们担任班主任大多是迫于职称评定的条件需要以及增加收入的意愿所致。

按照班主任工作认同的影响因素分类,我们可以将幼儿师范学校班主任工作认同的问题表征进行如下归因分析:1.个体因素。教师个人对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价值的认识影响着教师对班主任工作的认同度,这是由于在认同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消极被动而是积极主动的,既有的价值观念和看法及其发展变化是影响班主任工作认同的直接原因。如果教师仅将担任班主任工作视为收入增加或职称评定的途径,这可能会忽视对真正意义上的“班主任”的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遇到挫折,很容易对班主任工作的担任产生怀疑甚至是否定,最终使自己的班主任工作认同感降低。2.生活经历因素。教师个人的实践生活对班主任工作认同也有影响,实践生活包括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幼儿师范学校教师的职业生活被教学工作占据了一大部分,再加上家庭生活的繁复与负担过重,使得教师缺乏担任班主任的意愿,被强行安排上岗的教师也无暇顾及班主任工作的开展,教师的实践生活对班主任工作认同度产生影响。此外,教师个人的职业生活中班主任与准班主任、班主任之间的业务交流仍有待提高。班主任工作认同本身就包含了教师个人对这个工作团体成员的认同,因而班主任工作认同度的提高有赖于班主任同伴、即将成为班主任的教师个人以及学校管理人员之间经常交流经验。3.环境因素。首先,教师个人对由班主任岗位带来的经济收入增加的满意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班主任工作的认同。虽然教师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决定了教师应该享有较高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但实际的情况是教师的经济地位并没有得到真正提高,且与其他职业相比仍然偏低,因而担任班主任工作所带来的经济收入影响了教师个人对班主任工作的认同度。其次,教师个人对所在学校管理班主任工作的满意度也影响了教师对班主任工作的认同。就笔者所在的幼儿师范学校来看,学校对班主任工作的日常管理主要采取常规化的评比,包括班级卫生、纪律等方面的评比,管理工作显得十分繁琐。班主任除必须面对常规化的评比工作外,最重要的责任便是负责学生的安全问题,一旦学生安全出了问题,班主任需负主要责任,这使得班主任工作的开展需要耗费教师大量的精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师对班主任工作的认同感。再次,教师对学生及其家长的满意度也是影响班主任工作认同的又一影响因素。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教师权威日益削减,而幼儿师范学校的招生对象大都是成绩中下的学生,其中不乏厌学情绪严重的学生,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得学生的思想行为不容易接受教师的正面引导,而学生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要求与期望也很高,使得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师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学生及其家长带来的问题,这比教学更容易使教师产生对班主任工作的不认同感。

三、提高幼儿师范学校班主任工作认同的策略

如上所述,幼儿师范学校班主任工作认同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普通教师对担任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一是已经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师队伍过于年轻化,对班主任工作的开展缺乏方法技巧,且仅将班主任岗位视为增加收入和职称评定的途径和手段,并未在思想上认识到真正意义上优秀的“班主任”的意义与价值。通过对幼儿师范学校班主任工作认同度普遍不高的归因分析,笔者尝试提出提高这两类教师群体班主任工作认同的策略。

1.促进普通教师对班主任工作认同的策略

促进普通教师对班主任工作认同的关键在于建设和重构普通教师对班主任工作的价值意义判断,具体而言有以下三个途径:第一,主管班主任工作的职能部门应开展各种活动宣传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并且使普通教师熟知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开展方式与技巧,并让这些普通教师感受到学校管理者对班主任工作大力支持的态度;第二,鼓励班主任教师与普通教师之间、普通教师与学校管理层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促进普通教师对作为班主任群体的认同;第三,适当增加班主任岗位的经济报酬和价值预期,这也是对“班主任工作十分重要”的最有力的说明。

2.促进班主任教师对班主任工作认同的策略

班主任教师是已经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教师群体。班主任教师对班主任工作的认同是在职业实践中持续建构的过程,通过更新学校对班主任和班主任工作的管理方式、鼓励班主任教师参与更多的班主任工作实践、并对实践进行反思。首先,学校可以适当简化对班主任工作的日常管理,如可以减少班级评比的频次,将部分重要性较低的常规化评比内容的管理改为抽查式的时间间隔更长的管理方式。其次,班主任教师理论素养的提高和方法技巧的掌握可以通过反思实现。学校管理层可以鼓励教师记班主任工作日记,这不仅有利于班主任教师将经验故事与班主任同事交流与讨论,也能促使教师对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实践进行反思,这对于促进班主任教师对班主任工作认同、提高班级管理能力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专业发展[D].曲阜师范大学,2005.

[2]魏淑华,山显光.国外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现状[J].外国教育研究,2005,(3).

[3]张敏.国外教师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研究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6,(2).

第3篇

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一)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

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职业学校教育。这部分是学历性的职业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第二部分是职业培训。职业培训是按照职业或劳动岗位对劳动者的要求,以开发和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为目的的教育和训练活动。是非学历性的短期职业教育。

(二)职业培训的形式

目前,我国的职业培训包括从业前培训、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职业培训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职业培训。

二、我国当前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

(一)受封建的传统观念影响,办学指导思想尚欠端正

由于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从各级领导到普通群众,从教师到学生,思想上还没有从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诸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

具体表现在:教育部门仍然习惯于按照过去的教育机制抓职教,重点抓普教,轻视甚至放松职教;有些教师进入职教岗位后,对新的工作,新的环境缺乏研究,不思进取;学生方面,普遍认为升学才是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出路,进入职中“脸上无光,前途无望”。这些办学、教学、求学的陈旧观念,严重影响了职教的发展。

(二)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体制的局限性

长期以来,我国职教由政府供给拉动,投资主体较单一,资金来源渠道窄,除了对口职校由相应主管部门投资外,几乎全部来自政府拨款。这些拨款对规模过大,布点较密,专业设置重复的职教机构来说杯水车薪。

(三)职业技术学校本身的缺陷

虽然职业技术学校纵向分为很多层次,横向又会为很多的类型。但在重视普通教育的情形下,职业教育投入的师资力量却远远不够,数量多,规模小,办学效益低下,从而使职业技术教育更难得到良好的发展。

(四)专业结构设置滞后,与社会需求脱节,就业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产业结构变化巨大,各行各业都对所需技术人才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相比之下,职教机构对此作出的反应较慢,不能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更新教学内容,使得培养出的毕业生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既浪费了教育资源又降低了职教声望。

(五)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质量有待提高

在重视普通教育的社会大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逐年减弱,优秀教师也流失严重。主要表现为: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文化课教师多,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少;教师的基本理论较充实,但动手能力差;有的职业班没有一个职教专业毕业的专业课教师,绝大多数是从普通教师转为职业教师的。

(六)招生数量下降,生源的严重短缺,学生流失严重

受高校扩招与“人才高消费”的冲击,学生的择校观念发生转变。职业学校生源清淡,甚至个别在读学生因社会趋势的诱惑,纷纷转学投奔普通中学,从而使普教和职教生源出现巨大反差。另外,最近社会上出现“文凭热”、“人才高消费”等不正常现象,使得学生及其家长对选择职教顾虑重重,一定程度上导致职教生源分流,质量下降。

三、如何推进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一)提高全民意识是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前提

进一步提高认识,解放思想。是指一定要把职业技术教育放在经济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背景中去思考和认识,确立职业技术教育是经济建设的一部分的观念。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使办学的指导思想从单纯的升学教育转到以为经济建设培养人才为主,兼顾升学的轨道上来。

(二)协调德、智、能、体、心、劳是是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

1.德――思想品德、政治品德、道德品德素质

必须加强职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德”的素质。坚持以德育人,做到“育人品第一,学识其次”,充分发挥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动力、导向和保证作用。

2.智――知识素质

知识素质主要是培养学生“知其所以然”的。但在职业技术教育中文化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底子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后劲不足。因而,为了更好发展职业教育,必须提高知识素质。

3.能――能力素质

提高能力素质,是培养高素质职业技术、技能人才的核心。职业技术教育要想最终成功,就必须加强职业技术、技能人才“能”的教育。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中,“能”的教育是一个薄弱环节,我们必须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

4.心――心理素质

培养高素质职业技术、技能人才,必须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可能在以后工作岗位上与他人搞好合作;在竞争中,面对挫折和失败时才会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适应这个社会。

5.劳――劳动素质

劳动素质是高素质技术、职业技能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劳动素质包括劳动观念、劳动知识和劳动实践。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高素质职业技术、技能人才,我们就必须加强这几方面的教育和培养。

6.体――身体素质

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培养高素质职业技术、技能人才的物质基础。只有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才有充足精力去胜任以后工作,才能参与社会竞争,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不管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协调好各个因素,充分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现代化国家培养新一代劳动者。

(三)改革和完善职业技术教育是其发展的关键

为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职业技术教育工作在教育体制、教育结构尤其是教育方向等方面进行相应转变。

1.办好各类职业技术学校

对现有的各类职业技术学校,一是扩大招生规模,特别是扩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规模,尽可能多的吸收初、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二是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把“需有所教、教有所用、用有所得”这一指导思想贯穿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各个层次、每个环节,按照这一指导思想进行专业和课程设置。三是在各类职业技术学校中,选择一批办学思路清晰、教学方向明确、教育水平较高且在经济建设中贡献突出的典型,将其建设成为示范性骨干学校。四是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创办新型职业技术学校,开辟职业技术教育新领域。

2.开展灵活多样职业技术教育模式

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第一、走联合办学之路。第二、转换办学机制,职校实行企业化经营。第三、学制灵活机动,长短班相结合。

3.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

职业教育应以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为宗旨,要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教育面向劳动世界”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这不仅在于这样做可以使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并且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

4.加大人才投入,加速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第4篇

关键词 美国特殊教育 教师短缺 原因 补充策略

分类号 G760

教师问题是全球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美国作为一个教育强国,其教师队伍同样存在着数量不足、质量不达标等问题。尽管各州情况不尽相同,但特殊教育、数学和科学等学科教师短缺均比较严重,特殊教育教师问题尤其突出,且困扰美国教育长达几十年之久。对此,美国进行了长时间、广地域、大范围的探索。

1 美国特殊教育教师短缺现状

美国特殊教育教师短缺,无论是从总体数量、教师素质还是涉及的地域与类别看,都要远远超过一般学科教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教师数量短缺

特殊教育教师短缺普遍存在。据“面向特殊教育的高等教育联盟”调查发现,特殊教育教师短缺在全美50个州普遍存在,有98%的学区报告称特殊教育教师短缺。从现在到2018年,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增加17%才能满足需求,超过任何一个行业的需求率。例如,据相关研究(Zost,2012)表明,德克萨斯州获得完全认证(fully certified)的特殊教育教师缺额19%,在农村地区甚至达到了36%。

特殊儿童增多凸显特殊教育教师不足。Swanson(2012)研究发现,1976年,3~21岁的特殊儿童占学生总数的8%,而到2006年这一数据已经升至14%。从1993年到2006年,残疾学生数增加了将近70万名,年增长率达55%,这是学生总人数增长率的两倍还多。其中,特定学习残疾和其他健康问题的学生分别占了约50%和25%。虽然近几年特殊儿童数略有下降,但仍维持在13%以上。残疾学生的大量增加更加凸显特殊教育教师的短缺。

1.2教师素质偏低

按照《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CLB)法案所确定的标准,高素质教师应当获得学士学位及任教资格证书,同时精通所任教学科的学科知识。以此标准衡量,美国大量在岗特殊教育教师不能达标。美国教育部的调查数据表明,美国高素质特殊教育教师短缺率高达11.2%,也就是说,有大约45514名在职教师达不到该标准要求。中学特殊教育教师资格问题尤其明显,有调查表明80%以上的中学特殊教育教师在其所任教学科并不能满足高质量要求。

许多学区不得不聘用持有临时或替代性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的候选人执教。据估计,在每年聘任的新教师中,有四分之一没有完全的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在2003年前后,超过49000名不具备任教资格的特殊教育教师在岗教学,为接近83万名残疾学生提供服务。据统计,在2005年占全国特殊教育教师总数9.6%的教师没有获得完全职业资格证书,有些州或者地区这一数据甚至在25%以上,如哥伦比亚地区高达28%。这种质量上的不足比数量上的短缺问题更加严重,被研究者描述为“慢性而持续”的特殊教育教师短缺。

1.3队伍结构失衡

首先是特定文化背景特殊教育教师缺乏。由于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存在着大量的欧洲及亚非移民,2008年的数据显示所有残疾学生中这类学生占了将近30%。这样,特定语言和文化背景的残疾儿童教育问题就变得非常突出,而具备语言及文化沟通能力的潜在特殊教育教师候选人却只有14%左右。

其次是性别比例失调。由于在社会期望中教学被看作是“女性工作”(women’s work),男性教师匮乏,男生缺乏相应的榜样模型以及社会期望,因此很少愿意选择教师这一职业,从而导致教育行业中男教师较少,而这在特殊教育领域尤其明显。

1.4区域差异显著

一般来说,经济落后地区较其他地区的特殊教育教师短缺更为严重。来自美国教育就业协会(AmericanAssociation for Employment in Education,简称AAEE)(2000)的报告显示,美国西部高山区、中部,高原地区和阿拉斯加地区在所有类别的特殊教育岗位都存在教师短缺。而西部、南部中心区、东南区、盐湖区和亚特兰大中部60%以上的特殊教育岗位类型都存在着教师短缺。

2 美国特殊教育教师短缺原因分析

虽然也有特殊教育教师因为个人原因(如家庭、婚姻、退休等)离开或不愿进入特殊教育行业。但从总体上来看,特殊教育教师短缺主要是由特殊教育岗位社会地位低、工作负担重、缺乏足够支持及流失严重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同时,《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要求所有教师必须获得州教师资格证书,导致部分不合格教师被清退同样加剧了特殊教育教师的短缺。

2.1相关法规过严

Nichols等指出,相关法规是造成特殊教育教师短缺的原因之一。1997年及2004年的《残疾人教育案》(IDEA)修正案以及《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的实施加剧了特殊教育教师的短缺。一方面,这些法律法规将更多的孩子定性为特殊儿童,从而增加了特殊儿童的数量;另一方面,这些法案对于教师的任教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致大量没有获得任教资格的特殊教育教师被清退,从而加剧了特殊教育教师的短缺。

2.2教师工作负担重

有些学区只有寥寥几名特殊教育教师,一名特殊教育教师要负责一个学校甚至是数个学校的特殊教育教学工作,教学跨越多个年级,需要掌握广泛的课程知识。如山的文件工作(paperwork)以及与家长的频繁沟通等使人们不愿意进入特殊教育行业。正如有特殊教育教师所指出的那样,由于州内“个别化教育项目”(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缺乏标准化,每年都在发生变化。并且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地区,因此,教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整理他们的相关信息,花费至少4个小时了解一个学生的情况,花费5个小时去检验原来教师的评语,最后用40分钟时间完成报告。这些工作需要在课下时间和周末来做,总是让教师精疲力竭。

2.3缺乏足够支持

由于特殊教育教师并不被普通教育教师认同,他们感觉自己生活在社会与学校的主流文化之外,使特殊教育教师对于学校文化产生疏离感,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感觉孤立无援,缺乏安全感。如有特殊教育教师反映:“由于缺乏普通教育同事的理解,导致我被疏离、冷落、排除在外,并且感觉不到自身的价值”。

特教教师缺乏资源与人员支持,反映在:(1)获得资源有限。许多特殊教育教师缺乏足够的教学材料、物理空间以及管理者的关注。一位特殊教育教师说,他在一个非常贫穷的小学工作了12年,有9年时间需要成为“资源专家”,自己寻找资源,缺乏合适的材料。他与其他四位同事共用一个办公室。(2)人员支持不够。许多学校缺乏特殊教育教辅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心理咨询师等,致使特殊教育教师经常感到孤立无助。

2.4教师流失率高

“教学与美国未来国家委员会”(National Commis,sion on Teaching&American Future,2003,简称NCTAF)将教师流失称之为“国家危机”(national crisis)。根据Boe(2005)的研究,每年平均有6.27%的特殊教育教师离开教师岗位,从事其他职业;有8.27%的特殊教育教师转行从事普通教育。也就是说,每年有大约15%的特殊教育教师流失,是普通教师流失率的2倍。每年离开特殊教育岗位的教师比新增特教教师还多。并且,特殊教育教师流失最严重的是城市和农村贫困区域的学校。

初任特殊教育教师流失率高。在所有学科的初任教师中,特殊教育教师是流失率最高的,特殊教育教师最初三年的流失率达到了19.9%。初任教师入职五年后,特殊教育教师离职率达到40%以上。

未获完全特教资格的教师流失严重。比如JamesMcleskey,Bonnie S.Billingsley(2008)-13J的调查显示,某大城市学区,由于特殊教育教师短缺,不得不雇用了100名未获特教资格的替代者(substitutes)填补特殊教育岗位空缺,然而,之后三年中这些教师有40%~50%选择了离开。

并且全美320万教师中有将近一半是婴儿潮(ba―by―boomers)时期出生的,他们在最近几年都将临近退休。由于以上多方面原因,造成了特殊教育领域的教师短缺。

3 美国特殊教育教师补充策略

根据特殊教育教师短缺问题,美国各个州、学区及学校采用了多样化的补充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建立特殊教育教师综合数据库

许多州建立了州(际)特殊教育教师个人数据库(personnel databases),以便了解州特殊教育教师的数量、分布、工资、流动等基本状况,为特殊教育教师的招募与保留提供政策依据。2002年,肯塔基教育专业标准委员会与北卡罗来纳州教育部、北卡教育研究委员会合作,共同搜集并建立了跨州的教师数据库,包括教师的培养、需求、流动与保留等。北卡教育研究委员会对近几十年州内教师的流失状况进行了纵向分析,同时州政府还对州内的42000名教师进行了调研,以了解他们的工作条件。这两个州的数据便于管理者及政策制定者按照学科及地域分布状况招募并补充教师,并提供合适的初任教师教育项目。

3.2减少特殊教育教师需求量

Boe(2006)指出,寄希望于将来培养大批的特殊教育教师填补所有空缺岗位是不现实的,应对特殊教育教师短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减少特殊教育教师需求。所应用的策略包括:(1)减少定性为残疾学生的数量;(2)重新设计教育过程,例如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或者聘请教师助手,从而减少全职特殊教育教师需求;(3)增加普通教师对于残疾学生的指导,或扩大全纳教育实践。此外,许多学校还聘请了退休特殊教育教师重返课堂,担任部分甚至是全部教学任务,以减少新教师的需求量。

3.3整合特殊教育教师培养途径

改革现有培养模式。包括改革特殊教育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加强特殊教育知识和理论的教学,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学术水平。例如,Carla McClure,cvnthia Reeves(2012)的调查显示,2004年在北达科他州,不同类别的特殊教育教师培训需要学员花费很多时间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北达科他州大学改变了教师培训模式,通过案例管理和服务不同残疾学生的方式展开。这样,许多农村的小学校都能够保证每天至少有一名特殊教育教师全程在校服务。

精心设计替代性特殊教育教师培训项目。根据Rosenberg等(2007)的研究,在美国有大量的替代性特殊教育教师培训项目(alternative route certification progams)存在,尤其是在特殊教育者极其短缺的那些州。这些项目大多是为想从其他行业进入特殊教育领域的人员设计的,并且这些项目秉承美国教育部坚持实践取向的意见,通过作业、远距离教育培训候选人。许多学区还着眼于那些社区内从事过与特殊教育相关工作的人员,并鼓励他们通过一定培训进入学校担任特教工作。

为学校员工提供培训,使其具备任教资格。美国许多学区都寻求为现有普通教师、教辅人员(parapro-fessional)提供资金、时间等支持,使他们参加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培训,获得特殊教育任教资格。

3.4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福利待遇

提高教师待遇。各州及学区教育政策制定者已经意识到教师薪水不足以吸引和保留有能力的教师,因此,许多学区通过提高教师工资、增加奖金或者改革教师工资制度的方式吸引和激励特殊教育教师。来自Shaffer(2006)的研究表明,亚利桑那州的阿什福克学区将初任教师的工资提高到了36000美元,年,是该州最高的,并且该地区为新教师提供了6(130美元的奖金。

为教师提供(免息)贷款或者代偿贷款等。许多州和学区为教师提供了住房补贴等,有些州还还为大学生提供贷款,大学毕业选择到特殊教育工作一定年限,就可以根据情况减免贷款。如Putney(2009)的研究表明,阿肯色州(Arkansas)为参与教师教育项目的每名候选人提供了3000美元的贷款,如果候选人达到一定的学分绩点、获得教师教育资格并到某些教师特别短缺的学科如特殊教育任教,这些贷款将获得减免。

3.5改善工作条件

对于教师补充问题来说,使教师岗位变得更富于吸引力以减少教师的流失是非常必要的。因此,管理者通过多种策略改善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环境。

管理者多方支持。早在1994年,LittrellLl9j就为管理者多方支持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包括:(1)情感支持。考虑教师的想法,创设宽松的交流氛围,表现出对教师工作及其人品的欣赏等。(2)教学支持。为教师提供与教学有关的帮助,包括提供必要的材料、空间、资源,为教师提供合理的教学时空。(3)信息支持。为教师提供进修、会议以及有效教学等多方面信息。(4)评价支持。通过与教师持续、深入交流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建议等。

营造“家”的学校氛围。有学者(V L.Estrada等,2010)在调研中发现,能够长期在某一个学校执教特殊教育的教师大多提到了“家的感觉(sense of family)”作为他们一直在其工作岗位上工作下去的动力。管理者、普通教育教师、教辅人员以及学生像家庭成员一样的支持、关怀是他们在岗位上坚守下去的重要原因。

减轻教师工作负担。许多学区或者学校通过降低班额、提供教学助理以及优化教学设备的方式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如斯波坎市的威尔皮尼特学区为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专职的教学助理,并且将班额限定为17人左右。

3.6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

贾斯特森(Gerstsen,2001)等指出,那些感觉到自己有机会在工作中学习的教师倾向于继续工作下去。因此,为特殊教育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对于教师的招募与保留是十分必要的。

为教师提供初入职指导。根据每一位初入职特殊教育教师的特点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指导者。理想的指导者应当是与被指导者教授同一年级同样残疾的儿童,在一起办公,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及指导经验,并且富于耐心。2004年,Smith等人调查发现,同一领域的初入职指导能够使初任教师第一年的流失率降低30%。指导的内容包括教学计划和程序的建立,教学资源的支持,教学方式的改进,学校文化的适应,工作压力的排解。并且这种指导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而后者被证明效果更好。

为教师提供学习机会。教师的学习包括校内同事间研讨以及专业进修等。学校领导者为特殊教育教师学习提供时间和资金支持。同时,管理者通过与特殊教育教师座谈等了解他们的需求,针对其薄弱方面采取定期或者不定期的专业培训,据L.W.Moses(2005)的研究表明,特殊教师教师在三种相关的技能领域相对薄弱,分别是教授来自于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的学生、合作以及应用技术进行教学。

与大学(学院)建立特殊教育科研联系。美国诸多学校通过为大学或者学院的特殊教育实习教师提供实习基地,与大学特殊教育研究者共同开展相关研究,为本校特殊教育教师提供专业发展资源等。

3.7采用合理的招聘策略

选择合适的候选人。Mark等(2005)的研究表明,有很强家庭关系且非常愿意参与兄弟姐妹生活的人更愿意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因此,学校与高等教育机构更倾向于为那些有残疾兄弟姐妹并且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候选人提供特殊教育职业信息,这被证明是低成本且高效的。

应用灵活的招聘方式。Shaffer(2006)经调查研究发现,近年来,加利福尼亚教育部特殊教育管理部门在其网站开通了互动平台,为那些有志于特殊教育的人士答疑解惑。并且该网站还提供了教师访谈的录像,为网站访问者讲述教师生活的感受,解释所需要的资格证书及其获得过程。该网站还介绍了大量教师招募与培养项目,以及各种财政补贴信息等。而维吉尼亚州不仅有类似的网站,还通过广播与电视等特殊教育教师招聘信息。

4 结论与启示

美国特殊教育教师补充问题是横亘在美国教育面前的重大问题,美国各级政府、各学区及相关学者都非常重视,虽然距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尚远,但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合理的补充策略。美国特殊教育教师补充问题能够为我国教师补充提供一定启示。

4.1部分不达标教师在一定时期内将继续存在

美国作为教育强国,其特殊教育领域中尚存在着一定数量不具备完全任教资格的特殊教育教师,并且在特殊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我国地域广阔,区域间教育差异大,在某些特定地域(如边远农村)和特定学科(如特殊教育),一些并不具备完全的任教资格的教师还有一定存在的必要,在没有条件为这些学校或学科配备合格教师的情况下,代课教师或不具备相关学科任教资格的教师将继续发挥作用。

4.2建立区域教师综合数据库

美国许多州都建立了区域间教师综合数据库,统筹教师的流动与补充等。我国地域广阔,区域间差异显著,但区域间教师统筹力度不够。为此,应当建立区域教师综合数据库,包括教师的招募、流动与离职,以及教师的分布、工资等。相关部门应加大区域间教师统筹,开创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彼此协调,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4.3吸纳相关人员进入到教师队伍中来

在我国,教师主要来源于师范大学毕业生,缺乏多样性,部分学科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此,我们认为应当拓展教师来源,严格教师准入,吸纳更多的社会人员经过培训与考核之后进入学校担任教学工作,这对于教师短缺的学科尤为重要。同时,为了解决某些学科师资不足的现状,学校应鼓励相关教辅人员通过培训获得任教资格。

4.4创设良好的校园工作环境

学校良好的工作环境对于教师(尤其是边缘地区或边缘学科的教师)的补充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学校管理者应当创设宽松、愉快的学校氛围,加大投入改善学校软硬件设施,为教师的教学与生活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包括欣赏教师的工作方式,建立教师专业共同体,为教师提供信息支持,提高福利待遇以减轻教师生活压力等。

第5篇

积极推行随班就读,能够使更多的残疾少年儿童与普通孩子一起接受教育,使其真正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以及相对均等的教育成功机会,有利于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及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实践同样证明,随班就读能够促进特殊学生和普通学生共同发展。随班就读学生比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及自信心更强,更具备自立自助能力,对学校生活有较高满意度和归属感。同时,随班就读班级里普通学生的学业成绩、语言、行为、认知,不仅没有受到特殊学生的消极影响,反而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比一般学生更懂得关心、宽容、理解、欣赏、尊重、接纳、激励、合作、助人,更具有爱心、责任感等。普通学生与残疾学生因此能够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共同发展,真正实现了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有机结合,共同提高。

新修订的《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以下简称新《实施办法》),于2013年9月1日起施行。新《实施办法》对普通学校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少年儿童随班就读作出了具体规定,对于保障残疾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具有重要意义。新《实施办法》共9章65条,8000多字,内容丰富,亮点突出。除第九章附则外,每章都直接涉及特殊学生群体,为推行随班就读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整个文本从政府职责、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经费投入、法律责任等五个方面保障了随班就读政策的落实。

一、明确各级政府是落实随班就读政策的主体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公共性、免费性和基础性。这同样适用于所有的残疾适龄少年儿童。新《实施办法》第五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家庭经济困难、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中的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这一条明确了对特殊学生群体实施义务教育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职责。

二、义务教育学校规划与建设,要保证满足随班就读的需要

新《实施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特殊教育学校(班),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特殊教育学校(班)应当具备适应残疾儿童、少年学习、康复、生活特点的场所和设施。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生活、康复提供帮助。这一条不仅明确了各地要设置特殊教育学校,保障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更重要的是,还将“随班就读”明确单列出来,为随班就读的推行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更好地保障了残疾少年儿童在普通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三、提高教师的待遇,留住更专业的特殊教育教师

对于特殊学生群体来说,更需要有相应专业的优秀教师。新《实施办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在特殊教育学校(班)和普通学校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享受国家规定的特殊岗位补助津贴。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提高农村地区学校教师的津贴、补贴标准,改善教师生活条件。这条规定提高了从事特殊教育教师的积极性,确保留住更专业的好老师,为随班就读的学校提供了专业的师资保障。

四、义务教育经费向特殊学生群体倾斜

新《实施办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特殊教育学校(班)学生和在普通学校就读的残疾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应当高于普通学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特殊教育学校除正常的教育教学设施外,还需要专门的辅助仪器和康复设备等,帮助孩子们矫正或康复训练。教育经费的倾斜能够更好地保障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设施和设备配备到位,保障接收特殊学生的普通学校正常运转,更好地保障残疾少年儿童的受教育权。

五、进一步明确法律责任

新《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了法律责任,如出现未按照规定设置特殊教育学校(班)和寄宿制学校的、拒绝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少年儿童随班就读等情形的,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些规定,增强了法律的强制性,能够更好地保障随班就读政策的落实与推行,更好地保障特殊学生群体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第6篇

关键词: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对策建议

近年来,随着教师专业化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作为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方面,成人高校教师专业化也逐渐走出边缘地位,成为学者探讨的焦点。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较之普通高校教师队伍专业化来说,成人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步伐缓慢,所以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更为滞后,任务更为艰巨。教师发展是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源泉、立校之本,要使成人教育得到可持续发展,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提高成人高校教师专业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成人高校教师专业化的界定

目前,国内对于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内涵的说法还不确定,在这里,依据我们对专业化内涵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界定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从动态角度来看,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是指成人教育教师在成人教育工作生涯中,遵从成人教育专业道德规范,依托成人教育教师专业组织,通过终身训练和自主学习,精通某门专业学科知识,习得成人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从教素质,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成人教育教师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从“普通人”或“普通教育教师”转变为“成人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过程。从静态角度来看,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是指成人教育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一门专业,成人教育教师真正成为专业人员并得到社会认可这一发展结果①。

二、理论界对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

仔细分析近十年来我国有关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研究成果,不难看出,学者们对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制度的建立与实现途径做了较多的探讨,提出了不同主张。许多学者借鉴国外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实现途径,从某一微观具体策略构建方面探讨如何促进我国成人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如开展丰富多彩的成人教育教师培训、试行成人教育教师证书制度、行动研究、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加快专业组织建设等。还有学者借鉴发达国家对成人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的经验,提倡采取“短期训练、中期进修和长期研究”等三种方式,对成人教育教师进行专业培育,提高其专业素质,从而促进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实现②。鉴于新疆特殊的人文环境和地理位置,这些途径对新疆成人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来说,有些方法是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有些却是不实用的,如短期训练,一般3-5天,就是在首府乌鲁木齐举办,来回路途加培训天数至少就要一个星期,这对正在给普通生授课的任课教师来说,无法大批量送出,即耽误普通学生的授课任务,而且花费也比较大。

三、新疆南疆高校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从外部环境来看

成人招生规模萎缩,社会上大多数人学历层次已达标。近年来新疆成人高校的招生人数呈明显的下降趋势,2005年录取新生为4.2万余人,2006年为3.2万余人,2007年为3.2万余人,2008年为3.5万余人,可以看出,自2005年以后,生源呈明显下降趋势。“成人高考作为学历补偿教育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主管教育人士都认为成人院校没有单独存在的必要,但同时也认为成人教育还有其存在的空间,不能进入普通高等院校学习的人、有转行要求的人,还有提高学历的要求,这在一定时期内还能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但是,成人教育生源有所萎缩是正常现象,也表明了成人教育正由以数量为主的规模发展,走向以质量为主的集约型方向发展。对于南疆成人高校来说,面临生源的萎缩,就要想办法另谋使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出路,而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任何办学形式的保障。

(二)从授教者自身看

①普通教育方面。对于地处新疆南疆高校的教师,由于信息闭塞、环境艰苦、自身素质与内地高校有一定的差距等条件所限,他们习惯于安于现状,进取心缺乏,传统的教与学的观念根深蒂固,因此,教师的专业化对他们来说是一场极具挑战性的革命,但没有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育不可能得到持续发展。部分教师在授课多年后在知识方面和业务能力方面提高不很明显,仍停留在原有教学水平的层次上,他们对自身专业发展的意识也比较淡薄,对职业规范和专业发展的规律等方面的认识不到位,专业发展的实质关注不够,只注重外在性指标的提升,如教师的继续教育仍停留在文凭、学历等外在功利的追求上。在工作中对于晋级、评优等过于看重,而导致专业学习上急功近利和浮躁的倾向,其结果是:教师的学历高,但其专业化程度不高,从而影响到其专业上的长远发展③。

②在成人教育方面。大多数教师重视专业教育培训,轻视教师教育培训,对成人学生的特性不了解,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大多照搬普通生教学模式、照本宣科,实行成人教育“普教化”的做法,而不能从成人学员的实际出发,结合成人教育特点,形成一套适合于成人学员、能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大多数南疆成人高校附属于普通高等学校,我校也属于这种形式,教师不但要进行普招生教育,还要从事成人教育,还有其他的教学、科研或社会工作,遇到集中面授,往往是连续授课,劳动强度和疲劳程度都很大,根本无法脱产系统地接受成人教育方面系统的培训,只能自主学习,因而教师专业化成长缓慢,导致教学能力薄弱;因工作繁忙、时间不允许,所以对成人教育的科学研究就很少或水平不高。

四、新疆南疆高校成人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新疆是中国最大的行政区域,有其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是由兵团与地方共建的自治区,地广人稀,新疆南疆三地州更是被国家列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占大多数,还相对落后。人力资源不足,人才短缺是制约南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人力资源同其他资源一样,呈现“马太效应”,越是不发达地区,越容易流失人才。新疆南疆人才资源不仅要从留住人才、引进人才入手,还要想办法培养本地的人才,培养实用型人才,要大力发展职业培训和学历教育,这就需要当地的高校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真正跟得上时代的需要,只有培训、教育跟上了,人才得到了长足发展,才能真正使经济发展起来。近几年我校积极和各地州、县联合,组建了形式多样的培训班和学历班。

五、新疆南疆高校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结合南疆高校教师的实际情况,总结国内外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法、策略,新疆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进成人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学校方面

要搭建成人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营造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可以做以下几点:①制定相应的成人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我校成人教育教师基本都是兼职教师,他们或者从普通师范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或者从普通教育教学岗位直接进入成人教育教学岗位,他们没有进行过专门的成人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自身具有的一点成人教育理论知识也只是在从事成人教育后所接触到的零散的知识,或者在课堂上体会到的可能不甚科学的成人教育知识,特别是来自非教育行业的教师,他们连教育学理论知识都没有接触过,更不必说成人教育理论知识了。这样的教师他们虽然具有普通教师资格证书,仍然无法高质量地完成成人教育教学工作④。②鼓励教师参与成人教育研究,并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教师作为一个专门职业,应该有一个独立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不仅在课堂教学上应该赋予教师较高的自,而且在科学研究方面更应该赋予教师相应的自。这样才能增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时也能提高教师的自主意识,提高教师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可以组织立项与成人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关的课题,给予适当资金与小范围内政策或制度的支持,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积极性。③学校对从事成人教育的教学工作量在评职称及年终考核时应纳入计算范围。④开展校本教研。校本研究是以校本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教师和学校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研究模式。它强调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主导地位,突出教师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培养自主成长型教师。⑤校内培训是学校本位模式,这是一种很短期的培训。由学校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请一些教育专家或者是有经验的教师给学校教师做报告或开讲座。这种培训虽然时间短,但它针对性强,对解决教师的实际工作问题有帮助。⑥对口支援。与内地或新疆其他成人高校实施对口支援,送出教师进修或培训,吸取别人先进的教学经验。⑦搭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要开发学科教学网站,建设高校精品课程。开发学科网站,是培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精品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教育部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⑧教师内驱力的激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驱力,来自教师对自身职业价值的认识和追求,来自教师面对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的挑战而产生的危机和追求,来自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激发教师的内驱力,意味着教师必须具有很强的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其核心是强调教师要真正成为专业发展的主人,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 。学校要不断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力,因而要给教师设压力,促使其成长。

此外,我校在引进人才方面已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一方面,我校采用宽松的政策、优厚的待遇等手段引进各专业具有硕士研究生、博士学历和高级职称人才;另一方面,学校鼓励本校教师攻读在职、同等学力硕士、在职高校硕士、博士,学校提供相关培养费;去各名牌高校进行学期进修;参加各种骨干教师培训班、高校访问学者、出国进修、学术讨论会议等。而且在评定职称时也需要相应的学历,这给教师本身也带来了压力,许多教师纷纷响应号召,大大推进了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进程。但学校在注重培养人才的同时,不应只单纯地强调教师的学历,只追求学历达标,还应该处理好学历的提高与教师的素质培养的关系,因为学历的提高并不能提升教师的素质,还应该进行教师教育。

(二)教师自身方面

①更新观念,树立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观念。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高等教育目标、观念、课程及师生关系的逐步转变,迫使高校教师重新审视自身的角色定位,要求他们走出传统的角色,准确地认识这种角色的转变,对于高校教师把握今后的专业发展取向具有深远的意义。教师要通过反思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吸纳新的教学理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观、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见解,还要求教师与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共同协作。②自主研习,校本研修。自主研习,就是调动教师自身的动力。社会的环境,外部的条件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而教师自身的动力,内在的意识才是推动教师自身发展的最强大动力。要满足教师的需要,就要激发教师的工作动机。工作动机与工作本身是相联系的,是人们从工作中获得感受,从而满足有关需要的动机。校本研修,这种模式主要强调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应来自其内在的动力。“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校本研修的三个核心要素和关键词。③提高信息素养。新疆南疆高校距离其他高校和大城市较远,信息比较闭塞,而网络缩小了地区与地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网上信息交流非常快,目前我校校园网早已建成,而且基本上教师家家有电脑,因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促进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结合自身的教学工作,进行教学改革和探索,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无疑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④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在高校教师的职业生涯中,应更加注重对科学及教育、教学的研究与探索,包括:对教学的研究,对教材的研究、对方法的研究,对新课题、新技术的研究,对实际生活的研究、对学生心理的研究等等。高校教师具备很强的自我反思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并且时时都在思考怎样应对学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挑战,考虑在教学中如何将新知识、新方法加以扩充和应用。可见,高校教师的教学工作与科学研究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水平的提高与研究的深入是相辅相成的。可以说,教学与研究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两条腿,缺一不可。⑤在行动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在创新中发展。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学会在教学中反思,只是总结经验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观察分析、重新概括和积极验证等反思行活动。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是反省、思考、探索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反思来弥补自身的知识技能不足,提高自身素养和教学能力。以上教师自身方面的建议,促进了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进而促进了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今社会,人们对成人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要求也越来越高,但质量始终是成人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生命线,而质量的优劣与成人教育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息息相关,提高教育质量,教师是关键,普通教育如此,成人教育亦如此,因此,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王晓斓.关于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建设的思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6):64-66.

②刘奉越.近十年我国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综述[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8(4):10-12.

③尹小艳.西部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与出路荆门[J].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教育学刊,2007,22(4):90-92.

第7篇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传统观念;师资力量;办学模式;生源质量

农村职业教育是指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上,对农村广大求业人员所进行的种植、养殖、加工、运输、服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教育。农村职业教育既指农村中的教育要强化为农村发展服务,也指城市中的教育要强化为农村发展服务的功能;而且,农村职业教育还应着力于培养大量能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人才,追求类别和层次的多样化。

一、传统观念束缚

长久以来,人们已习惯把普通教育视为“正统教育”;而把农村职业教育称为“次等教育”,视为那些“升学无望”的“弱势人群”、“边缘人群”的“社会救济”,是在无法继续接受普通教育的情况下不得已做出的选择。

职业教育发展遇到这种问题是一种必然,这种结果可归因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我国“重商轻农,重工轻农”、“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观念及“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文化的渗透,对重视动手技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必然存在着忽视甚至鄙视。这种文化影响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消除的。再加之城乡差距过大的“二元结构”,让许多人从心里看不起农民,多数农民内心充满自卑感,这使得脱离农村、接近城市、走进城市成为许多农民的愿望。因此对子女接受教育这件事,“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夹杂着离农心态和长期生活方式养成的务实心理让他们更多地选择让子女通过普通教育升大学,毕业后留在城里这一途径,认为这是彻底改变子女身份、摆脱农村乃至家庭命运的唯一出路。正是这种陈旧的观念导致社会上人们从内心深处鄙视技能和技术的学习,轻视现代意义上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职业教育,也使得以培养劳动技能为目的的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的职业教育陷入困境。

破除这种观念束缚,首先,可以通过电视、网络与报纸等大众媒介宣传农村职业教育的作用,让公众了解农村职业教育在劳动力转移及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帮助农村职业学校塑造新的形象,从根本上消除人们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错误认识,并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对人才需要的多层性、多样性和客观现实性。其次,利用实证研究的结果教育人们。不同教育类型的中等教育毕业生在收入和就业层次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而且职业教育毕业生待业时间明显短于普通教育毕业生。通过这些方式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营造一个有利的舆论环境。

二、师资力量薄弱

一方面,职业院校的办学历史不长,其师资队伍多由原来的普通院校的普通教师构成,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不相适应。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认识上的偏见,职业教育常常被看成低等教育,待遇较低,许多具有专业知识的人不愿意从事职业教育工作,也难以引进高水平的科技和管理人才到农村职业学校做兼职教师,这使得职业学校的教师比较紧张。甚至不少学校开了专业,却没有专业教师,名不副实。2005年全国农村职业中学的专业课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6.7%,实习指导教师仅占2.7%,教师总体学历达标率仅为37.42%(含城市职业高中)。以上种种情况表明农村职业学校教师资源总量不足,师资队伍的结构、素质和能力不能适应专业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要使职业教育的学生具有竞争能力,就必须要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抓住职业教育实践性的特点,让教师及时了解本学科、本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掌握本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让他们的知识、技能得到补充、更新、拓宽和提高。其次要开辟多种渠道,加大对骨干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力度。人才引进不能只局限于普通院校毕业生,也可以给优秀的职业学校毕业生提供留校任教的机会,或聘请企事业单位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到学校任教。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农村职业学校教师的待遇,不断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对教师的工资要按时足额发放,决不能以任何理由拖欠,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使教师能够安心执教,从而逐步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的稳定的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三、办学模式“普通化”

当前农村职业学校中有不少是由普通高中改制而成,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基本上源于普通中学,长期以来形成了以专业定向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方式,甚至教学内容都是多年一贯制。在专业设置上,过分强调理论知识,忽视学生动手能力;在教学上,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偏重基础理论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性和应用性;在教材上,内容陈旧,与实践脱节现象严重;在管理上,依然是以课堂讲授为主来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计划;在教学评估上,忽视实训、实践基地的建设,只注重学生知识多少,忽视学生能力高低。这种融“教堂式”、“填鸭式”、“守株待兔式”为一体的传统的办学模式是不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与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对劳动者数量、质量、类型、层次、结构要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使得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适应能力较差,难以满足人才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进而也导致了农村职业学校缺乏吸引力。

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明确人才培养方向,调整专业布局和更新课程结构。在教材建设上,要改变目前“少、空、旧”的局面,建立既注重基础知识又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的全新教材体系。在课程设置上,要拓宽学生的基础知识,从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向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转变,另外,要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实用技能,开展灵活多样的专业技术培训,为学生的升学和就业提供更广阔的选择空间。在培养目标上,调整过去单纯针对职业岗位、学生职业技能过于单一的培养方向,将其扩展到着眼于劳动者的整个职业生涯,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增强学生适应岗位变换的能力。其次,要优化专业结构以适应市场发展要求,并实现农村职业教育品牌化。这就要求农村职业教育瞄准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路径,围绕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战略,立足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努力开发具有资源优势的特色农业和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型专业,培养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技术人才。

四、生源质量差

“生源质量”是一个包含“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全面质量标准体系。但是,这种全面的质量观在衡量“生源质量”时几乎是不可操作的。因此,人们普遍用考分来衡量生源质量。当前大多农村职业学校的学生无需中考分数,对学生来者不拒,成了零门槛,无竞争入学。

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农村职业学校不断降低生源要求就像市场上的产品不断降低价格一样,在一定的范围内,能起到刺激消费的作用。但当这种价格降到一定的程度以后,不仅不能增加需求,不能促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反而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极大危害。这种无竞争入学会使农村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大大降低,从而给学校的毕业生质量也带来负面影响,同时也给用人单位带来对职业教育学生素质的偏见。另外,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毕业生的总体质量严重下降,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就业困难又反过来影响学生入学的积极性,致使“马太效应”出现。这种效应使得农村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越来越低,并被冠以“次等教育”,导致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农村职业教育产生“本能”的抵触。这种抵触情绪严重影响了农村职业学校的招生。尽管学校的老师上门去动员学生来上学,学生也不愿意来。很多学校就把招生任务分配给教职工,发动全校教职工四处奔走,并制定各种奖罚措施调动教职工的招生宣传积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工作的艰苦性与繁杂性,并影响了教师继续学习的热情。还有不少学校为了多招生,把原本应该在教学环节上竞争的主战场前移到招生环节,在招生宣传上做文章,把商场上的惯用手段用在了招生上。在本地招不来学生,就到外市县靠夸大的招生宣传来招生。这就迫使农村职业教育陷入另一个恶性循环中,这种“变脸”的职业教育不是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加强对农村职业学校的监督和管理。首先政府要加强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要把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确保农村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要对农村职业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进行全面监控,建立督导评估制度,制定办学条件评估和教育教学水平评估标准。其次学校要积极打造农村职业教育的品牌、推介农村职业教育典型,探索农村职业教育特色的培养模式,以质量和特色求得新发展,例如:实施新的以职业岗位的综合能力为基础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与国际接轨;加强重点专业建设,树立品牌意识。再次,把农村职业教育真正办成传播文化知识的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让农村职业学校的学生成为传播农业科学技术的主力军,这样才能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和声誉,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开拓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刘春生,王虹.农村职业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1992:1-111.

[2] 张力跃.多重视域下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08,(26):22.

[3] 聂伟,罗明丽,杜侦.从教育供求角度分析我国中职教育

发展的困境[J].职教论坛.2009,(4):28.

第8篇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 教师素质 

 

21世纪初,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形成了高、中、初级职教齐全,行业、专业基本配套的职教格局”。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颁布实施,我国的职教事业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职教师资队伍仍然是制约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教师的数量、素质、结构、管理以及培养,都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惑”。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师资质量问题,而教师的素质能力则是影响职教师资质量的根本因素。 

一、我国职教师资素质的现状和问题 

1.我国职教师资素质的现状。职业教育学校的专业教师既要能进行理论教学,又要能进行实践教学,这是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与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相比,我国的职业教育教师多数缺乏生产实践经历,不了解企业的生产实际,实践技能水平较低。虽然我国早在1995年就对职业教育教师实行了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但根据相关调查,我国职教师资素质的现状如下:(1)教师资格尚未达标。“69.6%的教师是先上岗,后取得教师资格证”,只有7.49%的教师拥有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证书,“大量实习指导教师属于无证上岗”。(2)师资结构性矛盾突出。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文化课教师过剩。专业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不强,知识更新速度跟不上社会对岗位的要求。来自企业或毕业留校的实习指导教师,虽然实践技能水平较高,但学历却偏低,缺乏正规大学教育和师范训练。(3)师资缺口大。截至2009年,“我国中职专任教师的缺口达36万”。 

2.我国职教师资素质的问题。一是师资引进问题。我国长期存在着强烈的“普教情结”,这导致职业学校引进高素质教师的难度较大。就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既有较高的学历水平又有相关工作经历的高素质人才大多不愿来职业学校任教,形成了师资高要求与低素质之间的巨大反差。二是职教师资的专业化程度不高,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脱节。传统的教师培养环节是封闭式的,完全照搬普通师范院校的经验,忽视了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特点;而培训环节又过度追求完整和全面,使得培养与培训之间缺少有机联系,培训的效率不高。三是职教师资素质认定标准没有体现出职教的特点。德、英、美等发达国家普遍要求职教师资必须有相关工作经历,而我国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仍按普通教师标准认定,未能体现出职教的特点。另外,在工作实践和对中、高等职业学校的评估中,只是对“双师型”教师提出了数量和目标上的要求,没有制定出科学、规范、严格的标准。 

二、职教师资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求 

所有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在其从事的专业方面必须是合格的教员;必须具备系统的工业和职业教育知识,并且具有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经验,具有工业和商业的具体经验;技术教育教师的最低学历应当是具有大学或相当于大学的学历,职业教育教师应拥有大学学位或大学毕业证书,并且必须是由正规学院或大学授予,当然也不排除聘请一些有特殊技能和经验却没有大学学历的人员担任教师。此外,现行的职教师资培训课程体系也可以反映出对职教师资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求。目前职教师资培训的课程包括教学研究、职业技术课程、正规的和开放的课程。其中,教学研究的课程包括普通教学方法学、专业教学方法学、教育心理学,特别是青少年和成人学习心理学、课程设计与发展、学生评价技术、教室(车间)和图书馆技术、实习教学、教学技术、职业技术教育的比较研究以及职业技术教育的历史、哲学与发展;职业技术方面的课程包括与工业、农业和商业的实际相适应的特殊方法学;正规的和开放的课程包括社交礼仪、道德理论研究、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课外学习等。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师范教育,对职业教育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也有别于其他类型的教师。从师范教育到职教教师教育意味着重要的制度转型,研究职教教师教育是时展的呼唤与回应。职教教师教育的发展取向面临着三大冲突:定向型与非定向型制度之分,学术性、师范性与技术性定位之争,职前培养、入职教育与职后培训体系相分裂。而一体化的职教教师教育体系、整合化的职教教师教育结构、本土化的职教教师教育制度是专业化取向职教教师教育的基本架构。 

三、国外职教师资培训的现状及趋势 

国际上流行两种不同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系统。一种是职前教育,即在成为合格教师之前而接受的培训;另一种是在职教育,即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使之成为合格的教师。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同时采用这两种系统。一般来说,职教师资培训包括三个部分:(1)专业学习(specialist or content studies);(2)职业学习(professional studies);(3)普通学习(general studies)。在专业学习方面,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艺必须与工作岗位密切相关;其二,要通过岗位的工作实践去实际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艺。职业学习旨在发展两方面的能力,一是与教学任务相关的职业知识,二是在课堂、实验室或车间所需要的教育方法及策略。 

职前培训是通过直接学习相关课程,发展职业教师能力。职前培训既要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巧,还要教给学生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的实践经验。职前培训的优点在于教师的知识面宽、责任感较强;其弱点在于,教师对相关领域缺乏实践经验。在职培训是直接对学员进行职业训练,以提高其专业能力。由于学员已经掌握了一些知识和技巧,因此培训课程主要集中于“职业学习”,有时也包括“普通学习”。在职教育的优点是教师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能确保培训紧密联系实际;其缺点是培训时间短,培训内容不够全面,难以使学员获得从事职教工作的全面能力。 

近年来,职教师资的需求量增长迅速。英国目前从事职业教育的全职教师的数量比20世纪50年代初期增加了17倍,兼职教师的数量也呈增长趋势。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增长则更为迅速。这种急剧的增长导致了教师质量的下降。英国成功通过教师资格培训计划的全职教师不足一半,兼职教师就更少了。美国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发展中国家的大多数教师甚至没接受过初、中级训练。在美国及许多发展中国家,培训工作是由专门从事这一工作的专业院校承担;而在英国和澳大利亚则由大学或高等教育学院负责,这些大学和学院都是一般性的高教机构,并非专门为培训职业技术教师而设置的。 

四、我国职教师资素质拓展的路径 

2005年10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强调了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指出“职业学校还要补充大批教师队伍,探索职业学校的教师培养标准是今后提高职业学校教师质量的途径”。由此可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教师资队伍是时代的要求。专业化是我国职教教师教育发展的科学路径,发展专业化取向的职教教师教育是历史的必然。“双师型”职教教师是专业化取向的职教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双师型”职教教师的专业化标准为“一全”“二师”“三能”和“四证”。要造就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就必须紧紧围绕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职业性、技术性、师范性、学术性”的特色来进行。 

1.英国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英国的“三段融合”“三方参与”的培养训练模式对我国的职教师资教育与培训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所谓“三段融合”,即将原来职前、职后分离的两段式培养模式变为职前培养、入职辅导、职后提高三段融合的培养模式;所谓“三方参与”,即充分整合大学、职业学校和企业三方的资源,融合三者特色,积极推进职教教师培养的社会化。 

首先,职前教育旨在帮助有意成为教师的人员获得政府认可的教师资格。职前教育有两种途径:一是完成本科教育,二是完成研究生教育。在大学修读本科课程,主要包括一门或多门有关教育经验和教育理论的学习科目,毕业时即可获得学士学位和教师资格证书。在获得大学学历的基础上,可直接申请修读为期一年的研究生课程,或者工作一段时间后再回到大学继续修读研究生课程,毕业时取得教育学研究生毕业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教学实践和学术研究交替进行。学术研究主要包括对专业科目的深度研究,以及对教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的研究。并且增加教学实践,尤其加强在职业学校内的教学实践,充分利用大学、职业学校和企业的优质资源,加强教师教育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其次,入职辅导主要针对职业学校的新教师,旨在帮助他们快速进入专业角色。新教师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后就有资格接受为期3个学期的入职辅导,经考查合格后才能独立承担课程教学的任务,否则需要重回教育部门学习。新教师的入职辅导过程允许间断,但必须在辅导开始后的5年内完成。第三,职后培训旨在帮助教师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提升教学能力,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职教教师。职后培训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在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满足教师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在职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培训类型。职后培训能够促进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提高其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 

此外,英国历来注重在实践中训练教师。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用人单位为在职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并让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当指导员,帮助受训教师制订培训方案和行动计划,并监控培训进程和培训效果的考核。培训的考核结果是决定受训教师的续聘、晋升和加薪的依据。 

第9篇

具体来说,继续教育就是全社会人员在学校接受教育以后关于成人的教育活动,其中包括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是人们在往后的生活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历继续教育就是参加高等教育之后的再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学历提升,非学历教育是指已经完成正规教育并且在工作岗位上的所参加的专业技能再教育,对技术人员进行知识的扩张与补充以及整体素质的提高进行教育。不管是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教育,与普通教育一样,都是对自身的知识的补充以及素质的提升。相对来说,学校教育重视对知识的培养,而继续教育重视专业技能的提升。

2.新时期高校继续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思想观念滞后导致继续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边缘化

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大部分高校领导认为,继续教育只是学校在开展正规教育后所剩的富余资源而为学校创收利益的教学模式,为此来缓解学校内部的矛盾。而大部分老师认为继续教育内容涵盖的知识达不到专业层面,其学术水平层次低,都没有重视继续教育的发展,不愿意把大量时间与精力花费在继续教育工作中。据了解,大部分高校空喊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的口号,并没有付诸行动去实现,导致继续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逐渐边缘化。

2.2师资队伍、项目研发队伍及管理队伍无法满足继续教育发展需要

高校为继续教育课程提供的师资力量不足,并且教师对其的工作热情普遍不高,很大一部分教师缺乏教学实践经验,对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还不适应。从而导致教师只能通过教科书的知识和自身了解的知识为学生传授知识,并没有了解怎么样用合理的教学模式去传授知识与学生交流,使教学理论与实际需求相脱节,定位目标不明确。

2.3住房等硬件设施缺乏阻碍了继续教育的发展

大部分高校在制定学校教育内容时没有把继续教育规划在其中,所以没有准备继续教育所需的场地、寝室等基础设施,对于培训学员的衣食住行都是临时安排的,在学校遇到大批学员培训时,安排不合理就会导致学员学习生活秩序混乱,教育服务质量明显降低,从而让继续教育的发展陷入了困境。

3.新时期高校应如何改革和创新继续教育工作

3.1创新办学模式

就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办学模式单一,缺少特色品牌,多数普通高等院校的继续教育办学的办学模式较为简单,除了几所优质高效利用自身的优秀资源进行了各类教育培训,其他高校对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研究不深入。因此为了转变高等教育的形势和满足当代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全体高校应发展多种教学模式,应本着科教兴国战略和把教育作为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为宗旨,根据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要求和现阶段出于的环境以及提提供的条件,来构建高校继续教育的体制。积极开展形式丰富的教育活动,例如成人教育(脱产、函授、夜大)、远程教育、技能培训、职能评估、高级研修、资格认证等活动,来完善教学模式让高校继续教育健康和谐的发展。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实力水平在教育事业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普通高等院校教师素质较高,学术水平能力强,这些都是发展继续教育的优势。但是,继续教育又与普通教育不同,其有它自身的特色与专业性,需要各大高校积极开展相关培训活动,对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的教师进行专业的知识培训,让每位进行继续教育工作的培训师都拥有良好的表达能力与灵活的运用能力。

3.3加强教学设施建设

大部分高等院校基础设施完备,书籍资料、数字化资料丰富,这些资源为高效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便捷。高校应该把继续教育所用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学校设施建设的重要项目,来满足继续教育发展所需的教学场地、教学设施、教学设备的需求。这些目标的实现将加速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步伐。并且,学校还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让学校现有的教学优势与企业丰富的专业技能结合起来,为继续教育进行高效的服务,并且必须把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在高校继续教育的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提升自身的价值对社会效益做出贡献。高等学校应该利用较少的资源与资金投入,产出丰富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让高等继续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

第10篇

一、产生背景

1、现状调查

平煤集团一矿,年产原煤400万吨,是河南省最大的现代化生产矿井。平煤一矿职教中心于2002年和2003年先后得了国家三级煤矿安全技术培训基地和国家非煤产业三级安全培训基地的资质,几年来的实践经验得知,开展安全技术培训工作靠原来的教学模式远远满足不了安全生产发展的需要。一方面:作为煤矿企业是要以生产为主,如果职工都去参加培训了,必然影响生产。另一方面:职工参加安全资格培训持证上岗,是国家法律所规定。

2、原因分析

我们经过认真研究分析,将产生培训与生产矛盾的几种重要因素进行确认如下:

(1)培训与生产矛盾突出原因之一,是培训模式落

后。经过对2003年――2005年的培训模式调查,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普通教育模式,随着培训人数的增加,生产与培训的矛盾进一步突出。

(2)教学方法单一。原有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课堂

教学为主,学员到校参加脱产培训,教师课堂上讲课,学员坐在教室听。教学形式枯燥无味,加上学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年龄偏大,有都有生产任务在身,造成培训效果和培训质量不理想。

(3)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不广泛。缺少现代化教学设

施,如:电话教学设备,电视教学,网络教学没有运用,造成培训覆盖面小,培训空间也只能限制在教室内,培训时间也只限于在校学习的时间。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以上几点是造成工学矛盾的主要因素。那么是不是能找到一种既不影响生产,又能让职工按时参加安全资格培训的办法那?针对造成工学矛盾的原因,我们认为:只有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突破原有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扩大教学规模,实施全方位培训模式提升培训能力和效果,才是解决工学矛盾的最有效的手段。

二、概念和内涵

以往的安全技术培训模式是从普通教育模式嫁接过来的,企业开展安全技术培训如果完全按照普通教育的模式,必然有不适应企业开展安全技术培训的先天不足,煤矿开展安全技术培训更是如此。普通教育的主要特点是:教师普遍经过系统的师资专业知识学习,学习对象都是青少年和儿童,他们记忆力强,教学理论性强,学习内容都是文化基础知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以及课时安排全国统一,学习时间也是固定化、程式化的。而安全技术培训的教师来源大多是从生产一线来的工程技术人员,基本上没有经过系统的师资专业培训,缺乏教学技巧,在培训教学岗位时间长了,脱离生产一线,所掌握的知识往往落后于生产实际,培训教材也很难适应企业生产的实际,学习对象都是来自生产一线的工人,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年龄普遍偏大,文化程度较低,记忆力也不能和少年儿童相比,又都有繁重的工作任务在身。很难安下心来坐在教室学习,因此,学习效果和质量也难以保障,平煤一矿是一个特大型矿井,有井下生产人员6200多人,按照有关规定大多数职工必须参加安全资格培训取得相应的资格证后方可上岗作业。按照以往的培训模式,无论是从培训规模,还是教学质量和培训效果都难以适应安全生产的需要。

三、主要内容和做法

1、全方位培训主要包括内容:

(1)、送教下队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在把如:皮带队、运输队、放炮队等这一类工种集中的单位,采取送教下队的方式,如:安全资格复训,把教学大纲规定的36课时分解到一天1.5课时,利用基层单位每天的班前会和班后会讲课,这样原来需要一个星期36课时的教学就分解成一个月每天1.5课时,每天同一教学内容讲三遍,一个工作日下来所有职工都能参加学习,在管理上同在校教学管理一样,选派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下到基层单位,严格按照有关部门教学教学大纲规定和教学管理制度组织教学、管理和考核。虽然教学周期长了,但可以同时对很多基层单位进行复训,这种方法基本上能解决培训与生产的矛盾。

(2)、集中教学方法。就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把那些分散到各单位的工种集中起来到职教中心参加复训,如:井下电钳工、采煤机司机、支架工等这一类工种,大多数基层单位都有,每个单位抽出几人参加集中培训,采取集中教学的方法不会对生产造成影响。

(3)、网上远程教学方法。为了确保送教下队和集中教学的培训效果和质量不受影响,我们充分利用现有的平煤一矿局域网这一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我们平煤一矿早就建立了局域网,各基层单位都能随时上网,一矿职教中心在一矿网站上开辟了职教之窗栏目,把安全资格培训内容,制成教学课件,在网上定期。

(4)、电视教学法。就是通过一矿电视站,把安全资格培训内容制成电教片,相同内容每天分三次播放,使全部职工在不同时间段都能观看。

2、提高培训能力。

(1)、增加能容纳180人的电话教学教室一个。加上原有能容纳80人的电话教学教室一个,使同时参加电化教学能力规模达到260人。

(2)、完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聘任基层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一矿职教中心的兼职教室,弥补专职教师人员的不足,使教师队伍能满足教学任务的需要。

四、实施

1、送教下队,采取送教下队的教学模式,就是把课堂搬到基层,在安全资格复训中,把教学大纲规定的每期36课时分解到每天1.5课时,这样既不影响生产又使职工按时参加了复训。2006年7月――2007年11月共下队送教36期1296课时,培训职工4380人。

2、集中教学的方法。就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2006年5月――2007年11月,采用集中教学方法,共开办各类安全资格培训班31期,培训职工1426人。

3、网上教学,2006年7月~2007年11月以来,一矿职教中心年在一矿局域网站上通过职教之窗栏目。安全资格培训(复训)课件50多件。安全技术培训覆盖了一矿部分生产单位,区域和家属区域,无论在培训的时间上和空间上,还是在培训内容上,基本上满足了职工学习安全技术知识的需要,特别是对正在参加培训的学员,有更多的学习技术知识的空间和时间。

4、电视教学。2006年6月~2007年11月以来,一矿职教中心通过一矿电视站,共播放煤矿安全知识电教片《井下电钳工》,《采掘班组长》、《机运班组长》等安全培训知识电教片36套。有效的弥补了课堂教学内容多时间短的不足,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深受职工的欢迎。

5、装备电化教学教室。2007年1元月一矿职教中心装备了能容纳50人的电化教学室会议。2007年11月底,职教中心以对原有能容纳80人的电化教学教室进行了设备更新改造。对原有的能容纳180人的普通教室,进行了电化教学设施的装备。使同时能上电化教学总能力达到310人。基本上满足了开展电化教学的需要,同时也扩大了教学规模。

五、效果检查

从统计中看出,2007年培训人数为4343人。由于这期间大部分特种作业人员和一般生产人员安全资格证书进入复训期,另有有很多职工又兼职其他工种,持双证甚至三个资格证上岗),因此培训人数远远大干2006年以前的人数。但是由于采取的措施得当,有效的缓解培训与生产的矛盾。

1、开展安全资格培训工作与生产之间的矛盾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平煤一矿做为国家级三级煤矿安全培训基地,施行全方位教学管理模式,对于推动平煤集团其他单位开展安全资格培训起到了师范借鉴作用。

第11篇

关键词:瑞士职业教育;模式探讨;启迪

职业教育在瑞士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是其经济迅速发展、国力强大的基础。瑞士的职业教育历史悠久,同时受多元文化的熏陶,逐渐形成了完善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瑞士职业教育模式堪称世界典范,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中占有主导的作用,为瑞士的繁荣发展夯实了基础。

一、瑞士职业教育发展特色

1.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瑞士整个国家形成一种强烈的共识,认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必须注重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对于提高全民素质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因此,瑞士在法律、国家政策、经费方面对职业教育都给予很多倾斜,确保了为企业、行业输送各类型的技术人才。经过长期的发展,其职业教育体系十分完善。瑞士全民对职业教育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并十分受重视,把职业教育发展作为国家的大事来办。在瑞士,人们对上职业学校没有偏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受重视程度是相同的,上职业院校同样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样获得社会尊重。只要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家长一律支持,在学生的利益方面,全社会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2.实行独具特色的“学徒培训制”职业教育模式

瑞士的职业学校创办于20世纪40年代,其推行的独具特色的“学徒培训制”体现了瑞士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同时也是职业教育的一个突出亮点,更是职业教育的成功典范。瑞士的学徒培训制体现了特色的双轨制,即学徒在企业进行培训和在职业学校学习同时进行。学生不用考试就可进入企业做学徒,双方签订合同后进行备案。学徒在学习期间除了学习文化知识,主要进行企业要求的技术培训,在企业进行实际的技术操作。在培训的过程中他们非常重视培养学徒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学徒一周只有1~2天时间学习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其余3~4天都到企业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技术培训。在学徒培训期满后,考试合格者获得联邦政府颁发的技能证书,毕业后成为合格的技术工作者,想深造的也可到大学继续学习。因此瑞士的学徒制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战性,为满足企业对技术型人才的要求提供了稳定的渠道,也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3.企业与各行业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处于重要位置

瑞士传统的二元制模式是企业培训和职业学校的技术理论学者相结合。近年来,随着企业与职业学校的紧密联系以及对专业培训机构的需求,二元制模式逐渐向更符合实际发展需要的三元制模式转变,即企业、学校和行业培训机构。瑞士各行业、企业内部都设有培训机构,并且愿意出资来组织学徒培训,政府每年会拨给培训企业一定的资金补助。企业每年为职业学校提供相应的培训岗位,同时学校也为企业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人才。随着社会对培训要求的不断提高,三元制培训模式逐渐形成。“依据强大的企业联合力量,通过资源整合,行业协会能够提供更加完备、系统的培训机制,弥补中小企业培训的不足”,做到了企业、职业学校、行业培训中心三者的相互贯通。可见,瑞士的企业和行业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处于重要的位置,这样的培养模式可使学校省去购置培训设备和租用场地的开支,大大降低了职业培训的成本。

4.职业教育类型特征鲜明,高学历是其发展的方向

在瑞士的整个教育体系中,不仅在职业教育过程中搭建了中职、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完整体系,而且在普通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也构建起了一套完善的可相互沟通的立交桥。1994年,瑞士开始针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尤其重视职业教育的学历,相继在职业教育中设置了学士和硕士学位,职业学位的颁发是对联邦职业高中文凭的补充,以此来证明持有者具有较强的学术能力。学生获得此学位之后就具有了直接进入应用科技大学学习的通行证,若想进入州立大学或联邦技术学院,则仅需再通过大学水平测试即可。因此,职业教育的学位已经变得越来越具有影响力,也是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稳定了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5.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保持瑞士职业教育走在世界前列的关键,瑞士对师资的培养具有很高的要求,保证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高素质和高质量。瑞士职业教育的师资分为三人类:通识教育教师,主要在校内教授通识、基础课程;专业课教师,主要在校内或者行会培训中心教授专业知识;实训教师,主要指企业中指导学生实地操作实践的师傅。对各类师资的基本要求是必须具有大学学习经历,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具有教育学、教学方法方面的知识。另外还要有教育培训的经历。专业课教师一般要求高职或大学毕业,并要求至少有两年的从业经历,有一定学时的任职培养。实训教师则要求取得师傅资格并且至少有两年的实践经历,同时完成教育学方面的培养课时。此外,瑞士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国际化程度高,学校往往会从世界各国聘用急需专业和新兴专业的教师,而且学校和很多国家的学校之间都签订了互派协议。不同国籍,不同文化的师资人才的组合,形成了宽广的文化视野和全面的智慧集聚。

二、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1.职业教育顶层设计不完善,思想观念滞后,办学理念不明确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尽管如此,职业教育在体制、规模以及质量方面都还存在诸多不适应之处。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职业教育还是传统的职业教育,教育观念落后、管理体制僵化、办学形式封闭,不适应整个现代化的需求。因此改变职业教育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目标、办学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教育的发展策略,实现由传统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的转变,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加速实现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趋势。实际工作中,很多高职院校办学存在浮躁心理,在专业设置、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上向本科院校看齐,没有把高职教育办学目标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也没有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2.社会普遍对职业教育存在思想偏见,认可度不足

长期以来受中国传统“精英教育”的影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偏见,还带着一些鄙视的眼光去看待职业教育,认为职业教育没出路,比不上正规的大学本科教育。蓝领阶层在中国人心中没有地位,专门以培养高级蓝领为己任的职业教育也就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导致职业学校招生困难的态势一直在延续,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政策落实不到位,二是观念陈旧。因此要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用人风尚还需要我们不断努力。

3.职业教育投入不足,职教办学条件差

目前,我国职业学校的经费短缺现象严重,国家财政预算内事业费用只能基本满足人员经费,许多学校缺少最基本的设施和设备,更不用说提供教师培训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地方政府对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不能做到统筹兼顾,资金安排很难保证。

4.职业培训力量薄弱,职普衔接与沟通不畅

职业培训与职业学校教育应是各居其位、相辅相成的。目前,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在我国职业教育链中还存在一定缺失,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及成人教育之间、职业教育内部各层次之间都存在衔接和沟通不畅的问题。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大多具有终结性教育性质。虽然近年来这种局面有所改观,但是初、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还没有完全贯通,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沟通很有限,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基本上还处于相互隔离状态。虽然建立各种形式、层次的教育之间“立交桥”的呼声很高,但缺乏制度和政策保证无以实现。

5.全社会普遍忽视非学历教育

学历教育在我国一直是主流教育,长期以来受“重学历,轻能力”的思想观念束缚,职业教育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尴尬位置。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使学生的社会生存与竞争环境存在天壤之别,高考上大学的学生毕业后可得到多种的就业途径,大学学历成为一个人“高低”的标签。相反,职业教育毕业学生的学历不被承认,职业技能型人才不被尊重。在工作中,还受到“干部”和“工人”身份的限制,即使是高技能型人才,在地位、收入、待遇上也整体低于管理人员。人为制定的政策,限制了专业技术人才的发展。

三、瑞士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思考和启示

1.完善职教顶层设计,改变传统思想偏见,注重营造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

国家和政府应深刻意识到职业教育在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方面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切实加大对我国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给予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同等的发展机遇,并制定出相关政策法律积极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瑞士之所以是世界顶级的职业教育发展典范,在于其有着良好的社会氛围,在教育层次的选择上,对职业教育有积极、正确的认识,更倾向于好就业而不是学历的高低,这也是瑞士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的优势所在。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顶层设计的重中之重,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不变方向。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偏见的影响,社会普遍对职业教育不重视,甚至歧视。这种偏见阻碍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加强在社会中的宣传力度,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错误看法,让其认识到只要是符合自身发展需要和兴趣爱好,在职业学校学习同样有很好的出路。

2.要切实做好职业教育中高职内外部的衔接和沟通

要提升职业教育的生源,拓宽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出路,逐步形成职业教育从中等到高等直至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体系。此外,在学制衔接、教学内容和课程的衔接等方面都要进行完善,这样才能保证教育质量,推进教育机会平等保证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虽然现在国家政策放宽,出台了新的方案,针对技校毕业生的“2+3”“3+4”升学模式,但在具体施行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对口院校数量少,专业单一。我国职业教育的升学模式应全部放开,这样有利于实现择优就读,同时建议取消“2+3”模式,这是人才的浪费。要加强两个方面的衔接与沟通。一方面是中职与高职的衔接与沟通。发挥职业学校对中职的拉动作用,真正建立比较完善的人才成长“立交桥”,在制定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政策时,要采取通过单独设立的招生考试、主要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措施,进一步拓宽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沟通的渠道,全面放开高职院校优先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逐步增加高职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数量,逐步提高高职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比例。另一方面是高职与研究生阶段的衔接和沟通。应适当扩大各校研究生教育招收高职毕业生的比例和规模,不人为设置政策上的障碍,满足学生更高层次发展的需求。把“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落到实处,把各项政策落实到位,真正地做到职普比例合理,真正实现职业学校直接与职业大学贯通,而不是中高职贯通,实现人才一次培训,终生受益。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上,要加强两个方面的沟通,一是职前与职后,即职教与高等职育的沟通;二是职教与普教的沟通,为初等、中等职校毕业生提供多种形式的继续学习和深造的机会,普通教育加入职业教育某部分的内容,职业教育加入普通教育的基础性内容,提高学生自身素质。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充分引入现代师徒制

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素质。国家要支持学校按照有关规定自主聘请兼职教师,聘用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型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任教情况应作为其业绩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推进校企之间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例如:技工院校的“大师工作室”。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实施教师专业标准。地方政府要比照普通高中和高等学校,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核定公办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存在着来自行会、企业的师资力量不足,职业教育教师职业技能欠缺的弊端。因此,仿照瑞士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方式实行三元化的现代师徒制是必经之路。将文化课教师交给师范院校培养,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交给大学培养,而实践技能则在取得专业资格后进行集中培训,或者要求有一定的实习或从业经历。企业师傅则重点强调专业技能、实践操作技能,要求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进行教育、教学方面的集中培训。如此,每类教师的要求侧重点都有所不同,但却可以在岗位发挥最好的效果,将个体的“双师型”教师发展成“双师型”团队。

4.打破传统对学历的偏见,提升职业教育的认可度

在我国,学历教育一直以来受到广泛重视,各用人单位也以学历为基准,职业院校学生的学历不被认可,职业教育不被认可为学历教育。我国职业教育是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大批在一线从事工作的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并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技术能力。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但目前受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学历等于能力的思想根深蒂固,难以一时扭转,学历问题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对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很不公平。因此,政府应该大力支持职业教育,使“不唯学历只凭能力”落到实处。

5.以实践为导向,促进校企合作良性发展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而作为企业和行业组织,他们熟悉企业的生产工艺技术特点,了解企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技能型人员的素质要求有着深刻的认识。而职业学校所教授的是理论知识,单凭职业技术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企业和行业是我国职业教育实行培训和学习相结合的关键环节。然而,目前我国的企业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仍有待加强。鉴于此,国家可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和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企业和学校可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设置培训课程并建立实习基地,将教学与生产实践、科学产业与生产技术合理结合起来,真正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机制。同时,职业院校也可以积极探索成立校办企业,实现对外可以营销,对内可以培训,达到“厂加销训”为一体的校企合作培训模式。

参考文献:

[1]徐涵.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2).

[2]杨人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J].教育研究,2011(11).

[3]范唯,郭扬,马树超.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

[4]吴雪萍,张科.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证参考框架分析[J].教育研究,2011(3).

[5]唐永泽.瑞士完整互通的两类教育体系考察[J].中国高等教育,2010(13-14).

第12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教师;原因;对策

一、特殊教育教师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特殊教育对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特殊教育是难度最大的教育,特殊教育专业不同于其它的专业,特殊教育专业有自己的特殊性,首先要求从业人员要有一定的专业性知识,还要具有特殊教育教师的必备技能,但是现在的特殊教育教师一般学历不高,没有或很少接受专业培训,全国特殊教育教师文化水平都不很高。其次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具有教好的心理素质,因为特殊教育教师天天与身心有缺陷的学生在一起,所以对于特殊教育教师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有爱心,只有充满爱心才能真切地投入到特殊教育当中,使特殊人群感受到人们对他们的关爱、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心,让特殊人群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特殊教育教师要比普通教育教师要求更多,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特殊教育教师面对的是特殊群体,学生取得的成绩不显著,教师成就感低。

(二)特殊教育教师待遇低。众所周知,特殊教育工作很艰辛,特殊教育教师的付出比普通教师要多,无论是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特殊教师承受的压力都要比普通教师多,特殊教师每天和身体上或心理上有残疾的学生在一起,他们不仅仅要在学业上帮助残疾的学生,而且在生活上也得帮助这些学生,有时还得从心理上对学生进行疏导。特殊教育教师每个月享受基本工资15%的特教津贴,但是和他们的付出仍然是不成正比的,特殊教育教师只有基本工资和特教津贴,没有其它的补助,在社会上不像小学教师、初高中教师那样受家长的重视和尊重。

(三)政府对特殊教育财政拨款力度不大。国家财政对特殊教育在2009年之前不是特别重视。在2009年之后有所重视,特殊教育的经济来源主要就是国家财政,国家财政对特殊教育的投入是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但是投入还是不足的,尤其是偏远地区,国家更应该加大对偏远地区的特殊教育的财政投入。特殊教育经费中也有其它的来源,社会团体、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资经费、事业收入和其他收入所占比重非常小,最近几年还有减少趋势,所以国家更应该加大对特殊教育财政的投入,确保特殊教育在社会上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

(四)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缺口很大。教育部《2014年教育统计数据》,统计显示,2014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1515.3万人,比2013年增加38.5万人。其中幼儿园专任教师184.41万人、普通小学专任教师565.56万人、初中专任教师348.84万人、普通高中专任教师167.07万人、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85.84万人、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153.45万人、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4.81万人。[1]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人数是较少的。我国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高校有47所。黑龙江省只有一所高校绥化学院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全国山东省、四川省、广东省有四所高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2009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意见》之后,我国特殊教育才有了快速发展,在2009年以前很少有高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在2009年之后全国有一些高校开设了特殊教育专业,特殊教育专业在我国高校中有所增加,但是我国残疾人比例呈上升趋势,特殊教育教师数量仍然是不足,缺口很大。“2010年公布的统计数字,我国有1706所特殊学校,在读学生64.9万人,残疾儿童66%是随班就读。大陆地区需要11万专职教师,但目前只有3.97万人”。[2]这些年虽然有一定发展,但总体而言,目前高等院校在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方面,无论是质量上还是规模上均很有限的,严重滞后于社会需求。随着国家和各省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逐步落实,需要兴建一大批特殊学校的同时,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计划也会逐步落实,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会逐年呈现上升趋势,这需要大批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特殊教师,输送到特殊教育机构和普通教育机构中,让这些特殊人群享受到高质量的特殊教育服务。以黑龙江省为例,就有一所师范类院校设置特殊教育专业,也没有专门的高等特殊教育院校。为了满足许多残疾学生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强力需要,国家诸多相关法令明文要求在普通师范教育中开设特殊教育选修或必修课程,但目前也没有几所学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黑龙江省的几所师范学校:哈尔滨师范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等也都没有开设特殊教育专业。从以上足以看出,国家对特殊教育专业不是特别重视的。

二、特殊教育教师不足的对策

(一)加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实现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它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进程。其殊教育的教师的专业程度更是决定特殊教育发展程度的关键。由于特殊教育教师的特殊性,很少有高材生会主动选择特殊教育这个专业学习,报考时一般为成绩不是特别理想的学生去选择报考特殊教育专业。特殊教育招生状况不是很好,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及多数家庭都不喜欢从事特殊教育行业。因此在全社会广泛倡导特殊教育全民支持的背景上,建议国家应该对特殊教育专业设立专项奖学金,助学金等,依此吸引更多的高材生报考特殊教育专业,加大特殊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力度,促进特殊教育良性健康发展。加大职前和职后培训的机会,让更多特殊教育教师能够每年至少参加一次的特殊教育培训,这样会有助于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拓宽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渠道。我国特殊教育培养现状概括为:首先,绝大多数的高等学校招收的学生数量较少,且更偏重于培养管理和科研型人才,担当特殊教育人才培养重要任务的主要是各地区的专科类院校,这样就造成高学历高素质的特殊教育师资紧缺,这些高等院校的特殊教育的毕业生又都进入到有关特殊教育的管理部门,而不是从事一线特殊教育教师的岗位,这就导致学习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一部分毕业后从事了有关和特殊专业有关的行政工作;其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综合性高等院校较少,难以完全承担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的重任,无法满足当前政府的期望和社会需求,师范类院校可以设置特殊教育理论课或特殊教育实践课为选修课,先通过选修课让在校大学生学习特殊教育方面的知识,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做准备,这些学生在毕业后可以从事特殊教育有关的工作,也可以从事本科所学的专业,这样就会有更多的大学生从事特殊教育事业,增加了特殊教育教师的来源。我们也可以通过职前和职后培训的途径对这些学生进行培训,使得他们更好地融入特殊教育领域。

(三)改善特殊教育教师的待遇。特殊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一环。特殊教育教师面对着类别越来越复杂的残障学生、承受着越来越沉重的身心压力、付出着越来越繁重的劳动。特殊教育的教师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残疾孩子,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和国家的奖励。因此,国家一定要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等,否则很多学习特殊教育专业的人才放弃从事本行业,这样对国家资源也是一种浪费。所以,要制定有效措施,大力鼓励学习特殊教育的学生从事特殊教育行业,全面落实国家规定的殊教教育津贴等特殊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倾斜政策。对普通学校承担残疾学生教学和管理的教师在绩效考核中给予倾斜,尽可能为特殊教育教师提供工作和交通的补贴,并在职称评定、工资福利、住房、公费医疗等方面向特殊教育教师倾斜。

(四)政府应该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政策倾斜及经费投入。对特殊教育,教育部门首先要高度重视,要建立一主多元的办学模式,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起以国家办学为主体和社会办学多样化投资的特殊教育办学模式。政府应该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支持和鼓励特殊教育,同时要拓宽特殊教育经费的筹措渠道,引导社会捐助、慈善基金等更多地投向特殊教育领域。通过税收优惠、学费补助等措施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同时,建立政府资金投入民办特教学校的渠道和机制,利用民办学校的体制优势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特殊教育领域中来。特殊教育对于残疾儿童康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因该足够重视特殊教育,尽量帮助这些残疾的儿童,让他们在政府的帮助下,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作者:宋丽丽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