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剪枝的学问

剪枝的学问

时间:2023-05-30 10:27: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剪枝的学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剪枝学问》这篇文章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以事情发展为记叙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娓娓道来,启示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中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

一、剪枝实现丰产,细心成就丰收

“去年冬季的一天,我满怀好奇地走进桃园,只见王大伯和几位叔叔正忙着剪枝。‘咔嚓,咔嚓’,随着剪刀挥舞,一根根枝条被剪了下来。”很多同学都和“我”一样好奇:果农凭什么判断那些枝条是不结果子的枝条呢?因为作者是在冬季到果园去的,而桃树是落叶植物,冬季是光秃秃的,没有叶子的枝条怎么去判断该不该剪呢?这就是学问,正如文章开头所写的:“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他家树上结的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这种学问是长期积累的经验。“你别看这根枝条长得粗壮,其实它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这种枝条不剪掉,到了春天就会疯长起来,把许多养分夺走。”剪枝后的真正丰收是果园里那光鲜红润的大桃子:“桃子成熟了,一个个光鲜红润,仿佛胖娃娃的脸蛋。”果然如此,桃子获得了丰收。王大伯的预料完全变成了现实,他那剪枝的学问便在这里彰显得淋漓尽致,可谓是“剪枝实现丰产,细心成就丰收”。继续深入思考,我们得知:果农应该是根据桃树枝条上鼓起的花苞来判断哪些枝条会结果,哪些不会结果,并细心观察树枝上鼓起的一个个小小的花苞,从花苞的数量来判断这根树枝结果的数量。

二、生活蕴藏学问,“减少”是为了“增加”

生活中我们常能看见剪枝,有的是果树的剪枝,有的是花儿的剪枝,有的是行道树等一些观赏树木的剪枝。因为常见,我们也就不会特别去注意,去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常见,所以漠视。课文就是以生活中的现象来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减少”是为了“增加”。读课文后,静下心来过滤生活中的场景,以往忽视的东西往往会清晰呈现在我们眼前,印证着“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一道理。这同时也是在启示我们去关注生活中的小细节,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

三、成就源于热爱,成功来自好奇

通读全文,我们不难发现王大伯这位种桃能手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源于对种桃这项工作的热爱。文中,一个“抚摸”让我们看到了王大伯对自己栽种的桃树的爱,就如同对待自己的子女一般。“抚摸”这一动作所体现的真情,也深深触动了我们。俗话说:生活处处皆学问,如果我们也都能对世界充满好奇,并能去实践,去探索,去追寻,就一定能获得更多的学问,获得更多的成功。

第2篇

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学生有效预习的重要性,没有给学生布置合理的预习作业,更没有认真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于是“预习作业”也就成了“没有作业”的代名词。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APP软件为提高小学生语文有效预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两点思考

笔者提倡将手机APP软件与小学语文有效预习相整合是基于以下两点思考:①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素养的提升。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古人亦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终生受益。”为了学生能具备终生受益的学习能力,能够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就应该从小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从小学开始就要对学生进行此项能力的培养,利用手机普及化的优势,通过手机APP软件参与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达到自主学习的根本目的。②基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标中提到了“注重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手机APP软件可以使学生学习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身边教育资源,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基于以上两点,依据新课标中“主导―主体”教学模式,并以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特点为原点,紧扣语文学科的独特优势,在手机APP软件的支撑下小学语文有效预习能够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点实践

趣学生字 生字的预习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在布置预习作业时,为了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宜布置机械似的类似抄写类的作业,应该选择几个重点的字词,利用《写汉字》等手机APP件的趣味优势,让学生将生字学精学透,还可以引导同学们在微信或QQ群中交流自己的学习所得。在《剪枝的学问》一课中的“熟”字,笔画多,不易写美观,再加上意思复杂,是个名副其实的重点字。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预习的:首先,从字源网中找到“熟”的起源,截取“熟”的图片在群中,让学生仔细观察猜猜这是什么字。这种类似猜字谜的游戏方式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着,笔者就让学生自己利用手机APP软件练习描摹生字,并将自己写得最满意的上传到群中。同学们知道要将自己最好看的作品给大家展示,都认真起来,仔细观察字形结构,利用软件细心地描摹生字,将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示在群中。当然也会出现不规范的现象,老师发现后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纠正,切实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也可以请写好的同学拍一个微视频,上传到群中或在课堂展示,同学们在充分利用软件互相学习,共同成长。最后,让同学们用“熟”组个词,并说一句话,将最满意的一句发表到群中。全体家长和学生一同评选“最佳句子”。这样的预习是有趣的,同学们在趣味中完成了预习作业,收获满满的快乐。

竞读课文 课标中每个学段的目标都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课文朗读的的重要性。但因为这样的作业实在无法进行检查,这就养成了许多学生在预习时只顾着埋头圈画生字词,而不放声朗读课文,甚至有一些自律性不高的同学,在预习时直接跳过,不朗读课文。为此,笔者利用手机APP“一起作业网”中的“测试”功能,让学生自己朗读测试,并晒晒自己的分数。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将录好的录音播放给同学们听,让大家一起鉴赏。这样既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我的阅读,同时也对朗读能力较弱的同学是一种鞭策。就这样通过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的得分高,谁的课文录音就得到展示。这样的竞争机制,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更加促使学生重视朗读,努力使自己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通过实践,笔者发现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朗读,效果更好。朗读比较出色的同学读得更棒了,朗读比较弱的同学也能找到朗读比较好的部分进行展示。就这样共同竞争,共同进步,共同提升自己的朗读水平。

敢于探知 对于课文内容的初步感知也是预习的重要内容。笔者是这样进行的:采用小组互助的方式进行,从写作的背景、文本的主要内容、文本所涉及到的情景等方面让学生在小组里分解任务,自主学习,并将学习的体会在群中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收获或提出自己的疑惑。老师根据学生的要求设计教学目标。如在《剪枝的学问》一课中,学生共同收集关于剪枝的学问的相关资源,但有学生提出:剪枝是不是正如课文中所说的剪去“长得粗壮的、不结果实”的枝条?到底哪里的枝条是“长得粗壮的、不结果实”的枝条呢?于是,同学们纷纷行动起来,到处查找资料,最终在家长的帮助下,找到了一段视频,上传到微信群中,同学们观看后,一下子就明白哪些枝条要剪掉,哪些枝条要保留下来。同学们对于学习困难敢于挑战,这是难得可贵的精神财富。

结束语

“预习”正发生着改变,“学习”正发生着改变,我们只有适应这一改变,才能真正使小学语文预习做到有效。手机APP软件为我们提供了便利,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更应该走进我们的教育,让我们的学生掌握并运用它。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墩头镇吉庆小学)

第3篇

关键词:过渡语 自然 悬念 巧妙 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2-0187-01

在平时的课中,过渡语一般不会很长,也不会很精美。如果是公开课,过渡语的设计显然不能忽视了。自己有幸能经常听课,渐渐地发现,教师的过渡语有的很重视,但没设计好;有的设计好了,但没用好;有的不够重视,效果可想而知了。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的确,美的语言是蜜糖,它能牢牢地粘住学生,滋润着学生的心田。过渡语是课堂语言的一部分,设计好过渡语也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教师的过渡语不但能使课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连接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方式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1 自然过渡,水到渠成

教学目标这条主道一个个教学环节好比是颗颗珍珠,而各个环节活动间的过渡语则是串联珍珠的丝线,缺少这条线,再好的珍珠也成不了美丽的项链。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会采用各式各类的引导与评价的语言。其中老师“自然的过渡语言”不仅简洁明了,而且学生一听就懂,一目了然。如在教学《剪枝的学问》这一课时,全文搞清“王大伯为什么要剪枝”是文章的重点。笔者是这样教学的:先直接过渡抛出问题“ 王大伯为什么要剪枝呢?”轻声读读第三自然段,找找答案。预设1:王大伯要剪去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的枝条。预设2:剪掉这些枝条来年能长出更好的桃子。师顺势引导: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先要知道王大伯剪去的是什么枝条,留下的是什么枝条?先来看看王大伯剪去的是什么枝条?生回答(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夺走养分的枝条)2. 王大伯留下的是怎样的枝条?(能结桃子的枝条。)这里的过渡语没有太多华丽的词藻,但很自然地将一个个问题放在过渡语中,使学生一步步地顺着老师的话语寻找答案,清晰明了,教学可谓水到渠成。

2 悬念过渡,引发思考

一个好的问题,一个精彩而恰到好处的悬念可以牢牢抓住学生的期待心理,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路引导到新课上,以达到亲切自然、引人入胜的目的。记得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这一课时,笔者先简介了徐悲鸿,而后笔者提出了一个质疑:同学们,我们可不可以把题目修改为《徐悲鸿学画》?学生都回答说不可以。笔者又继续质疑:那对于这个课题你心中有哪些疑问?学生纷纷举手,归纳出三个问题: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他是怎么励志学画?结果怎样?笔者归纳道:请大家带着问题赶快去书中寻找答案吧。简短的过渡,有针对性地设置悬念进行质疑,这样孩子就能跟着你的思路一路思考去了。这样的过渡方式可以统一使用在以“谁干什么”这样的课题上,如《李时珍夜宿古寺》、《嫦娥奔月》等,简洁的问题直指文章中心内容,让学生拿到课题,在老师的一个过渡下,就从一开始明确了学习的中心内容。

3 巧妙过渡,增加美感

课堂教学中,用得巧、用得妙的教学过渡语,加上教者生动的表述,将会给课堂教学增添美感。巧妙的过渡,不仅考验老师的灵活应变能力,同时也能够给课堂带来生机,活跃学生的思维。如教学《望庐山瀑布》一课时,课的一开始笔者是这样导入的:李白写了很多很多的诗,流传下来的就有900多首。李白喜欢结交朋友,于是诗兴大发写下了《赠汪伦》(学生背);李白喜欢喝酒,酒量惊人,没人和他喝酒,他就和月亮喝,满怀激情地创作了《月下独酌》(学生背);李白还喜欢到处旅游,写下了很多描写我们祖国美丽风光的诗句,如《望天门山》(学生背)。有一天,李白来到了庐山,那可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呀!于是李白诗兴发了,挥毫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在这里老师将李白众多的诗歌融入了自己的话语之中,看似自然,实则设计地非常巧妙,令听者也是一种享受。

4 情境过渡,置身其中

语文课,比起其他课来说,更讲究情感的运用。老师要用情感真挚的语言把学生带到文本的情境中,用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去拨动学生的心弦,调控整个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如在教学《》这一课时,讲到第四自然段有哪些人目睹了这一壮举时,笔者设置一个情景过渡在其中:如果你是现场的一位老爷爷或者老奶奶,你会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说?如果你是现场的一位孩子,你又会怎样?如果你是站在人群中的一位记者,你又会怎样?这样就能使学生深入文本中,积极地思考,情感就自然而然地在他们心中产生。

情境过渡的手法在教学中运用比较广泛。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学习完《泉城》和《九寨沟》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呀,老师要请个小导游来介绍那儿美丽的风光,那你觉得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导游呢?让孩子们在结合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入情入境地进行表演,这样的过渡方式孩子们是非常乐于接受的。

总之,有魅力的课堂过渡语是滋润学生心灵的甘泉,是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金钥匙。一份设计好的过渡语,不仅具有观赏性,更具有使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我们要充分注意教学过程中过渡语的设计和运用。教师要以事先精心思考过的、饱含深情的、生动形象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的情绪,使学生置身于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让我们的课堂更精致,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无穷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李英姿.小议低年级语文课的导课艺术[J].小学语文教师,2000年第6期.

[2]钱威主编.语文教学艺术导论(节选)[M].新疆大学出版社.

第4篇

古人云:“人非贤圣,孰能无过?”父母犯错是很平常的事,子女如何对待犯错的父母是一门不平常的学问,从小处说,它是家庭的教育问题,从大处看,它直接影响到了一个民族的存亡问题,孔子就像一盏明灯为我指出正确的方向,子曰:“事父母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它的意思是父母有错,要好言相劝,听不进时,要尊重他们,要任劳任怨。”看到了这句话,我思续万千,于是暑假里的那一幕霎时间浮现在了我的眼前。

那是一个炎热的早上,妈妈带我到外婆家去,由于眼睛被蚊子叮了一个大包,奇痒无比,一路上不断地揉着眼睛,眼睛又红又肿,可恶的眼睛过敏疹又发作了,一进家门,外公见到我着副尊容大发雷霆,二话不说就朝妈妈嚷嚷:“你怎么把他的眼睛打成这样,你还配做母亲吗?”妈妈见了外公那怒气冲冲欲言又止,她轻轻地把我拉到卫生间给我冲洗眼睛并上了药,这时我疑惑不解地问妈妈:“妈妈,平常您批评我时,总是那么严厉,可这次外公错怪了你,你都那么地温顺,这是为什么呢?”妈妈没有回答,过了一会,她指了指窗外,我乍一看,只见有一些工人在为小树在修剪枝丫,还又一些工人在为一棵为我们这风挡雨的,倾斜的大树支撑并加固,这时妈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就是那棵小树,我就是那些工人,你外公就是那棵老树。”“我懂了,我懂了,你对我严厉是想要我成才,而你对外公温顺是报答他对你的养育之恩,尽到孝的责任!”我抢过妈妈的话茬说道,“对,对你说得很对,”妈妈点了点头, “你一定要好好记住这句话

‘百事孝为先’”这时,我恍然大悟,于是飞奔回大厅对正在生气的外公说:“外公啊外公,你错怪了妈妈,我眼睛肿不是妈妈打的,是蚊子咬的!”外公不好意

思地对妈妈说:“你怎么不早说,你看现在多不好意思啊!”“没关系,没关系,”

妈妈淡淡一笑地说,“给你骂几句有算得了什么?”家庭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想到这里我终于悟到了孔子这段话的真正含意,妈妈的言行是劳无怨的写照。

孔学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中的瑰宝,是民族思想的精华,几千年来,它教育大家,要尊循“忠.孝.仁.义”,准则行事。这句话告诉我们,为人子女,一定要报答上一辈的养育之恩,对父母要奉行孝道,在父母犯错的时侯,子女受到委屈,在怨和累情绪的干扰下,容易失去孝心,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忍辱负重的精神,宽容的态度,存有孝心,才能做到子曰:“事父母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我还悟到了其实孔子的这段话还有另一层的教育意义。首先要培养自己对父母有孝心——报恩之心,拓展自己的心胸,日后才有能力以博怀,用报恩之心对待社会,对待大自然,对待祖国,用坦荡,乐观的精神,接受撮折接受挑战,无怨无悔为社会为人类,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建设一个和谐安定的中,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第5篇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全新的课程组织形式,它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将现代社会的综合性课题和学生关心的问题统一起来,通过学生主题的、创造性的学习,有机地将语文知识与生活经验、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它与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共同组成语文课程新的目标体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综合性学习的紧密结合。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的开发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是一门学科,所以它既没有教材,又没有学科学习的严密的系统性和顺序性。在进行综合性学习内容的开发和学习方式的设计时,我们遵循了自主性、开放性、可行性、发展性、实践性和实效性等原则。在内容的开发上,我们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

1.语文学科自身体系知识的综合 语文不仅是我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工具,而且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语文教学必须体现其综合性,在语文学科的自身体系的综合上,强调调整教材内容,加强知识的整体联系;补充大量课外阅读,注入丰富的人文内涵,吸收时代特有信息,在继承传统中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中弘扬文化。

阅读教材中,有些课文之间是相互关联的,综合性学习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如苏教版小语第六册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有好几篇,比如《剪枝的学问》《阳光与彩虹》《维生素C的故事》等。根据这些文章的特点,安排“身边的科学”为主题的学习探究活动。在这一主题下,又按层次分成小的研究专题,如厨房的学问、吃穿的学问……根据这些小的专题,学生自愿结成学习小组,自行查找资料,自行安排观察时间和方法,自行设计汇报成果……在学生的努力下,常发生在身边不为人知晓的科学奥秘一个个被揭开了,学生在活动中不只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2.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放开学生的手脚,课文的许多内容涉及到地名、方位、周边环境、历史背景等,课前要让学生亲自查一查,为学习课准备;课文中介绍的自然科学知识,学生一时不能明白其中道理的,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实验;与美术相联系的,可以让学生动笔画一画;能陶冶情操的,让学生倾心听一听、唱一唱,在领悟音乐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思考,将学生对音乐浓厚的兴趣迁移到语文课堂来,在音乐声中加深理解、领悟;能激发学生真情实感的,不妨让学生写一写。各学科有意义的内容都可记录下来,都会变成情真意切的佳作。

3.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的结合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发生在身边的事,往往就是良好的语文教学资源。在研究中,我们针对学校门口的小摊设计一个学习活动,我们要求学生用调查访问的形式观察校门外小摊个数及学生买零食情况,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商品包装袋的有关知识,就摆摊的合法性去采访工商管理人员,最后根据掌握的资料写一份调查报告和一份给全校同学的倡议书。这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既有内容的综合,又有能力的综合,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整个学习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而且教会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实践能力。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的策略

1.借助办手抄报、演课本剧,举办诗歌朗诵、书法比赛等形式,开展综合性学习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课程,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倡“教育就是生活”,意思是说教育不能脱离生活,不能脱离解决学习者的生活。借助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开展综合性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他们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办手抄报、演课本剧、举办诗歌朗诵会、进行书法比赛等。这样的形式有利于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

2.利用参观、考察、游览等课外活动,开展综合性学习 除了利用自然资源之外,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还应与博物馆、乡土风俗等人文资源紧密联系结合,可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考察、游览、远足等活动。开展这些活动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而非仅仅是个被动参与者。比如,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深入社区民间采风,了解当地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或者搜集民歌民谣,既能陶冶情操,体验生活,又能增长见识。

3.依托网络平台搜集资料,开展综合性学习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网络已悄然走进了课堂和生活。充分依托网络平台,拓展学习渠道,已成为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驱动力。比如在“轻轻扣开诗歌的大门”的综合性学习中,可让学生网上采集中外诗歌及诗歌的发展史、诗人档案,经加工、存储后成文,最后在网上传送或编辑成诗歌专集,根据需要进行现场交流。我们要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开展综合性学习,能促使多元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相碰撞交汇,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6篇

目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产业结构高度化,社会岗位需求不断增多,高校扩招后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然而,由于就业结构性矛盾不断加剧,出现招工与就业“两难并行”的局面[1]。究其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错位。作为一所新建的民族地区高校,河池学院处于发展阶段,人才培养体系还未完善,毕业生质量与社会需求尚有较大差距。为了缩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差距,使毕业生符合社会需求,需要准确地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标准。

本文以河池学院毕业生追踪调查信息数据为基础,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的信息数据进行推测和估计,探索用人单位录用毕业生的规律及发展趋势[2],找出学校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差距,为学校进行教育改革,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提供依据。

1 教育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Data Mining,DM)是从大量数据中寻找规律的技术,广泛应用到市场推广、医疗、房地产、客户关系管理、工程、网络信息挖掘等各个领域。在教育领域,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使用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在数据相关教育领域的数据挖掘技术称为教育数据挖掘(Education Data Mining,EDM)。教育数据挖掘是一种新兴的数据挖掘技术,侧重于从教育环境中的数据挖掘知识,根据教育体系中教学、管理和科研三个业务,将教育数据挖掘细分为E-Learning数据挖掘、E-Management数据挖掘和E-Research数据挖掘三个范畴[3]。E-Management数据挖掘使用教育机构数字化管理系统收录的数据,挖掘包括教师绩效评估、人才引进、招生决策、就业预测、毕业生就业追踪等多方面信息,为教育管理部分做出决策提供有效支持。常见的数据挖掘方法有决策树、神经网络、朴素贝叶斯、粗糙集、模糊集、K近邻法、遗传算法等。综合Romero[4]和Baker[5]对教育数据挖掘的分类,这些方法可分成统计分析与可视化、聚类(聚类分析等)、预测挖掘(决策树等)、关系挖掘(关联规则挖掘等)、文本挖掘五类。

2008年,针对毕业生和求职人员共存环境下的就业问题现状,屈百达[6]等人建立动态对策模型,并给出H∞控制解法。通过求取反馈增益矩阵,得到在职人员、失业待业人员数名的优化组合结构关系,预测当期毕业生新增就业人数,缓解就业冲突。2009年,刘斓[7]等人转化决策树数据,利用二进制关联规则挖掘算法分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取有效规则,在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上有一定指导作用。张稳[8]等人以新疆农业大学毕业生数据为例,采用多项式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两种不同的算法对其数据建模,实现对该校就业率的预测。韦丽梅[9]等人从管理系统和课程设置的角度出发,经过调查问卷、访谈、座谈会等方式,分析影响中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就业的因素。2010年,针对毕业生就业预测存在的不可靠性问题,程昌品[10]等人以广东教育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例,使用基于信息增益比的决策树方法构建毕业生就业预测模型。实验测试表明,C4.5决策树较ID3算法的预测效果有更好的可靠性和健壮性。2011年,牛丽[11]等人提出基于层次分析法和高斯隶属函数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以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的层次性、模糊性为例,评估大学生就业能力。缺点是没有和计算机结合建立相应的评价系统。针对学生就业问题中出现噪声造成不一致数据问题,常志玲[12]等人提出基于变精度粗糙集的决策树模型,分析学生就业数据,简化决策树结构。贺爱香[13]等人分析C4.5算法建立流程及结构,并以安徽新华学院毕业数据为基础,运用C4.5算法建立应用型本科高校就业模型,并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和实用性,为学校提高就业率提供决策支持。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方法有矩阵模型、决策树模型、事务数据库模型、管理学方法。决策树模型依赖迭代或递归算法[4],原理计算和实现较矩阵模型简单,建立的决策树较事务数据库模型易于理解,且比管理学问卷调查等方法易实施。由于决策树模型能够将复杂的决策过程化简成简单决策的集合,并能够提供容易解释的解决方案。被广泛应用于医疗诊断、专家系统、语音识别、遥感等各个领域[14]。

在教育挖掘领域使用这些技术,可以挖掘出很多方面的知识。本文将以河池学院毕业生追踪调查信息数据为基础,构建决策树预测模型,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发现用人单位录用毕业生的潜在标准,进一步预测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预测目的主要是发现未被用人单位录用的毕业生存在的问题。如果在大学生未毕业前,预测发现其将不会被用人单位录用,学校就可以找出其原因所在,及时采取措施,调整培养计划,提高他的就业能力,并帮助他顺利就业。

2 决策树算法

决策树是一个树型预测模型,代表的是对象属性与对象值之间的一种映射关系。决策树开始于一个根节点上,树中节点表示某个对象;每个分叉路径则代表某个可能的属性值;叶结点是从根节点到该叶节点的路径所表示对象的值。决策树是运用概率分析进行评估、预测的一种树型图解算法,是预测分类的一个重要方法,常用于分析数据和评估预测。常用的决策树方法有ID3算法、C4.5算法和CART算法等。

2.1 ID3(迭代二叉树3代)

ID3是J.Ross Quinlan于1986年在奥卡姆剃刀基础上开发的,基于信息熵的决策树算法。ID3使用信息增益度量选择分裂属性,运用自顶向下的贪心策略建立决策树,选择具有最高信息增益的属性为根节点,计算所有属性可能的值以确定分支、节点和叶节点。树的建立分两阶段,分别是树构建和修剪。ID3算法原理如下:

定义1:假设数据集合S有s个数据样本,类别标识属性C可分为m个不同类Ci(i=1,2…,m),设si为Ci样本数,则集合S分类的期望信息量为

(1)

式中pi表示Ci类在数据集合S中的概率,。

定义2:如果A是集合S的属性,A有n个值,则集合S可分为n个子集Si(i=1,2,…,n),设sij为子集Si的样本数,则由属性A划分成n个子集后集合S的信息量为:

(2)

式中E(Si)是属性A划分出的子集Si按类别标识属性分类的信息量,s是集合S的样本数。则属性A分枝上的信息增益为:

Gain(S,A)=E(S)-E(S,A) (3)

迭代计算每个属性的信息增益,选择信息增益大的属性为分裂属性建立决策树。

ID3算法不能处理连续属性,需要离散化才能使用,在选择最佳分离属性的时候容易选择那些属性值多的一些属性。

2.2 C4.5算法

C4.5算法是ID3的改进算法。C4.5采用信息增益率为度量来选择决策属性,克服了用信息增益选择属性时偏向选择取值多的属性的不足。C4.5使用悲观剪枝法,消除不必要的分支,以提高分类的准确性。该算法在继承ID3的同时,具有产生的分类规则易于理解,准确率较高的优点,能够完成对连续属性的离散化和不完整数据进行处理。信息增益率算法原理如下:

(4)

其中Gain(S,A)为属性A的增益,由(3)式给出;SplitInfo(S,A)为分裂信息,代表属性A分裂样本集的广度和均匀性。

(5)

2.3 CART(分类与回归树)

CART(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分类算法最早由Breiman 等人提出,已经在统计领域和数据挖掘技术中普遍使用。CART选择Gini指数作为测试属性,和ID3和C4.5算法不同的是,CART算法生成的决策树是结构简洁的二叉树。CART算法使用后剪枝法,从决策树中移除不可靠的分支,以改善精度。CART算法可以同时处理分类和连续属性,也可以处理缺失值。不过,Gini指数是以分类纯度来划分节点的,因此,CART算法最初建立的树也有错误率,因为有些叶子节点并不是纯的。

3 预测挖掘过程

3.1 数据预处理

本文从河池学院历年收集的毕业生追踪调查信息中,提取了2009年至2013年用人单位对河池学院毕业生的评价信息数据,经与学校统计的毕业生就业状况数据合并,集成了用人单位对河池学院毕业生的评价数据集,一共477条评价记录,每条记录包含的属性有毕业生的个人基本信息,数据采集日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德、智、能等方面的评价。在这些属性中,抽取用人单位录用毕业生影响较大的4个属性,分别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选项中的道德素养、专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标识属性“是否录用”,泛化后形成了如表1所示的数据集结构。

各属性定义如下:

DD(道德素养):包括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心理素质等,分为优、良、一般、差四个等级。

ZY(专业素质):指毕业生具备的相关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学习新知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能力和外语水平等,主要以学习综合成绩来描述,分为优、良、一般、差四个等级。

SJ(实践能力):指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分为强、较强、一般、差四个等级。

CX(创新能力):指毕业生创新运用知识和理论的能力,分为强、较强、一般、差四个等级。

LY(是否录用):指毕业生是否被用人单位录用,包含被用人单位辞退的毕业生。分为YES、NO两种。

集成数据集如表2。把数据集按年度分为两个子数据集:其中2009-2012年的385条数据记录作为训练数据集,用于预测分类建模;2013年的92条数据记录作为测试数据集,用于测试预测模型的准确度。

3.2 算法选择

评价分类器通常有预测准确度、计算机复杂度和模型描述简洁度三方面来。预测准确度是使用最多的比较尺度,特别是对于预测型分类任务;计算复杂度依赖于具体的实现细节和硬件环境,操作对象越是巨大的数据库,空间和时间的复杂度问题越重要;模型描述越简洁越受欢迎,尤其是对于描述型的分类任务。目前普遍认为,同时适用于各种特点数据的分类器是不存在的。

C4.5算法具有准确率较高、模型描述简单和产生分类规则易于理解的优点。根据本文数据的特性和挖掘任务,选用C4.5算法作为本文数据预测挖掘算法。

3.3 C4.5预测模型构建

训练数据集合中属性“LY(是否录用)”为类别标识属性,其他DD(道德素养)、ZY(专业素质)、SJ(实践能力)和CX(创新能力)为决策属性。类别标识属性“LY(是否录用)”有385个值,其中“YES”319个,“NO”66个,则集合分类的期望信息量为:

3.3.1 计算决策属性的信息量

对属性DD(道德素养)

当DD(道德素养)=“优”时,有153个值:153个“YES”,0个“NO”,则

当DD(道德素养)=“良”时,有92个值:92个“YES”,0个“NO”,则

当DD(道德素养)=“一般”时,有74个值:53个“YES”,21个“NO”,则

当DD(道德素养)=“差”时,有66个值:21个“YES”,45个“NO”,则

由此得出属性“DD(道德素养)”的信息量

3.3.2 计算决策属性的信息增益

属性DD(道德素养)的信息增益为:

Gain(S,DD)=E(S)-E(S,DD)=0.6610-0.3201=0.3409

3.3.3计算决策属性的信息增益率

属性DD(道德素养)的分裂信息为:

所以属性DD(道德素养)的信息增益率为:

同理可计算出属性ZY(专业素质)、SJ(实践能力)、CX(创新能力)的信息增益率,分别为

GainRatio(S,ZY)=0.0755

GainRatio(S,SJ)=0.0260

GainRatio(S,CX)=0.0055

3.3.4 确定根节点

比较属性DD(道德素养)、ZY(专业素质)、SJ(实践能力)、CX(创新能力)四个属性的信息增益率,属性DD(道德素养)具有最大信息增益,所以选择DD(道德素养)作为测试属性,得到如图1所示的决策树根节点。

3.3.5 建立决策树

属性DD(道德素养)为根节点时,得到“优”、“良”、“一般”和“差”四个分支,利用递归方法,对每个分支迭代计算信息增益率,最后得出决策树,如图2。

通过上述计算方法得到的决策树,详细而庞大,每个属性都被详细地加以考虑,是一颗完美的树,但实用性差,存在过拟合现象,实际使用中会导致数据失真。因此,需要对决策树进行剪枝,采用悲观剪枝法剪枝后决策树如图3。

3.4 ID3、C4.5和CART比较

WEKA是一个集合了ID3、 C4.5和CART等机器学习算法的开源应用软件,广泛应用于数据挖掘。导入训练数据集,在WEKA平台分别建立基于十折交叉验证评估方法的ID3、C4.5和CART分类器。比较结果如表3、表4和表5。

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准确度最高和计算时间最少的分类器是C4.5。虽然C4.5分类器对类“YES”分类准确度稍低于ID3和CART,但C4.5分类器对类“NO”分类准确度最高,且C4.5分类器对类“YES”和“NO”分类准确度相差最小,说明C4.5分类器对噪声数据正确预测能力较强。综合上述比较,在本文的数据挖掘研究中,C4.5分类器优于ID3和CART。

3.5 测试C4.5分类器

用测试数据集代入C4.5分类器进行测试,准确测出90条记录,2条记录预测错误,准确率达到97.8261%,如表6。

预测模型对“YES”类的预测准确率达98.7%, 对“NO”类预测准确率达92.9%,如表7。

从测试结果看,建立的分类器预测精度较高,预测已录用(YES)类准确率高于未录用(NO)。把预测结果和学校历年的就业统计数据相比较,结果基本相符。

3.6 C4.5分类器规则

通过以上测试和评价,C4.5预测模型能较地应用本文数据挖掘分类预测,且有较高预测准确度。根据图3所示决策树得出以下预测分类规则:

(1)IF DD(道德素养)=“优”OR DD(道德素养)=“良” THEN LY(是否录用)=“YES”。

(2)IF DD(道德素养)=“一般” AND ZY(专业素质)=“优”THEN LY(是否录用)=“YES”。

(3)IF DD(道德素养)=“一般” AND ZY(专业素质)= “良” THEN LY(是否录用)=“YES”。

(4)IF DD(道德素养)=“一般” AND ZY(专业素质)= “一般” THEN LY(是否录用)=“YES”。

(5)IF DD(道德素养)=“一般”AND ZY(专业素质)=“差” THEN LY(是否录用)=“NO”。

(6)IF DD(道德素养)=“差”AND ZY(专业素质)=“优” AND SJ(实践能力)=“强”THEN LY(是否录用)=“YES”。

(7)IF DD(道德素养)=“差”AND ZY(专业素质)=“优” AND SJ(实践能力)=“较强” THEN LY(是否录用)=“YES”。

(8)IF DD(道德素养)=“差”AND ZY(专业素质)=“优” AND SJ(实践能力)=“一般” THEN LY(是否录用)=“YES”。

(9)IF DD(道德素养)=“差”AND ZY(专业素质)=“优” AND SJ(实践能力)=“差” THEN LY(是否录用)=“NO”。

(10)IF DD(道德素养)=“差”AND ZY(专业素质)=“良” AND SJ(实践能力)=“强” THEN LY(是否录用)=“YES”。

(11)IF DD(道德素养)=“差”AND ZY(专业素质)=“良” AND SJ(实践能力)=“较强” THEN LY(是否录用)=“YES”。

(12)IF DD(道德素养)=“差”AND ZY(专业素质)=“良” AND SJ(实践能力)=“一般” THEN LY(是否录用)=“NO”。

(13)IF DD(道德素养)=“差”AND ZY(专业素质)=“良” AND SJ(实践能力)=“差” THEN LY(是否录用)=“NO”。

(14)IF DD(道德素养)=“差”AND ZY(专业素质)=“一般” THEN LY(是否录用)=“NO”。

(15)IF DD(道德素养)=“差”AND ZY(专业素质)=“差” THEN LY(是否录用)=“NO”。

分析以上分类规则可以得出,道德素养好、专业素质优秀、实践能力较强的毕业生,符合用人单位录用标准,能顺利就业;如果道德素养较差,则须在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上较为优秀,用人单位才会录用;对于道德素养和专业素质都较差的毕业生,用人单位一般不会录用。

第7篇

关键词 职业中专 数学 薄弱学生 倦怠心理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在学生的整个数学学习生涯中,有也有低谷,学生不可避免地也会经受挫折、产生倦怠,甚至停滞发展的状况。因此,学生的数学学习倦怠应被视为学生生涯历程中的一个自然现象。更为重要的是,在出现倦怠的征兆时无论是学生个体,还是家长、教师、学校都应积极地采取相应措施,以使学生能够摆脱倦怠,顺利度过低潮期,重新追求学业成长。

1数学薄弱学生的定义

数学薄弱学生是指那些智力正常并且神经功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失调,然而在数学学习方面由于行为不良,教学不当等因素所造成的学习效果低下,学业成绩大大低于自己相应智力水平的学生。其标准规定:中考数学成绩不及格或经过学期考其成绩不及格。

自从中专学生实行免试入学以来,学生的数学基础越来越差,学生厌学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这样就给中专数学教学进度的正常执行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与此同时,学生数学学习的倦怠感正在打击着无数有爱心、有理想、有责任感、乐于奉献的教师们的工作热情。基于此,笔者拟以学生为主题,探讨学生数学学习倦怠的表现、影响,产生的根源与缓解对策等系列问题,以期为缓解中专学生数学学习倦怠状况提供参考。

2数学薄弱学生倦怠心理产生的原因

2.1 基础薄弱

无论与中专数学教师还是与学生谈起数学学习,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数学基础不好,学起来就费劲。”可见数学基础的好坏,是影响中专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这里的数学基础,有特定的含义,指的不是数学学科本身的基础,而是指学生学习的数学方面的知识基础。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数学是人类建构的产物。对于数学教育而言,数学学习是在学校的情境下将有关的数学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中专学生,如果没有较好的数学知识基础,解决数学问题将寸步难行。正如王梓坤先生所说的,“不论是学习数学或研究数学,都必须循序渐进,每前进一步都必须立脚稳固,这是数学方法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其他科学也要循序渐进,不过数学尤为如此。前头没有弄懂,切勿前进。犹如登塔,只有一步一步上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

2.2 智力因素

学习数学需要很多方面的能力,比如: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思维能力。根据思维的不同形态来分,思维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动作思维是以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它的特点是解决问题依赖实际动作;形象思维是利用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抽象思维是依赖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解决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是借助于语词符号来思考问题,故又称为语词逻辑思维。中专学生学习数学,是以抽象思维为主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尤其是文科专业的学生,学数学就更加困难。

2.3学习方法

对于数学学习,方法也很重要。现在有不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存在一些错误观念,如“学习数学,就是要教师教,我们学,老师讲,我们听,老师举例子,我们照着做。”“由于数学中许多东西不是日常见到的,所以教师没有教过的我们就不懂。”“学数学主要靠记忆和模仿,记住一大套规定的法则和算法,并按例题的步骤去做。”“学数学只能老老实实地一步步推导,不能利用观察实验猜测等方法,因为数学是最严密的。”只有极聪明的人才能真正理解数学,一般学生是弄不懂数学是怎么回事,只能靠死记和机械地应用。”以上这些数学学习观,直接决定着该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那就是靠记忆和模仿,把教师放在自己学习的第一位,过分依赖老师,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自己的能动性没有调动起来,自己的创造性得不到发挥和发展。对于中专学生来讲,尤其是对口升学的学生,这是不好的学习方法,即使努力,也学不好数学的。

2.4心理因素

学生的学习的好坏与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发生和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各种想法等非认知因素有关。这些因素一般与学习内容的认知因素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显然起着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甚至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为人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不同,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情感伴随着人的一生,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人的学习过程。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感觉到学生的情感因素,如动机兴趣等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但是,教师在实际教学的时候,几乎只考虑学生的认知心理,很少顾及学生的非认知心理。这样,许多相关的学习问题都得不到解决。因此,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对学生作积极引导,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

2.5教师的影响

教师的教学对中专学生的学习直接有影响。这主要反映在两方面。一是教师的业务素质,二是师生关系。中专学生正处于升学和就业的关键时期,尤其注重教师的水平。在他们升入中专之前,他们和他们的家长都从侧面打听其任课教师的业务情况,如果业务不强,他们还要求更换。所以,对于业务不强的教师,给对口升学的学生上课是不太可能,即使是上了对口升学的课,也会很难应付学生对他的抵触情绪。实践表明:适合中专的教师的业务素质主要体现在数学问题解决的能力上,擅长解题,且解法简单又富有智慧,会很赢得学生的信任和钦佩;其次还应具备现代正确的数学教学观,数学学习观,以方便给学生作相应的、合理的正确的学法指导。另外,师生关系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态度。数学在学生心目中是一门比较难的学科,数学教师在学生眼中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师的特殊地位,认为数学教师聪明,能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提高数学学习成效。如果数学教师对待学生态度和蔼,亲切,像朋友一样热心,学生就会主动地与教师接近,咨询数学问题或有关数学学习的问题,这就有利于他们的数学学习。相反,如果教师一味地恶语伤人,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就会因为不喜欢教师而影响对数学的学习。

3改变数学薄弱学生倦怠心理的对策

3.1 学生个体努力

解决数学学习倦怠的关键在于学生个体应意识到数学学习倦怠并不是只在一生中发生一次的现象,它可能反复发生在数学学习的各个阶段,也可能转移到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如果同学们能够学着识别自身数学学习倦怠的症状,并在危害产生之前捕捉到它,那么学生就能很快地恢复平衡,而不需要一个较长的恢复时期。因此,学生应对数学学习倦怠持积极的态度,正确认识倦怠的各种症状,以便及早解决问题。

作为学生个体,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包括有意识地观察自己的学习环境,反省自己的学习失误,对自己数学学习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进行正确的归因,以增强数学学习动机,提高数学学习积极性。此外,还应主动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如多参与活动,拓展交际圈;多与朋友、家人保持联络,获得理解及尊重;多与同学联系,分享数学学习经验等等。

3.2教师正确对待数学薄弱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特别是对“弱势群体”,要做到:诚、爱、严、宽、实。

(1)诚。首先要摆正自己与学生的位置,要认识到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同时教师又是以学生为报务对象的,即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知识,讲道理,更是为促使学生成才,成人而创造条件。要让学生相信你,愿意你为他服务,就必须坚持一个“诚”字,以诚待人,以诚取信。

(2)爱。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是高尚的,这是教师一切行为的内在动力。但一般说来,教师的爱的“甘露”洒向那些聪明伶俐成绩好的学生比较多,洒向那些学习成绩差、行为规范差的学生则比较少。笔者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便采取了与此不同的做法,个人“弱势群体”更需要“爱”;较之于好学生,“弱势群体”更需要关心,需要教师的爱的滋润。

(3)严。对学生的爱要在心中,在行动中则表现为“严”。学生犹如一棵棵正在成长的小树,既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又需要施肥剪枝除虫的管理,所以要严格管理,要按照中专生行为规范来约束管理他们,培养他们遵守行为规范的好习惯。

(4)宽。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行为规范方面要求要严,但在处理某些具体问题又要宽以待人,即使对于那些犯了较严重错误的同学也要处理慎重,不能“一棍子打死”,不能动辄定为“品质”问题,因为他们毕竟还是学生,还是孩子,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犯这样那样的错误,都是正常的。在笔者任班主任的班级中,一般不给学生以处分,而是教育从严,管理从严,处理则从宽,因为这处分很可能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给他们的心灵上笼上阴影,很可能会给他带来终生的遗憾。

(5)实。帮助“弱势群体”,一方面是指出方向、找出差距、树立信心,一方面又要实实在在地帮他解决实际问题,一定要落到实处,一丝不苟,而不是“点到为止”。

3.3改革教学方法

改革旧的教学方法,探索与社会需要的新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改进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增强学习意识,培养学习能力:要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就要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身试法的形式,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是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工作、生活和前途的大事,同时让学生明白数学学习,并不是学会做题,是学会一种数学思维,数学思维一旦形成,用它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就会大大增强,有利于专业课的学习,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以学生为中心,多种形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用,即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因为教学过程不是一个由教师单方面地灌输知识的凝固死板的简单过程,而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携手完成教学计划,并不断创新的合作活动过程。课堂上经常采用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相结合的方法教学,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好问题,训练学生观察、分析、揭示和概括能力,达到能力与综合素质同步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于建华.中学数学教育领城存在的问题[J].数学教学通讯卫星,2002(2).

[2] 奚定华.数学教学设计[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沈呈民.中学数学现代基础与结构[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第8篇

一、依托语文教材资源,进行综合性学习

语文教材是语文学科最基本的也是很重要的课程资源,是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很重要的凭借。语文新课标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在不同的学段以不同的方式呈现,从三年级起每册都专门安排了综合性学习的主题,从五年级起每册还用一个单元的内容安排了一次大型的综合性学习。教学时,要注重依托教材,立足课堂,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安排的综合性学习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同时,要注重语文知识的整体联系和课文内容的前后关系,注重语文单元学习内容的有机整合,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如,教学《一夜的工作》、《一张珍贵的照片》、《十里长街送总理》等有关的几篇课文后,可引导学生以“怀念”为主题进行综合性学习;教学《阳光与彩虹》、《剪枝的学问》、《维生素C的故事》等时,介绍科学知识的几篇课文后,可引导学生以“身边的科学”为主题进行综合性学习等。

二、拓展课文教学内容,进行综合性学习

小学语文课本编选的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形式活泼、富有启迪性,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时,可紧扣语文教材文本的特点,对课文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拓展,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如,有的课文,可以内容为引线,安排学生收集有关资料,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进行内引外连,由此及彼、以小见大;有的课文,言虽尽但意犹存,留有诸多“空白”,具有很大想象的空间,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对空白处进行拓展,对故事情节进行延续等。如,教学《草船借箭》,结合课文结尾“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这句话,让学生课后查阅三国故事书,看看周瑜临死前说过一句什么话,引导学生以“周瑜真的佩服诸葛亮吗”为主题进行综合性学习。

三、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进行综合性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学中,可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语文教学内容,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经典诗文诵读、书法绘画比赛、优秀作品展览和广告语创编、警示牌制作、课本剧表演以及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可组织学生实地调查家乡的环境污染情况,然后收集材料,编辑环保宣传小报,或撰写建议书,向有关部门反映,引导学生开展以“争做环保小卫士”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

四、结合学科横向联系,进行综合性学习

每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学科之间也具有这样、那样的联系。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倡跨领域学习,要求与其他课程相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在教学中,要打破传统语文教学的学科壁垒,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注意寻求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点、知识之间的交叉点,设计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和内容,使学生综合性地学语文、用语文。如,教学《挑山工》,为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可让学生先画一画折尺形的线路图,再结合数学知识比较“直线距离”与“折尺形路程”的长短,理解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编一道关于游人和挑山工的“路程”、“速度”、“时间”的简单应用题进行计算、对比,加深理解,进行以“运用算理领悟哲理”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

五、发挥校外教育功能,进行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内容不囿于文本课程和语文学科特定的知识体系。学生生活的空间有多大,他们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就有多宽。学生生活的天地就是他们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时,要注重搭建沟通语文与生活的桥梁,引导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要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要注意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文资源,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如,为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爱生活的情感,开展以“谁不说俺家乡好”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调查家乡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间工艺、风俗人情,了解家乡的昨天和今天,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可通过写调查报告、当导游解说、答记者提问、画宣传版面等多种形式在班里进行交流,展示自己学习的成果。

六、借助网络信息优势,进行综合性学习

第9篇

“哎,马二贩,我家那几亩柑子树,叶子上竟长起了黄道道 儿来。给我瞧瞧,别又犯什么雅病了。”于是马二販嘴不回话, 又颠儿颠的去了。

“哎,马二販,这回又从李技师那儿販回了啥鲜道道儿了, 给咱拉拉吧。”

“要得! ”这时马二販子便会大模大样地停住脚。那说话的 人,便会把手里的锄儿,铲儿的支在地上,或是搬来一块胄石 吹吹灰让他坐着。旁边于活的,过路的,便自动围成一搭围儿, 让马二贩子海说一顿^什么合理施肥,什么人工嫁接,不时述 从身上谟出几本书来”柑桔栽培技术》、《柑桔病虫害防治》。 说得那些大字不识的大伯、三爷们津津有味,头点得像鸡啄 米。

“马二販子这小子肚子里的文化没白学”,人们称赞他。

“以后大家多听他吹吹,踉着也发发小财。”人家私下里嘀 咕着。

在咱们这个小山村里,先前穷得打流光。学大寨那儿年,

开山造田,把山上的树砍光了。山高缺水,梯田里不长稻子尽 长草,家家穷得叮当响。全村三百号人,就有三十多号汉子打 光棍。为啥?说到咱们村,连生了仔的老鼠都想改嫁到山外去, 谁还肯把自己的女儿往穷窝里送?一一穷名远扬呢!

三中全会以后,上面允I午农民自个儿活络活络生财道儿。 三十多岁仍光棍一条的马二叔,提着个#蛇皮”袋子,走东串 西,做起“二贩乎”生意来了。温州的塑料鞋,广州的印花布,经 常带到村里来,惹得始娘媳妇们挤破了屋子看希奇。马二叔的 二販子”名字就这样得来了。马二叔很忌讳犯忌,每每有人叫 起,他总没好@色给人看。为喑?这名字里总有一股让人说不 出也道不清的^味儿。但犯忌,马二叔“贩子”生意还是像上足 了发条的钟儿——没得闲。

直到前年,上面说是我们村里从前闹过,要开发老 区,把我们村列为柑桔栽培重点试验地,并且派了农业局的李 技师专门登门指导,才把马二贩子的心收了回^来。

那阵子,马二販子收起了他做販子的“蛇皮〃袋子,天天往 李技师那儿跑。不几天,就揣回了李技师送的几本书和一大捆 柑桔苗,在后山上那荒了多年的“梯田”上栽起柑拮树来了。消 -數传开,人们都来看希奇,把马二贩子那十几亩荒地围了个水 泄不通,比看新媳妇还热闹。马二畈子便驼背子下岭——就着 势子,瘘水珠子喷喷地展开了現场说教,把从李技师那里听来 的柑桔栽培技术,施展他販子功夫又販开了。

这些作田佬,只晓得“梯田”能长杂萆,躲山鼠,绝对没见 过在山上栽这能结甜滋滋、红彤彤的大秸子的事儿。不知道是 受那又酸又甜的柑子的诱惑呢,还是见马二皈子搬来了李枝 师这号“山神”的保佑,或者是听马二販子说桔子树能够两年

1

3

试花,三年结果,五年就可大丰收的许丨若。总之,内中有几个波 马二贩子“煽动”了心,走上前,赔着笑脸说:“老马呀,如來真 像你说約邡样,那你明儿个也箝咱跟李技师要一捆来栽。”

"耍得要得! ”马二販子满门答应,第二天便真的替这几个 捎了儿捆栽上了。山里人就是这样,办啥事就难开头。失开了, 后面的就踉着呼啦一声上了。就这样其佘的人看了眼热,也一 下孓涌到马二贩子的家里,央他代买树苗。这一年,全村一百 来户人京,除了村民组长何长贵不服气,其余家家户户都在自 留地上栽上了柑桔苗。

这下马二贩子家可热闹了^东家嫂,西家伯,天天有人夜 里来登门求教。门槛上、扳凳上、床上灶前到处站着坐「着男畀 女女、老老少少。大家再也不是来瞄瞄那些时新的鞋辟帽帽 了。这些从来只知日出而作、3落而息的作田佬,竟然律津有 味地听马二畈子“贩”来的农业科技知识了。吸着马二贩子的 发财经经儿,脑子里破天荒地做起了发财梦。

此后,马二販子往李技师那儿跑得更動了。为啥?山里人 脾性怪,总觉得李技师那号“大知识分子”和&己这个黑脸汉 沾不上。就是有什么问题,往李技师面前一站心里头就慌神, 也不见得讲得清。就是讲得清,也不见得听得懂。那学问里的 名词儿蛮深奥,倒不如听马二販子“販来的”更近乎些^就是一 茬没听清,也可以说一声“马二贩子,奠讲得咯样快嘛,你不晚 得我的脑筋转不过來?”马二販子又会耐心地从头讲起。要讲 到剪枝什么的,还带着剪子到梯田里手把手教呢!要是在李技 师面前咯洋逞强,哪钕嘞?还不如央马二贩子去问。他和李技: 师拉呱得上。不过,这样就忙坏了马二畈子,连自家地里的柑 苗都顾不上。后来有人牵头大家包了他山的拊苗,好让他一心’

一意地去为大伙“贩”发财经经。

一年栽树,两牟试花,三年过去,还真如乌二販子说的,宏 家户户的柑桔树都结出了拳头大的桔子。不知又是哪个牵头, 家家户户都选出两个最大最江的,送到马二販子家,一个给马 二贩子尝尝,一个托他转给李技师。“咱有奔头了,都是托马二 贩子和李技师的福,不能忘本。”山里人心眼实,懂得知恩拫 德0

第10篇

教学水平

“有效”,是指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通过一定的测评手段与方式,考查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学业上的进步效果. 所以,学生所呈现出来的“进步”变化,成为衡量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尺. 所以,教师应考虑最大效率地利用课堂时间,提升教学效率. “教学”,是教师、学生两个主体共同完成的一种“教”与“学”的行为,通过这种行为,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使教师获得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有效教学”的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而此之前,教师需明确教学范围,做到所授知识心中有数. 其次,有效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因材施教,应给予学生“带入感”;教学中,教师需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教学中能够做到举一反三,掌握知识要点,学会自我思考;课后,则让他们学会思考与总结,以此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实施有效教学过程,提升课堂

教学质量

1. 教学内容讲究计划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范围有完整的认识,能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清晰的轮廓. 通常来说,数学教学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上下教学章节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前章知识内容是后章知识的铺垫. 比如,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之前,需要提前学习有理数,以及有理数的加减乘除.

对于教师来说,需要有计划地实施教学,不能急于赶进度,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 为了做到教学的有效性,在开学之前,教师应大概浏览教学课本以及教学参考资料,了解本学期以及下学期的教学内容. 结合课程标准,笔者会将重要的知识点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点圈画起来,为课堂的重点讲解做好铺垫,做到教学内容心中有数.

比如,因式分解的教学内容在八年级上册中,同时,该知识点是九年级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的基础知识,只有学生掌握了因式分解知识,并且能够熟练地运用,在后续的学习中才不会费力,所以在教学计划中,为了给学生打好基础,原本是3个课时的时间,笔者计划用5个课时对学生进行系统讲解与练习.

除了进行大范围的掌握知识要点外,还应有一份以周为单位的详细教学计划. 在制定以周为单位的教学计划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1)以课程标准为依托,在计划中把握教学知识要点. 课堂教学应该有主次轻重之分,只有抓住了教学知识的重点,才能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做到课堂知识讲解的有效性. 通常情况下,重要的知识点一般会占用整个教学课时的以上.

(2)丰富知识内容,注重教学知识拓展. 在做教学计划时,需要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不仅需要教学参考答案、教学课本,还应参考一些数学资料. 在教学资料中收集、整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知识或者例题,以丰富教学内容.

做好教学计划,才能抓住教学重点,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把握课堂节奏,为高效的教学过程做好铺垫.

2. 教学过程追寻“带入感”

做好了有效的计划,还应找到具体的实施方法. 实施方法,也是保证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 我们知道,学生和教师是课堂的主体,二者缺一不可,如果一堂数学课只有教师的讲解,而缺少学生的有效互动,那么这绝不是成功的课堂.

“带入感”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带入感”的实施者. 追寻“带入感”的目的是能够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融入课堂教学中. “带入感”可以是一个数学问题,也可以是一道数学练习题,还可以是一个“笑话”……这些都可以将学生带到课堂中.

比如,学习长方体时,笔者会以教室为模型,通过提问,将学生带入课堂中. 也可以将几个实际生活中的案例作为“带入话题”,把学生带入课堂中. 下面是笔者某次教学“抛物线”的课堂场景.

师:我军导弹发射器与敌方军舰处于同一水平线,相距8 km,我方发射导弹,导弹以200 m/s的速度运行,以发射点为原点,导弹轨迹为抛物线,3 s后,导弹到达最高点2.4 km处,请问,导弹能否击中目标?

生:……(集体沉默)

师:上完这节抛物线课后,答案由大家自己去计算.

……

通过上述提问,能很好地将学生“带入课堂中”. 通过这种“带入感”的提问,加强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他们能自主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进而在课堂上管理自己、约束自己,为有效的教学过程奠定基础.

3. 教学过程追求有效性

课堂教学,应该注重课堂的有效性. 有效的计划以及将学生不由自主地带入课堂,只是为“知识的传授”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笔者认为,“有效教学”,应以教学大纲为基础,对教学大纲中重点要求的知识进行重点讲解.

对于重点知识,应要求学生掌握,并能熟练运用. 这主要体现在,在了解知识原理的同时,能够掌握相关公式以及计算公式的条件与具体应用,并且做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比如,对于抛物线,要求能熟练掌握其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并清楚地了解围绕Δ的相关应用.

数学教学过程,一般是教师在课堂上讲例题,学生再模仿学习,领悟,最后变成自己的知识. 所以,例题的选择是教学过程的关键. 笔者认为,例题的选择不宜太复杂,也不宜太简单,题目中还应该反映出教学的知识要点. 对于例题,教师可以参考课本,也可以参考教学资料,还可以根据知识点的认识,自己设计教学例题,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知识的全面性以及难易程度. 以下是笔者进行抛物线讲解的一道例题:

(1)求抛物线l:y=x2+5x+6与x轴的交点个数以及交点坐标;

(2)求方程x2+5x+6=0的解;

(3)已知x2+5x+6>4k,求k的取值范围.

从整体来看,(1)(2)比较简单,而第(3)小问较为复杂,但这三个小问基本包含了抛物线的主要性质,题目的难易程度适中. 而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在日后的练习与考试中会经常看到,所以将这样的题目作为例题,最为适宜.

在例题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教学知识内容,由简单走向复杂. 一般来说,讲解前可以让学生先自行思考(此题包含了一元二次方程Δ的用法,抛物线开口方向的判断,以及抛物线的最值计算),等学生思考完后,教师再进行讲解.

当例题讲解完后,学生基本上对该知识点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这时,教师应与学生一起总结,总结的内容主要包含本课堂的主要知识点,以及相关题型的解题方法、解题步骤. 让学生对这些知识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为了让学生在课程完成后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师可以出一两道相关知识题让学生练习. 练习的题目较例题而言,应具有一定的难度,比如笔者将第(3)小问变换为:已知mx2+5x+6

4. 注重课后练习环节

课后练习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课堂中没有发现的问题,往往会在做“课后练习”时发现,所以,笔者认为,除了注重课堂的有效性外,教师还应注重课后练习的有效性.

刚刚结束新课时,课后作业应以巩固基础为主,而为了加强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要应以题型训练为主. 教师可通过收集、整理相关教学参考资料,对与当前所学知识相关的不同类型的题型进行汇总,让学生进行该知识点的题型练习. 通过练习,可以发现一些问题,如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够牢固,或学生应用知识点的灵活度不过,不能做到得心应手、举一反三.

对于从练习中反馈出来的问题,在课堂上应得到解决. 通常情况下,死记硬背不是解决数学学习的良方,但从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通过“死记硬背”与“教学点拨”的结合,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公式不熟悉,不能掌握解题方法”的教学难题. 当学生熟悉公式、掌握解题方法后,再让其在课后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这样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成绩.

讲解一段时间后,应以温故知新为主. 这时可以适当地出一些简单的题型,而后将简单的题型进行融合,使其成为一道新的题型,而这样的题,往往是压轴题. 可通过帮助学生总结来加强学生的印象,以此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第11篇

--观南京市秦淮区小学语文教师赛课的几点思考

4月9日-4月10日,巧逢南京市秦淮区小学语文教师赛课活动 。我和同事有幸亲临现场,共聆听了14节30分钟的小课。

此次比赛是以同课异构的形式进行,14位参赛教师或两人一组、或三人一组、或四人一组,共执教了苏教版二---五年级的5篇课文:《“黑板”跑了》《晚上的“太阳”》《剪枝的学问》《我和祖父的园子》《灰椋鸟》。

这么多年以来,南京市在课堂教学中一直致力于同课异构的研究,我想他们的坚持有他们的目的和意义所在。众所周知,“同课异构”就是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呈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的课堂。

两天的观课也证明了:对教材不同的建构和处理,所蕴含的教育教学理念不同,最终衍生出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的设计。而合理优化的教学设计必然是对教材的精准把握、对教学学法的巧妙选择、对学情熟知了解等一系列蕴含着教学理念的综合产物及智慧结晶。

同课异构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这种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那么异构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那就是有效课堂。两天的听课,使我对有效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理解。如果说“做人之美,在于简约。”我想“课堂之美,在于简约”也同样有道理。

一、清溪流过碧山头--去粗取精,勾勒简单明朗的教学主线

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结构,其运行的轨迹应是-始于目标而又归于目标,综合推进,整体滚动,将学科素养培育串联融合成整体,这个整体滚动的轨迹就是教学主线。课堂主线是课的灵魂,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抓手。教学主线它忠实地指向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纲”,统御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一条鲜明的教学主线就好比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堂没有主线的课势必散乱零碎,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活动也飘忽不定。在一堂课中,教学主线确定后,其他的教学环节:如三维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时间的把握都围绕主线来进行。

在《黑板“跑了”》一课的教学中,执教者紧紧围绕“安培是一个( )的人。”这一主线展开教学,继而让学生自主感悟安培的专心体现在哪儿?抓住关键词句,品词析句,朗读体悟,感受主人公的品质,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在《灰椋鸟》一课的教学中,四位执教者都紧紧抓住“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这一主线问题展开教学,有异曲同工之妙。

师1:自读课文,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

师2: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默读课批注,用着重号标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

师3:课文那几个自然段具体写了灰椋鸟归林时的情景?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学生板书:壮观、密密麻麻、浩浩荡荡、成群结队)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画出你喜欢的描写鸟的句子,边读边思,你喜欢这些句子的理由是什么?

师4:默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思考:灰椋鸟归林时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用“-”画出。(选择印象深的语句做批注)

可见,四位执教者都以同一条主线统领教学,并以主线辐射整课教学内容,达到了“提纲而顿,百毛皆顺”的良好效果。可以说一条鲜明的教学主线不仅使课堂形散而神不散,而且使课堂去除了繁枝乱叶,显得简洁明快。

二、冗繁删尽留清瘦--裁剪取舍,生成简明扼要的教学内容

奥苏泊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对于三十分钟的小课,亦或是四十分钟的课,我们语文要训练的东西很多,听、说、读、写。我们往往想面面俱到。这样做的结果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甚其累不说,反而最终面面不到。既然有限的时间我们做不到很多,那么我想能做到一课一得也很了不起。

且看一位教师对预习环节的检测,就很讲究策略。(《晚上的“太阳”》教学片段)

师:课文回家读了几遍?一遍的请举手?两遍?三遍?……六遍?(生举手)

师:老师发现第二自然段是最长、最难读的?你们有信心读好吗?(指名学生读,师评价)

师:(出示两组一字变调的词语)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你有没有什么发现?(生答)

谁来当小老师领读?

很明显,这个教学片段不论是对课文朗读的检测还是难读准字音的检测,都摈弃了一把抓的通病,体现了很强的针对性。这个环节的设计也不正是体现了课堂的有效性、高效性的典范吗?

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必须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取舍重构教材,突出主干知识,做到“三不讲”: 学生已经学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懂的不讲。

三、淡妆浓抹总相宜---合理运用,达成简捷和谐的教学方法

说起教学方法,我们如数家珍:小组活动、情境对话、角色扮演、课堂访谈等等。但如果我们一味追求方法的多样性,而忽略了实效性和合理性,就会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作秀感,使语文课堂表面热闹非凡,而实际游离于语文本身的内涵之外。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习方法不在于多,而在于用得恰到好处。

请看一位教师执教《晚上的“太阳”》一课中的一个片段:

在理解了第一自然段:妈妈得了急性阑尾炎,不能送医院,需要马上做手术后,进入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

1、 默读第2自然段,标出一共有几句话。

2、 妈妈不能做手术,你是从第几句话发现的?指名读。

3、 全家人心情很焦急,师板书“焦急”,“焦”为什么是四点底?

4、 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画出表现大家心里焦急的句子,小组讨论交流。

5、 师出示第2自然段,并用红色标出动词,问:“发现了什么?”

6、 师出示句子:爸爸无可奈何地搓着手。

指名读句子;你现在是爸爸,你搓着手想什么?(理解“无可奈何”);指名读(边搓手边朗读,师评价)

7、 师出示句子:爱迪生焦急地看着妈妈。

指名读句子;那你看着妈妈的时候在想什么?齐读。

8、 师出示句子:爱迪生的手心攥出了汗水。

生做攥紧手的动作;师采访:你为什么攥得这么紧?指名读。

9、 师:出示三个有关动作描写的句子,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10、 动作表达了人物的什么心情?

11、 师小结:只要我们关注动作,就能感受到人物内心的变化。

12、 如果你也在现场,你会用什么动作来表达你的内心?做游戏,师做动作学生说。(挠头、转圈等)

13、 同桌合作:一人做动作,一人用准确的语言把它说出来。

14、 指名读、齐读第2自然段,读出感情。

在这个案例中,执教者紧扣动作描写,结合想象、做动作、朗读、做游戏等多种方式引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良好的情境创设、巧妙地扣住动作,使这一个自然段的教学扎实有效。

因此,在教学中面对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有学会取舍,该着墨时须泼墨挥毫,该简洁处须惜墨如金,淡妆浓抹总相宜。

第12篇

大家都说,薄俊生老师的课不摆花架子,平平淡淡,简简单单,却处处透露着真意。我说,那是因为薄老师一直在引领着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文实践,让学生在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亲密接触中,通过理解、感悟、积累、欣赏、评价等学习活动,真真切切地掌握一些运用语言的本领,使语言文字真正成为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成为学习人类文化的门径。

这就似一杯好茶,粗看平淡无奇,细品却茶香四溢,沁人心脾。薄老师的课是耐人寻味的,经得起一品再品。

品味一:俗与雅

世间事物往往有雅俗之别,“俗”往往为大家所轻视、鄙弃,而“雅”则为大家所仰慕、追求。但走进薄老师的课堂,你会发现,这里似乎有点“俗”:没有表面的热热闹闹,没有哗众取宠的表演,没有脱离主题的盲目拓展,也没有那些无助于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声、电、图、影的大杂烩,取而代之的是琅琅书声,是静思默想。

但细细品来,我们会发现,他总在创设一种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真实语境和一种可亲历、可体验的实践情境。这里有的,是紧扣文本的理解感悟,是声情并茂的描述朗读。他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去诵读吟咏,使其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直接迅速地感知言语的优美、领悟作品的韵味,形成对言语的感悟和积累。因此薄老师的课堂,自有一种清淡、拙朴之气,从大俗中显出大雅。

创设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真实语境

在执教《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时,薄老师点出“朗读就是代作者说话,代文中人和物说话”,引领学生进入文本,让学生逐步淡忘读者的角色,担当起作者、文中人和物的角色。这就为学生创设了与文本对话的真实语境。

师:朗读课文就是代作者和课文中的人物说话,把作者要说的意思通过我们的朗读表达出来,把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我们的朗读体现出来。现在就请大家代作者或课文中的人物、事物说话。(生自由朗读。)

师:从同学们的表情、姿势看得出大家读得很投入!现在谁想代作者介绍蔷薇花。(指名读,出示句子“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芳香扑鼻”。)

师:在这句话中,作者觉得蔷薇花怎么样?把这些意思介绍出来,你就是作者了。请大家再自由练读,代作者介绍。(生读。)

师:你听出什么来了?

生:我仿佛闻到了蔷薇花浓浓的香味。

师:还有谁愿意代蔷薇花来说话?(生读。)

师:你听出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蔷薇花很美,是粉红粉红的。

师:多么美、多么香的蔷薇花啊,如果你喜欢的话,请你代作者来介绍蔷薇花。

“代作者说话、代文中的人和物说话”,这样的直白再“拙朴”不过,却找到了“朗读”这种传统语文教学方式和“与文本对话”的最佳结合点,不仅把深奥的教学理念转化成了一个要求明确、简便易行的学习方法,而且一下子拉近了读者(学生)与作者、与文中人和物之间的距离,把枯燥无味的阅读方式变成了一种鲜活可感的“生活”方式。“代作者说话、代文中的人和物说话”让学生在自主感悟、理解、欣赏、评价中自由张扬个性,将无声的言语转化为有声言语,进入了语文实践的“佳境”。

创设可亲历、可体验的实践情境

应该如何指导朗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绝对最好的方法。薄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之时,没有纯粹形式上的“读好读重”“读出……语气来”之类的话,而是以“听出什么意思来”“读出……情感”作为朗读指导的根本方法。的确,朗读指导要从内容人手(读出意思),辅之以方法点拨(注意词语轻重),纯粹的技巧指导只能把学生带入误区。创设一种可亲历、可体验的实践情境,对诵读技巧进行艺术性点拨,是薄老师课堂中最常见的,看似“通俗”,却是学生最受用的。

以下是他《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一小节的朗读指导片段:

生读: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师:读得可以吗?给点掌声!可刚才这名同学的朗读给人的感觉,好像水滴有时滴在这个地方,有时又滴在了那个地方。谁再来读,把这段话的意思读出来。(生读。)

师:滴水滴得近了一点,但是还有滴在其他地方的感觉。(生读。)

师:这次有没有滴在同一个地方?

生:有!因为“总是”读得特别响。

师:是啊,我们要表达一个意思,就要把表示那个意思的词读出来。可是我听了还有一个感觉:滴水穿石也没有什么稀奇的。怎样读才能告诉大家,这是一大奇观呢?(生再读。突出了“奇观”。)

师:读得真好!真的是奇观啊!一起读一遍。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有效的语文实践,评价语言诱发了学生进一步走进课文。这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对语言文字的赏析、品味也落在了实处,在关键之处的巧妙点拨,其实教会了学生如何读书。试想,如果没有这样的情境设置,学生的认识往往只会停留在“读书”上,只会停留在“文字”上,而现在,提升到了“体验”,提升到了“感悟”,朗读时已不需要老师作“要读出重音”之类的提示,就会有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情感流露。

与“代作者说话”一样,薄老师用另一种方法为学生营造了进入文本、进入角色的通道,使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去亲近母语,投入学习。

品味二:浓与淡

薄老师的课堂重视涵泳。所谓涵泳,就是通过潜心体味,密咏恬吟,达到对言语作品深入的、全方位的感知与体悟。学生只有全身心地沉浸到作品中,体察之、玩味之,才能感受和领悟文本的妙处。

薄老师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学生言语习得的规律,匠心独运,引导学生凭借丰富的言语经验,虚心涵泳,潜心化解,将作者言语作品中的知情内化为自己的认识结构和情感结构,形成了敏锐的语感能力。看似平平淡淡、波澜不惊的课堂教学,其实正是当前在浮华的外衣背后切实提高每一个学生语文素养所必需的明智之举。于是语文课真正找到了语文课的感觉,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比照探幽,品味言语

涵泳品味必须在吟诵熟读的基础上,潜心专注地研读课文,进行词与词、句与句的比照,让学生在比照中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情感,在比照中体味语言表达的优美,进行语感的培养和语言的积累。《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薄老师通过陈述句和反问句,步步推进地让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巧妙的表达方式,做到朗诵和感悟并举,阅读与写作相联,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发展”。

师:自己读课文第4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想想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意思。

生:第4自然段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要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要目标专一。

师:就这一段话字面的意思来说,是说什么?

生:雨水不能把石块滴穿,是因为它目标不专一,一会儿滴在这里,一会儿滴在那里。而水滴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就能把石块滴穿。

生:第5自然段说做事情不要三心二意,也不要半途而废,要目标专一。

师:目标专一,结果会怎么样呢?

生:就能把事情做成功。

师:请同学们默读这两段话,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都是讲水滴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生:水滴目标专一,雨水目标不专一。

师:这两种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上一段话讲能把石块滴穿是从正面来讲的,下面一段话讲不能把石块滴穿是从反面来讲的。后面加一句“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叫什么写法?

生:设问。

师:这样就更强调了这段话的主要意思。一起读这段话。(生读。)

师:讲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方式来说。

(师出示两段话:1 如果我们也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2 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师:比较一下,这两段话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生:这两段话都是告诉我们,只要不三心二意就可以把事情做成功。

师: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那么有什么不同呢?第一句话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说的?

生:反问句。

生:第二句是陈述句。

师:第二句话中目标专一和三心二意是相反的,持之以恒和半途而废是相反的。这种对比的运用进一步强调了做事情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这样才能获得成功。这也是不同的表达方式。祖国的语言太丰富了,同学们以后写作文,也可以这样来写。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文本是语言的艺术,好的文章往往都以鲜明的色调和浓郁的芳香铺就欣赏之路。薄老师和学生一起虚心涵泳,反复品味词句,造就了真切的审美心境,引起学生体验情绪的高涨。的确,对于文本的一字字、一句句都需要反复咀嚼,深入品味。在这个环节中,薄老师引导学生将两段文字进行比照阅读,学生慢慢地品味到可以用不同的表达方法来表达同一个意思:一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说,二是用不同的句式来说,三是用反义词语对比着来说。如果长期徜徉于这样的语文课堂之中,学生的语文素养还会不高吗?

想象联想,丰厚语感

中国画论有“计白以当墨”之说,说的是“留白”艺术是创造意境必不可少的,它给观者留下联想、想象的余地和空间,因而,它可以表现更多的东西。我们的教学艺术同样如此。文本的“空白点”以及“不确定性”使作品呈开放的未完成状态,为读者运用想象与联想进行填补与充实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在教学中,薄老师非常讲究教学布白艺术,巧妙地启发学生利用文本“空白”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进行更深层次的语文实践。以下是《掌声》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注意这样一个词语。(板书:默默。)

师:你从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小英的动作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自由想象并交流。)

师:“默默”前有两个字,“总是”是什么意思?

师:小英每天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里,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想象并交流。她希望和同学们一起做操、比赛、活动。)

师:她担忧她学习赶不上别人,总是坐在教室一角,一动不动一言不发,这样的表现叫什么?(板书:忧郁。)这里有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小英的心情是矛盾的?

生:犹豫。

师:她心里犹豫,会想到什么?(学生自由想象并交流。)

生:想上又不想上。

想象和联想是触发学生感悟文本的媒介,是培养学生对言语有较深感知力和较高鉴赏水平的有效途径。在以上片段中,薄老师抓住了“默默”“总是”“犹豫”这三个词语,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揣摩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联想、想象和品味,学生的情感进发自会源源不断,与文本的语言文字达到情感共鸣的体验层次,文本的意义世界也在学生的阅读中得以充盈丰满。

品味三:入与出

没有科学的必要的训练,就没有正确的有效的实践。语文练习,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失的重要板块,也是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重要形式之一。薄老师追求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回归本原的、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朴素的教学。因此,他也非常注重在此基础上的语文训练。

怎样才能使语文练习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语言发展更具积极作用呢?课堂上,薄老师不但把学生带入文本,让学生接受、领悟、吸收、获取文本的情感内涵和知识智慧,而且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走出文本,“知人论世”,读以致用,使文本迁移、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阅读主体的自我超越。

在《剪枝的学问》一课教学活动的尾声,薄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1.王大伯种桃出了名,参观者络绎不绝,王大伯应接不暇。大家想想怎样才能帮助王大伯解决这个难题?你愿不愿意为王大伯当一回义务讲解员呢?

那我们该怎样向参观者讲解王大伯的种桃经验呢?大家准备一下,呆会儿介绍给大家听。

2.请同臬相互练习一下。

3.现在,我们听课的老师就是新来的一批参观者,谁愿意为他们作一次讲解?(发小帽,拿小旗。)

4.还有哪些同学愿意当义务解说员?愿意的自己到这些参观的老师前面为他们讲解。

在本课的教学中,薄老师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一脸疑惑―将信将疑一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认真地感知文本,仔细地理解文本,深刻地感悟文本,为学生的建构和整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课末的这一练习设计,将课文作为一则典型的语言材料,成为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模特。这种实践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会”,而是为了“巩固”,更是为了“发展”。学生必须通过这一练习,重新梳理课文,整合课文语言文字,进行重组和创造想象。

走进文本是根本,走出文本是深化。让学生当一回义务解说员,是一种极现实、极有效的语言实践,于是,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就不是一句空话。在迁移运用的过程中,学生走出了文本,真正实现了对文本的超越。

结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