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家庭伦理道德

家庭伦理道德

时间:2023-05-30 10:27: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家庭伦理道德,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家庭伦理道德

第1篇

论文摘要:家庭是社会关系的特殊形式,是社会的细胞,所以家庭的和谐稳定关系着社会的和谐与发展。维系家庭关系和谐与稳定有两种力量,即法律的力量和家庭伦理道德的力量。当代青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力量,青年人对家庭伦理道德的理解与运用关系着家庭、乃至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而关于当代青年对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的传承也具有了现实意义。

一、优秀的传统家庭伦理道德阐释

(一)父慈子孝在传统的家庭伦理中,亲子伦理是最基本的伦理关系,甚至被视为比夫妻、兄弟关系更为重要的家庭关系。“父子兄弟夫妇,人伦之大。一家之中,惟此三亲而已父子尤其本也。”(张履祥《训子语))传统家庭伦理强调的父慈子孝.既注重子女对长辈行“孝”。也强调长辈对子女的抚养、关心和爱护。“慈”德的内涵很丰富,主要包括养子、爱子、教子等方面。“孝”的内涵主要有孝养、孝敬、孝顺等。孔子说:“为人父。止于慈。(《札记·大学>)一父慈就是父对子物质上的供养、满足,精神上关爱,呵护,对子女承担起抚养教育的责任。父母对子女施以“慈道”,子女对父母则要尽以“孝道”。正因为“父慈”。所以“子孝”,子女要赡养父母。是理所应当的责任与义务。百善孝为先.父慈子孝是优秀的传统家庭伦理道德在儒家家庭伦理中。父慈子孝是对父子伦理的根本要求,它是家庭道德规范的最主要方面。只有在家庭道德中修以慈孝,才能真正建立起一个有序的和谐家庭。兄友弟悌。兄友弟悌是传统家庭伦理的又一重要内容,它体现了兄弟问的手足深情。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主要是指兄弟间的团结友爱。兄弟团结友爱是家庭和睦、家道昌盛的重要标志。颜之推说:“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自兹以往,至于九族,皆本于三亲焉,故于人伦为重者也,不可不笃。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絮,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随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颜氏家训·兄弟))兄弟姐妹乃手足同胞。是家庭重要的亲缘关系。悌就是处理兄弟关系的行为规范,它的具体内容是指兄友弟恭。“友”是兄对弟的道德规范。它要求兄长要爱护、关系弟;“恭”是弟对兄的道德规范。它要求弟对兄敬从、恭顺、谦恭而有礼。在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中.相对于亲子关系、夫妻关系而言,兄弟关系具有更多的平等因素,其道德规范包含着更多的合理因素,应在现代家庭以及社会中加以发扬。

(二)夫义妇顺。在我国古代社会里,人们对于夫妻之间的道德关系是十分注重的。《礼记·婚义》中说:“婚礼者,将以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矣。故君重之。”婚姻是家庭的基础,没有夫妇之间的婚姻便没有后代的延续,夫妻关系是各种家庭关系的基础。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在我国古代社会的夫妻关系中,丈夫处于主导地位,妻子处于服从的地位,是~种主从关系,在现代社会对这样的制度我们应该加以批判。当然在传统的夫妻伦理中也有许多值得歌颂的伦理准则,比如夫妻之间互相尊重,相敬如宾,同干共苦等。这些合理的因素是值得我们肯定的。孑L子说:“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札记·礼运》)传统家庭伦理十分强调夫妻合义而顺,男女婚配要考虑双方的性情和修养是否般配,追求“夫妇和顺,相敬如宾”,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应注重夫妻双方的互敬互爱,以求家庭和谐。

二、当代青年的家庭道德观的特点及伦理分析

(一)当代青年家庭道德观的特点。婚姻和家庭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缔结了婚姻关系就意味着家庭的成立。然而作为婚姻主体对恋爱和婚姻的看法影响着家庭关系的和谐与否。当代青年人的婚恋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择偶标准和恋爱方式多样化。在社会转型期前,青年择偶一般都把家庭出身、政治面貌、经济条件社会关系作为主要标准。明显表现出以家庭利益为转移的倾向。然而现在的青年男女双方在择偶标准上更注重个人条件。随着民主政治建设的加强和婚姻自由理念的倡导。青年人的择偶标准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注重个人条件,个人素质,把双方的感情放在首位。二是性观念较为开放。性是婚姻的自然基础,满足性需求是人们结成婚姻建立家庭的一个内在动因。传统社会对性的看法是的实施目的就是为了传宗接代,忽视其在婚姻中的地位。三是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市场经济带来了平等、自由观念,反映在婚姻家庭中,夫妻要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愿望,更加注重个性的和谐.强调爱情是婚姻的重要构成部分。青年人的家庭经济观主要表现在夫妻双方在各自财产的支配权上,夫妻之间有平等的财产分配权、继承权,注重在经济地位上的平等。同时,在家庭消费方面,青年人主张夫妻双方有平等的财产支配权。青年人的生育观已经摒弃了传统的传宗接代观念,大多数青年人认为生育一个孩子更有利于孩子的教育,把注意力集中在下一代的教育上,当然也有青年人为了自我的个人实现以及看到了婚姻家庭中的不和谐现象选择了不生育孩子。即“丁克家庭”。以达到实现自己理想的目的。总体上,当代青年人的家庭道德观有其进步的因素,摒弃了传统的一些旧思想。更加注重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爱情婚姻等合理的家庭道德观念。

(二)当代青年家庭道德观伦理分析。根据当代青年家庭道德观的特点,可以看出家庭道德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如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等。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如由自由恋爱引起的婚外情,由性开放引起的婚前等。这些弊端要求青年人要树立正确的家庭道德观。

首先在婚恋观上要端正恋爱态度,提倡文明交往,新时期的恋爱道德要求人们在恋爱中志同道合,共同发展。真正高尚的爱情和婚姻不仅是异性的吸引,更重要的是情操和志趣以及心里的一致与和谐。同时要求青年人要文明交往.要遵守社会公德,不要对他人的生活造成不良的影响,包括现代的恋爱不文明现象、婚外情、第三者等。

其次是在家庭经济关系上,由于受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一些青年人将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准则运用到家庭中来,如婚前财产公证还有“啃老”方式等。这是对我国传统家庭道德的一个挑战,在新时期我们要公正和合理的处理家庭中的经济问题,严格遵守“孝”的原则来处理在奉养老人的经济问题,以正确处理家庭经济关系。·在正确处理家庭经济关系的同时要大力弘扬“孝”的传统文化。最后在生育观方面。青年人要注重对下一代的教育。运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尤其是关注下一代的道德培养,减少社会问题少年的出现。

三、新时期家庭伦理道德规范体系的构建

第2篇

关键词:传统孝道;现代家庭;伦理道德

在世界的范围之内,中国是一个非常关注于孝道的一个国家并且在我国传统文化当中,孝道精神与其他的文化具有较大的不同,孝道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根本部分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珍宝。在中国孝道根深叶茂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通过各种道德教育,孝道牢牢的扎根于我们的内心深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在孝道基础之上的社会,而传统的中国文化便是一种孝道的文化。

一、传统孝道的内容

中国的传统孝道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但是,追究其源发现在中国传统家庭伦理道德之中,主要有奉养、顺养以及善终三个方面。

首先,我国传统孝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物质基础便是应该奉养父母。作为孩子,对待父母的一个基本义务便是赡养老人。对于“孝”来说传统孝道不仅要求孩子应该奉养自己的父母并且还要要求对父母具有敬爱之心。儒家孔子便把区分畜、君子和小人之间的主要要求便是“敬亲”。在传统的孝道观念之中,孝的本质要求和最高层次便是把敬爱父母和孝顺父母二者结合起来。

其次,孩子应该顺从自己的父母。在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之下的中国传统孝道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便是孩子要顺从自己的父母。随着我国三纲五常的出现,子女对待父母的顺从关系越来越明显。顺就是要听从、顺从自己父母所说的话并且要按照父母的意志处理一些事情。

最后,便是善终。我国传统的孝道要求孩子不仅要赡养自己的父母并且还要在父母去世时是善终。所谓的善终,便是在生命走到终点时,没有遭遇横祸,身体没有病痛的折磨以及内心没有牵挂和烦恼,安详自在的离开了人间。父母是否善终是我国传统社会中考量子孙是否孝顺的一个重要的标准。

二、现代家庭特点

(一)亲子之间矛盾被强化

亲子之间的矛盾以及差异通俗的理解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代沟”,主要指的是两代人之间在心理之间的、思想意识之间的、生活态度方面、价值观念方面、生活方式之间以及兴趣爱好之间等各个方面之间的不同和差异。对于父母来说,其观念可能相对来说较为落后,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來自社会和家庭方面所赋予他们的某一种权利;而作为晚辈,如果想要接受新的社会标准和新的观念就需要自己去争取。如此一来便产生了一定的差异和代沟,随着社会生活的更迭不断,其矛盾和冲突则会愈演愈烈。

(二)亲子之间较差的独立性

在现代的家庭之中,因为代际关系的失衡,父辈义务越来越被畸形化,从而便造成了晚辈对于父辈之间过多的依赖,其在精神或者物质方面的独立性越来越差。在学业上,绝大部分的父母比自己的孩子还要迫不及待,督促孩子学习,替自己的孩子选择职业做各种决定。在生活中,巨大多数父母承包了家中的家务不让孩子动手,甚至很多孩子上大学了还不会做刷碗、洗衣服、拖地这些简单的劳动。这些情况都决定了子辈的独立性较差,缺乏一定的自理能力和自立能力,在进入职场、社会,面对一些竞争和做一些奋斗的时候都是不利于自身发展的。

(三)亲子之间代际关系失去平衡

在中国的现代社会之中,长辈的义务越来越畸形,这主要是因为在我国传统的认知以及亲子关系之中,父辈对于子女一辈自然情感的原因所产生的一系列义务,尤其是在家中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使得父辈对于子女更容易产生过渡的爱护。这种过度呵护和过度亲爱的情感全部放在了自己孩子身上并且越来越明显强烈,这种明显和强烈的情感一般会产生孩子一系列的应激心理,而此时父母则会进一步自我强化自己所谓的义务;其次,在社会保障制度相对不健全的情况之下,孩子的发展前途和良好的成长在一定程度上也直接关系到了父辈之间的养老问题,孩子发展不好可能在父辈年老的时候不仅不能照顾父辈还会需要父辈的帮助甚至出现“啃老族”。当下,父辈则会进一步自我强化对孩子的义务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对孩子的教育等方面的投入,则导致了代际关系之间失去平衡。

三、传统孝道在现代家庭伦理道德建设中的积极意义

(一)继承了优良道德品质

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之中,人们的家庭道德伦理价值观也在默默的发生着巨大的,而传统孝道在现代家庭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中国的传统孝道关注于“勤”、“尚”、“俭”。在父辈以及祖父辈他们大多具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一些优良的道德品质,而我国当代青年却很少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这些品质,因此子女是否能够进一步继承以及发扬传统孝道之中优秀的道德品质,这也是现代家庭伦理道德建设之中亲子关系之中孝顺与不孝顺的重要方面。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强调中国传统的孝道在现代家庭伦理道德建设之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并且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更加关注于建立民主、和睦以及亲善的家庭关系,这也会对现代家庭伦理道理建设、整个家庭未来的发展以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二)发挥了“养”、“敬”的基本价值

中国传统的孝道非常关注于子辈赡养父母的责任以及义务。在现今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社会之中,越来越多的子女不愿意照顾自己的父母,或者无法照顾自己的父母,承担他们本应该承担的赡养义务,而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因此导致很多老年人养老困难。因此,现代环境之下的家庭应该发挥我国传统孝道在物质方面供养自己父母的重要作用和功能。与此同时,因为现代社会大环境所导致下的高度物化,许多老人在精神方面感到了莫大的空虚。因此,进一步强调中国传统孝道以及背后的精神,进一步提倡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加强他们之间的交往和关系,因此,在现代家庭伦理道德建设之中,中国传统孝道进一步发挥了赡养父母、敬爱父母的基本价值。

(三)表现出“以功显亲”的人生价值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之中,父母通常会要求自己的孩子做到立身扬名,从而能够彰显出父母的地位以及所谓的面子。子女应该立其身而行其道,从而能够在社会有所成就,为父母挣得荣耀,这也是孝顺了。而通過自己的功德彰显父母在现代社会之中也有较大的价值,例如我们子女应该将对父母之间的爱和奉献社会做到相互协调统一,从而建功立业,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所应该提倡的一种新的孝道。

四、传统孝道在现代家庭伦理道德建设中的消极意义

(一)强调子女生儿育女的责任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家庭源远流长并且一直在发展到今天都彰显出非常顽强的生命力,这主要是因为它对于社会来说具有多种多样的效能以及功用,而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种便是其他的任何一种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都无法代替他们所发挥作用,这便是人们应该生儿育女并且传宗接代。为了传宗接代又进一步给予了一定的夫权,在我国古代社会之中的男子还有纳妾的权利和理由,而作为古代的女性则应该一生服从一个丈夫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为其生儿育女的责任,甚至是作为一种工具和交易进行的,这对于古代女子来说是一个深切的压迫和不公平。在有些现代家庭之中依然存在这种思想,这种思想一般存在于相对落后的地区以及相对落后的家庭之中,有些家庭认为不结婚、不生儿育女便是对父母的不尊重,甚至将其上升为对父母的不孝顺,这也是传统孝道在现代家庭伦理道德建设之中所留下的消极意义。

(二)代际之间的关系加重了人性的摧残

我国传统的孝道是在封建社会的宗法家族之中所产生的,从而进一步形成了更加严格的宗法等级并且其具体的表现便是明显的父权家长制度。在中国传统的孝道之中家长的权力是十分高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至高无上的,而相关的家属必须尊敬家长并且完全服从家长,如此一来便让本是和睦的父子关系变成了一种尊卑关系,这种关系使本应该温情脉脉的亲情变得疏远,父亲可以独断的命令孩子,而孩子只能听从父亲的话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有的孩子甚至连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力都没有。这实际上使得子女失去独立的人格,是对子女人性的一种摧残,从而更是窒息了子女们人格的健康发展以及独立精神的培养。

总结

第3篇

      选择伦理道德论文这一类题目,须对伦理道德问题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且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写作经验。对于毕业论文来讲,限于条件,选择这类题目要十分慎重。以下是伦理道德题目的参考。

1.当前中国伦理道德状况及其精神哲学分析

2.当今中国伦理道德发展的精神哲学规律

3.当前中国伦理道德的“问题轨迹”及其精神形态

4.《论语》伦理道德思想的精神哲学诠释

5.青少年生态伦理道德意识的培育探究

6.伦理道德,因何期待“精神哲学”

7.改革开放三十年行政伦理道德法制化问题研究述论

8.旅游伦理道德判断与结构性分析

9.科技伦理道德论析

10.中国少数民族伦理道德的起源和发展规律研究

11.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12.多重价值的融合与冲突——新闻伦理道德失范原因的深层阐释

13.中小企业伦理道德体系建设——基于儒学伦理分析

14.伦理道德,何种精神哲学形态?何种“中国气派”?

15.中国伦理道德发展与大众意识形态领域的“中国问题”与“中国战略”

16.网络时代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思考

17.科技与伦理道德冲突的四种类型 

18.论青少年生命伦理道德教育之必要性

19.乔治·艾略特伦理道德观的艺术表现

20.后奥运时代下对体育伦理道德发展的研究

21.新农村伦理道德建设问题探索

22.伦理道德的中国精神哲学范式与中国话语

23.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基本特征透析

24.“伦理”—“道德”的历史哲学形态

25.伦理道德,为何“精神”?

26.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化重构

27.乡规民约与新农村伦理道德建设

28.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转变

29.哥特小说中的伦理道德因素——以《修道士》为例

30.新时期公务员行政伦理道德建设的途径探析

31.会通与更新:基督宗教伦理道德观与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关系

32.价值定位:公务员行政伦理道德建设的前提思考

33.服务型政府视域下的公务员伦理道德建设

34.伦理道德与美国外交——兼论伦理道德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35.何谓“父亲”?为什么要反对“父亲”?

36.企业伦理视角的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障碍与路径探讨

37.新形势下加强医学生伦理道德教育意义的调查分析

38.马克思的伦理道德观及其现实意义

39.医学期刊编辑与伦理道德应对

40.论菲利普·罗斯小说的伦理道德指向

41.我国乡村伦理道德的历史演变

42.从谚语看维吾尔族的伦理道德观

43.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的影响与疏解

44.关于新时期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探讨

45.关于信息技术伦理道德问题的思考

46.中国金融稳定的实现:金融伦理道德的实验分析

47.论教育制度的伦理道德之维

48.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思想政治教育

49.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对现代文明建设的积极影响

50.浙江省中小企业伦理道德状况调查报告  

51.药害事件引发的伦理道德教育

52.文化自信心与中华优秀伦理道德教育

53.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近代民俗中的嬗变

54.伦理道德的西方精神哲学范式

55.试论伊斯兰教伦理道德思想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56.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教育的法治化思考

57.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阅微草堂笔记》的家庭伦理道德观

58.运用伦理道德理念进行护理管理的研究

59.伊迪丝·华顿伦理道德观的“相对论”——小说《元旦》的伦理道德思想研究

60.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对当代青年德育的启示

61.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探析

62.加强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思考

63.网络社会人际关系与伦理道德探究

64.社会转型时期家庭伦理道德的构建探析

65.论网络出版的伦理道德问题

66.浅议新闻摄影图片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67.试论网络伦理道德失范问题

68.试论和谐社会中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意蕴

69.儒教与基督教对中西方社会伦理道德之影响研究

70.我国少数民族伦理道德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71.传统伦理道德现实价值研究

72.食品加工企业伦理道德建设对策研究

73.原罪与赎罪——纪录片拍摄中的伦理道德

74.中国优秀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价值探析

75.大学生家庭伦理道德的现状与构建途径——基于武汉高校的调查

76.护生伦理道德行为的相关因素研究

77.论佛教伦理道德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78.论清末民初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转型与重构

79.中国伦理道德传统述要

80.论中国传统体育伦理思想特征及其对现代体育道德重建的价值

81.论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

82.伦理实体的诸形态及其内在的伦理—道德悖论

83.网络社会伦理道德的特征

84.旅游伦理道德建设探析

85.浅议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伦理道德之区别

86.中国传统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社会价值

87.伦理道德:现代科学人才观的应有之义

88.浅谈大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问题

89.网络伦理道德失范问题探讨

90.现代化进程中农村伦理道德体系危机及原因探究

91.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化转型与重构

92.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伦理道德教育

93.试论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伦理道德教育

94.的家庭伦理道德

95.论伊斯兰伦理道德的社会应用

96.关于环境伦理道德教育地位的再认识

97.论壮族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在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

98.我国农村伦理道德问题及研究对策

第4篇

关键词:中国伦理道德;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

随着我国的社会发展越来越快,经济发展也日渐加强,使我国对新时代的发展迎来了重大的挑战,尤其是在思想道德的方面上,因为受到如今互联网的影响,国外的一些思想进入我国,让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受到了严重的碰撞[1]。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都在明显的发生变化,所以,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令家庭和学校堪忧,思想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境。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伦理道德也开始渐渐显现。

1.中国伦理道德对个人的现实意义

1.1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政治品质

我国的传统伦理思想博大精深,优秀的思想政治理念流传到了至今。这种思想影响了我国一代代的大学生,对大学生的政治品质有着良好的指导作用。

①“以德治国”的思想。我国传统的政治观是讲求要以仁义的原则治国领导统治者要有“以德治国”的理念。《论语·为政》记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作为统治者想要让自己的政治地位牢固,就必须要先以德治国。②“民贵君轻”思想。“以民为本”是我国优秀的政治思想。在《尚书》中记载:“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我国的墨家、道家、儒家都提出要有“民为邦本”的思想。③爱国主义思想。我国的儒家“舍生取义”和“忠孝观”的思想就创造了大部分的民族英雄,如在战末时期的屈原,他在没有办法去拯救自己的国家和挽救国家的思想政治下选择了跳江自尽。还有我国汉代的司马迁有着“尝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人生名言[2]。传统伦理道德的思想政治理念促进了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它为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良好思想道德品质,传统的“以德治国”和“民为邦本”的思想让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念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坚定的政治理念。传统的爱国主义思想也促进了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因此,传统的伦理道德可以让大学生改掉以个人思想为观念的错误思想,形成正确的集体主义政治思想。

1.2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在这个以经济利益为主的新时代,人们都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了对利益和物质的追求上,而比物质和利益更重要的思想品质却被人们所淡忘,甚至丢弃,人们对思想品质的发展逐渐淡忘。而高校如果重视对大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的话就可以有效的改变这一现象。首先,传统的伦理道德可以改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当代社会,有些人之间的关系受到了影响就产生了一个隔阂,谁也不去理谁,两个人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也是人之常情。还有表面上两个人是很好的关系,但是在背后却勾心斗角,谁也不放过谁。随着现在的经济发展,人与人之间缺少了诚信观念,使得原本浓厚的感情变成了一个充满谎言的感情。所以在發现这种人际关系的势态时,要大力提倡伦理道德品质,它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还可以利于促进一个平等、互助和团结的人际关系[3]。其次,实施传统的伦理道德还可以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在利益面前要明辨是非,不能被利益蒙蔽,还要把义气看的比利益重要。从而来树立一个健康的人生价值观,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要以集体利益为重。最后,传统伦理道德还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个人思想。许多大学生都盼着有一天天上能掉馅饼,去参加一些选秀节目来让自己出名,从而耽误了自己的学习。伦理道德中就指出了人不能被自己的物质欲望蒙蔽了双眼,在追求物质上要脚踏实地的走,不要想着能一步登天。

2.传统伦理道德对家庭的现实意义

2.1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婚恋观

首先,良好的婚恋观是要注重人的思想品质。古人说,成为一位称职的妻子可以没有文化,但是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品质。其次,良好的婚恋观也注重家教和家风。我国有礼仪之邦之称,所以对家庭的家教和家风也非常严格,再到了结婚的年龄时,选择对象也是很讲究的,每个人都喜欢家教好的对象来组建家庭。最后,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也没有继承良好的婚恋观成分,大部分的大学生思想都是“宁愿一个人去享受荣华富贵,也不愿两个人柴米油盐。”思想品德也只是次要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过于的追求物质,传统的婚恋观注重人的品质和家教教风的优良传统,很利于现在的婚恋观念,可以有效促进人们正确的婚恋观[4]。

2.2有利于弘扬家庭的美德

首先,伴侣之间的关系就是家庭伦理道德的核心。在一个家庭中要先有夫妻,再有父子和儿女子孙。在结婚以后,夫妻之间要和睦相处,虽然在传统的观念里有着“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不好理念,但是它的本质却是正确的,也值得我们去借鉴。其次,父慈子孝也是家庭伦理道德的特色。我国最重视的就是“孝”字。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是生我们养育我们的人,所以孝顺他们是天经地义的,但是现在有些家庭却变成了孝敬儿子的观念,使儿女们长大以后成为了啃老族。所以必须要注重传统的孝亲观念,把这种观念发扬光大[5]。最后,兄弟关系也是家庭伦理道德的重要部分。有血缘联系的兄弟关系和谐是最重要的,可以有利于家庭的和谐发展,不能有偏袒的心理。

第5篇

佤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由于佤族发展的相对滞后,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字,主要依靠口耳相传,而家庭是个人生活、成长的重要场所,为此,家庭教育成为佤族伦理道德世代相传、延续至今的重要途径。

一、佤族伦理道德家庭传承的主体

佤族社会是一夫一妻制的小型家庭,其家庭成员一般包括夫妇和子女,或者包括夫妇、父母和子女。根据佤族的传统习惯,如果只有一个儿子,便和父母同住,即使结婚也不再分家,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儿子,结婚后便分居,只选择一个长子或幼子同父母同住。从这样相对简单的家庭结构便可以看出,佤族伦理道德家庭传承的主要承担者便是父母、祖父母。父母、祖父母具有对儿孙子女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责任。佤族有句谚语:“老人不讲古,娃娃不识普”便是充分的证明。

二、佤族伦理道德家庭传承的核心观念

佤族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对道德各个方面的看法和认知,成为道德观念,规范着人们的道德行为。在众多的道德观念中,总会有主与次、高与低、核心与边缘之分,而处于主导、位高和统帅的观念就成为核心观念,它们集中地折射了佤族伦理的道德心理、道德理想、道德信念、道德风貌,并体现出佤族的独特民族风格。那么所形成的佤族伦理道德观念怎样传递?那就是家庭教育。因为佤族本身的特殊性,没有文字,依靠耳口相传本民族文化,这就要求教育的随时随地性,家庭自然成为传承伦理道德知识和理念的重要场所。

(一)尊老爱幼观念的形成

1.尊老敬老的观念。佤族家庭的尊老敬老习俗让世人称道,我们于2014年7月去云南省普洱市西盟县岳宋乡班帅村调研,也深有体会。在佤族家庭中的尊老敬老主要体现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两个层次。第一,物质方面就是尽力满足老人的物质需求,让其健康、快乐地享受生活。在平时生活中,只要有好吃的,就要把最好的单独拿出来敬给老人,老人尝了以后,家人和客人才能动手吃。第二,精神方面就是要尊重老人的地位,注重心灵的安慰,遵循敬老的禁忌,有什么事情都要征求老人的意见建议。

2.爱幼的观念。佤族家庭对儿孙子女的爱主要体现在“启灵教育”方面。“启灵教育”即对出生的婴儿进行加倍的呵护和正确的启迪。婴儿满月要举行正式仪式。选好日子,家人为婴儿杀一只未下蛋的小母鸡,等暖和的时候,婴儿母亲用箩筐背着婴儿,挎上鸡肉和米饭上自家的山地,让婴儿首次认识世界,认识自家的土地,以后成人了明白土地是人生存的根本,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热爱劳动,勤劳致富,拥有美好的生活。

(二)团结互助的观念

佤族生产力低下,个人只有依靠群体的力量才能生存,为此,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融为一体的,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他们深刻体会到:只有团结互助、依靠群众才能生存和发展。这样,佤族很看重团结互助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团结互助成为佤族社会的核心观念。

佤族团结互助的优良品质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体现,比如盖房、婚丧嫁娶、砍柴、驮柴等都是家家互助、人人帮忙。特别是村民盖房的时候表现得尤为突出。我们在西盟班帅村调研时,访谈对象也提到了盖房时的壮观场面,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寨子里,无论哪家盖房,整个寨子都来帮忙,每家都出人力、物力,带来茅草、木料、竹子、酒、菜、肉,在全村人的齐心协力下,用一天的时间就能建成房子,而主人家招待帮助者一顿饭。佤族的这种团结互助精神已经深入佤族家庭的每个成员的心田,并成为道德行为的自觉、自愿。

(三)善恶观念

善恶是伦理道德的基本观念,是人们道德行为的准绳,扬善抑恶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主旨。佤族同样具有本民族特有的善恶观念。

在佤族的思想意识中,鬼与神并没有明确的区分,是混同的,但二者是有好、坏、善、恶之分的。这在我们对西盟班帅村的调研中得以证实。佤族在生活中往往用一些直观的形式来表达善恶理念,比如用“好”“坏”“有利”“有害”这样直观的语词来表达。我们在访谈中问道:“你们怎样界定‘好鬼’与‘坏鬼’?”

访谈对象答:“比如人死后,家庭经济条件好了,表示会观照家里,是‘好鬼’,反之是‘坏鬼’。”

三、佤族伦理道德家庭传承的方法

佤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世世代代都由长辈向晚辈采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对青少年进行生产劳动、生活知识、伦理道德的教育,让本民族的文化得以延续。所以,佤族的教育主要由家庭来承载,主要的教育方式就是口头教育和行动教育。

(一)口头教育

口头教育就是用口传、口授的教育。口头教育可以灵活多样,新颖丰富、效果显著。佤族没有文字,其自身丰富、独有的文化保存在了民间口头文学和话语之中。为此,佤族的民间口头文学是相当丰富的,有佤族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歌谣、舞蹈、祝辞、颂辞、谜语、格言等。长辈就是利用如此丰富的资源对晚辈苦口婆心地教育,启发心智,延续文化。

为了从小培养孩子尊敬老人的观念,父母最喜欢采用的就是寓意性的说教。比如通过讲故事――《孝敬父母的传说》、祝词――敬老宴、饮食禁忌:“不要抢吃鸡头,鸡头是老人和长辈享用的,若你硬抢来吃,以后你就容易受伤、生病或者遇难”[1]。这种方式具有启发性,感染性,容易习得。

培养爱幼观念主要是规劝式地说教。教育子女一定要悉心呵护孩子,不能打孩子,因为打孩子会使孩子身心受到伤害,更关键的是会使孩子的魂吓跑,这事关一个人的生死存亡,绝对不能这样做。

培养子女团结互助的观念,父母用得最多的方式是唱歌。如:深入佤族人们心间的歌曲《拉木鼓歌》,唱道:“只要多系几股绳,木鼓再大也牢靠,只要万众一心,团结起来力量大。……众人拾柴火才旺,万众一心力量强,团结友爱阿瓦理,一代一代永相传。”[2]这样的方式振奋人心,易于吸收。

培养子女的善恶观,父母用得最多的方式是讲故事,佤族流传了许多关于善恶斗争的故事,比如后母虐待子女的《两姊妹》《两兄弟的遭遇》;哥哥苛待弟弟的《两兄弟》《黑心肠的老大》;姐姐谋害妹妹的《七妹与蛇狼》等,这些故事现在都还在佤族地区流传。这种方式能触动人心,警示后人。

(二)行动教育

行动教育就是长辈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让子女在长辈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效仿和习得本民族的“阿瓦理”。在家庭中,子女无时无刻不在受父母为人处事方式的影响,如佤族老人说:“我们民族说话要少,做事要多。做某件事就是在执行某个道理,如果某事丢了,就是丢了某个道理。子孙不绝,道理莫丢,这就是我们的传统。我们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不仅给他们讲什么,更主要的是给他们做什么。”[3]

行动教育最主要的做法是,带孩子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这成了大家共同遵循的规则,只要有活动,必然带孩子,理由就是两方面:第一,就是让孩子在爱和融洽的氛围中健康快乐成长,参加社交活动的孩子都会分到好吃的,比如鸡大腿、鸡胸、鸡肝、糖果等;第二,带孩子参加社交活动主要是让孩子在具体的交往情境中学会人际礼节,传统习俗,学习为人处事的技巧,长大后能把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代代相传。比如带孩子参加婚礼,就可以看到尊敬老人的“洗脚礼仪”这样感人的一幕:“新郎、新娘结婚之日,晚上大家聚在一起交流感情的时候,新郎、新娘便会烧一大锅温度适合的洗脚水,开始给老人们挨个洗脚。给老人洗脚时,新郎、新娘都恭敬地跪在老人面前,各扶住老人的一只脚,两手在老人的脚背、脚干上轻柔地搓洗。洗完之后,用毛巾将脚擦干,再为老人穿上干净的鞋袜。洗脚水倒了一盆又一盆,老人们轮流洗了一个又一个。”[4]想必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会为之动容,在以后的生活中发自内心地去敬爱自己的长辈,这比空口说几百遍如何敬老爱老来得更有实效。

第6篇

  因此,研究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国伦理道德文化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伦理道德做为社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不仅有阶级性,而且具有历史性和共同性。在反映统治阶级意识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人类共同肯具有的某些社会生活道德规范和道德观念,具有历只的继承性,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在剔除其封建糟粕的同时,是可以吸取其许多宝贵的精华,具有重大的现代价值的如:1、整体主义和爱国精神。2。“仁爱”精神。3、重视家庭的地位和家庭伦理。4、积极的人生哲理。5、“天人合一”的环境道德观。

1、在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中注意继承和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传统。2、在加强青少年人生价值观教育中,注意继承和发扬“刚健有力”、“自强不息”等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哲学,培养育少年独立自主的人格精神。3、在加强爱人民的教育中,注意继承和发扬“仁爱”精神。4、在加强社会主义家庭观念教育中继承和发扬“重氛庭伦理”的道德风尚。5、在加强热爱大自然环保教育中,继承和发扬“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

总之,在贯彻实施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的条例,围绕着我们规定的德育目标和内容,应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大胆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优秀伦理道德传统,大胆借鉴、选取我国古圣先贤阐述的许多深刻的伦理、格言和人格典范,特别是那种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宣传教育形式。在美国,林肯步行三英里退还人家六分钱的故事可以家喻户晓,为什么我们的孔夫子、孟夫予以及成千上万的古代先贤的那么多崇高的道德言行,不可以向儿童青少年广为宣传呢?

第7篇

一、青少年生态伦理道德意识的培育是新时展的需要

将生态伦理道德意识引入青少年伦理道德教育是时展的必然性。一直以来,生态伦理道德观念未被以专门的课程引入学校教育,尤其是青少年道德教育,致使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受到很大的制约。青少年的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也多仅局限于思想政治品德教育。

20世纪以来,工业进入鼎盛时期,先进科学技术和电子信息也以前所未有的势头不断涌现及世界经济的迅猛增长,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此,足以证明了人类的伟大,但这种伟大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也遭到了亘古未有的创伤,出现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人口急剧增长、资源的过度开采、污染物的大量排放,造成了全球性的资源短缺,旱涝的连年发生、土地不断扩大的沙漠化、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自然灾害接连不断,等等。30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科学经济快速增长,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我们只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发展一味地向大自然贪婪地索取,而忽略了对自然环境的科学合理的保护,同时又受错误生态观的影响,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调正变得日益严重,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恶化,同样出现了倍受全世界关注的生态失衡问题,我国目前已被列入世界上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较严重的国家的行列。正如我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齐建国提出的:近20多年来,我国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持续的高速的增长,但是,由于资源开发的迅速扩大和能源消耗的迅猛增长,我国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达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据有关研究机构计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由生态和环境破坏带来的损失占GDP的比重达到8%以上。这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是以生态环境成本为代价的。作为一个占世界人口20%以上的大国,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是对整个人类的巨大贡献。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生态伦理道德意识的培育,是我国解决这一世界难题、完成历史使命的重要途径之一。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伦理道德教育主要是围绕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组织伦理道德教育内容,忽略了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包括人与其他生物体的关系。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的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就已经起步,但成效甚微。当代青少年普遍缺乏生态道德意识,他们对待生态环境的价值观念,思维形式、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都与生态伦理道德的基本要求不协调,对生态环境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尚未形成应有的知识。因此,对青少年进行系统的生态伦理道德意识的培育既是新时期的呼唤,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青少年生态伦理道德意识的培育是当代青少年道德教育发展的需要

学校教育的宗旨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在校时,青少年是党和国家的宝贵人力资源,是社会、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当他们最终走向社会后会成为国家的栋梁,改造社会的主要生力军,他们会占领社会的各个岗位和各个阶层,他们既是一线的生产者,也会成为高层的管理人员,成为将来社会的主宰者,生态环境的呵护者。他们的价值取向可以影响到将来的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少年的伦理道德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未来社会的风气,公民的整体素质,关系到能否接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班,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

对青少年进行生态伦理道德意识的培育也可以增强他们作为社会将来主人的责任感。青少年教育授给青少年的不仅仅是建设、改造社会、自然的知识技能,而且也要让他们懂得他们也是人类生存环境的护卫者。从中国的历史发展来看,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中一直蕴含着大量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念,“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等思想,不仅使华夏5000年的文明得以繁衍生息,而且表明了中国在人类的懵懂时期就萌芽了对人类发展至关重要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念。但由于中国古代特殊的政治体制和国情,使生态伦理道德观念一直很难取得主流意识形态中的一席之地。和“五四”运动后,这些宝贵的思想又被等同于封建糟柏遭到了抛弃。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道德哲理。“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合,它要求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时候,既不是顺从,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也不是制服,与自然对立起来,把人作为衡量万物的尺度,一味地加以索取和破坏;而是采取和谐的态度,即人与整个环境融为一体,我们在对青少年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中,要加强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要解决生态危机,人类必须把自己融入整个生态系统之中,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所有生命的自然界,转变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克服凌驾于自然之上的无知、傲慢与偏见和竭泽而鱼式掠夺自然的野蛮行为,这就要求人类必须把生态伦理道德教育放在当代道德教育的重要范畴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的发展和自然发展的协调一致。

随着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作用的突出,产生了所谓技术决定论者,技术决定论者认为,依靠智力以及外化即科学技术就可以解决人类的一切问题。然而,20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的全球问题,却用事实告诉我们:单纯的科技教育并不能保证人们能够把科技成果运用到增进人类幸福的途径上来;原子弹的诞生就是典型的一例。正确的运用它可以造福人类,而原子弹的最初运用却是以给人类带来刻骨铭心的伤害为开端。正如爱因斯坦所告诫,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的人格。鉴于以上认识,我们必须在生态伦理道德教育中,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技术一人一环境一生态和谐”关系的教育,即开展科技价值观念的生态伦理道德意识培育,向他们讲解科技发展所引起的以及可能导致的社会及环境后果,摒弃科技至上的价值观念,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善用科技成果。因此,对青少年进行生态伦理道德意识的培育是当今青少年道德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青少年生态伦理道德意识的培育是当代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SustaiiableDevelpnm)一语源于“可持续性”这一概念。最早是《布伦特兰报告》(TheBrundtlandReport)提出的。该报告中对“可持续性”概念作了简短而明确的解释,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也就是说,所谓“可持续发展”既要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为目的,同时也要以不损害后代为满足其自身需要而进行发展的能力为原则。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在向文明的不断迈进,但在进步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伤害。人类一次次遭到由于生态失衡而产生的灾害证明,人类必须要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人类的任何生产和生活行为不得超出环境的承载能力,不得破坏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当代人必须承担起为子孙后代保护好地球的义务和责任。给予子孙后代以道德关怀,这也是可持续的生态伦理所特别关注的领域。自然系统对人类伤害的“报复”通常具有滞后性,而人类对自然伤害的后果往往是要由子孙后代来承担。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型发展战略和发展观。现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因此,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理念在当今学校教育中也成为必然要求。

第8篇

新华网消息 据北京青年报5月8日报道

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给婚姻家庭关系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如何进行规范和调节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

新修订的婚姻法,集中了全民智慧,填补了婚姻立法的某些空白,是我国立法民主化、科学化的又一集中体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婚姻法不仅增设了诸多法律责任规定,在法律上具有严格的规范性,而且亦包含与立法宗旨相一致的伦理道德观念,在道德上具有明显的引导作用,可谓是一部伦理道德性很强的法律。

忠实、尊重:婚姻家庭存在的前提

什么样的爱情是道德的爱情?什么样的婚姻是道德的婚姻?婚姻法中必须有一个基本的立场。对此,新婚姻法在总则中增加规定:“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

“忠实”并不是封建社会那种“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似的“从一而终”的伦理道德观念,而是双方在彼此平等、彼此信任基础上爱恋的专一不二。这一要求的决定因素不仅是在生理方面,而且更主要的是在精神、情感、心理、道德等方面。因此,从深层来看,它意味着一种责任承担,既是对本人负责,也是对对方负责。

“尊重”则赋予了夫妻双方平等的人格地位。夫妻双方虽然在体质、容貌、才能、收入、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实际的差别,但在婚姻家庭关系中却是人格独立、意志自由的。因此,夫妻双方应该树立强烈的家庭整体观念,做到彼此相互尊重,相互依存,各自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而绝对不可在精神上或肉体上伤害对方。

“忠实”和“尊重”是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的前提,是提高 婚姻家庭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新婚姻法明确规定的“一夫一妻”、“男女平等”、 “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等内容,都是爱情的忠实性、专一性、排他性以及婚姻家庭关系的平等性等伦理道德原则在法律上的体现。如果违反了这些原则,不仅要受到道德良知和社会舆论的谴责,而且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公正、人道:调节婚姻家庭关系的

价值理念

婚姻法修订之际,炒得沸沸扬扬的“婚前财产公证”说明人们在家庭财产方面的婚姻家庭观念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过去人们只谈情、不谈利,而且年轻人创业初始难以有什么财产积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和公民物质财富日益增加,社会关系、财产关系也变得复杂。从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来看,旧的婚姻法规定已经很难满足人们维护个人财产权益的要求。

第9篇

摘要:儒家的家庭伦理思想,是儒家关于如何处理家庭关系的主张,对于传统家庭的居住方式起着主导性的规约作用。但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家庭伦理道德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为适应当今家庭居住方式的需要,现代居住空间设计呈现出向舒适性、多样性、可持续性、经济性、安全性、环保性和科学智能性等多方面的发展趋势。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里,可以说,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儒家关于伦理道德的学说,是儒学最光辉的内容之一,而儒家伦理的核心则是家庭伦理。

儒家的家庭伦理思想,是儒家关于如何处理家庭关系的主张。《论语·学而》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即每一个有道德的人都要专心致力于“本”,本就是孝悌。本立而道理才能出现,这也是为仁之本。孔子认为,孝悌是仁之本,即每一个有道德的人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儒家认为,对父母仅能养,不可谓孝;孝的含义是既能养父母,还要尊敬父母。《论语·为政》云:“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仍以别乎?”子游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父母就行了。而每人对于犬马来说,皆能养。如果只养活父母而对父母不敬,那么与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1〕孔子认为孝敬父母,必须对父母和气,脸色柔顺谦和。儒家学说主张家庭和睦。在每一个家庭中,一些具有亲缘关系的人,如父、母、兄、弟、姐、妹以及相关的人,应当和睦。在不损害国家社会利益的前提下,每个成员都要对自己的家庭有责任心。儿子对父母要孝,兄弟姐妹之间要互相友爱。只有家庭稳定了,人们在家庭中能够得到温暖和安慰,那社会上的不稳定因素会大大减少。儒家学说中有关家庭伦理道德的积极面,表现出一种高尚的情操,具有极强人性美的魅力。

儒学关于家庭伦理道德的理论是几千年中华民族恪守道德的准则和基础,这些准则和基础形成了以孝悌来维系的中华民族家庭关系,这种关系对于传统家庭的居住方式起着主导性的规约作用。在传统社会中,中国人的“家”始终是相对独立、封闭、自我存在的人居环境实体,一个自成体系的完善的供一家人安身立命的生活世界。住宅遵循的核心内容是上下有别、尊卑有序的伦理道德和等级制度,住宅同时承担着规范父子、长幼、贵贱关系的任务。贾谊《新书·礼》曰:”寻常之室无奥之别,则父子不别;六尺之舆无左右主义,则君臣不明;寻常之室、六尺之舆处无礼,即上下舛道,父子悖乱,而况其大者乎?“〔2〕这话清楚地表明,礼的作用就是要使上下、尊卑等级分明,不同等级的人们都要按照礼对不同等级所作出的行为规范行事,如果违反了这些行为规范,那就会出现“上下 逆,父子悖乱”的局面。传统住宅成了“礼之具”,不仅按照建筑等级制度的控制,力图形成一个秩序井然的由城市到居住单元的等级体系,并且要求人们在行动中不断地定位自己以满足礼仪的要求,在情绪上则提出“恭”和“敬”,让人们始终处于严肃、端持的状态之中。对于传统居住形式,除了要按照礼仪规范来设定住宅的各功能区域之外,在空间形态上,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定了建筑的艺术风格,它是平和的、谨慎的、恭持的、严肃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沉重的。

中国北方四合院就是儒学家庭伦理道德影响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传统居住方式。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它是一种四面为屋子、中间是院子的住房建筑。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亲和美,其乐融融。四合院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内宅中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北房三间仅中间一间向外开门,称为堂屋。两侧两间仅向堂屋开门,形成套间,成为一明两暗的格局。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过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多做卧室。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一妻多妾(“一夫多妻”是误解,古代妻只有一个而妾可以有多个,即“一妻二平四偏妾”)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东西耳房可单开门,也可与正房相通,一般用做卧室或书房。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厢房也是一明两暗,正中一间为起居室,两侧为卧室。也可将偏南侧一间分割出来用做厨房或餐厅。中型以上的四合院还常建有后军房或后罩楼,主要供未出阁的女子或女佣居住。〔3〕从伦理上说这种居住格局体现了儒家的等级观念,是封建社会体制在建筑领域的典型体现。

随着现当代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家庭伦理道德观念的变化在当代中国社会已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趋势。比如,在传统家庭关系中亲子关系为主轴、夫妻关系为配轴,而在今天,家庭关系则向以夫妻关系为主轴的方向发展;再比如,在传统家庭关系中父子关系是轴心、母子关系为辅助,而在今天,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趋向平衡化。作为家庭成员的个体也就由深深受到血缘共同体的束缚转变为拥有自己的独立自由个性特征,家庭也就由具有血缘关系的共同体形式转变为独立个体自由结合的形式。在传统的家庭结构中,血缘关系和等级关系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主要关系,这样,儒家家庭伦理道德就表现为对于这两种关系的规范和维护;而在现当代中国家庭中,平等、独立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主要关系,这样,现当代家庭伦理道德则是对这种关系的规范和维护。因此,儒家家庭伦理和现当代家庭伦理之间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所维持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的不同,而这种关系的不同是由社会和人的不同发展形态造成的。〔4〕

当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时候,整个社会生活都会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在人们家庭伦理观念受其影响的转变过程中,居住形式的变化则更为明显。作为”礼之具”的传统居住方式为了适应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也会发生相应的变革,由结构复杂、规模庞大的家庭向结构简单、规模较小的核心家庭转化,出现了如单身家庭、丁客家庭、两代居等多种居住方式。同时家庭在功能方面也有了较大扩展,例如,高科技智能化的广泛应用,家庭将不仅是生活空间,同时又是工作的场所,人们将使用电话、电脑设备和网络终端装置等实现管理工作自动化,使住宅里的人门可以使用信息设施直接参加工厂生产和办公室工作。如,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了各种形式的生活服务社会化,这使得人们家务劳动和生活服务的时间缩短,家就成为了适应社会服务发展的居住形式。〔5〕为适应现当今家庭居住方式的需要现代居住空间设计呈现出向舒适性、多样性、可持续性、经济性、安全性、环保性和科学智能性等方面的发展趋势。住宅除了多品种多档次可供选择以外,还必须通过结构的灵活可变性、可改性和扩展面积的可能性,形成一个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循环体系。居住空间的可变性既要能满足居民对平面布局的不同要求,又要能随着家庭生命周期变化或家庭居住方式的改变进行相应的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在面临或即将面临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计划生育工作的推进,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不断下降,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数量和比例不断增加。根据联合国将“60 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 % ,或65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 %”作为判断一个国家是否进入老龄社会的标准来看,我国在2003 年已迈入老龄化社会。〔6〕面对老龄化问题,我们应在构建现当代家庭伦理观时对儒家家庭伦理道德中的积极面采取继承和发展原则,在新的家庭居住行为中保留亲情魅力,通过建设和谐家庭来完成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第10篇

中国大陆的善书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作为研究道教的重要典籍,民国时期的许多学者都曾经阅读并评论过作为“善书之首”的《太上感应篇》,但是真正算得上是研究的则屈指可数。由于善书背后的“因果报应”观念及与宗教有关的“迷信”的原因,受到激进的反传统革命的影响,在很长时间里,善书在一定的特殊时期内淡出了学界的研究视野。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大陆学界对善书的研究才重新开始。但此时所见的善书系统亟待完善,许多版本的善书受到时代的影响没有完好地流传下来。当代所见善书多为图书馆等公藏机构所收,田野所见善书以当代道观印本为主,遗存的善书古籍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大陆学界首先对善书材料进行了汇编、注释等方面的整理。这方面的成果主要包括几类:一是《道藏》《藏外道书》《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等大型资料集所收善书;二是袁啸波编《民间劝善书》,唐大潮等《劝善书注译》等这些资料整理为善书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劝善书中所突出的道教伦理特点

《感应篇》全文并不长,总共一千两百多字,以开篇十六字“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为总体纲要,中述及善行24条,恶行161条。其中有34条关于个人的道德修养,有120条涉及个人在家庭、社会中的利他行为,最后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作结。篇幅虽短,但是其中所涉及的有关伦理道德内涵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一)有关为善去恶的个人伦理

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将劝善思想贯穿在自身的哲?W理论当中,“善”“恶”观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伦理道德观念,更多地是提升到了哲学思辨的角度去探究。《太上感应篇》作为现存最早的劝善书,包含了深刻的道教劝善思想。全文皆是围绕善恶来讲的,把行善去恶作为一个准则,并且在开篇便将善恶与福祸相联系,认为行善则福至,行恶则致祸,个人行为是这一切的缘由。因此,《太上感应篇》提出了善行恶行所对应的行为规范,行善者可以“人皆敬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

在宗教伦理学中,道德规范的最终根据既非道德本身,又非道德主体,而是神,这表明了人在道德领域内没有绝对的自由,而是受制于神。道德所产生的行为并不是来自道德主体自身或者主体对于伦理道德规范的认同,而是一种内心的敬畏,这是超越于个人之上的存在。值得注意的是,《太上感应篇》中有提到处理“人神之道”而制定的道德准则,即以神为监督的他律,有神仙,“是以大地有司过”,对做奸犯恶者必“夺其纪算”,“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将神给人的畏惧之感,人对神的崇拜作为一种道德伦理的外力约束,虽然不能达到像自律的效果,但是也具有一定的劝善效果。

(二)有关道教的承负说

承负说是道教在吸收了传统的天道报应的理论基础上加以改进发挥而形成的,是道教独有的宗教伦理。道教承负说最早反映在道教经典《太平经》中,在《太平经》第三十九卷《解师策书诀第五十》中有言:“今天师比为暗蒙浅生具说承负说,不知承与负,同邪异邪?”“然,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过其谪,连传被其灾,故前为承,后为负也。负者,流灾亦不由一人之始,比连不平,前后更相负,故名为负。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病更相承负也,言灾害未当能善绝也。”《太平经》卷十八至三十四《解承负诀》中有言“凡人之行,或有力行善,反常得恶;或有力行恶,反得善。因自言为贤者非也。力行善反得恶者,是承负先人之过,流灾前后积来害此人也。其行恶反得善者,是先人深有积蓄大功,来流及此人也”。《太平经》的承负体系十分庞大,完整地回答了有关承负的方方面面问题,在此不多赘述。但是可以看出承负说昭示人们,个人的行为不仅会影响到自己一生的祸福,在生命长度内没有承完的余孽也会左右子孙后代的命运,这也是道教伦理较为独特的一方面。承负说就是以其威慑将道教、道德、人生祸福等联系在一起,进而发挥其道德教化功能。

《太上感应篇》中写到:“算尽则死,死有余责,乃殃及子孙”,承负说作为道教一个重要的论点,将道德伦理宗教化,并且将行为的善恶与人的命运直接联系,强调善恶终将会影响命运的祸福和生命的长短。这样将善恶赋予某种神秘的平衡力量,认为是在执行神的意志,这成为决定人命运的约束,在某种角度上来说对世人约束力度较强,是有效的劝善手段之一。

(三)人伦关系的道德伦理

这一部分是道教善书的核心部分,通过神仙之口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既涉及到家庭伦理的关系准则,又有社会互动之间的准则。首先劝人从忠孝做起,“立善多端,莫先忠孝,即成仙证佛,亦何尝不根基于此”,“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把“用妻妾语”“违父母训”“男不忠良,女不柔顺,不知其室,不敬其夫”作为应当杜绝的恶行。不仅如此,《太上感应篇》还提倡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信任,反对相互猜疑。处理亲人关系的根本原则是“兄良、友悌”,不应“攻讦宗亲,离人骨肉,弃顺效逆,背亲向疏,嗜酒悖乱,骨肉忿争”“抵触父兄”。从这些方面看来,《太上感应篇》所倡导的家庭伦理仍然可以为家庭伦理的构建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虽然“忠孝节义”是儒家道德伦理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构成儒家价值观的基本元素,而在道教劝善书中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强调与发挥,实则与儒家道德伦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三教合一的背景影响下的产物,可以说是融合了儒家道德伦理规范的立身处世原则。但是这些价值观已经在书中与道教和佛教经典结合在了一切,还是将其看作普遍的道德标准,《太上感应篇》并不存在把读者与为某个教派的相联系。很大程度上,我们无法确定理宗皇帝到底有多么真诚地相信书中善恶积累的体系,更多引起人们关注的也是这其中的人伦道德体系,这种道德伦理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第11篇

孝顺问题,既是个家庭问题,也是个社会问题。

武汉一名老人病逝后,两名子女因遗产分配问题产生矛盾,致使老人的遗体在殡仪馆停放一年多。弟弟指责姐姐独占父亲的存款却不尽赡养义务,导致父亲饿死,并要求分配父亲遗产。姐姐指责弟弟不尽孝道,并要求平分房子。

儿女冷漠于父亲的死,热衷于寻争遗产,这种重财产轻亲情的丑陋心态与行为,实在应该受到社会公众的谴责和伦理道德的谴责,也应该受到自己良知的谴责―如果他们还有些许良知的话。笔者在搜索引擎上输入“不孝”二字,立即会显示出数以万计的条目:不孝儿打骂老母十余年;生前不上门,死后争遗产;儿女不孝病父轻生……割股侍亲的故事还记忆犹新,而眼前却充斥着许多不孝的行为和身影,这给我们提出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孝顺行为如何培养?孝道文化如何传承?

孝顺问题,既是个家庭问题,也是个社会问题;既是个家庭伦理道德问题,也是个社会法理问题;既关系到家庭的亲情与和谐,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孔子曾写出不朽名著《孝经》,千百年来成为独特的中国孝道文化。但不可否认的是,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没有能够使孝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与时俱进、同步发展,相反却出现了种种不孝敬长辈的“短腿”现象,这的确值得我们反思和警觉。

许多人都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位年轻人对父母不孝顺,竟然是出于报复心理。原来,他的爷爷奶奶在世时,父母对爷爷奶奶不好。这位年轻人对父母说:“你们以前怎么对待爷爷奶奶,我现在怎么对待你们!”笔者当然不赞成他这种“报复心理”及其行为,只是想说明孝顺行为的培养和孝道文化的传播具有传承性。孝,是中华民族家庭伦理道德与传统美德的传承,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将这种美德传承下去并不断发扬光大。于家庭而言,一方面家长自己要以身作则,对长辈尽孝,给子女起到示范榜样作用;另一方面,要从小注意对子女进行伦理道德教育,重视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修养。于社会而言,应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推广孝道文化。让孝敬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使我们的下一代懂孝顺、会孝顺、乐孝顺。

第12篇

关键词:网络技术;伦理道德;研究

作为当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现象,网络技术的影响力正在日益增强,影响面也不断扩大,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网络技术引发的伦理道德问题进行分析,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在深层机理上对社会伦理道德传承、建构、维持、巩固的作用,是当前社会研究的重中之重。

一、网络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

网络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在此我们仅通过两个案例来阐述问题的几个方面。

1.个人隐私遭遇尴尬。

当今社会,有少数人把他人隐私当作金矿,在网上公开叫卖。个人隐私的任意买卖、交换和组合,使得公众在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中毫无隐私可言。屡见不鲜的手机诈骗案让我们看到,犯罪嫌疑人之所以诈骗得逞,他们对受害人个人信息的准确掌握是一个关键环节。也就是说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也许您的姓名连同您的电话号码、邮箱、家庭住址、职业等个人资料早已成为了别人买卖的商品,甚至有的网站明码标价出售真实有效的身份证扫描件等个人信息。

个人隐私遭泄露,不难解释:刚买了房子,就有人打电话询问要不要出租、要不要贷款;刚买了新车,就有人打电话问要不要入保、要不要办理洗车卡;刚刚开始旅行就收到各种广告短信。

2“。 艳照门”事件。

2008 年1 月,某国外网站惊现疑似香港艺人陈冠希与多位女性亲密关系的不雅照片,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事件愈演愈烈,所牵涉人数不断增加,成为各大讨论区和网站的热点。网络成为这次事件快速传播的关键。

艳照出现后个别网站利用搜索引擎、论坛、博客、相册等方式,大量传播“艳照”视频和图片,使得互联网上一时间出现了一股群体性传播照片的浊流。这不仅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还污染了社会,对未成年人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

1.网络信息把关难,丧失伦理道德的行为难以监督和控制。

网络不像传统媒体那样易于把关,网民具有与传播机构平等的传播权,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向外传播信息。信息传播主体在网络上的虚拟化,是虚无主义和自由无政府主义伦理观盛行的根本。丧失伦理道德的行为难以监督和控制,个人隐私被侵犯,信任与责任就会出现危机。

由于网络隐匿了人的真实身份,使得传播者不必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所以敢于传播一些未经查实、会对社会及个人造成极大影响的信息。例如,香港某杂志由于刊登艺人刘嘉玲的作为封面而被吊销营业执照,取消发行权,而在网上不断此类照片的神秘人物,至今仍逍遥法外。

2.网络自主性强。

网络的自主性强导致网民可以自由复制粘贴或者直接链接各类信息,这就导致许多不良信息在网络虚拟环境和社会现实环境中以网状形式迅速散播,致使损害后果难以估量。手机拍照、摄像头、网络传输都给了隐匿掉真实身份的网民太多的制造话题的机会。

在我们过度强调言论自由的同时,很多污浊的信息正在侵噬着人们的心灵,部分不健康的信息正在污染孩子们健康成长的环境。很多小网民有意无意之中观看了数量巨大的不雅照片,使得本在正确引导下成长的身体、生理、知识、教育体系被打乱,在好奇心和模仿的的过程中可能会诱导他们走入歧途。

3.网络信息传播具有高速度性。

许多网民用虚假的信息登陆注册后,便可以随意发帖、转帖,一旦传播的信息涉及他人隐私并造成巨大损失时,受害人难以及时查证言论者的真实信息,很难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例如:“艳照门”事件一开始,照片便被网民疯狂转载,直到警方介入,事情才稍有收敛。但有的网民已经把照片下载到电脑或手机上并私下流传,这就使得损害结果无限扩大。

另外,许多网站不会着力删除上传或转载的黄色照片,一味追求点击率、一味追求赚钱,把伦理道德摆在一边,把青少年教育摆在一边。甚至个别网站在接到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通知后依然不采取有效措施,致使黄色、下流乃至的内容在网上长时间停留,部分网站的所作所为不仅超越了社会道德的底线,也超越了法律的底线。

4.信息资源的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

贩卖他人隐私的网站之所以生意兴隆,主要因为他们以低价收集隐私信息,靠增加点击率收取会员费用,同时不断完善资料库。只要客户有需要,他们就可以请网络高手运用“人肉引擎”等手段,搜索到客户要的任何资料。

贩卖他人隐私的网站抓住了大部分网民的心理,只要申请人提交真实信息,获得认证以后,支付相关费用就可以获取他人的隐私;若在网站上公布他人隐私,并博得众人的眼球和点击率就会得到价值不菲的奖金。

三、解决措施。

1.加强立法。

我国对网络信息的立法工作一直十分重视,制定了一批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信息产业部《互联网电子公告(BBS)服务管理规定》第15 条规定:“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应当记录上网用户的上网时间、用户账号、互联网地址或者域名、主叫电话号码等信息,记录备份应保存60 日,并在国家有关机关依法查询时,予以提供。”如果受害人在档案留存期之后提起诉讼,就难以找到信息的直接者。

我们国家涉及到保护个人隐私的法律也制订了一些,但总的来说,现在的立法是分散的,保护的力度也不够,执法的机制也不健全。设立个人信息保护法,有效保护个人信息不受侵犯,已经成为每个公民的迫切需要。

在今后的立法中我们应着力解决法律法规条文内容重复、监管手段单一、缺乏可操作性、各部门之间权力冲突等问题。

2.加强网民伦理道德约束,掀起全民抵制低俗之风。

在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同时,必须做到标本兼治,不仅要从技术上遏制引起伦理道德问题的行为,更要从道德主体的道德意识及其行为等根源入手,既要让网民进行自我伦理道德约束,也要充分做好技术准备;加强大众传媒社会责任感。

抵制低俗之风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每一个网民都应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提高道德操守,真正做到抵制低俗之风从我做起。不低俗信息,不登陆低俗网站,不转载低俗信息,不给低俗之风以可乘之机,同时对于个别低俗信息的网站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造成抵制低俗之风的强大声势,让那些违法网站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每一个网民都有净化网络空气、营造文明健康网络新风尚的义务,每一个网民都有利用网络资源宣传健康文化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