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我的神奇符号

我的神奇符号

时间:2023-05-30 10:27:23

我的神奇符号

第1篇

昨天,北京读者陈先生向本报“报料”称,他的朋友刘俊杰在河南省新郑、新密、禹州交界处的具茨山拍照时发现了大量神秘的形如石刻地图、石雕水利模型的遗迹。而该地域就是传说中大禹治水的地方。如果这些石刻属实,“大禹治水”这一千古之谜是否将由神话传说回到历史事实?  刘先生向记者展示他的拓片。信报记者王巍/摄惊人发现  深山中发现奇怪符号  昨天上午,记者在北京见到了来自河南的摄影爱好者刘俊杰先生。提起发现“神秘符号”的缘由,他告诉记者,那还是1988年的春天,酷爱拍摄风景照的他来到了位于新郑、新密、禹州交界处的具茨山上。“那是我第一次发现这些奇怪的符号,我发现一块石头上凿有好几串整齐的圆孔。再往别处看,惊奇地发现旁边的石头上也刻有这些奇怪的符号,而且周围还有成片成片刻有不同符号的岩石,虽然有些岩石的外表已经风化,但上面的符号还清晰可见。”  接下来的十余年中,刘先生先后多次去具茨山,寻找这些神秘符号并拍摄下来。“从1988年至今,我花了十几年的时间,一共发现了3000多处这样的符号遗迹。”据他介绍,这些石刻符号分布在总面积400-600平方公里的山上,大约有5个峡谷都存在这些奇怪的符号。  document.write("");ad_dst = ad_dst+1;“天书”藏在悬崖峭壁上岩石拓片记录神秘符号  记者看到,在刘俊杰拍摄的照片中,有单个的符号,也有类似书法的成串“题字”,还有成行成篇的,以点、圆和几何图形组合居多,有些几何图形和古代布阵图十分相似。  刘先生给记者拿出了一本具茨山石刻图谱,他在多达几十页的图谱上,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了他所看到的上千种“神秘符号”。“这样的图谱有好几本呢,我还对一些岩石进行了拓片。”说着他取出一幅拓片图。记者看到,这张拓片图有近两米长,一米多宽。刘先生指着图中几处长长的空白处说,“有专家推测,这些空白处标示的就是古时的河流,而这块正方形的空白处,应该是当时聚落居住的地方。”  专家说法  可能是原始社会岩画  刘先生告诉记者,这座山位于河南省禹州北部山区,而该处在历史上也是传说中大禹治水的地域。究竟这些神秘的符号与历史有何关联呢?  为了寻找答案,刘俊杰先后找到了河南省内一些权威文物考古专家进行鉴定。有专家认为这些岩石上的符号与过去在陶器上发现的符号都不同,推断像是人类早期的刻画符号,也可能是汉字出现以前的早期刻字符号。也有专家推测,这些符号是原始社会晚期的人类岩画。  石刻可能出自大禹时期  从事水利研究工作的不愿透露名字的张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一次具有极其重大意义的发现。“大禹治水在历史中一直被认为是传说,但并没有相关的历史证据,但发现神秘符号的禹州在历史上就是大禹封地的地域。大禹在水利史中一直被称为是‘传说中的人物’。而我国历时多年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现已完成,有专家也认为历史上确有大禹这个人。”  张先生同时表示,虽然发现了大量奇怪的符号,但现在并不能确定这些符号就与大禹治水有必然联系,只能由此推断这些符号有可能出现在大禹时期。  字符意义还需考证  昨晚,记者电话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巍。王副所长告诉记者,根据目前所掌握的历史资料,大禹治水确实是在我国河南省和山西省南部这一带。从所提供的发现神秘符号的地域来看,该地域是与大禹治水时期所在地域相吻合的。但禹的活动范围很广泛,并不能以此来断定石刻与“大禹治水”有何必然关联。  王副所长告诉记者,关于大禹治水,目前在史记中尚未发现有确凿的历史记载,但几年前有考古学家在一个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发现了关于“禹治山川”的记载,这对禹及大禹治水的考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研究。  王副所长同时表示,考古是需要非常严谨的态度,并不能依据现有的一些资料就下评断。对于这些“神秘符号”,首先要了解它们是什么样的符号,可能有什么样的解释,它们究竟出现在什么年代。此外,这些刻有符号的岩石与附近的遗址有何关联,是否均为同一时期,“还需进行实地考察、研究,至于此发现究竟有何意义也还需进一步的考证。”     

第2篇

请系好安全带,危险的新密码来了!”美国《纽约时报》向读者发出“警告”。历经6年之久,美国作家丹•布朗的新书《失落的符号》终于在 9月15日全球同步上市。这一次,罗伯特 •兰登博士又将迎来一场惊险之旅――在华盛顿寻找共济会的财宝。继《达 •芬奇密码》创下全球超过 8000万册的销量奇迹之后,《失落的符号》能否再续传奇,其出版公司 Knopf Doubleday Publishing Group(以下简称 Doubleday)早已经作好准备。

被保密的情节

为引发读者对《失落的符号》的神秘感,相关人员对该书情节的保密工作严格把关:所有存有该书的仓库都有警卫把守,所有碰过这本书的人都要签保密协议。就连丹•布朗本人也一改往常四处做宣传的派头,仅接受了美国电视节目“今天”的采访,却没有走漏半点风声。

这些举动的确吊足了读者的胃口,《失落的符号》还未上市就登上网上书店亚马逊畅销排行榜的首位,并且在榜首位置上下徘徊了148天。

网络推手

在情节保密的前提下,Doubleday已经制定好战略,将各种线索在各大网络传播,以进行全球性口碑宣传。

Doubleday与NBC“今日秀”节目联手,在一档“寻找失落符号”的节目中了一些图片线索,并邀请用户来确定这组照片所描述的地点,这些地点在书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除了电视,该节目的网络版也随即传播开来。

此外,视频线索也已经发到“失落符号”的Twitter页面。自6月以来,Twitter用户已经向一些附加拼图发起了挑战,有各式各样的神秘符号和编码图像,也有一些不同主题的神秘难题。

但令人惊讶的是,丹•布朗Facebook网页(Doubleday称为该书官方页面)的管理行为却非常少,只是参考“今日秀”线索和网站功能零星发了一些帖子。更奇怪的是帖子中那种生分语气:“丹•布朗出版商邀请您玩搜寻符号游戏”。该书Twitter帐户中的语调和内容所带来的兴奋劲在这一社交网站中完全体会不到。

《失落的符号》的微型网站也体现了该书“神秘与阴谋”的主题。访客可以在网站中玩一个名为“符号探索”的在线游戏,玩家要利用历史和现代符号,根据其实际意义进行配对。该网站还提供了一个免费下载的倒数工具,可以对该书9月15日的时间进行分、秒、时倒数。

借势拉动旅游

至少有一家以上广告商已经利用周围对该书的宣传攻势,推出了受该书启发进行自我宣传的系列活动。华盛顿旅游局最近建立了一个网站,说明《失落的符号》的情节发生在华盛顿,并邀请访客来华盛顿寻找书中描绘的地点,再现书中的各种行动。

有媒体指出,《失落的符号》肯定会掀起华盛顿旅游的热潮,读者们将聚集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追寻小说中涉及的那些秘密角落,就像他们之前曾经在英国、法国、意大利做的那样。

第3篇

历史不断发展,“中国符号”越来越多元化。除了“龙”作为中国最古老的符号象征之外,历史上不容忽略的是:瓷器、长城、丝绸、茶、孔子、太极、兵马俑。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无疑是最具有开创历史新纪元的标志性人物,美国《时代》杂志曾把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之一,而中国国家领导人多年来在重要的国际性会晤中的正式着装中山装也无疑是一个中国符号的明显标识。

随着新中国成立,开国大典、五星红旗作为中国符号的重要性不必赘言,连国宴上常出现的茅台酒以及酷爱的运动——乒乓球都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典型代表符号。密会基辛格时,北京烤鸭作为当时宴请菜中的主角名传万里,成为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美食代表。功夫更不用多说,李小龙不仅在国人眼中是至尊至宝,而且西方人也在电影里不断运用功夫元素来表达对他的追崇。

在上几代人眼里,粮票是特殊时期的一种符号,而“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则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男女青年结婚时十分向往的物质象征。80后或许还记得我们小时候用过的暖水瓶、有着艳俗图案的呆盘、脸盆,还有几乎家家必备的收音机,这些物件成为一种温暖记忆伴随着我们的成长。

1985年,连获多种电影国际大奖的《黄土地》掀开了中国新浪潮电影的先河,导演陈凯歌成为外国了解中国电影的第一个人物符号。三年后,《红高梁》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导演张艺谋和影星巩俐站在了国际电影舞台,名声大噪。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港台音乐、电影、文学大肆涌入中国大陆,成龙、张国荣、周润发、梁朝伟等偶像直到今日仍被人津津乐道。同时,西方文化代表符号之一的摇滚乐也正式进入中国年轻人的视野和生活,1989年,崔健首次唱响《一无所有》,从此意味着中国摇滚乐的正式诞生,并以星火燎原之势在中国迅速蔓延。

1990年,第11届亚洲运动会在北京举行。此时中国经济全面发展,同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1993年,长江三峡建设大幕正式拉开,中关村作为北京城市地标之一,标志着中国高新科技的飞速发展。这时,“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作为贴在出口到世界各地的中国产品上的标签刚刚开始出现,它作为一种抽象化符号,代表着中国的生产能力。

1997年,香港回归。次年,四通利方王志东创立新浪网。如今,新浪在全球范围内注册用户超过2.3亿,日浏览量超过7亿次,是中国大陆及全球华人社群中最受推崇的互联网品牌。这个时期不得不提到的人物还有章子怡,她在1998年首次参与拍摄了张艺谋的作品《我的父亲母亲》,后来凭借《卧虎藏龙》成功跻身好莱坞。“Ziyi”,这个有着非常中国化的名字的女孩,在世界眼中成为除了巩俐之外又一个东方美人的代表,同时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华人”之一。这时中国时尚还处于发展初始阶段,1999年正式进入时尚圈的吕燕,在2000年世界超模大赛中成为黑马,在中国人眼里绝对没有获奖可能的“丑女”荣登亚军宝座。这个在中国人眼里并不很美的女人,却在高傲的巴黎时尚界赢得了一席之地,这让国人结结实实地扬眉吐气了一把,吕燕也因此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名模风采的一张名片。

在时间上最接近我们的中国符号应该是世界瞩目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场盛大的开幕式吸引了全世界的眼光,更是以20个经典的中国符号全方位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人文精神。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符号”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以及中国在世界上越来越强大的影响力,大部分老外都能通过互联网和各国媒体报道得到共识。但不同阶段会有不同认识,不同审美、不同文化层次会有很多区别,主要看大家对于这个国家的兴趣点在哪儿,其中不乏片面的认识,但也无关紧要。说起功夫、长城、兵马俑可能人尽皆知,可说到崔健、韩寒就未见得人人尽知;说到姚明美国人肯定更熟悉些,但说到李宇春或许就没听说过也不为怪。

第4篇

米奇:临危不惧,而且喜欢侦探历险。他认真执著,不会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他聪明机智,能飞越重重迷雾发现真相。朋友对他来说也永远排在第一位。

美妮:米奇的女朋友。俊俏美丽,善于发现,而且温柔善良。

小莲花:来自东方。美若天仙,对米奇一见钟情。不过,她是一个“海盗皇后”,但是本质还是很善良的。

高飞:米奇和美妮的好朋友。善良,不过有点邋遢。还对新鲜事物非常好奇。

达斯提波斯教授刚从波尔图回来,他带回一件当地出土的宝物,现在正在博物馆展览,而且米奇和美妮也去了。

达斯提波斯教授大声向人们介绍:“女士们,先生们!请看神奇的夸特蔻特兹勒护身符!”

“奥,米奇!”美妮惊呼,“这真是太漂亮了!”

“是啊,”米奇响应,“我只是想……就是她!小莲花!她来这里干什么?”米奇刚说完,小莲花便慌慌张张的跑了出去。

“啊奥!”米奇对美妮说,“她走了,肯定是知道我认出她了!美妮,呆着别动,我马上回来!”米奇说完,便立马跑了出去。

小莲花跑到一个胡同里,自言自语道:“真倒霉!没想到他也来了!”

“你要去哪?小莲花?”米奇出现在她面前。

“世界可真小,大耳朵!”小莲花一脸苦笑。

“得了吧,这决不是巧合!”米奇果断的说。

“没错!”小莲花说,“事实是,我跨越半个地球就是为了来找你。”

“一派胡言!”米奇推开小莲花,“我了解你,小莲花,还记得咱们是怎么认识的吗?”

“我怎么会忘记呢?”小莲花开始叙述,“在遥远的东方,我的祖国。我对你一见钟情。”

“没错。”米奇说,“接下来,我发现自己是和海盗皇后搅在一起。我知道你为什么在这里,你是想偷走护身符!”

“你太疑神疑鬼了,我说过,我来只是为了你!”小莲花说着便“吧唧”一声亲了米奇。

“米奇!”真不巧,美妮出现了。“你以为你在干什么?”

“美妮,听我解释……”

“算了吧,你这个负心汉。不管你怎么解释,我都不会听的!呜呜呜!”美妮一边哭一边跑掉了。

第二天,米奇去找高飞。

“没用的,高飞。美妮气疯了,我送的鲜花全被她退回来了。”

“试过送巧克力了吗?”

“也被退回来了。”

“真可惜,”高飞说,“给我吧!”说着便吃起来。

“怎么会这样?”

“很简单。”高飞一边吃巧克力一边说,“你亲了小莲花!”

“是她亲我!”

这时,送报纸的大声嚷嚷:“号外,号外!特大盗窃案!”

米奇接过报纸一看,夸特蔻特兹勒护身符果然被盗了。

“一定是小莲花干的!”米奇焦急的说,“我要去拦住小莲花,在她逃出城之前阻止她!”

小莲花站在码头,马上就要走了。

“小莲花,护身符在哪?”

“米奇,”小莲花高兴极了,“你在这正好!知道吗?护身符被夸特蔻特兹勒的异教徒偷走了!”

“啊?他们是谁?”

“由波尔图神秘异教徒组成的兄弟会,他们想实现一个古老的预言。”于是,小莲花开始叙事:“若干世纪以前,殷壳枚特斯科帝国统治现在波尔图的所在之地和周边几个国家。夸特蔻特兹勒国王在位时,有人预言,世界末日即将来临。世界终结之前,国王撒手人寰。后来,他的木乃伊被人掩埋了,而世界仍在继续。但是萨满教教主不甘心。他给一个珍贵的护身符施加魔法。当时机成熟时,护身符能让皇家木乃伊起死回生。这也就是世界终结之日。”

“我真搞不懂,”米奇说,“为什么有人想让世界灭亡?”

“他们认为,一个世界终结,另一个世界就会开始,而他们将统治新世界。”

“他们想用护身符唤醒老国王的木乃伊。”小莲花接着说。

“小莲花,”米奇拽住小莲花的手,“你以为我会相信你的鬼话吗?”

小莲花的包歪了,包里掉出了护身符。

“小莲花!”米奇大叫,“你这个骗子!”

“可我这样也是防止它落入他们之手。”

“哈,”米奇说,“我才不相信呢!”

就在这时,一群人冲过来,说:“把护身符和这个女孩带走,我们复活的国王还需要一个王后!”

“原来小莲花没有撒谎!”米奇一边叫一边去抢护身符,可一个人把他打昏了……

第5篇

论奥斯卡获奖电影《时时刻刻》的非语言符号传播 精品 源自数 学科

摘要 非语言传播是人类传播方式的重要方面,在电影世界里,非语言传播包含的意义十分丰富和深远,电影《时时刻刻》是一部优秀的奥斯卡获奖电影,它的非语方符号诸如颜色,人物外貌、蒙太奇语言、实物符号和音乐符号的运用独具特色,对于阐释影片主题、刻划人物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非语言传播 非语言符号 时时刻刻

一、非语言符号传播的意义及对影视作品的影响

所谓非语言符号传播,指的是人类自然传通手段中的各种非语言手段,诸如姿势、表情、眼神、形体动作、身体接触以及服装的选择、时间与空问的使用形式等,都具有符号意义,都可以通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知渠道来表情达意。它们不但可以加强、扩大语言手段的作用,还可以弱化、抵消语言手段的效果。有的学者认为,人们在交往中,有声语言只能起到45%的作用,而55%的作用是通过“身体语言”来实现的。由此可知,非语言传播符号能够传达的信息量是极具丰富性,多维性和真切性的,同时也是不同文化相互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

电影中的非语言符号包括颜色、人物外貌、形体动作,蒙太奇语言、实物符号和音乐符号等,蕴含的内容与情感极为丰富。非语言符号的成功运用能突显影片的魅力,使影片的内涵更为细腻真挚。非语言传播元素还能多角度延伸拓展画面的含义,提升影视中美的效果,加强观众对影片的理解。观众可以通过这些非语言传播符号理解导演的意图和作品所隐含的内在情感。因此,在影视作品当中,非语言符号具有语言符号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各种非语言手段的有效运用,是实现影视传播效果最大化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展示影视媒体独特个性和魅力的最佳方式。

2002年公映的美国电影《时时刻刻》(The Hours),在公映伊始就取得了不俗成绩。无论是从演员的演技,还是场景运用、后期配乐、剪辑技巧以及影片的深层含义上来说都称得上是精品之作。更为可贵的是这部影片在充分运用非语言符号塑造人物、传情达意、转换场景、营造审美意境等方面也有独特的成功之处。

二、电影《时时刻刻》的主题与人物关系

1. 《时时刻刻》的中心主题

电影《时时刻刻》具有着鲜明的女性意识,描绘了二十世纪女权主义所走过的道路。影片通过弗吉尼亚的描述道出了主旨:女性的一天就是女性的一生,女性人生的每个瞬间都可能是女性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因此,三个女性的故事,就构成了女性的一个世纪,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到现今,经历了将近百年的抗争,女性终于摆脱了此前所遭遇并为之痛苦的不公,终于换来了在经济、工作、行动和心灵的自由。但是,影片最终还透露出一个信息,那就是,无论多有主见和多独立的女性,只不过还是在重复着女性的悲剧,女性群体依然需要另一半的男性去庇护。如果女权主义泛滥,那么男性也是毫无疑问的受害者。这部电影所探索的,是一个人类生存的哲学命题,而不单纯是女性主义。

2. 《时时刻刻》的人物关系

影片《时时刻刻》共有三位女性主线人物和三位男性副线人物。三个不同时代的故事与三位女人一天中的生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穿越影片《时时刻刻》的主轴。每位女人都与另两位女人生命链条中的一环相连,冥冥之中的一部文学巨着不可抗拒地改变了她们的生活。

首先出场的是20世纪20年代初伦敦郊区的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游走于疯狂边缘的弗吉尼亚着手写着她的第一部超乎寻常的小说《达罗微夫人》(Mrs,Dalloway),同时她也与精神上的病魔所带来的折磨相抗争。她的丈夫莱纳德为了可以经常照顾她,搬到乡村居住,但弗吉尼亚还是感觉到没有自由,生活非常孤独和苦闷。最后因为忍受不了被监视的生活与病魔的双重折磨选择了跳湖结束自己的生命。

接着出场的是20世纪50年代家住洛杉矶、家境殷实、有一个体贴的丈夫、一个可爱的儿子并还有一子在腹中的劳拉,布朗(Laura Brown)。她阅读了《达罗微夫人》这部小说,小说深深地影响着她,由此她对自己所选择的生活产生了质疑,开始萌生了自杀的想法。她最后选择了在她第二个孩子出生之后就离开两个孩子与丈夫,寻求一种她觉得幸福的,能够为自己而活的生活方式。

最后出场的是纽约城里的克拉丽莎·沃恩(ClarissaVaughan)。一位现代达罗微夫人的翻版,克拉丽莎爱上了朋友、杰出的诗人理查德·布朗(Richard Brown)。而理查德因艾滋病濒临死亡的边缘。最终选择了跃出窗外结束生命的做法,而克拉丽莎也从中懂得了生活的真谛,获得了心灵的解放。三位女人的故事相互交叉,并最终以其惊奇和超越而得到了彼此间的呼应。

要探究该影片中非语言传播符号在其中的应用和对人物的诠释,首先就必须了解清楚影片中各种人物之间的关系。所有主线人物都是受到《达罗微夫人》这部小说的影响,弗吉尼亚是开创者,劳拉是被其所影响感染者,而克托丽莎则是将近八十年后的一个翻版现实中的达罗微夫人。这三位女性也受到身边各种人物的影响而作出不同的人生选择。

三、电影《时时刻刻》中的非语言传播符号分析

《时时刻刻》中存在的非语言符号相当丰富,很多情节的内在含义和情结的推动都是由非语言符号完成的。笔者将电影里丰富的非语言符号进行分类,以便全面地分析影片当中的非语言传播艺术。根据影片的内容、中心思想和人物的关系情感,可以分为以下几类:颜色符号、人物外貌、蒙太奇语言、实物符号、音乐符号。

1 颜色符号

颜色,奇妙而复杂,不仅构成了五彩缤纷的客观世界,而且反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颜色本身不能算是符号,但是人们用颜色来表达思想情感,反映世间百态,赋予颜色以各种各样的意义,这样颜色就与另一事物发生一种关系,也就成了符号。在影片里,由于思维、理念和社会背景的差异,各种颜色色调所指的不尽相同,主要反映在交代人物生存的社会背景和人物的思想情感上面。

影片中三位女性分别处于三个不同的年代,而这三个年代的色调处理是不同的。首先出场的弗吉尼亚,所处的色调是阴暗的灰色,这给观众的效果是:一开场就感受到弗吉尼亚的心境是压抑的,周边的环境并不是令人舒心,也使观众对影片最后弗吉尼亚的自杀有了心理准备。第二出场的劳拉,布朗的色调,则相对明亮艳丽。观众很容易就可以通过这一色调得知劳拉的生活环境是优越的。从这一颜色符号可以引发出观众将劳拉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忧郁的内心进行对比,引发矛盾,会产生不自觉的联想:究竟生活优越的劳拉为什么会产生如此阴暗的心理呢?通过这一色调与人物内心的反差,受众更能理解劳拉这一角色的思想斗争,就是:虽然生活中物质非常丰富但是精神世界却是如此空虚,为影片中后段劳拉尝试自杀埋下了伏笔。属于克拉丽莎的色调则偏于中性和多色。由此色调可以得出一个信息,就是丰富多彩的颜色正是克拉丽莎性格复杂的象征,体现了非语言传播符号的相似性。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三个不同场景段落所采取的不同色调,都是为了利用颜色这一非语言传播符号来反映三位女性所处的环境、精神状态,内心思想和性格,同时,也为王位女性一天内的故事发展趋向埋下了伏笔,使观众更能理解人物的内心思想,也让其对影片有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2 人物外貌、动作

外貌(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态等)往往是人与人之间认识理解的第一个视觉要素。正所谓“众生百态”,每个人的外貌千姿百态,每个人的性格也不尽相同 人与人开始接触的时候,总会很不自觉地端详对方的外貌,身材和衣着,因为大多数人的内在性格很多时候都反映在其外貌上。虽然人们常说不能总是以貌取人,但是外貌这一非语言传播符号,在判断和解读人物内心的时候,有着比其他类型的非语言符号都要来得真实,并很好地体现了非语言传播的真实性。在电影世界里,这种类型的外貌非语言符号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是非常常见的。电影《时时刻刻》对于非语言符号在人物外貌上面的运用独特而传神。

首先对第一个LH场的弗吉尼亚·伍尔芙进行分析,弗吉尼亚在影片中的形象是:发髻蓬松凌乱,面色苍门,眼睛深邃,眉头深锁,嘴唇紧闭,衣着随意。这是她静态的总体外貌,设计这样的人物外貌形象,目的在于:弗吉尼亚是一位身体和精神都不乐观且苦闷的女子。再来看看她的动作举止,在整部影片中,凡是有弗吉尼亚的段落,都不难发现她有一个动作是经常出现的,那就是嘴部经常喃喃自语。这个细节或许部分观众会忽略,但是这个动作却是一个在影片中非常重要的人物动作非语言符号。喃哺自语的嘴唇,反映着弗吉尼亚时刻思考着她的小说《达罗微夫人》,构思着情节应当如何构建,人物的命运应当如何进展,从而让人们有了一个思维延伸,就是弗吉尼亚的内心是孤独和苫闷的,因为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与她探讨生命和生活的话题,所以她才不断地喃哺自语,用自己的嘴唇来与自己的大脑对话,以满足自己的心灵需求。

其次,来看看劳拉·布朗这位女性,观众们看到劳拉的第一眼:她躺在床上,准备起来,面容憔悴,眼神暗淡,一副疲惫倦怠的模样,甚至到了老年,还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这个表情,起到了直观反映劳拉内心不愉悦的作用 之后,镜头随着劳拉起来移动,慢慢地,劳拉起来用手轻轻抚摸着自己的肚子,这时候不用任何语言表达,观众通过自己的眼睛就可得知劳拉是一名孕妇。该组镜头运用了非语言传播的通义性这一特点,无论是哪种文化背景的人,都可以通过劳拉的大肚子得知她是孕妇。紧接着的镜头对准了劳拉的丈夫丹的手。只见这双手在不停地打开一扇扇橱柜的门最终找到了一点可怜的食物,这个动作细节很耐人寻味,再看丹的表情,他仍然用温和的笑容对待这一切。无论如何,对丹的这一系列细节描写,从正面反映了丹是一位耐心温和而富有责任感的好丈夫,也从侧面反映了劳拉对家庭丰妇的生活无从适应。在整个劳拉的段落里面,影片对人物的刻画采取的大部分是从人物表情方面着手,从劳拉一早起床的疲惫到晚上在卫生问无声的哭泣,这一系列非语言符号都反映了劳拉的苦闷及为实现自我价值的苦苦挣扎,切合本片主题。

再次,将视线转向克拉丽莎。一出场的克拉丽莎给人的感觉是容颜憔悴,打扮草率,然后镜头随着她走在街上买鲜花,通过干净利落的举止,向观众说明了克拉丽莎县备了2l世纪职业女性的独立特质。在克拉丽莎的段落当中,没有过多的动作表达,更多的是从面部表情来显示人物性格,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场景,就是她在厨房准备晚宴时不可抑制的嚎啕哭泣哭泣是带着声的,但是她脸上的表情和手部动作等 论奥斯卡获奖电影《时时刻刻》的非语言符号传播 论奥斯卡获奖电影《时时刻刻》的非语言符号传播 :视觉文化研究 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文化分析 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风格

论奥斯卡获奖电影《时时刻刻》的非语言符号传播 精品 源自数 学科

非语言符号却传达了比声音更多的信息,那就是表面精明能干的克拉丽莎内心还是存在被理查德遗弃的深刻伤痛 这里的哭泣足情感的释放,将故事慢慢推向高潮,是克拉丽莎思想转变的第一个转折点。

除了三位主要女性人物和男性角色丹以外,影片还对部分男性人物通过面部表情与运用传达件:的信息给予了关注。首先是弗吉尼亚的丈夫莱纳德。在莱纳德追至车站哀求弗吉尼亚回家的片段里,聆听着弗吉尼亚话语的过程中面部表情由强硬到苦恼,到眉头紧锁,最后用双手紧紧掩盖着哭泣的脸庞。一连串的非语言符号在告诉观众莱纳德是深深地爱着妻子的。另一个比较重要的男性角色理查德。小时候的理查德从出场开始眼睛就一直紧跟着母亲劳拉,劳拉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而后来劳拉将理查德寄放在邻居家的时候,小男孩哭喊着追赶母亲,神情表现得十分害怕和恐惧。导演对这些神情的安排和展现,目的是为了让观众明白理查德从小就是一个生活在被遗弃和恐惧之中的小孩,也为他长大后结束自己生命做了铺垫。

由上述对三位主要女性和三位主要男性角色的外貌神情以及细节动作等非语言符号的分析可知。影片的导演在让观众从人物的动作神态来理解人物的内心思想,从而升华影片的主题。

3. 蒙太奇语言

蒙太奇(法语:M0ntage)是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即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即剪辑)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

巧妙的蒙太奇手法是电影《时时刻刻》很显着的艺术特色。三个女性的三个时空,可以清晰地看到连接它们的组接点。在影片的开端观众可以看到:三个伴侣的晨归,三个女人的睡姿,三个脑中的响声,三个女人的梳洗,三束瓶中的花,三种沉思后的动作:弗吉尼亚的写书、劳拉的读书和克拉丽莎的一句“我想我自己去买花。”(恰好是弗吉尼亚刨作的《达罗微夫人》的第一句话)。三个家庭准备晚餐,三种自杀的情景等等,这些镜头的组接表达了三个女性在不同时期具有命运的相异和苦闷的相同。也传达了一个信息给观众,就是《达罗微夫人》这部小说的影响力跨越了时空,二位女性分别是其创作者、设感染者和原型。影片当中的大部分蒙太奇语言是运用了与影片开端相类似的形式进行故事内容连接和传播,这是因为传播方式要适应影片的故事编排。导演通过这样的镜头组接,将三位不同时期不同时空的女性一天的故事清晰地、有条理地呈现在观众眼前,使大众能够通过镜头的蒙太奇语言来了解影片的故事线,尽快投入到影片当中。另一个揭示人物联系的剪辑,是劳拉段落当中的小男孩,在敏感地意识到母亲要抛弃自己而拼命奔跑叫喊的片段,这个片段首先将镜头放在男孩的脸庞上,然后淡化进人另一个画面——一双病态的手拿着劳拉的照片,而那双手是属于理查德的。这样的蒙太奇语言告诉观众一个比较惊讶的信息:在克拉丽莎段落中身患艾滋病的理查德,原来正是劳拉的儿子。影片通过如此巧妙的蒙太奇语言使影片中的人物关系明朗化,也为理查德的最后选择说明了理由。

4. 实物符号

(1)鲜花

在影片中,三位女性家里都摆放着鲜花,既然故事是三位女性的,她们家里共同出现的鲜花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影片象征性的非语言符号。一般来说,鲜花是鲜艳灿烂和美好心情愿望的象征。而在影片中却有另一种意味,影片中出现的第一束鲜花是劳拉的丈夫丹回家时手捧的鲜黄色的玫瑰,第二束是克拉丽莎拿起扔掉的枯萎的鲜花,第j束是弗吉尼亚家里的仆人插在花瓶插上的紫蓝色鲜花,然后又回到克拉丽莎的段落,她在满布鲜花的花店里购买鲜花,把理查德和她自己的家都插满了五彩缤纷的鲜花。弗吉尼亚家里的鲜花由佣人准备,她所匮乏的是那个时代女性的行动自由和心灵自由,这也是她一直苦苦挣扎和痛苦的根源。因此那束紫蓝色的鲜花饱含了弗吉尼亚的思考,意义丰富且深刻。劳拉也没有自己备花,那束由丈夫购买的黄玫瑰是劳拉那个时代女性生活的象征——为了丈夫和孩子迷失了自己。而克拉丽莎却自己买花,还不买店主推荐的百合,因为那是传统纯洁忠贞的象征。她最后捧着的是细碎鲜艳且颜色丰富的鲜花。这捧鲜花正是克拉丽莎时代的女性,在经历了百年抗争后终获自由的象征。可见,片中的三束鲜花,体现了女性解放运动的历程,分别是不同时代女性地位、思想和行动的象征。

(2)湖水

湖水在影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和第三次都是在弗吉尼亚的段落里,分别安排在影片的开头和影片的结尾处,均为弗吉尼亚沉湖自杀的片段。第二次是出现在劳拉的段落里,为劳拉计划自杀,下午独自躺在旅馆的床上想象被湖水淹没的场景。这里的湖水虽为劳拉的想象,但是跟弗吉尼亚沉湖的湖水物理特征相同。显然,劳拉段落里出现的湖水是弗吉尼亚段落湖水的延续,具有实物符号传播的相似性,观众会通过劳拉想象的湖水联想到弗吉尼亚沉湖的湖水,其象征着劳拉在准备自杀时的思考角度和方式很大程度上是与弗吉尼亚相似的,都是在为自己的生活缺失自由幸福而感到痛苦,也反映了劳拉深受《达罗微夫人》的思想,也就是弗吉尼亚的思想影响。但是劳拉最终并没有结束自己,而是当她醒来的时候,湖水立即退去。这象征着时代的变迁使女性对自身争取自由和安宁的出路不再停留在死亡的层面上了。因此,同样是湖水这一实物符号,对于不同时代女性的象征意义既有联系之处也有升华之处。

第6篇

不知你是否留意过,医生的处方签上通常有一个奇特的符号,其实这个符号源自一个名为“贺鲁斯之眼”的古代埃及神话故事。这个故事不仅在埃及文化中流传广泛,而且对科学文化史也有深远的影响。

故事发生在大约5000年前的埃及,贺鲁斯是冥王之神欧西里斯和海神艾西斯的儿子,欧西里斯被自己的弟弟罪恶之神赛特谋害,儿子贺鲁斯为替父亲报仇,便与叔叔赛特决斗,搏斗中赛特打瞎了贺鲁斯的一只眼睛。伤痛欲绝的母亲艾西斯匆匆召来智慧之神多特,设法救治贺鲁斯受伤的眼睛。虽然多特有治疗眼睛的巫术,但前提是他必须要找全贺鲁斯受伤眼珠的碎片,巫术才可以施行。

多特不愧为是智慧之神,他在寻找和拼凑贺鲁斯眼睛的过程中,利用了早期数学的分数和等比数列等概念。假设贺鲁斯一只完好的眼睛为1,那么,眼珠为1/4 ,眼眶是1/8,两个眼睑各为1/2 和1/16,眼皮和泪痕部分各为1/64 和1/32。但这仅仅是一个完整眼睛的63/64,还缺少1/64,多亏了多特的神奇巫术的补加,才恢复了完整的眼睛。我们很难考证这个传说的真伪,但是,等比数列被巧妙地运用于治疗眼疾的神话,的确该算是艺术与数学从内容到形式的完美结合。后来,“贺鲁斯之眼”则成为了辨别善恶、捍卫健康与幸福的护身符。

这段神话使埃及人将贺鲁斯推崇为康复之神,“贺鲁斯之眼”被看成是神的守护和康复的象征,以至于这个象征着贺鲁斯眼睛的神秘符号便出现在后来医生的处方笺上,直到今天。在中世纪有一段时间,“贺鲁斯之眼”用类似阿拉伯数字4的形态出现,那是为了期望得到朱庇特神仁慈的庇护,后来又恢复到符号。这个符号并非拉丁语中的R,而是在R的上面有个向左下方的斜杠。

如果没有用心考证,有谁能想到现代医学的处方签上竟然同时呈现出古老的神话和严谨的现代科学。其实这种有趣的结合,正是历史发展与文化传承的产物。从神话故事到医学界的常用符号,通过“贺鲁斯之眼”的历史演变,我们可以发现自然科学在历史不同阶段上的不同形态和特征。在原始社会,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还处于蒙昧阶段,当时的宗教崇拜、哲学理性和科学认知都混杂在一起,宗教哲学、科学、艺术的区别并不像今天这样分类清晰。即使到了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生于公元前624年)生活的时期,一些稍具理论色彩的认识,也只能称之为自然哲学,而非现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后来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尤其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自然科学已经从哲学、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认知领域。科学的主要特征已经不是信仰和崇拜,而是理性和怀疑。

任何文化的进步都少不了对历史中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因袭。如今,医生的处方签上的首个符号“贺鲁斯之眼”也有了更深层的含义,它表明医生最主要的职业目标就是为了患者的康复而非其他。这一点,已经被大多数西方的医生理解和接受。在我国,各大正规医院的处方签上也都打印着这个象征着“贺鲁斯之眼”的符号,但是,有多少医生懂得处方签上的“贺鲁斯之眼”的历史渊源和深刻寓意就不得而知了。

(摘自《百科知识》)

第7篇

风情性是民族题材绘画最主要的特征。风情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文化历史背景下长期形成的民俗人情,它不仅体现了各民族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也是本民族文化的积淀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在各生活层面中,最能显示一个民族的特点和文化风貌的当属本民族的风情习俗。民族的节庆、礼仪、婚嫁、祭祀等生活习俗常常被纳入画家艺术关照的视野,成为绘画获取民族性与地域性特征的重要依托。中国作为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覆盖着中国大部分版图,虽然相对于中东部的汉族居住区在经济、文化上处于弱势地位,但少数民族多层的历史文化积淀、极具变化而丰富的自然景观、各民族迥异的风土人情,这一切都诱惑着古往今来的艺术家们留连忘返,为他们提供了巨大的素材资源和灵魂憩息的精神家园,同时也为画家们开辟了一个猎奇或在审美上的另类空间。因此,西部猎奇,风情再现是相当比例艺术家们的兴趣所在,难怪大半个世纪以来,画家们把民族风情作了淋漓尽致的展示。地域风情历来是艺术灵感和艺术风格的土壤,因而民族风情成就了云南画派、草原画派等的一度形成,也成为许多画家对此趋之若鹜的原因所在。在当前世界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化多元化的重要性,多样化的区域性文化平衡着人类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需求,积极维护和发展地域性民族文化特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因此,毫无疑问,无论从艺术的本体还是当前文化发展的趋势而言,民族题材绘画固守其风情性都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风情的固守是必要的,但风情的深入更为重要。在对民族风情的审美追求中,画家显然不能仅停留在民族风情的奇异性层面,而是应该在民族风情的描绘中挖掘其背后的文化精神,展示一种当代人生境遇,传达画家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风情无疑为绘画提供了题材上的优势,但不能因过分看重题材的风情性而流于主题表现的肤浅,以至影响到艺术视野的开拓与美学追求的突破。综观当前大量的民族题材绘画,具有震撼力的感人的作品很少,总给人“千人一面”的感觉,其主要症结在于大多数民族题材绘画仍停滞于风情这个层面上,缺失了对题材深刻意蕴的开掘。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其一,关注、钟情于民族风情的表层物象,缺乏对风情背后民族文化精神的挖掘。对民族风情的表现差不多成了20世纪民族题材绘画最主要、也是最普遍的倾向。画家们对少数民族的服饰、住房(如碉楼、毡房、藏式住宅与寺庙),生产方式(如牧羊、狩猎、织布),集市贸易,民族节日(如赛马、泼水、锅庄),生活环境(草原、雪山、森林)等都有着极大的兴趣。综观整个民族题材绘画作品,大多不外于此。如果说早期对这种与汉民族不同的民族风情的表现,对画家以及读者都带有无比新奇的话,那么在当前这个开放的时代,这一切已不再神秘而奇异了。实际上,民族风情沉积和盛载着丰富而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对于一个民族题材画家而言,如果你真正了解了少数民族的生活,你或许会对他们的顽强和坚毅,对他们的勇敢与奋斗,对他们的宗教虔诚,对他们与自然的亲和,或者对他们的某种精神、心理特征感兴趣,起共鸣,那样,画家就不再仅仅是对他们的服饰、毡房、舞蹈以及风土人情好奇,而是如陈丹青《组画》对深沉雄健的藏族汉子人性的赞美,赵建成的《灵光》对深沉、亢奋的灵魂洗涤追求的揭示一样。所以画家在民族题材绘画中,仅仅表现表面的民族风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深入挖掘蕴藏在社会生活中的民族文化传统精神。

其二,滞留于民族风情的表层,一味沉湎于田园牧歌式的怀旧之中,缺乏对民族现实生活的人文关怀。民族风情远不止来自对历史的回忆,对宗教迷狂的沉思,对民族节日狂欢的再现,民族风情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今天这个开放的、信息化的时代,特别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步伐的加快,少数民族的生活不再封闭,他们的生活,尤其是文化观念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原来传统的民族风情注入了更多现代的内容。艺术家应该通过风情,揭示他们现实生活的状态,表现他们传统文化心理在与新的时代风尚碰撞时的矛盾、彷徨、惊奇、期望。而不是一味地留恋那种田园牧歌式的过往生活,却对少数民族的当下生活状态、心理变化置若罔闻。如董丛民在第三届油画展上获金奖的《城市边缘》揭示的蒙古族对城市生活的困惑,十届美展李传真的《远方》表现的少数民族对现代生活的向往等。总体看,这方面的作品是比较少的。

其三,滞留于风情的表层,出现了视觉图像符号的概念化。这主要表现为时代变了,民族视觉符号也变了,而我们的许多画家仍在运用多少年来共用的视觉符号表现现代的民族生活。只要是画草原,就是蓝天,白云,勒勒车,牧马人:画西南少数民族就是盛装服饰。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对内蒙古来说,几十年前的那个草原,一切都在悄悄的变化,草原被沙化,过去的游牧生活已变成现在的定居生活,蒙古包已变成砖瓦房,牧民小伙子已不再骑着马赶羊群,而是换成了摩托车:蒙古袍只在庆典、祭祀上成为一种旅游符号、政治符号和商业符号。而我们画草原时,直到现在仍是一个蒙古包,几个人,两匹马,一条地平线,一片云,十几年几十年不变,其实是在画一张非常概念的画。总给人“千人一面”的感觉,缺少耳目一新的具有新鲜感的作品,视觉语言符号太概念。除了直观的民族服饰、民族图案这些视觉语言符号外,一个民族的肢体语言、眼神是更为主要的视觉符号,如果除了服饰,就区别不出民族的特征,那说明我们的画作仍然徒有其形而失却其神。笔墨当随时代,当我们再现当代民族生活时,应该用更新鲜、生动的现实图像来表现民族生活。

在民族题材绘画创作中,之所以出现以上的情况,究其原因就是简单地把风情当作内容。以为艺术创作就是为风情寻找一种形式,从而缺失了对风情题材意蕴的挖掘,而意蕴正是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核。

不同的艺术门类和艺术样式,对于意蕴的追求有着程度和方式上的巨大区别,但没有一门艺术可以宣称它不追求深刻的意蕴。绘画虽然更讲究形式美,但绘画同样也把立意作为获得自身灵魂的关键。中国古代绘画那么重视布局、章法和笔墨之趣,但一切高水平的画论家都一无例外地把立意放在全部创作过程的首位。如明代王履说:“画虽状物,主乎意,意不足,谓之非形可也。”清人方薰在《山静居画论》

中则把立意的高下看成是评估整个艺术作品格调高下的根本标志:“作画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庸则庸,俗则俗矣。”在实际创作过程中。完全无视立意的艺术家毕竟不多,但许多艺术家都未能重视所立之意的精神等级。见落花而感叹人生,听流水而惋惜时间,望明月而歌颂朗照,当然也能写出一些精巧而漂亮的作品,但这已成了历代艺术家的通用思路,甚至已成了社会的常态心理,不足以构成一个独特的意蕴。而当我们看到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词,却让人领受到了超越对象的自然形态,超越了世人对于特定对象的通用思路,而对人生百味的深切体悟。同是雕像,既可灌注轻薄意念,也可体现人生美好。一尊维纳斯,让人品味出宁静、和谐、单纯的美的极致:罗丹的《青铜时代》刻划了一个生命力健旺的男子大梦初醒的状态,这是人类整体觉醒的象征:而《思想者》,使我们看到了获得思想权利的人的苦恼和神圣。因此,任何题材包括民族题材在意蕴上都有高低深浅多层次伸发的可能。

对于民族题材绘画创作来说,风情的突破与深入关键在于打破对题材外象的迷恋,达到对风情背后蕴藏的深刻意蕴的挖掘。风情性作品同样可以深刻,可以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精神内涵。这种深刻的意蕴,概而言之,就是民族文化精神和少数民族在当下现实生活中的心理、思想、情感。

第8篇

    关键词 好莱坞电影 文化传播 商业化

    在电影艺术百年历史中,各种流派、观念、方法不断出现,冲击着旧的观念,好莱坞的影片在意识形态、艺术方面也不断遭到批评,但这一切都动摇不了好莱坞电影在国际商业电影市场上相对稳定的地位。电影的艺术性和商业性总是纠结在一起,既矛盾又联合。如果一味追求电影的艺术审美,忽视票房价值,会导致电影发展危机;但一味追求票房价值,忽视电影审美,又会使电影艺术生命枯萎,好莱坞电影是如何调节两者之间关系的,是值得研究和学习的课题。

    一、好莱坞电影的商业化化发展和运作模式

    从1907年,导演弗朗西斯·伯格斯带领他的摄制组来到洛杉矶拍摄《基督山伯爵》,就开始了美国电影业移师好莱坞的大转移。好莱坞迅速的发展步伐使其自诞生后不久就在国际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时至今日已成为世界电影工业的霸主。在全年世界银幕上座率最高的100部影片中美国影片占88部。而好莱坞电影也是目前商业化程度最高,运作最成功的电影营销模式,不仅为好莱坞投资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更向全世界输出了美国的文化。

    好莱坞电影的成功源于成熟的商业制作模式。好莱坞在发展中形成了三大制片制度。一,制片人制度。制片人决定影片的投资和动作,从导演直至各部门人员任免,是电影从筹资、生产到销售所有环节的最后决定人。而这一切首要标准就是商业利益。二,明星制度。也是好莱坞征服世界的基础。电影明星成了制片公司的工具或者商标,并且大量吸收外国籍的优秀导演和演员前往美国。制片公司利用观众对电影明星的崇拜创造出一种传奇的气氛。通过签约演员,进而包装明星,培养明星各种技能,创造演员个人崇拜。甚至根据明星演员的自身发展情况来量身订做影片,使演员与影片共同发展,一方面塑造出魅力明星的基础上,同时塑造出魅力电影。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三,分工生产制度。在生产的每一环节和每个部门都建立严格的分工制度。比如一个剧本分成多位作者,从情节,环境,背景,对话,噱头,各个剧本环节分工由专人写作。最后由制片人定夺。这种严密健全的分工制度适应了电影的高效率生产需求境况。

    而从其外部存在形式来看,好莱坞充分探查电影市场现状,包括对世界各国文化形态研究及人们对影片的心理追求,制造出各种符合人们审美趣味的类型片。包括音乐歌舞片,喜剧片,爱情故事片,西部片,黑帮片等。这些类型片相继出现,粉墨登场,形成了一个个电影系列片的潮流,也使电影走上商业化的路子。

    好莱坞电影以其独有的电影模式席卷了全世界,如今它已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电影制作地,它更上升成了一种电影的经典史话和制作思想,成为全世界的电影制作财富。

    二、好莱坞电影中的文化传播

    1. 电影传播的符号学分析

    1964年,标志着电影符号学问世的《电影:语言还是言语》一书中,作者麦茨认为电影不是为人们提供的现实感知整体的摹写而是内部有着约定性的符号系统。用这个理念分析影片叙事结构,电影是象征性语言,是叙事性的艺术。电影语言具有“象征化”的过程。“影像世界”不再是与生活世界的同一,而是自身构成了一个“意义世界”。通过预先设定符码构成的“意义世界”来叙事,这个世界是由一个个被预先假定的符号和意义规则拼合而成。电影符号创建了新的言语情境,通过一系列符号虚构生活和想象世界的场景,建构一种意义结构。

    电影符号更多的是象征符号的运用,象征性语言符号的大量使用发挥了电影符号强大的相似和指示功能。呈现动态多变的符号世界。人们在接受各种传播符号的同时,其实更多的是因为电影符号牵动了其中的象征意义,好莱坞电影中这样的符号举不胜举,如《拯救大兵瑞恩》中高高飘扬的美国国旗,它象征着人性的光辉和团队精神。象征意义或者称符号媒介的介入使得电影传播在有限的视域内呈现多重意义。使用符号的人直接从他的经验世界中取得意义,即从现实生命世界取得意义,再通过一系列心理过程:范畴化、映射、整合等得到理性指示。从这个角度分析,好莱坞电影正是利用了各种具体的影像符号,将其赋予了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念意义,从而实现其价值观的渗透。曾获多项奥斯卡大奖的影片《勇敢的心》虽以十二、十三世纪的英格兰与苏格兰之间的战争为背景,男主角威廉姆·华莱士实际上却成为美国精神的一种表征,在他受尽酷刑后拼尽全力喊出的却是“freedom”,全世界的观众在为之震憾不已的同时,很自然的就会把美国宣扬的自由观念与心中理想的英雄形象相联系。

    2. 好莱坞电影中的美国文化。

    文化是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及其成果的积累和延续。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价值观作为最深层次的文化,是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态度反映出来的,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可以根据不同的价值观念区分不同的文化。

    电影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电影传播文化的方法是隐蔽的潜在的,她把丰富的文化“内置于”艺术作品的叙事情节中,观众通过电影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直接感触到的是一种感性的、直观的力量,在这种艺术形象的基本精神图景中感悟、理解出的是关于人性的、道德的、伦理的文化内容。电影也能建构出能够被国民普遍认同的文化核心价值观,进而确立一种大众共同信守的文化秩序。

    美国作为一个典型的基督教国家,“新教精神”作为宗教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美国精神的主体,渗透到美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日常的道德规范。“新教精神”也作为美国电影文化的一面旗帜,一直贯穿与美国电影的发展历程。比如基督教观点认为上帝创造每一个个体都有其意义,每一个生命无论是高贵还是卑微,都极为宝贵。在很多好莱坞灾难片里拯救地球的不是总统、将军、特工这样的大人物,往往都是意想不到的小人物。1999年新线公司出品的《骇客帝国》是典型的包涵基督教哲学的一部电影,影片充满了各种宗教式和哲学化的隐喻。最终拯救人类命运的“救世主”尼奥,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白领,偶然一次网络结识了神秘人物墨菲斯特,在他带领下,尼奥认识到自己所在的世界是一个由电脑人所控制的虚拟世界,而真实的人类世界正被其压迫濒临灭亡,尼奥选择吞下一种奇特的药丸获得重生进入真实世界,在真实世界中尼奥重新突破自我,学习各种本领,最终在与电脑人的斗争中取得胜利,成功地保护了人类的生存。这一故事结构有很大的隐喻性,象征着《圣经》中耶稣基督道成肉身,作为“救世主”降临在世。2009年罗兰,艾默里奇的《2012》在结构上也是模式化的体现,影片中淹没地球的大洪水,与最后拯救人类的大船让人们自然会想起《创世纪》中代表上帝愤怒的大洪水与挪亚方舟。而片中约翰,库萨克饰演的电影主人公是一个离婚的中年男人,由于经常迟到,与前妻生活在一起的孩子们都不尊重他,事业也不如意,以给有钱人当司机来糊口,但当大灾难来临时他表现出超前的判断力和勇气,最终他不仅拯救了全家人的生命,也拯救了方舟上所有人的生命,成为令人敬仰的英雄,卑微的小人物凭借一己之力拯救了世界。

    由新教精神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所融合产生的“个人主义”也是美国文化价值的核心。其主旨是:强嗣人是具有独立精神的个体,应该在政权和宗教之外保持一种人格上的独立与自尊。在文化上强调个人独立性、创造性,强调个人自由发展。

    这种精神表现在电影里,便是美国片中形形色色的“孤胆英雄”。从50年代起,大量的“个人主义”的英雄人物就出现在美国的西部片中。2003年在美国电影协会(AFI)评选的“美国片十大英雄”中,1962年的影片《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律师阿提克斯,芬奇名列榜首。在这个集合了慈父、好公民和反种族歧视斗士等多重身份的角色身上,普通的美国人可以发现他们心目中的理想和人生守则:勇敢、乐观、正直、坦诚……这正是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独立精神的集中体现。上世纪50年代的电影《正午》中的退休警长,一个以孤独的正义对付邪恶的英雄,用自己执着的行动表明有时正义在少数人手中。影片在美国影响巨大,并且被誉为历届美国总统最爱观看的影片。此外70年代电影《巴顿将军》里的铁血统帅,80年代史泰龙主演的《第一滴血》系列里的特种兵兰博,90年代施瓦辛格主演的《终结者》系列里的未来战士……,都是个人英雄主义的集中体现。1993年罗伯特·泽米吉斯的《阿甘正传》可谓经典之作,被美国观众认为是“美国梦”和“美国精神”的代表。作为一个弱智儿的阿甘凭借着自己的真诚与执着,阴差阳错地成为美国主流社会的成功人士,这样的故事让人们欢欣鼓舞。阿甘这种以小人物经历透视历史的过程,可以说是“上帝预选论”和“个人主义”的经典案例。头脑简单,视金钱如粪土,为爱执着的阿甘被认为是美国人纯真善良与努力精神的写照,令广大观众深爱不已。

    三、好莱坞电影文化传播的特点

    1. 商业利益是文化传播的动力

    好莱坞一直声称尊重多元文化,推动艺术发展,然而内在的商业需求是其发展的首要动力。好莱坞电影通过对市场的准确把握和调研,紧密扣合了它的最广大电影消费人群的心理结构,首先满足他们的娱乐需求——追求感官刺激、消遣与猎奇。一方面,电影在各种充满矛盾的紧张冲突的故事情节中让人们得到赏心悦目紧张刺激未曾体验的视听感受,导演在类型片的运筹帷幄,内容编排,特技使用更为轻车熟路,而演员对类型片的演技掌握也更为到位,对所扮演角色的体验和发挥也很充分,另一方面,好莱坞融合了各种电影特技的画面和声音,给人带来强烈的视听震撼,这种技法成为很多人渴望观影享受动因。好莱坞成为了世界各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一个重要的商业标识和文化景观。

第9篇

关键词:现代玻璃艺术 超现实主义梦幻 诗意 隐喻

一、现代玻璃艺术的超现实主义的发展过程

现代玻璃艺术在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走向多元化,出现各种风格和流派的倾向,然而,它受超现实主义的影响最为深刻,另外加上玻璃材质的特殊物性等因素,因此,在现代玻璃艺术中出现了显著的超现实主义风格。超现实主义玻璃艺术经历了自发期(如中世纪彩绘玻璃,虽然它的本意是为宗教服务)、个人喜好期、自觉期(20世纪60年代国际工作室玻璃艺术运动至今)。

二、超现实主义在现代玻璃艺术中的表现形式及特征

超现实主义在现代玻璃艺术中往往通过符号的隐喻形式,即运用时空重构、生命体重塑、符号重构等方式,营造一个神秘、怪诞离奇、非现实的梦幻世界,表现人的深层精神世界,满足内心本能的欲望。它具有符号梦幻性、具象性和神秘诗意性的美学特征。

三、超现实主义的玻璃艺术的代表人物作品分析

(一)史丹尼斯拉夫李宾斯基(StanslavLibensky)

李宾斯基是一位典型的捷克玻璃艺术大师,同时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玻璃艺术家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他把玻璃作为表达艺术观念的媒介,以另外一种方式来演绎玻璃艺术。他采用铸造和切割技术,开始挖掘玻璃表面及内部的光学特性。在造型上有意地安排一些孔洞、缝隙,让光线穿透,并赋予特殊的含义。如拱形系列中的《门》、三角形系列《金字塔的绿色眼睛》等作品,其中《门》拱门优美的弧度,中间开口的一线天及左右两边分开的尺度感,营造了一种诗意空间,而面积和体积、斜面与直面的协调比例则达到了几何形而上美学的标准。形而上画家基里柯说过:“一个弧中,仍然有东西是不完全的,必须而且可以去完成一一这就形成预感。由于这个原因,即使一个环也总象征某些超道德或不道德的东西。这个想法替我解释了一般的门廊和拱门总给我的一种明显的形而上之感。”又说,“超越现实的象征通常可以在几何形象中看到。例如,三角不但在古代,就是在今天也仍然当作一种神秘且魔幻般的符号用于通神学的教义里,且必定常在看它的人身上一一无论他知不知道这个传统一一引起一种不安,接近害怕的感觉”。而在超现实主义中,孔洞则指代门窗,门窗有能力“把心灵带往别处的能力”。超现实主义诗人艾吕雅在《现实生活》(Lavie immediate)中写道“门开了,窗户露出来寂静的大火燃烧起来了,它使我头晕目眩/一切都是我永远也不愿遇见的生灵。”另外,门窗还有可能象征梦。在超现实主义中,门、窗是梦与神秘的非现实思想和现实思想之间的隐喻通道。

(二)保罗·斯坦卡

达利曾说过:“我绘画的唯一野心是利用精确的、最帝国主义的狂暴工具使具体的非理性意象物质化。客观上,幻想的世界和具体的非理性世界也许如同现象的外表一样,是明显、坚实、有说服力、可认识和具有传染性的”。他揭示了现实生活中事物的表象或许与幻想世界和具体的非理性世界存在着某些同一性,以及通过打破人们习以为常的同一性规律,将一些毫不相干的事物重新排列组合在一起,重建一个似是而非的梦幻世界。在此我们来分析美国现代玻璃艺术家保罗·斯坦卡的作品,他表现自然而超越自然,将生命的神奇和瑰丽保持永恒。作品《面具、花束、人物与昆虫的生物柱》采用灯工和浇铸的工艺,对作品中的物象进行超写实的描绘,并将现实世界中的花草、面具、人物组合在一起。读者可以看懂斯坦卡作品的每一个细节,但它反理性和反逻辑、怪诞而神秘的整体效果却让读者费解、不知所云。因此,保罗·斯坦卡在创作上的构思,采用拟态,重构、象征的手法经营梦境和幻觉的效果,与达利有异曲同工之妙,达到了超现实主义艺术重塑人类精神世界的目的。

(三)斯蒂文·温伯格

超现实主义视觉艺术主要来自潜意识的现实。它是一种由主体对梦境里物象的解构重组,打破传统美学原则,获得一种神秘的、梦幻的意境,以产生一系列清晰可辨却又超越现实世界的物象。玻璃艺术家斯蒂文·温伯格的作品《梦幻之船》系列,他视玻璃中的气泡是玻璃的灵魂,是生命。自由的空气在一瞬间被冰封在玻璃中,形成气泡,在光的作用下,气泡变得轻盈而灵动,释放出无穷的神奇魅力,因此他以气泡表现生命奇迹,在创作中追求气泡的审美价值和内涵。船系列是艺术家回忆童年家乡宁静的海,船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自由自在地摇曳,这种自由的状态正是艺术家对生命、对人生的向往。作品以抽象船体的造型为基本型,船底以冰花肌理表现波光粼粼的海面,船体里面安排了大小、高低有序的向上升腾的气泡,宛如海底世界。艺术家通过冷加工将其作品进行切割、极度抛光,利用玻璃的透明、折射特点建构一个矛盾空间,继而来营造梦幻的、神秘的意境,把现实中的不可能变为视觉上的可能性。

(四)大卫·李奇

大卫·李奇的作品具有怪诞离奇、黑色幽默的特点。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对人类的某些行为起到批评的作用。如作品《演讲者》、《奖励》都具有讽刺意味。评论家指出:“李奇的作品荒诞感伴随着讽刺空想,又富于同情心和幽默,已经与爱德华·李尔无意义的诗或艾莉丝的白日做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超现实主义评论家亚历山德里安认为“黑色幽默”是超现实主义的特点之一,这种幽默不在于本身的可笑,而在于含有悲剧性,含有讽刺的特色。

第10篇

标点符号真神奇

今天下午,朱老师不动声色地走进了教室,顺手拿起一只白粉笔在黑板中上方写下了“走过来”三个大字。

同学们议论纷纷,但最终还是不知道朱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朱老师坦然一笑,问我们:“谁能在‘走过来’这三个字上加上标点,使其意思不同呢?”同学们顿时茅塞顿开,纷纷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右手。朱老师点了小胥同学,他拿过白粉笔,快步走到了黑板面前,在“走”字后面加上了逗号,声音响亮而又清脆地说:“这表示某人对某人说‘走’但是那个人还不怎么明白,所以某人又说‘过来’,表示解释说明,让那个人过来。”朱老师点了点头,说:“恩,很好。”小胥满怀胜利的喜悦走下了讲台,同学们见了,把手举得更高了。于是,朱老师又点名了小丁同学,只见小丁同学缓缓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慢步走上了黑板前,从容地从朱老师手上拿过了粉笔,写下了“走,过,来”,小声说:“这个可以表示体育老师检查踏步,让第一批同学上来,说了声:‘走,’,如果第一批学生通过后说:‘过,’,准备让第二批同学上来时说:‘来!’”老师一言不发,但是脸上露出了赞许的表情。见同学们个个对答如流,我不禁心急如焚,突然想起了歌曲《看过来》,想起了《走过来》也可以当歌曲名或书名。教室里无人举手了,我高高举起了右手,不出我所料,朱老师果然点到了我,我信心十足地走到了黑板的面前,端端正正地写下了“走过来”三个大字,并在白粉笔字的两旁写了两个书名号,声情并茂地说:“这个可以是一个书名或者是一个歌曲名!”朱老师微笑地点了点头,同学们一拍脑袋:“哎,我怎么没有想到呢?”

同学们说了一个又一个,写了一行又一行,最后,朱老师问:“还有吗?”我们不约而同地摇了摇头。只见朱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走•过来”,认真地说:“这可以是一个名字呀!”同学们直纳闷:难道会有人的名字叫作“走•过来”吗?接着,朱老师又写了“走•过•来”与“走:‘过来。’”她指着“走•过•来”说:“这可以是一个组合吗!像‘S•H•E’一样。”她又指了指“走:‘过来。’”,说:“这又可以是一个叫‘走’的人对某人说‘过来。’”同学们都感到了标点符号的神奇作用。

这时,朱老师好像达到了什么目的似的,她拿起一只粉红色的粉笔,在众多的“走过来”的上方写下了今天的作文题目:标点符号真神奇。

第11篇

一、指向言语行式的语文阅读教学

冯芊老师通过她的课堂教学告诉我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指向言语形式,即文章怎么写。而我大多数时候在阅读教学中过多地关注言语的内容,即文章写了什么,以情节分析为教学内容,过细的纠缠细枝末节。繁琐的内容分析以及在人文内容上进行深挖掘,不去引领学生关注怎么写,不去领悟表达形式,不去揣摩表达方法。使阅读教学不能很好地为写作服务。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是基本属性。语文课就要放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能力上,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关注文本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的意识。因此,在教学《穷人》这课时,冯老师就确定以研究标点符号作为教学的重点。首先让学生找出文中带省略号的句子读一读,然后选择两句重点批读。在老师引导下,学生体会到了桑娜从自责到矛盾再到下定决心的复杂心情。而文中渔夫的语言,大多用的感叹号,一个省略号也没有。而冯老师故意把感叹号换成省略号让学生对比读,通过朗读,学生明白了感叹号表现了渔夫的果断。最后板书“省略号显矛盾,感叹号彰果断。”整个教学把标点符号作为教学的主线和基点,小小的标点符号竟有这么大的作用,所有在场的人被语言艺术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的语言艺术魅力所折服。我想,大概也有不少同学爱上了这小小的省略号和感叹号了吧?

二、让学生动起来的口语交际课堂

平时,对于口语交际课,我大多数时候都是一句话带过,因为我觉得这是每个人天生的能力。这次的学习让我明白,我剥夺了学生学习的权力,使他们失去很多交流锻炼的机会,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缺失。口语交际是一项综合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

如何上好口语交际课?高静老师告诉我们,首先要精选话题,我们应从日常生活中,学生关注的热点中,偶发事件中,教材中,学生的未知世界中选择话题。创设情境,让学生乐于表达;营造自由、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喜欢表达。如在设计《我们的奇思妙想》时,高老师就以大家喜欢又熟悉的“哆啦A梦”引出话题。从与哆啦A梦打招呼,到哆啦A梦的神奇百宝袋,以及作者藤本弘的奇思妙想。几句简短的谈话,学生创造想象的欲望就被激活了,自然交流起来就容易多了。其次,在交际过程中,教师有效的、必要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在于引导的时机要适宜。如在介绍自已的奇思妙想时,高老师就先展示了自已设计的会飞的鞋,让学生提问。然后总结出在介绍自已的奇思妙想时从名称、作用,为什么这样设计等方面解说。最后,互动交流是口语交际的奠基石。在教学时,高老师就设计了学生最感兴趣的PK赛。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推荐给老师、同学,每个同学4个笑脸娃娃,如果你觉得他的设计好,就给他贴上一个,最后谁的笑脸娃娃多,谁就是冠军。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口语交际课堂也真正成了学生交流的课堂。

三、走进学生内心的作文教学

我两次听刘老师的作文课,刘老师常用这样的话鼓励学生写作: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会写字,就会写作,成不了作家,写起作文来也会顶呱呱。刘老师不仅语言风趣幽默,而且他的作文课总是带着一种神秘的色彩,让学生不明白他要干什么,但又被他的一举一动吸引着。在上课前,刘老师在黑板左边板书了一组人物对话,中间写了一些奇怪的词,如:征服、冲动是魔鬼、多长了一只手、恶作剧、迷途归来、男子汉大豆腐、弄巧成拙等,右边写了四句名言。上课时,先让学生读人物对话,再让学生在10秒钟内背下四句名言,这其实就是他指导学生语言积累的一种方法。

作文得益于想象,想象丰富才能写得好。小学生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和丰富的想像力,但不能空想,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想像的情境,让学生多一些来自内心想像的东西。刘老师就懂得孩子们的这种需要。作文课中,他不是着装怪异让学生看他的举动,猜他的身份,就是带着神秘道具出场。孩子们充满个性的想像带来的是充满个性的表达。当老师要求孩子们把想到的写下来时,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笔走如飞,急于一吐为快的自豪感和成功感。

第12篇

从中世纪出发到符号学

安贝托・艾柯1932年生于意大利北部皮埃蒙蒂省的亚历山大里雅,这里特有的文化氛围是他“怀疑主义、憎恶虚浮言辞、从不夸饰”的独特写作风格的来源。艾柯童年受到了慈幼会式的教育,但他打小便在漫画、模仿、智力游戏等方面展现出特有的天赋。他在较浓厚的宗教氛围内长大,13岁时便参加了意大利天主教行动青年团并成为骨干成员,还在方济各教会做过修土。之后进入都灵大学求学,他没有遵从父亲的意愿选择法律,而是选择了哲学与文学。在美学家路易吉・派瑞松的指导下,1954年完成了博士论文《圣托马斯的美学问题》。艾柯敏锐地发现战后西方世界掀起了一股“复兴”与“归来”的浪潮,他把中世纪当成人类精神幻想之源,我们要不断地回到中世纪,用中世纪来反观现代社会,“因而,凝视中世纪意味着凝视我们的幻想,就像去看医生一样,理解我们现在的身体状况:就像一个心理分析师一样问询我们的童年,来理解我们现在的精神状况,审视最为原始的场景。”

除对中世纪研究外,艾柯思考的另外两个来源便是大众媒体和出版业。博士毕业后,他转向研究乔伊斯,认为乔伊斯的作品体现了西方思想史从中世纪经院哲学所表现出的理性秩序模式到占据现代世界经验的混乱和危机意识的转变。艾柯于1956年进入意大利国家广播公司工作,他开始与一批前卫的艺术家、诗人、画家有了更为直接的接触,他在这些人的创作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审美原则,那就是开放性。1962年《开放的作品》发表标志着他思考趋于成熟。在这部作品中,他结合十二体系音乐、乔伊斯、新小说派、运动艺术、信息理论、电视直播的时间结构等一系列新涌现的文化现象来说明开放性的美学特征。《开放的作品》给艾柯带来了无穷的责问与诘难,也给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声誉,保守派为之动容,先锋派欢欣鼓舞,艾柯由此踏入了学术的最前沿。1963年意大利先锋运动团体“63集团”在帕洛玛尔成立,这个团体通过对超结构的批判来对传统的社会系统质疑,要求对文学的语言和形式更新,倡导想象的优先性,艾柯是这个集团的中流砥柱。

此后,艾柯致力于符号学的研究,1964年发表的《启示录派与综合派》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媒体文化。接下来的《缺席的结构》《符号学原理》《读者的角色》《探索完美的语言》等著作中艾柯逐步在传播学、结构主义、符号学、当代美学等多个领域内建立了系统理论。同时,他开始在都灵大学、米兰大学、佛罗伦萨大学等高校任教,并到耶鲁大学等多所知名学府举办讲座。1971年,他在博洛尼亚大学创立了国际上第一个符号学讲席,1974年他组织在米兰召开了第一届国际符号学会议,并担任学会秘书长。艾柯的文化理论特别是符号学理论为其在欧洲知识分子中间赢得了巨大的声望,艾柯经常与福柯、德里达、拉康、巴尔特等人相提并论。

将流行文化进行到底

二战后初期的意大利文学圈弥漫着浓厚的克罗齐唯心主义,有学者用卢卡奇与安东尼奥・葛兰西等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克罗齐的知识霸权展开了系统批判。但是无论是右翼的克罗齐唯心主义,还是左翼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对流行文化是存而不论的,他们认为流行文化没有研究的价值。但以电影、漫画、流行歌曲、广告、电视节目等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却以燎原之势迅速发展,在意大利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从小便对漫画、电影等迷恋不已的艾柯却坚信将流行文化的美学与当代知识话语融合的必要性,以严肃的态度研究大众文化中的美学意义。艾柯将对流行文化的分析汇入了符号学这一更为宽广的理论框架,在《超人的神话》研究了神话结构与小说的文明化、情节与角色的消费、市民意识与政治意识等一系列问题。侦探小说以及007系列、《卡萨布兰卡》等风靡一时的电影也纳入了他的研究视野。

1958年艾柯放弃了在意大利国家广播公司工作,到位于米兰的邦皮亚尼出版社工作。20世纪50年代米兰是意大利经济和文化出版的中心,艾柯在这里与先锋文化和大众文化都有了深入接触。1959年到1961年艾柯在《维里》杂志上主持《小事记》专栏,他是这个专栏的主要撰稿人。这些专栏作品在1962年和1992年分别结集为《小事记》,也就是英文版的《误读》和《带着鲑鱼去旅行》。这些文章一改当时报刊文化评论板起面孔训导的风格,“或戏谑调侃当下生活,或戏仿咬文嚼字的文风,或书写五花八门的奇思异想,或记录林林总总的疯言疯语”,短小、轻松、幽默显示了艾柯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想象力。他以特有的方式将高雅文化和流行文化融合在一起。米兰・昆德拉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艾柯便以自己的生活琐事写成《不能承受的生命之俗》;纳博科夫有《洛丽塔》,艾柯则创作《乃莉塔》,让小伙子安伯托爱上一个风华已逝的八旬老妇。

艾柯在理解大众文化时,试图挖掘这些文化产品所体现出来的一些现代性的因素。他认为各种产品的广告素材透露了未来主义、主体主义、超现实主义运动的影响。当然,艾柯对大众文化的消极方面也有所批判,因为文化越来越成为成为商业的展览板。尼采充满反叛精神的超人成了漫画中提供娱乐的对象,他们“绝不会违反停车规定,也绝不会闹革命。”在对大众文化长期关注的过程中,艾柯看到了大众文化的空前流行,但是他也看到了这些文化样式的刻板无聊与陈陈相因。

进入八十年代后,艾柯又出版了《康德与鸭嘴兽》《五个道德碎片》《在超真实中旅行》《艺海拾贝》等随笔,这些作品内容涉及到语言的认知、理性、互文性、媒体的多元性等众多问题,或晦涩难懂,或谐趣横生,话题驳杂又发人深省,充分显示了他瞻博的学识。他对足球世界杯、互联网、书籍的命运、未来的战争等诸多社会流行话题经常发表自己的看法,是一个典型的公共知识分子。他有时会意兴大发,亲自参与到流行文化的大潮中,他曾与埃乌杰尼奥・卡尼合作出版《炸弹与将军》《第三个宇航员》两本深受儿童喜爱的读物。他曾在1993年和2009年两次访问中国,他主 要的作品在中国陆续被翻译出版,有不少追捧者。

用知识重构想象的空间

1980年之前艾柯出版的著作多是学术性著作和散文随笔,他只是一个全欧洲性的知识分子。《玫瑰之名》出版后,一切都变了,他自此成为一个小说家,一个销量过千万的超级畅销书作家。艾柯将多年来对中世纪历史与美学的研究、长期浸淫于流行文化与大众传播的切实感受以及先锋文化的时代精神都杂糅到这本书中,以通俗的侦探小说文体写出了14世纪宗教权威和世俗权威的复杂争斗。案情扑朔迷离、真假难辨、读来惊险刺激、酣畅淋漓,因而受到普通读者的狂热追捧。小说也引发了知识界的长久讨论,认识论的隐喻、反侦探小说的哲学理念、故事中的读者、小说在传统文学中的地位、文本阐释等都成为研究者关注的话题。

从事小说创作绝对不是艾柯一时心血来潮,他沿着小说这个布满荆棘与荣誉的道路走了下去。在接下来的二十五年间,他相继发表了《傅科摆》(1988)《昨日之岛》(1994)《波多里诺》(2000)《罗安娜女王的神秘火焰》(2005)等四部小说。他绝对不是一个高产的作家,但是每一部小说在发表前都赢得了高度的关注,在发表后又引发了无穷的猜疑争论和探究欲望。读过丹・布朗《达芬奇密码》的读者会惊奇地发现,艾柯在《傅科摆》中用圣杯、圣殿骑士、神秘主义等元素构建了一个类型几乎完全相似的悬疑故事,而《傅科摆》比《达芬奇密码》竟然早15年!《傅科摆》讲述中世纪研究博士卡素朋与出版社的编辑迪欧塔列弗和贝尔勃遇到了艾提登上校,上校称圣殿骑士没有反抗拘捕是因为秘密“计划”,他手中的纸条是解开神秘计划的钥匙。之后,在布拉曼提教授和“无所不知的骗子”提示下,三人通过对符号的无限诠释与推衍,得出了圣殿骑士掌握了能够摧毁世界力量的结论。卡素朋的女友莉雅却根据研究发现,这个文件不过是一个商人的货物清单。但神秘主义组织“三斯社”对谎言信以为真,他们将贝尔勃吊死在了傅科摆上,卡素朋也受到追缉。《傅科摆》和《达芬奇密码》两书的不同在于,《傅科摆》是思考版的《达芬奇密码》,或者说《达芬奇密码》是流行版的《傅科摆》。

《昨日之岛》写主人公罗贝托在寻找180度经线时遇到海难,他被海浪冲到了达芙妮号弃船。他逐步发现船上的秘密,在写作和幻想中创造7--个与莉里亚的爱情和不存在的兄弟费杭德,他分不清真实和虚幻之间的界限。《波多里诺》则充满了浪漫和传奇色彩,故事的背景放到了1204年遭到洗劫的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历史学家尼塞塔在混乱中受到波多里诺的搭救,拥有语言和说谎天赋的波多里诺向他讲述了离开故乡、追随腓特烈大帝、到巴黎求学、寻找祭祀王约翰的王国的一生。《罗安娜女王的神秘火焰》是一部半自传性质的小说,描写年近六旬的意大利古籍书商亚姆布中风住院,长期昏迷醒来后发现自己患上奇怪的失忆症,“他一方面有着对于外部世界的百科全书式的记忆,另一方面却对自己生活、经历的历史毫无记忆。”为了恢复记忆,他回到了故乡索拉亚,在旧报纸、漫画、唱片、影集与笔记中,他再一次体验了父辈和自己所生活的那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