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古诗配画

古诗配画

时间:2023-05-30 10:27:23

古诗配画

第1篇

关键词:美术教学;古诗配画;韵律美;形象美;意境美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4-0085-01

“古诗配画”可以让学生了解文学语言与绘画语言之间的联系,掌握用单幅水墨画或者彩墨的方法给古诗配画的方法,同时使学生受到艺术熏陶,提高审美情趣。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诗与画是有共同点的。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性。如诗与画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因此,唐宋许多著名诗人的诗句,常常被选作绘画题材。教学“古诗配画”时,应当准确把握诗歌与绘画共同的审美特性,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创设出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导入与揭题:从诗的韵律美中激趣

古诗的美,首先是语言的美。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合辙、平仄的搭配。诵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教师可以以赛诗的方式让学生背诵学过的古诗: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你们学过哪些古诗?一石激起千层浪,或独立背诵,或男女对诵,或师生对诵,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绝句》、李绅的《悯农》、杨万里的《小池》等等脍炙人口的诗句便脱口而出。学生在古诗的韵律美中,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示范与讲授:从诗的形象美中感悟

吟诵着一首首古诗,眼前就好像出现一幅幅画面。下面,就来做个看画猜古诗的游戏:A看一看这幅画表现的是哪首古诗?B说一说你是如何从画面中看出它对应的古诗内容的?教师首先选择《小池》范画让学生猜。学生很轻松地从画面中树荫、小荷、蜻蜓等景物中猜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一幅静谧、温馨而富于生机的“泉池小荷图”,让学生感受到古诗与图画交融的形象美。那么,怎么动笔呢?教师可趁热打铁,就以古诗《小池》为例当堂示范。可分四步进行:第一步,理解古诗大意;第二步,抓住重点事物;第三步,传授基本画法;第四步,充实画面内容。通过对大意的理解,学生很快抓住“小荷”“蜻蜓”这两个重点事物,教师重点指导如何画好它们。然后,继续引导学生诵读诗句,启发学生想象小荷的形状和蜻蜓的姿态。再借助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观察荷花的各种形状和蜻蜓飞翔停歇的各种姿态。通过比较,学生对“才露尖尖角”的小荷和“立上头”的蜻蜓产生了具体直观的感受。在此基础上,用毛笔勾勒出它们的样子。最后再读读诗句,体会诗句内容中传递的其他信息,相机补充进杨柳、池水、小鱼,构成一幅完整的画。

整个示范、讲授的过程,做到画不离诗、诗不离画,在读中品,在品中思,在思中悟。诗歌丰富传神的语言艺术,被线条、色彩、形体等美术方式直观地表现了出来,可谓诗画合璧,相得益彰。

三、创作与展评:从诗的意境美中挖掘

所谓意境,是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理解词句领悟古诗的意境美。而古诗配画时,就要通过大胆想象表现古诗的意境美。在讲授了古诗配画的基本方法后,不要让学生立即动笔,而是利用古代画家的创作故事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宋朝皇帝招考画工,考题是给‘深山藏古寺’这句诗配一幅画。不少人认为太简单了,没过多久就画好了。皇帝一看,大部分画的是高耸的山峰,茂密的森林,高大古老的寺庙。虽然绘画技巧都很不错,但仍觉得不满意。而有一个考生的画却让人眼前一亮:一个和尚在山下的河边挑水,一条石板小路伸入深山……”同学们若有所思。教师问:“皇帝录取了谁?为什么?”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说:“这个考生善于思考,善于想象。”有的说:“他从诗句中挖掘出了蕴含的内容。”

随即,教师带领大家欣赏齐白石老人为文学家老舍画的一张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画面上没有蛙,只有几只活泼的小蝌蚪在湍急的水流中欢快地游动着,哪来的“蛙声十里”?学生显然读懂了画意,告诉老师: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但从水中欢快游动的蝌蚪身上,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在展评时,教师要尤为关注学生的创新之举,结果也确实让人惊叹:学生的想象之门一旦打开,智慧之泉就会汩汩流淌。如《咏鹅》的画面中,出现的白鹅有不同的姿势,在湖面远处添加上山峦,湖面近处添加画游船,甚至还有学生夸张地画出小朋友骑在鹅背上的场景。

四、结束语

总之,绘画的过程是一个张扬个性的再创造的过程。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活动中展示智慧和才能。古诗配画的教学,是美术教师带领孩子在如画的诗词间漫游,在醉人的诗韵里畅谈,在绝美的意境中挥毫,让学生在“美”中作画,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趣味式欣赏

趣味,就是让学生为美而陶醉,为美而震撼。

1.引领学生抓住诗句中的“诗眼”、点睛之笔去欣赏

抓住了“诗眼”,即抓住了“纲”,“纲”举了,“目”便张了,自然不需去字字讲、句句讲。如:欣赏“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时,指导学生去感悟“闹”“绿”的妙处,了解作者的创作过程及后人的评价,这样整首诗的意韵、情感自然就显现出来了。

2.引领学生感悟诗句的“弦外之音”

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通过引领学生走进诗人描绘的具体情境,实现情感迁移,意念迁移,进而感悟诗句的弦外之音。

3.引领学生感悟比喻的精妙之处

如:“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教师启发学生想象,进而感悟比喻的生动形象。

二、应用式欣赏

学生感悟到古诗词浓浓的美后,会有一种不吐不快的冲动,这时,教师应及时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大显

身手。

1.举办古诗词诵读沙龙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深情朗读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再让学生互相评一评、议一议,演绎出自己心中的那个“哈姆雷特”。

2.让学生诗画互配

(1)让学生为名画配名诗

画配诗,既能激发学生读古诗词的兴趣,又能加深对诗词意境的体会。如:宋代名画家郑南的《》图,让学生配上咏的诗句;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可配上柳宗元的诗《江雪》。

(2)让学生自己为诗词配画

学生欣赏了古诗词后,为诗附画,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学生或许涂一抹云霞,或许勾一泓清溪,或许描三两青峰,那都是学生欣赏的收获,是一种美的放大与提升。

(3)让学生根据实际情景配诗

古诗词中有大量描写四季景色、山水树木、花鸟虫鱼的诗句,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根据学生的所见所闻引导学生吟诵相关的诗词。如:见时吟诵《咏菊》《赠刘景文》;赏月时,吟诵《静夜思》《春江花月夜》。学生见识多了,积累厚实了,则一花一草、一山一水都能引得他们“诗兴大发”,久而久之,学生便“腹有诗书气自华”了。

(4)作文中主动运用诗句

鼓励学生作文时引用相关诗句,不仅可以为文章增色,同时还能赋予学生成就感,增强学生阅读古诗词的信心。

三、表演式欣赏

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爱唱爱跳是孩子的天性。让学生唱古诗、随音乐舞蹈,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首先,学校为学生营造了浓郁的古诗韵氛围:走进校园,你会看到一个立体的古诗词“雕塑”――花园里、橱窗中、教室内都呈现着斑斓的古诗词;走进校园,你会听到悦耳的童声古诗词歌曲演唱――学校的铃声就是童声古诗歌曲演唱。其次,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师生古诗词朗读比赛,师生古诗词绘画比赛等等。再者,让古诗词欣赏切切实实走进教材,音乐课唱古诗词歌曲;美术课给古诗词配画;各科课堂前两分钟诵读古诗词。

第3篇

【关键词】古诗;儿童教育:小学教学

一、创设情境,感情朗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课本中选入的古诗都意思浅显,讲究平仄押韵,对仗工整,脍炙人口。学生对朗诵古诗也饶有兴趣。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每首古诗时,都十分重视为学生创设情境并进行朗读训练,以帮助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一般分这样几步进行教学:先请学生欣赏古诗。(教师范读,有的可配上音乐,配上画面。)再让学生自由放声练读,注意揣摩诗句的大意,主动质疑。接着小组合作学习,集体解疑。最后在学生理解诗意的情况下,再指导朗读背诵,体会意境,加深理解。比如,在教学《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时,我先简单向学生介绍了时代背景,然后在理解全诗后,问学生:“这首诗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那么,诗人此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诗人愉快的心情?”“这首诗我们要带着怎样的感情去读?”“好了,现在请同学们试着读一读,并画出停顿及重音。”这样指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很快就能背诵。

二、凭借插图,启发想象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首古诗一般都配有色彩鲜艳的插图,它从总体上或某个侧面描绘出诗的主旨或诗的意境,形象生动,有很强的艺术性,便于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因而,凭借插图,启发学生想象确实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对古诗的理解能力的好方法,深受学生的欢迎。如在教学《山行》这首诗时,我首先指导学生初读全诗,然后指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插图,进而讨论、想象,看图说话。学生通过观察画面,想象情境,首先感受到了诗中的意境,再来感知有些难度的诗句,就容易多了。这样由表及里,不但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而且对学生进行了说的训练,培养了想象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更易于和诗人产生情感共鸣。

三、活动表现,加深体验

小学生活泼爱动,古诗对他们来说显得有些深奥枯燥。为了降低难度,加深理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我采取了编演课本剧、绘画、配乐、配舞、编抄报、演讲评论、改写、续写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了教育。

诗词、音乐与舞蹈在古代起源时本是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教学时可以发动学生在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根据诗词的意境、情调、节奏等,为诗词选配或自谱乐曲、编排舞蹈并即兴表演。如教学《江雪》一诗时,我就给学生留了一个创造性的作业:为这首诗选配或自谱乐曲。也可自编舞蹈。第二天上课时,我先让学生边汇报边表演,接着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一评哪些乐曲或舞蹈最符合这首诗的意境。然后给学生放了自己准备好的这首古诗的配乐歌曲,让学生边欣赏边品味诗中描述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空旷、寂静与凄凉,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并说说这首乐曲为什么适合这首诗,最后教唱这首歌曲。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不但背下了这首诗,而且加深了对这首诗的理解与体会,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编演课本剧是带领学生体味当主角乐趣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理解古诗,更可以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促进思维,发展智力,培养创造力。学生在编演课本剧时,创造性地复活场面,自制布景、道具,设计对白、动作、表情,创新思维及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地锻炼和培养。如在教学古诗《小儿垂钓》这首诗时,我就放手让学生分组编演课本剧,教师耐心地下去指导,使每个孩子都受到锻炼,然后再集中汇报表演。学生们把诗中的小孩天真可爱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使课堂趣味横生。最后再让学生评一评,谁演得好,谁演得不好,为什么?更使学生加深了对诗的理解。

在古代,诗画一般是配在一起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相得益彰。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为诗配画,并把诗摘录在画旁,使诗与画融为一体。这样,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写字能力和绘画能力,可谓“一箭双雕”。如在教学《古朗月行》一诗时,我就先启发学生想象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再根据诗意画一幅画。评画时以鼓励为主,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效果非常好。

第4篇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情感;意象;意境;语言;入情入境

引 言

中学语文教材中那些语言清新、情趣盎然的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是挖之不尽的美的宝藏。现代化媒体辅助教学的出现为古诗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多媒体课件以丰富的多媒体形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创设古诗的意境,大大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弥补了传统古诗教学的枯燥和乏味,让古诗教学“美”了起来,让学生在古诗学习中“活”了起来。

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几千年来积淀起来的瑰宝,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语言素养的民族之魂。但现在的古诗词教学还在走模式化的道路,即以讲解为主,强调字词与解释,强制性背诵。这种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的热情,达不到陶冶性情,涵养心灵的审美目的。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诗境,感知整体美

古代诗歌遣词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浓郁的诗意。因此在教学中应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1、画面展示意境法。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片,那么教学往往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钱塘湖春行》,教师出示配乐图片,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

2、音乐感受意境法。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古诗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青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学《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一诗,配合音乐,让学生微微闭眼,凝神细听,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

二、丰富画面,让学生想象美

图画不仅是语言(诗文)的说明,而且可以拓展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美感。在教学古诗,还应该图文结合,驰骋想象,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师不能忽略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我们不能只让学生理解了诗句字面上的意思,就认为把古诗教好了,殊不知,一首好诗,就是一幅优美的画,如《黄鹤楼》教学时,我经常运用多媒体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有画的形象美,想象诗的画面。学生是凭借形象而引发想象的,让学生通过视觉去感受图画中的美,与诗相互印证,以此获得美感的愉悦,进而欣赏画面美。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课外,我让学生根据诗的意境,通过想象绘成彩色图画,只有对审美客体进行联想和想象,才能产生强烈的美感。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增浓,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他们对色彩的喜爱。

三、画面演示,品味语言美

古诗中的一些字词都应讲古义、用今义讲是不合适的。如“儿童急走追黄蝶”中的“走”当讲“跑”,而非今之“走”;有一些字词的解释又是很特殊的,如“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当讲“因为”,而非“坐下”;更有一些词应当结合具体的语境帮助理解,如果教师生般硬套,学生是不能牢固掌握的。

如我在教北朝名歌《木兰诗》时,就借鉴于永正老师的教法进行,一个小小的图片,就帮助学生轻而易举理解并掌握了木兰诗当中一些字词的意思。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负担。而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妙。

四、入境诵读,让学生表现美

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琅琅上口的特点,最适合吟唱。有的学生上学前就能背诵很多古诗,但背起来往往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教学中若采用形象直观的录像,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就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的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古诗,是古诗教学的重点。

在朗读指导中,图片、声音、音乐等多媒体手段的参与对学生准确感受、把握全文的基调很有帮助。如教学《天净沙 秋思》时,多媒体呈现画面: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让学生通过见到的景物展开联想,由异乡人的“叹”联想到他的乡愁。画面下配上古诗的字幕,再配以动听的古筝曲。这种类似卡拉OK形式设计的课件,让学生既可以看着画面听范读,也可以看着画面、字幕诵读。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读出美,吟出情,诵出趣。

结 论

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电教媒体传递、变化、再现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这样有利于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去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促进了学生对美的理解、想象的发展,激发了学生想象与创作的欲望和能力。使古诗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体现了语文素质教育的理念。

【参考文献】

[1]萧涤非等.唐诗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2]吴建明.中国古代诗学原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2004.

[3]羊玉祥.古诗文鉴赏21讲[M].成都:巴蜀书社,1995.

第5篇

【关键词】古诗文 朗诵 多样化 情操 人格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3-0098-01

古诗文是中国的一种特有的文体,记录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由于幼儿阶段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幼儿园在开展古诗文教学时必须从孩子兴趣出发,利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提高幼儿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古诗文诵读活动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教孩子学古诗,不能靠死记硬背,这会导致孩子把学习古诗视为苦事,产生厌倦抵触情绪。只有运用生动有趣的方法,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感受古诗文的乐趣,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通过情境游戏表演,感受古诗文的乐趣

幼儿生性活泼好动,爱模仿、爱表演是他们身上最可贵的特质及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所在。因此,在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的时候,采用情境表演的方法,尝试在教学古诗时配上一些肢体动作,既利于幼儿理解记忆,又保证了其持久的参与性及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古诗《悯农》的过程中,让幼儿模仿农民伯伯顶着烈日辛勤耕种的动作,手拿锄头、头顶草帽、挥汗如雨等,使幼儿对古诗的感受更真切,学得更轻松。其次,古诗教学在很多人眼中是枯燥乏味的,很难想象还能进行游戏活动,而实践证明,古诗教学中的游戏不仅可以增加教学中的趣味性,易于孩子接受,对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学习古诗更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除了集体教学模式外,还可以将古诗文诵读延伸到幼儿最喜欢的区域游戏中去。例如,在表演区为幼儿搭建了一个“古诗大舞台”,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如头饰、服装、音乐等道具,供幼儿自主选择,装扮后进行古诗文表演。通过相互间的交流,真正使幼儿感受到古诗学习的乐趣,同时提高了幼儿在集体面前朗诵、表演古诗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幼儿的自信心。

二 通过多媒体教学形式,感受古诗文的意境

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不断推广,图片和动画资料的使用显示出了它的优势及有效性。因为这些东西有形有色,一向为幼儿所喜爱。在进行古诗教学时,借助于动画调动幼儿视、听等多种感官,使幼儿投入到学习中。可根据古诗文内容,将其制作成优美、生动的课件。学前可以让幼儿先欣赏一下图片和动画资料,让他们先说一说在看到这幅图片或动画时发现了什么、觉得怎么样等等。而在这样不断地欣赏和叙述中,幼儿地感受古诗意境的能力一定会大大提高,幼儿的文化修养也将在这点滴之中逐渐优化。例如大家熟悉的古诗《咏鹅》,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其绘成这样一幅动画:白鹅漂浮在碧绿的湖面上,橘红色的脚掌在水中划动,水面泛起层层涟漪,多美啊!幼儿看到这幅动画,诗句会自然而然地映在脑海里:“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轻波”。

三 通过绘画、唱吟等活动,再现古诗文的情境

当幼儿对一首古诗有了简单的理解后,开始尝试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创作古诗文。通过绘画、唱吟等方式再现古诗文的情境,巩固幼儿学习成果。

绘画一直是幼儿表达内心真实想法的途径之一。对于古诗的学习也是如此,到了中、大班后,随着孩子能力的逐步增强,就可以尝试临摹活动了。可以让孩子尝试找一幅自己最喜欢的画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的卡片,然后观察画面、结合自己对诗的理解完成自己的绘画。在激发幼儿创作古诗画时,适宜选择适合幼儿理解、喜欢的古诗,并且是容易表现和创作的。例如《静夜思》,让幼儿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用孩子特有的想象力展现古诗的意境。如有的幼儿画了一间温馨的房子,里面坐着一个可爱的小朋友,用大大的眼睛看着窗外圆圆的月亮……化抽象为具体形象。

第6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组13课《所见》《小池》是两首古诗。两首古诗内容简洁,用词精准凝练,语言通俗易懂。诗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用一个个镜头移动交织成两幅行动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图。两首古诗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所写,刻画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一幅生动形象的牧童行歌捕蝉图,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小池》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作品,描述了初夏荷池的美丽、和谐、充满“爱”的景象,写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

设计理念: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特别是低年级,更应该把诗歌教学的重点放在诵读上。教学伊始,利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把静态的古诗变为动态的画面,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初读古诗以及学习生字词时,教师要充分放手,采用先学后教、互教互学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理解古诗中难以领悟的词语(如“振林樾”、“爱晴柔”等),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所见》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设问激趣

1.谈话导入:浪漫的夏天来到了,迎着凉爽的风,老师要带小朋友们走进一片美丽的小树林,和一位可爱的小牧童相会!

2.播放多媒体课件。(与诗意贴切的情景动画――牧童捕蝉图)

3.教师引导学生猜想:牧童停止歌唱,他想干什么?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在导入环节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学生自学,通读全诗

1.揭示课题。清代大诗人袁枚见到牧童捕蝉的情景,觉得很有趣,于是写下了小诗《所见》。(板书课题、作者,相机教学生字“所、枚”。)

2.学生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检查生字的学习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捕、蝉、闭、立、童、林、黄(设计“字宝宝”栏目)

(1)带拼音读。(开火车读)教师注意提醒容易读错的字。

(2)去拼音读。(指名读,学生当小老师带读,教师及时评价)

(3)识字游戏:我指你说。

(4)集体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4.小组或者同桌同学合作,练读古诗。

5.展示朗读情况:指名同学朗读全诗(特别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评价。

(设计意图: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好方法,有利于提高生字教学的效率。)

三、精读感悟,体会意境

1.师范读。学生感受节奏。

2.自由读。结合插图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不理解的字词;简单说一说诗的大意。

4.欣赏读。播放朗读录音,学生欣赏课文插图,体会古诗的意境。

5.讨论:小牧童喜欢在夏天干什么?

观点一:“小牧童喜欢在夏天骑牛放牧。”

(1)从哪句诗中能体会到小牧童喜欢在夏天骑牛放牧?

(2)课件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请学生自由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观点二:“小牧童喜欢唱歌。”

(1)从哪句诗中能体会到小牧童喜欢唱歌?

(2)课件出示诗句“歌声振林樾”,请学生齐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3)播放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振林樾”。

观点三:“小牧童喜欢在夏天捕蝉。”

(1)从哪句诗中能体会到小牧童喜欢在夏天捕蝉?

(2)课件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请学生反复朗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3)充分想象:小牧童闭上嘴巴停止歌声是为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当时牧童很想捕蝉却又怕惊动了蝉的心情。(齐读)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重在吟诵。本诗语言朴实流畅,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熟读成诵,以达到体会诗之情的目的。同时,让学生通过讨论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的想象和理解,让学生置身于牧童的境地,觉得自己仿佛身临其境,强化了对古诗《所见》的理解。)

四、发挥想象,拓展延伸

扮演小牧童,续编后面发生的事。(可讲故事,也可画画。先小组合作,然后再汇报。)

(设计意图:体会诗情,对一年级的儿童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通过画画或表演的形式,有助于学生发挥想象力,理解古诗,对体会古诗的意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布置作业,加强练习

1.为课文中的插图配写古诗《所见》。(发古诗题写画纸)

2.用最喜欢的表演形式邀请好伙伴一起来背诵《所见》。

(设计意图:巩固深化知识,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动口动手的习惯。)

第二课时《小池》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再掀情趣

1.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牧童在树林里捕蝉的故事,现在我们走出了树林,来到了小池边。板书课题《小池》

2.多媒体出示美丽的荷池图(配上优美的音乐),引导学生看图说话:“我看见了( ),听见了( )。

3.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对“小池”的独特发现吧!(课件出现诗文,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形象的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体验夏日荷花池的美景,并把感受转化为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学生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认识古诗中的新汉字。

2.检查自学情况。

课件出示:池、惜、阴、晴、柔、露

(1)带拼音读。(齐读)

(2)去拼音读。(指名读,学生带读)

(3)识字游戏:找朋友。

3.小组合作,练读古诗。

4.教师范读,感受节奏。

5.分层朗读,关注全体。

(设计意图:生字教学主要以自学为主,采用先学后教、互教互学的形式,帮助学生识记生字,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诵读古诗,初步感知古诗《小池》的意境。)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自由读。结合插图初步理解诗意。

2.小组读。合作学习,把不理解的字词讨论讨论;把诗的大意简单说一说。

3.播放多媒体课件:(突出泉水的荷池图)

4.课件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跟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设计意图:教学中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朗读、讨论等形式来理解诗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合作的氛围中达情悟意。)

四、品读古诗,体味美感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2.师生合作为诗配画:老师根据学生的想象画出菏池的景色,学生评价老师的画是否符合古诗的意境,进行修改。

(设计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关注学生学习的需求,让学生在想象和讨论的过程中,理解诗情画意,体味诗的美妙意境。)

五、欣赏古诗,拓展知识

1.欣赏描写夏日荷塘的古诗:《池上》、《江南》。(多媒体播放画面,学生轻声齐读。)

2.师生介绍其他描写夏日风情的小诗,互相品读。

3.总结全文,巩固练习。

(1)教师小结。

第7篇

(一)实施前的准备

在实施古诗译画之前,以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大多数学生对学古诗的兴趣,与语文老师合作,根据课标列出了“古诗文背诵篇目”,作为拓展教材,分8个学期(每个学期10首古诗),供全校各年级学生诵读、“译”画,让每个“航二”学生都能吟百首诗歌,做小诗人、小画家。

(二)实施途径和方法

1.以学科整合来提高学生绘画的运用能力

二期课改的理念要求我们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基础,掌握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学会各类知识的综合运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学科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重视课内、课外多种学习途径的结合,重视学校课程和更广泛的社会实践的结合,形成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因此,通过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的有机整合,加强了知识内容的补充联系、渗透融合。这样,学生对诗句的含义理解更透彻了,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迁移能力提高了。

2.以美感教育来提高学生绘画审美能力

美感教育是培养儿童绘画创作素质的先导。在进行古诗“译”画的教学中,一方面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察自然界的景物美、色彩美、品味社会生活中人的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有关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美,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3.以生活激趣来提高学生绘画表现能力

低年级学生想象力比较丰富,但是对于社会生活还了解甚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观察、体验生活。教师不能光纸上谈兵,而是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寻找,或者观看一些与古诗内容相关的文字、图片或录像资料,例如祖国大好河山,中国古建筑──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等。学生有了这种感性认识,再来绘画创作,往往兴致勃勃,收获不小。

4.以古诗意境来提高学生绘画想象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高年级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教师在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教师可以用一些生动的、能体现古诗意境的例子,例如画家巧妙的通过飞舞的彩蝶盯住马蹄来表现“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意境。

(三)建立评价标准

“二期课改”要求我们,评价学生要充分肯定成绩,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的多元智能。从绘画的五方面要素,我们制订了评价表。

古诗“译画”作品评价表

作品题目:

班级: 姓名:

评价内容

评 价 标 准

自评

互评

师评

构图

主体突出、构图恰当、创新、有背景映衬

基本能主体突出、有些创意、有简单背景

不能明显地体现主体、没有创新意识、无背景

色彩

色彩鲜艳、颜色搭配合理、主体勾线、画面效果较好

颜色搭配基本合理、画面整洁

颜色搭配不合理、画面零乱

美化

边框设计有创新、标题及花边美化合理、美观

画面中有部分美化、整体效果较美观

画面中没有美化的地方、画面处理简单、传统

意境

能较好体现诗的意境

稍能体现诗的意境

不能体现诗的意境

联想

感受部分能体现作者对诗中情境的联想

感受部分略有联想

感受部分没有联想

议一议:你认为作品中最成功的方面?

总评

等第

说明:1.评价时均打“√”:符合某项的就在相应的格子内“√”。

2.按“自评──互评──师评”的顺序进行评审。

3.“议一议”指作品中,学生认为最满意的地方。填写时简要说明。

转贴于 二、实施的效果

(一)古诗“译”画活动促进了学生素质提高

1.古诗“译”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在教一年级学生学习《咏鹅》这首古诗时,在黑板上勾勒了几只姿态各异的大白鹅,有的昂首高歌,有的低头嬉水,有的在池中畅游,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同学们边看图画边背古诗。学习兴趣盎然。又如在《咏柳》诗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欣赏柳树迎风摇曳婀娜多姿的录像资料,然后让学生用画笔去赞美它。有的学生抓住柳树嫩绿的颜色来表现春天的到来;有的学生用拟人的方法把柳条画得像少女的头发,以表现柳条的柔美;还有的学生从写实的角度把迎风飘扬的柳条画的很逼真……然后,教师出示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让学生通过画柳咏柳加深对诗句的理解,体会“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学生十分喜爱这种学习方式。

2.古诗“译”画提高了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

(1)古诗“译”画提高了学生的绘画技巧

儿童绘画,是孩子天性和个性的自然反映及流露。起初,学生在绘画时,构图简单,有的更是在诗与画的安排上比例失调,图色效果也比较单一,我发动学生和我一起找相关资料,一起学习、参考。在这种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了解了绘画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懂得了色彩搭配与古诗内容的联系等。现在,学生的古诗“译”画作品表现形式可谓丰富多彩。有的同学用卷轴式的边框来装饰,也有的学生在处理画与诗的搭配时,采用中国画题词的形式。调查表明:有95%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构图、色彩及线条的运用能力上有了一定的提高;有7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绘画表现形式丰富了;有85%的学生认为综合评价方式他们更能接受了。

(2)古诗“译”画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有两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意境深远。在教学中,我借助于李白送别画面,要求学生以“假如我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孟浩然远去”的假设进入情境,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才能,进行诗句创作,引导拓展古诗的意境美。有一位学生是这样表现的:他画了一个阳春三月的小景,江岸小草碧绿,百花齐放,彩蝶翩翩。卡通型的李白站在长江边,目不转睛地望着远方,在李白的旁边还插入作者的想象:“孟兄啊,别忘了给我发E—mail”。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还融入卡通、网络这些新鲜元素。这种构思一联想一再造,真可谓下笔如神。又如《江南绝句》诗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我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能力,用不同的画面表现“春风”。于是,有的画垂柳摆动,表现春风;有的画“风姑娘”的到来,表现春风;还有的画小草、小花弯了腰,表现春风。学生们在理解的基础上,以不同方式的表现诗的意境,正是古诗“译”画的魅力所在。

(3)古诗“译”画提升了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学生古诗“译”画的过程,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更是学生提升中国民族文化情感的过程。

(二)古诗“译”画活动,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1.提高了教师的鉴赏能力

美术教师为了提高古诗“译”画的教学质量,必须经常翻阅古诗书籍,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加强古诗的积累,增加自己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2.更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

美术教师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是指导者,也是参与者。教师和学生一起操作,一起讨论。遇到难题,不同学科教师共同探讨,有效提高了自身的各种素质。教师逐步树立了正确的教学观、审美观,掌握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整合的理念和方法,从而真正成为新课改的实施者、推动者和创造者。

3.构架了师生心灵的桥梁

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在古诗“译”画教学中,有些被教师、学生称为“调皮鬼”的学生,往往在这一方面确很感兴趣,想象力也比较丰富,画意也有创新,我经常关心鼓励、表扬他们,使他们充满学习的信心,久而久之这些学生不仅对语文、美术学科感兴趣,而且也愿意与教师沟通交流,逐步消除了师生间的隔阂。

三、问题与思考

第8篇

一、明诗意,练诵读

要引导学生感受、体会、欣赏到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就必须让他们反复地读,在熟读中理解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涵,即字词的意思,这是感受、体会、欣赏古诗的基础。譬如,教学《咏柳》一诗时,我就先让学生反复读全诗,通过多种形式读,至少要学生读五遍,然后再找出学生不理解的字词作为重点理解。在理解“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句时,我引导学生弄清:“碧玉”指绿色的玉,“妆成”是打扮。“一树高”的词序对小学生而言很难理解,我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诗人想说这是一颗什么样的树呢?”有的学生马上答道:“这是一颗高高的树”。我又告诉学生我们可以把“一树高”几个字的次序调换为“一高树”,这样整个句子可解释为:“像是用绿色的玉打扮成的一棵高高的柳树。”在理解了词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全诗的大意。这一过程是把简洁凝练的诗的语言转换成详尽明了的一般语言的过程。古诗教学尤其应讲究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进一步感悟、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例如,指导学生读“飞流直下三千尺”一句,我让学生把全句诗分为三个节拍,即“飞流/直下/三千尺”和三个音部。同时,引导学生读“飞”时声音要高昂,以体现瀑布的凌空气势和飘逸的情态;读“直下”时快读,体现由高到低的坠落感;而读“三千尺”时则放慢节奏,以体会落差之大。有声有色的诵读,可使小学生获得形象鲜明的感受。再如指导读《咏柳》一诗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两句时,第一句虽然没有问号,但是个自问句,第二句是个答句。这一问一答,非常绝妙,所以再让读第一句时,学生要读出自问的语气,突出了“谁”字的读音,第二句读出了巧妙的回答的语气。这样,学生在读的时候就能体会出作者独特的想象。

二、想画面,赏意境

1.想象画面赏意境

如在教学“飞流直下三千尺”一句时,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瀑布急速下来时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再想象瀑布从三千尺的高度直泻而下时会发出怎样的声音,从而体会“飞流”“直下”的磅礴气势。

2.配画想象意境

教学古诗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欣赏古诗的意境美,我采用了给古诗配简笔画的方法。例如,我在教学《望庐山瀑布》这一课时,我给“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这两句诗配了画;后两句诗的意思也包含在了这两句诗之中。在教学《咏柳》一诗时,给“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两句配了画,等等。通过给古诗配简笔画的方法,引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丰富的想象中感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美。

3.想象漫画赏意境

在学生通过想象进一步理解了诗的意思,体会、感悟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品味、欣赏了诗中所描绘的意境美之后,我再让学生观看与庐山瀑布有关的图像,创设一种假想旅游的情境,让学生有置身于庐山瀑布的美景之中的感觉。这一情境的创设把美的图像、老师的解说、学生的吟诵和谐地结合为一体,使学生入情入境,一种爱美、赞美的情感油然而生,与诗人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此时,我趁机让学生畅谈此时此刻的感受,以进一步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9篇

一、沉浸音乐,诵读吟哦

诗词具有音韵美,和谐的节奏和韵律丰富了诗词的内蕴,使诗词在匀称的句式中充满灵动的气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声琅琅”是诗词教学的传统方式,历经几千年而不衰。这种教学方法对现今的中学生而言,也是学习诗词的起步。尽管学生的阅历使他们对不少诗词不可能完全理解,但通过熟读成诵,积累多了,时间久了,理解也会逐步加深。但仅仅是诵读这单一的模式还是会影响学生对诗词的喜爱。

配乐诵读往往是诗词教学的首选。乐与诗相伴而生,诗词本身具有韵律节奏。同时,作为两种独立的艺术形式,音乐对诗词又独具烘托力。这两种具有无限想象力的艺术形式的完美组合,其目的是以适当的音乐为背景,和谐地烘托诗意氛围、酝酿情感、丰富诗词的表现力、提升诗词感染力,帮助学生加强对诗词的领悟。诗词是主体,音乐为辅助。如为格调苍凉沉郁的《天净沙・秋思》选配选低沉舒缓的音乐,为格调清新喜悦的《春夜喜雨》选配清新悠扬的乐曲,在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以铿锵明快昂扬的《将军令》把学生带入作品特有的磅礴雄浑的格调中去。

诵读的形式有单人读、小组读、全班读,在琅琅书声中,与诗人的心灵产生共鸣。除此之外,还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模仿名师用古音吟哦唐诗宋词,在悠扬的古典音乐声中,学生摇头晃脑,吟哦记诵,其乐融融。学生在风格各异的乐声中,既走进了诗的天地,也在诗意的牵引中,乘着音符的翅膀领略了多姿多彩的音乐世界,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诗意。

二、沉浸画意,品味涵泳

诗词的最高美学层次是它的境界,又称意境。诗词的意境是在直觉形象的实境基础上,以具体的物象为依托而产生的美学境界,是情与景、意与象的融注,神与物的浑成,即作者主观内情与客观外物的感应而形成的艺术审美空间。这是诗词教学中的难点,对只有十二三岁而又没多少文化底蕴的学生来说“意境”简直无从谈起。

诗词是用形象来说话的,诗词意境总是以鲜明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的。我们常说“诗中有画”,可以把“画”引入教学,让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进入诗人所创造的意境中,随着诗人创造的飞跃来体验、把握诗意,进行美的想象。如唐朝诗人王维在诗词中极为成功地描绘了幽静的景色以反映其恬淡的心境与闲逸的情趣,他的山水画为他的山水诗作了最好的解释。把这些古画图片展示给学生,帮助他们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当诗与画相融合时,学生会对诗词学习产生极浓的兴趣。从看古画入手,到自己动笔依据诗词的内容用画面来描述,然后分别展示学生的创作,进行评点,还可以把收集到的古画照片展示,进行比较。

“绘画法”对初中生而言是学古诗的一种极好的方法,能让学生对诗境“形象特征的艺术”通过画面有感性认识。如品《渔歌子》时,引导学生品读语言,将诗句内容画成画面,“渔翁垂钓”的画作成了:青山红花,飞鸟肥鱼,潺潺流水,斜风细雨,画面的直观性,学生一下子就能把内容记住。再稍一点拨,对诗人借助渔翁的艺术形象寄托“不须归”的情感来表现的那种境界也就有了体验,这样一来对“诗境的虚化”也有了认识。

当然,诗词鉴赏毕竟不是美术课,更强调的是学生读着诗词脑中幻化出相应的画面,沉浸在画意中,领略诗词的美妙。

三、沉浸联想,领会意境

艺术想象在诗词创作中非常重要,它是创造诗美的生命力。诗人进行创作是以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人或物为基础进行联想活动构成诗思的。鉴赏诗词就可从诗人思路入手,了解诗人创作时采用的“相似联想”“对立联想”“连接联想”“组合联想”“由此及彼联想”等等,品读语言,沉浸其中进而理解。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将诗词语言在脑中转化成一幅幅画面,体验诗人的情感,从而感受到诗人在诗作中所创设的意境的习惯。如品读《君子于役》,学生脑中出现的是一幅安谧祥和的乡村晚景图:“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妻子翘首盼夫,进而会产生联想――丈夫为何久不归家?又与《出塞》相比,体会《出塞》的意境――戈壁荒滩,关隘城堡,守关将士月下翘首东望盼回家。两幅图画一起展示,可感悟到前者运用对立联想,后者运用相似联想。然后让学生为这两首诗选择背景音乐,学生很快就决定为前者配上舒缓哀怨的旋律,后者选用悲怆激昂的旋律。

笔者在教学中用“沉浸式”课题的理念积极构建学生参与熏陶的教学气氛,提供观赏画面,设计朗读配音等等正是为了让学生读懂诗词。在笔者的诗词鉴赏课上,经常让学生进入特设的氛围中,在“我的画”和“我的鉴赏”的形式中任选自己最拿手的一项,或用画面,或用文字来表达自己对所学诗词的理解,在合作小组中交流、欣赏,在全班作展示,在富有民族特色的古典音乐声中聆听学生的诵读评点,学生各抒己见。

联想想象法是绘画法在诗词鉴赏中的提升,一句诗幻化出一个甚至多个画面,通过联想想象,进入作者创设的意境,从而激活了学生求异、发散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沉浸背景,触摸思想

知人论诗、知世论诗的方法,是诗词教学的高层次,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和生平遭遇,了解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氛围和社会风俗)和创作目的,从而设身处地地揣摩诗人的心境,理解其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这样才能提高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只有“知人论诗、知世论诗”,才能理解得全面透彻,真正地理解诗人情感,才能真“解其中味”。学生了解了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豪气,就可以理解其“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逍遥;了解了杜甫的大济苍生的理想和安史之乱的战火惨烈,就可以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了解了文天祥的抗元历程,就可以理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决心……正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时代气息的共同作用,造就了一批风格各异的诗人。

理解诗作,就不能离开对诗人的品读、对历史的了解。实际上,学生品读古代诗词,也就是在读中国社会发展史,读中国文化发展史,读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因此,在笔者的日常教学中,有计划地安排一个个专题,与学生一起走进历代诗词名家,了解他们的生平、经历,触摸他们的思想,在品赏诗词歌赋中让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得以提升。

第10篇

【摘要】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古诗教学,借用网络环境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一个"文画音形结合,语境与意境结合,感知、理解与想象结合"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有效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不断深化古诗教学改革,资源整合中的古诗课堂教学精彩纷呈,学生学得快乐轻松,大大提高了古诗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建构主义; 资源整合; 信息;古诗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171-01

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瑰宝,语言凝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数十首古诗,修订后的新大纲在"附录"中推荐了80首小学生古诗词背诵篇目,这充分说明古诗是小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传统的古诗教学,往往注重讲解注释,加之小学生理解、想象能力有限,使得学生往往不能体味到我国古诗独有的韵味美和意境美,在枯燥无味中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在学习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后,我校尝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古诗教学,借用网络环境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一个"文画音形结合,语境与意境结合,感知、理解与想象结合"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有效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不断深化古诗教学改革,资源整合中的古诗课堂教学精彩纷呈,学生学得快乐轻松,大大提高了古诗教学的效率。

一、有效利用网络平台,拓宽信息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但古诗"文约而意丰",加之以时代久远,又有着其特定的历史背景、诗人背景、当时的创作背景,受理解能力、想象能力的局限,小学生学习古诗时倍感艰难。值得庆幸是,现在我们处在一个信息资源极大丰富的网络环境下,所需资料唾手可得。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将与所学古诗有关的资料,如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典故趣事、相关诗文等,通过图片、文字、音像等形式收录,学生依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对平台所供的信息加以选择吸收、加工处理,从而使学生真正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正确地学习理解古诗。

二、运用网络教学资源,创景设境,感受古诗意境美

古诗的艺术美体现在它的画面意境美上。古人云:"有境界自成格",就是对诗歌意境创造的高度概括。在中外艺术史上,许多人把诗与画相提并论。我国宋代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后人在谈到诗与画的共同点时,常以苏轼评论王维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为依据。

但是,由于古诗的美是借助语言文字间接表现,而不是像美术、音乐、戏剧、电影那样通过具体的色彩、声音、形体来直接表现的,小学生要凭借他们浅显的生活经验,借助语言符号把作品中的形象具体化到自己脑中获得直觉的感受,这对于以直观性和形象性为主要思维特点的小学生来说是一具较高的要求。而借助多媒体网络,通过色彩鲜艳的动态视频、生动逼真的音响效果等手段,提供给学生与所学古诗有关的背景材料,为学生创设出生动形象的情境,会使学生对所学古诗有一个很好的整体感知。

三、运用网络教学资源,质疑讨论明诗意,欣赏古诗语言美

古诗的艺术美还表现在它的语言艺术上。文字是语言的艺术,古诗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因此,古诗中的语言艺术美必须要挖掘,借以提高学生欣赏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咏柳》中的"裁"字巧妙地把春风比作一位高明的裁剪师,把柳叶裁剪得又细又长,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教学时,我适时播放一段录像:春风吹过,小草钻出嫩绿的脑袋;桃树、李树上花团锦簇;蝴蝶在快乐地飞舞、蜜蜂在辛勤地采蜜……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多彩的画面、声情并茂的配音,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不仅领略到诗中所表达的意蕴和意境,而且还领悟到诗中语言文字运用之妙,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和感彩。

四、运用网络教学资源,想象诵读悟诗情,培养学生美的情操

古诗是一种精练而有韵律的语言形式,诗人往往在字数有限的诗句中容纳丰富的内容,或表现极富特征的生活场景,或表达真挚丰富的思想感情。这些对于只有十来岁的小学生,在理解上会存在一定难度。教学中需要教师运用恰当的方法,为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诵读中理解诗句丰富的内涵,体味其中美好的情趣或深刻的思想感情。

以《鹿柴》一诗的教学为例。王维在这首诗的三、四句中,以寥寥十字勾画出黄昏时分落日穿林的幽深景致,其中的美真是妙不可言。可是这一切,对于久居城市的孩子来说却显得十分陌生。因此,我运用巧妙的点拨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这一情景,并用说话的形式交流想象的内容。当学生的想象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利用网络的将画面、文字、音乐有机组合、整体呈现的功能,选用古典乐曲为古诗配曲,于是学生陶醉在音乐渲染烘托的氛围之中,你方吟罢,我方诵。课堂里,吟育声此起彼伏,学生尽情地将自己的理解、想象、情感融入反复吟唱之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达到了陶冶情操的目的,从而汲取了古诗的精髓,领略了其深刻的底蕴,整个课堂成了一个释放活力、舒展灵性的教育场。

五、运用网络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强,覆盖面广。网络平台为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网络平台的功能强大,教师充分运用平台功能组织学生进行写话、绘画、阅读、歌唱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第11篇

一、多媒体创设情境,勾引学生求知欲

古诗最重要的特点是讲究意境,这是诗人的情感理想同客观现实的高度统一,是一种独特美妙的艺术境界。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往往比较牵强。原因是他们没有真正领会古诗的意境,对诗的感悟自然不会十分到位。由此可见,学习古诗,关键在于再现、复原或创设情景上,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真切地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和诗人产生共鸣。利用多媒体教学古诗,能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同一界面,达到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效果,为学生拓宽视野,提供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思维材料。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直观而深刻地理解诗意,体会感情,起到激趣引情的作用。例如我在教《长征》一课时,我首先播放《长征》歌曲,学生都凝神静听,既把学生带入了学习的状态,也为学生理解这首诗歌做下铺垫。 接着多媒体课件出示《长征》文本,通过歌曲和文本对照再现诗歌的内容。然后视频播放红军经过的千山万水的画面,让学生深深感受红军经历的千辛万苦。

二、运用信息化技术 多样化吟诵古诗

古诗文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古诗文特别适合诵读的特点。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吟诵不再仅限于个体读、男女生分读,齐读等固有形式。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中的音效尝试一些更新颖的吟诵方式。例如:

1.运用配乐进行师生配合读,这样能激发学生有感情地吟诵。

2.渲染气氛下生师互动读,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结合视觉画面手舞足蹈读,这一形式动感活泼,适合中低段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在诵读这一模块形式就更加丰富多彩了,对古诗词的感悟自然也就更深了。

三、多媒体搜集信息,学生个性化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提出:“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阅读环境,不仅有助于扩大信息量、扩展知识面,还能改变传统模式中的单向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充分得到体现。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通过多媒体查询信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教师讲强得多。因此,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师应有意识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积累知识信息的能力。

四、多媒体整合画面 学生品悟古诗词

在古诗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根据诗句去想象画面,更要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那形象、直观的效果可以增强对学生的感官刺激,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如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达到以情激情的目的。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每一首传颂至今的古诗都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意境,深蕴的思想,优美的韵味。阅读诗歌,不能孤立地看待诗中事物所构成的画面,而应在理解这些画面内涵的基础上,对它们进行整合。这样才能通过想象,透过艺术画面进入诗人所创造的艺术境界。此时,教师在教学古诗时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这是对诗文理解的升华,也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总之,云课堂可以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环境,可有效地改进教学,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1.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其是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教学 学习乐趣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9B-0048-01

古诗教学历来都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文学素养的重要任务。在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中,很多老师采取了逐字、逐句讲解的方式,分析古诗的主题、作者的思想感情,把一首意境优美的古诗变得支离破碎,让学生在机械的记忆中,丝毫感受不到古诗的美,找不到学习的乐趣。其实,可以通过以下三步,让学生体验学习古诗的乐趣,感受古诗的魅力。

一、借助图画说古诗,整体感知,体会表达的乐趣

古诗教学第一步“看图”。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精心设计了与古诗配套的图画,呈现了古诗的内容。小学生普遍对图画比对文字敏感度高,图画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迎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认知特点,使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让学生在整体感知古诗的基础上看图说话,充分享受自由表达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古诗《望庐山瀑布》时,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与教材上配图一样的图画,生动逼真,带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学生们立刻被图画吸引。“同学们,仔细看图,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学生们看到这幅“瀑布图”,有人说:“瀑布太美了,就像一条白色的带子从山上垂落下来。”“下面我们一起结合图画,听一听诗人李白是怎么描绘的。”老师说完,就以图为背景,用多媒体播放了古诗的配乐朗读,让学生结合图画,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

由上例不难发现,通过图文结合,让学生按照配图,加上自己想象,表述古诗的内容,降低了理解古诗的难度,使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提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声情并茂读古诗,品味朗读的乐趣

古诗教学第二步“朗读”。古诗讲究平仄押韵,具有独特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很强。朗读古诗既是古诗教学的目标,也是学习古诗的有效方式。通过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古诗,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义,感受古诗的韵律之美,品味朗读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春雨》这首古诗时,在学生初步了解古诗内容的前提下,先示范朗读古诗,强调古诗的节拍,“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然后,老师说:“同学们,大家想象一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心情,按照这首诗的节奏,加上自己的肢体动作,有感情地朗读。同桌同学互相听读练习。”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想象力也丰富,两个人一组,有的摇头晃脑,有的假装捋胡须,迈着步子,学生们神态不同,但朗读都很投入,在这种没有约束的自由式朗读中,学生们都可以放得开,能把握节奏,读得很投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学习离不开朗读。老师充分利用朗读这个有利武器,破除各种课堂上的条条框框,创新古诗朗读方式,为学生提供一片自由的天地,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朗读,加深了对古诗意义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朗读水平。

三、发挥想象演古诗,领悟主题,体验创造的乐趣

古诗教学第三步“演绎”。常言道:“诗言志,诗传情。”古诗通常都是诗人反映社会现实、表达观点、抒感的载体。古诗的学习不但要了解古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还需要对于古诗的主题思想、表达的情感具有深刻的领悟。利用小学生想象力丰富这一特点,让学生在感知、朗读古诗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演绎古诗,真正体验创造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锄禾》这首古诗时,老师引导学生完成了看图说古诗和朗读古诗的任务,说:“同学们,谁能结合对古诗意思的理论,说一下这首古诗中主要描绘了什么场景?”学生说:“从题目来看是写农民伯伯在田里锄草的情景。”“很好,同学们有谁见过夏日锄草的情景?”学生有的说见过,有的说没见过。老师又说:“请同学们根据这首古诗,结合日常看到的情形,加上自由的想象,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都来表演‘锄禾’。”老师巡视时发现,同学们表演得非常精彩,抬头看看天上的太阳,抹一把汗水,感叹……说明学生对于古诗内容、主题、诗人的情感形成了自己的理解,最后选择了两名同学为全班表演,在快乐中完成了学习。

由这个例子说明,学生借助配图和朗读,凭借自由的想象,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的内容与意义,领悟古诗的主题,演绎故事,体会诗人的情感,真正实现由老师“想要教的”向学生“想要学的”转变,让古诗学习充满灵性与智慧。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作为我国古代汉语的精髓、国学的经典,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集形式、韵律、意境之美于一体。小学语文古诗教学需要整体把握,侧重朗读,为学生创造一个快乐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自由想象,亲身体验,感受古诗的美,发现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