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景观规划

景观规划

时间:2023-05-30 10:27: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景观规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景观规划

第1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景观;乡村旅游景观;乡村旅游景观规划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the tourism had developed rapidly. As rural tourism can improve the rural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ural regional economic, it gets great attention. How to carry out the planning of rural tourism landscape to make full use of existing resources and create the greatest benefit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ask.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actical research,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home and abroad, summarized the related concepts, the rural tourism landscape planning content, planning principles, problems and solutions.

【Key words】Rural tourism; Rural landscape; Rural tourism landscape;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经济的飞速发展,一方面使得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另一方面现代城市工作的紧张、繁忙和巨大的压力,使得人们在紧张工作之后身心疲惫,再加上生活交际面狭窄,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精神情绪烦躁不安,处于亚健康状态,需要通过一定的活动方式进行调节,以重新恢复身心的平衡,在这种背景下,以陶冶性情,放松心情为目的的新型休闲旅游项目“乡村旅游”在各地纷纷兴起并毫无疑问地成为人们最喜爱的旅游方式之一。鉴于此,本文在研究了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相关概念、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的内容、原则、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以期为相关的实践研究提供借鉴,以减少由于旅游开发对乡村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推动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1 基本概念

1.1 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田园风光、农村聚落、乡村文化、民俗风情、森林景观和农业生产形式等社会文化因素为吸引源,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展开的以领略乡村风光、体验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尝试回归自然为主要目的,集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一种旅游活动[1]。

1.2 乡村旅游景观

乡村旅游景观是在乡村地域范围内,以乡村自然景观和乡村人文景观为载体、能够体现乡土文化和地域特色、具备生产价值、生态价值、审美价值以及旅游价值,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的综合性景观[2]。

2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的内容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的内容主要决定于乡村景观的属性、特征、规划的目标、要求、任务等,其内容主要包括整体意象规划、整体格局规划、乡村聚落规划和乡村遗产保护与规划四个方面。

2.1 意象规划

何谓乡村景观意象规划呢?它是在景观思想、景观精神和景观灵魂层面上对乡村景观进行的最高境界规划,是对乡村景观旅游规划的核心,是对乡村景观感知的心理图式进行塑造。

2.2 整体格局规划

是指在乡村景观环境调查、评价的基础上,以景观规划设计技术系统为支撑,以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为中心,以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确定乡村景观的总体特征、格局和发展方向,是对乡村景观环境进行景观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着重做好斑块和廊道的规划。

2.3 乡村聚落规划

农民生产、生活的空间比较小,而且相对来说较集中,习惯上把这样空间称为乡村聚落。乡村聚落规划可分为村落形态控制和村落景观规划两部分[3]。

2.4 乡村遗产保护与规划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乡村景观遗产正面临着毁灭地威胁,现实需要我们有一种前所未有的醒悟感和珍惜感,不能让历史的瑰宝流失,应加强乡村遗产的保护和合理规划。

3 乡村景观旅游规划的原则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就其自身的特殊性,可以将其指导性原则分为以下几种:

3.1 保护乡村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的原则

乡村地域广阔,大面积的景观是自然或近乎于自然景观的地域,人类活动干扰程度低,景观结构保存完好,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本场所。美国Frederick Law Olmsted 认为景观规划不仅要提供一个健康的城市环境,同时也要提供一个受保护的乡村环境。此外,了解乡村旅游的特质,才能准确的把握聚落区域在整体中定位,才能在充分发挥其潜能,精心营造出恰如其分的规划项目,延长其旅游地的周期。

3.2 尊重适用人群的审美观念、心理需求的原则

作为长期的居住者,乡村旅游地居民的审美观念和对环境的需要是要认真考虑的。当景观环境与居民的行为心理相一致时,便会起到调剂居民的情绪,改变居民的行为的作用,因此设计师在设计时应当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巧,潜移默化的更新人们的观念。

3.3 凸显乡土特色的原则

乡土特色是乡村旅游景观内在品质的体现,在规划设计时,要坚持凸显景观的乡土特色的原则,一方面要在尊重当地人的生活方式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景观资源,就地取材;另一方面还必须考虑到对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继承,充分利用和发挥其固有特色,开发潜在的景观资源,弘扬乡村文化,丰富乡村旅游景观的内涵,形成独具一格的地方特色,从而避免景观雷同现象的发生。

3.4 公众参与性原则

乡村旅游景观的建设与居民的生活环境、游客的游憩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公众参与原则,在前期的调研,中期的规划及后期的建设过程,都要征求居民和游客的意见,确保乡村旅游景观建设的有效性、合理性。

3.5 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工业化、农业生产及乡村旅游开发的负面效应,使乡村资源和环境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若其影响超出资源环境的可承受范围,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必须坚持可持续性原则,善待乡村自然环境,只有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才能实现乡村旅游健康、快速、可持续的发展。

4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也出现了不少的成功案例,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但在取得成果的同时,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值得注意。

4.1 旅游产品单一

目前,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项目上,以满足游客的物质需求为主,尚未深人挖掘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缺乏精神需求和氛围。旅游产品单一,不能满足多层次游客的需要,重游率低。

4.2 基础设施不完善

乡村旅游地区大都位于城市郊区或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基础设施满足不了游客的需要,落后的设施条件难以让游客接受,也难以留住游客。

4.3 管理不规范

规划是一个不断发展、动态的过程,整个过程始终贯穿着的是管理因素。规划初始阶段就与管理紧密相连,建设完成之后应注重各项设施尤其是设施周围的环境整治工作。

4.4 景观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有待加强

旅游开发后,大量的游客涌入乡村,原来的生态系统受到影响,日益暴露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迹象。因此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是以后景观建设中必须谨慎处理的。

4.5 各自规划,恶性竞争

一村开展了乡村旅游并取得不错的成果后,都会引发周围各村的争相效仿,致使同一区域内多村均进行各自为政的、单独的乡村旅游规划。

5 解决方案

5.1 增强整体保护规划意识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提速,使得乡村的青年产生了断档,传统的乡土文化得不到传承,再加上现代人热衷于外来的文化形式,进而丢失了文化自信心,针对这种情况,在进行规划时就必须加大和增强整体保护规划意识,不能丢掉自己的文化基因。

5.2 避免经济效益主导,过度开发

乡村旅游的迅速升温,过急的开发和利用不仅使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而且对乡村环境产生了巨大的负面作用,因此在进行规划时,我们应充分考虑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从整体大环境考虑,找出自身优点,形成合力,最终达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5.3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没有政策,没有法规,就难于管理,也不能保证其健康、持续发展。因此政府应积极制定发展乡村旅游的优惠政策,制定乡村旅游管理法、观光农业管理法、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管理法、“农家乐”管理法等。使得乡村旅游景观规划、实施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5.4 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群众作为乡村旅游景观开发的主力军,如果对发掘和利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不关心,会严重影响到乡村旅游景观的成败。乡村非物质文化和当地百姓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的关系,它必须是在良好的环境中才能鲜活的传承下去,仅靠政府一己之力是得到对乡村文化保护和发扬的应有效果的。

【参考文献】

[1]王云才.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6.

第2篇

Based on elaborating the concepts of landscap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history of Amrica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representative landscape architects with their ideas and the professional area landscape architect dealt with, aiming at introducing Armerica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o great masters.

[关键词] 景观; 景观规划设计;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1 "景观"及"景观规划设计"概念

1.1 景观概念及其研究发展

景观(landscape)概念及景观研究的进展,是人类对人-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表1是对景观概念及有关研究学科的概要总结。

表1 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发展

景观概念作为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与"风景"、"景致"、景色"同义作为地学概念与地形、物同义,主要用来述地壳的地质、地和地貌属性作为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循环的载体形成时期从古代形成沿用至今19世纪20世纪以景观为

对象的研

景观作为审美对象,是风景诗、风景画及园林风景学科的研究对象作为地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从空间结构和历史演化上研究 是景观生态学及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不但从空间结构及其历史演替上,重要的是从功能上研究 其它相关

学科建筑、城市规划、园艺等自然地理、历史地理、人文地理等 生态科学、现象学、区域科学等

1.2 景观设计与景观设计师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

对该学科,国人常以"造园"、"园林"、"风景园林"、"景观建筑"或"景观"、"地景"等与之对译。笔者主张以"景观设计学"以正其名,理由很多,主要出自对该学科的一种理解以及景观设计师所从事的工作实践的理解。景观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最早于1858年由美国景观设计学之父-Olmsted非正式使用,而于1863年正式作为一种职业的称号,第一次在纽约中央公园委员会中使用。用本学科权威史学者,已故哈佛大学教授Norman T. Newton的话说"他们参照与建筑物相应的职业-'建筑师',发明这个名字用来表达与整体景观相对应的一种职业,而尤其强调'设计'。设计包括对问题的分析、设计一种解决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什么问题呢?任何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的问题,其范围是无限的"(Newton, 1971)。Simonds在其经典着作Landscape Architecture(Simonds,1997)一书中也有一段点题的话语道破了景观设计师的工作及其对应学科的定义:

"我们可以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

同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

当然,该学科更为贴切的名称可能是"土地的设计"。

现代景观规划理论强调规划的基点以人为本,在更高的层次上能动地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人和其它生命的健康与持续。因而,景观规划师是协调者和指挥家,是可持续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创造者。

2 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发展

2.1 历史概况

早期美洲土着对于现代美国景观设计,除了在园艺方面稍有贡献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殖民时期的景观设计也只是对意大利、法国或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园林设计的模仿。始于英国、却盛于美国的工业革命,为美国带来优越的物质文明。但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了资源和环境危机,给人类生存带来威胁;另一方面,大工业生产使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quot;城里人"不再是少数贵族及其侍从,集居在城市里的人们需要一个身心再生的空间。

将景观视为愉悦和满足的现代观念,是藉由风景画和庭园设计而提高的。当西方国家逐渐现代化时,艺术家尝试捕捉自然的气氛和表达自然的特质并享受她所提供的一切。英国充满画意的风景和具原野风貌的壮丽的景观是19世纪与20世纪早期影响美国景观价值的两大主导因素。一大群艺术家、作家热情地赞美大自然,讴歌大自然。

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诞生了。

2.2 1858年纽约的中央公园与传统造园的分离标志着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创立

1857年,Frederick Law Olmsted与合伙人Vaux按当时流行的自然风格完成了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这个公园围着围墙,景色非常优美,和当时大城市恶劣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图1,纽约中央公园, 俞孔坚摄)。它满足了市民寻求慰藉与欢乐的愿望,促进了不断高涨的回归大自然怀抱的潮流,因而使设计者一举成名。与此同时,Olmsted还坚持把自己从事的专业从传统的造园专业中分离出来,把自己从事的专业称为"景观设计",把自己称为"景观设计师",并于本世纪初在哈佛大学主持了景观设计课程。以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为起点,景观规划设计从此走上独立的道路并发展为一门新的学科

2.3 1900年哈佛大学开设景观规划设计课程

在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是哈佛大学首创的,在某种意义上,哈佛大学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史代表了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史。从1860年到1900年,Olmsted等景观规划设计师在城市公园绿地、广场、校园、居住区及自然保护地等方面所做的规划设计奠定了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基础(图 2,作为国家历史文物的Olmsted设计事务所旧址, 俞孔坚摄)。

1900年,Olmsted之子F. L. Olmsted. Jr. 和A. A. Sharcliff 首次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并在全国首创了4年制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学士学位。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之父老Olmsted于190

6年开始主持哈佛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由于Olmsted及其合作者的实践以及专业教育在哈佛大学的确立,使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一开始便定位在一个很大的活动范围内,包括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城乡风景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居住区、校园、地产开发、农场和国家公园的规划设计和管理,随后又进一步扩展到主题公园和高速公路系统的景观设计,这使景观规划设计师成为人居环境的主要规划设计师和创造者。

2.4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体系

哈佛大学的设计学科群包括建筑学、景观规划设计和城市规划。建筑学的专业教育始于1893年,脱胎于文理学院的艺术课。此后,于1900年开创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1909年James Sturgis Pray 在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内开设了城市规划课程,这便是哈佛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起源。

1908-190年开始,哈佛已有了系统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并在应用科学研究生院中设硕士学位。1923年哈佛大学开设了城市规划课程,形成建筑-景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三足鼎立的格局,并发展至今。1936年,哈佛大学成立设计研究生院。目前,全研究生院有500名左右的硕士生和极少数的博士生,同时培养多个层次的进修生,没有本科生。

在哈佛,景观规划设计被作为一个非常广的专业领域来对待,从花园和其它小尺度的工程到大地的生态规划,包括流域规划和管理。景观规划设计师应兼有工程技术和设计学的创造能力,同时必须具有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的责任心。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强,城市的不断扩展,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任务不仅是设计和创造新的景观,同时在于景观保护和拯救。为此,他们往往是造就多种文化和生态背景下的人居环境的不可替代的专家。

景观规划设计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利用各种知识进行决策的能力,鼓励学生从先哲的作品中,从艺术、设计理论、民用工程中,以及从场地分析中获取营养,同时强调影响设计过程的土地规划和生态分析,研究社会、经济、法律、环境和政策等, (图3,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生的实习, 俞孔坚摄; 图4,哈佛大学景观设计进行公众参与与规划实践, 俞孔坚摄。图5,一年一度的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毕业典礼, 吉庆萍摄)。

2.5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课程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课程分3类:设计课(Studio)、讲课和研讨会(Lectures and Seminars)、独立研究(Individal Study)。

设计课是学习和探索的核心,授课和研究强调关键问题的分析,重视对视觉、理论、历史、专业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全面研究。课程着重设计技能的培养,广泛涉及与景观规划设计相关领域的技术与知识。

讲课和研讨会主要是讲授与探讨景观规划设计的历史、理论及方法论。独立研究是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理论与方法论的基础上,开展某一方向的专门性研究,由导师指导,基本上独立完成研究,写论文。

3 代表人物及思潮

第3篇

【关键词】生态文化;大连;休闲渔业;景观规划设计

生态文化基于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环境的要求而提出的一种文化,将生态文化融入渔业资源的开发中,能够在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前提下,满足人们对休闲放松的追求。

1生态文化与休闲渔业分析

1.1生态文化

对于生态文化的理解大都围绕着物质、行为、制度等方而进行概述。根据实际景观规划的需要,采用柴毅龙对生态文化内涵的界定,分为广义和狭义2个方而;广义的生态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所形成的一种文化,主要体现为人们对自然生态的思想观念、物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各种制度等生态文化。狭义的生态文化主要是指19世纪以来,人类在重视自身生存的环境过程中,逐渐产生一系列的环境意识、生态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有关生态环境的思想观念。目前,国内关于生态文化在旅游方面的研究有:李娟从文化学、生态学、旅游经济学的层面,对旅游和生态文化的关系以及内在机制做了探讨;土洪成通过已建景区的典型事例,分析总结了我国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冉琼对生态文化旅游发展中在生态文化旅游规划方面、生态文化旅游经营方面、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大环境方面以及生态文化旅游开发负面影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2休闲渔业

休闲渔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渔业活动方式,指的是利用渔村空间、渔业自然环境、渔业生产场所和渔业设备所进行的一项劳逸结合的活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精心设计和规划,达到渔业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的目的,提升旅游者对于渔业的体验和旅游品质,另一方面也能够提升渔民的经济收入,促进渔业良性发展。台湾渔业局从1998年起在基隆、梧栖等6个渔港,强化休闲设施投资,发展海陆休闲中心,促进渔民走向多元化经营。与台湾地区相比,我国大陆的休闲渔业起步于20世纪末,大陆休闲渔业发展各地起步时间不同,以渔民和小集体白发投资建设为主,但已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从最初的浙江、山东、江苏等沿海省市逐步向内陆省份拓展。目前国内对休闲渔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休闲渔业的发展制约因素、发展对策和休闲渔业的管理体制等方面。

2基于生态文化的大连休闲渔业景观规划

2.1相关理论研究

1)景观生态学理论。景观生态学的广泛应用对景观规划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景观规划设计有了生态学领域和区域规划领域的进一步拓展。与休闲渔业景观规划设计关系密切的景观生态学理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景观结构与功能原理。景观生态学将景观的构成要素分为斑块、廊道和基质三种类型,斑块一廊道一基质模式是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斑块、廊道、基质各要素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和影响,其大小、形状、边缘长度、分布格局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景观的功能。其次是景观整体性原理。该原理强调一系列的生态系统构成特定景观,其中的主要生态系统发挥的作用密切相关,共同构成具有整体性的生态共同体,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景观的不稳定。最后是景观多样性原理,景观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功能上和空间上的多变与变异性,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景观的复杂程度,具体的研究可以从格局多样性、组分多样性和斑块多样性进行分析[1]。2)园林规划设计原理。园林规划设计原理是休闲渔业景观规划中的主要和关键原理之一,在景观设计的全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具体来看有以下两部分内容:首先是园林造景艺术,这其中主要是配景和主景、实景和虚静、抑景和扬景的搭配关系,休闲渔业中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只有经过园林造景的处理方法,才能将艺术性融入休闲渔业景观中。其次是园林布局方法,园林布局讲究的是景物和视线的相互作用关系,休闲渔业景观中空间感的强弱取决于景物高度和视线的项关乎关系,由此分为开朗景观和闭锁景观两大类[2]。

2.2大连休闲渔业景观规划设计

1)休闲度假区。渔夫的形象在中外文化中都占据着一席之地,大量休闲渔业中的休闲度假区主要目的在于打造渔夫庄园。渔夫庄园的设计在建筑上采用充分利用太阳能的房屋设计,并配备生态厕所和太阳能热水器等节能环保设备,装饰风格中更多地采用斗笠、鱼画和鱼形装饰,在增加农家乐氛围的通知彰显远离尘嚣,回归宁静的感觉。2)温室大棚区。温室大棚区主要是提供水果和蔬菜的种植及采摘体验,建议大棚建筑采用如下的样式,长80m,跨度7m,高4m,其中种植的品种可以充分体现东北风情和大连特色,并根据实际情况,引入部分温热带水果,让有课体验到不同地区的风味。3)渔业养殖垂钓区。休闲垂钓区是休闲渔业景观设计中的重点,推荐将网箱养殖作为主要的建设类型,采用生态养殖技术,养殖鱼类既可以用来出售,也可以供游客学习参观网箱养殖技术,同时作为推荐窗口将北方名优特水厂向全国游客进行宣传。垂钓区建设以游客游玩为重点,通过数据调研和相关案例分析,认为可以在垂钓区附近配套建设渔人码头、体验馆、渔家宴和风车乐园等设备设施,共不同年龄段的游客放松心情,充分体验大连休闲渔业带来的快乐。4)湿地区域设计。湿地系统是一个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的同时应注意对于原始自然资源的保护,保持湿地生态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不建议建设固定式、永久式的人工建筑。为此建议设置野餐区、野营区两大区域,其中野餐区在保证安全卫生的基础上,为游客提供餐具和炊具,游客可以自行进行烧烤和野餐,食材可以是自带也可是垂钓所得。烧烤亭建议采用原木材料,减少化工材料的使用。野营区主要选取自然干净的平整土地,供游客再次进行帐篷野营生活体验。

3结语

通过上文的研究,可以看出,在休闲渔业景观规划中需要紧紧围绕生态文化的理念和要求进行,在保证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下进行。本文针对于大连丰富的渔业自然资源,提出了休闲渔业景观规划设计,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较好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谢福春,朱琳,王崑,洪丽,张璐,刘威.基于生态文化的休闲渔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北方园艺,2014,(24):74-78.

第4篇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规划Abstract: City Park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the city residents living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s not only an overall greening, art, ecology, but also the important basis for measuring the degree of civilization of a city. In this paper, by analyzing the existing city park landscape planning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design idea of city park landscape planning.

Keywords: City Park; landscape;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公园是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它不仅是城市主要的公共开放空间,也是一个城市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科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也被划为一项重要的课题。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如何设计出具有人性化和风格化的城市公园景观规划?如何改善城市人居坏境?这已成为关系到城市能否进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城市公园的设计理念

现代公园与早期公园的设计理念不同。早期公园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视觉效果需求,或者是为了满足达官贵族的奢华享乐而建造的,抑或是统治阶级、富有阶层为了家族显赫等等许多的因索。因此,公园强调的是美化和造景,常常会有假山石堆叠成各式景致,修建得精巧别致的亭台楼阁,修剪得很完美的植物,在再加上一池碧水,半遮半隐,借景.对景,曲径通幽,使人在其中的确感到惬意、放松。历史上国内外这样的景园不在少数,有私家的,有皇家的,有寺观的。如拙政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

人们对城市公园的使用不同于城市, 场。对城市广场的使用可以使有目的或无目的的,或者是多目的的,可能足短时的、随意的;对公园的需求则是有目的的。目标十分清楚:一是表达对大自然的向往;二是与人交往的需求。因此,公园设计的指导思想是采用适当的手法满足人们的使用目标。针对不同层次或级别的公园,还要根据有关的规范,考虑其使用对象和服务范围,并结合场地特点,做出功能较为完善又有地方特色的设计方案。

二、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的原则

1 地方性原则

应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吸取当地人的经验。应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这些自然过程包括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及能量等,将这些因素结合到设计中,从而维护场所的健康运行。设计应就地取材,当地植物和建材的使用,是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乡土树种适于在当地生长,管理和维护成本低,因此应尽量保护和利用地带性物种,地方性原则也是一种适应性原理,自然景观有其自身和谐、稳定的结构和功能,人为地设计必须适合其原有状态,使人为引入的景观元素带来的负作用最小,以保证整体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2 整体性原则

城市公园是一个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应当注重保持其发展的整体性,景观规划要从城市的整体出发,以城市的空间目标与生态目标为依据,考虑公园建设在什么位置、建设成什么性质和多大的规模,采用适宜的景观规划方式,从宏观上真正发挥城市公园景观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塑造城市形象、优化城市空间的作用。

3 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创造公园景观,应充分认识到人在公园中的主体地位和人与环境的双向互动关系,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思想,保证人与自然的健康发展和人与环境景观的融合协调,强调人在公园的主体地位。人是公园空间的主体,任何景观都应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体现对人的关怀,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营造优美的环境。

三、城市公园景观规划

作为一个综合性公园设计的开始,首先要对设计对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注意包括了解公园用地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性质与其他用地的关系;公园用地历史、现状及自然资料;公园的用地内外的景观情况。根据所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并依据设计任务书,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拟定公园内应设置的项目内容与设施,并确定其规模大小。然后进行公园规划,确定全园的总体布局。待方案被批准后,开始进行各项详细设计。这样的一个流程需要多个专业的协同合作,才

能顺利地完成设计任务。

公园规划设计内容在设计流程的不同阶段,深度、专业分工配合、有一定的不同。总的来说以下两点是相似的:

1、规划布局形式

(1) 规则式布局:在全园的构图形式上强调轴线对称,多用几何形体,比较整齐、庄严、雄伟、开朗。如北京中山公园。

(2) 自然式布局:完全结合自然地形、建筑、树木的现状、环境条件和美观与功能的需要灵活布置。可有主题与重点,无一定的几何图形。

(3) 混合式布局:根据公园不同地段的情况,分别采用规则式或自然式布局形式,以取得不同的景园效果。

2、功能分区及绿化设计

(1)文化娱乐区:公园中的“闹” 区。是较热闹的人流集中的具有文化品位的活动区,设施主要有俱乐部、游戏场、舞池、(早)冰场、画廊、游泳池等。是人流较为集中的地方,园中建筑多集中于此,因此设置应接近出人口。设计时应避免区内各项活动的相互干扰。可利用树木、山石、土丘等加以隔离。文化娱乐设施应有良好的绿化条件,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尽可能利用地形地貌特点,创造出景观优美、环境舒适、投资少、效果好的景区景点。

(2)安静休息区:主要作为游览、观赏、休闲,公园中占地面积最大,可根据地形分散设置,选择有大片的风景林地、较为复杂的地形和丰富的自然景观(山、谷、河、湖、泉等)。区内园林建筑和小品的布局宜分散,密度要合理,体量不易过大,应亲切宜人,色彩宜淡雅不宜华丽。具体来说设施一般有山石、水体、名胜古迹、花草树木、盆景、雕塑、建筑小品,可以开展划船、散步、休息、喝茶等活动。

具体可以设置两部分,即山林休闲区,将公园滑草场、烧烤乐园、草坪、山谷和山林整合规划为山林休闲区。其次是田园休闲区,在公园建设服务建筑、景观挑台、亲水长廊等休闲配套设施。结合水生、湿生植被和生态景观驳岸,形成田园休闲区。

(3)儿童活动区:公园中专供儿童游戏娱乐的区域,相对独立,不可与成人活动区混在一起,位置应尽量远离城市干道,避免汽车尾气和噪声的污染。区内设置儿童游戏场、戏水池、游乐器械、儿童体育活动设施。区内建筑、设施的造型和色彩应符合儿童的心理,色彩艳丽,形象逼真。区内应以广场、草坪、缓坡为主,不宜有容易产生危险的假山、铁丝网等伤害性景观。花草树木品种要多样化。不要带刺带毒。此外考虑到儿童需要大人照顾,还要设置一些桌凳、厕所等。

四、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主要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 片面强调景观美学,忽视人的行为活动

在城市美化思想指导下的公园建设,强调的是形式性、展示性,把公园从城市中分割开来,城市公园绿地真正意义上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休憩、活动、交流的场所。经常在公园内看到写着请勿践踏草坪的标志牌,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对人的行为的忽视。

2 忽视残障群体的行为活动需求

城市公园使用者构成包括老年人、儿童、女性、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但公园中较少有体现满足这些特殊社会群体行为活动需求的特性,缺乏老年人适宜的活动场所和相关的体育设施。轻视无障碍设计,缺乏必要便利残疾人的游览设施,如残疾人坡道、导盲设施等.如一些公园中只有部分地段考虑了无障碍设计,另外的许多地方残障人士轮椅都难以进入。城市公园应当更加细致地考虑不同类型游人的需求,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公园应继续深化对老年人的关怀。公园规划中要考虑老年人集体活动的场所,以及方便老年人与儿童活动的场地设施。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专门设有残疾人公园在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中还缺乏这一方面的设施,应当为残障人士设置无障碍系统、专门的残疾人景区和场地。

3 公园景观规划不够深入

公园景观规划者往往注重运用一些常规的规划设计手法,如轴线、对景、框景等,而忽视了公园的本地文化内涵,导致公园景观环境缺乏个性和特色。公园配套设施不足也是另外一个方面。游客在公园中常见的问题是公厕布置过少、分布不合理,座椅、果皮箱和电话亭等配套服务设施形式陈旧,数量不够,垃圾箱分布不合理、形象缺乏艺术性。

第5篇

公园景观规划主要是体现公园的品质与舒适度,并强调自然生态。主要设计要求是力在打造高端、舒适、自然的公园;在设计中运用简洁现代的设计手法与周边环境相呼应,以流畅对称的线性肌理营造富于变化的活动空间。为人们的生活带去便利及享受。本公园所处地理位置位于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红玫瑰公园位于五彩大道以南,月湖街以北,火烧山路以东,卡拉麦里大道以西。规划用地范围长约370米、宽约320米,用地总面积107308.18平方米,约160亩。

1.1设计目标

红玫瑰公园将“城市森林”理念融入设计,建造出一个能够让城市居民拥有满意的景观布局、活动空间,将自然还原到城市中。打造新疆享誉盛名的独特特征、主题空间、功能布局。在规划设计中采用现代和自然结合的设计方法,以及各种景观材料使该项目能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可持续发展”: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通过一些新的技术,即无线网络技术、太阳能电池、甚至是自动灌溉和照明系统以及低成本的养护等,来建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景观。

1.2设计理念

人们崇尚“和谐”“都市生活”“自然”“积极的生活”;本次设计理念“城市森林”通过现代的景观设计手法,保持与周边环境相呼应的风格。将自然森林的感觉通过巧妙的设计让城市与自然达到和谐,同时提供给城市居民一个积极的绿色休闲空间,让他们在环境中感受生活、享受生活。

1.3表现手法

1.3.1艺术与思想表现的设计

在艺术与思想表现的设计上,主要以简约概括的现代手法,在一些细小的细节上要用精细的工笔手法小心翼翼的刻画,这样用形式美体现出思想性和精神面貌,体现出优雅的文化特色和绚丽的装饰效果,突显出了景观规划的装饰性观赏性和时代性的特点。

1.3.2环境绿化设计

在设计规划时,要以生态建设为核心,设计出符合如今群体对高生活的品质和审美的节奏感,在设计手法上主要是侧重竖向的绿化手法,其特点是,开阔。简练的划分手法处理。

1.3.3公园小品设计

在充分满足其使用功能的作用下,还可以达到景观装饰的效果,这就是小品设计以功能和景观兼容的目的。

2公园分区与景点

2.1公园分区

整个公园共分为五个区:①中心广场交流区(以集会、表演功能为主),体现广场的实用性。②规则种植区③公园的水体区,在此区域音乐喷泉为公园增添了生机。④休闲文化交流区⑤公园停车场区,极大的满足到职工之家及展览馆参观的人们的泊车。

2.2主要景点规划

公园共分为三个景区:北入口广场、中心演艺区、休闲文化园。

2.2.1北入口广场

由主入口进入广场,首先进入视野的是长120米,宽86米的一条世纪大道。世纪大道中间是高1.2米的楔形绿化及中心喷泉,整齐的树阵座椅供人们休憩。世纪大道两侧为两块绿化园林休憩地,草地上以大面积方整的草花堆栽,鲜艳夺目,寓意在大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人与环境相融合;有座椅、喷泉为广场增添了生机。整体寓意主要是迎着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准东人民意气风发地走在世纪大道上,周围绿草如茵,鲜花簇拥,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定会跟着国家改革的脚步繁荣昌盛。世纪大道两侧装饰景观灯,给晚间公园营造出亮丽的世纪之道,如图一。

2.2.2中心演艺区

圆形和椭圆形铺装广场为准东居民在夏季提供舞蹈场所,让人们在这里翩翩起舞;在冬季旱喷广场结冰,可以让人们在这里尽情滑冰。圆形广场周围高低错落的花卉在这里盛开,九月红玫瑰的香气扑面而来。六盏特色景观灯围绕圆形广场也为公园增添色彩。

2.2.3休闲文化交流园

休闲文化交流园位于入口北广场东西两侧,人们在休闲活动过程中了解、鉴赏、体验名俗文化。这里为人们提供墨宝、晨练、太极、游乐等场地。景观亭为人们提供了休憩的场地。左右两侧硬化设计浮雕文化景墙,以准东石油开发做为一个浮雕文化墙,既是一个造景手法,同时也尽可能展现其准东的历史、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用浮雕的形式来表现,六个体量宽6米,高2.5的浮雕墙展现在左右两个休闲绿化区中。

3公园的植物规划配置

3.1植物配置植物分别以观花、观叶、观形为主,有以下分类:3.2.1乔木:侧柏、龙柏、樟子松、榆树、馒头柳、红皮云杉、白蜡等3.2.2灌木:榆叶梅、珍珠悔、红叶李、红瑞木、连翘、毛樱桃、小叶黄杨、紫叶小檗、忍冬、卫矛、丁香等3.2.3果树:沙枣、山桃、山楂、李子、杏树、苹果等3.2.4花卉:月季、美人焦、大理花、雏菊、石竹、鸢尾、芍药等

4公园灯光照明规划

在广场各处分别布置各类景观照明灯,既有装饰效果,同时又满足夜间照明之用,各处草地上皆置以草坪灯,在中心演艺广场、文化交流区等重要景观部位,分别设置投射灯,增强夜间效果。结束语:公园做为现代都市人们生活的一个活动空间,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考虑其舒适度、公共性、开放性和实用性等诸多属性,同时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另外遵循公园设计因素,把环境,功能性,和景观价值都考虑进去,创造出人们所向往需求的休闲、集会、学习交流的公园,不断规划设计出各式各样“以人为本”的充满现代气息和时代感的公园。

作者:张立霞 单位:新疆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马佳婧.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浅析[J].价值工程,2010,29(4):150-150.

第6篇

关键词:湿地;湿地景观;景观规划设计;分级规划;拟自然化

中图分类号:TU984.1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4-0068-02

1、前 言

在近几年的工作中,越来越多的接触到与“湿地”有关的项目,“湿地”俨然已经成为时下景观设计的一种风尚,似乎只有与“湿地”一词挂钩,才能充分体现出设计的生态性、先进性与科学性,而对于是否具备保护和营建湿地的基础条件,是否需要以牺牲更高的生态代价和社会成本来换取一处“人工湿地”,则鲜有异议。在这样一个有困难要造“湿地”,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造“湿地”的时代,提出减少“人工湿地”,保护现有湿地、恢复原生湿地的观点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但是如果因此能引起有关人员对“人工湿地”深入的关注与思考,给热得烫手的“湿地热”降一降温,本文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2、湿地基本概况

我国湿地类型丰富、数量多、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国家湿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1600多万公顷,青海湖的鸟岛、湖南洞庭湖和香港米浦等7处湿地已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2.1 湿地的概念

湿地是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公约》规定:“湿地是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由地理学和生态学内涵构成的名词为公众熟知的主要途径却是商业炒作和地产宣传。

2.2 湿地的类型

湿地包括多种类型,珊瑚礁、滩涂、红树林、湖泊、河流、河口、沼泽、水库、池塘、水稻田等都属于湿地。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其表面常年或经常覆盖着水或充满了水,是介于陆地和水体之间的过度带。

2.3 湿地的作用

湿地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它既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又是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它可以给人类提供水和食物。湿地与人类息息相关,是人类拥有的宝贵资源,因此湿地被称为“生命的摇篮”、“地球之肾”和“鸟类的乐园”。

3、湿地景观规划设计

3.1 景观规划设计(LandscapeArchiteclure)的概念

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以协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目标,规划设计对象是人类生存居住的环境。

3.2 湿地景观规划设计概念的形成

针对湿地系统的特点,以景观规划设计的策略与方法,应用于湿地的保护与营建,建立稳定的区域生态系统和近自然的公共空间,即为湿地景观规划设计。国外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相关理论提出,至上世纪末进入实践阶段,而我国相关研究则是从本世纪初刚刚起步,目前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3.3 湿地景观特征

湿地结构的独特性表现在水文、土壤和植被特征上,这种独特的结构使其在水分、养分的循环上形成了特有的生态过程。湿地景观具有明显的植被、土壤、水位和水的盐度的梯度变化和斑块变化,其中水位、水流、潮汐、洪枯等有规律、有频率地变动在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和环境稳定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4 规划设计理念

湿地景观规划设计是以湿地的自然复兴、恢复湿地的土地特征为指导思想,以接纳大量的动植物种类、形成新的群落生境为主要目的,在特定区域内营建人类游憩活动空间。因此,规划应加强整个湿地水域及其周边用地的综合治理,保护与恢复湿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并促进其更新、发育,提高生物多样性程度。

3.5 规划设计方法

3.5.1 基础资料的调查、分析

区域内各要素原始资料的调查获取,如地下水位、土壤结构、生物活动情况、地形地貌特征,以及周边的绿地、林地、农田、城市、乡村等各类生态系统原始状况,作为下一阶段制订准确、科学的保护与恢复方案的依据。

3.5.2 景观分级规划

景观分级规划是指根据前期景观因子的分析数据综合叠加,按照分类体系标准。如基地条件、干扰因子等将整个湿地划分为不同等级的区域,如核心区域、一般区域和缓冲区域,再根据分级情况,确定相应区域的保护力度和开发强度。香港湿地公园的规划就是很好的案例。

3.5.3 拟自然化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德国进行了“重新自然化”(Naturnahe)的尝试,如拆除被混凝土硬化了的河道,将河流恢复到接近自然的状况,取得了成功。

为使生态修复周期缩短,通过适度的人工干预措施,模拟自然生态体系发展的外部生境,加速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进程,这种方式称为“拟自然化”。

3.6 人工预湿地技术

3.6.1 土壤结构改造

土壤结构对湿地生态系统非常重要。不同土质条件、配比对生物生长孕育影响很大,砂土营养物含量低,植物生长困难,而且容易使水体快速渗入地下,所以不宜设在最下层。而粘土矿物有利于防止水体快速渗入地下,并可限制植物根系或根茎穿透,故通常采用粘土构筑湿地下层。湿地土壤的改良可以说是整个湿地系统能否运行良好的基础。

3.6.2 围堰堤坡

湿地水陆交界地带的围堰堤坡十分重要,如用混凝土砌筑堤岸会破坏湿地与周围环境问的过滤和渗透,应以自然升起的湿地基质的土壤沙砾堆积,并在水陆交接的过渡地带种植湿生植物,这样既能加强湿地的自然调节功能,发挥湿地的渗透及过滤作用,又能为鸟类、两栖爬行类动物提供理想的生境,同时也在视觉效果上形成自然和谐而又富有生机的景观。

3.6.3 湿地基床

湿地基床的设计应从整体出发,与周边水系统形成大循环,确保水资源的安全、合理与高效利用。基床采取可渗透的材料,通过与地下水的相互渗透来调节湿地的水域与水深。

3.6.4 湿地植物

湿地植物种植,一方面,应尽可能地在水陆过渡地带保持一定的自然湿地生境作为缓冲区,采取适当的生态管理措施确保其自然演替和自然恢复过程:另一方面,植物群落的物种和组成应与湿地生境的自然演替过程相符合,以便有效地促进并加速其恢复过程,必要时可采取分阶段种植的模式,先营造先锋植物群落,待生境特点与立地条件改善后再构建目标植物群落。

3.6.5 动物、昆虫的规划

动物也是湿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因素,除了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与植物界进行能量的转化外,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外,它们还

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社会生产价值。在湿地景观规划恢复或重建的过程中,以人工手段影响动物、昆虫的数量、生长发育进程,促进区域内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建立。

3.6.6 湿地生物净化

目前城市中的很多湿地项目是为了处理净化污水,当富营养化的污水流过湿地时,其中不溶性有机物通过湿地的沉淀、过滤作用,可以很快地被截留,进而被微生物利用:可溶性有机物则可通过植物根系生物膜的吸附、吸收及生物代谢降解过程而被分解、去除,使水质得到净化。净化后的水不仅大大降低了对生态系统恶化的影响,同时又成为湿地水系统平衡的重要补充来源。目前城市中的一些湿地基本都是以水处理净化设备来实现水体净化的,存在维护成本高,稳定性差,净化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4、现状与反思

4.1 湿地现状

由于我们对湿地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上,利益即得者一味夸大其社会效益,而忽视其生态功能,以致对湿地盲目开发,加剧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恶化,湿地退化甚至消失,生物栖息地遭到破坏。例如我国60%的近海岸由于围海造田和浅海养殖,使自然的海岸湿地不复存在,增加了赤潮、管涌、海水倒灌等生态灾难的机率。

4.2 反思一盲目跟风、决策武断

跟以往的“广场风”、“草坪风”、“大树进城风”过程一样,这一轮的主角换成了“湿地”,各方为了不同的利益来共同炒热它,往往是在缺乏基础资料深入调查与论证的情况下,就相互攀比,拍脑袋盲目建设,挖一片水塘,种几丛水生植物就说是“湿地”,这样的“湿地”建再多有什么用,又有什么生态功能可言呢?

4.3 反思二温室效应加剧

不管天然湿地,还是人工湿地都有副作用,会向大气释放温室气体――甲烷。当水和土壤结合后,会释放出大量的甲烷气体,尤其是当湿地里的水加深以及种植的植物越来越多后,就会出现水底缺氧,微生物会产生厌氧反应释放硫化氢、氨气、甲烷等有毒气体,这类气体将加速水生动植物的死亡,还会加剧温室效应。

因此在规划设计中通过技术措施、控制湿地的水量、水深,一般保持在50-60cm的深度,促进植物正常生长代谢,减少甲烷气体的排放,在种植植物时要经过仔细挑选,从毛果苔类到小叶章类保证多元性,从而降低其不利的副作用。

4.4 反思三建设思想的两个误区

当前湿地建设存在两个误区:一是纯自然修复,完全依靠湿地保护范围内自然修复的能力,反对人为干预,湿地需要经过数十年的自然调整才能达到稳定的生态平衡,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要做到完全不受干扰是不现实的,而且完全可以通过成功的措施对湿地进行人工干预,促进其自我修复进程加快,建成和完善稳定的生态体系;二是完全人工化,通常是以传统园林景观设计的方式来营建湿地,弊端在于过于注重景观的舒适度与美化、艺术品位,而忽视了湿地的生态功能,中看不中用,甚至对生态平衡造成负面影响。

4.5 反思四管理体系滞后

由于管理体制的滞后,低估了生态系统恢复的巨大投入和较长的周期,许多“人工湿地”建成后一两年就因为资金短缺、缺乏必要的人工干预而难以为继,湿地变臭、干涸,美好的栖居愿景成了肥皂泡,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保护和恢复湿地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长期工作,绝不会一蹴而就的。

5、结 语

“湿地保护与恢复”是人类对我们生活的美好家园及自身的救赎。我们必须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为了人类更好的生存与发展,为了使我们的地球家园有一个美好未来,让我们时时思索这样一句话:“湿地是文明的血脉,湿地滋润文明,而文明却正在消灭湿地,我们关注的是湿地,应该思考的是文明”。

参考文献:

[1]徐化成,景观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2]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概念与理论[J]生态学杂志,2000,19(1):42-52,

[3](美)约翰西蒙兹著,俞孔坚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王紫雯,景观文化与景观生态学初探[J],建筑学报,1995,(8):34-38,

[5]张永泽,王亘,自然湿地生态恢复研究综述,生态学报[J]2001

第7篇

景观生态学是以景观为对象,从整体综合的观点研究其空间格局、过程及其与人类社会之间相互作用,进而探讨景观优化利用的原理和途径。景观生态学与景观规划方面是密不可分的,景观规划的过程中就是对景观生态学的直接应用与实践。生态学的理论知识很好的服务了景观规划的进行,也将使规划更加合理,更加人性化,更加生态与和谐。

一、景观生态学基本概念

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交叉形成的学科,它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在地球表层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的相互转化,研究景观的空间构造、内部功能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异质性发生发展及保持异质性的机理,建立景观的时空模型。

景观生态学把景观定义为一个空间异质性的区域,由相互作用的拼块(patch)或生态系统组成,以相似形式重复出现。景观是由景观元素(Landscape element)组成。景观元素是地面上相对同质的生态要素或单元,包括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可以视之为生态系统。景观的这一定义尤其适合于土地利用的规划,自然与人文因素并重的共同特点使之同样能非常恰当地应用于城市园林绿化中。景观生态学中“模地”、“廊道”、“网络”、“结点”等概念为城市园林绿化系统的整体描述提供了手段,把园林绿化与整体的城市景观联结起来,赋予了新的内涵。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内容是景观功能的研究。功能是指景观元素间能量、物种及营养成分等的流,它们可以是自然发生的,也可以是人工导致的。景观规划中,这些理论将直接运用于城市及乡村等各种景观规划之中,并发挥其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景观规划中应遵循的生态设计原则

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中遵循生态的原则,这些原则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但具体到每个设计,可能只体现了一个或几个方面。通常,只要一个设计或多或少地应用于这些原则,都有可能被称作“生态设计”。1.适合人居的生态环境

环境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应用社会、经济、艺术、科技、政治等综合手段,来满足人在城市环境中的存在与发展需求。它使城市环境充分容纳人们的各种活动,而更重要的是使处于该环境中的人感受到人类的高度气质,在美好而愉快的生活中鼓励人们的博爱和进取精神。人是城市空间的主体,任何空间环境设计都应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体现出对人的关怀,根据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行为心理特点创造出满足其各自需要的空间,如运动场地、交往空间、无障碍通道等。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也在随着发生变化,城市景观设计应适应变化的需求。

2.把握生态的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绿化植被等要素构成城市的宝贵景观资源,尊重并强化城市的自然景观特征,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有助于城市特色的创造。古代人们利用风水学说在城址选择,房屋建造,使人与自然达成“天人合一”的境界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参考榜样。今天在钢筋混凝土大楼林立的都市中积极组织和引入自然景观要素,不仅对达成城市生态平衡,维持城市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以其自然的柔性特征“软化”城市的硬体空间,为城市景观注入生气与活力。

3.有效节约和利用资源

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并且保留当地的文化特点。德国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充分利用了原有的砖瓦厂的废弃材料,砾石作为道路的基层或挡土墙的材料,或成为增加土壤中渗水性的添加剂,石材可以砌成挡土墙,旧铁路的铁轨作为路缘,所有这些废旧物在利用中都获得了新的表现,从而也保留了上百年的砖厂的生态的和视觉的特点。

这些原则来自于景观生态学,很好的服务于景观规划之中。

三、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在城市生态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城市斑块

城市景观是一个高度人工化的景观,其中的建筑物斑块及廊道占优势,绿地斑块及廊道少,产生了严重失衡的现象。因而在城市景观结构中应增加绿地廊道及绿地斑块,根据城市现状确定绿地斑块的最佳位置、最佳面积,尽量使其均匀分布于城市景观中。同时设计中应放弃过于强调视觉差的景观设计,提倡因地制宜,根据生态学原理兼顾美学特性,以本地种为主,实行乔、灌、藤、草相互配制,充分利用空间资源,提高绿地自然度,形成稳定协调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以利于抵抗不良因素的干扰,从而体现城市景观中人与动物、植物的控制共生在城市大园林景观规划中,我们应把城区内各种“生境岛”(城市内分散的园林相当于被城市海洋包围的“生境岛”)看作大园林的有机组成部分,利用岛屿地理学原理在城市“生境岛”之间以及与城外自然环境之间修建绿色廊道,形成城市园林网络,把自然引入城市,不仅给生物提供更多的栖息地,而且利于野生动植物的迁移。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大型植被斑块具有多种重要的生态功能,能为景观带来许多益处;小的植被斑块可以作为物种迁徙的歇脚地,保护与规划分散的稀有种类和小生境有利于提高景观的异质性,所以小斑块是大斑块的补充,但不能取而代之,应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通过廊道连接。 2.城市廊道 美国著名景观生态学家Forman 把廊道定义为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在城市景观中,廊道既是各种流的通道(人口流、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信息流等都通过廊道穿梭于城市与腹地以及城市内各节点和斑块之间,维持整个城市的动态),又是造成景观破碎的原因和前提,同时还是决定城市景观轮廓的主要原因,可以认为,城市廊道的发展引导整个城市景观规范格局的发展。城市的廊道可分为3种:绿道、蓝道、灰道。 绿道是以植物绿化为主的线状要素,如街道绿化带、环城防护林带、滨水河岸植被带等。绿色廊道的植物配置应以乡土植物为主,兼顾观赏性和城市景观,以地带性植被类型为设计依据,保持自然的本底。绿色廊道要有一定的宽度,才能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一般而言,河岸植被带的宽度在30m以上时就能有效地降低温度,提高生境多样性,控制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道路绿化带宽度在60m宽时,可满足动植物迁移和传播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能。蓝道主要是城市中各种河流、海岸等;灰道指那些人工味十足的街道、公路、铁路等。灰道直接反映城市的外貌形象,也是构成城市风貌特色的基础。因此,不同道路应当体现不同品味与不同主题,如历史特色、文化连续性、现代化内涵等。

3.城郊建设

由于现代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包括了其周围的郊区,将市区与郊区进行整体规划是城市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要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合理地对城郊景观空间结构进行规划,使廊道、斑块及基质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合理,使市区内、郊区内及市郊之间的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循环畅通,既要使城郊景观符合生态学原理,又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 四、总结

只有把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应用到城市的生态景观的规划建设中去,把园林绿化与整体的城市景观联结起来,建设人与自然充分和谐、自然环境美、生活质量高、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态资源,建设一个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城市生态园林景观环境。同时,在乡村等其它景观规划同样适用,只有和谐的生态景观规划才能使景观发挥其最可观的作用。希望设计师们能更好的将景观生态学在景观规划的应用与实践中,把我们的生存和生活环境变得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 肖笃宁,李晓文.试论景观规划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J].生态学杂志,1998,17(3):46-52.

第8篇

关键词:莲花公园;景观规划;高句丽;文化延续;景观再生

中图分类号:S7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269-2

1 概况

集安市历史悠久,是中国99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所在地, 集安市已成为吉林省著名的旅游城市。

莲花公园位于集安市中心,占地8hm2。公园的北侧是集安市政务中心和法院,东侧是居民区,南侧是规划中的文物展览馆,西侧是广厦世纪新城等标志性建筑,这里是集安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目前莲花公园中一条狭长的莲花池将公园分为东北、西南一大一小两个部分。

2 公园性质、规划原则及指导思想

2.1 公园性质

集安市莲花公园定性为一处集高句丽历史文化回味、景观再生,民俗风情展示,莲池亲水,休闲活动于一体的市级公园。

2.2 规划原则及指导思想

2.2.1 规划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生态造园。尊重集安市风景秀丽自然山水的大环境和莲花公园周边的城市环境,维护植物多样性,保护生态,适应集安人的文化品位、审美观点、生态性休闲理念的需求,以现代都市人的各种休闲娱乐活动需要为中心出发点,对公园功能分区及景区景点进行合理布局,使各个景区既各具特色又相互联系,成为有机整体。

(2)顺应地势,莲池造景。对现有的莲花池形状进行重新调整,打破原有狭长呆板的长方型,形成适合公园总体布局的曲折自然的长圆形莲花池水体,通过平桥、曲桥、水榭等造园要素组织水景,分割空间,使水面大小结合,动静相宜,富于变化,营造弄莲亲水的公园中心水体环境。

(3)建筑点景,古朴自然。在公园园林建筑小品的规划设计上,形式上结合高句丽传统历史文化特点,突出当地朝鲜族居多的民俗风情特色,实现由古至今建筑风格上的延续和景观再生。

(4)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在公园绿化植物配置上,采用适合集安地区生长的乡土树种,运用针、阔叶乔木、开花小乔木、花灌木、花卉、草坪、地被和荷花等多种植物材料,根据其生态和观赏习性进行合理搭配,营造出从陆地到水生多层次、多品种、各具特色的立体复合的植物景观绿地空间。

2.2.2 指导思想 运用中国园林的造园手法,根据集安市地域特色和莲花公园的现有地形地势,围绕“以人为本、生态造园、传统文化特色突出,民俗风情浓郁”的规划主题,利用水体、建筑、园路、景墙、植物等造园要素组织空间,合理布局,使游人在休闲娱乐活动的同时,领略地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构建人、城市、历史和自然生态环境相融合并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城市公园空间。

3 总体规划布局及功能分区、景区规划

3.1 公园出入口的确定

根据集安市莲花公园周边环境建筑布局和游客人流量的大小设四处出入口,面临建设街的西门为主要出入口,并设停车场,占地面积约为450m2。公园南入口临云水路、公园东入口临莲东路,为公园管理人员提供的专用入口设在公园北侧的规划路上。

3.2 功能分区、景区规划

3.2.1 主入口景区 在莲花公园西门主入口设古朴的牌楼门,门上雕刻集安莲花公园主题,门前设长28m,宽10m的铺装场地,右侧设管理房,左侧设停车场。

入门后是宽15m的主路直通浮雕景墙主景,在主路两边序列布设6处休闲空间进行铺装,铺装场地上设坐凳。在道路上不同部位由前至后布设多个高句丽历史古代人物雕塑,按1∶1比例进行塑造,形成古文化氛围,使游人一入园就仿佛进入了高句丽时代,与古代人物并行,领略浓郁的传统文化的气息。

浮雕景墙按照史料记载,运用写真的手法,将高句丽王朝生活、战斗场景在景墙上进行镌刻,更全面地展示高句丽王朝的历史文化。

3.2.2 文化长廊景区 位于集安市政务中心正门南侧,景区北部布局与政务中心建筑布局相呼应,景区中轴线与集安市政务中心中轴线相一致。

在文化长廊景区景观轴线上,由北至南规划序列三组小花坛、中心主题雕塑立体花坛、模纹花坛、图腾柱、浮雕景墙、虹桥、景墙等景观小品,高低错落,珠联璧合,前后呼应,和谐统一。

3.2.3 民俗文化区 位于莲花池的南侧,距公园南侧入口较近,结合朝鲜族能歌善舞、爱好摔跤等文体活动的民族特点,在莲花池南侧岸边设带状水岸沙滩舞池。在民俗文化区中部设摔跤场。在西北部的开阔活动场地上,放置秋千、跳板、车、座凳树池等带有丰富民族色彩的活动、休息设施,游人既可在林荫下散步、休息,参与少数民族的各项活动,又可领略少数民族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成为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公园景观。

3.2.4 莲池亲水区 位于整个公园的中部,将原有的狭长型的莲花池形状重新调整,根据全园总体布局新建莲花池,采用自然石亲水护岸,形状成圆滑曲线,线条流畅,古朴自然,成为完整统一的水体景观。在中心莲花池的两个狭窄处分别设虹桥和曲桥,不仅成为池中两个水景,而且成为对景,站在桥上可以遥遥相望。两座桥与池周边2m宽环池路形成闭合游览环路。

在莲花池的西部,靠近半圆形池岸边,设一处临水建筑,带有民族色彩及旅游服务的商亭坐落在弧形的亲水平台上。亲水平台一半探入水中,人们可登其上亲近水面,弄莲戏水,别有情趣。亭建筑面积约为15m2,可为公园游客提供商业服务。

在莲花池的东部岸边设水榭,建筑外型上采用朝鲜族特有的四坡屋顶结构形式,使其具有浓郁的朝鲜族建筑风格。水榭内部装饰成朝鲜族的传统民居形式,游人在欣赏美丽的莲花的同时,可进入朝鲜族居民的家中,观赏朝族家居,更加深入了解朝鲜族的风土人情和饮食习惯,会收到异想不到的景观效果。

3.2.5 休闲活动区 位于公园的东部,面积较大,功能上主要是为公园东侧的密集居民区提供晨练,休闲、活动的空间。

在公园临莲东路的一侧的出入口设开敞式铺装场地,由圆形和半圆形两块铺地组成。靠近人行道的半圆型铺地中部对称布置两个弧型花坛,两个花坛中间设笔直道路引导游人入园,道路两侧接主环路。

来到圆广场,迎面看到的是弧型休闲景观廊架,它不仅是公园东入口的障景,而且是人们休息纳凉之所。

在公园东入口,围绕圆形铺地曲线形栽植花卉,形成花境,五颜六色,姹紫嫣红,仿佛音乐跳动的音符,成为全园独具特色的花之韵景观。

在本区东北角,设童趣园,顺应主环路的曲线设弧形带状铺装地面,上设小型儿童游艺设施,通过两条园林小路连接主环路,前面植草坪,后面为树林,使这里成为一处生态儿童乐园。

从东入口主环路到莲花池水榭之间以栽植大片的树丛为主,为居民营造森林氧吧,林间铺设曲折自然的园林小路和踏步路,与水榭周围错落的铺装场地和主环路相连接。

3.2.6 管理区 位于公园的北部,靠近规划路的西端,设有为公园管理人员专用的出入口。

本区建有公园管理房及公厕,为全园游客服务。

4 绿化种植

根椐植物的生态习性和生长特点,采用适合集安地区生长的乡土树种,因地制宜进行全园绿化种植,是莲花公园绿化景观规划的基本原则。

园内现有树木较少,布局零乱,冬季植物景观较差,因此种植常绿针叶树和树冠大、造型美的冬、夏景均佳的阔叶乔木,色泽艳丽的开花小乔木已成莲花公园丰富植物景观的当务之急。

在针、阔叶大乔木、开花小乔木林下片植花色艳丽的花灌木,以增加林带的丰富色彩。

结合集安地区的气候因素和土壤特点,栽植草本花卉、宿根花卉,形成林下花境,打造极具浓郁异国情趣的生态林地花园景观。

在公园较开阔的、便与游人观赏的场地和较大型的花坛中增设优美的植物模纹剪型景观,烘托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公园的主题。

在莲花池栽植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增加公园植物景观的多样性、地域性和鉴赏性。

规划针叶树:黑松、红皮云杉、樟子松、沙松、臭松、水杉等。

阔叶树:银杏、蒙古栎、水曲柳、花曲柳、核桃楸、香花槐、桑树、刺槐、紫椴、糠椴、五角枫、元宝枫、拧胫槭、黄波罗、白桦、桃叶卫矛、稠李、山杏、京桃、山梨、山丁子等。

花灌木:连翘、榆叶梅、木绣球、丁香、红瑞木、黄刺玫、忍冬等。

宿根花卉:桔梗、马蔺、玉簪、萱草、石竹、大花金鸡菊、黑心菊等。

水生植物:睡莲、荷花等。

植物模纹剪型:小叶女贞、小叶丁香、珍珠绣线菊、柳叶绣线菊、紫叶小檗等。

第9篇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引言在我国景观园林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园林设计者们将把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纳入考虑的因素。在我国的文化当中,讲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文化自古以来就有所体现,很多景观园林的设计者误认为,在设计中增加自然的元素。结合自然就是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事实上,注重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还是要尊重景观园林的地域性,在当地、当时寻求出适合当地的自然灵感和自然元素;同时还要尊重当地场地的特征,尊重它的历史和文化,在设计中保留、利用这些文化元素,增加景观园林的功能性和审美性。重视结合自然的设计,倡导全新的设计理念,形成生态设计理念;必须按照生态原则对城市进行规划和设计,更多的运用本土材料将整个被设计体形成一个有机体,最大化的减少人工成本,增加自然的做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因此,未来的景观设计,将不再单纯的停留在表面的美丽上,而是将更加注重园林设计的内在美,将生态价值和生态美从形式走向功能与内涵的统一。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已逐渐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城市绿化、景观园林设计,加快了对改善生态环境,陶冶城市居民情操步伐同时也实现了当今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产生并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作为园林设计者及专业技术人才应明确努力的方向,以不断改善、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为目标不断加强城市园林景观绿化和生态建设,这不仅是园林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同时也是广大城市居民的责任意识。

1、关于园林规划设计的步骤:第一,接受任务,开展实地调查,收集相应资料。第二,提交初步设计以及总构思和目标。第三,编制规划,开展评审活动。业主组织评审组集中评审,依据评审结果,对设计进行调整或者修改。第四,提交概算材料。第五,再次勘察,设计施工图。第六,编制施工预算,对施工图进行交底。最后,配合施工。

2、园林规划设计的艺术性众所周知,园林设计的一大目标是为了人们的审美需要。设计依照审美的需要,将实用作为功能尽心再造活动。现代化的园林设计,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吸收了很多形式语言内容。对园林设计影响最稳定而且影响最大的要数人类感官对景观产生的感觉。所以,不论是自然景观还是文学绘画,在设计园林时,都要将三维空间设计作为设计的关键。从现代艺术早期的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派、构成主义,一直发展到极简艺术形式,所有的这些艺术形式和艺术思想都给设计人员提供了丰富的形式语言以及艺术思维。所以,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景观的用途,还要考虑它的艺术性特点,我国在园林设计方面所推崇的就是将传统和现代文化有机结合的设计方式。

3、园林规划设计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扬弃通常,园林设计和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而且和历史以及文化也有很大关联。每个国家的园林设计的进步都离不开该国的传统文化。创作园林景观时,假如不结合历史的、人文的、文化的东西,设计就不会取得成就。不过,我们应当不断接受先进的设计思想,将我国的传统民俗和现代文化相结合,通过这种全新的设计思维来促进我国的园林发展。

4、园林规划设计的前卫性与多变性既然设计是一门艺术,那么艺术肯定有时代性特点。在近五十年里,设计充满了前卫性特点。园林设计发展到如今。实际上,任何的一个好的景观,都少不了两样思想,一是传统文化思想,二是对未来的展望,只有结合这两点,才能实现园林的真正意义,

5、园林规划设计的意境创造园林规划设计的意境美是指通过园林景观的结构、图案和文字所反映的情意使消费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园林景观的意境产生于园林景观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客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通过创造意境,在空间物质化的表现与无限的联想之间,以空间、形体、文化、寓意所呈现出的信息载体,它涉及这样一种理念:即存在着一种超越个人理解力并能借助于一种中间媒介达到的群体共通的普遍的状态。挖空心思,想尽办法,来寻求、创造、组织、表现这些中间媒介,这是工业规划设计中最为基本而重要的工作。

6、人性化设计理念所谓的人性化设计,具体的来说,就是将人当做设计的中心,设计人员要从传统的对景观的关注转到对使用人群的关注上面来,这种转变可以设计出使用更加方便,更加使人高兴,更富人性的景观。让人高兴是设计时考虑到审美的需要,在使用的时候,使用人能够体会到设计的巧妙从而出现一种高兴地感觉,同时,把这种感觉升华成为审美意象,这样才能设计出人性化的作品。园林实际的主题是人,而且使用人和设计人都是人类,人是设计的尺度及中心。所以,将行为艺术以及心理学等知识吸纳到实际中,研究设计的目的与人的行为在不同人、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的互补关系,扩展园林规划设计的内涵。通过对成功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不论是有意还是无心,这些成功的设计都来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感觉。

7、生态性设计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地球生态正在不断恶化,由于受到生态思想的影响,人们开始用全新的思维来看待景观,设计人员们也开始在设计中重视生态问题。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思想贯穿于景观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原本人类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只是因为工作和生活和大自然被迫分开。我们人类对自然有需求,需要回归到其中缓解疲劳、愉悦心情,户外园林景观是居住环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只有可参与性的景观才能让环境与居住最大限度的融为一体。所以,认真考虑到景观对人情绪的影响,要充分注重生态、实用以及功能等的紧密联系。8、小结

总之,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已逐渐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城市绿化、景观园林设计,加快了对改善生态环境,陶冶城市居民情操步伐同时也实现了当今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产生并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作为园林设计者及专业技术人才应明确努力的方向,以不断改善、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为目标不断加强城市园林景观绿化和生态建设,这不仅是园林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同时也是广大城市居民的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王万喜,贾德华.大地园林化一中国现代园林发展的必由之路.长江大学学报:农学卷(自科版),2006.

第10篇

关键词:居住区;居住消费意识;景观牌;一席之地

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住宅建设与景观有共同的目的:建设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拥有美好的环境,城市才真正人性化并适宜人类居住,城市、建筑、景观一体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对居住区景观建设作了一些思考,并希望这些思考对未来居住区景观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1 规划设计过程

为了创造出具有高品质和丰富美学内涵的居住区景观,在进行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时,硬软景观要注意美学风格和文化内涵的统一。值得指出的是,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景观基本上是建筑设计领域的事,又往往由园林绿化的设计师来完成绿化植物的配景,这种模式虽然能发挥专业化的优势,但若得不到沟通就会割裂建筑、景观、园艺的密切关系,带来建筑与景观设计上的不协调。因此景观设计应是发展商、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和城市居民四方互动的过程。

2 景观设计要素

住区公共景观的设计是通过对各景观构成要素的合理安排来实现的。现代住区的景观设计,不仅讲究绿化的形态,讲究植物质感与色彩的配置,还要讲究植物群落的生态化布局。常见分类为九类:1.绿化种植景观;2.道路景观;3.场所景观;4.硬质景观;5.水景景观;6.庇护性景观;7.模拟化景观;8.高视点景观;9.照明景观。此外,还包括对整体空间环境的布局、地形处理、硬软质场地的划分、水体设计、活动设施的选择、景观建筑物的营造、室外家具与小品设计等,甚至一方地砖,一块缘石的选择和细部处理,都要经过规划设计师和建筑师们的共同参与研究,以求实现整体环境的最优化。

3 居住区景观设计原则

3.1 体现地方特色,因地制宜的原则

坚持地域性原则应体现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和地域特征的空间环境,避免盲目移植。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地方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自然环境是景观绿化的基础,在住区规划中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地貌、山水环境、气候特征,对地势的利用、水系的改造、树木的保留要因势利导,创造具有特色的环境空间。如重庆龙湖“香樟林”小区保留和适当移植了基地中原有的数十棵香樟树,营造了小区优美的绿化环境。景观设计还应当发挥住区周围环境背景的有利因素,或是借景远山,或是引水入区,创造山水化的自然住区。景观设计应与建筑设计有机结合。

3.2 明确的功能要求

根据居住行为学的原理,住区的公共景观设计具有明确的功能要求,它的重点功能是针对婴幼儿、老年人,因为住区户外环境是他们主要的户外活动空间。根据这一前提来确定空间的大小、铺装的质感、地面的高差等,这成为很好的着手途径。同时住区的景观对所有住户具有心理调适的功能,给予每个人以家园感,促进社区居民的民主和自主精神。居住区的景观兼顾了“动”“静”两大功能,居住需要“动”,这包括运动、健身,所以居住区会出现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等场地,比如儿童玩耍、老人跳舞、健身的集散广场都属“动”的部分,而人们休息赏景,下棋等属“静”的部分。在设计时,“动”的区域应安排在远离住宅建筑物的区域,或集中设置,如设置在会所,以免干扰居民的正常休息。

3.3 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有机结合才使得整体具有更加真实感人的持久魅力

建筑的风格是景观设计风格的基础,景观设计的风格取向必须考虑建筑的特色。如具有巴渝民居特色的住区,建筑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和语汇,景观设计应崇尚“自然天成”、“依山就势”、“随高就低”的艺术效果;如深圳万科房地产开发的深圳“第五园”,第五园的原创现代中式住宅,打造前所未有的现代中式住宅院落,让天井、前庭、后院出现在现代人的生活里面,在整体规划设计上,对中式传统住宅形式进行现代手法的演绎,展现了项目对实现人文自然的现代中式居住观的追求和探索,整个项目给人一种古朴典雅而又不失现代的亲和感。

3.4 强化中心、创造层次感和围合感

住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应着重于强化中心景观;层次感是评价住区环境设计好坏的重要标准,住区景观设计应提供各级私密空间,并且各层次之间应有平缓的过渡。

住区中公私动静变化细致,应努力营造一个“围而不闭,疏而不透”的空间氛围。实践表明:同单靠建筑的围合相比,利用景观手法进行围合不但行之有效,而且事半功倍;另一方面,围合感的塑造应与空间性质的不同而细致地变化。

3.5 人性化的设计原则

人性化的设计原则,在外部空间景观设计中,还表现为满足居民的心理需求,为此将外部空间景观环境塑造成具有浓郁居住气息的家园,使居民感到安全、温馨及舒适,产生归属感,被居民所认同。人性化设计原则即想居民之所想,造居民之所需。在设计开始前,应对整个居住区进行朝向和风向分析,以利于组织好居住区的风道。在景观规划阶段需考虑到向阳面和背阳面的处理,人们在冬天需要充足的日照,而在夏天又需要相对的遮阳,还有提供和设置娱乐交流的场所。

3.6 生态的设计原则

就微观的环境景观设计而言就是通过环境设计为居民提供良好的日照、通风、阻隔噪音、吸附有害气体的条件,同时对住区地域自然景观、自然生态及除人之外物种的尊重与关怀,实现住区地域生物的多样性。如在住区环境中还留出一定比例的“自然空间”,可以有效地调节住区的生态环境。而自然空间的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保持水土、固碳制氧、维持大气成份稳定、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改善住区气候、净化空气、吸尘滞尘、消减噪音等方面。因此,对于居住区景观生态环境而言,共生与再生原则就要求我们特别注意和自然环境的结合与协作;善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利用一切可以运用的因素,高效地利用地质因素和自然资源;减少人工层次而注意自然环境设计。 ① 坚持社会性原则。

赋予环境景观亲切宜人的艺术感召力,通过美化生活环境,体现社区文化,促进人际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设,并提倡公共参与设计、建

设和管理。

③ 坚持生态原则。

应尽量保持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态环境。提倡将先进的生态技术运用到环境景观的塑造中去,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⑤ 坚持历史性原则。

4 结语

第11篇

贝聿铭有言“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建筑,而是规划”。因为景观规划处于一个交叉领域,它与地区旅游发展的各个部分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接,每一个部分都不能忽视,通过景观规划,可以将各部分合理、有机、系统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生态性的整体,只有合理科学的规划设计,才能让地区旅游发展取得最好的效果。

一、景观规划的特点

景观规划的本质就是要达到“天人合一”,它要求把环境设计与人的精神相结合,规划出更加符合本地区地方人文特色的旅游景点。景观设计并不是简单的视觉设计,它的设计涵盖面非常广,大到整个城市甚至跨城市规划,小到一个垃圾桶的设计,这都是景观设计需要注意的部分。它要求在满足人的多方面的需求的同时,达到物与人、物与景、人与景的和谐统一,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目的,在突出城市特色的同时,满足人及自然的需要,是一门以空间技术为核心的工程技术。

旅游规划是以城市本身的自然、人文、地方特色为依托,以旅游者的需求为导向,对本区域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的统筹和设计。

二、景观规划的原则

(一)综合效益原则

整体布局的效果好,才能实现经济效益、自然环境保护的双重统一,所以,整体布局规划前,要考虑好景观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产生的生态效益,最重要的是要注意避免对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尽管有些不良的影响可以弥补,但有些无法逆转的恶性规划所产生的后果是无法弥补的。这就要求规划者在做整体布局规划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护生态的平衡,要结合自然,合理地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规划体现出自然本来的生态美、城市人文景观的和谐美和融洽美。

(二)整体优化原则

如果要达到理想中的综合效益,就一定得遵循整体优化原则,就是把整个规划区域作为一个系统。每个区域所能承载的游客数量都是不同的,都会有自己的承载限度,所以对于景观的规划设计,一定要严格地控制旅游区的游客数量和游客设施,要设计合理的游客容纳量,合理错开游客高峰期,从整体的高度上注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三、景观规划的作用

对旅游区进行合理的景观规划设计有诸多的作用,从大的方面来讲,可以推动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发展。现在很多城市都在发展旅游项目,合理的景观规划,可以推动我国城市绿化建设的发展。此外,对于当地居民生活环境、旅游环境等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一)有助于城市形象的提升

合理的景观设计会提高城市的植被覆盖率,通过绿化植物的种植,可以净化城市的空气、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如果规划者能够把城市的文化内涵融入到旅游的景观规划中,将会对宣传城市文化起到良好的作用,并成为城市的形象标志。

(二)有利于景区品质的提升

景观设计在对旅游地的植被、地形、原生建筑物等各项要素进行分析后,能够总结出有别于其他景区的独特魅力,在此基础上,将这种魅力大力提升,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地方特色,提高游客辨识度,,激发游客兴趣,从而提升景区的品质,为景区的发展树立良好的口碑,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在提升景区景物质量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居民的幸福度以及生活满意指数,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有利于提高居民的总体环保意识,督促人民保护好旅游景区的景观设置

(三)有利于生B系统的完善

合理的景区规划设计可以充分地考虑到景区的生态系统,有利于完善生态系统,优化城市的绿化道路建设,通过多种方式建设一套可连续性、可循环的生态系统,提高旅游景区自身生态循环的功能,有利于旅游景区的后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

(四)有利于环保意识的树立

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恢复,在进行旅游区的规划设计的时候,需要将景观规划纳入到旅游规划的体系中,可以促进旅游区资源的循环发展,减少旅游开发对环境的破坏,促进旅游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实践案例

位于四川攀枝花市东区银江镇的阿蜀达花舞人间景区,是一个集阳光休闲、生态观光、山地游憩于一体的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阿蜀达地区有着600多年的历史,背靠苍翠官山,拥抱天寿湖,环境十分优美秀丽。阿蜀达在景观规划中花费了很多心思,一方面,设计师在规划的时候考虑到周围环境的特色,种植了大片树木,构成一片森林氧吧,在不同的区域种植了不同的鲜花、水果,使得阿蜀达花舞人间风景区几乎月月有鲜花,季季有鲜果,构成一大旅游特色,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另一方面,阿蜀达地区多彝族,彝族的文化保存良好,设计师把这种民族文化融入到旅游景观设计中,开辟了很多彝家壁画,吸引了很多热衷于此的游客。总体来说,阿蜀达花舞人间景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在旅游设计中确实是一个很成功的案例。

五、结语

第12篇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景观异质性;景观规划设计

Abstract: Since the birth of the landscape ecology, heterogeneity,an important part o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has been the focus of landscape ecologists' research. This paper expounds on the concept, causes, and spacetime features of heterogeneity. The relations between heterogeneity and landscape stability and persity are studied. Finally, it analyzes the functions and significance of heterogeneity i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in particular, the building of scenic and historical resorts with unique features.

Key words: landscape ecology; landscape heterogeneity;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景观(landscape)一词,在不同的学科范围内有着不同的定义。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地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为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如城市景观、森林景观等;艺术界和设计师把景观作为表现与再现的对象,类似于风景;生态学家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的系统。[1]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们开始重建对自然界的新观念和价值理想,并倚重生态科学来使人与自然回归和谐。[2]作为景观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将景观生态学及景观美学的理论运用于实践,使规划更趋于合理,以求得人类与自然的长期和谐共存,是景观设计师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异质性是景观生态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是景观稳定的源泉,也是提高景观美感的重要途径。

一、景观异质性的概念与产生机理

景观异质性是指在一个区域里(景观或生态系统)对一个生物种类或更高级的生物组织的存在起决定作用的资源或某种性状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或强度。其理论内涵是景观组分或要素如基质﹑廊道﹑动物﹑植物﹑生物量﹑热能﹑水分﹑空间矿质养分等在空间中的不均匀分布。当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扩大,对于某些地区景观的变化更是起到了控制性的作用,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现在景观规划设计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意义已引起生物学家的高度重视,用Wilson的话说:“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专业,景观设计(Landscape Design)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环境日益人工化的情况下,仍然可以通过林地、绿带、水系、水库和人工池塘及湖泊的巧妙布置来使生物多样性保持在很高的程度。总体规划不但考虑经济效益和美,同时考虑生物种类的保护。”[3]

景观异质性可降低稀有内部物种的丰度,增加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景观要素及边缘物种和动物的丰度,因此可增强总体物种共存的潜在能力。对景观视觉吸收来说,景观的实质承载力提供了发展及维持其原有视觉特性,视觉穿透力和景观的复杂性程度影响这种承载力。有两种景观的吸收能力的主要因素分别为视觉穿透力之程度和景观的复杂性。视觉穿透力(即你可于一处观看景观中的远景)受植被和地形影响。穿透力越高,景观之视觉吸收发展力及维持其原有视觉特性之能力越低。同样,景观中视觉复杂性越高,视觉吸收力越大。视觉品质即视觉的重要性,给予景观一个以文化价值与景观本体物质性的判决。当许多因子贡献于一个视觉品质时,可以将之整合成三个标题——生动性、完整性和统一性。[4]

近年来,景观生态学家在探讨景观异质性的发生、发展、维持机理以及温度方法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景观异质性研究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不确定性等特点,使得当前景观异质性研究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需对此做进一步研究。

二、景观异质性的特点

景观异质性是景观生态学的重要属性。人类和动物均需要两种以上景观要素的事实也证明了异质性存在的重要性。因此,有必要对景观异质性的特点进行系统分析。

(一)景观异质性的时空特点

目前,景观生态学研究对于异质性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景观及景观要素的空间结构上,如对于空间组成(生态系统类型﹑数量及面积比例)的统计;空间型(各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斑块大小﹑景观对比度)及空间相关性(各生态系统的空间关联程度﹑整体或参数的关联程度﹑空间梯度和趋势度)的计算和分析等。然而,景观异质性不仅体现在景观及其组分的空间结构变化上,而且还体现在它们的时空动态上,即空间异质性(在空间中的不均匀分布)和时间异质性(时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对于空间异质性而言,多数指二维平面空间异质性,如城市中的建筑物﹑河流﹑湖面﹑街道绿地的平面分布。其实,在垂直方向上也存在着空间异质性,例如,建筑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参差不齐,城市大气中的尘埃﹑二氧化碳﹑有害金属离子含量随高度的变化,植物的高低层次等。以上二者相结合,就形成了三维立体空间异质性。同时,由于时间与空间的耦合作用而产生了时空耦合异质性。[3]在景观规划设计中,仅仅考虑二维平面上的异质性是不够的,目前,许多景观设计人员还存在着过于注重平面形式的错误观念,对于景观素材尤其是植物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差异及动态变化的考虑和运用还不够充分。

(二)景观异质性的尺度效应

空间尺度通常是指观察或研究的物体或过程的空间的分辨度。从生态学角度来看,空间尺度指的是作为研究对象的生态系统的面积大小。尺度越大,分辨率越低,反之亦然。异质性与尺度是紧密相关的,尺度越大,景观的细节分辨率就降低,看起来就越模糊,景观就越趋于同质,也就是说,对于一异质的景观或景观要素,如在更大一级的尺度上去观察,它就成为同质的;相反,对某一尺度下的同质的景观或景观要素,如在更小一级的尺度上去观察,则为异质的。因此,异质性取决于尺度大小,也就是说异质性是绝对的,同质性是相对的。例如在对城市绿地的研究中,如果从大尺度的角度来讲,各类绿地可看作是同质的,各类绿地以不同的大小、形状分布于城市的每个角落,但是,如果从小一级的尺度来分析,作为绿地的斑块,由于种植布局的不同,它们所形成的景观是有差异的,也就是有异质性的存在,比如疏林﹑密林和草坪,或是由于植物种类不同,它们在形态和功能及美学特征上也都是存在着差异的。

景观规划设计的范围有大有小,导致在研究的尺度上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也就决定了在规划和设计时所要考虑问题的侧重点是不同的(表1)。

三、景观异质性与景观几种特性的关系

景观本质上就是—个异质系统,正是因为异质性才形成了景观内部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价值流,才导致了景观的演化、发展与动态平衡。因此,了解景观异质性与景观其他特性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景观异质性对景观美感的塑造、景观稳定性的增强及景观多样性的维护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景观异质性与景观美感

对于“景观”一词的意义,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种是美学上的概念,与“风景”同义;第二种是地理学上的理解,将景观作为地球表面气候﹑土壤﹑地貌﹑生物等各种成分的综合体,这样理解时,景观的概念就很接近于生态系统或生物地理群落这些术语;第三种是景观生态学中对景观的理解,景观在这里是指空间上不同生态系统的聚合。从“景观”的三方面含义来看,景观美感是景观不可缺少的特性,也就是说,提高景观的美学价值,是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目的之一。从美学角度来看,美的形式有其一定的法则:如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匀称﹑节奏与韵律等;然而,美的最高法则则是多样统一(又称“和谐”)。“多样”是指构成整体的各部分形成一致的差异性,“统一”是指这种差异性的彼此协调,其中包括各部分之间的对称﹑均衡﹑比例﹑均匀﹑节奏等,“多样统一”体现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对立统一的规律。[5]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景观的异质性越高,其内部生境的多样化程度越高,必然带来生物的丰富多样,从而形成景观的多样性,也使景观更趋于稳定;稳定也就是秩序,通过秩序,景观也就达到了自身的和谐。可见,异质性与景观美感的形成有着最直接的联系。

(二)景观异质性与景观稳定性

景观稳定性是一种有规律地绕中心波动的过程,反映了一个景观抵抗和适应干扰的能力。景观异质性与景观稳定性之间也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生物正负反馈不稳定性可导致种群区域隔离,增加景观异质性,从而减少干扰的传播;反过来则有利于景观的稳定。另外,资源斑块的内在异质性有利于吸收环境的干扰,提供一种抗干扰的可塑性,而均质性一般可促进干扰的蔓延,不利于景观的稳定,促使景观发生变化。另外,景观异质性是保证景观稳定的源泉。实际观察和模拟研究均显示:景观异质性有利于景观的稳定。尽管表面看来异质使景观显得好像是杂乱无章,但这种状态和交替恰好抹去了景观中的剧烈性变化,而使之趋向一种动态稳定的状态。[6]

(三)景观异质性与景观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现代生态学研究的三大热点之一,它反映在景观生态学中即是景观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和景观异质性之间既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均是自然干扰、人类活动和植被内源演替的结果,对物质、能量、物种和信息在景观中的流动均有重要的影响。但景观多样性描述的是景观结构、功能、动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景观异质性是指景观类型的差异,类似于景观类型的多样性,代表的是景观镶嵌的空间复杂性,是土地镶嵌固有的特征,存在于任何尺度上,可以被认为是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结构基质。

景观异质性的存在决定了景观空间格局的多样性和斑块多样性。异质性创造了边界和边缘,因此可以增加边缘种,但却相对减少了内部种,而且还直接影响着动物的迁移、植物种子的传播等过程,进而影响着生物多样性。一般来说,景观异质化程度愈高,愈有利于保持景观中的生物多样性。维持良好的景观异质性,能够提高景观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有利于景观的持续发展,反过来讲,景观多样性的保存也有利于景观异质性的维持,由于多样性造成的不同斑块间的差别创造了新的生态过程,影响到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进而又会对异质性产生促进或抑制。

四、景观异质性在风景名胜区特色构建中的重要性体现

景观异质性研究是景观类型划分的基础,也是自然保护区区划的基本原则之一。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在对景观的异质性有了足够了解的基础上,对景观要素的数量、比例及时空配置进行有效的规划、调整和管理,使景观中资源组合在结构和功能上接近或达到优化;而且景观异质性是形成不同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基础,直接影响到资源的分配、干扰的传播以及景观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对景观整体功能及生态过程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所以景观设计、规划和管理应是为发展和维持优化的景观异质的,即景观异质性的发展、维持和管理应该是景观设计、规划与管理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其考虑的重要原则之一。

风景名胜区是风景名胜资源集中,自然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可供人游览、观赏、休息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一些大型的风景名胜区由于幅员辽阔,所占地域包含了多个相邻城镇,因而在历史演化进程中,依托各城镇自身特点逐步发展形成了地缘相近邻、景观风貌相类似、地域文脉相关联而又相互独立的子一级风景名胜区。在该类风景名胜区的规划、保护和建设过程中,准确把握其发展定位,突出风景名胜区的特色,对于区域风景资源开发和整合、区域经济实力提升及各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和作用。

对于地缘相邻的风景名胜区而言,为突显风景区资源优势,构建风景区自身特色,“同中求异”是关键所在。因此,必须对风景区内各类景观资源要素进行异质性对比分析,即通过对风景区内不同类型景观资源分布及分级对比分析,挖掘地缘相邻风景区之间的本质区别特征,从而科学提取风景区典型景观风貌特征,为风景区特色定位的确立提供有利的依据。[7]

五、小结

景观生态学发展到现在,虽然在广度和深度上均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对景观异质性的基本属性的分析,探讨了它与景观的几种特性的关系,结合风景名胜区特色构建,深入地分析了景观异质性在实践中的应用及对规划的影响。景观异质性的发展是在生态理论研究的初期,它还不够成熟,不能被广泛地接受和使用,因此还有待于我们去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2002(1):1417.

[2]姜艳,陈超.景观设计的“四维”价值体系探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8791.

[3]肖笃宁,布仁仓,李秀珍.生态空间理论与景观异质性[J].生态学报,1997(5):453461.

[4]李团胜.城市景观异质性及其维持[J].生态学杂志,1998(1):7072.

[5]司有仑.新编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