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感悟生活的文章

感悟生活的文章

时间:2023-05-30 10:27: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感悟生活的文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感悟生活的文章

第1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诱导感悟

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语文的地位已逐渐凸显;已占语文近半壁江山的作文,地位更为显要。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使学生立于不败之地?纵观中高考的高分作文,素材的选择和主旨的提炼大都来源于对生活的感悟,如何在作文教学中诱导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使学生能写出高质量的文章,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所谓“感悟”,就是让学生通过跟外界事物接触,引起思想情绪,从而获得启发与领悟。在平时作文教学中,笔者着力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训练,以诱导学生对生活的感悟。

一、精心品读课文,借鉴别人的“感悟”

教材中选编的课文,都是作者通过对生活的深切感悟,提炼概括生活的典范之作,教师讲授课文不能忽视对其生活内涵的揭示,也不能忽视对其表现生活技法的点拨。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写出了父子送别时父亲对儿子依依惜别的情怀,道出了人间最美的亲情;鲁迅的《一件小事》通过一件小事却写出了不同寻常的意义,歌颂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的人性的光芒;《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对百草园自由欢乐生活和三味书屋单调枯燥生活的叙写,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等等。这些文章所写的内容多是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甚至我们学生自己都亲身经历过,但由于认识不深,辨别力不强,又加之没有认真去思考体悟,因而对这些生活现象感受很肤浅,或可以说是混沌一片。在教学中我有意去让学生揭开这些生活的内涵,让他们去比照,在文本中寻找自己的影子,从而获得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又如教授的《回忆我的母亲》时,最后我让学生都回忆一下自己的母亲:她都有怎样的性格?从事何种工作?在家庭中扮演什么角色?对自己的关心教育怎样?生活中有无一些感人至深的细节?这些我都要学生作一一介绍,然后再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母亲与的母亲比照一下,看有什么不同。经过比照学生发现,这似乎并无什么不同,她们都在为家庭奉献,都在为子女操劳;很平常,很微小。正是因为这些很平常很微小司空见惯了的事情,才使我们没去在意,没去深究,但这其中却蕴含着人类最真最美的亲情。像这样坚持给学生指导,无论是解读文本,还是感悟生活练习写作,都有豁然开朗之感。

二、传授思维方法,用理论指导感悟

人的思维模式多呈固定性,对生活的认识不免狭隘。而学生的生活阅历浅,视野狭窄,对生活的认识会简单化,表面化。因而还需要教师作指导,交给学生思维方法。

要引导学生善于从多变的现象中辨别其本质和主流,找到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东西,以保持自身与社会的一致,这便是“求同思维”。要引导学生能够从流行的趋势中挣脱出来,寻找出与众不同的地方,发现别人所未发现的东西,这便是“求异思维”。要引导学生善于用历史的眼光,发展的角度去认识某些事物或某种生活现象,找出其前后一脉相承的地方,看出深度,这便是“纵向思维”。要引导学生善于将同类事物放在一起,从不同的侧面比较思考,以寻求对某一事物较全面的认识,看出广度,这便是“横向思维”。

教给学生这些思维方法,对他们辨析生活,并揣摩作文,是非常有价值的。

三、勤于写日记,录下对生活的感悟

生活中的人事都是不断变化的,生活的感受认识也是稍纵即逝的,如何把这些清晰地留下来,为将来的作文服务呢?写日记可算是最好的方法。写日记不仅可以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记录下来,为自己的作文积累生活素材;同时在记录的过程中,还可以在对粗糙的生活材料的初加工中,锻炼自己的思维,并练习自己的遣词造句的基本功,真可以说是“一箭双雕”。我在学生刚入中学校门时,就培养他们写日记的习惯,并一周一查,督促指导,。一开始只要求能写就行,哪怕是流水帐;然后逐步要求能达到表达自己的认识,并加以联想评论;最后过渡到能就人就事连段成文。长时间坚持下来,学生自然就养成了对生活多个“心眼”的习惯,使“悟”进一步深入。

四、用心做启迪,架起感悟的桥梁

第2篇

虽然从小学就开始写作文,但没有学生会说写作文容易,也没有老师会说指导作文不难。即使有的学生在作文竞赛中获过奖,但平时写作时依然是眉头紧锁,面露不悦。直到高中每次布置写作文,好多学生还是会怨声载道,牢骚满腹,迟迟不肯动笔。好多学生都感觉无话可写,无事可叙,无情要发,无点要驳,有时就是一个字一个字的凑,这样也许是写作最痛苦的事吧。究其原因,我感觉他们是缺乏对生活的留意、观察和感悟,针对新课改革,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想就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谈点浅薄认识。

一、处处留意生活、观察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我意识到学生对生活认识的“贫血”情况越来越严重,于是要求学生处处留意生活观察生活,从自己的衣食住行为留意生活,通过自己的眼睛,或电视广播等媒体,逐渐扩展到周围的任何事,做生活的主人,即以有心者投入貌似平凡的生活。最后以周记的形式,或以课前五分钟的口头作文形式,或者讲成语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从心灵体验出发,真实地再现生活的底蕴,真诚地拥抱生活的亮丽。让学生不但看到生活的“向阳面”,而且也注意生活的“背阴面”,不但面对生活琐屑的表象,而且也透视其间深蕴的生活真谛和本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他们能够从单纯的知识中超越出来,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视觉,通过笔写或口述,表现父母亲情,师生感情,同学情谊;表现家乡的山水风光,风土人情,家乡特产;表达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领悟到的……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是生活的再创造。引导学生把两者结合起来,使他们觉得不但有东西可写,而且写起来得心应手,具有真情实感。

二、大量绿色阅读,摄取生活养料,为写作积累素材

我提倡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包括诗歌、散文、名著、游记等题材的书。了解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甚至世界各国的经济、历史、文化、军事等。因为作家写作的源泉是生活,要求学生阅读他们的作品,其实就是拓宽了学生的生活面。同时,让学生对作家的生活感受、哲理产生认同感,获得心理上的共鸣,从而更准确更深入地去品味、领悟、揣摩原作,久而久之,自己骨子里满是名篇大家的风骨,加上自己生活的感悟,信手写来必是上品。这在他们的周记中得到反映:在课前五分钟口头表述中,他们讲的内容由开始的自我介绍,同学轶事,慢慢发展到了地球环境保护,动、植物生态情况以及高科技发展状况,并初步有了一种环保意识,高科技发展的现代化意识等。

三、生活化的要求,生活化的训练,写生活的文章

要求学生处处留意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以及通过大量阅读去感受自己生活圈之外的生活,其实就是对写作的一种积累,有了一定的积累,学生写作自然就会有话可讲,于是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做了以下具体措施:

1.立足单元作文训练,力求找出与之相似的生活中常见或熟悉的事物为对象,要求学生练笔。

2.追踪生活,及时指导写些反映生活的作文。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这个“时”指的就是即时、现实的生活。因此,我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追踪社会热点,不失时机地各抒己见。

3.引导学生立足生活,发挥想象,大胆创新。开放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是作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富有创造精神是青年学生最优越的财富,因此,在引导学生用心地体味生活,深刻地反思生活的基础上,应引导他们发挥想象力,培养其创造力。

经验告诉我们,引导学生留意生活,善于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追踪生活,思考人生,遐想未来,就能使学生在作文过程中有话可讲,讲真话,而且能够使其发挥想象去行文表意,这也是贯彻素质教育的一大举措。

第3篇

【摘要】学生写不出优美的作文,勉强写出的文章又缺乏真情实感,这已是作文教学多年的痼疾了。症结何在?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的作文训练太被动。要想摆脱作文训练的被动性,激发学生写作的主动性,教师就应当生动而深刻地启发学生感悟人生,积累情愫。学生只有“以情绪为动力进行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才能有生活可写,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有真情实感。

【关键词】作文教学感悟力培养

1.用心观察生活,是学会感悟生活的先决条件。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轰轰烈烈、惊险奇特的大事,也有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事。大事当然要关心,但毕竟为数较少却引人注目;小事细小琐碎,为数很多,并不引人注目,我们更要关心。而且,恰恰是一些小事之中蕴含着不同寻常的哲理,不同寻常的真、善、美。如一个学生写《为她喝彩》,观察到一个行走着的漂亮的姑娘不小心凉鞋破了,没有半点惊慌,没有半点迟疑,就拎起凉鞋大大方方地赤脚走在大街上。文章经过一番描述后,最后抒情议论:“走自己的路,何必顾忌别人的眼光和评论。”这最后的议论,是多么深刻的感悟呀,而感悟的来源却是一件非常细小的琐事。这种琐事,生活中多得很,但为什么有的同学“视而不见”,有的同学却能产生深刻的感悟,关键就在于是否能用心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2.借鉴别人的“感悟”,是培养感悟力的基本途径。前人留下的名言、警句、俗语、成语,是前人感悟生活的结果,我们不妨拿到课堂上来,让学生议论一番,讲讲自己的看法,举举生活的实例。比如,巴尔扎克言:“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它让人止步不前,甚至跌入深渊;对于强者来说它是垫脚石,使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议论理解,并让学生回忆讲述自己生活中的有关这方面的事情,学生很感兴趣。

另外,教师可提供相关读物,开阔学生思路,引导学生的情感共鸣。青少年时期感情丰富敏感,讲究友情,注重真善美,教师不妨提供一些适合于学生看的读物。浅显的如流行歌曲,稍深一些的如于秋雨、于光中等当代名家的散文等。其实最受学生欢迎的还是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的报纸杂志上的随感美文,《青年文摘》、《青年博览》、《读者》上这种文章比比皆是,学生看了很自然地与自己的生命、情感结合起来,于是产生了共鸣。久而久之,生活中碰到类似的事件,便会感悟顿生。也可以看一些长篇小说,因为小说中人物对生活的感悟无处不在,看了以后,这些感悟便潜移默化地被学生接受了,从而学生便会在这些感悟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感悟。

3.开放式地组织学生谈论感悟,是培养感悟力的又一种有效方法。感悟作为一种可以培养和训练的能力,就可以让学生交流,以获得更广泛的信息。但是我们的学生往往会难以启齿,认为这种心与心的交流只能在最亲近的人中间进行。如何排除这一心理障碍?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主动地在学生面前谈论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对人生自然的感悟,谈论自己对学校、对班级发生的事情的看法,甚至可以谈谈自己的家庭,家庭中的喜怒哀乐、忧愁烦恼,目的是让学生仿效。教师应把学生看成自己的朋友,课堂前后与学生平等地交谈,课堂上亲切地向学生倾诉,这样,课堂里渐渐会形成一种倾吐衷肠的氛围。有了这种氛围,再加上老师的鼓励,一些胆大的学生便会参与进来。由于一种从众的心理作用,其他学生也会跃跃欲试。如再来一些小小的奖励手段,学生们的谈论会变得争先恐后,热烈非凡。学生从谈论中感受到别人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理解、不同体会、不同感受,便很自然地学会了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的方法,从而促使学生更深入地思考问题,更用心地感受生活。

谈论感悟,也可以由教师命题。如有一节写作课,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一件大家经历的事:期末语文复习课上,抽背古诗文情况很不顺利,教师脸露不快,这时,教室门被推开,径直进来两位迟到的男生,教师不禁怒色又加,大喝一声“出去”!迟到者出去了,并带上了门。教师当然是希望他们重喊“报告”,但两位迟到者却一去不复返了。十分钟以后,教师让另一位学生去把他们叫了回来。这一件事情很平常,当时也很少有议论,但这次被拿到课堂上来就不一样。教师问学生对这一件事的看法,课堂像进了水的油锅,一下子沸腾起来了。他们纷纷地议论着,面红耳赤地各不相让。他们有的认为老师太凶了,缺少耐心;有的却认为老师之所以生气,是因为她爱生心切,因而对学生要求严格,不管是学识上的要求,还是行为规范上的要求;他们有的认为两位迟到者太委屈了,大冷天被赶出教室;有的却认为这两位学生太不理智了,感情用事,自己吃亏。还有的学生认为老师自相矛盾,一会儿赶,一会儿请,会降低威信;有的却认为这叫拿得起,放得下。谈论结束,下笔成文,轻而易举。同一件事,各不相同的主题,精彩纷呈。谈论如此热烈,看法各不相同。这实在是由于开放式的谈论感悟,已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认识问题的方法,感悟能力自然不断提高。

4.勤写日记,感悟的成果才能不断地积累。感悟具有即时性,即受此时、此地、此景、此事以及当时心态的影响。如果改变了其中的一个因素,感悟就不同了。因此,写作主体应迅速抓住新感悟产生的瞬间,进行必要的构思,并清晰地记录,留下来为以后的作文服务。这种记录的形式当然是日记。写日记不仅可以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记下来,为作文积累生活素材,同时,写日记还可以在对生活材料的加工中锤炼自己的思想,练习遣词造句的基本功,可谓一举多得。

叶圣陶先生在《论写作教学》中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学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的储备达到了比较丰满的程度,心中的写作欲望便逐渐萌动和强化,最后不可抵制,不吐不快。这样的写作对学生是一种宣泄的快乐和轻松,哪会“望而生畏”?这种胸中流泻出来的作文个性鲜明,何愁“千人一面”?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只有加强了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才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写作的主动性,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生也才能轻松地写出充满真情实感且各具鲜明个性的好作文来。

第4篇

Abstract: The children should open their heart freely to express themselves without limitation, which means that they should write what they like to write. The “freedom” here means that the children could choose their own topics, materials and their own way of expression. To see from the internal state, it is a state that children's heart is not restricted. In the daily teaching, we shoul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composition teaching. Inductive teaching is usually more direct and simple, and much importance is attached on the feelings and experience, which is more suitable for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ldren.

关键词:观察生活;阅读感悟;体验感悟

Key words: observation of life; read sentiment; experiences and feelings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4-0132-01

1学会观察生活,积累感受

在作文教学中,如果能广开生活之源,使学生能够做到关注生活,有感而发。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把生活看成七彩阳光,即便是同学中间的冲突、误会、争吵都可以看成是生活中的一朵朵小浪花,一种生活的乐趣,这些都是自己思考写作的好题材。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中表现的自我,尽情地抒发自我情感,叙述亲身经历,描绘内心世界,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能烙上情感个性的印记,涂上个性心灵的色彩。所以在教学中应尽量扩充生活源泉,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尽量的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充实生活,积累生活。春天来了,种一棵树,栽一盆花;秋天到了,去看看秋景,摘摘野果;更要有意识的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引导孩子参观生活,留心生活,亲身体验生活。

其次,学会感想生活,丰富生活感受。学生如果有了丰富的生活,而不去发掘生活的情趣,不去体验生活的启示;面对生活的多彩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就不能算是真正走进生活,不算真正有了生活素材,而应学会作生活的有心人,学会对生活有所感想!生活中充满了喜怒哀乐,充满了缤纷绚丽,生活中处处有我们的感动、思考和想象!“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用心观察生活,学会感想生活,想象生活,能令我们发掘出至善至美的地方,都会引发思考,令人感到生命的意义。

2引导阅读,感悟写作方法

课堂精读,以读促写。现在除了语文书之外,都有一本同步课外阅读,阅读的材料都是一些极好的文章,课间指导的形式也相对灵活多样,学生感情容易投入,于是较之作文课更爱阅读。因此可以从最根本的阅读教学入手,引导学生在阅读课中进行作文练笔,以读促写。在阅读教学中,往往有具体的场合和景象,通过教学营造了情感的氛围,使学生如置身其中,会产生相应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和兴趣,作文就显得亲切了。如借助图画再现情境,古诗《游园不值》中的“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满园春色什么样呢?是否能用笔画出来文中的意境,想像中的“满园春色”,然后在展示评价中找到差距,学生的兴趣就能得到激发,从而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提倡少作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道出了教语文学语文尤其是教作文学作文的真谛。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解决学生课外阅读中出现的不会读、不肯读、不能读等问题,让“读书”成为习惯,不但要读,而且要大量地读,撑起“课外阅读”这一片晴朗的天空。首先,教师必须先于学生阅读,学生阅读内容的选择、阅读时间的安排、阅读后的交流、阅读能力的评价都有赖于教师的指导和组织。再次是培养读书的兴趣,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浓厚兴趣的方法很多。比如:通过诵读、讲故事比赛,带领学生理解与欣赏名人名作,给学生讲名人与书的故事,让学生体会读书的乐趣。在此基础上评出课外阅读活动中的优秀学生,树立榜样,形成正确的阅读导向,鼓动他们热爱书籍,从书中汲取无穷无尽的语言营养。最后是培养学生读书的好习惯,在读书过程中,书要读慢些,要边读边想,并在书上留下痕迹;摘抄词语和名句;读到你认为精彩、生动、有趣的地方,要朗读,更要记忆。除此以外,在阅读文章感悟写作上,教师的范文选择,要以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对生活的表达和记叙,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去启发学生。

3学会体验,感悟写作过程

在作文动笔时,我们不会去想该注意什么方法、用什么修辞等等。如果过多考虑策略,反倒会影响写作的思路。所以在学生写作过程中,不要老是以规范化的理念统一制造同类产品,要因人而异,应注重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受,放手让学生独立构思、自由表达。

其次是欣赏语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让学生写好文章,时常感受到作文的成功,提高其语言的表达效果很有必要,可是也不能专门为语言的优化而专门针对性的找技巧、寻方法苦吟苦练,或者为积累而积累。让学生潜移默化中主动优化自己的作文语言。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培养语感。通过朗读、揣摩来培养语感。在语文课中,应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揣摩,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学会欣赏。课外阅读时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注意语言,欣赏语言。学生自己交流作业时,能有意识的自我欣赏、自我修改文章,自己评点作文语言,如在自认为较好的句子下画圆圈,反复吟诵,与同学交流等,读他人的文章时,也能注意到精彩的句子,甚至能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划线、点评、和摘记。

总之,用生活经验的方法教学作文,学生易接受,而学生期待在更高层次上去系统知识后,才能从大脑资料库里检索出来。所以感性教学往往更直接、更浅显、更注重感觉和经验,更符合儿童心理特点;注重感性会使学生更加细腻,因为细腻才会用心去感悟生活点滴;注重感性容易让学生激情迸发,注重感性能使学生体验到作文的快乐,写作方法如花香熏陶渗透、默化潜移;个人的积累鲜活了、语言功底更加深厚了,何愁作文不能写好,不能融会贯通呢?因此,不妨让我们的作文教学更加感性化吧!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激发兴趣 阅读积累 观察发现 个性品悟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由来已久,没有兴趣,没有语言,没有内容方法是个普遍的问题,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呢?经多年的研究实践总结,我认为从阅读引路激趣入手,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并积累语言,倡导个性感悟,把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综合运用于课内外,在生活点滴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条有效的途径。

一、重 阅读教学,激写作兴趣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多阅读。对于读书小学生们还是津津乐道的,特别是好听故事更是他们在启蒙时就常常接触的内容,所以学生的阅读兴趣普遍高于写作,而阅读恰恰是写作的基础,所以抓好阅读教学对于激发写作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一)课内阅读教学要有实效性

多年教学实践中,我常常发现:学生学过的词语很少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究其原因是教学中学生掌握词语重在“音、形”,而对其“义”的掌握方面做得不够。学生习作中“别字”多,就是只知其字而不知其义的具体表现。还有很多学生背诵课文少,积累的优美的语句少,语感差,当然也就写不出好句子了。其实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对于这些课文,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记,必要时背下来,积累的东西多了,到写作文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写作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二)课外阅读提倡“海量”,注重积累

有了读书这一爱好,学生们会很快进入对某些问题的思考:人物的命运为什么会悲惨?描写的景物怎么会那样鲜活?故事接下来要怎样发展?这些环环相扣的问题就是写作思维的火花。因此要写出好文章,不但要让学生熟读课文,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报刊,阅读名家名篇。

首先,在平时要求学生准备积累本,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及时摘抄,积累词语;读读文章,找到“写作的模样”。

其次,指导学生抓住那些点滴的细节,养成随手把感受写下来的习惯,这样不仅培养了写作的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生活,积累作文素材,丰富写作内容。

二、重观察发现,拓创作思路

观察是学生获取写作素材的主要渠道,而有了观察才更能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写作也才能有新的思路。但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是随意的,不能做到细致地观察,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地引导,并教给他们有关观察的方法。

(一)关注生活中的“小事”

在小学生的生活中,他们经历的大都是平凡而渺小的“小事”。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时,不能脱离学生的认识和生活实际,要求学生写大英雄,大好人等空幻的形象。其实一件小事、一点感想、一些小错误等都可以是他们的作品,也是他们真实的生活。

(二)养成随手记的好习惯

引导学生观察的时候要让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要求他们凡遇到新鲜的感受,及时地记在专门的观察本上,为他们的写作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从而创作的思路也就越来越广了。

三、重生活感悟,写个性化文章

所谓生活感悟,就是指对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有所感触而领悟。悟社会人生的理,思古今中外的事。然后抒写自我,要写实写真。不管遇到什么题,只想着把自己心中的想法感受描画出来,把自己的看法摆出来,并设法让别人信服就是了。“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文章不是无情物,而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情真,便能一气呵成,写出来的文章才能通顺流畅,具有个性。我认为文章具有个性应展现以下几方面:

(一)树个性化的语言的风格

中国文坛各位名家都有着不同的语言风格,或清新,或质朴,或幽默,或鲁犀利,而正是有了这些语言的个性才让我们领略到了文学的精彩。生活中学生经常会看到鲜活的广告词,大量的名言警句、谚语民谣……这些无不可以当做写作的语言,将这些具有时代许多意义的语言运用到文章中,加工成自己的理解展现学生的语言风格学生的作文就会不断出现新的亮点。

(二)用心感受生活,写作便是真情流露

生活是一个万花筒,蕴藏着人生百态与真善美丑。让学生走近它,观察它,感悟它,作文不仅有了无尽的题材,而且平添了无尽的底蕴,折射出深沉的悟性。作文对生活的反映,不是生活的再现,而是生活浓缩的、典型的、深刻的表现。感悟生活,就是对生活条分缕析,由此及彼,从现象到本质进行系统深入的体验,就是把生活濡沫于情感之中。缺乏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人生便缺乏激情与深度。没有感悟的思想是苍白的,没有感悟的作文是浅薄的。学生一旦具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就会发现平静的湖面下,荡漾着的原来是动人的激情;雄奇的深山里,却孕育着喜悦的鸟语花香。只有教会学生用心去感悟生活,学生才会真正领悟到生活的真谛,作文的品位才能得以提升,写作也才能更具个性化。

第6篇

最近一部叫作《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受到了大家的欢迎,美食唤醒了国人舌尖上的滋味,而它在满足人们食欲的同时,还勾起了人们的故园情思、亲情百味等滋味。生活中处处充满滋味,美食的滋味,亲情的滋味,人生的滋味。

纵览近几年的各地中考作文,这类话题也不时地被关注。2013年,湖北宜昌卷以“人间有味是清欢”为题,这道命题作文直接要求考生着眼生活,体察人间百味,感受“清欢”的滋味;湖北孝感卷以“滋味”为话题,引领考生体验生活的滋味;重庆卷以“微笑的味道”为题,引领考生关注生活的真善美,品味微笑的滋味。其实,从大范围来看,生活体验类作文题都可归类于“滋味”这类话题。2012年中考中,安徽省卷以“ 在其中”为题,这道半命题作文,也是引导考生感受生活,写出在某件事情中感受到的生活滋味;江苏无锡卷以“幸福就是现在”为题,引领考生品尝幸福的滋味。

那么,我们初中生如何写好此类话题的作文呢?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审题化大为小。

话题作文的“话题”一般十分宽泛,如果笼统地去做文章,势必内容空泛、文意散漫。所以,写好话题作文的第一要务是在一个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这就是“化大为小”的功夫,把话题具体化。也就是要给“滋味”一个限定条件,比如,什么样的滋味,在哪里品尝到的滋味。抓住一点,给自己提供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写出立意鲜明集中、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

二、叙写以小见大。

别人给我们的帮助、激励,在我们内心是感激的“滋味”;做错了事,在我们内心是愧疚的“滋味”;回报了别人的帮助,在我们内心是感恩后的愉悦的“滋味”……“一滴水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越是生活中的细节越是能够贴近人心,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我们要擦亮眼睛,选择一个独特的视角,从小的方面表现深刻的主题,这就是“以小见大”。也就是说,不一定非要写惊天动地的大事,选取生活中的温馨小事,从一个小事中品味“滋味”,感悟生活,发现生活的美好。

三、抒发人生感悟。

不同的人,人生经历不同,对人生的看法也不同。写作中可以结合生活的某一方面,谈自己对生活的看法。这要求考生,先要充分进行叙事,把从生活中感受到的“滋味”写具体,由此激发出内心的感受。然后在结尾有针对性地进行升华,把这种“滋味”上升为人生感悟,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第7篇

关键词:生活;作文;实践;观察

多年以来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学生写不出作文。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作文源于生活。”可学生为什么不能从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下笔千言,写出有灵性的文章呢?我觉得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对周围的一切根本不注意观察,对生活熟视无睹,没有社会实践,闭门造车。既然这样,那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如何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注意,拉进生活与作文的距离呢?

一、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既然生活是作文的源泉,那么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多让学生走出校园,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关注社会焦点,倾听百姓心声,采集民情民意,在调查中增加对社会的认识,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拓宽视野,还可以带领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去敬老院帮老人打扫卫生,去大街上宣传环保意识等。

此外,带领学生参观游览附近的名胜古迹也是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好方式。如,欣赏美丽如画的自然风光,领略历史久远的文物古迹等。总之,生活处处有文章,只要教师多给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学生就能在活动中观察、认识、体验、表达,丰富自己的感性生活经验,积淀丰厚的作文素材。

二、教会学生观察生活

要想改变学生对生活熟视无睹的现状就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留心周围的人、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共同感知生活、体验生活。等学生胸中有“生活”了才能下笔有神。新课标也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但是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并非一件易事,并不是说给学生布置观察生活的任务,就万事大吉,教师撒手不管的观察只会流于形式,起不到好的效果。

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要交给学生明确具体且非常细化的观察任务,教会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观察生活不能只有一个模糊的表象,要深入细致、多角度地观察,细心捕捉事物的特征,要有自己的切身体验和对生活的真情感悟,并养成一种善于观察的习惯。

总之,作文来源于生活,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拉近生活与作文的距离,让学生把对生活的感悟用文字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

第8篇

[编者的话] 为了激发同学们的作文兴趣,探究佳作秘密,感受写作快乐,我们特邀请辽宁省语文特级教师、著名语文教学专家宋文一老师做客本专栏――宋文一老师谈作文,让我们通过系列讲座,共同畅游精彩纷呈的作文世界!

生活永远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同学们要想写好作文,必须留意身边的生活;同时要学会思考,能从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发现新意,获得独特感悟,从而写出个性化的文章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写自己经历过的事,容易写出真情实感,写自己的家庭、学校和接触到的社会生活,因为熟悉,故有话可说。其中的感受、体验和思考也会因此而真实、深刻。

鲁迅的《风筝》,讲的是小兄弟喜爱风筝,自己却不准他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这是先生小时候家庭里兄弟间的小冲突,写得生动感人,对此,鲁迅的深刻自省是:自己当年的行径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而小兄弟的全然忘却,却让自己的心更为沉重;“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愿儿童不受压制,健康成长。我们何尝没有类似于鲁迅先生的经历呢?与亲戚家的兄妹玩耍的情景,在学校里和同学之间发生的矛盾,父母自作主张的干预――除了这些,想一想自己的生活,一定还会触发一些愉快的回忆――父母陪自己去郊游,一家人共同布置生日会,爷爷奶奶无微不至的关爱……一个个生活的场景会浮现在眼前,只要你肯动笔去写一写,就会在思考的过程中生发感悟,写出真情实感。鲁迅是大文学家,感悟多而深刻,同学们不必向鲁迅看齐,有自己的一两点感悟就够了。

我们的教材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文章,都是同学们学习写作的范文。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莫怀戚的《散步》,选自《世说新语》的《咏雪》,讲的都是同学们最熟悉的家庭生活,这里有写自己因病的任性和无怨无悔的母爱,领悟到要乐观地面对生活,“好好地活”;有记叙一家人田野散步时发生的事,素材平凡,意蕴却很丰富,领悟到怎样处理家人关系,才能使一家人和和美美,透露出中华民族孝顺的传统美德和中年的责任;有的写的是古代诗礼簪缨之家雪天“讲论文义”,通过古人家庭教育和家庭文化生活的片段,体会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我们学习这些课文,除了理解文意、欣赏词句而外,更应该引发联想,启迪思维,去回忆自己经历过的难忘的事,写出自己成长过程中对家庭、人生的理解和体会,这些生活中的事,最能掀起你心海中的浪花,每每拿起笔来,让它们流淌于笔端,这不只是锻炼了你的写作能力,那些往事还会成为你生活中最为亲切的怀恋。

同学们,关注生活,就是要有一颗敏感的心和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学会思考,就是要有辨识能力和真实体验。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主动写作,乐于表达,用生花的妙笔去描绘多彩的生活,用独特的感悟去透视这个可爱的世界吧!

最后我悄悄地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那就是:经常写作的人是幸福的人。

第9篇

设计题记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点化文题。

以题记来点示文旨,让读者对文章承载的思想内涵在“第一时间”内就感受到。

例如,北京考生写的《开端》,在文章的开头作者设计了一个简短而凝练的题记:

古人云:“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余以为然。

作者用古人的名言做题记,既点出了文章的主题,又使文章沿着这一主旨向纵深发展,它是文章的灵魂,它是文章的“红线”,它是文章的主题曲……再加上文末一段对“开端”的形象贴切的比喻,使文章锦上添花,浑然天成。请看结尾段:

握住开端这一束馨香的花朵,那是弥足珍贵的开启成功的钥匙。拥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你就离上帝不远,离成功不远了。

又如湖南考生写的《最美丽的灯》,文章的开头有这样一个题记:

墨一般的夜,灯儿亮了,再不必彷徨,心也亮了。

文章写的是一位盲人夜间走路点灯的故事,看似不可理解的事,人们从中悟出生活的哲理,开头的题记点示了文章的灵魂:盲人的灯,是最美丽的心灯,“道德文明”是时代的主旋律,利人之举,常常也是利己之事,付出的同时,也会收益多多。不要吝啬上天多余的赐予,为心头的灯加一滴油,拨亮希望的光。

二、渲染气氛,交代原因。

如中考满分作文,《朋友,我要说声谢谢您》的题记:

缘,让我与你相识在桂花烂漫的九月;梦,又让我与你分别在烈日吐焰的六月。朋友,在与你相处的四个春去秋来的日子里,友情让我加倍珍惜。是你让我惨淡的日子变得精彩,是你让我发现了生活的美丽,是你让我骄傲的心得以让谦虚驾驭。一切的一切,让我追寻与你共同走过的脚印。

在这篇文章中,考生别具匠心地设置了一个题记,既渲染了浓浓的氛围,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同时又含蓄地交代了“我要说声谢谢”的原因,而且这一段题记句式整齐,富有文采,很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还如中考满分作文,《风雨之后是彩虹》的题记:

很难想象,世界上最美丽的蝴蝶竟然也是类似毛毛虫的东西破茧而出的。当然,在变成美丽的蝴蝶之前,她经历了数不清的痛苦和磨难。

文章写的是对初三学习生活紧张、艰苦的感悟和认识。题记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的理性思考,一方面又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激情,同时也是对这种生活的一种形象的概括。

再如获奖作文《这个秋天不再寂寞》的题记:

原以为,茂密的树林中会伸手不见五指,抬头仰望,在那层层叠叠的树枝之上,竟然射出万缕灿烂的阳光。

题记借助景物描写渲染了浓浓的氛围,暗示了文章主题。

三、设置悬念,吊人胃口。

如中考满分作文《种太阳》的题记:

“我有一个心愿,就是种太阳。……一颗送给南极,一颗送给……”小的时候我最爱唱这首歌。虽不知挂在天上的太阳要如何去种,更不知该如何去送……

我们说这个新颖脱俗的题记,有一种诱人的悬念感,吊起读者的胃口,激发读者阅读的欲望。

又如一学生以2004年度“感动中国十大新闻人物”山东“大老本”徐本禹扎塞边陲,爱心支教的先进事迹为题材,以《那山,那水,那人》为题目,撰题记为:

一面是贫穷愚昧的小山村,一面是灯红酒绿的现代城市,这位刚毕业的“大老本”名校刚录取的研究生,将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四、诠释题目,阐发感悟。

设置题记,对文章的内容作具体的解释,同时也表露出对生活的感悟。

例如一位考生的作文《长大是一把双刃剑》的题记: 童年做着长大的美梦,长大了又做着童年的美梦。 这个题记实在太美了,它简练而富有哲理,更是道出了天底下不同阶段的孩子与成人真实心理,把“长大”这把双刃剑做了很精彩的诠释,是文章最亮丽的第一笔。 又如,学生满分作文《诠释生命》的题记: 倘若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啄木鸟,我要飞向美丽的大自然,做大树的仆人,为他们精心伺候,用生命来完成自己伟大的使命。 文章写了几个阶段生命的不同含义,字里行间表现出对生命的不懈追求,力求让生命永远散发出芳香,结出芬芳的果实。题记就体现了这种情怀和精神。

再如学生满分作文《生命之光》的题记:

人生之路是漫长而又曲折的,只要信仰之灯长明,终会勇气倍增,战胜挫折,笑对人生,奔向光明。

第10篇

小学生写作精神享受

一、以生活为桥梁,让学生写出富有生活气息的文章

写作源于生活。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活泼地流个不停,溪水自然永不枯竭。”新课改非常关注写作与生活的关系,提出要让学生描写真实的生活,抒发真实的情感,这样的文章才能富有感染力,才能打动读者。我们要改变将习作与生活脱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体会生活的丰富多彩,用生活搭建起通往习作的桥梁,让学生将自己丰富而多彩的生活写入文章。让自己的作品更加富有生活气息,有血有肉。如让学生描写春天。我并没有直接让学生进行写作,而是带领学生一起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近春天,在自然界中感知春的气息,嫩嫩的小草、欢快的溪水、和煦的春风,到处都有春的影子。我让学生去观察、去聆听、去感受、去触摸。学生对春有了更为全面、具体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写作,学生不是一脸愁苦,而是一脸的笑容,其内容之丰富、情感之真挚、形式之新颖、描写之细腻、用词之精炼,我们不得不佩服学生。而这一切是学生凭空捏造所无法产生的,是学生走进生活,亲近生活,认真观察、用心聆听、用心感悟,是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的结果。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留心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以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在写作时才能唤起相关的生活体验,写出富有生活气息、有真情实感、内容丰富、有独特个性与新意的文章。

二、以网络为平台,构建作文教学新模式

现代社会到处充斥着网络,我们可以将网络引入写作教学,借助网络平台开辟新教学途径,开创教学新局面。在具体的教学中我将所要写作的主题与内容制作成精美的课件,集合网络强大的信息资源与优势来将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意境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眼观其形、耳闻其声、心体其情,促进学生由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这样更能激起学生写作的激情,激活学生的思维与灵感,展开充分的想象与联想,得到更多的感悟与体验。这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式,有着更大的挖掘空间。我们要进行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以网络为平台,构建作文教学新模式,以一幅幅直观的画面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情感体验,还原学生真实的生活,将写作主题转化为形象可感的材料,使原本枯燥的作文教学更富有活力与趣味性,实现学生由被动写作到主动写作的彻底转变。如我们可以将学校历届运动会、各种比赛活动的画面进行剪辑,制作精彩的网页课件在课上进行播放,激烈的场面、扣人心弦的场景浮现于学生眼前,学生如同亲身经历一般。将无形的作文主题转换化形象可感的事物,更能激起学生的想象。许多学生文如泉涌,一气呵成,写出了许多优秀的文章,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们要依据小学生的特点,以小学生所喜爱的方式来进行写作教学,让写作教学更加切合小学生的特点与实际,能够激起小学生写作的激情与动力,达到我手写我心,让美与真情流淌于笔端,让写作成为学生的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精神需求,成为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一部分。

第11篇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怎样才能完成这一任务呢?关键的一个字,就是“勤”。只有教给学生勤观察多积累的方法,作文时源头活水才会涓涓而来。

一.让观察充满灵性

生活是写作的不竭源泉,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杨绛先生能把蹬三轮的老王的善良金子般的心写得活灵活现,余秋雨能把信客生涯风尘苦旅写得跌宕起伏栩栩如生,就是因为能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只有启发学生调动各个感官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去看、去听、去闻、去摸、去幻想……留心身边的点点滴滴,做平凡生活的见证者,才会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使文章充满着生活的气息。

如果说,在写作与生活之间,观察是桥梁,那么感受与体验则是这座桥梁的基石。因此,平时指导学生观察时,不能局限于对外在客观事物的观察,还要强调关注与之相对应的内在心灵的感受。这样既观察了外物特征又观察了自己的内心,在挖掘生活的同时又挖掘了自我,这种观察才充满了灵性。刘勰的《文心雕龙》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一切自然景物都打上了作者感情的烙印。学生观察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可以从中获得关于生活的感悟;亲身经历某一事情,可以从中寻找不同寻常的真善美,使生活在自己的笔下变得丰富多彩。

二.使阅读饱含韵味

作文韵味的浓淡,取决于文化底蕴的深浅。文化底蕴的深浅,取决于积累的丰厚。腹有诗书气自华。而古今中外文学佳作,是作者心灵流出的智慧,人生感悟的传递,无论布局谋篇,还是表现手法、语言表达,都很有借鉴意义。在阅读过程中,如果教师指导得法,会使学生受益更多,懂得韵味之所在,韵味之形式。鉴于这种认识,初中学生除了阅读教材中“名著导读”的经典外,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内容丰富、文质兼美的课外书籍,订阅相关的杂志,如《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思考与智慧》、《美文》、《读者》、《青年文摘》等。这些读物语言规范,可读性强,既能了解社会动态,增长见识,又能学习写作方法,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随着阅读质量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能得到长足的进步。

让学生多读还不够,一些好文章,读一两遍印象不会深,应督促学生作摘抄或读书笔记。对那些优美精彩的段落,要求学生摘抄熟读并尽可能背诵下来。大作家巴金少年时代把《古文观止》上的两百多篇文章背熟。他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能慢慢地体会出它们的好处,也能够慢慢摸到文章的调子。这两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先生,我后来写了二十多本散文集,跟这个启蒙先生很有关系”。可见,熟读背诵能启发智慧,增加修养,激发才华,加深记忆。久而久之,自然融会贯通,出口成章,作文的韵味自然就香浓了。

三.让日记碰撞火花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写作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做,充分表达他们自己的思想,充分展示他们自己的个性。写作中,要求学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有独特的见解;在表达中要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认识,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有个人特色的作文。鉴于此,培养学生写日记的良好习惯,是达到新课标写作要求的重要途径。日记是对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记录,不拘形式,灵活自由,所以教师在对学生的日记做定期的评点时,要注意培养学生随机应变,打破定势思维,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生活。例如:老师的讲课,父母的叮嘱、严厉的军训,第一次当值日生、充满凝聚力的小组合作等等,只要忠实地记录生活,就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然后摘录其中思想较为深刻的、文采较为优美的一些片段,朗读给学生听。学生尝到了辛勤耕耘后的甜蜜,就会更有兴趣去寻求写作素材,他们的视野不止停留在日常生活中的琐事里,开始关注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一站到底》、《艺术人生》;评名作、议时政、谈得失、析美丑。日记素材五彩缤纷,行文格式千姿百态,学生也从“小我”转变到“大我”。学生在日记中找到成长的轨迹,也为自己编辑了一个快乐的主题。

大凡阅览者,都爱有韵味的文章。大凡有韵味的文章,构思奇巧,选材独特,表达有味,读而悦之,品而喜之。如何做到?谨记三点:观察感悟,万紫千红总是春;阅读品味,腹有诗书气自华;编辑成长,为有源头活水来。

李宇红,教师,现居湖北宜昌。

第12篇

《文心雕龙》中说:“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由此可见,个性化作文应具有新颖的审视高度、独有的价值判断、独特的审美因素、真实的情感体验、灵活的表达形式、鲜明的语言风格,应是一个师生互动,共同探索的过程。

扬个性之帆,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如果懂得尊重和保护学生的独立个性,懂得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放宽过严的限制,给学生松绑,那么,学生的创造就会超出我们的想象。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时间(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无疑对个性化作文极具启发意义。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如何“主导”?如何让学生的作文扬起个性之帆呢?

首先,广泛阅读——个性化作文的必经之路。

广泛阅读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夯实人文底蕴,这是语文创新能力的基础,更是个性化作文的必经之路。“多读书,读好书”,书是滋润灵魂的精神粮食,精神粮食永远也不嫌多!古今中外许多学者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你看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诸葛亮,东晋时期的大诗人陶渊明,再看伟人,他们不但善于从社会生活中获得各种知识,而且善于从大量的书籍中获得知识,可以说广泛阅读对他们的成长及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物欲横流的当今,“我们必须让我们的青年人养成一种能够阅读好书的习惯。这种习惯是一种宝物,值得双手捧着,看着,别把它丢掉”。

其次,宽容的命题——个性化作文的条件。

于漪老师说:“一个好的作文题目,能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开拓学生广阔的视野,使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新《大纲》也指出:“要加强学生自主拟题作文的练习。”现在,有的学生之所以谈文色变,视写作为苦差事,有的时候是因为命题的缘故,命题作文有时与学生的积累不一致,与学生的兴趣不一致或与学生的年龄思路不一致,这样就会把学生的信息和思维封锁在大脑里,写作时就会无从着手;还有的时候是因为教师总出一些与学生生活体验相距甚远的老掉牙的、大而空的题目。相比较而言,自由命题作文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因为自由命题会让他们找到一些与自己生活经验有关或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来写,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产生主人翁的意识。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写《我心爱的××》这篇作文时,就让学生紧紧抓住题眼“心爱”去补充人、景、物等。广泛的写作范围,再经过学生的手,便增添了许多无穷的乐趣。由于题目是自己选的,而且贴近生活,有话可写,所以学生写作兴味盎然,内容当然也有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而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怎能不富有个性呢?所以,宽容的命题,给学生写作的自,写他们自己想写的东西,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真实,才有个性化。

第三,鼓励性的批改——个性化作文不竭的动力。

写作无疑是一项创造性劳动,一个学生经过一番苦思苦想写出的文章,如果篇篇文章换回的都是教师的挑剔、指责和否定,那他还会“想写”作文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鼓励是最好的方法,在每一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有被人承认、被人肯定的渴望,这话很有道理。在批改中,教师尽可能地找出学生文中的闪光点,给予真诚恰当的肯定,并在作文后面写上富有鼓励性的评语,就是满足学生这种渴望的途径。满足了学生的渴望,就能把“让他写”变为“他要写”,就能让学生遇到作文时紧皱的眉头舒展开,就能给个性作文以不竭的动力。

最后,感悟生活——个性化作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