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事业编制

事业编制

时间:2023-05-30 10:27: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事业编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事业编制

第1篇

近几年来,中央和省市对加强和完善事业编制总量控制工作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巨野县也从本地实际出发,采取种种措施和办法加强对事业编制总量的控制。

(一)依托机构编制统计年报严控编制总量。每年以上年底的机构编制统计数据为基数,作为人员编制控制的底线和红线,进行严格控制,确保不超。因事业发展确需要增加编制的,由申请部门提出编制调剂意见,无调整意见的,机构编制部门不研究、不呈报、不批准,确保总数不增加。据机构编制统计年报,2012年底,巨野县共核定事业编制16993名,较2003年17679名减少了686名。

(二)实行空编集中管理。空编集中管理,有利于实现事业编制资源使用效益的最大化,有利于增强事业单位的活力,有利于公益事业发展的需要,既符合“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保证重点、有增有减”机构编制管理要求,又充分利用了现有的编制资源来解决公益事业发展亟须的机构编制问题,还在一定程度有效地解决了机构编制分布不均衡,行业结构分布不合理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和推广。2012年,巨野县结合制定编制使用审核办法,建立了空余编制由县编委统筹的管理制度,事业单位空编2年以上的由县编委统一收回空余编制、统筹使用,全县共收回空余编制120余名,基本满足了公益事业发展对编制的需求。

(三)建立机构编制动态调整机制。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有减有增”的机构编制管理要求,采取盘活存量方式控制编制,充分挖掘现有编制潜力,发挥编制资源最大效益。对确需新增编制的事项,一般采取从系统内同类经费形式事业单位编制空额内调剂解决,若确实没有调剂资源可用的,则按照有减有增的要求,在增编同时相应核减不同经费形式事业单位空编的方式处理。近几年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事业单位职能职责调整情况,巨野县先后为环保、安监、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所属事业单位调剂增加事业编制80名,优化了资源配置,做到了“编尽其用”。

(四)健全机构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控制约束机制。一个地区的编制总量,要与本地区的经济实力和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从这个层面来说,机构编制部门和财政部门的管控目标是一致的。要管住机构编制,除了编制部门要加强管理外,还需要财政部门的紧密配合。巨野县注重将人员编制管理与财政经费约束相结合,注意用财政手段控制人员编制。该县机构编制部门与财政部门紧密结合,规定没有机构编制部门的人员入编通知单,财政部门不拨付经费,由于财政部门严格执行这一规定,极大地增强了编制部门管控的力度。

二、总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尽管各地在探索事业编制的总量控制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从总体上看,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制度和行之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更没有科学规范的总量控制办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总量管理缺乏合理指标。事业编制总量是根据一定时期内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因素确定的,并与这一时期的客观条件相适应。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编制的确定也不可能是永恒的,需要根据变化的客观情况不断进行调整。一直以来,机构编制部门对事业编制总量实行严格控制,但总量只是上一年机构编制统计的数额,这个总量是不是合理,并没有一个科学的指标测算。十年来,巨野县国民生产总值由2003年的25.9亿元增至2012年的185.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由2003年的1.4亿元增至2012年的16.1亿元,事业编制总量却没有增加,人员编制与实际承担的职责任务不相匹配。以教育、卫生事业单位为例,近年来,教育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对机构编制需求增长得很快,学校、医院原执行的核编标准和现有的编制数已难以适应当前工作需要。2011年,省里适时调整制定了中小学、幼儿园和公立医院机构编制标准,但地方在具体实施时却遇到编制“瓶颈”,按照新标准,幼儿园和公立医院需要新核增为数不少的编制,根据“总量控制”的原则要求,新增编制要通过调剂解决,而现有的编制总量根本无法满足调剂需求,致使编制标准无法落实到位。

(二)盘活存量难度较大。目前,对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实行动态管理,主要是利用改革的机会精简机构和编制,对那些职能明显萎缩、名存实亡的“空壳”单位予以撤销、收回编制。但是,对于区域内事业单位进行动态管理,还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一方面,编制需求量大的部门,其所属事业单位的编制一般都比较紧张,通过系统内调剂解决难度非常大,更多地需要跨部门进行编制调整。另一方面,那些有空余编制的部门出于自身利益和发展考虑,谁也不愿让出自己闲置的编制。编制部门要想主动调控,阻力非常大,盘活编制资源困难重重。

(三)机构编制长效管理机制尚未建立。由于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机构编制管理机制,还存在一些机构编制不规范现象。一是编制管理缺乏相应标准。目前,除教育、卫生等少数事业单位外,其他行业普遍缺少定编标准,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主要依靠审批、核准、精简等行政手段,采用的是上行下效、左右比照的办法,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编制审批的随意性。二是上级业务部门干预机构编制情况时有发生。尽管中央、省和市在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方面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做出了非常明确的规定,但“条条干预”机构编制管理的情况仍屡见不鲜。一些上级业务部门借助业务考核、审批项目、拨付资金要求下级部门设立机构、提高机构规格、增加编制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工作机制不够完善。机构改革体制调整后,中央和省针对机构编制管理相继印发文件出台了一些政策,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机构编制管理,明确了工作程序。但综合性的配套政策还不够完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需要按照上级文件要求研究制定相关政策规定,建立一个权责明确、行为规范、协调配合、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机关事业单位进人管理机制。

三、完善总量控制的对策

事业编制不仅要“管住”,更要“管活”,关键在于总量控制和动态调整的有机统一。事业编制总量控制目标的实现,不仅是总量的合理确定,更要从机制上提供保证。

(一)科学确定事业编制总量

事业编制总量应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总量控制目标的确定,要充分考虑行业特点、地区面积、服务人口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将其进行综合分析评估,科学确定事业机构和人员编制的需求总量。同时,还要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编制采取差别化管理。对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要清理、转移不宜由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事务,逐步减少其事业编制;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尚未转企改制的事业单位,要收回其空余编制;对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进一步强化其机构编制的科学配置,有编制标准的按照标准从严从紧核定,没有编制标准的要科学核定总量控制目标。简言之,事业编制总量的增加或者减少要从是否促进公益事业发展的需要出发,以是否有利于履行公益事业职能和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根本判断标准,该增加的增加,该减少的减少,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总量调控滞后的问题。

(二)创新编制管理模式

1、完善事业编制动态调整机制。强化调控手段,用好用活现有编制,做到有减有增,动态管理。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机构编制管理的对象也处于发展变化中,机构编制部门要及时跟踪部门职责变化,在控制好编制总额的同时,适时对部门的职责和机构编制进行调整和优化,使部门的职责配置和人员编制更加符合实际工作需要。对于弱化或取消职能的机构,相应减少编制或撤销机构;对于加强或新增职能的机构,尽量整合资源,挖掘潜力,相应调整;对于职能划转的机构,人员编制也要随职能同时划转。编制分配与使用管理上,要打破“编制单位所有”、“一定不变”等旧框框,确立编制资源“总量控制、动态管理”的新理念,根据单位运行状况和实际需要合理分配、及时调整各单位的编制数,管住、管活编制,管好总量,盘活存量。

2、建立事业单位机构编制考核评估制度。机构编制部门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事业单位职责履行情况跟踪考核机制,定期对事业单位的职能变化、工作任务和职责履行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及时掌握情况,结合评估情况对机构编制资源进行合理调整,盘活用好现有编制资源。按照适当增减、优化配置的原则,及时对职责弱化、任务减少的事业单位予以合并,人员只出不进,收回的空编调整到职责增加较多、任务较重的单位,提高机构编制资源使用效益,为部门充分履行职责和高效运转提供保障。

3、探索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新模式。在严格控制事业机构编制总量的同时,可积极探索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新模式。改变事业单位以编制数作为财政拨款依据的传统做法,按照“养事不养人”的原则,推进事业单位的财政供养体制以“养人为主”向“养事为主”转变。对那些市场发育程度较高的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可通过招标采购或特定委托等方式“购买服务”,将原来由政府直接举办的、为社会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一些事项交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来完成,政府以招标的方式确定服务供应方,并加强监督和考核,确保公共资源的效益最大化。

(三)构建机构编制长效管理机制

1、完善定编标准。根据目前事业单位的运行特点,研究制定一批覆盖各主要行业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标准,并不断修改完善,形成一个完整的标准体系。通过制定和实施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标准,对事业单位机构编制进行全面梳理和规范,克服机构设置、编制核定上的主观随意性,控制人员编制膨胀,使事业单位内部真正形成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财尽其力、事尽其功的局面,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的生机与活力,使社会公益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2、健全机构编制约束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机构编制与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协调配套的控制约束机制,全面实施机构编制实名制,落实编制使用审核制度,使相关职能部门从各自为政、部门分割的管理模式向相互协作、全面联动的管理模式转变,从源头上杜绝“吃空饷”、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等机构编制违纪现象的发生。

第2篇

一、基本情况

(一)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编制配备情况

以上144个事业单位,共配备全额事业编制443名,实有工作人员458人。其中:农业水利服务站核定全额事业编制82名,实有工作人员120人;林业管理站核定全额事业编制44名,实有工作人员56人;动物防疫站(加挂畜牧水产站牌子)核定全额事业编制84名,实有工作人员62人;安全生产监督与农机管理站核定全额事业编制74名,实有工作人员49人;农村合作经济与统计管理站(加挂劳务经济工作站牌子)核定全额事业编制65名,实有工作人员60人;计划生育服务所核定全额事业编制51名,实有工作人员55人;文化体育服务站核定全额事业编制21名,实有工作人员30人;广播电视服务站核定全额事业编制22名,实有工作人员26人。

(二)乡镇事业单位机构设置情况

自20**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我县共有8个镇、10个乡。按照州办发[20**]25号和花办发[20**]3号文件精神,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过程中,每个乡镇除镇卫生院、中小学外,统一设置8个事业单位,具体为:农业水利服务站、林业管理站、动物防疫站(加挂畜牧水产站牌子)、安全生产监督与农机管理站、农村合作经济与统计管理站(加挂劳务经济工作站牌子)、计划生育服务所、文化体育服务站、广播电视服务站。其中林业管理站、广播电视服务站以县管为主。全县18个乡镇,共设置事业单位144个,均为全额拨款事业机构。

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编制配备情况

二、存在的问题

(一)机构设置欠科学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事业单位设置未考虑乡镇的经济承受能力。所谓事业单位,他本身就是为社会提供公益的,因此需要强有力的经费支持和保障。我县设立事业单位时考虑的是“小而全”,即规模小、配备全。由于乡镇财力薄弱,无力出资扶持,许多乡镇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功能履行不到位;二是事业单位具有行政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如:安全生产监督与农机管理站就具有监督管理辖区内的安全生产工作,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职能;农村合作经济与统计管理站也具有负责农民负担的监管、村级财务管理、土地承包合同签定等职能。而农业水利服务站却具有农资经营、水利承包等经营性职能。乡镇事业站所从事行政性职能和盈利性经营后,其公益性质几乎被忘却。三是事业单位都是国家举办,大包大揽的方式使地方财政成了“吃饭财政”。我县所有乡镇事业单位都是政府出资成立,全部实行全额拨款。虽没有事业经费,工作难以开展,但干部职工的工资得按时发放,不少乡镇的一些事业单位人员成了一群拿工资,不做事的闲人,地方财政成了“吃饭财政”。

(二)人员编制欠合理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机构专业人员少,而老机构专业人员多。从总的来看,全县144个事业机构,实有工作人员458人,平均每个机构专业人员可达3人。但事实上,由于各事业单位的职能任务不同,所需要的专业人员也不同。在上一轮的机构改革过程中,专业技术人员是随机构进行调整的,这样导致了老机构专业人员多而新机构专业人员缺乏。如:农业水利服务站是由农技术站和水利站合并而成,核定全额事业编制82名,实有农业和水利工作人员120人,超编38名;而安全生产监督(新增职能)与农机管理站核定全额事业编制74名,实有工作人员只有49人,缺编25名,且都是安全生产监督人员,如把从事农业或水利工作的专业人员调去从事安全监督生产服务工作,他们的技术职称、工资标准等又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部分乡镇仍然存在“一人为站,两人设所”的情况,从业人员与其业务范围不相适应。如:我县18个乡镇的文化体育服务站核定全额事业编制21名,广播电视服务站核定全额事业编制22名,平均每个乡镇只能定1个编(人),严格来说,只有一个人的机构是不符合设立条件的。

(三)管理体制欠完善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乡镇没有独立的人事管理权,事业单位人员管理不到位。比如说:所有事业单位人员拿的是事业工资,其工资标准是由县人事局根据职称评定,而职称是由上级业务部门考评为主,乡镇一级政府没有职称评定和确定工资标准的权利。在人员的异动上,也是个人打申请报告,提交县人事领导小组研究,乡镇没有决定权,仍然难以摆脱“管事的管不了人,管人的不管事”的不正常现象。二是机构编制检查监督机制还未建立健全。比如说:对每个乡镇的事业单位,我办分别下发了“三定”规定。但现实是每个乡镇都没有完全按照“三定”规定的名称挂牌、撤并机构和组织人员开展工作。农业水利服务站、农村合作经济与统计管理站等机构只是文件上的名称而已。三是改革次数频繁,乡镇事业单位体制难以稳定。2002年,乡镇事业单位开展了一次改革,20**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我县乡镇事业单位又进行了一次改革。这次改革和2002年的相比较,除广播电视服务站、国土建设管理站上划县直部门管理外,其余站所只是重新组合,职能任务变化不大。如今年或明年又开展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会面临一些负面良影响:首先是政策朝令夕改,让人无所适从;其次是换汤不换药,使人对改革失去信心;再次是部分刚竞争上岗的人员又将面临竞争压力,让人感到地方政府不讲诚信。

三、几点建议

(一)正确界定乡镇事业单位职能

对现有事业单位的职能进行全面清理,将原来由乡镇事业单位承担的安全生产监督、文化管理、农村经济管理等行政管理职能划到乡镇政府。将事业单位现有的一些合理的经营归纳分类,按照“稳定公益性,激活经营性”的原则,将公益与经营分开,在突出公益性的前提下放活农资经营、技术咨询、种苗繁育等职能。

(二)合理确定人员编制

实践证明,在现阶段,实行编制总量控制是抑制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盲目增长的有效措施。州级机构编制部门可根据各县的实际情况,根据科学测算后,对乡镇事业编制实行总量控制。县编办在上级下达的编制总量范围内,可根据乡镇分类标准,结合乡镇的实际供养能力和实际工作需要来确定[本文章来源于21写作秘书网/]人员编制。参考意见为:二类乡镇40左右,三类乡镇30名左右,四类乡镇20左右。在定编定岗时,必须认真调查摸底,并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需要提出不同岗位需要人员的条件和要求,推行事业单位编制实名制管理,实行“一人一岗一编”,真正做到定编到岗到人。

(三)、综合设置乡镇事业单位

职能划分好后,乡镇事业单位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实行综合设置。我们认为,每个乡镇最少需要设置以下四个事业机构:

1、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农技、农机、林业、水利、畜牧、水产等大农业范畴的各类服务工作;

2、文化产业服务中心:负责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服务和地方文艺的开发和保护等工作。

3、农村建设开发服务中心:负责为农村建设开发提供各类服务。

4、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负责承担计划生育技术工作。

原8个事业机构相应作如下调整:一、安全生产监督与农机管理站撤销,其行政职能并入乡镇政府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农机服务职能并入“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二、农村合作经济与统计管理站(加挂劳务经济工作站牌子)撤销,其行政职能并入乡镇政府的经济发展办公室,其他职能划入“农村建设开发服务中心”;三、文化体育服务站、广播电视服务站行政管理职能划入乡镇政府的社会事务办公室或县直主管部门,其公益性职能并入“文化产业服务中心”;四、农业水利服务站、林业管理站、动物防疫站(加挂畜牧水产站牌子)的行政职能划入县直主管部门,其他职能划入“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五、计划生育服务所予以保留,更名为“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当然,以上只是调整的一些建议,但不论乡镇事业单位如何调整,最好一定五年不变,以保证机构的正常运转,检验改革的效果。

(四)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

一是明确划分县直与乡镇的管理权限,建立相关协调机制。在确立乡镇事业单位的管理权限时,必须以县委、县政府名义行文,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使县直与乡镇在管理上有制可依。如果明确了事业单位以乡镇为主管理,其负责人任免权、人员调配权、业绩考核权应归还乡镇。甚至可以允许乡镇政府完全以自己的财政收入来确定自己的机构和人员编制。人员调配可由乡镇提出方案,在编制允许下,由组织、人事编制部门征求业务主管部门意见后开出调动介绍信;业务主管部门临时抽调人员的必须征得乡镇同意后才能抽调。其他如职称评定、工资调级等业务工作需由县直部门负责的,在发生变动时,也必须先征求乡镇意见后再决定是否给予办理。

第3篇

不属于。

事业编制是指为国家创造或改善生产条件、增进社会福利,满足人民文化、教育、卫生等需要,其经费一般由国家事业费开支的单位所使用的人员编制。工作人员列入事业编制的单位,其工作人员的工资和活动经费的开支渠道除一般由国家事业费开支的外,还有部分事业单位的经费,采取自收自支,差额补贴等办法。

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公务员职位按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国务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对于具职位特殊性,需单独管理的,可增设其他职位类别。 国家根据公务员职位类别设置公务员职务序列。

因编制不同,一个属事业编制,一个属行政编制,两者是不能混淆的。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一、财务分析报告主要采用的分析方法

在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报告中常用的财务分析方法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差额分析法。在运用比较分析法时,必须保证对比双方在指标内容、计算方法、计价标准、时间、单位、统计口径等方面保持一致。比率分析法的运用,一是相关指标比率分析,如资产负债率;二是构成比率分析,如收入来源占比;三是动态比率分析,如收支增长率。差额分析法,是对经济指标依照因素分析法分析后,所形成的排列顺序,计算因素变动对经济指标造成的影响和作用。

二、事业单位财务分析常用指标介绍

预算收入和支出完成率,该指标衡量的是事业单位收入和支出总预算及分项预算完成的程度和预算管理水平。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事业单位总支出的占比,该指标通过分析事业支出结构,了解事业单位事业支出的合理性。通过将当年数据与以前年度数据相比较,分析事业单位支出结构变化情况及发展趋势;将本单位支出数据与其他事业单位支出数据进行横向比较,找出本单位与先进单位之间的差距所在,并提示加以改进。人均基本支出,可以了解事业单位正常的人均运转水平,有利于健全定员定额支出标准体系。资产负债率是企事业单位通用的重要财务分析指标,反映了事业单位利用借入资金开展业务活动的能力以及资金的安全保障程度。由于事业单位均属于公益型的机构,而非盈利性机构,所以其资产负债率水平不宜过高,保持一个较低的比例才能与其单位属性相适应。除以上常用的财务分析指标外,事业单位可以根据本单位的业务与经济活动特点,自主设置财务分析指标。首先是各事业单位通用的分析指标,其次是能够充分体现事业单位特点的财务分析指标。

三、《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财务报告项目进行的重要调整

将“经营成果”修改为“事业成果”,强化了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和非营利性,淡化了其经营色彩。这一变动与中央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强化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相统一,以利于政府加大对公益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将“收支情况表”调整为“收入支出表”,对财务报表的填报内容做了较大的调整。除将教育收费收入等作为财政专户管理资金单独反映外,其他相关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不再单独反映;把事业单位的支出分为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两大类,再按支出经济分类将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分为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等明细项目;将结余栏目按照结转结余管理要求,明确区分了结转和结余。随着政府不断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财政拨款在事业单位收入中所占比重不断提升,为了加强对事业单位财政拨款收支情况的核算和考核,增加了“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从而做到细化预算编制、加快预算执行进度、消化结转结余资金。政府支出分类改革取消了基本建设支出的功能分类,要求将基建支出纳入单位的部门预算,在与其他资本性支出统一核算的同时,单独设立了“固定资产投资决算报表”,将事业单位基建帐目并入单位财务报表体系,构成财务报表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要求事业单位将结转结余、对外投资、资产出租出借、资产处置、固定资产投资、绩效考评等作为财务情况说明书的重要内容予以反映。

四、财务分析报告的编制要点

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报告要求充分利用本单位财务信息与数据,对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对比,了解事业单位收支情况、资产状况和经济活动的变化与发展趋势,对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并提出改进的具体意见建议。事业单位分析报告为不仅是事业单位改进财务管理工作的依据,也为上级有关部门做出宏观决策提供重要参考数据。编写财务分析报告要本着抓住主要矛盾,实事求是反映问题的原则;在数字的运用上要恰当、准确,主要观点与相关数据材料相统一;在文字表述上要力求精练、准确。在内容上要包括几大方面:一是反映基本情况,列出主要分析数据,并与相关数据比较,使得差异与变化一目了然。二是对主要因素进行重点分析,要尽可能透彻地分析影响财务状况的主要因素。三是对财务管理工作做出客观评价,只有在肯定工作中好的做法与经验的同时,发现财务工作中所存在弊端与漏洞,才能形成对财务工作全面、准确、重点突出的评价。四是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工作的建议和措施。

作者:温杰兰 单位:抚宁县留守营镇人民政府财政所

第5篇

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是农村税费改革的继续和深化,是当前农村综合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今年,我州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即将启动,为搞好我县的机构改革,近几个月来,我们对全县各乡镇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和编制配备情况开展了一次调研,现将情况综合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乡镇事业单位机构设置情况

自20xx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我县共有8个镇、10个乡。按照州办发[20xx]25号和花办发[20xx]3号文件精神,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过程中,每个乡镇除镇卫生院、中小学外,统一设置8个事业单位,具体为:农业水利服务站、林业管理站、动物防疫站(加挂畜牧水产站牌子)、安全生产监督与农机管理站、农村合作经济与统计管理站(加挂劳务经济工作站牌子)、计划生育服务所、文化体育服务站、广播电视服务站。其中林业管理站、广播电视服务站以县管为主。全县18个乡镇,共设置事业单位144个,均为全额拨款事业机构。

(二)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编制配备情况

以上144个事业单位,共配备全额事业编制443名,实有工作人员458人。其中:农业水利服务站核定全额事业编制82名,实有工作人员120人;林业管理站核定全额事业编制44名,实有工作人员56人;动物防疫站(加挂畜牧水产站牌子)核定全额事业编制84名,实有工作人员62人;安全生产监督与农机管理站核定全额事业编制74名,实有工作人员49人;农村合作经济与统计管理站(加挂劳务经济工作站牌子)核定全额事业编制65名,实有工作人员60人;计划生育服务所核定全额事业编制51名,实有工作人员55人;文化体育服务站核定全额事业编制21名,实有工作人员30人;广播电视服务站核定全额事业编制22名,实有工作人员26人。

二、存在的问题

(一)机构设置欠科学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事业单位设置未考虑乡镇的经济承受能力。所谓事业单位,他本身就是为社会提供公益的,因此需要强有力的经费支持和保障。我县设立事业单位时考虑的是“小而全”,即规模小、配备全。由于乡镇财力薄弱,无力出资扶持,许多乡镇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功能履行不到位;二是事业单位具有行政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如:安全生产监督与农机管理站就具有监督管理辖区内的安全生产工作,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职能;农村合作经济与统计管理站也具有负责农民负担的监管、村级财务管理、土地承包合同签定等职能。而农业水利服务站却具有农资经营、水利承包等经营性职能。乡镇事业站所从事行政性职能和盈利性经营后,其公益性质几乎被忘却。三是事业单位都是国家举办,大包大揽的方式使地方财政成了“吃饭财政”。 我县所有乡镇事业单位都是政府出资成立,全部实行全额拨款。虽没有事业经费,工作难以开展,但干部职工的工资得按时发放,不少乡镇的一些事业单位人员成了一群拿工资,不做事的闲人,地方财政成了“吃饭财政”。

(二)人员编制欠合理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机构专业人员少,而老机构专业人员多。从总的来看,全县144个事业机构,实有工作人员458人,平均每个机构专业人员可达3人。但事实上,由于各事业单位的职能任务不同,所需要的专业人员也不同。在上一轮的机构改革过程中,专业技术人员是随机构进行调整的,这样导致了老机构专业人员多而新机构专业人员缺乏。如:农业水利服务站是由农技术站和水利站合并而成,核定全额事业编制82名,实有农业和水利工作人员120人,超编38名;而安全生产监督(新增职能)与农机管理站核定全额事业编制74名,实有工作人员只有49人,缺编25名,且都是安全生产监督人员,如把从事农业或水利工作的专业人员调去从事安全监督生产服务工作,他们的技术职称、工资标准等又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部分乡镇仍然存在“一人为站,两人设所”的情况,从业人员与其业务范围不相适应。如:我县18个乡镇的文化体育服务站核定全额事业编制21名,广播电视服务站核定全额事业编制22名,平均每个乡镇只能定1个编(人),严格来说,只有一个人的机构是不符合设立条件的。

(三)管理体制欠完善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乡镇没有独立的人事管理权,事业单位人员管理不到位。比如说:所有事业单位人员拿的是事业工资,其工资标准是由县人事局根据职称评定,而职称是由上级业务部门考评为主,乡镇一级政府没有职称评定和确定工资标准的权利。在人员的异动上,也是个人打申请报告,提交县人事领导小组研究,乡镇没有决定权,仍然难以摆脱“管事的管不了人,管人的不管事”的不正常现象。二是机构编制检查监督机制还未建立健全。比如说:对每个乡镇的事业单位,我办分别下发了“三定”规定。但现实是每个乡镇都没有完全按照“三定”规定的名称挂牌、撤并机构和组织人员开展工作。农业水利服务 站、农村合作经济与统计管理站等机构只是文件上的名称而已。三是改革次数频繁,乡镇事业单位体制难以稳定。20xx年,乡镇事业单位开展了一次改革, 20xx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我县乡镇事业单位又进行了一次改革。这次改革和20xx年的相比较,除广播电视服务站、国土建设管理站上划县直部门管理外,其余站所只是重新组合,职能任务变化不大。如今年或明年又开展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会面临一些负面良影响:首先是政策朝令夕改,让人无所适从;其次是换汤不换药,使人对改革失去信心;再次是部分刚竞争上岗的人员又将面临竞争压力,让人感到地方政府不讲诚信。

三、几点建议

(一)正确界定乡镇事业单位职能

对现有事业单位的职能进行全面清理,将原来由乡镇事业单位承担的安全生产监督、文化管理、农村经济管理等行政管理职能划到乡镇政府。将事业单位现有的一些合理的经营归纳分类,按照“稳定公益性,激活经营性”的原则,将公益与经营分开,在突出公益性的前提下放活农资经营、技术咨询、种苗繁育等职能。

(二)综合设置乡镇事业单位

职能划分好后,乡镇事业单位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实行综合设置。我们认为,每个乡镇最少需要设置以下四个事业机构:

1、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农技、农机、林业、水利、畜牧、水产等大农业范畴的各类服务工作;

2、文化产业服务中心:负责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服务和地方文艺的开发和保护等工作。

3、农村建设开发服务中心:负责为农村建设开发提供各类服务。

4、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负责承担计划生育技术工作。

原8个事业机构相应作如下调整:一、安全生产监督与农机管理站撤销,其行政职能并入乡镇政府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农机服务职能并入“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二、农村合作经济与统计管理站(加挂劳务经济工作站牌子)撤销,其行政职能并入乡镇政府的经济发展办公室,其他职能划入“农村建设开发服务中心”;三、文化体育服务站、广播电视服务站行政管理职能划入乡镇政府的社会事务办公室或县直主管部门,其公益性职能并入“文化产业服务中心”;四、农业水利服务站、林业管理站、动物防疫站(加挂畜牧水产站牌子)的行政职能划入县直主管部门,其他职能划入“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五、计划生育服务所予以保留,更名为“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当然,以上只是调整的一些建议,但不论乡镇事业单位如何调整,最好一定五年不变,以保证机构的正常运转,检验改革的效果。

(三)、合理确定人员编制

实践证明,在现阶段,实行编制总量控制是抑制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盲目增长的有效措施。州级机构编制部门可根据各县的实际情况,根据科学测算后,对乡镇事业编制实行总量控制。县编办在上级下达的编制总量范围内,可根据乡镇分类标准,结合乡镇的实际供养能力和实际工作需要来确定人员编制。参考意见为:二类乡镇40左右,三类乡镇30名左右,四类乡镇20左右。在定编定岗时,必须认真调查摸底,并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需要提出不同岗位需要人员的条件和要求,推行事业单位编制实名制管理,实行“一人一岗一编”,真正做到定编到岗到人。

(四)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

一是明确划分县直与乡镇的管理权限,建立相关协调机制。在确立乡镇事业单位的管理权限时,必须以县委、县政府名义行文,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使县直与乡镇在管理上有制可依。如果明确了事业单位以乡镇为主管理,其负责人任免权、人员调配权、业绩考核权应归还乡镇。甚至可以允许乡镇政府完全以自己的财政收入来确定自己的机构和人员编制。人员调配可由乡镇提出方案,在编制允许下,由组织、人事编制部门征求业务主管部门意见后开出调动介绍信;业务主管部门临时抽调人员的必须征得乡镇同意后才能抽调。其他如职称评定、工资调级等业务工作需由县直部门负责的,在发生变动时,也必须先征求乡镇意见后再决定是否给予办理。

第6篇

【关键词】公共事业单位 预算编制 方法

公共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是指公共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并经过规定程序批准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它反应着公共事业单位和财政之间的资金领拨缴销关系和事业计划、工作任务的规模和方向,是完成事业计划和工作任务的财力保汪,也是事业财务管理的依据。由于公共事业单位活动内容各异,业务状况不一,收入差别较大。许多公共事业单位一般不直接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没有足够的收入,在为社会提供给公益的过程中,难免收不抵支,政府需要无偿拨付一定的资金.保证他们活动的正常开展;而有的公共事业单位收大于支,按规定要上缴政府预算。这些构成了公共事业单位预算与各级政府之间存在着资金拨付缴纳关系。

一、公共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意义

1.公共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确保公共事业计划和任务得以完成

公共事业单位主要在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社会福利、农业等领域从事公益性的业务活动。他们开展工作和业务活动所发生的资金耗费,多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解决。而公共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就是有计划地筹集资金和安排支出的活动和过程,筹集资金是安排支出的前提,安排支出是筹集资金的目的,是从财力上保证公共事业目标的实现。

2.公共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确保公共事业目标得以实现

公共事业单位预算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公共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公共组织预算是各级财政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事业组织支出涉及文教科卫、社团中介等各个领域,编制公共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就可以及时掌握我国公共事业的运行状况、发展趋势,以及出现的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公共事业的健康发展。

3.公共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确保公共事业组织财务管理水平得以提高

公共事业单位预算编制贯穿于公共事业组织内部财务活动的全过程,是公共事业组织财务管理的核心。严格的预算管理对于提高公共组织财务管理水平具有四个方面的作用:

(1)通过全面反映公共事业组织各项财务收支状况,为公共事业组织财务管理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依据。(2)可以使公共组织财务管理按照预算规定的内容,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避免工作的盲目性。(3)可以使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有明确的增收节支目标,合理安排收支,调动员工积极性。(4)以预算为基础对实际工作进行评价与考核,来揭示矛盾,发现问题,并进一步寻找造成差异的原因,以便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纠正偏差,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公共公共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方法

预算编制涉及计算指标时应用的具体方法。预算编制方法可以分为:

1.固定预算法

固定预算法也可称为静态预算,是指预算的编制“不考虑”资产、人数和事业发展及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对相关收入和支出进行测算的方法。这里的“不考虑”,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影响太小可以忽略不计;二是难以估计影响的不考虑;三是在预算年度开始前,对相关计划已经确定的业务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用固定预算法编制的收入、支出在一定的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超过一定的范围就应当考虑采用其他方法。

2.弹性预算法

弹性预算法也可称为变动预算,是指编制预算时根据资产、人员及相关业务的变化而对相关收入和支出进行测算的方法。这种预算编制方法,反映了现实经济生活中可变因素的影响,在高校收入支出预算中被广泛采用。如学费收入,考虑到收费数额较大,而且实际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在年度之间均会上下浮动,这时根据预算年度计划招生人数、在校学生人数和相应收费标准测算较为科学、合理。

3.增量预算法

增量预算法是以现行预算为基础并预测变动量来测算相关收入和支出的预算编制方法,又称为“增量预算”或“减量预算”。增量预算法的显著特点是:从现有的预算出发,假定目前的收入、支出水平是必不可少的,在此基础上,对相关资产、人员和业务活动预测一个变动量,然后测算收入和支出。也就是说,根据经济业务的增减对现有的预算进行增减,就可确定预算年度的收支水平。这种预算编制方法简便,容易操作,同时由于考虑了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所编制出的收支预算易得到认同。

4.零基预算法

零基预算法全称为“以零为基础编制计划和预算的方法”,简称零基预算,是指在编制预算时不受过去经费收支实际情况约束,不考虑现有基础,一切均以“零”为基础,根据经济业务活动本身的必要性、合理性来测算收入支出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经费,合理配置资源。因不受现行预算约束,也有利于发挥各部门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管理人员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切实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5.定期预算法

定期预算法是指在编制预算时以会计年度(如日历年度)作为预算期的一种预算编制方法。传统预算编制一般都属于定期预算,其优点是能够使预算期间与会计年度相配合,便于考核和评价预算的执行结果。由于定期预算往往是在年初或者提前两三个月编制的,难以对预算年度学校整个业务活动做出准确预算,尤其是对后期的预算只能进行笼统的估算,以及连续不断的业务活动,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

6.滚动预算法

滚动预算法又称连续预算或永续预算,是指在编制学校预算时将预算期与会计年度分离开,随着预算的执行不断延伸补充预算,使预算期永远保持12个月的一种方法。具体做法是:每过一个月份或季度,立即根据前一个月份或季度的预算执行情况对以后月份或季度进行修订,并增加一个月份或季度的预算,如此以逐期向后滚动、连续不断的预算形式来安排规划学校未来的业务活动。

总之,各项公共事业发展计划和公共事务管理任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是公共事业组织活动的范围和方向的反映。因此,公共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应当以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各项财务制度为依据,体现国家资金积累和资金使用的方针和政策,根据完成公共事业计划和公共事务管理任务的需要,合理安排和分配资金。

参考文献

[1]蔡拓.全球治理与中国公共事务管理的变革[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2]黎斌.事业单位经营机制的经济学 [J].理论前沿,2001(17).

[3]吴知论.事业单位三分法及改革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03(2).

第7篇

1.缺乏科学的资金预算管理

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是资金管理的基础,是对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进行预测、计划、控制和评价。实施科学的预算管理,能够保证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使用具有计划性、科学性、效率性和合理性。但是,当前事业单位在自己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一系列的不足,制约了资金的科学使用。首先是事业单位对资金预算的前期准备工作缺乏计划,造成资金的预算编制不够详细、具体,没有建立科学的预算编制制度,这将导致事业单位的预算外拨款、上年度结余没有纳入年初预算,预算外资金未纳入部门预算当中,事业单位预算严重超支等问题。另外,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存在有效的监督和控制,财政资金在使用的过程中缺乏科学的监督和内部控制,造成财政资金被挪用、挤占,造成资金闲置浪费,发生和违法乱纪行为,影响资金使用效益。最后,缺乏对预算管理结果的评价,财政资金在使用之后,缺乏科学的绩效评价,造成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益得不到科学评价和反馈,不利于持续性的事业单位资金管理。

2.资产闲置和资金沉淀问题严重

事业单位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传统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在资金管理和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盲目性和片面性。事业单位习惯于争投资、争项目,盲目追求资产的最大化,在事业单位的资产配置过程中,重复购置或者盲目购置固定资产,造成严重的资产浪费,许多固定资产多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的状态,没有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往往受到个人动机影响,造成盲目的投资和资产购置,脱离单位实际使用情况,不利于财政资金落到实处,发挥最大效益,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另外,一些事业单位出于部门利益最大化的目的,置公共利益于不顾,最大限度的为单位争取财政资金,造成严重的财政资金冗余、沉淀和浪费,缺乏完善的资金管理方式,资金的使用效率得不到有效的提升,不利于财政资金的保值增值,造成巨大的浪费。

3.缺乏高效的内部外考核评价机制

内部审计是事业单位资金管理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事业单位尚未就内部审计部门进行专门设置,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缺乏权威性和独立性,制约了内部审计对财政资金管理的监督效率的发挥。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监督部门的权限范围受到了限制,影响事业单位资金使用和管理过程中的全面的、全过程的内部审计开展,不利于高效的内部审计控制。另外,内部审计大多处于事后监督,并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监督机制,这严重制约了审计作用的发挥,给资金的管理和控制带来诸多不足。就外部监督而言,外部审计部门和财政部门多重视对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的事后审计和监督,对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和资金控制水平进行实质性的监督和检查,缺乏有力的外部监督,制约了事业单位资金的保值增值和运营增效目标的实现。

二、加强对事业单位资金管理的措施

1.完善财务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资金管理体系事业单位提供资金管理和使用的效益,必须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资金管理体系。事业单位应当完善单位的财务管理机制,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多渠道对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使用和管理加以控制,维护财政资金的安全,保证财政资金高效使用,有效实现财政资金在良好的制度环境下使用和管理。完善的资金管理体系的建立,能够促进事业单位资金管理的科学性和计划性。事业单位应当结合单位的运营情况和外部环境制定自身的资金使用制度和条例,建立完善的资金审批制度,合理的控制事业单位的项目资金支出和固定资产购置等经费支出。另外,应当树立科学的战略发展目标,明确事业单位的发展方向和运行目标,促进财政资金使用的公共利益最大化。在事业单位战略目标的保证下,在完善的资金管理体系的支持下,事业单位才能够科学、合理、高效的使用资金,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2.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实行问责制度事业单位在资金管理过程中存在资产闲置和资金沉淀等我问题,制约了事业单位资金使用和管理效率的提升。因此,在资金管理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对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注重事业单位资金管理运营增效,激活资金沉淀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首先,应该提高事业单位资金的筹集效率,降低资金的筹集成本。其次,应该加强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采购的监管,避免出现盲目采购和资产闲置的问题。再次,应该规范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使用审批程序,设置专门的资金管理人员实施对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流动管理,避免专项资金遭到滥用和挪用的行为,实现专项资金专款专用,提升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后,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对财政资金的集中核算,设置专门的资金管理账户,促进资金的使用效率的最大化,避免造成资金沉淀和资金冗余。另外,在资金管理过程中,应该坚持履行资金管理问责制度,保证资金使用和管理的全过程都得到高效稳定的监督和制约,对资金使用部门的负责人开展责任问责制度,明确资金管理和使用过程的权责利,加强彼此监督制约,促进资金合理高效使用。

3.加强资金预算管理

在资金预算管理方面,事业单位应该根据资金管理制度和资金使用目的,制定科学的资金预算管理,结合上年度预算管理的问题和收支明细,制定本年度的资金预算管理。充分的考虑资金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详细的、充分的预算编制计划。对专项财政资金的使用要建立专门的项目库管理制度,对专项资金的使用进行事先科学的分析和审核,为预算部门提供科学的参考。另外,应该提升单位预算管理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保证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加强预算控制,并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科学的评价,以检验资金使用的效果和效益。

4.改进资金内外部监督审计方法

第8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加强劳动保障制度建设和基础建设,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劳动保障事业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就业、维护权益、保障民生,使劳动者充分享受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成果;围绕促进城乡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劳动关系与收入分配三大主题,深入研究全市劳动保障事业中长期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十二五”期间劳动保障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框架。

二、组织领导

成立《__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领导小组下设五个编制工作小组:

1.收入分配、就业与技能人才建设编制工作小组:由王林同志负责,市就业服务中心、局机关基金监督与劳动工资科、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科参与,贾宏明同志承担汇稿任务。

2.劳务输转编制工作小组:由杨艾琳同志负责,市劳务办承办,__(来源:文秘站 )同志承担汇稿任务。

3.社会保险编制工作小组:由周侃同志负责,市社保中心、局机关养老失业保险科、医疗保险科、工伤保险科参与,__同志承担汇稿任务。

4.劳动关系与劳动保障法制建设编制工作小组:由__同志负责,市劳动监察局、局机关监察与劳动争议仲裁科参与,__同志承担汇稿任务。

5.综合编制工作小组:由__同志负责,局办公室牵头、从局属单位办公室(综合科)抽调人员承办。

各编制工作小组负责本业务领域规划内容的组织落实和起草工作,综合组负责总体规划的合成撰稿,负责与市发改委的联络、信息通报及沟通协调工作。规划的研究和制定采取内外结合、上下结合、相互联动的方式,以局属单位为主,充分发挥各县区劳动保障部门、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广泛组织社会各界专家参与规划的研究、制定和咨询。

三、编制任务和工作安排

“十二五”时期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预计需要有五个方面的内容:

1.“十一五”期间我市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2.“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3.“十二五”期间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4.“十二五”期间的基础和保障能力建设

5.附件“十二五”期间重大建设项目

“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计划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为20__年1月至6月,成立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抽调工作人员,开展前期调研,各编制小组初步提出规划框架及思路、事业发展目标及任务、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和机构能力建设方面的建议。在此基础上,对上述规划建议进行汇总衔接,提请局规划编制领导小组讨论确定。

第二阶段为20__年7月至8月,编制规划草案。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十二五”规划工作小组按照确定的基本思路,修改完善市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框架,起草规划草案,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成立专家组组织论证。

第三阶段为20__年9月至10月,审定通过__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根据《__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总要求,修改完善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市政府审定后实施。

四、工作要求

1.各编制工作组开展“十二五”规划起草,要建立在对以往五年计划实施情况(包括计划指标、政策措施和经济社会背景等)全面总结和回顾的基础上,参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及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十二五”期间的总体目标和重大战略部署,结合市内外相关经济社会发展走势,认真分析全市劳动保障事业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按照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科学合理地提出“十二五”的规划建议。

2.各编制工作组初步提出规划框架及思路、事业发展目标及任务、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和机构能力建设方面的建议于20__年6月10日前报综合组。

第9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执行

一、预算的定义

预算是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国家年度集中性财政收支计划。它规定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和数量、财政支出的各项用途和数量,反映整个国家政策、 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同时预算还指企业或个人未来一定时期内经营、财务等各方面的收入、支出、现金流的总体计划。预算包含的内容不仅仅是预测,它还涉及到有计划地巧妙处理所有变量,这些变量决定着公司未来努力达到某一有利地位的绩效。

二、目前我国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的不足点

(一)经费的使用比较混乱

1.在实行部门预算以来,某些单位不仅没有按照部门预算的要求,对财政预算存在随意性和超预算,而且也不完全遵守财务制度的要求,不论是完善内部制度,还是经费的支出和管理,都还是遵照以前的管理经验,没有改进,也没有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处理。

2.在公用支出、列支人员支出、人员支出中,相关单位混淆支出,甚至把专项资金作为经常性的支出。正是因为这些种种问题,使得预算丧失其严肃性,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二)预算资金的使用不合理

虽然财政加强了预算资金进度的监控,按月份均衡使用预算资金。但是每个单位都有不同于其他单位的业务特点,不同项目的性质都有所不同,而且每个单位对资金的管理模式也不同,不同的项目对资金的需求量也不尽相同。因此,用统一标准衡量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是非常不合理的,还会造成为了赶进度而花钱的现象出现,由于资金的使用没有满足项目的实际需求,没有受到单位的约束,资金的使用效益就大大降低了。

(三)不健全的部门预算编制时间

我国部门预算编制时间通常是为公历年1月1日到12月31日,由于中央和地方的预算草案需要在人大会议召开时进行审核,即要在每月的3月份左右,审核结果一般是4月以后。这样,在1月份到4月份之间的4个月里,预算就失去了其实质性的作用,一年中只有8个月可以按照预算实现。

(四)部门预算编制方法不灵活,预算执行力度不够

在实际的预算编制过程中,财务部门和实际执行部门往往不会得到协调性发展,会存在信息不对称和沟通受阻等现象。而且由于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沟通不到位,造成财务部门缺乏相关部门发展的大量基础数据,基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多财务人员就只会参考过去的数据来参考预算,所以预算成了空文一张。这样的预算结果缺乏科学性,只不过是进行了片面的收支编报,根本就不能很好地反映实际中所需的收支。预算与实际收支不协调不仅让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失去严肃性,更使预算约束的刚性受到严重影响。

三、完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方案和相关意见的提出

(一)加强预算的监督管理工作

首先,预算单位要加大对内部的约束管理并建立明确的奖惩制度。培养每个岗位职员的责任感,奖励有绩效的职员,惩罚对工作不负责的职员,把绩效作为业绩考核的主要内容。其次,财政部门和各个预算单位应该随时关注支出执行进度的最新动态,对支出分门别类,按照性质分类,针对单位的业务不同特点做好相关的进度管理工作。对于资金的常规支出还应该采取月份均衡考核的方式,但是具体问题还得具体分析,例如,一些重要单位,重点项目的预算情况,还需要采取一些非常规的措施,查缺补漏,汲取经验,提高预算支出的管理水平,加强预算单位的责任感,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益。另外,财务部门与审计部门还应该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收支、预算的执行等各个方面进行监督检查,以便于能够及时发现问题,从而找出解决措施加以解决。

(二)建立合理的预算编制时间

如果把年度预算编制时间提前,预算编制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这样才能把相关准备工作落实到位,另外,带有审查预算议程的下级人大会议应该提前召开,这样的话,上级预算才有足够的时间汇编,从而保障预算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预算部门的决算管理水平

为了保证决算能全部反映预算的执行情况,需要加大对决算审查力度,对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的分别核算,这是决算管理过程中比较重要的环节。为了保障预算和实际执行情况具有一致性,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决算的效力,要求各个预算单位把决算的结果作为下一年度预算编制的重要依据和基础资料。

(四)健全预算内部管理的控制制度,引进绩效考核制度

事业单位是一个复杂的机构,涉及到单位的资产安全、单位财务风险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制定一个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保证事业单位健康有序运转起来。此外,仅仅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还不全面,同时还应该随时检查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回馈问题的存在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保证制度的持效性,进而保障了会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另外,根据预算的实际使用情况,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考评制度,不仅能够保证预算的实际执行力度得到强化,还能够让资金的使用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按照考核结果,表彰严格依照预算执行的单位,批评预算和实际执行不相符的单位,并责令其整改。

(五)注重预算执行基础,强化预算编制的管理水平,把法律法规落实到位

在预算执行中,除了提高预算编制的真实性、准确性,还应该严格遵守《预算法》、《预算法实施条例》中的各种规定。此外,预算部门应该在相同或者相近的物价水平下,维持费用具有相同的标准,建立联动机制,这样不仅可以在基本预算时有合理的标准,也为以后的财务监督管理工作提供了明确的依据。另外,对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预算编制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方法,对项目支出推进滚动式的管理,这样可以使部门预算编制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

(六)做好预算编制的准备工作

预算编制在预算管理中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所以,预算编制的基础工作尤为重要。首先,事业单位应该在对单位拥有的资产、资源状况进行全方位检查的同时仔细测算各个项目的收支范围和标准、财务目前的状态和预算执行的实际情况,根据各个部门的实际情况分配年度任务,编制出相关的小方案。经由相关主要领导的一一审核后,最后由财务部门编制成单位的大方案,使预算收支形成一个完整、有序、零失误的体系。此外,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各个部门应该取长补短,相互协调发展,不断完善预算编制制度。其次,建设完善协调的主要形式:共同事业编制主要是以项目预算内部和外部共同审计为主,以项目预算执行共同监督、验收、制定绩效管理考核制度为辅。这样可以使预算编制工作得到有利的发展,从而提高部门预算的工作质量。

(七)提升对部门预算编制重要性的思想意识

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下一年度所花销的的资金都是完全取决于部门预算编制。所以,在整个部门中,预算编制工作是最重要的。首先,事业单位主要的领导应该身体力行,不仅要在编制预算中建立一定的规章制度,给职员做好指导思想工作,更要亲力亲为监督着预算的执行。其次,为了避免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出现信息不对称、沟通障碍等现象的发生,应该加强它们之间的沟通、交流和互动。主动积极地听取业务部门在预算编制中的看法,以及他们在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再次,规范预算的执行,严格按照预算的相关程序来执行,同时需要大量普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不仅要让各种执行行为具有合法性,还要提高职员的法制意识。最后,还应该结合本身的业务性质,制定一定的支出控制方案并实施,从而使各种预算支出都能有条不紊的执行。

四、结束语

通过本篇文章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事业单位部门的预算编制与执行对于我国现行的预算管理体制有着划时代意义和改革性的现实意义。由于部门预算编制是一项周期长、系统多的工程,加之我国目前还处于预算管理改革的初级阶段。所以,预算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建立健全的预算编制制度,不断规范预算编制的制度和执行,科学合理的处理好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关系,做好预算编制与预算编制的相互衔接,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益,结合他国的成功经验,不断提高对预算管理重要性的思想意识,我国的预算管理事业将会稳步发展、越走越好。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医疗单位 人员编制 发展

公立医院首先要体现其公益性,才能成为解决基本医疗、缓解人民群众看病就医困难的主体。要加强其公益性,就不能过于强调创收,要让其成为群众医治重病、大病和难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平台。然而目前,作为公立医院政府核定了医院人员编制数,但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政府核定的医务人员数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医院发展需要。

一、医疗单位人员编制的重要性

人是医院管理重要的要素之一,人员编制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员管理的主要手段。正确合理地进行人员编制管理,对保证医院功能的充分发挥、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促进医院的良性发展,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的地市级公立医院绝大多数都录用了编制外人员,其中,尤其以护理人员为众。医院要发展,关键是人才,如果不能解决好医院人员编制事宜,势必阻碍医院的发展。更好地运用人力体现了人力资源编制优化的根本目的。

二、现医疗单位人员编制情况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需求也日渐提高。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现有的医疗卫生服务人员数量,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全方位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快速发展的医疗卫生事业的需要。全国各地诸多医疗卫生机构均出现在职人员不足,大量采用编外临时人员的情况。特别是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严重缺编,难以招聘和引进卫生人才,大部分人从薪资待遇或者名气考虑,宁愿留在大城市而不愿到县城、农村,严重造成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从另一方面看,也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康和边疆稳定。

1.机构编制标准相对滞后。现行的编制标准是由卫生部1978年制定的,近年来医疗卫生事业飞速发展,而国家没有出台新的人员编制政策,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存在人员编制不能适应发展、没有及时调整的问题。

2.机构编制管理观念淡薄。部分医疗机构为了满足业务工作需要,没有按规定到机构编制部门核增人员编制,随意进人、超编进人的现象比较普遍。

3.乡镇卫生院机构编制没有政策依据。长期以来,没有一个政策文件就乡镇卫生院的机构性质、人员编制性质和编制标准做出规范的规定,不利于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和稳定。

4.医护人员付出与回报严重不等。由于人员紧缺,现有的医护人员工作量大,辛苦繁琐,往往出现全天待命的情况,形成了医护人员付出与回报严重不等的情况,医护人员流失比较严重,缺编现象形成恶性循环。

为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要把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就医问题列为重点,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宏伟目标。建议人事编制部门按国家有关规定和我市卫生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给予增加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根据实际情况解决各卫生部门缺编缺人的问题。

三、解决医疗单位人员编制事宜的建议

1.对医院实际人员进行编制。对照《规划》中各医疗单位的规划床位数和编制核定依据,进行科学细致的评估和论证,按照“从紧、必需”的原则,重新核定其事业编制。一来可以解决医务人员工作强度大,人员流失问题;二来也可以促进医疗单位良性发展,社会和谐。

2.合理使用人力,充分发挥其才能。工人干部应没有身份之分,以能否胜任岗位为评判。建议凡今后市直公办卫生医疗机构引进医疗科研领军人物,达到一定条件和标准的,可以在编制限额以外带编制引进。

3.平等对待编制内和编制外人员。如果都依法签订了正规的劳动合同,并报劳动部门备案且依法缴纳各种社会保险,应该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受聘于政府举办地医疗卫生机构中的职工,应当平等享有国家规定工资待遇。

4.加强人员培训,营造“精临床,熟技能”的良好氛围。由资深护士和医生组织培训小组,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举行理论、实践方面的技能大赛。对医疗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制,付出多回报多。多鼓励医学专业毕业学生到县城、农村实习,开展大学生“下乡”活动。努力提高县城、农村医护人员福利待遇。

5.着力清理编外人员,压制主体用人规模。编外人员的长期大量使用,既不符合相关法规要求,也对单位今后发展带来隐患,医疗单位要认真进行梳理,压缩和逐步清退编外人员。对从事卫生技术业务工作的编外人员,可采取公开招考、竞聘的方式,选拔综合素质较高、有较强业务能力的骨干进入编制队伍;对编外人员从事后勤、服务等工作的,可逐步采取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办法,整体外包给社会上符合资质要求的企业,实行整体剥离。

参考文献:

第11篇

1、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品行端正,遵纪守法,无违纪处分及违法记录。

2、具有与履行招聘岗位相适应的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知识水平、教育教学能力和心理素质。

3、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要求专业对口;有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书。

4、身心健康,体检合格。

工薪编制情况:

事业外编制,劳动合同由劳务派遣公司,缴纳“五险一金” ;年薪4.6万(含社会保险);寒暑假带薪休息,住宿自理。

报名截止日期:2016年2月2日。

报名材料投递:[email protected]

联系人:欧阳老师,联系电话:13757468905

原标题:江北区灵峰学校招聘非事业编制教师启事

江北区灵峰学校

第12篇

为强化机构编制管理,科学配置机构编制资源,根据省、市编办关于集中清理“僵尸”事业单位的工作要求,历下区编办结合全区事业单位实际,积极部署,扎实推进,全面开展“僵尸”事业单位清理工作。

一、紧扣“一条主线”,全面核查事业单位运转状况。历下区编办立足本区实际,制定了以“理清单位主要职能、突出公益服务属性,简化优化机构设置、科学配置编制资源”为指导的工作主线,结合历年机构编制评估、事业单位清理规范、机构编制核查、实名制管理等工作,对已掌握的职责弱化、人员编制不合理、“小而散”的事业单位,长远谋划,提前开展“撤并转”工作,有效缓解了工作负担,实现了事业机构编制资源的合理配置。自2013年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开展以来,共撤销事业单位106家,整合调整事业单位36家,新建事业单位87家,收回事业编制1200余名,向教育、卫生、民政、街道办事处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领域补充编制500余名,通过“一收一放、撤一建一”等举措,实现了“清僵尸、顺资源、增效用、添活力”的目标。

二、用活“两大法宝”,强化事业单位监督管理。在清理僵尸单位的工作中,将机构编制管理与事业单位监管相结合,用好用活“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和“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两大法宝,实时掌控事业单位工作运行情况。《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是事业单位的“身份证”,是事业单位开展业务活动的合法凭证,未取得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单位不得以事业单位法人名义开展活动。通过查看事业单位监管系统、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核查事业单位是否进行法人登记,对于批准设立1年以上未正式组建或未开展工作、未进行法人登记的事业单位,均纳入清理范围。综合运用事业单位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情况及提报证明材料逐一核对,对事业单位履职情况进行实地核实,掌握第一手资料,科学划定清理范围,做到底数清、现状明、措施实、研判准。

三、坚持“三个衔接”,协调推进各项改革工作。一是与修订“三定”规定工作相衔接。在研究25个部门“三定”规定的同时,将其所属97家事业单位的职责履行状况、机构编制事项一并进行综合分析。对下属事业单位与机关内设科室有职能冲突的,对事业单位或内设科室进行调整;对工作任务不饱满的事业单位予以整合。二是与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相衔接。深入了解全区执法队伍种类、编制、执法人员、执法权限等,将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执法职能纳入到职责调整范围内,整合执法队伍,分类强化系统内综合执法和部门内综合执法,充实加强综合执法力量。三是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相衔接。梳理分析近年来新建、调整、撤销的事业单位基本情况,总结做法,形成经验,巩固事业单位改革成果。积极与有关部门对接,广泛听取部门意见,稳步推动从事生产经营、承担行政职能和暂缓分类的事业单位调整到位。统筹管理,动静结合,做好事业单位编制资源“加减法”,充分挖掘现有人员编制潜力,把腾出来的事业编制用于满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最大化发挥编制资源的使用效益。E:FQJ

关键词:僵尸事业单位 清理 事业单位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