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27: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所写作的一首羁旅诗,诗中用精炼而极富艺术价值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所见到的春意盎然、水面壮阔的景致,从而抒发了作者对南国初春到来时的欢喜,以及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通过对该诗的赏析,世人更倾向于此诗是借助景物描写来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把它定为一首写乡愁的诗。这就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嫌了。笔者认为,从诗句来看,此诗是一首和乡愁无关的羁旅诗。
作者王湾在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及第,后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优美的山水美景深深倾倒,写下了大量歌咏江南山水的优秀诗篇,但不知因何原因,王湾留存于今的诗作很少,现存诗仅有10首,而《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王湾的诗歌深受当时吴中诗人诗风的影响,有着清新隽秀的飘逸之美,而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也体现了他的这一诗风。
在首联中,“客路”“行舟”两个词语点出作者身份,是一位身在异乡的羁旅客,于是,有人就揣度此时的诗人会对故乡产生思念之情,这就未免有点绝对化了。难道仅仅凭借这两个词语就能意会出作者因思念家乡而产生愁苦的情绪吗?如果这样分析,那可就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了。且看一两句的后面三个字各写的是什么:“青山外”“绿水前”。诗人由楚入吴,沿江乘舟而行来到北固山下,所到之地是一个有着青山绿水的所在。他为什么停船?是因为眼前所见之景吸引了他。“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在遣词造句中,是很珍惜用词的。他会用最恰当的词语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表现出来。如果诗人的本意是要流露思乡的愁苦之情,它会选择一些更能表达他愁苦之情的意象。“青山”“绿水”,这些亮丽悦目的景致是足以让诗人产生喜悦之情的,也符合王湾清新隽秀的诗风。
而在颔联部分,作者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样对仗工整的句子,写出了春季到来,潮水上涨,漫上了堤岸,使河面更加宽阔。春风柔柔地吹拂着,使船帆高高地悬挂着的景致。这是身处船上的诗人所见之景。在读到“潮平两岸阔”一句时,我想起了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两句可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所写的,都是春水上涨,使人眼界开阔,内心顿生旷达之感。而“风正一帆悬”更是写出了诗人此时恬适自在的心情。悲伤之情,我想是无从而来的。
而最为有名的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的是诗人的所见所感。见到的是夜晚还没有消尽的时候,朝阳却从海边喷薄欲出;感觉到的是此时春天已经冲破了严冬的束缚,迫不及待地从旧年中走出,焕发着勃勃生机。“生”和“入”形象地把“海日”“残夜”和“江春”“旧年”联系在一起,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海日和江春那种动态的活跃之美。而这种时序的更替和新旧年交接的形象化描写,无疑会让人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使人产生一种欣喜之感。往往人们在分析此诗的过程中,会从“残夜”和“旧年”这两个带有贬义的凄凉色彩的词语入手,而没有从全诗的感彩整体分析。想当然地认为羁旅在外的诗人在面对时序更替的时候,生发出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再和后面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两句联系在一起,更加认为此诗的主题是抒发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认为此诗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我认为,此种理解是片面的。诗歌是精炼的语言艺术,如果此诗是写乡愁,作者在前四句里所做的铺垫是否太长了,直接写自己的乡愁多好、多直接。如果我们耐心品味,对这两句诗进行更深一步的理解,这两句诗还阐述了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这样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而这种人生感悟的获得,会使诗人更加留恋江南,更加喜爱初春时的江南风景。即使是身处异乡,但见到此种景致,定会使他萌生奋发向上的斗志。此时的诗人刚刚中进士,又赶上历史上文人最有希望的开元盛世时期,诗人是想有一番作为的,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诗人离家在外,这时的诗人,是没有时间来思乡的。
《河岳英灵集》中记载,唐代著名文学家张说在任宰相的时候,曾亲笔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题于政事堂,令朝中文士作为楷式。试想,哪一个朝中要员会把写满思乡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悬在居所里,弄得自己每天都愁眉苦脸的呢?唯一的解释就是这两句诗能让人产生向上的力量,流露的是积极乐观的心态,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哲理,这些要素才会让张丞相把这两句诗悬挂于政事堂上。
“诗言志,诗言情。”在前六句写景铺垫的基础上,诗人在结句开始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抒情是以自己身为羁旅客的身份为立脚点的,所以,先以问句的形式吟出“乡书何处达?”一句,这一句是很耐人寻味的,似有着身在异乡游子的淡淡忧伤,可是,“归雁洛阳边”一句一扫悲郁愁苦之情,鸿雁传书,使诗人最牵肠的思乡之情也找到了寄托的对象。这样,诗人就更专注于眼前的初春之景中,沉醉下去了。甚至,由于初春之景给诗人带来的美好感受,我想,乡书的内容写的也不一定是抒发愁苦的思乡之情这样的语句,而很可能是以欣喜的笔调尽情地描述南方美丽的初春之景,让家乡的人共同感受一番江南美景吧?
所以,笔者认为,《次北固山下》一诗,主题是畅游吴楚之间的王湾在春季到来时,见到南方美丽壮阔之景,有感而发,抒发自己的欣喜之情,进而表达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部分赏析者所体会出来的思乡之情,只不过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或是断章取义罢了。
关键词:诗经;兴象;文化
在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长河中,诗经是我国历史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以简约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劳苦大众勤劳劳作,安逸生活的生动画面,其中使用赋、比、兴的创作手法,更是我国文学艺术上的一大创举,丰富了我国文学创作。其中,兴这一创作手法在诗经中表现出较高的水平。
本文认为,在诗歌的表现手法中,兴这一表现手法通过借助外部事项来表达内心主题。随着对事件中心的研究不断深入,许多关于兴的话题被研究出来,d象就是其中一个。兴象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唐朝时期,在唐朝诗歌中最早体现出来。
一、动物兴象
(一)鸟类兴象
在诗经表达中,诗经开头时就是兴象开头,使用鸟类兴象来表达自身感情。据不完全统计,在整首诗经三百多篇中,鸟类兴象的使用程度高达五十多首。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发现,诗歌大多围绕着孝道和亲情进行阐述。与此同时,还围绕着男女的感情和婚姻进行阐述,体现了爱情的主题。
1.思归之鸟。在诗经的三章中,每一章都会体现黄鸟的兴象。在这之后会写出诗人对异族统治的憎恨,难于忍受异族压迫迫切希望回到故土的思乡之情。除此之外,在诗经中还有其他的关于鸟的兴象,表达的思想情感同样也是出门在外人对于故土的思念。
2.爱情之鸟。除了关于对于家乡思念的鸟类兴象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鸟类兴象是以男女之间的情感为表达内容。在诗经中,诗经往往采用鹊与鸠两种物象来描绘女子出嫁,凡是与有关女子出嫁的词语中都会出现这两个词。
3.原始崇拜积淀下的鸟类兴象。鸟类与人类不同,鸟类不受任何精神世界的束缚,不具备任何价值观念,其被授予一定的价值意义主要是由于一种超现实的神秘观点。
鸟类为什么会和我国祖先的亲情相关联,追根溯源还在于我国古代的鸟类图腾。在远古时期,我国祖先对鸟类图腾非常崇拜,这就解释在诗经中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鸟类兴象。图腾崇拜是原始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祭祀仪式,原始社会的人们不了解生育道理,认为是精灵存在父妇女的身体中才诞生新生命,于是将这些动物作为神灵开始计时,为的是整个民族可以繁衍生息。
在诗经中,我们还可以发现生殖兴象。生殖崇拜主要是由于当时生产力非常低下,人们只能依靠简单的狩猎过活。在原始社会时期,人口的增长意味着劳动力增加,意味着可以进行更多的狩猎活动。这是基于此点原因,人们对于生殖器非常崇拜,希望通过旺盛的生殖力量增加人口。
(二)鱼类兴象
从鸟类身上,在实践中于类型上鱼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诗经中,关于鱼的兴象诗歌非常众多,关于鱼的种类就高达几十种,表现内容也非常宽泛,表现主题与男女之间的情感有关,同时也与饮食有关。
1.合欢之鱼。在诗经中,我们可以发现有许多诗歌总是围绕着男女之间的感情进行描述,很多就是鱼为兴起的诗词,表达男女之间对爱情的追求。在诗经中,有关于感情的描述非常细致。我国著名学者闻一多曾指出,诗经中关于鱼的诗歌非常隐晦,鱼的出现标志着男女之间情感内容的出现并且引申出一些隐喻,如打鱼、钓鱼,这些鱼都与情感相关。
2.宴饮之鱼。除了男女之间的情感之外,对于鱼的兴象表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话题,那就是餐饮话题,尤其是王公贵族的餐饮活动。在诗经中,许多关于餐饮鱼类兴象的表达有很多种,如南有嘉鱼,君子有口等等都是与有关。
3.生殖崇拜作用下的鱼类兴象。对于鱼类兴象表达不同的含义,在本质上两者却是相同的,都源于人类对鱼类生殖的崇拜。在原始社会初期,人们在急需繁衍后代的情况下,原始人们将眼光投入了自然界。在远古时期,由于鱼的繁殖能力非常强,原始人对鱼的崇拜非常强烈,这种崇拜也是宗教意义上的崇拜,人类希望通过吃鱼获得强悍的生殖能力,以此扩大自己的氏族范围。
二、植物兴象
(一)树木兴象
1.家国之树。在诗经中有很多表达的人们妻离子散,独居他处,远离家乡之意,反映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在诗句维桑与梓,必恭敬止的句子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中间虽然就没有兴象,但是从侧面上却反映了树木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寄托了对家乡的思念。
除了与故乡具有联系之外,树木兴象还具有另一层意义,那就是贵族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例如诗经中有句名言,南有湍荆甘犀累之。这表现贵族之间在一起宴饮场景,描绘了贵族大人之间欢乐景象。
2.恋情之树。在树的兴象中,还有一部分是诗经诗句是与恋情有关,用树木来歌颂男女之间恋情。例如在诗句中使用乔木支持,来表示树的兴象。在全诗文章中,作者感叹没有能够得到自己心仪女子,希望有朝一日可以自己心仪的女子共度良宵。又如在诗经《唐风・有m之杜》中,作者通过树木表达了求贤、求爱、求美食的思想。
(二)药草兴象
1.思乡之草。在西周末年,周王朝日益腐败,诸侯之间开始了吞并战争,劳动人民尤其是底层劳动人民长期背井离乡,需要为诸侯的争霸战争服兵役和劳役,故在许多事件中出现了对故土怀念的情感,表达了远出在外的士兵常感寂寞之情,在表达这些情感中,许多诗句中都带有草药的兴象。例如在《{风・载驰》中就明显表示出了作者在回家路上遭受百般刁难,再无法回到自己家乡时所抒发的情感,表达了自身思乡之情。
与远出在外的家人一样,在家留守的亲人也思念着远在他乡的亲人,盼望的亲人可以早日回归,在诗经中也有许多这样的诗句如《召南・草虫》都表现的这些心情。
2.相思之草。除了思念家乡之外,诗经其他词语也表现了恋人之间不能相见的思念之情。例如在诗经《后妃之志》中,许多学者认为这是一首女子思念自己丈夫所创作出来的思绪,整首诗时以采采卷耳为开头,不断深入表达了自己对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
参考文献:
[1]桀溺.牧女与蚕娘[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170.
[2]吕氏春秋[Z].中华书局,2013:86.
[3]刘安.淮南子[Z].中华书局,2013:332.
[5]四库全书(文渊阁影印本):第一零四二册[Z].商务印书馆,2015:320;313.
学习目标
1、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涌现、潮湿、流通、舒服、印象”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学习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并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4、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
1、我来写一写这节课的学会的生字词。
2、表现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枝条
(
)的舞姿
(
)的声音
(
)的清风
(
)的流泉
(
)的印象
4、文中都描写了家乡的哪些景物?请写下来。你最喜欢哪处景物,请在文中划出来。
5、读了课文,你觉得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举例说说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吗?
6、搜集一些表现作者怀恋和思念家乡的诗、句,请你写下来。
7、你热爱自己家乡的哪些景物?(画一画或写一写)
知识链接
1、小桥流水人家:
语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人们通常用它来指代江南水乡。指作者的家乡,有小桥,有流水,有人家,与诗句相吻合。另外,用诗句做题目,更显得家乡美好可爱,富有诗情画意。
2、“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出自古歌中句。《帝王世纪》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歌词是:“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于我哉!”后名为《击壤歌》。这首诗描绘的是上古太平盛世,人民自食其力所过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太阳出来了,就开始干活。太阳下山了,就回家休息。生活是围着太阳走的。要喝水,就自己打井;要吃饭,就自己种地。人少地多,无争无忧。人们感到君王似乎是没有什么用的。现在人们对偏远地区的生活,也往往借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两句话来形容。
板书:
景色优美
8、小桥流水人家
活动快乐
一次上课,讲杜甫的《月夜》,曾引《杜臆》里“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一说,介绍一种手法――虚中写实。课后,有学生发问:老师,这里的“虚实”与《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中的“虚实”相同么?惭愧!这个问题竟然没有认真思考过,只能回答说:对不起,老师没有比较过这两个问题,明天回答你,好吗?
经过一番探究,我发现,《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中所阐述的“虚实”关系在中国古典诗歌也有体现,但与杜甫《月夜》所用“虚中写实”手法并不相同,于是,我得出一个结论: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有两种不同的“虚实结合”手法,遂把这个结论作为一个专题给学生讲解。
宗白华先生的《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一文中所述的“虚实”关系,具体表现为:艺术作品直接呈现出的部分为“实”,没有直接呈现但适当暗示的部分为“虚”;艺术作品直接的意象为“实”,有意预留的空白为“虚”;作品之内为“实”,作品之外为“虚”。在这里,“实”是基础,是手段,“虚”是主旨,是目的。虚由实生,实仗虚行。这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表现为“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在这里,“景”为“实”,“情”为“虚”。“情”由“景”而生,“景”依“情”而设,写景是手段,是载体;所抒之情是主旨,是目的。李白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现的是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以及友人之间那份深厚的情谊,可诗中并未言明,而是寄寓在“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写景的诗句上,是典型的寓情于景的手法。柳永词《雨霖铃•寒蝉凄切》,为什么选取“寒蝉”“长亭”“兰舟”“千里烟波”“暮霭”“杨柳”“残月”等这些“实”的意象来写呢?因为最能表现属于“虚”的离别之情,这是典型的借景抒情手法。再来看看宋代朱淑真诗《秋夜》:“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这是2004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题的诗歌鉴赏文本,其题目是这样的:“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命题者的意图就是考查考生对“情”“景”关系的理解。在三、四句中,作者写了凉床、月影、梧桐等“实”的意象,所要表现的是离愁别怨这一“虚”的意蕴,把这“情”与“景”结合起来,就不难得出答案了。以上所述,都是“以实写虚”一类。
我们再来看开头提到的“虚中写实”这一手法。这里的“虚中写实”也是诗歌鉴赏中常用的术语,其“虚实”关系具体表现为:眼前之景,现实之事为“实”;假设之景,想象之事为“虚”。“实”所表现的内涵是主旨,是终极目标,而“虚”是手段,是载体,是为“实”服务的,故有“以虚写实”这一说法。很明显,这里的“虚”“实”,与上段所述“虚”“实”是不相同的。高适诗《除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明朝又一年。”就运用了“虚中写实”的手法,第一、第二句写的是“实”景“实”事,表现的是诗人在“除夜”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第三、四句却撇开自己,从对方入手,想象故乡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这是“虚”写,从而更能表达自己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这就是典型的“以虚写实”。回过头看杜甫诗《月夜》,据背景材料,诗人写此诗时,正被安禄山叛军所俘,禁在长安,诗人本是抒发战乱中对家人的想念之情,此乃“实”也,却偏从妻子、孩子的角度落笔,想象妻子如何对月思念自己,孩子如何“未解”思念父亲,此乃“虚”也。于是,就有“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一说。这种写法更能表现诗人于战乱中对家人的担忧与思念。再来看看2005年高考语文试题(广西用卷)第12题,该题所用文本是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设题时有这样一问: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很显然,这里考查的是诗歌的表现技巧,而这个技巧刚好就是“以虚写实”手法。前两句是“实”写,表现的是冬至之夜诗人还在孤身一人在外飘零,禁不住“思家”。而后两句却撇开自己,想象家人在“冬至”之夜正在想念飘零在外的“远行人”,这是“虚”写,虚实结合,以实为主,“虚”为“实”服务。
经过这样举例比较辨析,学生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关键词]形容词;动词;拟人;喻体;和歌
[作者简介]曾洁,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山东济南250100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3)02―0llO―03
韩国学者李御宁先生在研究日本人的意识时提出这样一种新奇的观点:“土壤分析不总能解释花的美丽……与其说深刻分析、探索文化的形成原因,注重因果评论,不如从更深的角度去探讨它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一系列现象。”暂且放下对历史文化以及潜意识的研究,而只是将现存的种种文化现象连缀起来,应该有助于我们对某种文化形成一个宏观的认识。同样,这也不失为一个品味诗歌的好方法。如果我们暂且放下作者的人生经历、所属派别等等巨细的背景知识,而单从诗歌本身着手,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因此,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尝试用这种方法来赏析中国的部分唐诗,以期获得新的感悟。
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看,萨特的“存在主义”是最合理又不失艺术创造者之感性特征的。他说,人首先存在,然后创造自己的本质心。换言之,你可以决定自己之为何人。同样,你也可以决定自己所见之物为何样。这虽然是唯心的观点,却适用于解释文学艺术领域的气象。比如有“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也有“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阴晴雨雪、四季轮转本是自然规律,诗人却让其与人间情感建立联系,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月”在诗歌中属意象。《周易・系词》有云:“圣人立象以尽意。”我国清代文论家叶燮说:“可言之理,人人能言之,又安诗人之言之?可征之事,人人能述之,又安诗人之述之?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灿然与前者也。”可见,文学艺术追求的是那种最能体现作家审美理想的高级意象。单个的意象很难表达作者的情感,月只有配以“幽篁”(王维《竹里馆》)、“江波”(王昌龄《乌栖曲》)、“子规”(李白《蜀道难》)、“金樽”(李白《将进酒》)、“碧海”(李白《哭晁卿衡》)、流云(韩愈《谒衡遂宿》)才能营造出一种意境。诗人在选取月为意象的同时又配以哪些意象,就取决于作者的心境了。这便体现了萨特的存在主义。
不同的诗境中,月以不同的模样出现,如“素月”(王昌龄《乌栖曲》)、“孤月”(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明月”(王维《竹里馆》)、“清月”(韩愈《山石》)等。有的诗中,月还被赋予人的情怀,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有的诗人也以月喻人,如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中说:“长安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再如李白的《哭晁卿衡》中有“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秋色满梧桐”,等等。这里,笔者从五个方面来品味唐诗中的“月”。
一、与“月”有关的形容词
前面提到过一些形容月的词,如“素”、“明”、“清”、“冰(bing)”、“霜”这些表色彩和光泽的词;也有富于感彩的“孤”、“徘徊”这类词;有时,诗人会直接用其他景物来与月相互衬托,如“孤城月”、“江月”“夜月”等。
其中,“明月”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明”是一个有光泽又略显清冷的形容词,因此常与孤独的意境相关。沈俭期的《独不见》中有:“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这是一首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想念之人迟迟不归,唯有窗之月光关照着主人公。试想,如果这里不用“明月”,而用“素月”或“缺月”会有什么不同的意味呢?
“素月”在李白的《乌栖曲》中出现过:“起看素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晓何!”延绵的江波配以“素月”,将清晨来临时的景色细致地描写出来了。在这里,我们可以感觉到,“素月“应该是一个远景,而且缺乏光泽。《独不见》中,已有一个不归之人,我们暂且把他作为“远景”,如果将月亮也置于主人公不可及的位置,笔者认为就不符合远近相生那种和谐之美了。同时,富于光泽的“明月”,使得分隔两地的人儿那种思念之情更彰显于沉沉黑夜,在色觉上产生一种明丽的悲伤之美。
再来看“缺月”。苏轼的《卜算子》中有诗云:“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住来?缥缈孤鸿影。”这也是一首含有孤独之意的词。“疏桐”与“缺月”构成了绝妙的意境,但如果这里用“明月”呢?其实,在我来看,这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只是那样的话,首联营造的气氛就不一样了,“明月”的孤高清冷之感将代替“缺月”的哀戚深幽之感。如果再将“更教明月照流黄”替换成为“更教缺月照流黄”,就更差强人意了,因为“缺月”并不符合“照”这个动作。同时我们可以发现,沈俭期这首《独不见》很有色彩美,其提到地名,也选用有颜色的词,如“白狼”、“丹凤城”以及最后一句的“流黄”,这些词都会给读者不自觉地在潜意识里绘制一幅富有色彩美的图画,我觉得正是“明月”给这些颜色增加了光泽,这是“缺月”不能代替的重要原因。
二、拟人化的“月”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出现了很多“月”。其中有一句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我觉得,这个“待”字用得极好,与日本俳人松尾芭蕉的那句“日月是百代之过客”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待”字,将月亮描绘成含情脉脉的少女,又体现了时间的流逝。王维的《竹里馆》有“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个“相”字,也将月拟人化了,显出一种殷勤乖巧的模样。李白的很多诗中都有“月”,如“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一个“送”字,使得天人之间的距离拉近,这里的月仿佛是一位女神,助凡人一臂之力。
韩愈的《八月十五夜》则将月与人情置于对立的关系:“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这与李白那种“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自娱之情形成鲜明对照,充满愤懑之感。
三、与“月”相关的动词
在收集与意象“月”相关的唐诗歌时,笔者对这一部分最感兴趣。人与月、山与月、江与月、鸟儿与月、碧海与月皆因巧妙的动词的使用而充满了和谐之美。现在,试举几例:
首推李白的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诗云:“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宣州谢眺饯别》有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中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应是少有的几个将月作为“友人”的诗人。月可以送他前往剡溪;月可以为他所揽,与他相拥;月也可以做他的信差,想好友传递愁情;月也可以与他举杯对饮。在李白心里,月应当是人格化的仙子。那种天人和谐之美在李白的诗中有很多。他还曾将逝去的好友比作明月,在《哭晁卿衡》中有诗云:“日本晁卿辞,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梧桐。”晁衡便是作为遣唐使来中国的留学僧阿倍仲麻吕。他几次因遇海难归国不得,这一次又再次遭遇灾难,但是后来流落于他方辗转回到中国,最终终老于斯。李白当时听到他遇险的消息,以为他已经遇难,痛不欲生,故作此诗悼念之。
其次应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沈沈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笔者觉得,这首诗有日本“物哀”的意味,没有什么更深刻的不安或孤愤,只是随着景物而发生的关于思念和岁月流逝的感慨,因此显得纯净又优美。江月待人,斜月藏于海雾,人儿乘月归来,这种种与月相关的描写皆因这几个动词“待“、“藏”、“乘”使月亮活了起来,显得绰绰约约,含情脉脉。
最后,有一些比较相似的诗句。王维的《鸟鸣涧》有云:“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李白的《乌栖曲》有云:“起看素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晓何!”还有《将进酒》云:“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韩愈的《山石》有云:“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白居易的《琵琶行》说:“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几处的共同之处是,诗中有包括月在内的两个意象相互结合来构成美丽的意境。月与山鸟,素月与江波,金樽与明月,清月与山岭,江水与夜月,这两两一对的意象都因恰到好处的动词实现了完美组合。其中,笔者最欣赏白居易用的这个“浸”字――“别时茫茫江浸月”,读来有一种湿漉漉的悲戚之感。
四、作为喻体的“月”
前面提到过,李白将归国途中遇难的日本遣唐使晁卿衡比作“明月”,相同的将“月”作为喻体的例子还有一些。比如,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中有句诗云:“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这是描写家门前来客云集的诗句。这里用“月”来形容妓的美貌。我觉得“月”与“云”相呼应,还隐隐暗示着男女之欢。
张籍的《节妇吟》中也有诗句说:“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这是拒绝他人招纳之诗,但是以女子拒绝男子求爱的口吻写就的,比较有情趣。诗中将男子的心地比作太阳和明月,读起来可知道这位坚贞的女子原来内心里也是充满矛盾和无奈的,更让读者顿生爱怜之心。
五、唐诗与和歌中的“月”之比较
日本曾经师从汉学,以会作汉诗为身份高贵的象征,《和汉朗咏集》便是以汉诗某句为题,拟作和歌的集子。但是,日本人喜欢的汉诗诗句多以吟咏风物的为多,比如杜荀鹤的“琴临秋水弹明月,酒就东山酌白云”,金立之的“山人见月宁思寝,更掬寒泉满手霜”,白居易的“不明不安朦胧月,不暖非寒慢慢风”。这些是收在日本人编的《文华秀丽集》中的汉诗诗句。可见,不同的环境孕育着不同的文化观念。这里仅从“月”的意象稍作比较。
日本的和歌中也时常出现“月”这一意象。以松尾芭蕉的散文和歌集为例,里面的和歌俳句中,有21句提到了“月”。有的诗句中,“月”的角色与唐诗中的相似,如“雪中卖豆腐,归途月相映”,再如“马上惊残梦,月远茶烟升”,又如“月圆酒杯满,一饮共三名”,等等。后面这一句,其实是受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启发。在平安时代,自居易的闲适诗和感伤诗在扶桑很受欢迎,到了幕府统治的镰仓、室町时代,李白、杜甫之诗流行起来。
也有一部分诗句体现了他们对月亮不一样的情怀。如“红月属谁有,孩童竞相争”,“盗贼进我家,惟剩窗之月”。可见,他们将月亮当成了自己袖中的宝物,争抢她、怜惜她。松尾芭蕉也有诗云:“开锁引月入,光映浮御堂。”他们降低了月在空间上的高度,试想,这与小国意识有关吧。
前面提到过的阿倍仲麻吕在中国也曾寄思乡之情与明月:“翘望东天月,神驰奈良三笠山,皎月一样圆。”作者凝望着大唐的月亮,慰藉自己家乡的月亮也如此这般。
[参考文献]
[1]李御宁,日本人的缩小意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2]赵毅衡,傅其林,张怡,现代西方批评理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3]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一直传到这南方
神经末端的小半岛了吗?
一阵毛细雨后
泥土被新芽咬得发痒
斜向北岸的长坡路上
随手拣一块顽石
抛向漠漠的天和海
怕都会化成呢喃的燕子
从小时的檐下
飞寻而来
这首诗是诗人执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时所作。香港中文大学的校址在香港九龙半岛的沙田,这里与大陆连接成片,因而诗人生疑中国的初春有胎动来到了这南方神经末端的“小半岛”。古往今来,咏春的诗作可谓汗牛充栋,而余光中的这首《初春》却独有新意。
第一是雨后春芽萌发,诗人用一“咬”字,由“芽”及“牙”,此其一也;赋芽以勃勃生命,此其二也。故有“泥土被新芽咬得发痒”之奇句,一切景物皆着诗人主观之色彩。
第二是诗人突发奇想,抛石化燕。抛石化燕,本已反常,更为反常的是石燕是“从小时的檐下”穿越时空“飞寻而来”,这就更奇异了。化石为燕,显然不合情理,不合春季北燕南飞之自然常理,但是却合道,合思念故乡之道。这种反常的现象,在我国古诗文中,不乏其例。
宋代大诗人苏轼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1]。”所谓“反常”,是指诗的内容或表现手法不符合人所共知习见的常情、常理、常规;“合道”,则指这种反常的表现其实恰恰传达出诗人对生活独特的感受和发现,从而创造出不一般化的新奇的形象和意境,因而符合艺术创新的规律[2]。在灿若星河的中国古诗词作品中,反常合道、奇趣横生的警句宛若无数闪烁的明星。如“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李白《客中行》),“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杜甫《羌村三首》其一),“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唐金昌绪《闺怨》),等等,都是反常合道的典型,也是广为流传的名句。“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两句在内容上违反了人们通常写客愁的一般规律,无思乡之情,无哀怨之气。说它“合道”,是因为诗中写了酒美、酒具美、景美与主人的热情好客,表现出诗人流连忘返于客中的陶醉情状,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诗人重友情、嗜美酒、爱游历的独特个性,将五湖四海当做故乡的广阔胸襟。“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亲人久别重逢,按理应当喜悦,而不是“惊”和“怪”。诗人却用一个“怪”字,将妻儿们对自己突然归来而产生的惊、骇、疑、喜、怨等种种复杂的感情都表达出来了。这一反常的细节,生动地表现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伤害。“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首诗也描写了一个反常的细节,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黄莺应当是喜爱有加的,可诗中的女主人公却十分反常,竟打起了黄莺,不让它啼叫。原来,黄莺的宛转啼鸣吵醒了女主人公的美梦,因为此时,女主人公已远赴丈夫戍边的辽西,正沉醉在和丈夫相会的美梦之中。反常的表现,衬托出人物至真至纯的感情。
《初春》一诗中的反常,就集中体现在寄情于无生命的顽石,让它捎来故乡的消息,由此,诗人思念故乡之情,可窥一斑。
诗人流沙河在读到此诗时,认为结句是诗人的笔误,他认为在北半球春燕应当北飞,而秋燕才南飞。因此,据眼前之景,应当是春燕由九龙半岛飞往诗人的老家南京(诗人祖籍为福建,父亲为福建人,母亲为江苏常州武进人,诗人生于南京,童年在江南武进度过),鉴于此,他将结句改为:
向小时的檐下
飞寻而去[3]
这样一改,确实符合余光中在香港的实际地理情况,也符合唐人“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旧习,也就是诗人托燕子寻找旧家之意了。
但事实上,诗歌的巧妙之处除了上文所述的“化石为燕”之外,还在于这两句诗有“对面着笔”之妙。如流沙河先生所言,以诗人作诗时环境来看,应当是“向小时的檐下/飞寻而去”,但如余光中所说的“从小时的檐下/飞寻而来”又有何不可?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运用 “对面着笔” 这种写法的诗作很多,佳句也不少。诗人写思乡怀人之情,不说自己如何思念亲人,却说亲人如何思念自己,反而更加曲折深婉地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少,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明明是李商隐怀人,却由“君问”着笔,岂不巧妙?又如“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李白初出夔门,远游他乡,思念故乡之情是挥之不去的,妙在诗人说“故乡水”依依不舍,送我东来,思念之情不言而喻。笔者在分析冰心的《纸船――寄母亲》一诗时,也谈到了“对面着笔”之妙。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诗歌不说让纸船捎去思念,不说自己思念母亲,而是说母亲如若在梦中见到一只白色的小纸船,请不要惊讶。这就是“对面着笔”的写法,借此来抒写自己强烈的思亲之情。女儿强烈的思念之情,母亲毋庸置疑应当感受得到,这便是人们所常说的心灵感应,也是符合人们的情感规律的[4]。
此外,这种“对面着笔”的名句还有许多,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歌以写兄弟们登高时发现少一人来突出大家对自己的思念,更写出了自己思念兄弟之深情,不再着一言,加倍出真情。再如杜甫《月夜》中“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诗句不写自己困于长安,望月怀人,而写妻子于州独自看月,更有趣地是写自己的儿女不理解母亲为何望月,“不解”二字,既写出孩子的天真可爱,又写出妻子携儿带女的负担之重,更写出诗人与妻子之间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清人许印芳说:“少陵此等诗从《诗经・陟岵》篇化出。对面著笔,不言我思家人,却言家人思我,又不直言思我,反言小儿女不解思我,而思我者之苦衷已在言外。”[5]
由此观之,余光中的《初春》结句,如果不按照流沙河先生的理解,保留为“从小时的檐下/飞寻而来”,应当更好。故乡旧时燕子,穿过重重大陆,来寻海外的游子。这是一只怎样深情的燕子呀!写故物思我,而不写我思故物,其深情可见,其委婉深致可见。
参考文献
[1]清・孙涛续辑.《全唐诗话续编》卷上,转引自《中华古诗文》软件.
[2]陶文鹏.《古诗名句掇英》,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
[3]《台湾三家诗精品》,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0年9月,第一版.
[4]诸定国.《反常合道的不朽佳作》,《语数外学习》,2002年第6期.
考场读诗,因为时间和精力有限,要快速抓住诗歌的情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题材
诗歌抒发的情感往往跟诗歌题材有密切的联系,熟悉诗歌题材,也可以快速把握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如2011年考查了唐代诗人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从诗歌题材看这是一首咏古怀史诗。这类题材的诗歌通过对古人古事的描写,或歌颂古人,表达自己的情怀抱负;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警告当朝统治者;或感叹自己年华逝去,却壮志难酬。这首诗歌考查的难度就在于很多考生不熟悉诗人,也不了解具体的写作背景,虽然在注解里有给出作者的生卒年限,但是对于一部分不熟悉历史的同学来说,难度不小。但是如果考生熟悉掌握了咏古怀史诗这类诗歌,也可以帮助考生快速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诗歌题目“春日秦国怀古”就已经明示了这首诗歌的题材,诗后第一句“荒郊一望欲消魂”明确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是及其哀愁的。结合诗中描写的萧瑟的意象,以及最后一句“不堪回首思秦原”也能得出压派私裰情。把握了整首诗歌的情感,再来分析诗歌的情景关系就要容易得多。
又如2012年考查了宋代词人晏几道的《思远人》,这是一首怀人诗。这类题材的诗歌多抒发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又因为思念之人远在他乡,这样的思念大多是哀愁的。所以第8题第一个问题“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难度就变小了,而紧着着第二问“‘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也会相应降低难度。根据这首诗歌的题目“思远人”和诗句“千里念行客”可以明确答出诗歌的情感是对远方行人的思念之情。而首句“红叶黄花秋意晚”这样浓烈的秋景是描绘出了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了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当然,诗歌题材还有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离别诗等等,在复习备考阶段应当熟悉掌握不同题材诗歌的情感,做好知识储备。
二、意象
明代大学者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诗歌是形象的艺术。中国诗人作诗往往较少直白地表露情感,我们的传统审美习惯是含蓄,含蓄常常就表现为通过意象来表达情感。理解了诗歌意象,也就理解了作者的情感。从2013年到2016年间考查的即事抒情诗和即景抒情诗较多。如2013年新课标Ⅰ卷陆游的《鹊桥仙》,2016年新课标Ⅲ卷曹翰的《内宴奉诏作》等即事抒情诗和2014年新课标Ⅰ卷的《阮郎归》和2016年新课标Ⅰ卷的《金陵望汉江》等即景抒情诗。对于这样的抒情诗歌,要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就必须理解意象的内涵。
首先,要熟练掌握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以及意象的内涵。通过复习,考生可以对某一类意象所代表的某一类情感进行归纳整理。比如,表达离愁别绪意象的有杨柳、长亭、夕阳、酒、秋、南浦等;表达凄凉悲伤之情的意象有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等。熟悉掌握常见意象的内容,有助于快速把握诗歌情感。如2014年新课标Ⅱ卷韦庄的《含山店梦觉作》:“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孤灯一盏,透露出的是漂泊异乡的诗人的孤独与无奈,而“斜月”也已经不单单是天空中那一轮弯月。作为意象,它是作者多年漂泊,午夜梦醒后那份无尽的漂泊流浪之苦和去国怀乡之痛的唯一寄托。
其次,要注意多个意象所营造的意境内在的协调性。这种协调既是意象创设的意境的协调,也是意象与情感的协调。
一方面,景和情的协调性体现在景情的顺向关系上,即以哀景抒哀情,或以乐景抒乐情。如2014年新课标Ⅰ卷的《阮郎归》:“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词的上阙一开始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风吹雨,落花残枝的衰败图景,再加上小池的“寒”水,即使雨过天晴,红日却已西沉。这些意象的组合叠加,营造出了一种哀婉凄凉的意境,在这样哀婉凄凉的暮春景色中,抒发的自然也是一种“悲哀”的感情。再如2011年唐代诗人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诗中通过描写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一系列荒凉破败的意象,发出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因此在分析意象时,还要注意描写意象的修饰性词语,借助想象和联想,设身处地,感受意境。
另一方面,景和情的协调性还体现在景情的逆向关系上,即以乐景衬哀情。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歌的前两句写碧绿的江水,雪白的水鸟,青翠的山峰,花朵正怒放,简直就象燃烧着一团火,多么灿烂!后两句诗人笔锋陡转,可惜岁月流逝,归期遥遥,眼前的美妙春光非但不能引发诗人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他漂泊异乡不知何时归的感伤。诗人以乐景来衬哀情,这份漂泊的感伤让人读来更觉深刻。鉴赏诗歌,理解意象的内涵可以帮助考生快速把握诗歌的情感。
三、知人论世
了解诗人的生平遭遇和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也能帮助我们把握诗歌情感。如2016年新课标Ⅰ卷李白的《金陵望汉江》:“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诗歌前四句描写出了长江奔腾万里,横溃中原,水势浩荡的雄壮气象。这不仅是李白豪放飘逸诗风的体现,更是蕴含着只在盛世才有的豪情。“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是直接对盛世的热情歌颂。结尾两句化用任公子的典故,流露出盛世才子无用武之地的落寞惆怅。我们知道李白是盛唐诗人,在他的很多诗歌里,都洋溢着浓烈的盛唐气象,但是他一身才华,也只做得个御用文人,皇帝需要的只是用他的才华来粉饰自己奢华的生活。他郁郁不得志,被玄宗赐金放还,开始他的游历生活。因此他的作品也常常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惆怅。熟悉掌握了李白的身世遭遇和时代背景后,也不难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
【关键词】古典诗歌 植物意象
古典诗歌意象可分为五大类:自然界的,如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社会生活的,如战争、游宦、渔猎、婚丧等;人类自身的,如四肢、五官、脏腑、心理等;人的创造物,如建筑、器物、服饰、城市等;人的虚构物,如神仙、鬼怪、灵异、冥界等。
中国古典诗歌中植物意象丰富,如杨柳、梧桐、梅花、、竹林等,在诗歌中具有独特的文化内蕴。下面试浅析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植物意象。
杨柳。属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 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 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 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 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 后世就把 “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
梧桐。属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芭蕉。属愁苦类意象。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倾吐出来。
。属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寄托他那玉洁冰清、超凡脱俗的品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宋人郑思肖《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宋人范成大《重阳后二首》中“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等诗句,都借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
红豆。属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莲。属爱情类意象。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例 1: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例 2: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 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 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连理枝。属爱情类意象。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其他,如丁香:愁思或情结。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花开:希望,青春, 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桃花:象征美人。兰:高洁。牡丹:富贵, 美好。不再一一赘述。
关键词:创作特征 审美 二度创作
一、歌曲的创作特征中的“中国色彩”
《教我如何不想他》歌曲的歌词是刘半农所作的一首白话诗,歌词中洋溢出对大自然与生活的无限眷恋,同时流露出对危难中的“它”(祖国)的无线思念之情,后来经过赵元任谱曲成了一首经典艺术歌曲。赵元任将中国的五声音阶运用到乐曲的创作中,使其具有一定的“中国色彩”,而后又采用西皮原板过门的音调加以变化融入该曲。所以,整首乐曲都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使人能够感受到它的亲切性。特别是“教我如何不想他”这句在整首乐曲中一共出现四次,随着感情的起伏,作曲家所使用的调性变化,使歌曲中的主题更加鲜明,也使这一乐句在变化中得以贯通全曲而显示了歌曲的整体感。
二、《教我如何不想他》的创作特征中存在两种交流
在《教我如何不想他》中,笔者认为其中存在着两种交流,首先是中西音乐文化的碰撞交流,而后是演唱者与欣赏者交流的产物,下面我来解析一下这两种交流:
1.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我国有着灿烂的历史音乐文化,但到了清末到民国这段历史时期里,由于西方文化的涌入以及中国“新文化”的出现,使我国的音乐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新音乐”,它在近代中国的音乐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而有一部分传统音乐随着“新音乐”的出现以及社会、文化氛围等方面的变化而对自身进行改革以求生存,这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及氛围促使了本土民间音乐家的思考,当然在传统音乐里也有保持原来面目没有发展的成分。从古代音乐的发展,再到 “新音乐”的出现上看,这也说明我国的音乐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虽说“新音乐”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定义,同时也融合西方的音乐元素、作曲技法等等,但是我国很多“新音乐”产生都具有其民族性,《教我如何不想他》就是鲜活的例子,歌曲中有运用到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在此基础上赵元任先生又结合运用西方的作曲技法,这增加和丰富了这首歌曲的艺术表现力。
2.演唱者与欣赏者的交流
当我们在音乐厅欣赏音乐会的时候,我们在生理上会受到音乐的刺激,我们有可能因为某一首乐曲而产生自己的遐想,然而每个欣赏者的遐想不可能都完全一样,产生这种刺激的动机,有可能是单方面的,也有可能是双方面或者多方面,这种动机有可能来自音乐的本身,也有可能来自欣赏者所接触过的事物或者经历,也有可能是二者结合后的产物等等,笔者认为产生刺激的动机单纯地来自音乐本身,这对音乐的理解是片面的,乐曲本身并没有太过明显的情感可言,而是欣赏者在欣赏的过程中受到了音乐的刺激产生了情感。演奏者或者演唱者在尊重原作的情况下,加入自己对乐曲的理解或者结合自己的经历,并运用自己的演唱或者演奏的技巧来对作品进行修饰,在能够很好很好表现音乐作品的情况下使欣赏者产生一定的刺激与共鸣。在《教我如何不想他》中演唱者所要表达的“他”有可能是女的“她”、男的“他”,或者一切心爱的“他”,而欣赏者则有可能通过自己对歌曲理解,将歌曲中的“他”转化成自己理解中的那个“他”,但演唱者所表达“他”与欣赏者所理解的“他”有存在一定的共通之处,所以就会产生二者精神层面上的共鸣与交流。
三、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的二度创作应注意感受其中的“文学美”与“意境美”
1.《教我如何不想他》中的“文学美”
从歌词和旋律上看,《教我如何不想他》可分为四个乐段,而这四个乐段是对一年四季的不同描绘,始终贯穿这四个段落的中心思想就是作者对心中那个“他”的思念。
第一段描绘的主题是“春天”,歌词由飘着的“微云”,吹着的“微风”引入,马上就引入了一个春天微风拂面的的画面,作者将情感寄托在微云上,并且期待着微风能够轻轻地将思念吹向远方,带给心中所思念的那个“他”,“啊,教我如何不想他”是作者的第一次直抒胸臆,但还是略带含蓄。
第二段描绘的主题是“夏天”,“月光”、“海洋”相恋的缠绵情感,情绪连绵起伏,表现了长夜漫漫,作者对心中那个“他”的思念,于是第二次表达自己的情感,在第二段末尾,有出现了“啊,教我如何不想他”,思念装了着作者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月盈则亏感觉,所以作者又一次抒发了思念之情。
第三段描绘的主题是“秋天”,水面的“落花”,水中的“鱼儿”等等景物的出现,形象地描述凋谢的花瓣漂浮在水面上,在清澈见底的水底鱼儿自由自在的游着,作者看到“燕子”在树上仿佛在于她对话,于是又一次发出“教我如何不想他”的思念之情。
第四段描绘的主题是“冬天”,“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呈现了一幅凄凉的画面,体现了作者凄苦的心情,最后一次表达了自己如何能够不想念心中那个“他”的情感。
2.《教我如何不想他》中的“意境美”
任何乐曲都会有情感或情绪上的变化,或细腻,或粗狂,在乐曲以及演唱者得当的开合,起落,张弛中得到变化,从而渲染出歌曲所要的“意境美”。
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的“意境美”,我们可以理解为刘半农先生在留学期间触景生情思念心中的“他”,并将其转化成描写景物的诗句,其中的景物都被作者渲染上了自己的思念之情,使原本单纯具有“景物美”的画面,在经过赵元任谱曲之后,升华成具有“意境美”的画面。演唱者若把握好这种“意境美”,就要深刻的理解词曲作者的情绪。
四、结语
在声乐表演中想要正确的表现和融入情感情绪,笔者就必须对作品进行全面的分析,了解乐曲产生的时代背景,作曲家生平经历,乐曲风格等等,对些方面的了解越多其演唱的艺术表现力和再创造能力的空间就越贴切。
参考文献:
[1]韩国勋,吴晓娜.音乐表演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王大燕.艺术歌曲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首现代诗——冰心先生的《纸船》(板书课题、作者)。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冰心(投影显示):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
冰心诗文的魅力是那娓娓道来的温婉的调子,是水一样的柔情,是金子般的童心。《纸船》就是这样的一首韵味悠长的抒情诗。
她的诗以抒写纯真的童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在许多文史家的眼里,冰心是20世纪童心、母爱和良知的化身。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师:首先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这首诗。(学生自由朗读)
师:读完这首诗,你的内心会产生怎样的情感呢?
生1:我读出了对母亲的爱与思念。
生2:我感到这是作者对母亲深情的倾诉。
师:大家感受到了对母亲的爱与思念和对母亲深情的倾诉。(板书:对母亲的爱与思念、对母亲深情的倾诉)下面请大家再次带着这种感情去读诗。(学生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来朗读这首诗?(学生朗读)
师:哪位同学来评价一下?
生:我认为他读得很好,我在第二节中听出了沮丧,当纸船不能到达母亲身边时,作者很沮丧。
师: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调、语气和语速去读?
生:应该用一种比较哀伤的语调、比较舒缓的语速来读。
师:为什么?
生:因为诗人思念母亲、见不到母亲内心特别地感伤。语速慢一点能更好地表达这种情感。(教师点头表示赞许)
师:谁再来谈谈你的看法?
生:我认为像第二节中的“万水千山”应该读成重音。
师:为什么要读成重音?
生1:说明纸船要到达母亲身边需要经历很远很久。
生2:纸船虽然很小很单薄,但承担的是诗人深深的思念之情。诗人希望纸船载着这份沉甸甸的爱与思念跨越万水千山、历尽千辛万苦回到母亲的身边。所以这个词更能体现诗人思念之苦,思念之深。
师:你具有诗人的语言,把我们带入更广阔的诗的意境。所以我们在读“万水千山”这个词语的时候,就应该进入这位同学为我们描述的图景中去。同学们用笔为“万水千山”这四个字标上重读符号(学生标记)。同学们,通过我们对这个词朗读重音的讨论,你认为在诗歌朗读中什么样的词语需要重读?
生:能充分地表达作者感情的词语应该重读。
师: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深入体会诗的感情,把你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标画出来。(学生自读标画)
师: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哪位同学说一说你的看法?
生1:我认为“不灰心”应该重读。因为纸船尽管一次次地被天风被海浪吹打,但诗人并不灰心沮丧,仍然执着地一只只地叠着纸船。
师:同学们同意吗?(学生纷纷点头)那就标上重读符号吧。
生2:“母亲”应该重读。因为这是对母亲深情地呼唤。
师:对,这是一种深情的呼唤,只身漂泊在太平洋中的女儿思念母亲的情切,呼唤母亲,希望母亲能听到、能了解女儿的心愿,能理解女儿离家后的心情。
生3:我觉得“至爱”和“求”应该重读。
师:你能解释一下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吗?
生3:“至爱”是“非常爱”“极其爱”的意思,“求”在这里应该是“祈求”“恳求”的意思,表达一种急切的、急迫的心愿。
师:你掌握了一种很好的理解词语的方法,能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词语。正因为母亲对女儿的“至爱”才使离开母亲怀抱的诗人对母亲思念不已,才会有祈求纸船实现心愿的做法。请同学们将这几个词语标示一下。(学生标示)
师:我们一起朗读最后一个诗节,,读出这种深情的呼唤。(学生齐读)
师:为了加深同学们的理解,老师带来了一则材料,这是冰心先生在《寄小读者七》中的一段文字:
8月17日的下午,约克逊号邮船无数的窗眼里,飞出五色飘扬的纸带,远远地抛到岸上,任凭送别的人牵住的时候,我的心是如何的飞扬而凄恻!痴绝的无数的送别者,在最远的江岸,仅仅牵着这终于断绝的纸条儿,放这庞然大物,载着最重的离愁,飘然而去。(屏幕展示,教师深情朗读)
师:但愿这小小的白船能载着诗人的心愿回到母亲的身边。作者为什么要借这小小的白船儿表达对母亲深切的思念?
生:因为折纸船是儿童们的游戏,作者以这种方式表达感情正体现了冰心诗歌的特点——抒写母爱和童心,这是一种托物言情的手法。
生:我同意他的说法,只是想补充一点,老师在介绍冰心的时候,我记得非常清晰的一句是:“在许多文史家的眼里,冰心是20世纪童心、母爱和良知的化身。”我想,这首诗借纸船表达对母亲的浓浓的思念,恰恰体现了诗人的纯真的童心,恰恰体现了母亲对我的挚爱及我对母亲切切的思念。
师:你是一个很会学习,很会思考的学生。通过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我们不但懂得了这首诗的写作手法,更重要的是我们理解了一位诗人的创作风格。让我们带着这种深刻的理解再次朗读诗歌。(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诗歌的感情,学习诗歌不但要入情,还要入境。进入诗歌所创设的意境,感受诗人所处的情境,体会诗人此时此刻的心境。老师来朗读这首诗,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去体验去感受,展开想像和联想在你的脑海中构思一幅幅画卷。
(师配乐朗读)
师:老师初读这首诗时,被诗人真诚的情感打动了,老师试着用笔记录了自己脑海中的画面:
海浪滔滔,天风吹卷,遥遥的海岸越来越模糊了,但心中依然清晰的是母亲泪光闪闪的双眼。我轻倚栏杆,精心地将一只只用思念与泪水折成的纸船抛到茫茫的大洋之中。但这天风、这海浪又怎能知晓我的心愿?它们无情地将我的船儿翻卷回我的身边。船儿啊,求你,平安地驶去,将我的思念、我的爱带到母亲的身边。(屏幕屏示,教师朗读)
师:老师的文字只是想给同学们一点启发,让我们拿起笔抒写、描述诗歌带给你的情境。(学生写作)
师:哪位同学读读你所写的文字?
生1:浪花在大海母亲的怀抱里撒着娇,而我却孤独地倚着那凉凉的栏杆。望着一望无际的大海,不觉模糊了双眼,将那小小的船儿抛下在这无边无际之中,希望能将我的思念带给母亲。海浪却无情地将它打湿了;海风欢笑着吹卷起来,又唱着欢乐的曲子离开了。我仍在不断地叠着叠着……大海呀,请您休息一会儿吧,让我那心之船顺利地到达母亲的身边;大海呀,求您了,让船儿带我的悲哀远去吧!
师:老师从你的朗读中听出了深切的呼唤。
生2:海风呼啸,海浪无情地拍打着礁石。怒吼的是离别的歌,低吟的是忧伤的情。我小心翼翼地把我那沉沉的思念放进白船儿,却又怕这些纸船太小太小,无以承载我的哀愁。残酷的海风与海浪啊,我求你,求你平静一会儿吧,哪怕只一会儿。我求你们,让我的心之船顺利到达母亲的身边。
师:你的语言很具有诗的意境。
生3:海岸总是那么模糊,我翘首观望,却怎样都看不见。母亲,你可知道你的女儿对你是怎样的思念。飒飒的海风不停地向我扑来,扑向我这颗哀愁的、无助的心。我不知我该怎样做,这浪涛总是带给我遥远与不安。这时,我所寄托的只有一只只小小的船。我把我的心、我的情、我的思念全托付在这儿。只希望有一只能把我的心意传达。然而,海浪总是那么残酷,当我每一次坚定地把一只纸船投入海中时,浪涛总是把他淹没,淹没载着我的爱和思念的纸船。但我依然坚信,这纸船一定会载着我真切的思念流到母亲的身边。
师:同学们的朗读深深地把老师打动了。看来同学们都能入情入境地感悟诗歌。让我们一起深情地背诵这首诗。(学生齐背)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赏析诗歌的方法——入情入境地感悟诗歌,这样我们才能走进诗歌,走进作者的心灵,体味诗歌的美。最后推荐大家阅读冰心先生的诗集《繁星》和《春水》,这是《繁星·序》的中诗句:
零碎的诗句,/是学海中的一点浪花罢;/然而它们是光辉闪烁的,/繁星般嵌在心灵的天空。(屏幕显示)
其实《繁星》和《春水》都是诗人随时记录的点滴感受,愿同学们也能养成这样的习惯,让我们成长的天空同样可以繁星闪烁!
入情入境话“个性”
史绍典
“诗无达诂”,是对鉴赏诗歌“个性化”的一种描述。
《纸船》是一首抒情小诗,写于1923年,是冰心23岁时从上海乘船赴美留学途中,在远离故乡、远离母亲的海上写给母亲的。要个性化地读诗,恐怕要先了解冰心诗歌的个性。老师的“导入”,就清楚地提示了冰心诗歌创作的与众不同:
冰心诗文的魅力是那娓娓道来的温婉的调子,是水一样的柔情,是金子般的童心。
她的诗以抒写纯真的童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在许多文史家的眼里,冰心是20世纪童心、母爱和良知的化身。
这是解读冰心的法门;同时,它又营造了鉴赏《纸船》的氛围、定下了鉴赏《纸船》的感情基调。
入情“你的内心会产生怎样的情感?”——直接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让学生自己说出读诗的“体验”。学生个人的体验,是别人替代不了的,是读诗的“个性化”。这与学生所处的环境、他的心境以及个人的经历密切相关:
生1:我读出了对母亲的爱与思念。
生2:我感到这是作者对母亲深情的倾诉。
一是女儿对母亲的爱,一是女儿对母亲的倾诉。切入点、落脚点是不一样的(学生中,有特别爱母亲的,也有特别要向母亲倾诉的)。
引导诵读,着重在语调、语气、语速的把握上。因此,学生可以读出“沮伤”、“感伤”等等。“沮伤”,“是纸船不能到达母亲身边时”,“我”的失望;“感伤”,则是“思念母亲、见不到母亲”时,“我”因感触而悲伤。用词的准确,说明了学生情感把握的到位。
师生在把握重音上的切磋,很有意思。“万水千山”、“不灰心”、“母亲”、“至爱”、“求”等词语重音的体会,都不是教师教学的“预设”,而全部是学生在读诗过程中、在教师引领下、师生交往互动后的动态“生成”!体现了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他们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以及丰富多彩的情感活动:
万水千山,“说明纸船要到达母亲身边需要经历很远很久”;
不灰心,“并不灰心沮伤,仍然执着地一只只地叠着纸船”;
母亲,“因为这是对母亲深情地呼唤”;
至爱,“是‘非常爱’‘极其爱’的意思”;
求,“表达一种急切的、急迫的心愿”。
从多个侧面,对全诗的感情基调作了极富个性的把握(重音的体验,应该是极具个性的)。
对“很小的白船儿”的理解,更是体现着“稚子”对“童心”:
因为折纸船是儿童们的游戏,作者以这种方式表达感情正体现了冰心诗歌的特点——抒写母爱和童心。
我同意他的说法,只是想补充一点,老师在介绍冰心的时候,我记得非常清晰的一句是:“在许多文史家的眼里,冰心是20世纪童心、母爱和良知的化身。”我想,这首诗借纸船表达对母亲的浓浓的思念,恰恰体现了诗人的纯真的童心,恰恰体现了母亲对我的挚爱及我对母亲切切的思念。
这种感悟,不是我们成人所能体会得出来的,他是“稚子”(学生)对冰心的“童心”,这就是解读的个性化!
入境立足于情境的再现与再造。再现情境,是透过反复地诵读和吟咏,这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所以,当老师“朗读这首诗,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去体验去感受,展开想像和联想在你的脑海中构思一幅幅画卷”时,学生一定有了“海浪滔滔,天风吹卷……”意象,并沉浸其中了。
再造情境,则是“试着用笔记录自己脑海中的画面”,这是一个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恰如“接受美学”所主张的那样,作品的创作,最终是在读者的手中完成的。学生进入《纸船》的意境,是发挥“想像与联想”,再造一个他们自己心中的《纸船》。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的这个节气,我们都会在心里默默地吟诵这首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来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思念之情。
昨天是清明节的第二天,也是一个扫尘的日子,我、爸爸和妈妈一起去了乡下奶奶家,准备一起去登山扫尘。
说来也巧,我们刚刚出发,天上就下了小雨,但我们还是去给他们烧纸。
终于到了太公、太婆和小爷爷的合墓前,我们所有所有的人都是肃然起敬,直立在他们的合墓前面。爸爸递给我一根已经燃烧起来的香,香在不时的向外冒着烟,那香味是那么的浓重,让我一闻到这样子的香味,马上显示出一副沮丧,而又难过的样子。我们所有的人的手里都拿着香,一起为在“九泉之下”的太公、太婆和小爷爷鞠了一个九十度的躬,以表示我们对他们所有人的崇高的敬意。
我们拜完了之后,就开始给在”九泉之下”的太公、太婆和小爷爷烧在阴间的钞票,爸爸知道他们很会玩麻将,就多烧了一些给他们,有一亿的,有两亿的,有一百万的大钞票,还跟他们说:“人人都有不要抢。”我一听还好玩,他们有这么多钱一年也花不完,还用抢什么呢?
突然,我看见钞票上有天地银行,我就想啊,要是上面印中国银行就好了,这样就不差没钱花了。
但是,说来说去,太公、太婆和小爷爷你们“走”的太快了,儿子们刚刚成家,刚刚要孝敬孝敬你老们,你们就走了,如果要是你们还在的话,我想他们一定会好好的孝敬你们的。你们在天上要好好的过,我们也就高兴,但愿你在天上也要报你的下代平安。
在走的时候,我们又再次向他们拜了一拜,才依依不舍地离去。我也在说:“明年我们还来看你,在那里要好好的过,没事去打打麻将,要过的高兴,要报下代平平安安。”
六年级:576850173
(1)_______________,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心系苍生,胸怀天下,“_______,__________”,令人敬仰。
(3)北京奥运会即将举行,我们可以引用《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
(4)运用修辞,能使诗句灵动、表意隽永。“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巧用比喻,为寒冷的边塞增添了无限春意;“烽火连三月,_______________”,运用夸张,表达了杜甫对家人的强烈思念;“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运用拟人,使落花有情,表现了它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浙江金华市)
廉政文化进校园,让我们懂得了廉洁奉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翻开厚重的诗文书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正是一座座镌刻着“廉洁”与“奉公”的人生丰碑。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____________________ ”,沸腾着诗人报效国家的满腔热血;范仲淹的“
________________,后天下之乐而乐”,寄托着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 ”,抒发了诗人无私奉献的真挚情怀;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 ”表现了作者清廉自律的高风亮节。
三、(安徽芜湖市)
(1)蒹葭苍苍,____________。(《诗经》)
(2)三人行,______________。(《论语》)
(3)得道者多助,________。(《孟子》)
(4)采菊东篱下,________。(陶渊明《饮酒》)
(5)天街小雨润如酥,________。(韩愈《早春》)
(6)会挽雕弓如满月,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苏轼《江城子》)
(7)问渠那得清如许,____________________ 。(朱熹《观书有感》)
(8)古诗文中有许多体现作者关注国家命运或民生疾苦的名句,请你写出上下连续的两句(课内外均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湖北襄樊市)
(1)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
(2)____________,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3)____________ ,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4)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唱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放达宽慰之语,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5)《陋室铭》中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生活中,我们既要客观地认识自己,又要客观地看待别人,任何人都不是尽善尽美的,正如俗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五、(福建莆田市)
(1)蒹葭苍苍,___________。(《诗经》)
(2)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_____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4)人有悲欢离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5)杜甫的《望岳》中表达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与豪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站在江边,微风轻拂,江水浩淼,波平浪静,一叶白帆悠然地飘荡在江面上,恰似王湾《次北固山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景。
(7)北京奥运会将至,我们将以满腔的热情喜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正可谓“______,________?”(用《十则》中原句回答)
(8)中国古代关于清明、春节、重阳节、中秋节的诗句很多,请写出一个相应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北京市)
(1)_________________,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2)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_______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4)《钱塘湖春行》中描写早春鸟儿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湖北黄冈市)
(1)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2)____________________ ,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____________________?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描绘夜间、黄昏时江面上美丽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今天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倒计时第49天,请你借用一句古诗词表达对中国奥运健儿的激励之情: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江苏徐州市)
(1)____________,白露为霜。(《诗经》)
(2)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3)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 《破阵子》)
(4)____________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________________ 》)
(5)《 出师表》 中有这样两句话“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与《诸葛亮集》中“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的意思一致。
九、(湖南长沙市)
(1)子曰:“________________ ,思而不学则殆。”
(2)____________,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____________,千里共婵娟。
(3)王勃在《________________ 》中用“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安慰朋友,表明只要心心相印,哪怕距离遥远,也会觉得近在咫尺。
(4)8月8日,第29届奥运会将在北京开幕,请你引用《论语》中的“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来表达我们对世界各国嘉宾的欢迎之情。
(5)残酷的地震摧毁了我们的家园,但我们坚信,像陶渊明笔下所描写的“土地平旷,
____________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__ ,鸡犬相闻”的美好家园必将重现在美丽的天府之国。
十、(湖北恩施自治州)
(1)杜甫在《望岳》一诗中化用孔子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后主说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同样是写愁,李清照却把它搬上了船,她这样写道: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十一、(广东汕头市)
(1)子曰:“岁寒,____________。”(《论语・子罕》)
(2)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3)我们不要满足于眼前的成绩,而要放眼未来,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去实现我们远大的理想。(用杜甫诗句填空)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5)把文天祥《过零丁洋》默写完整。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十二、(河北省)
(1)俱往矣,____________,还看今朝。____ (《沁园春・雪》)
(2)________________,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3)最是一年春好处,____________。(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4)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________ ,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
(5)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 ,国恒亡。(《〈孟子〉二章》)
十三、(湖北咸宁市)
(1)________________,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
(2)人家在何许,____________。(梅尧臣《鲁山山行》)
(3)苏轼在《浣溪沙》中不自伤白发、不悲叹衰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
(4)温庭筠用“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望江南》)一句,生动地传达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而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也写过与此意境类似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十四、(浙江温州市)
(1)苔痕上阶绿,__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
(2)夫战,勇气也。________,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3)____________,隔江犹唱花。(杜牧《泊秦淮》)
(4)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 。(陶渊明《饮酒》)
(5)田家少闲月,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观刈麦》)
(6)____________ ,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7)5月,汶川遭遇八级地震,家园顷刻被毁,生命遭受劫难。危难面前,英雄的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灾区人民在绝望中重见希望之光,这正如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十五、(福建漳州市),
(1)一代天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沁园春・雪》)
(2)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3)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我们常用李商隐《无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赞美人们无私奉献的精神。
(5)《桃花源记》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____ ______, ________。
(6)在古代诗歌史上,“酒”是诗人吟咏的灵感源泉。请你写出古诗词中含有“酒”字的完整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内外均可)
(7)奇文共欣赏,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移居》)
十六、(黑龙江哈尔滨市)
(1)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 。(《十则》)
(2)____________________ ,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少壮不努力,________________ 。(汉乐府《长歌行》)
(4)____________,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5)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过零丁洋》一诗中,表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7)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中,表现桃花源里老人和孩子幸福愉快生活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七、(江苏常州市)
(1)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柳暗花明又一村。
(2)雨,是古典诗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意象之一。请写出古诗词中借雨抒情的2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与“高度决定视野,角度改变观念”的哲理意蕴基本吻合的2句古诗(扣住1句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八、(浙江奉化市)
(l)关关雎鸠,____________。窈窕淑女, ____________。(《诗经・关雎))
(2)__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3)鸟宿池边树,______________。(贾岛《题李凝幽居》)
(4)我国古诗文中,有许多关心民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佳句,请写出一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提升文化品位,有关部门准备挑选含有飞鸟的诗词佳句,镌刻在观鸟园的山石或廊柱上,请你推荐两句这样完整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九、(江苏南通市)
(1)蒹葭苍苍,________ 。(《蒹葭》)
(2)________________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____________ ,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4)江山代有才人出,________ 。(赵翼《论诗》)
(5)陶渊明《饮酒》一诗中表现诗人恬静闲适的生活方式和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
(6)王维《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塞外奇特壮丽的沙漠风光,画面开阔、气势雄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十、(湖南益阳市)
(1)潮平两岸阔,________ 。(王湾《次北固山下》)
(2)________,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3)____________,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沁园春・雪》)
(4)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________________。(艾青《我爱这土地》)
(5)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表现自己在俯仰之间悠然自得,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 。”
(6)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摇篮。古代诗人以她为题材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请任意写出一个与黄河相关的完整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一、(浙江绍兴市)
(1)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 。(《论语》十则)
(2)______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______________ 。(李煜《相见欢》)
(4)________________,背灼炎天光。(白居易《观刈麦》)
(5)举杯邀明月,________________ 。(李白《月下独酌》)
(6)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与李商隐的“____________ ,________ ”有异曲同工之妙,现在常用来形容无私奉献的精神。
(7)人生路上,我们不要因为一时的成功而洋洋自得,也不要因为一时的挫折而垂头丧气,只有保持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良好心态,才能勇攀高峰,实现生命的价值。(请用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句子填空)
二十二、(湖南株洲市)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________ ,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2)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___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
(3)苔痕上阶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二十三、(四川资阳市)
(1)明月松间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山居秋暝》)
(2)__________,____________。窈窕淑女,君子好逑。__________(《诗经》)
(3)受任于败军之际,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4)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毁坏房屋数百万间,数百万人无房可居。面对受难的同胞,最能表达我们心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5)“月”是古代文人骚客笔下常见之物,但表达的思想情感却各有不同。李白的“____________,随风直到夜郎西”,表达的是对友人的关切;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__________________”,抒发的是别愁离绪;苏轼的“________________ ,把酒问青天”,表达的是深深的思念和美好祝愿;杜牧的“______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创设的是淡雅的意境。
(6)“舟”常见于古代文人骚客笔下,但妙用不同。孟浩然的“________________,端居耻圣明”表达的是深感无人引荐,不能出仕为官,为民谋利的惭愧苦衷;韦应物的“春潮带雨晚来急,____________”,创设的是一种恬淡幽静的意境;刘禹锡的“____________ ,病树前头万木春”,表达的是诗人异常达观的态度;李白的“仍怜故乡水,__________________”,表达的是诗人对故乡无限留念,依依不舍之情。
【参考答案】
一、(1)谈笑有鸿儒(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4)千树万树梨花开家书抵万金 化作春泥更护花
二、铁马冰河入梦来 先天下之忧而忧 化作春泥更护花 濯清涟而不妖
三、(1)白露为霜(2)必有我师焉(3)失道者寡助(4)悠然见南山(5)草色遥看近却无 (6)西北望射天狼(7)为有源头活水来(8)示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四、(1)悠然见南山 (2)烽火连三月 (3)潮平两岸阔____(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五、(1)白露为霜(2)天涯若比邻(3)春蚕到死丝方尽(4)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6)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7)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8)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等等。
六、(l)闲来垂钓碧溪上(2)弓如霹雳弦惊(3)苔痕上阶绿(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七、(1)柳暗花明又一村(2)正是江南好风景(3)问渠那得清如许(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5)示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等。
八、( 1)蒹葭苍苍(2)长河落日圆 (3)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 (4 )瀚海阑干百丈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九、(1)学而不思则罔____(2)人有悲欢离合但愿人长久____(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5)屋舍俨然阡陌交通
十、(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十一、(1)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2)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5)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十二、(1)数风流人物 (2)人有悲欢离合(3)绝胜烟柳满皇都(4)芳草鲜美(5)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十三、(1)江流天地外(2)云外一声鸡 (3)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十四、(1)草色入帘青 (2)一鼓作气 (3)商女不知亡国恨(4)悠然见南山 (5)五月人倍忙(6)了却君王天下事(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十五、(1)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5)芳草鲜美,落英缤纷(6)示例1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示例2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7)疑义相与析
十六、(1)思而不学则殆____(2)夕阳西下____(3)老大徒伤悲 (4)人有悲欢离合____(5)千树万树梨花开____(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____(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十七、(1)随风直到夜郎西山重水复疑无路(2)示例: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3)示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十八、(1)在河之洲 君子好逑(2)黑云压城城欲摧(3)僧敲月下门(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5)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芳草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十九、(1)白露为霜 (2)沉舟侧畔千帆过 (3)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4)各领数百年 (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二十、(1)风正一帆悬 (2)造化钟神秀____(3)江山如此多娇(4)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6)示例: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②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二十一、(1)思而不学则殆 (2)山重水复疑无路 (3)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4)足蒸暑土气(5)对影成三人(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二十二、(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____(2)衡阳雁去无留意长烟落日孤城闭 (3)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