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写梅花的诗句

写梅花的诗句

时间:2023-05-30 10:27: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写梅花的诗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写梅花的诗句

第1篇

摘 要:诗歌鉴赏是近几年高考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拉分点。很多学生对此类题不知该如何作答。从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等方面进行方法指导,希望能对学生有所帮助。

关键词:诗歌;鉴赏能力;任务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在高考中,古诗词赏析是必考题,而且难度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完善。通过平时的教学,我们发现有很多学生在做题时感到鉴赏诗歌很困难,往往是读不懂诗,看不透题,答不对点,知识储备不足,那么,诗歌鉴赏自然就成了高考中的一个拉分点。那么,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看题目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犹如窗户,而且在题目中一般交作的缘起、对象、时间、地点、背景以及诗歌类别等信息,从题目入手既能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又能感知作者的情感。如宋之问的《题大庾岭北驿》就可以看出:大庾岭:交代地点。驿:驿站。说明诗人应该是在旅途,很有可能跟羁旅情怀有关。

二、看作者

诗歌鉴赏讲究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因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盛唐时期的作品多表现盛唐建功立业的豪歌,而晚唐时期的作品多表现晚唐王朝衰败的挽歌。而且,不同的诗人表现出不同的诗风。例如,李白:身处盛唐,豪放飘逸;杜甫:遭逢乱世,沉郁顿挫;陆游、辛弃疾:家国多难,激荡强烈的爱国情怀。而且,同一个诗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诗歌风格。例如,大家所熟知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她的人生道路可以说以南渡为界,南渡之前,生活优裕,所以她的作品充满了上流女子的闲适,但是,南渡之后,经历了国破家亡丈夫死去等一系列打击之后,生活孤苦,孤独无依,所以,她后期的作品充满了愁绪。所以,欣赏诗歌,一定要采用知人论世的手法看作者。

三、看注释

注释一般是解释原文中的写作背景、典故出处等较难懂的地方,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理解作者思想的重要环节,不可不看。

四、看意象

意象:就是寓“意”之“象”。象,即形象;意,即意念、情感,也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意象就是饱含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形象。

读懂意象,即读懂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品意境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的《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诗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独自承受孤独凄苦的主观精神。而范词中的梅花没有陆词梅花的多层次品格,诗人用“胜绝”“愁亦绝”来表现梅花的神韵:美到极点,而忧愁也到极点,并以独倚画楼之人的形象来与梅花互相映衬,渲染了愁思,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动人的。一经比较,两词意境深浅尽出。

六、品用典

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如姜夔的《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七、抓修辞

在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如,贺知章的《咏柳》,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诗歌是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无论是我国古典诗歌,还是中外现当代诗歌,都有着诱人的魅力。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应该通过课堂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和鉴赏诗歌的能力。让学生见到诗歌,不是恐惧,而是用美的眼光去欣赏它,那学生的水平就有了相当大的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会出现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第2篇

树有根、水有源。我喜欢画梅,说起来,也是有其根源的,根源早就萌植于童年生活之中,包括传统观念的支配、客观环境的影响,还有就是纯朴的童稚之心在模仿行动的潜移默化中产生的兴趣在起作用。

我出生在一个没落的书香之家,父亲是一个赶不上科举考试的农村知识分子—小学教师。他不但喜爱种梅,还经常咏梅、画梅。童年时代,我家小花园就有几棵老白梅,由于是好品种,因而乡间亲友们都要托我父亲为他们接枝育苗。我父亲曾当过渡头关村小学的校长,狮子岭山麓的校园里就曾种有二三十棵白梅,也都是他亲手接枝培植的。我出自好奇心,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经常当了父亲的助手,久而久之,我也从中学会了接枝育苗的一些常识。每当看见自己手植的梅初次发花时,就有说不出的高兴,因为这是我劳动的成果。我曾为之培土浇水,入冬老是观察着有否长出花蕾,一旦花开,内心的喜悦是不难理解的。后来随父亲到织贡镇小学读书,学校附近有座古庙叫做普济堂,院前就有一林老梅。这数十棵老梅虽然没有我家后园的古梅长得高,但“老”得很神奇,每到花开时候,我就跟随父亲和老师们去赏梅。他们边观赏梅花,边吟唱咏梅的诗句,也引起了我画梅的兴趣,或临摹,或写生,就只恨自己没有本事把梅花的清香画出来。

也许由于我从小就有幸受到这种得天独厚的熏陶,再通过自发的临摹、写生,遂使对梅花产生的浓厚的兴趣变成了真挚的爱。以后我的经历多了,生活接触面也广了,文学艺术的修养也有所提高了,有意识的和梅花打的交道也多了,我爱梅的程度也就日渐加深起来。

梅花以江浙一带为多,鄂、湘、滇、蜀和华南地区也不算少,广东就有个罗浮山,广州还有个罗岗洞,都是南粤赏梅的好地方。上面提到的省份我都到过,四川成都在抗战期间曾住过多年,湖北武汉因工作关系也曾居留数载之久。凡是遇到梅树花开季节,我总想到植有梅花的地方去欣赏一番,并收集一些有关梅花的画材。年代,我曾到过云南昆明并有目的地去黑龙潭欣赏那棵有名的唐梅;1976年在日本访问时也看过一棵著名的卧龙梅,虽然不是花开季节,但这些古梅的姿态都生长得很美,很可入画,有如陆游的诗句所咏叹:“重叠碧藓晕,夭矫苍虬枝,谁汲古涧水,养此尘外姿。”的确,梅愈老则愈夭矫盘错多姿,有如干戈剑戟,有如鹤膝鹿角。由于岁月的迁移,这种老梅的枝干鳞皴斑驳、苔藓蟠绕,满身都是与自然风霜雨雪搏斗经历的印记。所以说梅愈老则愈奇,愈古则愈神,动如蛟龙出海,静如卧虎伏地,不论或俯或仰还是作前、后、左、右面面观,都使人觉得美妙神奇。在画家眼中,铁干纵横盘错的线条和千变万化的空间构成了艺术上的形式美,并呈现着一种微妙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至于寒冬花开季节,却又是另一番境界。梅的生命力是很强的,老病梅往往长出茁壮的新苗,甚或已枯朽的古梅也会再得生机而重新萌芽发花,那种古逸老迈之气,正如石涛所咏:“干老枝枯冰玉屑,花娇色艳洒银皴。”文人画家每每喜欢以水墨写意画白梅,因为他们往往把白梅与雪联系在一起,赞为“傲雪”、“香雪”,或为“冷艳”、“冰肌”。辛弃疾有云:“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张泽民有云:“崚嶒鹤骨霜中立,偃骞龙身雪里来。”吴师道则云“春风雪里一枝花”等。又南粤罗岗白梅盛开时,人们亦称之为“罗岗香雪”。每当我读到这些写梅花的诗句时,进入到的便是哲理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怀。我体会到,有没有这等文学修养,画起梅花来是不大一样的。古人有自称“梅颠”、“梅痴”或“梅仙”者,我却最喜欢“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性格,它激励我自强不息,故我也把梅花看做良师益友而称之为“梅师”或“梅友”。

自古以来,梅花特别受到诗人、文士、画家的宠爱,寻梅、赏梅、咏梅甚至成了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在历史上将梅花人格化并与自己的生命融为一体的,以“梅妻鹤子”自许的林和靖最为典型;陆游也有“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老子人间自在身,挹梅不惜损乌巾”等名句传世。他们和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一样成为史乘佳话。

所谓画梅须同梅性情,写梅须具梅骨气,人们又赞扬王冕“画如其人,人如其画”为“人与梅花一样清”,就因为他曾这样题过自己所画的墨梅:“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画梅,将诗、书、画融为一体,他的梅诗、梅画,或题梅的书法,质文并茂、情景交融,体现出真、善、美的生命力和艺术境界,从而产生无限的感染力量。在历代画梅的名家中,王冕被誉为“梅仙”,他的诗、书、画我都比较喜爱,也敬重他的为人。

这一切使我意识到不能只执意于“为画梅而画梅”。我也明知梅花是前人吟诗绘画的传统题材,历史上已有不少名家,不知产生过多少不朽佳构,而且各家各派的风格极其丰富多彩。可以说,画梅在诗、书、画融为一体的中国文人画中,是最为普遍也是成就最高的。高剑父老师在倡导中国画革新时,也提倡“新文人画”,即摒弃旧文人画逃避现实遁世消极的思想,要求新文人画具有积极入世的时代感。当今时代不同了,画家的思想感情更应随新时代而有所变化,我以为这里有个“继往开来”的问题,亦即继承与发展的问题。今日的新文人画,到底要继承什么?既要发展,又向哪里发展?这对于画家来说,这些答案都得通过艺术实践体现出来。

老题材往往如旧剧目一样,内容大体是差不多的。但要知道,梅兰芳演《贵妃醉酒》,对观众来说,并非想知道这传统剧目的情节,只为欣赏梅兰芳的表演艺术;而梅兰芳演《贵妃醉酒》却能使观众百看不厌,每次都博得热烈的喝彩声。若换了个蹩脚的演员,同样演的是《贵妃醉酒》,艺术效果就会不大一样。画梅花这个传统的题材,就和表演传统剧目的情形相仿,梅花这一传统题材对于画人画品的要求都高而且严,若在技法和风格上老是重复前人或自己的一个面目,老是停留于古人昔时或自己眼前的水平,那是不能满足时代要求的。

第3篇

关键词:林逋 诗风 清瘦

林逋少年时家境贫寒,却勤奋好学。其性情恬淡好古,无意于做官。早年曾放游于江淮之间,后来隐居在杭州孤山。他极喜爱梅花,且又以养鹤自娱自乐,所以有“梅妻鹤子”的美称。林逋善于绘画与书法,但与绘画及书法相比,他的诗则更具特色,对后世的影响也更大。

林逋的诗可以分为四种:一是写景诗。这类诗作大多描绘的是四时之景及其隐居之处的西湖与孤山的景色。如《春日感怀》《西湖春日》《山中冬日》《山村冬暮》等。二是咏物诗。这类诗作所咏之物都是他生活中的一些平常之物和细小之物。如《笔》《墨》《茶》《山园小梅》《猫儿》等。其中尤以《山园小梅(其一)》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为代表。三是送别唱和诗。林逋的诗集中收有大量的为友人送别时所作的诗和一些唱和诗。如《送马程员外之任乌江》《送吴秀才赴举》《和酬周寺丞》《送范寺丞仲淹》等。四是表现隐居生活及情怀的诗。如《小隐》《孤山隐居书壁》等。可见,林逋诗的内容并不能算丰富,题材也非常狭小,他的诗作既没有涉及国家的政治大事,也没有提及到民生疾苦。甚至单就景物诗的描写来看,他所写的也只是他住所周遭的景物,丝毫未涉及到祖国各地的风格迥异的自然山水。这些题材上的局限性是和他个人的人生经历紧密相关的。由于他一生不仕不娶,在孤山过着优游的隐居生活,仅以种梅养鹤为趣。这些经历反映在他的诗作中,就渗透出了一种淡泊清雅的情怀。如他的《小隐自题》:“竹树绕吾庐,清深趣有余。鹤闲临水久,蜂懒采花疏。”仅仅只是自己居住的屋子旁有竹子围绕,诗人就觉得是趣味多多了。而一个鹤闲,一个蜂懒,更是刻画出了一种散淡、无拘无束和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在这里闲鹤的无所事事,懒蜂的自在安逸式的生活也正是诗人所向往的。这种慵懒的生活姿态,在诗人看来却是人生难得的自然情趣。所以后两句“酒病妨开卷,春阴入荷锄”就表现了诗人的生活态度,一如闲鹤和懒蜂那样任性无为,收放自如。如此整首诗就呈现出了淡泊清雅的诗境。

同样,诗人对于自身身世的慨叹,对于末入仕途,才华无人赏识的不平,也都在清泊淡远的诗境中表现出来了,这更增添了悠长的余韵。如《墨》:“青晕时磨半砚云,更将书贴拂秋尘。衰羸自顾空多感,不是临池苦学人。”《茶》:“石碾轻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这两首诗既形象传神地描摹了所咏之物,又结合了诗人自身的形象。大概是因为自己身体衰羸,多愁善感,不适合出仕的缘故,才使他自己的才华无人赏识,只能“闲对茶经忆古人”了。虽然诗人将心底的牢骚写得甚为隐晦,但仍依稀可以感受出诗人胸中的磊落不平之气。知音的难觅,使得诗人在漫长的隐居生活中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孤傲、清高之情怀。《湖山小隐》“黑头为相虽无谓,白眼看人亦末妨”,诗人能这样率性而为,任意舒放自己的性情,不也正是隐居的生活带给他的独特享受吗?诗人在其咏梅诗中,在描写梅花体态的同时,亦表现出了其高逸的品格,如《山园小梅》二首其一:“澄鲜只共邻僧惜,冷落犹嫌俗客看。”而在诗人的咏梅诗中,最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其《山园小梅》二首。一开篇即写出了梅花的傲立姿态,许多芬芳的花在冬天已凋谢、摇落,只有梅花独自开放,给孤寂昏暗的小园带来了一点明亮和热闹的色彩。接下来是描写梅花独特的精神风貌,诗人没有直接写梅花的姿态和幽香,而是采用了侧面烘托的写法。昏黄的月光下飘来了梅花清雅的芳香,这香气又似乎是若有若无,时断时续的,在朦胧的月色之下又添一份清新的雅韵。梅花仿佛天生就具有这样的高贵气质似的。尾联作者由梅花联想到自身,诗人的品格也如同这梅花一般孤傲、高洁。也只有诗人才能真正地欣赏梅花,喜爱梅花,理解梅花;也只有诗人的品质、襟怀是和梅花融为一体的。

或许是因为林逋是一位真正的隐士,终生不娶的经历及在西湖孤山的隐居生活,使得他的一生平静得如同一池春水,几乎没有任何的惊涛骇浪,所以他的诗作不论是写美景,还是写衰景,不论是表现哀情,还是表现悲情,都只是用细语缓缓流出,娓娓道来。没有强烈的感情起伏,不存在任何大悲大喜的转折。比如诗中表现豪情的诗《诗招南阳秀才》“危堤柳色休伤别,上苑杏花长自春。况有西湖好山水,归来且濯锦衣尘”。面对仕途的不得意,诗人劝他的朋友不要因为一时的不顺利,就放弃自己的志向和抱负,做一个放游江湖的人。而应将目光放远,看到青青柳堤时也不要感到离别的伤感,毕竟上苑盛开的杏花也可以安慰你。更何况,还有西湖的青山秀水,可以洗濯你旅途的征尘,可以驱除你身心的疲惫,为什么还那么悲观呢?可以看出,诗人洒脱的表现仅仅是用西湖水濯衣尘而已。在《深居杂兴》之一中,诗人对于自身的生存环境做了以下描述:“门庭静极霖苔露,篱援凉生袅菊烟。”正在生病的诗人独自面对着这样一个幽静偏僻的处所所发出的悲怀之情仅仅只是“瘦行清坐咏遗篇”。

所以林逋的诗风,用他自己的两句诗来概括最妙不过:“清如霜月三五夕,瘦似烟篁一两竿。”(《喜皎然师见访书赠》)“清瘦”二字可谓传神之极。清即清雅、清淡之意。林逋诗不仅意象清淡,而且诗中之意境也是清淡的。所写之景,所描写之物,无一不显出清雅的风致来,在清雅的风格中留下了长长的余韵和淡淡的回味。“瘦”则是指林逋诗的内容单调,题材单一。仅仅只是描写他身边的小景小物,根本未提及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同时也是指他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没有昂扬的激情,以平淡的基调为主。虽是如此,林逋依然在艺术表现上有自己独特的创造。在后代诗人中,他的影响依然很大。陆游的“平生所慕孤山老”、杨万里的“冰壶底里步金沙,真到林逋处士家”、陈与义的“自读西湖处土诗,年年临水看幽姿”,就连南宋亡国皇帝赵显被掳去时也写了“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这样的诗句。由此可见,林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他的艺术创作也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林逋著.林和靖诗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2]林逋著.林逋诗书[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

[3]钱钟书著.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4]赵齐平著.暗香疏影——说林逋《山园小梅》[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第4篇

“东风第一枝,梅占百花首”。梅花,作为二十四番花信之首,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赞赏和钟爱。它以其优良的品质,被人们作为中华民族崇高精神的象征而敬仰。人们还常把梅、松、竹合称“岁寒三友”;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梅原产我国,属蔷薇科落叶乔木,从河南殷墟出土的仰韶文化的陶器中,就发现了梅核,说明早在3000多年以前人类就已经开始利用梅的果实了。春秋战国时爱梅之风很盛,人们把梅花和梅子作为馈赠和祭祀的物品。到了南北朝,江西、广东交界的大庾岭成了规模最大的赏梅胜地。隋唐时,植梅、咏梅之风盛行。宋朝历史上是植梅最昌盛的时期,我国梅花从那时开始传入朝鲜、日本,后又传入欧美各国,现早已遍及全世界。

我国梅花分布很广,品种繁多,现在约有300多个品种,可分为观赏梅和食用梅两大系统。食用梅多为果梅,花多单瓣,结果。按果实的颜色,又分为青梅、白梅等几种类型。观赏梅,称花梅,花多复瓣,很少结果。观赏梅依枝条姿态可分为直脚梅、杏梅、照水梅和龙游梅四大类。按花型、花瓣、萼片、小枝的颜色和形态,又可分为宫粉型、朱砂型、绿萼型、洒金型等,千姿百态,馥郁芳香。以宫粉型品种最多,花瓣粉红色,花繁而香浓;朱砂型花紫红色,是梅花中比较艳丽的;绿萼型花白色,素雅清净,香味最浓;洒金型是一树上开放红白两色,具有条纹斑点的花,更是美丽动人。

梅花,从古至今,喜者甚众。人们爱梅赏梅,或羡其姿,“银妆素裹睡美人”;或喜其态,“映雪梅花分外娇”;或慕其香,“暗香浮动月黄昏”;或敬其品,“傲骨梅无仰面花”。梅花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象征,是文人墨客吟咏书画不可或缺的“模特”。古人云梅具四德:初生蕊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又云梅之五个花瓣为五福的象征:一是快乐,二是幸运,三是长寿,四是顺利,五是和平。以借其中吉祥的寓意。

探梅赏梅须及时。过早,含苞未放;迟了,落英缤纷。古人认为“花是将开未开好”。即梅花含苞欲放之时为佳,故名“探梅”。梅花以“惊蛰”为候,一般以惊蛰前后10天为春梅探赏的最佳时期。开花期也因我国南北气候不同而异,十二月间可在海南见到梅花,而一月间广州可见梅花,二月前后,武汉、成都、昆明、重庆等地,梅花已烂漫如霞了;三月前后,江、浙、皖、沪、青岛的梅花竞芳斗艳,而四月中旬,北京梅花破蕾而启,让人一饱眼福。

我国是梅花的故乡,观赏梅花的胜地也最多。要想观成片梅花,则以长江流域为胜,姑苏的邓尉山、南京的梅花山、无锡的梅园、杭州的灵峰和孤山、余杭的超山、上海的淀山湖、武汉的磨山、青岛的梅园,此外,还有广州的罗岗、韶关梅岭、贵州荔波、闽西的十八洞、成都的草堂、重庆的南山、昆明的黑龙潭、北京的卧佛寺等,都是我国知名度较高的赏梅胜地。每逢梅花盛开的时节,香雪成海,醉人心目。

如何观赏梅花呢?一般着眼于梅的形、姿、色、味几个方面。宋代诗人范成大在《梅谱》中说:“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怪奇者为贵。”所以诗人、画家的笔下,梅花的形态总离不开横、斜、疏、瘦四个字。《潜确类书》中评梅的标准要符合“四贵”,一是贵稀不贵繁,二是贵老不贵嫩,三是贵瘦不贵肥,四是贵含不贵开。这四条标准很有见地:稀则风韵潇洒,老则苍劲古朴,瘦则俏丽多姿,含则香蕴持久,可谓言简意赅。清代文学家龚自珍对梅花的美更有研究:“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称之为“赏梅三美”。

据说,观赏梅花的最佳环境是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轻烟、夕阳、微雪、晚霞、清溪、小桥、竹边、松下、明窗、疏篱、林间吹笛、膝上横琴等情况下,对梅的欣赏就更富有美好的诗情画意。

赏梅是一种独特的享受。看着疏枝落叶的梅树枝干上,玉白、粉红、朱红、淡黄、墨绿的梅花点缀在枯枝老干上,含苞欲放,吐着幽香,不免令人油然升起爱怜之情。于是灵感至之,诗情画意跃上脑际。倘若带着相机,妻儿一家,或文朋诗友,梅树下留一张“她在丛中笑”的镜头,意味深长。到花间幽境,竹棚茅舍前置一张小桌,几杯清茶,说梅写梅画梅,更是别具情趣。徜徉梅海之中,最令人留连忘返的是踏雪赏梅了。这种天赐良机十分难得,正当梅花开放的时候,纷纷扬扬的小雪使五彩缤纷的梅花披上白玉素妆。踏雪探梅,领略那缥缈浮动的幽香,疏影横斜的风韵,历来是一种高雅的游乐。“梅花喜欢漫天雪”。有雪就应有梅,有梅更应有诗。最有趣的是宋代诗人卢梅坡的《雪梅》二首,其一为:“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诗人将梅与雪作了番比较,比喻高雅,妙趣天成。其二为:“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诗人在这里将梅、雪、诗三者互相烘托,各具丰神,梅香映雪,诗成春浓,又一神来之笔。真是“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乎不似都奇艳”。如果在明月之夜,邀上三五好友知己,观赏那疏影横斜、梅花印月、月笼梅花时,明月、梅花浑然一体,那诗情画意才令人叫绝!

千百年来,人们爱梅植梅,咏梅画梅。颂赞梅花的诗文词赋数以万计,据说,在我国文学史上还有这样一段轶事:诗人和评论家们曾从数以万计的咏梅诗句中推出三联,嘉为奇绝之句。这三联即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梅花之风韵;高季迪的“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株下美人来”,言梅花之精神;杨廉夫的“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道梅花之气节。其中对林和靖一联评价最高,称之为盖世之作。

梅花那苍老的枝干和鲜艳的花朵,让历代画家为之心醉而巧施丹青,而且成为百世不厌的题材。南宋的宋雪岩很喜爱梅花,他把梅花从蓓蕾到盛开再到结实画成一百幅图,合成一册,取名叫《梅花喜神谱》。宋代的大画家宋伯仁,笃志画梅,先后描绘了200多幅作品。后来,他精选了100多幅,装订成册,并在每幅画下题五言诗一首,这就是著名的《梅花谱》。元代以擅画荷花著称的王冕,也爱画梅花。他画的墨梅有时疏落花稀,有时千枝万朵,手法变化万千,令人拍手叫绝。清扬州八怪之一金农的画,以梅花为最多。品味他笔下的梅花,确有“凌寒独自开”的欺霜傲雪的美姿。清代的郑板桥虽以画竹闻名,但也偶尔画梅。有一次,他画了一幅梅花,还在画上题了一首诗:“一生从未画梅花,不识孤山处士家,今日画梅兼画竹,岁寒心事满烟霞。”在近代,像吴昌硕和齐白石,也都擅长画梅花。

除了与诗、画关系极深外,梅花还与琴、棋、戏曲等也很有缘分。古代琴曲有《梅花引》和《梅花曲》、笛曲《落梅花》、琵琶名曲《梅花三弄》;而古代象棋的棋谱也多以梅花命名,如《梅花谱》、《梅花泉》等。近现代,以梅花为主题的音乐歌曲更是不胜枚举。越剧有《二度梅》、评弹有《梅花梦》、戏曲有《梅花配》、革命歌曲《红梅赞》等。历史上有关梅花的典故传说,更是不可胜数。如“贵列国君”、“望梅止渴”、“梅花妆”、“陆凯寄梅”、“何逊思梅”、“采苹梅妃”、“孤山梅隐”、“罗浮梦仙”、“梅岭衣冢”等,在民间广为流传,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篇什。女子取名,也多以梅为贵为美。还有以梅比人品,以梅命名书斋等,甚至连中国功夫,还少不了走“梅花桩”呢!

第5篇

( ) ( ) ( ) ( )

( )中 ( )断 ( )疑 灵( )

二、请选择合适的拼音、汉字或词语填空。(7分)

1. 削( )弱 河畔( )

2.谦 歉 燥 躁 费 废

( )意 ( )虚 ( )水 浪( ) 干( ) 急( )

3.陶冶 陶醉 增加 提高 展示 显示

(1)( )能力 ( )风采

(2)法布尔整天( )在昆虫世界中。

(3)好的文章能( )人的情操。

三、请按要求写成语或诗句。(13分)

1.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再回答后面的问题。(7分)

安然无( ) ( )断丝连 ( )负盛名 风( )雪压

顶( )立( ) 低头( )节 能( )善( ) 守望相( )

用画“ ”的词语写一句话:

由画“ ”的词语我想到了 、 等带有反义词的四字词语。

2.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6分)

(1)浮云终日行, 。 (2) ,春生江上几人还?

(3)春风又绿江南岸, 。(4) ,行人临发又开封。

(5)秋风杂秋雨, 。 (6)自在飞花轻似梦, 。

四、请根据提示写句子。(6分)

1.眼前的情景让我深受感动。(换一种说法,使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强烈)

2.根据“欣赏”一词不同的意思写句子。

欣赏:A.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

B.认为好,喜欢。

(1)

(2)

3.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缩句)

4.根据带点词的提示补充句子。

(1)如果同学们勤查字典, 。

(2)我们上课不要三心二意, 。

五、请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0分)

1.课文《梅花魂》,其中“魂”指的是 ,“梅花魂”指的是 。

2.鲸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 ,没有 ;一类是 ,有 。( 选自《鲸》)

3.“夹丝网防盗玻璃”, 可以采用, 可以采用, 可以采用, 也可以采用。(选自《新型玻璃》)

六、阅读与感悟。(22分)

(一)仔细阅读课文片段,轻松完成练习。(8分)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梅花魂》节选)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2分)

欺凌( ) 秉性( )

2.文中连用四个“愈”,写出了梅花 的特点。(1分)

3.当读到“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时,我不由想起了 、 、 等人。(3分)

4.外祖父这段话告诉“我”要做 、 、 的人。(3分)

(二)认真阅读课外短文,轻松回答问题。(14分)

天鹅的见解

一匹骏马在湖边饮水;一条鲤鱼在湖里吹气泡;一只雄鹰在湖面上空盘旋。

雄鹰一会儿直冲云霄,一会儿滑翔,不屑一顾地对骏马和鲤鱼说:“天空广阔无比,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翔多么快活呀!”

骏马毫不示弱,绕着湖边转了一圈后说:“我既可以日行千里,驰骋疆场,又可以在无边无际的草原上悠闲地散步,我的生活其乐无穷。”

鲤鱼一会儿钻到水里,一会儿浮上水面,摇头摆尾地说我住在水晶宫里非常安全舒适你们谁能比

一只天鹅飞来了。它对大家笑了笑说:“我习惯在天空中飞翔,在陆地上散步,也喜欢在水中游泳……这些地方都不错,我们都用各自的方式在自己适应的环境中生活,何必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呢?”

听了天鹅的话,雄鹰猛地钻进了云霄;骏马红着面孔撒蹄就跑;鲤鱼则一下子躲到水底……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的意思。(2分)

各执一词:

其乐无穷:

2.给短文的第四自然段方框内加上标点。(2分)

3.初读课文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读完短文,得到的答案又是什么?(2分)

问题:

答案:

4.短文中的角色有: 。你印象最深的角色是 ,它喜欢的生活方式是 。(3分)

5.找出描写雄鹰、骏马和鲤鱼神态的词,用横线画下来,并说说你从中看出了什么?(2分)

6.每个人对“快乐”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读了短文,你对“快乐”有什么独特感受?请用一两句话写下来。(3分)

七、语言表达。(5分)

考试的时候,你的同桌有一道题不会做,想叫你给他看看答案,这时你该怎样拒绝呢?

第6篇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语文中的古诗词知识,学生能真切的体会到语文知识的广泛性,物理知识的生活性,朗朗上口的语文古诗词中竟然包含着生活化的物理知识,学生不觉眼前一亮,乐于沉浸其中,这就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魅力,下面选取一些语文古诗词与物理知识有关的例子与读者分享。

1 语文古诗词与物理声学知识的整合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赏析 这两句诗先写猿声,继写轻舟,用一个“已”字把“啼不住”和“过万重山”联结起来,借猿声在山中的回声衬托轻舟的快捷,这种修辞手法是十分巧妙的,诗人急欲东归的心情,洋溢于诗的明快的节奏之中,诗句写景抒情,写的是轻捷明快之景,抒的是轻快愉悦之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张继·枫桥夜泊】

赏析 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日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通过介质传播到船上,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最为典型地传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

2 语文古诗词与物理光学知识的整合

“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赏析 遇到春天温和的日子,明媚的阳光照射在平静的湖面上,没有一丝儿波澜。天色衬着湖光,湖光映着天色,上下是一片碧绿。天上的沙鸥飞飞停停,水里的鱼儿游来游去。岸边的花草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沁人心脾。在夜间还可以看到湖上的烟云一扫而空,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月光与水波一起荡漾,闪烁着金光,由于光的反射现象,月亮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块璧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

【宋·苏轼·水调歌头】

赏析 “月有阴晴圆缺”是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科学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揭示了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3 语文古诗词与物理参照物知识的整合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

赏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由于参照物的选取,以泰山为参照物,其它物体相对都较“小”,可以看出诗人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也写出了诗人的伟大抱负和雄心壮志。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赏析 前面语句都是写地上的景物,接下来作者把笔锋一扬,画出“夕阳西下”的天空,以地面为参照物,太阳是运动的,而且是向西运动的,为地上的景物绘就了一轮血红的西坠的夕阳作景幕,落日残照,本易引人惆帐、感伤,却又偏偏“西下”,就更增添了一层怆神寒骨的迷离之意。“夕阳西下”又与“昏鸦”“西风”一起点明时光紧迫,已到暮晚,季节上到了游子归家的季节,可这个时节、这种时辰却仍有“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怎不叫无家可归之人痛断愁肠?一个“断肠”,把“天涯沦落人”的无法言传只可意会的感受与苦楚传达得淋漓尽致。

4 语文古诗词与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的整合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诗经·国风·秦风】

赏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由于温度的降低,由液态的水已凝固成固态的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赏析 浩瀚的荒漠上由于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由气态直接凝华成固态的雪,冰雪已经积得很厚很厚;天空中的云也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惨淡的愁云也好像凝固住了一般。冰跟愁云在此表达了一种化不开的心愁,再看看它的修饰,百丈跟万里,由此可以看出它的程度之深,诗人以夸张的笔墨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旷远辽阔的的荒漠雪景,情感也随景物的变化,由惊奇喜悦而至苦涩难奈而至愁云凝结,渐次过渡到送别的情景中来。表达了作者满腹的郁闷,透着内心深深的忧愁。

5 语文古诗词与物理流体压强知识的整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赏析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使“卷我屋上三重茅”富有动作性和感彩,诗人眼巴巴地望着狂风把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走,原因是在物理学中,流体的压强与流速有关,流速越大的地方,气压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气压越大,屋顶上强风吹过,流速大,屋内因为室内空间,明显不会刮大风,屋内的气压比屋上的气压高,这样,形成一个向上的压力差,导致屋顶上的茅草被掀起。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宋·李清照·醉花阴】

赏析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写的是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此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以“人比黄花瘦”作结,取譬多端,含蕴丰富。“帘卷西风”的原因是流体的压强与流速有关,流速越大的地方,气压越小,流速越小

的地方,气压越大,帘子在室内,当西风来时,屋外空气流速大于屋内空气的流速,导致屋外的气压小于屋内的气压,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将帘子掀起。

6 语文古诗词与物理分子运动知识的整合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宋·王安石·梅花】

赏析 “遥知不是雪”,着眼于人们的视觉形象,含蓄地写梅花的纯净洁白。尽管这句诗否定了诗人于远处所看到的墙角凌寒独自绽开的数枝梅花是雪,但它实际上曲折地反映了梅白似雪的色彩,不仅含蓄地写梅花的纯净洁白,也间接地交代前两句中所写的迎寒怒放的“墙角数枝梅”实为诗人从远处隐隐约约中所见,且与诉诸人们嗅觉的下旬“为有暗香来”一道写梅花的香色,诗句之间具有内在联系,显示出全诗结构的严谨。正因为有梅花的香气从远处袭来,由于梅花的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才使诗人“遥知不是雪”,倘若梅花无香气,则诗人从远处隐隐约约看到的“墙角数枝梅”,是难免把它错当作雪枝的,以互为因果的两句诗写梅花,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唐·杜牧·泊秦淮】

赏析 秦淮河上的秋水荡漾,由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导致暮霭像轻纱般的舒卷飞翔,秋水披一身迷人的烟雾,两岸金沙随夜色沉人溶溶的月光。叠用两个“笼”字,极为传神,把“烟”、“寒水”、“月”、“沙”四个意象和谐地溶合在一起,使人对秦淮河上的月色烟光有一种朦胧、迷茫、冷寂的感觉,在幽静中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

7 语文古诗词与物理能量知识的整合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赏析 天狼是天狼星,星象里是主侵略杀伐的,雕弓是弧矢星,是猎户座中间那三颗以及周围其他各星,组成弓箭的星象,中间那三颗星,就是箭矢,连成一线向西北延伸就是天狼星。在星空中就形成了弯弓向西北射天狼的景象,这是由于弯弓具有弹性势能的缘故,“射天狼”就是将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的具体体现,作者当时被贬为密州刺史,但心中仍希望为国效力,因此在一次出猎中,写下此诗,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沁园眷·雪】

赏析 “弯弓射大雕”一句中指出了发生弹性形变的弓具有弹性势能,当它工作时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弓的势能转化为箭的动能而射向“大雕”。这一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及前面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显示了一种豪放的气度,让对手闻风丧胆的霸气和威严,表现出藐视先人权威,并有超越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远大抱负。

8 语文古诗词与物理速度知识的整合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第7篇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实写,“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虚写:“尘满面,鬓如霜”是实写,“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是虚写;“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干堆雪”是实写,“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虚写。实写是生活中的客观现实存在,可以是动作,可以是肖像,可以是景物……这些都源于生活,是真实的社会现实;虚写可以是想象未来之境,可以是梦境之美,可以是已逝之景……这些都是诗人描绘的假设之景、想象之事、灵动之情,有虚笔会使文章含蓄隽永,意蕴无穷。

虚和实是辩证统一的,唐代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说明了诗歌中的境(虚)和象(实)关系非常紧密,它们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以实显虚,以虚显实,虚实对比,渲染烘托等,虚与实结合会形成一种互相补充映衬、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一、以实显虚

以实显虚,化虚为实。将无形的、虚化的难以捉摸的心绪、情志等通过有形的物态意象描绘出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形而为有形,即将情思寓于物象,这样比直抒胸臆更形象,更富有感染力。以实显虚,化虚为实在诗歌中较为常见,例如:

蝶恋花

[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将“愁烟”“泣露”人格化,将主观感情(虚)移于客观景物(实),透露出女主人公的哀愁,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实写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实写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虚写)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两旬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了摇曳不尽的情致。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二、以虚显实

以虚显实,化实为虚。写虚境是为了更好地为实境服务,有时虚境并未发生或是作者想象对方的动作、行为,诗中表现的情将延伸到未来或他人身上,这样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写情将倍增其味。虚笔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联想和想象的空间,使诗歌形象意境更完美,使读者得到审美的满足和艺术的美感。例如: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除夕之夜家家灯火通明,户户欢聚团圆,而诗人却远离家乡,身居客舍,一盏寒灯照着难以入眠的异乡人。诗中第三句化实为虚,“故乡”借指故乡的亲人,“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自己,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定是想念着远行的我,想着我今夜不知落在何处,想着我一个人如何度过除夕之夜,其实这正是“千里思故乡”的一种表现。诗句妙就妙在不实写自己如何思乡,而是虚笔写家人怎样思念自己,这种“对写法”,化实为虚,把双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表现得更为委婉含蓄。这一转换,使诗别开生面,空灵有趣,余味隽永,新颖别致。

三、虚实对比

写虚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实,虚是诗的高一个层次。虚实对比就是将虚写的诗中的景、境、人和现实当中的景、境、人进行对比,从而更好地抒写作者心中的情感。这种关系在怀古诗、忆人诗中较为常见。例如:

越中览古

[唐]李白

越王勾践破昊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越王勾践破吴凯旋,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和欢乐的景象。前三句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第四句作者笔锋一转,转入对现实的描写。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景象,写出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令人不禁抚今追昔,感伤之情溢于言表。

四、烘托渲染

本为实象实境,诗人却由此生发出奇妙的想象,从实象实境中跳脱出来,避开正面描写,却以清空之虚笔来侧面烘托渲染现实,显现出诗人不同凡响的构思,给人以空灵的美感。例如: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第8篇

抒情诗是一种通过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来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诗人一般不去具体地描写景物和人物,诗歌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对客观事物的再现也要服从于诗人主观感情的需要。根据其表现手法,抒情诗可分为以下三类: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借景抒情,诗人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借古讽今,诗人借鉴历史人物或事件的经验教训,作为现实社会的警戒。抒情诗是中国诗歌的主流,对抒情诗的考查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题金钥匙

抒情诗是常见的一种诗歌考查类型,试题设置基本锁定在积累、感悟、运用、欣赏的范围内,在题型设置上,近年来的多种考查方式都以主观题居多。

一、抓住景物特征

首先,要根据诗中所写的景物,概括其所写景物的主要特点,理解诗人是如何表现景物的特点的。如:

城 南

[宋]曾 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唯有青青草色齐。

诗歌前两句都是写“雨过”的情景,“水满堤”写出了水多,“高下”“路东西”写出了水势凶猛。水多是从雨量而言,水势凶猛是从其气势而言。可简要概括雨的特点为:雨量之大,雨势之猛。

二、体悟思想感情

诗中所写景物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为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服务的。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呢?一是知人论“诗”,结合诗人的身世经历;二是借助诗歌的意象去领悟;三是注意题后的注释和题干的提示。如:

渔家傲

[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中上片所写边塞的荒凉之景和下片作为思乡意象的如“霜满地”的明月,可结合“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将军白发征夫泪”等词句来体会。同学们可以感知到词人的一种“爱国激情和浓重乡思兼而有之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三、分析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作为抒情诗其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同学们在鉴赏抒情诗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如:

春 雪

[唐]韩 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诗的后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诗人用“白雪盼春”的拟人修辞手法,表现了其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模拟训练题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峡口送友人

[唐]司空曙

峡口飞花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友人。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诗人是通过哪些意象表达出来的?

2.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诗歌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诗中的所写之景有什么特点?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中的景色。

2.诗人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自己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梅 花

[南宋]陈 亮

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①,东君②正主张。

[注释]①三弄:指笛曲名“梅花三弄”。古有笛曲谢梅花之说。②东君:司春之神。

1.诗中的梅花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

2.这首诗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和愿望?

3.我国古代咏梅诗词不计其数,或咏其风韵独胜,或吟其神形俱清,或颂其品格高洁。请你写出一句咏梅的诗词名句,并指出诗句咏梅的角度。

四、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次韵梨花

[北宋]黄庭坚

桃花人面各相红,不及天然玉作容①。

总向风尘尘莫染,轻轻笼月②倚墙东。

[注释]①玉作容:形容梨花洁白如玉。②笼月:被月光笼罩。

1.这首诗表面赞美了梨花的_______,实则赞美梨花___________的品质。

2.诗的第一句是唐朝诗人崔护的诗句“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活用。把“人面桃花”改为“桃花人面”,诗人这样改有什么好处?

五、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闽中秋思

[唐]杜荀鹤①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释]①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作,后人对其评价极高。

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请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试作简析。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情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六、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唐]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试作简要赏析。

七、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送友人入蜀

[唐]李 白

见说蚕丛①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②,春流绕蜀城③。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④。

[注释]①蚕丛:传说中蜀国的开国君王,此处代指蜀地。②秦栈:从秦入蜀的栈道。③蜀城:成都。④君平:西汉人,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算命占卜为生。

第9篇

[提问方式]这首诗的某几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变式提问]这首诗(曲)运用了某某的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方法指津1首先要了解古代诗歌中有哪些修辞方法,如果是判断运用哪些修辞方法,则要对照具体诗句反复斟酌;如果是回答修辞的表达效果,则要了解每一种修辞的作用。

[试题回放]

例一: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湖北卷)

《汉宫秋》第三折

[梅花酒]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萤①;泣寒,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萤:寒蝉。

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解析:答题时既要说出修辞的作用,又要联系具体诗句说出运用这一修辞的妙处。开头几句主要运用对仗的修辞手法: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后面几句主要运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例二: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4-16题。(2005年上海卷)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 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

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

一条界破青山色。

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飞流直下三干尺:_____

千古长女口白练飞:____

解析:答题时,首先要说明诗句运用什么修辞方法,然后再说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第一句运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第二句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

[答题误区]学生在答题时,往往能说出诗句所用的修辞方法,也能说出运用这种修辞的一些好处,但不能联系具体的诗句说出好在哪里。

五、对诗歌中关键字词的考查

[提问方式]请你说出这首诗中某字有什么妙处?

[变式提问1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某种版本把某个字写成另一个字,请问哪个字用得更好?

[方法指津]体会某个字的妙处,主要从两个方面去把握:一从艺术方面,用了这个字使这一诗句达到怎样的意境,收到怎样的效果;二从思想方面,用了这个字对诗的主旨、对全诗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影响。

[试题回放]

例一: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浙江卷)

菩萨蛮 李 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解析:“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主题更加鲜明。

例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福建卷)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解析:“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SIJ怨)的意境。

[答题误区]有的同学往往把答题的重点落在有这个字或词的某句上,对这一句进行鉴赏,而忽视这个字或词的作用,这就没有抓住重点。

六、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两首同题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

韦 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

结绮临春①事最奢。

万户千门咸野草,

只缘一曲花②。

[注]①结绮、临春:台城当时的两座高楼。②花:乐曲名。

(1)这两首怀古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所用的主要艺术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作者抓住哪些景物营造怎样的意境?“芭蕉雨声”烘托出怎样的情思?

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小令的后三句与“问我归期未”是什么关系?试从表现手法上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

苏 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惆怅东栏一株雪”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

(2)这首诗多处运用衬托手法,历来为诗评家所称道,你有没有同感?请结合具体诗句说明。

[解答要点]

1.(1)吊古伤今(昔盛今衰,物是人非)。(2)韦庄诗:通篇侧面烘托,以自然景物的“无情”反衬人的无限伤痛与感慨。或:通篇着重于现实景物的描绘,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阴雨、江草、鸟鸣、柳阴等景物,渲染出一幅凄清而令人伤感的画面。刘禹锡诗:重在对比,前两句回忆昔日的繁盛,后两句写今日的荒凉及缘由。

第10篇

拦不住你远去的脚步。

那儿是你的家了

那儿有你的理想……

从此――

天各一方

思念相随。

在时间面前,有时再强硬的人都显得软弱无力。

于是,在匆匆之中,我来了又走了。

我不会用华美生僻的词藻,所以也写不出多么忧郁迷人的句子,我只能说:南京,是个美丽而多情的城市。

大道两旁常常是成荫的法国梧桐,白干绿叶,每棵至少一抱粗,一般都在2―3米高的地方分为两叉,又高又密。不仅人行道上的骄阳被其遮挡,车道也都受其庇护。“不行喽!近几年树全给砍的了……”总有人在我赞美南京树多时这样告诉我,但我怎么看这里的树都是成片的。(除非是商业区或在施工,前些日子听说施工队不小心铲倒了棵梧桐,批评那个严厉啊!)

南方,北方的树在这里汇合,有的树在早春时才在长出新叶后将过了冬的旧叶轻轻舍弃,那不忍的样子让风都有些颤抖,城市也更加温柔。

南京的水也比较多,秦淮河大家都耳熟能详,但城里大大小小到底有多少条水我可就说不清了。有河当然有桥,有水自然有树。沿岸桥边多少都有几排柳树,梅花或松树之类的。河水冬天也会结冰,但只有薄薄的一小层,未到春天就会先化,只待连绵的雨将新的生命注入。

那里似乎没有春秋之分,夏过冬至,冬去夏来。所以南京的季节单用花的多少来分就行了。

花多时乃夏季,似乎所有植物都会开花,大的小的,白的蓝的,连草坪里都会发现好几朵!

夏日清晨,会有人在人行道旁卖花。他将未开的小玉兰两个一对穿在铁丝上,拧个圈,再放回湿布上,五毛一对,一块四朵。不远处就能闻到甜甜的香味,买上一对,然后香味会伴你一整天。人们爱将玉兰别在扣子或衣领上,不经意一低头,就一阵芬芳。玉兰长而厚,纯白里透着水灵,摸起来油油的,真像玉脂般诱人。

还有栀子花,一元一小束,有五六朵呢!它比白玉兰大很多,也香很多,这种花卖时是常带叶子和一小段茎的,于是也可以带回家放在花瓶里。但我不太喜欢买它,因为离近了闻一会儿就会晕。

有时在十字路口也会有小贩提着篮子卖花,大多还是玉兰和栀子。等灯的司机或乘客可以随时开窗叫他们过来,买来放在车里,香一路。

冬季在南京是梅花的专属季节,有梅园专门养殖,很大一片,就在紫金山脚下,中山陵旁边。南京不常下雪,可一看到白梅就像见到了雪一样,心里既高兴又兴奋。梅花节是南京冬日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唉,又想到一位友人赠别的诗句“见梅毋忘紫金奇”……不说梅花罢!

关于南京,当然远不只这些。六朝金粉,十朝古都,这些宣传片里都有;秦淮烟雨,中山风云,夫子庙盛会,玄武湖风光……这些也不必多提。我不过想说说南京在我心中的印象。对了,还要说说那儿的同学……可是说什么好呢?我想告诉你,与同学一起吃鸭血粉丝汤是世界上最美的事情。(不仅因为同学,也因为那的确好好吃!)

我想告诉你,在我知道自己要离开后,根本不知如何跟朋友们说。

我想告诉你,知道我要走后,同学们送了我一个黑色的本子,用白色的笔精致地写下他们的留言与老师的祝福。

我想告诉你,我离开时南京在下雨。

我还想告诉你……

但不是现在。

等我整理好记忆,我会再告诉你的。

南京是美丽而多情的,城市美丽,游客多情……

我像一只来自北方的大雁,飞到南京,又飞了回来。留下深情,带走记忆。

我不知道那篇作文《雪,原来自北方》是深深打动了他们,还是深深伤了他们的心。

我不知道那首诗《身在他乡》是否勾起了语文老师的回忆,她的童年;还是无意问触动了埋在心底的印迹。

我不知道……

现在我回北京了,三年来一直思念的北国故土,我愿用任何条件来换取这一刻,但……绝不是与友人的别离。思念停息后,又开始蔓延。

我是一只来自北方的大雁,降落在南方,然后又重回故里,同回的还有对南方的眷恋……

第11篇

本课是湘教版七年级中第一节中国画单元课,作为学习中国画的入门课,通过对大量优秀中国画作品的欣赏,介绍梅花的生长习性、造型特点以及人格精神的寓意,同时从认识中国传统绘画表现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绘画中笔墨表现的特点,体会笔墨的韵味,感受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感受中国画托物言志的特点。

【学生分析】

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本阶段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教学重难点】

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笔墨的表现方法,并通过笔墨来抒怀,展现有个性的笔墨关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梅花倔强、挺拔向上的精神,感受艺术作品中的人格精神,进一步了解艺术作品与自然的关系,感受主观情感和客观自然景物相互交融的艺术境界。

2.熟悉中国画工具、材料,体会笔墨韵味。

3.学习传统的画梅技法,尝试传统绘画的表现技法。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

【教学设想】

这是一节绘画表现课,教师除了传授必要的国画技法外,还需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自己对“梅花”这一绘画题材的观点,然后把学生的兴趣转移到表现人格精神的兰、竹、菊等绘画作品的欣赏与学习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关注中国传统绘画,增强人文素养。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梅花,了解结构

1.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谁被誉为“花中君子”,在凌寒中怒放,傲然挺立。

生:梅花。

2.师:谁能回忆起关于梅花的诗句,说一说自己对梅花品格的理解。

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生: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生:梅花给人一种坚强的精神。

生:梅花品格高尚。

师:梅花集高洁、秀雅、坚毅于一身,其色、香、韵、姿俱佳,特别是在冰中孕蕾、雪中开花的品格,更为无数仁人志士所喜爱,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对梅花的赞美之言。

3.分发知识表,学生分组讨论并填写。

教师总结:

①一至二月开花,分布在长江流域一带。颜色多样,有紫红、粉红、彩斑、淡黄、淡墨、纯白等。

②有俯、仰、侧、卧等多种形态,树干有一种很强的力度和线的韵律感。常见的梅花有五瓣的和重瓣的,是快乐、幸运、长寿、顺利和和平的象征。

③梅枝有粗有细,有曲有直,分主枝、旁枝和细枝,主枝大多曲折,一般在主枝弯曲处发旁枝,主枝、旁枝和细枝常交叉成“女”字。

活动二:初步尝试,感知笔墨情趣

师:我们对梅花有了一定的了解,能不能用中国画的水墨来表现梅花呢?

1.认识文房四宝。

2.师:“画一画,比一比”看看哪位同学用毛笔能画出一条最美的线? (学生画线条,并将自己的作品贴到黑板上展示,师生共同开展评价。)

生:我认为这条线最美,因为它很直。

生:这条线漂亮,因为它有变化。

生:这张画画得好,这条线不但直,而且还有力度,像是在书法里的线条。

教师总结:中国画的笔墨具有粗细、浓淡、轻重、干湿、曲直等不同变化;其笔法有中锋、侧锋、顺锋、逆锋;墨法有焦、浓、重、淡、轻等,有变化的线条才显得生动而富有表现力。

(图1-3)这些线条虽然没有具体的形象,但却是最直接、最真实的情感表达方式。从感受和体验线条入手,可以引导学生生动地、创造性地组织和运用线条,来表现和塑造鲜活的形象。自然界中所具有的线感,如盘旋的公路、飘动的衣纹、流动的水纹等都给我们启迪。古今中外许多艺术家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从中体验线条的魅力,尝试利用灵活变化的笔法,结合墨色,可以使画出的线条表达人的情感。

活动三:欣赏画家作品,理解画梅步骤

多媒体展示:风格不同的作品,将作品中精彩笔墨的局部放大展示。(见图4-7)

生:梅花的主干用了枯笔的侧锋,这样就显示出了树干的苍劲古朴。

生:小枝条中锋用笔,显得刚劲有力。

生:花瓣墨色饱满,浓淡变化自然。

教师总结:欣赏理解不同形态、不同质感、不同组合规律的线条所产生的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让学生从运笔、运墨等方面分析,并能更好地体验笔墨的韵味,感受中国画以物寄情、托物言志的特点,了解中国画以线为主的笔墨中蕴含的人格精神,为画梅做好前期铺垫。

活动四:欣赏画家关山月梅花作品,并分析其画梅的步骤。

①教师示范梅枝和花朵的不同画法。运用书法用笔和浓淡、干湿的水墨技法,大胆画出枝干。在演示的过程中,讲解梅干、梅枝、花朵的结构与画法,尤其是梅枝穿插组合、花朵的造型要反复示范。(见图8-10)

②师:除了了解梅干、梅枝、花朵的特征外,还需要对绘画过程仔细观察,只有认真观察才能准确的表现某个事物。让我们带着问题观看梅花的绘制全过程。(播放画梅花的视频)

通过欣赏教师的绘画过程,让学生近距离地观摩画梅的方法,感受到画梅的乐趣。 多媒体展示不同画家的梅花作品及梅花局部的细节展示,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画梅的步骤与技法,再次体会笔墨的特点。大大方方写枝干,疏疏密密点梅花。

活动五:尝试画梅,师生合作完成课堂练习

1.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照范画,学习运用水墨表现的技法,尝试画一幅梅花。

2.练习的过程中播放画梅花视频,学生可以边看边画。

3.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落款盖章。

教师在巡回指导的时候,要对学生画面的构图与出枝给予指导。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融为一体,落款和盖章是一幅中国画作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对初步感知中国画艺术魅力且缺乏书法功底的初中生来说,落好款的难度太大,教师的帮助既体现了师生的共同合作,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六:作业展示,小结拓展

1.作业展示:学生自我评价并相互评价,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评价一:在画梅花时,我觉得最难的是用墨,我画的这幅梅花,在画梅的主干时,没有把握好墨的干湿,效果就差了很多。

评价二:这幅作品,首先构图很好,其次梅花的花朵和枝干总体画得还不错,就是花朵缺少了疏密关系。

评价三:这幅作品,虽然没有用其他颜色来画花朵,但是总体感觉很好,还配了首诗。

2.拓展:

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熟悉了中国画绘画工具、材料,体会了笔墨的韵味,学习了传统的画梅技法, 在课后,同学们不妨去尝试用另一种表现梅花的方法――指印画梅。

表现方法:①利用粗细不同的树枝涂上墨,印到宣纸上,这个作为梅花的枝条,也可以印画结合。②用手指粘上已调好的墨色来按印花朵。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以传统中国画的技法为主,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但因为大部分学生对中国画接触很少,所以对如何欣赏和表现中国画缺少理性认识。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作热情,适当降低技法难度,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因此,针对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节进行了反思:

1.在欣赏讨论的环节中,通过对梅花习性、品格等特点的认知和了解,让学生感受梅花倔强、挺拔向上的精神,进一步了解艺术作品与自然的关系,感受主观情感和客观自然景物相互交融而成就的艺术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并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在梅花技法的教学中,通过笔墨技法训练和教师画梅步骤示范,大部分学生入门很快,能初步掌握中国画最基本的运墨、行笔技法,虽然学生的造型不太准确,但能表现出水墨画的笔墨情趣。

3.如何将学生对国画的兴致导向内化,将表面的热情转化为主动深度学习中国画的动力,使之成为积极主动的爱好者,在这一点上做得还不够。

(宁波市鄞州区田莘耕中学

 浙江宁波)

陶育义点评:

《梅竹精神》是湘教版第七册的中国画单元课。陈老师选择梅花为教学内容,通过学生赏梅和画梅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传统中国画的兴趣,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为以后的中国画学习奠定基础。

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诗文、音乐来渲染气氛并导入课题;请学生朗诵咏梅佳句,诠释梅花的象征意义;欣赏名家作品,感受中国画的魅力,领会中国画托物言志的特点,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并为课堂教学营造了和谐的气氛。

第12篇

无理而妙,会心一动

――《清平乐(春归何处)》荐读

[原诗]

清平乐

(北宋)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赏析]

“惜春”是中国古典诗词频繁表达的一种情感。表达此种情感的诗词作品不胜枚举,黄庭坚的《清平乐》能在众多的“惜春”诗词中脱颖而出,是由于这首词别具一格的情感表达方式。这首词通篇无一字直接写自己对春天的热爱,也无一字写对春天逝去的感伤,而是透过一系列“无理”的举止,让读者体会到作者对春天的无尽痴迷与恋恋不舍。

无理举止之一:自觅春天。作者开篇就提出问题:春天去了哪里?春天悄无声息地离开了,这让热爱春天的作者感到惋惜与惆怅,于是他开始寻觅春天的踪迹,可惜作者苦苦寻觅,寻到的只是寂寞,春天早已不见了踪影。

无理举止之二:求人寻春。作者自己觅春无果,但他并不气馁。他想到了另一种方法――让别人帮他寻找,他希望别人能够告诉他春天的去向。他幻想有人能告知他春天的去处,他将唤回春天,并与春天生活在一起。在作者的想像中,春天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富有生命和感情的寻找对象。如此作者就能与春天永远在一起了。但“若有人”三字也透露出一个信息:这个能够知晓春天去向的人是很难找到的。

无理举止之三:问取黄鹂。自寻、求助他人都无法找到春天的踪迹,那么还有谁能知道春天的踪迹?“除非”二字表明作者坚定地相信黄鹂能够知晓春天的踪迹,其实这也是作者寻找春天最后的一丝希望。于是他向黄鹂提出了自己的疑问。黄鹂果然善解人意,啼啭着回答了作者的问题,可惜无人听得懂黄鹂的语言,黄鹂只好惋惜地随风飞过蔷薇。至此,作者觅春的方法已经用尽,而满目的蔷薇也分明在暗示作者,夏天已到,春天走远了。

通读全词,我们发现作者的举动一次比一次“无理”:寻找远去的春天已是无理之举,求助他人寻找春天更是无理,问取黄鹂干脆就是无理之极。但我们细想一下,作者确实不知道春天已经归去无法寻回吗?显然不是,那他为何还要写自己的这些“无理”的举动?原来诗词语言讲究含蓄美,作者写他执著而“无理”地寻找春天,不是为了体现自己的“傻”,而是让我们从这些举动中体味他对美丽春光的赞美和对春天远去的惋惜之情。

情景分写,乡情感人

――《落日怅望》荐读

[原诗]

落日怅望

(唐)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品鉴]

这是一首非常感人的思乡诗。清代著名诗评家沈德潜对此诗作了极高的评价:“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鹤立鸡群矣。”(《唐诗别裁》)这里所说的“意”,是指诗的思想感情,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遇,而不显得衰飒;所谓“格”,主要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这首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可以说就是:情景分写。情与景,是抒情诗的主要内涵;情景交融,是许多优秀诗作的重要艺术手段。然而,此诗用情景分写之法,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对于本诗的这个特点,我们先来看一下前两句。这两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仰视所见的景物:“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凭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诗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但是,这绝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诗人“怅望”所见,而且这种景物又是触发诗人情思的契机和媒介:“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原来,诗人久客异地,他的乡关之思早已深深地郁积在胸中了。因此,颔联由外界景物的描绘自然地转入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不言惆怅而满纸生愁,不言归心似箭而实际上早已望穿秋水。

下面的五六两句并没有紧接着三四两句的抒情,而是又转到写景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而且由近到远,层次分明。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像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入”字写出夕照的逐渐暗淡,也表明了诗人伫望之久,忆念之殷。不仅如此,这种夕阳西下余晖返照之景,不但加重了诗人的乡愁,而且更深一层地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客中久滞,渐老岁华;日暮登临,益添愁思,徘徊水边,不敢临流照影,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其实诗人何尝不知自己容颜渐老,其所以“临水不敢照”者,怕一见一生悲,又增怅闷。“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尾联充溢着一种惆怅落寞的心绪,以此收束,留下了袅袅余音。

综观这首诗,我们发现全篇是写“落日怅望”之情,两句景两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显示出情绪的发展、深化。若不管格律,诗句稍颠倒次序可作:“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如此前半景后半情,也是通常写法,但显得稍平,没有上述那种层层递进、曲达其意的好处。而“宿鸟归飞急”引起归心似箭,紧接“辞家久未还”云云,既很自然,而又有速(千里片时)与迟(长久留滞)对比,所以是“起得超脱,接得浑劲”,如改成前半景后半情的格局(如上述),则又失去这层好处。

借物咏怀,境界高远

――《早梅》荐读

[原诗]

早梅

(唐)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①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②。

注:齐己(863~937)出家前俗名胡德生,晚年自号衡岳沙门,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人,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①孤根:孤独的根。②望春台:指京城,也有望春的含义。

[品鉴]

梅、兰、竹、菊四花,在中国文人心目中有非常高的地位,有花中“四君子”之美誉。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形象,一直为世人所钟爱,同时也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梅作为“四君子”之首,古诗中有很多写梅的诗,而唐代诗人齐己的《早梅》诗是这些诗中非常突出的一首:

万木经受不住严寒的侵袭,枝干将被摧折。梅树的孤根却吸取地下的暖气,恢复了生气。在前村的深雪里,昨夜有一枝梅花凌寒独开。它的幽香随风飘散,一只鸟儿惊异地看着这枝素艳的早梅。我想寄语梅花,如果明年按时开花,请先开到望春台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