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

时间:2023-05-30 10:27: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现代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现代化

第1篇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意义,金融支持,途径

一、农业现代化的概念

农业现代化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可以说是对传统农业的全面完善和深度变革、概括地说农业现代化表现为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的现代化、各种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农业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农业生产向企业化、地区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农业生产过程同加工销售以及生产资料的制造供应紧密结合、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生产由原始传统分散粗放低效益的自由农业向科学现代专业集约化高效能的外向型农业发展。在生产和经营理念上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耕耘机、联合收割机、农用汽车、农用飞机、等现代技术设备及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物理学、化学等科学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保、畜保等农业生产过程中。现代农业精细化、专业化、集约化,注重环保和可持续。

根据不同的气候土壤等物理环境发展不同的农业如:绿色农业、物理农业、休闲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立体农业、订单农业等运作模式,有外向创汇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农业科技园型、山地园艺型等各种不同的特色农业。

二、当前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及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在人口和面积上占有绝对的比重,如何利用、组合、开发、挖掘好我国的农业资源,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数量,丰富“三农”的内涵,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农民收入,减少农民向城市的涌入、缩小城乡差别、提升农民素质,通过发展现代农业这一链条带动就业,促进工业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增强综合国力,强化国际竞争的能力,对我国的未来发展具有相当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发展农业现代化是百年大计,千年大业,立国之本,兴盛之基。

三、我国目前农村农民农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简要地说,从我国目前农业农村发展现状来看,有利因素不少,但不利因素也相当多,特别是在农业资源不断减少,生态环境面临恶化的趋势下,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之以前虽有一定的程度的提高,但综合起来全面的看文化素质还是偏低,在全国各个地区农民农业农村三农的发展水平也极为不平衡,基础设施(道路、通讯、水利配套工程)技术装备现代化的程度还很低,与农村生产相配套的农用机械设备研发制造工业和生物化学科技水平有待进一步的快速提高,农民分散经营,个体农户在整个农业生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集约化和规模化的的程度还很低。相应的管理模式,管理学有待建立,急需大量的管理人才与实践的结合打造一支知识化年轻化懂科学会管理的农业现代化队伍以及有知识能够适应现代化农业需要的新一代的农民,整个农业要想进一步发展,面临着一定的瓶颈、要突破这一瓶颈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除却财政拨款等其他形式的投资,最终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

四、金融究竟应该怎样来切实有效地支持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

金融应如何来支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是我们从事金融工作研究现代金融的学者不可退却义不容辞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研究这一问题首先要了解一下我国现在农业金融体系运行的现状

1.农村地域广需求高农业金融投入少。银监会数据显示,2010年农户贷款只有2.6亿元,占全部贷款总额的5.1%。从贷款种类上看,农业贷款只占贷款总额的5%.截至9月末全国金融机构空白乡镇依然高达2087个。

有研究指出,农村金融市场极为广阔,覆盖7.5亿人口和日益增长的中小企业,地域4万个乡镇和大约40万个村。

2.农村金融机构投资风险大、收益少、缺少有效的风险担保。农业生产面临自然因素和市场因素的双重影响,风险高,由于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往往造成金融机构投入贷款难以收回的结果,损失无以弥补。这种现状制约了金融向农业投入资金的积极性。

3.农业生产区域广,种类多,金融需求大多为小额信贷,客观上要求农村金融必须设立密集的网点。由于目前农村地域广阔,农场和农业企业所占比重较低,农民多为零星分散经营,农村的农业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种植养殖及简单加工业。由此造成小额信贷的需求量较高而农村金融网点少,投入低这一样一种客观现实的矛盾。

4.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性不尽理想。由于农村金融投资风险大,收入少,效益低,资金有限造成农村金融的可持续性较弱,呆滞呆账贷款,所占比重大。对于这个问题对症下药:应该是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盘活资金增加再保险。建立各种保险互助互补的保险创新机制。(政府+农村合作社合作基金+农产品收购预付+关联农业互保)。

5.政策性金融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现阶段,我国对农村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并不少,但目前我国政策性金融定位不清,运行机制不健全,因此影响了政策性金融作用的发挥。作为主要支持农业经济的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支农作用仅局限于粮棉油收购;国家开发银行主要负责大型建设项目的投资;对于急需资金支持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综合开发等,缺乏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农业银行政策性金融业务与商业金融业务并存,职责不清,政策性资金运营绩效较差;对农村信用社的支持很多用于弥补亏损和促进其机制转换,支农再贷款很难收回。更重要的是,目前政策性金融以对特定机构的特定业务进行直接补贴为主,对商业金融机构的担保、抵押、保险、减免税等措施缺乏,吸引金融资金及社会资金进入农业领域的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因此需要我们借鉴一下农业现代化程度比较高的现代化水平领先的国家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探讨一条适合我国农业向现代化发展的金融运行之路。

五、外国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实践

(一)美国对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美国农业金融机构在20世纪初才开始建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农业金融体系,它主要由政府农业金融机构、农场主合作金融的农业信贷系统、商业金融机构及私人信贷组成。这些金融机构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共同为美国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及其他服务。

1.政府农业信贷机构由政府所有,专门为农业发展服务,如农民家计局、商品信贷公司、小企业管理局、农村电气化管理局等。

一是农民家计局的贷款对象主要是那些难以从其他金融机构获得资金的资力薄弱或新创业的农民,贷款以中长期为主,利率明显低于市场利率,因此大部分贷款均有贴息。另外,它还对遭受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而造成种植面积减少或较大减少给予灾害补贴,对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的差价给予差价补贴。为各种特定设备提供贷款等。

二是农村电气化管理局主要对农村电业合作社和农场等借款人发放贷款,用于组建农村电网、购买发电设备等。小企业管理局是1953年为了针对小企业提供贷款而设,其主要职能是向那些不能从私人信贷机构获得贷款的小企业提供贷款。

2.美国的合作金融是在20世纪大萧条时期由政府倡导建立的,它主要包括联邦中期信贷银行、合作社银行、联邦土地银行,由农业信用管理局管理。联邦土地银行的贷款业务经过联邦土地银行合作社认购至少相当于本人贷款5%的有投票权的股票,成为合作社社员,取得一人一票权。偿还全部贷款后,社员资源决定是否退回股金而合作社必须认购同等数额的股票而成为该区联邦土地银行的股东。

3.美国保险业在支持农业发展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联邦农作物保险运作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第二个层次为有经营农业保险联邦资格的私营保险公司,第三个层次为保险人和农业查勘核损人。

(二)日本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在日本既有政府办的政策性金融,又有强大的合作金融来支持农业的发展,还有一部分其他金融机构,这对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虽然日本人多地少,自然环境又比较差,但是它的农业现代化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日本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是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简称农林公库)。它建立的目的是在农林渔业者向农林渔业金库和其他金融机构发生困难时,给它提供利率较低、偿还期限较长的资金。农林渔业金融公库主要是把资金用于土地改良、造林、建设渔港等基础设施的融资,同时还用于农业现代化投资、对国内大型农业产品批发市场及交易市场提供市场设施贷款等。农林公库的贷款利率要比民间金融机构优惠,而且贷款偿还期限从10~45年不等。

日本支持农业发展的合作金融组织主要是农协系统。农协系统是按照农民自愿、自主的原则登记成立的。它主要有三级组成:最基层的是农业协同组合,为市町村一级,直接与农户发生关系,不以盈利为目的,农协还兼营保险、供销等其他业务。

中间层是信用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简称信农联,为都道府级,帮助基层农协进行资金管理,并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农业资金的结算、调剂和运用。它在基层农协和农林中央金库之间起桥梁和纽带作用,以它的会员为服务对象。

最高层的是农林中央金库,为中央一级,是农协系统的最高层机构,是各级农协内部以及农协组织与其他金融机构融通资金的渠道。他在全国范围内对系统内资金进行融通、调剂、清算,并按国家法令营运资金,同时,它还指导新农联的工作,并为它提供咨询。

日本现行的农业保险制度于始1948年,采用“三级”制村民共济制度,形成政府与村民共济组合相结合的自上而下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

(三)印度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印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实施绿色革命,以各种措施来支持农业的发展。它的措施以推行现代农业技术为中心,辅之以农业信贷、财政补贴、价格支持等。随着这些措施的实行,印度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体系逐渐发展和完善。现在印度既有合作性质的农业信贷机构,又有政策性金融机构以及商业银行来支持农业的发展。印度的农业保险充分发挥了保险在分散农业经营中风险的中重要作用。

综上可以总结出以下外国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经验:

各国为支持农业发展都建立了比较发达的农村金融体系,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并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宽松优惠的贷款条件。都通过立法来保障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正常运行,基本都建立了农业保险制度。

六、借鉴国外金融支持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是:

(一)政府应下大力量支持加快建立为现代农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

一切从实际出发尽快出台各种具体的政策措施来保障和支持多种农业金融机构的建设和持续快速的发展.成立多种形式的支农金融机构,相互配合互相补充.改革和创立全新的农村金融支持制度,建立多种形式并存优势互补的农村金融体系并在扩大农业保险基础上全面实行农业风险化解机制。使农业发展所需的各种资金都有途径取得。

(二)支持农业发展应允许金融机购从各种渠道筹集资金

支持农业发展的各种资金要通过各种手段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从社会各个层次聚拢资金,允许其根据实际情况对支农资金的存贷款实行差别利率。

(三)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是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主要保障

我们现在是法制的社会,依法治国,一切都要有完整完备的法律体系来保障我们生活秩序和生产建设的快速持续发展。因此要通过立法来保障农业发展所需的金融支持。

(四)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农业是一个高风险的产业,种类多,地域广,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大,为了保证支农金融资金的安全回收和持续性增长必须大力发展农村保险业,通过互保和再保险,进行风险的转移和分散。

第2篇

“我们不是要建立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的强国吗?难道老是用锄头镰刀、老牛拉破车这些简单的生产工具,能干得出来吗?杨一明同志在这里却偏偏忘记了我国还要现代化的农业,我国更需要青年们为实现农业现代化而贡献力量。

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科学文化和现代化农业是不可分割的正体,而且农业是基础;如果农业不发展,工业和科学文化也就很难发展。大家都知道我们建明公社是个穷棒子社,解放以前那种“糠菜半年粮,夜居破羊房,全家一条被,三载着一装”的日子更不要说了,就是在解放后1952年以前,有的村还要靠国家救济粮和发寒衣过日子。在这种情况下,整年劳动,连自己的口都糊不饱,身体都穿不暖,哪里还有什么余粮、工业原料卖给国家,更不要说还能有钱去购买工业品,让孩子上学了。经过1952年到1956年的合作社运动,特别是1958年的公社化运动,农业生产大发展,情况就大不同了。仅去年我们就卖给国家余粮380万斤,生猪4700口,油料作物一百多万斤。我们又用这些钱买回农业所需要的机器和生活必需品。不仅如此,我们还自己办起了工业,解决了部分农业和生活的需要。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活的改善,文化教育事业也有了大发展,不但每年有一批小学毕业生,而且自己办起了中学班,建立了多种项目的科学研究机构。这一切,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农业是极为重要的,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劳动生产率很高的现代化的农业,就不可能为工业供应足够的粮食和工业原料;就不可能节省出劳动力,去支援工业,发展工业;去学习文化科学,发展科学文化事业。

现在我国的工业和科学文化还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生产发展的需要。但是这不能怪工业和科学文化本身发展得慢。我们农业的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每年粮食和工业原料产量远远满足不了工业和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我们还腾不出更多的人来,充实到工业和科学文化战线上去。

现在党已再次提出发展国民经济要以农业为基础,号召全党抓农业,要求各方面都来支援农业。我们在农村的首先要响应党的这一号召,下定决心把农业生产搞好,迎头赶上工业的发展。杨一明同志,如果你真的想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和现代化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那么你就应该站在你自己的岗位,不是埋怨简单工具和老牛破车的落后状况,而是努力去改变这种落后状况,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这是对实现现代化工业和现代化科学文化的最好的具体行动。

第3篇

改革开放也给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创造了机遇,使我们能够迎头赶上国际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潮流,由于信息的广延性和通用性,使信息化发展给各行各业提供了发展新机遇,利用信息产业的发展去武装我国传统农业,就可以为我国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技术活力,使我国传统农业得到超常的发展。

一、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信息技术与农业结合也同样能够起到倍增作用。

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如农产品交易信息等。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政府每年拨款15亿美元,用于建立农业信息和市场服务网络。有着粮仓称号的俄亥俄州的农场主,一个人经营几千公顷的土地,全靠电脑管理控制生产、销售的每一个环节,而在我国目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公顷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使之在有限的土地上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所以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用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无疑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使我国传统农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二、把农业信息当做产业来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做一项产业来发展。众所周知,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发展最迅速、科技含量最高、利润率最高的产业之一。发达国家50%以上产值来源于信息业,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所以农业信息化建设决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现代农业在农业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服务,农业信息已经涉及到了农业生产、流通的方方面面,加之信息本身的增效作用,使得农业信息服务的各环节都会有效益产生,在这里由于农业信息效益市场价值的体现,起到了促进农业信息向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得将农业信息化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成为了可能。

三、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在谈到现代化指标时,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为一项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待。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信息量: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通话次数、E-mail数、信函数、报刊数、网上信息数、因特网点数等。

信息装备: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电话机数、电视机数、计算机数、上网微机数等。

信息主体水平:如单位面积内人口中的第三产业人口数、大学生数、信息从业人员数、上网人数等。

信息消费:如个人、单位或集团消费中信息消费的绝对值和相对值等。

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就必须按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各方面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与我国目前农业水平、农村条件和农业人口来比较,尚具有不小差距。但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地区性不平衡,西北地区相对落后,而东南沿海由于开放早,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已经向富裕小康水平转化,初步具备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条件,有了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投资能力,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完全有能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另外在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许多统计材料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记录,希望将来把农业信息化等有关量化指标加以统计,逐步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四、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

在我国总人口中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有绝对大的比例。在我们对浙江农村的考察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信息的渴望。绍兴市所属嵊州市1998年专门提出了“必须像重视农业科技推广一样重视农业信息”的要求,嵊州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确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如嵊州农业信息网,短短几个月就有200多个农户、企业在网上交易,涉及200多种农产品,吸引了美、日、香港客商洽谈生意,成交额已突破300万元。又如绍兴“中国轻纺城”这一大型纺织品专业市场,去年成交额167亿元,成为亚洲最大的轻纺市场。这个市场建成了100兆的网络线,所有商户都可以进入因特网,网址点击率已达3.5万次以上。这说明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民需要,也顺应了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一般来讲,发达地区信息化建设,优于落后地区,城市优于农村。虽然浙江省和全国相比,农业属于较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农业信息化建设目前仍显不足,农业信息流通仍显闭塞。比如,绍兴日报报道对在诸暨市的抽样调查表明,10个种粮大户中有7户不了解粮食购销改革,反映出农民目前大多数还是处在信息不灵状态,说明了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如果农民、农业工作者、小城镇居民都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或即使仅有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甚至仅有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农业人口来参与这个市场,按全国人口比率而论这个市场该有多么巨大。

发展农业信息产业本身也是一项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就必须用市场手段去做,用市场方法做市场的事,不宜用行政方式做市场的事,政府最好是去为农业信息产业业搭台,唱戏还应让企业去唱,政府不宜包办。但在发展农业信息产业过程中,政府要扶持,要给予优惠、引导,最终要按市场规律以企业运作方式来完成。只有真正按市场方式运作,才能真正发展农业信息产业。

第4篇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农业持续化;集约持续农业;持续发展

科学理论是实践变革的指导。本世纪以来,先后出现了四种全球性与农业有关的思潮,即农业现代化、绿色革命、自然农业与可持续农业。作为一种思潮,往往是狂风般的蜂拥而来,也可能是落潮般的悄然而去。各种思潮中科学性强的理论能经受历史的考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经久不衰。也有部分科学性不强或反科学的理论只能热闹一时而自然地退出历史的舞台。当代受各种思潮冲击的人们,必须保持冷静头脑,分析思潮产生的背景、实质性内容、利与弊,进而辨认其科学的真伪,从而从本国本地的情况出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任何对农业思潮的盲从或“拿来主义”都会导致行动或决策中的失误。

一、农业现代化思潮--二十世纪的主旋律

从原始农业转变为传统农业,再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十九世纪工业与科学技术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准备了条件。1892年第一台拖拉机问世,1840年李比希营养归还学说出台,再加上达尔文杂种优势理论与摩尔根遗传学理论等,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思潮与行动的产生与发展。其主要内容是以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实行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水利化;以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杂交玉米等高产新品种与新耕法替代老品种老经验;以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农业,用开放式的商品经济替代封闭式的自给性传统经济。

农业现代化思潮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世界农业一反过去几千年老牛破车的步伐,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本世纪四十年代美国率先实现了以机械化为主要特征的农业现代化,到六十年代占世界耕地面积40%人口24%的工业化国家先后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从本纪初到八十年代中期,世界人口增加了2倍,但谷物增长2.3倍,农业产值增加24倍,用事实否定了马尔萨斯关于人口增长快于粮食增长的悲观预测。劳动生产率空前提高,美国一个农民人均产粮已达110吨,产肉101吨,可养活80个人。目前,由于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加上粮肉生产过剩而将注意力转向环境,因而作为一种思潮的农业现代化已经不再受青睐,但实际行动仍在继续,而且进一步向现代化迈进。发展中国家正在进行的绿色革命实际上也是农业现代化思潮的影响而衍生的一种行动。

现代农业在产生奇迹般增加产品与效益的同时,由于曾对资源环境的忽视而带来某些负面效应。例如能源消耗急剧增加,从1950年的0.36亿吨增加到1985年的2.6亿吨石油当量,因而有人贬称之为“石油农业”;农药、除草剂等化学品对环境与食品安全构成威胁;有人还担心大量施用化肥会不会破坏地力和污染地下水;有人还将主要是工业化引起的水、空气污染也归咎于现代农业。这些问题正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近来已将资源环境良化纳入并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自然农业思潮——一次超凡脱俗的尝试

作为一种对农业现代化的逆反,七十年代西方出现了企图替代现代农业的第一次尝试,即自然农业思潮。其派别与口号多种多样,如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生物农业、替代农业、再生农业、自然农法、超工业农业等等。形成了在学术界颇有影响的农业思潮。较有名气的英国真菌学家霍华德提倡的“有机农业”, 1971年美国土壤学家艾希瑞克发起的“生态农业”,日本的福冈正信写了一本《绿的哲学》,提倡无施肥无耕作无农药无除草的“自然农法”等。这股思潮在哲理上提倡归朴还真,与自然和谐一致,尽量减少人类对自然的干预,主张低投入;在技术内容上强调传统农业技术,提倡堆肥、轮作、豆科作物、生物防治等,排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中的人工合成化学品(化肥、农药、除草剂、饲料添加剂)与生物工程技术;在管理上主张小型,自给自足,强调农户(场)内闭合式物质循环而排斥农户外的投入。这股思潮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大,但受生态至上的环境保护主义的推动,在学术界曾一度时髦。然而就是在西方也争论甚大,提倡者认为这是一种农业的“理想国”,反对者认为是“复古”,是“神话”。

自然农业思潮有其积极与消极的方面。它强调崇尚自然,对唤起环境保护意识起了积极的作用,纠正了现代农业只强调产品与效益而忽视资源环境的不足;它所强调的某些传统农业技术仍有其积极的作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作为一种农业的特殊模式,在某些情况下少量应用(如旅游景点、安全食品)也是不足为怪的。另一方面,这股思潮又极端地强调自然而走向否定人的能动作用,反对投入,反对人工合成品,企图返回古代式传统技术而否定现代科学。在理论上,违反最基本的能量转换与散逸定津,企图实行自我封闭式的物质循环模式,而滑向科学上的倒退。因此,作为一种农业的整体战略是不足取的,在实际生产上,由于它只强调保护自然资源环境而忽视生产与经济,因而不能广泛地被农民与政府接受。在欧美试行的各种自然农业模式,比重极少(占耕地千分之几)。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下去而被可持续农业思潮所代替。

三、可持续农业思潮——当前的热点

本世纪中后期,为抵制工业化所产生的消极影响,环境保护主义风起云涌席卷全球,罗马俱乐部悲观主义的代表作《增长的极限》译成了几十种文字,“生态危机”、“粮食危机”、“资源环境危机”、“经济滞胀”,以至于“世界末日”等说法震撼人心。在农业上,鉴于自然农业尝试的失败,八十年代中期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可持续农业的思潮,企图以此作为替代现代农业的第二次尝试。

在吸取现代农业、自然农业优缺点及成败教训的基础上,可持续农业思潮既强调粮食安全与发展农村经济,又强调保护资源环境,实现生产、经济、生态三个持续性的统一。既强调发展当前的农业而又不破坏资源环境,兼顾当前与长远,促使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第5篇

国家的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代表的指导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然而,在我国基本国情的大前提下,农业机械推广过程中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等解决,这对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发展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1农业机械的推广机制仍存在一些漏洞

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标志,农业机械化无疑是促进农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对社会GDP增长的过度追求,使其在更加关注二、三产业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轻视农业这一根本性的基础产业,产业扶持力度上也远低于二、三产业。农业生产的过程当中,先进的农业机械不能得到及时的推广,必然会导致生产效率的低下,使农业产业生生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长期无法改善。我国在农村地区开展农机推广的主要机构是农机管理局,其部门设置相对单一,人员的结构和资源的配置也存在先天的不足,导致农业机械的推广机制存在严重漏洞。甚至,部分农村地区对国家农业政策及各项目指导意见、精神都没能落实,严重者国家对农民的政策性补贴的发放都不到位,这严重地影响到了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的开展。

1.2机械维修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飞速的发展,物价上涨速度加快,这使得农民在购买农业机械时的经济支出有所加大,虽然政府相关部门出台了相应扶持政策,依然不能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求,这将对农业生产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特别是经济落后、地理位置偏僻地区农业的发展不甚理想,粗放型生产模式依然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即便使用一些农业机械,也对维修、保养工作不够重视,一旦农机出现故障,相应的维修费用支出也不能及时筹措。例如,我国农村的基层乡镇,设置针对农业机械维修的机构较为少见,规模也普遍较小,而且农机更换配件储备也不齐全,加之维修人员少、专业维修技术水平也相对有限,一旦农机发生,对其进行的检查和维修往往不够及时。若去真正专业的农业机械维修点,则需花费大量时间和资金,间接给农民带来一定的经济困难。

1.3不能与农村生产实际相结合,农机推广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自从我国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土地分田到户,相对较为分散,农民种植更加自由,生产的积极性也不断高涨。然而农村政府指导性工作,不能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致使农机推广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加之农作物种植的种类众多,成熟期不同,分布广泛,难以作到统一耕种,所以无法实现统一的生产管理,对也会给农业机械化生产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2要加强提高农业机械技术水平,提高作业效率。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机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提升农机化水平,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先进生产工具,农业机械装备具备一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通常情况下,农业机械作业条件比较复杂,由于操作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存在一定的差异,致使损耗情况各不相同。随着农业机械使用时间的推移,其老化、损坏、程度不断加深,进而会影响正常使用。调查发现,在农业机械设备日常操作和使用过程中,操作人员通常忽略其日常保养与维护,只有在出现故障的时候,才进行维修,这种用维修替代保养的模式加剧了机械设备的老化、损耗程度,不利于其使用寿命和利用效率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为农业生产带来高额成本投入。

3要重视农业机械的技术保养方法

农业机械在正常运转的过程中,要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将保养作为延长其使用寿命、提高利用效率的最佳手段和方法之一,不能用故障维修来替代机械保养。在保养期间,必须遵循农业机械相关保养规定,按照规定流程做好实时保养工作,保证每一项保养措施落实到位,同时要根据保养规定,按时、按期做好保养工作,确保机械设备处于可靠状态。在农业机械使用过程中,必须提高保养管理理念,按规定做好维护和保养,加大专业培训力度,有效提升操作人员的综合素养和业务技能,将农业机械故障遏制在萌芽状态,确保农业机械发挥最大的效益。

4要高度重视农业机械推广

想要切实搞好农业机械推广工作,首先需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我国政府近年对“三农”问题支持度不断提升,并把新农村建设提到议事日程之中,这也间接地提升了各方对农业机械推广工作的重视程度。因此,应当针对农村地区具体情况,结合农户需求,开展农机推广工作,以使农机推广工作更加符合地区发展需求。这需要政府部门对农民需求准确掌握,从而推广更加合适的先进家业机械。此外,还应当围绕当地实际经济产业状况,研制各种新型机械,进而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给国家带来经济效益。促进形式多样化要想更好地对农业机械进行推广,就应该使形式多样化,可适当的建立相对完整的科、工、户的推广机制。将农业机械与各个部门联系在一起,并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所具有的优势,从而加大农业机械的推广力度。同时,还应经常组织人员进行学习,以便来提高他们的个人素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鼓励推广人员,让他们借助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农业机械的推广,为以后的推广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促进该推广工作的健康发展。

5结语

第6篇

一、新时期农机事业肩负的使命

(一)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是农机事业的使命

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历史阶段,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要素中影响现代农业进程的关键因素,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载体,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关系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农业机械化的水平,关系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形成农业竞争力的核心能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业竞争力的强弱。世界农业的发展历史证明: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过程,是农业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所以,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

(二)服务新农村建设是农机事业的使命

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载体,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发展生产方面需要农业机械技术和装备来支撑;农业机械作为先进生产工具,在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农民生活宽裕方面需要农业机械化来实现;农业机械化作为工程措施,在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乡村道路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服务村容整洁方面需要农业机械化来推动。

(三)构建和谐社会是农机事业的使命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增机、减人”的趋势不可逆转,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将广大农民从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共享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也将有力地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有利于缩小城乡、工农差距,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促进农机事业发展的建议

(一)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农机事业的支持

近几年,中央对“三农”工作非常重视,党的十七大对我国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三农”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战略思想和工作措施,特别是关于“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是我国农村发展的理论指南。农机部门要以此为契机,积极主动争取当地政府的理解和支持。

按照我市农机化发展规划,从现在起到2012年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关键时期,应因势利导,把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上,充分认识农机化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着力研究解决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中的突出问题。建立农业机械化领导小组,组织协调计划、财政、金融等综合部门做好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扶持和服务工作,研究、制定和完善农业机械化的配套政策,解决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要加大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扶持力度,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以农民和农村集体投资为主体,各级财政资金为导向,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的农业机械化资金投入机制,保障农业机械化稳定健康的发展。

(二)创新农机事业发展体制和机制

要建立与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制定农机事业发展规划,并纳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发展农机事业要以服务农业生产为切入点,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应以民营、社会化为主,发挥市场作用,坚持政府引导,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社会公益性设施,由政府负责维持;经营性产品和服务应提供市场平台,明晰权责,放开经营管理权。

每年安排必要的扶持资金,大力扶持农机大户、专业户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在丘陵地区和农业大县,把培育农机大户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纳入每年工作目标考核。把分散的农机户联合起来,组织跨区作业和农机社会化服务,通过农机社会化服务切实帮助农村中的“留守”农户解决劳力缺乏的困难。

(三)加强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

把发展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作为解决农机化发展问题的突破口,在巩固提高原有服务组织的基础上,新扶持发展各类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同时积极组织开展承包服务、订单作业等多种形式的农机服务。提高农机服务的组织程度,实现了农机资源的共同利用。有效提高了服务组织的服务能力,拓宽了服务路子,提高了经营效益。所以,在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思路上,要立足“引导不干预,扶持不包办”的原则,坚持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协会、农机服务队、农机专业大户为主体,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引导发展;坚持围绕区域优势和主导产业发展,提高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坚持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以自我发展为主,引导服务组织规范管理制度,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扶持他们向实体化方向迈进,向产业化方向融合。

第7篇

1.1农业现代化经营管理观念落后

现阶段,虽然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经营管理理念的束缚和制约,致使农业现代化发展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产品附加值偏低、农产品质量不高、农产品技术含量偏低、市场需求的应变能力较差;各地区农业经济结构趋同现象严重,遏制了农业经济优势的发挥;农产品处于初步加工的阶段,制约了消费需求的扩大以及农产品效益的增值;标准化、高效化、高产化、生态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严重匮乏;尚未形成基地化、专业化、规模化的产业布局。

1.2农业科技水平较低

由于我国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在从事农业的工作者中拥有高中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较低,农学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致使我国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此外,在诸多地区仍然存在农技推广手段落后、技术服务功能不强、知识结构老化、信息服务人员素质不高、推广经费短缺等问题,直接影响着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1.3农业产业链存在问题

首先,从整体上看,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存在生产规模偏小、带动能力不足、科技含量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企业的竞争力、经营效益和市场拓展能力;其次,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管理模式仅仅重视企业和农民生产效益的提高,而往往忽视了农业产业链自身的利益,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链的有序发展;再次,在农业同一产业链中,呈现出龙头企业数量不足、产业链条较短、缺乏有效竞争的现状,严重限制了企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

2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经济管理的策略

2.1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

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应将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作为建设重点,充分利用信息化调整产业结构的新契机,延伸农业产业链条,逐步形成融种、养、供、销、加、产、商、贸于一体的产业化发展链条,从而促进多产业的协同发展,加大农业自身吸收剩余劳动力的能力。首先,优化农业结构。根据各地区的资源优势确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产品品种、增强农产品附加价值为核心,建立安全、生态、高效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产业链条;其次,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在农业产业链的既定框架下,政府应当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并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建立产业基地,充分利用龙头企业辐射面广的优势,构建“产学园”为一体的经济管理发展模式;再次,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促进农业产业向城镇聚集,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取向,以此降低城市就业压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最后,秉承标准化原则。将标准化视为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根本性因素,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实现农产品供应、加工、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同时落实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做好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以此发挥农产品的品牌效益。

2.2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现代化

所谓的农业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农业科技化。如果没有现代化科学技术成果的开发和应用,农业现代化也就无从谈起。换言之,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才能真正实现农产品的优质、高效和高产,提高生产效率与资源利用率,最终达到提高农业企业市场竞争力的目的。首先,应加大对农民和科技人员的培训资金投入。农民作为农村农业产业链中的重要成员,其科技水平的高低对整个产业链的运作有直接影响,只有不断提高农民及科技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科技水平,才能为企业提供最佳的农产品;其次,应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以此来提高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的程度。由于我国有很多区域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所以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应放在水利设施建设上面,并重视节水农业的发展,借此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逐步实现农田作业机械化、沟路渠林网化、地里田间灌溉节水化、机耕路平整化;再次,加大科技投入,促进农业技术发展。应着眼于科技含量的项目,并加强与农业科技机构的合作,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不断提高科技转化速度,增加科技含量;最后,应完善农业推广体系。具体可从两方面予以完善,一方面构件立体农业推广体系,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培养,并建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另一方面,培育新品种,并将品种、技术、规模三者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以便实现农业现代化。

2.3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现阶段,随着社会各界对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农业现代化并不仅仅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消耗,而是要将其放到整个社会系统当中来考虑,注重生态效应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应以可持续生态循环的发展理念指导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进程,并始终坚持循环再利用和减量化的基本原则,加快沃土工程建设速度,以此来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规模。同时还应致力于发展新型肥料以及高效低毒农药等新型农业产品。此外,还应不断推广多功能农机,并优化肥料结构,加快适合不同土壤特点、不同作物的专用肥的开发,并相应地加大对新型农药研发的支持力度,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政府奖励政策,以此来推动农业生产力与生产技术之间的转化速度。鼓励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是建立生态循环链,这样不但能够节约资源,而且还有利于农村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

第8篇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坚持土地公有制和严格尊重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不仅是我国社会安定和发展的根基,也是从实际出发,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度创新的必要条件。因此,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在此基础上,提倡农民土地使用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积极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土地流转是“三农”工作的“牛鼻子”,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都离不开土地流转。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站在推进现代农业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统一思想认识,把握有利时机,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加快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资源、生产要素、生产方式和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为基础,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积极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大力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二、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农业现代化必须由高素质的农民这一主体来推进,农民作为现代化的创造主体和价值主体,自身首先必须现代化。没有农民自身素质的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农业不仅要依靠现代工业装备及先进科学技术,而且还要依靠先进管理手段在农业上的应用,这些都要由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来实现。反过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必然要求农民素质的提高,以使之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因此,农业现代化与农民素质提高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农民现代化本质上是把农民从传统人变为现代人的过程,是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是农民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提高我国农民素质,一是要加强农村教育体系建设,继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中等教育,引导农村教育与市场化接轨;二是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并把农村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打造中国特色的农民文化,加速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加强文化功能对农民的嵌入,强化农民的文化能力,以适应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需要。

三、加快农业科技发展

生产技术科学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动力源泉。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就是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不断提高科技的转化率和贡献率,从而增加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品安全。加快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一是要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逐步完成对现有农业科技机构的合理布局和学科设置的战略调整,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强化科研与开发、推广队伍建设,逐步形成队伍精干、管理有序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二是要大力扶持重点农业科技院校,培养一大批适应时代要求的农业科技人员,并适度干预市场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地区、学科配置,形成合理、有序的农业科研队伍结构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三是要协调跨区域间的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优势和市场、劳动力等区位优势,确定区域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明显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技术,逐步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地带和集群,促进我国农业向区域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四是要加大农业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研发投资力度,尽快建立国家农业技术标准和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以及相应的管理、认证和监测体系,规范农业生产、产品贸易和加工流通体系,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努力方向。五是要大力加强科技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提高农民自觉接受和运用科技的积极性,并逐步形成科技推广的市场化、产业化经营。要培育优质、高产、专用品种,推动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大力提高农业后续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开发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大力推动农业高新科技产业化;发展创汇农业技术,努力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四、有选择、有步骤实行农业机械化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一直把实现农业机械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从我国耕作制度复杂、劳力众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实际出发,国家多次调整了农机化政策,提出了有步骤、有选择地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方针。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必须实行机械化、半机械化、手工工具并举,人力、畜力、机电动力并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各地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推广适宜技术和机具。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从而降低劳动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效率。理论上讲是这样,但在山区、丘陵地区,由于土地面积较小,限制了机械化的应用,甚至无法利用机械。因此,为实现土地大面积机械化规模经营,在不改变现有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体制前提下,必须对土地等要素进行适当的整合,大力推行农户土地经营权的租赁、转让和入股联合等改革措施。现阶段,我国应把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中心环节,本着急需、可能、合理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条件,走有选择、有步骤的农业机械化道路。

五、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是指农业生产单位或生产地区,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条龙综合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过程。可以说,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就是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一方面,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农业专业化和规模经营的发展;另一方面,农业专业化和规模经营又促进了农业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当前,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诸如“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模式,“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专业化生产模式,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区域特色和产业优势。如一些加工企业、公司实体和其他组织,凭借自身的资金实力和现代人才基础,致力于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以当地主导产品或特色产品为依托,上连市场,下连农户,开发出价值很高的系列产品,以产品开发推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如何把这些产业化模式推广开来,要切实加强调查分析工作,研究其推广的可行性,盲目引进某一模式往往会导致失败。

六、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农业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它要求在农业领域全面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信息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催化剂,对于按市场机制和市场需求决策农业、操作农业具有基础性作用。农业信息产业化是发展“一优两高”农业的需要,是农民进入市场的需要,是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需要,是农业信息部门转变职能、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以信息化的方式改造传统农业,把农业发展推到更高阶段,实现信息时代的农业现代化。因此,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网络技术及数据库技术,建立农业产业化信息支持系统。这样,才能有效地将市场———政府部门———龙头企业———农户联系起来,满足农户、龙头企业的生产技术、投入要素、产品价格等信息需求,才能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高速有序发展。

七、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加快前两者进程,可以为后者提供丰厚的资金、技术、物质装备等保障和支撑;而加快后者发展,则可以为前两者提供丰富的农产品、土地资源、劳动力和广阔的农村市场。以工业化带动和提升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方向发展。导入工业要素,打造优势产业,是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基础环节。如利用苎麻、蚕茧、棉花、林木、秸秆、芦苇等,加大工业的介入力度,形成强大的一条龙纤维产业开发群体,其带动农业的功能是可想而知的。我国农村食物资源十分丰富,各具特色的粮、菜、瓜、果、茶、药、肉食、蛋类、淡水产品等应有尽有。如果在工业化推进中,各地选准特色项目,导入高新技术,在系列加工上广而又广、精而又精,必定带来工业和农业的双赢。我国农村饲料资源特别是大量的秸秆有待开发利用。如果工业化介入有力,形成各种类型的饲料品牌,满足各种养殖企业和千家万户的饲养需求,将会带动畜牧业的大发展。应结合农业发展特点开发制造业,包括科技、环保、加工、包装、贮运装备业,农业设施装备业,防灾抗灾装备业,智能化信息农业装备业,以及各种类型的农业机械制造业,为整个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推出新的装备产品。需要注意的是,对这些产业和产品的开发,务必根据各地工业特点和农业优势而定,通过对工业和农业要素逐项盘点、筛选、评估论证、定性分析、量化预测,确定其产业重点。走城镇化道路,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根本途径。在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农民在已有城镇就业迁徙到城镇定居;另一条是一些有条件的乡村发展为城镇,农民就地就近转业从事工商业,变为城镇居民。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主要是针对第二条途径来说的,即重点放在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上,使之成为功能完善、人口聚集、能发挥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作用,在区域逐步构建出一个城镇化体系。这是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过去几十年,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更多的是土地城市化,而不是人的城市化。因此,以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就需要把以农村土地主体的农民市民化,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化,从而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进程同步推进。农民的减少,可以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有利于土地集中经营,提高机械化水平,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对村庄进行科学合理规划,节省土地,建设基础设施齐全、公共服务有保障的新农村、新社区。

第9篇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战略选择;新农村建设

abstract:the changes of the world economy brings bo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the building the socialist new rural areas in china. it is vital to make the right strategies of accelerating chines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rough technological an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concept upgrading, informatization,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etc.

key words:agriculture;modernization;strategy;new rural building

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农业现代化具有动态性、区域性、世界性和时代性、整体性等特征。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业领域进一步对外开放,农业的市场化进程大大缩短,为农业现代化提供重要前提。农业的对外开放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对我国技术落后、效益和效率均低下的小农经济形成强烈冲击,促进土地的相对集中和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是大势所趋。在农业生产方面扬长避短,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进而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业现代化投入资金来源是努力目标。引进国外先进农业科技,缩短与发达国家在农业科学技术领域的差距,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是增强自身实力的需要。改善农产品出口环境,享受wt0成员无歧视贸易待遇,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获得解决农产品贸易争端的规范“渠道”。总之,国际经济环境的改变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我国更要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因此,我国应在技术、制度、观念以及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等方面,积极地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做出适合其特性的战略选择,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一、更新观念:农业现代化的精神动力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观念一变天地宽,没有资金可以引进资金,没有人才可以引进人才,没有项目可以引进项目。只有不断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能积极地适应新情况,形成新思路,推出新举措,开拓新局面,农村才能呈现出生机和活力。只有用新观念去开拓农村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农村才能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转变农民观念,第一,应强化其发展意识和开放意识,让其真正认识到结构调整的好处和意义。通过学习、培训,让农民了解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知识、新理论。同时,要有针对性地组织部分农民外出参观考察,让他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使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第二,示范引路,榜样带动。农民普遍具有“人家不怕死,咱也不怕埋”的从众心理,同时还有不见兔子不撒鹰的求实惠意识,所以要善于利用农民的这些心理特点,积极培养种植和养殖方面的骨干群体,让他们先干起来,做出示范,干出成效,让农民为之心动,使大家跟着学、跟着富,造成星火燎原之势。第三,基层干部要增强服务意识。在政府转变职能的同时,干部要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千方百计地为农民找项目、筹资金,为农民做好产、供、销各个环节的服务。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帮农民学技术、学本领,增强市场应变能力和致富能力,因地制宜地找出适合本地和自身特点的致富门路。

二、科技创新:农业现代化的智力支撑

实践表明,农业生产力的变革和飞跃,有赖于农业科技的发展水平的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在我国这样人均农业资源相对贫乏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中,显得尤其重要。我国应该在体制、指导思想、人才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

1.要改革现行的农业科技体制。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逐步建立起面向市场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高效率转化科研成果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全面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为此,必须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在各级政府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同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科技立项制度、科研机构人事管理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优化人员结构,提高科技活动效率和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2.以生态农业作为导向确立科学合理的技术路线。根据我国国情,农业发展要走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并举的技术道路,重点研究降低成本与节约资源,建立持续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技术体系,不断提高常规农业技术的科技内涵和组装配套程度,大力发展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设施农业等为主体的农业高新技术。同时要把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合理开发和保护农业资源,形成高效利用的农村能源和环境保护技术体系。

3.要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能否加速造就一支由学术带头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农业科技企业家、高素质农民和农业科技管理人才共同组成的农业科技队伍,是农业科技创新与进步的关键。通过农业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建设,结合重大科技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以任务带动人才培养,加速造就一批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通过农业科技园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市场、中介服务等形式,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通过专业培训、定期进修、继续教育等多种途径,提高推广人员的素质;通过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造就一支懂科技、善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通过农业广播学校、电视大学、技术讲座、专业培训、职业高中、信息网络、远程教育、函授和夜校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的农民技术员队伍;通过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大幅度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和科学种田水平。

4.要有足够的资本投入和国际合作来支撑。要充分发展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建立政府投人为主导、社会投人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人体系。各级政府在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同时,还要调动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投入农业科技,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进一步扩大国际学术和人才交流,努力吸收和引进国外农业科技成果、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积极探索我国农业技术、产品、设备出口的新途径。并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政策,鼓励和引导留学人员、留居海外的农业科技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效力。

三、制度创新:农业现代化的组织保障

根据我国国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生产制度的创新,比农业科技创新更为重要,难度也更大。在农业生产制度创新中,最为重要的是二项:一是包括土地流转制度在内的土地产权制度创新;二是农业生产组织制度的创新,其核心是尽快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目前中国农村存在六种农地制度安排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农户经营加“大稳定、,小调整”这是最普遍的一种类型,被中等发达地区广泛采用。第二种类型是“两田制”。非农产业发展较快的地区,一些农户因此愿意放弃部分或全部土地。当地政府将“口粮田”以外的土地全部收回,然后招租。与第一种类型一样,农户对其所拥有的地块的权利缺乏稳定的预期。第三种类型是以苏南为代表的机械化集体耕作方式,这一方式的主要问题在于模糊了农户与土地之间的权属关系;第四种类型是“生不增、死不减”制度。这种制度目前已在贵州全省推广,并以地方法规的形式确定耕地承包期五十年不变,非耕地承包期六十年不变。是在集体所有制下最具个人化特征的农地制度。第五种类型是以温州为代表,土地调整微乎其微,但土地租赁市场非常活跃,土地集中程度不亚于苏南地区。第六种类型是以广东南海县为代表的土地股份制。在土地股份制下,每个农户拥有一定的集体土地的股份,但此股份并不具体对应某一相应的地块。这样,集体所有的土地又被量化到该集体每个人名下,但量化到个人之后并没有对经营规模的扩大形成约束,因为集体可以将土地统一发包给当地或外地的农民。土地股份制是解决土地的法律所有与土地的占有和经营之间矛盾的一种较为成功的尝试。

从理论上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拥有了社区内土地的所有权,他们便同时拥有了对农地制度的决定权,国家对地权任何形式的干预都与宪法对土地集体所有制相背。国家政策只能给农民一定的经济和行政引导,对村干部的行为进行规范,促使农地制度朝某个方向发展,而不应是对农地制度的直接干预。从我国各地的具体情况出发,农地制度的改革,应弱化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强化承包权。农民所拥有的土地承包使用权是农民以合同契约形式取得的一种财产权,在合同有效期内为农民所占有、经营、使用,其产品为农民所支配,在规定的使用期限内可以继承、再租赁、赠予、拍卖、抵押、人股。使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在长度、广度、独立性确定性上得到保障,使承包权具有“准个人所有制”性质。土地产权问题处理好了,土地的流转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由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比较低,在条块利益分割的格局中,农民成为人口最多、但对改革决策的影响最弱的社会阶层。近几年来,以“公司十农户”为代表的各类农村新型生产组织形式不少,但真正能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的几乎没有。最近几年农业改革一直难以深化与此有很大的关系。为此,我国政府必须摈弃“叶公好龙”的心态,积极培植各种类型的农民经济组织,不要害怕农户组织起来后,会形成代表自身经济和政治利益

能与政府对上话的压力集团。

四、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器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即信息产业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催化剂和倍增器,成为经济新一轮高速增长的关键。然而,信息产业在自身倔起和迅猛扩张的同时,先进的信息技术也对其他产业产生强力渗透、改造和推动作用。包括农业在内的任何其他产业都可以享受信息革命的成果,通过信息化改造,可以减少管理层次,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使整个经济系统在生产、经营、市场、技术、管理等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目前,积极建设信息高速通道,为利用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必要的硬件条件。

当前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在软件建设上。主要是建立组织机构,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信息员,建立各类农业信息数据库和专家系统。今后一段时间内应基本完成农业信息网站建设和农业信息员的培训工作,并着手建立起农村经济、农业政策法规、当地自然资源、种子种苗、农药及病虫防治、农业气象、土壤、生态环境、农产品市场行情分析等数据库,主要农作物模式化栽培和畜禽饲养科学化的专家系统,以及农产品网上销售服务系统,以农业各环节的高度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

五、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系统平台

农业作为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业部门不可能独立于农村其他经济部门之外实现现代化,农业的现代化离不开农村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农业现代化是与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互为表里、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农村工业化是农村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农村工业化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部分地区农村工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就全国而言,特别是与发达国家比,我国农村工业化只能说是处于起始阶段,农村工业化的任务相当繁重。推进农村工业化应实行分类发展战略。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重视农村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集中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组建城乡一体、产学研、农工贸结合的企业集团,实行跨国经营,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经济欠发达地区,应结合当地资源优势,优先发展农业资源型加工业,特别是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农副产品加工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的现代化。

从世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来看,城市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前置条件。先有城市化,再有农业现代化。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思路应是:在沿海发达地区农村,从发展经济转移农村人口出发,主要是完善规划,立足长远,建设高标准的现代化新型小城镇。完善规划,首先应从各地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要求,对小城镇布局进行科学规划,要打破按行政区域一乡一镇的传统规划思路,有选择有重点地规划一、二级小城镇。其次,要对每个小城镇的发展规划进行精心编制,科学论证。小城镇规划既要考虑长远发展和建设,也要贯彻节约土地和农村综合协调发展原则,今后几年,小城镇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社会事业设施,发展第三产业、建设起点高、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农村居民住宅小区、加强小城镇环境的综合整治以及建设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等方面。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创造吸引生产要素和生活要素向小城镇集中的良好环境,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尤其要解决好“两栖农民”问题,要使一部分农民完全离土进镇,变农民为城镇居民。要采取银行支持,地方财政扶持,以及制订政策,吸纳社会资金等各种金融资渠道,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 金融支持 现状剖析 策略创新

现代农业是将生产、加工和销售相结合,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发展统筹考虑,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高度一致,各种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而目前广西农业小规模的分散经营模式,无力抵御市场竞争带来的巨大风险;农业生产的经营模式、产品结构趋同,市场交易成本趋高,缺乏市场竞争优势,“三农”利益大量流失,农业现代化发展严重滞后。纵观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现代化需要资金支持,强化金融支持力度已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广西农业现代化的金融支持现状分析

通过农村金融体制的深化改革,广西建立起了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有效支持了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发展银行从2007 年起不断拓展业务,将其业务范围扩大到整个农业及延伸领域,各项支农贷款有了明显的增加;农村信用社通过深化改革,对农业现代化的信贷投入快速增长;邮政储蓄银行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不断增设,增加了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主体,打破了过去农村金融机构主体单一的旧格局,激活了农村金融市场。但是,农业现代化的金融支持力度还是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与美国、加拿大等新大陆国家以及日本、法国等传统农业国家相比,农业现代化的金融支持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网点偏少。近年来,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经营网点越来越少,国家大型商业银行收缩了的农村经营网点,农村信用社经营的去农化倾向明显,商业化气息愈来愈浓,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置门槛太高,导致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出现了空白。以广西为例,截止2011年末,共有金融机构网点3073个、从业人员30012人,与2004年相比分别减少267个、3134人;其中银行机构网点基本集中分布在城镇,大部分农村地区只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网点,一些偏远落后的乡镇地区甚至还存在金融机构空白,远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广西农村经济加快发展迫切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

农村金融资金严重外流。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两大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资金的支持,但是支持形式比较单一、规模偏小,两大农村金融机构出于商业化经营的考量,将信贷资金投向城市,造成农村资金的严重外流。以广西为例,2011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665.11亿元,其中在农村地区存款4648.95亿元,占39.85%;各项贷款余额9186.07亿元,其中在农村地区贷款2913.69亿元,占28.62%。从广西存贷款的区域结构观察,农村金融资源严重分流,资金流向非农领域现象普遍。

单一的金融产品服务缺乏效率。目前广西农村绝大部分信贷业务都是采取传统的农村授信方式,单户考察、单笔监测、自上而下的点对点的业务模式缺乏规模效应。业务经营工作量比较大,而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有限,效率较低,覆盖面小,受众少,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2011年的广西金融惠农数据显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农户数为2749523 户,占农户总数的23%,比例较低。

农业保险供求不足覆盖面窄。广西是我国台风、暴雨、干旱、洪涝灾害高发的地区,目前广西农业保险供给主体只有4家(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分公司、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分公司、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分公司和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分公司),供给的险种也不足30种,业务范围和险种严重不足,保险需求得不到满足,部分农村地区连保险机构都没有设置,更谈不上发展保险业务。

广西农业现代化金融支持薄弱成因

农业产业投资的高成本与高风险。由于农业投资的高风险性、额度相对小、贷款回收难等原因,很多金融机构在改革的进程中收缩农村地区金融业务,导致农村资金“外逃”,这是资本的逐利性使然。农村和农业的性质决定了农村地区金融运行成本是比较高的,需要较高的利息收益才能覆盖其经营成本,以保障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运营的可持续性。因此,没有较高的经营收益,农村资金就只能选择高收益的地区与行业。

农村资金供求双方惜贷惜借。首先是金融机构基于自身商业利益的考虑,为提高信贷资金效率、规避运营风险,严格控制交易成本高、投入产出达不到平均收益率的农村贷款。其次大部分农户金融知识匮乏,抵押物、担保物不足,不愿意跟银行借贷。

农村金融创新机制缺乏。首先,金融业务审批手续繁杂,信贷审批机制不健全。农村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产品,需要层层审批,漫长的考察评审过程,导致农村金融服务产品的缺乏个性化和高效率。其次,金融服务产品的创新与推广普及困难较多。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激励机制不完善,产品认同度不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金融机构评价考核机制,影响金融企业员工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金融机构产品创新动力不足。农村信贷活动中,金融机构所需的抵押品缺乏,且抵押品价值不易评估、风险较高,导致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数量总体偏少。

农业保险法律制度不够完善。现阶段,我国农业保险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完善,缺乏政府职责、组织形式、经办主体、资金运作、保险费率厘定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农业保险经营存在随意性,农业保险制度缺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农业保险产品营销力度不够, 导致有效需求不足,有些险种的损失难以量化,赔付率低,很难实际解决农民的受灾损失问题。

农业现代化的金融支持策略创新

根据广西农业现代化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借鉴其他省份及国际经验,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大金融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支持力度。

构建完善的以合作金融为主体的多层次多元化农村金融体系。首先,大力支持农村政策金融、合作金融、商业金融的发展,强化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其他小型金融组织的发展,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拓展农村金融市场;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采取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在农村建立营业网点。其次,完善政策性金融组织支持农业现代化的功能,加大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投入,充实农业发展银行的资本金,给予优惠的税收和利率政策;积极拓展业务范围和覆盖面,加大政策性银行的专门立法力度,全面规范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再次,发挥合作金融组织的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金融制度;大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农户信用评价机制。最后,建立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农业信贷激励机制,坚持以商业性运作为主的方针,对具有公共产品特性的农村金融业务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

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促进资金回流。在农村地区放开存贷款利率上限,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有效缓解农村资金外流,吸引资金回流。首先,农村存贷款利率放开,有利于解决农村金融运行成本高、缺乏盈利能力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金融企业对农业现代化支持的积极性。其次,放开贷款利率可以吸引更多资金进入农业产业,引导一些大型金融机构重还农村市场,有效遏制农村信贷资金外流。再次,完善市场化的存贷款定价机制,可以发挥利率杠杆作用,优化农村金融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

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首先是大力探索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以供应链核心企业为中心,捆绑上下游中小企业、农户和消费者,发挥供应链的联合增信功能,推动解决农户和小企业担保能力不足问题。创新发展多元化、结构性融资产品,探索支持农业供应链的系统性金融解决方案,切实发挥供应链金融的功能作用,依托广西农业特有的优势,创新农业供应链信贷模式,创新设计“公司+合作社+农户+银行+政府+科技”的农村信贷方案。其次是积极推进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全面开展金融知识培训,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金融素质,构建县、乡、村三位一体的农村金融业务宣传培训体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农村金融服务队伍。强调政府组织、分片包干的原则,深入农村现场指导和宣传金融服务,建立农村金融宣传员制度,实现农村金融知识学习、宣传普及的常态化。

第11篇

【关键词】家庭经营 农业现代化 制度性路径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农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农业朝着现代化的方向持续迈进,与此同时,中国农业生产关系改革、相关经营体制深层次改革的问题也开始被广泛关注,毫无疑问,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分析与解答能否形成共识,关系着中国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走向。

家庭经营与农业现代化相悖吗

当前,混合型、多样化的农业经营模式以及多元化的农业经营主体正在出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在快速增长。但最基本的经营方式仍然是家庭承包经营,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由于家庭承包实行分散经营,因而无法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只有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解决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偏低的问题。换句话说,当下的家庭承包经营已经不能够推动农业经济向前发展,“家庭经营已没有前途”,甚至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上的绊脚石。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农业现代化就意味着家庭承包经营的终结吗?两者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吗?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解答事关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改革的走向,也关系到当下快速工业化、城镇化新局面,更关系着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

诚然,探讨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改革走向的深层次意义,是要在明确方向的基础上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在让人民获得最大收益的同时,尽量将改革中隐藏的风险和代价降到最小,这就要求以审慎的态度来对待理论争论、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对待既有的经验和教训。对家庭经营模式与农业现代化以及二者之间互动关系的探究,要建立在现有的理论研究基础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之上,一般认为的现代化农业就是以现代工业装备农业,以现代科技武装农业,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农业。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怎样才能达成农业的现代化,而曾经在中国改革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的家庭经营是否真的已经走到了尽头。不可否认,随着产业运行基础转变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其经营理念的革新和经营方式的创新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变得格外重要,但更应该注意到的是这种革新和创新是否符合本国的基本国情,而对家庭经营和农业现代化问题的探究也应植根于此。

家庭经营存续的规律性与现实性

现行农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一些缺陷特别是农业经营规模偏小、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等不争的事实也使一部分人对我国在家庭经营基础上能否实现农业现代化持有疑虑。要科学回应这些疑虑并澄清事实,就必须回到历史与现实中去寻找答案,而这一过程也就是探讨家庭经营存续的规律性与现实性的过程。

家庭经营存续的合理与必然。首先,家庭经营符合农业生产规律。农业是一个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交织的特殊产业,需要人类在自然环境中通过利用和控制动植物的生命过程来从事生产活动,在这种充满不确定性的复杂条件下要保证农产品的顺利成长,就必须依靠农业生产者对它们及时和精心的照料,而要做到这一点,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使农业生产者成为他所生产的农产品的主人,他们会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而竭尽全力。另一方面,区别于工业生产,农业产业更多地受制于自然力,各种劳动操作的流程安排不能违背季节性规律,不能在空间上并列在一起同时进行,即使实行集体劳动,也只能是在特定的时空内集体地进行同一种操作,并不能形成工业生产中那种全面而细致的规范分工。①正是农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家庭经营的方式始终是难以被替代的,而实践证明,家庭经营的方式也能够很好地与农业生产发展的内在推动力相契合,因此就不难理解,即使在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中,农业仍普遍实行家庭经营。众所周知,在中国,家庭经营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以更为直观、更为震撼的巨大成果展现出来的。当然,中国人对农业经营方式的探索也并非一帆风顺。以为起点的农业改革,之所以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对农业生产力的巨大推动,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在迎合农业生产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肯定了农业家庭经营的基础地位和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实现了劳动和利益的直接挂钩。

同时,家庭经营也是各国农业现代化的共有经验。由于世界各国的基本国情不同,其各自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也是各不相同,但在已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当中,不论是美国的“大国大农”、还是日韩的“小国小农”,占主要地位的都是家庭农场的经营形式,这样的家庭农场通常是农场主拥有完全的自主经营权,自主决定农场的生产经营,主要使用家庭劳动力,雇工很少或基本不雇工。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在欧洲一些发达国家也有合作社,社员仍然是独立的农业生产者,保有一部分土地和生产资料,其合作的重点在于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所以更像是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的合作社。如前所述,家庭经营最适合于农业生产,其灵活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生产者积极性的特点更能适应市场经济。同时,一旦市场需求增大,家庭经营者可以,及时扩大经营规模,改进经营管理,实现规模经济,战后西欧和美国农场的规模迅速扩大也源于此,而这也从一个侧面为家庭经营能够实现与农业现代化的对接提供了佐证。

总体看来,家庭经营作为一种生产经营方式,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能够将农民的劳动、资金投入与收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启动农民内在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适应农业生产的特点。在大多数情况之下,农业的发展要依赖于通过逐步减少农业人口来扩大经营规模、通过现代技术的投入来实现效率的提高,当然也需要通过社会化服务等手段来弥补家庭的不足。但这并不意味着家庭经营走向尽头,其本身始终是难以被替代的,要达成规模经营也必须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家庭经营的存续是合理且必然的。

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可能性。当然,对家庭经营的现实考量还要在“中国实际”下展开,家庭经营在中国农村改革的历程中写下了历史性的一页,但对于它是否能够在中国的现有国情下发挥效用,并持续推动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还有颇多争议。必须首先搞清楚,导致中国当下土地经营规模偏小的直接原因是家庭经营吗?家庭经营就必然是经营规模过小的吗?解答了这些问题,就能够回答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是否具有可能性的问题。

目前,学界初步达成共识的观点是:规模经营既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要求,但中国人多地少,再加上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农业比较效益持续下降,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顺利发展,尤其是农业小规模生产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②据此,很多人认为实行家庭经营是导致中国当下土地经营“细碎化”的主要原因,而需要澄清的是,家庭经营只是一种生产经营手段,在人多地少的特殊国情不变的情况下,非农产业不发达、农业剩余劳动力仍很多且外部转移受阻,即便是更换一种经营手段,将分户承包的土地合并经营,每个劳动者经营的土地规模仍然是十分有限的,也就是说,相对于土地资源,农业人口过多的现状才是导致土地经营“细碎化”的真正原因,在中国,土地经营规模的大小更多地与人多地少的现实有关,与农业人口的数量有关,而与是否采用家庭经营并无必然联系。③

此外,土地的规模经营呼唤着农地的相对集中,那么相继而来的问题就是土地到底应该“流”向谁才能实现规模经营?而另一个关键的话题是:在中国,土地不仅仅是生产资料,它还具有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功能,其蕴含的社会保障功能在当下还不能被完全替代,因而是通过扩大经营规模让农民被动离开土地,还是通过非农产业和城镇化的发展引导农民主动离开土地,就成为了一件事关经济社会稳定全局的大事。就当前情况来看,由于过大的尤其是以公司化方法扩大规模经营很容易导致农民失地问题,因此通过适度规模经营,保留家庭经营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核心功能,并建立起具有良好参与基础的社群自主治理模式是最为可行的。④目前已有的成功经验也证明,家庭经营也不一定就是小规模,家庭经营也可以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实现机械化并提高效率,也可以将自身规模不断扩大实现专业化,还可以通过增加技术和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提高集约化水平,它与中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并不矛盾。

在家庭经营基础上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路径

从某种程度上说,家庭经营存续的规律性与现实性,是通过家庭经营模式在构建农村资本和劳动间利益一体化的牢固契约机制上的先天优势集中展现出来的。农户家庭主观上对要素配置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报酬是非常敏感的,只要有经济上的合理性,就会不断投入劳动和新技术。理论上是如此,但这并不代表在家庭经营中实现现代农业所要求的专业化和商品化会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它在很大程度上仍受制于宏观环境的建设、与从传统向现代的制度转型密切相关,欲要充分发挥家庭经营在推动现代技术要素的投入和发展生产力上的作用,当然也必须从相关制度构建的视角进入。

首先,要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通常来说,要提高农业经营效率有两个途径:一是实行规模经营;二是通过增加土地投入,实行集约经营。在现有的国情条件下,实行家庭经营基础之上的适度规模经营进而提高农业的规模效益是可行的,但需要反复思量的是怎样扩大土地规模的问题。当下有很多人认为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就是消灭乡村的过程,城镇化和城市化伴随着农业劳动人口向城镇的转移,也唯有如此才能解决中国“人地比”的问题,进而实现扩大土地经营规模的目的。需要强调的是,为了实现城镇化、为了实现所谓的土地规模效益,盲目地扩大土地经营规模让农民被迫离开土地显然是会付出巨大代价的。因此,应该把集约经营的方式作为提高家庭经营效率的主要途径,而伴随着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逐步实现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同时,农业土地流转是事关国家建设全局的大事,必须慎重对待,而实行土地规模经营到底应该是“先动人”还是“先动地”已经超出了简单操作程序范畴的意义,是关乎中国农民切身利益和农业能否永续发展的问题。一方面要把集约经营作为提高家庭经营效率的主要途径,另一方面则要逐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充分尊重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并不断强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质。坚持土地流转依法自愿和有偿的原则,杜绝打着“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旗号强占强征土地的现象出现,尤其要强调在城镇化过程中禁止强迫农民以土地权换市民权,不允许任何组织强行流转农户土地,以法律形式明确界定国家强制征地权所涉及“公共利益”的范畴,减小相关行政行为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确立在严格控制非农用地总数的基础上侧重于将更多土地留给农户集体开发的理念,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和管理服务,重点是引导和鼓励农村土地向种田能手、专业大户适度集中,同时提高这些经营主体的农业科技应用能力和市场经营能力,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的合格经营主体,实现传统农业家庭经营向现代农业家庭经营的转型升级。⑤此外,如学者韩俊所提出的,还要着重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集约化家庭经营与产业化合作经营相结合的新型农业双层经营体系,坚持建立健全企业和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将土地经营收益合理返还给农民;坚持依法依规经营,不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

其次,建立健全农业经营服务体系。当下家庭经营所面临的主要困境是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分散生产经营无力应对市场风险,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农户难以及时准确掌握市场行情,无力抵御市场竞争,再加上单个分散农户的市场交易成本较高,导致农户利益大量流失;另一方面则是农户在生产经营上常常彼此模仿,造成结构趋同和同步震荡,农业产业的恶性循环由此形成。家庭经营只靠自身的力量难以应对生产经营各环节中的所有问题,除了推动发展农户间的联合与合作之外,建立农业经营服务体系至关重要。只有按照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来建立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服务体系,才能确保把各种现代生产要素注入家庭经营中,以实现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降低农民经营成本并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目的。

当前最直接、最具可操作性的办法就是充分发挥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依托作用,并强化村集体组织在统一经营和服务方面的作用。具体来讲就是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提高其为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其在组织农民尤其是对接市场方面的优势,带动农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实现生产、加工和销售的有机结合,使之成为风险共担的利益聚合共同体和应对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服务组织。与此同时,还要借助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两个机制的作用,围绕农产品生产和经营各个环节的需要,加快培育包括信息、技术、购销、农机、运输、加工、贮藏等多领域多类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当然从现阶段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来看,还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例如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不健全、主体地位不明确;农业科研单位、农业企业覆盖面狭窄;农业社会化服务渠道有限,而农业服务内容又相对单一,现有的农业服务也主要集中在提供良种等非常有限的项目上,早已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各环节的多重需要。这些问题不解决无疑会从不同程度上制约农业社会化服务格局的形成,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更需要的是政府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宏观协调整合,通过改革完善相应的组织机构,强化农业服务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有意识地加强政府对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系统的干预和协调,以提高整体运作效率。提高政府公共财政投入现代农业建设的比重,逐步改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基础条件建设,加强农技推广服务的投入、加强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及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其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力求为农业社会化服务营造良好的发育环境。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把家庭分散经营的优势与统一经营和服务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有活力的农村经营体制。

(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注释】

①丛丽华:“论家庭经营的合理性”,《鸡西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②顾益康:“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新探索”,《观察与思考》,2012年第2期。

③钱忠好:“论家庭经营基础上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经济问题》,1999年第7期。

④关立新,林冬冬:“发展现代农业:微观组织重构与宏观环境培育”,《学术交流》,2010年第8期。

第12篇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湘南地区金融平台;金融支持

中D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3.021

湖南省从区域经济角度将湖南省经济带分为“长株潭”、“环洞庭湖”、“大湘西”、“大湘南”四个经济圈。在湘南地区全面小康建设工作推进会上,已明确提出将在2019年全面建成湘南地区小康社会。大湘南地区的衡阳、永州、郴州三市均为湖南农业大市,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及特色农产品。农业现代化是指在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将农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使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具备当代生产力水平的生态农业。依托湘南地区已有的农业资源和特色优势,构建大湘南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是湘南地区崛起之本,是将湘南地区建设为小康社会的必然之路。由于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技术的引进、农业机械设备的购入、农产品加工生产线的建成需要较大程度依靠金融市场融资支持,现有湘南地区金融机构对湘南农业现代化建设仍存在支持力度不足的问题,农业现代化仍面临资金短缺,因此,加强湘南地区金融发展对该地区农业现代化的支持力度,对按期将大湘南地区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农业现代化有重要意义。

1 湘南地区农业现代化现状

1.1 农业产出水平提高快

湘南地区三市农业在“十二五”规划时期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发展速度快。衡阳市2015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51.85亿元,比2011年增加177.19亿元,增长37.3%。永州市2015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55.34亿元,比2010年增长77.74%。2015年郴州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335.31亿元,比2010年的212.32亿元增加122.99亿元,增长57.9%。由下图1可知,湘南地区三市2015年农林牧渔总产值共1542.5亿元,占全省14市州农林牧渔总产值的2739%,三市农林牧渔总产值平均增速超出全省农林牧渔总产值增速1.8个百分点,产出水平居湖南省各市州前列。

农业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农业产业化组织、农业机械化程度等方面。截至2015年底湘南地区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工商登记达9648家,占湖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工商登记数的21.44%,三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数量达到804家,占全省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数量的21%。农业经营主体专业化水平较好。在农业机械化水平方面,郴州市2015年全市拥有农机总动力416.8万千瓦,比2011年增长13.2%,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5012%;衡阳市2015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550.01万千瓦,增长5.7%,全市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65%。永州市2015年末总动力580万千瓦,增长2%,全市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3.8%,湖南省至2015年末全省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为44%,可见除永州市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外,其它两市均高出平均水平6个以上百分点,农作物机械化水平居全省领先。

1.3 湘南地区特色产业及品牌效益明显

湘南地区着重发展本地区优势农业产业项目,形成特色产业群。如永州市7个县区列为全国蔬菜生产重点县,2015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260.53万亩,居全省第1位。永州还形成了鲜食脐橙优势产业带和宽皮柑橘加工原料生产片区及江永县柚类鲜食生产基地。全市现有中国名牌产品2件,中国驰名商标6件,湖南省名牌产品15件,湖南省著名商标47件。2015年末,衡阳市形成有机稻、黄花菜、席草、中秋酥脆枣、葡萄、早熟梨等地方特色产业,全市农业领域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8个,国家地理标识农产品认证7个。郴州市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优质冷水鱼生产基地之一,鲟成鱼、三文鱼产量分别占全省的87.5%和69%,同时,农业产业成功创建中国名牌产品1个,驰名商标6个,湖南名牌产品19个,湖南省著名商标40个。湘南地区三市均已形成特色鲜明,具有一定产业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品牌。

1.4 湘南地区旅游休闲农业发展态势强劲

因湘南地区有着丰富的农林产品及人文旅游资源,近年旅游休闲农业发展迅速,至2015年,郴州市发展三星级以上休闲农庄122个,休闲农业营业收入42亿元,较上年增长200%。永州市2015年休闲农庄发展到349家,其中星级以上农庄23家,共接待游客99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3.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1%和27%。衡阳市目前全市省级以上星级农庄发展到82家,近三年新增国家级休闲农庄10家,实现了国家级休闲农庄和休闲农业示范县“零”的突破,2015年全市休闲农业实现营业收入8.92亿元。湘南三市生态农业发展以郴州市为首,正成为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提高当地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2 湘南地区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2.1 涉农贷款占新增贷款额的比例高

2015年,郴州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945.71亿元,其中新增涉农贷款95.03亿元,占新增贷款额的57.47%。2016上半年,永州市新增贷款12077亿元,其中涉农贷款新增77.50亿元,占新增贷款的64.17%。衡阳市2016年上半年涉农贷款余额544.06亿元,同比增长11.25%。近两年湘南地区涉农贷款数据看出,在湘南三市的新增贷款总额中,涉农贷款占新增贷款额比例达50%以上,各市金融机构对涉农融资均予以较大支持。

2.2 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日趋完善

湘南地区各市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可知,三市已基本建成较为完整的金融机构体系,四大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邮储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为湘南地区农牧林渔业发展提供融资支持。2014年8月,郴州农商银行在郴州市北湖区、苏仙区两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合并基础上成立,2016年8月,衡阳市及永州市同样也在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的基础上成立衡阳农商银行及永州农商银行,农商银行对构建功能完善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落实金融服务“三农”有重要意义。

2.3 农业金融产品数量增加

为服务“三农”经济,湘南地区金融机构针对农林牧渔业的金融产品创新增加,主要体现在抵押贷款创新及金融服务的创新两个方面。由于在涉农贷款中缺乏抵押品大多数农户、农业企业为不能借入资金的硬伤。在多年的探索下,湘南地区推出各种农业金融信贷产品,如郴州市“订单农业贷款”与“农户林权抵押贷款”,衡阳市“家庭农场+商标权质押贷款”、“家庭农场+订单贷款”、“农机具打包抵押贷款”,永州市的“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贷款”等多种信贷产品创新。其中,衡阳耒阳融兴村镇银行2014年10月推行的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是省内首单,为湘南地区涉农金融产品创新提供了有效经验。在金融服辗矫妫湘南地区在农村积极推广符合资信条件的农户开办信用卡业,对农户实行一次授信,可循环使用,大幅提高信贷效率。开设服务农业现代化的信用担保公司,通过对农户、合作社、农业企业的授信,提高贷款信用等级。同时,由政府建立贷款风险被偿机制,对出现因自然灾害引起的农村信贷风险的金融机构直接给予一定的补偿。

3 湘南地区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湘南地区金融资源未能流动

湘南地区永州市、郴州市、衡阳市三市中,因衡阳市经济GDP总值位居三市第一,是中南地区重要工业城市,其金融发展水平居于三市之首。从表1:2015年三市存贷款余额可以看出,衡阳市存款余额比永州市存款余额高出1214多亿。永州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最低,但其存贷比为湘南地区最高,衡阳市金融存贷比反而为湘南地区最低。

数据来源:各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由图2格数据对比可以看出,永州市的存贷比一直呈现上升走势,该市农业贷款的投放占新增贷款比例的一半以上,有较强贷款需求,郴州市存贷比在2013年一度高达66.45%。而衡阳市本外币存贷比除2014年略高于其它两市外,其它年份均是湘南地区最低。三市金融资源流动性不强,存贷比差距明显,湘南地区内金融资源未能有效配置。

3.2 小型农业生产缺乏快速有效的金融支持

伴随湘南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变化和经济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及农村小企业数量增加,二者都有旺盛的贷款需求。农民工返乡创业同样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热点,创业型贷款的需求量在增长。由于宅基地、存栏畜禽、农作物等不能用于贷款抵押,此类小型农业生产的贷款需求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另外,种植业、农业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存在“小额、急需”的特点,而金融机构贷款审批时间往往与其生产周期不能有效配合。

3.3 较大规模农业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且信贷资金供给不足

湘南地区由于地理位置较偏,金融创新意识、金融人才储备及融资渠道信息等金融综合实力相对落后,本地龙头农业产业企业较少利用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方式。由2016年湖南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运行监测数据知,湘南地区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9家,在2015年11月公布的拟推荐重点上市名单中,湘南地区农业企业仅10家,仅占湘南地区推荐上市企业的6.7%。2016年已在A股上市的企业湖南企业中无一家农林牧渔业企业。较大规模的农业产业龙头企业融资依靠的主要是金融机构贷款及民间融资渠道,以间接融资为主。现有国有商业银行县以下分支机构因利润薄而撤出农村市场,新建村镇银行及其分支机构数量未能及时跟上,使得农业产业龙头企业难以获得足额信贷资金支持。

3.4 金融服务机构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湘南地区现有的金融机构包括有商业银行、村镇银行、政策性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小额贷款机构、担保公司等,向农村、农户、农业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以存款、贷款、汇兑、支付结算等为主。在农业保险方面,解决农业保险的补偿的保险品种仅限于水稻、烟叶、棉花、育肥猪等传统种养业,特色农业如中药材、茅根鼠养殖等尚未有对应的保险品种。同时,还存在保险保障赔付金额较少的问题,不能完全补偿农户风险。在农业担保方面,现有的涉农担保公司以财政出资成立为主,且兼顾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涉农担保业务少。因注册资本要求较高,民间担保公司发展缓慢。在贷款抵押配套服务方面,衡阳率先在耒阳试点发放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配套建设农村权证服务中心、农业融资担保公司、农村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服务机构,湘南其它地区尚未建立此类融资服务平台,农业抵押贷款发放缺乏必要的金融服务平台。

4 推进湘南地区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4.1 建立湘南地区融资合作平台

为加强湘南地区三市间金融资源的流动,可构建三市间的金融合作平台,加强湘南地区间金融业务联动。首,先可建立湘南地区三市政府和金融监管的高层协调机构,定期举办三市市长和金融管理部门的联席会议协调地区金融发展。其次,鼓励湘南地区内金融机构合作开展联合授信,发放银团贷款,从而可为大规模农业产业企业发展提供信贷资金支持,也可降低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第三,建立湘南地区农业现代化信用评估平台,由区域内金融监管部门牵头,对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建立信用档案,实现湘南地区内农业龙头企业信息共享;第四,湘南地区金融机构加强业务交流,将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反响好金融创新产品在区域内推广,谋求共同发展。

4.2 继续推进农业金融产品创新扩大农户小额贷款

由于农户及农业小型企业贷款均有“小额、急需”的特点,应通过贷款条件及审批程序的简化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可尝试通过本地农业产业发展协会提供会员担保及农户信用档案认定的风险防范方式,发放不同额度“农户贷记卡”方式解决大部分农业小额贷款需求。继续推广农业经营权抵押贷款,在权属调查、审核公示的基础上加快农户土地流转经营权确权证颁证工作,为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发放创造条件,为家庭农场解决信贷资金困难。推广衡阳市进行林权抵押贷款、农业机械所有权抵押贷款实施的经验,解决湘南地区种养大户贷款难题。

4.3 扩大农业龙头企业的融资渠道

湘南地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1000多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加工企业的资产规模达1500万元以上,此类对信贷资金需求额度大,已有的针对龙头企业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金融机构贷款不能有效满足此类企业的资金需求。在扩大信贷资金供给方面,可以尝试多个银行联合授信,满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大额资金需求。在融资渠道扩展方面,政府应积极引导帮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进行股权融资及发展债券融资,可充分利用我国场外资本市场的发展,推动湘南地区合格农业龙头企业在上海股权交易中心的Q板、E板、N板市场,深圳前海股权交易中心上市交易,培育重点上市企业A股市场上市,拓展直接融资渠道。

4.4 优化金融服务机构体系,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优化湘南地区金融服务体系,建成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共同支持的农村金融信贷服务体系,建成由县域农业信用担保公司、农业保险公司、涉农担保基金等构成的农村信贷风险分担体系,构建由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司等金融机构组成的非信贷融资服务体系。由湘南地区各市政府主导,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农村产权评估中心、农村资产管理公司等产权流转抵押服务机构,为土地流转经营权、林权、农业机械抵押贷款的发放提供权证依据。建设湘南地区农业企业信用体系,市级农户信用体系,形成信用评价信息共享,为信贷资金的发放及农业企业发展股票、债券融资提供准确的信用评价。

参考文献

[1]李喜梅,彭云.农村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途径研究――基于东中西部典型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2,(01):86-91.

[2]王鹏.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因素与协调问题研究――基于山东省的面板模型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06):51-57.

[3]雷德雨,张孝德.美国、日本农村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和启示[J].农村金融研究,2016,(05):50-54.

[4]彭晓明,朱成斌,刘爱龙.金融支持罗霄山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问题研究――郴州实证[J].金融经济,2014,(24):60-62.

[5]卧颂危李锋,李兵等.深化农村改革 增强发展活力――湖南省永州市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调研报告[J].农村工作通讯,2015,(08):45-47.

[6]周F基,皮修平.衡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与体制机制构建[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02):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