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27: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九色鹿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A-0022-0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文本中存在着一些或显或隐的“冲突”,这些冲突无疑成为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如果老师有效地利用这些冲突,就能演绎出精彩的课堂。
一、对冲突的理解
这里所讲的冲突有以下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语文教学中的“冲突”,更多是就语文课堂中的“文本内容”而言的;第二层意思:语文教学中的“冲突”,重在引领学生感受、经历文本冲突中的矛盾,重在引领学生领悟、习得文本冲突背后的情感。
二、设置冲突的原因
(一)为了情节的需要
在语文教学中,为了让教学更具有集中性、思考性、层次性,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常常设计适当的冲突来带动教学情节,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狼和鹿》这篇课文时,笔者这样设计:“随着一声声枪响,一只只狼倒下了,你此刻是什么心情?”学生纷纷举手,都说很开心,可恶的狼死有余辜,可爱的鹿终于可以快乐地生活了。正当孩子们沉浸在兴奋之中时,笔者话锋一转:“但是多年以后,人见人恶的狼却成了凯巴森林的‘功臣’,而人见人爱的鹿却成了凯巴森林的‘大坏蛋’。”一言激起千层浪,顿时孩子们讨论开了。
(二)为了中心的凸显
课文中的冲突,不仅仅是为教学过程服务的,也不是仅仅起一个过渡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能引领学生感受、经历文本冲突中的矛盾,从而深层次理解文本,凸显文本表达的中心。例如在教学《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时,由于前文大量篇幅介绍了大黑骡子为革命立下了赫赫战功,在的眼里,大黑骡子不再是一头牲口,而是一名战士。笔者通过读文批注、评议交流、品读深化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与大黑骡子生死相依,不可分割。随后趁热打铁,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如此爱大黑骡子,为什么却要下命令杀死它?”这样学生很快就投入到下面语段的研读中去,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水到渠成地找到了原因:在司令员的眼里,让战士有力气走出草地才是当前的首要任务。杀,而且一定要杀大黑骡子是解决当前困难的唯一选择,司令员非常清楚这一点。学生通过读文、辨析、归纳,最后明白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出于对战士们的爱。人物的高大形象在矛盾冲突中得到了深化,人物的高贵品质在矛盾冲突中得到充分体现。
(三)为了学生的发展
一切的教学设计、教学构想都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预设矛盾冲突,要依据本班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学习习惯、学习经验、价值取向等。教师设计的冲突,是为学生学习语言、理解文本、明辨是非、提升感悟服务的,千万不要为了冲突而设计冲突。
三、冲突的类型及操作策略
文本中的冲突并不是同一种类型,它们呈现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直接就能从文本中看出来;有的需要教师对文本稍加概括之后呈现;有的则要教师深思熟虑后提炼而成。教师要充分利用不同类型的冲突,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
(一)文本中言语上的冲突
在教学《船长》一课时,文本中有这样两句话:“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文本中人物语言的鲜明“冲突”展示在学生面前:船长既然要救乘客,又为何要杀他们?这激发了学生对哈尔威船长的重新认识,从而使人物形象清晰化,文本中心在思辨中更加明朗。
操作策略:原文对照,形成对比,激发学生探究欲望,通过读文感悟、全班辩论,形成共识。
(二)文本中行为上的冲突
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文本中有这样的描写:“廉将军一再挡我们的道,太欺负人了,我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廉将军没有穿上衣,还背着一根荆条,下跪请罪。”。这“一挡”和“一跪”的行为冲突,让学生兴趣盎然,教师引导学生读文本,找理由,很快蔺相如的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高贵品质,廉颇知错就改的品质就印在学生脑里。
操作策略:划句子、找理由、谈看法、促共识。
(三)提炼后形成的冲突
江苏省特级教师张康桥教学《九色鹿》时,不断地提炼冲突,反复地让学生处在冲突中。例如:“你善良吗?你英明过吗?你任性过吗?你说话不算话过吗?”已然有一个“冲突”隐隐存于孩子心中。张老师又用名言导之,进而追问:“现在我来问问你,如果调达再掉进河里,假如你是九色鹿,你救还是不救?”张老师又引进了两篇文章:《农夫与蛇》与《东郭先生和狼》。这下孩子们愣住了,判断产生了严重的“冲突”,孩子们在你一言、我一语中不断对照自己、观察别人,进而构建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操作策略:尽情表达自己的思考。
马晓菲,1987年生,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音乐教师,苏州市中小学教师“教坛新苗”,江苏省“舜湖杯·教海探航”征文活动年度新人奖、华东地区(六省一市)优质课评比二等奖获得者。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师范毕业。通过编制考试,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母校——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成为一名普通的小学音乐教师。
回到亲切又熟悉的校园工作,让我激动不已。
记得我第一次站在孩子们面前的时候,一切都让我感到那么新鲜、好奇,看看这张脸,摸摸那个头;记得我第一次抱着备课本、拿着音乐书走进课堂,面对几十双渴求的眼睛,我手舞足蹈,忘乎所以;记得第一次给学生分饭,当孩子从我手里接过饭盒,主动对我说“谢谢马老师”时的那份激动;不禁感叹:原来和孩子们在一起是件这么幸福、快乐的事啊!
还记得一次音乐课,教一年级小朋友唱歌曲《小树叶》。下课后几乎所有的孩子都高兴地唱着那首歌离开了音乐教室,可是有一个孩子坐在位子上大声地哭了起来。我走过去抱起了她,问明原因,原来是歌曲让她想起了自己的妈妈。早上出门的时候,妈妈告诉奶奶今天公司送货,晚上可能赶不回来了,正巧被她听到,她以为妈妈晚上不能来接她放学了,而且要等到明天才能见到,所以就开始想妈妈了。特别当歌词唱到“小树叶要离开妈妈”时,她就越想越伤心,于是忍不住哭了。听到这里,我内心不禁有些触动,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理由:想妈妈!孩子那么纯洁的心、深厚的意净化了我的心灵!想想我们每天都面对着一群群单纯可爱、天真无邪、将自己的情感毫无保留地给大家分享的孩子,我们是多么幸福、快乐。
作为一名年轻的音乐教师,在工作中,我也曾茫然、困惑过。记得第一次上公开课,下课后,我自以为这节课上得很精彩,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都很顺利地按照我预设的教案出现。正当我为自己“完美”的设计沾沾自喜时,评课老师的一番话,顿时让我有种“挫败感”:“你的教态亲切大方,看得出整个课堂是精心设计的,但是刚才40分钟里,你的眼里‘没有’学生,老师‘表演’得很精彩,学生却是被动的。”
经过这次“挫败”,我冷静思考,渐渐明白,一堂课的亮点不应该是精心预设的,课堂中更多的是即兴生成的。所谓“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欣赏音乐作品时,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实践经验、文化修养不同,其对音乐的主观感受也会不尽相同。犹如每个人喜怒哀乐的情绪感受,对音乐美的记忆想象也会出现千差万别。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情绪体验,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小组讨论,继而让学生从单一、被动的角色中走出来。如果40分钟每个环节、每分钟该说什么话,教师都精心设计好,那么学习音乐对学生而言只是一种声音的灌输。课堂是学生的,教师只是领路人。在课堂中,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从亲身体验中找结果,就像小孩子学走路一样,妈妈只能教宝宝走路的方法,但是不能代替孩子走路。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对于善于学习的人,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他的老师,每时每刻都可以向每一个人学习。我虽教音乐,但我也喜欢观摩、学习其他不同学科老师执教的课。例如一次听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执教的四年级语文《九色鹿》一课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让我深受启发:
师:这是一个佛经中的故事,发生在敦煌莫高窟。你们信不信老师能把这个故事画下来?
(学生笑,有的点头有的摇头。)
师:好,下面就由老师来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眼前出现了一幅什么画面。
(学生闭上了眼睛,教师边语言描述这个故事边引导学生聆听想象。)
生:我仿佛看到了敦煌莫高窟。
生:我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很美的连环画。
生:里面有好多漂亮的景色。
……
师:好,下面请大家把眼睛睁开。
全体学生惊呼:啊?怎么什么都没有?
师:是的,老师只画了一个方框,里面的内容需要你们一起来想象。
这个教学过程,不禁使我联想到音乐教学中也有的一种现象——审美通感效应。如有些学生欣赏乐曲时仅仅停留在听声音,有些学生却可以看到一幅美丽的画面,感受到光、影、动感,甚至如闻其香。于是,我回到自己的课堂实践中,培养学生用“音乐的耳朵”聆听“音乐语言”的能力。在欣赏苏少版音乐教材四年级第一单元乐曲《蓝天白云》时,曾有一位学生就这样描述:
轻快的前奏过后,一阵优美柔和的旋律流淌在我耳际,那感觉如同湖水一样平静,仿佛置身于万里晴空下,享受着微风的洗礼;又像清晨在小树林里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听着鸟儿歌唱,闻着花花草草发出的淡香,闭上眼,一种大自然的气息扑面而来,顿时我有想上前把它们摘下来的冲动;听着听着节奏突然变得急促起来,像小溪里跳跃的鱼儿,欢乐轻快,让我觉得好像穿梭在云霄中,在和天上的小鸟儿打招呼呢,那是一种说不出的激动。这首乐曲让我听了还想再听。
音乐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当一群群有高低、长短、强弱不同的音符,组成一段段有音色特征、有组织的变化无穷的旋律时,不仅会刺激儿童的听觉器官,还会引起他们对审美的联想,从而在脑海中产生种种通感意象。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这种审美通感有助于儿童迅速领会音乐中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感觉。
通过音乐,我感受到了自由与快乐;通过努力,我也感受到了艰辛与欣慰。这一切,让我骄傲而又快乐。我愿意把我对音乐的感受传递给我的学生,我愿意给学生一堂堂轻松、愉快的音乐课,让他们在音乐中感悟音乐的魅力。我深深体会到:只要我们用心浇灌这群神秘而天真的“儿童之花”,用我们博大的爱心温暖并启发每一颗童稚之心,你会发现,在那一瞬间你会得到许多快乐和幸福!
【微话题】
@江苏教育:你对音乐是怎么理解的?
@马晓菲:音乐是抽象艺术,不能用言语直观地述说,也没有具体可感的空间形象或实物,但它所呈现的却是一种有寓意的形式。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满足着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江苏教育:新课改10年来你的音乐教学方式与方法变化最大的是什么?
@马晓菲:突出了音乐听觉审美体验的艺术特征,淡化了技能与知识的专业性;音乐课程最基本的理念由音乐技能或技巧方面的训练和获得转变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江苏教育:请写一段话,送给自己。
@马晓菲:戒功利心,戒浮躁激进,戒钻营讨巧,一切皆静思,乃日积跬步。
【他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