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28: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王冕的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学设想】古诗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意境美,语言美、人格美的特点不仅能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性情。根据《墨梅》题画诗的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水平,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引领学生凭借语言文字,诵读感悟诗意 ,品读领悟诗情,思读探索诗的外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有感情的朗诵诗歌,并理解诗意。
2、感受诗人借咏梅贞洁自守,淡泊清高的情操。
过程与方法:
1、以读感悟,体会诗情。
2、文图合并,感受情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诗人借墨梅自喻,表达其淡泊名利、清雅高洁的高尚追求。
2、激发学生爱梅的情感,学习梅花的品格。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梅的特点和品性。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借墨梅自喻,表达其淡泊名利、清雅高洁的高尚追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梅花历来是诗人们吟诵的对象。你知道哪些写梅花的诗呢?(指名朗诵)无论谁赞颂梅花,都不能同李清照的诗。而说到画梅那就要数画梅圣手----王冕。王冕爱梅花,在隐居九里山时,他植树千株,自题所居为“梅花屋”,自号“梅花屋主”。他善画墨梅,万蕊千花,自成一家。所作的“墨梅图”与“墨梅”诗均名扬天下。他的“墨梅”,可用“神韵秀逸”四字来概括。
(出示王冕的《墨梅图》)
2、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我们来一起欣赏欣赏,你觉得画得怎么样,画中的梅花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说说你的感受,注意把话说完整。
3、一枝墨梅横斜,画中无论是开着,还是未开着,虽然没有颜色,但透着勃勃生机,这是王冕的墨梅画一组画其中的一幅,是王冕最喜爱的一幅,就连唐寅也题了诗,王冕自己也题了一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七言题画诗——《墨梅》。看着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侮》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二、初读古诗,读准古诗
1、自读古诗。要求:读准,读通顺,读出诗的节奏。学写生字
2、指名读,读正确。
3、指导诵读读。谁愿意来试着读一读?在吟读古诗词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它的节奏、韵律,这是一首七言诗,你觉得怎样停顿比较好呢?
4、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指名读、齐读,读出节奏来。
5、说说你有没有难写的字。
6、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抄写本,端端正正地把古诗抄写一遍。做到美观大方。谁能到黑板上来写。
三、品古诗、明诗意
1、指名读,出示古诗。画出带点的字词,让学生说自己的的理解。
吾、洗砚池、淡墨痕、清气、乾坤
2、根据你对以上这些词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3、联系古诗,想想、说说王冕笔下的这株梅花究竟有什么特点呢?
生交流,出示:
生长地点——洗砚池头 形态——个个花开
颜色——淡墨痕 气味——清气
4、赏《墨梅》画,在交流中理解古诗。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1)王冕为什么要强调“吾家”呢?这句诗中包含什么样的典故?那么从这句诗中你读出什么?(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读出王冕学画的勤奋。)
(2)请同学们欣赏着墨梅画,说说你对个个花开淡墨痕的理解。
(3)指导朗读,表现出墨梅花开色淡如墨痕的样子
(一株墨梅临立于砚池旁,每天耳濡目染王冕是那样勤奋地读书学画,墨梅也是那样的飘逸洒脱、清新自然,不流于世俗。谁能读出墨梅花开色淡如墨痕的样子。)
(4)墨梅的飘逸洒脱、清新自然,不流于世俗还表现在哪儿?指名说,出示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1)请同学们一边欣赏着墨梅画,细细品品这两句诗想想从中你还读出墨梅的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讨论交流。
(2)同学们,想想假如你置身于这株墨梅前,我想问问大家,你闻到的又是怎样的梅香?(在交流中理解“清气”,联系其他植物的香,比较体会其中那种淡淡的、幽幽的、静静的特点,并能用“清”来组词,如“清幽、清淡、清雅”等来形容梅香。)
(3)从“满乾坤”这个词你又读出什么?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请发挥你的想像描绘一下的你的感受。(在对话中体会“满乾坤”中无处没有,无人不知的意蕴,无论何时,无论何处,每个人都能闻到那梅花的香味。
(4)那么诗人为什么不用清香而用清气呢,从中你又读出什么。(清气给人一种清香流动的感觉,让我们感受到墨梅让自己的清香弥漫于人间,给人类送去它的清香,更让我们感受到它的那种不向世俗献媚的高贵、高洁、,不在意别人的夸耀,更不需要别人的奉承的清正的气节。)
(5)师指导说出自己的感情,并感情朗读。(重点读出“清气”和“流”的动态美。)
(6)指导朗读。朗读表现梅香清雅的特点。(这株墨梅受主人的熏陶,它是这样的淡泊,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清香充满人间。请同学们带着你的感受朗诵这两句诗。)
(7)指名读,评议。齐读。
5、指导朗读全诗。
读着这首诗,想着画中的梅花,你看到这株梅花了吗?喜欢这株梅花吗?请根据自己的感受朗读全诗。
四、赏墨梅,悟诗情,品人格
1、同学们,画是无声诗,诗是无声画。让我们再来欣赏王冕的墨梅画和官梅的区别。王冕想通过这画告诉人们什么呢?是如何通过画表现出来的?
补充王冕的生平资料。
交流感知王冕的“淡泊”与“清高”之意。。
2、讨论不同版本的墨梅之间的区别。
(1)出示
墨梅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2)孩子们,“个”与“朵”,“流”与“留”你觉得哪一个好?
(“个”可以理解为个人,诗中有诗人的情操,“朵朵”有官梅之嫌,“个个”让我们感受到野梅的含苞欲放地洋溢着蓬勃的生气,令人感到清新,自然。“流”让梅花的高洁,流到很远的地主,似乎梅花的清香、诗人的品质永远流在人们的心中,流在我们的心目中,流淌到的每个人的心中,源远流长,在人世间传诵。)
3、再读古诗,读出王冕的志趣和高贵的品质。
4.墨梅寄托着王冕的情怀,诉说着王冕的志向,表面写某一事物,其实是在寄托自己的志向,这种手法叫——托物言志。
五、拓展延伸
1、王冕人称“梅花屋主”一生写了一百多首梅花诗,你还收集了那些?
2、学生汇报,并集体诵读
3、读着这一首首描写梅花的诗,我们眼前仿佛有一束盛开的繁梅,正敖立于风雪之中,幽幽的散发着它的清香。它就像王冕一样,面对人生的不如意,面对世俗的诱惑,都保留着一种清高的气节,拥有一颗清亮的心灵。愿同学们都有一颗高尚的心灵。
六、作业
搜集有关梅花的诗句,办一期以“咏梅”为主题的小报
板书设计:
墨梅
王冕
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能实现各种资源有机整合,不仅能拓展学生视野,增加课堂容量,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而且能帮助学生顺利突破重点难点,更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课堂上如何来实现这种整合呢?下面以《墨梅》教学为例,谈谈本人的一点看法。
教材重组,拓展视野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入,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认识到传统的一课一教的课堂模式不仅形式单调,而且重复消耗了师生大量的精力,且又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课堂学习效率低下。
于是,在“大语文观”的指引下,一种新颖高效的主题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这里的主题,可以是同一思想主题,可以是同一知识主题,更可以是同一文化主题。即以人文性为线索,兼顾语文知识和能力以及思维发展等。
窦桂梅老师说:“教师既要当主题教学的‘设计师’,更要当主题教学的‘建筑师’。”在对《墨梅》一课进行备课时,本人就意识到,如果一堂课仅仅围绕这首诗来进行,虽然学生对于诗情诗意的把握会比较扎实,但未免有点单薄。经过反复思考过后,我决定把梅花诗作为这堂课的教学内容,这不仅因为我国古代有近两千首写梅花的诗,更因为这些梅花诗中饱含诗人的思想和精神,梅花是广大诗人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一种象征。
这节课以梅花为主线,由王安石的《梅花》导入,让学生初步体会梅花的清香与淡雅。接着进入《墨梅》这首诗的学习,通过对诗句的品读,对诗意的理解,对作者品质的深度探究,学生既明白了这首古诗的意思和墨梅的特点,更透过字面走进了诗人王冕高洁的精神世界。第三个环节是拓展阅读《卜算子·咏梅》,进一步探究笔下的梅花形象。
“一树梅花千首诗,铸就中华民族魂”。课后,我深深体会到:这样的教学内容整合尝试,让孩子们在最短的时间认识了淡雅清香的梅花,接触到了“咏物言志”这种常见的表达方法,更重要的是孩子们从这一首首梅花诗中所领悟到的坚贞不屈,淡泊名利的中华民族魂,一举多得!
媒体整合,创设情境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活动过程,是教育过程的关键。课堂鲜活有趣情境的创设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自主探究欲望,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它是一节课是否精彩的关键。
上课前,我先给学生观看了一段梅花视频,这些婀娜多姿的梅花图伴随着《梅花三弄》的古典音乐呈现于学生的视野当中,给他们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学习古诗《墨梅》时,我又出示了王冕的《墨梅》图,那横出一枝梅花,枝干挺秀,布局主次分明,疏密得当,清新秀丽,似乎还渗透出一股淡淡的清香。这样的图片加之教师动情的介绍,营造了一个优美的情境,增加了学生对《墨梅》图的理解,也调动了学生对古诗对作者的探究欲望。
课内外整合,突破难点
课堂上,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作为教师一定要重视教材,用好这个文本。但有时,为了学生理解文本的需要,可以适当进行拓展,补充一些课外知识,把课内外知识有机整合,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文本,理解文本,感悟文本。
学习《墨梅》这首古诗时,学生对于诗的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但对于“清气”一词出现了困难,他们只能大概知道“清气”就是清香之气,对于其中暗藏的深意则无法洞悉。
这时,我及时利用投影出示了一段文字,介绍了作者王冕的生平和主要事迹。文字中提到面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王冕在几次考进士未被录取的情况下毅然烧了自己所有的文章,决定永不做官,以免使自己成为老百姓怨恨的对象。由于王冕的画画得特别好,当地的县官和一个有权势的大财主慕他之名,几次想见他都遭到了拒绝。最后,当县官亲自下乡去见他时,他听到消息后赶紧躲了起来,又让县官吃了闭门羹。
在阅读了这段文字之后,学生纷纷被王冕的洁身自好、鄙视流俗的精神所感动。当再问起他们对“清气”一词的理解时,大家畅所欲言,有的说是王冕不向世俗献媚的节气,有的说这是王冕敢同黑暗社会斗争的铮铮骨气……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说课方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2-0054-04
说课,是一种有别于课堂教学的技能与艺术。说课,主要展示的是教师的风采,而课堂教学的主要评价指向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文题中用“亮丽”,而没有用时髦的“靓丽”,是因为笔者觉得“亮丽”是一种自信,一种神采,其显露的是智慧,它来自于眼睛和表情以及言语,而非衣着和装饰。笔者以为,在说课中要展示亮丽的自我,就得努力体现如下三个方面。
一、说出理所当然
所谓“理所当然”,就是“在事理上应该这样”。反映在说课中,就是要体现说课的基本规律。
1.把握说课基本板块
说课的基本板块包括:说教学内容、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理念、教学流程。这是基本常识,无需做过多说明。
2.体现语文教学本质
这里要分清两个概念,一是语文本质,二是语文教学本质。
对于“什么是语文”,历来表述不一。有语言文字说,有文学说,有文化说……笔者以为,语文,就是通过语言文字(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这个工具来传达各种信息。语文既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生成的。这里的“信息”,范围广泛,如所反映的事物特点,记叙的事情发展过程,描述的自然及社会现象,表达的丰富情感,揭示的种种道理……
“语文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以及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需要指出的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都有人文性和工具性,但学科不同工具也是不同的。美术学科的工具是线条、色彩等,音乐学科的工具是音符、节奏等,数学学科的工具是数字、图形等,而语文学科的工具是语言文字。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可以通过不同的工具来反映相同的人文内容,且各有优势,可以形成互补。语文说课,不能违背语文学科教学的本质。
3.用好基本教学方法
有些教学方法在学科间是通用的,比如讲授法、讨论法、尝试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但我们必须要把握并用好语文学科基本的甚至特有的教学方法。笔者以为,“读”就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所特有的也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读,从声音的角度说,包括默读、朗读和诵读;从深入程度的角度说,包括略读、精读、研读。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语文阅读教学还必须通过读来实现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以及文本之间的对话。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使用最经常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就是“阅读感悟法”,也有人称之为“朗读感悟法”。
语文教学中,阅读感悟法与其他方法并不排斥,是完全可以交融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的。如在探究过程中、小组合作中、情境创设中都可以进行读与悟。事实上,各种教学方法往往是合在一起的,彼此不可截然分离。需要说明的是,在阅读教学中其他方法都是为学生读好课文而服务的。
语文阅读教学还应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要在这过程中,使学生经历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点到面,由表到里,由说到写,由课内到课外,由吸收到表达,由一到三,由三到一的过程。
4.恰当处理详略关系
目的不同,说课的详略安排不同。比如,自己有了疑问,拿不准怎样教,就要重点说自己的疑惑及教学设想;自己有了创新设计,要与别人分享,就要重点说自己的教学设计与他人的不同之处,以及这样设计的好处。
通常情况下,说课的重点应该放在重点的突破和难点的解决上。当然,还可以重点展示别人所忽视的,而自己有独特见解的,以及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与他人的不同之处。
非重点、难点的要略说,人云亦云的也要略说。
二、说出与众不同
说课,在教师上岗竞聘以及专项竞赛中运用得较为常见。在这种情况下,与众不同往往能脱颖而出。与众不同,就是在常规基础上追求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如下四点。
1.言语表达上的变化
说课是教师个性化的行为,这种个性化主要表现在言语表达上。要通过个性化的言语表达展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展示自己独特的教学流程。但现实情况却不如人意,一些教师经过说课的反复训练,往往会形成相同或相似的话语模式。尤其反映在分析教学内容这一板块上。下面是《三顾茅庐》(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一文说课的两种言语表达:
(1)课文写刘备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文章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2)《三顾茅庐》这篇文章通过衬托的手法记叙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的故事,充分表达了刘备的诚心诚意、求贤若渴,也说明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本文选自《三国演义》,选入时有所改动,将“文白相间”的语言变为纯白话文,行文更加简洁,更适合小学生阅读。
上述两种言语表达是有区别的。第一种是教参的原话,是用教参编者的话表达教参编者对文本的理解,当然是正确的,却是没有个性的。在说课竞赛中往往会出现“撞车”现象。而第二种言语表达,是说课者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理解。除了文本内容,还点明了“衬托”的写作方法,这种个性化的表达效果要优于第一种。
2.说课程序上的变化
说课的基本程序并非一成不变,有的板块可以合并,甚至可以省略。如教师间开展讨论式的说课,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大家都很熟悉的方面就可以省略,此时的说课其实是围绕教学流程而进行的。即使是参加说课竞赛,也是可以变化的,还以《三顾茅庐》为例。
一位老师开始时是这样说的:《三顾茅庐》这篇文章的内容大家都很熟悉,我不必多说。教学这篇文章,目标定位是什么呢?除了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人物特点外,我以为引导学生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是本文的教学难点,这也体现了编者的刻意安排。因为,本人在读课文时产生了一个疑问,即描写卧龙冈的环境在原著中出现在“一请”诸葛亮时,而本文却安排在了“三请”时。经过思考,我明白了:编者这样安排,是有意让学生明白环境描写的象征意义。
上述说课是与众不同的。说课者没有按照先说教材分析再说教学目标这一固定模式,而是将两者合二为一。在陈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同时分析了课文与原著的不同,以及编者的精心改写。这就很好地体现了说课者解读文本的深度,也巧妙地说出了别人文本解读的忽视之处。
3.教学思路上的变化
教学思路最能体现说课者的创新思维。说课,最主要的是说出这篇课文究竟怎么教,说出自己的教学思路与他人有什么不一样的妙招。在这一点上,更不能人云亦云,甚至照搬教参。还以《三顾茅庐》一课为例。
教学思路一:刘备是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人物特点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教学思路二:什么是“茅庐”,在深山茅庐里一般会住什么人(隐士)本文怎样描写隐士居住的环境,其作用是什么文中哪些地方说明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此人有“三请”的价值)刘备是怎样请的(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求贤若渴)。
绝大多数说课者都采用教学思路一,形成了人云亦云。而教学思路二,带给人的一种新意,是由题入手,关注了环境描写的作用,抓住了别人所忽视的地方(也是学生容易忽视的地方),这就体现了教学的创新。如果这样展开教学,一定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4.展示方式上的变化
说课,最主要的是言语表达。除此之处,还有“读”,即范读。教学中,对精彩的内容,范读有时是必须的。因此,说课时亮一亮自己朗读的功夫,也是必要的。“唱”,比如教学的内容是一首歌词,像《让我们荡起双浆》等,说课时唱上一两段,完全可以。因为在教学这首歌词时,唱一唱就是对教学的有益补充。“写”,写课题,写板书,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画”,以画的方式再现课文情境。“演”,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课堂上通过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在说课中,恰当地使用上述方式,可以增强说课的感染力,充分展示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三、说出高人一筹
正如前文所说,说课的意义与课堂教学不一样,其主要考量的是说课者,而非学生。因此,教师就要努力体现出高人一筹的本领。
1.文本解读高人一筹
文本解读是重要的基本功,是说课高人一筹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但这恰恰是说课者所容易忽视的方面。说课者在文本研读的时间与精力上往往投入不足,很快就过渡到写说课稿的程序之中,致使说课效果不佳。这里以《少年王冕》(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为例:
一些教师对文本解读不够,造成了误读。他们以为这篇课文反映了少年王冕孝敬母亲和勤奋好学的特点。其实,“勤奋”与“好学”是不同的概念。这篇文章并没有反映王冕勤奋,而是反映了他的好学。因为,王冕是利用白天牛吃饱了的时候在柳树下看书,而不是一边放牛一边看书;王冕白天放牛,晚上回家陪伴母亲,而不是白天放牛看书,晚上一回家还是看书;王冕每天画些画,读读古人的诗文,陪伴母亲(春天用牛车载着母亲,到湖边走走),而不是整天整夜地画画。二是有的教师以为王冕爱画荷花,是因为荷花有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这更是误解。如果爱画某一事物,都是因为这种事物有高贵的品质,那么如何解释达・芬奇小时候反复练习画鸡蛋呢?
其实对于这篇文章而言,教师要深入思考的应是:作者为什么在第五自然段(王冕放牛三四年后)才写湖边湖面的美景?事实上,在三四年前这样的美景就存在,为什么不在第三自然段写呢?经过认真阅读,才会发现,王冕读书使他懂得了“人在画图中”的奥秘,使他形成了发现美的眼睛。如此,方能体现说课者解读教材的高人一筹。
2.内容选择高人一筹
说课要有学情分析,因为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尊重学情。要将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说课者千万不要忽视教学内容的选择。
比如《最后的姿势》(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我们就要估计到学生在如下几个方面理解是有困难的:(1)“5月12日,和平常一样。”为什么要写“和平常一样”呢?(2)谭千秋上了很多课,为什么文中仅写老师讲“人生的价值”一课呢?(3)文中写了谭老师在“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中的形象,为什么要选取三个不同类型的人来讲述呢?(4)文末为什么用“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而不用“英雄不死,精神长存”呢?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地方,才是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也正是说课所要重点解决的内容。
3.切入角度高人一筹
教学的切入角度十分重要,它体现的是教师的匠心独运。不同的切入角度,对教学的走向影响很大。比如《黄河的主人》(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就有如下两种切入角度。
切入角度一:为什么说艄公是黄河的主人?教学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主要研究艄公,然后顺带其他内容的学习。
切入角度二:全文共五百字左右,但课文写艄公的只有一百零几个字,约占全文的五分之一。文章的写法是不是有问题呢?教学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看看课文除写了艄公外,还有五分之四的内容分别写了什么,这些内容与艄公有无重要关联。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黄河的凶险、羊皮筏子的轻小、乘客的谈笑风生、“我”的心理变化。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写这些是为了衬托艄公的本领,突出他不愧为“黄河的主人”。这种以写法为切入点的教学,与众不同,也十分巧妙。
4.突破方法高人一筹
说课,其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如何突破重点。对于重点段落要“抓得住、盯得紧、展得开”。突破重点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对语文学科而言,将文字转化为形象就是其中的重要方法。把学生带到文本描绘的情境中去,增强学生的体验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法宝。
比如《天鹅的故事》(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一课,描写老天鹅破冰的场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第五自然段)。教学中教师这样描述: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它越飞越高,越飞越高,突然,它收起了翅膀,“呼――”地往下落,“笃”……教师停住,问学生:你们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深刻体验老天鹅的身体及内脏的疼痛,再体会老天鹅的第二次,第三次……一次比一次疼。这样,学生就能真切地体会到老天鹅的破冰之“勇”。
5.理论阐述高人一筹
说课与说教案不同。说课不仅要说怎样教,还要说清楚为什么这样教,这就是理论简述。理论阐述的水平,取决于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学科教育教学理论的掌握情况。因此,教师多读理论书籍、经常反思是必须的。
理论阐述要注意三点:一是匹配,即对应。比如,在陈述教学方法时引用了某种方法,那么,在教学流程中就一定要有这种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不能前后不呼应。其次,是某处教学环节与所陈述的教学方法要匹配,两者不能若即若离,甚至风马牛不相及。二是适度。说课的重点是说清楚课文究竟怎么教,而不是过多地陈述教育教学理论。没有具体的教学思路及教学步骤,说课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与价值。三是深刻。说课者要对所引用的教育教学理论有深刻理解,要透过具体的教学环节阐述其背后的本质。
说课显露着理性的光辉,说课者的风采才会更加亮丽。
Discussion on Strategy for Primary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Plan Oral Presentation
SHA Hua-zhong
(Jiangyan Bureau of Education, Jiangyan 225500, China)
有一种花/她只在内心的光明之处开放/她的艳丽/并非是一瞬之间所能捕捉/她的花香/也并非是常人所能倾闻/她的高贵/绝不是用嗅觉所能体悟/她/犹如一颗流星/拖着蓝色的长尾巴/在静谧的/深邃的/缥缈的/夜空中/留下她永久不能消逝的梦……
花味
香,她流过了几千年的岁月漂流至此,顺着花的牵引,我信步到此。鸟的鸣叫,桃花的轻轻的飘落流水的哗哗声,伴随着微润的空气在舞动。我的手轻抚着流水,给它留下了一条长长的波纹……只觉两个孩子的欢闹声打碎了沉浸在梦幻的岁月瓶,令我顷刻清醒。顺着声音的牵引,我走向花园的深处。在一棵树后,欲想是否前进?却一妇女声音传入耳畔。“你们说,玫瑰花美不美?”那两个孩子停止了喧哗,思忖加讨论片刻,一同说到:“不美,因为花下的刺会刺痛我们。”那妇女却对他们说:“不,孩子们,你们是错的,你想那玫瑰必然有刺,但刺的上面却是一朵娇艳的花儿,是一朵美丽的花儿,也是一个神圣的生命。你们一再于注意她的不足,然而却忽略了她真正美的地方。”我愕然,原来,凡物皆有她的生命,都有着她的娇艳、芬芳之处。
花之美
从古至今,多少人痴醉于花色之中,让花赋予自己的精神与思想。王冕的“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的诗句;王昌龄的“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的绝唱;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的感慨。然而她的美并不是用一颗平凡的心所能看到的,只有抛开沉重的琐碎的小事,抛开杂念,越过花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的欣赏到花儿的精神,与她所隐含的气质与芬芳。
我将自己沉醉于花海之中,花朵的香,花朵的美,花儿的娇艳,一切的一切,都是这番令我陶醉。在欣赏之余,花的影念似乎只有一句话,千山万水、极峰碧潭都显影着她:“美,是我们所常常忽略的,对于我们,并不是缺少发现,而是少了一颗创造美的心。朋友,请记住它,那时,花儿的芬芳即在身边。”
经过几天的研究发现,高考中的咏物诗多考察的是有寄托的一类,如2009年天津卷考了杜甫的《严郑公宅同咏竹》,题目设置着重考察对“竹子”的特点的把握以及对诗歌寓意的理解。再如2012年天津卷考了杨万里的《野菊》,第一题问:“颔联描写了怎样的形象”,第二题问:“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可见高考中托物言何志或托物寓何意是考查咏物诗的命题核心点 。
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答题有误。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读诗太少,对传统文化深入了解不够,像“竹”“菊”已经被众多诗人们赋予了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岂止是竹、菊,还有松、梅、兰、荷、柳、孤雁、鹧鸪、子规等无一不被诗人们反复吟颂,逐步成为独特的具有丰富内涵的诗歌意象。而学生对此知之甚少,读完一首诗后往往不知所云,不能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以往诗歌鉴赏教学大都停留在对文本浅层意义的诠释和对答题技巧的传授,不太注重深究广探诗歌文本所内蕴的深刻人文价值;诗歌教学带有较大的功利性,看重短期的考试,而不去追求诗歌对学生精神生命成长和升华的恒久价值。这样不仅难以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还会慢慢使学生厌烦诗歌,很难实现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的目标。为此,对高三诗歌教学进行聚焦式阅读很有必要。
为了攻克这一难点,我首先把目标锁定在有关“松、竹、梅”的咏物诗上。在上课之初设置了读诗猜谜的活动,选取了郑燮的《竹》,王冕的《白梅》,范云的《咏寒松》等让学生猜谜,学生积极参与,热情高涨。
为调动学习的兴趣,精心制作了配有清雅优美图片的课件。给学生提供的视觉形象,古朴优雅,很快便能调动起学生的情绪,使他们进入一种特定的审美诗意的状态。我选取了王禹的《官舍竹》“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让学生读诗思考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什么特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咏物诗的特点是“体物肖形,传神写意”,“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同时让学生赏评佳句如刘禹锡的《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郑燮 的《竹》“未出土时先有节,已到凌云仍虚心,”张必的《咏竹》“凌霜尽节无人见,终日虚心待凤来”等。这一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强烈的感受到了古人爱竹咏竹的情怀,同时对“竹”这一意象有了更多的了解,认识到竹子有潇洒自然,素雅宁静之美,又有凌寒不凋、虚心有节、性直坚韧等特性,对“君子比德于竹”的理解更具体深刻。同时知道了笋成新竹既具有动态变化的美感,也具有成材与凌云之志的象征意义。
为了让学生理解“松”这一意象,我选择了南朝诗人范云的《咏寒松》和宋朝诗人石延年的《古松》做了重点解读。赏评佳句选择了
刘祯的《赠从弟》――“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李白的《南轩松》――“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李商隐的《咏小松》――“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经过这样的聚焦式的阅读,学生对松树傲霜斗雪的特点有了诗意的感受,对诗人通过咏物来言志抒情有了更多的理解与共鸣,对诗歌有了更多的热爱。
学生认识到诗中的竹、松,已不只是简单的客观存在物,它们已成为诗人们寄情言志的独特意象。它们承载着诗人们的道德与理想,寄寓着文人的情趣与追求,隐喻着作者的情思与感叹!
在赏析咏梅佳作时,我让学生赏析林逋《山园小梅》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高启《梅花》中的“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学生认识到咏物诗常用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等。又拓展阅读了何逊的《扬州法曹梅花盛开》、陆游的《梅花绝句》、崔道融与陈亮的《梅花》、王冕的《墨梅》。学生在吟咏赏析的同时,逐步加深了对咏物诗的理解,同时梅花不惧风霜的气节,赛过百花的清丽,挺立严寒的意志,与世无争的高洁,与月相伴的清雅,伴雪而生的芬芳,独傲世间的勇气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学生深刻理解到,对同一梅花,不同诗人的笔墨中,有着不同的爱恨情怨。
每至一处,总有许多的感受,开心、伤痛、愤怒、遗憾、逸兴、败怀,皆有,流水账似的记下来,不论好坏,写完便不需修改,随性而发。过年在家赋闲,其实写了不少的文章,只可惜一直没有时间敲出来。所以今天就省一道程序,直接敲算了。
武汉的梅花节举办有八届了,没有机会去看过,一直惦记着。年后上班,数日忙碌,忽然一算,离梅花节闭幕只有几天了,匆匆忙忙抽了一天时间,驱车至东湖,真正的赏一次梅。
其实赏梅要在下雪的时候。踏雪寻梅的情境一直是我向往的,但与之总无缘。生活的忙碌挤掉了寻求浪漫的时间,只得在心里想象。把自己想象成一个骑驴老翁,在弯曲的山道上、孤独的木桥上自在前行,洒下一路响脆的铃声。梅花寻得到寻不到倒是次要,主要是这份美好悠闲的心情令人羡慕。然而现在梅花是有了,雪却没来。连日的阴雨,等待不了一日的雪。“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罢了,有雪无梅是一种遗憾,有梅无雪却有雨相伴未尝不是一种别样的境界。
曾记在蔡山寻梅,看着千年的晋梅对着无数的游客熟视无睹,径自含苞不放,老梅自有老梅的脾气,让人乘兴而来,遗憾而归,想着如今满园的梅花怒放东湖,虽无千年之修养,却有尽人之情意,不亦乐乎?
乐乎!!!
那是怎样的一种花呀,在树木凋零的时候她傲立枝头,在万物待苏之时她怒放山间,老干虬枝之上晶莹剔透,看着它们你一点都不怀疑它们是有生命的精灵,使你产生不敢亵渎它们的神圣感。梅花的美不是一种显而易见的眩目的美,它的美需要你不辞辛苦去探寻,需要你仔细去观察,用心去体会。梅花的美是一种让人心动的美,它的美再多也不会使人感到厌烦,只会让所有见过它的丰姿的人回味无穷,时间越长越会增加对它的想念。
在清凉的空气中,梅花的香味若有若无,你有意去捕捉,去嗅闻它,却总也弄不明这香味到底来自哪棵梅树,哪个梅枝。你无意去找寻它时,它又不时有暗香袭来,勾引得你心动神摇,魂不守舍。这种香不能仅仅去闻,要去找,去听,去赏,去感受。这种香才真正是沁入肺腑,动人心弦。
梅花的颜色算不上丰富,无非黄梅、红梅、白梅、粉梅。但如果你说梅花仅仅就是淡雅,那你就错了,梅花亦有艳丽的姿态。黄梅仍然饱眼,红梅依旧富贵,白梅自是素美,粉梅更当清甜。如此的花只需一种色彩便会让人倾心,有这么多足够了,不可再多了。适可而止便是最好的雅俗共赏。
关于梅花的诗,史上是数不胜数,其实,最好的咏梅诗便是无诗。最美的颂梅画便是不画。梅花的本身就是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咏它是啰嗦,画它是多余。但梅花自是与众不同,一年就那么几天才能一睹芳容,不咏不画怎么能留住心中的那份思念和牵挂呢?卢梅坡是懂梅的人:“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王安石是赏梅的人:“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维是恋梅的人:“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王冕是尊梅的人:“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每个人对于梅花总有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再好的咏梅诗,再美的描梅图都只是梅花的一个缩影,她给予人的永远是写不完的诗,画不尽的图。
诗歌中的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统一体,也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二种艺术形象。我们也可以把意象简单理解为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诗歌中的意象,可以是景也可以是物,可以是事也可以是人,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个的。
中国人都有一种月亮情结,在诗歌中,月亮成了烘托情思、思念家乡的最好寄托。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的月亮,就浸润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而“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中的月亮,就透出一股苍凉和浑厚;“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的月亮,则多了一份希冀和渴盼。
中国人最讲究的就是人品、人格。在诗歌中,人们常常用“菊”“梅花”,“莲”和“青松”等来寄寓品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让我们见识了陶渊明的洒脱和隐逸;“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一句,王冕用冰清玉洁的梅花来表达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意深;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则让我们读到了思慕的悠长和爱情的洁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句中清丽幽雅的意境,让我们深深为之折服!当然,品质的高洁、心志的忠贞,也有用“冰雪”入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还有什么比“冰雪”更晶莹、高洁的呢?
中国人最忍受不了的要算离别了,这时诗人要“折柳”以示惜别之意。“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中依依惜别的深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的别离伤感之情,“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中诗人的离别之苦、思乡之情,这些都跃然纸上。
在诗人的笔下,什么都可以入诗,比如杜鹃、鹧鸪、鸿雁、乌鸦、寒蝉等等,这些天上、树上的精灵各自代表了诗人不同的情感表现。当然,诗歌中的意象,无处不在,只要你用心去品读,就一定能读懂诗人那颗火热的心!
在诗歌的花海中慢慢地穿行,你会发现,扑面而来的就是沁人心脾的诗香,而那诗路的尽头,已是暖风拂面、春暖花开!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尤其是那些浓缩着丰富情感、蕴涵着优美意象的经典古诗文。更是脍炙人口、经久不衰。在我校开展校本课程“古诗文诵读”的过程中,作为班主任的我也有意识地寻找古诗文诵读与德育工作的结合点。以下是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精心甄选古诗文,充实德育内涵
“古诗文不仅能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合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我校每周进行一次古诗文诵读课,我常常会选择一些具有德育教育意义的古诗文,作为教学的内容。
1.通过古诗文坚定学生的爱国主义信念。爱国主义是民族凝聚力最重要的源泉,是中华民族精神最重要的体现,也是中华古诗文最耀眼的精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文天祥对祖国的赤胆忠心;“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充满了陆游对祖国统一的渴望;“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达了于谦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浩情操的决心……这些闪光的诗句在古诗中不胜枚举。经常接触这些古诗文,学生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古诗文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品质。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的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史。这在浩瀚的古诗文中多有体现:“天生我材必有用”抒发的是诗人李白的自信和自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曹操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当我们研究如何教育学生自强不息的时候,不能不把目光聚焦到浸透了中华民族灵魂的经典古诗文中。
3.通过古诗文塑造学生人格独立的精神。我们的祖先一贯重气节、讲人格。清代诗人郑燮用“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诗句,写出了自己正直倔强的性格和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明代诗人王冕用“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誓言,表达了无比高尚的操守……这些充满浩然正气的经典诗句,无不展现了诗人人格独立的精神。无疑,将这些古诗文的教学和德育工作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们继承和发扬人格独立的民族精神。这些精选的诗文让德育的内容更加丰厚,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传统美德的教化。
二、开展多种活动。激发德育活力
1.借“诗配画”使德育“美”起来。图画活泼有趣、形象生动,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原本含蓄抽象的古诗,让学生充满童趣的插图一点缀,立刻就显现出了直观易懂的新面貌,发挥出意想不到的德育效果,而这正好可以弥补传统德育枯燥乏味的缺憾。例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可让学生为岳飞的《满江红》配画。学生了解这首诗的背景知识后就能准确把握好主题,更好地用画面表现这位豪气干云、赤胆忠心的爱国英雄。学生将这些诗配画贴到了班级的“学习园地”中,也能时时受到经典诗文的熏陶。
2.借“唱诗文”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将古诗文配上熟悉的乐曲进行吟唱,不但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领略古诗文的意蕴,更能使孩子们的情操得到陶冶。每到课间、午间,学校广播里就会传来古
转贴于
诗新编曲《春晓》《元日》《赋得古原草送别》……学生们总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学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他们的演唱是那样地打动人心。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们唱会了10多首由古诗谱成的新曲,仍觉得意犹未尽。
3.借“用诗文”学生互相教育。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诗文后,在生活中运用并进行互相启发教育便水到渠成了。班里有个学生沉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我让同学们用古诗文对他进行规劝,“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等诗句就自然而然地被学生运用了,在同学们的“以诗说理”之下,那位同学脸红地低下了头。又如,升旗仪式时,我班学生上台背诵了岳飞的《满江红》,并借其中的一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来告诉全校的同学们:切不要轻易地让青春虚度,要趁早立下远大的志向。
总结这几年的题画诗阅读鉴赏的设题角度,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品味语言,描绘意境,分析技巧,体会情感。在鉴赏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四个由表及里的步骤来读懂,读透。
1.品味题画诗的语言
诗贵含蓄,语言的凝练性是题画诗的一个重要特点。对题画诗的语言鉴赏我们首先要解释它的字义,其中既包括字面义,也包括语境义;然后就描绘诗歌的意境而谈,或谈这些字词形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谈它们对整首诗意境的作用;最后体会诗人的情感,或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谈对诗人情感的作用。如《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一个“淡”字既道出画梅花的技法,又表现出梅花朴素淡雅、傲立于严寒的风骨,令人耳目一新。墨梅的风姿与诗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一个“满”字,不仅传神地写出了梅香的充盈激荡,更表现了诗人不流于世俗、傲骨铮铮的气节。
题画诗语言分析思路:字义――意境――情感。
2.感受题画诗的意境
好的题画诗,既要结合绘画主题,又能不拘泥于画面内容,既能再现画面,同时又能跳出画外,离开画面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发的联想。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是不能直接画出的。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做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更是绘画所不能具备的。
题画诗的意境分析思路:描述了什么意境――如何展现的――意境的意义(诗人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3.分析题画诗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就是指诗人在创作时驾驭语言、表达思想、反映生活、创设意境、塑造形象的技法,包括恰当地运用修辞方法、表达方式以及一些具体的表现手法。优秀诗人往往会调动各种艺术技巧创设出一个个融合他主观情思和客观风物的意境,吸引人们去欣赏,去品味。王冕的《白梅》就巧妙地运用了表达技巧。“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从诗歌的构思技巧来看,这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诗人以梅自况,借梅花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与远大志向。从具体表现手法来看,诗歌将混世芳尘的普通桃李与冰雪林中的白梅对比,从而衬托出梅花的素雅高洁。通过阅读与分析,我们便知这首诗主要的艺术手法是:托物言志,对比衬托。
题画诗表达技巧分析思路:何种技巧――如何体现――诗人情感。
4.把握题画诗的情感,领悟诗人的观点态度
题画诗带着诗人的情感,或愉悦欢快,或沉痛哀伤,或赞美仰慕,或豪迈闲适,但不管是哪一种情感都隐含着诗人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观点态度。因此,读诗要把握诗情,把握了诗情,才能走进诗人的心灵,才能正确地领悟诗人的观点态度。郑燮的《竹石》通过写景表现自己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情绪态度。“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郑燮不但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诗人自己那种正直倔犟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阅读训练一
画菊
郑思肖[注]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郑思肖是宋末诗人,有浓厚的民族意识。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诗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描绘出了怎样的意境?
2.朱淑真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与“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相比,哪个更好,为什么?
3.这首诗的艺术手法是什么?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训练二
屏风绝句
杜牧
屏风周[注]画纤腰,岁久丹青色半销。
斜倚玉窗鸾发女,拂尘犹自妒娇娆。
[注]周早于杜牧,是活跃在盛唐、中唐之际的画家,善画仕女。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屏风周画纤腰”一句中“纤腰”有什么含义?
2.古人说这首诗中“妒”字用得好,为什么?
3.这首诗写画中人的美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阅读训练三
潍县①署中画竹
呈年伯②包大中丞括③
郑燮
衙斋④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⑤吾曹⑥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⑦。
[注]①潍县:今属山东省。②年伯:古称同科考取的人为同年,对同年的父辈或父亲的同年称为年伯。③包大中丞括:指包括,他字银河,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乾隆年间,曾任山东布政使,署理巡抚。清代巡抚又称“中丞”。④衙斋:官衙中的书斋。⑤些小:指官职卑微。⑥吾曹:我们。⑦关情:关心。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首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的作用是什么?
2.“一枝一叶总关情”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及语言风格。
阅读训练四
题春江渔父图
杨维桢
一片青天白鹭前,桃花水①泛住家船。
呼儿去换城中酒,新得槎头缩项鳊②。
[注]①桃花水:桃花汛。指春天桃花盛开之时,川谷冰融,河水上涨。②槎头缩项鳊:“槎”指置于水中的木栅栏。鳊:鳊鱼。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试分析“一片青天白鹭前”勾勒画面的艺术手法。
2.历代墨客骚人笔下的渔夫往往是隐士高人的代名词,这首诗中的渔夫是否也如此?请简要分析。
3.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征。
阅读训练六
画松
景云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
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首句“一似”的妙处何在?
2.诗人写“画松”不是直接描摹,而是联想到“真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从欣赏“画松”的过程来看,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训练八
题画竹
郑燮
且让青山出一头,疏枝瘦干未能遒。
明年百尺龙孙发,多恐青山逊一筹。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中的“龙孙”指什么?
2.请分析这首诗是运用什么手法揭示了一个什么哲理?
阅读训练五
题米元晖潇湘图二首
龙袤
(一)
万里江天杳霭,一村烟树微茫。
只欠孤篷听雨,恍如身在潇湘。
(二)
淡淡晓山横雾,茫茫远水平沙。
安得绿蓑青笠,往来泛宅浮家!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第一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第二首诗中的“安得”二字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内心矛盾?
3.第二首诗以“安得绿蓑青笠,往来泛宅浮家”作结,有何妙处?
阅读训练七
题葡萄图
徐渭[注]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曲俱佳,然而终生不得志。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2.三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何作用?
3.这首诗是诗人晚年对自己人生的感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训练九
画鹰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身①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②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sǒng)身”就是“竦身”。②“绦镟(tāoxuàn)”的“绦”是系鹰用的丝绳;“镟”是转轴,系鹰用的金属圆轴。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古人说“思”与“似”、“摘”与“呼”两对词,把画中的鹰描写得极为传神,你是如何理解的?
2.“毛血洒平芜”是想象之景,还是实写之景?为什么?
3.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怎样的抱负?
参考答案
《古诗阅读之题画诗》
阅读训练一:
1.“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诗写宁愿枯死枝头,不愿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
2.郑思肖的诗句好。“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悲壮,且语气磅礴义无反顾。“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比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定;后者陈述,语气轻佻。
3.托物言志。借,诗人表达了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妥协的决心。
阅读训练二:
1.它既是美人的同义语,又能给人以字面意义外的形象感,使人联想到一个亭亭玉立、丰满而轻盈的美人。
2.“妒娇娆”(即妒忌画中人),“妒”字进一步从少女心理上写出了画中人的美。它竟能让一位妙龄娇娆的少女怅然自失,充分体现了画中人的美。
3.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屏风周画纤腰”正面描写画中人的美,使得一个亭亭玉立、丰满而轻盈的美人跃然纸上。“拂尘犹自妒娇娆”,通过侧面描写少女的动作和心理,来表现画中人之美。
阅读训练三:
1.首句即点明自己的身份,“衙斋”即官邸的书斋,“萧萧”说明周遭环境幽雅,同时也紧扣画竹的主题。
2.“一枝一叶”表面上看还是咏竹,实际比喻民间疾苦。道出了诗人的爱民之心与勤政之意。
3.诗人从竹入手托物言志,表达了做好民众父母官的心声;语言质朴,比喻的方法使全诗具有一种虚实相间的效果,更见意味深远。
阅读训练四:
1.诗人从远处落墨,用淡雅的色彩为全篇染上一层明快的底色:一片青天,白鹭飞来,着一“前”字使静止的蓝天平添无限生机。
2.这首诗中的渔夫并非是隐士高人形象,而是一个真正以捕鱼为生的渔夫形象。三、四两句诗通过呼儿打酒的细节,把渔家人那种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天伦之乐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当中也隐含着诗人对那种平静安详生活的羡慕、渴望和追求。
3.诗歌的语言清新,明白,流畅,与画面、主题相一致。
阅读训练五:
1.分两个层次。前两句为第一层次,对画中的景物作客观描写,远处是万里江天,近处是一村烟树,“杳霭”微茫,一派烟雨迷蒙的景象。后两句为第二层次,写诗人看画时的主观感受,赞叹观赏米元晖的画,好像置身于潇湘一样。
2.画中的境界确是令人神往的,可是,要披戴绿蓑青笠,就得抛弃纱帽官服;长在江湖上的泛宅浮家,也就免除了尘俗的纷繁和仕途的荣辱。这在诗人心中的确是个矛盾,“安得”二字便是发自内心的感慨。
3.如此作结可谓一箭双雕,既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又表现了对米元晖的评价:能绘出如此境界的画家,其人之清高绝俗不言而喻。
阅读训练六:
1.“一似”二字表达出一种惊奇感,一种会心的喜悦,一种似曾相识的发现。
2.这首诗的显著特点在于没有实在的形状描摹,而是从观者的心理感受、生活体验来写。既写出欣赏活动中的诗意感受,又间接传达出画松的风格。这就是所谓的虚处传神。
3.诗人由“画松”见“真松”,由衷地赞叹画家高超的绘画艺术。
阅读训练七:
1.塑造了一个饱尝辛酸、怀才不遇而又狂放孤傲的老人形象。首句既写出了已往生活的辛酸,又写出了落魄的现状;但“独立书斋啸晚风”一句却写出了一派孤傲狂放的气概。“闲抛闲掷野藤中”暗示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慨。
2.比喻。三四句以“明珠”为喻,既指画中葡萄,也指自己的超人才智。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傲视和嘲弄。
3.生活的挫折给诗人带来无数次的打击,面对自己的遭遇,诗人表现出无限的心酸和无奈,还有怀才不遇的愤慨,但他仍然保持着倔犟和孤傲的性格。
阅读训练八:
1.刚长出的幼竹(竹笋的别称)。
2.用“山”的固定不动与“竹”的生枝拔节作比较揭示了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一哲理或“应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新生事物”这一哲理。
阅读训练九:
1.“思”写鹰的动态,“似”写其静态,“摘”写其情态,“呼”写其神态。诗人用字精工,颇见匠心。通过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字眼,把画中的鹰描写得同真鹰一样。
《河南日报》对济源打造“灵秀”水城这一城市建设重大举措高度关注,记者站站长史颂光对此跟踪采访。作者以“新标题、新结构、新创意”撰写“新新闻”,《河南日报》在一版倒头题位置,做了连续5期深度报道,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5篇“水城”系列报道,字字珠玑,读来美不胜收。且不说正文,仅是5个标题,就像济源的城市特色一样,不仅大气、秀气,更具灵气。既是说水,自然题题见水。5篇报道分别“活用”一首词牌名作为标题,虽然仅有三四个字,却将所要表达的水资源开发项目的特征和内涵高度浓缩,形象生动,意蕴悠长――
《水调歌头・王者山水》
词曰:有水皆福地,无山不洞天。敢问天下山水,王者谁比肩?王屋祭天神坛,济渎社稷大典,上下五千年。一地两龙脉,山水冠王冕。任星移,任斗转,沧桑变。山魂水神,钟灵毓秀更无前。琼楼翠影碧澄,玉宇摇映清涟,诗梦好家园:民生乾坤大,和谐天地宽。
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桢隐居王屋山,他将天下名山分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将行藏之地王屋山定为“天下第一洞天”。将济水源头称为“福地”也毫不为过。自古以来,有无数文人墨客在济水东源济渎庙和西源龙潭寺留下名篇佳句,济渎庙的“济渎晨霞”和龙潭寺的“龙潭夜月”均为济源九景之一。
王屋山、济渎庙都颇具王者气象,作者称济源“一地两龙脉,山水冠王冕”,乃实至名归也!
星移斗转,沧桑巨变,济源市打造“灵秀”水城,旨在为66万人民群众营造一个富裕、文明、和谐的“诗梦好家园”――打造精神济源,体现“山之魂”;打造生态济源,体现“水之神”;打造文化济源,体现“灵之韵”;打造和谐济源,体现“秀之美”。水城美景自然是“钟灵毓秀更无前”了。
“琼楼翠影碧澄,玉宇摇映清涟”,这一切都以“民生”为本,以“和谐”为基。试问:天大地大,能大过民生吗?只有民生和谐,才会天宽地广!
《洞仙歌・济水神话》
词曰:万古悠悠,清济何处流?灵泉万斛涌心头。莫道是、龙池龙亭龙仪;百姓事、百祈百应百酬。我心一炉香,禁声拜告:渎神佑我起宏图。凌霄闻天语:食肆水街,可有咱、一户门牖?蓦回首,见水榭逶迤,却几番疑似,海市蜃楼!
济水究竟发源于何年何月,历史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济水潜流屡绝、不屈不挠的君子之性,独守其清、不受污染的君子之志,细润万物、泽被百世的君子之行,却让济水升华到了神的高度,成为历代皇家的祭水圣地。
那看似简单的龙池龙亭,不知已享受过多少朝代的龙威龙仪。济水、济水源、济渎庙,深深融进了济源人的血液,成为济源最为久远、厚重的文化根脉。难怪百姓要对济水神敬若有加,谁让他老人家“百祈百应百酬”呢!
渎神安然,但他看到今日“灵秀”水城之宏图大业,他的心里也开始变得躁动。只要仔细聆听,你就能听到济水神仿佛来自天籁的期盼:在那“王者之水”的水主题酒店、万泉寨水城、食肆水街、水文化社区,能否也分给我一间商业门面房?
济水神的要求让人哑然失笑。要不是那水榭逶迤美似海市蜃楼,胜过蓬莱仙境,他老人家能“思凡”吗?
《沁园春・枋口诗画》
词曰:置酒梅林,焚香檀案,三公来焉!有洪谷子,与李商隐,邀白香山,长揖拜见。荆云:“恭喜沁园乔迁,当有新诗助欢宴。”致把盏:“将汉宫玉液,引绝笔换。”白李同声:“遵命,语不惊岂敢将杯衔!”“诗画温泉谷”,公主又笑:“荆公听好,恣意皴染。”谈笑唱和,醉笔高悬。题曰:浪漫牛王滩。谁曾见?看沁水泼墨,诗涛裂岸!
这是一个像袖珍荒诞剧一样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小故事。在作者的巧妙安排下,4个不同朝代、不同职业、不同身份、不同级别的人走到了一起。
东汉明帝刘庄将爱女刘致封为沁水公主,在此建园――沁水公主园,词牌“沁园春”因之而来。这天,沁水公主在她的沁园梅林中,摆好桌案,焚起檀香,再置一席美酒,好像是在等人。她在等谁呢?只因她得知济源市以“整顿乾坤”为手段,大力挖掘山水文化资源,将在沁河湾牛王滩打造温泉谷,为她再建新“沁园”。公主喜不自禁,天大的喜事应与好友分享才是。哦,时间已到,她邀请的三位友人洪谷子荆浩、义山李商隐和香山居士白居易马上就要光临了。
客人如期登门,一番长揖拜见,客气寒暄,话归正题。荆浩最好调侃,“矛头”直指李商隐和白居易:“在公主即将乔迁的大喜日子,二位得有新诗助兴。”公主也说:“是的,我的宫廷御酒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喝的,你们得用最为绝妙的诗文来换取。”二位诗人早已胸有成竹,笑答:“不作出好诗文,宁愿不喝你的酒。”转瞬之间,二人围绕“诗画温泉谷”赋诗一首。公主不客气,转向荆浩:“荆公你可听好了,就以他们二位的诗文,你得给我现场作出一幅诗意画来。”谈笑之间,略有醉意的荆浩落墨云烟,恣意皴染,一幅大开大阖的水墨山水画惊现眼前。荆浩为画题名:“浪漫牛王滩。”
沁园之内,谈笑风生。
沁园之外,看――沁水泼墨,听――诗涛裂岸!
《水龙吟・大河风情》
词曰:大河凌绝放目,万里沙锁浪底谷。飞瀑流湍,喷金漱玉,腾起龙图。高峡平湖,妙合化境,七彩明珠。真北国水郡,别构灵寄,诱人醉,非屠苏。休笑老夫痴笃,我来也,梦游息土。羞与少年,棹歌沧浪,霹雳滩涂。忘情自顾,琴外谱语,波外钓趣。是何人,一声“关关雎鸠”,唱国风曲。
济源是九曲黄河的出山口。黄河自黄土高原一路奔腾,泥波浊浪,狂放不羁。到了济源与洛阳交界的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黄河一下子变得温顺服帖。“一碗水半碗沙”的黄龙奔至小浪底,真正被“沙锁浪底谷”了。在此,黄河的效益被扩大至最大化,防洪、防凌、减淤、供水、灌溉、发电,尤其每年黄河汛期的调水调沙,飞天巨瀑如银河决口,似万马嘶奔,大气磅礴,撼人心魄,由此而举办的小浪底观瀑节,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往观光旅游。
小浪底大坝和小浪底水利枢纽反调节工程西霞院大坝聚起的阶梯式高峡平湖,真乃千古奇观,妙合化境。高峡平湖在此又形成了风景秀丽的黄河三峡――大峪峡、孤山峡、龙风峡,以及“七彩明珠”――“红色”的“激情留庄”、“橙色”的“活力坡头”、“黄色”的“尊贵泰山”、“绿色”的“生态双堂”、“青色”的“时尚河清口”、“蓝色”的“精彩连地”、“紫色”的“浪漫西滩”。这里千岛林立,万斛清波,真是别构灵寄的北国水城。作者醉了,他是醉于如此风光、如此风情,而非屠苏美酒。
仁者乐山,智者乐山,醉者呢?作者陡发少年狂气,忘情于此梦里、诗里、歌里、话里,已与那被称之为“息壤神土”的西滩融为一体了。岸柳婆娑,渔舟荡漾,花季少年更是于沧浪间唱起流行歌,于滩岛上跳起霹雳舞。“小漂一支波中立,钓得金鲤慰梦萦”,不少钓者自在那银线轻舞中寻找钓趣,更有几个毛头小孩竟也像模像样侧坐莓苔学垂纶,“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远处,一阵舒缓的琴声轻轻传来,是谁伴着琴声,在唱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好一幅令人心驰神往的大河风情图啊!
《曲游春・三湖新韵》
词曰:徘徊金莲泉,坐对憩鹤台,钟鸣泓外。忆昔茶仙,买田花洞前,烹泉犹在。翘首天坛宫,迎太白,扫花归来。月朦胧、玉真公主,碧影绰约蓬莱。灵哉,三阳开泰。听歌纨金缕,新韵抒怀:曲阳人家,正洞启日月,窗发云霭;又翠深红隙,万阳畔,凤栖梧陌;白天鹅,天外来访,玉阳水寨!
曲阳湖、万阳湖和规划设计的玉阳湖,是距济源市区最近的一处大型的以水为主题的城边组团和滨水空间。湖畔,分布着金莲泉、憩鹤台、鸣钟泓等众多的自然人文景观。就在万阳湖畔的九里沟风景区中,“茶仙”卢仝曾在此避世养生,品山品水品茶品道,直至今日,还保留着延寿台、卢仝茶馆等遗迹。在一个晴朗的日子,站在曲阳湖畔,视线可清楚地看到王屋山天坛极顶的总仙宫。在“山高水长,物象万千”的王屋山,“诗仙”太白几度停留,写下“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的千古名句。作者翘首天坛极顶,是在迎接太白扫花归来,还是在恭候玉真公主仙驾降临?作为唐睿宗的女儿、唐玄宗的胞妹,金枝玉叶的玉真公主竟也抛下锦衣玉食,痴心于王屋山“环合层翠,玉林瑶草,孤松自烟”的仙境。既然公主已静心王屋远避俗世,她还会留恋这“三湖秋月两相和”和红尘美景吗?
曲阳湖、万阳湖、玉阳湖,好一个三阳湖,好一个三阳开泰!听歌纨金缕,抒新韵豪情:世代居住在曲阳湖边的老百姓,即将迎来一个新曲阳、新生活、新天地;万阳湖畔,绿柳藏英,红花含笑,“遥望万阳山含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最大的玉阳湖中,一对对的白天鹅和游人和谐相处,悠然自得。人们挚爱这方山水,钟爱这些天外来客,自有他们的道理:在一个处处和谐的社会里,这些大自然的精灵更值得我们去精心呵护啊!
关键词:夏花 意象 绚烂 审美共通性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12-0090-02
作者简介:尹凤芝(1962―),女,内蒙古宁城人,本科学历,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基础教学部部长助理,副教授。研究方向: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与实践。
张亮(1980―),黑龙江大庆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基础教学部社科教研室专职教师。研究方向:古典文献学、文化与文献研究。
夏季是高温多雨时节,也是花期繁盛的时节。荷花、莲花、石榴、蔷薇、芍药等鲜花在夏季争先开放。特殊的季节,繁盛的花朵,使得“夏”字和“花”字两个字合成在一起,好像自然而然就产生了某种深刻的内质,有了更深刻的比喻义。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诗句,更使得“夏花”一词被人们广泛认同。写景用之,记人用之,“夏花”一词处处可见于当今文学作品之中,颇具美感。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花卉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意象中的重要意象之一,但是,我们在把“夏花”作为一个合成词进行考证的时候,却发现这个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极低。
那么,在古典文学中,“夏花”一词到底出现在哪些文章中,“夏花”意象是完全的国外审美意象,还是在古代文学中就形成了文学意义,又表达了怎样的意蕴?本文对我国古代“夏花”一词的运用进行梳理,对古典文学中“夏花”意象的审美价值做初步探究。
一、名词性“夏花”词条
夏花,作为一个独立名词概念,在唐前作品中确实很少见到。在我们查阅的文献中,见到的最早的名词性“夏花”词条应为唐代徐晶的《赠温驸马汝阳王》。
赠温驸马汝阳王
畴昔承馀论,文章幸滥推。夜陪银汉赏,朝奉桂山词。
梁邸调歌日,秦楼按舞时。登高频作赋,体物屡为诗。
连骑长楸下,浮觞曲水湄。北堂留上客,南陌送佳期。
忆昨陪临泛,于今阻宴私。再看冬雪满,三见夏花滋。
都尉朝青阁,淮王侍紫墀。宁知倦游者,华发老京师。
诗中“再看冬雪满,三见夏花滋”句,“夏花”与“冬雪”对举,成为季节象征,用这个象征来代指季节更替、岁月流逝,使得无形的时间在流失的时候有了具体的质量感。“三见夏花滋”,给人感觉一次观望就一次变化,冬日以来,三次回眸已经夏花满园了,可见时光飞转之快。作者用语虽然朴实,但是颇有深味。
此外,倪瓒《黄本中书斋为写寄傲窗图》中有“春竹罗径笋,夏花敷沼莲”句,王冕的《黄牛山》 中有“密竹先秋意,长藤过夏花”句,“夏花”均作为一个固定词语出现,与春景秋意对比,展现了颇有特征的意象形态。
二、非固定合成词中的“夏花”组合
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诗歌中出现的非固定合成词中的“夏花”组合。中国古典诗歌由于律诗对字数限制的特殊性,使得词语组合产生了多元性、朦胧性的特点,这使得词语在组合上也产生了多元解读的可能。
我们来看郭茂倩《乐府诗集・夏歌二十首》:
夏歌二十首・十二
春桃初发红,惜色恐侬摘。
朱夏花落去,谁复相寻觅。
歌中通过桃花春发夏落的对比,表现了对美好时光易逝的无奈感慨。其中,“朱夏花落去”正常的语序应该为“夏,朱花落去”,夏天了,那红色的花朵却悄悄谢落了。作者灵巧地调整了修饰词的位置,使得诗句合辙押韵,更由于“朱”字移动到“夏”前,形成“朱夏”的感觉,增大了红硕颜色的修饰范围,使得读者阅读起来似乎可以感觉到整个绚烂夏天的逝去。
另外一些诗歌中也出现了类似的组合,但是“夏花”二字组合的意义并不明显。如苏辙《收蜜蜂》中的“小窗出入旋知路,幽圃首夏花正繁。”杨万里《和仲良病中耽睡》中的“欲夏花全退,犹寒柳尚眠。”“夏花”两个字虽然形式上靠在一起,在视觉上可能给人留下“夏花”的印象,但从构词角度来看,实际上“首夏”“欲夏”关系更紧密,“夏”“花”二字并没有形成一个词,这里不再从文学意义上分析了。
在这类非固定合成词中出现的“夏花”概念,应该说还不是一个成熟的词语“夏花”,但是它内在的多义组合产生的文学效果,还是给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三、有明显修饰意味的“夏花”意象词条
在为数不多的“夏花”词条中,令人惊喜的是在一些诗句中,我们看到作者有意识地对“夏花”进行修饰。如元代《闲居丛稿・卷六》中蒲道源的《德衡弟馈石榴三枚》中“遗我盘中硕果三,累累多子出包含。光摇镜面丹砂碎,冷结金茎瑞露甘。一本同胞吾有感,远条盈菊彼无堪。夏花岁岁开时节,莫忘重拈助笑谈”句,“夏花岁岁开时节”,夏天是一个多花的季节,用“夏花”作为时节讲是很有特点的,“夏花时节”有特定的文学意味。蒲道源用“岁岁开”来修饰“夏花时节”,从一个时间广度上延展了这个时节特征,给这个特定的美丽时节以余味。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修饰“夏花”的色彩,使用到的形容词是“明”这个字。如韦应物《种药》有:“阴颖夕房敛,阳条夏花明。”又如宋代朱熹的《萱草》有:“春条拥深翠,夏花明夕阴。”“明”,作为色彩解释,《词源》解释为“光明,明亮,与‘暗’相对”。《中华大字典》还有一条解释,“有光耀也”,并引用《考工记》“举之而丰则明”。可见,“明”除了明亮义外,还有鲜明的、明亮的、色彩动人的、色彩耀眼之意。韦应物专门有一首五律名字叫《夏花明》,对明亮鲜耀的夏花进行了具体描述:“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翻风适自乱,照水复成妍。归视窗间字,荧煌满眼前。”本诗从夏天浓密的树枝绿叶,鲜亮的红花写起,开篇就写出了绿树中点缀满枝红花的特点,色彩对比鲜明。颔联紧接着又写天气特点,夏日正午,太阳炎炎,灼灼如火。在这明亮如火的季节中,花朵随风翻转起舞,倒影在水中,又形成另外一个美丽明晃的倩影。这高亮度的、晃动的景象,使得作者最后收回远眺的目光,转看屋内字迹的时候,不觉感到眩晕不适,荧煌光亮满眼。“明”不单单是色彩的明亮,它是高强度的鲜丽,明晃,如火,如日,灼灼耀眼,绚烂不已。韦苏州的这首《夏花明》可以说是绚烂夏花的很好注解。
以上,我们只是单单从“夏花”作为一个词语的角度对其意象进行研究。实际上,意象的原型应该来源于生活,也只能来源于生活,作者有了对生活的强烈感受,才能发掘出意象的审美价值。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夏花”一词在古展的大致轨迹。“夏花”一词解经用之,吟诗可见。关于“夏花”意象,借助韦应物等人的诗歌,其明丽绚烂的特点被表现得很准确。“夏花”,完美而又盛大地绽放了自己的希望;“夏花”,意喻不要压抑自我的情感,意味着人生要尽兴而为。生如“夏花”之绚烂,是用诗来阐述生命,也是将生命化作了一首优美的诗,能这样理解生命无疑是一种大勇气、大智慧。
参考文献:
一、诗词同现,区分诗词结构异同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一课是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这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现词的教学。为了区别诗与词的不同,教师出示高鼎的同名诗作《村居》,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诗每句的字数一样,而词中的句子有长有短,教师就可告诉学生词为什么也叫长短句。学生发现诗只有一部分,词分为两部分,老师顺势指导什么是“上下阙”。学生发现词题前有“清平乐”三字,而诗没有,老师顺势解释什么叫“词牌名”……用一首课外阅读的同名小诗做对比教学,学生大致了解到古诗与词在结构上的不同特点,从而也达到了小学阶段古诗词学习的目标。
小学语文姓“小”,意思是说小学阶段的学习是最基本知识的学习,因此要认清古诗中的五言或七言绝句、五言或七言律诗等等,我们可运用对应对比的形式,这样学生容易区分,也利于记忆。
二、组诗同现,丰富学生积累
王冕所作《墨梅》收录在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是一首题画诗,作者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古人借花抒情的诗词很多,教师打通学生记忆之门,可以得到很多的佳作,如《题都城南庄》(崔护)、《咏梅》(王安石)、《浣溪纱》(晏殊)等,数不胜数。学生在汇报自己课外阅读成绩、重现旧知识的同时,周围的同学也受到教益,获得丰富的知识积累。
学习五年级下册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可带学生到志南和尚的《绝句》、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去看雨。学习四年级上册的《峨眉山月歌》可领学生到李白的《古朗月行》、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去与月亮对话……只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进行引导,展现在学生眼前的,将是一个缤纷的世界。
三、紧扣诗、词眼,领悟语言锤炼功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古诗词在语言锤炼方面匠心独具。教授《清平乐・村居》一文,要教会学生通过抓住一个统领全篇的“醉”字来品味古诗词语言的凝练。诗人为什么“醉”?为小小的茅屋而醉,为清澈见底的小溪而醉,为茂盛的小草而醉,为相濡以沫的老夫妇而醉,为勤劳的大儿而醉,为乖巧的二儿而醉,为天真无邪的小儿而醉……说到底,是为恬静清远、悠闲自得的乡村生活而醉,表达了词人心中的美好向往。在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得以升华之后,可以引入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柳宗元的《江雪》两诗,引导学生抓住“还”和“独”两个诗眼,体悟诗人的人格魅力。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是古人锤炼语言的真实写照,学生在词语的赏析中知诗意明诗情,领悟语言与品味精神同构共生。
四、轻呷修辞,品味创作手法之妙
在古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相当普遍。小学生只要了解其中的一些就可以了。像比喻、夸张、拟人、对比等这些显而易见的手法,不妨让学生理解领会。
“潭面无风镜未磨”和“白银盘里一青螺”出自刘禹锡《望洞庭》,收录在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诗人用镜子比喻夜晚平静的湖面,把浮在水中的青山比作白银盘里的青螺,别出心裁。这时,引入学习贺知章《咏柳》中的“二月春风似剪刀”句,引领学生感受古诗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学习三年级下册《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夸张,可以引入学白《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学习六年级下册《石灰吟》中“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拟人,可以引入学习曹植《七步诗》中的“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学生学习古诗词中的修辞方法,加深了对诗、词句的理解,揣摩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了诗、词中深远的意境,认知水平不断提高。
五、前后照应,展示诗人高尚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