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角的初步认识

角的初步认识

时间:2023-05-30 10:28: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角的初步认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打下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二年级的学生对角的认识只有一个模糊的认识,只知道角是“尖尖的”,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要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动手指一指,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教材提供了校园的情境图,先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在生活中角是无时不在的:做操的学生张开双臂、足球的门、球场的边界、花匠的剪刀、老师手中的三角板、远处楼钟的时针和分针……教材用颜色标了出来,让学生知道角就在身边。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在自己的书本上用小手去指指图中的角,然后,我又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针对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 “盲点”,多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角”的表象;学生在反复的指角中逐渐掌握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最后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又充满了数学味。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只有通过亲身操作获得的直接经验才有利于对角作出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概念与法则。因此我在教学角的大小的环节时,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进一步巩固,然后设计一个让学生亲自动手拉动活动角的活动,由老师叫口令学生来操作:学生两人一组,每组一条绳子,让一个学生用手拿着绳子的中间不动,另一个学生用两只手拿着绳子两头,然后让学生随着老师的口令做动作。老师给出有趣的口令:“角,变!变!变!——变大!”“角,变!变!变!——变更大!”“角,变!变!变!——变小!”“角,变!变!变!——变更小!”学生在有趣的操作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于是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时,大多数学生觉得边长的角就大,这时就可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么一比,不单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三、把握教学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角在这册是第一次出现,教学目标有三点: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2.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和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例1是通过剪刀、吸管、水龙头三个实物来抽象出这三个生活中的角,体现了抽象的过程,教师要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让学生知道角是由一个点和两条边组成的。那么至于顶点是怎样的,边又是怎样的,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教学的时候要把握好这个教学要求。

四、语言科学性,准确传授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规范性和科学性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语言准确,用词严谨恰当,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语言的科学性,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画角时,“从一点起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不能说“横着画一条线,竖着画一条线”;找角时,“书本的面有四个角”,不要说“书本有四个角”;等等。教学这个单元时教学的语言需要特别重视。

第2篇

“角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的内容,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校园生活情境中引出并抽象出角,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世界,对进一步学习几何图形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基于学情分析的设计理念: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本节课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连串的活动,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在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看一看、找一找、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摸一摸、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并形成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会判断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

如果把三角形抹去一条边,你还认识它吗?(角)

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角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感知角。

老师带来了一些物品,请同学们看看角在哪里?

(课件出示:剪刀、带吸管的易拉罐、弯曲的水管、钟。)

2.找角。

其实,角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找一找教室里的角!找到的同学说给同桌听一听。

3.指角。

学生一般都能找到三角板上的角。教师示范指角:先指角的顶点,再指角边。画一个角,同桌互指,教师请同学指角,共同订正。

学生看课件,指一指、说一说角各部分的名称。

观察回答: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4.判断角。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42页第1题。全班读题后按要求做、指名订正。

接着独立完成第2题。集体订正。

5.画角。

怎么画角呢?看书第39页例2。画角应该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指名回答)说明为什么要先画顶点,再用直尺画两条边。学生各自画一个角。

6.比较角的大小。

活动一:观察做角。

课件出示做角情景,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小淘气是怎么做出这个角的?把分针拉动了几格?

小淘气为我们做了三个角,它们都有1个顶点和2条边。它们有什么不同吗?(同桌商量,请学生说说这3个角有什么不同。)

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活动二:动手做角。

老师为学生准备了活动角。请同学自己做角。看一看,谁做的角大谁做的角小,你们是怎样比较的?

教师和学生同做角,并有意将角边做长。(引导学生说出角的大小与角的边的长短无关。)

活动三:找角。

课件出示一些在图上交叉出现的角。

这图里有几个角,并分别指指它们的顶点和边。说一说这些角一样大吗?哪个大?哪个小?

(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之间的矛盾,关键是靠具体的操作与观察。因此,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让学生通过找角、折角、做角等操作实践以及观察电脑的动态演示,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

第3篇

案例一:

师:你会画角吗?请你尝试画一个角。(学生先尝试操作,再交流反馈)

生1(出示下图):用三角板画角。

生2:(出示下图)用直尺先画一边,再画另一边。

师:你是怎么画的?

生2:先画一条边,再斜着画一条边……(二年级学生表达不清楚,说不完整)

生3:我也是先画一条边,再画另一条边。(基本上没有学生从一个点起开始画角)

师:我们可以先画一个顶点……(师示范画角)老师是怎么画的?

生4:先画一个顶点……

案例二:

师:先打开课本第39页,读一读课本上是怎么介绍画角的,然后看老师画角(从一个点起,用尺子画出角的两条边)。

(1)生尝试画角;

(2)画不一样大小的角。

……

案例一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认为数学知识不应直接告诉学生,但实际教学效果却不好;而案例二中教师用接受式学习方式进行教学,认为没有探究价值的内容不妨直接告诉学生,效果却很好。从这两个教学案例来看,在提倡探究性学习的当下,接受式学习仍是较好的学习方式之一。那么,探究性学习与接受式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到底孰优孰劣呢?接受式学习在哪些教学中可以运用呢?首先,我们来了解这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

二、两种学习方式的解读

1.探究性学习需选择有效的学习材料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和思维的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虽然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但并不意味着任意的教学内容都一味地让学生探究。

2.接受式学习不等同于机械(被动)式学习

接受式学习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前人发现、创造的人类社会经验,由学生把这些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使其成为自己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发明创造的工具的一种学习方式。很多人把接受式学习当作简单的机械式学习,甚至把接受式学习当成被动式学习,认为其中没有任何探究性因素,这些看法误解了接受式学习的本质。讲授法的许多缺陷并不是方法本身有问题,而是由于教师应用教学方法不当或是教学材料本身有问题造成的。

3.适合学生的就是好的

接受式学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都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分孰优孰劣,只要用得恰当,符合所教班级学生的学情,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是合适的,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

三、接受式学习在课堂中的应用

1.概念定义教学

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启发,通过师生间的互动问答,引导学生经历思维创生的过程。接受式学习同样也是有一定的探究性因素和价值所在,并非等同于“教师只讲授,学生只接受”的课堂。

2.直观演示材料

接受式学习也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这样的联系来让学生学习新的知识。

3.融合探究学习

数学的系统性知识,既需要教师高屋建瓴地讲授,又需要学生自主进行探究,两者适度的衔接、融合,对学生的学习无疑是大有帮助的。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必然有探究的价值,如果没有探究的价值,那么学习活动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同样,有的内容适宜让学生自主探究,有的内容则更适合学生进行接受式学习。

第4篇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名称,并在操作的活动中感受角是有大小的,体会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角的概念,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扇子、剪刀、钟面、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认识角

1.引导学生观察实物面上的角。

(1)出示大三角板,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大三角板上面的角,指出哪些是角,再数数共有几个角(注意:老师在示范时要规范,不能只指着角的顶点。)

(2)出示一个五角星,学生说出五角星上的角,再说出有几个角。

(3)出示钟面,指名学生指出钟面上的角,示范时用手指着从顶点起沿两条边指,说明这就是角。

(4)再转动时针和分针,让学生指出哪里是角,然后老师演示出大小不同的角,边演示,边说明时针和分针张开得大,角就大;张开得小,角就小,(只是引导观察,不做进一步说明。)

2.认识角各部分名称。

(1)将剪刀、三角尺、钟面上形成的角抽象出来说明是角。

(2)提问:这里的每个角都有几个顶点?(在每个角上指一指。)

都有几条边?(在每个角上的两条边上描一描。)追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相应板书各部分名称。)请学生上黑板分别指一指角的顶点和边。

3.引导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1)让学生想一想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哪些角?

(2)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什么东西的上面有角。

(3)学生们独立判断。

(4)集体订正时,请学生们说判断的理由,特别是对反例判断的理由。

二、制作角,感悟角的大小

1.我们认识了角,你能想办法做出一个角吗?

(1)提问:角必须具备些什么条件?(有一个顶点、两条边、顶点要尖,边要直。)

(2)学生动手操作。组织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2.初步感悟。

(1)将两根硬纸条钉在一起,拉动开合两根硬纸条。提问:看一看这样能不能形成角?角的大小一样吗?

(2)说明: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就是这样的原理出示钟面模型,从

12点开始转动分针。提问:现在时针和分针叉开的角度怎样?(越来越大。),它们所形成的角又有什么变化,(角也越来越大。)

(3)提问:你能看出上面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为什么?(因为它们时针与分针叉开的角度最大(或最小)。)问:通过观察,你觉得角有没有大小之分?角的大小与谁有关?

3.进一步感知。

(1)请学生们用手边的扇子进行操作,进一步感知。

(2)组织学生小组活动,一边动手,一边观察角的大小、扇子两边开合的大小。

(3)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请学生们用剪刀再操作一下,观察一下。

(4)提问:你现在明白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吗?角大,说明什么?角小,又说明什么?

三、比较角的大小

1.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知道角是大小之分的,那么如何比较角的大小呢?

2.两幅钟面图:

(1)请学生指出钟面上的角。

(2)组织分组讨论:有没有好的办法可以比较出两个角的大小。

(3)组织全班交流,只要方法合理均可。

3.重点说明重叠比较法。

先把用硬纸条做成的角拉成与左边钟面上的角一样大,再把它放到右边钟面上,就可以看出右边钟面上的角比较大。

4.动手比一比。

请学生用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再比一比它们的大小,可以四人一组进行活动、交流,教师注意巡视,做适当的指导。

第5篇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五、全册课时安排:(约60课时)

(一)、长度单位(4课时左右)

(二)、100以内的加、减法(二)(13课时左右)

1、两位数加一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一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我长高了…………………………………………………………1课时左右

(三)、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左右)

(四)、表内乘法(一)(13课时左右)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

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复习和整理…………………………………1课时左右

(五)、观察物体(4课时左右)

(六)、表内乘法(二)(13课时左右)

7的乘法口诀…………………………………5课时左右

8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9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看一看摆一摆………………………………………1课时左右

(七)、统计(3课时左右)

第6篇

本学期担任二年级四班的语文和数学教学工作。现将语文和数学的教学工作计划整理如下:

一、语文

大多数学生对语文学习比较感兴趣,乐于学语文、用语文。经过上一学年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具有一定的识字及记字的能力,初步懂得和掌握了一定的识记生字的办法,有自主学习的意识。但是二年级孩子活泼好动,在上课听讲和识记生字方面有待加强。同时在学习中,也暴露出一些存在的不足,如形近字易混,个别易出错的生字,虽然教师在课上进行了强调,但是作业中仍然有出错的现象,说明学生不够认真,另外在写话过程中,需要学生掌握的标点符号,学生掌握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在教学中要格外注意。而写话时,如何将语言化为文字,也需要我们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运用各种办法使学生能够比较好的掌握。

本学期教学任务和要求:

本册教科书构建了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册课文共三十四篇,设计了八个专题,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组织了八组教材内容。每组教材都包括导语、一课“识字”、四~五篇课文以及“语文园地”。 “语文园地”包括四个栏目: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口语交际、展示台。八组课文之后,安排了六篇选读课文,供学生课外阅读。

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本册教材从内容上看,主要任务是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朗读。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词语的积累运用、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也是教学重点。难点是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朗读。

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 继续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继续加强识字教学,坚持在语言环境识字。重视写字的指导,提高学生写字的技能。培养学生结合语言环境,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能力。

3、 充分利用插图,各种文字材料,各项作业,进行说话、写话的训练。

4、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语文能力。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借助字典独立识字、阅读的能力。

5、 知道学生用好《课外阅读补充材料》等课外书籍,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增强学生的阅读量,不断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6、 要十分重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有机结合,正确处理读与写的关系,坚持写日记,为学生的作文起步打好基础。

二、数学

一年来学习习惯基本养成,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有几位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做题速度慢,作业不能按时完成,今后要加强辅导。

本学期教学任务和要求

1、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2、 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第7篇

关键词:教学设计;内容分析;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4-134-01

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新课标中提出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从“立体”到“平面”再到“立体”的过程。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这节课是从图形到角的活动中学习新知,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体会平面图形与简单几何体的关系,初步体会:“角在图形上”。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习更深的几何知识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在生活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所以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教学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活动,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结合生活情景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数学交流能力,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2)理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到图形王国去看一看(播放课件),说说你都认识谁?这个两条直直的线拉着小圆点的图形就是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新朋友——角。

板书:认识角

二、探究新知

1、认识角

①课件出示:剪刀、钟面等图片,请大家观察一下,找出图中的角。

②说一说:你在生活中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角?

③想一想角是什么样的?

④折角:用圆形纸折一个角,同桌互相展示。

⑤摸一摸说一说,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

引导用角扎扎手,说说有什么感觉?老师介绍:我们摸的尖尖的地方叫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边叫角的边。

⑥画角:认识了角,我们给角画张像吧。老师示范画角,学生跟着画。

⑦深化认角:出示量角器,找找它上面有角吗?

2、认识角的大小

①老师出示一个活动角,并指导学生做活动角,请学生用手里的活动角尝试变一个比老师手中的角更大的角。

②问:为什么你的角比我的大?从哪里看?

引导:这叫张口,角的大小就是指张口的大小。

③变一个比我的角小的角。

得出:角的大小与张口有关。

④老师出示课件:把角的两边拉长,再变短,让学生观察角的大小变化?最后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3、比较角的大小

①课件出示:两个大小明显的角,说说你是怎样知道大小的?

小结:大小明显的角可以用眼睛观察出。

②出示大小接近的两个角,课件演示重叠比较法。

三、课间休息:学生看着课件做拍手歌:

我是一个小小角,一个顶点两条边。要知我的大与小,只看张口不看边。

四、拓展练习

1、填空。

2、判断下面哪些是角(课件展示)

3、数一数下面的图有几个角:

4、智力大比拚:一个三角形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五、图片欣赏

课件展示生活中一些建筑中美丽的角,比如金字塔、比萨斜塔等。

第8篇

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如何上好数学实践活动课越来越受到广大数学教师的重视。但是十分遗憾的是,一些教师都把数学实践课上成了数学知识课,不知道怎么上才能算得上是实践活动课。本文以“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探讨如何上好数学实践活动课。

一、联系生活,学会观察

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实践活动的开展应该建立在学生已知的生活与知识基础上。因此,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要紧紧围绕着学生的日常生活问题进行教学,深入挖掘教材内涵,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从而积极地进行实践活动的探究。比如,教师在教授“角的初步认识”时,通过玩一个小魔术来进行课堂导入,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并联系生活实践来进行感知和认识。师:老师今天出示几个魔棒,同学们请仔细观察,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观察,纷纷举手回答:用5根魔棒可以摆成一个五边形;用4根魔棒可以摆成一个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用3根魔棒可以摆成一个三角形;用2根魔棒可以摆成一个……教师借此展开教学。师:2根魔棒也可以摆成一个图形,这是个平面图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角”。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要在有效的情境下展开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活动,一步一步走进新知识的领地。教师把学生放在了学习主体的教学位置上,积极调动了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游戏活动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建立起对角的感性认识,这种认识为后面的教学做了充分铺垫。

二、动手操作,充分积累

任何事情,看过很多次不一定记得,但是做过一两次一般都不会忘记。在数学实践课上,教师一直强调做的重要性,做是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养成的前提。例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参与动手操作。活动1:找角。师: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事物以角的形状存在,大家找一找,它们藏在什么地方呢?生:桌子边缘有角,我的剪刀展开是个角,我的红领巾有角。学生的回答异彩纷呈。活动2:摸角。教师准备了一个袋子,里面放了各种形状的学具,让一些学生闭着眼睛摸学具、感受角。师:同学们,你们摸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呢?生:有尖尖的,还有笔直的边。师:不错,尖尖是三角形的顶点,笔直的边是三角形的边,那么我们根据角的这两个基本特征可以给角一个简单好记的定义,角就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夹成的一张口。活动3:做角。师:请同学们根据对角的认识,利用?W具制作一个角。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活动4:玩角。师:出示一个可以活动的角,当拽动的时候,让学生观察角的变化。师:同学们,你们能让角变大或者变小吗?学生们边玩边说:可以,拉动两边角就变大或者变小了。师:那么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有关系吗?生:没有。活动5:画角。教师指导学生画角,并进行点评。在数学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用实际行动去感受教学内容,逐渐积累知识。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讲解,学生只能停留在知识的表象上,无法深刻理解教学的内容。通过各项实践活动教学,教师把静止的知识变成了活生生的知识。学生在活动中可以进行大胆猜测、实践、交流与合作,并进行有益的自主性复习。这样的教学能够大幅度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三、反复练习,应用提升

数学课教学历来强调练习的重要性。学生通过适量的练习,可以巩固基本知识,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使自己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得到提升。首先,练习要体现生活性。数学实践活动课中练习的设计要体现出生活性,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践的练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练习要具有多样性。练习的形式要创新,不能一成不变,否则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合作形式的练习。再次,练习要具有开放性。练习要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与探索的空间。最后,练习要有一定的层次性。练习要做到由易到难,环环相扣,逐步提高,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后,教师给学生布置这样的练习:请数一数这个图形里有多少个三角形;如果把一个长方形的纸的一个角剪下来,那么剩下的图形里还有几个角?

四、结束语

总之,学数学是为了用数学。教师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可以让学生学会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在应用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第9篇

每学期的开始,教师都应该做个教学计划,以便于工作顺利进行,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计划范文1一、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6人,其中男生5人,女生1人。经过上一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其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通过上学期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自觉性较差,上课有小部分同学不注意听讲,口算时比较马虎,课下不能及时完成作业,但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小部分学生成绩较差,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统一规范课堂常规,及时补差,使整个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等。因此,在本学期的教学中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平面图形,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找规律,总复习。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同样,除了认数和计算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平面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认识人民币、分类与整理以及找规律等。这些内容的学习,不仅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丰富多彩,形成了比较合理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措施

1.课前备课必须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充分的预设,设计当堂检测作业时必须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次布置并对个别学困生当面辅导。

2.重视课堂基本口算和笔算的训练,培养和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结合教学具体的情境,灵活运用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4.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审题,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联系生活实际和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创设活动情境。

5.鼓励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注意教学的开放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数学课堂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6.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

并根据具体情况,自己创造一些教学效果更好的教具和学具。

7.每学完一个单元的内容,做到及时复习,及时考核,这样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补差补漏。

8.从作业上严格要求学生,不但书写工整,且准确率高。

对每天的作业老师要及时批改,并让学生养成改错的好习惯。

四、预期效果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掌握100以内数,会读写100以内数。

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熟练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感受分类与数据整理的关系;

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爱护人民币。

6.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为同学创建自主合作学习的契机,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计划范文2一、本班学生数学学习情况分析与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29名,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及格率100%、均分102分、后进生转化50%。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

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生活中的数、观察与测量、加与减(一)、(二)、(三)认识人民币,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及圆的直观认识,简单的统计,数学实践活动。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100以内的数;

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十”和“百”,初步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初步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掌握数序,会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2、经历探索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口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3、在现实情境中,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

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爱护人民币。

4、经历观察常见平面图形的过程,直观认识这些图形,能正确识别这些图形。

5、初步感受“形”与“体”的联系,初步感受“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的不同。

6、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能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现象进行简单的分类,学会用简单的符号收集、整理数据,并把统计结果填入简单的统计表。

7、能看懂简单的统计表,并初步能对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和推理。

(二)、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数过程中初步发展思维能力。

如认识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时,学习从具体现象中概括出数学规律;在学习数的组成与比较大小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在整理数的顺序时发现“百数表”的一些规律等。

2、在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口算方法时,培养思维的准确性;

在口算练习中初步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在算法多样化中初步培养思维灵活性。

3、在认识常见平面图形和对图形进行折、剪、拼等变换中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对运用方法和获得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初步判断。

如利用估计监控计算得数、检查解决问题的答案,运用统计数据进行合情推理等。

(三)、解决问题方面

1、在教师组织下,能运用认识的数描述、交流现实生活中的事件。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应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3、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能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能大致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在教师的安排下回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初步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描述某些生活现象,初步体会可以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有初步的经过独立思考获得数学知识的体验。

有初步的与同学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学习数学知识的体验。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本学期教学奋斗目标:

力争经过一学期的努力,使学生全面掌握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在期末统考中及格率达到100%,均分达到105分以上,后进生转化率达到100%。

五、主要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

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5、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对他们在课堂上多提问,课后多辅导,多鼓励树立起他们的学习信心,挖掘提高成绩的有利因素,全面提高教学成绩。

6、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计划范文3一、基本情况分析

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了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各种学习活动。但是一年级学生毕竟年龄小,注意力易分散,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在快乐学习中进一步体验思维的乐趣、成功的乐趣。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认识图形、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找规律,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除了安排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的认识外,还安排了学习具体时刻几时几分的读、写方法。找规律和统计是两部分新的教学内容。找规律引导学生探索一些图形或数字的简单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统计是正式教学统计初步知识的开始,让学生学习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认识最简单的统计图表,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知道爱护人民币。

6、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

7、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要求及重难点

1、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

3、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知道爱护人民币。

4、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真正做到备好课、备好学生,因材施教,教学中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放手多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

2、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敢想、敢说、敢做的习惯。

3、充分利用课外教辅材料,尽量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4、上课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精彩的发言给予表扬,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5、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6、加强演示、观察与操作,让学生经历用数字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对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拓宽知识面。

7、重视基本口算和笔算的训练,培养和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8、利用家长联系本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适当交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数学的方法。

六、转变后进生方法及措施

1、坚持多表扬少批评,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帮助其树立信心。

2、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逐步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及上进心。

3、利用课余时间给予耐心辅导,安排成绩好的和他们坐一块,以便帮助他们学习,共同提高成绩。

第10篇

一、用直观操作法

直观教学既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图形及学生所熟悉的事例等感性材料,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逐步从认识形体的外部特征而进行抽象概括,认识其本质特征。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通过对大三角板、钟面、折扇、活动角等的演示,用直观教学给学生提供形成概念“角”的感性材料。然后让学生利用学具红领巾、三角板、折纸、活动角等进行操作活动,教师把折出大小不同“个”的模型比划给学生看,继而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并有意识地由“角”的顶点向两边描画出“角”的图像:

同时也让学生照教师的样子把自己折的“角”的模型描画出来,指导学生把实物中的角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图形。在师生共同讨论中,得出结果:一个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由这一个顶点向不同的方向画出两条直直的边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二、用图形法

几何图形是从客观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它排除了具体事物的某些非本质属性(如材料、重量、颜色彩,抽象出几何概念本质属性(如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等),发挥了几何图形形象、直观、简洁、明快等特有的功能。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几何图形不能使学生仅仅认识“标准位置”的图形,否则,对概念的认识会起负作用。例如:判断下列哪些图形是直角三角形:

标准位置图①学生一看就认识,图②、图③是变式图形,学生不习惯,辨别有困难,不容易看出是直角三角形。因此,教学中既要用标准图形,也要充分应用变式图形,通过图形变换角度和比较,使学生掌握图形的特征。

三、用语言表述法

小学几何初步概念的语言表述仅是描述性的通俗语言,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用简明、通俗的语言表述几何初步概念,促进学生的联想,直到能用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述图形的特征。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特征”,学生通过“看、摸、想”,然后说出长方体的特征,最后闭眼,在脑子里想象一个长方体,按照面、棱、点,“三、二、一”的办法说出长方体的特征。面的特征有三句话(个数、形状、大小)――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棱状体的特征有两句话(个数、长短)――有12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顶点的特征有一句话(个数)――有8个顶点。教师多次让学生个别说、全班说,个别复述、全班复述。这样,对“长方体的特征”学生就有了清楚、深刻的认识。

四、用作图法

构造精确的图形和正确的图形分析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图形的性质特征。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教会学生用三角板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从而得出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由于课本对“一条边”、“一点”都没有具体指哪条边、哪一点,所以四条边都可以,每条边上的任何一点都可以,学生作图结果有如下几种:

学生动手作图的过程,也是运用概念的过程。作图过程中有运动感觉的参与,也促使学生更加理解和牢固地掌握概念。

又如“在一个梯形里画一条线段,把它分割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有几种分法?”“一张正方形桌子,如果锯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有几种锯法?”让学生画图表示出来,通过动手作图的过程,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智力。

五、用测量与计算法

例如:“认识圆周率”的教学,先让同桌学生合作测量,用绕线的方法测量一个圆片的周长,再测量出一个圆片的直径,并计算出圆的周长除以直径所得的商(得数保留两位小数),通过数据的观察,学生发现每个圆片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从而推出表示这3倍多一些的数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圆周率。

第11篇

“图形与几何”是新课程的四大学习领域之一,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最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之一,小学数学中的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目的,除了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几何形体特征外,其核心价值目标是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在实际教学中,几何图形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与儿童形象思维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差距,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因此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教师应以“图形与几何”知识为载体,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与直观体验,使外显性的活动与内隐性的活动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为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的目的。下面以《角的初步认识》一课为例谈谈我的看法。

一、以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为基准点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而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起点。因此,在课前我对学生进行了调查,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玩过各种积木,使用各种生活用具,这些都是学习空间知识的宝贵资源,并且学生在一年级曾经有过观察物体的学习体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角对他们来说是没有系统性和条理性的模糊概念。他们认为在长方体、正方体上都有一些或圆或尖的角,当学习了简单的平面图形的特征后,进一步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直觉中感觉角应该是尖尖的。由此,我设计了摆一摆的环节,把动手操作作为学生有效学习的切入点,引发学生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分别用4根小棒摆正方形,3根小棒摆三角形,再拿走1根小棒形成新的图形,自然而然地引出角。让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来接受角的形象,同时也体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但是在此时,我并没有急于就此展开探究,而是让学生说说你对“角”有哪些认识?把储存在学生脑海中的关于“角”的信息全部呈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用两根手指比划出角的形状。让学生表述自己所认识的角,目的是从生活中的角过渡到平面图形中的角,这样使学生对角原有的模糊的认识逐步汇集起来,为进一步教学角的知识做好了铺垫。教师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寻找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只有这样尊重学生实际的教学才是对学生有意义的。

二、以学生的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

皮亚杰认为:“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这个做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尝试、想象、推理、验证、思考、交流的过程。指导学生观察感知,是掌握几何形体特征的重要基础。操作又是一个既动手又动脑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因此,在以活动操作为切入点的几何概念引入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到眼、耳、手、口、脑并用,把视觉、听觉、触觉等结合起来,在操作体验中,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形成清晰深刻的表象,再从表象抽象出图形的性质特征,从而最终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在本课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一系列的直观操作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活动,获得角的基本特征,逐步加深对角的本质的认识,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体验式学习。比如:“观察这些角,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引出角各部分的名称。“再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得出角的开口方向不同,角有大有小。“角是怎样变大变小的呢?我们来做一个活动角。”通过做角,让学生深刻体会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的特征。“为什么叫活动角?试一试,怎样把角变大变小?”让学生随意地拉开或并拢“活动角”的两根小木条,体验出角的大小变化,在比角环节,把两个同学做的角顶点重合,一边重合,思考:怎样让两个角一样大?让学生体验“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同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以此进一步完善学生对角的认识。学生在“画角”、“做角”、“玩角”等直观性的操作活动中,深入地认识了“角”,理解了“角”,构建了完整的“角”的概念。对比最初运用多媒体观察角的大小变化的设计,“玩角”更贴近学生,能更好的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突破难点,为学生积累更多的活动经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施行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因此,我在本课时练习设计中,既有基本练习,又有发展练习。特别是发展练习中,我设计了三个练习:第一个是用三根小棒摆三个角可以怎样摆?第二个练习是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只折一下,剩下的图形还有几个角,看谁的方法多。第三个练习是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三个不同角度的滑梯,你喜欢坐哪一个?为什么?这三个练习都是开放性练习,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思考性和趣味性,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在练习中得到了充分的施展与发挥。不但巩固了角的知识,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了他们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几何教学中要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必须要以学生为本,教师要有意识地深入理解教材的每个设计意图,并合理使用好这些素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唯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促成学生的精彩,才会实现高效课堂。

第12篇

一、理性地剖析教材,建构可行的教学目标

兵家常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引申到教学上,需要教师生命化地解读教材。《认识角》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情境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特征,并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找一找、折一折、剪一剪、比一比、测量、制作学具等,经历认识角的建构过程。由此可见,教材能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呈现知识的学习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新一轮教材鲜活的生命力。在内容安排上,不仅要求学生认识角的特征,而且要求能在操作中学会比角的大小,初步感受角的大小与边无关,与开口张开的大小有关。这些都是以后学习角的分类及有关角知识的重要基础。为了使学生多维度地感受和体验认识角的过程,我对教材进行属于我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与整合,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把“在具体情境中抽象角的形状,在操作中体会角的大小与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作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并确定“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1.结合多样化的学习情景认识角,通过观察、操作、体验,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角的特征。

2.经历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初步形成评价意识。

4.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自信心;通过情感化的情景创设,有机地渗透人文教育,感受数学生活的多彩和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格。

二、创造性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丰富“认识角”学习历程

实现教学目标的教与学,应是精彩的、动态生成的。这需要一定的手段作为“佐餐”,而多媒体、学习材料的设计就成为重要的辅助手段。因此,这课的教学准备上,我设计了如下的素材:

电脑课件、三角板、不同颜色纸卡做成的平面图形学具一套、长方形纸若干张、剪刀等。[创造性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丰富学生“认识角”的学习历程。]

[如果教学手段是“物”,那么教学方法的有效应用与学习方式的转变则是“灵魂”]

三、灵活多样的有效教学方法,“积极探索、主动发现为主”的学习方式

俗语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不是一种模式,而应是一种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学习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实效,采用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直观演示法、动手操作法、讨论法、情感熏陶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探究、操作、猜测、验证、比较、尝试、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经历“认识角”的学习建构过程。在互动过程中,灵活多样的有效教学方法,“积极探索、主动发现为主”的学习方式。力求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采集学习资源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习的价值体验。

2.经历学习发现过程,鼓励合作探究。

3.互动学习,共同提高。也就是能注重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资源,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把握教学时机,促进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引导学生逐渐掌握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真正实现师生共进、取长补短。[理想的构思,需要课堂的实施,才能让建构成为可能]

四、呈现多彩的学习资源,建构“认识角”的教与学过程

正如建构主义理论所提倡,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较好地获得,这种建构过程需凭借一定的操作对象。为此,在本课教学中,从以下四方面创建有效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建构认识角的保障,促进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1.在故事欣赏中,感知角的存在

首先,上课伊始,在《少年先锋队队歌》旋律配乐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描述:每年“六一”儿童节是老张爷爷最激动的一天。他是学校的校外辅导员,这天在一年级新队员入队仪式上,他会在队旗下给他们讲述他头上那顶军帽的故事……

从故事中军帽上五角星的角作为突破口,揭示出本节课学习的课题――“认识角”。实现钱学森所说:“科学与人文精神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缺一不可。”刚性的数学科学需柔性的人文精神作为渗透,达到教育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落地无痕”的效果。这样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气氛中感受学习角这知识的重要性与自豪感,为下面主动探索调动了学习的内驱力。

2.在层次性活动中,建构“角的认识”

[接着,开展了找角、摸角、发明角、临摹角、比角的层次性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建构角]

(1)找角活动。能引导学生跟随“张爷爷路线找角”的主题图,感悟生活中的角;接着,“教室里找角”,感悟身边的角;最后,“数学图形中找角”,让学生从视觉上建构角的样子。

(2)摸角活动。“选择教室里喜欢的角摸摸”给予学生行动的自选择权。我想教室里肯定沸腾起来了,学生可能有的摸桌面上的角、有的摸图形上的角、有的离开座位摸窗户上的角……这样的活动,调动了学生多方面的感观,建构的将是学生真实的知识雏形。

(3)发明角活动。[借助圆形图片]学生有的用折、剪、画等方式发明角、展示角。在这个环节中,这片留白的天空相信将会是智慧碰撞的交汇处。特别是有的学生可能会把圆折成半圆状,(教师纸张显示)。我就可请教着问:“角在哪儿?”“老师在这儿。”“躲在这儿。是吗?”“不,不对。这不是角,那条是弯的,不是直的。”“你同意他的看法吗?”“是的。”这真是正如人们常说:孩子的错误也是美丽。它是课堂生成的美丽资源和学生评价能力提高的好媒介,也是本课教学中重点突破的亮点。

(4)临摹角活动。以赠送给老师留在纸上的发明角,引导学生初步探索角的画法和体验角的组成。

(5)总结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画法。此时的学生,已充分经历和体验了角的认识过程,真正建构属于自己获得的角的知识。

(6)在操作中体验角的大小。[数学学习是多样性的思维过程,当然产生的角大小也有不同,因此,我以“闭眼做角”的挑战性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触摸调整,在思维的高度集中和手指尖的用心感悟中,全身心地体悟到“角的大小与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的实践操作经验,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3.在多样化的习题情境中,实践“认识角”的天空

经历了“感受――表象――抽象”一系列角的探索活动,这是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知识建构过程。那么提供富有创造性的习题活动,让学生灵活应用、不断挑战,则是知识建构的拓展,它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推进。为此,我创设了:(1)找角朋友。(2)我来数角个数最准确。(3)老师的烦恼谁帮忙?f在这习题情境中,通过补上断了一角的三角板展开辩论活动,检验学生的画角方法,并让他们运用语言表达对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的思维逻辑培养。]

(4)画册征集。在优美的音乐中,让学生用角来画一幅自己喜爱的图画,庆祝今年的“六一”儿童节,并把它们装订成册,真正把“角”朋友留在班级的中间。这样的教学,实现美学与数学等有关学科的融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也把无生命的知识付于情感上的生命化,让人文精神蕴藏在学生的生活中。

4.疏理总结,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