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师师德反思

教师师德反思

时间:2023-05-30 10:28:03

教师师德反思

第1篇

关键词:师德师风;教学反思

Abstract: Teacher’s morality is teacher’s most important quality.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ntent of teacher’s building of contingent to strengthen teacher’s morality and build. I have summarized the situation of the moral of this term, put forward and discuss with everybody.

Key words: teacher’s morality; teaching reviewing

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加强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最为重要的内容。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师德师风的好坏往往影响和决定了学校的校风和学风的好坏。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使笔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教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在此就本人在师德师风学习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做自我剖析,尽量做到:优良的得以发扬,失误、过失毫不遮掩。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教师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思想道德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时刻影响着学生,身教重于言教,这是我们都应该重视的一点。下面,笔者就把本学期的德育方面的情况总结如下:

1从教生涯积累的一些经验

在依法执教方面。本人从教以来,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遵守国家宪法与法律,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教师十不准》等,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依法执教,用法律手段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在履行义务方面。我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从来没因为自己的事情和情绪影响任何一节课,从我本身做到了保证四十分钟的上课时间,严格的按教案上课,有的教师说:好多教案没有用。但我不是,我敢保证,几年来,我就是按教案上课的,不管是谁听课,我保证是教案上应当讲的内容,因为我尝试到了按教案上课的好处,因此,我的课后小结写得非常清晰,保证了学生每节课都有不同的收获。

在爱岗敬业方面。只有热爱祖国的教育事业,才能为教育事业而努力奋斗,尽职尽责、教书育人。一直以来我都认真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从教以来,我以校为家,本着校荣我荣,校衰我耻的荣辱观,干好本职工作,从不撂挑子,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质保量地完成。

在热爱学生方面。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体现在既爱“双优”的学生,更多地关爱“欠发展的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我总是努力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和学生心心相连,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新型的师生关系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努力做到在关爱与严格要求学生上把握好分寸。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师人格不断完善的动力。

在严谨治学方面。认真研究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谦虚谨慎,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坚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地自我补充,因材施教。

在团结协作方面。我总是和同事良好合作,谦虚谨慎,尊重同事,虚心向他们学习,共同讨论,探索教学规律。

在为人师表方面。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体会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我时刻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言行一致。

2经过近阶段的师德师风教育学习,我深深地体会到“敬业,爱岗,奉献”的内在核心

自己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及根源:

(1)教育理论学习不够透彻,只停留在表象上,没有从实质上深入研究,导致教学过程中出现很多困惑,甚至对某些教育政策的出台持观望的态度。其根源于本人主观上思想怠惰,不思进取,客观上理论修养不够。

(2)教研力度不够,平时只是在本校听听课,评评课,只抓课堂教学,没有把教学经验总结下来,很少写教研论文;只做井底之蛙,没有走出学校,究其原因,教学任务重,时间少,写作水平低,不善于积累。

(3)很少使用多媒体教学,跟不上时代步伐,有现实条件的限制,也有个人因素。

(4)工作不够扎实,遇到困难不能知难而进,有时有任其自然的松懈思想。在教学实践中有时畏首畏尾,不能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对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得还不够,因此解决学生的思想上的问题常常不能得心应手。

当然我的缺点还很多,自己脸上的黑点自己看不到,恳请同志们给予帮助指正!

第2篇

新教师暑期师德培训剖析反思材料:立足学生,昂首向前

通过这个暑期的师德培训,我对教师一词有了更深的理解。正如陈峰同志所说的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做好教育是我们教师肩上的重担。目前我省的教育发展既有成就也有挑战,作为一线教师,我也应该为浙江教育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结合自己本学期的表现,我再次深入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剖析自己的不足。育人先育己,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自己“身正”才能教育祖国的接班人。在入行的第一年中我关心学生,尊重家长、团结同事。在教学中做到了依法执教。但我身上仍存在很多不足,接下来我就从三方面进行剖析和反思。

一、接纳不完美,寻求好方法

正如浙江大学何善蒙教授讲到的立德、立功、立言之间的辩证关系,立德容易立功难。在教学中我有有深刻的体会,学生和家长的处理就像立功,想做出成绩可能也需要时机。有时候由于本教学经验经验不足,而且做事情是个急性子,所以在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时,有时会急着否定自己,而造成自信心不足而不能很好地开展工作。但是也如何教授讲到的,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先做好立德、立言,从改变自己开始。所以接下来要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和坏情绪好好相处。班主任的工作是复杂而琐碎的,需要面对四五十个性格迥异的孩子,还需要面将近一百个家长,因此在和他们交流的时候就需要更合适的方法。在担任班主任工作中,有时由于沟通问题,也可能会造成家长的误解。在面对一些不讲理的家长(比如要给自己的孩子安排好座位)的时候,心态就一定要放平、放稳,不要夹杂个人情绪在里面,所以接下来我也要就这个方面进行反思,让自己的胸襟更为开阔,要多站在家长的角度上想问题,来理解和包容家长。同时寻求更为合适的稳妥的方法来和家长沟通。

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很多事情都要做好提前的规划,不能等着被提醒。由于自己的经验不足,或者说是没有能够顾全大局,有的时候任务的布置上面可能会出现一些推迟,并不能在第一时间把事情的流程安排好,所以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要增强自己的自觉主动性,而不是等领导布置了任务,安排了任务才去完成,而是要能够先想到一些事情,做到未雨绸缪。比如说天气变化了,要在小朋友们会生病之前,来提醒同学们注意保暖,多喝水。或者让家长注意观察小朋友的身体状况。对于学校交代的一些任务或者集体活动也要严格的按照时间线来完成。以前在完成的时候,总是想着不拖后腿就行,以后也要尽量起到一些模范带头作用。不仅要及时完成,最好能够尽早完成。不能被时间的手推着往前走,而是要做时间的主人,主动的把事情合理安排妥当。

三、深入思考,精益求精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一个新教师,一定要善于思考学习新理论。经验不足,更是要多学习,善于学习。陈井教授讲到,如今是网络社会,是全媒体时代,我们学习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要把握好趋势。另外读书就是增加我们知识的最有效的途径,然而在过去的这一个学期里,我也想着要学习一些新技能,要多看书,但是大多数时候很难落实。在经过一天忙碌的工作之后,回到家里就像葛优躺,这不是一个青年教师应该有的状态。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青年人更是要努力奋进,站在时代的浪尖上。接下来我一定要研读更多的关于语文教学以及班主任工作方面的专著,争取在每天能够阅读保质保量的阅读半小时。同时也要向自己的前辈和同事学习新的知识,有的时候可能因为想偷懒,很多事情会想着按照自己的方法来完成,一遍一遍地机械重复,而并没有和身边的同事前辈取经,以后要克服这种懒惰的思想,积极主动向别人来寻求帮助,向别人来学习。遇到事情多问一问自己“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我们教师也要谨记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教育使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接下里我要从行动上做出改变,为了成为一名博学精益、内心充盈的西湖教师的目标而奋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3篇

教师行为的反思与改进——师德师风学习体会

教师既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培育者,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又是人类社发展与进步的开拓者,是年轻一代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光辉典范。因而,教师的言行是构成对学生影响的最现实的因素之一,它不仅影响着学生学习状况及其效果,而且影响着学生人格等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水平。一、心灵关怀的无知——比比皆是的伤害教师对于学生思想和情感的影响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心灵的成长和发育。然而,许多教师至今却还并未明确地意识到这一点,以致于对学生心灵的关怀一直以来漠然而无知,由此所引起的心灵伤害也就断然不可避免了。曾经有一位探索教师对学生心灵的伤害问题的探研者,对325名教师和653名学生就教师伤害学生一事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表现,年龄越小,年级越低,学生受到的伤害越大。有的学生被老师骂,有的教师甚至随意举手打学生;还有的教师不顾学生的颜面,故意贬损学生的人格,等等。在学生遭受的伤害中,被调查者认为,体罚是表面的,而心罚所受到的伤害则是长期的,甚至是终身的。曾经有一位这样的学生,他的英语成绩很差,他自己很想学好,但又不知道怎样学,有一天上课时,英语老师按顺序叫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眼看就要轮到他了,他心里很激动,因为那道题他能做出来,但还是有点紧张,然而,英语老师却没有叫他,而是叫了他后面的同学,这时,这位学生感到侮辱,后来升高中时,英语才考了48分,使他进不了重点中学。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例子,尤其是在老师讲公开刘课、观察课、优质课、示范课的课堂上更为多见,客观地讲,英语老师没叫他回答问题是无意的,而是认为英语老师可能一时疏忽,但对于这个学生来说却不是无意的,他认为是英语老师看不起她,嫌她英语太差才不让回答问题。从此例中,英语教师的无意伤害极大地改变了这个学生的学业发展和心理状况。她不仅放弃努力学习英语的动机,而且发展到害怕上英语课。这直接导致了她升学的失败和对未来的焦虑。当然,引发无意伤害的根本原因也应归之于这个学生,归之于她的无中生有和过度自尊。但是,这并非说老师没有任何责任,从心灵关注的角度来看,老师的言行任何时候都应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漫不经心。二、心灵关怀的前提——了解学生的心灵事实上,许多教师行为偏差,也正是由于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而造成的。我们常说,教学要获得应有的实效或效果,必须依赖于我们对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的遵循。一条是,教育的内容符合社会的要求。这是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来看的,教育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必须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才会有安身立足之本,因此,教育要紧紧地随时代的脉搏,时时关注重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另一条就是,教育还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即,教育的内容与方式都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样,教育才会成为儿童自身的需要,并为儿童所接受。而这一条主要是从教育与人的关系出发来看的,这就是说,教育还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如果教育脱离了人的身心实际,那么,就很难言人的身心发展了,因此,教育中的有关年龄特征的问题,是不能被忽视的。在这两条规律中,就教师的工作性质而言,主要应该是对第二条规律的把握。原因有两点:第一,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往往是被子政府部门的大政方针所决定的,教师并无权利随意更改教材的内容,但怎样把时代精神、教育的方针政策以及教材内容中的规范与要求有效地落实到学生身上,却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离不开教师对学生本身的研究了;第二,教育为社会服务的最终目标,还是为了促进人本身的身心素质的发展,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幸福而服务的;同时,社会的要求也只有凝聚为人的个体的一种内在的,永恒不变的身心素质之时,教育的效果才会真正显露出来,我们才可以说教育是成功的,而教育要有效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外在教育影响要凝结为人的内在素质,则又都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现有身心发展水平与特征的了解和遵循,也就是说,以人为本,以人的身心素质为本,这不仅是教育的出发点,而且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对此,任何人都是不能忽略或轻视的,否则,就无真正的教育效果可言!因此,从心灵关注的角度来看,儿童的心灵具有可塑性,同时也是一颗脆弱的心灵,一颗向上的心灵,一颗善于学习的心灵。所以教育的效果,并不在于教育内容本身的正确与否,而主要在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是否贴近和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实际。同时,符合儿童身心实际的教育,又首先是建立在对儿童年龄特征的尊重与了解基础之上的,要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要使教师真正具有一种富有实效的教育行为,教师就必须认真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年龄特征,并以此作为教育的起点。三、心灵关怀的策略:掌握教育的方式与艺术心灵关怀在了解了学生心灵发育的特点之后,还应注意掌握一些具体的教育方式与艺术,这是教育怎样更好地防止教育伤害,避免无意伤害,根除有意伤害的又一重要的前提条件,在学生心灵成长 的道路上,需要教师的辅助,教师对学生的帮助要得体,爱学生,还要会爱学生。爱,不仅仅只是一种付出和给予,它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和灵巧的艺术,爱是奉献,爱也是理解;爱可以通过满意而传达,爱同样也可以通过不满意而流露;做为教师,就要体察学生心灵的变化,学会附耳细说,学会正面暗示。据说韩国有个官员在微服私访,路过田间时,看到一个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就大声问:“你这两头牛,哪个更棒?”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等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去了,农夫才附在官员的耳边小声地说:“边上的那头牛更好。”官员很奇怪问:“你干嘛用那么小声地说活?”农夫说到:“牛虽是畜类,但心却是和人一样的,如果我大声说这头牛好,那头牛不好,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辨出我对它们的评论,那头虽然尽了力,但仍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难过……”试想,一位农夫对待一头牛尚且如此讲究方式、方法,那么,我们做教师的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是更应该加以注意吗?尤其是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其意义对于学生而言,不是终生的,也是短期内难以忘怀的,无意伤害是无心的结果,但无心之过变有过,归根到底,还是与教师的素质有关。纵观上述所言,教师应当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综合知识和娴熟的教育技能,要以关怀、亲切的态度与学生沟通,探究行为的原因,教师应当走进学生的心灵。

第4篇

内容摘要:受儒家精英化道德价值观和现代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我国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自身存在困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应划分不同的师德层次,其实施应有法律和制度保障,还要提高公众对教师的职业认同。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春蚕、蜡烛。社会要求教师无私奉献、甘为人梯。人们所熟知的师德典范也大都是常年有病,带病上课,耐得住寂寞和贫穷,除了工作还是工作,甚至以身殉职。而近年来,教师的表现不再那么尽如人意,有偿家教、开办辅导班,范跑跑、杨不管事件等,让师德讨论达到高潮,禽兽教师挑战着师德的底线。2009年9月,教育部再次修订颁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但规范尚存困境。

一、我国师德现状的影响因素

(一)精英化价值取向对师德的影响

受儒家道德价值观的精英化取向的影响,人们对师德的要求也存在着精英化取向。儒家的人格追求是“内圣”“外王”:这是孔子要培养的“圣人”、“君子”,孟子所称道的“大丈夫”,荀子所谓的“大儒”所应具备的共同特点,道德修养沿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路线,即儒家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他们“道德修养的任务并不止于自身的道德完善,更重要的是将完善的道德人格向社会和国家转化”。在追求这一境界的道德实践过程中坚持重义轻利,安贫乐道,道德修养高的君子取义去利,甚至杀身成仁,以身殉道。这一道德至上主义“肯定了高尚道德具有超越于生命之上的价值,成就道德不但要求在现实生活中贬低物欲,弃绝自我利益,而且必要时要不惜牺牲生命。在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方面则体现为以春蚕、蜡烛来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鼓励教师为教育事业勇于自我牺牲。“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们歌颂感叹教师的伟大和无私奉献,而感叹之余不免悲壮和凄凉,转而对教师道德修养望而生畏。教师这一职业具有特殊性,教师作为道德教育者应该对其提出特殊的道德要求,但是人们往往把这种特殊的道德要求理解为更道德的要求。“道德的崇高本来就是一种偶然性的东西,更不是某种经由理性规划而得以培养起来的东西,那么,如何能利用某种偶然性的东西来要求人性的必然性的道德行动呢?”用个别教师的崇高来要求所有教师,本身就是一种不道德。这是《规范》自身存在的理论困境。

(二)多元价值观对师德的影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依附观念、平均观念、螺钉观念正让位于自主观念、竞争观念、自我设计观念;与农业社会相适应的安贫思想、自足思想、保守思想正被致富意识、创业意识、开拓意识所取代;与封闭社会相关联的闭锁心理、排拒心理、狭隘心理正被开放意识、协调意识、全球意识所替代。这一系列观念的变化,必然伴随着大量是与非、得与失、善与恶、美与丑等的重新判断。”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价值观也不免受到冲击,他们不再安于贫困,有的下海,有的多校兼职,开办辅导班,进行有偿家教。独生子女的增多,学生中心论的提倡,随之而来的是教师权威的消解,教师为了保住饭碗而敷衍塞责。这些现象都引来社会的不少非议,过去人们心目中崇高而无私的教师不再是无私奉献、认真负责的榜样。

时代在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在变,不变的是人们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这是《规范》实施操作困难的根源所在。

二、对《规范》的反思及建议

师德规范的制订一定程度上是精英化师德取向的反映。师德的精英化取向忽视了教师的自然生物性,忽视了教师个体道德修养的差异性,忽视了祟高道德的偶然性,造成了《规范》的理论和现实困境。

“我们拥有的是不完美的天性和有限的道德能力,人性除了德性之外还有更丰富的内涵,正确的认识人的本质属性,是制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逻辑起点。道德应该根据人的道德修养水平划分为“社会性道德”(受一定环境、条件、时间、空间以及不同民族背景、风俗习惯、经济条件变化所决定的那种道德……与政治、法律关系密切,经常要求社会成员遵守)和“宗教性道德”(先验的或普遍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德,它经常与一定的信仰、理想有关……常是个体的终极关怀所在,是对自己生命意义的一种寄托……宣传的是个体牺牲自己以提升到更高的精神境界。《规范》作为指导教师道德行为的条文,也应该考虑到教师个体道德修养水平参差不齐,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规定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此外,对教师的有些道德要求应该体现时代性,与时俱进,加强法律、制度保障;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还需要来自社会的价值认同。

(一)划分师德的层次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师德规范要有理想性,又要有现实性,对教师群体来说要具有职业理想的导向性,对教师个体来说要有可操作性,《规范》的规定应该区分为不同的层次。应然的师德规范应该包括师德理想、师德原则和师德规则三个层次的内容。师德规则是中小学教师道德行为的底线,是教师必须遵守的规定,具有约束性;师德原则是教师应该并且能够遵守的规定,而师德理想则是教师对教育事业不懈地追求中所表现出来的祟高的敬业精神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这样的师德层次“一方面说明师德不是空洞的师德理想,而是具体的行为规则,它可以直接约束教师个人的从教行为与教师群体的道德修养;另一方面则体现出师德规范的不同结构将发挥不同的功能:理想发挥激励功能,原则发挥指导功能,规则发挥约束功能”。

(二)加强法律和制度保障

师爱和奉献是教师职业道德永恒不变的主旋律,也是教师被奉为人梯的原因,但是教师首先是一个普通人,然后才是他的教师角色,社会对教师的评价和描述往往只重视教师德性,忽视其作为人的其他属性。在讲求效率与公平、权利与义务,提倡教育民主化的今天,不仅要对教师道德水平提出要求,还应该维护教师的生存权、生命权等基本权利,改进相关制度。

第一,维护教师的生存权。教师首先是一个自然生物的存在,然后才是社会历史的存在,教师的自然属性决定了教师追求物质的需要,这也是教师生存和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如果有偿家教、开办辅导班是教师在不耽误本职工作的前提下进行的便无可厚非。我们应该看到,大多数教师的生存状态并不乐观,而边远农村山区教师的生存状况更令人担优。全社会都在追求财富,教师没必要格守清贫。“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通过劳动提高收人和地位是应该允许的。从另一方面说,“有恒产者有恒心”,教师也要养家糊口,满足了自我保存的本能需要之后,教师才可以安心的从事教育事业。对于有偿家教、校外兼职应该区别对待,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禁止,应该在教师首先是普通人然后才是教师的前提下讨论教师的信用问题和师德问题。

第二,维护教师的生命权。《规范》要求教师“对工作高度负责,不得敷衍塞责,但是在要求教师承担责任的同时,却没有赋予教师应有的权利,教师的正当权益得不到维护。x老师因课堂上管理不到位,人送外号“x不管”,其同行深谙“不管”的原因—不是不管,而是不敢管。现代教育强调要尊重学生,不准体罚,提倡赏识教育、成功教育;另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个性较强,家长也往往听信孩子的一面之词,因此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教师常常动辄得咎,人格、利益时常受到侵犯,甚至有生命威胁。当然这些案例中不乏教师行为过当,但更多的却表现为教师权利保障的缺失。未成年人是应该受到保护和尊重的,但是单方面的保护最终伤害的还是青少年,伤害教师的案例中我们看到的是自私的性格和扭曲的灵魂。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成功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发挥教育惩戒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国际经验,赋予教师教育惩戒权,实行师生平等保护。教育惩戒既可以避免教育的权力滥用,又可以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权利,“责、权、利”三者有机结合,教师的生命权才能有保障,他们才能够对工作高度负责。

第三,变革相关制度。《规范》对教师提出“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川,是为了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但不变革相关制度,仅对教师提出这一要求,教师也只能阳奉阴违。高考至今还是大多数人,尤其是偏远农村学生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甚至唯一途径,再加上现在独生子女增多,孩子的教育成为家庭的重头戏,都想让孩子有更好的发展,这就为有偿家教提供了市场。学校为了吸引生源,也非常重视升学率,对教师的考核也与学生的分数挂钩,分数不仅是学生的命根,也是教师的命根。教师职称等级评定、评优以及奖金等,都以学生成绩和升学率为依据,教师也不得不紧盯学生的成绩。改革高考制度,改变以升学率为依据、片面评价教师的评价制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才能改变“唯分是论”的局面,教师也才能真正做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在西方,教师、医生、律师是高社会地位、高收人的三大职业。德国教师不但社会地位高,平均收人水平也高于国内其他行业。韩国教师也是既富又贵。在韩国,教师被尊为“国家的典范”、“一国精神的传承者”,中小学教师的收入被称为“移动着的中小型企业”,人们非常尊敬教师,身为教师是一种荣耀。当然这两个国家对教师都有严格的师德要求,从两国经济发展,特别是韩国经济的腾飞来看,教师为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固然重要,来自社会的尊重和认同,又是促进师德修养提高的必不可少的外部因素。得到社会的肯定和尊重,教师便会以自己的职业为荣,全身心地投人到教育事业中,更好地回报社会。在我国,“”后教师的地位逐渐提高,教师这一职业被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这只是表面上的尊重。大多数教师收人低微,勉强够养家糊口,经常被称为“穷教书匠”。在现实中,教师常因囊中羞涩而频遭白眼。教师一方面被冠之以令人羡慕的光环,而另一方面却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这样的落差往往会打击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教师心理疲乏和对工作敷衍塞责。只有将尊重教师落到实处,使教师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让教师职业成为令人羡慕的“铁饭碗”,这样教师才能够更严格地要求自己,自觉地提高道德修养水平。

第5篇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要想有效的从事教育活动,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也就是我们说的职业道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是指在共产主义道德的指引下,通过教育劳动过程逐步形成并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通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使我更加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不仅要求我们教师发扬蜡烛的精神,还要求教师自觉服从党和人民的安排,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甘为人梯,做辛勤的园丁。只有这样才能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终生献身教育,并用自己智慧的钥匙,打开学业生踏入科学知识的大门。用自己崇高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通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让我更加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这种道德情感,才能产生做好教育工作的强烈愿望。千方百计的去教好学生,孔子说的:“爱之,能勿劳乎?言之,能勿诲乎?”就是这个道理。

能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使我明白了凡事都要以身作则。教师从事的是培养人的工作,教师劳动最有影响力的就是“言传身教”,也就是说教师是用自己的学识、思想品质和人格魅力来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无论哪一层的学生都自觉或不自觉的把教师当成自己的榜样。教师是学生学习做人的参照对象,所以人们常说“教师是镜子,学生是教师的影子。”以身做则要求了教师做事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还要求我们仪表端庄,大方得体。否则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

但我在职业道德规范和树立良好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问题:

1、在依法执教方面,尽管我能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能够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没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但学习和宣传教育政策不够深入,有时候还存在消极的教育言论、行动等问题。依法治教就是要求教师从严格守法的高度,在全部职业行为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首要准则,我有时候放松了或不注意这个准则。

2、在热爱学生方面,我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其人格;耐心教导,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在平等、公平对待学生,特别是要求学生方面,还不够严格。热爱学生是教师处理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全部教师职业道德的精髓。爱是教育的万金油,当教育之爱成为普照的春晖,师生之间爱的能量就会在交换与互动中不断裂变,释放能量,产生一个个教育的奇迹。如何激发爱心、永保爱心,我尚待努力。

3、在严谨治学方面,我注意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师德的基础是爱,核心是专;我注意严谨治学,提高业务水平;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缺乏长期性,教育教学方法还缺灵活性和改进力度,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还不够快。教师自身的学识与道德水平即师德,在潜移默化中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学生,也影响着学生对我的看法,进而影响着师生关系,所以我必须不断学习。

4、尊重家长是教师处理与学生家长之间关系的准则,是促进教育合力的形成,提高育人效果的重要环节。在尊重家长方面,我爱听取学生家长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与配合,但由于本单位工作特点,决定与学生家长联系相对减少;在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方面还不够积极。

5、在为人师表方面,我模范遵守社会公德,注意处理个人职业劳动与自身人格塑造之间关系的准则,衣着整洁得体,语言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以身作则,作风正派;但身教注重不够,律己不够严格,语言规范性有优待加强,缺乏对为人师表是教育事业对教师人格提出的特殊要求的理解。

第6篇

关键词:德育意识;职业学校;养成

人的行为是受到意识支配的,并由意识影响着人的行为。职业学校德育效果不够理想的主要原因是职业学校的教师缺乏德育意识,或者德育意识是不正确的,因此,职业学校的教师应当养成正确的德育意识。

一、职业学校教师德育意识的内涵

在学术界,意识的概念具有多义性。在哲学中,意识是跟物质对应的。而社会与个人都是意识的主体,因此,有社会意识与个人意识的区别。社会精神现象的全部就是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传承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社会意识跟教育实践的统一就形成了教育意识,而德育意识就是有关德育自觉的教育意识。学校的德育实践活动是特定的德育意识的外化,德育意识是教师比较重要的一种意识,作为一种固有形态的社会意识,德育意识是对德育的一种反映。对职业学校来讲,德育意识是指职业学校教师对职业学校德育系统的认识。它包括职业学校教师对职业学校德育的评价、内容、目标、价值、功能、本质和课程实施等的观点和理念以及实施德育的指导思想。可以说,职业学校教师的德育意识是以德育观为中心的对职业学校德育系统全面性的认识,德育意识是职业学校教师的德育哲学和实施德育的方法论。

二、职业学校教师德育意识的养成

1.提高反思性教学的能力

反思性教学作为一种培养教师的理论,能够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反思性教学指的是教师把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当作认识的对象,并对教学过程与行为有意识地批判、分析的过程。职业学校的教师对德育实践活动的改进与反思决定了职业学校德育实施的成功,职业学校的教师应当逐步提高反思德育实践活动的能力,教师只有不断地反思,才可以不断地丰富经验,进而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德育能力。职业学校的教师应当从多个角度、全面地反思自己以前的德育方案和实践活动,应当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德育能力。教师在讲解完每一节课之后都要进行反思,反思自己的成就与不足之处,并不断地改进不足之处。只有这样,职业学校的教师才可以抛弃一些错误的德育意识,不断树立更多正确的德育意识,并不断地更新德育思想,提高德育水平。

2.运用正确的理论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

在职业学校教师德育的意识形态上,存在以下两种错误的形态:(1)泛意识形态化,也就是泛政治化,这种错误形态的表现是只注重德育的阶级性,致使德育被政治化,当成政治的附庸。(2)去意识形态化,也就是去政治化,把社会公德教育和德育混为一谈。因此,职业学校的教师应当不断地学习德育的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德育意识形态。在职业学校进行德育的过程中,要时刻提高自己的警觉,运用正确的理论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贯彻科学的发展观,逐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和理想信念。

3.在实践当中践行德育意识

职业学校的教师应当树立交互主体的德育意识。一方面,职业学校教师应当改变以往那种单向灌输的德育方式。另一方面,应当尊重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性。教师应当及时有效地纠正学生不正确的道德观念。职业学校教师应当树立生成德育的思想意识,以适应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实施有效的引导,以使学生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能够比较自然地提高。比如,对学生开展热爱家庭的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学生感受父母的辛苦,在节假日和父母生日的时候,写封信或者是打个电话以感激父母的恩情。总之,职业学校教师应当树立实践德育的意识,职业学校的德育活动应当以道德实践作为向导,坚持道德实践和理论教学相统一的原则,从而使学生可以参与到德育实践活动中,在实践中践行德育意识。

职业学校教师最重要的教育意识就是德育意识,它也是教师最重要的专业意识,它是一种德育实践活动中的德育观。因此,职业学校的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德育意识,提高反思性教学的能力,运用正确的理论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并在实践活动中践行德育

第7篇

我校现有青年教师40名,占全校专任教师总数的54.7%。工作经验3年以下新教师27人,占学校青年教师的67.5%。新教师具有较高的工作热情,但其专业技能不娴熟,专业精神不坚定,专业知识不深厚。青年教师,尤其是新教师的专业发展将直接影响我校今后的生存和发展。

近年来,我校新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逐渐清晰,即“学习+研究+培训+实践=新教师成长”。下面,简要阐述我校新教师的培训措施。

1.制定三年发展规划

为了引导新教师主动发展,我校请161中学的特级教师黎松龄讲《教师的成长与智慧》,请师大二附中的市级骨干教师何杰谈他的职业发展之路。学校科研室又指导新教师制定了《青年教师自我发展三年目标计划》,希望青年教师能向“师德高层次,专业高学识,能力多方位,目标专业化”方面发展。同时,对青年教师提出了“三年熟悉业务,五年基本成才,十年成为骨干”的要求。

2.修炼新教师的师德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教以德为先”,教师的专业精神和专业道德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首要问题。在教育部颁布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师德为先”,从“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四个方面来衡量教师的师德。青年教师刚刚从大学走上讲台,充满热情与活力,往往深受学生的欢迎。然而他们的专业思想并不坚定,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也不深刻。因此,我校尝试以活动代替讲授的师德培训方法来提高新教师的师德素养。

3.开展读书活动,更新教育观念

学校为了营造学习氛围,每月都印发学习资料,供新教师自学。为了给新教师明确专业发展的方向,学校2011年7月为新教师颁发了《新教师的专业发展》一书;为了树立新型的师德观,学校组织新教师学习《教师新师德六项修炼》一书;为了给新教师树立专业发展的榜样,学校给新教师推荐了《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我的专业成长手记》。在自学的基础上,学校又适时开展读书交流活动,以及青年教师师德演讲比赛,使青年教师在思维碰撞中有效更新教育观念,从而不断走向专业化。

4.以师徒帮带为抓手,提高新教师的专业技能

新教师与学校的区学科带头人、区骨干教师以及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校级骨干教师结为师徒帮带关系。为了督促新教师“学课”,学校要求每位徒弟每月都要填写“师徒帮带考核表”,所有青年教师每学期要填写并上交“青年教师业务考核表”。由科研主任负责学校青年教师的考核工作,教研组长和青年教师的师傅则是青年教师教学业务的具体责任人。

5.开展教学反思,提高专业发展意识

我校要求新教师从三个方面反思教学,即课前反思从教学设计入手,课中反思从教学过程入手,课后反思从教学效果入手,并采用内省反思法和交流反思法来促进、提高其反思的质量。每年11月,青年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后,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反思、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并选取优秀的反思进行会议交流。今年3月,青年教师成长的教学反思集《成长的足迹》与全校教师见面,文本呈现了青年教师在实践与反思中的快速成长。

6.以骨干班主任为引领,增强新教师的教育能力

第8篇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阵地,也是学生德育的主渠道。那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实施教学才能构建出高效的教学课堂呢?下面就谈谈自己对构建高效课堂的理解和体会。

一、实施有效备课促进高效性

教师的教学准备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有经验的教师都在课前做好教学的准备工作,以便在教学中实施有效的教学。在教学准备中,我们教研组实施了集体备课的形式,采取同课同构、同课异构的教学方式,同年组的任课教师共同就一堂课进行准备,然后由主备教师提出自己的想法,其他听后进行补充,最后形成一个集思广益后的教学设计;或者是各人准备一节课,教学内容相同,然后分别按照自己的习惯准备一节课,互相听课后,再提出各自的意见,在下一次的教学中进行纠正和改进。在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中,“分工备教、小组议教、集体定教、个性补教”四个步骤是我们一直坚持的备课形式。这种形式可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在这样的模式下,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在不断地提高,更会积极地促进教学的开展。

二、创新教学方法促进高效性

教学方法是教学效果保证的关键,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所以,教师的第一要务是帮助学生养成思想品德学习的兴趣。如何激趣,首先是在课前的导入环节实施激趣,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丰富多彩,适合教师采用各种方式进行导入。比如用故事导入法、歌曲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等,利用多媒体导入更是具有激趣的大作用。多媒体的功能特点正是初中生学习兴趣激发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利用和合理使用。将教学内容整合成一个有声、有光的课件。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高效的思想品德教学。

三、将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

根据新课标的规定,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和编排都是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编排的。这样安排的特点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生活中确实蕴含着深刻的教学知识,是学生应用课堂教学理论解决生活问题的具体体现。生活化教学是从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质和健康教育以及从法制教育到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的整个体系中。这种生活化教学无不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关联。所以,教师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进行德育知识点的整合,让事实成为教学的有力补充。

四、教师要积极进行教学反思

重视反思的教师一定是一名优秀的教师,不善于反思的教师就一定是一个教书匠,不会有什么建树。教师的反思和教学专业能力的提高具有密切的关系,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坚持教学反思就一定能促进教学的高效性,也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反思就是审视,审视就是总结,总结就是提高。教师要重视自己的教学反思,以期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一堂高效的思想品德课的构建具有很多的因素,有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教学环境的因素等。教师要认真研究和探索,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从而实现高效教学。

第9篇

根据教育局师德师风活动动员会的要求,我们曾店学区的暑期集训今天正式开始了。这次暑期集训的主题是:强化师德师风教育,全面提升我镇教师素质。刚才我们学习了我镇师德师风培训方案,在此基础上,我想讲以下两点意见。

一、 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师德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教师职业道德是社会公民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职业行为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多年来,各个学校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思想素质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涌现了大批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真诚奉献的优秀教师和师德标兵。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各领域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新的形势下,要继续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当前迫在眉睫的任务是,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设一支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德能兼备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1、加强师德教育是上级领导根据教育现状提出的必然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2005年,教育部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对新时期加强师德建设的意义、任务和措施等作出了具体要求。今年,我县教育战线出现了多次群体上访、乱补课、过分攀比待遇等事件,县委县政府多次要求教育局要在全体教师中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教育局于8月16日,召开了暑期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动员会,印发了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方案,正式启动了我县师德教育活动。

2、 加强师德教育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需要。

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本。教育的内涵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和业务素质的高低,高素质的教师可以弥补办学条件的不足,相反,即使有了现代化的办学条件,而忽视了教师在教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也不可能办出质量较高的学校,所以,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问题。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教师的言行不仅反映自身师德水平的高低,而且无时无刻不对学生产生有形的和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形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无形的是教师的道德风范。就全镇教师队伍整体来说,教师队伍的主流是好的,绝大多数教师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钻研业务,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学生、学生家长、社会的尊敬和爱戴,为我镇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消极腐败的东西也在侵蚀着我们的校园,腐蚀着我们的教师队伍,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极少数教师违反师德,损害了教师的整体形象和学校声誉,有的教师违法违纪,引起了不良的社会反响。所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抓好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 加强师德教育,是扭转学校形象,赢得社会和家长信任的需要。

前些年,由于教育经费的不到位,学校为了维持正常运转,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乱收费现象;有的教师工作方法简单,对家长态度粗暴,对学生教育方法不当,存在着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校与学生及学生家长的关系,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反响。现在乱收费问题不存在了,如果我们能通过师德教育,不断强化师德修养,真正懂得如何充分理解、信任和尊重学生,采取正确的方法和家长经常联系和沟通,树立服务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观点,我相信,我们一定会重新获得社会和学生家长的信任的。

二、 活动要求

1、 严肃活动纪律

这次集训以集中活动为主,时间紧,任务重,必须严肃学习纪律。自本日8:30开始,各学校对每个在职教师严格记下考勤,学区每天分四次清点人数,对迟到、早退、旷课请假的教师按照平时考勤制度加倍扣款和扣分。对不遵守会场纪律(讲话、不关手机、打瞌睡等)现象大会将点学校点名批评,点名的学校和教师按照受到学区通报同等扣分。

2、 保证集训程序落实到位。

第10篇

目前,我国的教师专业道德的研究严重滞后于教师专业化以及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现实需要。要加强我国教师专业道德研究,就必须充分了解当前的师德现状。针对此现实需要,本课题研究从“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对待学生的道德”、“对待教师集体的道德”、“对待自己的道德”四个方面展开了对我国中学师德现状的调查研究,旨在为推进教师专业道德建设提供现实依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使用经过严格编制的自制调查问卷,正式调研前经过有效的预调研检测。调查城市选择了北京、杭州、芜湖、甘肃(兼顾东部、中部和西部)。样本总量1810份,其中学生问卷1300分,回收有效问卷1218份,有效回收率93.7%;教师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11份,有效回收率88.9%;家长问卷160份,回收有效问卷136份,有效回收率为85%。调查结果使用SPSS11.0进行统计。

二、调查结果呈现

此次调查内容涉及方方面面,这里仅选择、呈现其中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结论。

1.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

关于教师的工作态度。总体而言,当前教师的工作状态较为积极,通过教师间的互评,有78.7%的教师认为当前教师的工作态度“非常积极”和“比较积极”。地区与地区之间教师的工作状态不存在明显差异。

关于教师从教原因。有35.9%的教师表示“自己的兴趣”是选择教师职业的主要原因,而且女教师更多地是出于自己的兴趣选择了教育职业。

关于教师的职业信念。多数教师的职业信念不够坚定,其中欠发达地区教师的职业认同度最低,而且男教师的职业认同度普遍比女教师低。

关于教师的课堂表现。有60.1%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充满激情。调查还表明,教师是否重视自我提高与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呈高度正相关,重视自我提高的教师多数在课堂上充满激情。

2.教师对待学生的道德

关于教师品质。有49.0%的教师认为“爱心”是教师最重要的品质,与此同时,在教师看来,“严格负责”和“尊重信任”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品质。

关于教师的公正品质。有87.1%的教师表示大多数教师能对学生一视同仁,八成学生表示教师能够做到一视同仁。

关于惩罚手段。有83.6%的教师对使用惩罚手段十分谨慎,发达地区教师对使用惩罚教育手段更为谨慎。

关于教师的关心品质。40.1%的学生表示能经常感受到教师的关心,还有54.4%的学生表示偶尔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有82.8%的学生表示教师能够理解他们。

关于教师角色。42.6%的学生认为教师像领导,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有82.0%的学生希望教师像朋友。调查发现,“父母”这一教师角色有着显著的地区差异,欠发达地区的教师更多地扮演了父母的角色,不过,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对教师扮演父母角色的需求也最高。

关于教师的道歉。27.8%的学生认为教师不会向学生道歉。有部分学生表示,教师不肯道歉表明教师很虚伪;还有学生表示,教师如果不注意道歉的方式,会进一步导致教师权威的丧失。

3.教师对待教师集体的道德

关于教师与教研组的关系。45.8%的教师对教研组有很强的归属感,但仍有38%的教师认为教师和教研组只是一种形式上的组织关系,对教师个人没有什么实质影响,还有16.3%的教师对教研组持不同程度的负面评价。调查还表明,教师同教研组的关系与学校领导是否重视师德建设呈正相关,对学校师德建设工作做出积极评价的教师普遍对教研组有很强的归属感。

关于同事评价。大多数教师能够公正评价自己的同事。教师同教研组的关系与教师能否公正评价自己的同事呈正相关,也就是说,教师与教研组关系越密切,对同事评价的公正性越高。总体看来,对于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来自教师的阻力相对很小,同事间基本可以做到相互理解和支持。有85.1%的教师表示可以认同其他教师的教改举措。

关于教师的人际交往。57.0%的学生指出教师间的相互评价多为“一般性评价”,而且教师间的相互交往也不是很积极、很充分。

关于班主任与科任教师的关系。62.8%的学生认为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关系融洽,有42.6%的家长表示班主任与科任教师的关系融洽。

4.教师对待自己的道德

关于教师的道德反思。88.0%的教师表示会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道德方面的反思。调查发现,教师进行道德反思的积极性与学校类别存在相关,重点中学的教师进行道德方面的反思更为自觉一些。九成以上教师认为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道德从业者,从事教育事业的人应该具有很高的学识和修养。同时又有六成以上教师认为教师职业就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关于教师的自我教育。81.0%的教师重视自我提高。调查发现,教师的自我成长教育存在地区差异,越是发达的地区,教师越重视自我提高。

关于教师道德修养的认识。83.0%的家长认为教师的道德修养更重要,近八成学生表示会时刻关注教师在道德方面的表现。调查发现,女生比男生更关注教师在道德方面的表现。

三、讨论

由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目前无论在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对待学生的道德、对待教师集体的道德,还是对待自己的道德方面,都表现出较好的水平。但结合访谈,我们发现,“线性”评价的后面还蕴藏着具体情况的多面性。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归纳:

1.教师的工作状态比较积极,但工作状态存在价值取向上的差别

按照过去的看法,教师在从业过程中的状态好坏,代表了他对事业的态度和责任心。根据调查结果,有78.7%的教师认为当前教师的工作态度是积极的,那么,我们似乎就可以以此做出判断:当前中学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然而我们在观察和访谈中发现,即使同为工作状态积极的教师,他们内心对于工作的认识并不相同。考察发现,教师对待工作大致有三种态度:第一种,把教育的事当作学校的事来做。第二种,把学校的事当作自家的事来做。第三种,把自己的事当作教育的事来做。其中,持第一种态度的教师占多数,少部分教师持第三种态度,极少数教师持第二种态度。无论在思想还是行动上,我们都提倡和拥护第三种态度。这一调查结果让我们认识到,不能止于激发教师积极的工作状态,还应帮助教师树立高尚的事业观。当前,从整个中学阶段的职业操守状况来看,无论在专业水平还是在态度观念上都比过去有了较大的进步。不过我们发现,教师自身对教育事业的态度和信仰较之过去并没有大的提高,是社会舆论的监督和教育制度的管制构成了这种“进步”的主要原因。而且,不断走向成熟的市场经济和逐步兴起的消费社会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广大教师对中国传统师德的认同度。为此,不能仅仅根据教师的工作态度判断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我们需要将教师的工作状态与教师看待教育事业的价值倾向联系起来做判断。

2.女教师比男教师更倾向于自愿选择和安于从事教育职业

我国大多数城市的中小学校,教师性别生态失衡问题日渐凸现。任课教师中,女教师的人数远远超过男教师的数量,这种现象在这次调研中也得到了充分印证。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既有教育传统的影响,也有更多复杂因素在起着综合的作用。调查发现,女教师比男教师更倾向于自愿选择和安于从事教育职业。在访谈中,女教师虽然抱怨和牢骚明显多于男教师,但女教师普遍认可自己的职业选择,相比之下,有许多男教师则流露出转入其他职业的意向。这里,我们试图从家庭方面进行归因。我们认为,传统家庭构成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男教师不倾向于自愿选择教育职业,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男教师在入职后不安于教育职业。在传统家庭构成中,男方被社会默许为获取家庭资源(主要表现为家庭地位和经济收入)的主要责任人。而作为中小学教师,无论在社会声望上还是在经济获得上都无法满足家庭对男主人的要求。与此构成鲜明对比的是,教师职业历来被认为是最适合女性从事的职业,女教师无论在社会性别指认上和家庭角色扮演上都满足了家庭对女性的要求。在这种社会标定下,无疑会造成男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信心均低于女教师。对此,应当同时从教育的外部和内部入手,纠正偏差的教师职业观,营造积极健康的职业氛围。

3.教师基本做到关心和理解学生,但仍有少部分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关心和理解

调查发现,目前绝大多数教师都希望、也都愿意关心和理解学生,但在实际工作中这种良好的愿望很难实现。对此,必须考虑当前学校教育的实际。有效的教育教学需要教师拿出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和理解学生,但教师自身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大班教学的实际决定了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心有余而力不足。当前的教育发展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进行了诸多形形色色的教育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但在教育教学中,仍有许多“变中不变”的东西。比如,一贯的“控制”是不变的,主要指上对下的,表现在中央对地方、地方对学校、校长对教师、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再如“秧田型”课堂形态,始终困扰着师生间的交往和互动。如此看来,提升教师的“关心”品质和“理解”品质并非一个一厢情愿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需要在现实中进一步思考和应对的问题。

4.教师的角色意识强烈,但教师角色搭配的合理性需要提升

在教育的舞台上,教师总是要扮演特定的社会角色,具有相应的角色心理;学生及其家长,以及社会上的人们也会从不同角度观察、期待着教师的适当行为,产生一定的角色期待。从调查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教师均有着强烈的角色意识,能够认识到教师扮演朋友角色和父母角色的重要性,也较好地承担了相应的角色义务。但在教育生活中,学生对教师在朋友角色方面的需要还是未能得到全面满足。对此,教师要因地制宜地做出判断和分析。从现实情况来看,教师角色搭配的合理性确实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在哪些时刻、哪些场合需要教师以师道尊严的教育者身份出场,又在哪些时刻、哪些场合需要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出场……这些不同时空所对应的不同角色要求,不仅需要教师要有明确的判断,还应引导学生也形成相应的认识和需要。

第11篇

一、认真开好转段工作的动员大会。

认真做好反思评议工作,是巩固和扩大第一阶段学习成果,打牢整改提高工作基础,确保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活动取得实效的关键。为了把此阶段的工作做好,我校召开了全体教职工参加的转段工作的动员大会。校长就我校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活动对反思评议阶段的工作做了总体部署并提出了具体要求。通过动员大会,使全体教职工充分认识到这一阶段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反思评议阶段工作目的意义的认识,明确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和要求,同时打消了思想障碍,端正了态度,增强做好照检查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二、严格按照要求,切实抓好反思评议的各项工作。

1、自我检查,自我剖析。

全体教职工紧密联系各自的实际,对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市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的要求,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基本要求,全面总结自己近几年来思想、工作和作风等方面的情况,认真查找个人在思想、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检查自己在常规教学、工作纪律、师表形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自己存在问题的思想根源进行深刻的个人反思。

2、认真开展谈心沟通活动。

学校中层以上领导之间,校长与班子成员之间,教职员工和教职员工之间积极开展了与人为善,坦诚相见的谈心活动。谈心活动中大家认真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并通过谈心活动,继续征求和听取意见,及时沟通思想,增进团结,找准问题,形成共识。

3、认真召开学生座谈会,向学生发放师德师风问卷调查表。

我们及时的召开了学生代表座谈会,并印发了《学校师德师风建设问卷调查表》。通过召开座谈会和问卷调查,我们了解了学生对学校及每一位教师和班主任在师德师风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做了梳理汇总。对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有关教师和班主任,督促其认真整改。

4、重视民主生活会,做好三满意五比五看评议工作。

为使这项活动开展的扎实有效,有充足的时间保证,结合我校的实际,本着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原则,召开了自查评议会,会上,逐人剖析和评议,大家广开言路、直言不讳,广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了纠正错误、增强团结的目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学校召开了领导班子会议,对职工反映出来的学校存在的问题认真梳理汇总和认真的研究,并制定了措施,落实了整改责任人,限期整改。

三、认真查找问题,拾差补缺。

我校要求每位教师结合自己以前从教的实际情况,找出不足和差距,根据大家反思的情况,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1)、缺乏事业心。个别教师由于受到社会上金钱至上,权钱交换等不正之风的影响,利用教师这具崇高的职业,以教谋私。有的上课心不在焉,使用通讯工具,没有把心思放在本职工作上。有的对所带学科不负责任,不认真批改作业,辅导学生不认真,有的上课醉意浓浓。

(2)、缺乏进取心。有的教师不思进取,不思学习,凭老经验办事,不吸收新的教育理念,观念陈旧教法呆板。

(3)、缺乏爱心。有的教师偏爱尖子生,冷漠中下生,歧视后进生。有的教师体罚学生,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4)、缺乏师表。有的教师仪表不整,举止粗俗,言语脏污。有的在社会上参与赌博。有的教师自由主义泛滥。

通过学习反思,找出了存在的问题,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唱响了一切为了学生的主旋律,大家注意自己的言行,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表率,提高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四、撰写师德师风教育个人反思材料,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每个教职员工在深入学习、提高认识、深入查找问题、自我反思、反思评议的基础上,我们认真组织全体教职工对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全面总结近几年来在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方面的情况,重点检查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自身实际,针对师德方面存在问题,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深刻反思,认真剖析存在问题的思想根源,撰写了自我评价材料。

第12篇

慎独,这种自我立法、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自我提高,最后目的是自正其身的修养方法,对新时期、新阶段的师德建设仍有重要价值。因此,它是师德修养的重要方法。

一方面,它是由教师工作性质决定的。教师是专业工作者,有独立处置教育事务的责任和权利。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师的劳动既有相互协作性,又具有相互的独立性。教师的教育活动既有受教育目标和任务的客观规定性,同时又具有自己选择教育教学行为方式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单独从事并完成其所承担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的许多行为带有“隐蔽”的特点。例如,教师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是否认真负责,对待学生是否一视同仁,对学生的考评是否公正,与学生及家长交往能否严于律己,评比三好生、优秀班干部、发放奖学金助学金、各种补贴,是否公平公正,等等。所有这些教师的行为在短时间为别人难以觉察和监督,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慎独”程度。因此,教师能否“慎独”,关系到教育事业的整体利益和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如果没有“慎独”境界,很容易做出违反师德的事情。

另一方面,这是因为教师道德成长的真实水平,只有在“独处”的情况下,才能真实完善地表现出来。“独处”时,无人看到,无人听到,若做到小心谨慎,自我规范,严格自律,“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动”,说明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已经进入一种完善的境界,象征着一个人的道德成长已达到了高水平的真正成熟。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独处”的情境,正是教师通过内省和自我反思的方式寻找自己的道德发展缺陷,从而有效地改进道德发展的最佳时机。从心理学分析,“慎独”是一个人把外界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崇高的理想信念,并从内部指导自己言行的结果。在我们教师队伍中,能够做到“慎独”的人是很多的。特别是那些在单人教学点(山区一师一校)工作的教师,他们的职业活动更多地是靠高度自觉。教育史上德艺双馨的教师,无一不是“慎独”的楷模。于漪老师“三次备课成名师”的总结,其实是“慎独”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促进教师道德成长的总结。三次备课是指先“无他”备课(不用任何参考书),再“有他”备课(大量参考相关资料),最后反思性备课(上过课后修正性备课)。正是因为几十年如一日的严格自律,使她成为一代名师。可见,“慎独”境界标志着师德修养达到了高度自觉的程度,它对教师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

那么,教师怎样达到“慎独”境界呢?笔者结合基层学校教师工作实际,谈一谈个人的体会和理解。

1.“慎独”境界,内省是基础和前提

内省是个体自觉进行道德反思的过程。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焉”“闲中检点平生事,静里思量日所为”。实践证明,内省是推动教师职业道德从他律迈向自律的十分重要的方法,它能推动个体道德的发展较快地进入自觉乃至自由的阶段。内省是一种互动式的自我教育,它能调动个体对教师角色的省悟性,进而使之对职业道德规范有较全面、客观、深入的认同,使职业道德情感趋于生动、深刻,使职业道德的作用显著增强。内省要求教师要严于解剖自己。首先,要学会认识自己,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其次,要善于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根据社会主义的师德原则和规范,经常反省和检查自己,明确前进方向,增强修养的动力。再次,要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同时,认真向仁人志士、革命前辈、英雄模范和优秀教师学习。教育先辈杨昌济先生用记日记的办法来磨练自己的品性。“余在教室,间有失检之处,为徒所笑……以后当于此等格外留心。”日记内容反映出杨昌济先生十分注重自省,以自省加强自我道德修养,达到提高道德水平的目的。很多优秀教师也用反思日记的方法以内省提高自己。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这里的“反思”即等同于“内省”。

2.“慎独”境界,需要永保平静的心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中,教师要牢记教书育人的使命,面对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潮,面对金钱、物质的诱惑,拥有一颗“平常心”。不管地位怎样变化,待遇怎样增减,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心态不能变,“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朗月清风。”这种心态,决不是要求自己无所追求,碌碌无为,而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宁静以致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再说,随着国家的发展富强,党和国家正在不断地提高我们教师的经济社会地位。我们要努力实践2007年教师节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代表党和人民对全国广大教师提出的“四点希望”,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3.“慎独”境界,需要在“隐”“微”“恒”上下工夫

从“隐”处着眼,是基于人的内心世界深处具有强烈的自尊感。如果把着眼点放在思想深处,去挖寻隐蔽在角落里的不良杂念,一旦觉察有违师德形象的苗头,就自控、制止、抛弃,即使在无人知晓的独处时也决不姑息。最隐蔽的地方最能看出人的品质。时时处处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始终保持良好的操守,经得住时间、空间和实践的考验。一个没有慎独境界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或那样的差错,甚至因某种恶行而锒铛入狱、身败名裂,原因出在忽视了隐处的恶根,内心深处的污垢没有铲除干净,“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最微小的事情最能显出人的灵魂。从“微”处入手,抓住细微处不放松。时时处处都不放过有损师表形象的缺点,有了错误就需要自我反省及时纠正。“教育无小事,教师无小节。”有一些日常小事,看起来“不起眼”,比如一件脏物往哪里放,一口痰往哪里吐,一截烟头往哪里丢,等等,都能“窥斑见豹”,若处置不当,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厌恶。“细微见精神”“细节决定成败”,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切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干出有伤师德“大雅”的事情,而应防微杜渐,在自己身上“扶正抑邪”。

恒,就是矢志不渝,就是坚持到底。持之以恒,最能体现有志者的英雄本色。“契而不舍,金石可镂。”师德修养不是凭个人一时的热情一蹴而就的,而是要靠长期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的磨练,有时甚至伴随着痛苦。“千淘万沥历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师德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要持之以恒,做到终身不改初衷,生命不息,修养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