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28: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年鉴定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班级学年工作总结是由各班主任组织全体学生对本班的全面工作进行一次回顾和总结.
(二)班主任工作总结由本人针对自身一学年来在为学生服务,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的工作情况进行回顾总结.
(三)学生学年鉴定是对学生过去一学年的全面总结,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过程.通过鉴定,实事求是总结班级和学生已取得的成绩,同时找到存在的不足,从而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四)学年鉴定是对学生过去一年的定性分析,是学生进行德育测评和评奖、评优的基础,同时也是供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重要材料.
二、组织领导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具体由院团总支统筹安排,班主任组织实施.
三、总结和鉴定工作内容
(一)班级工作总结
(二)班主任工作总结
(三)学生学年鉴定
1、学年鉴定包括学生自我鉴定、小组鉴定、班级鉴定和学院组织意见.
2、学生自我鉴定要从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进行全面总结.
四、方法步骤
(一)班级工作总结由各班主任组织全体学生对本班的全面工作进行一次回顾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由班团干部会议综合归纳,写出班级工作总结材料,于6月30日前交各班主任审报.
(二)班主任工作总结于每年7月10日前交学院党总支.
(三)学生鉴定工作,主要包括:
1、各班级要切实加强对学年鉴定工作的领导,做好动员,尤其要认真组织好班级鉴定.
2、学生在个人总结的基础上,认真填写《安徽科技学院学生学年鉴定表》(内容主要包括:学生上一学年在思想、学习、生活、社会工作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
3、各班班委会和团支部要在做好学生自我鉴定的基础上,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召开班级民主评议会,根据日常量化考核及平时表现,组织班级成员进行总结交流和相互评议,形成班级评议小组的鉴定意见,填入《学生学年鉴定表》.
4、班主任综合写出班级鉴定;
5、《学生学年鉴定表》于每年9月10日前交学院团总支.
6、学院作出组织意见.
五、要求
(一)各班在总结鉴定工作的过程中,要加强领导,高度重视,严密组织,防止走过程.
(二)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不夸大成绩,又不掩饰存在的问题,并明确今后努力方向.
(三)总结要抓重点,不要求面面俱到,但要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提出对学生管理工作有借鉴和指导意义的意见.
(四)学生本人在认真总结上学年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如实填写此表.在填写过程中必须认真书写,不得使用不规范用字、错别字或同音字,字迹要清楚、工整.
(五)担任职务填写该学年担任班级、学院、学校各级社会工作职务情况.社会实践记录填写暑期社会实践等情况.
(六)学生鉴定工作,在学生自我鉴定基础上,各班委会和班主任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综合表现,如实填写评语,要真实、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要防止只写优点而不提缺点或千人一面的现象发生.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档案;档案管理;改革新思路
高职院校学生档案是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生活与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反映学生在校期间德、智、体全面发展情况的真实记录。它是学校考察、培养、教育学生的第一手材料。它是大学生就业及其社会选拔任用考核人才的重要依据。它是为社会提供人才价值的重要参考依据。
1 高职院校学生档案管理的现状
1.1 学生档案原始材料不完整。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全国高职高专均实行网上招生,学生电子档案也因此而产生,原来最原始、最基本、最重要的纸质档案都无法完整地收集和积累。多年来,我院学生高中时期的学生档案残缺不全,如:高中毕业生登记表、中学生学年鉴定表、中学生成绩表、高考成绩、中学期间的奖惩表、体检表、入团申请书等等。系列原始档案材料不完整给后面高职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难度。原始档案材料不完整,即不利于高职院校对学生学习及家庭情况等方面的全面了解,也不利于高职院校对学生选拔学生干部和管理,也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同时也给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带来困难。
1.2 学生档案在校期间管理不到位。高职院校学生档案管理主要分为分散管理和集中管理两种方式。分散管理就是由学生所在的系部管理;集中管理就是由学生工作处统一管理。无论是采用哪种管理方式,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在新生进校后,不建立新生档案,将新生高中时期的档案搁置不理。学生在高职三年学习期间所产生的各种档案都分散在各部门及个人手中,如分散在:档案室、各系系办、辅导员及个别老师手中。学生档案平时处于无专人负责管理状态。等到学生即将毕业离校时,学工处才通知各系和相关部门集中归档,由于学生档案长时间无人监管所以很难完整归档。这样久而久之就导致学生档案材料残缺不齐和管理不到位。学生档案积压到学生即将毕业才突击集中收集,必定会影响到学生档案的质量,同时也影响到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
1.3 学生档案内容老套单一。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档案里大多数存放的都是学生中学时期简单材料以及学生在校三年高职大学期间材料,如:中学学籍卡、中学体检表、高中毕业生登记表、中学生成绩表、高考成绩、中学期间的奖惩表,高职学年鉴定表、高校毕业生登记表、高职成绩表等等,这些学生档案归档形式依然是传统的老模式,这种传统老套的学生档案不能详尽、准确、真实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完全展示真实全面的学生个体,不能反映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不利于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全面了解和考察,更不利于用人单位及时准确的选拔和合理使用人才。
1.4 学生档案管理模式陈旧落后。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档案管理仍然还是以纸质材料档案为主体,学生档案仍然处于传统、原始、手工操作的管理模式阶段。随着我国高职院校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学生档案也随之不断递增,陈旧落后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化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同时也严重制约着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进程。
1.5 学生档案意识薄弱。大多数学生缺乏档案意识,对自己的档案不太关心,甚至无所谓的态度。以我院学生为例,主要表现在:有的学生在填写自己档案时没有注意,多次出现姓名同音不同形的字;有的学生姓名与自己身份证上的姓名不一致;有的学生随意更改自己的姓名或者更改自己的出生日期;有的学生不注意用圆珠笔填写档案材料,时间长了字迹就会模糊不清;有的学生从不关心自己的档案到底保存在哪里,直到毕业出去工作后用人单位需要时才注意到自己的档案,才开始查找自己的档案。
2 高职院校学生档案管理改革新思路
2.1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高职院校师生的档案意识。学生档案管理是关系到能否客观公正反映一个学生的真实情况,使学生能顺利毕业和就业的大事,是关系到是否为社会输送人才的大事。因此,高职院校要在学院有关部门及广大师生员工中大力宣传学生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师生的档案意识,比如:通过板报形式宣传《档案法》、《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条例》和档案知识等,也可以通过印制宣传资料、小册子或漫画的形式对档案知识进行大力宣传,将宣传资料发放到教职员工和学生手中。只有这样,才能让教职员工和学生更多了解档案方面知识,认识档案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人人关心学生档案工作的良好局面,才能使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才能确保学生档案归档的及时和完整,才能提高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
2.2 明确学生档案管理部门,确保学生档案归档范围。高职院校要做好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制定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学生档案管理必须由指定部门负责管理。因此,一定要明确学生档案的管理部门,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我院的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由学生工作处主要负责,由各系部及辅导员协助收集和提供材料。确定学生档案负责部门后,明确各部门职责范围,对学生档案管理人员提出要求,将已经明确的学生档案归档及收集范围告诉档案管理人员,让学生档案管理人员严格根据要求进行档案管理。如:对新生档案进行整理建档和归档材料,对学生在校期间所产生的材料进行认真负责的审核、分类、收集、归档和整理。只有规范档案的归档范围,提高学生档案的利用,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对档案管理的要求。
2.3 制定规章制度,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管理。高职院校学生档案的产生过程具有连续性和周期性,要做好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离不开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要保持学生档案的连续性、完整性,就必须建立完整的学生档案管理制度,统一规范,有章可循。要保持学生档案的完整性,就必须加强完善学生档案管理制度,如:保密、安全、交接、转递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实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统一规范、有章可循才能保证学生档案的真实、准确、全面。一定要坚持标准、严格执行,只有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对档案的要求,实现学生档案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2.4 高职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现代化。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管理学生档案,开发适应高职学生档案自身特点的专业管理软件,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对学生档案有步骤、有程度地分类存档,逐步实现学生档案管理标准化和规范化。建立学生档案主页,学生成绩档案数据库,学生档案数据库等,将学生的信息准确的录入档案数据库,如: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民族、政治面貌、入学时间、生源地、所学专业、毕业时间等基本信息。随时录入最新的信息,一定要保证学生档案信息数据库完整、真实、准确。实现学生档案网上查阅和利用,为用人单位提供简捷、准确的学生档案信息。摆脱以前大量翻阅档案查找到就模式,使查阅变轻松、快速,也使学生档案管理更规范有序。实行学生档案信息化、现代化不仅有利于档案的规范和科学管理,还有利于档案信息的开发和利用。
2.5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档案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学生档案管理队伍,是通过学生档案管理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成立学生档案的职能部门,配备懂业务的专职学生档案管理人员。专职档案管理队伍始终是高职院校学生档案管理的主力军,所以要对像素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让档案管理人员不断接受最新档案知识和高等教育专业知识,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管理能力。学校及上级有关部门应积极为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创造条件,组织档案管理人员到兄弟院校进行学习交流、互相取长补短,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 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服务的核心就是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提供优秀的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学生档案管理作为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不断的改革学生档案管理机制,才能做好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做好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不仅有利于高职学生的就业,同时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是提高高职院校自身竞争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高淑侠.浅谈高校学生档案管理[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10):83.
学生档案记录着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情况,是大学生在以后求职、组织升迁、调动的重要证明材料。目前,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在校学生越来越多,高校学生档案的管理工作也逐渐加重。但是,很多学校的工作重点只放在了学科建设和课题研究上,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导致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十分混乱,没能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就业服务。在如今就业压力巨大、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对对学生档案管理进行改革就显得尤为迫切,因此这是一项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现存的问题
(一)档案管理混乱,杂乱无章。
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包括材料的收集整理、档案管理以及学生离校后档案投递,是一项十分繁琐的工作,但是,多数高校里的档案管理工作做的十分不到位,学校领导往往忽略了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不仅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甚至聘用兼职人员进行管理,管理工作十分混乱。另外,随着学生毕业离校,学生档案也要随之往用人单位或是人才市场,由于投递数量大、中间环节复杂,如果学校档案管理不到位就非常容易出现投递出错、档案退回甚至档案丢失的情况,这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就业前途。
(二)信息收集整理不规范,信息失真。
学生档案信息收集整理不规范,信息失真也是目前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许多学校的档案收集和整理都是由各个学院各自负责的,由于学校档案管理部门没有制定统一的规章,导致各个学院的标准各不相同,最后交到学校的档案参差不齐,出现纸张不统一、书写不规范、重要材料收集不全、错别字较多等情况。另外,有些学校为了获得较高的名声,将那些在校期间受过处分的学生的处分证明删除,让就业单位误以为该校生源优秀,有的学生考虑到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希望在求职的竞争中取得一定的优势,不惜修改过的成绩单或者作假的证明材料,这些现象严重的影响了就业市场的公平,使学生档案失去了原有的作用。
(三)材料简单,不足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就业形势的不断严峻,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高要求不仅体现在学业和思想道德方面,更多的是体现在求职者的综合素质上,比如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等。但是,大多数高校的学生档案一直沿袭的传统的记录方式,只记录的学生在学习和思想政治方面一些基本情况,只包含了学生各学年的成绩单、入团入党材料、学年鉴定、体检表等,材料过于单一,形式简单,不能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强弱,不能向用人单位提供有效的信息。
(四)档案管理手段落后,档案使用率低。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档案都是采用的传统的手写版纸质档案,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学生不断增加,传统的管理方式使得工作量大大增加,而且手写版的档案经常出现字迹潦草难以辨别、存放时间久了字迹模糊、纸张丢失等问题。而且纸质版的档案查阅起来困难,因此学校只在进行学年评估时使用档案,用人单位也很少使用学生档案。
三、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改革新思路
由于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存在如此多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都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前途,为了把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做好,更有效地为学生服务,对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就迫在眉睫,而且改革应该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逐步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
由于传统的纸质档案存在众多问题,学校和用人单位使用起来非常不便,使学生档案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应该逐步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具体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建立专门的学生档案数据库。
面对全校数量如此巨大的学生档案,学校应该建立专门的学生档案数据库,配备专业的工作人员,将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录入到数据库中,建立学生电子档案,实现电子化管理,当需要了解某位同学的具体情况时,只需要进入数据库查找就一目了然,既方便又实用。另外,要强调要随时对数据库中学生的档案进行更新,特别是当学生出现处分、休学等其他特殊变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及时跟进,以便学校能够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动态,更有效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2、与人才市场建立资源共享平台。
学生档案一个最主要的功能就为学生的就业服务,因此,学校可以与人才市场建立资源共享平台,用人单位可以通过人才市场了解学生的各项情况,有针对性的挑选适合的人才,还可以利用这个资源共享平台职位需求,吸引更多人才前来应聘。学校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及时了解用人单位最新的职位需求,节省学生盲目寻找就业机会的时间。通过这个平台建立用人单位与学生之间的直接联系,可以提高学生求职的成功率。
(二)强调档案材料管理的规范化。
档案材料收集整理齐全、完整、准确是进行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然而由于大多数学校对档案管理的忽视,材料的收集和整理相当不规范,学生档案自建立起来就相当于一沓废纸,本文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1、档案材料收集的标准化。
学校必须建立统一的标准,对档案中各种材料进行标准化的规定,比如规定纸质材料纸张的规格、书写要求、归档材料的种类等等。另外,由于这些材料都是由学生自己准备的,各个学院负责的老师一定要进行监督检查,在收集的过程中要对每个学生的材料进行严格的审查,最大限度地减少在材料收集过程中的错误。
2、档案材料的整理规范化。
档案资料收集后,各个学院还要进行整理,要对学生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进行核查。对于这项工作,学校档案管理部门制定统一的规则,老师要对每个学生的档案材料细致的检查,尤其是真实性,要强调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因为任何原因就改变档案的真实面貌,比如有些学生为了让自己在求职时更有竞争力,不惜修改自己的成绩单,这对其他同学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因此,在档案材料整理过程中就要杜绝这种现象。
3、学生档案管理的规范化。
档案管理是整个工作的核心,学校领导根据学生的特点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首先,要建立专门的学生档案管理部门,将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细分,每个部门每个工作人员都必须明确自己的工作范围和工作职责,要做到分工明确,各尽其职;其次,学校要给档案管理部门配备专业的工作人员和专业的设备,并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学习,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设备也要及时更新,硬件和软件方面都要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三,建立完善的监督审查机制,对各个学院的档案管理工作定期进行监督,针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改进,要求各个学院要随时掌握学生的动态,及时上报,使档案能够准确地反映学生的新情况。
4、学生档案投递的规范化。
学生毕业离开学校后,学生档案也随着离开,由学校统一寄往用人单位或者是人才市场,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做到规范化。在投递档案之前要向学生核对投递地址的正确性,尤其是要特别关注那些经常变换用人单位的学生,投递地址要统一时间地点进行书写和黏贴,防止出现漏写或重复书写的情况,在书写的过程中一定要谨慎,注意不要写错别字,书写完成后再统一寄出。对于那些被退回学校的学生档案,要找出退档的原因,坚决不能出现由于学校档案管理失误而给学生就业造成问题的情况。
(三)充实丰富学生档案,体现学生综合素质。
传统的学生档案往往只记录了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已经不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了,尤其是近年来,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因此,需要对学生档案的内容进行改革充实,以体现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的全貌。一份完整的学生档案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思想政治方面。
主要包括:入党申请书、思想汇报、党员考核情况表、入党志愿书、参加各种学习活动的心得、政审材料以及各种荣誉证明等等。
2、学习方面。
学习方面是学生档案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材料,主要就是各学年的成绩单。
3、技能方面。
在对学生技能方面的记录主要包括英语、计算机等等级证书,各种资格证书,参加的各种学术、文体竞赛活动的情况。
4、身体、心理方面。
增加对大学生身体和心理方面的记录是为了应对新时期发展的要求,由于目前社会压力不断增大,用人单位越来越多的考虑应聘者在身体和心理方面的素质。为了应对这种需求,学校应该为每个学生建立身体和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对在校生进行身体和心理方面的测试,并将结果记录下来,学校要根据结果特别关注心理有偏差的同学,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而且用人单位也可以参考这些档案,选拔合适的人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着许多问题,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合当前社会的需要,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因此,对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迫在眉睫,通过改革可以学校可以更好的为学生就业服务,更有利于学校建设,提高学校的就业率,提升学校的社会信誉。而且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在改革的进程中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不断摸索,不断完善,使学生档案管理工作能够做的更科学、更高效,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淑娥.就业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档案管理改革.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2] 万艳梅.探索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新思路.兰台世界.2010(21).
[3] 郑布光.严峻就业形势下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初探.中国电力教育.2009(15).
关键词:学生档案;档案管理;手段;内容;理念
学生档案是指本校在学生管理活动中形成的,记录和反映学生个人经历、德才能绩、学习和工作表现的、以学生个人为单位集中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文字、表格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1]
1 学生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学生档案系统是一个教育单位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对于学校的管理来说至关重要。在这个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且讲究高效率的社会,人工管理档案的方式就显得效率低、保密性差,另外时间一长,将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这对于查找、更新和维护都带来了不少的困难,这已远远不能满足学校和学生的需求。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使用计算机对学生档案信息进行管理,具有着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档案管理的效率。
对于高校学生档案来说,一般应包括中学阶段的学籍卡、中学毕业登记表、高考招生报名表、高考招生体检表等,以及大学阶段的学籍卡、成绩单、体检表、学年鉴定表、高校毕业生登记表、党团材料、奖惩材料等。当然,还可以有其他内容,如学生心理档案、学生活动的视频档案等各种形式与内容。
《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第二条指出:本办法所称的高等学校档案(以下简称高校档案),是指高等学校从事招生、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学生、学校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
由此可见,高校档案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档案不仅包括普通的文本文件,还包括大量的图表、声像等多媒体文件。在手工管理时代,对于此类多媒体档案文件的保管主要是通过磁带、照片、录像等形式进行,此类载体存在寿命低,操作复杂等缺点,因此,许多高校都会将此类档案信息束之高阁,长年都很少理会,造成了大量原始信息的缺损与遗失,更不用说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了。
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存储技术与检索手段的多样化,使得保存和利用各种多媒体信息变得简单、易行,从而实现了有效保存和充分利用,最大限度的发挥了档案信息的传承与查阅功能。
2 管理手段变革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传统的手工档案管理模式已完全不能适应,具体表现在如下几点:
2.1 效率低
由于使用手工管理模式,使得大量的信息处于零散的状态,系统化程度较低,同时,由于手工操作较多的依赖于管理人员的细心与经验,因此,对于一些初期进行档案管理的管理人员来说,容易在档案整理、归档等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差错,在发现差错的时候,如果要对这些差错进行修正也是相当困难的,需要在大量的原始信息中进行搜索,如果原始信息缺失,则修复基本是无法完成的。这势必造成了档案管理的低效率与可能存在一定的错误率。
2.2 易损、毁或遗失
由于纸质文本天生存在的缺陷,使得其对保存环境的要求较高,如对温度、温度的要求,空间大小的要求等,一旦环境发生变化如自然灾害或者人为疏忽,就极有可能造成档案原始材料的损、毁或遗失,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2.3 查阅与使用不便
由于传统档案管理是基于人工管理,或者虽然实现了计算机管理,但只是基于单机管理模式。当用户需要对某一信息进行查询或使用时,就不得不必须到现场,通过档案管理人员从大量的信息中手工查阅,有时,只是一个小小的查阅要求,却可能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还不能保证查阅成功,效率极低。
为了克服以上缺陷,在计算机网络高度发展的当代,我们完全可以采用网络化的管理模式,变手工管理为计算机、网络管理,将各类档案信息采用统一的技术标准,通过统一的技术规范,进行数字化处理,使之能够适应计算机网络管理的需要,同时,也便于保存与查阅,实现网络查询,完全不必亲自到现场、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在授予的相应权限内进行查询。
3 管理内容的变化
传统管理模式下,管理的原件主要是一些文本文件,如各类表格、各种小结等,再辅以各种复印件,如各类证书的复印件等,还有就是一些磁带、磁盘、录像等原始资料。管理内容形式单一,并且管理内容很难全面,同时,对于其真实性的验证存在一定的困难,如获奖证书,由于原件必须交由学生本人保管,而复印件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可能存在造假的行为,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当的责任心与专业能力,能够鉴别与剔除各种虚假信息。而到了网络时代,所有的信息都进行数字化处理,由于数字存储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信息已完全能够作为有效档案信息同步存储,而无需在查阅时从其他途径进行多媒体信息的查询。档案信息由纸质媒体为主向多媒体方向的发展,必将有力的促进档案信息管理内容的进一步丰富与完善,使得档案的内容更加能够全面的反映与展示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经历,这一方面,许多的电子档案都已经能够完美的实现,使得档案信息不光是学生成长过程的记录,也成为学生成长的一个有效的添加剂,使得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与评价中促进自身的不断反思,从而促进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这一点在《条例》的第十五条中也反映出来了。
4 管理理念的变化
光有管理手段的变革,管理内容的变化,对于档案管理而言是远远不够的,档案管理是人的管理,这就要求我们的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在管理理念上发生根本的变化。
传统思想中,档案信息是非常神秘的,档案只是作为一种记录手段,很难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学生对自己档案中的内容知之甚少甚至是一无所知的,因此,档案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就发挥得极其有限。而在网络时代,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已参与档案的管理,档案管理人员充当守门人的角色,这样,既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也有效的发挥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得他们在管理自己档案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反思,不断的提高自己。档案管理人员在充当守门人的角色时,其实也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如对档案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把关、建立档案的索引机制,这就要求我们的档案管理人员不光要精通档案管理的相关专业知识,还要熟悉计算机、网络技术等。
5 档案应用方式的变革
前面提到,传统的手工管理时代,档案应用率很低,特别是大学生的档案信息,基本都是无人问津的,这主要是由于手工管理本身的特征决定的,在手工管理时代,档案查阅时,用户需要直接接触有关的原始文件,而一旦原始文件被恶意篡改,那将是灾难性的,为了保证档案文件的原始性,许多的高校对档案信息的查阅都进行了极其严格的限制,使得不光学生等普通用户无法接触,有时课任老师甚至班主任都无法按需查询相关学生的有关档案信息,使得档案的教育功能无法发挥。
应用了计算机网络管理后,由于档案信息中存在的只是原始信息的数字化形式,而对于计算机数据,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保护,从而确保了信息的完整性、原始性与真实性,同时,可以根据各类不同人群设置不同的查询权限,使得用户只能在自己规定的权限内查阅到相关档案信息,从而保护了档案信息的机密性。
6 学生档案获取方式的改进
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学生档案信息的管理,就需要对档案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使得学生档案信息的获取方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由纸质信息向各种媒体信息发展。对于纸质信息,可以通过扫描、拍照等形式进行数字化处理,在接收档案时,可以要求档案提供者直接提供电子版的信息,同时,将其与原始的纸质版信息进行一一比对,确保其真实性。为了防止电子信息被恶意篡改,可以通过诸如数字水印、数字加密等方式对各种多媒体信息进行数据加密。总之,需要通过各种技术手段确保电子档案信息的真实性。
当然,档案管理的内涵还是内容即信息的管理,充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生档案的管理,只是为了最大限度的简化管理和使用的复杂度,其最终目的仍然是档案内容的管理,不能本末倒置。
一、长江上游的自然地理态势
长江发源于我国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自西向东主要流经四川、湖南、湖北、江苏、江西、浙江等地,终在上海注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流域面积180余万平方公里,为亚洲第一长河。位于长江上游地段的主要是青藏高原东缘的高原地区和四川盆地。据地质学家考证,青藏高原远在第三纪末期时,海拔仅一二千米,气候温暖湿润,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后来,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发生猛烈碰撞,导致这一地带隆起升高,形成面积达22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巨大高原,号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属典型的高寒区,气候条件恶劣,人类活动受到很大限制。史前时期更是如此,人口稀少,因而难以成为中国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
四川盆地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则非常优越。自古以来就十分适合我们的祖先生存繁衍。四川盆地地处四川的东部,周围高山环绕,盆地内有连绵起伏的丘陵和我国西南最大的平原--成都平原。长江干流横亘四川南部,其自北而南的岷江、沱江、嘉陵江、涪江和与从南向北流入长江的乌江、赤水河等大小支流的纵贯四川全境,构成一个水网密布、幅员宽阔的流域之地。同时,长江干流及其支流沿岸发育了众多地势低缓的河谷台地和山前地带,这里土质、水肥条件良好,有着理想的农业起源的地理环境,是原始农业生产的有利地区。尤其是岷江支流,古代被当作长江正流,发源于岷山南麓。主要由岷江、湔江、石亭江、绵运河等河流自上游挟带的大量泥沙流出山口冲积的扇形地连接而形成的成都平原,又叫川西平原,总面积达1.2余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2.6%。这里土层深厚,富含铁、钾、磷等养料物质,土质疏松柔软,易于农业耕作,特别是水稻粮食作物的栽种。东部丘陵地带土壤肥沃,旱地水田分布甚广,适于多种农作物生长,如水稻、小麦等。受地形影响,四川盆地北部有高耸入云的秦岭、大巴山作天然屏障,冬季北方的寒冷气流不易长驱直入,气候温暖;夏季因太平洋、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丰沛,形成这里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这种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宜于农业耕种,具有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同时动植物资源相当丰富,是我们先民栖息生存,农业定居的理想场所。这些都为长江上游文明的起源、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客观的物质基础。
从大量发掘的考古材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早在旧石器时代,这一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就有人类狩猎采集,劳动生息,至今留下了许多丰富的文化遗存。50年代初,著名"资阳人"的头骨化石(2)的发现,足以证明远在数万年至10万年前,这里就是人类起源与发展的重要地区。70年代中期,汉源、铜梁、资阳等地又相继发现了大量属于旧石器时代时期的文化遗存(3),并出土了一些打制石器。进入新石器时代后,考古发现的文化遗存分布更为广泛,到目前为止,以川西成都平原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地区已发现和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达200余处。可以看出,新石器时代遗存数量的增多,规模的扩大,人口的急剧增加,无疑标志着史前文化水平的发展和提高,进而为长江上游成为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提供了可能。此外,四川所处的地理位置也独具特点,其北有古老的黄河流域文明,东邻发达的长江中下游文明,南有云南早期元谋猿人的发现,如此良好的文化氛围,极大地促进了长江上游文明的形成和走向成熟。
二、长江上游文明进程的探索
(一) 宝墩文化的发现,迎来长江上游文明的曙光。
大约从公元前4600年开始,长江上游出现了哨棚嘴文化(4),其分布主要在今川东长江沿岸一带。与此同时或稍晚一些,川西成都平原上发生了宝墩文化(5)。除此之外,川北的绵阳(6)、广元(7),川东北的通江(8)、巴中(9),川西南的汉源狮子山(10)等地区也发现了有大量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就目前诸遗存出土的考古材料看,它们都属于同一个大的考古学文化范畴,其中,以川西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为中心。宝墩文化相当于中原的龙山文化时期。这时宝墩的农业、手工业都很发达,并出现了多处大型中心聚落和城址,贫富分化明显,表明至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长江中上游迎来了文明的曙光。
这一时期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以磨制为主,大多通体磨光,有的刃锋锐利,留有明显使用过的痕迹。与农业有关的生产工具有石斧、石锛、石凿、石刀和石铲。可见,从清除杂草、开荒垦地、中耕播种到农作物收割,工具种类齐全,反映当时的农业生产较为发达,人们主要过着农业定居兼狩猎采集的生活。
陶器是人们的主要生活用具,仅宝墩遗址出土的陶器就达千余件(11)。制作方法为泥条盘筑加慢轮修整。经慢轮修整后的器形规整,器表打磨光滑。很多器物采用分体制作,然后粘接。陶器中的圈足尊、喇叭口高领罐等器物及其纹饰的制作都相当精细,尤其喇叭口高领罐的火候较高,叩之有声,可谓当时的精品,说明制陶技术已达到相当的水平。石器制作也很精致。部分石器选材考究,磨制细腻,如石凿,磨制精细且规整,石质较佳,个别似玉质,几可与玉器比美。由于石器制作技术的娴熟,因而玉器的加工制造更加精美。这一时期发现的玉器多为墓中随葬品。大量陶、石质纺轮的出现,说明当时纺织业也很发达,男女有了分工。房屋为木骨泥墙,经火烘烤,坚固结实,经久耐用。正是由于有了夯筑技术,使得营建大规模的城垣成为可能。这时一座座颇具规模的古城先后相继建立。
城址的出现是古代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迄今长江上游发现的史前城址主要是成都平原的新津宝墩(12)、郫县古城村(13)、都江堰芒城(14)、温江鱼凫村(15)、崇州双河村(16)和紫竹村(17)6座古城群,这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古城群之一。6座城址均建在平原冲积扇河流形成的相对较高的台地上,布局规整,大多呈方形或长方形。各城的面积大小不等,最小的都江堰芒城有12万平方米,最大的宝墩龙马古城达60万平方米,其余在20万-30万平方米之间,这与长江中游的城址相当。城内发现有大量的建筑遗迹、灰坑和墓葬,其中很多房屋的面积在10-50平方米左右。遗址的中心部分往往有少数面积甚大、规格颇高的中心聚落。1996年宝墩的鼓墩子发现一批规模较大的建筑群(18),面积约3000平方米。鼓墩子在当时明显高出四周地面约1米,且正好位于宝墩遗址中心,这似乎说明鼓墩子建筑群是一处明显高于其它建筑的中心聚落。它的出现表明,宝墩社会已经开始分化。只有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统治阶层,才有必要建造如此规模的中心聚落。因此,这种大型中心聚落可能就是上层统治者活动、居住的处所。
无独有偶,1997年郫县古城村遗址中部又发现了一座平面呈长方形,方向为西北-东南向,长约50米,宽11米,面积达550平方米的大型建筑(19)。该房址未发现有隔墙遗迹,此房间应为一个宽度不大,进深很长的通间,推测可能还有大型梁架结构。这与一般的建筑不同,当不是一般性居址。据房内留存的5个长方形台子分析,5个台子系卵石砌成,横向陈列于房址的中心部位,颇有规律,显然是有目的而为之。这很可能为一座大型宫殿或宗庙一类的礼制性建筑,应是当时上层统治者宗教祭祀和政治活动的中心所在。6座城址的四周均修筑有高大的城垣,至今这些城址地面上还残留有很多较完好的城垣遗迹。这些城垣采用夯土建成,夯层清楚,夯面紧密,出现了版状夯土工具,一般长多达50厘米、宽10厘米左右,这为修建大型城垣提供了条件。如,新津宝墩龙马古城垣(20),其周长3200米,宽8-31米以上,高度超过4米,土方量初步推算在25万立方米以上。如此厚实的巨大城垣,连同城内的大片房屋,尤其是城址中心部位的大型聚落建筑,我们认为,宝墩文化的这些城址已基本具备了城的条件,而且可能已是某种意义上的都城。因此可以说,至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地区已经迈进了文明的门槛。
宝墩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增加了财富的积累,也加深了贫富的分化,这在墓葬规模和墓中随葬品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宝墩文化的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中随葬品的有无、多少在不同遗址中不尽相同。有的墓中不但随葬品多,有时还随葬一些珍贵物品,有的墓中随葬品则十分简陋,有的甚至一无所有。新津宝墩遗址仅见的5座墓中均无随葬品(21),成都十街坊遗址的19座墓中有7座中随葬骨器(22),而广汉三星堆遗址的仁胜墓地则随葬玉石器(23)。由此可见,当时只有极少数贵族统治者拥有巨大的财富。
财富的集中也刺激了掠夺性战争的发生。早期四川境内,部落民族众多,大小诸侯国林立。原始社会末期,各部落为了扩充实力,不惜强取掠夺他人的资源和财富,因而战争烽烟四起,连绵不断。为了免受战争的惨祸,更为了抗击强敌的入侵,各部落首领纷纷在其住地周围筑墙挖沟,造城设关。于是,一批规模空前的城址群在川西成都平原犹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并成为当时成都平原上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宝墩龙马厚实高大的城垣也反映了当时这一地区战争的频繁和激烈程度。这时还出现了专门性的兵器,如石钺等,制作精致。随着阶级对立的加剧,贫富悬殊的加大,战争变得愈加频繁和激烈。社会处在剧烈动荡和进一步分化中,同时也在迅速进步与向前发展之中,随之而来的将是一个崭新的、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三星堆文明。
(二)沉睡三千余年的三星堆文明的苏醒,长江上游文明引起世人的关注。
大约从公元前3700年开始,长江上游进入了三星堆文化时期。这时,哨棚嘴文化和宝墩文化先后相继衰落,代之而起的是一种以陶小平底罐、高柄豆、鸟首形器等为特色的新型的考古学文化,以成都平原的广汉三星堆遗址(24)为代表,故称"三星堆文化"。该文化在承继宝墩文化因素的同时,又受到中原二里头文化的强烈影响--中原二里头文化南浸,最初在长江中游鄂西地区稍作停留,然后由鄂西地区溯长江西上进入四川东部,再由此折而西北上,最后向川西成都平原渗透,三星堆文化就是在这股强大外力的作用下产生,并进而发展为三星堆文明。与三星堆文化相类似的古文化遗存,主要有川西的成都、雅安、汉源和川东北的阆中以及川东的长江沿岸一带,初期阶段长江中游的鄂西地区亦成为三星堆文化的分布范围。在这样辽阔的地域内表现出三星堆文化的特色,反映了该文化兴盛强大的历史面貌。这一时期三星堆遗址所出规模宏大的铜器物群,表明三星堆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特别是两个大型祭祀坑和数以千计的铜、金、玉、石、陶等不同质地的礼器、神器、祭品的出土,以及三星堆大型中心聚落和厚实高大的城垣的发现,都展示出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长江上游文明已经正式形成。
三星堆文化的农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生产工具数量增加,种类也有所增多。尤其是锄形器的出现,表明当时已进入锄耕农业阶段。谷物收割工具石刀形制的改进,提高了劳动效率。成堆的兽骨和大量和陶塑铜制动物,表现出畜牧业发展很快。众多铜制陶质酒器的出土,既反映了酿酒业的发展,也表明粮食有了剩余。
手工业方面,新出现了制铜业。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多达500余件(25),有铜雕像群、礼器、神器、法器等种类。如此规模的青铜器物群反映了当时青铜铸造业的高度发达。这批铜器体形高大,纹饰繁缛,足见青铜的冶炼与焊铆连接技术已具有相当先进的水平。其制作工艺之精湛与造型之精美,在同时代诸考古文化中无与伦比。玉石器的加工制造向高精化发展,且数量大增,件件珍贵。玉器制作较好地运用了锯、凿、挖、琢、钻、磨、雕刻、抛光等工艺。有些玉器上的透雕和线刻画堪称艺术珍品,有些玉器制作规整细致,以玉璋最为引人注目。其特点大而薄,长度一般在20-60厘米之间,最长者在1米以上,而厚度仅1厘米左右,凡此等等,无一不显示了当时玉石器加工技术的高超和娴熟。陶器制作有了新的发展,地方特色鲜明,器形以高柄豆、、小平底罐、圈足盘、壶、瓶、鸟首形器等构成这一时期最重要的陶器物群。发现数万余件陶器、陶片。部分陶器采用了轮制技术,纹饰十分丰富。大型夯土、土坯砖城垣和木构梁架中心建筑群的出现,表明建筑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不同质地、多种形制纺轮的出土,说明纺织业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青铜大立人像身着的长襟"燕尾"服饰(26),显示了当时缝纫和刺绣织锦技艺之高超水平。金器加工、漆器制造和酿酒业也有很大发展。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手工业门类齐全,铜器、玉石礼器和陶器的数量具有相当规模,其加工制作技艺更胜一筹,且拥有独立的制造加工作坊和一大批脱离农业生产而专门从事各种手工业生产、技术非常熟练的工匠,说明当时已完成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行业。
此外,三星堆遗址还出土数量众多的海贝、铜贝和玉石璧瑗(27),反映商品交换、货币经济已经出现,说明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已经开始。
总之,三星堆文化时期,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商业贸易的迅速出现,推动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巨大变化。雄厚的经济基础为三星堆上层建筑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证。这时的三星堆已是一个规模宏大,功能设施齐备,具有了国都性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三星堆遗址(28)位于成都平原广汉市境内的鸭子河与牧马河之间的台地上,是目前长江上游地区发现的诸遗址中最为重要的考古文化遗址。这是一个由30余个文化点构成6个大的遗址分布区域,共同组成总面积达12平方公里的大型遗址群。考古发现三星堆遗址东、南、西三面为人工夯筑城垣,北面以鸭子河作天然屏障而形成的面积达3.5平方公里的大型古城,这样大的城址在全国尚属罕见。古城布局不太规整,南宽北窄呈梯形状。东城墙由主城墙、内城墙和外城墙三部分组成。主城墙顶部系用土坯砖作为建筑材料,这在同时期的城墙修筑中是少见的。城内发现大量的建筑遗迹,现已发掘房屋40多间。房面分方形、长方形和圆形,以方形和长方形为主。有面积仅10平方米的平民小房,也有面积超过60平方米,其中,最大的一间进深8.7米,面阔23米,面积达200平方米,且数间相连,并具有木构梁架的大型宫殿式建筑。房址间有散水设施和引水出城的沟渠。这样精心建造的大型聚落,足见其规格之高,表明它是上层统治者集团活动的处所。同时,居住区发现有丰富的陶器生活用器。陶酒器独领,酿酒的高领大罐,饮酒的觚、杯,盛酒的瓮、罐、壶,温酒的以及舀酒的勺,一应俱全。陶食器数量也很多,碗、碟、盘、豆、罐等日常生活用具,应有尽有。各种精美的工艺陶塑有虎、象、牛、猪、羊、鱼、蛙等,如此之多的陶塑工艺品出土,这在同时期诸遗址中是绝无仅有的。玉石器主要是璋、璧、圭、琮、矛、斧、斤等高档消费品。还有雕花镂孔的漆木器。等等。这些丰富的生活用品和高档消费品显然不是为一般平民所拥有,而是为少数贵族统治者所垄断,进一步说明三星堆遗址当是一批社会地位颇高、且掌握一定权力的特殊阶层活动的中心。该遗址出土的两件双手反缚、跪坐的石人雕像,应为奴隶形象,反映了奴隶制已经存在,阶级发生了严重分化。
更为重要的是1986年三星堆发现了两个大型祭祀坑(29)。坑内有次序地分层堆满了各种形制奇特,不同质地的玉石礼器、金器、青铜人像、象牙、骨渣等数以千计的文物精华。这些器物不仅在四川是首次发现,而且在全国也极为罕见。如金杖(30),长1.42米,重近500克,刻有精美的鱼鸟图案和人头像,这是国王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力的象征,是国王最高权力的标志物。数十件与真人大小相仿、神态各异的青铜人像和人面像,代表各诸侯首领,其中高达2.62米,重180多公斤的青铜大立人像(31),是目前所知我国最大的青铜雕像,有"东方巨人"之称,这应是以巫师身份出现的国王,表明当时国王是集政权、神权于一身,三星堆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实体。两株高大的青铜神树作为沟天通地的祭祀用具最为引人注目,青铜、尊作为礼仪用器,其他各类铜器都具有宗教祭祀的性质。玉石器也是如此,其礼仪用器多达千件,玉琮、玉璧用于宗教仪典,玉斧、玉戈、玉矛、玉剑作为仪仗,象征威武的军权,玉璋代表礼仪用器。象牙、海贝等为奉献给神灵的祭品。可以看出,当时三星堆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礼制体系。如此隆重盛大的祭祀活动必定是一个实力强大的王国,以及一个享有崇高威望、拥有最高权力的国王才有能力举办这样的活动。城内还发现有制陶窑址、玉石器加工作坊以及大量的手工成品、半成品、坯料磨石等。遗址内出土的陶质坩锅、青铜熔渣结核和铸造青铜器的泥芯,也表明这里已拥有大型铸铜作坊。毋容置疑,三星堆所出土的大量精品文物非本地制造莫属。以上各个方面无一不透射出浓浓的王都气息,反映三星堆正处在一个兴盛的奴隶制国家时期。
早期殷商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观念。祭祀与战争相提并论,同时被看作为国家的头等大事。而三星堆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和众多玉石器精华,以及大量金器、象牙、海贝等重器都出现在两个大型祭祀坑内,足见,宗教祭祀在当时三星堆社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战争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三星堆遗址出土数十件青铜、玉石兵器,说明当时战争的激烈和经常化。当战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和一定规模时,必然会产生强大的军队。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神器底座发现有武士雕像,反映了军队已经出现。军队是国家运转的重要机器,因而军队的出现,标志着奴隶国家已经建立。国家乃文明的集中表现。至此,一个崭新的、高度发达的长江上游文明--三星堆文明已经走向成熟,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十二桥、金沙遗址的发掘,展现长江上游文明进程的步伐。
大约从公元3100年开始,盛极一时的三星堆古城突然被废弃,举世瞩目的三星堆文明亦随之终止了在该地的发展,神秘地消失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之中。这时,有着与三星堆同样发达的十二桥文化(32)在成都地区悄然兴起,其时间从商代晚期经西周到春秋中期,形成了长江上游文明在成都平原继续发展的历程。十二桥文化完全是从三星堆文化中脱胎发展而来。前期承袭了大量三星堆文化因素,到十二桥文化后期,三星堆文化基本消失,新的十二桥文化面貌开始出现。十二桥文化仍以成都平原为中心,其分布范围为川西的青衣江大渡河流域、川中的嘉陵江流域、川东长江沿岸(33)、长江中游的鄂西地区以及陕南汉中地区(34)都发现有相类似的古文化遗存。十二桥、羊子山、金沙等重要遗址所出的遗迹和遗物,展现了长江上游文明发展前进的步伐。
这一时期与农业有关的生产工具又有所增加,新出现了大量的翻土工具--鹿角器(35)。多种耕作农具的使用,表明了农业生产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防洪灌溉技术日趋成熟,出现了多处农田水利工程和治水设施。1985年在方池街遗址(36)发现一处系人工用竹篾络卵砾石砌筑的水利工程,这是目前成都平原发现最早的水利工程。大量动物骨骼的出土,反映了家畜饲养业的进一步发展。据方池街、指挥街等遗址的动物骨骼鉴定材料(37)证实,家养动物有猪、狗、牛、羊、鸡等种类,其中家猪的材料最为丰富,约占家养动物的75%。家猪又"以半年至一年半之间个体为主"。可见,大多数已为成年猪。家猪的饲养与农业生产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陶器制作技术也有进一步发展,种类更加丰富,以夹砂陶、灰陶为主。典型陶器以尖底器、喇叭口罐为重要特色,并贯穿始终,前期继承三星堆文化因素,后期大量出现绳纹罐、釜和瓮。玉石器加工制作更加精细,打磨更加规整,器表光洁,玉器的开料使用线割、锯割、板割等多种方法。金器独具特色,金沙发现近300件。其加工制作技术更加精湛和娴熟,不少金器成为同时期金器加工之代表作。铜器数量大大增加,仅金沙遗址出土的铜器就达700余件,多数器型偏小,制作更加精美,工序也较为复杂,很多器型从三星堆沿袭而来。大量磨制精细的穿眼骨针的出现,反映了纺织缝纫业的进一步发展。建筑形式多种多样,有木骨泥墙式建筑群,也有大型干栏式木构建筑群。
十二桥文化大型遗址群主要分布于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带,即今成都市区偏西。自西向东由抚琴小区(38)、十二桥(39)、方池街(40)、指挥街(41)、岷山饭店、岷江小区(42)和目前正在发掘的金沙遗址(43)等组成,绵延10余公里。十二桥遗址为一处商代大型干栏式木构建筑群,位于今成都市区十二桥。该遗址占地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其中,木结构建筑分布近1万平方米。有屋面悬空,下为木桩支撑,平面呈长方形的干栏式小型房屋,也有地梁直接与地面接触的大型建筑。有长约12米的地梁,其上凿有规整的方形和圆形卯孔,柱洞纵横对应整齐,推测上部已形成较为规矩的大型梁架结构。很有可能这是带有庑廊的大型宫殿类建筑。小型房屋与大型宫殿建筑相互连接,互为配套,构成一个规模庞大的木构建筑群。
目前正在发掘的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区西郊,现已探明的分布面积约3平方米公里。尽管至今尚未发现城垣遗迹,但从已发现的大规模建筑、灰坑、墓葬等遗迹和众多惊世骇俗的珍贵遗物来看,足以说明成都就是继三星堆后又一个国家级的重要都邑所在地。考古发现该遗址内有一定规划和功能分区,每个区内又有一定的布局结构。三合花园宫殿区发现大量房屋基址,其中有5座房址,均为大型排房建筑,布局很有规律,长度20米以上,最大的一座F6宽近8米,长度在54.8米以上,至少有5个开间,面积在430平方米以上。这种成组的大型排房建筑可能是宫殿性建筑。遗址中南部出土大量房屋建筑,红烧土堆积,成排的窑穴,400余个灰坑,90多座墓葬,陶窑数座以及数以万计的陶器日常用器和一部分玉石器、金器、铜器等文物精华。陶窑均为小型馒头窑,面积约6平方米。由工作面、窑门、火膛、窑室组成。窑室多呈前低后高的斜坡状,是目前四川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窑址群。表明这是生活居住区、作坊加工区和一小型墓葬区。遗址内诸如跪人、卧虎、盘蛇等众多圆雕石像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墓葬区在遗址中部体育公园一带。遗址东部是宗教仪式活动区,也是金沙遗址最重要的遗存分布区,这里约8000平方米的范围内出土了大量精美绝伦的珍贵文物,金器、铜器、玉石器等礼仪用器2000余件以及众多的象牙、龟甲等祭祀珍品。该区还发现了三处特殊的祭祀遗迹:一是象牙堆积坑。坑内有规律地平行放置大量象牙,最长者近1.5米。从断面观察,共分8层。数以吨计的象牙出土为全国所罕见。伴出有玉器和铜器;二是石璧、石斧、石璋形器半成品分布区,面积约300平方米;三是成片的野猪獠牙、鹿角、象牙、陶器、美石集中分布,面积约300平方米。金沙遗址出土的重器,如金冠带,系用金条锤打而成,长59厘米,宽4厘米,其组合图案与广汉三星堆金杖上的鱼鸟图案和人头像十分相似,同样具有王权的象征。玉器历来作为贵重物品,上乘的玉器价值连城。遗址内出土的玉器主要是礼器,数量之多,达900余件,是目前我国出土玉器最多的遗址。其品种齐全,几乎囊括了中国青铜时代玉器的主要种类,很多玉器还是第一次出土。以上都是一般邑聚所无法比拟的,居住在宫殿中的不是一般的部落首领,应是国家的统治者。
1956年羊子山发现的大型土台是目前我国先秦时期发现最大的礼仪性地面建筑。该土台为四方形台阶式建筑,台身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高10余米,厚6米,分上下三层。边墙用泥砖垒砌,中用填土夯实。估算用泥砖约130万块,土方在7万立方米以上(44)。规模如此宏大,雄伟气派,俨然是一座国家级的祭祀土台,是当时这一地区举行国祭活动的重要场所。可以看出,商周时期的成都已经形成一个综合国力十分强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一时期方池街、金沙遗址大量石人跪坐、双手反缚奴隶雕像的出土,反映阶级分化进一步加剧,奴隶制国家已经发展状大。贫富悬殊更加明显,表现在墓葬中,约半数墓葬无随葬品,有随葬品的器物也不多,主要是陶器,只有5座墓随葬器物丰富,有陶器和一定数量的铜器、玉器,说明财富愈加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这样,必然会导致掠夺性战争的经常发生。这时出现了大量的铜制玉石兵器、如戈、矛、剑、钺等。彭县竹瓦街西周铜器窖藏(45)的5件一组的列和戈、矛、剑、戟等兵器同放在一个大陶缸中,寓意深刻,说明"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观念进一步得到了体现。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四川盆地迎来了又一个青铜文化的高峰,墓葬文化异彩纷呈,长江上游文明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四)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与墓葬文化并驾齐驱,共同演绎长江上游文明的繁荣。
大约公元前2500年开始,长江上游进入晚期巴蜀文化时期。考古发现这一阶段长江上游地区的文化遗存非常丰富,四川的巴蜀文化一枝独秀。出土文物以青铜器最为丰富,种类繁多,特色鲜明。发掘的遗迹主要为墓葬群,形制独特,颇具规模。无疑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巴蜀青铜器文化和墓葬文化的高度发达,正是它们把长江上游文明推到了发展的顶峰。这一阶段前期文化面貌沿袭了一些十二桥文化因素,自中期楚文化开始浸入,并逐渐产生影响。晚期巴蜀青铜文化的分布主要在成都地区,其范围包括四川各地以及陕南的汉中、长江中游的鄂西地区、贵州的北部、凉山、阿坝等周邻地区。
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青铜农业生产工具,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尤其是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兴修,起到了"引水以灌田,分洪以减灾"的双重作用。从此,成都平原享有"天府之国"(46)的美称。
陶器以夹砂陶为主,陶色以灰陶、灰黑陶、灰褐陶为最多。典型的陶器物群有釜、鍪、罐、钵等圜底器型和喇叭状小圈足豆、尖底盏、瓶、盆、器盖等。漆器制造业相当发达。这一时期出土的数量、种类都很多,大多为木胎漆器,其制作髹黑漆再朱绘纹样。绘画的手法单线勾勒加平涂。漆色有红、黑、棕三种。制铜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出土了一批特色鲜明、制作精美、组合规整的青铜器物群,有炊器、礼器、兵器、工具、乐器以及特殊的巴蜀图语、巴蜀印章和带钩,反映了四川盆地的青铜文化又一次兴盛起来。墓葬有船棺葬、土坑墓、木椁墓和悬棺葬。以独木舟式的船棺葬最具特色,也是这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墓葬。各墓形制独特,规模往往很大,如成都商业街船棺墓(47),为同时期的墓葬所少见。墓葬文化异军突起,丰富了晚期巴蜀文化的内涵。目前的考古材料发现,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出土于墓葬中,为墓中随葬物品。据墓葬规模和出土文物推测,这些墓主要为王侯一级寿终正寝之地。且看新都大墓遗存(48),其木椁长8.3米,宽6.76米,用木枋把椁内隔成棺室和八个边箱。仅该墓就出土青铜礼器多达188件,共20多个种类。有鼎、、、敦、壶、豆、釜、鍪、甑等饮食器,戈、矛、钺、短剑等兵器,削、凿、斤、锯、雕刀等工具。椁内还有小件铜器数十件,一方3.5厘米的"巴蜀图语"印章颇引人注目。另一件漆耳环,内底也绘有"巴蜀图语"符号。由此推论这可能是蜀开明九至十一世王侯的墓地。成都市百花潭十号长方形土坑竖穴墓(49),也发现有铜器47件,主要为礼器、兵器、工具等。1972年在涪陵小田溪清理发掘的三座墓葬(50),可作为川东地区战国青铜文化的代表。计出土文物180余件,绝大多数是青铜礼器。有大型铜编钟一套,共14枚,大小依次递减,厚薄不一,显系因音质而定。另有错银兽头饰件4件和错银云水纹铜壶、缕空双龙纹方镜、虎纽钅享于各1件。这些铸造精美、数量众多的青铜礼器表明,这里可能是巴国王侯的陵墓区。
2000年成都市区商业街发现一座大型船棺墓(51)。该墓为一墓葬群,是一座大型长方形多棺合葬的土坑竖穴墓。墓长约30.5米,宽约21米,残深约2.5米,面积约620平方米。墓向为东北--西南向。据考古发掘者分析,整个墓坑若不遭到破坏,葬具总量应有35具以上。墓坑现存葬具17具。其中,船棺9具,独木棺8具。船棺一般长约10.3-11.3米,直径约1.6-1.7米,带盖约2米高,最大的一具则长达18.8米。如此数量之多,体量之大,堪称全国之最。整个葬具用上等整木楠树木刳凿而成,形似独木舟。船棺的随葬器物相当丰富,有陶、铜、漆、竹木器等种类。以漆木器数量较多,造型精美,保存完好,漆器类型有耳环、盘、盒、簋、案、基座、梳子以及漆木器构件等。独木棺为陪葬(殉葬)棺木,只发现少量陶器,铜器仅2件,漆木器基本不见。其棺木也要比船棺的简陋许多。在墓坑之上还发现有规模同样宏大的地面建筑遗迹(52),布局规整,呈长方形状,现总长约38.5米,宽约20.5米,分为前后两部分,范围与墓坑基本一致。这种地面建筑与宗庙性质相似,主要是供祭祀之用。出土的遗迹、遗物诸如规模宏大的墓坑及其地面建筑、巨型船棺、多具殉葬的棺木、精美亮丽的漆器,尤其是大型编钟或编管漆基座表明,这是一处极为罕见的大型墓葬,充分显示了墓主人生前显赫的身份和崇高的社会地位,估计这是古蜀国开明王朝的王族墓地。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正是川东巴国与川西成都平原蜀国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与墓葬文化,共同演绎了长江上游文明的繁荣。
一、 结尾
战国末年,全国形势紧张严峻,中原七雄纷争,诸侯割据。而长江上游的巴蜀,人口众多,物产丰饶,战略位置重要,成了秦称霸中原,统一全国的首选目标。公元前316年,秦挥兵南下,一举灭掉了巴蜀。从此巴蜀纳入秦的统治之下,秦从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影响着巴蜀。秦文化大量渗透进来,巴蜀文化受到强烈冲击,到西汉中期,历经二千余年的巴蜀文化最终融合于统一多元的中华民族之中。同样,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长江上游文明从起源、形成到发展,经过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一度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百花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然而,百川归大海。长江上游文明最后汇入到统一多模式的中华文明大家庭中,这是历史的必然。 注释:
(1)(5)(32)江章华、、张擎:《成都平原先秦文化初论》,《考古学报》2002年
1期。
(2)《资阳人》,中国科学出版社1957年。
(3)《四川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载《文物考古的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
(4)(33)江章华:《川东长江沿岸先秦考古学文化的初步分析》,《中华文化论坛》200
2年2期。
(6)《四川绵阳边堆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90年4期。
(7)王仁湘、叶茂林:《四川盆地北缘新石器时代考古新收获》,《三星堆与巴蜀文化》
,巴蜀书社1993年。
(8)《通江县擂鼓寨遗址试掘报告》,《四川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8年。
(9)雷雨、陈德安:《巴中月亮岩和通江擂鼓寨遗址调查简报》,《四川文物》1991年6期
。
(10)马继贤:《汉源县狮子山新石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1》,文物出版社19
92年。
(11)(12)(20)(21)《四川新津宝墩遗址1996年发掘简报》,《考古》1998年1期。
(13)(19)《四川郫县古址村遗址1996年发掘简报》,《文物》1999年1期。
(14)《四川都江堰市芒址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9年7期。
(15)《四川温江鱼凫村遗址1996年发掘简报》,《文物》1998年12期。
(16)(17)(18)江章华、、张擎:《成都平原早期史前城址及其考古学文化初论》
,《苏秉琦与当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
(22)(23)朱章义、张擎、王方:《成都金沙遗址的发现、发掘与意义》,《四川文物》
2002年2期。
(24)(28)《广汉三星堆遗址,》《考古学报》1987年2期。
(25)(27)(29)(30)《广汉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发掘简报》,《文物》1987年10期
;《广汉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发掘报》,《文物》1989年1期。
(26)《广汉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发掘报》,《文物》1989年1期。
(30)《广汉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发掘简报》,《文物》1987年10期。
(34)李伯谦:《城固铜器群与早期蜀文化》,《考古与文物》1983年2期。
(35)(39)《成都十二桥商代建筑遗址第一期发掘简报》,《文物》1987年12期。
(36)(38)(40):《成都市巴蜀文化遗址的新发现》,《巴蜀历史·民族·考古·
文化》,巴蜀书社,1991年。
(37)朱才伐:《成都指挥街周代遗址发掘报告》(动物骨骼鉴定),《南方民族考古》1987
年第一辑;《成都巴蜀文化遗址中哺乳动物化石》,油印稿。
(41)《成都指挥街周代遗址发掘报告》,《南方民族考古》1987年第一辑。
(42)资料现存成都博物馆和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43)张擎、周志清、朱章义:《成都金沙遗址的发现与发掘》,《考古》2002年7期;《
金沙淘珍-成都市金沙村遗址出土文物》,文物出版社2002年4月。
(44)《成都羊子山土台遗址清理报告》,《考古学报》1957年4期。
(45)《四川彭县西周窖藏铜器》,《考古》1981年6期。
(46)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
(47)(51)(52)颜劲松:《成都市商业街船、独木棺墓葬分析》,《四川文物》2002年
3期。
(48)《四川新都战国木椁墓》,《文物》1981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