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文章欣赏

文章欣赏

时间:2023-05-30 10:28: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章欣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文章欣赏

第1篇

一 审题及写作范围

本次作文的核心是“学会欣赏”。所谓欣赏,就是指人们用审美的心理、用审美的眼光,对客体进行细致入神的观赏和体味。围绕此话题写作范围很大。

可以让人学会欣赏大自然, 欢歌鸣叫的鸟儿, 粲然怒放的花儿,无语凝重的远山, 来去匆促的河流,空旷与落寞的戈壁, 令人怦然心跳峭壁。

可以让人学会欣赏人类几千来的人文艺术, 满怀崇敬地去欣赏一幅画,一首歌,一行字,一幢建筑物。

更重要的是让人学会欣赏人自身, 因为欣赏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理解和沟通, 也包含了信任和肯定, 欣赏是一种激励和引导, 可以使人扬长避短, 更健康的成长和进步. 其实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渴望别人的欣赏, 同样每一 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别人, 学会欣赏是一种爱, 人与人之间在互相欣赏之中, 世界才能充满爱!

当然还有其他事物。如生活,生命等等。

二 文体及思路

1、一般思路

本次作文的中心是“学会欣赏”,“学会”两个字最重要。为何要学会欣赏,如何学会欣赏, 写成议论文是很容易想到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此最常见的观点是“要善于去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长处”,去“就有道而正焉”等等。写出这样的中心,再加字通句顺,文章的基准分就有了。

2、拔高思路

A 聪明的学生,或者说会写的学生,会在“学会”与“欣赏”两词之间再展开一下,文章就会更深入、更充实一些。如:“辩证地看别人的优缺点”,“如何看到别人身上不被常人注意的长处”,甚至“要学会欣赏别人的缺点”,“会欣赏也要一分为二”,“学会欣赏的目的是‘正己’”等等,在这些方面有所论述,生发开去的文章,往往得分较高。

B 每次作文所给的话题都很宽泛, 的思路是将其具体化, 而围绕话题加前缀或后缀又是很有效的方法。如本次, 就可将话题具体化为 “学会欣赏自然”, “学会欣赏书法”,“学会欣赏建筑”,“学会欣赏他人”, “学会欣赏爸爸”,“学会欣赏老人”,“ 学会欣赏创伤”,“学会欣赏困境”,“老师应学会欣赏学生”,“领导要学会欣赏下属 ”,“农民学会欣赏农民”,“女人应学会欣赏女人”等等。注意这些话题往往是别人最容易忽视的, 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自然会打动阅卷老师。三种文体都可写。

C 本次作文写成记叙文有一定难度, 但是不是不能写, 最常规的思路如“我学会了欣赏父亲”这类题目就可写成一般的记人文章,再如“我学会了欣赏某个同学”这类话题,要保证三条∶第一所记之人是你曾轻视、甚至伤害、如今感到愧疚且有点味道的人;第二结尾围绕话题点题, 并用“时间已过去几年了, 其人,其事使我学会了欣赏别人”这类话进行升华”;第三拟个温馨点的题目,如“你在我眼里最美”、“心香一瓣”等等, 在加上故事本身的分量, 不会得低分。

作文中反映出来的问题

1、偏题走调。用不同的眼光看人看事, 这不错, 但以“什么样的眼光”, “什么样的角度”并非本话题中心, 什么样的“眼光”“角度”必须落到欣赏上, 有的文章通篇没有“欣赏”两个字。这当然偏题了。

2、不会议论。有的学生选择了“议论文”,但不懂“议论”。一是通篇写成记叙文,诸如“学会欣赏老师”。另一种是在举例论证时,“例子”中加入太多的记叙、描写。为何欣赏这个人,如何欣赏这个人,不在“为何”、“如何”上做文章,“叙”远远多于“议”,这就不符合文体要求了。

3、空发议论。全文反反复复地唠叨要“学会发现、欣赏别人的优点”,而“为什么”要“发现、欣赏”,“如何”“发现、欣赏”全然没有,也就是说既无“摆事实”,也没“讲道理”,这类空洞文章也为数不少。

4、材料俗套。要会欣赏“平凡人”身上的优点,是大多数学生的论点,而要“例证”这一观点时,则言必称“徐虎”,话还谈“徐素丽”,大量的重复、雷同 ;再就是举身边同学或自己的事为例,根本没有说服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生阅读少,积累少的毛病。

第2篇

关键词:语文阅读;欣赏教学;激励

长期以来,很多语文老师对语文教学的低效率和高消耗感到困惑,而在后来的思考中总结出:教师的引导作用被忽略,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角。然而,我们也许还遗忘了一个因素,就是本文中的主题——“欣赏”。下面我就如何做到真正的欣赏提出三点策略。

一、明确学生学习的主角地位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个富有个性和创意的活动,这个活动其他人无法代替。语文新课标提到:“学生是学习课堂的主角。”这告诉我们需要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主角,高度注意学生的愿望、本能、情感、诉求,建立有利于学生思考的氛围,积极激励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和学习,强化学生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吸取知识,并掌握这一本领。比如,在进行《船长》一课教学的时候,我会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这节课我们该学习关于船长的哪些背景?如何学习他的品质?”让学生来主导课堂,发挥他们自己的内在动力,使课堂更加富有成效。

二、创造利于学生发挥才华、用于思考与表达的环境

欣赏不只是运用语言来赞美学生说:“你真优秀!”而应是老师尽力去创造开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变身为学习的主角。课改这些年,很多地方都提倡在课堂中采用小组分别讨论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是一种简单的方式,更是结合了“欣赏教育”的内涵。下面是我在语文课文《略读与精读》教学中进行辩论比赛实践的情景:

辩论主题: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你愿意精读还是略读?

精甲:精读文章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精乙:精读文章可以让我们通过对局部精彩文字的思考,来抓住文章主人公内心的真实情感和想法。

精丙:精读能够让读者获得品读和身心的放松。

略甲:略读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让我们阅读更多的书籍。

略乙:略读能够让读者快速抓住文章的意思和思想脉络以及作者的情感。

略丙:经过同学的热烈讨论,我的内心产生了转变,我想在面对不同情况的时候,适时地选择精读或者略读。这样才能够有的放矢。

学生都在激烈辩论,有的学生同教师在不甘示弱地讨论着,还有的同学干脆将疑问抛给了来听课的老师。

学生有创意地思考和表达,这难道不是我们长期追求的最理想课堂么?

三、懂得发掘学生的个性

传授知识是学生和老师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很多意料之外的事情,用欣赏的眼光来对待学生,掌握机会指导学生开展思考性学习,常使学生感到非常高兴,上课的效果定会非常突出。比如我在进行文章《小稻秧脱险记》一文教学的时候,同学们全部都对文章中的化学药剂神奇的效果极其感兴趣,最明显的是下面两个段落:

稻田中的细雨不停地下。杂草毫无力气地说:“结束了,我们都……上不来气啦。”过了一会儿,杂草陆续都倒了下去。一阵阵微风吹过,稻秧们兴奋得翩翩起舞,他们补充了营养,而后挺起了胸膛。

这些杂草经过细雨慢慢地打磨,显示出毫无力气,过一会儿,陆续都倒下去了。这是非常让人开心的!

在我们动情地欣赏时,有一位学生突然问道:“老师,文章中的‘过一会儿’是指多久?”“估计就是几秒。细雨不断地下,就显得毫无力气,所以这个时间不多。”“应该是几十分钟。老师指导我们进行写作,我们过一会儿就完成了。”课上变得热烈起来。我就此引导:“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究竟课文中的‘过一会儿’是指多久呢?同学们在下课后可以接着讨论。”

缺少欣赏,就谈不上教学。欣赏需要在平等氛围下进行沟通,它是心与心的交流。欣赏如同一种技巧。通过欣赏的教育模式,我们将笑容引入课堂,将赞美送给学生,将欢乐带给学生。课堂上充满欢声笑语,教学必定可以事半功倍,进而使学生变成真正的学习者,拥有更为闪亮的时光。

参考文献:

[1弛.语文教育人文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第3篇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欣赏课文 培养能力

“欣赏”一词在词典里有两种解释:一是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二是认为好,喜欢。欣赏课文是指通过阅读、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去享受字里行间所表现的事物的美好,领略其中的趣味;也指学生认为文章在某个方面好,很喜欢。《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可见培养学生欣赏课文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欣赏课文是语文学习的最高层次。如何培养学生欣赏课文的能力呢?我在市级重点课题“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中,对这一方面做了探索。

一、充分感受课文,欣赏有了基础

欣赏课文要建立在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深入地理解课文,真切地感受课文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只有清楚地知道课文写什么,怎么写的,才能品味出文章写得怎么样,自己喜欢什么,什么是美的。为此,我们首先要在教学中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

小学生在阅读中,从了解内容,到熟知内容、再到感受、内化,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必须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先做课堂学习时间的主人,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每节课上都必须保证超过三分之二的时间给学生自我阅读、理解,或圈画,或想象,或小组讨论,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生活体验来理解课文,感受课文,产生属于自己的见解,形成一个新的知识结构,为学生享受课文所表现的美,领略其中的趣味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我们还要给学生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敢想、敢说。

小学生的思想单纯、天真,且爱憎分明,他们在阅读中往往都有一些自己的想法、看法,有的是零星的,有的是片面的,有的是阅读中一刹那萌发的念头,有时还十分离奇。我们要给他们一个空间,让他们去想,让他们敢想,不要用我们的思维过程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更不要把我们感受结果强加给学生。我们可以合作者的身份发表我们观点,与学生共同探讨。学生在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想法的基础上,才能真正领略课文那份属于自己的趣味。否则我们说得再美,学生也会无动于衷。

如:在教学《日月潭的传说》一文时,学生通过自学汇报说:“课文中‘两条恶龙吞吃了太阳和月亮,天地间漆黑一团’这句话写得非常好,恶龙连太阳那样的大火球都能吞吃掉,而且没有被太阳熔化掉,可知这恶龙的凶猛和本事大,那么要降伏这样的恶龙就是一件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事。”文中一句普通的交代故事起因的语句,却让学生联想到太阳的大,太阳温度的高,从而体会到文章中的恶龙的凶猛、本事大。这是教师不会想到的,而这的确为学生体会降伏恶龙的英雄人物的勇敢顽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就是学生自己的真正评说,也是课文真正的美。

二、掌握基本方法,欣赏有了途径

要达到任何目的,都必须有可行的途径。培养学生欣赏课文的能力,也要有可行的途径。为让学生会欣赏,我教给了学生一些基本方法。

1.思维方法

教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变对语言文字的抽象理解为直观形象的思维,即在阅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在大脑中展现人、事、物、情、境、景。让静止、抽象的文字变成迷人的图画,变成运动的过程,出现一个个鲜活人物,使之感染人、陶冶人、激励人。

2.表达方法

学生从课文的语言中感受到事物的美,领略到了其中的趣味,都想要表达出来,与大家分享,也想得到老师、同学们的夸奖,享受成功的喜悦。课堂上一般以口头评论为主,课后写欣赏文章,其一般格式为:

(1)树立观点。学生认为什么美,什么好。可以是文章的语言美,可以某一情境美,可以是某一人物的精神品质美,还可以是文章的结构、意境,等等。

(2)寻找依据,即在文中寻出能说明自己观点的句段。

(3)进行评说,即充分表达自己所发现美,说清美在哪里,自己所受到的启迪,等等。

三、展示个性特点,欣赏有了创意

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十分鲜明,总喜欢按自己喜爱的角度欣赏课文。不同的学生欣赏课文的角度不同,层次也不同,真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时时涌现出学生的无限创意。

如在《小燕子》一文的教学中,学生欣赏课文时,说自己非常喜欢的燕子,“燕子横掠过水面时,翼尖或剪尾偶尔沾了一下水面”一句,觉得燕子飞得又轻又快,还很顽皮。可见,燕子在学生心中是一个充满灵性的、十分可爱的小动物。

第4篇

关键词:高屋建瓴;语文教学;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300-01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分析课文,组织教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问题也缘于此。兵法云:“善攻者攻于九天之上。”教学也是如此,善教者巧在高屋建瓴。

俗语曰:“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讽刺的就是那些只忙于琐碎事务不看目标不辨方向的人。“只拉车不看路”现象,在语文教学中明显存在。分析课文,往往只沉浸在文章的琐碎字词句中,沉入其中,不能自拔,带着学生在文中左冲右突,还似乎觉得乐在其中,陶醉其中,篇篇欣赏皆如此,似乎觉得这就是欣赏课文的全部,如此教下去,如何识得语文教学“真面目”?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既能够深入课文中,又能够跳出课文外,这样方能高屋建瓴居高临下审视课文。表面上看这是技巧问题,实际上是观念问题。埋头文章中,这是为了理解课文而分析课文,无论分析多少篇都形不成知识体系;跳出文章外,这是高屋建瓴地欣赏课文,能够举一反三,体现教法,一举多得。当前的语文教学,需要这样的教学观念。观念决定方法,有了教学观念,就能生出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条条大路通罗马。没有教学观念,单纯追求教学方法,再多的"法"也只能是雕虫小技,教学观念才是教学的灵魂。

高屋建瓴地组织教学,居高临下地审视课文,要有体系观。语文基础知识有一个完整地的系,语文教学也需要在语文基础知识之上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像字音字形知识,标点知识,句子知识,语段知识,修辞知识,文言知识,文学常识;一般记叙文知识,议论文知识,说明文知识,应用文知识;小说知识,诗歌知识,散文知识,戏剧知识等,它们都有自己的知识框架。语文教学则需要在此基础上建立教的框架。建立了教的框架,就可以把多种多样的知识各种各样的文章固定在这一体系中,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避免教学中欣赏课文的盲目性。例如欣赏小说,则扣住小说的有关知识组织欣赏,从而提高欣赏小说的水平;欣赏诗歌,则抓住诗歌的知识组织欣赏,从而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欣赏散文,则把握散文特点组织欣赏等等:抓住了这些,就等于抓住了教学中的“神”,“神”聚则“形”活。

“形散神聚”是散文的特点,也应该是语文教学的特点。如果说观念属于教学的“神”,那么教法则属于教学的“形”。

高屋建瓴地组织教学,居高临下地审视课文,要有学法观。“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都强调重视学法指导。

根据语文的知识体系,根据教学的基本框架,重视学法指导,也能居高临下地审视课文。在课堂教学中,学法指导的理念就是教学的“神”,而指导学法的过程,就成了教学的形。无论教学中的方法如何变化,都以指导学法为目标,这就是教学中的形散神聚。教诗歌则指导学生掌握欣赏诗歌的技巧。教小说,则教给学生分析小说的方法。教戏剧,则培养学生鉴赏戏剧的技能等。有了学法观,就等于有了课堂教学的灵魂。有了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师的教就有了方向,学生的学就有了目标。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就是教法问题。只有建立了体系观,树立了学法观,教法就有了灵魂,有了教学的灵魂,无论什么教法都能产生神奇的效能。

第5篇

然而这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言语动作,却有着神奇的力量——因为——它意味着欣赏。

当你坐在观众席上时,你是否只是一言不发、默默的观看着舞台上的一幕幕?此时,你如果为表演者发出一声喝彩,给予一片掌声,或许他们会因为得到

认可而在舞台上释放着最耀眼的光芒;或许他们在那时出了意外,因你的鼓励而

在舞台上重获新生;亦或许他们因你的欣赏……

当你如鱼儿般游走在茫茫人海中时,你是否把擦肩而过的人视为一个完全的陌生人,面目表情的继续行走?遇见?离开?此时,如果你给行人一个发自内心的微笑,一个独到的眼神,或许他们会变得自信,认为自己并不是不能干,只是自己还没有完全认识自己而已,原来这个世界欣赏我的人大有人在,从而萌发奋斗的念头,一路向前;或许他们会变得谦虚,别人能够欣赏我,我应该做得更好……那么,这微笑会升华成天使的微笑,这眼神会成为造就信念的眼神,不是吗?

当你在不断评析别人的文章的时候,你是否只是一味地批评?假如你给这篇文章几下赞誉,作者或许会不那么自卑,相信自己的文笔;或许他会感激你,是你给了他勇气和力量……

学会欣赏,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一份情趣和光彩,为我们的心灵保留一方神圣。

当年,俞伯牙轻奏《高山流水》时,钟子期为之高声喝彩,于是钟子期便成了俞老先生的知音,流传一段因欣赏而成金兰之交的千古佳话。这不是欣赏的成就吗?

人生的欣赏犹如阳光雨露,滋润着每一株植物。欣赏是精神的鼓励,激励着没一个孤行无助的人,同时也造就了一个个哲人。

——老艺人在接头卖艺,因其琴声悠扬,令人感动。拉完一曲后,过路人纷纷献爱心,转眼间,钱已装满一个罐子了,但令人不解的是这位艺人并没有像普通艺人那样很快露出笑容。这时一位游人抬起手来,为其鼓掌喝彩,卖艺人的眼睛湿润了。可见,卖艺人是哲人,他等待的是欣赏,是知音。

第6篇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就是说,音乐能使学习达到艺术美的最高境界。适当的优美的乐曲与文章有机结合,能够烘托更高的艺术气氛,使文章的意境得到升华,在和谐动人的情境中,给学生一个联想的飞跃,从而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一、配乐教学。

通过多次进行配乐教学的实践,体会到它的价值在于:首先,由于产生艺术情境的吸引力,容易使学生全身心参与到文章中去深刻地感受,对于理解文章提高阅读能力大有益处。其次,配乐朗读达到以读代讲的效果,学生感情到位,精神专注,思想活跃,教师点拨启发一般问题容易完成。许多课文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与音乐巧妙结合的舞台和契机。如《爱莲说》可用悠悠深远的古筝曲配乐,《生命的意义》可用贝多芬《悲怆交响曲》配乐,《苏州园林》可用民乐曲《江南丝竹月》配乐,《醉翁亭记》的教学配上一段古典名曲《月儿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白杨礼赞》的教学中配以《我爱小白杨》烘托白杨树的伟岸挺拔的形象,收到了震撼心灵,引发激情的理想效果。《荷塘月色》一文我则选用了与文章意境近似的我国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作为该文配乐,收到了相得益彰、异曲同工之效。在乐曲的熏染下,同学们的感情得到陶冶和升华,沉醉在美的愉悦之中。

二、听音乐作文。

也就是选择一个有标题、情绪有变化的曲目,让学生根据标题随音乐的内容及其写作热情,打开素材宝库,随意去想象,去编织,去创作。音乐就像一把打开仓库的钥匙,把大脑里储存的记忆和材料抖出来,写出流畅感人的文章来。如我让学生听钢琴曲《愉快的假日》写作文,学生的想象力奇特,文章令人惊讶。有一学生是这样写的:夏日周末的早上,约好几位同学郊游,晴空万里,清风送爽。车轮飞转,穿过高耸的楼群,远离拥挤的人流,远离喧嚣的城市。暂离开妈妈的唠叨和老师的训斥。车轮飞转,跨过崎岖的小径,穿过碧绿的原野……

可以说,没有这段音乐,只靠苦想是难以写出发自内心的词句的。钢琴曲《大海》、《欢乐颂》、《春天的序曲》等等乐曲的音乐作文,都比一般作文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写得有意境,有激情,生动连贯。

三、课文的音乐欣赏。

为了更好的理解课文,我特意安排播放有关的歌曲或戏曲唱段来欣赏。如教学《木兰诗》可以欣赏演唱的《木兰从军》,或常香玉唱的《花木兰》。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可以欣赏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包括岳飞的《满江红》唱词,李煜的《虞美人》唱词等都不失为优美的曲子。几十年前,弘一法师那首最有名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用的就是一支外国的曲子。叶至善先生也曾为150多首古诗配曲,比如用内蒙古民歌《嘎达梅林》配《敕勒歌》,用加拿大民歌《红河谷》配杜牧的《泊秦淮》,唱起来都别有一番滋味。这对课文的理解和欣赏有很大好处,陶冶了学生的情操,缩短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在探索性的实践中,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以乐传情,使学生得到文学美学与音乐美学的双重熏陶。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文学作品,可用音乐来传达,使文学与音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让师生共同感悟文章的精妙。贝多芬大师曾说过:音乐应从男人心中烧出火来,从女人眼中带出泪来。此语道出了音乐与激情融为一体的关系。

综上所述,音乐与语文有着内在的联系,把语文置身于音乐的海洋中,使生动形象的优秀教材更光彩夺目,使学生的积极性更加高涨,从而提高阅读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学生会展开想象的翅膀,作文有话可写。 语文置身于音乐的海洋中,又可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的情趣,提高学生欣赏能力。

李克廷,安徽太和县李兴中心学校教师。

第7篇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语文 阅读欣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8-0234-01

长期以来,因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活动或多或少存在注重基础知识却淡化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倾向。这显然与素质教育理念以及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相违背。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笔者认为,从做好小学语文阅读欣赏教学的角度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不失为一种简单易行的好办法。

小学语文阅读欣赏教学旨在从培养学生“爱语文,喜读书”入手,努力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夯实文学底蕴。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重组、教学过程的优化、评价标准的改变等诸方面,多维度、多视角地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重新审视。语文阅读欣赏,是指学生对一切文学知识的习得和从中获得的美好情感的体验,从而真正激发起学生热爱语文,喜欢文学的兴趣,汲取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精神精髓,提高为人处事的人生修养。

一、对小学语文阅读欣赏教学的认识

吕叔湘先生所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他们会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欣赏。如果阅读教学,已经成了学生欣赏文学艺术作品的自觉行动诉求,那么,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大大提高,对文学艺术就会有吸引力,我们语文教学也就成功了。

1.研究阅读欣赏就是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文章再好,文学形象再美,如果学生本身不愿读,懒得读,视读书是苦事,没有兴趣,就无法使学生和作者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学生也就无法感悟到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更无法完成“课标”规定的小学阶段145万字的阅读量,也就谈不上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了。

2.研究阅读欣赏就是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性

语文学科既是语文知识的传递,听说读写能力的不断提高的过程,更是人格的不断完善和提升的过程。学生在赏析课文的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学会欣赏课文,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这也就是课程标准对我们语文教学的要求。

3.研究阅读欣赏就是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语文教学要“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个性。”教师就要以一个和学生站在不同角度,欣赏同一作品的欣赏者角色来对待学生。同为欣赏者,同为一件作品,由于所处位置不同,所拥有生活经历不同,所拥有知识水平不一致,那么理解感悟的结果也是不一致的,这样就避免了语文答案的标准化,一致性,教师就会以更广阔的心胸来对待学生的每一次应答和理解。

二、对小学语文阅读欣赏教学的思考

1.通过教学研究,初步构建起“阅读欣赏”的理论框架

通过研究,使教师进一步深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旨,进一步转变观念,确立语文阅读教学的“大语文”观,语文学习的大课堂观;树立“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学语文”的理念,拉近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阅读欣赏中入境、入情、入迷。

通过探索语文阅读欣赏教学的新模式,改变教师肢解课文、破坏整体文学作品的教学方法。让教师把握语文的整体情感脉络,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更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习得,把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融合。让学生在阅读欣赏中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获得审美能力、赏析能力、表达能力等文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2.通过研究、实践,提炼出阅读欣赏的新途径、新模式和新方法

文章是文学家生活和情感体验感悟后的精神产品,是多姿多彩的,是博大精深的。破解领悟作品,与作家对话的方式也应当是各种多样的。阅读教学不可能只有一种模式。让阅读变成欣赏,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是通过朗读、再现、联想等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美,文学的美,艺术的美,生活的美,情感的美。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相对压缩教师课堂讲解、分析的时间,拓宽学生阅读欣赏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激发兴趣,诱发动因,把破碎的文字变成有血有肉的整体形象呈现给学生,为学生更好地感悟、欣赏文学作品和其他艺术提供基本的知识保证和必要的方法。

3.通过研究、调查,对课内外阅读欣赏的材料和时间进行科学开发利用

3.1精选阅读欣赏的材料。开发与利用一切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有利于学生提高文学素养的阅读资源,因地制宜创编校本教材,感受错落有致,平仄有韵的文句之美;浓厚深沉,婉转动人的情感之美;可敬可亲,栩栩如生的形象之美;高远旷达,回味无穷的意境之美;巧妙深邃,富有逻辑的思辨之美等等。

3.2合理安排阅读欣赏的时间。通过初步调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一般安排在晚上,而一学期课外阅读时间一般集中在节假日和寒暑假。为使学生在日积月累、细水长流中提升语文素养,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边角时间”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必读时间、半自由时间和自由支配时间。

4.通过研究、总结,初步建构起多元阅读欣赏的指导评价机制

在阅读欣赏的研究过程中,教师可以确立以下几种机制,以更好地激励学生参与阅读。

4.1阅读指导机制。教师的指导,重点在课内,延伸到课外,使阅读欣赏逐步形成课内拓展到课外,课外补充到课内的良性循环流。

4.2信息反馈机制。教师设计每周一次的信息反馈表,及时了解学生课内外的阅读情况,相机进行了解、指导和督查。

第8篇

关键词:高职;音乐欣赏;教学方法

高等职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是“以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直接就业于某种职业岗位(群)为目的,对应的是一种需要“高级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训练”的职业”①。在高职院校的音乐专业课程设置当中,音乐欣赏课程是一门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音乐欣赏不是一门新课程,关于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前人已经做出不少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大多面对普通高校的音乐专业或非音乐专业学生。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今天已经有不少高职院校开设音乐专业。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的特点与培养方式决定我们不能固守前人的教学方法,要上好音乐欣赏课,除了教师不断完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不断探索适合高职院校的教学新方法。

一、 高等职业学院音乐专业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方法与现状

传统的音乐欣赏课的课堂安排通常是课堂的讲授与音乐欣赏结合起来。教师讲解一部作品时,首先讲述作品的创作背景、作曲家的生平及作品的表现内容,然后分割作品,分段细讲音乐表现了什么,是怎样表现的,学生则根据教师的讲解聆听音乐。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是音乐欣赏的接受者,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在位置上安安静静,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进入角色,安静地听,也有可能是没听懂而沉默无语。这种教学法由于没有教学反馈,教也就无从得知教学的效果。

这种情况下,有人提出在音乐欣赏课应当增加新的教学方法,例如把双向互动的教学观念、提问法、设问法、课堂讨论法、自学指导法等新方法引入到课堂当中。这些方法虽然能给课堂带来一定的效果,但还是未能达到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目标。

再者,这些方法在对于普通高校的音乐专业学生是可行的,因为,就现阶段的生源质量来说,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功底比较扎实,也相对具有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用以上讲授方法,效果也许不错。但是在现今高职院校中音乐专业的学生的基础较差,入学以前为了应付入学考试,所接受的音乐教育大多偏向技巧方面的教育,忽略整体素质的提高,大部分学生除了自己演唱或者演奏过的作品外,很少接触其他的作品。学生的欣赏习惯仅仅停留在通俗歌曲的层次,对严肃音乐尤其是严肃音乐当中的器乐、多声部作品比较陌生。有一部分学生虽然有欣赏严肃音乐作品的愿望,但由于知识面太窄,只懂得贝多芬、莫扎特等几个著名的音乐家,对音乐史当中大部分的音乐家和音乐作品比较陌生。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更加注重教学方法手段的改良与更新。

二、 改良旧的教学的方法――讲授法在课堂上的运用

对于知识性强的科目来说,讲授法最基本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可是,用讲授法来讲授音乐这门比较特殊的专业,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其原因就在于音乐材料的特点上。音乐的材料是声音,语言的表达也依靠声音,作为音乐材料的声音与语言的声音有着不同的特点,语言的的声音具有语义,每说出的一句话,一个字都有特定的含义,但是,作为音乐材料的声音,是没有特定含义的。“音乐中的任何一个声音都不会有确定的含义,它们是非语义性的。”②既然音乐没有一种约定俗称的意思,我们很难用文字或者语言来说明音乐的意思。因此音乐的材料的非语义性特征决定了音乐不容易被文字、语言所描述,决定了所有的艺术门类当中,它是难以言传的,并且它的难以言传性相对高一些,深入一些。

既然音乐的是没有语义的,是难以言传的,是不是音乐欣赏课就不需要教师的讲解呢?不是的。在作品情况介绍的时候,我们需要用语言来表达。例如,在介绍作品的背景、风格、作者等内容的时候,讲授的方法是非常适用的。

但是我们在讲授这些情况之后,学生还是不能深层次理解音乐。比如在讲马斯涅的小提琴曲《沉思》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讲授法交待:“《沉思》小提琴独奏曲, 原曲为朱尔斯・埃米尔・马斯涅的歌剧《泰伊思》第二幕第一场与第二场中间所奏的间奏曲,故又称为”泰伊思冥想曲”,常被单独演奏,成为小提琴独奏曲中经久不衰的名篇,也是马斯涅的代表作品。乐曲结构简单,为虔诚的行板,D大调,4/4拍子。乘着清澈的分散和弦的伴奏,主奏小提琴奏出了著名的抒情性主题……,小提琴曲独奏曲《沉思》是根据同名歌剧《泰伊思》所作于1894年。剧情为一个宗教故事,发生在公元四世纪的埃及。亚历山大城沦落风尘的女伶泰伊思由于受到修道士雅达那耶的感化,终于摆脱了花天酒地、纵情享乐的世俗生活,而皈依宗教。泰伊思在修道院里获得了宁静,同时也彻底失去了人间的欢乐,最终她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离开了人世。这段间奏曲表现了泰伊思厌倦世俗,而产生通过信仰宗教来求得解脱时的心态。由于这首乐曲旋律优美,华丽而富有色彩,刻画人物感情的手法颇为细腻,营造着一种朦胧的美,在小提琴独奏曲中,她始终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学生对教师讲授的内容可能都能把握,但是在欣赏音乐的环节中,他们不一定被音乐感动,陶醉其中。

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改良一下讲授的方法。首先,我们先把语言分为两类,一类是理性的、科学的语言,一种是感性的、艺术的语言。理性的、科学的语言注重自然科学逻辑思维,它的特点是非常精确。音乐的不可言传性告诉我们,这种语言来解释作品的情况非常适合,如果我们试图使用语言来描述音乐,解释音乐的内涵,语言就显得苍白无力。所以,在欣赏音乐的时候,我们就要转换另外一种语言――艺术的、感性的语言,带动学生的情绪。虽然感性的语言也不能够准确地描述音乐,但是感性的语言能够调动我们情绪,为音乐作品的进入,营造一定的氛围,使学生更容易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释放心中的情感,进入更深层次的欣赏。比如,同样一首马斯涅的小提琴曲《沉思》,在欣赏音乐之前,如果我们能够为学生朗诵一首在情绪上较为接近的诗歌作品,在学生沉浸在诗歌的情感当中,音乐音乐缓缓流淌出来,学生就更加容易投入到音乐的情感当中,为音乐所陶醉。学生就不会产生“听不懂”的感觉。

三、 通过实践训练加强学生的感性经验的积累

音乐欣赏课向来被认为是一门知识性较强的课程,一般上课除了实际音响体验之外,很少涉及到实践内容。培养音乐欣赏能力为什么要实践,又该以何种方式实践呢?

音乐的不可言传性告诉我们,要了解音乐这门艺术最好的方法是聆听,所谓聆听就是一个感性经验积累的过程。感性经验的积累是为了加深我们对作品的印象,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与其他美术、雕塑等艺术门类不同的是它不能提供一个时间或者空间上的实物,音乐的艺术随着时间的推移稍纵即逝。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当我们首次欣赏某一曲目时,随着音响的结束,音乐留给我们只有一个模糊的形象,我们很难通过一次欣赏就掌握音乐的组织形式、音乐的内涵。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一种对象作用于我们知觉的时间越长,它留给我们意识的印象也就越深”③譬如,我们要把文章背诵下来,我们需要不断地重复阅读文章,这样,文章留给我们的印象就越深刻。在音乐欣赏上,我们要领略一部音乐作品的美,基本前提就是多听,去熟悉它。才谈得上深层次体会音乐的基本要素和组织方式上的特点,体验音乐作品中开掘不尽的美。只有多听,才能解决深层次的欣赏和广泛地涉猎各种类型的的音乐作品,也就是解决欣赏的深度与广度的问题。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感性经验呢?短短时间的课堂只能让学生初步涉猎作品,显然是不足以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很深刻的印象,更谈不上深层次的审美。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后时间里多次聆听同一个作品,获取感性经验,便成了教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以往的方法是布置学生课后写读后感,这种方法往往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收效甚微。笔者的经验是在课堂布置作业各种新类型的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累音乐的感性经验。例如,给学生一首作品(mp3格式),教师讲解关于作品的情况,然后让学生独立或者以合作的方式,用ppt的形式设计一套画面(画面可来源于互联网上的图片),并随着音乐的播放自动播放画面,画面的内容不限,但要求学生开动脑筋用图画展现音乐的色彩、音响的浓淡。这种作业形式比较新颖,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完成作业,通常学生都需要反复多次带着思考来聆听,这种方式,对于学生欣赏大型器乐曲有一定的帮助,尤其是大型器乐作品、无标题音乐。从而解决学生欣赏深度的问题。

第二种方法,让学生做简单的唱片策划,可以解决学生欣赏的广度问题。方法是是给学生一个主题,例如婚礼音乐、葬礼音乐、经典小提琴作品、十大序曲等的题材,让学生在课后通过互联网大量涉猎各种音乐作品,从中挑选符合唱片内容的作品,并把选曲的思路写出来,然后查阅资料,为每一首作品写一小段介绍性的文章,作为唱片封面的内页。学生通常对与工作相关的实践充满热情,他们为了筛选作品,就会在课后的时间大量聆听多个不同的音乐作品,为了写介绍性的文章到图书馆翻阅资料。这样的训练过程虽然不是一个单纯的欣赏过程,但是,通过这个训练,我们确实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一种欣赏音乐的能力。笔者以06级的音乐传播专业为试验,经过一年的讲授和实践,效果非常明显。学生的反映是,能听“懂”大型器乐作品。

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学生这一群体,有着自身的特点,作为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深入地研究教学工作,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出更多适应新时期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注释:

①肖化移.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标准[M].上海:华东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6;5.

第9篇

每个人都有欣赏的能力,只是可能没有发挥出来。如何找到欣赏的能力,有两个关键。

你懂得欣赏快乐吗?想一想!为什么我们要出外郊游踏青?为了欣赏大自然。为什么我们会为别人庆功祝贺?因为欣赏他。为什么我们要努力上进,为了欣赏自己。如此,也因此,生活的周遭不是有许多值得欣赏的人、事、物吗?

不要告诉我:你不会欣赏。每个人都有欣赏的能力,只是可能没有发挥出来。你或许会问:“能力在哪里?”我没有办法说它存在于身体的哪一部分,但我可以告诉你它什么时候出现,它就在你感到心情平和、安详、愉悦时,或当你遇到压力而保持冷静、沉着、耐性时。

要如何找到欣赏的能力?这有两个关键:

首先,你要相信它是存在的。这很重要,试着比较下面两句话的差异:“时间会淡忘一切”和“你相信时间会淡忘一切吗”?我个人认为从科学的角度而言,时间本身没有意义,是人赋予它意义,所以时间不会淡忘一切,但你若相信时间会淡忘一切,一些事情就可能随时间而淡忘。同样的道理,每一个人内在都有其欣赏的能力,关键在于是否相信自己拥有。

其次,则是当它出现的时候,好好地珍惜它。如果你对它的出现不以为意或不喜欢,那它的出现可能会减少或消失。举例而言,即使过着粗茶淡饭的日子,如果你懂得欣赏,也会甘之若饴。反之,即使过着锦衣美食的日子,如果你不懂得欣赏,却也是索然无味。

欣赏是一种察觉、一种赏识、一种感激。一个快乐的人会扩展其不寻常的视野,善用积极的正面思考,并且常存感恩的心。

我最近碰到一阵忙碌和纷乱,除了面对新学期的教学、学生的论文指导外,再加上即将开展的科研计划,让自己在身心上都感到有些疲累。而当自己正苦思如何下笔写这篇文章,来回在书房内踱步时,蓦然有一个声音从心底响起:“嘿!你写的文章题目是什么?”是啊!我写的不是快乐吗?如果写的人不快乐,怎能让读的人快乐呢?于是离开书桌、走到阳台去,当清凉的晚风吹醒困顿的心灵时,心里开始自问自答起来:

一问:“你这一阵子过得很糟糕吗?”

一答:“不是,虽然有点疲惫,但是过得还舒坦!”

二问:“到目前为止,你想做的事还顺利吗?”

二答:“虽然事情很多,但能一件一件地完成。”

三问:“你觉得自己处理的能力如何?”

三答:“还行!”

四问:“有什么人、事物需要感谢的?”

四答:“有!我要感谢学校提供我舒适的住所和办公室,感谢周遭有同事、学生帮助我,还感谢……”

五问:“那么,你有什么不快乐的呢?”

五答:“没有,真的没有!”

在一阵子自问自答之后,自己的心情豁然开朗起来。回顾前些日子确实有忙不完的事,但都按部就班完成了,展望未来也有不少事等着自己去做。那现在呢?何不放宽心情、放下忧虑,休息一会儿?

欣赏是一种察觉、一种赏识、一种感激。“察觉”是以不同的角度去看事情,因事总有顺逆、圆缺之分,端赖自己欣赏的观点。“赏识”是发现自己和周遭他人的价值,因人原有长短、优劣之别,端赖自己欣赏的观点。“感激”是肯定生命中发生的一切,因人生确有顺逆、明暗之际,端赖自己欣赏的观点。换言之,一个快乐的人会扩展其不寻常的视野,善用积极的正面思考,并且常存感恩的心。

在做情绪管理或压力管理的讲座时,我常会在结束报告前提供听众一个在日常生活中可运用的压力调适建议表,也是提供自己培养欣赏能力的一些方法,值得好好体会和实践:

1.每天固定做一些运动或身体放松活动。

2.学习耐心倾听别人的谈话,而不打断他们。

3.阅读需要集中心思的书籍和文章,但不要速读。

4.吃美味的食物时,学习慢慢地去品尝。

5.在家里或办公室准备一个安静的地方,作为休息或静思之所。

6.安排一些未经刻意规划的休闲假期。

7.有些事在做之前,先想想是否有必要此时立刻要做。

8.有些事试着放手给别人,也许他会做得很好。即使做不好,也没什么大不了。

9.除了工作外,找一个能集中精神的其他领域充实自己。

10.以天或周来生活,而不要以秒表来过生活。

11.每次只专注一件事,不要花心思去想下一刻要做什么事。

12.避免与急躁、有竞争性的人打交道,他们会使另一个好强的人情况变得更糟。

13.不要喝太多的咖啡或酒类,试着以果汁和白开水来代替。

14.散步时不只欣赏风景,试着沿途交一些朋友,或和路旁小狗、小猫咪玩一会儿。

15.每天至少微笑五分钟。

好好地把握现在、活在当下,就会发现快乐、欣赏快乐,进而享受快乐。

欣赏快乐的同时,我们需要放下心中的忧虑,学习创造快乐。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早于1975年即证明了幽默对于治疗癌症有其意想不到的效果,并且与化学治疗是同等重要。举例而言,该医院某主治医生在治疗一位罹患癌症晚期的男士时,除了给予必要的化学和药物治疗外,还告诉病人和其家属有一个方法或许对病情有帮助,但必须全家都承诺做到,他才愿意说。为了家里男主人的生命,家人当然都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之后,医生交代的作业是,要他们全家人在晚餐后,每个人必须讲一个笑话,而且每天讲的笑话不能重复。起初,他们都觉得这医生很无聊,怎么会建议这个与治病无关的方法。他们虽认为这项家庭作业毫无意义,但为不失信于医生,他们开始进行讲笑话的家庭作业,每天不断地搜集不同的笑话。不知不觉中,全家每晚都在相聚的欢笑时光中度过,而且每天都期待这个快乐时光的来临。治疗报告的结果是,这个病人原来预计可能只有八九个月可活,最后却活了,而且每天都活得很快乐。

常有学生问我:“老师,你快乐吗?”虽然有时我会不快乐,但我在快乐时的答案一定是“我此刻是快乐的”。有些人喜欢缅怀过去,也有些人对未来感到焦虑,他们都不会快乐,因为他们遗忘了“现在”。

我并非只享受现在的快乐,不记取过去失败的经验,也非不计划未来,而是我努力把握现在,学习活在当下。因为我明白,奢求每一时刻都快乐是不可能,期望永久的快乐是不实际。因为我清楚,不积极地活在现在,哪能积累过去的智慧?不快乐地活在当下,哪有迎向未来的力量?

第10篇

读《怀念母亲之黄昏》有感

六一 李春凤

《怀念母亲》是一本绕口而富有哲理的书。读这本书时要保持一颗上进求学的心态,因为看这本书就像吃饭一样,要想不被噎着,还需要慢慢咀嚼,慢慢体会。好书是从不怕人人细细品味,读得越多,收获就越多。

黄昏这篇文章带给我的感觉是梦幻般的。想想吧!优美的语句都那么徘徊在我的脑海里,富有哲理的段落都那么富有挑战性,每一句的修辞都带着心旷神怡的风。黄昏是悄悄而逝的。但谁又知道它的美呢?有些人总爱忽略他们,我以前也是这样的。作者用自己手中的笔来提醒人们,不要错过了黄昏的美丽,不要再等下次。

受文章的影响,我也爱看黄昏了。它的线条变化莫测,就连颜色的变化都那么充满诗韵,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作者对黄昏知根求源,才写出了这篇散文。我觉得作者是在提醒我们虽然我们一生的黄昏那么的多,但每一次的黄昏都呈现了不同的精彩,不同的精彩都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觉,不同的感觉都激发了我们欣赏的源泉,欣赏的源泉使我们收获了许多知识宝藏。

我很欣赏这本书,欣赏字里行间里的每一个标点,黄昏的匆匆与黄昏的去处都尽在作者的脑海之中,作者的智慧真令人折服。这篇文章使我懂得了珍惜时间,使我相信了时间的来之不易,使我们看到了悄悄而逝,不留给我们一个痕迹,一个影子。宝贵的时间真值得我们正视。

第11篇

巴士卡里雅博士到底有什么妙方呢?他的妙方就是运用赞扬和欣赏。试想一个学生平时考试他们的成绩只有三十分,久而而之,谁还有学习积极性呢?学生不厌学才怪呢?因而在评价学生学习成绩时,若能针对学生学习程度出考题,题目难易以让学生通过思考都能恰好做出来为标准;有了进步后,再出更难点的试题,标准也是让学生费点苦功都能做出来,让学生通过思考都能取得好成绩,激发学生从学习中产生一种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这样就会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就会越学越带劲,可见赞扬是催人向上的最好动力,因而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不要吝啬真诚的赞扬和欣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师生都觉写作教学是一大难题,我们如果在作文评语上运用真诚的赞扬和欣赏,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作文评选中如何才能做到不吝啬真诚的赞扬和欣赏呢?

一、要做一个美好的发现者

作文对那些作文基础薄弱、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学生来说的确很难,他们写出的作文大多内容空洞,思维混乱,语无伦次,批阅这类学生作文,首先应打消他们严重的畏惧、自卑感,教师就要做一个美好的发现者,留意他们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通篇只有一两个词运用较准,你也可以抓住进行赞扬和欣赏。如:“这个词语用在这儿很贴切”,“你不仅积累了词语,而且能把积累的词语运用到自己的文章里”等等,学生看到教师这样的批语,便会感受到自己的本次习作是某一方面的成功,从而更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消除他们作文中的畏惧感,做一个美好的发现者,正如灵芝生长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角落,美好事物也往往存在于毫不起眼的地方。

二、尽量赞扬学生的行为和品性

赞扬怎样才能做到既有效力,又不养成别人骄傲自满的情绪呢?这就要赞扬学生写作中所显示的品性,如我布置学生写《我与妈妈 》一文,要求学生通过几件事突出人物的性格品质,某学生选取了几件真实的小事,抓住人物特点,表现妈妈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你则可这样写评语:“由于你选取了真实事例,抓住了人物特点,文章写得有感染力,从你的文章中了解到你有这样一位好妈妈,你真幸福啊!你的妈妈为你树立了做人的榜样,她对奶奶赤诚体贴的孝敬,对你无微不至的关怀,让老师也深深感动。”如果在点评中只赞他的聪明,则没有赞扬他真正值得被赞扬的原因,产生不出赞扬的效果。反而会导致学生养成骄傲自满的情绪,对学生就要做什么事就赞扬什么,有什么品性就表扬什么,这才是赞扬之道。

三、要学生欣赏童心、保护童心

学生写作是用自己的眼光看待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往往表达出独到的认识。教师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志去任意修改,但也不可无原则地给学生廉价的表扬,这就需要教师在平等交流中,用征求的口吻对学生指导,如学生写《雨中》时,写一个学生摔倒在泥水中,他这样写道:“他脸上是泥,手上是泥,衣服上是泥,裤子上是泥,浑自都是泥”你则可作这样的评语:“你观察得很仔细,如果写成他简直成了一个泥娃娃,是不是更简练些?”

四、让学生觉得赞扬是发自于内心

第12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审美

审美教育可以分为两层,一层是表像审美,是对现实存在事物欣赏能力的培养,另一层是意象审美,是对精神领域欣赏能力的培养。一般职业院校的学生都是有九年义务教育基础的,在掌握了必备的语文知识后,在审美教育方面还需要不断加以优化。中职院校语文教育的主要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更要通过对职业学校语文的学习,掌握未来职业岗位中的必备专业素养,以及优秀的口语交际能力。从职业院校相关的语文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出,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与口语交际方面已经作出了重点规划。

一、职业院校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意义

审美的表象能力很多人天生便具备,它是对一朵花的欣赏,对一座建筑的欣赏,有时也可以是对一个人的欣赏。而审美的意象能力,是需要后天的培养才能形成的,它是对一个人品格的欣赏,道德修养的欣赏,或者气质谈吐的欣赏。中职院校的学生即将步入成年人的行列,所以应该将审美的意象教育作为主要的教育任务,而这项任务是需要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中职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有《我的母亲》、《胡同文化》、《过万重山漫想》等现代文学,也有《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鸿门宴》和唐诗宋词等古典文学巨著。这些优秀的作品中,不仅有丰满的人物形象,更有他们身上优秀的品质以及充满智慧的处世之道。例如,老舍的《我的母亲》,文中描写母亲的勤劳、简朴、诚实,面对生活的艰难她依旧可以勇敢的认真的过着每一天。这篇文章的学习,不仅帮助我们的学生了解到母亲这个形象的美好,更可以学习到母亲坚强的一面。学习《胡同文化》,可以使学生对我国曾经辉煌的文化沉淀产生深深的自豪感。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使学生提前了解一些待人接物的方法技巧等一系列知识。如果可以使这些优秀作品中的人物品质和充满智慧的处世之道,渗入学生的思想意识中,使学生领悟到语文教学中的美,并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那么对他们的成长和身心健康而言,将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二、职业中学实行语文审美教学的措施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美的欣赏是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的。在课堂上,职业学校的学生们一般都是通过文章的阅读,对抽象的文学作品有个大概的了解。这样的教育方式,难免会使学生产生疲态,失去对语文课堂审美教育的兴趣。如果中职语文教学可以与现代信息化相互结合,尽量将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通过影像、视频等手段表现出来,实现学生对文章中抽象意识的具象了解。从而提高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水平。

(二)课堂之外的语文审美教育。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一直在推崇实践性教学,这同样适合于职业院校的语文审美教育。比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时,作者描写到“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这样的美景,如果无法亲眼目睹,那么在学习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审美教育就会大大折扣。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去接近荷花,观察水中的荷花,从文章所描述的角度,找出与文章相符的景色。或者,在学习汪曾祺老先生的《胡同文化》时,可以带同学们走进胡同,感受和观察胡同文化。将语文审美教育课堂拓展到实践生活中,不仅增强了学生对审美教育的学习兴趣,更实现了教育中的知行合一。

(三)拓宽审美教育的学习内容。对语文审美教育的培养不应该是太过肤浅的,更不能是单一的。语文审美教育与其它艺术审美是相通的。优秀审美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可练就。这就需要我们的中职教师,创造出更多了解美的途径,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一些好的艺术作品。例如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戏剧小说、诗词、名画、现代的音乐、影视、图片。在学习戏剧时,感受历代文人墨客优秀豪杰的高尚品德。比如戏剧《王昭君》,学习王昭君身虽为女子,但为了民族团结,毅然选择远离故土的勇气。学习屈原《天问》中对国家的忧患和自身的一股傲气。比如在读美国音乐剧《音乐之声》时,感受女主人公玛利亚的乐观积极,即使身处严肃的修道院,她也可以追寻自己心中的理想,放声高歌。面对不怀好意的人,她依旧保持善良,用智慧得到别人的尊重。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长期熏陶,培养学生各个角度的审美能力。

三、审美的真正核心

中职语文审美教育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真正的审美,不仅仅是对一件高雅艺术的鉴赏,更不是对一幅字画的侃侃而谈。真正的审美,是能够激起人们对美好生命的追求和自身优秀品德的建立。在遇到困难时,学习优秀伟人的坚忍不拔,坚持真理,永不放弃的精神。在怀疑自己时,可以立刻纠正方向,坚定心中信念。掌握真正的审美核心,不仅仅是我们积极面对生活的必备条件,更是我们被他人认可,走向人生巅峰的必要因素。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院校语文审美能力在教育中的贯穿,是非常有必要的。深入其中你将会发现,语文审美对自身修养的提高,对人际交往的帮助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样,从语文审美教育的角度来看,它也可以使语文课堂变得更加有人文特色。间接的培养出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爱,有效的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同时,使学生拥有发现美、热爱美、追求美的高尚精神,这对构建文明和谐社会,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作者:蒋雯 单位:江苏省无锡汽车工程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