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28: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田野上的白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刘益善
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吗?
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儿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东西便遣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享福吗?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回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子上。我为母亲捋了捋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送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选自《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分离》)
技法解码
“白发”是本文的叙事线索,是母亲的形象特征。作者着力描写这一特征,突出了母亲的辛劳,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怀念。文中主要叙述了母亲深夜敲盆赶鼠、母亲跪在田中插秧两件让作者心痛的事,且运用比喻、对偶、比拟等修辞手法,写出了母亲的吃苦耐劳、坚强、乐观和无私奉献。
文章开头“后来满头芦花”一句用乡村常见的芦花来形容母亲,既突出母亲头发斑白的特征,又切合母亲农妇的身份。而第三自然段中“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一句看似闲笔,实则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第四自然段中“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一句,既写出了老鼠的猖獗,又侧面表现出母亲的辛劳。
【学生跟帖】
祈求你的青丝
不要变成白发
高 梦
背过数十年的《游子吟》,写过无数篇的文章,今天的提笔,只为你。
“你说说你,怎么老是不让我省心……”
听,母亲的唠叨来了……
母亲是个慈祥而又和蔼的人,可她总是那么爱唠叨。即便我现在已经是个大孩子了,可还是逃不出她的“魔爪”。她的唠叨常常让我头疼,为此,我将母亲的唠叨称为“聒噪”。
可我却知道,那“聒噪”的唠叨是我一生的依靠。
因为父亲常年在外工作,生活的重担就全部落在了母亲肩上。她每天都要去地里劳作,晚上要做饭、洗衣服,还要照顾我和弟弟。刚年过40的她如今有些力不从心,虽无奈,却还是咬着牙,用瘦弱的肩膀为我们撑起一片天。或许是因为劳累,那“聒噪”的唠叨才会围绕在我耳边;又或许是孤单,总想找人说说话。
有时,凝望着疲惫的母亲,我的心里会感到疼:曾经美丽的母亲,如今脸上已生出一条条皱纹;细数着逝去的年华,头上的根根白发,都是操劳的代价。偶尔,我觉得她的唠叨如一首美妙的乐曲,令我留恋,令我陶醉。我知道,她唠叨是为我好。
母亲总是闲暇时洗衣服。此时的她哼着最爱的民间小调,布满老茧的手娴熟地揉搓着,像是在水中欢快畅游的鱼儿。此刻的母亲正徜徉在闲适与自在中。望着忙碌的母亲,我想为她写一首歌,用最普通的笔,最平凡的话,来赞扬她的不普通,来向世人诉说她的无悔付出,诉说她伟大的爱。
勤劳的母亲啊,站立着,如一棵高大的树;弯下腰,像一座坚实的桥;躺下身,是一条宽广的河。时光可以偷走她美丽的容颜,可以偷走她笔直的身躯,但无法偷走她的辛劳,她的伟大。虽然,时光正将她的青丝换成白发。
我和母亲平常很少交流,只因为她忙。可我多想对她说一声:我爱您!却总也说不出口,总也找不到时间。至于我对母亲的关心,更是少之又少。我惭愧,无法对她说出心中的爱意和感激,无法对她的付出给予回报。唯有祈求时光流淌得慢一些,让她的青丝不要那么快变成白发。
我挚爱的母亲,是那样辛苦,又是那样伟大,原谅我没有出众的文采,写不尽您的辛劳和伟大。
我现在只祈求您的青丝不要变为白发。
它仿佛是一缕青丝,逆风飘散着。浓淡不一,形状不定,映衬在古老淳朴的青砖白瓦外,成为一幅流动的风景,恍若隔世,清淡雅丽,孑然一身。她拥有着直指云霄的血统,又有着乡里儿女千回百转的愁肠。
炊烟蔓延着,盛开在灿烂的晚霞中,迎风而立。她用纤细柔弱的手指着前方说:那儿,是家乡。
黄昏的小山岗上铺开一路金色的乡愁。前方干净的田野上懒散地躺着几个草垛,一幅上了色的油画也不过如此。然而我却在这温婉宁静的画面中闻到了一缕炊烟的味道。这缕炊烟从老旧的房屋烟囱上蜿蜒而上,铺天盖地的气息弥漫了整个田野。这缕炊烟也偶尔从虚掩的门、半开的窗散开。从容不迫地飘荡,肆无忌惮地蔓延。
炊烟像孩童。表面看上去安分守己,心却在原野上纵情奔驰。她手拿着铜铃,一路敲着,把家的气息传到每个人的心坎里。她嬉闹着、玩笑着、奔跑着。她无拘无束地,把温暖传送到很远的地方。
炊烟又像老人。神色沉稳,目光苍远。她像水一般溢出房屋,正如老人敦厚明朗的庄严。炊烟能穿过地域和时空,扣动别人心中的弦,一如老人沉默时眼神中蓄满的沧桑。炊烟似乎太年轻了,可是她已经老了。
但炊烟最像母亲。她在每个傍晚安静地升起,日复一日纺织出一张缜密的网,挂不尽对儿女的牵挂。她渗入每一寸肌肤,每一缕白发,每一个眼神,每一声叨念。
也许最懂炊烟的是岁月。
一两炊烟,一壶月光,江畔的游子就着西风,将往事喝个够。一钱桂香,一寸愁肠,数来数去,还是最怀念故乡的炊烟。很多年了,只有那一抹清丽是家乡最美的容颜。
漂泊在外的人,总要带上那么一两炊烟,让那份亘古不变的宁静稀释浓烈的思念之情,让那如梦似幻的轻纱、旅途沉淀的铅华,让这氤氲的雾气,弥漫在飘香的梦中。蒙住岁月的双眼,一遍遍擦拭故乡的记忆,让她历久弥新。
那一两炊烟,好像是谁轻轻高唱的一首歌,哑哑的声线,斑驳了回忆的味道。
那一两炊烟,好像是阴霾过后,或厚重的云层里钻出来的第一缕光,在一片混沌里,清晰了岁月的味道。
那一两炊烟,好像父亲破旧棉袄里的烟草味,夹杂着繁重冗长的过往,映刻在流转光阴的梦里,完整了故乡的味道。
我愿将记忆中母亲的唠叨,父亲的烟草味,收割后麦田里草垛上的阳光,雨后山坡上青草的香味,和着这一两炊烟一起打包带走。她便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包囊,在日后干涸的路上,湿润我的心田,这是来自故乡最深切的挂念。纵使走到了海角天边,也会顺着记忆的铁轨,找到回家的方向;我亦想将她们刻经我的手掌,让她们在命运的纹理上重重叠叠,交映着流入每一个细胞,渗入每一根骨髓,随着岁月的流转吱呀地响着,传唱着这首古老的歌谣。
这是一个能够迅速产生热量的词语
能使心中的岩浆瞬间升温
红彤彤的色彩都是顺应的关照
无需言语自有一根神经接通情感
平日在底部,分别后就盘踞在顶部
母亲滑嫩的小手抚摸过爱情
并由此沦陷
母亲羞涩地编织了爱情
又小心翼翼地编织了儿女
年轻的母亲笨手笨脚伺弄自己的儿女
就像小时候伺弄自己心爱的玩具
慢慢把他们伺弄成一个小小人儿
有主意、有脾气,会耍懒、会顶嘴
时间撷走了母亲的青春
垫作孩子们往前走需踩的一片叶子
生活的经纬线上几个重重的法码
丈夫和孩子与老人使她掉入
柴米油盐炮制的酸甜苦辣
沦陷于黑键白键交替的浓稠光阴
眼角的鱼尾,青丝里的白发
都是触目惊心的符号
母亲粗大的双手不断挑战生活的味蕾
更新日子的滋味
当小人渐成大人
母亲的人生开始后退
瞧她多像冬天里墙角下晒太阳的
那只老麻雀
2
从黄河的源头走来
秉承着黄土地浓厚的母爱
用乳汁、小米和红薯养育出
善良、诚恳、忠厚的下一代
日光灯下缝补着那些破旧的日子
母亲的眼就花了
太阳底下锄掉那些疯长的野草
母亲的背就驼了
母亲站在老槐树下
为归来的儿孙接风洗尘
走时又用目光一遍一遍地
抚摸那渐行渐远的后脑勺
站在村头盼着归来的孩子
母亲的头发就白了
眼花了,背驼了,发白了,
母亲老了
3
黑夜与白昼交接的时刻
一场情事接近尾声
白昼的白抚平了黑夜的黑
所有的所有都将过去
和卵子相逢的喜悦,
崭新的生命会在某个雌性的腹部孕育
十个月弹指一挥,破土
竹笋的脆爽在舌尖上
又把时间推进了一节儿
还有那些蝌蚪和蛹
都在襁褓中完成了过去式
挂在枝叶间的蜘蛛网
把己有的所有挡在光阴的另一面
任其慢慢陈旧,悄悄腐烂
崭新的补白了过去的空缺
承接过去的终点,未来的起点
草木和生命
哪一个可以更骄傲些
当阳光收起它偌大的折扇
所有的生灵将纷纷被
掀入黑暗
在这一切都将成为过去的
世间,人们哭着笑着来着走着
一出一出的悲凉已冷却成掌心的厚茧
己感觉不到痛疼
曾经的曾经都恍若隔世
4
一声布谷鸟鸣,唤醒了一把挂在墙上
蓬头垢面的镰刀
它从墙上走下来
在农人一前一后的节奏中洗脸
然后在农人的引领下,像一个
傲骄的小媳妇奔赴三里之外的婆家
市面上,草莓和樱桃让刚刚走过花海的人们
眼睛放光,细胞被红色濡染
布谷的叫声,使一缕杏香掺和着麦香
迅速浮出水面
一下子拉近了时令的距离
暮春的闭幕式太过盛大
人们的心一直在铺满花香的原野上游荡
迟迟不肯回来
一担杏子,在时光的深处叫卖
孩子们在叫卖声中朴楞楞地飞来
手帕兜着一把麦子
与小贩进行着简单的交换
甜腻的杏香是五月
在大地上最幸福的记忆
一直被深深地镌刻在时光碑上
田野上,麦子掀起的黄浪
让农人的心无比熨帖
颗粒饱满是大地至今延续的梦想
这种接近于黄种人肤色的黄
是大地上和种族相关的一种隐秘的图腾
最近读了唐朝李颀的《野老曝背》这首诗,感到很有意味和启发。“百岁老翁不种田,唯知曝背乐残年。有时扪虱独搔首,目送归鸿篱下眠”。
这首诗别具一格,读来饶有趣味。诗的大意是一个百岁老人,年岁大了不用再耕田使力,每天在暖乎乎的阳光下晒晒背,坐在地上捉捉虱子。暖暖的太阳晒得人懒懒欲睡,于是,干脆卧在篱笆下,看着远处归返的大雁,酣甜地睡上一觉。一个年高岁老,白发白须,却知足常乐,恬淡惬意的百岁老翁跃然纸上。白发老翁和艳艳的红日,青青的篱笆,高飞的大雁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画卷。
细品此诗,意味深长。这个老人年过百岁才得以放下田里的活,像老耕牛一样出了一辈子力,种了一辈子田,直到晚年才得以喘息一下。没有锦衣玉食,金玉满堂,只能篱下卧眠,即使这样他仍然觉得心满意足。阳光下,田野上,心归自然。人生的痛苦、幸福、烦恼、快乐,一切欲望被抛到九霄云外。一个忘我的躯体,和高飞的大雁、身旁的篱笆、空中的艳阳,自然地融合成一体。一呼一吸,一吐一纳,血液的流动,心脏的跳动,皆由大自然来主宰。思绪不再遨游,热血不再奔腾;心情宁静,超然忘我。他的存在,也许只有高飞的大雁知道,身下的小草知道,连他自己都超然不知了。这种超然的境界,是养生的最高境界。是他历经一生的风雨彩虹之后,领悟出的人生真谛。
心归自然,自然归心。人既是社会的一部分,更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作为老人,“人天合一”是养生的最高境界。把心交给自然,把自然带人心中。用大自然的宁静纯洁净化尘世的喧嚣浮尘,培养恬淡自然的心态,即使身在闹市,也修养得会隐心,归心。俗话说,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庙。无论身处乡野还是闹市,恬淡自然是最佳的心境。老人就这样坦然享受着生命赐予的剩余时光,万事不再萦怀,一切谈笑任之,目送飞鸿,篱下酣眠。正因为老人素有如此恬淡自然的胸怀,才得以享受百岁遐龄。
这首诗的作者李颀,虽然在开元十三年中过进士,但他一生只做过新乡县尉这样一个芝麻小官,后来他索性辞官,过起隐士的生活――“罢吏今何适,辞家方独行”。《唐诗三百首》收集了李颀的一些诗,那首《送魏万之京》中的“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是古今传诵的名句。这首《野老曝背》,文字简练,平实易懂。既描述出一幅老人与自然淡然宁静的画面,也是诗人超然于世的一种内心抒发。
2、路上的汽车,由于天气的原因,从以前的疯狂咆哮,变为了此时的缓慢行走。雾在驾驶座位前的挡风玻璃上悄悄附上一层像雾一样薄的气体,使挡风玻璃也变得模糊了。驾驶员只好拿着抹布左擦擦,右擦擦。蹭开一小片清晰的视野区,不一会儿,又被附上了气。
3、每天的清晨和傍晚,只要天气好,总能看见一位中年男子搀扶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水南社区的水泥路上慢慢地挪动着步子。老人动作迟缓,且神情有点呆滞。中年男子小心翼翼地搀扶着老人,神情是那样的专注。他们用足步叩响一个个拂晓,用身影剪落一个又一个黄昏。
4、面对四周围一切的一切,我突然感遭到自己生命的意义,感激生活的赐予。母亲和我挽着手走在田野上,我感觉这个动作是多么熟悉!年幼时,母亲也是这样搀着我的。我不禁感慨万千,心灵的深处有一种最可贵的东西那就是母爱。母亲在我生病时用酒精棉擦过额头的一瞬;母亲为我洗衣时重复的呆板单调得不能再单调、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动作;母亲为我细细讲解英语题的时候……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个分分秒秒!母亲实在为我付出的太多太多!
5、散步在“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雨后春天,望着“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沐浴着“丽日和风春淡荡,花香鸟语物昭苏”里,观赏着“芳草有情牵戏蝶,飞龙无主寄骚人”,此情此景,你不觉得神清气爽,赏心悦目?
6、散步至“曲径通幽处”,林阴夹道,好鸟相鸣。洪亮的鸟鸣坠入耳中,犹如小石子坠入平静的湖面,荡起圈圈涟漪。浓郁的绿色染绿了鸣鸟的羽翼,染绿了清洁的空气,也染绿了心情。“映阶碧草自春*,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神奇感让心中荡起一丝一缕疑惑。
7、我痴痴地望着窗外,虽说是冬季,但窗外却像春天般轻快洒脱,我便决心到外面去散散步,放松一下心情,更是,一份温馨……
8、我回头看了看以前的路,是愚昧吗?是的。现在失去了的我才发觉以前的路好美啊!月光温柔的在路上拂过,有些神奇,有些幸福的味道。
9、我来到草地上,小草还是那样,蔫头耷脑的。可能是太阳没有及时给予它阳光,可怜的草儿,还是那样,枯的枯,烂的烂。不过,总有一天,它们还会重新露出嫩绿的小芽,抽出碧绿纤细的长叶子。那时,恐怕连太阳公公也快乐地咧嘴笑了吧。
10、我爬上公园的健身器,向远处眺望。淘气的雾,一会儿浓,一会儿淡的,使原本看着清楚的大山,此时却模糊起来。这没有关系,模糊中的大山,更让人感到神奇和生机。
11、我心中不免升腾起一股莫名的悲伤,我看见了刻在母亲额上细密的鱼尾纹,我看见了母亲头上稀疏的白发,我挽着母亲略显苍老的手,想到母亲有多少根头发为我而白!有几丝皱纹为我所生!
12、选一条悠然自得、诗意飘洒的幽径,放飞心灵的翅膀,细细品味人生的美好,细细地享受漂亮的人生。
13、阳光温馨而柔和,天空湛蓝而纯净,很多绿叶哗哗啦啦地摇动在空中飞舞,像很多只透明的小手掌,那是生命的欢呼吧?那是生命的延伸吧?河水柔软明亮地流淌,岸边的青草更青,花儿更红,仿佛也在为我和我母亲的到来而庆幸。
一天,我乘飞机回到阔别了二十年的故乡——南昌。
当空姐告诉我们:“飞机已到达宜昌上空,马上就要着陆了,请旅客们做好准备……”时,我往窗外一看,只见下面绿色的田野上,处处鲜花盛开,大地几乎成了花的海洋。
当我走下飞机,一眼看到白发苍苍的父母站在远处,手搭“阳篷”。目光搜索着女儿出现的方向,我激动极了。
坐在小车上,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讲过去,讲现在,讲未来。我坐在妈妈身边,不时地指着路边和远处的建筑,问这问那。妈妈告诉我:这是摩天大楼;那是卫星发射台;再看远处那坐大楼,是环形立体电影院等等。我似乎听傻了,仅仅二十年的时间,家乡竟有这么大的变化。
第二天,我约了几个儿时的好友,去游览我们过去经常去的地方。
我们先去了“国贸大厦”,哇!它已不是原来的七层楼,而是二十多层了,面积也扩大了许多倍,而且每一层的商品都不相同,这么大的大楼,这么多的商品,却没有一个售货员和收银员。正当我百思不得其解时,静怡告诉我:“心宇,你还不知道吧,这里是无人售货大楼,一切全是自动化,你要买什么东西,自己去取,然后到收款机前去投币或刷卡,接着发票就自动打出来了。不信,你去试试看。”
出了“国贸大厦”,我们直奔“夷陵广场”。咦!那里原来的小喷泉,现在已经变成大喷泉了,广场四周的坐栏都是木雕的,既精致又美观。坐栏旁边都有大树遮荫。广场的面积也扩大了许多,有鲜花,也有绿茵,有一方草坪经工作人员精心设计,竟是一幅逼真的中国地图,旁边小一点的是一幅宜昌城区地形图。我边看,边觉得心里热乎乎的。
接着,我们又去参观了“夷陵长江大桥”。只见行人走进一间小屋子,那屋子就慢慢启动,然后就很快把你送到江对面,既不用坐车,也不用走路,真方便。我们也上去试了一下,前后不到一分钟时间,就过了江,比坐车还快呢!
我离开宜昌,仅仅二十年的时间,宜昌却有如此大的变化,这都是宜昌人民智慧和科技的结晶,我是宜昌人民的女儿,感到多么自豪啊!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电化教学 整合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始终在愉悦中阅读、欣赏、质疑课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充分利用各种电化教学手段,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主要做法有以下几方面:
一、利用学习卡学课文
学习卡内容丰富,物美价廉、实用。如学古诗《春晓》《静夜思》等,播放学习卡中的精美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诗句逐行跃出,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读写的欲望和兴趣迅速增强。
二、 听音乐学课文
对有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录音学习,单纯地读或写远远达不到这种效果。如教学《在希望的田野上》前,我问学生:“同学们,谁会唱这首歌?”全班学生都摇头。一个学生问我:“老师,您会唱吗?”“会,但唱不好。哪位同学家里有唱的含这首歌的磁带?”“没有。老师您给我们唱唱吧!”“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我唱走了调,觉得脸发烧,可是学生一直跟着小声唱着,沉浸在歌词美妙的意境中…… 第二天正式上课前,一个学生举手报告说:“老师,我买了一盘唱的歌带,您用吧。”我心里想,这下可给我解了围。课堂上,学生反复听唱着优美婉转、扣人心弦的歌声,欣赏着赞美农村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的词句和旋律,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但这盘磁带《在希望的田野上》一歌,只有第一段和第三段歌词,缺少第二段歌词,总是美中不足(劣质磁带进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效果)。好在除了《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之外,有许多词曲皆美的歌,如《我爱你,塞北的雪》《我们是黄河泰山》《中国的月亮》《在中国大地上》《天地喜洋洋》《我的祖国》《父老乡亲》《白发亲娘》《我属于中国》等。学生既开拓了知识视野,又陶冶了情操,还得到了音乐美的享受。这与教师靠一支粉笔和一张嘴组织教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电化教学手段里这是最普通的录音机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淋漓尽致的作用,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看投影学课文
插图是静止的,只能反映事物变化的结果或活动的一瞬间,根据课文内容制成投影片,创设动态情景,让学生在看色彩鲜明、轻盈活动的投影画面的过程中学习课文、加深理解课文、效果则好得多。如教学《燕子》(第八册《语文》)一课,把春天的美景和一只只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分别采用抽拉片展示,先让学生看投影片说话,把远山近水、细雨斜风、柔柳轻杨、青草绿叶、似锦繁花、轻灵往来的小燕子联缀成春天的赞歌;再让学生边看投影片边听课文,对照理解;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想象画面,反复加深理解。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体会到燕子的活泼可爱,领悟出充满生机活力,朝气蓬勃,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色,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教育,提高审美鉴赏力。
四、看电视学课文
不定时地组织或指导学生看电视学课文或看电视之后学课文,课堂教学效果好得出奇。当然,我们语文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课文内容的学习顺序作适当调整。如中央电视台“大风车”节目推出“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栏目,我们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收视,对重点,难点问题等作记录,上课时调整教材原来的编排顺序,赶快学习如《刻舟求剑》、《掩耳盗铃》、《自相矛盾》、《南辕北辙》、《滥竽充数》、《画蛇添足》之类的课文,并把看电视中发现的问题讨论解决。再如近段时间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晚上黄金时段推出大型电视连续剧《亮剑》、《八路军》等,教师叮嘱学生各自在家中仔细收看,包括对人物的表情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情感纠葛及战争场面的影像等等,都要留心观看、分析。学生看后除写出视后感之外,还要通读课文。教师适时地调整教材教学顺序,抓紧学习《飞夺泸定桥》、《丰碑》等,趁热打铁,联系课文回想电视画面,学生学习兴趣高涨,事半功倍。我们所教的学生由于对语文非常感兴趣,阅读量大,勤于写作,因此读写水平不断提高,多人次在省、市以上刊物发表文章,获国家、省、市级奖励多次。
五、利用VCD学课文
投影的画面虽然细腻,能清楚地展示事物的细节,可作较长时间的停留,但是它的运动性差,没有声音信号。VCD则展示了动态的影像,音质优美,所表现的一般为真实、动感强的自然事物,画面流畅,赏心悦目,可快放、慢放或暂停,还可以卡拉OK等等。如教学《草船借箭》、《景阳岗》、《齐天大圣》等,分别放动画片VCD《草船借箭》、《武松打虎》、《西游记》等,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学生情绪激昂,深深地被VCD画面与音响所吸引。此时学生的大脑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课堂气氛、节奏等随故事情节的发展而跌宕起伏。再如学习《古诗两首》(陆游:《示儿》、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放映VCD《学古诗》,画面美不胜收,教学效果意想不到的好。
六、利用多媒体课件学课文
使用多媒体体课件教学可以说比起以上几种电教手段更显优势。它既具有视听多重效果,又有人机互动的特点,并且网络上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供使用。例如在教学《海底世界》时,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课件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并通过课件上提供的游戏进行互动练习,巩固课文知识,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在这种我要学的情景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同时,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拓展学生视野可以联系更多的网站[如:太平洋海底世界(省略/);多彩的热带鱼世界(fish18.省略/);广州海洋馆(省略/p-html/home.htm)等],丰富课程资源。
七、利用多种电教媒体组合学课文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利用单一的某种电教手段如学习机、语言放音机、投影仪、电视、VCD等组织教学,有一定的优势,效果不错,但是它们只适用于某种类型的课文,应用范围不够广泛。在多媒体的配备还不够普及的情况下,把多种电教媒体有机结合,可使得形声统一,动静结合,扬长避短,相得益彰。我们广大教师在选用电教手段时,应考虑其可视性、 方便性、经济等因素,使其在课堂较短的时间里,提高时效性;处理好实物与电教、投影与挂图、语言放音机与VCD等的关系,能简则简,宜短则短,能省力则不多费功,用实物效果好绝不为用电教而用电教,一切应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当地、当时及学生实际情况,尽量精选,做到恰如其分。如《西游记》之类VCD光碟内容多,时间长,需要适当剪辑,播放时根据需要适时快放、慢放、浏览、暂停或关闭,突出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部分,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对课文内容的消化、吸收。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电化教育,通过其直观、生动、逼真的画面,激起学生的新鲜感,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理解。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的共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学生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总之,只要恰当运用电化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就能收到令人振奋的教育教学效果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张金兰.科学使用电教 改进语文教学[A].2000年
[2]赵志国.我国小学学校特色教育建设模式的思考[D].山东师范大学,2008
世界各国都有自己优秀的民歌,如意大利民歌《重归苏莲托》、德国民歌《小鸟飞来了》、奥地利民歌《野玫瑰》等。
三种唱法也都演唱民歌,如美声唱法就演唱《重归苏莲托》;通俗唱法本身,就以演唱流行歌曲见长,而“流行歌曲”之所以叫做“流行”(或曰“通俗”),就自然带有一定的民间性,所以通俗唱法演唱民歌者,也屡见不鲜。
民歌,对于民族唱法来说,意义就更为重大。为此,本文结合笔者个人民族唱法的演唱实践,就我国民歌的艺术成就问题发表几点浅见,以求教于专家和同行。
一、悠久的历史
我国民歌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了民歌,传说伏羲时有“网罟之歌”、神农时有“扶犁之歌”,都反映了民歌与劳动的密切关系。传说大禹治水时,他的情人为他唱了一首情歌,歌词只有一句:“候人猗兮……”这是我国最早的情歌和“南音”。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就是春秋时期各国的民歌;至战国时代以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为代表创作的“楚辞”,也是当时楚国的民歌;汉乐府中的“相和歌”、“铙歌”、“鼓吹歌”等,也是当时的各种民歌;唐代的诗歌,许多也是当时的民歌。如根据王维《送元二之安西》诗谱写的一首琴歌《阳关三叠》,就流传至今。大诗人李白也根据汉代乐府歌曲《关山月》的曲谱,填写了歌词《关山月》,其实是一首五言唐诗:“明月出关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从唐宋至明清的《竹枝词》,都是民歌。近代的《苏武牧羊》,也是民歌。至于长期在各民族世代相传的民歌,就更数不胜数了。
二、广泛的影响
我国的民歌,对各艺术门类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是对曲艺音乐的影响。我国的演唱类曲艺,大多来源于民间音乐,尤以民歌为基础。例如东北二人转中的小调,大都是东北民歌;山东琴书也是以山东民歌为音乐基础的。
其次是对戏曲音乐的影响。我国共有各种地方戏曲340余种,其中绝大多数的唱腔来自于各地的民歌曲调。例如京剧的南梆子、高拨子、四平调等,都是民歌小调;锡剧是以无锡一带的民歌曲调“无锡东乡调”为音乐基础的;甬剧起源于宁波农村的田头山歌……
再次是对艺术歌曲的影响。我国有许多艺术歌曲,是受民歌音乐的影响的,例如宋祖英演唱的《爱我中华》、彭丽嫒演唱的《在希望的田野上》、阎维文演唱的《白发亲娘》等等,都有各地民歌音乐的素材。
同时是对歌剧音乐的影响。我国的民族歌剧有许多吸收了民歌的音乐素材,例如《刘胡兰》吸取了山西民歌的音乐素材;《白毛女》吸收了河北民歌《小白菜》的音乐素材;《刘三姐》以广西壮族民歌音乐为基础。
最后是对影视歌曲的影响。我国拍摄的电影、电视剧的许多主题歌、插曲、片头曲、片尾曲,都明显地受民歌的影响。例如郭兰英演唱的《我的祖国》(影片《上甘岭》插曲)和《谁不说俺家乡好》(影片《红日》插曲),就分别吸收了山西民歌与山东民歌沂蒙小调的音乐影响。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9-0139-01
1 用歌曲导入新课,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新课导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
新课导入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大多数歌曲有着美好的意境、优美的旋律和歌词。课前播放乐曲、吟唱歌曲、引用歌词导入,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不过,所选的歌曲必须要与教学内容有关。如教课文《最后一课》时,可以播放反映民族危难的歌曲《松花江上》,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当歌曲播放到人们发出愤怒的呼声“九•一八”时,抓住这个情境导入新课,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人民的勤务员》时,可让学生齐唱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并抓住歌词中“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之句加以分析,使学生对雷锋的精神有个整体的印象,然后顺势导入新课,效果较好。
教北朝民歌《敕勒歌》时,可以播放MTV,让学生欣赏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并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和欣赏乐曲,从而了解草原概貌,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教《愚公移山》时,也可以播放MTV,让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使学生产生对愚公的敬佩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用歌曲导入时,教师应做好指导工作。首先,要定向。在播放乐曲之前,教师应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欣赏乐曲的旋律,体会其中的意境等,使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审美活动。其次,要启发。教师应及时启发学生,使他们深入理解乐曲的意蕴。必要时,教师可以给乐曲配以独白,以促进学生对乐曲的理解。再次,要衔接。 教师事先要精心设计好过渡的环节,如注意设计好提问以及问题的展开等。在乐曲播放完毕时,要顺势针对问题展开讨论,使之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的教学。 用歌曲导入,时间控制在4至5分钟较为合适,并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一般地说,演唱一首歌曲大约需要5至6分钟,这使得用歌曲导入具有可行性。
2 配乐朗读,提高朗读效果――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
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如朗读《黄河颂》和《长江之歌》时,可配以乐曲《黄河颂》和《长江之歌》;朗读《在希望的田野上》时,可配以乐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朗读课文《难忘寄园情》末段和《,你在哪里》时,可配以《红楼梦》中的乐曲《葬花吟》或刘天华创作的哀乐《病中吟》。这种配乐朗读的形式,使得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运用配乐朗读时,最好选用学生不太熟悉的乐曲。否则会对学生的注意力有负面迁移,冲淡主题。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恰当地运用。
3 学唱或创作歌词,深入理解课文――有些诗、词、曲、散文写上曲谱或经过改编后再写上曲谱,可以唱
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完之后,让学生学唱歌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果学生有音乐或写作特长的话,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写歌词或曲谱。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如教完《木兰诗》、李商隐的诗《无题》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后,可分别让学生学唱歌曲《木兰辞》、《相见时难别亦难》和《但愿人长久》;教完《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满江红•怒发冲冠》、《沁园春• 雪》后,可分别让学生学唱歌曲《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满江红》、《沁园春•雪》;教完歌剧《白毛女》和《孔雀东南飞》后,可分别让学生学唱歌曲《北风吹》和《孔雀东南飞》,则有利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完课文《卖炭翁》和《窦娥冤》之后,可以指导学生对课文中的某些片断进行改写,编写歌词,并请有作曲特长的人为其作曲,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 摘录、引用歌词,进行字词句教学――歌词还是教师进行语法知识教学的素材库
大多数歌词的语言凝炼、优美,富有表现力,有少数歌词中还有语法毛病。教师平时可以从歌词中摘录有使用价值的字、词、短语、句子,以便在教学时加以运用。浙江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字词句训练题,绝大多数的例子是学生学过的,让学生做起来较枯燥。如果教师不用书中的而举歌词中的例子来进行教学,可增添语言训练的鲜活性,激发学生情趣,更能提高语言的感受力和运用能力。
如教形声字的认读时,可引导学生去某些歌唱手所唱的歌曲中找读错的字音,如《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中“白发渔樵江渚上”之句,其中“樵”字应读“qiáo”,而杨洪基却唱成“jiāo”,《但愿人长久》中“低绮户”之句,其中“绮”字应读“qǐ”,而邓丽君却唱成“yǐ”。在进行短语教学时,可以从流行歌曲中找例子进行训练,如从本校校歌《新纪元之歌》中找出“美丽的飞云江”、“草儿青青”、“花儿鲜艳”等短语,让学生来判断短语的类型。此外还可以收集歌词中的病句、句型等进行辨析,以致提高语文的运用能力。 歌词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范围很广,比如它可以用来进行修辞和写作等方面的教学。教师平时应积累素材,并对它进行分析、分类、整理,以录相带、磁带、光盘、VCD磁盘等形式加以保存。必要时,还可对它进行重新录制,以便于保存、使用。同时,教师还应深入研究歌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问题,合理运用歌曲,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桂花馥郁的幽香中,宋之问抬头望着中秋的月亮,为如水的月光所激荡,吟出“桂子月中落,香飘云天外”的天籁之音。
想想:千年佳酿一样的桂花香气,横溢了无涯无际的云天,这会是怎样壮丽的境界。
此情此景,此时此刻,分别已久,几乎遗忘的老友,突然团圆在一起,就算一言不发,映着月光,凝望对方的目光,看着他(她)眼里的圆月,也是沉甸甸的欢愉与温馨呵。
九月的魅力,您说,是什么。
注意,不是我们常说的秋天的魅力,而是九月的魅力。
穿越了花花绿绿的7月与8月,走进9月,你会发现很多变化:虚幻而炫目的霓虹店招猛然黯淡起来,豪宅门前高傲而狰狞的石头狮子昏沉起来,熙熙攘攘的奔涌的人流也日渐稀疏。
九月,月亮渐圆,桂花弥香。
九月,被冻结的思念与期待消融。
九月,心灵开始沉静,这沉静与月光、与桂花香、与思念交融,与亲情友情交融,构成一块晶莹剔透的结晶体,它闪烁着温柔的白光,悄无声息地照亮我们人生的前进之路,避免担心迷航而生发的惶恐,避免因为机械的生活而麻木,让我们依旧与岁月同等心跳,这就是九月的魅力。
九月不是缠绵悱恻,更不是悲观凝滞,它是历经尘世的洗礼褪去赘肉脂肪后的轻与静,它是跳动之中的静,它是人生的升华。
到了九月,和着月光与桂花香,静犹如大雾,毫无声息地铺盖在空荡荡的田野上。什么都看不见了,只有白茫茫一片。虫鸣与鸟叫,农夫的山歌,全都消失,只有一条小河,执着地流向远方。
动中的静是人生最高卓的境界。
日动影移,日穿帘隙,感觉到安静;山峦跪得久了,悄然换膝,云飘得久了,偶尔停泊,仿佛别有一番灵动。我默想这些,好像稍稍能懂“观世音普门品”的意思。
动中的静,带着传统文化的神韵,穿绕在心田,令我深深沉醉。
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写到“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九月的洞庭湖,浩淼,深邃,凝重,空旷,辽远……夜深人静,仅一叶扁舟陪伴,张孝祥与月光、与湖水、与静融为一体,升华到表里俱澄澈的境界。
对南宋的忠诚,张孝祥一生未曾丝毫衰减。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流浪在异乡的诗圣,在静中,无法按捺对故乡亲人的情怀,这情怀是燃烧的火焰,从千年前的九月,一直燃烧到现在的九月。即使穷困潦倒到了不堪忍受的地步,对亲人的挂念,永远郁结在诗圣心底。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与妻子天各一方,劳燕分飞,相思之苦,狠狠地煎熬着诗人的心灵。静中,这颗思念的心,就像中秋的月光,一尘不染,素洁而绝不会妖娆,朴实之中自由坚韧。
九月,才有动中的静,才有高洁。
九月,更是莘莘学子的人生的转折点。
从中学跨进大学,从情绪化走向理性,从幼稚走向成熟,从肤浅走向深刻,人生也从平面走向立体。
当那些白发苍苍的老教授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授着上下五千年,你一定会发觉教室里的静,是你从未体验过的静。
没有规则的压制,静自然而然弥漫了整个教室。
在这神性的静里,你会逐渐成长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你会逐渐成为一个心灵非常丰富的人文主义者,你会发现有了这段经历,人生立刻变得美妙。
说到此,不得不引一段唐浩明所著《》里的一段文字,道士用“静”来开导迷惘的:
“曾爷所问,一字可回答。”
道人套上笔筒,说,“乃静耳。老子说:‘清静天下正。’南华真人发挥得更详尽:‘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世间凡夫俗子,为名,为利,为妻室,为子孙,心如何静得下来?”
九月驱走浮躁,让我彻底静下来,这静不是枯寂的静,是活动中的静,尽情沐浴在桂花的馥郁与月亮的清秀中,为我涤除思想的赘肉和脂肪,为我蒸发尘世的一切杂念。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1、心是人世间最有感动权力的生灵。做某件事时,尽管最终可能会失败。但我们不后悔,因为我们经历过。心就是这样。它痛过,也哭过。但它永远都不后悔,因为那是它最美好的伤痛。
2、萧瑟的秋风刮过,带来一丝丝凉意。沉沉的果子被摘下,留下一身黄衣裳给大树当做秋衣。秋风轻轻一刮,树叶便在半空优雅地打几个滚,缓慢地落到树母亲脚上。在田野上望去,到处是枯黄的落叶。踩在上面,总会听到一种“沙沙”的声音,那是秋独有的声音。
3、那个笑容蕴涵了多深远的意义,犹如一朵粉嫩的花朵,我惊讶,惊讶在这寒冷的冬天,它竟能开得如此灿烂。
4、自信是一种拥有,一股勇气。就是凭借着这股激情,我们才能开拓自己的人生道路,尽情描绘明日的七彩世界。没有自信,越王勾践怎能砍断吴王的金戈?没有自信,区区西秦如何东出土地函谷而一统天下?没有自信,百二秦关怎能更换上刘汉的旗号?没有自信,成吉思汗的铁骑又如何能几乎统一亚欧非三洲的?
5、一抹落日的余晖刚挥映着东汉历经沧桑的斜阳古道,又炫染着盛唐平沙落雁的小桥流水人家;一枝傲雪的寒梅刚绽放在明末柳岸闻莺的大明湖畔,又芬芳在晚清长河落日的沧壮与悲凉。时光荏苒,岁月蹉跎,人生易逝,悲欢离合。俯察人生百味,静观世态淡凉。人们不禁要拷问:“何为人生,何为诚信”。
6、做了济世利人的善举所获得的心里欢愉是幸福;与朋友、同学、知己的真诚交流是幸福;合家餐桌上的欢声笑语是幸福;含怡弄孙的天伦亲情是幸福。
7、幸福是无处不在的,只要你心怀感激之情,努力发现,细心体会,知道满足,懂得珍惜就一定能拥有幸福。
8、夜,依旧静谧,风轻轻吹拂,月在慢慢挪移,渐渐归隐。那一方,地平线下渐渐出现漫天的霞光,太阳也慢慢爬上来。
9、月到中秋分外明。家家吃饼赏月,喜看中秋圆月。那些还在外地工作,不能回家的人,他们的家人、或自己,心中又会怎样呢?只是空空的思念罢了。
10、人生,听起来是个遥远的话题,遥远得让人捉摸不定,可细想一番,却又那么近,近得让人匪夷所思。
11、有一把伞撑了很久,雨停了也不肯收,有一朵花闻了很久,枯萎了也不肯丢,有一种亲情,直到青丝变白发,也在心底深深保留,母亲的味道,是我终身的幸福。
12、终于迎来了秋天的第一场雨。 淅淅沥沥,交织着一片片网。密密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世界好像变新了,变成一片闪亮亮的天地。
13、年年中秋,岁岁中秋,今日又逢中秋。人生易老,中秋不完,赤子之心念家园,游子之心看圆月。
14、月明星稀,灯光明媚。一如既往,在和同学们倾吐内心的不悦和疑惑后,在众多五彩斑斓的梦的相互扶持和鼓励下我们进入了一片宁静的晚自习时光。窗外,风悠悠滑过树的秀发,室内,笔的沙沙声和老师讲台上的轻轻解疑声缓缓走进青春的深处。
15、幸福是一个诱人的话题。既真切又梦幻,似在咫尺又觉遥远。有人说幸福是空气,每天弥漫在周围,有人说幸福像彩虹,美丽而罕见。
16、一切本沉浸在变幻中,却迎来了“不速之客”。侧耳倾听,隐隐约约的脚步声拨开了雾,从台阶上划开一道风景,美如画的温婉女子把着伞慢慢地向这里渡步。风景自成一线,眼前水灵的人儿也融入了景中,又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17、希望,是一种支撑我们的正能量。我一直不忘“望梅止渴”的故事,正是魏军中的士兵一直怀揣着希望,想象着梅子的甜美,才终于走出无水的绝境。还有杰克伦敦《热爱生命》的主人公,如果他在茂密的森林中失去了希望,与狼的对抗中放弃了生的希望,他又怎么能够创造奇迹最终生还呢?
18、余晖升起,阳光再现。抬头仰望,天空依旧那么蓝,也包含了多少过去与希望。童年又涌上心头,多想回忆!童年的村落,童年的过去。现在让我们共同回首过去,继续寻找童年的记忆!
摘要:陕西诗人耿翔创作的系列组诗《马坊书》及同题散文,用两种不同的文体营造了一个中心――诗意马坊,马坊不仅是诗人深情守望的精神家园,更是一种忧伤记忆,其朴素的乡土气息与情怀深深地打动着读者。
关键词:耿翔;《马坊书》;乡土风格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017-01
历经生活的磨砺,诗人耿翔从喧嚣与繁华逸出,心灵退守到乡土深处,坚守多年来执意经营的汉语诗性营构诉求,用心挖掘着一个叫“马坊”村庄的内在灵魂。“在这块出了长安,沿着那条向西的丝绸之路,很古典地经过茂陵、昭陵和乾陵,往北飘进更古典,在诗经里被叫做豳风之地的马坊,我不只认识一路的草木,还惦记着一匹栗色的马曾经多少次看过我的眼神。”这就是马坊,诗人安放灵魂和诗歌的故乡。爱土地爱自己的家园,这是一个诗人作家应有的文学良知。诗人耿翔总是小心翼翼地以一种隐秘的姿态守望马坊,“透过草色,我遥看马坊/在靠近一个播种者时,他藏在身上的/那些气息,给我传递泥土的/隐情”,在这里,与其说是诗人有意逃避外面这个喧嚣的世界,还不如说是他在记忆中苦苦追寻情感的自我本真,追寻遥远的落色岁月与风尘。
诗人耿翔从乡村进入都市,但他血管里仍流淌着乡土的血。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说:“只有当艺术家找到了构成艺术作品的无限小的因素时,才可能感染别人,而且感染的程度也因在何种程度上找到这些因素而定。”诗人多次写到马的呼吸,鸟的叫声,羊,以及苜蓿花等事物,其中马和羊是他反复吟诵的两个意象,从中,可以看出它们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深刻的内心感触。
诗人认为“马是父亲前生的转世”,对马怀有特殊的感情,其实对羊的感情也是很深沉的。至少“羊是我寄放在马坊的一群兄弟”。耿翔出生在渭北,一个叫耿家村的山村里,七岁那年,由于一生放羊的父亲,被沟顶上飞来的土石塌伤,他不得不接过父亲白天一直不离开手的羊鞭将羊群赶到落满雪的山上,在山村的沟道里,放一个冬天的羊。可以想象,在那样寒冷的冬天,他与羊相互偎依取暖,聆听羊的呼吸和自己的心跳,所以在那个孤寂的岁月里,他多么希望羊能说话,“假如羊会说话,这面落在/夕阳里的山坡,就会转换另一种姿势/陪伴谁,聆听羊的语言”,“ 可惜它们不会说话。这个世界上的许多隐秘,还能在拥有羊肠小道的乡土里,被原生态地保存着。我的马坊,也因有这样的物种在庄稼以外的地方出没,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也就与人有了许多解不开的牵挂。”这段经历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内心深处,多年以后,有关羊的诗歌在耿翔笔下大片地茂密生长开来,如《羊:永远的药味》等。
此外,诗人还不遗余力地描写了乡村的风,植物,以及乡村的荒芜等。“在抵达故乡的路上,不要问我/风为什么呼啸?我想在风中飞扬的/马匹,也不一定知道”,诗人认为“风是故乡的呼吸,爬上沟坡/还要翻过山梁”,在诗人笔下,风是具有灵性的,有生命的,它爬坡,翻梁,它偷听庄稼的心事,亲吻杂草的脚跟,穿过父亲的脊背,吹乱母亲的白发,匆匆忙忙走过村庄,“在这么大的乡野上/要看到更好的日子,风/只有呼啸着”。诗人“像叫最亲的人一样/让我在田野,不放弃生长的空旷里/叫一声植物们”,“植物们,我要从天空/放下一个人的目光,从泥土的/裂痕里,喘息着亲近你们”,面对乡村的荒芜,“如果需要,我会从身体上/咬牙取出,某一块弹性很好的皮肤/补贴乡村,留在我心头的/一些荒芜”。“甚至取出,一块部位最关键的骨头,我都愿意。因为我的身体,是生长在乡村里另一种可以移动的庄稼,它被反复滋润着。”诗人更多的情感仍然系于村庄里的父亲、母亲与乡亲们。
母亲,则是诗人一生的心痛。这种痛一方面源于母亲的病痛,另一方面源于母亲给予自己生命,自己带给母亲苦难的生身之痛。在《一只药锅》里,诗人深情地写道: “天就要黑了,被雪映得苍白的屋檐下,我为母亲熬药。”而这只被悬在半空的药锅,是“村子里最神秘的器物”。“ 谁能把药锅移走/谁就能把母亲身上,那些藏出根须的/病痛,替我移走”,而在一个雪天,“一生善良的母亲,只在县医院的病房里,让我守侯了她一天。子夜时分,随着越飘越大的雪花,母亲带着一身的病痛,移开自己也移开那只药锅,安静地走了。一个人用三十年的抚养,只换取一个人一天侍候,我与母亲的这种分别,会让我一生心疼的。悲凉过后,面对那只母亲用过的药锅,直至今天,我也不敢说:我闻到过药香。”
而父亲,我们从中读到的更多的是父亲的淳厚,善良,撑起一个苦难家庭的坚韧,和在那个只求活下去的年代里,仍供孩子读书的理智与通达。“我以为这篇要专写羊,写着写着,又写到父亲了。事实上,能在我心里扎下根,又与马坊有关的哪一样事物里,没有父亲的影子?”,是啊,诗人难解难舍的马坊情结,最深隐的原因不就是因为马坊曾有亲人的身影?马坊哪一样事物里,能远离至尊至亲的人的缕缕情缘?试想,如果没有亲人的牵忆,马坊将失色很多,也将不再有如此意义与价值。还有药四等人,也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我们无法不为这种深厚感情而震撼!然而诗人饱蘸血泪的笔墨写不尽对马坊一草一木难舍的情怀,写不尽对亲人无尽的痛心和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