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28: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技人员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国兵器工业第二o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邹汝平带领广大员工,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奋力拼搏,各项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今年他被评为“陕西省先进工作者”。
近年来,在研制项目增多、研制周期短和技术难度增大的情况下,邹汝平按照未来高科技战略发展要求,把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创新的重点和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国内外一切资源,采用多种渠道引进关键技术、关键设备,开展了自主、联合等形式的创新活动。与集团公司和其他相关企业共同投资组建了3个有限责任公司,大力发展核心技术。并抓住国家加大对重点型号、技术基础、大型研发平台建设以及信息化建设工程投资力度的有利时机,立足高起点,完成了多项国家重点项目保障条件建设,引进了一批先进的工艺、检测和试验设备,建成了高水平的实验室,使科研保障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符合专业化发展要求的、成体系的整体研发能力显著提高,设计、集成、试制、试验、检测和评价手段不断完善,为“十一五”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研发平台和研制手段,增强了持续发展的动力。
邹汝平按照三大总体技术和相关核心技术的发展需要,对专业研究室和科研管理机构进行了整合,强化了技术部的专业技术支撑能力,成立了以重点专业为主线,由行业内外专家组成的各部专业技术委员会,对部内承担的所有科研项目和重大技术方案进行严格把关,使科研项目研制与专业技术协调发展、互为支撑。在各部内设立了二级行政指挥,负责研制任务的组织与分工,落实重大技术措施,协调解决科研项目研制过程中出现的技术质量、技术安全等问题,保证设计师系统技术决策的实现与科研任务的按期完成。并进一步规范和细化了项目研制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质量控制要求,构建了适应现实任务需要的科研开发和质量保证科研体系。
为了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研制周期产业化进程,邹汝平按照"小核心、大协作"的研制生产模式,在初样机研制阶段,就要求科研人员与生产厂家进行技术协作,在工程设计和工艺生产之间进行协调。一方面促进了设计中工艺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减少了浪费,缩短了研制周期,便于批量生产,尽快使产品转入产业化阶段。五年来,科研项目在设计定型后顺利完成了产业化进程,在20多个厂、所形成了批量生产能力,带动和促进了生产厂家的技术创新和发展,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邹汝平带领班子成员,紧紧围绕建立和完善“竞争、评价、监督、激励”四个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建立了科技发展奖励基金,实行即期激励与中长期激励相结合。所里设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奖,从科研成果转产或转让后所产生的效益中提出一部分经费,用于奖励直接从事科研项目研制的科技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提高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在分配激励制度中,将工程岗位人员的绩效分为即期绩效和预期绩效。预期绩效和科技成果转化奖的实施,有效地解决了项目研制周期长、人员流动大、科技人员岗位和技术职务变化等带来的效益分配问题,解除了科技人员在所内合理流动的后顾之忧,稳定了高层次科技和管理人才队伍。XX年以来,制定和完善了《二o三所岗位薪酬体系》、《二o三所绩效分配管理办法》、《二o三所绩效考核办法》等,初步形成了一套工作业绩和岗位与薪酬挂钩的激励机制;实行了全员聘用制和用人制度改革。按照工程技术、管理、专业、技能和辅助5类不同岗位人员的具体情况,签订不同期限的用人合同。根据工作需要和聘用对象的文化学历层次,在用人的形式上,分别实行全员聘用制、劳动合同制、人事制、人才租赁制和协议用工制等。制定了《二o三所员工分类管理办法》,对多种用工模式进行了规范。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积极推行考核上岗、竞聘上岗制度。全面修订了岗位说明书,进一步规范了岗位职责、工作要求及任职条件。建立了所级科技带头人、关键技能带头人等各类骨干科研人员定期聘任、考核和淘汰制度。为了彻底解决员工的住房问题,203所从XX年开始实施住房货币化改革,到XX年,全所员工都实行了住房补贴和面积差补贴。
邹汝平十分注意发挥班子的整体功能。为了规范班子的决策行为,近年来,先后建立了所务会议事规则和重大事项决策程序等制度,坚持重大事项由领导班子集体讨论或表决做出决定,坚持定期向职代会述职、述廉,主动接受职工代表的民主评议和测评。XX年以来,邹汝平每年都被职代会代表民主评议为优秀领导干部。
关键词:获得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证书
中图分类号:G353文献标识码: A
一、基本情况
做为一个新投产的钢铁企业,要想获得高企证书可谓非常辛苦,不足原因有很多,例如:一是钢铁公司的主要产品是螺纹钢筋,不属于高新技术产品;二是研究开发组织管理仅局限在公司内部,还处在较低水平;三是一个高新技术企业必需每年要有4个以上的成果转化;四是没有自己的核心自主知识产权。
做为此项工作的组织单位和科技管理工作人员,我们深感此项工作的责任和压力巨大,如何将未来的三年本企业科技工作做更全面和更细致,以致于能够得到政府的支持,从而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为公司带来每年上千万的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实施方案
为了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证书,我们对《高新技术企业管理办法》进行了详细分析后制定了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管理工作计划。
(一)对情况进行分析:
具备要求 高新技术企业要求 需改善点
财务相关数据 三个会计年度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与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3% 每年应增加上千万元的研发投入
科技人员情况 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30% 招工应提高专业人员的学历要求
研发人员≥10% 提高专业人员的创新能力
核心自主知识产权 专利证书,6项,或1项发明专利 至少申请发明专利一项或者实用新型专利6项
研究开发组织管理 研究开发项目立项报告(省或市科技项目)4项/年 争取每年承担两个省级和两个市级以上项目
研发投入核算体系 制定研发投入核算体系制度
产学研合作的研发活动 与高校、协会签订技术研发协议
设有研发机构并具备相应的设施和设备 申报研发技术中心
建立了研发人员的绩效考核奖励制度 需要修订
科技成果转化 有省、市级成果鉴定 每年组织两次成果鉴定
企业荣誉 符合高新技术企业管理的荣誉 继续申报一些有含金量的企业荣誉
(二)对于需改善点做了详细计划
工作内容 具体要求 方法措施 负责部门 完成时间 负责人
与政府部门紧密沟通 能够及时准确了解与企业有益的相关政策 平时多与政府主管部门沟通了解政策 技术处 不定期 张勇
高文敏
科技管理制度的修订 将公司的专案管理尽量与高新技术企业要求相一致 将公司原的科技项目管理制度进行修订成为专案推进管理办法 技术处 2009年、2010年、2011年各修订一次 王慧乔杨晓飞
专利管理工作 必须具备企业自己的核心知识产权 1、邀请专家到企业为技术人员做现场指导;2、引导专业技术人员申报专利 技术处 2011年6.30 高文敏 王慧乔 杨晓飞
专案管理 完成按照专案推进管理办法执行 每年不定期征集公司内部专案,两次集中评审 技术处 每年 王慧乔杨晓飞
科技项目管理 研究开发项目立项报告(省或市科技项目) 除了本公司的专案管理以外,每年承担国家、省、市科技部门四项以上的科技项目 技术处 每年 高文敏
王慧乔 杨晓飞
组织省、市级成果鉴定 按照要求进行 除了本公司的专案评审,每年向科技部门推荐好的科技项目,并组织好鉴定工作。 技术处 每年 高文敏 杨晓飞
产学研合作的科技活动 技术开发协议或合同 与高校、协会等签定技术协议 技术处 每年 张勇 工艺工程师
研发机构的申报 申报一个省级以上研发中心 按照省工信委技术中心管理要求,组织材料申报省级技术中心 技术处 2010年11月 高文敏
高新技术产品的申报工作 取得高新技术产品证书 按照高新技术产品要求,撰写螺纹钢筋与无缝钢管的创新材料,并搜集佐证材料汇编成册报到省厅 技术处 2010年9月之前 高文敏
企业荣誉申报 申报企业荣誉;申报产品荣誉 收集企业及产品的相关资料,分别申报 技术处 每年 高文敏
三个会计年度研究开发费用 按照《研发投入核算体系》进行核算 每年对各类科技项目实施费用进行核算 财务处 技术处 2011年6月1日之前 盖欣欣 高文敏
三、详细步骤:
系统规划科技管理工作,在对企业目前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后,对高新技术企业需要的每个采分点进行了详细分析后做计划并按此进行科技管理工作,确实保证科技管理工作真正做到面上无遗漏,点上都有效。
(一)创建自己的核心自主知识产权
2008年,我公司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了两项实用新型专利并获得了证书;2009年申报专利3项(含1项发明专利);2010年3月26日、5月20日我们分别邀请黑龙江省知识产权局及双鸭山市科信局专家对我公司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专利知识讲座并现场指导,引导技术人员申报专利,当年拿到证书30项。
(二)提高本企业的研究开发组织管理水平
1、为了更好的推动企业的科技进步同时也满足高新技术企业的要求,本公司成立了技术中心(2010年末被省工信委评为省级技术中心)。组织、协调科技管理工作的内外事务。
2、修订《技术专案推进管理要点》为公司的科技项目发展提供有力的指导;
3、组织开展产学研合作的研发活动,与北京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大学、佳木斯大学等高校组成产学研联合体 ,签定技术协议,针对工艺技术难点邀请专家到现场进行研究指导,以壮大公司的技术创新力量。
4、争取更多地承担省、市级科技项目。结合本单位的专案,三年内制定了100余项本公司研究开发项目立项报告;多次组织省市级成果鉴定并申报了科技成果进步奖
5、配合财务部门建立研发投入核算体系制度,为企业的研发投入与支出严格把关,使我公司的研发费用符合国家要求。
(三) 将企业创新转化为企业荣誉、奖项,
1、积极参加国内、国际大型展会;将焦炭、螺纹钢及无缝钢管等产品进行了现场展示宣传,通过宣传提高了公司的行业美誉度及产品知名度;
2、 各种奖项申报;收集并组织材料,成功申报了《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先进企业》、《省级创新型企业》、《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先进企业》、《黑龙江省专利优势培育企业》、《黑龙江省创新型试点企业》、《黑龙江省循环经济试点企业》;“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黑龙江名牌产品”“黑龙江省技术中心”“全省用户满意产品(20钢流体管、J55石油钢管) ”“冶金行业品质卓越产品(HRB400)”
四、完成情况
以下是我们2011年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所具备的条件:
具备要求 高新技术企业要求 需改善点 2011年时情况
财务相关数据 三个会计年度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与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3% 每年应增加上千万元的研发投入 钢铁达到3.56%,化工达到3.01%%
科技人员情况 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30% 招工应提高专业人员的学历要求 钢铁达到37.92%,化工达到30.32%
研发人员≥10% 提高专业人员的创新能力 钢铁达到13.47%,化工达到10.65%
核心自主知识产权 专利证书,6项,或1项发明专利 至少申请发明专利一项或者实用新型专利6项 钢铁33项、化工10项
研究开发组织管理 研究开发项目立项报告(省或市科技项目)4项/年 争取每年承担两个省级和两个市级以上项目 研发项目:钢铁共55项,化工37项(含省级项目5项、、市级项目8项)
研发投入核算体系 制定研发投入核算体系制度 省级成果鉴定4项,市级成果鉴定3项
产学研合作的研发活动 与高校、协会签订技术研发协议 签订了7份技术研发协议及合同
设有研发机构并具备相应的设施和设备 申报研发技术中心 成立了技术中心
建立了研发人员的绩效考核奖励制度 需要修订 每年修订一次
科技成果转化 有省、市级成果鉴定 每年组织两次成果鉴定 共组织了七项省市级成果鉴定
企业荣誉 符合高新技术企业管理的荣誉 继续申报一些有含金量的企业荣誉 拥有“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先进企业”、“冶金行业品质卓越产品”等多项荣誉
2011年3月份开始我对三年来的科技管理工作进行了详细梳理,并按照高新技术企业管理要求于8月份周密组织了材料报送到省厅接受评审,并已通过。
五、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分析
有形经济效益分析:
他是同事口中的“老杨”,耐心和善、指导到位、低调谦和;
他如同一台“发动机”,为西山煤电科协不断注入源源动力,推动着西山煤电不断向前。
他就是山西西山煤电集团公司科协常务副主席杨文洲,一个用激情和热心全心对待工作的人,一个懂得用心、敢想敢干的人。
自1994年上任以来,杨文洲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兢兢业业、脚踏实地主抓企业科协的各项工作,用智慧和汗水把集团科协的“讲、比”活动不断推向新的台阶。
促“讲、比”制度保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西山煤电科协的“规矩”是杨文洲在20多年的工作过程中,一点一滴摸索来的。
为了更好地促进集团公司的安全生产、生产经营,恰当解决“讲、比”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他结合发展需要,完善了科协的各项规章制度,促进了技术创新工作的进程,也使“讲、比”竞赛活动能够连续、有效地开展。
为了搞好“讲、比”竞赛活动,他组织企业科协抓好“项目立项、跟踪服务、客观评估、隆重表彰”的系列工作流程,建立健全了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30个基层单位科协均有专职人员负责“讲、比”活动,有具体计划、有实施细则、有管理办法地组织协调本单位的“讲、比”活动。
这些规章制度与工作流程,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办法,企业员工必须遵守,有效推动了“讲、比”活动的落实与深化。
与此同时,在杨文洲的努力下,集团于2011年下发了《关于开展群众性科技活动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的通知,明确规定了“讲、比”活动的考核标准和评分细则,并与工资奖励挂钩。此举有效地激发了企业的内在活力,充分调动了各个部门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参加“讲、比”的积极性。
在杨文洲的努力下,西山集团的“讲、比”活动逐渐从在科技人员中开展推广到了全员参与。现如今,西山煤电科协已是与其他职能部门平级的专职的独立科协,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在“讲、比”活动中的统帅作用与组织管理作用。
抓效益科协出力
科协是科技工作者之家,企业科协除了服务科技工作者之外,还要服务自己所依附的主体―企业本身―通过发动、组织科技工作者的力量,帮助企业实现技术创新与科技进步,最终帮助企业增加收益、实现转型升级。
对于这一点,杨文洲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在组织具体工作过程中,他看到了煤炭行业同其他行业的显著不同―更多面临生产一线,而非科技研发或实验,需要实际操作中具体的变动与改革。
有了清晰的思路和方向,具体工作的开展变得水到渠成。多年来,杨文洲不断探索科协工作新模式,有针对性地推进各项改革,他创造性地将科协的工作上升到了与社会发展同步、同行业发展协调、与企业成长共进的层面。
选煤技术协会,就是在他的推动下成立,并由他组织逐步走上正轨,发挥了巨大作用。
选煤技术协会是西山科协下属的专业技术协会之一,由集团选煤界退休老专家和选煤厂有关技术人员组成,相当于企业的选煤“智库”,其目的在于充分整合优势智力资源,发挥技术专家的丰富选煤经验,指点选煤厂的新技术应用和技术改造,并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培养新一批选煤人才,最终实现选煤厂效益和人才双丰收。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这句话形容选煤技术协会和杨文洲面对第一个项目时的心理状态再合适不过。
2001年,集团西曲矿2#煤储量接近枯竭,将面临入洗极难选的4#煤,采用原有工艺洗选,效率太低,质量得不到保证,杨文洲接到任务,组织选煤技术协会老专家对4#煤洗选工艺系统进行考察调研,做出具体方案。
具体做什么?怎么做?能做成什么样?因为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项目初始阶段,杨文洲心里也犯嘀咕:“组织老专家来传、帮、带需要承担一定风险,老专家是否会全力配合、悉心指点?他们各自的工作理念和模式能否互相配合?企业的投入能否取得成效?……”“要对企业负责、对老专家负责、对厂里的科技人员等方方面面负责。”杨文洲没有回避自己当时面对的压力。
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最终,是必须要改革的魄力、谋求新路的勇气促使他顶住压力、大胆前进,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杨文洲积极与集团领导、老专家、煤矿一线科技人员等沟通,多方协调,跑断了腿,磨破了嘴。老专家们都被杨文洲的敬业精神和诚挚品质所感动,不顾高龄,齐心协力为选煤协会做高参,大胆建言,出谋划策,尽职尽责,用积攒了几十年的宝贵经验全力以赴为企业服务。
最终,选煤技术协会整合各方意见,优中选优,制定并实施了对西曲矿选煤厂采用大型无压重介三产品旋流器进行技术改造的方案,不但解决了4#煤的洗选问题,也为8#高硫煤找到了出路,并为集团的二次创业带来了生机。改造完成后,每年可为企业创造2个亿的经济效益。
作为集团非核心技术、管理部门,西山科协非但没有依靠企业支撑维持发展,还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实属少见。
在杨文洲的不断耕耘与努力下,西山煤电的“讲、比”活动逐渐成为推进企业创新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讲理想、比贡献”也逐渐深入企业职工的心中。杨文洲在其中付出的辛勤与努力不言而喻,他也从中深深体会到了耕耘的快乐和丰收的喜悦。
1.1宏观层面科技管理现状
科技发展离不开科技管理体制的建设,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体制的好坏。近些年,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发展迅速,不断革新过去传统的管理模式,科研活动自由度有较大释放,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1)行政化的科研管理。行政化管理下建立的科技活动管理体制,存在科研活动审批、监管和评价机制相对僵化,有效的科技管理激励机制匮乏,科技资源分散化、碎片化,部门间的联动性非常有限,文件审批程序烦琐,与企业经济联系不紧密,科研项目经费分配不科学等问题。由此导致了科研成效低,严重制约了科研活动的高效推进,更容易滋生学术腐败[2]。2)科技型人才参差不齐。由于对专业技术人员身份、编制等的管理刻板,影响人才流动,致使人才分配不均,使用效率低下。由于地域经济的差异,使得大多数优秀人才涌入发达地区,导致部分欠发达、偏远地区科研高端人才严重缺乏,制约了科研活动均衡发展和科技创新。3)科技创新缺乏保护。科技创新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头,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但我国科技体制对科技创新的保护还需不断加强,科技人员研发的很多新品种、新技术、专利等成果被无偿窃用,很难得到根本的控制,影响了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与热情。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对知识产权进行的保护及其健全的保护措施与科技评价机制、优良的创新环境、对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视度,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4)核心科技创新匮乏。核心科技创新问题长期困扰着科技工作者,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研发成果大多数是二次开发和加工,市场竞争力弱。科研项目与市场需求脱节、科技创新体制对科技成果转化指导性的作用有限、产学研联动性不强等,影响了科技工作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积极性,制约了科研成果与资源价值的充分体现。
1.2微观层面科技管理现状
1)科技管理部门的管理深度不够。农业科研院所科技管理的核心是项目管理,但其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往往只重视立项,而缺乏项目管理的有效联动与监管。一方面,缺少对项目的计划、实施、评价等的有效规划;另一方面,项目管理者、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没有与科研活动有效联系起来,容易产生科技工作者工作懒散、责任心不强等问题,导致科研活动执行不力,甚至影响项目的研究结果与价值实现。2)科技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农业科技管理需要有配套的管理制度来约束与制约,但也不免会有走歪门邪道的科研人员出现。科研项目传统管理中,在项目立项和结题方面很难做到公平、公正的审查,监督弱化,项目检查、审核流于形式,致使项目完成的质量大打折扣,科研成果水平低,未能真正实现科技管理的价值。3)科技管理理念陈旧。创新的理念必将替代落后的理念,这是社会发展的共识,也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陈旧落后的管理理念,不仅会影响科研活动的有效开展,而且还会造成科技成果的水平和效益大打折扣。科研工作者往往只注重项目申报立项工作,却弱化了项目实施期间的管理工作,监督疲于应付,验收把关不严,科技管理缺乏系统性和严谨性。鉴于此,创新管理理念[3],强化科研工作者项目管理的意识很有必要。强化管理意识,深入认识科技管理的实质,是高效地完成科技管理工作的基石。
2新常态下农业科研机构科技管理的意义及重要性
在深化机制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我国农业科研机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科研环境方面,可以通过申请国家五大类、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等渠道多元化争取项目经费;申报各类科技计划类项目的竞争也非常激烈,通过申请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平台和人才建设等,提高科研团队自身研究能力、影响力和竞争力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环境的变化,对科技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表现在通过去碎片化,整合优势科研资源,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取得有利位置。在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全社会对科技需求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迫切要求增强科技管理的整体效益[4]。由此可见,当前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管理制度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就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基础应用科研项目区别于建设工程项目等相关类型项目,迫切需要科技主导部门针对当前的科技体制和科研机构的管理进行革新,不仅要创新管理理念,还要突破陈旧的管理模式,采用先进的理念和方法。例如,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精细化管理理念,主要运用于大规模企业中的以“精确、细致、深入、规范”为特征的全面管理模式及质量安全管理模式,这样可能更有利于资源的高效整合,给科技工作者甚至全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效益[5]。
3促进农业科技管理适应新常态的建议
3.1制订科研机构科技管理战略规划
随着全国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科研机构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依然保持不变,承担着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伴随科技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类科研机构间申请科研项目的竞争日益激烈,不管是科研院所还是高校,其重心会侧重于重大科研项目的立项申报,对科研的管理工作也将更加重视。因此,科研院所、高校或是企业规划一个中长期的科技管理战略很有必要,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对科研工作实行有效规划,颁布实施科学的配套科研管理方案,加大科研管理的力度,为项目的执行提供方向与指导。另外,要科学合理地整合各种优势资源,协助科研工作者顺利开展科研活动,兼顾成本控制和科技管理效果。
3.2创新科研机构联动机制
各农业科研机构对科研活动进行管理时,不仅仅针对科研项目自身进行管理,还涵盖对课题经费、科技人员、实施过程等的监管。因此,在对农业项目进行管理时,注重部门间的联动性非常重要。1)创新科学思维。运用科学的思维,坚持正确的决策导向,既可以少走弯路提高效率,减少重大失误,又可以增强每个管理者在科研活动管理中的责任心,有效强化集体与个人的联动性。2)创新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农业科研机构在项目实施期间对科研经费进行管理时,要严格按照项目经费预算要求合理使用经费,确保间接经费使用到位,重视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情况审计与监管,加强培训,提升科技人员对经费开支的认识,厉行节约,提高经费使用的效益,为科研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提供保障。3)创新专家、学术委员会决策制。成立学术委员会对农业科研机构开展科研活动很有必要,邀请具有行业影响力、成果丰硕、经验丰富的专家,充分发挥他们在科技命题、科技前沿动向、科技人才管理以及科技决策等方面的指导作用,探索农业科研机构在科研活动管理中的未来发展方向,为农业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支撑。
3.3创建科研活动电子化管理模式
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科技活动管理的电子信息化管理创新应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6-7]。当前,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传统的科技管理模式逐渐被电子网络化管理所取代。科研单位可结合自身特点,创新建立电子信息化的科技管理方式,开发科学的科研活动管理网络系统,通过网络平台不仅可以简单、便捷地获取所需要的各种科研资料,还可完成对项目的申报、立项、审核、评审、验收、考核等一系列流程的管理工作,不仅使信息的快速传递和数据质量得到了保证,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又可便利本单位的项目管理人员对项目的统筹高效管理,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送相关资料,最终实现无缝对接。
3.4建立综合型科技人才的培养机制
当前,在农业科技管理活动中,加大对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是非常关键的。国家、省部级各类计划项目要得到高质量的执行、结题,必须要有一支具有多学科和专业背景的科技人员队伍。农业科技人员是团队探索科技创新的核心主体,因此,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是农业科研机构的重中之重,应培养一支富有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队伍,凝心聚力钻研学术。农业科研机构应结合自身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未来的发展需求,建立科技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对项目管理人才进行培养;另一方面,鼓励大量综合型人才从事科研工作。在科技人才培养机制中,可以通过绩效考核和奖励等激励措施,充分调动科研人员自我价值实现的积极性[8];设立有关的资质审查办法,精准选用具备管理与科研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提升科研项目的实施效率;定期开展培训,提升自身研究能力,挖掘其在科研活动中的创新潜能。
3.5探索先进的科技管理模式
科技管理强调的是一个过程,管理内容包括范围、组织、进度、成本、质量和协调等,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成果评价等手段实现项目目标[9]。科研机构要准确预判未来发展趋势,探寻适合自身的先进科技管理模式,紧跟时代的步伐,结合科技命题前沿方向,特别是在面临科技命题难点与热点时,做好系统调研与可行性分析,强化自身的科学研究与管理能力,做到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实现管理与研究活动高效联动。任何一个管理理念、方式都不是永恒不变的,都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逐渐完善,不断更新的科研管理理念、模式终将淘汰陈旧过时的理念、模式,必将为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发挥重要作用,促进科技管理水平的提升。
3.6创新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激发创新活力
在规范项目经费使用、严格查处违规使用者的同时,更应深思并解决经费管理办法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科研经费存在碎片化、模式化、行政化、功利化倾向等具体问题。掌握创新规律,依照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自有特点,科学地监督管理。例如,有关管理部门应从以前的管理思维中剥离出来,下放项目遴选、立项、验收、评价、奖励等管理权,把项目战略规划、政策制定等宏观管理作为工作重心,提高公共服务品质[10],既不“失位”也不“越位”;在经费使用配置上,需更加重视科技人员的劳动成果。在经费使用上,既严格监督又给探索创新留足空间,宜宽则宽、宜严则严[11]。
4结语
1.1规划先行找准致富路
科技扶贫人员入村后,找准优势,理清发展思路,研究制定村级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以扶贫人员王玉富为例,针对原州区杨河村干旱、种植小麦等传统产业效益差的状况,制定了杨河村产业结构调整总体规划和杨河村养羊三年发展规划,教农户建标准羊棚、饲草配置、防疫等科学养殖技术。经过3年帮扶,杨河村从事特色养殖的农户占86%,人均纯收入由3770元增加到7436.6元,科技示范户人均纯收入9584.16元,该村经济来源由原来的种粮、养畜、劳务输出分别占50%、30%、20%,转化为养羊、种粮、劳务各占60%、30%、10%。据统计,百名科技扶贫人员帮助贫困村提出发展思路500多条,制定、完善和实施各项发展规划170条,科技扶贫成为贫困村发展致富的领路人。
1.2科技引领转观念促发展
科技扶贫人员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操作、手把手教和跟踪指导相结合的方式给农民教技术。累计培训农民5.66万人次,编印技术图书132套,发放资料7.79万份,建立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基地64个3456.9hm2,培养科技示范户2400户,领办成立合作社75个。为农户探索了“合作社+农户”、“农户+基地+公司”、“订单农业”等多种经营模式,使贫困地区农业生产走向了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道路。
1.3技术支撑产业提档升级
3年来,科技扶贫人员为100个贫困村引进枸杞、中药材、苗木、牛羊等新品种189个,推广旱地精准覆膜、免耕覆膜、测土配方施肥、风光互补节水灌溉、秋覆膜玉米种植多功能变形机等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185项,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在贫困村得到推广应用,增产增效作用突出。
1.4聚合资金,着力改善民生
科技人员积极争取区市县三级农牧、扶贫、财政、环保、妇联等部门资金7508.4万元,实施自来水入户、村庄道路硬化、危房改造、生态环境建设、配置村部信息化设备、设施牛羊圈棚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有力推进了该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居环境。
1.5信息应用,架起致富桥
信息闭塞是制约贫困村发展的重要障碍,科技人员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农民使用互联网查询、获取需求信息,进行网络信息和交易,利用农村信息平台和手机信息,为农民提供技术、管理、销售、政策信息。
2存在问题
2.1部分人员不能尽快实现角色转变
一些人员缺乏农村工作经验,欠缺与农民妥善交流方式,导致不能尽快融入群众,工作开展迟缓;一些在既承担教学或科研任务,又要做好扶贫工作的双重工作任务下,难以恰当分配和协调个人时间和精力;个别缺乏借力发力开展工作的开阔思维,特别是个人专业特长与扶贫村主导产业不相适应时,找不着抓手和突破口,工作成效不明显。
2.2资金短缺,制约扶贫工作深入推进
一是扶贫村普遍偏僻,交通不便,交通食宿补助费偏低;二是每人每年安排8-10万元项目资金,用于引进的新品种、新技术和建立的示范基地覆盖群众面小,不能满足群众需求和规模化推广应用等科技推广工作。
2.3相关保障政策落实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是对自治区下发的《关于向贫困村选派扶贫开发的若干意见》中,科技人员可执行艰边地区津贴补贴标准,优先评中级职称,退休人员工资差额予以补发的政策落实不及时;二是有些派出单位没有按要求支持科技人员工作,仍然给其安排了较重的科研或教学任务,并且科技扶贫的帮扶工作没有计入派出单位绩效考核体系,帮扶成效不作为派出单位年终评优评先参考内容。
2.4农村青壮劳力匮乏、文化程度低影响扶贫推进
现阶段,农村中青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留在村里的大多数为老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这些人员文化素质低、劳动能力弱,接受技能培训难度大,农业生产规模小,是制约科技扶贫工作的主要问题。
3措施建议
3.1做好选村、派员
建议新一轮工作部署强化调查摸底,掌握帮扶村产业情况;严格标准条件,按照“自愿报名---资格审查—单位推荐---科技厅审核”的步骤,选派专业能力强、有基层工作经验和热爱农村工作的科研人员,有针对性派员,确保“扶真贫、真扶贫”。
3.2加大资金投入
一是取消生活、交通补助一刀切管理办法,对单位在银川、扶贫在固原的和帮扶村特别偏远的,适当增加交通补助;二是加大专项资金投入。
3.3县(区)委重视,捆绑帮扶
一是帮扶县(区)委、政府应高度重视,安排分管扶贫的县级领导,统筹安排,为扶贫在财政、科技、扶贫、乡镇、农牧等部门间架起通力配合桥梁;二捆绑贫困村“一个区级部门+一个县级部门+县级扶贫办+乡镇干部”的多部门帮扶资源,让科技扶贫牵头,大力推行以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提升农民综合素质为主的扶贫方式。
3.4深化措施,打造科技示范村,实现精准扶贫和整村推进
选择一些主导产业明显、扶贫工作成效突出的扶贫村,多部门协调、聚拢资源,强化科技支撑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实施精准扶贫为措施,建设科技示范村,使科技扶贫从培养示范户带动农户模式转型为建设科技示范村带动周边村镇模式。
3.5强化宣传,营造社会氛围
创新是引领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创新历来是精英行为,创新离不开知识,知识主要来源于教育。然而进入到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各种科研资源能快速共享,资金来源变得丰富而灵活,各种创意能够快速聚集和定型,各种生产变得简单、直接,学习变得更方便,普通劳动者也具备创新的基本条件,使得创新不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说明大众创新的条件已经成熟。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我国经济面临转变方式和调整结构的困难,想要增强经济韧性与活力,积攒力量蓄势待发,大众创新就成为这个时代的必然选择。实践证明,大众创新时代要求破解原有政策束缚,促进大众创新与实体经济的互融互通。高校作为人才和技术的集聚地,是创新的重要力量源泉,在大众创新时代,高校理应成为创新的主体并引领创新:一方面,高校通过培养创新人才服务社会;另一方面,大众创新时代的现实要求高校师生必然通过创新科技以服务社会。作为大国,作为门类齐全的教育大国,据统计,我国高校研究人员人均获得研究经费在世界排名仅为第七位 [1],但我国高校每年有数以万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其中30%以上的成果鉴定为国际首创、国际领先或者填补了国内空白[2],应该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然而遗憾的是,科技成果实际转化率还不到25%,实现产业化更不到5%,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3]。那么,高校科技成果如何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何更好更快更有效地促进高校科技直接服务社会,已成为社会深度关注、成为每所高校尤其是基础应用型和应用型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探讨大众创新时代下高校科技服务社会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科技服务社会的对策,对于创新国家体系建设,推动高校建设与发展和地方产业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二、高校科技服务
社会存在的问题
高校科技服务社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需求,是时下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高校内涵建设的必由之路。但不讳言,目前我国高校科技服务社会,实现教育-科技-经济良性互融互通,还存在着观念落后、认识不清等问题,且未能引起足够重视,更谈不上给予实际支持。这些集中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一是制度缺失。目前校企合作大多比照财政科技经费使用办法,按照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科研仪器设备采购按照政府采购程序,忽视了这类项目时间要求紧、市场变化快与用户实地交流多的特殊性,经费使用不便,缺少专门针对校企合作的经费管理办法。且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不明晰,更难说落实等等。二是引导错位。高校院所承接企业研发项目,与管理部门对学校的评估和财政投入缺乏相关性,很多评估导向及评价体系,如办学水平评估、高校学位点建设等等,鲜有将高校科技服务社会的贡献与影响纳入评价体系中;在教师职称评定和诸多考核评价中,少有对服务企业科技的教师予以激励的措施,没有具体的科技服务社会的指标,仍以文章为重,致使高校及其研发人员重视纵向项目和撰写论文,忽视科技服务社会。三是高校自身定位不清,科技服务社会能力不足。地方高校要拥有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拓展和深化社会服务职能。事实上,很多高校仍按原有的办学模式,追求人才培养扩规模、上层次,学科专业设置大而全,科学研究不面向产业发展,脱离实际,过分注重课题和论文数量,学校与社会互动很少,研发人员不愿到产业一线,直接导致高校科技服务社会能力欠缺。四是协同创新科技资源不够,科技人员流通不畅,行业中试平台缺乏,大型仪器共享效率低下,协同创新大兵团作战机制体制匮乏。五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相对闭塞,过分注重内循环。譬如高校设置的职能机构中少有专门服务社会的机构部门,缺乏对外交流的渠道和对接机制。加上很多企业认识不到位,对创新促发展升级理解不深,参与不力,投入不足,校企双方都难以提供让对方满意的服务。
三、高校科技服务
社会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弥补制度缺失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各项制度很不完善,技术转移体系亟待健全。因此,政府在这个时期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行动的一致性是建立在思想认识高度统一的基础上,必须通过完善技术转移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政策扶持,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成果加速向社会生产力转化。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于2015年10月1日正式施行,其目的就是要加快大学、科研机构的成果向企业、向社会转化的速度、转化效率以及转化的利益机制分配。通过法律保障的手段,来解决阻碍成果转化的“中梗阻”问题。与此相适应,湖北省也先后出台了《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暂行办法》和《关于推动高校院所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研发活动的意见》,不少大学例如笔者所供职的湖北工业大学也及时出台了相关细则,明确教师创新创业的责权利,配套出台校企合作经费管理办法,学校提取相关费用后,仅对项目完成质量进行督促,将其余科研经费的管理放权于科研团队,极大程度地促进了教师们的创新创业热情。作为省属院校,在政策出台后,湖北工业大学新增学校占股科技公司十多家,2015年从企业进入学校的科研经费在全国排名93位(数据来源于最好大学网1月11日公布的2016中国高校企业科研经费排名),同2014年相比,排名上升了7位。
(二)正确引导,构建有效的高校科技投入及评价体系
885所地方高校总科技投入仅为64所部属高校总科技投入的1.46倍,政府对高校科技投入大约是企业单位委托经费的1.65倍,例如湖北工业大学2015年来自于企业的委托经费是政府科技投入的1.5倍 [1],可见,地方高校科技服务社会经济作用不容小觑。因此,要适时改变现有经费的投入方式和力度,加大对地方高校的科技投入,尤其是应加大研发类科技经费的投入,以促使其更好地服务社会。高校科技评价是宏观管理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要实行分类管理,打破体制惯性,采取不同激励措施,完善激励评价体系;要将高校科技服务社会结果纳入大学评价体系,特别是对大学发挥“服务社会”职能的情况展开社会调查,并将调查情况及时予以;要建立长效评价机制,避免频繁评价,实施聘期评价,激发研发人员科研潜能,改变现有以论文为主的评价体系,构建重质量而不是数量的评价标准,将高校教师科研成果的应用,纳入其个人业绩评定体系。同时,对主要从事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科技人员,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评先评优等方面给予其他科技人员同等待遇,对其评价以经济社会效益和实际贡献为重点,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物质和精神重奖,要鼓励他们进驻企业,走进产业一线开展研发,在学校内部构建一种以实绩论英雄的科研评价导向。
(三)定位区域经济发展,构建主动对接产业发展的高校学科群
技术创新成果作为特殊商品,在转移与转化的流通各环节,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到创新主体间的成本控制问题。技术创新成果在转移过程中,发生空间的位移距离越远,付出的人力成本、运输成本、信息交互成本和运营成本就越大,成果转化率就越低。仍以湖北工业大学为例,抽样调查近三年的1132份“四技”合同,其中974份合同服务于湖北省内的企业,约占总合同数的86%,而国际技术转移合同仅1份。974份合同中,730份合同是与武汉市企业签订的,占比为75%。这些“四技”合同签订的项目所涉及的领域,90%以上集中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发酵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与湖北地区战略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紧密相连。因此,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受到地域的限制,其立足之本主要还是为区域经济发展作贡献。高校学科建设水平越高,服务地方能力就越强,对经济社会贡献就越大。反之,一个地方某些产业越发达,其所在地高校该产业学科就越强。犹如国际通例,没有斯坦福大学的电子学科,就没有硅谷的产生。而恰恰是硅谷的发展,又有力地促进了斯坦福大学步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4]。同理,没有华中科技大学的光电子学,就没有武汉光谷;没有湖北工业大学的生物学科,湖北的酒业就不会有今天的地位。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高校,从服务社会的属性出发,高校都应该以地方产业和行业背景为导向,优化学科结构,认真分析地方经济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适时修正学科布局,积极主动对接地方产业发展,以战略新型产业的发展来促进高校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的交叉发展。要促使高校学科群与地方优势产业建立合作共生的相互依托关系,政府要主动承担责任,加大推动高校学科服务地方经济的力度。
(四)协同创新科技资源
有效融合和统筹科技资源对促进区域科技资源共享、激发科技资源创新活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5]。而衡量科技竞争水平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科技资源利用率,以最小投入换取最大产出,是科技竞争的核心价值。因此必须汇聚整合创新要素资源,大力推进科技协同创新。要构建畅通的人才流通机制,引导高校研发人员在企业有偿兼职,鼓励企业技术人员在高校有偿兼职。政府层面要构建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引导行业或大型企业构建行业中试平台,要求高校切实向企业或其他高校院所开放共享各类省级科研平台,出台政策引导企业和高校使用这些平台,从而提高科研资源使用效率,解决中小企业难以试验检测、高校科研中试困难等问题,提高学校科研成果成熟度,使其更贴近市场需求。要构建以高校为主导、企业与其他科研院所参与的协同创新中心模式,从而推动高校内部和外部资源配置的良性循环,优化各类科技资源配置效率[6]。
(五)完善科技供需链,畅通科技快速转移通道
科技创新并高效运用是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的必然要求,完善科技供需链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关键环节。完善科技供需链就是要畅通科技快速转移通道,解决创新和转化衔接脱节、转化不畅的问题,从而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或成果转化中心处于内系学校科研力量,外系企业和市场的中间位置,对校内科技成果和资源了然于心,对外部市场需求充分掌握,并为相关各方提供全程的服务与咨询,甚至协助拓展融资渠道等等,其作用至关重要。因此,要完善机构并充实力量,给予保障消除其顾虑,促使研发人员、技术战略家、风险投资人、企业家、律师等各领域专家形成联合团队,选判与完善高校的科研成果,从而降低技术转移风险,提高技术转移成效。高校可面向学科契合度高的产业集中地,建立成果转化分中心,聘请一批行业协会、校友会、大型企业的研发人员或科技部门负责人担任学校科技发展顾问,与社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合作,如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市场及网络服务平台以推介专家和科研成果等等,畅通供需对接来源与渠道。再说,当代社会已经进入技术经营时代,国家也需要一大批技术经纪人才队伍,高校有责任面向技术经营培养一批懂经营和技术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多方互动,共同编织立体的无缝对接科技服务网络,进而打通科技和经济转移转化通道。
[参考文献]
[1]菲尔・巴蒂.亚洲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领先[N].泰晤士高等教育,2013-08-14.
[2]解艳华.让高校科研成果走出“深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N].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2011-04-07.
[3]肖 鹏,刘 莉,杜鹏程.校企联合研发模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3).
[4]梁传杰.学科群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模式―从斯垣福大学发展看高校优势学科群形成[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5]翟运开,谢锡飞,李 娜.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校科技资源配置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4,(18).
Abstract: The engineering scientific research organization(ESRO) got a lot of achievements in the patents, science & technology fruits, papers every year in our country, only some of which are translated into products, therefore a lot of science resource are wasted. It is one of reasons that evaluation method is not correct. Many ESRO only assess the number of the patents, science & technology fruits, papers, not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qual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evaluation of the ESRO in my country. The technology value added(TVA) evaluation should be adopted by the ESRO on the basis of former research findings. At the same time, we give a kind of evaluation method about the TVA according the year-end evaluation of the certain ESRO. And adopting TVA evaluation can promote the translation of science & technology fruits.
关键词:科研院所;技术增加值;考核;科技成果转化
Key words: engineering scientific research organization;technology value added;evaluation;science and technology fruit translation
中图分类号:G3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5-0005-02
0引言
科研院所是我国重要的科技力量,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立体的现代化科研开发体系。如今科研院所的经济实力也今非昔比,如华东某研究所的产值在2008年可以实现50多亿元,国内在2008年实现10亿元以上产值的单位已有很多,已经不是我们日常想象中只强调科学研究的科研院所了。科研院所在获得科研经费支持的同时,也在参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最大化地获得民众的货币选票。
我国的科研院所每年需要发表大量的科技论文,一方面是满足各种考核的需要,另一方面,科技工作人员评定职称需要发表一定的科技论文。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沈阳根据调查,指出我国现有一般期刊、核心期刊、权威期刊约9468种。全国学术期刊一年只能248万篇,而背有指标的人数达到1180万,具体如下:我国每年有100万高校教师、约100万在校硕士生和博士生、超过30万科学研究人员、500万以上工程技术人员特别是国企工程技术人员、70万农业技术人员、360万以上卫生行业技术人员[1]。
与此同时,我国每年申请和受理了大量的专利,而且还评选出了大量的科技成果,但是我国的专利、科技成果和论文转化为最终产品的不多,或者说科技成果转化率很低。这其中,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与一般企业相比,则更是需要进行改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关键环节,作为自主创新的最后一环,科技成果转化是创新价值的最终体现[2],也是技术创新的关键环节[3]。
科研院所在承接各种科研项目时,设计人员往往十分看重关键技术的攻关、项目研制周期的压缩等,对成果转化的考虑可能还远不够。这将导致大量的科研投入打了水漂,没有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而只是形成了一堆科研报告。
技术增加值的概念最先由巨建国等人提出[4],是反映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和投入产出效率的一个指标。
1科研院所技术增加值考核现状
科研院所承接的科研项目研制周期常常是超过一年的,这给科研项目的考核,以及科研院所对各部门的考核带来一定的难题。
每到年底,大型科研院所在执行对部门的绩效考核管理办法时,往往由于考核指标难以量化,多采取一些定性的考核指标。对于定性的考核指标,往往又是采取相互打分的方式进行操作,结果致使考核流于形式,你好,我好,大家好!
很多科研的项目的研制周期是跨年度的,这就不能以项目的最终完成节点进行考核,必须设置里程碑节点进行考核,以确保项目的研制进度并朝着能够转化为产品的方向上走。
技术增加值的概念还比较新,由巨建国同志在《科技评价理论与方法――基于技术增加值》[5]给出,技术增加值TVA(Technology Value Add):指一个科研项目(组织或个人),在一个评价周期内,期末与期初单项或多项技术状态指标的差值,用TVA表示。技术增加值能反映一个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和股东潜在价值。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关于技术增加值的相关标准,但采用技术增加值考核的科研院所还不多。
2技术增加值考核应用案例
结合某大型电子研究所技术增加值考核的实际应用情况,本文给出一个案例。该研究所有2000多人,其中各类科技人员1000人,下设四个系统研究部和多个专业研究部,近三年每年获得各级国家科技成果奖10多项,申请并授予专利10多项,200多篇。取得如此丰硕业绩的高科技研究所在成果转化率方面却显得捉襟见肘。为了改变现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并进一步缩短研制周期,该所采用了技术增加值指标对下属研究部门进行了考核。
为了实施技术增加值考核,需要对一些概念进行定义:
WBS(Work Breakdown Structure):指工作分解结构,在科研项目研制过程中,将所要完成的工作自上而下逐级分解所形成的一个层次结构体系。WBE(Work Breakdown Element):指工作分解单元,在工作分解结构中能够独立表达、独立测量、独立交付的基本单元(即具有独立功能的单元)。技术就绪水平Technology Readiness Levels(TRL):工作分解单元的技术成熟程度。技术就绪指数Technology Readiness Index(TRI):所有工作分解单元的技术就绪水平的加权平均值。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共用模块是指通过评审认定的可供课题、产品直接借用的硬件模块或模块组(一般统称为模块)、CSCI或CSC软件模块。模块是指功能相对独立、结构明细完整,具有标准接口或联接要素,可独立测试和检验的、可供组合和更换使用的通用硬件整件和软件整件。CSCI是指具有功能完整性、满足最终用户功能要求,并在软件配置管理过程中作为单个实体管理,可以作为单独任务调度的软件集合。CSC是指可以完成独立功能的软件模块,作为CSCI的子模块,不作为单独运行的模块。
2.1 考核内容对系统研究部的技术增加考核内容有:型号研制产品、预先研究课题、专利、成果、论文。对专业研究部的技术增加考核内容有:型号产品中的分系统、子系统、独立功能单元和共用模块、专业研究部抓总的课题、专利、成果、论文。
2.2 建立项目九级量表根据《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通则》标准提出的九级模型量表,结合我所的实际科研情况,制定出如表1所示的针对相关研究部的具体考核模型――项目九级量表。
为了确认项目等级,在每年末相关研究部需填写项目完成等级确认表,如表2所示。
对于共用模块由相关部门确认;对于课题由科技委确认;对于型号产品和专题攻关由分管高级领导确认。
2.3 技术增加值考核公式相关部门的技术增加值得分可根据如下公式得出:TVA=0.7T1+0.15T2+0.1T3+0.05T4,T1为对研究部的型号、分系统、课题、共用模块的考评得分,T2、T3、T4分别为专利、成果、论文得分。
根据部门填写的项目完成等级确认表和九级量表,可以得出技术就绪指数TRI,公式如下[4]:TRI=■WBE(n)n■WBE(n),从而可得:技术增加指数P=1-去年TRI/当年TRI,T1值可根据表3计算得出。
2.4 专利、成果、论文的评分标准及应用授权专利分数按项目组分配到部门:第一人得50%分,其余按参与部门均分,具体的专利评分标准见表4。
科技成果的层次从低到高的顺序为:院所级、市级、集团和学会级、国防及省级、国家级。当获得特等奖时,按上升一个层次的一等奖计分。科技成果分数按项目组分配到部门:任务承担主体50%,其他50%,具体分配根据项目性质及参与部门,由考核部门组织实施,其分值表见表5。
科技论文分数按作者分配到部门:第一作者80%,第二作者20%,无第二作者则第一作者全得,第三作者不计分。具体的分值表如表6所列。
部门专利、成果、论文的人均得分分别为T2、T3、T4,满分为100分,具体以得分最高的研究部为基准,其他研究部门的得分除以最高分在乘以权重分(即100分)即为该研究部在该项指标的得分,如T2=该部门科技成果人均得分/最高部门科技成果人均得分×100。
该研究所通过技术增加值考核办法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该大型科研院所各部门努力缩短项目的研制周期,争取项目提前完成,并使项目朝着能转化为最终投放到市场的产品,鼓励科技工作人员多申请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该研究所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定问题,如在计算技术就绪指数时,强调项目的纵向比较,对于横向比较不太合理,对于项目的规模也无法权衡。
3结束语
科研院所如果想在新一轮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自己,彻底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必须建立以经济指标为导向的考核机制,同时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缩短产品投放市场的时间。为了使科技工作人员在申请专利、申报成果、方面不再单纯的追求数量,科研院所必需采取一定的措施,技术增加值的考核便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这可以促使科技工作人员在申请专利、申报成果、方面更要看重质量和经济效益。同时,本文结合某大型科研院所的改革实际,给出了一个应用案例,通过实施以技术增加值考核,某大型科研院所在控制成本、缩短项目研制周期、扩大市场份额等方面必将做出更大的业绩。
参考文献:
[1]全国去年销售额近10亿(据《长江日报》)[N].合肥晚报,2010.01.05.
[2]周东峰,马政,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及对策初探[J].青海科技,2009:2.
[3]刘宇梅,郝明金,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组织形式选择的思考[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
[4]巨建国,汤万金,“技术增加值”评价原理与方法[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9:3.
继国有企业、政府机构改革之后,事业单位的改革也已逐步深入,以分类管理、岗位聘任制为基本内容的改革已经在各个事业单位展开,2006年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继续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尤其是工资制度改革。国家将就事业单位改革提出整体指导意见和方案,包括:编制、财政拨款、岗位管理、工资制度等内容。
据统计,中国的事业单位多达130万家,人员2900万,资产近3000亿元。改革可以说是一项相当庞大的系统工程,风险性较大,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制定改革措施时要兼顾各个方面的利益要求,体现过渡性,同时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做好必要的保障工作,把改革的力度和社会的可承受度有机结合起来,平稳有序地推进中国事业单位的改革。
中国70%以上的科研人员、95%以上的教师和医生都集中在由政府出资举办的各类事业单位,其各项事业经费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的30%以上。而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服务范围,距离老百姓的要求还很远,甚至意见很大,可以说事业单位改革势在必行,其中改革薪酬分配制度,更好体现能力业绩,并与公共服务质量挂钩是基础。
建国以来,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先后经历了1956年和1985年两次工资制度改革,这两次改革,在当时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机关、事业单位执行同一工资制度,没有体现机关和事业单位各自的特点,同时,未能建立起正常的晋级增资机制,使工资职能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不能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因此,从1993年10月起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进行了第三次重大改革,其改革成果一直沿用到今天。
1993年进行的事业单位工资改革主要成果有下面四点:
(一) 建立不同特点的工资制度
国家机关结合、推行公务员制度,实行职务级别工资制。事业单位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实行五种不同类型的工资制度,并根据事业单位特点和经费来源的不同,按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三种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全额和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执行国家统一的工资制度和工资标准。工资构成中,固定部分和活的部分的比例,全额拨款单位为7:3,差额拨款单位为6:4。
(二) 建立正常晋级增资制度
为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随国民经济发展而有计划地增长,保证新工资制度的正常运转,建立了相应的增资制度。一是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两个年度考核称职(合格)及以上的,晋升一个职务(技术等级)工资档次(也可提前或越级晋升);二是晋升职务(技术等级)人员相应增加职务(技术等级)工资;三是随物价指数和企业同类人员工资水平的增长而调整工资的有关构成部分。
(三) 实行地区津贴制度
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生活费用支出等因素,同时考虑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水平与企业的差距确定地区附加津贴。中央允许各地运用地方财力安排一些工资性支出,用于缩小与当地企业工资水平的差距,鼓励工作人员为本地区经济发展多做贡献。
(四) 奖励制度
年度考核称职(合格)及以上人员,年终发给一次性奖金(现规定为一个月基本工资);对事业单位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和科技人员,继续实行政府特殊津贴;对事业单位做出重大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给予不同程度的一次性重奖。
二、目前事业单位薪酬存在的主要问题
1993年的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经过十几年的运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迅速变化,现行的工资制度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有:
(一) 铁饭碗、大锅饭、身份制
事业单位是吃“皇粮”的,有固定的财政拨款,“人头费”等使不少地区的财政成为“吃饭财政”,事业单位的职工不像企业那样签订劳动合同,可以解雇,即使签订聘任合同也是形式,合同期满绝大部分必须续签,干部管理也套用行政级别。
事业单位内部分配激励不足,缺乏规范的岗位评价和有效的绩效考核,工资水平与劳动力市场价格接轨不够。
(二) 编制长期不变
编制影响工资总额,多少年来一贯执行的编制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如:有些学校由于编制不够,一个人不得不干几个人的活,引进人才也受到制约;另一种情况则是吃“空额”,有些事业单位甚至已经名存实亡,但还在领国家的拨款。
(三) 职务职级
目前许多事业单位基本是按专业技术系列和行政职务系定工资的。行政系列基本参照公务员工资级别管理,专业技术系列基本按职称管理。一方面没有反映事业单位自身特点,另一方面职称弊端也越来越突出,终身制与岗位管理的矛盾越来越明显。
(四) 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事业单位除失业保险外再无其他保险,与企业相比社会保障残缺不全,影响事业单位改革的进行。
(五) 公共资源为部分人谋利益
由于财政拨款不足以完全满足事业单位维持与发展的需要,大部分事业单位都在“自谋发展”,加上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公共资源为部分人谋利益的情况突出,造成收入差距不合理和人才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六) 产权形式单一
事业单位要发展完全靠国家财政拨款是不可能的,而目前的分配机制缺乏引入民间资本的投入机制,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发展和职工收入的增加。
三、事业单位薪酬体系设计
(一) 改革的基本思路
1.改革方向:事业单位薪酬体系设计涉及分配制度的改革,涉及事业单位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要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才能设计好薪酬体系。事业单位的改革方向是:建立一个能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满足公共服务需要、科学合理、精简高效的现代事业组织体系。薪酬体系设计要符合改革的基本要求,体现能力业绩导向,有利于人才成长、事业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2.分类管理:按照事业单位的功能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为行政执行类事业单位,主要是指依据法律、法规的授权,或受政府委托承担执法监督、政策研究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其工资制度参照公务员工资制度执行。第二类为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承担着国家交办或鼓励支持的公益事业职能、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事业单位。这里又可以按全额、差额、自收自支进行分类。第三类为开发经营类事业单位,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为社会提品和服务。工资制度完全按企业工资制度设计,按有关法律要求,自主决定分配方式。
对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搞活工资中津贴部分的分配。对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实行目标管理责任考核分配办法。在保证职工领取固定工资的基础上,根据年度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确定职工收入。对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在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由其自主决定内部分配。多数单位推行了工效挂钩的分配办法,即在工资总量增长比例低于经济效益增长比例、职工人均工资增长低于单位人均效益增长的前提下,按照经济效益的增减确定工资总额的增减。
3.效率公平兼顾:改革是利益的再分配,要拉开分配差距,向关键岗位、关键人才骨干人才倾斜。同时,要科学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考虑职工的实际困难,保障职工基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二)基本操作
对于具体某个单位的薪酬体系设计,要在上述大的指导原则下,结合本单位实际进行,其中的重点是公益类和企业类事业单位的薪酬体系设计。
1.分类管理:事业单位内部首先要在明确职能定位、发展方向基础上进行组织结构、岗位设置、人员编制的改革,做到科学设岗,分类管理。一般分为:管理类、技术类和操作类。要按岗位性质和职业发展规律,设岗定级,建立不同序列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
2.工资总额管理:在国家拨款和创收收入基础上,确定内部一次分配。主要按绩效指标完成情况,工效挂钩,奖勤罚懒。需要注意防止组织放权,各部门自谋出路的做法,“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没有组织的整体谋划。对于超编部门采取“增人不增资,减人不减资,控制管理费用”的办法进行管理。
3.以岗位工资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在岗位分析基础上,进行岗位评价,建立岗位归级归档表。建立体现岗位责任性质、能力要求、业绩贡献、年功贡献的结构工资体系。
4.评聘分离与评聘合一:改革职称管理制度,职称评聘与岗位评聘相结合,要体现职称等技术水平,更要体现实际能力和贡献。
5.薪酬水平逐步与劳动力市场价格接轨:进行薪酬水平调查,在增加收益基础上,逐步建立工资水平与劳动力市场价格接轨的机制。要按关键岗位、骨干岗位参照行业工资水平确定,辅助岗位参照属地工资水平确定的原则进行工资水平确定,合理控制人工成本,提高人力资本投入产出。
6.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制度,明确责任、目标和能力要求并与收入挂钩。简化考核程序,突出关键绩效指标要求,加强平时考核与过程管理。
7.逐步建立完善的社保制度:在国家不断完善事业单位社保体系的基础上,各单位可结合实际灵活设置商业保险。提高社保福利的激励作用。
8.逐步建立完善的产权管理制度:在符合国家法规要求的前提下,大胆改革投资机制,引进民间资本用于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尤其要关注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机制,激励自主创新,保护知识产权,保障创新人才的合理合法收益。
9.健全工资管理制度:建立工资基金等,完善各种报表统计分析及所得税管理,规范工资发放和监管。
四、案例分析
某地区某中学薪酬制度的基本情况是:该中学现有职工258人,自90年代末即开始三项制度改革,随着改革的深入,逐步形成了该校以岗位工资为主体的新的薪酬分配制度。
(一) 主要措施
1.结合办学方向和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进行“五定”:定编、定岗、定责、定薪、定人。核心是落实校长办学自,“五定”中有“四定”是在学校完成的。
2.实行岗位聘任制,结合年度考核,民主评议,实现人岗匹配。
3.建立岗位工资为基础的结构工资,主要体现岗位责任性质、能力要求和实际贡献。
4.建立各种奖励制度,激励优秀人才出优秀业绩。
5.完善各种津补贴制度,更好体现岗位劳动差别。
(二) 薪酬制度主要内容
1.薪酬构成:基本工资(档案工资)、教龄工资、老教师荣誉性工资、上级核发的各类特殊津贴(特级教师、拔尖人才、少数民族等)、岗位等级工资(发十个月)、寒暑假工资(各发一个月,基本工资+政府补贴)、加班工资、履职绩效奖金、集体绩效奖(全校人均800,按1000、800、600按三个等级经考评发放)重大成果、突出贡献奖(每两年评一次,按金10000、银5000、铜3000/名)
2.薪酬管理:每年按考核增加工资,称职以上增,基本称职不增。带头人、骨干、基本岗位增资幅度不同。津贴分备课组长津贴、行政组长津贴、青年教师指导费等。身兼两职,每周增加1-4个工资单位。履职绩效奖,按参考资格审定、分类考评(专任教师、担任管理工作的教师、行政干部和职工)、按称职*1、基本称职*0.7、不称职0发放。
3.分类管理,设立不同岗位系数
一、科技企业注册登记
三地近年来在促进科技企业注册登记上,主要取得如下5方面进展。
(一)直接登记制
直接登记制是国际通行的企业注册登记方式。直接登记制下,到工商部门申领营业执照成为第一道手续,余下的审批事项,只要申请者承诺在规定期限内办完即可。2001年,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和深圳都实行了科技企业直接登记制。由于手续大为简化,申请者最快1天就可领到营业执照,因而直接登记制一经推出,便大受欢迎。
(二)淡化经营范围
营业执照不再注明经营范围后,企业可在法律允许且无须行政审批的经营项目中作自由选择,经营项目即使变化,也无须到工商部门作变更登记。2001年,三地在科技企业注册登记上都淡化了经营范围。
(三)审批限时提速
三地都规定工商局须在受理后2个工作日内告知前置审批部门,前置审批部门回复时间有限制,逾期(北京规定为3个工作日,上海和深圳规定为5个工作日)不回复视作批准。此外,三地工商部门为促进企业注册登记,都改进了工作方法,例如,2001年,北京海淀工商分局实行“即审即核”,上海工商局在全市实行“网上并联审批”。
(四)降低注册登记门槛
有限责任公司是三地科技企业注册登记时最常采用的企业组织形式,但我国《公司法》规定科技开发类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为10万元,对创业者而言,门槛过高。北京2000年将科技企业最低注册资本金降至3万元;2001年10月,深圳也将科技企业最低注册资本金降至3万元;上海2001年则规定在张江注册一家科技公司,资本可分期到位,首批缴纳资本3万元即可。至此,创业者在三地创办科技企业,都不再面临门槛问题。
(五)突破技术入股比例限制
三地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在技术入股比例问题上,如果僵硬地执行国家规定的35%上限政策,将不利于提高技术拥有单位和个人从事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为此,三地进行了积极的探索。2000年,北京和上海在规定技术入股比例可达35%的同时,均增补了双方若另有约定,则从其约定这一条款,实际等于认可了由市场决定的技术入股比例。深圳也于2001年出台了可突破35%上限的政策:只要全体股东共同出具承担企业债权债务连带责任的书面承诺,技术入股比例就可超过35%。此外,2001年,北京从加强专利工作出发,规定重大专利技术经认定,作价入股比例可达60%。至此,35%比例限制在三地已得到突破。
二、高新技术企业(项目)认定
(一)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提高,程序加快
1.标准提高
2000年,科技部再次提高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2001年初,北京和上海随之提高了认定标准,并与科技部2000年认定标准完全一致。而深圳则多年来一直坚持高标准,2001年出台的认定标准变化很小,总体仍大大高于科技部2000年认定标准。认定门槛高带来的好处是明显的: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但质量高,政府可以将有限的财力集中用于扶持这些企业。下列一组数据可资佐证:从1991年开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起到2000年底,深圳共认定212家,但这212家企业实现的工业总产值占200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8.88%;这些企业中,工业产值过亿的有80家,过10亿元的有21家,过20亿元的有13家,过40亿元的有5家,超100亿元的有1家。
2.程序加快
2001年北京和上海分别对中关村科技园区和张江园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实行授权制,市科委留有监督权。授权制下,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得到加快。深圳则根据本地实际,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上一直不分高新区内和区外,从初审、现场评审,到最后颁发证书,一切权利归市科技局;2001年,深圳对认定程序作出改进,将过去的每季度集中受理一次,改为常年受理,以加快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步伐。
(二)高新技术项目认定:从“产业化”向“转化”倾斜
目前,三地认定的高新技术项目分两类:一类是成果转化类项目,另一类是成果产业化类项目。两类项目的区别在于:前者注重“转化”,对投产后的生产规模不作要求,申请主体可以是企事业单位,也可以是自然人;后者则要求投产后能形成相当的生产规模,注重“转化”之后的“产业化”,申请主体是企业。
北京自1999年起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与深圳一直认定的“高新技术项目”,都属成果产业化类别。上海则于1998年出台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18条”,同年开始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并于1999年和2000年两次修订“18条”。“18条”的出台和修订在上海乃至全国都引起很大反响,上海的创新氛围也因此日益浓厚。2001年11月,北京学习上海这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源头”抓起的做法,出台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28条”,明确规定北京自2002年起实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认定制度,并出台了认定办法等配套政策,成立了专门的服务机构。至此,三地在高新技术项目认定上,正在从“产业化”朝“转化”倾斜。
三、知识产权工作
(一)政府高度重视
北京、上海和广东省(深圳是广东省专利工作数一数二的城市)都非常重视知识产权工作,表现为:
1.强调入世后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性。其中,北京和上海都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到塑造国际大都市形象,营造良好投资环境的战略高度,提出要制定面向21世纪的知识产权发展规划和战略。
2.专利管理机构升格。2000年机构改革中,北京、上海和广东的专利管理局都被更名为知识产权局,并由事业单位升格为政府直属行政机构。其中,上海2002年初已在下属所有区县设立了知识产权局,为全国首创。
3.增加知识产权局的职能。北京、上海和广东都赋予市(省)知识产权局主管全市(省)专利工作和统筹协调涉外知识产权事宜的职能,并将市(省)政府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办公室的职能划入知识产权局。
(二)政策出台多,财政投入大
1.北京2000年开始将知识产权工作提升到战略高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2000年12月通过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中,知识产权保护占相当篇幅,涉及专利、商标、软件著作权、自主知识产权、网络信息知识产权和技术秘密保护多方面内容;2001年6月,市政府《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规定对具有良好产业基础和发展前景的发明创造,给予一定的专利申请费和维持费的补贴,对科技含量高、有市场前景的专利项目,给予专利技术实施资金;2001年11月,在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28条”中,财政对专利工作的投入得到落实,市政府将设立知识产权发展和保护资金;2001年12月,作为“28条”配套文件的《北京市专利实施资金管理办法》出台。
2.上海2000年开始出台一系列政策。主要有:2000年出台《关于加强本市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上海市资助企业专利费用办法》,市政府决定对企业申请国内专利的费用进行全额资助;2001年1月出台《上海市促进企业专利工作办法》,12月出台《上海市专利保护条例》。此外,上海市知识产权局自2001年起设立“上海市发明创造专利奖”,该奖由发明专利奖、专利申请优胜奖、专利实施效益奖和优秀专利工作者等6个单项奖组成。
3.广东省对知识产权工作重视早,政策出台也早。表现为:1995年出台《深圳经济特区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条例》;1996年出台的《广东省专利保护条例》是我国首部专利保护的专门地方性法规;1998年,《广东省企业专利工作办法》和《广东省企业专利工作试点方案》出台;1999年颁布《广东省技术秘密保护条例》。近年来,广东省又出台了《广东省科学技术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关于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知识产权工作》、《关于加强会展中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广东省发明专利申请费用资助暂行办法》,并正在起草《广东省专利管理条例》。
(三)重视企业知识产权工作
1.北京2001年6月宣布要用5年时间建立首都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群,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要达到如下目标:企业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知识产权战略成为企业的核心经营战略;企业将知识产权工作融入到企业研究、开发、产业化、市场推广和依法保护的全过程;知识产权工作成为国有企业领导任期目标考核责任制的重要考核内容,知识产权申请量、拥有量和实施效益成为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主要指标;将知识产权状况纳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等。
2.上海市经委2001年出台《上海市促进企业专利工作办法》,强调专利工作在企业日常工作中的重要性,并作出如下规定:今后国家、市级技术创新计划项目立项论证,企业引进国外先进重大装备,都要出具有法定资质检索机构提供的专利审查报告;技术创新项目要以取得专利为主要评价方式;研究成果鉴定前须先经专利检索;要把是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作为评价企业技术中心成绩的条件之一,建立市级技术中心的企业2年内未申请专利的,将取消其市级技术中心资格。
3.深圳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特点是:省里重视和企业自觉相结合。广东省1996年便开始进行企业专利工作试点,到2000年底,已有三批共64家试点企业,涌现出一批企业专利大户,深圳华为公司便是典型代表。华为公司1994年成立的知识产权部,专职工作人员现已达30多人;公司1995年制定《华为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华为公司科研成果奖励条例》和《关于接触尖端技术、商业秘密、管理核心机密的有关人员的管理规定》,知识产权工作被纳入企业日常工作。由于自觉运用专利战略,华为公司在所生产的各项产品上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截止2001年12月,华为公司已累计申请专利1021项。
四、国内人才吸引
(一)建立健全“绿卡”制度,实施人才柔性引进战略
如今,三地持《人才工作证》或《工作居住证》者,在子女入托上学、购房、社会保障、职称评定等方面都享有市民待遇。其中,上海和深圳的《人才工作证》制度适用于全市各行各业的企事业单位,旨在构筑“人才高地”或“人才特区”,提高市民整体素质,提升城市整体综合竞争力;北京则专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实行《工作居住证》制度,因此制度适用面窄,仅限于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其研发机构。
1.上海1994年就提出要构建“人才高地”,在三地中最早推行人才柔性引进,并不断予以改进:从1993年的蓝印户口制,到1998年提高蓝印户口标准,再到2002年决定停止受理申办蓝印户口;从1998年推行《人才寄居证》制,到2000年实行《人才工作证》制,再到2002年提出将实施《上海市居住证》制度,上海的人才柔性引始终处于最前列。
2.北京1999年开始实行《工作寄住证》制度;2001年8月将《工作寄住证》更名为《工作居住证》。
3.深圳2001年在学习上海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建立人才柔性引进机制,从2002年开始,外来人才不再使用《劳务暂住证》,而改为使用《人才工作证》。
(二)加大人才刚性引进力度
1.北京2001年规定,北京高校、科研机构获得学士及学士以上学位的应届毕业生,只要受聘于中关村科技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便可直接办理北京常住户口。
关键词:农村;科技服务体系;高效运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F324.3文献标识码:A
“十一五”以来,四川省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科技支撑行动,加快建设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为农村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1]。从2012年开始,四川省着力推动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建设,旨在探索一种面向产业、面向企业、面向全产业链的综合性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德阳市结合自身农业产业发展需求,经反复调研讨论,历时半年时间,在德阳市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局推动下,注册成立德阳市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以探索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高效运作的思路与方法。
1建设模式
按照“立足产业、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上下联动”的建设要求,由行业协会牵头,经地方民政部门批准,注册成立了德阳市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性质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主管单位为德阳市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局。中心设主任1名,内设技术咨询与成果转化服务部、技术交易与信息服务部,各设立部长1名,同时,向部分有需求的县(市、区)授权设立分中心。中心面向全市农业主导产业和全产业链技术需求,通过整合科研机构、科技部门、中介机构的科技资源,以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为特色产业技术服务站,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孵化载体,通过强化产学研深度结合,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要素集聚,加快成果转化应用,提升产业技术综合能力,实现中心技术转移、综合服务、要素集聚、协同创新和创业转化的功能,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撑作用。
2运行成效及经验
德阳市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是面向全产业链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机构,建立至今1a多以来,在自身建设和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对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提供了经验。
2.1搭建科研桥梁,推动产学研推的有机结合
中心作为科技部门主管的独立法人机构,充分发挥其在政策、信息和人才渠道上的优势,依托管理部门的项目支持、政府补贴等政策,积极推进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为全市产业服务,重点针对企业、农民需求,建立特色产业技术服务站,整合农业专家大院资源,搭建企业与科研院所、专家与农民的桥梁,促进科研院所和专家把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技术难题与自己的科研课题、成果结合起来,促进科技进步,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中心在全市范围累计联系指导企业100多户,联系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专家大院40多个,联系和指导服务机构92个,成果供需信息214条,挖掘市场需求成果156条,组织成果对接活动49次,促成成果转化项目49项,累计实施科技项目161项,获得各级资金支持3522万元。通过中心的服务保证产业链中技术创新的高成功率、成果的高转化率和产业化的高增长率,使所服务产业迅速发展。
2.2抓好教育培训工作,大力培养农村科技人才和新型农民
农村科技服务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农民通过科技的手段改善生产方式、改进生产技能,进而提高农业产生的效率。中心充分发挥各产业技术服务站的培训教育功能,把农业实用技术、农村卫生、综合素质教育、生态环境等问题纳入服务范畴,将专题讲座、现场观摩、一对一服务和考察参观等多种培训手段相结合,对广大农技人员、农业大户和普通农民开展技术培训,让农民对新技术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用得上,培养一大批懂技术、有文化的新型农民,让科技助农增收,促农发展。中心先后组织蔬菜专家大院、水果专家大院、油菜专家大院和核桃专家大院的科技特派员深入绵竹九龙镇、广汉市松林镇、旌阳区和新镇等地开展科技服务及培训活动,累计举办培训班30余期,通过专题讲座、现场观摩和考察参观等形式,培训农民1.58万人次,有效提高了农民科学种养的意识和能力。
2.3强化自身建设,大力提升科技服务综合能力
德阳市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虽然是一个独立机构,但是在实际运行当中不是一个单一组织,而是中心、科研机构、企业、协会(合作社)的复合组织机构。在这一模式下,中心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民办非企业机构,主要负责发现、筛选、撮合、转化科技成果;科研机构作为农业技术创新主体,主要负责农业新技术推广、新产品研发;企业是成果转化的营利性组织,主要负责产业经营;协会(合作社)则是以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民为主体的自我服务组织,其发展主要是通过利益联结实现互助发展。为了不同层面机构的顺利运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就成为了一个关键性问题。针对不同层面人才的需求,由举办协会和科技部门抽调5人专门负责中心管理工作。而针对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企业和农民的科技服务工作,则由“科技特派员”这一队伍抓落实。截止2013年,德阳市从省农科院、川农大等科研院所和市涉农部门科技人员中聘请农村科技特派员248名,建成农业专家大院15个,组建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25个,中心成立以后,充分利用德阳市科技特派员队伍的庞大优势,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培训工作。德阳市蔬菜产业技术服务站通过“专家大院(服务站)+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运行模式,会同德阳市蔬菜联合会、东升农场等有关单位,培育引进各季节蔬菜新品种上百个,推广面积3333hm2,逐步形成了蔬菜产业的“技术――产品――产业”开发,成为我国西北地区蔬菜主要供应地。通过不同层面人才的合理配置,壮大稳定人才队伍,为中心的管理和业务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为面向全产业链的农业科技服务工作提供了强力支撑。
2.4搭建金融桥梁,促进农业重大科技成果转化
针对农业企业规模小、融资渠道单一等实际问题,加强银企对接,筛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涉及食品安全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加强银行沟通和联系,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把农业科技多元化投入机制作为工作的重要课题,积极推进农村科技与银行、保险、担保等金融行业的对接,拓宽农业科技的融资渠道,2013年,会同农发行德阳分行联合推荐了6个具有自主科研成果的农业科技贷款项目,其中有3个项目受到农业发展银行的关注,推进了农业科技同金融资本的结合,为农业企业突破融资难的瓶颈提供了参考。
3问题与建议
3.1完善市场化运行机制,增强可持续发展动力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真正能够高效运转的一定是一种以利益为驱动、市场化运作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机制。德阳市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虽然是民办的社团组织,但是行政部门在其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并没有完全实现市场运作。中心建立的发起部门是科技部门的下属机构,运行受到科技部门的管理和制约,中心的发展必须依赖科技部门的协调,在很多工作上无法开展创新性探索;中心的建立实现了社会化,既不属于公立的事业单位,也不属于市场运作的企业主体,但是经费来源并没有实现社会化,主要运作经费来源于承担各级科技项目,而项目经费只能用于项目实施,不能作为工作经费,致使中心运作经费缺乏,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针对这一问题,建议设立农村科技服务专项建设资金,制定相应的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通过专项资金的安排,严格规范化管理,为农村产业技术服务机构“充血”,扶持培育其发展,同时,通过政府政策引导、购买公益、补贴服务环境等措施,促进中心的自身“造血”能力,在运行中逐渐建立起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建设形成体系完善、功能完备、充满活力、机制灵活、与农村科技创新体系相对应、与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相适应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服务于农业产业链全产业链。
3.2面向全产业链,构建综合服务能力
农业科技工作可以分为创新、转化和推广3个主要部分,科技服务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因此,科技服务平台是创新工作得以开展、创新成果得以转化、转化经验得以推广的核心,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必须具备服务着3个环节的综合功能[3]。德阳市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虽然将自身定位为综合服务机构,但是在目前运行中,主要还是开展解决产业技术难题、开展技术技术咨询、争取项目支持和组织技术培训等传统科技服务工作,而针对政府部门开展的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决策调研,针对企业开展的技术需求普查、构建商业模式、打造知名品牌等全方位技术服务探索较少,中心面向产业、面向企业、面向全产业链的综合性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定位并未完全实现。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中心建设,不能单独面向单一产业或产业链的单一环节,服务方式也不能限于传统的科技服务项目,必须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链条各个环节,通过合理分工、协作,实行全程化、专业化、全覆盖、全方位的农村科技综合服务能力。
3.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激励机制
德阳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是一种面向全产业链、服务全技术链的综合机构,既非官办机构,亦非民营企业,而是在政府科技部门的推动下,围绕政府科技创新和科技产业发展目标,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技术需求,广泛联合各类农村科技组织和机构组成的农村科技服务联盟,与传统事业单位和企业有完全不同的功能定位。目前负责中心管理工作的5名工作人员全部为兼职,都是从属于其他事业单位的兼职人员,服务工作中的科技特派员、中介机构人员和农村科技推广人员也多是兼职人员,根据各自职能设定,要在承担自身工作需要的同时完全满足中心的工作需求难度很大,导致其服务水平极其有限,甚至缺失。另一方面,由于中心尚处于发展阶段,更多地注重业务工作,未完善人事考核制度和激励制度,使农业科技服务队伍积极性较低。要突破这一“先天不足”,一方面,应尽快完善中心内部人事管理制度,将工作落实到人,并制定绩效考核制度。另一方面,完善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才带职带薪、带项目或以资金、技术、管理等形式入股从事种养殖、农产品加工业、销售业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开发项目,或直接创办、领办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参与利益分配。鼓励涉农单位和个人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入股、参股形式与农村科技服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调动服务队伍积极性,稳定队伍。同时加强教育和业务培训,端正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四川省科技厅.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推进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Z].川科农.2012.25号.
关键词:职业经理人;股权激励方案;绩效评价体
系人是一切生产要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企业要想提高市场竞争力,必须充分发挥职业经理人的作用,充分调动企业核心骨干人员为企业工作的积极性。为此,很多公司制企业都推行股权激励,股权激励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一种较为常见的人力资源管理举措。
一、股权激励的概念及模式
股权激励,顾名思义,是以股权来激励人才,是指企业出资人即股东为了留住企业所需要的核心(骨干)人才,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效率,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将公司股权作为奖励机制,奖励给对公司作出特殊贡献的人才。股权激励的主要对象是公司职业经理人,其目的在于通过使公司职业经理人获得公司一定比例的股权,具有公司股东身份,从而将公司股东与公司职业经理人的利益统一起来,使公司职业经理人能够以公司股东身份,站在股东的角度来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股权激励的不仅使公司职业经理人能够参与企业决策,而且可以分享企业利润,分担风险,这在将最大程度上激发起更为勤勉尽责地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服务,有效地避免了职业经理人的短期行为。股权激励机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对职业经理人的指导作用
股权激励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为股权激励机制能够有效规制职业经理人个人的不良行为,指导职业经理人按照企业相关规定实施相关生产经营管理行为。企业管理要求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务,都有自己的岗位职责。每个员工都必须按照要求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目标。股权激励机制以激励对象岗位的履职情况,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条件。只有履行了相应职责,完成了相应工作任务的激励对象,才能现实地得到相应的股权,这就能够有效地规制职业经理人的行为,强化职业经理人的岗位职责意识。
第二,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有一个职业经理人团队。职业经理人团队是否优秀,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生产经营能力,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优秀职业经理人团队,要求进行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股权激励以团队成员作为激励对象,这就不仅要求团队成员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更要求每个成员都要有合作精神,有团队意识。
第三,减少企业现金支出,降低激励成本
企业在不采用股权激励作为奖励员工的方式情形下,一般采用的是传统的激励方式,即以年终奖金或者利润分红的方式,给予对企业有出色贡献的员工相应的奖励。这种奖励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有效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此种方式无疑会增大企业的成本。股权激励与传统的现金奖励方式最大的不同在于,股权激励并不直接来源于企业,而是来自于资本市场。因此,股权激励与传统现金激励方式的最大优势在于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现金支出,极大地减轻了企业负担。股权激励,按照基本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不同,可以区分为不同的模式。实务中,比较常见的股权激励模式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业绩股票。业绩股票,是指企业为激励对象预先确定业绩目标,激励对象在预先确定的期限届满时取得了目标业绩,激励对象就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股票或者提取一定的奖励基金用于购买企业股票。
(二),股票期权。股票期权,是指激励对象获得由企业所授予的一种权利,即在一定的时期内有权以事先确定的价格决定是否购买企业一定数量的股票。对于激励对象来说,可以选择购买,也可以选择不购买,由激励对象根据自身状况和股票价格决定。一般而言,当股票价格上升,激励对象就会选择购买,反之,如果股票价格下降,激励对象就会选择放弃。股票期权有价外期权、平价期权和价内期权三种不同类型。
(三)虚拟股票。虚拟股票,是指激励对象因股权激励而取得股票为“虚拟”股票。这种“虚拟”股票不同于真正股票的区别在于,持有者据此可以享受一定数量的分红权及股价升值收益;不享有表决权,不能转让和出售。激励对象一旦离开企业,虚拟股票就自动失效。
(四)股票增值权。股票增值权,指的是激励对象即股票增值权的持有者在未来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因公司业绩提升、股票价格上扬等因素,可以获得行权价与行权日二级市场股价之间差价的收益,增值收益以现金支付。
(五)限制性股票。限制性股票,是指激励对象所获得的股票带有一定的限制,主要是指抛售的限制,即激励对象只有完成特定目标(业绩考核)时,才有权抛售股票以获得真正的收益。有些限制性股票在激励对象没有按约定完成预期目标工作任务的情形下,可能被企业收回。
(六)延期支付。延期支付,是指激励对象所获得的并不是简单的股票,而是包括股权激励收入在内“一揽子”薪酬收入规划。股权激励收入并不在当年发放,而是按照股票公平市价折算成股票数量,存入企业为激励对象单独设立的延期支付帐户。激励对象只有在既定的期限后或退休以后,才能获得相应的股票或者与当时股票市场价格等值的现金。
(七)经营者(员工)持股。经营者(员工)持股,是指激励对象或者通过企业无偿赠与方式,或者通过企业补贴购买方式,或者由自己出资购买企业一定股票。
(八)管理层(员工)收购。管理层(员工)收购,是指企业管理层或者全体员工利用杠杆融资购买企业的一部分股票,成为公司股东。
(九)账面价值增值权。账面价值增值权,是指直接用每股净资产的增加值来激励企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及核心员工、技术骨干。账面价值增值权可以分为购买型和虚拟型两种。
二、股权激励的方案设计
股权激励应否起到应有的效果,能否成为企业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利器,关键在于股权激励方案的设计。正如每个个人都是独特的一样,每个企业也都是独特的,没有一个适用于任何企业的股权激励方案,每个企业股权激励方案都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但是,股权激励方案总有一些共性的因素,任何一个企业的股权激励方案设计,首先必须把握好这些共性的因素。第一,股权激励对象。股权激励的目的在于充分企业核心(骨干)人才为企业长期服务的积极性,充分他们的优秀才智,这就要求股权激励对象以企业的核心(骨干)人才作为激励对象。不同的企业对于核心(骨干)人才有不同的标准。但通常而言,以下三类人才应当认定为企业的核心(骨干)人才,成为股权激励的首选对象。
第一,高级管理人员、关键技术人员和重要营销人员。
高级管理人员、关键技术人员和重要营销人员对于企业发展而言,都是极为关键性的人才。企业对这些人员实施股权激励,最能起到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目的。
第二,股权激励的股票来源。企业拟实行股权激励计划,应根据实际情况通过以下方式解决标的股票来源:(1)企业提取激励基金,激励对象开设个人账户,用企业分配的激励基金和个人出资等以个人名义购买流通股票;(2)企业在发行新股时,可以预留一部分额度作为未来股权激励对象(经营者)行权时的股票来源;(3)企业可以向公司控股股东回购一些股票;(4)企业净资产增值部分中划出一部分,用于高科技人员和管理层的期权计划。当然,激励对象获取企业股权如果需要支付相应对价的,企业不得为其提供贷款(含提供贷款担保)以及其他任何形式的财务资助。
第三,股权激励的价格。股权激励的价格一般以股票面值、账面净资产值或者市场价格为基础,给予一定的折扣。确定股票价格主要有五种做法:一是目前的市场价乘以折扣;二是每股净资产的价值;三是净资产乘以系数;四是股票原始发行价格;五是股权的一种均衡价格。一般而言,股票价格或者由公司股东会决定,或者由公司董事会决定,股权激励的价格应当在每股净资产的价格与市场价格之间。
第四,时间安排。股权激励的时间安排一般应选择在企业进行股份制改制前为好,从操作技能上来说,股权激励实施的时间越早越好。
第五,股权激励的管理。企业实施股权激励,一般应当成立专门的部门或者小组来处理相关事务。股权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发企业员工为企业长期服务的积极性,避免只追求短期利益而损害长期利益。因此,处理股权激励实务的部门或者小组不仅股权激励的公开、公正、公平地实施,而且也要向股权激励对象宣贯共同分担风险、共同享受成果的理念。
三、企业员工股权激励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任何制度都处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之中,必须与其所处的制度环境相适应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股权激励作为一种人才激励措施,要发挥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作用,必须考虑与现行的制度环境相适应。目前,我国有些企业虽然实施了股权激励举措,但从总体上来看,还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法律制度体系不健全
股权激励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不仅是一种人才激励措施,更是一种企业(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从国外实施股权激励企业的实践经验来看,股权激励对于促进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完善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此种作用以相应的法律制度健全为前提。然而,我国企业虽然引进了股权激励机制,但相应的法律制度却并不健全,对于股权激励的实施缺乏详细的可操作性规定,导致实践中股权激励执行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从而使股权激励机制实施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
第二,职业经理人市场不完备
股权激励以职业经理人为主要激励对象,主要目的在于激励职业经理人为企业积极工作,实施股权激励的主要依据是职业经理人的工作业绩。职业经理人的工作业绩评价需要以外部市场因素即职业经理人市场作为参考依据。为此,股权激励的有效实施需要相应的职业经理人市场,由市场竞争机制来选择职业经理人,淘汰不合格的职业经理人。但是,严格来说,我国还尚未形成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体系,可以说,职业经理人的“职业性”不突显,仍然具有“非职业性”。职业经理人市场的缺乏,难以有效解决职业经理人的监督问题,从而使实施股权激励机制的效果减弱。
第三,股权激励效果难以科学衡量
实践中,对于股权激励实施的实际效果,主要是通过行权价格和转让价格之间的价差来进行衡量。行权价是指在符合合同约定的条件下,激励对象即受益人有权在约定期限内购买股票的价格。但操作上存在的问题是,非上市公司企业的股票尚难以形成统一定价,由此导致在确定行权价时通常无法考虑市场价格,最终导致股票期权的行权价难以确定。此外,由于很多企业尚未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没有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体系,导致无法准确衡量员工的工作业绩。股权激励应以员工业绩为依据,员工业绩无法准确衡量,当然就会导致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
四、股权激励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机制
作为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有效举措,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相应的配套制度机制。
第一,建立健全股权激励法律制度体系
证监会于2005年12月31日颁布专门针对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国家有关部门针对国有企业股权激励颁布了一系列规定。例如,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股权激励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2002]48号)、国资委办公厅、科技部办公厅《关于高新技术中央企业开展股权激励试点工作的通知》(国资厅发分配[2004]23号)但有关非上市公司、非国有企业的股权激励的规定却极不完善。因此,我们建议,应当借鉴上市公司、国有企业股权激励的相关规定,根据非上市、非国有企业股权激励的实际情况,完善法律制度体系,为股权激励的有效实施提供可供操作的制度保障。
第二,建立和完善经理人才市场
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建立和完善的主要举措有:一是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选拔企业经理人或负责人。二是导入职业经理人竞争机制,遵循严格的优胜劣汰机制,构建职业化的经理人员队伍。三是建立具有科学性、权威性的经理人员能力评价中心和评价体系,不断提升职业经理人的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职业经理人队伍,股权激励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才能有效地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职业经理人市场的流动机制和淘汰机制是否科学与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息息相关。
第三,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股权激励的有效实施以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为前提。对于企业管理而言,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能够使员工产生公平感,是有效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工作积极性的利器。因此,实施股权激励的企业的首要前提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合理设置考核内容,科学确定考核指标、明确绩效考核的标准,根据考核结果及时反馈、改善考核事项。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提升企业的经营业绩,为股权激励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有利条件。
作者:胡 红 单位:株洲市工业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肖淑芳,付威:《股权激励能保留人才吗?—基于再公告视角》,《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2]王保军:《试析股权激励的不同类型及其运用》,《中国集体经济》2016年第9期.
今天,省委、省政府隆重召开全省产学研合作创新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对2006年度优秀科技成果和获奖人员进行表彰,对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加快创新型**建设进行部署。首先,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受到表彰的单位和同志们表示热烈祝贺!希望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以他们为榜样,勇攀科技高峰,为我省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进一步统一认识,切实增强加快创新型**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去年以来,我省认真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全面实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创新,大力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全省科技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自主创新能力有了新提高。全省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2313项,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4项,获国家科技奖励数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达到3.8万件和1.6万件,增长32.8%和48.4%。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新发展。2006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0279.9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6.2%,连续五年保持年增2个百分点。三是创新平台建设迈出新步伐。全省已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1家,济南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着手建设,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开始启动。四是产学研合作取得新成效。自1991年以来,我省已连续举办了十六届产学研洽谈会,有2000多项高新技术成果在我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我省企业解决了1000多项关键技术难题。五是科技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在全省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设置“泰山学者”岗位121个,101名特聘教授和专家成为自主创新与学科建设的领军人物。六是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省及各地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省里修订了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改革了科技计划管理和奖励评审办法,全省上下重视自主创新、加快科技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科技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综合创新能力还不强。在2006年国家科技部科技创新综合能力的排名中,我省列第六位。高新技术产业总体规模偏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不足,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全年增加3个百分点的任务非常艰巨。二是科技投入还相对不足。2006年全省研发经费总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1.07%,应用技术研发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1.43%,低于先进省市的水平。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总量偏小,也不够活跃。三是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企业自主创新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科研院所改革推进不快,科技服务体系尚不健全,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四是高层次科技人才还比较缺乏,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较少,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我们必须下更大的气力、做更大的努力,进一步深化科技改革,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带动生产力质的飞跃,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使命。”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已进入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市场化完善和国际化提升的新阶段,呈现出经济总量较大但人均水平不高,资源比较丰富但能耗较大、污染较重等阶段性特征。省委八届十五次全委会,作出了在工作指导上进一步从加快发展转到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上来的重大决策。实现这一转变,必须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事业进步和和谐社会建设。我们一定要从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建设创新型**为目标,深入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全面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省的新跨越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加快创新型**建设步伐
建设创新型**是一个长期的奋斗目标,也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实现这一目标任务,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是重要途径。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产学研合作对于建设创新型**的重要作用,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突破口,进一步明确目标,突出重点,落实责任,强化措施,把这项工作不断推向新的水平。
第一,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必须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要全面落实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一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采取积极措施,帮助企业用足用好政策,落实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总收入5%,重点企业占3%,一般企业占1%的规定。要把税收抵顶、设备折旧、政府采购等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充分调动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投入的积极性,推动企业技术研发经费逐年递增,滚动发展。二要加快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重点扶持一批行业技术突出、实验设施齐全、主攻方向明确的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办出特色、提高水平。省级重点企业要瞄准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高起点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提高自主研发能力,促进技术成果的有效转化。支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或承担各类科技计划,探索建立由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的机制。三要注重发挥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独特作用。一些国家的发展实践表明,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制定相关政策,优化发展环境,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形成企业自主创新的强大合力。
第二,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必须强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服务企业的能力。科技成果源于知识创新,推进产学研合作,要把加强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放到重要位置。一是科研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要牢固树立服务经济建设的观念,切实提高科研选题的针对性和应用性,面向市场,面向企业,多出科技含量高、市场需求大、产业化前景广阔的科技成果。加强科技成果的中试环节,提高科技成果的成熟度,加快成果转化进程。二是高度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技术发明的先导,是应用开发的源泉。高校和科研机构要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加快重点学科建设,为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提供雄厚扎实的基础理论。三是主动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高校和科研机构要面向社会,加强与企业的横向联合。对于关系产业发展的重大课题,从立项开始,就要积极与企业合作,进行联合开发,发挥双方优势,提高科技成果的研发质量和转化效率。四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研机构要按照“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原则,形成与国际接轨、与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律相适应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重点高等院校要立足学科综合、人才荟萃的优势,建设高水平的研究型院校。要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着力优化岗位设置,重点支持拔尖人才和关键岗位,鼓励竞争,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第三,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必须实现体制创新。要使产学研合作具有旺盛持久的发展活力,建立合作各方紧密联系的利益共同体,形成风险共担、成果共享、合作共赢的运行机制至关重要。一要理顺工作体制。充分发挥各级产学研领导小组的作用,建立和完善政策体系,定期研究产学研发展规划,及时解决产学研合作中的重大问题。二要完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的服务作用,建立健全技术市场,推动产学研三方交流活动的制度化、经常化。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鼓励科研机构以技术入股,解决好技术产权的利益分配问题。促进信息共享,沟通由市场产品需求,到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再到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技术供给传输。鼓励产学研基地共建,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设中试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博士后流动站。大力推进高端人才的市场化运作和柔性流动,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科技人员相互兼职或挂职。三要创新合作模式。探索合作形式、拓宽合作领域,产学研各方要在继续加强科技成果和人才交流的同时,积极开展资金、管理、市场等方面的合作。在合作项目选择上,要突出我省6大支柱产业、7条产业链、15个高新技术产业群和20个特色产业基地,以及现代农业、节能环保、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等重要产业,着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在合作对象上,有关企业要在与省内外科研机构、重点院校加强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国际著名大学、科研机构、世界500强企业的科技合作,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四要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鼓励产学研各方按照平等自愿的原则,发挥各自优势,以共性技术、知识产权、品牌和产品标准的开发、创造、获取、共享为目标,以大中型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为骨干,在若干重点行业和领域,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权责明确、合作紧密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产学研合作由短期、松散、单项,向长期、紧密、系统合作转变。
第四,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必须强化人才支撑。科技创新,人才为本。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我省科技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一是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要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面向科技创新的关键领域,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领军人物,形成具有**特色的优秀人才群体和创新团队。充分发挥驻鲁院士吸引、聚集、培养高层次人才不可替代的作用,不断壮大我省高端人才队伍,积极吸引外省院士来鲁工作。认真实施“泰山学者”建设系列工程,逐步扩大在企业设置“泰山学者”岗位的领域和数量,形成学科建设、产业优势与人才作用的良性互动。创新博士后培养工作,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后备人才。要抓紧培养青年科技人才,为更多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有利条件。二是大力引进海外人才智力。要培养与引进并举、引才与引智结合,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充分开发国际国内两个人才市场、两种人才资源。要完善相关政策,制定引进海外人才办法,吸引更多的优秀海外留学人员来鲁创业。要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引进国外优势智力项目进行重点资助,吸引更多的外国专家为我省现代化建设服务。要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引才引智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引进重点行业的紧缺人才。三是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要密切关注国内外人才竞争的发展变化,学习借鉴先进省市人才工作的经验做法,构建以人才评价、培养、激励、流动为主要内容的人才政策体系。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公平竞争、鼓励合作、注重实效的创新文化,倡导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不断优化人才成长的学术环境、工作环境、创业环境和舆论环境。
三、切实加强领导,把建设创新型**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对科技的投入。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中央和省有关增加科技投入的各项规定,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不断增强政府投入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要继续用好各种与科技创新有关的专项资金。从今年开始,省财政设立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科技专项资金1亿元,重点用于产学研合作创新项目,吸引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落户**。各市县也要从实际出发,拿出适当财力,加强对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合作的支持。积极探索定额补助、资金配套、贷款贴息等多种科技资金配置形式,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科技投入。
(二)要充分发挥金融对科技创新的保障作用。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政府职能部门要与金融机构建立高效便捷的联系机制,建立项目推介制度,定期举办项目会,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对科技创新特别是中小科技企业的贷款支持。要深化我省风险投资机构改革,加快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平台,培育风险投资资本市场。健全完善产权交易市场,鼓励国内外创业投资机构到我省投资。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上市的培育和辅导,重点推介一批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到中小企业板上市。
(三)要落实好对科技创新的扶持政策。去年全国科技大会以来,国务院出台了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60条配套政策,涉及财税、金融、政府采购、技术引进、知识产权以及创新环境建设等诸多方面,含金量很高。省委、省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的若干配套政策和《**省自主创新产品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具体实施办法,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各项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