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28: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风烟滚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夜倚筱栏,面捋清风,涟漪泱泱戚天愁。朦朦暧色?平铺,满江春寒。悠悠岁月,滚滚徜徉,翻彻西楼砚台下,宣纸泛黄。停笔且驻,满面相思泪涟涟。素衣遮面,惹得醉花尘香谢。迷蒙物镜轻染风烟,浅观明眸,又是一曲零散,清音满地。
幽幽蹒跚,轻盈碎步踏前迈。柔行青苔,驻足石阶,淡望清湖虹光。泛瑟情调荡漾,企是一场离愁邂逅?
轻浮珠帘玉碧,屏风花影绰绰。淡朦,浅隐,凄清艳光的媚,暖色失调的醉。毋是铜铃镜中人?为何如此憔悴?泪人相思,情愫的传波,琴瑟是否可以到达?轻扶窗,冷月光,院落散满清沧。簌簌梧桐飘落,怎奈秋风劲,漂泊满园楚泪莹莹。
月下亭光台,飘渺的有点迷离。光情交错,缠绵玲珑翠玉酒杯。青绿涩满惆怅,饮进锁骨轻攒动,是醉?抑苦?粉泪两行,滴入杯中酒。涟漪微漾,竟是红尘酸痛!萧索前方潇湘楼,何时还归?明朝?抑是无从归处?
星月低垂闲柳,朦胧色的基调平铺飒飒风琴,雾色飘渺在夜泊秦淮,道是谁人碧波轻扬?换做一缕悠然残梦,轻盈悱恻满愁心思。
梦醒?梦醉?任何辨清?搁浅在风中微笑也是久违的漩涡,红尘岁月的悄然释梦,为何总让我梦醉时分,泪染帛枕?
相守的诺言太年轻,承载不住太多的无奈,幽幽苍凉花蝶,只会在空中飞舞,斑斓的色彩,却不知道慢慢的褪尽色凋,林荫小道,雾气缠绵,飘洒的落叶缠绵在黄昏后的树梢,那这是一种怎样的无奈?秋风席卷,瑟瑟飘零,为何只有我独自一人苦苦守候?你的诺言,如今又飞向何处?我等的好苦,好累……。.
长长地屋檐下滴答开美好的结局,我静静的守望,即使满地的残雪,荧光照射,射进我的心扉,痛又开始在这一刻蔓延,苦苦的寻觅,寻觅中的苦苦,你是否知道?
有太多的凄迷让我感到无奈,冷清的院落,只有惨淡的月光会光临这遗失的角落,黑暗蔓延,痛彻我的心扉,素色秀娟,泪光闪闪,扶风影,笑佳人,惨然的逝去,是不是可以遗忘,满地的荒芜狼籍,变成不可追回的过错……。
无恨过往,轻轻的,轻轻的,只想憩一香醴,携一幽云,在高山之巅,放飞我苦苦守候的醉梦,放飞,你独自漂泊…。.
不再依恋,岁月变革,我会轻轻的浅笑,随风烟消云散,一切无痕……
叫你一声“长安”,我心如饮千年美酒,醉倒在线装书中。
我不喜欢“西安”这个没有特色的名字,让我叫你一声“长安”吧。长安,多好的名字,读来音韵流美,唇齿生香,恍然间,丝绸之路在眼前展开,飞天的舞姿抖落万千花瓣,那是多么繁华富丽、纵横捭阖的大唐气象……
穿越千年风烟的兵马俑。是谁赋予你泥的本质,又兼具人的神采?经历暗无天日的几千年后,你以灰黄色的闪亮登场,揭开一页尘封的历史。原来,兵戈虽已止息,泥土的深处却裹挟着风雷,浸润着血腥。威武雄壮的军阵,坚毅俊朗的神情,身挥铠甲,手握剑戟……黄土不能埋掉战马的嘶鸣,沉静的地表下,似乎有遥远的烽烟蓄势待发,时刻在等待死灰复燃。抛开雕塑、冶金等艺术的范畴,你的存在是历史症结的再现。战争是人类最惨痛的伤疤,兵马俑是伤疤的结晶。
来到骊山。载着秦岭之风,翘望渭水之气,骊山就像一匹青色的马,抖动郁郁葱葱的鬃毛,扬洒出一个绮丽奢靡的故事。这故事,源于一个愚蠢荒唐的君王。烽火台点燃了褒姒的一笑,天下滚滚的狼烟在一个女子的裙下飘摇,助她升空,而周幽王,从此下了地狱。而骊山,背负着误国的标签,供后世嘲笑,一越千年。
“温泉水滑洗凝脂”。华清宫在史册中是一个软玉温香的词语,它见证了盛世的歌舞升平和末代的衰败沦落。那一骑红尘,扬起大漠的沙尘,也牵引出乐坊的遗曲。那倾国倾城之牡丹绝色,那超越时空的娇媚巧笑,依然在《长恨歌》里萦回。马嵬坡前的三尺白绫,则缢尽天下女人温情而无奈的梦。战乱纷争的年代里,红颜本薄命。红颜从来都不是祸水。华清池的水,才是祸水。
华山以险著称于世。朝阳峰,莲花峰,落雁峰,峰峰雄奇险峻;云华山,雨华山,雾华山,山山变幻多姿。“势飞白云外,影倒黄河里”。没有谁能真正超越它。也许只有秦腔那激越的声线,才能够直达顶峰?翠灵宫,舍身崖,玉女峰,斧劈石,观日台……壮美的景色令人心醉,神奇的故事更引人遐思。除了造化之神功,还有诗人墨客的神笔,野老渔樵的想像为你添彩。因而,你的风韵,绵延不绝。
不能不说古城墙。在繁华的都市,它是一个坚守的存在,仿佛一位睿智的老人,目光深邃而苍凉,穿过历史的迷雾,向人们诉说着辉煌的过去。灰色的墙砖,用厚重的文化底蕴烧制而成。那高大而稳固的身形,以军事家的姿态,叙说着历代王朝的兴衰荣辱。信步城头,迎面吹来现代的风,我相信,脚下的每一块方砖就是一个典故或传说,帮助我们解读这个十三朝古都的典籍。古老的城墙挡不住滚滚时代潮。城外,灞桥柳色正参差。
叫你一声“长安”,我心如饮千年美酒,醉倒在线装书中。
大浪淘沙,风烟滚滚,历经岁月辗转辗磨,无数英杰豪士湮没消逝。模糊的记忆中却仍然有那萧萧的易水,悲怆的的诀别,隐忍的辛酸与痛楚……
为什么荆轲愿得谒之,为什么荆轲愿冒着生命危险刺秦王而义无反顾,又为什么荆轲终已不顾?是田光先生以死殉国的激励与奋进吗,是樊巫期的头函使然吗,是两条生命的价值体现吗,是两个人甚至是天下苍生的命运背负吗?荆轲或许并不清楚,但他心中有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如巨大的磐石深深压在心底。而我是荆轲的另一半,我懂荆轲的内心:
如果荆轲是满腹经纶的的屈原,那《离骚》该是更加的坚忍与豪迈。
如果荆轲是武艺精湛的岳飞,是飞将军李广,那罪不可赦的秦王就不会得以逃脱。
如果荆轲是卑鄙丑陋的秦桧,荆轲或许早已逃之夭夭而苟且偷生。
如果荆轲是要离,是聂政,是专诸,那荆轲就是历史的弄潮儿,就是成功的刺客,就是一位令人景仰的壮士。
如果荆轲是我,那荆轲就不可能临危受命,不可能因担负两个人的生命和天下苍生而义无反顾。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行必果。”
太子丹婉责荆轲,而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侠人快语,他勇而多谋,虑事周密。激献樊头,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大义凛然。太子丹疑其有改悔,而荆轲怒斥太子丹曰:“今日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他耿直刚烈,不畏权势。秦武阳色变振恐,而荆轲顾笑武阳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震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王。”秦廷上下疑窦冰释,剑拔弩张的气氛得到缓解,真可谓化腐朽为神奇,令人拍案叫绝。荆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而骂:“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虽然荆轲像泼妇一样的箕踞大骂,虽然荆轲没有保持君子的儒雅,从他最后的“遗言”中我们还是能够听出他对太子丹的赤诚之心。忠心耿耿,日月可鉴。
又是一阵秋风瑟瑟,又是一曲悲怆挽歌,悠悠爱国情,慷慨壮士节,如凌寒料峭的梅花傲然开放……
山东省莱芜一中高一:山东家乡
在慢品一杯茶的时候,心中便会有了一片温柔的空间。茶香袅袅,阳光明媚,草木欣欣向荣,露珠晶莹剔透。茶香袅袅,月光皎洁如水,远方寄来的鱼雁尺素悄然弥散出动人的温暖。远方的那个人,在袅袅的茶香里,也在心间,浮现甜甜的笑意。
清夜静无尘,月色明如银。慢品清茶时,勿须斟满十分。那一刻,人才明白,世间名利皆如浮云,苦苦追寻虚劳神,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名利不如做人真。且心意陶陶,乐尽天真。滚滚红尘,莫做追名逐利人。闲暇时,对着一张琴,一杯清茶,一溪白云。
偶尔在古典的诗词里徜徉,即使寒夜深沉,窗外拥着千堆雪,却在清茶的芬芳里伴着诗词到夜阑更深,灯花轻轻落棋盘,月光融融子规啼,抛却了名利和人间纷扰,慢品一杯清茶,静听一缕悠悠的清音。
握着滑润莹白的茶杯,清芬的茶香静静弥漫,沁人心脾,耳边仿佛响起茶圣陆羽在吟诵“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的关于茶的句子。这样的意境中,犹如采撷菊蕊入茶,饮下了一首清雅的诗。
一缕缕的清香,一缕缕的素雅,我坐在那里,静心听任茶香自杯子里弥漫出来,听任好水与清茶初见,想着山间采茶时踏响萱草的声音,还有落花抚唇、飞鸟吻着月声的情境。
依稀看到江南古镇上那手织的素绢如白练,池中的芰荷亭亭出水,几尾锦鲤游动在碧波中,在演着一折又一折的戏。
一寸寸宁静的时光,默默地慢品。
眼儿媚、忆江南、点绛唇、浣溪沙、南歌子、秋千索。一阕阕动人心弦的词牌名,在清茶的香里一路走着,一路慢品着,走过了亭台六七座,数完了八九十枝花,就品到了美好的意境里。
漾着轻舟,流水便把人引到了花深处。烟波浩淼,淡淡斜阳暮,美好的情境让人忘却了来时的路,却记得流萤点点,歌谣声声,柴门闻犬吠,阶前月色皎洁如水。
年少时曾经以为,红尘作伴对酒当歌是人生中的潇洒境界,如今却觉得,岁月斑驳、风烟俱净,独处慢品一杯清茶,更是明心见性的生活。
越来越喜欢慢品一杯清茶了。慢品,是一场愉悦的清欢,是一场笑拥风月的旖旎心事,是沾了杏花烟雨的一阕婉约词,亦是一个人绽露的不染尘埃的素雅心事。
细雨静无声。揽几缕清风入杯中,花香茶香便撞了个满怀。轻啜慢品,缓缓入喉,先是一股清爽,饮尽后便是回味绵绵的芬芳。一场花事,一阵细雨,都在这向晚的黄昏中摇曳多情了起来。
草丛花间,住着的是云水过往。书卷难写江湖老。光阴的平仄中,翻阅起的是几多往事,用情至深却是反而无言。若是到了恋无可恋的时候,就和往事干杯吧。今晚的新月一弯,会暖了过去的旧时光。
我爱茶,向往和古人那样依花傍月,虽然不是文人骚客,却也是无茶不欢。无论是风流豪爽,抑或是心思寥落,一杯清茶,都会温暖一个人的性情。繁华背后是苍茫,清茶初尝人亦醉。品茶虽然不是像饮酒那样的琉璃盏和琥珀光,然而,慢品一杯清茶也可以见真心、真意、真才情。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比其他艺术更直接诉诸人的情感,而道德教育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这其中,情是关键。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一个“情”字,将音乐教育与道德教育紧密地联系起来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最佳途径——素质教育已经是不可逆转,而是否重视音乐教育,也成为当今实施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区别的明显标志之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音乐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不仅有着自身特有的审美功能,而且还具有智育功能、健身功能,特别具有较强的德育功能。
“音乐是建筑在美的基础上面的一种艺术。”教育理论家也曾肯定地说:“音乐是美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广大青少年最易接受的教育形式。”可见,音乐教育有着其他诸传统美德的“美”和“德”自古就是不可分的,因为美主要体现在内在的“精神美”“心灵美”以及外在的“行为美”“道德美”。音乐教育属于美育范畴,这就决定了它的德育使命。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怎样利用音乐学科的特点,通过不同形式发挥教育因素,因势利导,以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重要问题。初中音乐第一、二课歌曲《彩色的中国》《七色光》,以其优美的旋律,展现了少年一代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和远大理想:而欣赏曲目《川江船夫号子》是一首激发斗志的动人乐曲,体现了劳动人民所独具的纯朴、豪放的精神美,表现了船夫们闯滩独险,同凶水恶浪搏斗的坚强意志及高尚品德。通过教学,实现了音乐“美”中育“德”的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国是一种美德,世界上不少音乐家都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捷克的斯美塔那、德沃夏克,匈牙利的李斯特,波兰的肖邦,中国的聂耳、冼星海……他们以不同形式和体裁的音乐作品表达了对自己祖国无比的热爱和赞美,在祖国最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甚至做出牺牲。他们的不朽作品交响诗《我的祖国》《新世界交响曲》《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深受听众喜爱,也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一曲“风烟滚滚唱英雄”的《英雄赞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生命。音乐教育渗透德育可以产生极强的效应,因为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能以声激情,以情感人,以情促德,这些过程都是以潜移默化方式进行的。音乐是一种奇妙的语言,无时无刻不在抚慰着人们的心灵,真善美将从音乐教育中获得。所以,它的德育功效深远而持久,这也是音乐区别于其他诸育之处。
总之,音乐教学除了本身的艺术性外,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方面,具有不可小视的重要作用情感,它能够从政治态度、伦理道德、思想品格等方面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积极发挥音乐教学的德育作用,努力做到寓教育思想于教学之中,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健康的音乐教育不仅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实施德育的有效手段和途径。愿德育之花在音乐教育这片花园中开放得更加绚丽!
(作者单位 青海省门源县第二寄宿制初级中学)
英雄是值得使人们去赞美,学习其美好品质的,下面为大家分享了歌颂英雄的现代诗,一起来看看吧!
当赞歌再度唱响
——写在英雄故里
当年你纵身一跃的地方
生长出一座巍峨的高山
《滿江红》悲愤的仰天长啸
又多了一阙慷慨悲壮的词牌
黄河上高吭的船夫号子
此起彼伏,一声声
呼唤着骠悍不屈的民族之魂
千迴百转,流淌到今天
把你为国雪耻的壮举
化作一座英雄的丰碑
耸立于白云蓝天之间。
五千年的民族从不低头
五千年的民族流淌着英雄血
仇恨燃烧的危急时候
每一根骨头都坚硬如铁
只须振臂一呼,便可响彻天地
所有不屈的生命
都可以走进历史
走进民族英雄的行列
看看这个英雄的民族
看看这片不屈的土地
当我们在英雄故里再唱英雄
当祖国的南海风云四起
每一个让窥视者胆寒的国之利器
都是我们众志成城的血肉之躯
你的名字
默念你的名字
他已融进狼牙山的群峰
融进峭立的岩石
融为碧涛林海
融入山谷青青的野草
诵读你的名字
他已响彻纪念碑的上空
白云驻足倾听
星星默默观望
峭壁颔首树木肃立
凝视你的名字
他在识字课本里
在连环画册里
在荧屏上在人心中
铭记你的名字
不忘那场战争
牢记历史荣耀
尊严与耻辱
信仰与和平……
都已镌刻灵魂之柱
你的名字
映着日月的光辉
歌颂英雄
我们必须明白
我们的生活来源于
无数人对使命的忠诚
我们的幸福来源于
热血男儿不畏凶险的坚定
“8·12”火灾爆炸事故中
面对大爆炸火灾
奋不顾身勇往直前英勇牺牲的
那些现役与非现役消防员
都是勇敢的英雄
英雄必须被致敬
不管他们生前
属于哪个阶层
我们必须向英雄致敬
因为他们是国家的长城
因为他们是民族的精英
他们的牺牲给了我们生活的保障
他们的牺牲给了我们岁月的安定
他们的牺牲
彰显出了人间的大爱
他们的牺牲
彰显出了人间的真情
他们是时代潮头的弄潮儿
他们是守护祖国祥和的排头兵
他们无愧于时代的重托
他们无愧于人民的尊崇
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他们是尽职尽责的消防兵
歌颂英雄
青锋直刺一百个世纪
马蹄声里
历史被扯成碎片
蝴蝶般飞舞在
昏浊的泪烛前
风起了吧
东风 西风 南风 北风
大海里
又能起几寸波涛
何况大海 也不过
囚在那口酒碗里
一仰脖 任心中
山崩海啸
受伤了
随手扯片乌云包扎
怒视着的
仍是那高不可测的幽冥上
天堂与地狱相唱和的狂笑
即使只剩下了一口气
也还能仰天长啸
震落满天星辰
去淹没那
宇宙间
胆战心惊的鬼哭神嚎
风烟滚滚唱英雄
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
晴天响雷敲金鼓
大海扬波作和声
人民战士驱虎豹
舍生忘死为和平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
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
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英雄猛跳出战壕
一道电光裂长空裂长空
地陷进去独身挡
天塌下来双手擎
两脚熊熊趟烈火
浑身闪闪披彩虹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
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
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英雄故里
英雄故里是一朵红硕的花,
佩戴在祖国大地的胸襟;
英雄故里是一面不倒的旗,
高高飘扬在人们的心里。
走向这里的路很近,
象回乡的路一样熟悉;
走向这里的路很远,
来自狼烟遍地血与火的记忆
怀着高山仰止的崇敬,走进你!
怀着波涛起伏的激情,走进你!
路旁的老柳树高擎如伞,绿荫匝地,
象英勇的哨兵,
守卫着这块不屈的土地;
村里的满井泉汩汩有声,清澈见底,
象深情的眼睛,
凝视着这片血运旺盛的土地。
这里的每一扇门扉都很淳朴,
操着和英雄一样的亲切乡音;
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会说话,
讲述着英雄在苦难中成长的过去。
在英雄的塑像前瞻仰,
我仰问于天,
我们信仰的天空,
还有多少雾霾天气?
在英雄的故居前沉思,
我叩问于地,
我们的精神家园,
还有多少未被污染的绿地?
走在英雄走过的路上扪心自问,
我的脚步
是否还那么堂堂正正,坚定有力
在英雄的遗物面前自省,
我的脊梁,
是否还那么坦荡无私,正直挺立?
紧紧拉住乡亲们的手啊,
还有多少亲如一家的话语?
坐在热哄哄的土炕上,
已经陌生了多远的距离?
走进你,走进英雄的根!
走进你,走进英雄的土地!
当英雄赞歌再度唱响,
江河为之扬波,群山为之奋起,
每一寸土地,都有激情燃烧的回音。
继往开来的新一辈啊,
经历了一次心灵的震撼,
接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伟大的民族之魂啊,
让世界瞩目,让人类仰视,
在祖国广袤的疆域里,
生生不息!
英雄赞歌
在骄阳如火的七月
比天气更热烈的是英雄故里
在英雄名字的.感召下
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
耸立于蓝天白云之下的英雄塑像
更加庄严肃穆,高大无比。
当英雄赞歌再次响起
我们的队伍
在英雄的旗帜下再度聚集。
这是一个浓荫深掩的普通村庄
我们的英雄就来自这里
这是一条象乡音一样朴实的乡路
走过英雄的最初的足迹
在人们记忆里
他永远是廿一岁朝阳般的年记
在历史的记忆里
他是这个民族不屈的英雄魂
他原本和我们一样普通
在民族危亡的时刻
他应声而来,挺身而出
历经血与火的锤炼
为了民族的尊严
毅然舍弃了年轻的生命
以自己的血肉之躯
化成一座比狼牙山更高的高峰
如果不是那个狼烟遍地的岁月
他也许在平凡生活中劳碌一生
是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
使他走完了从平凡到英雄的历程
让一个普普通通的名字
象一颗明亮的金星
永远闪耀在祖国历史的天空。
我们缅怀英雄
因为一个民族
不能忘记英雄
我们呼唤英雄
因为一个时代
不能没有英雄
我们歌唱英雄
因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需要更多的英雄
我们向英雄致敬
因为每一个华夏儿女
都有一个英雄的梦
在英雄旗帜的召唤下
在祖国大地的每一条道路上
【关键词】三美理论 意美 音美 形美 古代文学翻译
一、引言
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现今,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加深,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开始转向对中国唐诗的翻译研究,中国唐诗逐渐走向世界。其中,许渊冲教授和杨氏夫妇是国内比较系统地对唐诗进行翻译的两大家,各自分别出了《唐宋诗一百五十首》、《唐诗》等书。许渊冲教授更是提出了“三美”、“三化”、“三之”理论。笔者将通过对比许渊冲和杨氏夫妇的译文,详细阐述许的“三美”论在唐诗翻译中的实践,并探讨其理论对中国唐诗翻译的指导意义。
二、“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
在不同时代,人们对翻译活动的认识和理解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翻译审美观念。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把翻译看作是译语对原作的同化过程,所以在确立翻译的标准和原则时,往往把求同作为立足点,追求同而排斥异。20世纪西方兴起的语言学美学,破除了语言仅仅是传达意义的工具这一观念,转向了语言创造并构成意义的新立场,从而使人们不得不重新考虑翻译的本质和审美原则。许教授的“三美”翻译理论,就是在这种诗流的背景下提出的。
“三美”是指意美、音美和形美,来源于鲁迅在《自文字至文章》中所说的“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许渊冲将其运用到唐诗翻译中,认为译作应该首先准确无误地传达原诗的意思,其次才力求保持译文的音美和形美,将三者完美地结合。
1.意美:准确传达原诗的意思和意境。笔者认为“意美”中的“意”指“意思”,“美”指“意境”。即译作不光要翻译出原诗句的字面意思,还要深究其深层韵味,以达到传神的境界。这一原则是由中文语言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唐诗多为五言或七言,短短几十余字言简意赅,却足以以小见大。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时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Farewell to Vice-prefect Du (许)
You’ll leave the town walled far and wide,
For mist-veiled land by riverside.
I feel on parting sad and drear,
For both of us are strangers here.
If you’ve a friend who knows your heart,
He’s near to you though at world’s end.
At crossroads where we bid adieu,
Do not shed tears as women do!
Bidding Deputy Magistrate Du Farewell (杨)
The capital and palace are guarded by the land of three Qin kingdoms*,
In the distance the Five Ferries** are screened by wind and mist.
Now comes the time for us bid farewell to each other,
And we will both be officials away from home on duty.
So long as we remain bosom friends in our heart of hearts,
We’ll still feel like neighbors despite the distance apart.
So don’t let us shed silly tears like youngsters,
At that last moment when we both wave goodbye.
Notes:
* Three Qin kingdoms: in the central part of present-day Shanxi Province.
* Five Ferries: alluding to Sichuan Province because of the five big ferries along the Mingjiang River in the west of the region.
S渊冲结合中文特点,在他的译文中对于意美的表达使用了三种方法,即“浅化”、“等化”和“深化”。“浅化”是指将字面意思一般化,主要用于唐诗殊地名、人名等的翻译。如原诗中的“三秦”、“五津”分别指代古时的长安和五个著名的渡口,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许渊冲将其分别翻成了“town walled”(石城)、“riverside”(河边),便于西方读者的理解。反之,“深化”是指将字面意思深层化,特殊化。这一点就如刚才所提到的源于中文以小见大的简洁特点。原诗中“与君离别意”的一个“意”字极其抽象化,仅一字就饱含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种种情感,亦或悲伤,亦或不舍。在许渊冲看来,要达到准确传达原诗的意思就必须理解并翻译出诗句背后的意境。因此,他将其翻译成“I feel on parting sad and drear”(分别在即,我感到悲伤和忧郁),将原诗中的“意”字所包含的感情形象化了。“等化”最为简单,即对等翻译。如原诗中的“天涯”,既不是特殊名词,也非包含深层意思的抽象名词,采取等而化之即可,许将其译成“at world’s end”(天的尽头)。对应地,杨氏夫妇对这三处采取的则是直译法。最为明显的是对前两句中的“三秦”(three Qin Kingdoms)和“五津”(Five Ferries)进行了逐字翻译;第二处的“与君离别意”(Now comes the time for us bid farewell to each other)与许渊冲的译文也有很大不同。笔者认为杨氏夫妇只译出了前四字“与君离别”,仅描述了与友人分别在即的事件,译文与原诗相比,显得比较直白,与友人分别时的不舍之情也略显苍白。第三处“天涯”没有明显差异,杨将其译为“distance”(远方)。
2.音美:押韵,译作的韵脚尽可能音似于原诗。“三美”的第二条标准是“音美”。许渊冲对“音美”的创新点在于,他提出了译作不仅要押韵,而且韵脚应尽可能的音似于原诗的韵脚,这样的译作才算是上乘之作。许渊冲在他的《翻译的艺术》论文集中谈到过他的得意之作――李白《静夜思》的两种译本,最能体现其韵脚相似的标准。不过,现有《静夜思》的十二种英译中没有找到杨氏夫妇的翻译,所以无法在此列举以体现许译的特点。但是,笔者将以李商隐的《锦瑟》为例,虽然许渊冲的这首译作的音美效果较《静夜思》相比要稍逊一筹。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The Sad Zither (许)
Why should the zither sad have fifty strings?
Each string, each strain evokes but vanished springs:
Dim morning dream to be a butterfly;
Amorous heart poured out in cuckoo’s cry.
In moonlit pearls see tears in mermaid’s eyes;
From sunburnt emerald watch vapor rise!
Such feeling cannot be recalled again;
It seemed long lost e’en when it was felt then.
The Gorgeous Zither (杨)
For no reason the gorgeous zither has fifty strings,
Each string, each fret, racalls a youthful year.
Master Zhuang woke from a dream puzzled by a butterfly,*
Emperor Wang reposed his amorous heart to the cuckoo.**
The moon shines on the sea, pearls look like tears,
The sun is warm at Lantian,*** the jade emits mist.
This feeling might have become a memory to recall,
But, even then, it was already suggestive of sorrows.
Notes:
*According to a fabled story, Zhuang Zi(c.369-286BC), a famous philosopher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dreamt of being a butterfly and when he woke up, he was so confused that he could not tell whether it was him that had dreamt of being a butterfly or it was a butterfly that was then dreaming of being him.
** A legendary king who had affair with his prime minister’s wife and after his death his spirit changed into the cuckoo.
*** A hill famous for its jade in present-day Lantian Country, Shanxi Province.
Ρ纫胛暮驮诗,许译中的韵脚分别为/i?/,/ai/,/aiz/,/en/,原诗中的韵脚为“弦”、“年”、“鹃”、“烟”、“然”和“泪”、“蝶”以及第七句的末尾词“忆”,发音上有相近之处。而杨译的韵脚为/i?/,/?u/,音似程度较远。并且许译的押韵更工整,为aabbccdd,读起来朗朗上口,颇有一番吟诗的感觉。而杨译则没有这一特点,比较随意,缺少了一丝音律的美感。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许的“音美”原则更适合唐诗翻译。
3.形美:长短、音节、对仗。“三美”论的第三个标准是“形美”,主要指译文每句诗句的长短和音节要大致相当。如果原诗对仗工整,译作也应尽可能对仗。鉴于在同一首诗中观察形美的几个要求,以下便选用唐诗中对仗最为工整的名作《登高》为进行两者译文的对比,观察许的“形美”原则在翻译中的实践。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On The Heights (许)
The wind so swift and sky so wide, apes wail and cry;
Water so clear and beach so white, birds wheel and fly.
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
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
A thousand miles from home, I’m grieved at autumn’s plight;
Ill now and then for year, alone I’m on this height.
Living in times so hard, at frosted hair I pine;
Cast down by poverty, I have to give up wine.
Climbing a Terrace (杨)
Wind blusters high in the sky and monkeys wail;
Clear the islet with white sand where birds are wheeling;
Everywhere the leaves fall rustling from the trees,
While on for ever rolls the turbulent Yangtze.
All around is autumnal gloom and I, long from home,
A prey all my life to ill health, climb the terrace alone;
Hating the hardships which have frosted my hair,
Sad that illness has made me give up the solace of wine.
对比两首译作,很明显可以看出许译中相邻诗句的长短更工整些。其次看音节,许译的八句诗的音节分别为12-12-11-12-13-13-12-12,而杨译的八句诗的音节则为11-12-11-12-13-16-11-15。相比之下,前者在用词和音节的处理上更加考究。最后再看一下这首被前人评为“古今七律第一”的七律诗。通篇对仗是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因此对于这首诗来说,译到长短、音节相当仍是远远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使译文也具有对仗的特点,这样才能真正传达原诗的韵味。英译中的对仗主要是指词性相同,和中文诗的对仗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包括单复数对应),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等等。许译在前四句的翻译中几乎是完美无瑕,如名词对仗:wind(风)对water(渚);sky(天)对beach(沙);apes(猿)对birds
(鸟);forest/its leaves(落木)对river/its waves(L江);形容词对仗:swift(急)对clear(清);wide(高)对white(白);boundless
(无边)对endless(不尽);动词对仗:cry(啸)对fly(飞);sheds
(下)对rolls(来);副词对仗:wail(哀)对wheel(回);shower by shower(萧萧)对hour after hour(滚滚)。相比之下,杨氏夫妇的翻译就逊色很多。如第一句为并列句,第二句为状语从句,几乎完全抛弃了原诗对仗的特色。
三、“三美”论对中国古代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
1.许渊冲提出的“三美”论对翻译界的影响颇大,特别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唐诗宋词类的对外翻译指导作用颇丰。虽然和国内长期流行的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有相似之处,但许渊冲的说法更加具象,对翻译的意、音、形要求作出了具体的解释,对中国古代文学翻译的实践起了重要的导向作用。笔者认为,在翻译实践中,我们应在意美的基础上,其次再追求音美和形美。因为,意是根本,音形是修饰,不能本末倒置。
2.通观上述许和杨的译作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杨氏夫妇多采用直译法,而许渊冲在翻译时更倾向于意译,许渊冲本人在《翻译的艺术》论文集中也谈过这一点,承认他更喜欢意译。从上述译文对比来看,笔者认为许的三首译文要更胜一筹,意译法的使用更能传达原诗的深层含义。这不仅仅是由于中文语言是抽象的、言小及大的,更重要的是意译法赋予译者在选词上更大的灵活性,更能达到“音美”、“形美”的标准。
3.虽然,笔者觉得意译法更适合中国古代文学翻译,但并不是说任何词都应该用意译法来翻译。上述三首诗中,杨译有两首都在译文后加了注释,解释译文中直译的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名词或典故。虽然许渊冲用“浅化”法让译文更易于译语读者理解,甚至为了便于理解故意漏译了原诗中的一些特殊文化词(如《锦瑟》中漏译了第三句中的“庄生”),但这样中国文化特色也同时在译文中消失了。因此,笔者认为,在翻译中国古代文学有词汇时,采用杨氏夫妇的直译+注释,更能达到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双重目的。
四、结束语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瑰宝,值得我们翻译成外文传播到世界上以供文学、美学以及文化的研究和欣赏。中国唐诗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需要译者有很深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底蕴。借鉴许渊冲的“三美”论,笔者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优秀译文出现,使中国的古代文学翻译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许渊冲.中国学派的古典诗词翻译理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11).
[2]许渊冲.唐宋词一百五十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9).
一、从事情的余味中导入
兴奋升温,容易调动人的情绪,使兴奋加值。抓住刚刚过去的,但学生仍沉于余味之中的事情作为导入的一个点,既合学生的口味,也有利于展开教学。例如,教《范进中举》这课时,由于刚学过鲁迅先生的名作《孔乙己》一文,同学们已经对那个被封建教育残害的孔乙己有了深刻的了解。一上课我就告诉他们,在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残害的人不单单仅孔乙己一人,趁机我就向同学们介绍即将要学《范进中举》,文中写的是的那个54岁才中举,为功名富贵挣扎一辈子,结果喜极而疯的范进,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科举制度的残酷及当时世态的炎凉。这样就很快地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也为他们跟文中主人公范进的悲惨命运作对比,为加深课文的理解做了铺垫。
再如:我在上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时引了两条趣闻: 其一:报载,山西某山区农村,偏僻闭塞、教育落后,很多人对外面世界一无所知。有一次记者去采访,碰到一村妇,当无意提到葡萄牙时,村妇顿时惊讶万分:“什么?葡萄牙?葡萄还有长牙的?我活了50多年,从来没听说过。”(生笑) 其二:近日浏览网上新闻,看到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某县一名语文教师在讲解成语,突然,他大声说了一句话,接着迅速躲在讲台后面。等了一会儿才出来,说:“同学们懂了吗,这就叫做‘一言以避之’!”真是误人子弟!(生笑) 前一个例子错误地咬文嚼字,把“葡萄”和“牙”拆开理解,闹了笑话;后一个例子按字面理解,生吞活剥,也出了洋相。可见,有时候咬文嚼字真的很重要。好,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咬文嚼字》。
二、从创设的情境中导入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对事物,事理进行直接描绘,或借助电化教学媒体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这种情境式的导入,可以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文内容,产生了兴趣。如在导入《国宝――大熊猫》这课时,我设计了师生间的对话。话题是:你印象中的大熊猫是怎样的当学生积极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后,我就用简洁的语言过渡:大熊猫憨态可掬,温厚活泼,人见人爱,而且非常珍贵。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国宝――大熊猫》,去进一步了解它,认识它。这样,学生就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和老师一同走进课文。又如教学《春》时,可引导学生背诵古今描写春景的诗句,或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春色导入。这种导入法,创设了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学习情境,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进而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之中。
三、从历史的背景中导入
历史是风,从远古吹来,吹到今天,也吹向明天。过去的每一天都成为历史,历史待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待在每一寸光阴里。 转贴于 让历史作载体,让历史作纽带,让历史见证昨天,让历史启迪今天,从而借助历史作语文课堂的导入,学生脑中再现了历史,既加深了印象,也激活了课堂。例如,有关战争题材的文章,或许现在的中学生接触的并不多,但从历史课本上他们都了解到了古今中外的许多战争,从现在的新闻上也了解到了还在进行的战争,战争场面大多是刀光剑影,血流成河,是硝烟,是战火,是哀嚎,大部分学生都知道这样的战争场面。上《梅岭三章》那课时,我先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战争的场面和自己对战争的看法,让他们说说战争的场面是不是总是那样:风烟滚滚,枪声四起等。而后进入文章,让他们领略与他们的想象相距较远另一种战争的场面,这样就能启发他们的思考,进入新的文章。战争题材的文章很多,战争的自然环境,场面,人物等都可以作为一个切入点,用来导入不同的文章。善用昨天的历史,也要善用今天的历史,让历史的风吹醒沉睡在旧模式下的语文课堂,让历史的风吹出语文课堂导入的新意。
四、从故事的情趣中导入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出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很感兴趣。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皇帝的新装》一文,教师可把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事先辅导,让学生上课前登台讲给同学听:"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特别喜欢穿得漂亮。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有一天,京城来了两个骗子,自称能织出一件很特别的衣服:任何不称职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最后,皇帝就这样光着身子参加完游行大典。"这个荒唐的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
再如用笑话导入:每个人对笑话都是不会抗拒的,尤其是永远笑不够的学生。一上台就“整”一个笑话,必将使课堂沉浸于融洽的气氛中。我在上药时这样开头—— 给大家讲个笑话:从前有对父子极其迷信,每天早晨都要翻翻老皇历,看适宜做何事,忌讳做什么。一天,老头要出去办事,习惯性地翻开黄历——不好!上面说今天“不宜出门”,这可急坏了他。但他灵机一动:不宜出“门”,我翻墙头不行么?于是就去翻墙,由于土墙年久失修,塌了,把老头压在下面起不来。他大喊:“儿子救命!”儿子听到后说:“别急,我来翻翻黄历——不好!上面说今天‘不宜动土’,所以我不能救你!”结果老头活活被压死了。(学生笑) 我们在笑的时候,也感到悲哀——多么迷信、多么愚昧!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药》,讲的事也很愚昧:竟然有人认为人血馒头可以治病!……
【关键词】语文教学古文经典自然情怀
随着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日趋紧张,自然、自然观这一关系人类现实存在和未来命运的哲学范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语文新课标中多次提到要引导学生“学习认识自然”,要求“逐步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逐步加深“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也要求利用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导“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情感。培养自然意识,关注自然生态这一严峻话题是教育工作者的庄严使命,而语文教学利用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的自然意识、濡养学生的自然情怀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自然精神在不同的文化体系中都是最具根源性,富有奠基意义和最能彰显民族心理本质性特征的文化精神。中华民族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地“认同自然,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征服自然并与自然相融相依”。中国古代文化同样不例外地体现了中华先民对自然――这一所有情感思想的起源和终极指向所做的探索性研究和独特阐释。
在粤教版的教材中,专门安排了一个“认识自然”的单元,由徐迟的《黄山记》梭罗的《瓦尔登湖》和周涛的《巩乃斯的马》三篇文章组成。其实如果我们注重挖掘中国古典文化经典,就会发现语文教材中古代文化选文部分同样蕴涵着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先进辨证的自然思想以及对自然尊重热爱的深厚情感。利用好教材中的古文经典也许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自然情怀教育,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怀,提升学生的生命境界。
那么我们应该从传统文化经典中给学生带来怎样的自然意识、领会怎样的自然思想、培养怎样的自然情怀呢?
首先,从古人对自然的神圣崇拜中学会敬畏自然,尊重自然
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以及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人类以万物之灵长自居的意识无限膨胀,对自然缺乏敬畏和尊重,破坏植被、污染水源、乱砍滥伐等等随意践踏破坏自然的行为充斥着这个世界,所以要在学生心中种下对尊重自然的种子,从而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这些思想在教材古文经典中可以随手拾来。
孔老夫子站在滚滚而逝的江水之滨发出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不正是人类在永恒宇宙面前对自身渺小与短暂的最真切概叹。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将人类在浩阔宇宙时空面前的渺小感孤独感更是宣泄的淋漓尽致。感叹自然伟力、时光永恒与人类渺小短暂的文字在教材中几乎随处可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李白更是直接唱出“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的诗句。
对自然的敬畏更升华为一种对大自然的尊重,遵从自然规律,顺应自然。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数罟不入池”“斧斤以时入山林”的告诫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观、发展观,充分体现了先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
人类本身在自然中的束缚与认识到的自然广阔无垠、永恒久长,足以引起人们对自然磅礴宏伟的气魄、深沉博大的气度、包孕万物的胸襟产生敬佩和景仰之情,而早早扎根与心的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会让人类日后与自然相处的行为中多几丝审慎,少几分轻浮和傲慢,这样我们才能在挥舞屠刀砍向美好的自然生命的时候有罪恶感,才会有对自然美好生命的怜悯和尊重。这无疑会对创造更加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大有裨益。
其次,从古人与自然的亲近中感受美好自然,从而热爱自然,感受生命生活之美。
古人从不仅敬畏自然的磅礴伟力,以虔敬之心仰望生育养育生命的自然,也对自然造化赋予的神奇美丽充满着喜爱之情。在古人笔下,自然充满着无穷的魅力:奔腾不息的大江,烟波浩渺的大海,明丽的湖光山色,深邃的大漠隔壁,浩瀚的宇宙星空,写不尽画不完的美景常使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在教材中,既有“洪波涌起,山岛竦峙”的激情峭拔,也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吞云吐日。既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深情缱倦,也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肃杀凄厉。。在古诗词中还有着丰富的色彩组成了一幅幅色彩明丽、优美动人的画面:“两个黄鹂呜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明丽的色彩组合,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刻画的生动优美,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由衷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杨万里赞美西湖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鲜艳的红色点缀了无穷无尽的碧绿,西湖美景带来的视觉享受让人陶醉。 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更是用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幅瑰丽壮美的画卷。其实不仅是这些优美的诗句,很多的山水小品文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也足以让人心襟动荡,比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的桐庐山水真让人对美丽自然留恋向往,生出“望峰息心、窥谷忘反”之意。
大自然在古人的文字里变换多姿地展示着丰富多彩的美,美丽而多情的自然赋予了我们太多美好的记忆和情愫,研读这些文字的时候让学生充分感受自然的美丽神奇,能让学生更加热爱自然,从美丽的自然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而更加热爱生活,享受生命。
再次,从古人对自然的效法中学习回归自然、师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领略自然之美,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固然重要,但与自然还处于一种想分离的状态。其实自然孕育的人类,原本是自然的一份子,与万物同生同源、同体同构、同体与共。正如西谚:你来自尘土,必将归于尘土。来自自然的人类也必然回归自然,融于自然。而只有真正认同物我同袍的道理,我们才能真正认识钟灵毓秀、神秘莫测的自然,从自然中汲取生命的滋养,学习生存发展的哲理,从而真正实现古人所追求的天地浑同、物我一体的崇高境界。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饮酒》等将人摆脱世俗嘈杂、抛弃功名利禄,而回归自然、执着本性时天人两忘、与物俱化的悠然陶醉之情描摹的优美动人,以致后人常常以他作为一种精神的坐标。对自然的回归并不仅仅存在于像陶渊明、王维这样的山水田园诗人的心中。在古典文学中,融身自然,从自然中学习生命生活道理的看法同样俯拾即是。
自然是吾友,自然是吾师。《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则直接化身为蝶,“栩栩然胡蝶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从翩跹飞舞的蝴蝶感受自然的无穷魅力,从喧嚣的人生走向了无穷的逍遥之境。
这些都强调人要了解自然,从大自然中学习自然之道以指导我们的人生,让我们能真正做到逍遥于自然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先进》中,孔子对曾皙所描述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泳而归”的适性随意、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生活也充满向往,也同样追求一种天地浑同,物我一体的生命境界。天人合一的思想始终贯穿于中国文化的进程,以自然为最高法则,追求返朴归真的思想引领了中国文人的生命。
人与自然、自身天性以及自然规律相合的追求,要求人们顺应自然,回归自然,引导人们走向和自然融为一体。在文化经典中引导学生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固然很难,但对于引导学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克制自己容易膨胀的物质欲望,追求宁静淡薄、超然洒脱的风尚无疑是重要的。
比尔盖茨做慈善,就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经典引导他超然洒脱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他曾向搜狐财经表示:“我们都有一条,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基本规则”,而这就是孔子的话,可见,比尔盖茨已经把中国的传统文化,运用的炉火纯青。他明白了中国老祖宗的舍和得的关系。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的道理,所以他做慈善,乐此不疲。 事实证明: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而当比尔盖茨学了《弟子规》 和《孝经》后,就道出了人间真谛:世界上最不能等的,就是孝敬父母。他明白了,无论你是富翁还是乞丐,无论你是天子还是平民!可见,中国文化也能让世界名人与自然、自身天性以及自然规律完美相合,中国文化也濡养和成就了世界名人。
凤溪,上海虹桥机场以西、临近水乡朱家角的一个小镇。
上海主城区至朱家角的公路,穿镇而过。
公路两旁建筑物受飞机起落限制而大都在三层以下:汽车配件厂、汽修公司、鸣凤小区,联华便利超市、虹桥交通枢纽建设指挥部、凤溪物流公司、凤溪宾馆、大众交通公司第十八练车场……这里要讲的是大众交通公司第十八练车场。
从立夏至秋分,我作为“通飞驾校”学员,在凤溪镇上的大众交通公司第十八练车场内消灭了所有周末――凌晨,匆匆起床,手捏面包和矿泉水,在我家门前路边等候李建明师傅的教练车驶来。一辆破旧的白色桑塔纳2000。上车,身边是陌生或熟悉、衰老或稚嫩的同学――共同学习如何驾驭不吃青草吃汽油的汽车。穿越灯火稀疏、寂无人影的主城区,进入郊区――在向练车场奔驰的这些天色朦胧的凌晨,我发现上海的苏醒是从郊区开始的,像一个女人的激动是从裙子花边的颤栗开始的!――郊区率先喧嚣:各种装满蔬菜、海鲜、日用品的卡车,从公路边的批发市场内奔出,接连不断地涌向主城区;商贩们驾驭摩托或三轮车,在路灯下闪烁着模糊的身影;奔走中的女子们脊背上甚至拴着睡梦中的婴儿……
亢奋而迷茫的清晨郊区。擦肩而过,我睡眼惺忪奔往三十公里以外的凤溪练车场。
分三阶段学习驾驭桑塔纳:“倒桩”(正倒、逆倒、移位。历时一个半月。考试,通过),“小路”(走单边桥、拐弯、爬坡、走S线。历时一个月。考试,通过),“大路”(在人群和车流中穿行、掉头、靠边停车,注意路边草丛中消防栓的位置。历时半月。考试,通过。获得驾照)……
2
面积约两平方公里的巨大练车场,如沙盘,妄图把上海市城区主要道路移植在这里,路标林立:“南京路”、“苏州河路”、“河南路”、“西康路”、“延安路”……甚至还有外滩所在的“中山东路”!但此处的“中山东路”,旁边是一片高低错落的杂树林,似乎在摹仿外滩那一系列轮廓优美的银行建筑物?树林中那个醒目的巨大鸟巢,是在模仿外滩著名的钟楼?鸟鸣热烈,如同钟鸣――这些鸟,述而不作,符合孔子信条。
显然,练车场的设计者很随意地把自己喜爱或熟悉的上海若干道路,重构在这里,道路面目以及彼此关系焕然一新,比如,那条“康定路”竟然比“南京路”还要开阔!且“康定路”逶迤着涌上一个体积硕大的假山,汽车爬坡项目在此训练实践――有道理,“跑马溜溜的山上”“康定溜溜的城”嘛!当我发动桑塔纳,加油,挂挡,一路狂奔到假山顶上的时候,还真有一点策马高原的豪情在小心眼中微微荡漾!还真幻想有“一朵溜溜的云”飘过车顶呢――但车窗外常常出现飞机,冒充白云,饱含乘客这些虚伪的雨滴,从训练场上空掠过、下降,落向虹桥机场。
李建明师傅透露:最初,当地一富翁围起这片田野,插上路标,雇了保安,练车场就开办起来,财源滚滚而来。当时路标是简陋木牌,富翁用毛笔歪歪扭扭地写着“方向”、“新疆方向”、“四川方向”等等,幽默而疯狂。富翁除了数钱之外,喜爱驾驶一辆奔驰牌越野车在练车场内朝各个“方向”奔驰,像一头动物园里的狼,碰撞过若干墙角、电线杆、树木、路标。后来,富翁把这个练车场卖给了大众交通公司,离婚,驾车,去了青海一带遥远的地方。据说,他在一场泥石流中消失了。李师傅感叹:“他这折腾的命啊。不是个安静的人,不像我们上海人,规矩、本分――哎,他像你们这些新上海人――来练车的人中,你们外地人最多,能折腾。”
大众交通公司删除了令那个富翁躁动的各种“方向”、各种远方,在练车场内重新树立了铁质蓝色路牌,路名贴合于城区道路大势,但格局微微变形。我怀疑,一个人如果喝醉,在傍晚独自撞进这人去车散、野草生长、寂静异常的练车场内,阅读暮色或月色中似是而非的路牌,会怀疑进入了一个虚构出的微型上海、废墟上海!会怀疑自己成了幽灵,吓出一身汗来――去傍晚或深夜的凤溪练车场内散步,是酒徒醒酒的好办法,也是唤醒一个狂热的物质主义者的好办法。虚拟的路牌,指示出上海本相?
3
李师傅五十岁出头,发型是体现辩证法精神的三七开――这一发型在司机群体中少见。衣服干净,手指修长,不握方向盘时就握着茶杯。不抽烟,不喝酒,但要喝好茶叶。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女同学闻出茶香,发嗲:“师傅哎,碧螺春哩?!”同时向李师傅的茶杯投射出妩媚眼神。师傅就幸福地嘟囔:“呵呵味道跑了呢。吃亏了呢。我要把杯盖子再拧紧一丝丝!”一车人都笑。我遇到过这个女同学两次,不知其名。她身上有淡淡的不过分的香水味道,似乎是热爱麻将的全职太太,有一个电器生意很成功的丈夫。她学车的目的,是感觉开着车去与一群女人聚会,比乘出租车或地铁去要体面一些,“免得一身汗味哎,也免得衣服皱得走形哩”。
师傅每天都要设法凑够四个学员、把那辆桑塔纳车挤得满满当当一起来凤溪练车。他提前一周就在脑海里拟好了每天练习驾车学员的名单,对临时变卦不来练车的人异常气愤:“只有满满一车人,我才能摊薄汽油成本呢。一车只来一两个人,亏死了呢!”他扳着指头给我们算算账,每教出一个学员收入大约六百元,“还包含汽油费呢”。他心疼自己汽车消化掉的汽油而不是那些茶香。
教练车,吃汽油的教练车,被一车学员轮换着驾驭、奔跑。正倒、逆倒、移位、走单边桥、拐弯、爬坡、走S线。在人群和车流中穿行、掉头、靠边停车……
李师傅一般坐在驾驶位置旁边的教练位置上,喝茶,兼顾随时刹车――一个人从少年开始踏上通往暮年的漫长道路,正倒、逆倒、移位、走单边桥、拐弯、爬坡、走S线,在人群和车流中穿行、掉头,最后在医院里的最后一张床边停车,这一路怎样才能开得安好、谁来坐在身边随时帮助刹车?李师傅很神气――像一辆车构成的小教堂里的神。
李师傅在车尾储物箱内固定两个装着热开水的茶瓶和一把小凳子、一把伞。天气炎热的中午,他坐在自己撑起的遮阳伞下面,眺望教练车上练习倒车的学员甲虫般缓慢蠕动,像一个田埂上的农夫在观察庄稼生长状况,偶尔发出咆哮:“怎么开的?!打方向盘、打!回轮!回轮!戆啊!”愤怒如农夫发现麻雀飞进五谷丰登的田野。
在凤溪练习驾车的日子,我发现:若拍摄功夫片、黑社会一类题材,电影导演选择群众演员,驾校可作为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那些教练师傅,夏天,大都穿圆领衫牛仔裤;秋天,流行穿休闲西服或皮夹克;剃平头,或光头;凸肚,戴墨镜,抽烟,金戒指在烟卷附近闪光,大笑,目光炯炯。当他们群集并评论一个笨拙的学员屡屡撞杆,那情形酷似电影中的黑帮兄弟群集,评论一个软弱的对手。也许,长期驾车经历,能够使一个男人增加匪气或英气?――车如马,轮胎如马蹄铁,摩擦大地,人如骑兵,沙场风烟汹涌――练车场内密集的教练车尾部排放物,模仿风烟汹涌?
我们的李师傅,偶尔发出咆哮的李师傅,与周围那些硬汉味道十足、脏字脱口而出的师傅们相比,面目柔和许多,气质似乎接近于外滩一带的公司白领。他有引以自豪的驾车经历:“卡车、公共汽车、三轮摩托车、赛车、凯迪拉克加长车、三轮车、自行车,我一概开过,哈哈哈哈……”他对烟味反感,把爱抽烟的“小海南”赶下车去:“侬站在路边好好抽吧,大家练习完了你再练,勿毒害阿拉!”他喜欢上海话与普通话交叉表达、流畅衔接,语调中有残余的优越感。他在教练车内播放轻音乐而不是歌曲,心情好――也就是徒弟们比较省汽油的时候――他就随着音乐轻轻哼哼出一些感伤的旋律:“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
但师傅毕竟是师傅,况且是一个开过各种轮子所推动的多种铁皮立方体的李师傅。他对徒弟们屡屡出现的熄火现象,流露出难以抑制的痛苦:“熄火、再发动,最耗油啊!戆呵,我的女士们先生们……”他不断强调:“加油之后,就挂高挡!高档省油。”这让我想起单位上司的要求:“加薪之后,就要高效率!高效率节省成本。”李师傅要求我们:“要快、快!别磨蹭!速度快起来、快起来,不要让别的车加塞――处处有竞争啊!”让我想起上司的暗示:“别懈怠!工作节奏快起来、快起来,不要让某某加塞――人人想晋升啊!”
李师傅代替上司、代替这座城市,敦促我们:快起来、快起来,无论在主城区内的南京路,还是在这郊外的凤溪镇。
4
上海市区的快速道路规划,十年之前仅仅是一个“申”字形结构,其中的“口”就是内环线,总长度约八十公里,环绕主城区。进入新世纪以来,车流、人流、物流、信息汹涌澎湃,上海就在“申”字形的相继增加了中环线、外环线和绕城高速,增加了三个越来越大的“口”――一座城市在用越来越大的嘴巴,呼喊、咏叹、打着哈欠?
我单位,最初只有六七辆轿车供六七位领导上下班及接待来宾使用,相应有六七个司机分别驾驶。单位某些职工,竟然常常混淆了那些司机和领导的面孔――他们都显得那么霸气。那些领导对待自己的司机倒显得亲昵、客气――在轿车内这样一个只有两人长时间相处的狭小空间里,一个司机充满了“身在主场”的自负:他掌灯、掌管着车灯刺破夜色,他掌控车的方向、速度、情绪,他掌握大量的隐私、秘密和流言。所以,一个时期内,这些司机的工资、奖金水平远远高于一个工程师、一个部门主管的薪酬。春节,领导们还会随手给这些司机塞一个红包:“辛苦一年了,谢谢谢谢!”这些司机有理由霸气十足。
渐渐地,这些领导们也开始学车,到凤溪、嘉定、南汇等郊区的驾校里练习奔驰。那些司机最初很高兴:“好嘛,领导会开车,周末也能让我们休息休息嘛。”但他们渐渐不安。那些拿到驾照的领导开始自己驾车,面对司机时的表情也渐渐冷峻。若干司机相继被裁减。剩余两三个司机的薪酬也调整到合适水平。他们的霸气渐渐收敛,见到一般职工也能热情招呼:“用车,就说一声,为了工作嘛。”
同事们也纷纷练习奔驶、拿到驾照。单位内的道路、小广场渐渐成为了停车场。有人开始觊觎单位中央的一片树木茂密的绿地:“不行的话,就把车停在这里?”我反对:“到处都是车了,总得留点喘气的地方吧。”遂遭到嘲讽:“小资情调、诗人气质,呵,呵……”
目前,上海市的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三百万辆,不包括那些挂有外地牌照在本市小心翼翼掠过的轿车、卡车、长途客车,像持有外地身份证的人在本市小心翼翼掠过。汽车成为日常生活用品,车展、F1汽车拉力赛、撞车、车震等新闻绯闻广泛流传。凌晨,周长八十公里的“申”字形快速道路上,赛车手们飙车的引擎轰鸣声刺破寂静――据说,全程飙车的时长纪录已经逼近二十分钟!
凤溪练车场以北三十公里、以东六十公里,分别是通用汽车公司、大众汽车公司所在的汽车城。当下,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度的实力,似乎都与汽车生产能力存在关联。像古代,衡量一个酋长、一个国王的地位要看他拥有多少马匹。在汽车城庞大高阔的生产车间流水线上穿过,我看到一辆汽车从框架组装(骨骼发育)、到发动机安装(内心丰沛)、到外观喷色(形象生成)、出厂(迈入社会)的全过程――汽车后身的备用轮胎,酷似一个少年脊背上的行囊……
现在,我,一个中年人练习奔驶,练习以一种新锐姿态,出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我即将快起来、快起来了,我即将抛弃“懈怠”、“滞后”一类的评价了?
但,我究竟能“晋升”到星空里还是雾霾间?
5
三个月的周末时光,迅速流逝。我逐步熟悉了多次相逢在一辆桑塔纳里的几位同学。他们的身份和状态,似乎真的符合李师傅的判断:外地人多,在“折腾”。比如:
“小海南”,海南人,不知其名。为戒除毒瘾,十六岁时被母亲领着来上海随姨夫做快递业务员,骑电瓶车、乘地铁,飞驰,掌握了客户资源,熟悉了业务流程。他正犹豫,是否背叛姨夫去建立自己的快递公司。他被善良和物欲,朝两个方向拔河。他对我嘀咕:“我学车的费用是姨夫出的呢。可他总是不涨我的工资!我二十岁了呢!”我问他:“谈女朋友了吧?花钱的速度快了?”他惆怅:“快多了呢!女朋友能一天耗完我一个月的工资,怎么办?”他抽烟的指头被熏染得金黄如同凤溪上空的夕阳。
“张江男”,不知其名,在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某IT公司内工作。常常加夜班,棉被放在办公桌下可随时摊开睡去。他对我驾车考试时出示的上海市公安局印发的身份证很羡慕:“大哥呵,你有上海身份了呢,稳定。我只有居住证。七年后才能申请户口呢――走到哪里,我都不敢说我是上海人――上海发明出的‘新上海人’这个概念,我都不好意思去对号入座。我是西安人――俺们西安倒没有发明什么‘新西安人’这样的标签!上海人就是精明,分类指导!”我说:“西安太古老嘛,再新的人进去,也变成旧人了哈哈。”他兴奋起来:“大哥说得好!大哥老家哪里?”“河南南阳。”“邻省!邻居!我陕西商州!贾平凹老家!我也会唱豫剧!”
小顾,女,大龄女青年,表情郁闷,正与那个热爱同居但不想结婚的男朋友冷战,同时又与正纠缠着她的老板周旋――教练车在前进,我闭目养神,从她与另外一个女同学的几次低声交谈中看见了随风荡漾出的隐秘波澜。手机铃声频频响起,她掐掉,改成震动状态,埋头发短信。偶尔眼含泪水,对小镜子补妆。李师傅侧目:“小顾呀,你分神走神,考试是过不去的呀,开车上路我也不放心呀……”果然,她的“小路”考试没有通过,等待一个月后补考。从此,她就在我的生活中消失了。世界上似乎根本就没有这样一个人存在。
周教授,白发苍苍,临近退休。社会学家。闲谈中知道他出版了几本书。询问书名,他谦虚:“一堆废纸,人云亦云。”他说,喜欢开车时把握大局、独立自主的感觉。他在大学评教授职称时屡屡被卡,失败感很强烈。看得出来,周教授坐在方向盘前神情激动而肃穆。或许,他也认出我是一个书呆子。站在“衡山路”路标下,他用书面语向我传授社会学心得:“老了老了才明白,一个人是可以拥有多种形态和社会属性的。我们不仅仅可以热爱散步,也可以体验飞动,驾驶汽车不是富豪专利,也不是年轻标志――如果不来学车,我怎么会认识这么多各阶层的人,包括咱们车上那个黄发女人。社会广大呀,老弟。过得多一点,就是过得好啊,小余。”他对李师傅说:“再年轻二十年,我就做一个驾校师傅,多自由、潇洒,还可以随便骂骂人的!”李师傅笑了,对周教授更尊重了,在周教授屡屡熄火浪费汽油时忍耐力比较强了。
“咱们车上那个黄发女人”――小马。小马的《驾校学员登记表》,屡屡被李师傅抽出来瞟一眼,表格上有小马的彩色照片和出生地等等信息。师傅说:“小马不来练车了,几百块钱泡汤了。她忙着那种生意呢,不容易……”李师傅拒绝我们窥视小马的全名和家乡地址等信息。我只见过一次小马,她就在风溪镇练车场上消失了。素面、黑衣,但艳妆痕迹依然缭绕,如同夜色依然缭绕于四月凌晨的桃树。她不喝水,喝大桶牛奶。李师傅后来含蓄、暧昧地给我们分析:“小马这一行,耗体力呢……”他说:“好多这样的女孩子来学车,但坚持下去的不多。生活没规律呢,折腾呢。况且,长得漂亮,还用自己开车吗?”直到今天,想起小马,我就回忆起这样一个细节:在拥挤的教练车后排座位上,她扭着腰低声问我:“我这里叫什么呀,大哥?半年了,很痛!”她手指着那一部分露出的腰,白腰,风情汹涌。我看着她无邪的脸,有些困惑地回答:“这里,就叫腰啊!”现在想起她,我感到了自己的冷漠和有邪。她腰部或许真的存在着什么隐疾。她或许需要的仅仅是一个问候、一个安慰。
6
李师傅批评我:“你心事重、脑子复杂,等学会开车就好了――生活得快一些,每小时七十到一百公里之间,快活、安全,汽油也能发挥出最大值,节约,呵呵。”李师傅像哲学家,坐在为我们选定的共进午餐的小餐馆里对我调侃。
小餐馆无名、简陋,在凤溪练车场附近的公路边。一只名字叫“阿旺”的土狗,在桌腿和我们裤腿之间流连穿梭。餐馆老板娘在门前菜地和鸡笼之间喜气洋洋地流汗、发言:“咱自己的菜、自己的鸡,绿色食品没有添加剂,放心吃,还便宜!”由驾校繁衍而出的这类小餐馆,在凤溪镇上的这条公路旁有数十个。看到我们几位学员争先恐后买单,李师傅就很愉快。
李师傅崇尚快捷。但他不知道,我或许是在用头脑的复杂,来遮掩自己缺乏行动力这一短板――按照“木桶理论”,木制水桶中最短的一块板,决定了水桶容积的大小。我左腿微短,所以身体微微倾斜如木桶,内心和梦境就不够平衡,时时泼溅出来一些思绪情绪。我故意给自己制作思想的小迷宫,从而有了推迟、甚至放弃行动的理由?
其实,开车,仅仅是一种出行方式,一种透过汽车前窗左侧及左右后视镜来主动审视这座以大为美、以快为乐的城市的方式,一种揭示上海的方式――上海,到大海上去――我试图练习把桑塔纳开进大海,去揭示鱼虾、礁石、海市蜃楼?但这也完全可能是一种回避上海、拒绝上海的方式。用汽车上的钢铁、玻璃、喇叭,组成盾牌,回避、拒绝与这座城市复杂的灵魂和细节对视,以免魂不附体――那在弄堂、小街道、苏州河、石库门、旧式公寓、舞厅、码头一带细微徘徊流荡着的缓慢的上海灵魂……
一个人看到了什么,他就成为什么――城市万物,被一个人的眼睛和内心加以润色点染,就成为属于他个人的风土。张爱玲的上海怎能等同于鲁迅的上海?梅兰芳的上海与杜月笙的上海也迥然有别。一个人,在一言难尽的城市里怎么行走,实际上就是在怎么生活。在单行道上快速飙车一样生活,在苏州河上划动慢船一样生活,在南京路上散乱游走、茫然四顾一样生活……如此,一个人完全可能与上海混为一谈。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那居住于高处的神伏身于太阳或月亮这个单筒显微镜下的一枚城市切片。一个人渐渐与上海混为一谈――你热爱这座城市,是因为你自爱而且有一些自恋。你厌倦这座城市,是因为你有一些自卑甚至自弃。
人到中年,我才迟迟疑疑加入到练习奔驰这一行列里来,大约是因为我内心被硬化拓宽的速度,微微落伍于上海吧。在当代,一个城市设计者与古代的城市设计者,在对道路两侧景观的设计上显然有着不同原则:前者,坐在迅疾的汽车里勾勒出大局;后者,则步行、至多是坐在马车里,工笔线描出细节。在我身体内部,或许有若干汽车、马车在冲突――只有让汽车减速、马车提速,当代与古代才会在一个人的内心接轨、和解?
7
目前,这些驾校同学已与我失去了关联。我猜测,他们继续呼吸、折腾、疼痛在我家附近的街区――驾校学员一般都是在自己居住地附近某一驾校报名、聚集、奔赴凤溪或其他练车场。尽管如此,我和他们的交集也许不会重现,除了在菜市场内遇到过一次“小海南”,身边跟着一个女孩。
犹如不同的鱼,我和他们游动于上海的不同水域,谋食、挣扎。但我们神似,即:渴望通过驾驶汽车来改变路径和速度,进入这座城市的腹地,或者说被这座城市进入。上海,与我们这些生态、心态上的异乡人,都希望通过彼此进入方式的快、更快,来忽略对方的漏洞和破绽,加深彼此的关联和情感?这类似于十九世纪的于连、爱玛们,渴望依托狂奔的马车,从外省进入巴黎,被重构,或被毁灭……
渐渐遗忘这些驾校同学的面孔,就像他们大概已经遗忘我。一个被遗忘的人相当于已经消亡。如果他们残存一丝对我的印象,也无非是“一个脑袋硕大、肥胖、走路倾斜的家伙”“某公司职员”“沉闷”“身影孤单、恐惧落伍而又彷徨四顾的中年人”“晋升空间不大”“姓……余?于?俞?鱼?”“外地人”等等,而已。
是的,我,人到中年,半渡――“半渡而击”这一古老成语中的军队,一半士兵骑马进入河流,正是对岸敌人发动攻击的好时机――我正处于“半渡”状态,一半生命沉没到了过往时光的河流中去。但我不知道“对岸敌人”何时以何种形态发起攻击。我不知道自己在中年练习骑马一样练车,是增加了“过河”的力量还是平添了“溺毙于河中”的风险?成语“衔枚疾进”中的马,嘴唇间噙着一枚箭,以免发出惊动敌人的马嘶――在我发动汽车上路的时候,大概也要少鸣喇叭,以免惊动“对岸敌人”?
但最近发生在凤溪的一个事件,高调进入本市电视台的《晚间新闻》,也许会唤醒驾校李师傅和同学们对一个人的记忆:某日,我心血来潮,开着一辆装有GPS道路定位仪的旧吉普,自市中心出发,高速直奔我在路线图上选定的“凤溪”,在高速中逐步趋近某种般的体验,却在某颗卫星指引下,沿一条乡间土路狂奔进入凤溪镇附近莲花怒放的小池塘……在奔入、涌入一池莲花的过程中,我固执地贯彻着来自天上的陈旧意图,却忽视了地面道路早已被篡改的坎坷现实――这,似乎是一个寓言。
当吊车将我和吉普车从周围莲花中悠悠拔出、高高升起的时候,在电视台记者们扛着摄像机幸灾乐祸地捕捉社会新闻的时候,我终于隔着车窗、居高临下地把握了整个凤溪镇的格局:汽车配件厂、汽修公司、鸣凤小区、联华便利超市、虹桥交通枢纽建设指挥部、凤溪物流公司、凤溪宾馆、大众交通公司第十八练车场。当然,我重点将目光投向练车场,致敬,五秒钟左右――从一个前所未有的角度,类似小鸟、凤凰的角度,俯瞰上海西郊的一个小镇。
在凤溪练车、练习在中年时区加速奔驰的日子里,始终没有见到当地传说中热爱溪水的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