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感动的作文结尾

感动的作文结尾

时间:2023-05-30 10:28: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感动的作文结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感动的作文结尾

第1篇

这里的字是指学生的钢笔字,在平时批阅作文时,我们常有这样的感觉,如果学生的作文字体方正、清秀,看后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老师就愿意批改这样的作文,即使内容不是特好,也常常笔下留情,给一个较高的分值,如果卷面字写得不好,而且还乱,这样就让人懒得去看。考场上也一样,先不说内容,单从字这一点上来说,如果你的字体清秀,让阅者眼前一亮:这简直就是一部书法作品,那么你在第一时间就取得了印象分。

2. 题鲜

这里的题指的是文章的题目,俗话说“题好文一半”,好的作文题,能够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引起其阅读兴趣。我们平时在读书时,思维习惯也常常是先看文章的标题,如果哪篇文章的题目吸引你,你可能先看哪篇文章,考场上作文也同理。文题是否新鲜,也成了一个评判的标准,一个好的文题,会让你的作文略胜一筹,如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这样的文题,给人一种新鲜的感觉,读者会想,为什么父子成了兄弟呢?让人思考,吸引你去品读。再如《我的爸爸不是伟人》,同样是写父爱的文章,这样的题目,从反面入题,角度更鲜。

3. 旨明

这里所说的旨明,是说作文的中心要明确,这是作文评分的第一要求,也就是说文章的中心必须是突出鲜明的,要赞扬什么,要批判什么,观点一定要鲜明。特别是散文这种文体,一些学生在写散文时,东一嘴西一嘴,杂乱无章,不知所云。散文贵在“形散而神不散”,如果连神都散了,那么这样的文章就是败笔。

4. 情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贵情真,真实的情感表达,能让阅卷者与你的情感产生共鸣。就像电视剧一样,一些剧情会让你潸然泪下,好的文章亦如此,它会令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或爱或恨或微笑或流泪,究其原因是文章的真情感动了读者,使其与你一起产生共鸣。

5. 首奇

这里的首指作文的开篇。一些同学的作文开篇第一段,写了大半页,看了前一句,便知下一句,无新无奇,令阅卷者感到劳累而厌倦,不愿再仔细认真读下去。这就要求考场作文时,让你的开篇就把阅卷者带入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如俞蓓芳《半碗剩饭》的开头“这与我们通常说的浪费粮食无关”。文章开头出奇的短,而且用一句话开了头,就把我们带入到一个充满悬念的世界,让我们的思维转弯。再如侯德云的《蒲公英的枕头》开篇“那天早晨的露水很大。”一句短而新奇的话,让我们因好奇而阅读下去。好的开始,成功的一半。

第2篇

一种体裁

只写记叙文,好好把记叙文复习好。

两个原则

1、真实才能动情。真正能打动读者的,还是那些你亲身经历有真情实感的身边小事;

2、妙语才能煽情。只有风趣幽默,生动活泼的语言才能让读者眼前一亮,读之使人不断点头默叹。

三字要求

1、稳:写好事,力求能够按照记叙文的六要素把事情交代清楚,开头结尾注意点题,结尾处要点明中心,稳定的发挥好自己的写作水平。特别是写作能力较好的同学,不要强求自己必须写出“惊世之作”来,考试作文能够发挥自己80%的写作水平就很了不起了。

2、细:不要像电视剧情介绍那样的简单叙述,中间要加入环境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描写,能力好的同学再来些远近相衬、动静相映、侧面烘托、环境渲染、五觉描写,是文章细腻、动人。

3、精:对于一般的同学来说,“精”体现在:(1)选择自己最拿手的内容;(2)写出自己最好的字;(3)采用自己最顺手的结构(总分结构或顺叙方式),力求发挥好自己的水平。 对于写作能力较好的同学来说,“精”应体现在:(1)选择较有新意的、又是自己有把握写好的内容;(2)有漂亮的书写;(3)精心的安排好开头和结尾,适当的采用倒叙、衬托、联想、象征、描写、抒情、以小见大、欲扬先抑、渲染气氛、借景抒情、托物喻志、以物喻人的方法方式结构文章;(4)采用适当的修辞手法,特别是运用比喻、反复、排比、反问等手法,恰当的运用成语、引用格言名句,增添文采。

四个流程(保住基本分)

1、审清题意:千万注意,题意审不好,来个文不对题,哪就??应该先花2-3分钟看看作文题,然后在开始答基础知识题目。

2、立好中心:至少指导自己想说什么,是喜欢、是厌恶?是感动、是反对?是快乐,是痛苦?是哲理、是深情?是赞扬、是批评???用一句话把它写在草稿纸上。

3、选好材料:符合题目要求的、自己最熟悉的、能够写好的事。

4、写好提纲:(1)用一句话写出中心内容和主题;(2)分清开头、中间、结尾各写什么?(3)打好开头、结尾的细稿,以及每段的开头句。

接下来就是在试卷里写作文啦,要力求一气呵成,只要提纲和开头、结尾、段落开头的稿子打得好,一气呵成事不难做到的,思路顺畅了20分钟就可以把作文写好。

五项技巧(赢得感情分)

1、有一个灵活的头脑:造句法、筛选法、换题法。

- 1 -

2、有一张可爱的脸蛋:书写要工整,自己的字能够写多好就必须写多好,不得使用涂改液,不得随意修改,特别是开头、结尾和段落的开头句,不能修改。

3、有一双闪亮的眼睛:好的文题等于成功了一半。参见《话题作文的拟题方法》

4、有一身漂亮的衣装:(1)一个最拿手的题材(适合自己);(2)一个好故事(好布料);(3)一个好结构(好设计);(4)一口流畅、优美的语言(好花纹、好色彩)。

5、有几件精美的饰品:(1)倒叙、描写、引用开头(好发型)(2)结尾:议论反问式、含蓄余味式、赞美抒情式、哲理深思式、名言点睛式、联想做梦式、决心号召式(名鞋);(3)名言名句名作的恰好点缀(钻石哟);(4)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如梦的纱巾)。

六个大忌(莫丢冤枉分)

一忌潦草涂改:书写要端正,千万别连文题都改,只改明显的错别字,将错就错,能够不改的就不改。

二忌过短过长:字数一定要足,字数不足,写得再好也很难及格;字数不能太多,不要超出试卷中的作文纸,万般无奈之下,也只能在2行以内。

三忌开头议论:还不如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开头的好,能来点环境描写,就先来点描写。 四忌分段太少:4-6段为好,千万别少于3段。

五忌文不对题:不说也知道会有什么后果。

六忌选材太俗:别总是玩呀、救落水儿童呀、猫啊狗啊??

第3篇

    所谓结尾含蓄,就是作者没有把事情的结果直接或明显写出来,而是留有余地,让读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去补充。

    含蓄的文章结尾,大体有以下几种:

    一、用象征手法。也就是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一种特殊的意义,从而使文章凝练而含蓄,中心也随之升华。如《金色的鱼钩》的结尾:“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作者没有直接写老班长 于党、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永放光芒,而是用长着红锈的鱼钩,来象征老班长的精神品质,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二、用托物言志法。作者表面写一个事物,而实际上是通过这一事物来表达主人公的理想或志向。《白杨》的结尾这样写道:“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里作者不是为了写树,而是借白杨树来表达孩子们已经像爸爸一样,立下了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伟大志向。纺织品味,深刻而感人。

    三、用名言警句法。作者在结尾处用名言警句对文章内容加以概括,使中心突出地表现出来。如《大理石街》的结尾:“是的,美是人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这里,作者没有写工匠们通过劳动创造了美,而是让中心升华为一个人们很容易接受的哲理,劳动创造了美,劳动是伟大的。

    四、用侧面描写法。作者不下面描写,而是从侧面点明结果。如《在炮兵阵地上》的结尾,“人看见,团长转过脸去,悄悄地擦去了脸上的泪水。”作者不是直接写团部的高尚品质所感动了,也意识到自己的严重错误,并决心马上改正,而是写“转脸擦泪水”,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一块想象的空间。

    总之,结尾委婉含蓄,能使文章“言已尽而意无穷”,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作文里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这种方法。

第4篇

一、从语文教材中学写“凤头”

所谓“凤头”,即开头要靓丽、高雅、先声夺人。“徐先生教我许多作文的技巧……他告诉我,文章的起笔最难,要突兀矫健,要开门见山,要一针见血,才能引人入胜,不必兜圈子,不必说套语。” (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那么什么样的作文开头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呢?语文课本为我们提供了好多范例。

1. 开门见山,直入话题

文章开篇以简洁传神的语言直奔主题。可以是直叙本事,也可以起笔点

题;可以开宗明义揭示主旨,也可以单刀直入,如此等等。由于这种写法干脆利落,入题快捷,不枝不蔓,所以应为考场作文开头的首选方法。如莫怀戚的《散步》:“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如朱自清的《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的是他的背影。”如鲁迅的《故乡》:“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2. 巧用修辞,连接话题

比喻的作用就在于使语言形象、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排比修辞的优

点在于句式整齐,给文章增加气势,加上优美的语言,会让读者产生愉悦感,犹如迎面吹来一股清新之风。再让修辞恰到好处的与话题相连,从而浑然一体,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3. 设计悬念,引入话题

倒叙开头,目的是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的兴趣,并同时

增加文章的曲折,显示文章的布局之美。如程海的《三颗枸杞豆》:“我是一个植物学家。好多人很羡慕我,要我谈谈小时候刻苦学习的故事。其实,那时我是一个出名的‘淘气鬼’。”如萧乾的《枣核》:“ 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

4. 对比烘托,突出话题

如《石榴》:“五月过了,太阳增加了他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

张了起来,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有少数的树木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郭沫若先生为了突出石榴不避炎日,毫不示弱的抗争精神,借此赞美我们民族的美好情操,文章开头写其他树用“都把”、“不想再”表现其他树的柔媚,不坚强,与石榴树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引出话题,同时也为赞美石榴做了铺垫。如周敦颐的《爱莲说》的开篇,用陶渊明的爱菊、世人爱牡丹来衬托我的独特爱好:爱莲。

5. 环境描写,渐入话题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

穿过市场的广场。他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的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如《美丽的西双版纳》:“在那醉人的春风中,观热带雨林,涉澜沧碧水,登傣家竹楼,拍下一张张珍贵的图片,留下一串串彩色的记忆……”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神奇美丽的西双版纳风光图,令读者心驰神往!《蓝蓝的威尼斯》:“天,是蓝的,地,是蓝的,水天连接的远处,耸立着……仿佛在蓝色的盆景里点缀着一簇簇的村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蔚蓝的、祥和的、精致的、古典的异国风情画卷,勾起读者无尽的遐想。

二、从语文教材中学写“龙段”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的学生在写作方面突出的几个弱点是:要么是不会围绕主题选择材料;要么是选择了材料不会对材料进行加工(剔除那些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再就是材料有了,也加工了,但文章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却没了章法。这就使得我们读完这样的文章,我们不知道作者要表达一个怎样的思想,即思路不清晰,主题不集中。就好比是做水景的工匠,把精心挑选的石头或树木之类的东西杂乱地放在一起,这些材料从单个看还是有自己的特色的,但所有有特色的东西不讲先后,不讲上下的摆放,也没有一个总的意境图案的统帅,我想这样的水景是没有人会欣p的!

要使文章主题集中,最重要的是围绕主题选择能突出主题的典型材料。这样的例子我们语文课本中就很多。例如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散文《背影》中,作者要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浓浓父爱,作者截取了与父亲生活中的一个小画面――车站送行,父亲买橘子。看似多么平凡的一个镜头,但经过作者精心“加工”:首先是家境的穿插:“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满院狼藉”、“典当亏了空”――家境惨淡,令人凄凉。接着是刻画父亲的样子:父亲是个胖子,蹒跚地走――饱经风霜、苍老;穿着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刻画了父亲的生活境遇窘迫。最后细致地描写买橘子的过程:(去)蹒跚、慢慢探身、攀、缩、微倾、努力,(回)先散放、慢慢跳下,生动地刻画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艰难的动态过程。一个平凡却伟大,朴实却令人敬畏的父亲形象肃然出现在读者眼前,“父亲”的爱子深情既感动了作者,也拨动了读者内心的情弦,令人潸然泪下,这泪中有感动,也有怜惜!材料细小而真实,细节描写感人,主题集中。

再如,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作者截取我与母亲生活中的四个片段:元宵夜巡夜、讲故事泪如泉涌、我背书挨打,母亲陪我哭、深夜劳碌的身影。这些材料虽然朴实无华,但是都很典型,通过这些材料一个慈爱、善良、情感丰富、能干、奉献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由此可见,要使文章主题鲜明,那么,所选材料就要紧扣主题,要围绕主题精心加工。

文章的主干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干部分除了要围绕中心精选材料,还要做到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哪些内容应该先写,那些材料要后写,都要仔细斟酌,原则是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符合事物的运动轨迹、符合人们的某种行为习惯,其目的是使文章易于被人理解接受,易于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在这里我要力荐贾祖璋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作者从它的物质基础、物理原理、生理需要、自然选择、人工选择五个方面来揭示花儿五颜六色的原因,这已经让读者清楚了,但细细推敲,这五个方面作者还按这样的顺序来组织材料:由事物内在因素逐步转移到讲事物外部影响因素。这样的安排材料符合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便于读者理解。

三、从语文教材中学写“豹尾”

古人云:做人、做事要善始善终。文章有一个好的开头,也应当有一个好的结尾。好的结尾自然、新颖,能起到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或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效果。如何写文章的结尾呢?语文课堂学习中有不胜枚举的例子值得我们学习。本人根据教学实践,认为以下几种结尾方式相对较好:

1. 点题式

例如《往事依依》:“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

断奋进。” 《本命年的回想》:“今年岁逢丙子,是我的本命年,六十‘高龄’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我们家的男子汉》:“这就是我们家的男子汉。看着他那样的一点点长大,他的脸盘的轮廓,他的手掌上的细纹,他的身体,他的力气,他的智慧,他的性格……实在是一件最奇妙的事情了……”

2. 升华式

结尾或展开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深化主题;或总结提高,使主题

得到升华。例,《枣核》的结尾:“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结尾这段话,不仅写出了一个美籍华人浓浓的思乡之情,而且高度赞美了我们中华民族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升华了主题。

3.希望式

例如学生习作《秋叶随想》:“让我们走出对秋天的哀叹,走出对落叶的

惋惜,拥抱这短暂而又灿烂美丽的人生,珍惜现在所拥有的时光,把我们的足迹留给这宽广平坦的大道吧!”

4.启发式

文章结尾含蓄深刻,给读者以启发,令人沉思。例如《故乡》的结尾:“……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者笔下的路,其含义是指人生的路。启示当时沉睡的中国人民走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道路。这个结尾不仅深化了主题,而且给人以鼓舞和信心。

5.引用式

引用警句、名言、诗句、经典著作、俗语、谚语等做文章的Y尾。例如学生习作《成功需要奋斗》的结尾:“冰心奶奶说过‘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而当初的芽,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刚刚起步的时候,用我们无悔的付出,去浇灌那刚刚萌芽的种子。”作者引用了冰心的话,再融合自己的观点,使此结尾生动而富有深意。

6. 抒情议论式

《纪念白求恩》:“我和白求恩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

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她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再如学生习作《秋色》:“我爱这美丽的秋天。因为你带来了迷人的景色,带来了累累的硕果,带来了丰收的喜悦!”

7.自然式

文章多以作者写作时的心情自然结尾。如《苏州园林》的结尾:“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的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又如《一面》中:“在前进中,我不能自已,写下了上面的话。”

当然,文章的结尾不止这些,以上的几种结尾方式只是一些常用的方式。结尾的方法丰富多彩,而且各种方法并不是单一的,只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关键是要紧扣文章主旨。总之,同学们作文时能够巧用神思,“豹尾”巧摆,定能产生余音绕梁之效。

第5篇

所谓“片段式”作文就是围绕一个中心从不同角度选取典型材料进行构思组织材料的一种行文方法,采用“片段式“作文的妙处是能解决许多同学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困惑,解决同学们行文思路混乱、内容干瘪的苦恼。

那么片段式作文是如何写的呢?

一、选取材料

首先,我们谈一谈选取几个材料的问题。

“三”是作文中最美的文字,“三顾茅庐”美名传天下,离不开这个“三”字;“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成为经典,也是用“三个”画面。因此一般情况下,选取三个材料。当然也有特殊情况,有时由于篇幅的限制、中心的需要,选取2个或4个材料也可,但最多不得超过四个材料,否则就成了流水账。

第二,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彰显同一个主题。

所选材料必须有一个依据,必须围绕一个中心,中心决定材料。可以选取的材料很多,必须精心筛选,围绕一个中心,否则就会偏离主题,这也是同学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写作时必须明确自己写的文章要表现一个怎样的主题,有些同学选材时根本不考虑是否与中心相符,觉得好就选了。比如有位同学写《我因爱而快乐》选了父母的关爱给了“我”快乐、同学的友谊让“我”快乐、老师的爱给“我”关爱等三个画面,但写第三个画面时,却主要写了“我”上课怎样勇敢发问、怎样勤能补拙,明显偏离了主题。

第三,从不同角度选材。

德国文学大师歌德曾经说过:“题材人人看得见,内容意义经过努力可以把握,而选材的角度对大数人来说是个秘密。”要能够从不同角度选材:可以从空间角度,从社会、家庭、学校不同区域去选。如果写一个固定地点,例如写学校生活,可以从教室、食堂、宿舍、操场不同地点去选。也可以从时间角度去选,按照从古到今去安排,从春夏秋冬四个不同季节入手,也可以从幼年到童年再到少年从不同阶段去撷取,从不同时间阶段,选取鲜明而又真实的材料去塑造人物彰显主题。当然也可采用放射性思维,采用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的写法,从人物性格不同方面写,写人性的真善美:宽容、理解、善良、真诚、勇敢、自信、执着、坚韧……让读者受到智慧的启迪和心灵的洗礼;也可以写生活中的假、丑 、恶 ,给人们敲响警钟,引发人们思考。

第四,选取典型材料。

所谓典型材料,就是最具有代表性、最能打动人心、最能突出中心的材料。在一个阶段或者一个方面有很多材料,要把最典型的、最有感染力的材料选取出来。例如《幸福的颜色》一文中选取了外公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取时间来陪我放风筝这一个材料来表现外公对我的爱,就非常典型。外公是大学教授,工作非常繁忙,还抽时间陪“我”放风筝,折射出外公对孩子爱得真切,谁能说这样的材料不典型呢?

二、组织材料

材料选好了,还需要能工巧匠精心设计、巧妙组合才能设计出精美的艺术品,匠心独运的设计会让你的作文锦上添花。

第一,设计新颖恰当的小标题。

可以给所选的材料拟定一个恰当的小标题,让小标题成为串珠的红线,使文章思路清晰:层次分明、一目了然。小标题语言要精粹,或概括内容,或点明中心。例如《我们集体生活的花絮》采用如下标题:“全班总动员――赛场风云录――有一种泪叫感动”,题目新颖,别具一格。也可以采用相同的句式,如:“在这里,我们拥有快乐――在这里,我们拥有感动――在这里,我们共同坚守”;“幸福在那一刻凝结――友谊在那一刻延伸――快乐在那一刻绽放”;“真情永不落幕――真情永不凋谢――真情永不枯萎”。花一番心思拟一个生动形象、新颖贴切的小标题,用小标题来建构三个材料,不失为一种最简单的行文方法。除此以外,也可用小标题的变式,采用日记体、“镜头式”、“场景式”来组织材料。

第二,用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来组织材料。

每个段落的开头,可用精炼的语句对片段内容高度概括,或者引用格言、诗句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或者进行景物描写,渲染环境交代背景,从形式上形成各种整齐的韵律美;从内容上,或概括内容引领下文,或点明中心,先声夺人,引人入胜。

例如《幸福的颜色》一文,作者分别运用三句话作为片段的开头:“白色在年幼的我的眼中,是一只浅色的风筝。”“白色在童年时我的眼中,是一座矮矮的栈桥。” “白色在初三的我的眼中,是一只香香的烧麦。”作者精心设计,用“白色”这一共性与外公的故事串联起来,突出了至爱亲情,读起来有美感,又是对内容的高度概括,达到了形美和神美的有机结合。

第6篇

一、观点明确

议论文必须要有中心论点,且中心论点是唯一的。

二、论证充分

最常用的论证方法是引证法和例证法。我们还可以从学过的文言论说文中学习论证方法,如荀子《劝学》大量运用比喻论证,《察今》运用寓言故事说理,《过秦论》运用对比论证,《六国论》运用假设说理。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能使论证充分。

三、结构清晰

议论文的开头提出问题(引论),主体部分分析论证(本论),结尾解决问题(结论),整体上常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中间论证中心论点,结尾重申中心论点。主体部分常采用的结构有:

(一)并列式。

即在主体部分把中心论点化为几个分论点进行论证。如2006年高考湖南卷满分作文《谈意气》(3),开头提出中心论点“舍我其谁,勇战万方的意气是成功的基石”,主体部分化为三个分论点――舍我其谁的意气使人奋起;献身理想的意气使人勇敢;勇于探索的意气是人们发挥潜能的金钥匙。

(二)递进式。

即在主体部分对中心论点进行层层深入的论证。如2006年高考全国卷I满分作文《找准位置发扬自我》,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万类霜天都有自己的位置,有自己的长处,我们应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出自己的优点,不要盲目模仿他人。发挥自己的长处,发扬自我”,主体部分先论证小草、乌龟、小河等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位置,不盲目随从别的东西,再论证我们人类也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要盲目崇拜别人的优点。在论证这一分论点时,先举古代仁人志士屈原、司马迁的例子,然后举现代社会任长霞、袁隆平的例子,他们都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为国家作出了贡献。这样,由物及人,由古及今,层层深入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三)对照式。

即在主体部分对中心论点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论证。如2005年高考广东卷满分作文《让纪念闪耀理性的光芒》,开头先提出中心论点“纪念需要行动来升华,更需要理性来引导”,主体部分先举德意志民族的纪念,修建集中营纪念馆,他们的纪念是理性的纪念;再举日本大和民族的纪念,美化侵略罪行,他们的纪念脱离了理性的制约,一正一反形成鲜明对照。

四、对事实的叙述不能太详

在运用举例论证时,不能对自己或他人的经历从头到尾详细叙述,要根据观点进行简明扼要地叙述。

五、要通过分析把论据和论点联系起来,使二者相统一

相同的事例可以证明不同的观点,关键在于自己的分析。如,同样是司马迁受宫刑发愤创作《史记》的例子,在2007年高考上海卷满分作文《必须跨过这道坎》中,作者写道:“是放弃尊严还是放弃先父遗愿,在这个人生的门坎上,司马迁明白他必须勇敢跨过。他跨过了宫刑之痛,跨过了君王之恨,跨过了亲人之怨,用带着血的双手捧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在2006年高考全国卷I满分作文《找准位置发扬自我》中,作者写道:“ 司马迁忍辱负重,受过种种刑罚,甚至受过使人生不如死的宫刑,然而他忍受着身体的疼痛与精神的压力,找准自己的位置,为国家为社会写下了真实的历史,是真正的华夏儿女精神。”

六、论据的选取

(一)可以从学过的文章中找。

课本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要善于把课文的学习和写作联系起来,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庄子的《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等都是高考作文中常用的材料。如在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勿以好恶论断之》中,作者写道:“勿以好恶论断之。如果楚王不是因听信郑袖之辞而疏远屈原,就不会为秦国所吞并。勿以好恶论断之。如果李存勖不宠幸伶人,重用伶官,不理国事,自不会因一人之乱而七庙隳,为天下苍生所笑。勿以好恶论断之。如果诸葛亮不听信马谡的信誓旦旦,自不会痛失街亭,一败千里,死难瞑目。”所选取的论据都是出自所学课文。

(二)可以从历史人物中找。

屈原、荆轲、诸葛亮、项羽等是高考作文中常出现的人物,几乎在每年的高考作文中都可以找到他们的影子。

(三)可以从“感动中国”人物中找。

“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也是高考作文中常用的材料。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I 满分作文《没有付出哪有累累硕果》,选取了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梁万俊、桂希恩、明正彬的事迹作为论据;2006年高考广东卷满分作文《用爱雕刻心中的天使》,选取了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李春燕、丛飞、洪战辉的事迹作为论据。

七、语言要力求优美、精练

议论文的语言枯燥、乏味是不能得到高分的,要想取得高分,就要对语言加以修饰,使文章带有散文气息。

(1)善用排比,富有气势。

如2006年高考湖南卷满分作文《谈意气》(1)的开头。

(2)善于引用,内容充实。

如2006年高考湖南卷满分作文《谈意气》(2)的开头。

第7篇

一、读懂材料

学生首先要认真仔细阅读话题作文的材料,从材料中给予的信息去捕捉写作的范围,而有部分学生只注意什么话题,在那里冥思苦想,其实这是舍本逐末,学生甚至可以对材料达到咬文嚼字,这样就能从中获取更多更丰富的信息,确定自己的立意,选材、列题目等。

二、巧妙拟题

常言道:题好一半文。因此,拟好话题作文的题目是写好文章的关键。那么,如何拟好题目呢?

1.保守法。以话题为中心,进行扩展和补充,这是拟题最保守的做法。其优点是不容易离题,同时,它还可以对写作范围加以限制,使话题由大变小、由虚变实、由抽象变具体。以“勇气”话题为例,我们可以这样拟题:《勇气的作用》《勇气的力量》《勇气,我为你骄傲》等。

2.创新法。学生可以深入细致地研究话题作文的材料后,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不同使用引用或改编的方法,拟出具有新意的标题。(1)巧用歌名歌词。如以感动为话题,拟题目为《都是感动惹的祸》《谁为谁感动》,这些歌名歌词曾在人们的记忆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样也一定会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2)巧改用诗文名句。如写母爱时,引用孟郊《游子吟》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拟题目为《寸草心,三春晖》。(3)巧改广告词。如以“友谊”为话题,以《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为题。(4)妙用修辞。如以“诚信”为话题,学生巧妙地运用修辞拟题《诚信归家》。把诚信当作人采用话剧形式,运用拟人手法写出在权力、地位、金钱方面对诚信的态度和认识,深刻地表达出诚信是人世间最宝贵的这一主题。(5)逆向思维,巧设悬念。如《真想做个差生》《多个朋友多堵墙》。

三、确定中心

文章的中心就如一个人的灵魂,有了好的标题,还需要好的主旨。写作中心的确定,第一要有深刻的思想性,写文章要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第二,要做到平中见奇,写作的素材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应该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我们要学会对平常的生活现象进行深入思考,有独到深刻的见解,才能使文章中心的确立不同凡响。第三,要做到化实为虚,深化中心。学生在行文中所用事例都是真实事例,如果就事论事,往往拓展不开思路,或者立意浮在表面。如能化实为虚,在揭示中心时,展开联想和想象,跳出材料的局限,就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话题《走进桃花源》,如若实写毫无价值,若展开联想和想象,把她联想成为人类对理想环境的追求,理解为和谐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一来,思路得到拓展,立意层次也得到提升。第四,时代性。文章不能脱离时代,因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世而作”。第五,立意要新。要跳出常规的思想,采用逆向思维,或许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注重选材

素材是文章内容的主要成分,材料的优劣直接影响文章质量的高低,因此,材料的选择特别重要。在选材时,我们可以从话题中找到契机,话题作文一般由材料、提示语、话题和要求四个方面构成。其中,提示语的作用最为重要,它是对材料的阐述和对话题的引导,是材料与话题的纽带。能够给学生一定的作文思路的提示。如果我们能抓出这个特点,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1.积极思考,杜绝抄袭、雷同。很多学生由于缺乏积累,或遇事不动脑筋,常借鉴他人的材料,结果张三抄,李四借。这样的材料怎能打动老师。我认为,学生不妨选择一些不起眼的素材,这些看似平常,实则更能引起读者共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选材要“新”。即写别人不常写的事,不要怕暴露自己的缺点,或者不光彩的思想,行动。这样的内容有新意,容易受到老师的青睐。如有一次,我要求学生写一个以环境为话题的作文,大多数学生写环境中的白色垃圾影响了学校的环境,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有一个学生,就抓住了垃圾旁的一棵柳树,拟题为《柳树,你怎么了》,柳树在垃圾堆旁见证了无数烟薰火烤,仍能倔强地站在那里,它是在与命运抗争,还是……这位学生就跳出了常规的圈子。

3.选择自己熟悉的材料,写作文最大的忌讳,是使用自己不熟悉的材料,这样不但不能揭示自己的写作的主旨,还会适得其反,所以学生要学会积累素材,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从自己记忆的宝库中撷取,写出的文章才有真情实感,才能打感别人。

第8篇

关键词:作文;教材;指导;写作

提到作文,老师皱眉,学生头疼。但作文是语文试卷的半壁江山,它决定着语文成绩的成败。因而,不教不行,不写不行。我根据多年教学发现,只要教师能巧妙地运用好教材资源,就能极大地拓展作文教学的空间。

下面,我以《背影》为例,谈怎样借鉴写作技巧:

一、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点题)

作文开头方法:开篇点题、引出下文

二、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点题)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照应开头、画龙点睛)。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作文结尾方法:照应开头、画龙点睛。

三、文章几次提到父亲的背影?分别出现在文章的哪些段落?

1.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2.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3.惜别背影(父子分别)

4.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写作启示:选材要突出文章中心

四、在写作过程中,朱自清除了写父亲买橘子看到的背影这件事情外,还写了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照看行李 讲定价钱

送我上车 拣定座位

叮嘱儿子 嘱托茶房

写作启示:叙事要详略得当

五、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作者用朴素的语言写出作者内心真实的感受:感动于父亲的背影

写作启示:写作文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六、写“父亲”背影的时候朱自清怎么来刻画父亲的?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怕儿子路上

饥渴。)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怕儿子路途不安全。)

“进去吧,里边没人。”(怕儿子行李丢失。)

父亲话语少,但几乎都是深情的流露,是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切、叮嘱,集中体现了“父亲”对朱自清的真挚关爱。

写作启示:作文中写人时要运用语言描写。

七、写“父亲”背影的时候朱自清怎么来刻画父亲的?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买橘子时朱自清用外貌描写与动作描写来写出父亲买橘的艰难,集中体现了父亲对我深深的爱。

写作启示:作文中写人时要运用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

?作文开头方法:开篇点题、引出下文。

?作文结尾方法:照应开头、画龙点睛。

?选材要突出文章中心,叙事要详略得当。

?写作文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作文中写人时要运用描写方法:外貌、心理、动作、语言等。

第9篇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种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氛围,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增加语文教学的吸引力,使学生摆脱“灌输式”教育的枷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既提升了教学效益,还保护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拥有健康的人格,正确的学习态度。具体来说,应从几方面做起:

一、抓住契机,激趣

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一个有利于教学的契机,而且迅速地做出准确判断,采取有用的措施,适时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不利为有利,把学生的兴趣迅速引导到学习上来。尤其是要抓紧刚上课的契机,及时激发学生的兴趣。

因为课下时间,学生们玩耍得都非常投入,精神上高度兴奋,所以在刚上课的时候,学生的情绪肯定会很高涨,但是这个情绪高涨的点不是在教学上,而是在刚刚结束的玩耍上,那么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怎样快速地把学生的兴趣点,从对课外玩耍的兴趣,转移到课内的学习上,这是上好课的关键。

首先,根据教学内容,用讲故事的方式激情入境。课文种类不同,教学方式肯定会有所不同。即使相同种类的课文,教学方式也必须转变,不然语文教学就会味同嚼蜡,没有任何新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开课之初就根据具体情况设定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故事,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就是一种较好的导入方式。比如,在教学《海底世界》时,就可以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动画片《小鲤鱼历险记》当中的一小节,做开课导入,就一定会收到较好的激趣效果,因为这样的动画片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节目,他们本身就对动画片兴趣浓厚。

其次,设定一定的问题,也是较好的导入方式。根据具体的课文授课内容,在教学以前,教师就设定好要导入的问题,利用问题的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回学习上来。而且教师还可以故意把问题用非常“神秘”的语气说出来,就更能使学生感到好奇和神秘,就更急于知道问题的答案。比如,在教学《小村庄的变迁》时,我就设定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人们生活得非常幸福,但是却在一夜之间就没了,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全体同学听到以后,立刻把注意力都集中到问题上来,接着将非常顺利的进入了教学环节。

再次,利用多媒体设备的强烈视听效果,诱发兴趣。多媒体是近几年来教育教学新近引入的教学辅助设备,具有视觉、听觉上的强烈冲击感,能把许多用语言无法描述清楚的抽象事物,用逼真的彩色画面,引人入胜的音乐效果,感动人的心灵。对于教学能起到非常好的辅助作用,在现代教学当中,起着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根据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准备适当的多媒体教学内容,肯定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必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赵州桥》时,如果仅仅通过书上的简单图画,或者通过教师的口头描述,学生是很难对赵州桥有一个清楚的了解的,而如果教师能提前搜集一些有关赵州桥的资料,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出来,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就会对赵州桥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是其他任何方法无法比拟的。

二、抓住一堂课的结尾学生情绪低落期,想办法激起学生的情趣

在一堂课的结尾时,学生因为已经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会感到疲乏,情绪不由自主地产生低落感,这是学生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那么这时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又一次情绪,为一节课的完美结束,画上圆满的句号。按一般教学规律,一堂课的结尾,也应该有多种形式,比如平淡式结尾、悬疑式结尾、后续式结尾等。本节课应该为下一节课留下足够的接力空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比如,《狐狸和乌鸦》这一课,我就采用如下方式结尾,假如说,乌鸦吸取了经验教训,一定会想办法把被骗去的肉弄回来。同学们想一想,乌鸦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夺回失去的美食呢?同学们在听了这个问题后,激情又一次被点燃,纷纷交头接耳商量起来,这时,我没有急于让学生举手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是让同学们课下把自己的想法,用作文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就为下一课打下了基础,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作文能力,也激起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三、把好实践环节,寓教于乐

一些教师,往往把语文学习活动仅仅限于教学语文知识,不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因为我们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有用人才,让学生不但具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具有较好的动手实践能力,不能把学生培养成“纸上谈兵”的庸才,况且在一节课当中,融入一些适当的实践活动,也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富有情趣,更有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是快乐的,而不是枯燥无味的。

比如,在教学《小兵张嘎》时,为了提升教学的趣味性,诱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就在上课之前,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全班同学都要认真读课文,多读多想,然后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和任务的理解,分成小组把课文内容编成一个小话剧,并且表演出来,演得好的有奖励。这种形式,因为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所以感到非常新鲜,在好奇心和虚荣心的支持下,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进行排练。这一堂课就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大大提升了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第10篇

平时的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考场作文失分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作文题材老套,毫无新意

雨中送伞、晚上的一杯牛奶、考试失败后的安慰鼓励、运动会时同学的加油呐喊等等,这些已经写滥的题材,在当下学生的作文中还经常能看到。

2.通篇叙事,记流水账,结尾处生硬点题。缺乏打动人的细节描写

学生的内容老套和缺少动人细节,探究其背后的原因,一方面,固然跟学生的生活单一、缺乏观察有关;另一方面,跟教师作文训练模式有关。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写―改―评”的模式。教师先给出作文题目让学生写,写完后上交教师逐一批阅、写评语、打分,然后在课堂上讲评作文存在的问题,做写作指导,朗读范文让学生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只在“改”和“评”的阶段参与了学生写作,而学生在“写”的阶段,仍然处于自我摸索、孤立无援的状态。教师的批改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作文等级,但对于有些改无可改的作文,就没有意义了。这些作文的“病源”在于选材伊始就出了问题。源头的问题,只能放到源头去解决。等学生写完后再来评他的选材有问题,需要全篇重来,那么在这次作文训练中,师生双方都做了一次无效劳动。

3.不会合理布局,文章结构单一,没有波澜变化,平淡如水,不够生动

前面两点主要是作文内容方面的问题,后面是结构方面的问题。在中考前可以针对这些原因,做有针对性的突训,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应试作文写作技巧。我把这种突训称之为渐进式作文训练。

渐进式作文训练第一步要解决的是学生作文题材老套,毫无新意,难以动人的固疾。这阶段作文训练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收集素材。好的作文素材应该是忠实于生活,忠实于自己内心的。学生应明确,自己是天地间独一无二的人,自己的生活经历也是独一无二的,作文的素材应该从中选择那些有价值的,值得一写的东西。要求学生回忆自己经历中最深刻、最难忘、心灵触动最大的事情,然后按“爱、感动、温暖、幸福、感悟、成长”等主题归纳。没有了题目的束缚,学生思路大开,挖掘出了平时难得一见的题材。比如,父母离异时自己的痛苦;妈妈在我考试前拜神求佛;暗恋男生被班主任识破;父母背井离乡打工谋生,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妈妈因为生了我一个女孩,和奶奶之间的矛盾等等。学生准备的素材本里面,记录下了许多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未曾想起过、写过的事情。此时进一步要求学生给素材归纳主题,并在旁边备注。

渐进式作文训练第二步要解决的是学生细节描写问题。作文训练可以以无题目作文的形式进行。要求学生运用素材本里面积累的素材,结合相关主题,自主拟题写文章,表达自己的心声。学生的这些素材,因为来源于真实生活,存在于学生的深刻记忆中,所以写作时仿佛当时情景再现,人物的神态、对话、动作无一不鲜活,写作时犹如有活水之源泉,思路会滚滚而来。

第11篇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习作教学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在习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想像习作必须以学生的阅读为基础,读写结合,通过理解内容,悟出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教材因素,巧设情境想像练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扩展画面,激发想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成长,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言约意博的古诗,在扫除语言障碍,了解诗文大意后,我们可引导学生发挥想像,把文字符号还原为物象,并用自己的话具体描述,在练写中“入境”,使读与写相得益彰。

如《江雪》这首古诗,作者形象地描写了雪中鸟儿不飞、行人绝迹、孤舟独钓的凄凉景象。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我借助课文的插图和诗句,让学生进行扩写。学生兴趣盎然,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凛例的寒风呼呼地刮着,漫天的雪花纷纷地飘着,田野、村庄、山峰和树木都被大雪盖得紧紧的,压得严严的,色彩鲜艳的大山早已被围困在茫茫的大雪之中。环视四周,白雪皑皑,不见一只飞鸟。极目远望,映入眼帘的是茫茫的雪野,除此之外,再也看不到别的东西了。侧耳倾听,若没有大江的浪涛声,这雪野显然就是一个僵死的世界。然而,在这冰凉、空旷、寂静的世界里,却停泊着一只孤零零的小船,船上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鳖的老人,正在江中聚精会神地垂钓着。看那片片雪花飘在他身上,阵阵寒风刮在他脸上,他都若无其事,只是不时摆动一两下身体,或是擦一下脸颊,可两眼总是那么认真地注视着江面。他的动作是那样轻巧、灵活,神情是那样倔强、孤高,他真是一位勇于战胜困难、有着顽强意志的人。

二、读中悟法,迁移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要在读中感悟和体验、迁移、运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读文”是为了吸收,“写文”是为了表达。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从"读文"中吸收的思想观点、表现手法、表达技巧,借鉴运用到“写文”中去,实现读写知识技能的转化和迁移。

如学习《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后,让学生按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参照下列提纲写《我爱我的母校》。作者离别祖国时心情——“我”离开母校时的心情;作者看到景物触景生情——“我”看到校园的景物触景生情;作者出国的目的及今后的决心——“我”今后如何回报母校。学生在抓住景物描写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在句式表述上可以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手法,这样把教材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达到读与写迁移的目的。

三、情节补充,借车引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教材选入的文章作品,由于构思立意“奇”、“趣”,加上作者运笔行文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形成语言文字的空白。教学时,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瞻前顾后,补充情节或空项,则能促进阅读,增大语言训练的力度。

例如《黄山奇石》一文,课文根据黄山岩石的“奇”,通过“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等石的具体描写,突出“很有趣”。其他奇石,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一笔带过,进行略写,形成了空白。我们可引导学生紧扣"奇形怪状",抓住岩石的名字,发挥想像力,分别说说这三块略写的岩石的样子。模仿前文描写的句式手法,把这三块岩石具体写下来,进行迁移训练。然后要求学生改写课文,把这三块岩石作为详写的内容,把原文中详写的四组岩石作为略写,开头结尾不变,进行更高层次的训练。

四、延伸情节,补充结尾

第12篇

初三学生还有半年就面临中考,时间非常紧,在有限的时间里,怎样让每个学生作文都提一挡,是摆在我们每位初三老师面前的重任。我认为应给学生以范文的借鉴(选材、结构、立意、语言),在阅读文段分析文章时教师给学生思想上的启发、提升,让学生积累语言,同时教师更应予以写法上的指导。这里谈一谈我个人在初三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一、确立新颖别致的标题,吸引读者眼球

现在的作文要求比较宽泛,多是文体不限,题目自拟。这就给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广阔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作文的题目就像一个人的眼睛,新颖别致的题目会让读者眼前一亮,使人一见钟情,反映出作者的文学和思想的造诣。如何确立记叙文的题目呢?

1、形象概括意蕴。这类标题多用象征手法,符合文学的本性。著名文学作品中这样的标题有《红高粱》、《城堡》和《老井》等。中考的标题有《攀登》、《窗口》、《我的脚印》和《我愿做只小蜜蜂》。

2、指出作文内容,即题材范围。如范文标题《妈妈眼里的我》、《深情厚谊》和《记一次升旗活动》等。

3、与主题有关的一事一物,或人物语言。如《______的回忆》、《书包》和《压岁钱》等。

4、人名、地名、时间等。如《母亲的爱》、《放学路上》和《我在星期天》等。

5.直接标明主题。标题是一个判断句,有主语(可以省略)、谓语和宾语。如《做一个的______青年》。

6、设问、反问、感叹以显示主题倾向。如《母亲真爱吃鱼头吗?》和《让种树人再多些吧》。

7.提出问题,引起深思。如标题《这种做法该不该提倡》和《最美的东西是什么》。

二、精心选材立意,巧妙布局谋篇

1、选择较小的切入点。话题作文,写作范围一般都十分宽泛,但要想作文出彩,第一点要求就是善于在一个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只定“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给自己提供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这样才能在五六百字左右的篇幅内定出立意鲜明、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善于“化大为小”,还要善于“以小见大”,从小的方面表现深刻的主题。

2、材料新鲜。记叙文的选材,是写好记叙文的重要因素。文章的材料好比建造房屋的材料,但文章对材料的要求永远是“力求新鲜”。想想就可以知道,假如一位阅卷教师连续不断地看到“歌颂蜡烛”的文章,他会怎么判分。所以新鲜的材料是记叙文获得高分的基础条件。 转贴于

3、内容真实。与“材料新鲜”一样,内容真实是记叙文的生命保证。那些胡乱编造的所谓“感人”故事,只会让读者反感。有一些同学为了表明自己的“崇高”,文章始终不离“助人为乐、希望工程、捐钱救灾”等,事实上,我们希望社会充满爱,充满关怀,可是我们不希望我们的文章里始终充满假话、充满谎言。牢记:只有真实的,才是动人的。我们所谓提倡的“艺术的真实”实际就是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技巧性的加工,它和内容的虚假是完全不同的。

4、构思精巧。记叙文要写得精彩、写得让人难以忘记,就不得不在文章的构思上下工夫。一般说来,构思精巧的文章,一定是“以小见大”的,也一定是“选材新鲜”的。如一名学生写作文《留下》就完全以精巧的构思取胜。全文由三个电话留言组成,记录了非典时期一位姑娘的父母、男友、朋友的三个电话留言,字里行间渗透着浓浓的亲情、爱情、友情。这样的构思在中考作文中实属凤毛麟角,自然能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构思的范围不能局限在内容或形式,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遣词造句都可以纳入。在作文之前,审好文题之后,构思就应该开始了。

三、运用多种技巧,力求生动感人

1、调动多种感官,运用艺术通感

(1)运用多种感官:如:一学生作文《雨让我陶醉》:“雨落在地上,‘开’出朵朵美丽的花,美极了。”(视觉)“嘘,闭上眼睛听那雨声!那是天使在歌唱,那歌声悠扬婉转,乃至心也跟着跳跃,跟着舞动。尽情地接受雨的祝福吧!”(听觉)“咦,一股清幽的泥土香味随着呼吸进入身体,融化在心里,舒服极了,身体仿佛在清香里拂动,正飘向天空,遨游星河。”(嗅觉)(感觉)

(2)运用艺术感官:《荷塘月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借用听觉之感写嗅觉)

2、环境烘托,景物渲染

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l)写景衬托人物心情;(2)写景点明时令、地点;(3)写景表现物关系;(4)写景表现人物性格。

3、自然真切巧抒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抒情是要把文章写得感动人,以引起读者共鸣。要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含蓄却真切,即间接抒情,如借景抒情、咏物抒情、叙事抒情等。也可直抒胸臆,酣畅淋漓地倾泻出浓烈而真挚的情感,即直接抒情,如呼告式、顿悟式、反复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