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细胞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

时间:2023-05-30 10:28: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细胞生物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细胞生物学

第1篇

一、合理优化教学内容

医学细胞生物学是医学生的基础课程,教材普遍篇幅较大、知识覆盖面很广,内容涉及许多后续的相关学科。学生觉得教学内容多,重点不突出。首先需要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和相关学科进行探讨,了解细胞生物学与它们的衔接、重复部分,做好对后继课程的引导作用。比如在讲授生物大分子时,重点讲解脱氧核糖核酸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对于其复制、转录和翻译,在生物化学课程中要重点学习,因此在这里只需要简单介绍中心法则即可。其次每章的授课内容要做到条理清晰、重点分明,引导学生理清知识脉络。要求学生有大局观,掌握整个知识体系,注重医学细胞生物学内容上的系统性与全面性。教学章节是以“细胞器”为单位,按照“显微、超微结构—化学组成—功能—和疾病的关系”为知识链讲解,将医学细胞生物学与其他课程相关知识点有机融合,使学生建立起细胞整体进行生命活动的概念,加强医学细胞生物学在基础理论内容上的系统完整与学科交叉性。同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自己的科研工作及专家前沿讲座、学术报告等,引入课堂,保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与科研性。在丰富学习内容的同时,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学生的医学学习能力,作为一年级医学生,要引导他们思考基础医学知识和将来的临床工作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学习基础医学课程的重要性。

二、更新教学方法和形式

1.理论课教学与临床联系的紧密性。

作为医学生,关注所学的知识和将来的临床工作有何关联。同学觉得学习细胞膜、细胞核这些中学都知道的内容,今后的临床工作能用到吗?因此第一章绪论部分的讲授非常重要,要学生们明确医学细胞生物学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和医学有什么样的关系,重点介绍细胞生物学近年来的前沿领域和重大发现,特别介绍了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实例。如2010年的生理或医学诺贝尔奖,获奖内容是试管婴儿技术,2012年日本科学家研究可以重新编程的成熟细胞以及诱导多能干细胞,获得诺贝尔奖,对再生医学领域的影响,通过这些介绍,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细胞生物学和医学实践的相互促进和发展,并非只是毫无价值的基础理论,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医学细胞生物学与临床密切相关,在每一章节的教学中,也可以引入相关病案分析,比如在讲解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中,提出大家都比较熟悉的疾病高脂血症,介绍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病机制,学生对大分子的物质运输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使具体疾病和发病机理通过细胞生物学有了直观联系,引导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增强了主动性和自觉性。

2.BOPPPS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不断学习,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并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笔者在山东大学教师培训中心培训中,学习了BOPPPS教学模式,是近年来北美诸多知名院校所采取的一种互动教学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应用。BOPPPS式教学在加强教学反思、师生互动性等很多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BOPPPS式教学6个板块:

(1)Bridge-in(导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2)LearningObjectives(学习目标),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本次课的教学重点内容。

(3)Pre-as-sessmen(t前测),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为后续内容做铺垫。

(4)ParticipatoryLearning(参与式学习),课堂教学的主体,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5)Post-assessmen(t课内评估),检测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6)Summary(总结),对课堂教学的内容总结,强调教学目标,并引出下次课内容。例如在讲染色体时,首先问:大家知道唐氏筛查吗?这和临床妇产科相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学习染色体的组成、形态结构。学习染色体的化学组成时,提问学生以前学过的DNA的组成和结构,进而引入染色体结构的学习,在讲解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单位———核小体时,采取了角色扮演的教学形式,请几位学生上讲台,利用自己的一只手当作组蛋白八聚体核心颗粒,围巾当作DNA链,缠绕组蛋白核心,另一只手当作组蛋白H1,每位同学是一个核小体。下面的同学可以同桌模拟。以前在讲解核小体组成和结构时,学生觉得很抽象,通过自己演示了核小体的结构,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最后总结核小体的组成和结构,并引入下一部分内容:染色体的二级结构。BOPPPS教学模式从教师教学组织实施层面,进行了“教学目标教学行为学习活动教学评估教学目标”的教学循环过程,督促教师有效地组织课程教学,从学生方面,改变了学生被动地听老师讲课,增强了师生互动,学生有机会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加强网络课程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在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对于教师而言,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翻转课堂、慕课等新兴教育教学形式已对我国传统教育理念带来革命性变化,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积极投身于这一生动实践之中。为推动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也要提高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改革,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网络化学习具备学习资源充足、学习方式自由、不受时间限制等众多优势,结合传统课堂教学,对于当前课时数有限与教学内容增加的矛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课堂教学和网络课程结合起来,既发挥了教师引导、启发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还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性,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能力和人文精神等。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在课程网站课前预习内容、相关参考资料等,课堂授课中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图像、视频、音效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限的课时里完成教学内容,课后教师通过网络课程平台上传课件、布置习题、批改作业及答疑等辅助教学活动,进一步强化学习效果。学生在课后可以自主分配学习时间,进入网络课程平台进行下载学习资源、复习、在线自测、实时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开放的网络课程学习。师生之间还可以通过网络教学资源,以及QQ、微信等网络交流工具进行学习和交流等。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网络课程学习相互融合,不断补充和完善,逐渐形成实践教学中有效可行的教学体系。这种教学模式发挥了课堂教学和网络化学习各自优势,突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协作和创新能力,并有效增强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相长,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

第2篇

【关键词】细胞生物学 拓展 实验操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7-0057-01

【Abstract】Cell biology is a basic subject of life science,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teaching of postgraduate. This paper enhences the higher level in the teaching cell biology for postgraduste by the definite reform measures of teaching with combining the requirement teaching program, and adopt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 words】Cell biology Expand The exprement operation

目前,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快速发展,细胞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当前该方向的研究生教学中十分重要。那么,如何使研究生的细胞生物学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如何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从事研究生细胞生物学教学的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根据近年来研究生细胞生物学教学的教学体会,作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教学改革,旨在为研究生的细胞生物学教学提供参考:

一、教学改革实践的措施

1.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细胞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要建立细胞生物学教学与实验相结合的机制,就必须选择具有扎实基本功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该课程的主讲教师。[1]必须配备一定的实验技能教师进行研究生教学实践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同时要求课题组形成以教师讲解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机制,辅以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和教学的新的教学方式。同时要注意课题组的教师经常进行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的教改研究,熟悉学科的前沿发展趋向和研究动态。[2]教师能够把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扩展视野,激发研究生进行科学实验的兴趣十分重要。同时,也为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2.结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实际,调整教学内容。

(1)力求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教学,培养创新能力。细胞生物学教学大纲是开展教学的基本框架和内容,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教师必须让学生掌握细胞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内容,为将来的实际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选取教材十分重要,作者认为研究生作为高校培养的高级人才,在本科阶段已经学过细胞生物学,但是对分子细胞生物学的了解较少,应该选取分子细胞生物学教材,同时在课程安排上考虑实际情况,针对薄弱环节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知识结构的调整,从一定的层次要求他们学好这门课程。例如,在教学细胞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时,应该给出一些事实(例)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回答这些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和原理,而不是进行单纯的讲解,同时也允许学生能够结合自己在做科研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及时总结,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

(2)根据课题组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细胞生物学领域的进展十分迅速,原来的细胞生物学教科书所涵盖的内容可能正在发生着新的进展,同时研究生作为学科发展的生力军,在本学科的教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针对植物课题组的研究生教学就应该把重点放在植物细胞生物学的研究上,同时也要照顾到动物学和微生物学课题组修该课的研究生,不同的学生要求掌握的重点不一样,进行教学讲解,要做到有的放失。同时,在现行的教学研究中应该根据大纲要求的每个章节所涵盖的内容结合课题组的实际情况作以适当的调整,补充新的研究进展,开展专题讲座,做到既要顾及全局,又要点面结合,[4]做到切合实际的讲解,便于研究生更深入的了解和学习各个章节的内容。

(3)补充新的教学前沿动态研究。传统的细胞生物学研究只是研究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目前细胞生物学的发展逐渐深入到分子领域,且处于快速发展的领域,例如细胞功能方面的研究已深入到分子领域,作者认为研究生细胞生物学的教学应该结合此领域新的研究进展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了解最新的发展动态,使其受到启发和教育,为今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一定的理念和指明方向。[5]应该在紧扣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结合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进行拓展讲解,使学生能够了解该章节所涉及的发展前沿,跟上科技进步的步伐,才能在以后的科研中奠定好的基础,不致于落伍。

(4)结合教学实验课进行教学实践总结。细胞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应该在进行教学的同时给学生一个实践的机会,因此应该结合教学计划给予一些阶段性的实验操作,因为实验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结合更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对教学的效果也起到一定的补充和检验过程。[6]

二、教学改革效果的检查和验收

现行的研究生教学必须进行改革,但是对于教学改革的效果如何?应该分阶段针对所进行的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和验收,促进研究生细胞生物学教学的大胆改革和尝试,同时也为高校培养细胞生物学方面的高级人才队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郭培俊、龚洪胜.研讨式教学法探微[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2 王 昕.教学改革的时间与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8

3 孙剑华、张红锋等.多层次系统性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121~124

4 高宗华、付彩霞、胡 威.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0):95~97

第3篇

关键词: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2-0027-04

細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医学细胞生物学作为一门基础医学的基础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医学细胞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高的学科,实验课的教学在该学科的教学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目前,在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导致学生的实践动手水平不高,独立思考能力欠缺,普遍都缺乏创新意识及科研精神。

如今,国家提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战略。当代大学生应该是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意识、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较高的实践动手水平的优秀人才。而这也对我们现在的高校教学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针对目前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医学院校的教师应该本着为国家培养创新型医学专业人才的教育理念,以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动手能力作为重要切入点,对如何创新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的教学进行探究。

一、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更新滞后

目前,在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的教学工作中产生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中教材内容的滞后是一个大问题。学生们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教材与讲义,然而目前教材内容的老旧已经成为了阻碍教学发展的重要羁绊。

在目前传统的高校医学教学工作中,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并不是一门单独的课程,而是从属于细胞生物学理论课的附属内容。所以这就容易使学生产生“重理论、轻实验”的心理,而不好好上实验课。

另外,目前大多数院校的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的内容都较陈旧且单一,缺乏前沿技术与先进知识。大部分实验都只是验证性的实验,实验理念落后、实验步骤固定、实验结果单一。因此,学生们也就只是“比葫芦画瓢”,完全按照步骤完成。这样的实验课内容缺乏探究性与新颖性,学生们的实验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也较差,很难保证教学效果。

(二)教学模式单一贫乏

在传统的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教学中,实验之前的所有准备工作都是由实验老师完成的,包括调试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制配实验所需的试剂药品等。学生们并不参与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对仪器设备的使用不熟悉,对药品试剂的制配不了解。

另外,实验课授课教师也会在实验前的讲解环节针对实验中的实验步骤、技术方法、注意事项等进行详细的讲授,并且会亲自为学生们进行正确规范的实验操作演示。学生们在接下来的亲自实验过程中,只能是机械的模仿刚才授课教师的操作动作,照猫画虎,完全没有自己的思考,缺乏创新。

传统实验课教学模式的简单化、程序化,带来的结果就是实验步骤的僵固化、实验结果的统一化。这导致学生们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很好的机会去参与到整个实验过程,也就不能更好的启迪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能帮助提升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技术方法老套

除上述问题,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技术方法沿袭传统的现象也非常严重。陈旧的教学方法就是简单的讲解式教学,即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们在台下听,缺乏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这样老旧的教学方式较大程度上削弱了对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扼杀了对学生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抑制了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

目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这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众所周知,信息技术具有全天候、开放性的特点[3]。利用这一特点,现代化的“网络教学”能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种种局限,可以使学生前所未有的开拓视野。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网络教学已经在一些学科领域中稳步的向前发展,也包括医学教育。在医学细胞生物学的实验课方面,国外有些院校已经开始尝试这一先进的教学方法。不过在我国,目前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在医学细胞生物学的实验课教学方面,先进的网络教学并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普及。

二、创新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教学

(一)创新实验教学方法

1.讨论启发式教学

讨论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授课教师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这种新颖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要注意做到“精、简、新、活”[4],即将重要的知识点进行精讲,非重要知识点则简要略过,同时需要将书本理论知识与当今社会的热点事件相结合,并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探究性的问题,这样便可以在调动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能让学生们彼此启发,相互讨论,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思考问题,充分的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的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

在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上,任课教师可以将学生们分组,并在实验开始后组织学生实验小组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所有问题进行讨论,包括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试剂的配置及实验操作的实施等。另外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适当改变实验的一些条件,例如仪器、试剂、方法及步骤等。然后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所有的实验结果讨论并进行讲解。

通过这种启发式教学过程,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展现出自觉性及主导性,并能极大程度的锻炼自己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任课教师也能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充分的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探索精神,而这也是他们日后在工作中所不可或缺的。

2.开放发散式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将实验步骤、实验方法及最终的实验结果都告知学生。学生们在实验前缺乏预习,在实验课上也只是按照老师给定的实验步骤及方法,按部就班的去验证正确的实验结果,缺乏主动性学习。

开放发散式教学能较显著的改善上述不足。开放式实验课教学包括实验内容、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的开放。在开放式实验课上,学生们并不再是简单的重复验证实验,而是被允许参与实验的全部过程,并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对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及实验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

通过开放式的实验课教学,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被极大的调动起来。学生们通过充分参与实验,主动思考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均能得到较大的提升。

3.科研思维式教学

科研思维式教学,是指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为目的,授课教师在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主动思考,并以一种积极探究、创新探索式的态度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批判性的分析研究。

授课教师在完成正常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可以吸纳一些学有余力且对科研比较有兴趣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并根据自己的研究课题设计一些难度适中、可行性强且与医学细胞生物学这门课程有紧密联系的实验来让这些学生完成。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当前的细胞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自己设计并实施一些有研究价值的实验。

通过这样的科研式实验课教学,学生们可以尽早接触到求实严谨的科研训练,能够极大程度的提高创新意识,激发创新能力。

(二)创新实验教学内容

1.科学调整基础实验

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中的基础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学生们通过基础实验,可以了解仪器的使用方法,掌握基本的实验技术。熟练掌握基础实验技术是以后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保障。任课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打牢基本功的重要性,要让学生明白掌握基础实验技术是以后进行科研工作的根本。

为了适应学科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基础实验的课程编排中,可以适当的删减一些学习过的或是过于简单的实验内容,例如在中学阶段就学习过的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洋葱根尖表皮细胞的制作实验。当然,在删减实验的同时,应当保留在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中具有代表性的实验内容,如:显微镜的使用、细胞培养、细胞冻存、细胞复苏及细胞融合等。

在对实验内容进行删减的同时,我们也应该适当的增加一些实验,如显微显影技术。这项技术在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中经常使用到。医学生在掌握基本细胞培养技术的同时,也应该学习掌握细胞活力测定、细胞计数等技术方法[5]。

2.合理增加综合实验

任课教师在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的排课中,除了安排必要的基础实验,同时可以合理增加一些综合性实验。综合实验的设置是对实验课程教学要求的提升,也是对基础实验教学效果的检验。

学生们通过综合实驗,不仅可以巩固基础的理论知识及基本的实验技能,而且可以拓展学术眼界、培养科研精神及提高综合能力等[6]。

需要注意的是,综合性大实验的周期较长且较为复杂。因此任课教师应该合理审慎的安排综合实验的时间。

目前,我们系在医学细胞生物学的实验课教学上,已经部分的开展了细胞传代培养及增殖动力学检测的综合实验,共包括四部分:细胞的传代培养、生长曲线的测定、有丝分裂指数的测定以及克隆(集落)形成实验。通过该综合实验,学生能够将孤立的实验技术有机的串联整合,进而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及综合科研素养。

3.适当开展创新实验

创新性实验,是指通过先进的实验技术手段对某领域进行探索性开创性的研究,是建立在基础性实验及综合性实验之上的对任课教师与学生都有着更高要求的实验课教学。

在创新性实验课教学中,任课教师确定研究方向及具体课题。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确定并撰写研究方案。然后教师对实施方案进行检查论证并对学生后续的实验操作进行全程指导,最后对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予以评价。

通过创新实验的实施,学生能够学习并掌握先进的实验技术方法,提升科研素质及创新意识,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包括查阅及翻译文献资料、撰写及论证研究方案、发现并解决科学问题等[7]。

目前,我们系已经开始在本科生的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教学中尝试开设有关流式细胞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的创新性实验,包括实体瘤组织细胞周期检测、细胞凋亡检测这两部分内容。通过该创新实验,学生能够掌握先进技术、提升学术素养、提高创新意识并增强科研能力。

(三)创新教学管理模式

1.学生角色的合理提升

学生可以参与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的教学工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任课教师可以在课前通知所带班级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尤其是实验中的重点及难点部分,并让学生做好相关课件。然后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安排几名学生上台讲述自己的课件,并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与讨论,彻底明晰该次实验中的重要环节;其二,学生可以在实验课之前提前进入实验室,参与该次实验的准备工作,包括实验仪器的检查与调校、实验试剂的配制与分装、实验器械的清点与分发等;其三,学生可以在实验结束之后,参与本次试验的课后清洁工作,主要包括实验动物尸体的正确处置、实验器械器材的清洁归位、实验操作台面的整理擦拭以及实验教室地面的清扫消毒等。

通过这些举措,学生在实验课教学中的地位将有明显的提升,学生们参与实验课的积极性也会极大地增强。这样便可以有效的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教室的充分利用

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即是对实验室的充分利用。实验室在正常教学工作之余,也可以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实验室开展实验,以保证实验室及仪器设备均能得到充分的利用[8]。

实验室的开放可应用于以下两种情况:其一是可以对部分实验课的实验结果进行后续观测,例如哺乳动物细胞原代培养实验。学生们可将自己培养的细胞放入细胞培养箱中,然后在三天后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来实验室于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这样便可以很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实验是否成功,从而对细胞原代培养这项实验技术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二就是可以针对部分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一些学有余力且对科研有兴趣的学生希望在实验课上课时间之余,有机会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一些创新实验。那么开放的实验室便为这些学生提供了非常理想的科研场所。

通过以上方式,能使实验室及实验仪器得到最大程度的使用,同时也能使学生的实验技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3.任课教师的科学评价

在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上,任课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评价体现着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科学的评价体系应由这几个方面组成:(1)出勤情况。任课教师应该严格控制实验课的上下课时间,严肃实验课堂纪律。这两项既是在督促学生上课,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2)课堂表现。任课教师应该将学生在实验课上的表现严格记录并作为最终实验课成绩的一部分,包括课前预习该次实验的表现、课上回答老师提问的表现、课后参与教室清洁的表现等;(3)实验操作。具体的实验操作是实验课教学的重中之重。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全部表现,包括对安全守则的遵守、对实验仪器的操作、对实验试剂的配制、对实验步骤的熟悉、对突况的处置以及与合作伙伴的配合等,均应成为实验课考察的重要部分;(4)实验报告。一次实验所涉及到的全部问题,包括实验意义、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与步骤、实验中需要用到的仪器设备及试剂耗材、实验出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实验结果与讨论等均会在实验报告中体现。实验报告完成的优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学生对本次实验的完成质量;(5)期末考试。在本院系的医学细胞生物学期末试卷中包含10%的实验部分,可以在实验中涉及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两方面对学生进行考察。

通过以上这五方面的综合考察,可以科学的评价一名学生对医学细胞生物学这门课程的实验部分的掌握情况。

三、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高校教育工作也在改革与发展。为响应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大战略,我们高校教师应该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思考并做出有利的调整。

第4篇

关键词:微课;细胞生物学实验;设计;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260-02

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科技的日新月异,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发展迅速,微信、微博等交流媒介成为大众知识共享的传播平台,而微课作为教学中的创新也备受关注,作为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其更注重教学效率的提升与教学质量的理想化。伴随移动学习时代的到来,微课使得当前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时代催生的网络视频也带有某种弊端性,难以真实有效地满足各个层面的学习需求[1]。焦建利教授提出:传统的课堂实录视频资源已经难以实现互联网时代人们注意力模式的匹配,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很难满足师生教与学的需求。加上网速及宽带的硬性限制,教学资源周转率低,优秀教学资源被无形浪费。基于这样的背景,微课诞生,吸取了传统教学视频的弊端教训,更注重主题的突出明确,更具有针对性与服务性,在内容设置上也趋于短小精悍,实现了自由补充与延伸[2]。对于生物细胞学科教学来说,实验是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可否认的是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之一,无论是实验技术方法还是理论知识阐述都实现了深度的提升与广度的延伸,逐渐实现与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及发育生物学的学科融合,逐渐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占据主导[3]。因此,实现微课与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结合,对学生创新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为生物实验教学关注的焦点,成为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要务。

一、微课简述

1.微课的起源。微课最早由美国爱荷华大学LeRoy A. McGrew教授提出,初衷是针对化学课程总结的60秒概述,设置了三大主体部分,分别为总体介绍、解释说明及举例分析。后来英国学者T.P.Kee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分钟演讲,所谓的一分钟演讲就是突出演讲的精练传神,要求具有缜密的逻辑结构及真实生动的案例阐述。在经过上述两个阶段的发展后,微课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湖安学院大卫.m.彭罗斯提出并创建实施。其包括15到30秒的介绍及结论,服务与上文的关键概念导引。然后录制上述内容并限制时间为3分钟内,在微课程指引下提出书面作业要求,学会借助课外阅读或者实践活动完成关键知识的学习。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当属Educause的微课理念,不是指微观学习中的微内容,而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支撑的在线教学或格式化教学中的教学实际。

2.我国微课发展现状。我国微课依然是新兴事物,起步晚,发展相对缓慢,目前涉及领域也有部分处于空白。基于微课的发展现状,当前学术界也未就微课理念达成共识。学者焦建利[4]认为,微课是对某一知识点的集中阐释,主要特点就是短小精悍,在线教学视频是其主要表现形式。学者祝智庭[5]则认为微课应该就某个教学主题展开延伸,组织精细化的课堂教学设计,时间限度最好控制在10分钟以内。而学者胡铁生[6]则认为微课程注重的是视频的微小,因此在针对单一学科或者单一知识点组织教学时应注重教学情景的融入,突出在线学习与自由学习。这一概念也逐渐被大众所认可。资源建设方面,我国微课也尚未成型,目前的应用研究还相对零散,评价模式也有待完善。实现微课程的规范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内容更新缓慢,亟待加强。我国的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一直处于教学滞后阶段,仅仅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或者教学附属而开设,缺乏关注上必然影响教学的创新与跟进,加上该实验教学项目单一化趋势严重,时代气息不足,技术手段及知识的综合运用十分缺乏,内容更新十分滞后。

2.教学方式单一化,学生自主性不足。细胞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流程就是提前由教师准备好实验材料、实验仪器及实验试剂,学生在教师的示范引导下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操作,整个操作过程趋于程式化、简单化。学生不仅无法在实验准备阶段有所参与,更挫伤了学生创新与研究的积极性。

3.教学方法贫乏,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注。传统的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受有限的教学时间的限制,因此实验内容与要求也大多提前限定,教师单纯地演示讲解,学生被动地参与学习,双方互动交流不足,教师也无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的创新。

4.教学技术陈旧,现代教育技术参与较少。细胞生物学作为生物教学的前沿学科,理应注重教学的创新,特别是积极加入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元素,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推动实验教学。但是我国细胞生物学的教学现状却是现代教育技术十分欠缺,传统实验教学维度单一化趋势严重。

三、微课在细胞生物学实验中如何应用

1.微课的特性和优势,传统多媒体教学的弊端:伴随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及教学融入,部分教师开始尝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但是当代大学生自由散漫的个性也成为多媒体辅助教学实施的制约因素,学生难以集中精力听取教师讲课,精品的视频资源难以得到高效率的运用。应用于课后学习的视频资料也难以受到学生的关注与重视,多数处于闲置。微课则突破了视频教学的局限,具有普通视频教学资源不具备的教学优势。首先,其教学内容浓缩,教学时间较短,借助移动端操作更为便捷,学生学习积极性显著提升。其次,其教学主题十分明确,学生能够迅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从而获得启发教育或者延伸学习。最后,微课视频的教学容量相对较小,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微课学习中去。

2.细胞生物学微课设计,把握10分钟原则:注意力10分钟。10分钟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微课设计ADDIE模型:A,分析;D,设计;D制作;I应用;E,评价。通常来说,微课设计要想保证自身的完整性必须具备6个基本环节,分别为教学主题的明确、前段分析、微课基础知识点的切割与划分、微课资源要素的重点设计、微课视频录制及后期加工处理、微课的最终终端输出与展现。6个环节紧紧相扣,推动微课的高效开展。

四、微课引入实验教学的意义与应用前景

微课具有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2011年,手机将取代个人电脑成为个人信息中心。学生自带设备BYOD,包括个人电脑、手机、上网本、平板等越来越普遍化。这为微课的实施提供了必备的硬件前提。调查中发现,84.44%的被调查者认可微视频在微课教学中的核心地位与作用,并且70%以上的人认为配套的教学设计与课件也是不可忽视的部分。纵观当前的教育改革,多数一线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微课教学的魅力与优势,开始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微课教学。其中范福兰等人在基于交互式微视频教学资源教学应用效果的调查显示,70.5%的学生认为交互式微视频资源能够激发他们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单一的图文及音视频资源则受关注度一般,这也从侧面说明随着流媒体技术的发展成熟,微视频的教学前景将是广阔而光明的。

五、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1.有关微课适用性,微课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带来教学思想、教学模式的重大转变,各个领域、各种培训、不同学科对于微课程应用的尝试存在“泛用”、“滥用”现象。微课程适用于哪些领域、哪些课程、哪些内容以及荧光怎样设计、怎样制作、怎样使用才是最科学合理的成为今后科学研究的新课题。

2.细胞生物学实验微课应用存在问题,我国针对该专业的微课理论研究及实践演练依然不足,多数高校在微课开展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建多用少的资源浪费现象。因此必须将微课作为校本研修资源,对其加强引导宣传,让教师认可微视频教学的优势并拓展专业发展的新途径。此外微课程应奠定创新型教学模式的资源基础,以期为学生提供更实用的教学资源,做好教学辅助。当然微课作为新兴教学理念,应该在移动学习与泛在学习的基础上实现教学需求与教学实践的同步发展,最大限度提升微课程的开展利用率。

六、小结

微课作为新兴的教学模式理应受到关注,了解微课的本质内涵,在梳理其优势与缺陷基础上综合当前的运用实际,科学预测并规划后期发展,实现微课在设计开发与应用上的创新完善。本文就微课教学的几点问题进行了归纳分析,以期为微课教学的拓展应用提供有效思路,让微课的魅力更多地展现出来,服务于高校教学。

参考文献:

[1]韦学恩.网络公开课视频资源应用现状与对策探究[D].扬州大学,2012.

[2]黄婢.“微时代”下的“微课”浅析[J].科技风,2013,(10).

[3]Zhang Jin,Hua Zichun. Thought on teaching practice and reform in the course of cell biology. Chines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2011,33(6):716-9.

[4]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第5篇

一、课程网络建设的必要性

医学细胞生物学在我校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等各个专业都是在第一学期开设。同学反映此课程内容较多又抽象,大家普遍认为医学细胞生物学非常难,在有限的学时数内掌握此课程有很多困难,而且大一新生要改变高中的学习习惯及模式,去适应大学更为自主的学习模式。这就要求教师探索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在有限的时间内帮助学生有效更换学习模式,学生除了课堂上学习教学内容,课下要花大量时间自主地学习相关内容及完善知识层面。而能够实现这一环节的重要教学手段就是运用目前发达的信息技术的课程网络模块。我校课程中心的建立为各个课程建立网络课堂提供了平台,同时也是为学生的课下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平台,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高度评价。我们医学细胞生物学教研室积极参与课程网络的建设,在新疆医科大學2017年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获得立项,得到学校的立项支持,可以让教师们更好的完成课程网络的建设工作。

二、课程网络建设内容

课程网络构建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依托学校教育信息化网络硬件,开发建设课程网络平台,促进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课程建设,将传统课程上线面向广大师生予以开放,实现课程资源共享。我们教研室结合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的教学特点,以学校课程中心为载体,树立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推行课堂讲授为主、线上课程为辅的同步教学,共享教学资源,从而有效改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效果。为了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并让学生们能有效利用课程网络,我们在课程网站建设中做到了分类明确,内容充实。具体内容包括课程简介、师资队伍简介、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双语教学、留学生教育、教学录像、教学资料、第二课堂及互动栏目等十大模块,每个模块都包括具体的分类及详细介绍[1]。

三、课程网络的应用效果

医学细胞生物学建设的课程网络在我校点击率排名较高,丰富的内容受到学生的好评,学生们不仅可以在课程网络里学习教学内容,而且可以在线做习题练习,可以在线向教师提问,教师也可以统一安排同学们进行无纸化考核。这种评价方式可以随时进行,无人员和场地的限制,极大地方便了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也可以体现出学生的平时学习。医学细胞生物学内容抽象,重难点多且不易理解,学生仅靠教师一周一次理论课的讲授,很难全部掌握所接触的知识。我校已经实行民汉合班上课,个别少数民族同学还存在语言问题,同学们的生物学基础参差不齐,课堂上很难顾及到全部同学。课程网络中有教师制作的各类微课课件,对课堂上的重点难点内容的讲解,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吃透的内容,在课余时间可以通过微课继续学习,这对一些学习基础薄弱的同学来讲,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效的学习平台,微课的推出,将教学延伸到课堂以外,无论是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还是答疑解惑、知识拓展,都为师生交流提供了平台;教师和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较少,这就为双方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我们的课程网络建立了微信公众号,学生们还可以通过微信进入课程学习,在智能手机普及的时代,这也是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学习[2]。

在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中,我们不仅要重视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还要将课程网站的建设作为资源共享课程的重要评价内容,课程网络建设要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起来,同时还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途径,课程网络的建设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途径,展现课程内容的同时,抓牢网络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线上线下的同步教学可以更有效的提升教学质量,有助于增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纳菲沙·卡德尔,希林古丽·吾守尔,许瑞.“医学细胞生物学”资源共享课程网络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大陆桥视野,2016 年第18期:252 

第6篇

1成纤维细胞的来源及其生物学特性

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是结缔组织中最常见的细胞,由胚胎时期的间充质细胞(mesenchymalcell)分化而来。在结缔组织中,成纤维细胞还以其成熟状态—纤维细胞(fibrocyte)的形式存在,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变。

不同类型的结缔组织含成纤维细胞的数量不同。通常,疏松结缔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的数量比同样体积的致密结缔组织中所含成纤维细胞的数量要少,故分离培养成纤维细胞多以真皮等致密结缔组织为取材部位[2,3]。

成纤维细胞形态多样,常见的有梭形、大多角形和扁平星形等,其形态尚可依细胞的功能变化及其附着处的物理性状不同而发生改变。成纤维细胞胞体较大,胞质弱嗜碱性,胞核较大呈椭圆形,染色质疏松着色浅,核仁明显。电镜下,其胞质可见丰富的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表明它具有合成和分泌蛋白质的功能。成纤维细胞尚可合成和分泌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及有机基质。它合成的前胶原蛋白分子经内切酶作用,聚合和重排,可形成与成骨细胞合成分泌的胶原原纤维一样具有64nm(640?)周期横纹的胶原原纤维,胶原原纤维经互相粘合形成胶原纤维。经检测,这两种细胞合成分泌的胶原纤维均是Ⅰ型胶原纤维,在形态和生化结构上完全相同[4,5]。

处于成熟期或称静止状态的成纤维细胞,胞体变小,呈长梭形,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均不发达,被称为纤维细胞。在外伤等因素刺激下,部分纤维细胞可重新转变为幼稚的成纤维细胞,其功能活动也得以恢复,参与组织损伤后的修复。另外,在结缔组织中,仍保留着少量具有分化潜能的间充质细胞,它们在创伤修复等情况下可增殖分化为成纤维细胞。

2成纤维细胞在一般创伤修复中的表现

各种创伤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细胞变性、坏死和组织缺损,必须通过细胞增生和细胞间基质的形成来进行组织修复。在此修复过程中,成纤维细胞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伤口愈合过程为例,成纤维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大量增殖,并从4~5天或6天开始合成和分泌大量的胶原纤维和基质成分,与新生毛细血管等共同形成肉芽组织,填补伤口组织缺损,为表皮细胞的覆盖创造条件。在伤口愈合中,成纤维细胞主要来源于真皮层的局部成纤维细胞和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以及血管周围的成纤维细胞和周细胞。内脏损伤时,参与修复过程的成纤维细胞多来自间质和包膜,以及粘膜下或浆膜下层的结缔组织。有人认为创伤愈合过程中伤处聚集的大量成纤维细胞,一方面是由成纤维细胞通过分裂增殖而来,另一方面,更多地是由邻近的间充质细胞、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周细胞等演变或游走到伤处。在创伤修复的后期,成纤维细胞通过分泌胶原酶参与修复后组织的改建。在某些病理条件下,以成纤维细胞为主要细胞成分的肉芽组织或增生组织块还可以在非骨组织内发生钙化,引起异位骨化(ectopicossification)。但对于异位骨化的参与细胞及其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未分化间充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周细胞等可划归为诱导性骨祖细胞的细胞都有可能参与这一过程[6,8]。

3成纤维细胞在骨创伤修复过程中的表现

最简单和常见的骨创伤即是骨折,其愈合过程须经过炎性反应、清扫、纤维骨痂和骨性骨痂4个阶段[4]。不同阶段参与的细胞主体不同。成纤维细胞从骨折第3天起就出现于骨折局部血肿中[6],骨折后5天即在机化血肿及骨折断端的间隙及其周围大量存在,是参与纤维骨痂阶段的主要细胞成分[4,5]。在此阶段成纤维细胞一方面大量分裂增殖,一方面又合成和分泌大量Ⅰ型胶原,使肉芽组织逐步变成疏松的结缔组织,将骨断端包围起来,形成接合两骨折断端的巨大的纤维骨痂。然而,这种由无数成纤维细胞和丰富的肉芽组织为主体构成的纤维结缔组织却不会演变为在其它组织创伤修复时常见的瘢痕组织,而是通过钙盐结晶在其内部不断沉积,逐渐演变为骨性骨痂,使骨折局部的修复达到骨性愈合,恢复骨组织的结构。此时,骨折愈合部只有骨组织而不再存在成纤维细胞[4,5,9~11]。

4成纤维细胞的成骨作用

成纤维细胞在骨折愈合过程中不同于其它组织创伤修复的表现,以及在某些病理条件下可以参与异位骨化[6,7],使人们对成纤维细胞的分化能力、钙化骨化能力以及在成骨过程中其成骨能力如何发挥、细胞演变的最终归宿如何等等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成纤维细胞成骨能力的研究也正是开始于对骨折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表现的观察。

对骨折局部骨形成区的电镜观察显示,除了成骨细胞在此发挥成骨作用外,成纤维细胞确实也存在着类似的成骨表现[4,5,9~13]。例如,在其线粒体内可清晰见到钙盐颗粒,部分内质网腔内可见成熟的胶原纤维,分泌到其四周的胶原纤维内可见高密度的钙盐结晶沉积。不仅如此,成纤维细胞还能象成骨细胞一样产生基质小泡并引起小泡内的钙盐沉积。钙化的基质小泡形成丛毛球状的钙球,钙球随后合并、融合为骨组织。以上种种现象表明,成纤维细胞与成骨细胞一样具备提供钙盐沉积及骨形成所必需的条件。在从纤维性骨痂到骨性骨痂的演变过程中,成纤维细胞也随之演变为骨细胞,与成骨细胞的归宿相一致。但二者在演变过程中的表现又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点可资鉴别[9,13]:①成纤维细胞及其细胞核均呈不规则的椭圆形或长方形,而成骨细胞及其细胞核则为边缘比较光整的椭圆形;②成纤维细胞均单独存在,细胞之间有众多的胶原纤维相隔,成骨细胞则以连续排列的形式出现;③成纤维细胞的细胞质内溶酶体少见,而成骨细胞的细胞质内则常有溶酶体可见;④成纤维细胞四周的骨组织都由丛毛球状钙球或针状钙盐结晶组成,成骨细胞则都有一面紧贴比较成熟与致密的骨组织;⑤成骨细胞是一个一个地被骨组织(类骨质)包围变为骨细胞,而成纤维细胞则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同时被骨组织包围在一个陷窝内,然后再随着细胞之间基质的钙化而分隔为各占一个骨陷窝。

对成纤维细胞的成骨作用,有学者认为这是成纤维细胞的固有特性在骨折这一特定情况下得以表达的结果[9,11]。骨折局部活的和失活的骨组织及软骨组织,以及骨基质中的某些大分子都有可能诱导成纤维细胞表达其成骨作用进而演变为骨细胞[14,15]。较早在骨基质中发现的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morphogeneticprotein,BMP)即对成纤维细胞有一定的诱导作用。对骨折愈合中BMP作用的研究[16,17],表明创伤使内源性BMP呈阶段性合成与释放,并诱导周围软组织中的间充质细胞或/和成纤维细胞等向成骨方向转化。应用PAP法发现[16],骨折后第3、5天局部纤维肉芽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样间充质细胞内以及第14天新生骨小梁间纤维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样间充质细胞内,都与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和骨基质一样存在BMP,表明这些成纤维细胞样间充质细胞已被诱导为可合成分泌BMP、具有成骨作用的细胞。而Sampath[15]从牛骨基质中分离提纯得到的成骨素对成纤维细胞的骨诱导能力更是超过了BMP和当时已知的其它骨生长因子。

成纤维细胞在其成骨作用得以表达后,可能通过两种方式成骨:①膜内成骨;②在环绕软骨的纤维层内成骨。开始分泌胶原纤维后,参与成骨的成纤维细胞只有两个归宿[4,5,9,13]:①变性、死亡、碎裂直至消失,这种演变发生早、范围广,故从纤维性骨痂形成开始,就逐渐有基质成分发生钙化,进而转变为骨基质;②演变为骨细胞,这一过程出现较晚,并穿插在前一过程之中,故在形成骨组织的细胞成分的同时,还使丰富的纤维骨痂演变为骨性骨痂,形成骨组织。但这种由成纤维细胞演变成的骨细胞,其结局如何、其生物学特性与由成骨细胞演化而来的骨细胞是否相同仍不清楚。例如,骨细胞从骨陷窝脱离后,可恢复为功能活跃的成骨细胞,再次参与骨组织的形成;而由成纤维细胞演变成的骨细胞在脱离骨陷窝后,是成为成骨细胞还是恢复为成纤维细胞、此时是否还具备成骨作用等一系列问题尚缺乏研究。

5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的生物学特性[18]

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培养一开始并不涉及成骨作用,而主要是用于研究细胞的老化、各种外来因子对细胞的损伤、细胞在体外条件下的恶性转化、以及某些先天性代谢异常、酶缺陷等。由于皮肤成纤维细胞易于获取,又易于在体外生长,故目前皮肤成纤维细胞培养已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得到较广泛的运用,其分离培养技术已相对成熟,对其体外生长规律也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培养可用酶消化法或组织块法,其中组织块法又因其操作简便、条件易于控制而应用更为普遍。通常,以酶消化法获得的成纤维细胞悬液在接种后5~10min即可见细胞以伪足初期附着,与底物形成一些接触点;然后细胞逐渐呈放射状伸展,胞体的中心部分亦随之变扁平;最快者大约在接种后30min,细胞贴附底物即较为完全,呈现成纤维细胞的形态。采用组织块法则大约在接种后2~3天[2,3]到1周左右,在接种的皮肤组织块周围长出细胞。待细胞融合成片,铺满培养容器底壁大部分时即可进行传代。一般都采用胰蛋白酶(trypsin),将成纤维细胞从底壁消化下来后分瓶作传代培养。成纤维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能保持良好的分裂增殖能力。细胞分裂时变为球形;分裂后又平铺在附着物的表面成为有突起的扁平细胞。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其生命期限与物种等因素有关。例如:人胚成纤维细胞约可培养50代;恒河猴皮肤成纤维细胞能传代超过40代;鸡胚成纤维细胞则只有少数能培养30代;而小鼠成纤维细胞多数只能生长8代左右。另外,从老年个体取得的成纤维细胞的寿命要比取自年轻者短。由于在细胞传代和进行体外培养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会逐渐发生一些不同于体内的改变,故通常只将前10代视这正常细胞,可在此时将生长旺盛的成纤维细胞冻存起来,以备将来复苏使用,这在将培养的细胞由动物实验向人体实验过渡的过程中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6成纤维细胞在体外培养中的成骨作用

徐荣辉[2]等通过体外培养家兔皮肤成纤维细胞发现,经传代培养的成纤维细胞至第8天时,其细胞集落中有不透光的骨小结节形成;到37天时,小结节扩大、延伸,形成骨小梁样结构。经活体四环素标记显示,所形成的结构为新生骨组织。他们还注意到,成纤维细胞在参与骨形成的过程中并无分化为成软骨细胞或成骨细胞的明确迹象,故推测并未发生此种分化,而成纤维细胞之所以能发挥成骨作用,很可能是受某些诱导因素作用的缘故。他们认为用以培养成纤维细胞的中厚皮片中混杂存在的上皮细胞(或/与内皮细胞),可能是诱导成纤维细胞形成骨组织的一种诱导因素。而Friedenstein[6,19]较早的实验则认为,属于诱导性骨祖细胞之一种的成纤维细胞,在上皮细胞(如膀胱上皮)或脱钙骨基质等诱导因子作用下,可以分化为成骨细胞进而形成骨组织。邓廉夫[20]等分离培养取自关节内的损伤性和晚期骨关节炎性的滑膜细胞,发现其中的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增殖迅速,呈束状或交叉铺展并可形成多层结构,细胞表面有其分泌物形成的不透光结节,经四环素标记、ARS(Alizarinreds)和甲苯胺蓝(Toluidineblue)染色,显示结节为新生骨组织。在缺乏常规的诱导因子——上皮细胞的作用下,取自滑膜的成纤维细胞样细胞也能发生成骨作用,他们推测是在关节损伤后或骨关节炎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改变的关节微环境(如TNF样活性物质增多等)可能会触发滑膜的成纤维细胞与骨形成相关的多基因表达,使其向成骨型细胞分化,这样,滑膜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在体内时即已具备成骨性能,故在培养条件下可发挥成骨作用。Dodda[21]等的研究则指出,变性滑膜细胞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的表达、关节液内多种细胞因子的出现,可能是滑膜成纤维细胞样细胞成骨表型表达的重要始动因素。这些相关的研究表明成纤维细胞成骨表型的表达可能存在着较复杂的调控机制,而其诱导因素也是多样的。转

为获取大量具有成骨表型的成纤维细胞并了解其转化机制,邓廉夫[22]等将分离纯化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置于加有不同浓度EGF、IL-6、TNF-α、BMP-2的培养液中进行体外培养,采用生物化学、组织化学和电镜观察等方法检测成纤维细胞成骨性标记物的形成状况,发现TNF-α和BMP-2联合应用,可使成纤维细胞分泌碱性磷酸酶、骨钙素及胶原纤维的量增加;成纤维细胞可由梭形向圆形或多突形转化,蛋白分泌旺盛;细胞外基质中,丰富的胶原纤维定向或杂乱排列,其间散在较多的钙颗粒;细胞可重叠交织形成多层结构,其表面有分泌颗粒和钙盐结晶堆积,并不断融合扩大成骨结节,表明TNF-α和BMP-2可以诱导成纤维细胞成骨。但这种完全由成纤维细胞经诱导而形成的骨组织,在缺乏典型的成骨细胞参与下是否能在体外或植入体内后经改建成为成熟的板层骨及其改建过程如何?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7展望

尽管成纤维细胞受哪些因素诱导可以产生成骨作用、这些因素的诱导方式及其机制如何以及成纤维细胞在骨形成中是否分化为成骨细胞等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但成纤维细胞经诱导可以形成骨组织这一现象已逐渐为广大科学工作者所接受。由于成纤维细胞直接参与了骨折愈合过程中纤维性骨痂的形成,其自身又具备被诱导成骨的能力,可以设想,利用成纤维细胞分布广泛、取材方便、对机体损伤较小、体外培养容易成活、增生繁殖较快等较其它具有成骨作用的细胞(如骨膜成骨细胞、骨髓基质细胞等)优越之处,在体外大量培养扩增成纤维细胞,并施以有效的诱导因素(如上皮细胞、TNG-α和BMP等)使其具备成骨效能,然后与合适的生物材料载体复合,同时使该复合体在体外或体内保持良好的成骨能力并进行一定程度的成骨,则有望获得具有一定的生物力学支撑强度而成骨作用又保持活跃的“活骨”复合体,用以替代自体骨或异体骨回植体内治疗难以自身修复的较大的骨缺损,这无疑将为骨缺损的修复治疗开辟一条新的有辉煌前景的道路。在组织工程技术和生物材料科学已有较大发展的今天,这一设想是极有可能实现的。当然,从目前所处的实验阶段过渡到临床应用尚有很大一段距离,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而且随着研究的展开和深入,问题可能还会越来越多,但这确实是一项很有临床应用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的重大课题,值得广大基础医学工作者和临床科研人员为之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温广明,徐达传.成骨细胞的成骨作用及复合移植研究进展.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9,17(4):374

[2]徐荣辉,饶寒敏,朱雅萍,等.皮肤成纤维细胞在体外培养中的成骨作用.中华外科杂志,1994,32(3):190

[3]饶寒敏,徐荣辉,朱雅萍,等.家兔皮肤成纤维细胞在体外培养中的成骨作用(显微录象与四环素标记观察).中华骨科杂志,1995,15(5):295

[4]柴本甫,汤雪明.实验性骨折愈合的超微结构研究。中华外科杂志,1979,17:368

[5]裘世静,柴本甫.不同接骨板固定后骨折修复的超微结构研究.中华外科杂志,1990,28(2):88

[6]Friedensteina.Precursorcellsofmechonocytes.InRevCytol,1976,47(3):327

[7]Abdinm,FriedensteinAY.Electronmicroscopicstudyonboneinductionbythetransitionalepitheliumofthebladderinguineapigs.ClinOrthop,1972,82(2):182

[8]BrightoncT,LorichDG,KupchaR,etal.Thepericyteasapossibleosteoblastprogenitorcell.ClinOrthop,1992,275(2):287

[9]柴本甫,汤雪明.实验性骨折愈合的超微结构研究-成纤维细胞成骨作用的电子显微镜观察.中华实验外科杂志,1985,2(4):157

[10]ChaibF,ZhuXL,YangLF,etal.Ultrastructuralinvestitionofexperimentalfracturehealing-Ⅲ:electronmicroscopicobservationondepositionofcalciumsaltcrystals.ClinMedJ,1979,92(10):668

[11]TangxM,ChaiBF.Ultrastructuralinvestitionofexperimentalfracturehealing-Ⅳ:electronmicroscopicobservationontransformationandfateoffibroblastandchondrocytes.ClinMedJ,1981,94(5):291

[12]柴本甫,汤雪明,李慧.实验性骨折愈合中钙化骨化的超微结构观察(兼论成纤维细胞的成骨作用).中华创伤杂志,1995,11(1):4

[13]柴本甫,汤雪明,李慧.骨折二期愈合过程中的成纤维细胞成骨作用.中华骨科杂志,1996,16(4):245

[14]Mckibbinb.Thebiologyoffracturehealinginlongbone.JBomeJointsurg(Br),1978,60(1):150

[15]SampathtK,DesimoneDP,ReddiAH.Extracellularbonematrix-derivedgrowthfactor.ExpcellRes,1982,142(1):460

[16]马真胜,胡蕴玉,吕荣,等.骨形态发生蛋白在闭合性长骨骨折愈合中的作用.中华实验外科杂志,1997,14(1):50

[17]Onishit,IshidouY,NagamineT,etal.Distinctandoverlappingpatternsoflocalizationofbonemorphogeneticprotein(BMP)familymemebrsandaBMPtypeⅡreceptorduringfracturehealinginrast.Bone,1998,22(6):605

[18]司徒镇强,吴军正,主编.细胞培养.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7~12

[19]Friedensteina.Inductionofbonetissuebytransitionalepithelium.ClinOrthop,1968,59:21

[20]邓廉夫,柴本甫,齐进。损伤性和骨关节炎性滑膜细胞成骨作用的体外研究.中华骨科杂志,1997,17(11):693

第7篇

关键词: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169-02

一、研究生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开展的必要性

随着国际化交流进程的逐渐加快,我国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开展双语教学已经成为和国际化接轨的必然趋势。我国教育部要求各大高等院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适时地开设双语教学。尤其是针对研究生,更应该优先考虑开展双语教学,因为他们是各大高校重点培养的对象。双语教学指目前国内的一些高校采用英语教材并用英语授课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开展双语教学,选择合适的课程来开展双语教学对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医学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是各大医学院校设置的基础课程,也是医学生学习各类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被列为医学院校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生命科学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而医学细胞生物学与生命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学好医学细胞生物学对了解生命科学领域的相关进展和最新发展动态是至关重要的,而生命科学领域的新技术和新发现都是以英文的形式发表在各学术期刊,因此,掌握一定程度的专业外语是学好医学细胞生物学的重要前提。鉴于此,有些院校在医学细胞生物学的理论课程率先开展了双语教学。但到目前为止,实施的双语课程都是针对理论方面的,在实验课程中很少应用双语教学。因此,在实验课程中实施双语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希望可以从实验操作的角度来进一步提高医学研究生的专业外语水平,以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

二、研究生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开展的可行性

目前,医学细胞生物学已经普遍被认为是适合开展双语教学的。医学细胞生物学理论课程的双语教学在一些高校中已经开展,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的双语教学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更何况医学研究生是医学院校的重点培养对象,除了要求他们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要求他们具有过硬的专业外语水平,能够在日常交流中熟练地运用英语,并能够为外国友人解答疑问,为今后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不仅如此,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来说,其英语基础要相对好一些,这也对双语教学实验课程的开展非常有利,再一次说明了进行实验课的双语教学是可行的。

三、研究生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的优势

由于医学细胞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最新技术以及最新研究成果大部分都是以英文论文的形式发表在著名国际期刊上的,因此掌握一定程度的专业英语对了解医学细胞生物学领域的发展进程和研究成果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提高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英语技能。通过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的双语教学,不仅可以提高研究生的专业外语水平,还可以引导研究生大量查阅并阅读相关外文文献,及时掌握医学细胞生物学的最新动态。在研究生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从实验和科研的角度来提高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不仅可以为以后的英文论文写作做好充分的准备,也可以为今后与相关专业人士的交流储备好有利的条件。在研究生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中实施双语教学,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将要进行的实验课程内容进行预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的兴趣和热情。在多媒体课件中为学生展示所学相关的图片和视频,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兴趣,也可以增强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也是实验课双语教学的一大优势。实验课双语教学的优势还在于教师在用英文讲解实验的同时,可以为学生演示相关的操作步骤,有利于学生理解。

四、研究生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实施的前提条件

1.教师。研究生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的实施相当于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在课堂上他们要应用英语进行授课,这就不仅要求他们必须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外语水平和外语沟通能力。同时由于是用英文和中文双语进行授课,任课老师课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们都知道,对于同样的授课内容,用英文教学的备课量远远要超过中文教学的备课量,更不用说是双语教学的备课量了。这就给任课老师无形中增加了很多的工作量,需要任课老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也是对任课老师的一个不小的挑战。教师不仅要对中文教学内容准备充分,还要熟悉实验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专业词汇和相关操作步骤的英语表达。教师在用英语授课时,一定要保证使用学生较为熟悉、简单的单词来组成常见的语句,以方便学生们理解专业知识。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英语的授课方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同时教师还必须要保证自己发音的准确性,以免对学生造成误导,进而影响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而影响教学质量。

2.教材。传递知识最好的载体就是教材,因此选择合适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而对于双语教学来说,选择合适的英文教材尤为重要。目前推荐的是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因为原版的英文教材更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单词和语法的使用更加准确,不会引起争议。而且还融入了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和相关词汇的更新和替换,不仅有利于医学生学习到更多更新的专业知识,也有利于英语水平快速提高。但对于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来说,很难找到一本与教育大纲完全相符的原版英文教材,我们希望相关专业人士能够在参考原版英文教材的基础上,为广大研究生们编写一部既符合教育大纲要求,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的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专用教材,来作为我们双语授课的专业教材。在这本教材中对实验所涉及的专业词汇进行中文注解,避免学生在课下花费大量时间去查阅,同时也方便学生记忆和理解,有效地减轻了研究生们的学习负担,进而提高研究生对双语教学的兴趣和热情。

3.教学方式。虽然研究生的英语水平较本科生要高,但如果在课堂上完全使用英文授课,还是会有很多学生是难以接受和理解的,不利于提高课堂授课的有效性和效果。因此我们根据研究生的英语水平,在课堂上主要采取全英文的课件展示,并适当地结合中文来讲解的教学方式。对于简单的或者是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和知识点要用英文来讲解;对于复杂的,难以理解的内容和知识点可以给予相应的中文解释。由于研究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要比英语听力能力好一些,所以我们可以采用自己编制的全英文教材,还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全英文的课件和板书,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全英文学习环境,帮助研究生们尽快融入英语情境并掌握相关专业英语知识。但对于复杂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还是需要任课教师用中文向学生们解释清楚,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危险。

4.学生。学生是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实施成功与否的又一关键因素。学生对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实施的影响主要在于他们的英语水平和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兴趣。所以说,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实验课双语教学,应该鼓励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利用课余时间多阅读一些英文的文献和书籍,遇到不懂的词汇及时查阅并记录下来,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认真做好预习,熟悉课堂上将要讲授的相关专业词汇,并在预习过程中记录下自己不懂的问题。课上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的疑惑,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和讨论。课后鼓励学生用英文书写实验报告,并对实验结果加以分析和总结,找出实验结果不理想的原因或实验成功的注意事项。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的开展,可以普遍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为今后科研和提前做好准备。

五、总结

如今许多高等院校已经把双语教学带进了实验的课堂,但具体的教学体系目前还不完善,还处于一个长期探索和实践的过程。研究生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的开展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否准确易于理解;学生的听说水平能否帮助其正确理解相关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英语口语的表达能力。所以说,研究生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的成功开展,需要我们师生共同的努力,共同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从而培养国际化的高等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宋桂芹,刘康,杨俊宝,蔡晓明,梁素华.提高研究生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的体会[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1):115.

[2]王弘a,田洪艳,徐冶,刘忠平,李质馨.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医药指南,2012,(12):721-722.

[3]王婉,梁素华,刘云,申跃武.研究生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探索[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9,(03):300-302.

[4]韩晓云.双语教学在细胞生物学实验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07):230-232.

第8篇

[关键词]网络资源 改变 细胞生物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4-0202-02

细胞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四大基础学科之一,是高等院校生物科学各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细胞生物学所探索的是细胞的微观世界,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细胞生物学的教学,不能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分化、繁殖、运动、遗传、变异、衰老和死亡等基本生命现象。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细胞生物学的教学模式的改变带来了新的动力。面对信息社会的到来和知识爆炸的形势,许多高校都在进行教学方法和课时安排等各个方面的改革,而运用网络资源改变教学模式正是这些改革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实现网络资源与细胞生物学叫教学的结合,对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地解决了教材内容较多与教学学时偏少的矛盾,特别是在创新教学模式方面提供了新的有力保障。

网络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细胞生物学的教学中,可以利用网络上的各种资源,如文档、网页、图片、视频、动画、论坛、数据库和课程网站等,作为细胞生物学这样一门比较抽象的课程,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够熟练地利用网络资源,对于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学生的学习都会大有帮助,网络资源在细胞生物学中的应用,不仅是教学方法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更重要的是将改变细胞生物学的教学模式。

借助于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课件丰富的图片,可使学生对细胞生物学形态学内容的理解更为容易,而动画的运用,使授课教师能够将抽象的细胞内机制讲解得更加形象生动,因此网络资源的多元化表现形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资源,提高了课堂的生动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改变细胞生物学教学模式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细胞生物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传统的细胞生物学教学是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和教材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信息载体,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和对专业知识广度与深度的需求,同时也限制了教师在专业领域上的提升和更新,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既可以节省教师课堂板书时间,而且可以通过图片、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形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网络资源的应用,使传统细胞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在黑板上书写、作图等内容比较单一形式成为历史。同时,由于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具有很强的信息选择和指导能力,因此教师也是丰富网络资源的主要的建设者。网络主要在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享受到科技的进步为学习带来的快乐。

同时,作为高校教师,尤其是讲授细胞生物学等较为抽象微观的课程的教师,必须掌握和运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因为网络资源是细胞生物学教学中很好的辅助工具,以其特有的声形并茂,集声音、视频、文字、动画、图片于一体,既生动又形象,能够从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利用网络资源,能够以多种表现形式,以丰富多彩、声形并茂的画面,让给学生更加直观、真实的感受知识。教师在网络资源的利用上要走在时代的前列,需要摒弃传统教学中那些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积极利用网络资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不断武装自己,结合现代最新科学技术成果,以最快的速度、最优的教学手段,完成教学角色的转变,实现细胞生物学教学模式的转变,以适应信息时代和未来社会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改变细胞生物学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网络资源的利用,使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

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教师的角色由讲解者转化为网络学习的引导者,传统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转化为自主式学习模式与书本知识相比,网络资源十分丰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和生动,尽信书,不如无书,教材已经不再是唯一的权威,同时,教师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教师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网络操作和课件制作的相关知识,还需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这样才能适应网络时代需求,在细胞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科学的利用网络资源。

(二)网络资源的利用,学生的地位由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的主体地位

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传统的教学过程不仅信息量小,而且枯燥无味,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教学模式,不仅过程新颖生动,学起来轻松,记起来容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习过程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能够任意展开思维想象力,不仅使学习变成了一种乐趣,而且能够在学习中创新,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网络资源的利用,实现了交互式教学模式

网络资源尤其是网络技术为细胞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双向交流和互动提供了多种展示平台和通讯方式,使细胞生物学的教学从呈现教学内容发展增进教学交流互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的、互动的、体现专业特色的学习平台,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探讨。教师可以通过文字、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向学生进行图文信息的传递,还可以通过网络的交互功能获得来自学生的图文信息,了解学生的创意思想和学习进展情况,并根据情况及时调整相应的教学策略,从而控制教学过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和工具,进入细胞生物学课程网站进行学习,获得学习文本和视频教学材料;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存在的疑问以及研究的成果等通过留言、发帖和电子邮箱等方式与教师及时沟通;同时,可以通过参与小组讨论等形式实现同学间的互动。因此基于网络资源的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一个集交流互动、平等自由和现代特色的学习模式。将更大限度地发挥细胞生物学的教学功能并取得较好的效益,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四)网络资源的应用,实现了突破时空的远程教育教学模式

网络资源尤其是网络教学的应用为学习者提供了没有时间和空间约束的学习环境,与传统面授教学相比具有更大的优势,不仅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而且能够提高教学质量,降低教学的成本,另一方面有利于扩大教学规模。因为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课后习题,乃至教学内容的数据都储存在服务器上,使教学信息更容易获取和分享,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和安排,确定自己的学习内容、进程和目标。同时,自主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实现个别化的教学,有利与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使教学资源达到最优化的组合,教与学变得更加自由开放和轻松顺畅。

第9篇

[关键词]医学细胞生物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233-01

临床医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专业。它致力于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医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训练。要具有对人类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做出分类鉴别的能力。随着细胞结构及功能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的不断深入,“细胞生物学”已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基础,在医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现代医科学生来说,具备“细胞生物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其他医学课程必不可少的条件。

一、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内容体系和结构

我校医学本科专业自1978年开设以来,在教育部组织的1997年、2006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分别达到“优”和“良”的水平。为内蒙古、吉林、辽宁等全国各地区培养了一万多名合格的高级医学专业人才,临床专业毕业生遍布全国各省及美国、日本等国家。所招学生范围逐年扩大,并分为汉班和蒙班,其中蒙班学生为蒙古族,他们主要为蒙古族中小学考上来的,蒙语授课兼修汉语。

医学细胞生物学以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为基础,是探索研究人体细胞发生、发育、增殖、衰老、死亡以及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异常与人类疾病关系的学科。课程基本内容有13章,包括细胞生物学绪论、细胞膜的化学组成与特性、细胞表面与细胞外基质、细胞膜的功能、细胞的内膜系统、线粒体、核糖体、细胞骨架、细胞核与遗传物质储存、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及调控、细胞增殖与细胞周期、细胞分化、细胞衰老与死亡。第1章,引领学生进入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指导学生如何学习这门课;第2―9章为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医学细胞生物学特有的细胞结构与功能及其与疾病关系;第10―13章,主要以细胞为整体,看细胞的“一生”变化。通过这三部分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掌握人体细胞的知识,同时把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异常与人类疾病关系渗透到各个章节。

二、医学细胞生物学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医学细胞生物学在临床专业培养计划中,大一开课,这充分体现了该课程的基础性。其后的课程有生物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免疫学等。组织学与胚胎学是相互关联的两门学科,习惯列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胚胎学主要是研究从受精卵发育为新生个体的过程及其机理的科学,其研究内容包括生殖细胞发生、受精、胚胎发育、胚胎与母体的关系、先天性畸形等。在其内容中涉及细胞的知识较多,比如什么是生殖细胞、细胞分化的原理、细胞分裂产生新的细胞等等。如果没有学习相应的细胞生物学课程,很难理解这些基本概念与原理。生理学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课程,学生能够学习人体各器官的基本功能,认识机能与结构的联系,理解机体的整体统一性及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其内容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基本功能及功能调节。该课与细胞生物学关联紧密,很多人体生理活动,都是以细胞为基础。比如细胞的Na-K离子泵工作原理阐释了物质在细胞两侧的运输,从而调节人体内环境渗透压平衡。

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理论与方法,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能够使学生获得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其内容包括蛋白质与核酸化学、维生素、酶、生物氧化、物质代谢及其调节、肝脏生化和酸碱平衡等。这里提到的核酸是细胞内的遗传信息载体,生物氧化、物质代谢多发生在细胞内,可见,离开了细胞,生物化学这门课程将无法开展。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包括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其目的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人类很多疾病的本质是特定细胞的损伤,比如高胆固醇血症,主要发病原因是细胞膜上的受体缺失或无法识别供体。因此,在介绍这类疾病时,就需要掌握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的功能等细胞生物学内容。医学免疫学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科学,其基本定义概念如抗原、抗体,这些都是细胞内外存在的物质。

因此,随着我校临床专业培养计划的改革发展,医学细胞生物学必定成为必不可少的专业基础课程,需要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吕毅,吴小健,向俊西等.抓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新模式试点工作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4(05):866-868.

[2]白一,龚云辉,刘希婧等.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医学教育的现状[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4(01):113-115.

第10篇

细胞生物学 教学宗旨 教学改革

一、引言

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是现代医学、生物技术、畜牧、水产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21世纪,生命科学与生命技术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而发展需要的是一批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作为教师,在有限的课程教学中,不仅得把知识体系全面的传授学生,还应着重激发学生的批判创造性思维,力求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人文情怀。这对于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机遇与挑战。

二、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1)教学内容不够完善。细胞生物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与多门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往往重复性较大,重点不明确。

(2)教材更新较慢,与该领域新的一些研究成果与方法缺乏联系,教材中的知识明显滞后。

(3)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效果较差。

(4)教学设备短缺,完善的教学体系尚未建立。

(5)学生未能联系课程学习与未来发展,学习主动性较差。

三、课程特点和教学宗旨

细胞生物学课程的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由于时代迅速发展导致的知识积累和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该课程信息量更新较快。

教学不仅应培养学生对细胞生物学理论知识的联想和理解,增强学生对细胞结构、功能及生命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和思维的自觉性,更要锻炼其实践与理论结合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内容的选择

我们教学的对象大部分是一群求知欲强,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但他们同时存在思维定势,缺乏知识运用的广度和理论联系的宽度,又对未来有些迷茫,有一定思想压力。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因扬长避短,对授课内容有所取舍,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则:

(1)教学内容应增加一些交叉学科的介绍与学习,不应过多阐述学生之前已掌握的知识,如细胞的结构及其生命活动、细胞器及其主要生理功能等,这些知识都会已另外的交叉学科中作了详细的介绍。例如,食品安全和水处理相关的PCR技术、交叉学科专业进行的细胞结构形态观察的不同处理方法对比研究、环境污染与细胞染色体断裂损伤检测及应用、细胞电泳显微方法应用研究、植物原生质体制备及融合技术研究、更有脱水和复水过程中细胞显微结构变化,等等。

(2)教学内容的主体仍应是传统的只是理论,但教师应在更高的层面解释传授这些知识。例如,在介绍细胞生物学时,应说明为什么细胞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与实践的产物,为什么细胞生物学是对生命及其属性的探究和认识,应在哲学层面分析结构与功能、信号与效应、周期与调控、分化与癌变、死亡与凋亡等等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更应阐述细胞的活动过程中蕴涵着局部调节与机体整合效应、基因结构与转录活性、信号的收敛与发散、癌基因显性突变与抑癌基因隐性突变等哲学范畴的普遍联系、量变质变和永恒发展的唯物史观。

(3)每个专题都应与新兴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成果紧密联系,融入当今新进展,并针对学生的疑惑和兴趣,结合经济、社会、文化甚至是哲学思维分析开展专题学习。例如,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分裂和癌变,细胞衰老、细胞培养、干细胞、克隆等理论的研究与应用对当今世界社会发展带来的新变化,如何对这些技术做恰当客观的评价,并从人文角度,经济角度,社会道德角度分析。

五、教学模式的创新

教学模式对于教学效果至关重要,而细胞生物学的抽象理论性对于教学模式是一个难题,如何让学生掌握整个细胞生物学理论体系和最新知识与技能,如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学模式选择必须克服的难题。

开放式教学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实现对知识的自主学习、自主建构,但容易造成基础较差的问题,因而本文推崇半开放式研究性教学模式。该模式在基础知识介绍时以教师为指导,在知识与实践联系的应用发散方面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对其进行辅导和评价,并提出相关的建议。这种模式不仅要求教师在掌握课程知识之余,更应紧密联系实际,掌握新时期的理论成果,了解该课程和相关交叉学科在实际的应用,构建新的知识体系,而且学生在自主学习的部分通过自学、报告可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对其今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具体的优化措施有以下几种:

(1)教师灵活运用教学工具,掌握整个课程教学安排和教学节奏。多媒体教学对于细胞生物学有着独到的作用,通过大量的图片和新型的结构展示复杂抽象的知识理论,让微观世界宏观化,教学内容情景化,这让学生更易掌握。以多媒体教学为主,教师板书为辅,结合其他教学工具,让这门课程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例如,介绍DNA的双螺旋结构、细胞分裂、癌变等知识时需要图像来形象说明,还有在讲述骨架蛋白肌动蛋白的踏车现象时,通过运用多媒体把肌动蛋白在不断聚合和解聚的过程中达到动态平衡的动态组装现象直观地展示,以动态的观点看待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现象。

(2)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多做启发式教学和一定深度的归纳总结。在教师为主体的部分,教师应增强与学生的互动,结合当时社会热点与专业知识,调动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在讲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时,课堂上讨论“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bcl-2 蛋白对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课前应引导学生对于这些问题主动查文献,初步进行科研文献的阅读并在后期进行PPT汇报。

(3)学生为主体,汇报学习成果。在课程学习中,教师应选择一些发散性命题,让学生主动学习,并以PPT的形式上台演讲。通过教师的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他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细胞学说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探讨造血干细胞在实际医学领域的应用,以及诺贝尔医学奖中有关细胞生物学的内容等专题,这些专题都需要学生自主地学习思考。

(4)积极带领学生在课下参与一些重要的与课程相关的活动,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适时调整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法,一同走在理解已知、探寻未知、孕育新知的道路上,一同相知、相助、相生。

六、考核方式的优化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之下,容易造成学风涣散、理论不扎实,同时又助长以“交差应付”的心态,所以考核方式十分重要,需要优化。

本文推荐的考核方式是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平时的考核除了日常考勤之外,主要是考核学生自主学习汇报,这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有思想、对问题有一定见解的学生予以加分。期末考核以开卷笔试的形式,题目应是当前课程专业的热点应用,并以一定的基础理论相辅。

七、结束语

细胞生物学的教学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内容上的改变,更为关键的是教学理念的转变。要寓教于乐,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使命,掌握好基本理论的同时,努力成为新时展需要的综合人才,这样的教学仍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细胞生物学 生命活动 教学技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051-02

细胞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的科学,它从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以及分子水平上探讨细胞的结构、功能和生命活动。同时,细胞生物学又是一门重要的医学专业基础课,它与组织学、病理学、生理学等学科有着广泛联系,并与临床医学各课程关系密切。细胞的“生命活动”,是细胞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作者以多年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分析和总结了能有效提高“生命活动”相关章节教学效果的方法。

1 “生命活动”章节教学中的主要内容

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细胞生物学》为例,生命活动部分主要包含了细胞的增殖和分裂、细胞的信号转导、细胞分化、细胞衰老和死亡等4个部分。细胞的分裂是细胞生命的起点,多细胞生物细胞诞生后细胞逐渐变得不同即是细胞分化,最终细胞走向生命的终点站――衰老和死亡,是个很完整连续的生命活动过程。除这3章节外,细胞的信号转导这个内容同时也是生物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考虑到学时紧张,多数医学院校的细胞生物学课程中都未讲述这个内容。

2 提高“生命活动”章节教学效果的方法

2.1 动态过程,动态表达

细胞生物学的主体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细胞内的结构和功能,例如细胞膜、内膜系统、线粒体、细胞骨架和细胞核等,教学中所占比例大概超过了2/3,第二个部分是细胞的生命活动。细胞结构是实实在在的固有结构,并无变化性,而细胞的生命活动却是连续的动态过程,教学手段合理可以提高教学成效。多媒体的广泛使用给细胞生物学教学带来福音,多媒体具有信息多样性、集成性的特点,教学中许多抽象的内容,以图片、声音、视频和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就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使教学内容更直观和生动[1]。就像一秒钟的电影影片由14个画面连续播放形成一样,多媒体可以反其道而行,把短暂的过程转化为定格的分析,例如有丝分裂过程是细胞增殖这一章节的重点,是细胞周期中的短暂过程,有丝分裂的前、中、后、末四个期纯粹的用语言形容很难全面了解,但通过多媒体课件中加入有丝分裂过程动态展示的小动画,可使学生直观的看到这个过程,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事半功倍,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2.2 幽默比方来抓住学生注意力

专业课程内容来自于对某方面专业知识的严谨阐述,如果教师完全使用和教材差不多的专业术语上课,会让学生觉得教师在“念”书,既然教材上都写清楚了,那课后看书就行了,这种想法使得学生放纵自己上课走神,大大降低学习效果。因此,教师使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来阐述为佳,最好是生动有趣的,打比方就是好办法[2]。细胞生物学课程中,关于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意义,只是按照教材上表达就是“增加了遗传的多样性”,很专业但是因为不好懂而没有吸引力。因此,我经常打比方说:“一个赤道地区出生的女人,找了个祖祖辈辈生活在北极圈的男人,生了很多孩子,有些孩子身体素质像妈妈不怕热,有些孩子像爸爸扛得住寒冷,也有些孩子冷热都怕,也有孩子又扛冷又扛热,如果地球进入2013年夏天这样的持续高热,之后马上而来的是冰河时期,那结果如何?”学生们都知道这只是个比方,但是一个夸张却浅显的比方让学生笑完以后马上明白了有性生殖产生配子的必要和减数分裂对生物进化的惊人作用。

2.3 联系生活,结合临床,激发兴趣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生活的知识和临床信息对学生有很大吸引力,在这些相对枯燥难懂的专业基础课,教师如果能较好的把这些枯燥的理论知识与生活或临床结合起来,那么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讲到细胞衰老的氧化学说,我经常会提及细胞内清除过氧化物的一种成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而几乎每个学生都听过SOD蜜的广告,这时我提问“根据这个学说,你们觉得SOD蜜真的能抗皮肤衰老吗”,学生一听自然被带入这个讨论的氛围,开始七嘴八舌讨论个人经验“我用过真的觉得有用、好像没用吧”,这时只要适时提醒一下“这个酶需要在细胞内才能起催化作用,把它们涂在细胞外有用吗”,学生都立刻会意,知道问题的关键在于属于蛋白质成分的这个酶是否能跨膜进入细胞,也就自己推出了正确的结论,整个过程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思考时学习的疲劳感反倒一扫而空。另外,讲到细胞分化时,分化程度的高低完全可以联系临床上常见的癌症来讲,因为癌症是临床医学学生最关注的词眼之一,就是学生能感兴趣的切入点。病理学诊断的高分化的癌增殖能力相对不强,就像人体的成体细胞,而低分化癌则预示着其生命活力强,与胚胎细胞的很多性质一致。这样联系起来分析,不仅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普及了不少医学常识。

2.4 互动是一针兴奋剂

大学的专业课程受制于有限的时间,都是高浓度的专业知识,感觉很像压缩饼干,吃了当然可以果腹,但是如果有其他常规食物可选,大家都是打心眼里不会愿意去一直吃它的,因此学习的时间长了,学生容易进入疲惫和厌恶的状态。这时,许多教学技巧就要好好运用了,增加互动,就是个不错的选择。例如,讲到不同类型细胞是否具有分裂能力这个内容时,学生若是学习状态不佳,我经常会提问:“你们觉得自己现在神经细胞多还是出生时神经细胞多?――是不是神经细胞多就聪明呢?”只要走到学生中间说要随机抽同学回答问题,学生立即会紧张起来,参与讨论,不管答案正确与否,学习状态找回来了,只需要在神经细胞没有分裂能力这个知识点上好好引导就是了。讲到凋亡和坏死的区别时,介绍完两者的特征,我经常在课件上展示出凋亡和坏死的两张典型的图片,请学生自己根据之前的介绍来判断哪张图片是凋亡,给学生动脑的时间,给学生答题的机会。其实,只要教师上课时不断提出要求,这种被动压力也会促使学生投入到学习中来。另外,有一次课一开始即鼓励学生根据那次学习内容提问,如果难住了教师的话平时分加分,很多学生很热衷这种“挑战”,听那次课也格外认真,上课的最后十分钟,让学生提问教师来回答,比起平时的鸦雀无声,那天课堂异常活跃,不少学生为了展示自己的水平都提出了很好的问题,带动了更多人思考,其中一个学生提问:“老师说人类只有八细胞期前的细胞有全能性,但是为什么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多胞胎有超过八胞胎的?”考虑到每个问题都能回答可能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我表示并不清楚,需要查查资料,下一次课再请同学解答,大家一起探讨。这样,也为后一次课留下了一些“亮点”来吸引同学。

“生命活动”这些章节的学习虽然是分成多次课进行,但是这些知识是具有连贯性的,分析内容的内在联系,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以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多种方式灵活教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更有助于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生物技术 细胞生物学 双语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Q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1-0101-02

一、引言

2001年9月教育部出台了要求各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特别强调应在生物技术等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率先开展双语教学的文件。[1] [2]生物技术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为了加强国际的沟通与合作,英语就理所当然地成了生物技术人才的重要工具。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英语的驾驭能力与生物技术人才的国际竞争能力成正比关系。因此对于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双语教学带来的英语水平的提高,可以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3]

细胞生物学知识更新很快,新概念、新名词、新技术不断涌现,是目前生命科学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前沿学科之一。但目前欧美等地区处于这一领域发展的中心,高质量的细胞生物学学术论文都用英语撰写,90%以上的新发现都是以英语方式传播,要了解细胞生物学的最新进展,必须查阅相关英语文献。为培养复合型、开放型的高素质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对细胞生物学课程开展双语教学势在必行。本文根据笔者在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对高校生物技术专业的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二、双语教学教材的选择

教材选用是否恰当,对双语教学而言至关重要。教研组首先根据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编写了教学大纲及多媒体课件。在进行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时,课程组仍以翟中和等人编写的《细胞生物学》(第3版)中文教材为主,同时,教研组对国际著名院校采用的教材Molecular cell biology、Essential cell biology、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等进行选编,并辅以适量易读、简短的英语材料或文献的阅读资料。

三、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好坏,是能否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课程组最初就设立了“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以传授专业英语知识为辅”的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目标,并据此精心选择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循序渐进

在细胞生物学的双语教学中,根据细胞生物学教学内容的难易,专业词汇的多少、生僻程度来决定多媒体课件中英语词汇的使用量以及课堂讲解中英语的使用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由少到多地接触并接受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如在第一章绪论中,我们的双语教学以介绍术语为主,而在“细胞膜与物质运输”这一章,专业词汇不多,也不十分生僻,因此在这一章的双语教学中,无论是多媒体展示还是课堂讲解都可以采用通俗的英语来表达,多媒体课件采用了“全英文+生僻词中文注释”的形式。在整章内容的课堂讲解时,大约55%的内容使用了英语授课。对于难度较大的章节如“细胞信号通路”这一章,其内容本身就抽象难懂,专业词汇非常多且生僻,在多媒体课件中,中英文应各占50%:英语部分主要选择了一些非常基础且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并加中文注解。课堂讲解只采用了10%左右的英语。

此外,为了帮助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提前将教学大纲、教案、课件资料(包括大量的图片、动画)、阅读材料及参考文献发给学生,对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二)加强专业词汇的学习

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新名词、新术语、新知识不断涌现。双语课堂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学生对专业英语词汇的积累和扩充。如果学生对专业词汇量的掌握不够多,势必影响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编写了专业词汇中英文对照表,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能在掌握基本专业词汇的基础上,在较熟悉的英语环境中更好地理解专业课堂内容。经过我们的实践,一般经过1 / 3的专业词汇的积累,学生往往就能适应和接受双语教学,跨越专业词汇理解这一难关。与此同时,教师还在课堂上随时将遇到的词汇,通过构词法进行简单讲解,降低学生对专业词汇的陌生感,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而且这样的方式还能让学生举一反三,进而触类旁通地掌握更多的词汇。例如,前缀cyto表示“细胞”“细胞质”,skeleton学生知道是“骨骼”,那么cytoskeleton就是“细胞骨架”,而cytochemistry是“细胞化学”,cytoplasm是“细胞质”。

(三)充分利用网络的资源

当今社会网络高度发达,关于细胞生物学专业知识的网上资源也非常丰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教师和学生有着极大的帮助。我们课程组的做法是教师提前进行网络搜索,将与细胞生物学相关的国内外网站进行筛选、分类,收集到较适合我们教材内容的网站地址后,在第一节课时就介绍给学生,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因很多资源都来自国外网站,所以学生自主学习时,除了可以提高利用网络资源获取相关知识的能力,还能提高专业英语水平。此外,课程组还充分利用本校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食品科学技术导论》的平台(http:// / )。该平台包含网络字典、细胞生物学习题、游戏、动画、在线学习、视频等相关资源,方便学生学习,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想维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四)充分利用课堂进行英语互动教学

目前双语教学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听力能力,而听力往往就是学生的弱项。教学中教师若不能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参与性,学生很可能就会因为教师过度的英语讲授而不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双语教学过程中,适时的师生互动是必不可少的。本课程组在细胞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总结的互动形式有多种,如教师英语提问,学生中文回答,这时的问题要以浅显易答为主,提问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性,使学生精力更加集中。对于较难的问题教师可以用英语自问自答,目的在于强调内容的重要性,吸引学生注意力;也可以针对某个知识点,让学生展开课堂讨论,教师最后分别以中、英文加以归纳、总结。

四、教学效果评价

(一)教师评价反馈

教师的评价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定性评价包括课前随机检查学生的预习笔记、课外材料的阅读整理,了解学生的主动学习情况和学生上课表现及回答问题情况。定量评价包括笔试和平时考核,将两次成绩作为学生的最终成绩进而做出评价。笔试采取闭卷方式,在试题中有40%的考题用英文描述,涉及概念解析、回答问题等内容,重在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及理解情况,以及对专业词汇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二)学生评反馈评价

学期结束时学生通过评教的方式对双语教学方式给出客观分数和主观评价。客观分数评教双语教学法要高于传统教学法(95.7 Vs 91.4)。学生主观评价主要包括在双语教学模式下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否得到提升,学习的兴趣是否提高,专业英语水平是否提高,是否喜欢这种教学模式,学业压力是否增加等。

五、细胞生物学应用双语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探讨

通过问卷调查、卷面考试等方式,可以看出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教师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加强自身的英语学习,特别是因为需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这种教学模式而更愿意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更需要转变观念。而缺乏自律性,不能自主预习专业英语词汇和术语的学生,因不能适应双语授课模式而更习惯于传统授课模式。双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此外,双语教学模式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教学内容,例如“细胞信号转导”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即使采用母语学习也比较困难,因此这些内容就需要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讲授。有学生反映学习内容太多、太集中,知识消化不了,这些是我们在进一步改革时需要深入思考的。此外,在闭卷考试中,可将40%的英文部分试题分布在填空、选择和名词解释等单项分值较少的题型上,避免英文问答题。

尽管双语教学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存在较多问题,实施也有一定困难,但随着经验的逐步积累、师资队伍的不断建设、学生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双语教学必将实现质的飞跃,上升到新的水平。

[ 注 释 ]

[1] 龙莉,李清,陈元晓,等.学生为本、循序渐进的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初探[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