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28: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毕业就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毕业未就业是指仍未参加工作的学校毕业者,择业期内未就业是高校的毕业生从毕业之日起的两年内从来没有找到过工作的情况,一旦毕业生与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即使辞职也不再属于择业期内未就业。
对毕业离校时尚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本人要求人事档案保留在学校的,学校要按规定在择业期内进行保管。超过择业期后,学校需联系毕业生本人,为其办理转出手续。如果毕业后签订了暂缓就业协议,毕业后两年内未取消暂缓,期间如果有工作或离职,都还算是毕业生的身份,去办理了取消暂缓后的一年内是以应届毕业生处理。
(来源:文章屋网 )
1.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不太乐观,大学生灵活就业是现实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已经十几年了,每年大学毕业生数量逐步增加。由于社会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和大学教育人才培养结构问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灵活就业将不可避免。独立学院大学生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培养的大学生的一部分,他们进军就业市场,灵活就业是现实的需要。
2.独立学院毕业生社会认可度不高独立学院从起步到而今的高速发展,独立学院办学仍然处在探索阶段,无论从教学质量还是管理水平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独立学院的现实情况决定一些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认可度不高,这迫使部分独立学院大学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需要进行灵活的就业,否则在就业中就会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3.独立学院毕业生个体就业竞争力普遍较低由于独立学院的大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不能深入,且学习方法不够有效,大学几年下来学生个体综合素质和能力整体不高,毕业前独立学院大学生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时往往缺乏自信,就业竞争力普遍较低。
4.独立学院大学生自身的定位和就业期望所致在面对就业时大学毕业生都有就业期望。就业期望是指个体对即将要踏入的工作领域,对工作领域中所提供的物质满意度和精神满意度。独立学院由于自身的独特性,独立学院大学生求学付出了高额的教育成本。许多家长和独立学院的毕业生都有一种“高成本投入,高成本回收”的心理,因此对择业的期望相当高。高期望驱使毕业生总是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渴求高收入、高物质回报率。另外,独立学院学生由于自身家庭背景的关系也导致他们的就业期望较高。在择业时他们对工作岗位及薪酬待遇,都有很高的要求,缺乏一种先就业再择业的理性观点。但是,当独立学院大学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的时候,发现期望越大失望越大,追求较高的职业期望往往不现实,也很难实现,甚至处处受打击,他们不得不在就业方面更加现实和灵活。
二、如何推进独立学院大学生灵活就业
推动独立学院大学毕业生灵活就业是一个系统的复杂过程,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毕业生本人等都有所作为,并在管理和思维上有所创新和突破,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独立学院大学生灵活就业,为更好的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打下基础。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优惠政策与大力扶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对大学生的灵活就业提供政策支持,必要的时候进行扶持,不要被传统的就业思维和模式所禁锢,大胆的在就业形式上面进行创新,传统的就业工作模式和就业率统计都要进行改进,为大学生灵活就业提供政策支持。
2.积极促进企业采取灵活用工制度与大学生劳动权益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灵活就业是指区别于传统的常规就业模式的多种就业形式的总和,其在劳动时间、劳动方式、劳动所得的报酬与劳动场所等方面具有弹性灵活化的特性。大学生的灵活就业需要企业采取灵活的用工制度,不过大学生的灵活就业不能侵害大学生的劳动权益,法律和制度需要保障大学生的劳动权益,否则这样的灵活就业是有害的。
3.独立学院对灵活就业的支持独立学院自身对自己的所培养的大学生要深入的研究,了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就业方面,学院就业主管部门要积极支持,改变传统的就业思维和模式,不要一味按照以往的就业工作模式开展和引导大学毕业就业。
4.提升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独立学院的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说到底就是提高独立学院的办学能力和水平。独立学院需要从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巩固和开拓校企合作实习基地,提供各种学习机会,加强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工作方面提高所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大学生要积极学习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把大学生职业规划贯穿于大学几年的学习中,大学学习中要重视动手和实践操作能力,毕业前要进行求职择业技能训练,有良好的就业心态。
5.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独立学院毕业生灵活就业过程中的教育引导加强独立学院毕业生灵活就业过程教育和引导,帮助毕业生走出择业误区,认识和了解新的就业模式,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独立学院大学毕业生要改变思维模式,独立学院教师和辅导员必须高度重视。一方面,认真贯彻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方针、政策,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帮助毕业生灵活就业,建立完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组织体系,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另一方面,独立学院老师和辅导员要创新就业工作模式,正确引导和推动大学毕业灵活就业。加强对毕业生的教育引导,培养其正确的择业观,教育毕业生正确面对社会偏见。
关键词:服装专业 毕业生 就业 分析
一、服装专业学生培养与就业情况分析
当前,中国人口数量居世界首位,庞大的人口数量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消费群。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国内服装市场进入了精品时代,如何打造精品服装,成为服装行业的热点话题。高质量的产品需要高水平的技能人才,高尖端的服装技术人员也逐渐成为了各个高校迫在眉睫培养的对象。
服装专业作为笔者学院的一个边缘专业,当前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每年入校学生越来越少,服装毕业生更是越来越少,并且毕业后,长期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学生也成减少趋势。现就近年笔者学院服装毕业生就业情况做如下简要分析。
表 就业情况分析表
毕业年份 级别(中、高级) 毕业人数 就业人数 就业比率
2004 服装中级 36人 33人 92%
2005 服装中级 36人,升高级10人 26人 88%
2006 服装中级扶贫 60人 58人 97%
2007 服装高级 10人 10人 100%
2008 服装 中级 20人 18人 90%
高级 15人 15人 100%
2010 服装中级 18人 17人 94%
2012 服装 中级 15人 10人 67%
高级 8人 8人 100%
2013 服装 中级 15人 11人 73%
高级 5人 5人 100%
由以上表格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服装高级班学生生源逐渐减少,服装高级技术人员就业趋势比率高,供不应求。服装中级操作工生源也在减少,虽然就业趋势也较好,但是呈逐年递减趋势。
二、就业结果分析
1.就业单位情况
笔者学院服装毕业生以操作工为主,毕业趋向主要有山东兰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淄博鑫东海服装有限公司、青岛胶州大和服装有限公司等。到这些公司就业的毕业生多以加工出口牛仔服装为主,工资在1500元至3000元左右,淡季工作时间在8小时左右,旺季晚上加班在12小时左右,就业前景较好。
2.就业岗位情况
服装毕业生中级操作工就业岗位有零部件制作工艺、包缝制作工艺、熨烫制作工艺和裁剪工艺等。工艺难易不同,工资不同,实习期限过后计件发工资,工作相对较累。服装毕业生高级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毕业学生以在技术科打版、跟单和质检为主,工作相对轻松,工资高些。
3.专业与岗位适应情况
服装毕业生中级操作工前几届毕业生在生产线上能经过实习期限后,坚持工作3~5年,积累经验后,部分学生跳槽,自己单干开工作室定制服装,部分学生业务突出经过公司培训开始打版或者跟单,还有部分学生干脆嫌累,辞掉工作,转行。服装毕业生高级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毕业学生,则就业前景好,在公司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和公司的业务培训,很快成为技术科骨干,这部分学生适应公司能力较强,综合素质高,辞职的学生较少。
4.就业体会
通过跟踪调查笔者学院服装专业这几批毕业生发现,服装毕业生中级操作工大多数嫌工作累,80后的学生相对能够吃苦,90后的学生相对不能吃苦,她们宁肯放弃自己的专业,改行去商场做营业员或者饭店服务员。大部分刚毕业的学生相对眼高手低,加上公司管理严格,因此不愿受公司规章制度约束。还有学生嫌流水线噪音大,部分学生没过实习期限就“炒了公司鱿鱼”。
服装毕业生高级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毕业学生,80后和90后学生都能在自己岗位上坚持到底,她们工作环境相对好些,大多数都对自己的岗位满意,对工资待遇也基本无意义。
5.课程设置
根据这几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笔者学院初级、中级可以继续面向企业培训学员、农民工和国家扶贫学员培训。学院可以继续实施招生以高级为主,培养技术高级服装CAD打版师和技师学生为主。由于部分高中毕业生来学院学习服装,他们文化分数高,更倾向于高级专业学习,希望达到高层面知识积累。因此,系主任可以考虑课程的设置均衡问题,与时俱进问题,就业前景问题。所以,服装专业老师在考虑专业设置上,可以考虑“高、经、尖”技师课程设置方向。
最近,记者走近一些正在寻找和“尘埃落定”的应届毕业生,就“就业成本”这个问题作了相关调查。
形象包含:服装,发型设计等投入。
其他包含:人才市场门票、通讯、租房等。}
其中有些交通等费用当事人已经无法想去具体到元,所以我们用与其最接近的数字。
成本清单只是部分受调查者的信息。可以看出,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毕业生们的花费少则几百,多则几千。主要的花费项目不外乎简历、交通费,以及招聘会门票等,而形象包装(穿着、发型等)上的花费也在所难免。就像一些学生所说“穿得体面一点是形势所逼”。这样的一大笔开销,对于一个经济富裕的家庭来说,算不了什么,但是对于一些条件不是很宽裕的家庭来说,这笔开销是个不小的压力。
家在地州的姚同学,找工作的开销基本来自家庭。父母都是工人,所赚的钱差不多都投资在了他身上。为了一个工作,姚同学花下的钱实在难以算清,根据他粗略估计,不下三四千。虽说积累了经验,但用的是老爸老妈的钱,他说“真是心存愧疚”。工薪家庭如此艰难,那么贫困家庭的孩子该如何熬过这一关?那些上顿饱下顿饥的贫困生,从哪儿去弄这么一大笔钱?记者了解,一些家庭经济比较拮据的毕业生在参加面试的时候基本上没有添置“行头”。
任人“宰割”受人欺
说到就业成本,美院的李同学首先谈到的不是自己,而是身边的一位同学。单位通知他的同学去面试,他的同学还以为会报销食宿,就坐了火车过去。谁知那家单位路费不报,吃住不管,伸手却要100元面试费!每年招聘的时候,都会出现类似这种收取面试费的单位。类似的单位,不是诚心想招聘新人,而是想通过花个几百元钱在招聘会上买摊位来“露脸”,从而扩大它的知名度。若有哪些愿上“姜太公”鱼钩的“小鱼”,他们便“来者不拒”,通过“面试费”把买摊位的钱赚回。所以,毕业生们在投简历的时候小心上当受骗。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毕业生在找工作时投入了大量的金钱。事实上,他们的收获和投入并不成正比。这主要表现在大量的成本投放出去却没收到预期的效果。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冤枉钱”花掉了不少,好工作却是杳无影踪,这就要求毕业生们合理安排手头资金。否则,毕业生在找工作的半途就有可能感到捉襟见肘。
某师范大学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徐老师建议,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应合理安排自己的资金,他说:“适当的就业花费有必要,但作为求职者,最重要的是内在实力和综合素质,而这也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将大量的成本花在找工作的时候,倒不如在学习阶段进行针对性的学习,提高技能和综合素质。”
各种滋味都尝遍
在计算“就业成本”时,受调查者向我们反映了另一个需要大花费的项目――考证。手拿各种各样的证书,教师资格证、秘书证、口译证、单证员等已经成为许多大学生为增加自己就业筹码、多拓后路的“良方”。一个证书少则几百,多则上千,细细算来,这又是一笔很大的开销。某师范大学大学生就业指导办公室的徐老师谈到考证时说道:“适当地考一些证书是可以的,但不要盲目跟风,要结合自身情况,有目的地考,以提高自身优势。”
今年的教育界有一则新闻,原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教授被英国诺丁汉大学推举为 Chancellor 。英国的大学校长称作 Vice Chancellor, Chancellor 则相当于校董会主席,或名誉校长。虽然不管学校的行政事务,但毕业典礼是一定要来的,因为学位是由 Chancellor 授予的。参加毕业典礼后回到上海的杨教授对记者说,看来,我们的大学毕业典礼也应该搞得更隆重些。我想他是看到许许多多毕业生的亲朋好友列席毕业典礼,校园里到处都是热烈庆祝的场面有感而发说了这番话的。
大学毕业毕竟不同于中小学。大学毕业标志着成熟、标志着自立。今天在座的 974 名北邮毕业生, 619 人已经签约就业, 355 人已经收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不论你们大学毕业后的第一步走上了哪一条道,相信你们都会有光辉的前程,请允许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掌声)
毕业这个词英文用“ graduation ” , 这个词的词根没有“完成”、“结束”的意思,而是蕴含开始、进步的意义。这其实是对毕业很好的诠释,希望你们也能从中得到启迪。我们今天隆重集会,不是庆祝“结束”,而是欢呼开始;不是纪念“完成”,而是宣布进步。
大学毕业生要就业,因此就客观存在着二个统计数字:就业比率和就业年薪。前面这个数字已有省市报刊在相继公布,引起了一些议论。后面这个数字不太好统计,即使统计出来,要在媒体公布,恐怕更会有争论。比如说,我在研究生毕业典礼上讲,非常高的学生质量、非常高的就业比率、非常高的就业年薪是北邮的三大特征,有人诧异,大学校长怎么可以把年薪、把钱字挂在嘴边?是不是会误导青年呀?
五千年的文明,给我们留下许多,给我们留下太多。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如果大学生真是这样,这与僧侣、修女的区别何在?(笑声、掌声)
“君子固穷”与其说是读书人的骨气,不如说是农业社会读书人的无奈。我们曾经忍受“原子弹不如茶叶蛋,手术刀不如剃头刀”这种社会分配的不公,不能把它留给你们这一代。今天的大学,必须面对经济发展、面对科技发展、面对社会发展。
在我们这个世界,人才在流动、资金在流动、物资在流动、信息在流动。支配着这四种流动的是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规律。而正是这四种流动,在推动着经济繁荣、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政府的责任是要规定并维持这四种流动的游戏规则。大学的职能,是把握好这种规律,建设好学科与专业,组织好教学与科研,培养好优秀人才。要判断一个大学是否办得好、是否对社会作出了较多的贡献,最直接、最说明问题的标准就是学生质量、就业比率和就业年薪。因此,北邮一定要把这三个“非常高”保持到永远。(掌声)
就业不等于创业。就业是在这四种流动中相对被动地寻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岗位。创业是指主动参与、积极影响这四种流动。创业者,无论是科学家、教授,还是企业家、经纪人,都要组织人才、筹集资金、调动物资、采集信息。就业,当一个好职工,要求高尚的职业道德、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职业技能、良好的团队精神。传统的高等教育对此非常重视,有一整套的培养手段和严格的评价体系。我相信你们已经具备了这些优良素质。然而,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则还需要风险意识、决断能力、人格魅力和雄辩口才。怎样使我们的大学生具备这样的能力与素质,是高等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前年,加利福尼亚大学 Riverside 分校校长来访就告诉我,他们有本科生创办软件公司,教师是公司的顾问,问北邮有没有,我说没有。后来北邮试行弹性学制,可以休学办公司。但两年来,只有一个研究生与校长说过他有这个打算,但后来还是决定获得博士学位以后再说。
不久前的一则消息说,南京夫子庙茶叶市场上二十个摊位,免收摊位费,希望下岗待业职工前来从业。结果无人敢于问津。确实,我们习惯了由政府来安排就业,由学校来分配工作。因此,不愿承担哪怕是一点点的风险。
据统计, 2000 年,爱尔兰软件出口产值 85 亿美元,印度 57 亿,而中国仅 1.8 亿美元,对这一组数字,北邮师生当作何感想?洛桑国际开发研究院发表 2000 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中国科技竞争力从 1998 年的世界第 13 位下滑到 1999 年的第 25 位,又到 2000 年的第 28 位。日内瓦世界经济论坛发表《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的全球竞争力从 1999 年的第 32 名下降到 2000 年的第 41 名。对这几个数字,中国的知识分子又当作何感想?
要说出国家竞争力与国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风险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准确的相关函数恐怕不可能,但严酷的事实告诉我们,有意识地培养我们的大学生具备这些精神、能力和意识则应该是高等教育的责任。
高等教育不仅应该给大学生提供成为科学家、工程师的课程,而且也应该给大学生提供成为企业家和个体经营者的技能。大学毕业生,如果不关心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不具备专利、知识产权方面的知识,不懂得股市、期货,不了解 WTO 、 ISO ,应该视为高等教育的缺陷。在这里,我愿意提醒全体毕业生,北邮给了你们很多,但是在培养你们的风险意识和创业精神方面,做的太少。北邮一定会改进,但是你们是不能受益了。如果你们把校长今天的话当作是最后的一次补课,我就十分满足了。(掌声)
同学们,差不多所有的经济学家都在说,新世纪以小企业和个体经营为基础的经济将会得到加强,新世纪的中国经济需要千千万万个创业者。我们也高兴地看到,北邮年青一代的毕业生正在勇敢地肩负起时代的重任。
电信工程学院青年教师王庆海,六年前研制成光缆电视发送接收设备。他们为山东齐鲁石化安装第一套光缆电视系统时,我是他们的系主任,给了他们三万元贷款。后来他们用科技合同经费的结余,注册成立了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在的公司聘用职工 32 名,累计纳税 80 万元。前两天,中信国安洽谈注资加盟,新公司拟定名为北邮国安,中信评估认定的公司的总价值为 3200 万元。
电子工程学院毕业生马元, 1994 年从美国学习归来,创办 中泽公司,起始注册资金仅 15 万元。今天的公司,聘用职工 50 名, 2000 年销售收入 4000 万元,纳税 100 万元,公司资产达 2000 万元。
千万个大学毕业生加入创业者行列之日,必定是中国经济腾飞之时。当更多的北邮毕业生成为成功创业者,北邮就会迎来她更加辉煌的荣誉。
庆祝你们的毕业;祝福你们的就业;期待你们的创业。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
一、引言
大学生就业关系百姓民生,关乎社会稳定,已经摆上政府工作首要位置。由于近几年高等教育的改革,高校的大规模扩招,2012年高校毕业生更是达到历年之最,根据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这一数据比2011年增加了20万。预计,“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 加上前几年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总人数将更多,同时,由于近几年实体经济不景气,对就业市场的冲击和负面影响的加大,使就业难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处于学历层次较低的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更是引人关注。本研究,笔者作为高校一线从事就业管理工作的人员,通过对广西区内一些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展开问卷调查,了解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态、期望,通过分析来得到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试图缓解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题。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态、期望现状描述
(一)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看法:就业形势不乐观。
笔者设计了几个回答选项来调查高职院校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看法,其中有40%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认为要通过努力才能找到工作,仅有20%的受调查毕业生有十分的自信自己能够找到工作,这说明高职院校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看法并不乐观,对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的不自信,甚至有极少数高职院校毕业生对自身的就业表示担忧,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这部分人群占到10%左右。
(二)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先就业、后择业”
就业心态是反映高职院校毕业生在面对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态势,在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要实现就业,心态是非常重要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不能一味地为了实现一步到位而努力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应该本着“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当然,在当前就业形势下,有48%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表示会先就业后择业。这意味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态有了很大改观,值得一提的是在高职院校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把“专升本”作为面对就业的一种选择,调查中选择“其他”(5%)的学生中,绝大多数表示会选择“专升本”来作为就业的选择,这个选择值得高职院校的注意和思考。
(三)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工资2000以下(元/月),且考虑再择业
调查显示,高职院校毕业生对自己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主要还是集中在2000以内,大多数的理想工资为1000元-1500元,占63%;有21%的大学生选择了1500元-2000元;有10%选择了1000元以下;只有6%选择了2000元以上。不难看出在在目前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的工资期望与前几年相比并没有发生太多变化。
另外,高职院校毕业生选择工作时并没有太多考虑稳定性,大部分的学生都本着先就业后再跳槽选择更好的工作,如调查显示,40%的学生认为在第一个单位工作多久为1-2年,30%的学生认为在第一个单位工作持续到合同期限内。因此,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往往也考虑合同的期限,一般要求在三年以内,而且有数据显示,5年之内会有80.46%的人离开第一份工作。
(四)招聘会依然是大学生就业方式首选
82%的同学期望在招聘会现场可以获得就业机会,有7%的同学愿意寄发自荐材料到公司找机会,还有9%的想通过就业网站就业材料来获得机会,还有2%的想通过熟悉人介绍获得机会。
三、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
对于80%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就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
(二)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
求职择业时必须正确认识到自己的各项优势与劣势。对自己充分的了解,是每一个求职者进行职场定位的依据与前提,而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了解自己。
(三)择业过程中的心理素质参差不齐
大学生自身的竞争意识在过去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强化,有的大学生面对竞争的挑战显得手足无措。要想在求职与择业中取得成功,要敢于竞争、善于竞争,这是大学生在择业前最基本的心理准备。在求职面试时情绪一定要轻松自如。在面试时,要克服情绪上的焦虑和波动,如果一个人能够自始至终地以良好的情绪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那他就有可能在竞争中获胜。
(四)职业规划意识不够强,对自主创业的认识不全面
相比于过去,当今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已发生很大的变化,毕业生对职业规划意识不够强,对今后的就业目标、途径、方式准备不够,其中还有一些没有做任何的打算,而真正有明确规划的人却只占很少的一部分。自主创业方面,其认识不全面,甚至存在明显的缺陷,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缺少管理经验,对行业缺少深度认识,对市场和营销缺少深入了解。
四、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思考
近几年来,随着企业不断成长和壮大,业务范围不断拓展,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有所提高,作为技术操作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但仍面临着“就业难”问题。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探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对策显得十分重要。
(一)大力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方面,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反映在多方面,尤其是心理素质和品德素质,现代企业都希望员工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心理素质,因此,在学习期间应着重加强学生道德素质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态度。
另一方面,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专业素质。专业素质主要表现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上,高职院校在对毕业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深化改革,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学生实训课时,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同时,应加强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理论素养的培育,提高理论水平,为其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进一步端正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意愿。
当前年轻人的求职意愿明显偏离社会用人需求。这也可以说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教育青年大学生树立职业平等观、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已成为当前高校就业工作的迫切需要。大力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要实施好“特岗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进一步拓宽基层就业渠道,积极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工作、到文化产业领域就业创业,重点做好征集高校毕业生入伍工作。
(三)提高供求匹配效率。
大学生就业匹配措施的核心就在于向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并利于他们根据这些信息接受职业指导,进行有效的职业决策。
(1)广纳就业门路,建立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更流畅、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通过高职院校各级领导、专业课老师、校友,争取得到更多的企事业单位来招聘毕业生做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2)增设《就业指导》课,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多举行类示于“模拟面试”、“就业知识讲座”等的学生活动, 让毕业生知道如何去面试、如何去认识一个企业,从而了解企业选人的标准,提高就业面试的技巧,绝不能让毕业生在错失了两次面试成功的机会后,才得到面试的经验和技巧。更不能让就业面试成了毕业生的心理障碍或心理阴影。
参考文献:
[1]刘永君,李宇遐.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6):21-23 .
[2]谢维和,王洪才.从分配到择业: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实证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
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就业压力依旧较大
我国是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但在如此巨大的劳动力供给面前,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高素质的劳动力仍然十分短缺。加之,很多大型企业对于学历的高要求,就业压力随之增加,市场竞争激烈,中职毕业生如果专业技术不够精湛,就很难找到自己期望的就业位置。
(二)专业对口相对较少
虽然自2005年以来,我国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2006年为95.6%、2007年为96.08%、2008年为95.77%,2009年为95.99%,2010年为96.56%,2012年则达到了96.71%,但是由于片面的了解这种高就业率,很多中职生并没有主动去了解实际的就业形势。事实上,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珠江三角地区、长江三角地区许多企业的用工需求已经大大减少,毕业生专业对口的很少,且就业后的工作很不稳、就业质量不高,已成为当前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
(三)就业理念较为落后
中职毕业生对待就业,往往有一个理念的误区。他们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眼高手低,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不能正确处理“我要做什么”和“我能做什么”的关系,这就导致中职毕业生失去一些就业机会。
二、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
职业指导是帮助中职学生成功地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手段,是高质量高水平的就业服务。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术人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和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要求。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深化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一)树立就业目标
中职学校毕业生应该从自身素质和就业形势两方面出发,树立就业目标,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这是维护良好就业心理的关键。只有把握自己的个性特点,给自己一个切合实际的定位,客观地认识自己,并对自身各个方面的优势和潜在能力有深层次的分析,才能在此基础上确定适合于自己的职业,才能够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消除盲目性,提高面试成功率,最终得到更适合自己的职业。中职学校也应该尽快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整个中职学习期间的就业指导,进而引导学生形成切实的就业目标,并且实现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生的求职目标的全方位对接。
(二)转变就业观念
作为中职学校来说,更应该立足于现实,冷静地面对中职生的就业形势,帮助学生分析当前市场形势以及社会发展走向,通过开设职业指导课程,把就业指导工作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统筹安排,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准备职业、适应职业,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和竞争意识,帮助毕业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进而提高就业质量。
1.形成勇于竞争的理念
竞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显著的特点,竞争可以发挥人们自立、自强、自主的精神,调动人的内在潜能,增强工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因此,中职学校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形成勇于竞争的观念,应该形成一定竞争意识,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在现代经济社会,一个人很难终身从事一种职业。因此,中职学校毕业生要打破一步到位的就业观,树立不断进取的职业流动观念,并学会在流动中发现机会、抓住机会、把握机会,形成“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同时中职学校应该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实习或者就业。
3.建立科学的就业体系
中职学校应该结合学校专业特点,利用学校优势,建立本地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就业信息网,建立人才供求沟通的桥梁,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宣传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动态,毕业生信息和社会人才需求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学校还应该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关系,走联合协作办学的路,使学校和企业形成一种稳定的互惠互利机制,稳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之路。
(三)克服消极心理
由于中职毕业生年龄普遍较小,自我调控能力差,心理咨询对毕业生渲泄不满,排解郁闷起到了很好的调剂作用,有助于他们以愉快的心情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就业活动中去。近年来我国整个就业市场总体呈现出供大于求的态势,中职学校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不仅会遇到种种外部障碍,还会遇到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种种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即毕业生的择业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心理调整和适应的过程。因此,中职学校应该开设就业心理辅导等课程,将就业指导作为学生思想教育一个部分,积极开展健康择业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学生做好择业心理准备,特别是受挫折的心理准备。通过教育引,导使学生克服不良的择业心态,树立健康的择业心理,从而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以一颗平常心,坚强的面对就业压力。
(四)提高综合能力
目前,随着产业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企业需要的是综合性人才,所招聘的员工首先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较好的思想品德、规范的行为习惯,能吃苦耐劳,有较强的组织观念以及团队意识。因此,一方面中职学校毕业生不仅要强化自身的专业技能,还要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逐渐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如加强人际交往、沟通协调能力、反应能力、学习和接受能力等等,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同时,中职毕业生还要树立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意识,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抓紧业余时间进修学习,为自己充电,努力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工作岗位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也是现代社会对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的要求。另一方面,中职学校也应该从中职生的特点出发,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注重中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进而适应市场经济激烈的人才竞争需要。例如,学校可以通过邀请成功的企业家来校进行就业指导讲座,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形势、就业观念、就业定位、就业心态等方面的指导,进而提高毕业生质量,适应不同职业的岗位要求。
三、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社会对于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高。面对新的就业形势,中职学校应该抓住机会、认清形势,积极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实行角色转换,进而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率,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白静如何做好中职学校学生就业工作【J】职业2011(33)
【2】常兴李正全科学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几点思考【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04)
【3】李迎果国家促进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云南大学2012
一、高职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与就业现状
(一)就业方向周口职业技术学院英语专业毕业生在2010-2013年四年里就业率分别为92.45%、91.41%、90.62%、90.58%,就业率在省内同类院校中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其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此部分约占3.8%,主要是考取国家公务员及参加“三支一扶”的学生,其中超过半数是在县及县以下乡镇工作;国有企业约占6.2%;通过专升本升学考试或其他方式选择继续深造的约占6%;与各类企业签订灵活就业协议的毕业生所占比例最高,约为85%;选择自主创业的应届毕业生人数极少,比例仅为0.3%。
(二)就业现状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愈加重视,高职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也在逐年提高,这说明高职人才的培养切合了当今社会的发展潮流,总体就业形势正在往好的方面发展。随着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之我国开展“一带一路”建设和人民币国际化,扩大了对英语人才的需求量,特别是复合型的应用英语专业人才,在就业市场上很受企业青睐,这给我国高职英语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而另一方面,国内某家知名教育数据咨询机构对近年全国高职应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数据显示,目前高职层次的英语类专业连续两年排名居于高失业风险型专业的前十位,该专业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令人担忧。
二、高职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英语专业就业面窄据中华英才网统计显示,目前就业市场上急需两种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一种是英语专业水平较高的毕业生,从事文字翻译类工作;另一种是融合了其他专业背景的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从事涉外商务、旅游、会展、管理类工作。高职一般采用2+1或2.5+0.5学制,在校时间短,专业学习时间相对不足,导致学生学习不深入,不能较好地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对口职位大都集中在教育或导游等,涉及对专业知识或跨行业知识要求稍深的岗位,就显得毫无竞争力。这种情况造成大部分高职英语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专业不完全对口,显然不利于自身的职业发展和提升,也不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不佳由于在校时受生源基础、师资水平、实训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听说读写译的专业能力不高,难以胜任有外贸业务的企业用英语进行咨询、讨论及读、写报告的岗位要求。同时大部分毕业生的英语可持续学习能力不强,知识面较窄,缺乏职业发展规划,学习主动性不高,难以将课程学习与行业能力有机结合,就业面受到局限,就业质量也不高。
(三)就业观念存在偏差一些求职者对自身能力估计不足,自我评价过高,导致择业预期高。加之对用人单位不了解,一味追求高薪与专业对口,一门心思想到大城市、大企业就职。但既符合市场需要又能提供优越条件的岗位较少,这样的职位竞争者又多,高职英语专业毕业生角逐此类岗位的希望成功率比较小。
三、影响高职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由于受国际经济危机及国内整体经济发展形势放缓的影响,企业用工需求大减,社会上整体“人才过剩”,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高职英语专业毕业生除了没有足够的资本同英语专业研究生、本科生竞争外,甚至在某些岗位上无法同一些非英语专业研究生、本科生竞争。很多英语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被非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挤占。一些单位忽视本企业的实际需要,提高用人标准,盲目引进高学历人才,导致买方市场上高学历求职者挤占低学历求职者工作机会的资源配置不合理现象。
(二)学生自身及家庭因素的影响1.高职英语专业毕业生自身的知识能力欠缺高职类院校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普遍低于普通本科生,即使经过三年的系统学习,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语言水平也不及本科院校毕业生。以笔者所执教的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外语系应用英语和商务英语专业的大部分毕业生只是勉强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能通过英语专业四级、八级和商务翻译等级等考试的学生只占很少一部分,这样的知识能力水平在供求本身就不平衡的人才市场上是毫无竞争力。2.毕业生和家长的观念对就业的影响相当一部分高职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理想跟现实是错位的,主要表现为对自身能力认识不足,对薪水、福利待遇等方面要求偏高。一些家长还停留在旧的就业观念里,认为只有在有行政事业单位编制的单位里工作才算就业,对在非国有单位里工作非常不感兴趣,甚至持排斥态度。这就进一步降低了就业的选择面,加剧了就业难的现象。
(三)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很长时间以来,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需求严重脱节。英语专业如果不及时调整不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不能面向市场,其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与岗位需求相脱节,出现毕业即失业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与此同时,许多高职院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课的开设流于形式,没有有效指导学生对自身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导致大部分学生毕业时对就业市场缺乏清醒的认识。
四、应对高职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建议
(一)政府和学校层面高职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除了受毕业生个人专业知识、技能、气质形象、成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外,不可避免地还要受到就业市场需求结构和规模的制约。要破解这一社会矛盾,必然要遵循就业市场规律,同时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学校、家长及就业者个人共同努力。政府层面可以利用政策、制度为校企双方搭建合作平台,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实习实训打造绿色通道。高职院校要结合英语专业就业需求及办学特点,优化课程设置,根据市场需要完善授课和实习等环节,积极和各类用人单位接洽,开辟见习岗位,给准毕业生提供更多实践操作的机会,以提高育人质量和学生就业适用性。
【关键词】:农科院校;新农村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001-0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和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大批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的经营管理人才,而目前的农村人才队伍状况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去甚远;同时我国有一支庞大的大学生人才队伍,这支队伍掌握了现代科技文化知识,同时却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因此,积极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和创业,是破解新农村建设人才“瓶颈”难题和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双赢之举。
一、农科院校毕业生服务新农村的优势
农科院校毕业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相对于其它高校毕业生有着独特的优势,这是既决定于农业高校的专业性质以及生源特点,也源自于我国农村经济现状和提供的就业岗位等因素,这些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专业优势。农科院校是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摇篮,服务“三农”是其根本的办学宗旨,农业院校专业设置与新农村建设密切相关,农科毕业生经过四年系统学习,掌握了相关专业知识,到农村就业更能发挥其专业优势,学以致用,人尽其才。
2、生源优势。农科院校生源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业、农村、农民有着朴素的情感,同时对农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更熟悉,更了解,建设新农村能尽快适应环境,进入角色。
3、岗位优势。目前我国农业科技人才严重不足,迫切需要一大批有知识、有抱负的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农村基层为农科毕业生提供了专业对口的就业岗位。
二、毕业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实践
近年来,河南农业大学坚持“厚生丰民”的办学理念和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探索并形成“思想教育是基础、能力培养是核心、保障机制是关键”的到基层就业创业的体制。据五年来的统计看,河南农业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人数达到60%以上。
(一)突出抓好思想教育
学校以“三种意识”教育为着力点,把“学农、爱农、干农”教育贯穿于大学生从新生入学到毕业典礼的全过程,引导和教育学生把为基层服务、为“三农”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作为自己的使命和历史责任。
1、学农、爱农意识教育。学校把“学农、爱农”的意识教育作为主线贯穿始终。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就是参观百年农大校史馆和中原农业文明博物馆,同时,采取农科杰出毕业生典范教学法、百名教授?百场报告、知名校友报告会、企业家课堂等生动鲜活的形式,帮助大学生找准人生坐标,将目光投向新农村建设。
2、创新、创业意识教育。学校紧紧围绕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校院两级创业中心和校外创业平台为基地,引导和鼓励毕业生身怀创业本领走向基层,逐步构建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三基模式”(基地+基金+基层)。2002年、2008年学校两次获得本科教学评估优秀等次,其中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两次评估的特色项目,受到专家一致好评。
3、服务新农村意识教育。学校对毕业生强化新农村建设教育,开展一系列诸如“中国新农村的未来”“新农村建设掠影”“我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等报告、展览、讲评等活动,让毕业生感受新农村建设,参与新农村建设,奉献新农村建设。自觉把个人理想同国家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
(二)着力加强能力培养
学校注重加强学生知识技能、创业能力、社会实践等能力培养,使学生不仅有建设新农村的意愿和热情,更要有建设好新农村的过硬本领,明确“四个培养”教育。
1、加强知识技能培养。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实行“三通一特”的课程设置和“四元结构”的实践教育体系,(即:公共课全校打通,基础课按学科大门类打通,专业基础课按专业类群打通,专业课开出特色;以及实验教学、实习教学、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四大实践体系),将学生科研训练、专题报告、创新创业成果和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计算学分。
2、加强创业能力培养。学校把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学生将来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成立了河南省首家“大学生创业中心”,启动了“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计划”,举办了“就业创业论坛”和“创新创业计划大赛” ,逐步构建了校院贯通、校地互通、院地直通“一体两翼”的新型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前不久,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省委书记徐光春在视察我校时,对我校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给予了高度肯定,学校也被评为河南省第一批创业教育示范学校。
3、加强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校在长期面向基层、服务“三农”的社会实践中,探索出了“一台、一挂、一送、一线、一网” 的“五个一”服务基层平台,(“一台”就是与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合办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科技点播台”;“一挂”就是选派高年级优秀学生到基层农村挂职科技副村长,利用双休日到村里指导农业生产;“一送”就是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利用寒暑假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科技服务,解答农民在生产实践中遇到技术难题;“一线”就是与郑州市联合开办农业科技“110”热线电话,被农民亲切地称为“致富金桥”;“一网”就是青年志愿者科技服务网站,利用网络不间断地为农民朋友提供远程科技服务)。学校连续19年被、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4、加强服务新农村建设能力培养。学校在长期坚持“三士”下乡的基础上(学校每年选派博士、硕士、学士下乡做村官,推动新农村建设步伐,目前已在郑州市金水区、二七区等建立起以专家为后盾、博士到乡、硕士到村、学士到户的志愿者服务体系),2005年学校全面启动了新农村建设行动方案,在南阳方城、新野、南召三县九乡开展试点工作,选派专业对口的应届毕业生到乡镇工作1―2年,担任乡(镇)长助理,选派优秀教师担任当地的科技副县长、科技副乡(镇)长,学校给参加科教富民的毕业生发工资和生活补贴,提供坚强的后勤保障,以此作为学校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大学生服务西部、服务基层的演习场。
(三)不断创新保障机制
学校针对以往部分到基层建设新农村的毕业生反馈的政治待遇、生活保障、专业特长发挥等问题,与地方政府联手创新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切实做好服务保障工作,解除到基层就业毕业生的后顾之忧。
1、落实毕业生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全面落实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措施,用足、用活、用好代偿助学贷款、考研考公务员加分(加5分)、户档迁移(免费办理人事)、生活补贴(参加科教富民行动的每人补助600元;支援西部的毕业生每人补助2000元,延缓偿还贷款;义务服兵役的毕业生免除四年学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2、做好毕业后的追踪辅导。学校通过建立基层就业毕业生档案、定期回访、共享学校教学、科研和图书资源、提供返校学习机会等形式,加强对基层就业毕业生的跟踪管理和服务,与地方政府沟通解决基层就业毕业生的工作和生活问题,尽最大努力当好他们的发展后盾。
3、建立稳固的校地合作关系。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使教师和学生带着项目(方城辣椒、沁阳核桃),捆绑下基层,实现毕业生专业和地方需求的无缝对接,解决了毕业生到基层后有效发挥专长的问题,为基层就业同学的后续发展找准了切入点和生长点。
三、引导农科院校毕业生服务新农村的思考
1、政府:政策激励,增强大学生服务新农村的吸引力。在毕业生服务和建设新农村问题上,政府扮演着重要角色。应该尽快建立健全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引导大学生走向非公单位、走向农村、走向自主创业,要制定实实在在的政策,让大学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2、高校:深化改革,打好大学生服务新农村的素质基础。首先必须与社会取得密切联系;不但要根据客观需要设置专业和招生规模,而且要适当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除了基础课和特定的专业系统知识,以及培养专门理论高级研究人员的需要之外,应该尽量与现在各行各业需要的专业知识、技术要求相适应,与新农村建设的人才需求相适应,以满足他们的要求。
3、学生:转变观念,提高大学生服务新农村的能力。一部分学生和家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好不容易跳出农门,在回到农村就业大学就白读了。针对这种情况,应教育学生注重修炼长远的发展眼光,注重选择到到社区乡镇、到中西部急需人才的地方去就业,选择到适宜发挥自己才智的地方就业。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取得解决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和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双赢效果。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作为农科院校,我们更有责任不断探索和完善为基层培养和输送毕业生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和新机制,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莫利拉.农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认识与实践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0):58-59.
[2]邵华,邓艳.农业高校率先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9,(4):83-85.
关键词:职高毕业生;创业就业;现状;对策
一、职高毕业生创业难的现状
1.创业激情高,但是实际行动的少
根据相关对职高生创业的情况来看,职高毕业生的创业激情逐渐增长,创业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但其中还有15%的学生有强烈的创业欲望,但实际参与的创业人数比例还不到1%。
2.创业舆论宣传不够,社会文化基础较弱
职高生创业没有赢得家庭、学校及社会的认可和支持,明确鼓励职高生创业的家长、学校和地方政府并不多。并且无论是向家
长、学校还是社会宣传创业的企业家都较少,没有浓厚的创业舆论氛围。
3.学生缺乏创业意识,没有创业经历
从职高生整体的创业意识来讲,真正选择毕业后创业的学生并不多,因为目前整个社会的年轻人和家长都在“求稳”。当学生还在学校学习的时候,家长就给自己的孩子灌输“稳定工作”的观念,从而使学生慢慢地也形成了工作“求稳”的观念。并且大多数的高职生学习专业的时间较短,所以他们真正参加社会实践和实习的时间也很短,没有足够的经历。
二、职高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
1.冷门专业就业难,社会需求量饱和
2.低学历毕业生就业难
社会对毕业生的学历层次的要求提高,增大了就业难度。
3.低能力的毕业生就业难
不少事业单位和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过高。
4.没关系的就业难
有些学生由于没有社会关系、背景而没有就业机会。
三、促进职高毕业生创业就业的策略
1.转变家长、学校及社会对高职生自主创业和就业的观念,赢得家长、学校及社会的支持
有了家长、学校及社会的帮助,高职生会对自己的创业就业充满信心,增加创业就业成功的几率。
2.加强宣传创业舆论和社会文化基础
转变了家长、学校及社会的观念,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能加强社会各方面对学生创业和就业的关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
3.加强学生创业就业方面的知识教育
学校为了让自己的学生有好的创业和就业机会,可在学校成立专门的创业就业指导中心,增加学生创业就业方面的知识。
关键词:中职;会计毕业生;就业
中职院校中,会计专业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就业方面,对学生的吸引力都比较大。会计专业就业面广泛,就业相对稳定,是很多中职院校学生发展中比较关注的选择。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会计专业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不仅对他们自己的学习能力是一种肯定,同时,也对他们未来的就业和发展以及社会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需求提供了帮助。
一、当前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就业中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就业机会有限技能掌握有限。当前,在很多中职院校中,会计专业的学生就业的能力水平有限,很多学生虽然比较细化会计这个专业,但是在具体的就业过程中却面临着阻力。通过分析发现,当前很多学生就业遇阻,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就业能力不足,特别是对于会计电算化方面相关的知识掌握还存在着不足。这种情况就体现了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注重对自身技能的培养。但是,在当今的就业市场,企业对于学生在就业技能方面的掌握需求较大,学生需要掌握会计计算工作中的各项技能,特别是电算化的技能,才能够更好的满足企业对于人才能力的需求。但是,当前在很多中职院校中,院校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往往在技能上存在欠缺,由于院校本身的教学能力有限,因此,对于学生的技能培养也是有限的,这也给学生的就业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不稳定影响就业前景和自身发展。当前很多中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还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不稳定性特点,这种就业不稳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会计专业学生在就业中存在比较普遍的频繁跳槽现象,跳槽是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于自身的一种认可,但与此同时,频繁的跳槽不利于学生个人自身稳定的发展,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就业受到负面影响。通过分析可以了解到,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在学习中存在频繁跳槽的现象,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于,他们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所学知识有限,就业后有所进步的情况下选择跳槽。
二、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良好对策分析
(一)中职院校在对学生的培养中要重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对于会计类学生而言,社会发展中为会计专业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是比较多的,然而中职院校中很多会计专业的学生却在求职过程中面临着多种难题和挑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自身掌握的技能是比较少的,因此,未来在中职院校的发展中,要更加重视对学生的技能培养,特别是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技能教学,将会计电算化等技能教学作为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教学的重要技能来培养,这也是当前会计专业教学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此外,为了提升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未来,中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注重增加一些教学实践,通过教学的实践过程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在未来的就业过程中,学生对于会计专业不仅掌握一定的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能够运用实际的操作技能来应对工作中的各种难题。
(二)中职院校需注重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规划教学方面的培养。针对当前很多职业院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就业稳定性差的情况,未来,中职院校需要有针对性的侧重对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规划方面的教学培养,特别是,要注重提升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注重将他们自身的发展与职业规划相联系。当前,在很多高等院校中都设有职业规划课程,未来,在中职院校中也可以加入这样的课程,中职院校的学生一般年纪比较小,他们对于职业的认识和职业的定位都比较模糊,很多学生在就业后没有养成正确的职业定位认识,对于他们自身的发展是不利的。因此,通过在中职院校中开展职业规划方面的课程,可以更好的对学生进行职业认识和职业定位的引导,强化学生对自身的职业路径进行规划的能力,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这样也能够更好的实现他们的稳定性。
三、结束语
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还是非常好的,未来,在中职院校的发展中,要注重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同时,可以尝试着对学生展开职业规划方面的教育,以保障学生更好的学习和就业。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体系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课题《关于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的调查研究》的成果(课题编号:JRS-2012-1108)
中图分类号:F241.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12月4日
一、目前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的社会环境。影响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的因素很多,总体上有内部环境因素,也有外部环境因素:涉及市场、行业、经济、环境、政治、社会等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形势方面。当前,我国整体宏观经济处在一个困难时期并存在着诸多不稳定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劳动力需求速减,国家信贷政策不时变化,原材料价格上涨,经济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减弱,这些都使社会资源的整合越来越难,并考验着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捕捉商机的能力、应对风险的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所以要想取得创业的成功显然要难很多。
2、国家政策方面。现行创业政策不够完善。200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就全面实施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从明确目标任务、改善创业环境、提高创业能力等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各级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就业创业方面的政策,诸如税收的减免政策、融资优惠贷款等。但整体上看很多政策仍然浮于表面,缺乏落实。
3、创业服务方面。第一,创业服务欠规范。首先创业服务机构不健全,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对创业者的服务规模上均不能满足要求;其次创业程序较复杂。在我国,行政审批手续繁琐,仅个别城市建立了“一站式”的创业服务机构。第二,创业辅导缺乏持续性和广泛性。我国各级政府也建立了各种创业辅导机构,各高等院校也开设了很多创业辅导课程,但由于创新体制以及创业培育体系等问题使得创业辅导走过场,同时由于缺乏持续性和广泛性,导致学生创业成功率较低。
4、金融服务方面。第一,创业融资难度大。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相对落后,各地政府在融资方面对创业者的扶持手段仍比较单一,主要是为创业者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由于缺少创业投资融资渠道,学生更倾向于启动资金少、风险相对较低的行业;第二,创业风险投资体制尚待完善。为扶持创业投资企业的设立与发展,我国先后于2005年出台《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及2008年了《关于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范设立与运作的指导意见》,发挥了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对引导创业投资机构进行初期投资,带动创业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和技术创新发展起到一定作用。据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创业风险投资大多是由政府出资操作,缺乏市场运作,影响了风险投资的良性运作,同时创业风险投资还存在资金来源不足,创业风险投资体制尚待完善。
5、创业教育方面。第一,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整。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已经将创业教育逐渐融入自身的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控制、实习实践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并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特别是目前我国的创业课程大多属于就业指导类,没有形成独立的创业课程体系以及系统的创业培育策略;第二,创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我国政府公共教育经费不足是长期存在的事实。在创业教育方面政府也未出台相应的对高等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经费扶持计划。在这种情况下,高等院校用于构建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项目等方面的投资就更为短缺。
(二)高校毕业生自身方面存在的问题
1、创业意识不强。高校毕业生在择业观念上受传统观念影响,存在着“等、靠、稳”等思想,自主创业意识差。而且绝大多数父母也都希望自己孩子在毕业之后能去一个稳定的单位发展,不希望孩子选择创业之路。因为他们认为创业带给孩子的更多是痛苦和压力,甚至是失败。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很难做出决策,不会轻易选择创业。有的学生家境较好,生活压力不大,甚至甘当“啃老族”。
2、创业能力偏弱。由于应试教育的结果,学生从小所受的教育就是对现有知识的接受,学生缺乏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再加上高等教育基本以专业为主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对本专业的知识了解较多,对跨专业的知识缺乏了解,综合能力不高,应变能力不强,学校对创业的教育重视不够,致使高校毕业生创业的能力素质出现不足。具体表现在:一是分析判断决策能力不强,对市场调研、产品研发等方面不了解;二是经营管理能力不强,对企业的生产管理过程包括生产组织、计划的编制、调度、质量控制等工作不熟悉,对企业的人事管理、运行方式、资金的管理等都缺乏了解,无法有效协调人财物的管理;三是社交能力不强,大学生长期接受学校教育,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不多,社交方面的能力差,与社会、企业、媒体客户等的沟通协调能力不强;四是风险承担能力不强,大学生经历的挫折和失败少,资金较少,一旦遇到困难和风险,就无法承担。
3、创业信息缺乏。就创业而言,创业首先要把握创业机会,寻找合适的创业项目。大多数学生常常面临这样的困惑:有创业热情,却不知道从何处入手,不知道该做什么项目。大多数学生是根据工作生活中的启发来选择创业项目,项目的选择失误是创业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实生活中,学生创业项目选择受制于缺乏商业信息,缺乏产品开发能力和相关技术能力的获得。
4、创业资金不足。绝大多数学生的初始资金来源于个人和家庭的劳动和经营所得的积累,或者通过银行贷款等途径获得。创业启动金的拥有量非常有限。据调查统计,学生创业面临的最主要困难是资金短缺。很多人有创业意向,但是缺少启动资金,只能望而却步。应该说,高校毕业生具有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对新生事物接受快,敢想敢干的特点,但由于年轻,没有经济基础,更没有贷款时可供抵押的财产,无法开始创业之路。
二、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的具体措施
当前,应该从关系学生创业最为迫切的方面着手,通过加强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通过完善创业融资体系增强创业资本的可获得性,通过改善创业环境增加学生的创业机会,积极引导学生创业,使更多的学生成为创业者。
(一)加强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创业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创业能力是学生的第三本护照,创业教育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创业教育是激发大学生创业动机、提高其创业能力的基础,在促进大学生创业方面作用显著。尽管我国从2002年教育部确定部分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以来,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当前,需要借鉴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
(二)完善创业融资体系,增强创业资本的可获得性。我国现有的融资渠道和金融体系无法满足大学生创业者的融资需求,需要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创业融资体系。一是完善小额信贷政策。要进一步完善小额信贷政策、简化贷款程序、减少对创业项目的过多限制,适当放松小额担保贷款的利率,增强对金融机构推广小额贷款的内在激励;二是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政府担保的作用,建立“大学生创业担保基金”,通过担保风险的补偿和对担保机构的激励,提高商业性的小额贷款担保机构的积极性,为大学生创业获取贷款提供方便;三是设立政府、高校和企业等多方面参与筹资的大学生创业基金。政府联合企业或有关部门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由企业冠名并对创业项目进行审批,全权发放免息贷款或资金支持;对参与项目的企业按发放的金额和数量给予适当的减税和表彰。把扶助大学生创业与企业慈善行为结合起来,利用慈善资本成立“大学生创业慈善基金”,对参与该项目的企业给予慈善捐助的税收减免和政策优惠;四是鼓励和引导风险投资支持大学生创业项目。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或鼓励社会资金成立大学生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支持大学生创业项目。地方政府应积极搭建投资者与创业者、创业项目的交流平台,建立项目风险和资产评估机制,方便大学生通过商业计划书和创意比赛获得风险投资,实现创业梦想。
(三)优化创业环境,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机会。第一,要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学科技园建立大学生创业园,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载体。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科技园,建立大批的创业“孵化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免费或优惠的办公场地、创业辅导、“孵育”保障以及畅通的创业融资、成果转化及项目合作渠道,对进入创业园的大学生创业企业以高新技术企业的标准给予政策优惠,促进更多大学生实施以技术创业带动大学生团队和社会就业;第二,要完善学生创业政策支持,贯彻落实相关优惠政策,有效地降低创业门槛和创业成本。政府要树立创业服务观念和服务意识,在创业者办理有关手续时,要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开通大学生创业绿色通道和“一站式”的创业服务。要通过出台注册“零首付”、资本金分期到位等政策降低创业门槛,简化创业程序,提高创业审批效率。要通过减轻大学生创业的税费负担,落实税收优惠、费用减免和财政补贴等政策,使大学生创业有一个外部成本较低的成长环境。通过动员社会各界特别是工商界的资源,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导师辅导以及资金、技术、网络等全方位创业支持。要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的宣传,加大创业政策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政策内容,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三、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设想
推进高校毕业生创业,从高校实际情况出发,会同当地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四个网络,即大学生创业监测网络、培训网络、实现网络和评估网络,形成一个从监测分析、培训引导到创业实现的服务体系,建成一个由发现、培训、宣传、扶持乃至成长壮大的企业生成流水线。
(一)建立监测网络。在该阶段,要全面掌握高校毕业生创业现状,分析监测创业市场的需求和发展趋势,明确学生创业的努力方向。
1、及时跟踪掌握基础数据。各高校共同建立一套完整的大学生创业状况监测预警网络,对大学生创业现状进行分析处理,明确大学生创业方向及难点,使创业工作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
2、建立统一的地域性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根据社会发展和大学生需求,设立一个为大学生“量身定做”的创业服务部门。依托各高校、各团委及当地相关职能部门和企业家建立创业工作信息分析专家队伍,利用网络平台更系统、更直接地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就业服务。
3、建立大学生创业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实时创业政策、服务中心及社会相关创业信息等。同时,实时个人信息及企业招聘信息,学生可通过网络论坛等进行交流,共同发展。
(二)完善培训网络。在培训阶段,与农业、科技、人事和社会保障、教育等部门配合,动员、组织、引导大学生参加有针对性的培训,在学校内开展第二课堂,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
1、提高创业意识。通过座谈会、报告会、论坛、创业大讲堂、创业沙龙等形式引导大学生提高创业意识,培育具有大学生特点的创业文化;组织大学生创业之星评选,成立大学生创业明星事迹报告团,宣传树立大学生创业典型,从而带动更多大学生向典型学习,成功走上创业之路。
2、开展创业培训。创业培训是提高创业成功率的重要举措。在培训中,要整合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创业指导课程的作用,让学生了解社会形势,提高创业激情,掌握创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
3、组建大学生创业导师团。由当地经济学者、优秀企业家、人事和劳动保障、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组成大学生创业导师团。通过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讲堂和创业导师与创业大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激发学生创业潜能,增强创业能力。
(三)拓展实现网络。在实现阶段,要发现确定重点帮扶对象(创业种子),进行指导,协调各职能部门(或企业)给予帮扶。
1、建立大学生创业项目库和人才库。一是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策划项目,通过引进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项目、大学生发明专利、社会商业项目,逐步建立创业项目库;二是要发现、培养、确定一批创业人才;三是适时青年创业项目,使人才、项目、资金得到有效对接。
2、建立大学生创业奖励基金。依托政府或社会力量,设立奖励基金,选拔和推荐创业项目,发掘和宣传创业人才,为有创业前景的优秀大学生提供物质支持。
3、打造大学生创业绿色通道。一是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实习基地和学士后流动站;二是争取当地政府、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的支持,简化大学生创业审批手续,降低创业门槛,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服务。
4、寻求金融部门支持。通过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等方式选拔创业人才和项目,为其争取小额信用贷款。鼓励吸引信息科技、文化创意等知识密集型企业入驻孵化基地,给予优惠政策,提供资金、场地及开办企业有关手续等方面的服务。
5、建立大学生创业导师团帮扶行动。对大学生创业者进行跟踪服务,着力解决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在实践中增强大学生创业能力,提高创业成功率。
(四)设立评估网络。在评估阶段,大学生创业导师团对企业继续跟踪指导,对大学生创业者进行评估,对有创业潜能的创业失败者再次提供创业支持,对创业成功的大学生帮助其发展壮大。同时,要对创业状况进行分析评估,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将信息分析数据反馈至监测、培训、实现网络,指导不同阶段高校毕业生创业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