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28: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阅读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阅读教学 低效 原因
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有教育外部的,社会的原因,也有教育内部的,自身的原因。内因是起主要作用的,我们不能总是怨天尤人,要多从自身找找原因。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在多种思潮的影响下,小学语文教师铆足了劲对阅读教学进行探索,也许是为了出“新”,为此出现了许多本末倒置的现象,导致阅读教学出现种种问题。
一、课件滥用充场面
在现代教育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多媒体以其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错又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时下,小学语文阅读课,尤其是公开课,许多教师都认为不用课件就不是一堂好课,有些地方赛课,不用课件就评不上奖。在课件热闹的氛围下,无论哪一级别的公开课,只要有条件的就一定会用课件,而许多课件无非起到了小黑板和挂图的作用;有些课件做得花里胡哨,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如复习课文中的词语,一位教师利用课件将其做成各种各样的鱼,教师点击之后就出现一个词语,然后请学生读词语。请问教师如此兴师动众有必要吗?不就是读词语吗?直接读不就行了吗?简单问题又何必如此复杂化?在平常阅读教学中,不用课件或少用课件就能达到同样效果的,还是应该不用或少用课件。毕竟制作课件成本较高,既费时又费力。
另外,小学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有着本质的区别,它重视学生与文本对话,通过学生的阅读、品味、理解、感悟产生独特体验。课件使用不当,反而有碍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课件只能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应成为充场面、讲排场的手段。课件只有有利于解决阅读教学的重难点,实实在在为学生服务才能显出它的价值。
二、活动花俏迷人眼
由于语文新课程对跨学科的重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便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如画、唱、跳、演等等,可谓是十八般武艺全用上,煞费苦心,弄得人眼花缭乱。好好的语文课变成了表演课,课堂是变得热热闹闹、学生也学得“不亦乐乎”了,可这样的语文课还姓“语”吗?学生的语文素养能提高吗?
如理解“高耸、低陷”“山峰、山谷”这几个词时,让学生拿出笔在纸上画一画,再在图上标一标,无需多言,学生便能一目了然,像这样省时又高效的学科间的整合才是必要的。学科间的整合也应注意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开展和语文无关的活动,阅读教学将失去自我,成为表演的舞台。语文教学是要开展一些活动,但是花架子、和语文学习无关的活动不应充斥我们的课堂。
三、不甘冷场放声读
现在的语文教学课堂,朗读之风盛行。教师采用自由读、分组读、齐读、对读、引读等各种形式的读。为了表现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教师花大力气引导学生放声读。尤其是公开课,教师生怕课堂静下来出现冷场,于是读大多采用出声读的形式,“书声琅琅”成了他们课堂值得炫耀的亮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理解。”默读有助于学生用心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无声对话,有助于学生产生独特的体验、迸发思维的火花。学习课文,放声朗读一般来说放声朗读应出现在刚接触课文或对课文有了自己的理解感悟后。对课文有了自己的理解感悟后再放声朗读是为了通过有胜于言体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而要想真正进入文本、产生自己独特的体验,最好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默读,对高年级学生尤其如此。让学生学会静思默想、让课堂暂时“冷场”吧!
可以说,默读能力对于生活在信息量与日俱增的现代社会中的学生来说比朗读更重要。现代人必须善于默读,善于在默读中思考、比较、鉴别。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呼唤默读教学的回归,让学生学会静思默想,让学生成为富有文化底气的读书人。
四、作业被挤出课堂
虽然上级三令五申要为学生减负,但小学生仍普遍感到课业负担过重,这与我们的阅读教学有一定关系。有的教师唯恐学生这里不懂那儿不能理解,于是一些自认为是精华的句子左分析右讲解,放弃了让学生背诵积累的时间,低年级的孩子写字不能在课堂上完成,导致一些孩子的字间架结构不正确,学生握笔姿势不正确。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教师开始布置作业。这作业便成了孩子可见娱乐的“死对头”,它占去了孩子玩耍放松的大好时光。虽然孩子人在教室写作业,可心早已飞到了教室外。学生的作业由此造成了字迹潦草、正确率低下等后果。最好的办法就是在阅读教学中穿插几分钟做作业的时间,或在课堂上留几分钟写作业的时间,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写字作业一定要在课堂上完成,在教师的行间巡视下完成,让每一个孩子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课后就留给孩子们多看看自己想看的书吧!
五、教师无视学生阅读自主性
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我们每个小学语文教师都要牢记小学语文教学是母语教育,我们肩负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亮丽的底色,让小学语文课堂真正回归本质吧!
【参考文献】
[1]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秘书处编著.《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森林里住着很多小动物,他们经常在一起快乐地玩耍。小猴和小鹿就是一对朝夕相处的好朋友。
有一天他们俩碰到了狮子,狮子想吃了它们。小鹿对小猴说:“这里也没有树,你快骑到我的背上来,我帮你逃走。”小猴就骑到小鹿的背上,小鹿跑得可真快,他们终于脱险了。
过了几天,小鹿在去小猴家的路上又碰到狮子,狮子说:“今天我看你往哪跑?”小鹿跑得可不慢,可一条大河挡住了小鹿的去路。小猴刚好划着小船在钓鱼,他大声喊道:“不要怕!我来救你”小鹿跳上船后,小猴把船划到河中心,他们又脱险了。狮子看了也没有什么办法,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1.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灰溜溜
A.liū
B.liú
2.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朝夕相处
A.zhāo
B.cháo
3.选出下面这些词语的反义词。
朝夕相处( )
A.朝夕与共
B.天涯相隔
C.日久天长
4.选出下面这些词语的反义词。
灰溜溜( )
A.灰蒙蒙
B.兴冲冲
C.笑嘻嘻
D.乐呵呵
5.选出下面这些词语的反义词。
快乐( )
A.痛苦
B.开心
C.难过
D.高兴
6.选出下面这些词语的反义词。
脱险( )
A.危险
B.遇险
C.平安
D.逃脱
7.小鹿怎样帮助小猴的?
A.小猴刚好划着小船在钓鱼,他大声喊道:“不要怕!我来救你”小鹿跳上船后,小猴把船划到河中心,他们又脱险了。
B.小鹿让小猴骑到自己的背上, 然后飞快地跑,他们终于脱险了。
C.小猴和小鹿一起想办法把狮子吓跑了。
8.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A.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教学模式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课改中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性质、目标、模式等各个方面给出了指导性的规定。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在现阶段教育制度及教学环境的制约下,还有每位初中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教学活动的不同理解下,造成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着大量问题,严重偏离了新课改的要求及语文教学的性质、目标。总体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阅读教学主体角色错位
调查我国当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发现阅读教学主体角色错位现象广泛存在,在一些经济与教育不发达的地区尤为突出。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完全凌驾于学生之上,主导整个教学过程。当前,多数学校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选择阅读素材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吞咽”;教师设计好阅读线路与框架,学生只好循规蹈矩、“八股式”地吸纳;更有甚者,有些教师竟然将阅读教学简化为“老师读读、学生听听”,好一点的会“老师再讲讲、学生再听听”。如此,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在教学主体角色完全错位的情况下,缺乏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过程,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勤于思辨,阅读教学就像一潭发霉、发臭了的死水,没有生气、让人窒息。在完全被动,甚至是“左耳进、右耳出”的情况下,原本可以开拓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理解与分析能力的阅读课,成了学生的负担,泯灭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潜质。
2.注重应试教育,忽略素质培养
语文素质教育一个重要观点在于“大语文教学”,“以学生阅读为主、教师辅助导引,教与学相得益彰”的阅读教学模式是实施“大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然而,在“以题代读,强调应试”的阅读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掌握与否取决于该知识点是否被教材所选用、是否在教师所选用的章节内、是否是例行的考点。如此的阅读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效果寥寥。显然,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与变革,势在必行。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改进的策略
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上存在的两大问题,在改进的对策上我们也应该从两大方面入手,有的放矢。
1.转变语文阅读教学主体角色,将主动权交给学生
首先,各级教学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员以及广大语文教学从业人员必须切实转变观念。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在于拓展广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其学习热情、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进而提高其综合素质。其次,在端正观念与认识的前提下,由各级教学主管部门组织广大语文教学从业人员,展开广泛、深入的阅读教学教法方面的研讨活动,探讨如何有效实现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从传统“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向新型“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发现先进、树立典型,必要时组织年轻有潜力的语文教师到语文教学先进地区、先进单位“取经”。然后,以点带面,推动我国语文阅读教学新局面的形成。
2.改进教学方法,注重素质教育
首先,改变传统阅读教学方法,结合具体教学系统要素与环境特征,对教学方法做持续改进,在变化中求活力、求效果、求发展。对此,首先要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方式、方法进行灵活设计,摈弃传统“满堂灌”式的教学法,抛弃“中心思想”加“段落大意”再加“字、词、句讲解”“三段论”式的教学模式。
其次,被动阅读与主动阅读相结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倡中学生的主动阅读。这不是说,被动式阅读一无是处,没有意义。相反,以教师为中心的对中学生而言的被动阅读,具有“师傅领进门”的作用。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提示与分析,使学生对阅读技巧与技能的掌握有更进一步的理解。教师在启发学生阅读时,应当充分挖掘作品内涵,激发其探究热情,使之能主动阅读,常读常新、乐于思辨。对于教材中的泛读课文以及课外阅读素材,要将更多的主动权放给学生,给他们自由发挥、自由成长的一片天地。
关键词:阅读教学;兴趣;问题
一、阅读教学实践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语文教学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同时还能为数学、物理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有力的帮助。如果学不好语文,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会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成绩,对于学生总体成绩的提高具有一定辅助效果,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人们往往会走进以下误区。
1.把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放在应付中考上
由于语文阅读在中考语文试卷中所占比例的逐年增加,所以,语文阅读教学成为语文教师教学中最关注的问题,但是教师往往抱着以应试为主要目的进行语文教学活动,忽视教学主体,不管学生是否全面理解了原文精髓与思想感情,就把学生从文本中脱离出来,在教学中以老师讲授为主,不管学生是否理解,也不管学生对学习内容是否感兴趣,特别是对于中考试卷上出现频率较高的文章,对此类文章的分析甚至达到了没完没了的程度,还有的教师为了应付中考还总结出了一套答题技巧,为了训练学生的答题技能,完全不理会学生是否理解了文章的意与情,而是让学生按照教师编制的答题模式解答阅读问题,忽略了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与学生的情感体验。
2.肢解教材
在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法陈旧,不能及时地吸收新的教学技能,教学模式固定,将语文教学直接分为若干流程:第一步为正因释词;第二步为层次划分;第三步为概括中心思想;第四步为写法分析。经常使用这种模式会使学生逐渐生出厌烦之心,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扼杀了学生对语文阅读学习的兴趣。
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支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才可以使学生自觉地进行阅读,并且在阅读中得到启发,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教师可以推荐一些符合学生阅读特点的经典文学作品如《西游记》《海蒂》等,让学生被书中人物感染之余产生继续阅读的兴趣。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报纸、杂事上刊登的受到广大读者欢迎与好评的各种题材的优秀作品,指出他们的优点,让学生在阅读中细细地品味,激发学生与作品间的共鸣,让学生在爱上阅读的同时也使得学生的鉴赏能力得到提高。
当学生体会到阅读的快乐之后,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优秀作家的写作技巧,并对其写作技巧进行有益的借鉴,教师要对此进行指导,如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完作品以后写一写读书笔记或者读书心得,也可以在原文的基础上对原作进行改、续、扩等写作,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使语文知识得到活学活用。
学生阅读能力总体水平的提高不是短时期内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同时也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积极有效的办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个性得到张扬。
一、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另一方面是学生。
(一)教师教学的问题。
1.教师阅读教学观念比较落后,追求的教学目标比较片面。教学生,应该是教方法,让学生成为一个会思考、有智慧的人,而不是只会死记硬背的机器。2.阅读教学形式僵化。学生阅读的内容大部分是老师指定的书目,忽视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没有重视学生的个体兴趣。3.老师对学生阅读结果评价单一,不具针对性。对于学生来说,最大的肯定是老师的夸奖或认可,阅读教学虽然日益被重视,但对于它的评价机制却没有受到重视。
(二)学生自身的问题。
1.阅读兴趣不高,不想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和家长都片面地认为,阅读指的就是把自己手里的那本语文书读透。他们注重的是上好语文课,答好语文卷子,取得好成绩。2.不知道怎么读。学生在拿到名著的时候,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写作思路等深层次原因不感兴趣,只是按老师的要求硬着头皮读情节,最后只知道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积累了什么好词好句,对文章的思想价值毫不在意。3.静不下心读。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会一下见效,因为得不到及时的回报,学生往往坚持不了多久就放弃了。
二、解决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在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上至为重要,应该让学生爱上阅读。最有效的方法是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的环境,可以专门设置一节阅读课,让学生把自己的课外书带到课堂上,老师也可以准备一些书,然后大家一起阅读。每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安心阅读,互相交流,定期阅读的效果会很明显。在课余时间,还可以组织学生举办读书角活动,慢慢让学生由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阅读。
(二)教师改变阅读教学策略,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
阅读课堂上,老师可以先讲讲自己的阅读方法、阅读过程和阅读中出现的问题等,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感染学生。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如果能旁征博引,让语文课变得积极活跃起来,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好处,学生也会不知不觉对阅读产生兴趣。在阅读课上,要让学生自由发挥,讲讲自己的阅读生活。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阅读,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阅读,是精读、略读还是浏览,对于不同的读物要用不同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提问
问题是教学过程中师生沟通最基本的形式,教师借助问题可更好的引导学生思考。同时,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教师及时反馈,能较好地促进教学策略的调整,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而奠定基础。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文本探究,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要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阅读状态,从而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独特的体会和感受,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基础。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结合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多媒体、故事、话题等多种方式来创设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情境中以问题为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
如在《枣核》的教学中,教师多媒体播放歌曲,引导学生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由“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引出“枣核”。设问“枣核与‘长江长城黄山黄河’比真是微乎其微,为什么以‘枣核’为题呢?”由话题而引入探究。再如《最后一课》的教学中,由故事引入,导语如“小学升入初中;升年级换老师,你有没有印象最深的最后一课呢?讲给同学和老师听听。”然后以问题“课文最后一课与同学们的有什么不同呢?”为过渡,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深入文本阅读。
不难看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多种导入方法是交互应用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快速进入到阅读过程中。
二、明确学习目标,初步感受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接下来就是需要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本,从而为合作探究奠定基础。
在初步阅读过程中,教师的问题要仅仅围绕目标而进行,如在《散步》的教学中,理解文章的人性美是本文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初步阅读中,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就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最后一课》的阅读中,从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表现和心情,看出小弗郎士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小弗郎士赶到学校后,发现学校和课堂里出现了哪些异乎寻常的情况?这些情况说明了什么?韩麦尔先生宣布坏消息时,连用两个“最后”,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朗读时语气是否应该有区别?这时,小弗郎士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有这些变化?再如《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钱学森归国遇到哪些险阻?最后怎样归国?这件事与中心有关吗?课文详写的是哪件事等问题是初步阅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在阅读中形成自我构建,从而为合作探究奠定基础。
三、逐层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课堂总是遵循由低到高,逐渐发展的规律的,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总是通过不同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在解决前一问题的基础上进入后一问题的解决过程,进而引导学生逐渐去理解文本的内涵。因此,在阅读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在《明天不封阳台》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后明确本文叙述了“我”家由于一只鸽子的来临而决定不封阳台的事情,揭示了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表达了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提出问题“文本围绕什么话题展开的?”展开讨论,教师明确是否封阳台。提问“关于封不封阳台,文中‘我’的情感和态度都经历了变化,快速阅读课文,整理出我态度变化的情况。”讨论后明确“明天要封阳台――明天还封阳台吗?――明天先不封阳台。”提问“从封与不封,我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因是什么呢?”(①为什么“明天要封阳台”:阻隔住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②后来为什么对封阳台产生了怀疑?“明天还封阳台吗?”原因:①对鸽子的同情、忧虑;②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③最后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又是为什么?(为了可爱的鸽子不受到惊扰,为了儿子能有一个新结识的“朋友”,也为了它带给我的那一片恬淡和谐的思绪。总之,明天不封阳台主要原因就是能亲近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最后小结儿子――儿童对小动物单纯地同情、喜爱;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的思考。
从该案例中也不难看出,以问题为引导,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讨论、交流,教师要及时基于反馈,然后总结归纳,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的内涵。在学生讨论、交流中需要注意,教师要引导学生发言围绕文本内容而进行,不能太过自由,学生所表达观点要做到“有理有据”,尤其要注重从文本中找到相关的句段来作为观点的证明。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以学生的兴趣激发为出发点,在目标的引导下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内涵,在问题的引导下,让学生合作探究而理解问题,以师生互动为基础,促进学生知识的构建,对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张建国: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和模式[J],中学教学参考,2011年25期。
一、 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学中没有真正地运用对话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向学生简单地传授一些生词、文本的中心思想及一些写作的方法技巧等,还是使学生、教师与文章创作者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精神碰撞与交流,这三者在精神及思维上的内在的契合和沟通,是学生自主发现与探索的过程。
但是在我国初中语文实践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把对话教学真正运用其中,而是死板地、教条地搬来了“对话理论”,违反了该理论的内涵及实质,最终还是没有摆脱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在激烈的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的思考,而仅仅是迎合教师的要求,从文本中寻找一些根本不需要思考的答案;另外,学生在进行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在看似提出了自己颇具新意的观点与想法时,其实大部分是偏离了课程设置的初衷,没有真正地理解课文的内涵,从而使课文丧失了对于学生的教育意义。
2.教学中文本阅读缺失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对文本内涵的浅薄分析或者是肆意地扭曲,而我国新教学标准要求的创新、自主,并非是由学生随意地脱离课本的知识与内涵去挖掘去理解,而是要求教师与学生在尊重文章创作者初衷的基础上进行思考与创新。另外,现代化的多媒体信息设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多媒体作为现代化教学最主要的辅助工具,因其形象生动性、丰富性与及时性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变得丰富多彩,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减轻了教学的负担,但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在使用多媒体进行语文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失去深刻的语言理解及情感体验,使学生与文章之间的“对话”就像过往云烟一般瞬时埋没在人们的视野中,使我们不得不承认,现代化的鼠标与键盘永远也带不来毛笔与课本的感觉。现代化的多媒体信息设备的滥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自我感知、 体验、 想象、 创新的能力,对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影响。
二、 改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关策略
1.完善初中语文教学评价体系
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并在该理念的指引下重新界定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进一步强调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与语文素养的培养,使语文阅读教学的归宿变得更加明确,而要实现这些目标,最主要是完善初中语文教学的评价体系。首先,要建立语文阅读能力型评价指标,将语文课程评价从选拔的功能转变为促进教师、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使教学实践得到改进的功能。这里的评价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认定功能进行了弱化,而强调了评价对于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改进的功能。这种评价体系还有效减轻了学生与教师在应试教育中的压力,增强了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兴趣。
另外,将评价的重心由结果转为教学过程上。以往我的教学评价体系往往将重心放在学生的分数、学习结果上,而这也直接关系到教师的绩效与评优等各项切身利益。新的教学要求下,语文教学评价体系应弱化对学生分数的关注,将重点放在教学的过程上,减少师生对分数的依赖,使教师与学生都从应试教育分数的阴影中走出来,将精力真正放在语文阅读能力培养上。最后,使教师与学生都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但是这两者往往在评价体系中被拒之门外,使教学评价有失公允。
2.发挥 “对话教学”的实效性
构建民主平等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进行自主思考、创新,能够对文本信息进行理解、挖掘与反思,同时教师作为一位引导者还要注意避免使学生进行漫无边际的思考,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玩笑的场所。总之,教师要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为学生搭建起其与课本之间的桥梁,使其能够更好地对课本知识进行思考、理解与创新。
语文文本阅读不仅仅是向我们展示一些简单的文字,更是向我们展现创作者思考与情感的体验。这就要求学生与教师从多角度、全方位对文本进行理解与思考。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真正理解“对话教学”的内涵,发挥其实效性,才能使学生、教师与创作者在精神、情感上产生共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理解语文文本,进而达到预期的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春雷跟柳树说话了,
说着说着,
小柳树呀,醒了。
春雨给柳树洗澡了,
洗着洗着,
小柳枝哟,软了。
春风给柳树梳头了,
梳着梳着,
小柳枝啊,绿了。
春风跟柳树捉迷藏了,
藏着藏着,
小柳絮啊,飞了。
柳树跟柳孩子们玩耍了,
玩着玩着,
小朋友们,长高了……
1.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B】。
玩耍
A.yào
B.shuǎ
2.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A】。
洗澡
A.zǎo
B.cāo
3.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A】。
柳絮
A.xù
B.xū
4.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B】。
捉迷藏
A.zàng
B.cáng
5.选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C】。
软( )
A.柔
B.弱
C.硬
6.选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B】。
醒( )
A.昏
B.睡
C.硬
7.选择题。
这首诗歌采用了什么写法【B】?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8.多选题【ABC】。
春天到了,大自然有哪些变化?
A.柳树发芽了。
纵观五、六年级的人教版教科书,其内容安排凸显了“阅读教学”的特点。以五年级下册为例,第五组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让学生在改编的名著中感受蔺相如、诸葛亮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感悟写人的方法;第七组安排“作家笔下的人”一组课文,其意图也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这是本组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基于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安排,命题时应加强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言语特点、表达形式、篇章结构,还应全力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关于阅读题的命题方法很多,怎样才能做到科学、优化,实现检测阅读习惯培养、促进阅读方法运用的目的呢?这是命题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课内阅读,夯实基础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选择的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文中优美的词句、精彩的语段、优秀的诗文都是课内阅读的经典范例,因此,“阅读”的命题首先应立足课内。
例如:《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内容略,五年级)题目:_______________
(1)这个片段主要写了_____ 的情景。摔跤前,嘎子和小胖墩势均力敌;摔跤时,起初,嘎子仿佛 __________;比赛中,嘎子跟小胖墩揪在了一起;最后嘎子_______________。
(2)“起初,小嘎子抖擞精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这个句子是对嘎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认识了一个 _____的嘎子。
(3)“下冷绊子”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文中说的“_____”,现实生活中常常比喻 __________。
(4)本文的语言表达非常有特色,如“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等运用了_____修辞手法,把嘎子比做了__________,我感受到了嘎子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我还会找出一句来好好体会:_______________。
这个片段选自《人物描写一组》,是人物描写的经典,要求感受嘎子、王熙凤、严监生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第一题,让学生从整体感知本文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的,嘎子在每个环节的表现如何,通过概括全文的内容、概括每个层次的内容,考查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及概括能力,又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实际上也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方法;第二题,考查学生对几种人物描写方法的掌握情况,其实是提示学生人物的形象就是通过对人物的神态、心理、行动等进行描写来塑造的;第三题,关注文本的语言特色,灵活体会其表达效果;第四题,先引导学生感受本文语言表达的魅力,再让学生从文中另找一个句子加以品读、体会,由扶到放。
二、课外阅读,学以致用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阅读的考查如果结合学生的课外阅读,不仅是对课外阅读的一种检测,也能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课外的积累。
例如:《对一朵花的微笑》(内容略,六年级)题目:
(1)第一眼看到《对一朵花的微笑》这个题目时,我最想提的一个问题是_________。
(2)仔细读了一两遍后,我大致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第6-8自然段,我一边读一边思考:到底是什么让作者“忘了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新叶欢欣和激动”呢?
(4)读完全文,我对“对一朵花的微笑”也有了自己的理解: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置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265-02
什么是“教学主问题”?余映潮先生认为,所谓教学主问题就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和剂,在教学中显现一以当十的力量。
在阅读教学中,精巧有力的主问题能直指文章要害部位、简化教学程序,能让学生顺藤摸瓜理解文章真意。要达到如此效果,“主问题设计”必不可少。主问题设计就是用精少、实在又灵活的问题来激活课堂,贯穿教学过程,精练教学内容,直指教学重难点,对于构建高效课堂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撑起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片蓝天。事实上,初中语文课堂主问题的设置是应具备一定技巧的。
在讨论设计技巧前,笔者以为应首先弄清楚主问题设计的三大立足点。
一要倾听文本。倾听文本,深研教材是精心设计主问题的基础。因为设计主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化繁为简地安排课堂环节,使教学内容更易让学生参与和接受。这个过程,是教师逻辑性、创造性、艺术性的体现,也是一个对教材是否深研的考验。教师浅读文本,必然导致浅问题。教师只有深读文本,吃透教材,审透了文本的精神内核,才能设计出符合文本精髓的主问题来开展教学,引导体验,组织交流活动,使阅读教学有深度,有充沛的活力。美国教学方法专家斯特林・卡尔汉认为,设置主问题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可见,能否恰当地提出文章主问题,也是教师专业素养高低的反映。
二要倾听学生声音。教学主问题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去设置,要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让学生享受学习语文的过程。阅读课堂的主问题本身就是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活动,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支撑学生学习语文的擎天柱,是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殿堂的阶梯。所以,设置主问题必须了解学生对文本的实际认知水平,对文本学习有怎样的渴望程度,了解这些后再设置的文章主问题才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遥远的救世主》中的名言:“只要不是我想自己学悟到的,你给不了我,给我了我也拿不到――只有我自己觉到悟到的,我才有可能做到,能做到才是我”就真实地反映了这一点。教师要想唤醒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只有放下身段去倾听学生的心声,才能让学生爱学、会学、学会,这才是设置主问题的关键着力点。
三要富有启发性。《礼记・学记》中提出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的主张:“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说,教学者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考,诱导他而不处处硬拖着他,激励他而不时时硬压他;给他点明解决疑难的“诀窃”,而不是把现成的答案灌输给他。这段话正是我们课堂提问必须遵循的启发性原则。课堂教学是否有启发性不在于提很多问题,而在于既能精准的把学生引人“愤”、“悱”的状态,又能使学生走出“愤”、“悱”的教学方式,这才是真正的启发式教学。
弄清设置阅读主问题的基本原则后,我们继续探讨设置阅读主问题的技巧。
首先,抓文章的关键词句来设置主问题。文章的关键词句也可称为“文眼”,它们是文章的窗户与灵魂,这些精彩的词句在文章内容上和结构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文章的主问题就可以设计为分析这些关键词句的含义或作用,因为弄清关键词句直接有助于把握文章要旨,探索作者布局谋篇的写作技巧。如教学《我的第一本书》(8年级上册)这篇散文时,该如何设置这篇文章的主问题?笔者认为此文虽长但它是自读课文,学习难度适中,所以不能设计太多零散切入口,但浮光掠影式浅尝辄止的一带而过也不好,因为孩子们对人生第一本书这个话题感兴趣,本文对于教育孩子们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也有教育意义。因此,笔者采取的是较高效的一种学习方法,找到本文最重要的一个词句,只为学生撕开一个可以深入的切入口。但这个切入口必须反映出这篇自读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目标,才会有实效性。本文着重表现对儿时浓浓亲情和深厚友情的怀念,启发人们要珍惜生活的幸福。因此,学习本文应抓住文末总结句:“人不能忘本”,把理解它的含义及作用作为本文的主问题。因为从“本”的含义上深究,就能让学生了解“本”的含义有根本,人生中最有奠基作用的东西,再引到文中“本”也指父亲亲手为我和乔元贞修补的国语课本,引伸到作者在当年的苦难生活中对温暖亲情、友情的美好回忆,引发学生联想在生活中对这句话的理解和对现在幸福生活的珍惜。而且,这个关键句在结构上也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还照应了文章标题,也映衬课文首段“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思索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这样层层深入分析下来,一个课时就能让学生们有充分的时间探究课文的重难点,避免了满盘皆问,师生疲于奔命却如隔靴搔痒、效果不佳的局面。所以,抓文章要害处词句是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捷径。教学这类有文眼的文章,只要老师慧眼识窗,破窗而入,设计好主问题,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就像庖丁解牛,轻松自如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设置主问题不仅可找现成的关键词句,也可自己谋取,但应注意体现文体特点。如学习诗歌《泊秦淮》时,我们先注意到新课程标准对诗歌学习的要求是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体会感悟我国诗歌深邃的意蕴、文辞和风格……那么,应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其深远的意蕴、丰富的情感呢?曾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而学生对本诗的积累和认知都不充足,理解这首诗感情的那个小小的切入口在哪里?思来想去,笔者找到了“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恨”字,围绕“恨”,“遗憾之意”笔者提出了三个问题:一谁恨?(是商女还是作者?)二恨什么?(南朝陈后主亡国的旧事、唱花的商女还是晚唐听唱歌的那些统治阶层?)三为什么恨?这样层层追问诗歌内在的逻辑和原因,就能体会到作者是在借古讽今,表达作者对腐朽堕落的封建统治者的强烈批判和满腔的忧国忧民之情。再如学童话《皇帝的新装》时,笔者以为可从生动的情节入手,像学习小说一样,先让学生拟出“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议新装”,然后再分析人物形象,归纳全文中心思想,即对虚伪、愚蠢昏庸、自欺欺人的丑恶人性的批判及对真诚善良美德的呼唤。这样讲也能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对童话体裁会止于老师给的概念即儿童文学的一种,善用夸张修辞表达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或赞美,对童话的主要写作特点“夸张”缺乏充分的感知。所以,笔者觉得本文设置的主问题应是:这篇文章哪些地方用了夸张的写法?有什么作用?通过学生自主探寻也能轻松地弄清故事情节,还能深入地理解统治阶级的丑陋嘴脸,体会小孩纯真的童心,洞悉作者的写作意图。所以,笔者以为文体不同,教学要求不同,设置主问题也要随之而变。当然,抓住文体特点设置主问题也易于让学生形成解读这类文章的能力。
第三,主问题应体现课文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作家深邃思想的光辉更灿烂。如学习《最后一课》,对于这篇小说的人物性格,反映的爱国主题,学生并不难理解,但涉及文中法国语言时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齑竺诺脑砍住保对这个关键句子的深刻内涵,有学生能够理解到它反映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的热爱,也有学生能理解到这句话阐述了学习法语就能摆脱普鲁士统治的道理,但大多数学生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需不需要再深入推进呢?这时我认为,此句包含了法国语言不仅是一个交流工具,还是法国人民归属感的载体,更是团结法国人民的纽带,打击普鲁士的致命武器!这是法国作家都德深邃思想的闪光点。于是,笔者继续引领学生探讨这句话的深刻内涵,追问了一个主问题:语言不就是一个交流工具吗?既然巳经占领了土地,为什么普鲁士一定要强迫被占领地的学校必须教德语呢?这一问题马上激起了学生研讨的兴趣,深入挖掘,最后引北大著名国学大师袁行霈教授的话作结:“一个民族的毁灭,不在于土地的沦丧、生命的消失,而在于文化的衰亡”。都德其实在借韩麦尔之口告诉我们:延续本民族的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根本,而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这是作家用真理光辉在照亮我们的心灵。毫不夸张地说,优秀的作家都是擎着真理火炬的天使!老师能让孩子们在感受经典名篇的同时,还能触摸到伟人思想的光辉,让名人的风采在心中闪耀,这是多么美好的事啊!
结语:阅读教学教无定法,设置阅读课主问题的技巧也还有很多,但无论如何,目的只有一个,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如果通过对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置,能有效简化教学头绪,使教学内容单纯而又丰富,明析而又细腻,使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发掘潜能的空间,而不是在层出不穷的问题中乱转,丧失对语文阅读课的信心则于愿足矣。
作为一名教师,我每天带着学生在知识殿堂中漫步徐行,在文艺海洋中尽情遨游,在时空交替中贪婪地吮吸着知识结晶的甜蜜醇香,感悟着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思索着新课改的势在必行,探索着适合现代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通过探究和教学实践活动,我深切地感悟到: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师最感棘手的事,也是学生最感头痛的事,尽管我们的教师兢兢业业,呕心力血,学生刻苦努力,一丝不苟。但学生的阅读成效始终不尽人意。原因何在?据我观察、调查和平时教学实践得知:学生缺乏正确的阅读方法。具体表现以下六点:
一、只读不怀疑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颐曾说:“学者先要会疑。”朱熹也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试想,如果李时珍不怀疑前人留下的药方记载,怎会爬山越岭,尝遍百草,给我们留下珍贵的遗产——《本草纲目》呢?
由此可见,读书贵在有怀疑态度,怀疑精神。但是我们大部分学生在阅读时,对书中所写内容,深信不疑,全盘吸收。从来不曾想想,也不敢想想书中的内容是否正确,如果长此以往,我们怎能超越古人,超越自我?
二、只读不思考
大部分学生在阅读时,不曾怀疑,也不敢怀疑,因而也就不愿思考。其实,阅读是思考的先导,而思考又是阅读的动力。没有阅读做先导,我们的思考漫无目的;没有思考做动力,我们的阅读停滞不前。可见读、思密不可分,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只有把读和思结合起来,边阅读,边思考,才有所收获,有所创新,把书中的知识真正吸收,消化,把别人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也就达到了“博采天下知识为我所用”的目的。
三、只读不发问
阅读时,如果不疑,不思,如何谈得上问,又凭借什么发问呢?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一部分学生由于种种顾虑:爱面子,不懂装懂;无所谓,不懂就不懂;胆量小,害怕别人不告诉……造成这些学生有疑不问,囫囵吞枣,阅读收益不佳或无收益。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矣!”不都告诫我们应该有虚心请教、严于治学的态度和精神吗?
四、只读不感悟
悟,是阅读者达到的较高的境界。但是,我们的学生由于阅读目的“不纯”:有的为了消磨光阴而读书;有的为了装潢自己而读书;有的为了应付差事而读书……悟的境界几乎难以实现。大作家巴尔扎克的小说《幻灭》有一句名言:“真正懂诗的人会把作者诗句中的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这句话虽然说的读诗,但是完全可以看作是对一切阅读文本的感悟与创新。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其题目为什么在“于勒”的前面加上修饰语“我的叔叔”,而不直接把题目拟为“于勒”或其他什么?经过一番联想、想象、感悟和拓展,你会发现这正是作者为了突出主题而有意安排:
“我”是一个涉世未深、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虽然他也盼望叔叔发财回来,但当他得知叔叔并不是什么百万富翁,也没有发什么财,而只是一个贫穷潦倒的卖牡蛎的后,竟不受父母影响,既仔细观察叔叔,心里默念叔叔,还给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这与父母的自私自利、冷酷无情、认钱不认人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个尚未受到腐蚀的孩子身上,作者寄寓着自己的希望和理想。我们读者只有通过精读,感悟到这一点,才真正读懂了这篇文章——《我的叔叔于勒》,读懂了作者莫泊桑。
五、只读不积累
在平时学习,尤其写作时,大部分人都会有同感:“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是因为平时很少读书,或者只读而不积累,等到要用的时候,才感到脑中空空,力不从心。其实,我们经常提到所谓的“神童”,如果后天不再勤奋学习,善于积累,刻苦钻研,到头来也将会步方仲永的后尘——“泯然众人矣”,变成一个平平常常的人。那些知识渊博的学者、大家,思维敏捷的诗人、辩论家,之所以文思敏捷,侃侃而谈,出口成章,无不是靠他们平时不断积累、不断提炼得以实现;更何况我们这些平庸的人,更应该边读边积累。
那么,怎样积累呢?
1.博览群书,随手动笔将有用的东西用圈、划、点、批、摘、记等形式记录下来,形成读书卡片、笔记、最后分门别类,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作文材料仓库”。也可借助于现代媒体,如电脑,把平时搜集下的素材储存在自己的文件夹里,便于随时查找应用。
2.名言警句、成语、歇后语……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珍宝,对这些珍宝,我们需要尽量多地强记熟读。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实现古人的:“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就必须边读边积累。
六、只读不写作
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中得到写作的知识。”诗圣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霍姆林斯基也说:“阅读,阅读,再阅读。”这样写作的素材就如涌泉一样充满甘露,永不枯竭。可见,要想获得写作的素材,阅读是源头;要创作出优秀的作品,阅读是基础;要检查阅读的成效,写作是归宿!因此,作为语文教育者,不可只让学生阅读而不注重培养写作,相反,应当在引导学生阅读积累的同时,适当地给予练笔指导,有意地培养他们的写作习惯,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技能。
储备必要的文体知识
必要的文体知识,也就是现代文阅读分析的常用术语。学生掌握了必要的文体知识,就好像找到了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的方向。必要的文体知识具体如下:
1.常用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2.常用修辞方法及作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
反问、设问、引用、对比、反语等。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设问:引起读者对……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
3.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象征、对比、衬托、渲染烘托、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设置悬念、前后照应、开门见山、动态与静态描写等。
4.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铺垫。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卒章显志;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5.语句在表情达意发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性格)、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思想感情上:善恶、好恶、褒贬
6.文体知识
说明类
说明文分类: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及作用:
举例子:运用具体事例真切地说明事物特征。
分类别:能使文章内容清晰明白,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特征。
作比较:能使被说明对象的特征更加突出,更加清楚明白。
打比方:能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下定义:能简明扼要的说明事物的特有属性,能增强科学性、严密性。
做诠释:对事物进行解释说明,更详尽充分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列数字:运用数据说明事物,使事物特征更具体确凿。
摹状貌:对事物进行多角度的描摹,具体形象的说明事物的特征。
说明文语言特征:生动(趣味性)、准确(科学性)
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在准确的前提下)
⑵.记叙类:
.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记叙的线索:具体的事物、事件的发展、人物活动、地点转换、时间推移、感情变化
.记叙的人称及作用:
第一人称:使记叙的类容显得亲切、真实。
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直接抒情,有时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不受“我”耳闻目睹的范围限制,不受时空限制,显得较自由,显得客观冷静,便于叙事和议论。
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⑤.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结局
描写的方法:
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铺垫蓄势,引出下文,推动情节发展
⑶、议论类
议论文分类:立论、驳论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
议论文的论据:事实论据(现实材料、历史事实、确凿的统计数据等)和道理论据(自然科学的原理、定义、公式、规律、法则,引用社会科学的经典论述、格言、警句等)
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驳论文)
掌握阅读解题的五步骤
通读全文,把握文意
(1)、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其方法是抓关键词(表时间推移、地点转化的词),抓关键语句(表过渡性句子,总领性句子等)
(2)、简要归结主要事件,整体把握文意,初步探究文章主旨(或看文章哪些语句跟文章的主旨有关)
2、细读题干,划区寻点。就是依据题意要求或题干指令,从原文中勾画寻找出读解的相关区间(如相关的章节、文段),再从中寻找出联系最密切的关键点(如中心句、重要词语等)
3、筛选提要。就是将前面找出的众多信息反复筛选,提取要点精华。一般常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清主次,辨析异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准确地筛选提取出符合题意的关键点和主要信息。
4、调整组合。就是对前面提取的文中要点或信息进行提炼、加工或转换。依据题干的不同要求,或稍加调整,组成简明连贯的文字答案;或重新提炼加工,转化为读者自己的话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