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

时间:2022-07-10 18:23: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阅读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阅读教学

第1篇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很悠闲地去旅游,去打开世界的一扇扇窗户,但每个人都可阅读,随时随地地观察思考着世界。阅读,就可以拓宽生命空间,拓展人生视野,让人摆脱平庸。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就是阅读教学。不仅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来培养,而且写作能力也有赖于阅读教学来奠定基础,逐渐形成。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每天都在进行着。随着课改的深入发展,阅读教学方式已发生深刻的改变,呈现了多元化的理解倾向。

该怎样认识阅读教学,怎样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呢?于永正老师提出“简简单单教语文”的要求,提倡要回归常态的教学,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要抛弃那些表面热闹、教者自我表现的教学形式,全身心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与终身发展着想,让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家园。这样的教学理念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反思机会。毕竟,我们不是经常执教公开课,平时也没有时间精心打磨一个个教学环节。在常态的阅读教学中,如何保证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更值得我们思考探索。

一、充分酝酿——山雨欲来风满楼

学生是喜欢阅读的。在教课外阅读时,当看到孩子们咬文嚼字的样子,我们肯定感叹:他们这么爱看课外书籍。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阅读的内驱力,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学会阅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并不怎么积极,更“怵”试卷或练习中的阅读题。

语文阅读课堂经常有这样的一些现象:开始导入时,有使用课件的,有交流资料的……采取种种办法试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兜了很大一个圈子,就是没能较快地让孩子接触课文;好不容易学生开始读课文了,正当他们渐入佳境时,教师则突然喊停,开始分析课文了;当该引导孩子阅读某重点课文时,教师又不引导其好好品读,而是提出很多问题让孩子回答,反反复复,孩子亦步亦趋,课文读得很不扎实。其实,新教材已为学生感受阅读乐趣提供了许多平台,我们既要善用新教材,更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们享受语文、享受阅读,让阅读课堂成为快乐的天地。我们没有必要操之过急,要放手让孩子们自由阅读,充分读通读透,为实现阅读交流垫好底子。

1.要舍得花时间,让孩子在课堂上充分地读。教师可以适当地做些引导,但以不干涉孩子自己的阅读为前提,最重要的是放手让他们充分阅读文本,与文本“亲密接触”,要留足时间,指导他们自读感悟,

2.在课堂上不要过早地介入孩子的自由阅读,但可以表扬读得入神的学生;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课文哪些地方使自己最感动,为什么;可以点拨课文有哪些地方写得十分有趣;可以要求学生读完一遍后,对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或受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随着学生阅读的进程,教师相机引导,给孩子们指导。这样,学生才不会觉得教师是在干扰他们的阅读,真的“沉”入文本中,享受到自由阅读的乐趣。当然,在预习时先扫清文字障碍,然后再进行自由读、默读等方式的初读,等到学生基本能理解课文内容后再进一步细读。读的方式要有变化,如男女生竞赛读、个别读、引读、分组读等。这时,无需问很多问题,目的是让学生一次比一次读得细、读得深,在读中感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激情感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学生是否能深情投入,很大程度上决定阅读教学能否深入。在课堂上如何让学生保持兴奋的状态呢?例如,教学《龙眼和山里红》时,当学到“圆圆羞愧极了,脸蛋真像山里红一样红了”一句时,教师这样展开教学:

师:还能像什么一样红?

生:像苹果、像灯笼、像红旗。

(教师要求把句子说完整)

师:人在羞愧的时候常感到脸红。你能用别的说法来形容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

师:她打算怎么弥补自己的错误?你想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吗?请你继续认真读课文,把有关句子画出来,看谁的答案说得最好。

(学生继续埋头阅读课文)

学生在预习时已经知道圆圆是个什么样的人,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知道了这个答案。这时,他们往往对课文不再有阅读的兴趣。教学时,我们要想到这一点,及时调整,使学生产生新的阅读期待——“怎样算得上讲信用?”利用它作为学生阅读的动力,使学生投入到阅读中去。这就提醒我们,学生产生了阅读期待,我们不是要去给这个期待以答案,而是要通过阅读期待引导学生投入到文章内容中去,使之保持“跳一跳摘果子”的激情。

又如,教学《我必须去》一文时,教师让学生学“必须”这个词,查字典知道意思,练习说话。学生通过读书找出课文中有两处“必须”。教师问:“两处的读法一样吗?”让学生读课文说原因。学生仔细读相关的段落后分析:“第一次是爸爸说的,用疑问的语气读;第二次是李丹说的,应该用很坚决的语气。”因为理解自然会产生感受,所以这也就成了品味课文的第一步。在教学中,呈现教材的方式、讲解的方法、引导讨论的方式都应该做到常中有变,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这样的阅读期待丰富了学生语言,提高了阅读能力,提升了阅读品位,使学生的阅读得到了升华。

三、渗透方法——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阅读教学时除了教学生品读和感悟外,还要慢慢渗透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常常囫囵吞枣,应付完成阅读要求,结果捡芝麻丢西瓜。因此,阅读方法的渗透势在必行。

1.学生读得高兴时,相机将自然段别优美的词、句、段进行圈点勾画,或者学生不理解,顺手做个记号,适当评讲。

2.摘抄优美的词、句、段于“积少成多”本上,经常翻阅,增加词汇量,感悟作者遣词造句和描写事物的方法,这对自己习作大有益处。

3.有些文章读后特别令人感动。这时候,可以将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写在笔记本上。这样既能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又练了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当然,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谈体会以说为主,在中高年级开始动笔写。在交流后,让学生摘抄、谈体会,进行模仿说话练习等,这些都能巩固阅读教学的效果。

四、链接课外——大珠小珠落玉盘

第2篇

“对话”,作为阅读教学的新形态,凸显着创造和生成。在对话精神的作用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的交流、真诚的沟通,互相借鉴、互相启迪,在合作的氛围中,共同创新、共同进步。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引导学生与课文进行对话、激发学生之间的对话和师生之间的对话,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文本是学习语文的依据,也是学习探究的对象。它不是静态的,正如左拉所说,“在读者面前的不是一束印着黑字的白纸,而是一个人,一个读者可以听到他的头脑和心灵在字里行间跳跃着的人”。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先留有充裕的时间给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没有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的阅读教学,就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就没有所谓的学生个性的培养。

首先,要引领学生理解作者的原意。阅读不是对几条抽象干瘪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的记忆,而是一种对话的过程,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尊重作者的立场观点,进入作者世界,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创作意图和表达方式,所谓“知人论世”,这样学生才能从文中更好地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尽可能准地理解对方的原意。

其次,创设对话情境引导学生沉入课文。课文就是一个敞开的文本,具有生命的灵性。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有力度与质感,可以容纳不同的见解,等待读者去把它开掘出来。教师应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对话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与文本对话的欲望和热情。比如创设问题情境。一个巧妙的设问,是一支点燃学生的火把。如教学伊始,教师便让学生看题目、想问题。学生抓住课题纷纷质疑:这个问题在文章的哪个地方?这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诱发了学生和文本问对话的渴望。有时,教师也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发学生探究精神,进而激发学生研读文本的热情。再如创设活动氛围。“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对于这些词句,学生理解内容比较容易,但要透彻地体会作者满腔的报国杀敌的热情,还有一些难度。可以在深入品读文本之前或者过程中,播放歌曲《精忠报国》作为引子或者背景音乐。在热血沸腾的旋律和歌者铿锵有力的声音的感召下,学生更好地感受了岳飞的“壮怀”。

再次,引导学生感受形象、感悟人生。教师要让学生目视文字,进而在头脑中产生画面,借助自己的经历、体验谈谈自己的感受,建构自己新的感悟、新的体验。“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生活经验、个体感悟等因素各不相同,理解角度、理解深度也不同,对于文本的理解必然有所差异。但只要是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真实体会,我们都应当为他们的发言喝彩。

二、激发学生之间的对话

学生对课文的阅读过程,是其认识、情感、思想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在学生与文本对话后,每个人所获取的信息丰富多彩,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也充满个性,产生的问题因人而异,因此需要与同学进行精神的交流,以达成共识。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除了引导学生与作品直接对话外,还应该对学生相互间的对话方式、方法给予适当的指导。

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全班性的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优生和差生间的互教互学等。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产生互动效应,或唤起认同,或触动联想,或产生争议,或激发疑虑,有可能得出更深邃、更新颖、更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感悟和见解。而教师也要以一个研讨者的身份,适时地、平等地参与学生讨论;作为交换意见的“桥梁”,使学生一方面善于表达自己,另一方面能够真正理解对方,从而进行辩论与合作,促进相互间的理解和沟通。

三、进行师生间的平等对话

从知的角度讲,教师和学生只是先知与后知的关系;从情的角度讲,学生与教师一样有着独立的人格、自由意志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享有舒展生命、表达自己的空间。因而,师生问的对话应是平等的,是双方精神敞开后的互动交流。

第3篇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一、积累阶段

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二、理解阶段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第4篇

【摘 要】“腹有香鹿香溢远,饱读诗书语自津”。“多读熟能生巧,勤练笔能生花”。这些经久不衰的致理学习名言,我们很多中学生朋友都耳熟能详,与其临渊羡鱼,何不退而结网?

【关键词】多读是基石;问题是航标灯

多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石,没有知识的积累见闻的拓展,心灵的升华,何谈良好的语感,何谈水到渠成,何谈百炼成钢?何谈在阅读教学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何谈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得在知识的无际天空放飞祖国的未来,放手让他们博览群书,在在阅读过程中搞精华,做旁白,谈感悟,做交流,绝不可扼杀孩子的个性,绝不可折断了孩子想象的翅膀。

问题是阅读教学的航标灯,导向轮。

问题要具有明确性,切不可含糊其词式下色国,导致问题太宽,且问题的提出要紧扣主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让学生在答疑释问过程中对主题的把握水到渠成。

有的问题提出当开门山,干脆利落,直奔主题,如《记承天寺夜游时》一文,文未“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一句中,文章文稿眼是“闲人”一词的含义是难点的突破口,“闲人”译文为清闲的人。把它与苏轼身遭贬谪仍情怀雅致如此,其乐观旷达胸襟自然浮于文面,让学生体味就此我们读出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放飞想象,收获成功,在学生稚嫩的回答中,于平淡中见奇崛,于细致处悟精神。

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一个过程,教师当针对对学生心理特点,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巧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活跃思维,开阔思路,如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文中对景物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藻中,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虽仅此一句,却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现,在教学中可采用增删法,原句改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藻中荇交横”行吗?在原句后增加“近处蛙声阵阵,远处蝉鸣啼”你以为合适吗?这样一来学生马上明确原句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体会到作者营造幽远空明的意境。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自然而然地了解到作品内容与主题。

问题有时还要有曲折性。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课堂提问若老是单刀直入,直来直去,也会防碍学生思维发展,若变换提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曲径通幽,从问题的侧面或反面来找思维的切入点。在教《我爱这块地时》设计下这样一个问题;同样是热爱伟大祖国?为什么作者眼含泪水,而我们面带微笑呢?学生要回答此问,必须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样不仅体味到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感,更会珍惜美好时光,热爱幸福美好生活,同时也懂得如何去品味一首诗,这一曲问的妙处,比直问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无法比拟的。

总而言之,阅读不止,问题不停,如何在教学去巧问妙问,问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问得学生忙悠悠,问得学生乐淘淘。这是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追求。

第5篇

第一个转向:阅读教学要走向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中高年级的很多课文,如果让学生多读几遍,内容并不难理解,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引导学生探究作者是怎么把这个内容写出来的,习得方法,迁移训练,学习语言。学语文首先是学语言,特别对小学生来说,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是小学语文教材的最基本的任务,而这种语言文字的学习重在人的积累和运用。

第二个转向:阅读教学要培养适切的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要增强课标意识、目标意识、年段意识,使所上的课是那个年段的,符合那一类课型的、符合那一种文体特点。课堂上落实三个维度学习目标,要既得意、得言、得法又得能。

第三个转向:阅读教学要在过程中,领悟方法

语文学习,要靠学生亲历亲为的语言实践。在教学中,老师不要过于强势,要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思考,读出自己的感受,提出困惑和问题,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老师要进行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指导,渗透方法,引导学生领悟方法,实践方法,形成能力。

阅读教学在教学实施上要力求哪四点突破呢?

第一、 突破“学跟着教走”,实现先学后教

教学前,教师依据文本解读、学情及目标,设计出“课前自主学习记录”,明确自学(预习)要求。“课前自主学习”一般可以从读书要求、字词要求、整体感知、重点感悟、质疑问难和资料收集这六个方面进行选择性设计。自学内容要具体化、便于学生自学操作。尝试自学过程是学生运用原有学习能力和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自主学习的结果,则为我们摸清教学的起点提供直观依据。

第二、 突破教学零起点,实现以学定教

根据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状况,课堂组织学生交流自学情况,摸清教学起点,在学生原有基础上进行教学。梳理学生的课前自学质疑问题,整合学生的问题,为实现以学定教、精读课好准备。

第三、 突破教学串讲问,实现能学不教

结合学生课前自学时的质疑问难以及教师的问题预设,进行问题的整合,引导探究文本,指导自学(圈点批注),落实课堂自学;在课堂自学的基础上,明确教学重点,质疑探究,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师生与文本对话。

第四、 突破教学重理解轻表达,实现文意兼得

第6篇

【摘 要】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在阅读,教师热衷于知识点的训练是语文教学出现的怪现状。语文教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语感的培养,语感的培养来自阅读。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读兴趣,建立大语文观,向生活学习语文。

【关键词】语文学习 阅读教学 语感培养 阅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055-01

一桌丰盛的饭菜,放在桌子之上,我们如何才能获取它的营养,这个问题很简单,连小孩也能轻易回答:吃下去!是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一口一口地吃下去。文章好比饭菜,读文章就好比吃饭菜。因此,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就在阅读之上。饭菜除了吃,文章除了读,恐怕没有什么终南捷径。可目前,语文教学表现出来的事实又如何呢?教师们热衷于条分缕析,今天一个序列,明天一个系统,还美其名为知识点训练。学生呢?耳朵支起来,眼睛睁得大大的,手中的笔不停地抄啊记的,这样做,就好比教师领着学生围绕饭菜团团转,教师不厌其烦地讲着饭菜的色香味如何如何,饭菜的营养价值如何如何,学生似乎没有好胃口,产生不了吃下去的冲动。一方面是分析饭菜,另一方面是听饭菜的分析,这就是目前语文教学出现的怪现状。

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何在?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目前语文教学忽视了阅读的功用。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语感的培养,离开语感学语文无异于南辗北辙,缘木求鱼。而目前语文教学恰恰看重的是理性分析,只盯着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这些概念,其结果呢?学生学了多年语文之后,读不成篇、写不成文仍大有人在,根本的一条,就是忽视了语感的培养。

语感从何而来?语感来自于阅读,就像游泳,必须先走下水一样,培养语感只能依赖于阅读。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大语文观,语文学习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引导学生向报刊电视学语文。在目前,可以断言,两耳不闻窗外事,是绝对学不好语文的。阅读兴趣的培养很重要,古人说过: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能够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自然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朗读、背诵、搜集整理材料、做读书笔记,不一而足。教学要注重为学生创设良好环境。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多读的机会。在课外,引导学生利用好图书馆、阅览室,让他们尽快体会倘佯其中的乐趣。如果学生长期沉浸在阅读的乐趣之中,让他们反复游泳体会、品昧、赏鉴,语感又何愁不来?语文能力又何愁提不高?反之,让学生沉溺于知识点中,题海中,缺少最基本的感知,就不必奇怪学生到头来读不会读、写不会写了。

所以,语文教学应把重心放在阅读上。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在于语感,培养语感的关键在于阅读。

第7篇

无论何种知识领域的阅读,均需要有扎实的文字基础,而文字基础的打造,必须经过长期的语文学习。学生时代语文课堂上的几十分钟,只是占漫漫人生的一粟,人类拥有的知识,更多是课外阅读学习到的。可以说,阅读与语文学习是相互相成,紧密联系,不可或缺的。

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扩大课外阅读量势在必行。针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问题,应主要把握以下两点:如何有效地提高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以及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巩固阅读成果。

一、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仍未成熟,很多时候他们的思考、行动都带着非理性的成分,排除家长与老师的压力,兴趣往往是维系他们持续不间断从事某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是决定学生能否养成阅读习惯、进而提高语文水平的关键。

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可以对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图书。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选择合适他们而他们亦感兴趣的图书。"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时下出版物众多,鱼目混珠,所以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因此,要对拟推介予学生的图书加以甄别,既不能内容较深,语句枯燥,又不能简单肤浅,令学生读之无益。总体而言,应把握以下几方面原则:1、思想健康;2、充分考虑学生的各方面差异;3、有趣味性;4、注意阅读的广度。

其次,应在学校内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热情。在美国,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成为了政府工作的重要部分,其中一种方式是定期邀请著名职业体育明星到学校与学生一起阅读有益的书籍,较好地利用学生的崇拜心理去提高其阅读兴趣。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模式,另一方面,可通过在学校组织针对阅读的集体活动,如我们可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也让学生通过彼此之间的比较与竞争提高阅读的兴趣。

二、应适时给予学生合理的辅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进行的,因此,教师应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开展课外阅读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读物,自由阅读,自由写笔记。但是,如何令学生从这种个体的、自由的阅读提炼为有益的知识,进而提升语文能力,则需要老师合理的引导。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不能只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而忽视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的自主性,又要加强对课外读物选择的指导。

如何有效地对小学生的阅读提供指导,就必须了解小学生的特性。小学生都是儿童,儿童的意志、毅力、水平与定型的成年人有区别,要克服小学生常见的好奇心和盲目冒进的心理,所以要讲究阅读的先后,阅读要有计划地进行。因此,笔者认为安排学生的课外阅读可从下面三个角度考虑:

(一)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如今,社会生活高度开放,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课本里,而应该构建开发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令语文学习通过文字阅读的形式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在平时的课外阅读教学安排时,我们可以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特殊纪念日等,有计划地开展系列活动,请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资料,并根据资料,配合班级或者自己进行各种形式地处理与表达。

(二)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作为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阅读计划。首先,从体裁上,低年级安排儿歌等浅显的儿童读物,中年级安排易懂的寓言、童话、科学知识短文,高年级安排有代表性的中、长篇小说等文学作品及报纸杂志;其次从时间上,平时上课时间紧,安排篇幅小的文章、书报。寒暑假时间长安排篇幅较长读物;最后,要注意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阅读计划。由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都不一样,因此,指导学生指定阅读计划,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以及其个性、兴趣、知识水平以及接受能力等,令其能阅读与学生相得益彰。

(三)指导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吸取营养。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其读书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读书的积极态度,令其认真投入,和作者想在一起。只有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地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才能有深刻的印象,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学会做笔记。课外阅读就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到好文章,摘录好词佳句,记下心得体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就是阅读的收获。

第8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学生

(一)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生以自己的阅读经历为基础,从阅读中找到关注点,体会作者对于时间和人物的看法,从而反观自己对于生活中类此事件和人物的态度,与作者观点达成某点共识,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只有经历这样的思维过程学生才会喜欢上阅读。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爱上阅读。小说,扣人心弦的情节写尽人间百态;散文,隽永洗练的语言抒发了作者的情怀;诗歌,中华文化的悠长、绚烂尽在其中。学生走进这些人类智慧的结晶,其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定能深深吸引学生,学生定能从中吸收许多养分。

(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新课标指出“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可见培养阅读习惯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提高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实现语文教学目的有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一个人在学生时代能否养成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是人生的一件大事,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受益终身。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边读边想的习惯;使用工具书、勤于思考的习惯;收集和处理信息主动参与阅读的习惯等,这对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大有益处。

(三)提倡课外阅读,扩大知识面

课内阅读固然重要,但毕竟内容有限,时间也有限,所得有限。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既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要引导学生课外学习语文。因此,要求小学第一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背诵优秀诗文60篇,并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是语文教师的份内职责。老师应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给学生恰当的阅读方法,要求多读、多背、摘录好词佳句,积累语言,积淀文化,做读书卡,组织学生不定时交流读好书的机会;开展丰富多彩的诗歌朗诵会,优秀习作展示会,让学生充分感受阅读的兴趣。

(四)创设良好的阅读教学氛围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学生是阅读教学主体的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体悟与感受,鼓励学生充分、自主、个性化的阅读。教师要为学生服务,成为学生学习的朋友,在与学生共同学习中进行指导、辅导、引导,乐于倾听学生的观点,使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标新立异的看法,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的参与,进而提高阅读能力,实现阅读教学目标。

(五)自读会读

在学习落实新《课程标准》中,我们在实践中逐步有效地提高学生自读书,会读书的能力,初步形成学生课堂自读会读新模式。

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1、教师导拨为主: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在于指导,诱导、引导上,在于关键之处的强化点拨上。

2、学生读为主:真正把阅读的权利、阅读的时间、阅读的过程还给学生。

3、视觉为主:现代科学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人们在学习时,使用视觉的注意率为82.7%。使用听觉的注意率为35.6%。说明视觉在学习中占主导地位。我们强调,学生课堂自读会读的过程应该以视觉为主,多中感知综合参与的过程。

4、训练为主:在语文教改的实践中,我们深刻的认识到:语文能力的获得,主要依靠实践,在阅读中学习阅读,在写作中学习写作。我们强调训练为主,让学生有较多的机会进行阅读的实践,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六)从释题入手,激发阅读兴趣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或指出中心,或设置悬念。好的题目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时,如能从释题入手,往往能起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

首先φ册教材的课题进行归类做到心中有数。

1、以事做题目:如《赤壁之战》;

2、以实物的名称为题:《鲸》,《趵突泉》;

3、以事件发生地点做题目;

4、以事情发生时间做题目;

5、以文章的中心思想做题目等。

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题目设计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释题。如教学《赤壁之战》,这篇课文,学生们都很喜欢,但文章的篇幅较长,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定的难度。若按常规以大量时间让学生进行分段、分层、写层意,再合并层意写段意,然后合并段意归纳主要内容。那文中环环相扣,生动,紧张和精彩场面就被切割的支离破碎了。如采用释题来处理,情况就不同了。揭示课题之后,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①“之”是什么意思?②加上合适的词,读通课题。③谁是挑战者?谁是应战者?④战斗发生在什么年间?⑤战斗的结果怎样?这样,通过释题,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大增。效果更佳。

第9篇

摘要:人教版实验教材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它具有综合性、科学性、时代性、趣味性、适应性和较强的开放性等特点,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实验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内容丰富,生动活泼,语言浅显,适合儿童年龄特点,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更大的创造空间,也为广大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学好课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供了有力凭借。

关键词:小学语文 实验教材 阅读

1 把握实验教材特点,激发阅读兴趣

低年级阅读教学是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而文字符号本身较为抽象,它不像图画、实物可以直接引起视觉。这就给六、七岁的蒙童的学习带来一些困难,因此,培养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至关重要。

实验教材所选的课文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富有现代气息。体裁多样,有儿歌、故事、童话、韵文等,很有情趣,深受学生喜爱。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和教师自身的感染力,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喜欢读书,主动读书,把读书视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要做到这点,首先要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读书氛围,这样可以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也可以打消缺乏自信的学生怕读错的顾虑,消除他们紧张的情绪,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乐于读,放胆读,由“老师要我读什么”转变为“我想要读什么”;其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教学的热情。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儿童的形象思维占主体,对于直观事物感兴趣,他们喜欢各种各样的(如画一画、跳一跳、唱一唱、表演等)活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文体裁的多样性设计一些游戏活动,把画、唱、演、说等活动形式引进课堂,使学生体验阅读教学的乐趣。教学《雪孩子》时,可以在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连环图画,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教学《四季》一课时,可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季节,也可设计让学生边表演边背诵课文内容。这样既使学生了解了四季的特点,对课文内容理解进一步深化,同时也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教学《小松鼠找花生》和《自己去吧》时,为了让文中表达的意境再现出来,使学生在语言上受到感染,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可设计课本剧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把自己对文中人物的理解表达出来,学生更为深刻地领会文章的内容,也能充分感受到阅读教学的乐趣。教学《小熊住山洞》一课时,可让学生将课文以歌的形式唱起来,跳起来。学生通过画、说、演、唱、跳等各种活动全方位地动起来,寓教学于快乐之中,促进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教学,形成自主的阅读意识。

2 初读整体感知,扫除文字障碍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没有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出发,认为课文内容直白,学生还没有熟悉课文内容,就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领悟课文了。实际上刚入学的儿童是以口头表达为主,进入书面阅读以后,才由具体直观的现实世界逐步向抽象的文字符号世界过渡。因此,在阅读教学的初始阶段,必须强化学生对文字符号的认读,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整体感知。在初读感知环节,扫除文字障碍,让学生认真读读全篇课文,把文章读通,读连贯,从而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获得初步的感受。

人教版实验教材课后练习第一题的设计就是“朗读课文”(也有背诵课文)。这就要求教师要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努力把课文读得正确、连贯并读出感情,使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有声的言语信息。这既是多种感官加工、处理、感受书面语言信息的过程,同时也规范了书面语言,在不知不觉中同化书面语,提高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语言水平的过程。

3 落实精读环节,注重培养语感

第10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特征要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20-01

纵观语文阅读教学研究领域,由于专家们和广大语文教师的多年探索,已经提出不少思想、理论、方法、模式。但在这诸多思想、理论、方法、模式中,是否存在某些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呢?再则,从目前高校的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材看,关于语文阅读教学部分,基本上都是对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教学过程和组织教学的方式方法的阐述,对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研究,仅限于朗读、默读、讲解、描述、提问、讨论、教材处理等浅层次的操作方式和教学基本技能的表述,这对于教师提高阅读教学能力和水平,获取高效阅读教学效果缺乏深层次的或根本性的理论指导。

作为语言基础学科的语文,不仅具有信息性、交际性和实用性的特点,而且还蕴含着形象性、情感性、意境性。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以其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科学的等多方面的知识,给语言这种工具增添了具体、丰富的内容,这就使语文阅读具有以下特征:

一、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

阅读过程中,读者把作用于视觉的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这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同时,读者要经历一系列的判断、推理、分析、综合、抽象、归纳、联想、想象等复杂的思维过程。既有从内容到形式的顺向思维,又有从形式到内容的逆向思维;既有从整体到部分的发散思维,又有从部分到整体的聚敛思维;既有纵向思维,又有横向思维;既有形象思维,又有抽象思维。正是在复杂的思维中,理解读物意义,获取需要信息,同时又发展智力和创造能力。

二、阅读是复杂的语言实践活动

阅读将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的过程是内化的过程,它由一系列语言活动行为和语言活动技巧组成。因此,整个阅读过程是训练语言技能技巧的语言实践活动过程。学习和掌握阅读的规则和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训练阅读的技能技巧,是实现阅读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

三、阅读是复杂的情感活动

课文是情感信息的载体,阅读过程是读者经历美感、理智感、道德感等情感体验和熏陶的过程。所以,阅读过程是读者与作者通过语言文字载体进行情感交流和体验的过程。

四、阅读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围绕阅读教学目的,采用启发引导、点拨、提问、答疑、朗读、讲解、组织讨论等方式向学生输出信息,传授知识。同时,学生通过听读说写将他们对课文理解和对知识运用的信息反馈给教师,使教师随时调整教学计划,一步步达到预定的阅读教学目的。

语文阅读的本质特征决定了阅读教学艺术的规律和结构要素,而其教学艺术的规律和构成要素则决定了阅读教学必须达到下述要求:

1.突出情感因素

语言是一种工具,但我们更应强调语言工具的功能本质,即表情达意。“缀文者情动而辞发”。以语言文字为表达形式的各类文章,其字词句篇中蕴含着作者对人、事、物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主观态度。欲使语文阅读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就要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愿望,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必须在阅读教学中突出情感因素,即古人所说的“披文以入情”、“因情而觅理”。

2.引入情境,激励思维

发展思维能力是中学各科的教学目标之一。而阅读教学中思维训练的规律与其他学科有根本的不同。用语言教语言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表现形式,语言本身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媒介,更主要的是教学内容。学生接受、理解课文语言所传达的情感信息,不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首先需要通过感知、体验、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方式,进入情境,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阅读教学的这一特殊规律要求阅读教学必须贯彻情境诱导,激励思维,同时也赋予了阅读教学思维训练的特定内容和形式,即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画面、声色、情态、情节、场面、经验、事实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

当然,阅读教学也离不开抽象思维,也不应忽视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等抽象思维的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中,一般教师往往只注意课文中的理智因素,而忽视了蕴含于字词句篇中的情感因素。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的方式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锻炼思维能力,这既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阅读教学艺术的生动体现。唯其如此,才能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将“厌学”变为“好学”,将“不会学”变为“善学”。

3.联系生活,激发学习需要

作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的语文,是读写听说的工具,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的课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无不同现实生活与人们交际的需要密切地联系着。

语文学习的需要来源于对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的认识和体验。因此,阅读教学不能为教课文而教课文,为教知识而教知识,必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把课文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活化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一盘盘美食甘味,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属所需”、“学有所用”,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

4.讲究口语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教学语言“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是教师以自己活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即使在现代化教学手段普遍推广应用的时代,语文教学这一基本方式和特点也是不会改变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永远都是语言运用的艺术。

阅读内容的情感性和阅读思维的情境性要求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同时又具有清晰严密的逻辑性,能够再现作品中的形象和画面,成为作品中的语言文字所叙述、描写的形象、画面的艺术再创造,从而能够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理解作品。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主探究;阅读教学;应用措施

初中学生相对小学生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能力,且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阅读材料所得到的阅读感受都各不相同,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之间的这种差异性,从而展开自主探究阅读的教学,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自主探究阅读教学能够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效率以及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等方面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1自主探究阅读教学概述

自主探索阅读教学,指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之间在阅读感受、阅读能力、阅读兴趣等方面的差异性,在尊重这些差异性的基础上,以学生为阅读教学的主题体开展语文阅读反转课堂,提倡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性,在大量的自主探究阅读中提升阅读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运用能力。

2自主探究阅读教学的优点

自主探究阅读教学除了能够保留学生的阅读个性特征,维护学生的发展个性化以外,还有其他方面的作用和优点。

2.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自主探究阅读教学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保留学生的自主性、个性化特征,从而使得各个学生的兴趣、特长、爱好等方面的阅读习惯以及阅读感受都能够得到鼓励以及发扬,从而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2.2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自主探究阅读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充足的学习兴趣以及十足的学习动力的基础上展开的。自主探究阅读教学还能够帮助学生限制阅读时间,促使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最大的阅读收获,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

2.3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自主探究阅读能够使得学生在阅读中对丰富的阅读材料,各方各面的阅读题材都有所涉猎,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自主探究阅读教学能够促进学生进行数量以及质量双方面的突破,大量高质量的阅读能够使得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并在阅读中不断学习如何开展写作,如何运用语言等。

3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自主探究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自主探究阅读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和学生在充分的沟通和交流的前提基础上,相互合作,共同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完善。

3.1转变教师思维,明确学生在阅读课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渗透自主探索教学,首先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维,摒弃初中阶段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灌输法”,而是将学生作为阅读教学的主体,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需求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建立学本课堂,从而使用自主探究方式来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3.2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开展阅读:

自主探究阅读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发展提升的要求来引导学生开展有目的的阅读教学。自主探究阅读教学并不代表给学生完全的自由来开展语文阅读课程,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进行探究阅读。例如:对于科幻性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就要督促引导学生进行科幻类阅读,并展开想象类型的阅读作业,从而提升学生在想象力方面的能力水平。

3.3丰富阅读课程教学方式方法:

最后,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学中开展自主探究阅读教学,要教师将自主探究阅读教学与其他丰富多样的阅读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相结合,从而提升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从各个方面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教师的教学效率,优化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增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可以在自主探究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开展初中语文的阅读课,读书笔记交流课,研读课等。综上所述,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展开,需要教师尊重理解以及发挥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转变教师的教学思维,引导学生开展阅读,促进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阅读,提高学生在某些方面的阅读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倡导学生积极进行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增强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以及语言运用能力。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教学,针对学生的知识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丰富初中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在不同方面的阅读水准,从而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在初中语文阅读方面的自主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文涛;;初中语文自主探究阅读教学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4).

[2]洪焕敏;;给学生一片天空,还你更多惊喜———初中语文自主探究阅读教学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17):61-61.

第12篇

综观目前的语文教学,满堂讲,满堂问的现象依然屡见不鲜。这是与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学习规律相悖的。新修订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各个字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因此,教师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朗读指导。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指出:“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

需要注意的是,有感情地读既是朗读训练的最高要求,又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的普遍要求。实际教学中,切不可只重视对少数学生的训练,而忽视或降低对大多数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要求。

低年级小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的经验少,理解能力差,朗读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我认为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应注意掌握以下几种常用方法。

一、教师把握低年级学生特点进行范读、领读

范读是指教师综合运用多种朗读技巧,为学生进行示范性朗读。恰如其分的范读最大的优点是形神兼备、声情并茂。教师范读时,可以把声音、语气、表情、动作、神态等多种信息传递给学生。教师范读时对课文的内容和范读时机要灵活把握。范读可以安排在初学课文时,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也可安排在课文学完后,让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文章的底蕴。

领读是指教师领着学生朗读,即教师读一句,学生跟着读一句。这是指导低年级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的最常用最直接的方法。低年级小学生刚刚开始学习课文,自读能力还较差,对朗读基本知识掌握得较少,如自读课文时,遇到轻声、儿化、变调等容易读不好,教师又不便用概念来加以说明,学生朗读遇到障碍。但是,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根据这一点,教师不用多讲,只需利用领读,让学生跟着读一读,就能保证学生学会。所以,领读这种训练形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和声调,读好重音和语气,通过反复训练,可以使学生做到朗读时不添字,不漏字,字字读准;不重复,不破句,句句读通。坚持这样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自然而然地会有提高。

二、入境入情练朗读

入境是在熟悉、体会材料的基础上练朗读。南宋哲学家、教学家朱熹有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之岂不到乎?因此,在要求学生朗读时应该集中注意力,用心思考,把朗读跟理解相结合。只有对阅读材料熟悉、理解得深,才可能读得好――这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入境”了。朗读要表现出作者在文章中所蕴含的意旨、情趣。从整体上体现文章的事、人、情、理。“入境”朗读的前提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与把握。没有理解,就不能较好地把握作者在文章中所贯穿的情理线索。可以说,没有理解便没有朗读。

首先要结合课文具体语言环境,让学生懂得应该怎么读的道理,然后再反复练习读。运用这种方法,学生所练就的朗读能力,才是真正的能力,即使换了语言环境,学生也会读,且读得好。

其次,叶老说过:“作者胸境,入境始于亲。”说的就是要引领学生进入描写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这样学生读来才会油然生情。诱发学生朗读热情,激活思维的火花,使其产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方法很多。教师可通过音乐、图片、实物、电脑课件、影视片断等真实生动的各种媒介,营造朗读的情境。亦可通过表演、竞赛、教师引读,范读等方法激发朗读的情趣。

三、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让学生对朗读充满自信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给学生一个支点,课堂肯定也会被“撬动”。这个支点就是民主的课堂氛围,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恰到好处的激励和评价。如果没有教师对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没有民主的气氛,课堂定会如死水一潭。即使朗读有缺欠的同学,如朗读不自信、不准确,教师也要一样尊重,并加以鼓励,这样学生就会树立起信心。人人在课堂上充满自信,这难道不是幸福吗?另外,教师要善于捕捉最佳“评价点”。在学生朗读时,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客观的、真诚的、又是发展性的评价,始终注意学生(包括其他没有发言的学生)对于评价的积极感受。赞可夫说过,喜欢那些漂亮的学生(这里的漂亮并非专指相貌)是容易的,我们教师的能干是喜欢上那些不太漂亮的学生。我们不仅要积极评价朗读好的学生,还要从那些朗读稍差的学生身上找到积极的评价点,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如,学生声音小,教师要鼓励他声音洪亮;朗读不准确,就表扬他可贵的胆量比以前有进步,搭建一个有利于所有学生发展的平台。总之,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使学生对朗读充满自信。

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让他们享受朗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