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物流考试

物流考试

时间:2023-05-30 10:28: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物流考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物流考试

第1篇

上海2012年3月报名参加5月19日—20日自考“物流管理”专业的考生,新生准考证可于5月18日证书课程考试前(周一至周五上午9:30—11:00,下午2:00—3:30)到上海市交通运输行业协会(黄陂北路9号15楼)领取。

新生和老生考试通知和座位号直接在博益网下载即可。

咨询电话:63904821、63904822.

第2篇

物流业的兴起与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制造业转移中国密切相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现代物流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物流发展最为显著的进步体现在交通运输、仓储设备、信息通讯、货物包装与搬运等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近年来,从物流教育和科研的角度,我国取得了丰硕成果,专业教育框架初步形成,且教学条件逐步改善,研究力度不断加大,研究水平有所提高,培训与认证工作都取得了较大发展。然而,我国目前企业物流管理的教学大多数都采用理论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环节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重理论轻实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授课时间的比例上,现在普遍存在重视前者,忽视后者的现象;授课教师理论知识掌握非常好,而实践经验不足,导致教学方面存在一定的弱点;学生缺少对物流知识的感性认识,单纯的模拟实验让学生感觉与实践距离太远。其二,案例教学匮乏。案例教学法是指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物流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典型的物流实际案例,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自己动手、动脑,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法。其三,缺少社会实践。学习企业物流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会计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熟练掌握物流基础理论,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由于企业物流管理科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边缘学科,物流产业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它又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所以发展物流产业,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更需要大量物流执行型与操作型人才。全社会对物流人才的迫切需求是物流专业教学的原动力,如何尽快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物流人才是摆在物流专业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2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结构分析

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当前高校深化物流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色,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于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基础知识既是胜任本职工作的基础,同时也是坚持自身学习和继续教育的接受基础。所谓物流管理专业知识,是指职业岗位所必需的专业技术知识,要求既具备专职专业的一技之长,又能掌握本专业的最新管理和技术知识。从纵向来看,这种专业知识具有点、线结合的特点,涉及从物流战略流程设计到具体物流实际操作的整个流程的系列化知识。所谓相关人文社科知识,是指适应职业岗位的可能变化、转业转岗的需要和适应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所必需的相关的专业知识、行业知识或产业知识。职业能力是本学科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能力结构包括操作能力、规划设计能力、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所谓操作能力是指履行岗位职责的动手能力,是任职顶岗所直接需要的实用性职业技能和专业技能。要能上得岗、拿得下、干得熟,能够手脑并用,得心应用。规划设计能力是指能够根据客户的不同需要设计不同的个性化的物流综合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全程的一体化的物流服务。学习能力是指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观察判断和临场应变的能力,运用知识技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技术革新和设计发明的创造能力。所谓综合能力是指组织管理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业务交往能力。能力结构的特点是以实用为主,突出实践技能。素质包括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所谓道德素质是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遵守企业行为规范和行业道德规范,具有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善于协作。所谓文化素质是指钻研新领域知识的智力和打破思维定势发明革新的创造能力,具备能够主动适应和改造环境的综合发展能力。所谓职业素质,除了专职专业直接要求的知识和能力外,还指职业岗位所要求的行业眼光、知觉能力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具有较好的专业智能和创新潜能。在素质结构中,以道德素质为方向保证,以文化素质为必要前提,以职业素质为基本要求。

3企业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3.1《企业物流管理》课程教材与教学内容的精选

为了实现本专业的教学培养目标,必须对《企业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规划,编写出一本《企业物流管理》精品教材。我校的《企业物流管理》教材现在是湖南省21世纪规划教材,并将于2009年进行全新改版。

3.2《企业物流管理》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首先教师必须要从多方面、多渠道收集教学用的第一手资料,如现代物流企业的实际运作录相资料等,然后将收集到的实际资料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演示,增强学生对物流业务的感性认识,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相结合。案例教学。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必须注意引用当前物流企业中较先进的物流运作管理案例,以典型案例作为教学内容的小结,能运用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解释实际运作中的问题。在组织案例教学时,首先对学生如何充分的剖析案例进行引导,可运用的知识点有哪些,与学生互动,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2]。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教学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多选一些本专业教师为政府、企业所作的一些研究项目作为案例,这种案例理论联系实际非常强,并且所用到的知识点多,对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战能力有很大作用。物流教学光盘的精选及应用。由于物流理论的博大精深,仅仅依靠课堂讲授是不够的,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多种方式,传授物流理论,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精选教学光盘,采取课堂时间和课余时间相结合的方式,课堂所授内容与光盘内容相关时,辅之观看,其他内容,可找业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并组织课堂讨论,学生反响热烈,积极踊跃,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3《企业物流管理》课程考试改革方案

《企业物流管理》是物流工程及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也是物流工程及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对本专业认知、提高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了解物流理论的知识结构、关注物流领域研究热点、树立现代物流理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引导课。《企业物流管理》课程考试改革的必要性。考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所特有的评定、检测、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是其他环节所不能替代的。考试方法和考试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有导向性。为了使物流专业的学生既具备扎实的物流理论功底,又具备对理论灵活运用能力、解决实际物流问题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改革以往的只注重物流理论的测试,而忽视对其能力的测评。课程考试方式与组织。采用由多种考核方式构成的、多次考核综合评定成绩的课程考试模式:①闭卷考试。以考核学生对物流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记忆、理解、分析和简单应用为主。考试中不允许携带和查看任何资料。考试时间、地点由学校或系统一安排。②开卷考试。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开卷考试的题目以物流案例评析为主。考试时间、地点由任课教师自行组织。观察考核。指通过对学生一学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平时测验、作业情况,对其作出评价的一种考核方法。由任课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考察。课程总成绩评定方法。课程总成绩满分为100分。课程总成绩=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开卷考试成绩+观察考核成绩。各项成绩所占比重为: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60%,开卷考试成绩占30%,观察考核成绩占10%。

第3篇

ACCA是世界上领先的专业会计师团体,也是国际上海外学员最多、学员规模发展最快的专业会计师组织。他的课程大纲,是世界各地职业会计师考试课程设置方面的衡量基准,一直被誉为“财务界的MBA”,“会计师界的金饭碗”。ACCA会员资格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尤其得到欧盟立法以及许多国家公司法的承认。英国立法许可ACCA会员从事审计、投资顾问和破产执行的工作。取得ACCA资格之后,会员有资格直接在欧盟国家执业。

ACCA每年举行两次考试,分别在6月初和12月初。每次考试十四门课程均有安排,不论学员考到哪个阶段,都能参加考试。每次每个学员最多允许报考四门。

二、ClMA: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

CIMA是管理会计师考试、管理与认证机构,总部设在英国伦敦,目前在156个国家拥有80000名学员和62000名会员。CIMA资格不,同于普通会计认证,不局限于财务会计,而是涵盖了管理、战略、市场、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等方方面面的商业知识和技能。具有相关学位佯历的学员(会计、商业、管理、金融、经济、法律、数学专业和MBA等),经具体评估后,可免试一些课程。想参加CIMA的管理会计师资格认证考试,首先必须注册成为CIMA的学员。填写官方网站下载的报名注册表,并与其他相关材料一起邮寄至CIMA伦敦总部。

三、CDCS:跟单信用证专家资格考试

跟单信用证专家资格考试(CDCS)是评定跟单信用证人员理论能力以及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专业认证考试,由国际商会(ICC)授权,英国特许银行家协会和国际金融服务协会(1FSA)合作共同推出。其签发的证书代表了跟单信用证人员的业务水平,受全世界承认。考试每年4月中旬举行一次,国际商会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局负责中国大陆地区考生报名。

四、GILT: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学会的物流证书

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学会(CILT)是由两所具有百年历史的英国物流学会和英国交通学会在1999年6月合并而成的,是世界上最早的物流与运输专业组织,也是最具权威的组织之一。

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学会在其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并完善了一整套的物流和运输职业资质标准和认证体系。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学会的物流证书还得到了其他国际专业组织和著名学府的广泛承认,其物流和运输认证标准及相应的培训课程被众多国家广泛采用。

五、CIPS:英国皇家采购与供应学会

第4篇

所谓国际物流,就是组织货物在国际的合理流动,在各个不同国家之间流通和流动的物流活动。国际物流的实质是按国际分工协作的原则,依照国际惯例,利用国际化的物流网络、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实现货物在国际的流动与交换,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资源优化配置。国际物流作为物流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是物流课程中一个与其他知识点相关,却又相对独立的大模块,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物流管理发展现状、物流特征、物流系统、配送以及物流管理、IT物流的关系、物流今后发展趋势等,并要求学生在掌握物流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具有初步解决企业物流配送网络优化和物流管理的方案设计。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国际物流课程,由于涉及国际的货物流动,以学校的能力,往往很难给学生提供现场实践训练的机会,学生在进行物流专业相应的岗位实习时,可以从运输、配送、仓储等多个方面进行实习见习活动,但国际物流往往很难全程进行实习训练。这就使得这门课程相对物流专业的其他课程来讲,具有,抽象、理论性强、很难进行完整的流程的实践的特点。因此,国际物流课程在进行课程改革时难度相对更大。

一、宏观理论知识和基本认知的讲授

首先,在进行国际物流的课程讲解时,要让学生对该课程有一个基本的认知,了解国际物流与国内物流工作在性质方面、手续方面、流程方面和法律法规方面的各种不同点,针对国际物流的特点进行由浅入深的讲解,让学生对国际物流有概念上的认知,如了解与国内物流所不同的国际贸易术语及国际贸易惯例、了解全球化采购、全球化生产、全球化配送等跨国经营和跨国贸易的业务的各种形式,了解我国主要口岸及港口、世界主要港口、国际展览与展品物流、发达国家国际物流的发展特点与趋势、海外国际物流服务提供商、国际物流服务中的中介商。而这些知识的讲授,由于涉及许多的法律、公约、规章、概念等,所以相对抽象,又很少有实习的环境,为课程的讲解增加了难度。在进行这类问题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设备,辅助以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对课程内容进行认知,如果教师具备一定的软件知识,还可以制作简单的动画及思维导图辅助教学。

二、国际物流流程的教学

国际物流的流程是将货物从一国通过正常的手续申报使其流通到另一国的过程,这个过程,即便学生深入到国际物流企业,由于岗位众多,也很难对流程有全面的了解。例如,外贸运输货物的保险的办理过程、理赔过程,进出口商品的检验、进出口动植物检疫及卫生检疫,进出口货物的通关和货运业务,国际物流信息系统、国际物流标准化、信息技术在国际物流中的应用、企业国际物流动作的战略选择等等需要进行实际操作,了解其流程的课程内容,就要更多地以实践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讲授。教师可将课程进行任务模块的设计,每一个任务模块学习一个业务流程,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将实际操作的业务和单证作为课堂上需要完成的任务布置给学生,如在进行进出口报关业务的任务时,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先完成报关企业注册登记、了解海关对报关企业的管理以及海关对报关员的管理,完成报关的申报、查验、征税、放行的全过程以及保税业务的深加工结转、台账保证金账户设置等相应的工作流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完成相应的业务。当这个工作任务的设置形成体系,便形成了课程的实训指导书,教师也可以根据指导书的内容去规范课程和研究仿真软件。

三、国际物流课程考试改革

由于课程最主要的环节是学生的仿真操作过程,所以在考试时如果只进行笔试类的概念考试,可以说是不全面的,无法客观地测试出学生学习过程中真实的知识掌握和工作能力培养情况。因而,要改笔试考试为项目考核。所谓项目考核,就是教师以一个特定的工作任务为考试内容,为学生提供项目背景、所需单证等相关的已知条件,以学生对工作项目的完成程度和完成质量作为评分标准的考试方式。

例如,可以设计一项商品进出口业务,给定业务已知条件,让学生自主决定业务的工作过程。根据目标商品的性质,采用哪种运输方式更为合理,运输路线选择经过那几个国家和地区更加能够节约资源:根据所学的知识办理国家贸易保险,依照流程和一直单据填制报关和报检的单证,并办理货物的通关业务;根据不同的货物特点,选择仓储的方式等等。通过课堂中的仿真训练,学生已经掌握了国际物流工作流程中的全部内容。因此,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国际物流的运输、通关、配送等各种方案,作为期末考核和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标准,同时也可以考核学生的现场交流,业务仿真模拟操作能力。这个过程中,可以将以前的知识串联起来,较强的综合性,既包含学过的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性。

通过在教学、考试两个方向上的改革,国际物流课程可以克服学生无法亲临现场去进行学习所带来的课程抽象、难理解和学生知识掌握片面的弊端,真正变国际物流课程为应用性课程,为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时与企业更好地完成对接打下基础,学生也能很快地适应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转变。

第5篇

中级物流师的含金量一般:

在国企里,理论对工资定级有一定影响,但外企和私企情况会有所不同,有机会建议参加考试。在应聘工作时,当面试者持有中级物流师,会给面试官留下较好的印象,相对同样参加面试的竞争者,是存在优势的。但是,中级物流师考试内容,主要还是背诵内容较多,几个简单公式。考试内容较为简单,对非本行人员也较容易。并没有注会、律师等证书、专业性强,中级物流师更像从业资格证,并没有较重含金量。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物流业的发展。为了培养满足市场人才的需求,我国的高职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而怎样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效,学生学业评价是一个重要的参考。高职教育教学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所以高职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职业道德。学生学业评价方式决定了教师的培养方案,建立一个科学、全面的学业评价体系非常重要。

 

一、 学生学业评价的定义

 

学业评价就是以我国的教育目的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方式和工具,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能力的提升进行判断。学生学业评价是学校教学体系中重要的一方面,它关系到学校教学方案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学业评价是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参考。简单来说,学业评价就是学校通过搜集学生学业方面的资料,然后根据资料分析并整理出一定的结论,根据所得的结论,对学生进行一个全面、科学的评价,学校也可以根据所得的结论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二、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学业评价中的问题

 

(一) 评价方式以考试为主

 

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模式一直是应试教育,虽然现在一直在极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不是一时半刻就能够改变的。现在,高职院校对学生学业的监测仍是以考试为主。考试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但是考试的内容一定要合理,在考试中一定要公平,因为有一些学生在考试中有作弊的行为,这样的考试结果不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正确的评价。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需要的不仅仅是理论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很强的操作技能,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只单单进行理论知识的考试,并不能够完全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评价。

 

现在的高职教育中,一个学期通常进行一次考试,整个学习过程中几乎没有其他的测试,学校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就以这一次考试的结果作为依据。学校进行测试的数量少,也就意味着该结果中有很大的偶然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认真学习,只要在考试的前两周认真准备,依然有可能考出很好的成绩,这样很容易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松散的习惯,不利于学校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

 

(二) 评价的主体以教师为主

 

目前,在高职教育中学生学业评价的主体仍然是老师,辅导员根据任课老师提交的结果来进行学业的评判,这种方法虽然很容易操作,但是也有一些缺点。首先,现在的高职教育不像以前的高中、初中那样有固定的教室,而且,通常一个老师是对多个班级进行教学。学生没有固定的教室,与老师和同学们的交流就比较少,老师很难了解到每一位学生的情况,所做的评价难免会不符合实际情况。

 

现在高职教育多与一些企业有合作,学生可以进行实际岗位操作的实习,学校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到不同的企业去完成实习,但是学生的学业评价是由学校老师进行的。但是由于学生被分配到不同的公司、不同的地方,指导老师很少去企业了解学生的实习状况。而企业对实习学生的评价基本都是好的,所以老师在进行评价时就只能以自身的感觉进行评价,这个评价很难对学生学业的真实情况进行反映。

 

(三) 评价的内容不够全面

 

现在高职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业评价都是总结性的评价,而且评价结果就是一个单纯的数字或者等级,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综合能力提升没有办法反映。以一个成绩作为学生学业评价的标准,对于某些成绩不好的学生有很大的心理影响,使其失去对学习的兴趣。而过程性评价的减少,会使得学校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造成忽略,夸大结果的重要性,对于学生的成长非常不利。

 

三、 关于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学业评价的思考

 

(一) 考试内容具有应用性

 

考试是一个很好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方式,但是对于考试的内容要做一下调整。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的内容非常多,有经济、计算机、管理、数学等各方面的知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出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方案,所以学校在进行考试的时候不能只以理论知识作为考试内容提供,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该增加一些专业技能的考试,考查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进行针对性的考试,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增加一些小测试,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 评价内容具有就业性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就业型人才,所以物流管理课程中学生的学业评价内容要以就业需求为依据,学校可以根据市场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根据物流行业的需求进行教学内容、教学体系、学业评价内容等多方面的改变,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要时刻关注就业行业的变化,以市场的需求对学生进行评价。

 

(三) 评价方式多元化

 

传统的评价方式都是以老师为主体的,由于老师并不一定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评价结果难免有所失误,所以高职物流管理课程学生的学业评价方式要趋于多元化。除了老师评价以外,还要进行学生的自评、学生之间的互评、企业的评价,将这些评价与学校的考试成绩等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全面的评价结果。另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化,不以结果对学生进行绝对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变化,才可以对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行反映,及时地采取相关措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学习评价的作用

 

高职院校的学业评价对于学生有一定的激励作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心,学业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业评价的等级和老师的评语都会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学生获得好的评价,就会更加的努力,获得不好的评价,也会激励学生多加努力;学生的学业评价也可以使学校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来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对这些漏洞进行改革,完善教学体系,培养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业评价也是就业单位对学生了解的一个参考,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学业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评价,用人单位可以通过这个评价对学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学习评价的好坏,对学生的就业也有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学业评价是学校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学校的教学改革、学生的培养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进行学业评价的过程中,学校对于学业评价的方式、内容都要尽可能全面、科学,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学业情况进行评价,保证高职教学质量。对于物流管理这种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学业评价需要结合市场的需求来进行。

第7篇

关键词:《物流企业管理》 教学方法 改革

一、《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的研究意义

(一)《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是时展的要求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对高校人才的培养带来了严峻地挑战。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外对人才的争夺日趋剧烈,这无疑也给高校教学改革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我国高等教育以及从事《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的教师去关注这些变化,进而去适应和迎接这些变化。为此,需要我们积极探索高校中该课程教学的新路子,不断改革创新,培养能够适应时展要求的、综合能力强的高级管理人才。

(二)《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我国长期以来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依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依此理论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固然有其优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越来越明显: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其创业精神或企业精神,其次才是学习掌握物流企业管理的原理、方法、知识和工具。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才能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管理人才。

(三)《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的必然选择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大多采用的是“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种学习方法使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及创造性受到制约。更为严重的是,老师在上面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在下面却听得昏昏欲睡,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课堂教学的目的并非在于通过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了解知识、死记硬背这些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而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只有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才能通过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即在该领域独特的分析、研究和思维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从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去抓住的要领的方法。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核心是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根据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自己去想、去做、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样有赖于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革。

二、《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的现状

从学生听课的角度讲,由于学生企业管理经验匮乏,在听课时只能听懂字面意思,并不能和管理的过程产生联系,因此对各个环节管理思想的领会很难达到要求。学生们普遍反映理论太空,定义和概念很多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

从授课教师的角度来讲,要讲好这门课也有一定的难度。首先教师对课程要有深刻的理解,有一定的企业管理经验,这样教师能从自己的管理实践中理解基本原理与方法,讲课时就能结合实际,学生能直观感觉到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因此从教学上来说需要从实践环节出发,通过管理案例来讲清楚理论,而不是照本宣科,这就对授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从教学内容上来看,为了掌握各个环节的管理理论,需要学生提前掌握其他相关知识,如物流设施与设备、资金的时间价值等。由于学时有限,只就存在了一定的取舍问题,既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理论阐述清楚,又要保证学生学习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以一种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将物流企业管理思想传授给学生,使他们能够迅速领会并学以致用,是物流企业管理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的核心内容。

三、《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改革的具体改革目标、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改革目标和改革内容

1.以学生为本,培养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会把学习看成内心的满足而不把学习当成负担。教师的教学活动出发点和归结点是引导学生如何学,使学生变被动灌输为主动求知

2.培养学生灵活、系统思维能力

课堂上老师讲过的的案例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形成的,而现实中事件的发生,往往是盘根错节,一时很难理清头绪,因此不能按部就班地照搬照用学过的知识。提高学生模糊思维、辩证思维、发散思维能力、系统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知识要灵活运用,不能生搬硬套,随机应变才是硬道理。

3.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企业有多少呢?”“、中国哪些企业具有世界先进的管理技术”等这些的问题的提出,由老师加以引导无疑会增加学生的爱国热情,虽然目前“出国留学热”,优秀的人才可能定居国外,但中国的建设仍需要大量的人才,用鲜活的、生动的创业家的故事来感染学生,让他们成为有抱负、有理想的建设中国的创业新人。

4.注重胆识、信心的培养

人人都具有成功的潜能,但生活中的成功者却总是极少数人。很多同学受此影响,信心不足。课堂上讲一些企业家的艰苦创业故事,比如:比尔盖茨的创业故事、海尔张瑞敏(从工人到首席执行官)的故事等,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挫折容忍力,极大地鼓舞学生的斗志。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现有教材大多陈旧,教学模式单一

《物流企业管理》作为一门比较成熟的课程体系,经过多年的积累,其内容构架几乎已趋于固定:物流企业管理概论、企业组织结构设计、企业文化建设、战略管理、营销管理、质量管理、人才资源管理、账务管理、创新管理等等。每篇内容一般包括理论体系、课后案例、复习思考题三个部分等。这种形式、内容的知识体系所决定的教学模式必然导致教师课堂进行理论体系的灌输,学生被动地学习,学生课后作业答案标准化的局面。

2.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课程教授能力不足

许多教师没有亲身实践解决物流企业管理问题的经验,在讲授企业管理课程时,往往局限于课本,讲解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书上现有的教学案例等,对现实生活中企业经营管理实例掌握不足,认识不够,对案例的分析、剖析能力还比较欠缺。

3.学生学习能力不足,缺乏学习兴趣

学生整体学习基础薄弱,大多数学生自我要求不高,学习热情不足,学习主动性缺乏。学生对每门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如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教师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难以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4.缺乏合理的考试评分标准

《物流企业管理》课程在传统教学中以考试评分为依据、考试方式、评价指标单一,以卷面考试成绩为主,忽视学习过程,缺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励机制。评价《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主要是由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的,这就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考试中,学生回答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标准答案,而不是创造性的想法。这样的考试很难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的企业管理中去。

5.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的物流企业管理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填鸭式的灌输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创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氛围里主动参与学习,应是当前物流管理教育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四、《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法、具体实施计划

1.精选优质教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教材的使用包括课堂主讲教材与课外辅助教材两大部分。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而言,主讲教材包括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物流企业管理》,课外辅助教材有《物流企业跨越式发展战略》、《物流企业战略能力研究》、《物流企业管理案例集》、《追求卓越》、《管理学》(第9版:罗宾斯)等。

要求教师及时掌握管理市场的新特点、新变化、新发展,了解管理职业的新要求,及时研究并运用新理论,改革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的零距离贴近。在内容的持续性改进方面,须紧密结合经济全球化背景,拓宽企业管理教学的视野。

2.建设高质量的教学梯队,做好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

教师需注重教学、科研两方面知识积累。教学质量的优劣取决于课程主持人、主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整体的能力。教师的学术水平与教学水平相兼备,教学科研齐头并进,需要埋头苦干。只有这样才能有创新教育、深化教改的基础。教学团队的共同学习也成为必修课之一。如一起参加备课,就相关章节进行探讨,研究教学及方法;参观其他院校并进行学术交流;进行企业走访调研,实地了解企业的情况,撰写教学案例。这些对教学团队而言都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教学能力的提高。

教学评价主要是通过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形成教学反馈,为教学设计的修改提供依据。在评价中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此外,通过听课、座谈等方式提出的建议可以促使教师教学质量明显提升。教师间相互听课,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3.采用项目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物流企业管理》课程中运用项目教学法,就是根据实际工作和教学条件的需要采用模块化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设学习情境,以项目驱动,采用讲练结合、课内和课外、示范和实训结合的多种组合方式来组织实施教学。具体应做到:一是以项目教学法为主导,进行《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创新。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企业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动手能力强的基础技能人才,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应与行业企业进行研讨,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做到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核心,并且将企业管理资格考试的内容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二是以项目教学法为主导,进行《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方法创新。具体做法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实际演练过程讲解相结合的方法,既强调基本理论知识和企业管理工作实例的结合,又注重基本知识与创新知识的联系。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小组情境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实施,使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与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零距离接轨。

4.深化《物流企业管理》课程考试评价制度改革

在内容上,不仅要注重考查学生对《物流企业管理》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注重考查学生的思想方法、实践能力等。在考试形式上,采取笔试、口试、开卷和实践能力考察等多种形式。在评价方式上,可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模拟演练具体的物流企业管理项目流程应是当前值得思考的一个《物流企业管理》课程考试改革方向。

物流企业管理教学的考核方法可以是多样化的,如以案例分析报告、调研报告、实际问题回答等作为考核内容,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进行现场专题探讨并形成分析报告。报告作业作为课程考核的一个组成部分,占总成绩的一定百分比。

5.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通过情景模拟教学方法的运用,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运用案例教学能够将理论与实际充分联系起来;利用沙盘模拟在物流企业管理课程中运用;通过现场实地参观学习,强化实践学习。

参考文献:

[1]梁尹杰.《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研究[J].成功(教育),2013,1:23-25.

[2]王伟坚,李萍.《物流企业管理》课程参与式教学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2012,12:12-16.

[3]王慧珍.案例教学在《物流企业管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2,4:5-8.

第8篇

关键词:高校成人教育;职业资格证书;学历;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0—153—02

现代物流业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企业降低成本大趋势,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作为“第三利润源”的姿态开始兴起于世界范围内。正是飞速发展的现代物流业激发出社会对物流人才的强劲需求,而在我国教育部已经开始把物流人才确定为十大紧缺型人才来对待。正是在这一大趋势之下,高校成人教育中的物流专业成为社会各行业热衷于报考的主要专业之一。由于这门课程的实践性非常强,加强物流课程实训教学,紧密结合实践培养成人教育的现代物流人才,就成为我们开展成人物流课程的一大需要探索的课题。如何才能把高校成人物流专业课程打造成培养社会需要的物流人才呢?笔者认为,在探索物流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同时,实施物流资格证书与实训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对实现这一目标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当前高校成人物流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

对于成人教育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来说,其教学目标定位在通过实践教学,让成人学员掌握好对供应链视角下的物流功能要素(运输、仓储、流通加工、包装、装卸搬运、信息处理、配送等)的基本操作能力,还包括其他一些能力,例如:物流功能要素和物流过程的计划能力、组织能力以及控制能力,等等。这就要求物流专业教师,要通过建立在理论教学的基础来实施实践教学,促使成人学员不仅能够对所学的物流基本理论熟练掌握,而且还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但就目前的成人物流实践教学来说,显然严重滞后于这一目标的要求,也与社会物流企业的希望相去甚远。具体表现在如下三点:

1.缺乏对物流实践教学的足够重视。从目前高校成人教育物流课程的实践教学现状来看,难以摆脱普通教育压缩型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对理论教学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实践教学,更谈不上培养与训练成人学员的物流动手能力,过分重视课堂理论教学,课堂上讲授的是理论知识,而考试也只是从一张理论试卷来对学习效果进行考核。

2.不注重对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我们知道,在普通高校所办的成人教育的教学,大都依托于相关的院系进行,其所承担成人教育教学与管理的部门,基本都没有独立的实践教学场所和设施,也就谈不上独立开展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而若需要开设实践教学课程,则必须到相关院系实践教学场所进行,这就需要一定的办学投入。为了不增加这笔费用,很多办学单位也就不进行实践教学的资金投入,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全部在理论课堂上一起完成,这就很难有真正的实践教学可言,也就更谈不到培养学员的动手能力和应用技能了。

3.实践教学师咨力量不足。作为新兴专业的物流,普通高校都存在师资薄弱的问题,新进专业教师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仅具备博士、硕士等高学位和学历而不具备相应的实践教学能力,很难承担实践教学的任务。而社会物流行业也正处于缺乏专业能力人才的“青黄不接”的阶段,难以向高校提供实训方面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这样一来,依托于相关普通教育物流专业的高校成人教育物流教学就跟难聘请到相关的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师。

二、基于职业资格证书+学历的高校成人教育物流实践教学理念的提出

如何才能让当下的成人物流专业实践教学走出困境,加快培养更多更好的社会成人教育物流一专业实践型人才呢?笔者在这里试着提出了技能证书+学历的高校成人教育物流实践教学的新思路。技能证书+学历的高校成人教育物流实践教学的新思路是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国家物流职业资格证书培养与高校成人教育物流实践教学实现某种程度地结合,借助于学历教育的成人教育物流教学来推行物流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一体化的物流教育新模式。

1.新理念推行的现实性分析。我们知道,目前成人教育正处与规模大幅度萎缩的历史时期,寻找新的生源生长点,是几乎所有的成人教育办学单位的共同关注的首要问题。而就现实情况看,成人教育所从事的后学历教育事业几十年来,一直难以从单纯的普通教育简缩版模式中走出来,而成人学历教育也就成为单纯地为社会从业人员提供学历证书这样一个简单的功能,这显然是与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的趋势相背离的。终身学习不能简单地与取得一张学历文凭画等号,而对实践教学的淡化处理加剧了这一趋势。若让物流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模式引入成人学历教育过程,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结合,融学历教育与培训为一体,不仅能够让学员按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相关标准要求,通过培训获得相应的技能,而且适应了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要,同时也能够吸引更多的社会低学历从业人员到高校接受成人物流专业教育,从一个侧面为扩大办学规模创造了条件。

2.新理念推行的可行性分析。从高校成人教育的现实情况看,社会培训和成人学历教育构成了成人办学单位的两大主要职能,若要实现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与学历教育一体化开展,也就是将成人教学部门关于物流教学计划与物流证书培训计划结合在一起考虑,培训教学与学历教学一起抓,而取得学历文凭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其他过程分开进行,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可行的。

三、基于职业资格证书+学历的高校成人教育物流实践教学实施设想

根据上述理念,笔者对实践过程的具体操作,也进行了一些设想,概括起来是“一个核心一目标双设一证书对应一各有侧重”的实施模式。

1.“一个核心”。所谓一个核心,也就是围绕培养社会物流行业所需要的实践型的动手能力强的物流专业人才这个中心,开展这一教学设想,无论是学历教育还是证书培训,都要围绕这一核心进行。

2.“目标双设”。意思是设立两个目标,也就是学历教育按照学历教育的物流教学目标来设置;物流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制定的相应培训标准进行。也就是说,不同的证书按照不同的培养目标实施,双向促进。

3.“证书对应”。在这方面,可以这样考虑,物流专业学历教育主要是本、专科学历教育,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可以取得相应的学历文凭;物流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则分为技师、高级物流师、中级物流师等层次,这些层次也对应着不同的教学任务和教材等,只有完成学习任务,考试合格才能取得相应等级的证书。而由于到高校参加成人教育的社会从业人员,一般是以取得本、专科学历文凭为目标,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技师等级要求比较高,难以在学习期间取得,可以让本科学历教育与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对应;让专科学历教育与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对应。如此,就可以实现证书对应的目的。

4.“各有侧重”。所谓各有侧重,其所要表示的是,学历教育侧重点在学历,教学的侧重点在于理论加实践,而关键在理论教育方面,所要求的实践教学功能可以让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养来取代。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学着重点在实践,理论部分可以由学历教育来承担,实践教学则为其主要方向,要严格按照证书培训的要求来操作。学历教育考试以学校为主,学校完成过程性教学后,自己考试、考核就可以完成;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需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来组织考试。由此来看,教学方面,前者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而后者还需要一定的应试能力,所以在这一点上,两者还有一定的区别。

第9篇

关键词:物理管理 职业培训 多层次 和谐发展

随着物流行业在我国的蓬勃兴起、政府对物流企业的大力支持、社会对物流管理的关注,物流人才的需求巨大,招收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的高校数逐年增加,截止到2009年达到了279所。尽管近年来我国物流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最引人注目的领域之一。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在高校物流教育中还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高校物流教育缺乏专长及特色,物流实践环节匮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明确物流专业的发展方向,物流专业定位和学科设置混乱,教学方法的改革留于形式,物流人才教育尚未形成满足现代物流人才培养要求的教育目标体系,很难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多层次、全方位的物流管理人才。因此,高等院校物流类专业理论教育与职业素养培训和谐发展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物流人才成为物流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物流教育尚未形成初级、中级、高级阶段并存的多层次教育体系

由高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多方面组织的学位教育、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资格认证等多层次、多渠道、梯度明显的物流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尚未建立起来,物流教学中没有形成针对不同阶段、不同水准的教学过程,高职高专、研究性本科和应用性本科、研究生的教学内容存在着很多重叠部分,跨度也不大,教学方式也没形成差异。行业协会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高校与企业之间缺少人才培养的合作,没有树立起物流人才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

(二)物流教育能力参差不齐

物流管理专业是具有实践性较强的新兴专业,培养物流理论素养高、管理岗位职业素质和技能高的人才是物流人才培养机构应承担的责任。我国高校管理专业由于开设的时间不同,物流教学方面投入不同,教师队伍构成不同,导致教育能力参差不齐。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理论教学和职业培训机构培训内容上也存在脱节。

(三)物流教育目标不明确

我国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较重视课堂理论教育而忽略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训。学生对实务技能的掌握程度较差,不能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更谈不上创新。高校都缺乏市场需求具备何种素质的物流人才的调查和研究。这使得高校无法培养出既具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经验的物流人才,无法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专业教材建设落后,内容更新慢

物流专业的建设在我国起步比较晚。因此相关的教材建设远远落后于物流业的迅猛发展。而且出版的与物流相关的教材内容和质量也难以保证,更新速度也非常慢。难以适应课堂教学的需求。教材的缺乏不利于物流专业学生的培养,而且也妨碍了教师视野的开阔及知识的更新,不能紧跟物流业的发展速度。同时,缺乏战略人才培养方面相关课程设置和实际操作教学过程,职业资格相关考试内容,培养不同领域最高经营者物流人才教育目的设计的课程。

物流专业教材的内容更新慢,没有及时反映出随着物流环境变化而采用的不断涌现的新技术的教学过程,没有明确区分,不同领域物流应用知识、技术、运营、管理、规划、战略等专业性内容。课程设计注重共同课程和盖伦为主,教学中通用的内容较多,缺乏时代性、新颖性,不适合产业不同、业务不同需求不同的专门人才的现实不符。

(五)物流教育手段传统、单一

传统教学中,基本上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引导和启发。教师单项灌输。基本上占据了整个课堂教学的时空,学生缺乏参与,造成学生只会简单的模仿,缺乏自主独立思考的能力。物流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这就使得传统的以课堂教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不再适宜。

二、建构我国高校物流理论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和谐发展的对策

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借鉴发达国家的物流教育经验可以少走弯路。通过学习借鉴和总结,将其结合到我国物流教育实际中,进一步的促进和提高我国高校物流教学水平,通过职业培训、资格认证等多元化和谐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物流人才,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施:

(一)建构适合我国社会需求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人才需求的层次性特征日趋明显,其他行业和跨国公司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迫切需要通晓本行业专业知识,又熟悉物流管理和运作的专业物流人才。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这方面的人才通过目前的高校教育很难以满足需求,只有构建将高效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教育、资格认证等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渠道、梯度明显的物流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才能提供合格人才。结合我国物流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与高校联合举办或者由行业主办跨企业培训中心进行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

(二)明确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是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层次性的培养目标。由于物流业务和技术跨度较大,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在确定培养层次的基础上选择一定的专业范围进行准确定位。如各类物流管理高职高专及中专层次的物流教育重点应放在物流操作技能人才的培训方面。高校的物流管理教育培养目标应该是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具有较强的学习和交流能力,扎实的经济和管理理论基础,坚实的外语、数学和计算机基础, 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具有物流管理和经营的实际运作能力,能在物流业及各类工商企业、跨国公司从事物流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工作;既能适应现代物流管理的需要,又能从事物流系统优化设计和物流经营、管理、决策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三)高校的优质的物流教育与职业培训资源的进一步整合

高校物流教育与职业资格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要提高整个物流人员的素质,除了不断输入新的素质较高的人员以外,还必须重视物流管理人员的职业教育和加强现有物流人员的培训。智能型职业资格,不仅需要娴熟的动作技能,而且需要较为综合、复杂的分析与判断能力,这类资格的获得不仅需要长期的练习,而且还需要学习一定的现代科学知识。智能型职业资格则比较复杂,既要看实际任务完成情况,又要看获得能力的过程如何、深层次的专业素养如何。当然重视通识课程的教育传统也不可忽视。在如何处理高校物流教育与职业资格关系问题上,我们应充分理解与认识两者间的本质区别与联系,必须根据职业资格的属性特征,科学合理地处理好资格与高校物流教育间的关系,任何不加区分地融合或排斥的做法都不利于职业资格制度的健康发展。应用范围是普通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培训单位资源整合与和谐发展。

(四)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应细分现有的物流师考试制度,比如可以分为企业物流师、物流技术师、国际物流师等,这有利于满足物流行业就业岗位群分布广泛、物流职业层次多样性和物流岗位复合型的人才等物流人才培养多样化需求特征。我国物流职业资格认证虽已起步,但较混乱。现有的物流师职业资格考试笔试合格以后就可以拿到资格证,现行制度是通过考试培养了大量的物流管理者,但实质上他们在物流现场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物流师职业资格考试笔试通过后,还应该要求笔试通过者参与一定时间的物流实践学习才能为其颁发资格证,这样能更好地满足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同时,应适时引进国际先进的物流培训体系,对该体系的培训内容中与中国国情不符合的方面做适当的修改,推出了中国物流行业及国际通用的资格认证培训,同时承担资格认证或职称的评判与审定。

(五)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和手段

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体要求.明确每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与性质以及在物流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确定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构建出“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形成结构合理、相互衔接、功能互补的物流课程体系,以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教学内容应涉及以下内容:物流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教育领域;物流信息领域;物流运营管理及运营领域。物流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科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产业,作为理论性极强的学科,离不开产学研的结合。物流研究内容及时要与教学结合起来,把研究成果用于企业。学校在教学中要重视物流实验室建设,重视实习这一环节。特别是中专与高职的学历教育,更要重视动手能力,重视案例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钱国英,徐立清,应雄.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第10篇

1我国高职院校技能考核的问题

职教集团的组建主要涉及到四个利益关系者:政府、企业、学校和学生。四者之间始终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政府要求好的教学质量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要求拥有优质的人才资源和可利用的经济利益。职业学院的利益是拥有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办学效益,合作办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其在社会上的影响地位,直接影响学校的招生等直接利益。作为受教育的学生而言,就是通过集体内部的工学结合培训,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在社会上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一旦利益分配不均,就会降低参与方的积极性,影响职教集团的良好发展。

2我国高职教育技能考核创新研究

2.1改革教学计划,实现校企融合

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培养技术型人才,在教学实践中“实用为主”、“够用为度”是广为提倡和贯彻的原则。“够用为度”指导下的高职教育强调职业技能培养,教学大纲安排学生有时间进行专业知识的技能实践,获得实际操作的机会。可持续发展注重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轨迹上来看,“够用为度”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可持续发展是“够用为度”的补充和延伸。现在职业院校的高职学制基本上是三年六学期制。制定的教学计划,基本上保证第一至五学期在校上课,理论课时和实践教学时间基本上不低于1∶1,第六学期安排学生毕业实习应聘单位。但是从毕业生就业反馈的信息来看,情况不容乐观。下面以物流专业为例,说明这个问题:物流管理专业岗位从一名基层的普通仓库保管员发展到中层部门物流经理,高层物流总监岗位,对人才的定位和岗位职能要求是不一样的。除了具备实际操作的技能之外,还要有物流公司的规划设计能力,具体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已经超出了高职物流专业的够用范围,成为一名优秀的高职生向上发展的瓶颈。笔者大胆提出构建高职教育技能考核体系的新设想,以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改革为例。通过对上一届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进行重新构筑,可以看出发生以下变化。

①更好的发挥职业教育集团的重要作用。通过政府的倡导,由职教集团各方领导组成集团领导层,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校企之间展开产学研深度合作,形成分工明确、互惠互利的“利益生态圈”。多次举办专题研讨会,把握市场发展的新动向,及时进行课程改革,设置出涵盖物流专业技能考核的职业岗位群,这样就明确了物流人才的培养方向,通过国家劳动部设置的职业技能鉴定,培养出零接轨的“双高”人才。这种教学计划的改变可以很好的解决职教集团中政府、学校、企业和学生四者长期存在的对立关系,合作关系更加紧固。首先直接受益者学生可以长期在企业真实环境中系统地实现理论知识和技能相融合,成为企业直接能用的合格员工,同时自己还能获得相应的工资报酬;这种模式下的企业实习帮助企业有力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降低了成本创造了效益;由于行业之间横向参与,校际之间纵向贯通,实现了师资和专业的互补,人才培养和企业运作的结合,打造出了物流专业的品牌效应和社会影响力。学校可以集中安排授课时间,解决学生到企业“实习难”的问题,更好的发挥校企理事会的作用,同时也能实现“双师制”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目的,同时帮助学校提升在社会上的影响地位;政府也能更好的保障职教集团办学机制正常运转,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②职业生涯设计是指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职业生涯设计是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职业生涯设计由分析综合条件、确立发展目标、构建专业台阶、制定具体措施四个环节组成。经过一年的企业实习,同学们对社会、对企业要求有了深刻了解,针对自身情况,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设定一个明确目标。一方面,针对应用本科院校招生要求,自我加压,刻苦学习,继续向上发展。另一方面,针对社会需求和自我爱好,考取各种有含金量的资格证书,为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2.2增强考核力度,采取宽进严出

虽然职业院校录取的大部分高职生,分数低基础差,但不代表着对他们就应该怀着一颗同情心,放松对他们的考核力度。这些高职生和考上本科院校的学生在智力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相差无几。我们可以借鉴德国“双元制”考核制度,实行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办法,由雇主联合会、工会及职业学校三方代表组成成立考试委员会。大家依据专业培训计划和考试大纲共同出题,从多个角度客观的考核评价学生的真实水平。因此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具有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教育方法在许多国家中得以推广。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我们应该采取平时培训与毕业考核相分离的考核办法。例如专门成立地区物流协会考试办公室,共同编写教学大纲和授课实习计划。平时学校上课由专业教师负责并进行理论考核,校外实习由物流企业一线经验丰富的经理负责并进行技能考核,实行导师负责制。但最终毕业时,由考试委员会从试题库中抽题进行最终检测,考试内容涵盖素质目标、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达标者顺利毕业,不达标者继续回炉深造。由于最终检测由行业协会组织实施,校企之间达到共识,从而客观地评价高职学生的培训质量。同时根据澳大利亚TAFE多样性和灵活性的技能考核特点,实施多元化考核方式。我们可以把课堂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专题调研报告、问卷调查、实际操作、自评与互评、团队协作、技能大赛、期中和期末测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等纳入学生的技能考核方面中来。同时,从灵活性而言,可针对不同行业专业的特征,采取行业资格认证与课程学习学分互认、校内学习与校外实习学分互认的弹性学分制度。这种多角度的能力考核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并改造自身不足,帮助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方面实现双重提高。伴随现在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深入,在充分协调好职教集团中四方关系的基础上,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技能考核力度,缩小和企业在人才需求衔接方面存在着差距显得尤为重要。职业院校应对症下药,调整办学思路,争取用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好的效果,为学校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也使以能力为本位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落到实处。

作者:张家鹏 单位:德州职业技术学院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物流专业 英语教学现状 对策

近年来,教育事业不断改革,使得各高职院校也开始注重对英语教学的改革。“地球村”的形成加强了全球经济的联系和沟通,物流行业也不断扩大了市场。所以物流专业的大学生已不仅仅需要具备超强的专业能力,而且还必须具备超强的英语沟通力。但是,目前在很多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英语教学现状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对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在寻求工作或展开工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困难。各大高职院校在对物流专业的学生展开英语教学的时候应该以适用性和实用性为基本原则进行改革,为物流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提高整体素质,提高他们的竞争力。

一、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应该是以实用性为原则,为物流专业的学生进入社会进而参与工作创造条件。但是实际教学情况却有点着急。

1.英语教学的重视度缺乏。英语口语交流水平直接影响着物流专业的学生功能能力的拓展程度。毫无疑问的是,一个英语交流水平超级棒的物流专业人才在开展工作和开拓市场的时候都具备一定的优势。英语教学在高职院校中一般分为基础性教学和专业性教学两个方面,对于告知物流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行的英语教学是更为重要的,但恰恰相反的是,高职院校缺过分注重基础性的英语教学,而忽视了专业性的英语教学。

2.教学方法缺乏创新,过于单一。由于英语专业性教学的专业性高的特点,使得教师在开展英语教学时,大部分都倾向于阅读和翻译的教学,这样一来就造成了教学课堂枯燥,缺乏创造性,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实用性为主的原则也使得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预先写好的教案和课本上,因此,在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上就相对减少,学生的接受能力往往比教师预期的差很多,不利于物流专业的学生对英语学习与技巧的掌握。

3.学生的兴趣淡薄。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并且良莠不齐,不只对老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且学生在学习时也会相对较难,自信心受挫,长时间下来,大部分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就会下降甚至是放弃了英语的学习。他们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没有明确掌握,有些认为英语学习对于未来就业没有影响,即便意识到英语学习关系到未来的就业,但也因为其自身基础差,挫败感放弃了英语学习。

4.能力考查方式不够全面。很早以前,朝廷就是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的,很大一部分的英语教师沿用了这一传统,仅仅依靠一份考卷,几个数字就对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水平下了定论。但实际上紧靠几个数字的大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英语学习不只是阅读和翻译,口语能力更是英语学习的重中之重。并且相对于物流专业的学生来说英语口语能力更为重要。但考试仅仅是测评了学生的阅读和翻译水平,对于英语口语的考查和训练还远远不够。

二、改革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英语教学的建议

1.结合市场就业标准,开展实用性的英语教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物流也也逐渐与世界接轨,这样一来,英语学习能力高的人才在开展业务的时候就具有明显的优势。为了提高物流专业的学生在进行择业时的综合能力和竞争优势,高职院校应该根据事业单位的用人标准,为物流专业的学生开展相对应的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将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

2.创新教学方法。高职院校应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多种方式教学,提高物流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网络等多种教学平台、开展校企联合等多种方式,为教学课堂引入新的活力,使得学生将课堂学习和企业实践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实现实用性教学。通过在企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从而自主地进行英语学习。

3.提高学生学习的意愿和能力。高职院校的老师应该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学习英语的意愿和想法,了解他们在学习中遇到了那些问题,结合学生的学习现状,针对性的开展课堂辅导和课后辅导,将学生普遍不理解的语法和句型重点讲解,从而让他们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要让学生了解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强化他们学习英语的能力,提高他们英语学习的专业性,为学生进入社会参与工作做好充分必要的准备。

4.健全英语学习的评价机制。物流专业的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接受程度和实践的程度是英语考评制度存在的重要条件,他不仅有利于老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掌握,而且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测评,自我调整的一个途径。高职院校应该以平时课堂表现力和考试成绩以及企业实习的情况三者结合起来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掌握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价,这对培养实践性人才来说特别重要。

英语教学对于物流专业的学生日后的就业择业是一个重要的竞争条件。但现阶段我国的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英语教学情况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希望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能够关注这一话题,为英语教学的改革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顾瑛.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英语教学的研究与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9).

第12篇

关键词:国际化;物流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作者简介:柳学信(1972-),男,河南信阳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北京?100070)

基金项目:本文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教改重点项目“工商管理学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023-02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必须顺应全球化的潮流,培养适应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满足国民经济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必然需要大量具备国际视野、懂得国际规则、具备物流专业知识的大量人才。但是,中国制造业发达省份,如广东、上海等沿海省份,极为短缺物流规划咨询、国际物流和物流科研三种人才。目前物流业内中相当一部分从业人员还是专科以下学历,人才数量和素质都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探寻物流人才短缺背后的原因,必然要考虑我国大学现有的物流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首先界定高等教育国际化和人才培养模式,然后比较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物流类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国外成熟经验,探索国内高校物流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对我国教育国际化实践有所裨益。

一、教育国际化

加拿大学者奈特(Knight)把高等教育国际化定义为:“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学、研究和服务功能中整合进国际的或跨文化的维度的过程。”强调了国际化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奈特(1994,2008)认为教育国际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内教育国际化,主要是在国内高等教育活动中融入国际的和多文化的教育内容,帮助学生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二是国外教育国际化,主要包括国外高等教育活动中师生跨国交流、跨国交流项目和相关政策等。

从高校视角来看,国际化实际是指结合国家总体要求,立足本校的实际情况,制订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模式,选择相应的国际化目标和策略,以提高学生国际综合素质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是国际化进程中的重中之重。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四个部分。培养目标是高校根据国家高等教育目标,结合学校办学目标定位、自身办学条件以及社会人才需求等确定的培养方向、规格和专业培养要求等具体内容。培养过程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和培养途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培养制度一般指学年制和学分制。培养评价指根据培养目标对培养过程和培养人才质量进行的客观衡量和科学判断,如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

二、中外国际化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美国在经历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物流人才短缺之后极为重视物流教育。经过几十年发展,物流教育日趋完善,学科特色明显,专业设置合理,课程体系科学,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高校的物流本科教育起步较晚,2001年北京物资学院设置了第一个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近年来本科物流专业发展迅速,全国共有318所高校开设物流本科专业,48 所高校在一级学科下面设有硕士点和博士点。但是,在高校教育国际化形势下,国内高校要汲取国外高校的成熟经验,改革现有人才培养体制中的不足之处,创立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物流教育。

1.培养目标对比

培养目标规定了人才培养的类型、规格,体现了人才的基本特征,是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培养制度选择的依据。国外高校的培养目标较为宽泛,如美国物流管理本科培养目标定为“毛坯”,极为重视学生的通识教育。学生通过学学阶段的“通识”课程,打下较为宽泛的知识基础,为将来的硕士和博士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国外高校较为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能力的培养,如欧盟通过“伊拉斯谟项目”和“苏格拉底项目”提升高校师生的国际化能力。

我国高校的物流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表述较为抽象,往往定义为“高级管理人才、高级专门人才”。山西财经大学物流本科的培养目标表述为“为社会输送在物流管理领域具有宽阔学术视野、扎实理论基础、综合素质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强的合格人才”;未能明确表述为何种人才,是应用型还是研究型,是通才型还是专才型都没有清楚表述。其原因部分在于高校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时要遵循国家相关部门规章,办学体制决定高校不具备办学自;部分在于我国高校因自身办学经验、办学条件和学术水平等方面限制,建立起的工商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完善。

2.培养过程对比

培养过程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和培养途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

(1)课程体系对比。美国物流教育起步早,物流管理教育课程体系经过四十多年的实践,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课程体系极为强调物流管理的应用实践,高校物流教育主要是围绕商业经济管理的应用性以及市场需求而设定的。国内高校很多是学习借鉴了美国高校的做法,但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的制约,课程体系相对固定,往往忽视了市场需求,部分课程相对滞后;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

从学分来看,美国、加拿大和新加坡多在在120~130分之间;我国高校一般在150~180分左右。折合学时来看,国外高校学时较少。如美国大学本科学时多在2200学时左右,课程门数一般在32门左右。如哈佛大学本科生要学习的通识、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是32门。中国高校本科学时较多,一般在2500~2900学时左右,门数多在50门左右。

从课程结构来看,国外大学物流本科的课程主要有通识课程、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如哈佛大学的通识课程包括社会分析和外国文化等课程,相关专业课程也融入了外国知识和国际观点等国际元素,学生通过学习和相关社会实践深入了解国内及国外状况,具备较好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国内大学有公共课程、专业基础和专业课三类。公共课主要是大学英语、体育和政治,融入的国外知识和国际观点很少;专业课往往重视理论体系的讲授,对物流管理的实践重视不足。

课程根据学生选课方式分为必修、限选和选修三类。美国大学的选修课一般占到总课程的60%左右,而我国高校内选修课的比例较小,一般仅在20%左右,选修课程中有关国外文化、国外知识和国际观点的课程极为有限。

(2)培养途径对比。培养途径主要指课堂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从课堂教学方法来看,国外大学一般也采用讲授法讲授大部分课程。但是工商类课程和实际结合密切,国外大学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即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如哈佛商学院,所有的课程都要用案例教学,学生两年中要学习400~600个案例。国外大学采用较多的课堂教学,还有研讨会(seminar),学生课外自己查阅资料,阅读相关文献,准备好上课材料,课堂上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讨论;此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使学生系统学习了理论知识,广泛了解不同的观点。

国内授课主要是通过老师课堂讲授的方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相关理论知识。这种方法较好地适应了国内大班授课的方式,能系统讲授理论知识,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利。也有部分课程借鉴国外的经验,采用了案例授课,但总的来说数量少。

从实践教学来看,国内实践环节主要有基础课程阶段的“认识实习”、专业基础课程阶段的“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还有各种类型的校外“社会实践”等模块。国内实践课程所占比例为10%左右。但实践课管理漏洞较多,对实践课的评价考核不系统。多数实践仅要求学生上交实习报告,根据实习报告给予学生课程成绩,实习过程监管较弱。

国外大学极为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课程比重在15%左右。学校一方面要求课程教师有相关社会兼职或兼职经历,教师要根据最新社会发展修订自己的课程,融入当代社会各种元素。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实地实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习过程中学校和实习单位有人定期指导学生,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体验真实的商业经营管理过程。实习过程有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从素质、态度、语言组织、创新性和团队精神等方面给予学生综合评价。

3.培养制度对比与培养评价对比

培养制度一般指学年制和学分制。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学年和学分制结合方式。学生从入学开始,一般四年内修完所有课程,达到本科毕业的学分,最长可延长到6年。国外大学较为灵活,主要实行学分制。学生学习一定课程,修够学分后才能毕业。

培养评价指根据培养目标对培养过程和培养人才质量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断,如考试制度和实践评价制度。国内大学主要是通过课程期末考试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一般考试课程期末考试占80%,平时出勤、作业和课堂表现占20%;考查课往往通过考试形式给予成绩,平时成绩比重在30%。国外大学评价手段与国内不同的是期末考试比重仅为50%,学生平时作业、案例讨论、期中测试、出勤等占50%。

三、对我国高校物流教育的启示

从中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对比来看,国内高校应结合自身条件制订具体可行的培养目标,提高师资的实践能力和国际化水平,改革现有课程体系,改进现有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手段,以期促进高校国际化,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1.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

我国高校培养目标的表述较为抽象,往往定义为“高级管理人才、高级专门人才”。而培养目标体现了一所学校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学校应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学校自身办学条件和学术水平,准确定位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借鉴国外高校对本科、硕士和博士层次的划分,形成具有显著差异的不同层次培养目标,以满足不同层次人才需求。同一高校的不同班级也可形成不同特色的物流教育。

2.具有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

我国高校物流类专业师资队伍较为薄弱。国外大学师资8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且通过兼职等方式具有较强实际从业经验。我国高校师资大多是硕士博士毕业后走上讲台,缺乏实际从业经验。高校应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模式,引进高素质、高学历、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尽可能招聘国际化人才。或者通过聘请企业的管理专家到大学讲学,提升综合师资实力。同时派出有发展潜力的教师去国内大学进修,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学校支持并积极组织教师投身区域经济建设理论、实践问题的研究与探讨,通过产学研结合的科研工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同时积累物流管理经验和案例,以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

3.国际化课程体系

国际化人才是通过国际化课程体系实现的。应该对现行的专业结构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充实,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注重增加国际化成分或元素,例如开设外语课程及双语课程、创建多元化校园、开展合作研究等;在公共基础课和文化素质教育课中针对环境问题、和平问题、多元文化问题等具有全球意义的问题有选择地开设课程;改革教学内容,把当前有关国际政治、世界和各国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基本知识引入教材,引入课堂。有条件的高校应开设多种外语,满足我国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交往的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中要注意介绍国外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技成果。应选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教材,吸引外国专家、学者讲学,使培养的学生具有全球性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使我国高校形成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学科群,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专业国际化课程体系。

4.案例教学法

国内授课主要是通过老师课堂讲授的方式,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利。也有部分课程采用了案例授课,但总的来说数量少;案例讲授时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参与程度不够。因此,应采用案例教学法等方式,转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使学生占主导地位,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论结合实际,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

避免合用SI和CGS单位,例如,电流以安培为单位,在磁场以奥斯特为单位。这往往导致混乱,因为等式两边不相等。如果必须使用混合单位,请清楚说明每个公式中每个数量所使用的单位。

四、结论

物流本科教育是一个与社会经济联系十分紧密的应用性学科,具有明显的国际化特点。本文详细比较了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物流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四个方面。从中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对比来看,国内高校应结合自身条件制订具体可行的培养目标,提高师资的实践能力和国际化水平,改革现有课程体系,改进现有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手段,以期促进高校国际化,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陶经辉.张晓萍等.物流产业发展与物流人才需求模型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09,(1).

[2]赵群.何家蓉. 日本现代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带给我国的启示与思考[J]. 物流科技,2008, (2).

[3]曹翠珍.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 中国市场,2010, (23).

[4]Paul R Murphy, Richard F Poist. Skill requirements of senior-level logistics executives: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J].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1991,12(2).

[5]van Hoek, R., Chatham, R. and Wilding, R. Managers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the critical dimension [J].Supply Chain Management, 2002,7(3/4).

[6]Bessant, J., Lamming, R. and Kaplinsky, R. Putting supply chain learning into practice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 2003,23 (2).

[7]Myers, M., Griffith, D. and Daugherty, P. Maximising the human capital equation in logistics: education, experience and skills [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200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