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情归故里

情归故里

时间:2023-05-30 10:28:30

第1篇

天边飘过故乡的云

它不停的向我召唤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

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

归来吧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

归来吧归来哟

别再四处飘泊

踏著沉重的脚步

归乡路是那麽漫长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

吹来故乡泥土的芳香

归来吧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

归来吧归来哟

我已厌倦飘泊

我已是满怀疲惫

眼里是酸楚的泪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

为我抹去创痕

我曾经豪情万丈

归来却空空的行囊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

为我抚平创伤

啊......

归来吧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

归来吧归来哟

别再四处飘泊

我已是满怀疲惫

眼里是酸楚的泪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

为我抹去创痕

我曾经豪情万丈

归来却空空的行囊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

为我抚平创伤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

为我抚平创伤

故乡的云

天边飘过故乡的云

它不停的向我召唤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

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

归来吧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

归来吧归来哟

别再四处飘泊

踏著沉重的脚步

归乡路是那麽漫长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

吹来故乡泥土的芳香

归来吧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

归来吧归来哟

我已厌倦飘泊

我已是满怀疲惫

眼里是酸楚的泪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

为我抹去创痕

我曾经豪情万丈

归来却空空的行囊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

为我抚平创伤

啊......

归来吧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

归来吧归来哟

别再四处飘泊

我已是满怀疲惫

眼里是酸楚的泪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

为我抹去创痕

我曾经豪情万丈

归来却空空的行囊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

为我抚平创伤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

为我抚平创伤

故乡的云

天边飘过故乡的云

它不停的向我召唤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

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

归来吧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

归来吧归来哟

别再四处飘泊

踏著沉重的脚步

归乡路是那麽漫长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

吹来故乡泥土的芳香

归来吧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

归来吧归来哟

我已厌倦飘泊

我已是满怀疲惫

眼里是酸楚的泪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

为我抹去创痕

我曾经豪情万丈

归来却空空的行囊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

为我抚平创伤

啊......

归来吧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

归来吧归来哟

别再四处飘泊

我已是满怀疲惫

眼里是酸楚的泪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

为我抹去创痕

我曾经豪情万丈

归来却空空的行囊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

为我抚平创伤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

为我抚平创伤

故乡的云

天边飘过故乡的云

它不停的向我召唤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

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

归来吧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

归来吧归来哟

别再四处飘泊

踏著沉重的脚步

归乡路是那麽漫长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

吹来故乡泥土的芳香

归来吧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

归来吧归来哟

我已厌倦飘泊

我已是满怀疲惫

眼里是酸楚的泪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

为我抹去创痕

我曾经豪情万丈

归来却空空的行囊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

为我抚平创伤

啊......

归来吧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

归来吧归来哟

别再四处飘泊

我已是满怀疲惫

眼里是酸楚的泪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

为我抹去创痕

我曾经豪情万丈

归来却空空的行囊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

为我抚平创伤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

为我抚平创伤

故乡的云

天边飘过故乡的云

它不停的向我召唤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

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

归来吧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

归来吧归来哟

别再四处飘泊

踏著沉重的脚步

归乡路是那麽漫长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

吹来故乡泥土的芳香

归来吧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

归来吧归来哟

我已厌倦飘泊

我已是满怀疲惫

眼里是酸楚的泪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

为我抹去创痕

我曾经豪情万丈

归来却空空的行囊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

为我抚平创伤

啊......

归来吧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

归来吧归来哟

别再四处飘泊

我已是满怀疲惫

眼里是酸楚的泪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

为我抹去创痕

我曾经豪情万丈

归来却空空的行囊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

为我抚平创伤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

为我抚平创伤

故乡的云

天边飘过故乡的云

它不停的向我召唤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

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

归来吧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

归来吧归来哟

别再四处飘泊

踏著沉重的脚步

归乡路是那麽漫长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

吹来故乡泥土的芳香

归来吧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

归来吧归来哟

我已厌倦飘泊

我已是满怀疲惫

眼里是酸楚的泪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

为我抹去创痕

我曾经豪情万丈

归来却空空的行囊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

为我抚平创伤

啊......

归来吧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

归来吧归来哟

别再四处飘泊

我已是满怀疲惫

眼里是酸楚的泪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

为我抹去创痕

我曾经豪情万丈

归来却空空的行囊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

为我抚平创伤

第2篇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千年前韩退之的一声吟唱,令少小离家的我,总为彼此心中那份欲归难归的思乡之情惆怅不已。

然而物换星移间,那份浸润进我骨髓的故土之情却被渐渐淡忘,那想起都让灵魂安宁的故乡已不再入我旧梦,甚至连淡淡的忧伤怀念之情也离我远去。“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无边丝雨细如愁,自在飞花轻似梦” ……这些让无数游子伤怀的思乡名句,只成了我口中吟诵的古诗。

故乡,你为何不再令我魂牵梦绕?

是故乡没有可以思念的人了吗?故乡的怀抱养育了我,而成年后的我们像蒲公英的种子纷纷四散漂泊到了远方。就连年老的双亲也随子女辗转迁移,离世后没有归葬于山山水水都装在他们心里的故土,而是长眠于城里那座依山而建的公墓。一切需要怀念与祭奠的日子里,我只要到公墓去就能释怀,故乡,不需要在这时想起!兄弟姐妹虽然散落于天南地北,然而一个电话,一次视频,一张机票……都能抚慰那血浓于水的亲情。故乡,你不再是亲情凝聚的地方!

还是故乡换了新颜?几年前回到常常入梦的故乡,看到仅剩下的几张熟识面孔,被岁月侵蚀得有些生疏,与钱相关的话题让淡泊名利的我有些默然。除了屋后的大山还保留着安静的原貌,那条曾经细腻宁静的黄土路如今铺上了水泥,变得平整坚硬;那长高了的树木不再如从前轻抚我的额头,而是那么似亲地看着我;那新修的栋栋砖房在故土上四处散落,不再如从前家家的青砖瓦房座座相连……一切的一切都找不回童年的记忆了!故乡已没有我想一睹的旧颜。如今,故乡更美了,更富了,而我思念故乡的感情却渐渐淡了。可我情愿看到记忆中那青瓦土墙有些斑驳的老屋,还有那条穿过灌木丛的黄土小路,和那满眼是黄菜花、绿麦穗、紫红萝卜花的田野……人的感情真是奇怪,我们希望一切越来越美好,可是我们却怀念那留在时光镜子里的事物。故乡,如今我离别你时已不再有恨,思念的情感也无法如春草疯长,哪还能更行更远还生!

啊,老树下的熏风,绿枝中的蝉鸣,陶醉于稻香里的记忆呀……牵动我灵魂不安的只是关于故乡的记忆,不是那个想背起行囊归去的有着新颜的故乡。

或许是“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豁达让我没有了寻根之念?又或者是“死去元知万事空”的无神论让我魂魄无所谓寄托?亦或是“有钱能使鬼推磨”的追逐让我无暇思考灵魂的皈依?

人说:“叶落归根”,可是离乡多年的我随着年龄的增长,却日渐消融了对故乡的眷念。本该“飘蓬万里思故乡”,而我这棵飘了多年的蓬草却越来越淡忘了我的魂归之处

啊!故乡远去了,从此我没有了思念的根!这瞬息变幻的时代,我爱着你,我恨着你!网络与高铁缩短了时空的距离,总让我来不及贮满思念,灵魂的虚无让我找不到归属,现实的忙碌让我没有时间动情,我的灵魂成了一棵飘蓬!

灵魂找不着依托的人啊,你是解脱了,还是麻木了?

多年前的我身如飘蓬,多年后的我心也如飘蓬!

第3篇

青林学校九(1)班 苏红

“天边飘过故乡的云,有个声音不停地召唤,归来吧……”华裔歌手费翔的这首《故乡的云》曾牵动过多少游子的心啊。

为什么那故乡轻轻飘过的云,那微微吹来的风总叫人不忘,惹起你的无限情思呢?同学们,我想,这是因为故乡是你,是他,也是我的情感的归宿。

不是吗?屈原被逐去国,遥望故乡而高唱道:“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不是吗?杜甫漂泊异乡,挥笔别弟而吟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不是吗?近代诗人彭邦桢,面对明月而深沉地写道:“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望月亮,思故乡……”

同学们!古人如此,游子如此,我也如此。去年暑假,我随叔父到深圳住了一段时间, 本想见见世面,好好玩玩,谁知,没住上几天,便想家了。面对着高楼大厦,面对着滚滚车流,我非常想念爸爸妈妈,想念故乡那弯曲的山路、那碧绿的山坡,想念家乡的伙伴们……这一次,更使我体味到故乡是我情绪的归宿。

有一首歌这样唱道:“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我要用真情和汗水,把你变得地肥水美。”是啊,家乡是我们情感的归宿,所以,不论她是贫穷、落后,还是富裕、先进,她总让我们为她魂牵梦绕。

忠心报国的人为家乡甘洒热血乃至献出生命。每当家乡被侵凌、遭受侮辱时,他们总奋起搏杀。英勇斗争。岳飞、于谦、冯婉贞这些英雄儿女们,决不容许家乡被人蹂躏。同学们!听,“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那是华北儿女保卫家乡,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声音;听,朝鲜战场上隆隆的炮声,英雄的赞歌,那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打击侵略者,保家卫国的声音……

漂泊的旅人常常为家乡掬泪沾襟。因为那里有他们美好童年的印迹,那里有他们的亲人……家乡是我们心灵的寄托。王安石身在异乡,当见到故乡的来人时,他想起了故园窗前的梅花,情不自禁地写下这样一首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身在海外的游子更是时时想念家乡,1978年秋天的一个夜晚,太平洋彼岸的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州近海的卡麦尔城,一位92岁的老人,在她的画室倒下去了。她就是孑然一身,侨居美国近半个世纪的中国旅美画家杨令弗。多年来,她无时不在思念祖国。1973年,她已是87岁的老人,一连写了两封信,托章行严先生和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转交给我国领导人,流露出对故国故土的无限深情。她立下遗嘱:希望骨灰埋葬在故乡——无锡太湖之滨;把她历经艰辛带到美国的一批文物——书画和玉器,悉数送回祖国,交给人民政府,以报答家乡对她的哺育之恩。在我们初中学过的课文《枣核》中,作者的友人虽然年事已高,却更加思念故乡,因此家乡的一草一木甚至连一个枣核都让他情怀缱倦……

远离家乡的人们除了思念外,也时时不忘为家乡做贡献。他们有的学成归来,投身到家乡的建设中去;有的捐款捐物为家乡建桥修路,排忧解难;有的在家乡投资办厂,带动家乡经济的发展;有的关心教育事业或设立奖学金或援助希望小学……

第4篇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美丽宜昌!

不知道你们听说过没有:来湖北是看四人,也就是诗人(屈原)、美人(王昭君)、野人(神农架野人)和死人(荆州博物馆的西汉软体男尸)。而在我们美丽的宜昌就有三人旅游线,也就是诗人、美人和野人。由此可见,宜昌是湖北的精华,今天我们将要去游览的就是精华中的精华——诗人和美人的故乡,也就是屈原故里和昭君故里——秭归。

趁现在还没到目的地,我先对你们简要的介绍一下秭归吧!

秭归地处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畔三峡工程坝上库首,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故里,也是历史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的故乡。

秭归历史悠久,是楚文化发祥地之一。境内现存许多关于屈原的遗迹和传说,如归州的屈原祠、衣冠冢、屈原纪念馆、屈原故里牌坊和乐平里的“三间八景”以及纪念屈原的龙舟竞渡、民俗歌舞等。

秭归的名胜多与屈原有关,秭归县城东门外,矗立着一高大的牌坊,上书“屈原故里”四字,系郭末若手书。旁边还有两块石碑,分别刻“楚大人屈原故里”和“汉昭君王嫱故里”。秭归与香溪之间有一沙滩,传说是屈原遗体安葬处,后取名“屈原沱”。沱上有屈原祠,最早始建于唐朝元和十五年(公元820)。

每年端午节,秭归人民都要在屈原沱上赛龙舟。这一抚慰屈原忠魂的古俗世代相传并延至今日。

连秭归地名的由来,传说都与屈原有关。屈原投江后,其姐女嬃赶到汨罗江,将弟遗体打捞起来,亲自护送回家乡。屈姊那深深亲情使乡亲们大为感动,因而将县名改为“姊归”,后来“姊”演变为“秭”了。

屈原的遗迹和传说特别多,古人曾集为“八景”,诸如照面井,读书洞,玉半三坵等。屈原祠重新修缮后,内有屈原塑像,屈原文物纪念馆,屈原墓,屈原诗文碑廊。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原始形态是庆丰收。五月,是农忙夏收完毕,准备秋收的过渡时间,人们便在这个时间安排一个稍事休整和娱乐的“端午节”。但是为什么一定要安排在这个月的初五呢?这是为了便于习惯能记忆,类如三月三、七月七、九月九。这样就使农事繁忙的这段较长的时间,均匀地安排在三、五、七、九月四个节日休整,也算是“有劳有逸”了。

到了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难忍亡国之痛,怀才投身汩罗江,这一天也刚好是端午节。从此,这个节日的意义就渐渐让位于对屈原的悼念了。所以也有人称端午节为诗人节。

龙舟竟渡

龙舟竞渡的习俗,过去传说是为了拯救溺水的屈原,其实,在屈原未跳汩罗江之前,我国各地就有龙舟竞渡这种水上运动了,但大多不在端午节举行的。《旧唐书·杜亚传》载:“江南风俗,春中有竞渡之戏,方舟前进,以急趋疾进者为胜。”后来为了记念屈原,竞渡的风俗才慢慢集中到端午节的。公元640年,隋炀帝杨广为了要到杨州一游,着官吏督造龙舟及杂船数十艘。杨广自已乘坐的大龙舟,高45尺,长200尺,上层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间两层有120个房间,全部用金玉装饰。还有高三层的龙舟九艘。可以说这是当时最大的龙舟了。北宋时建造的龙舟,无论从大小和结构方面比隋代又有发展。宋代画家张择端的《金明泄争标图》,便描绘了当时皇家乘坐的龙舟的面貌。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还记载了金明池龙舟竞渡的盛况:皇帝与群臣在大龙舟上观看,锦标则插在皇帝的大龙舟附近的水中,一人拧舞旗子,指挥几十艘小龙舟在水面摆出各种船阵。随后,这几十艘小龙舟敲锣打鼓向“标杆”划来,夺得标的便向大龙舟上的皇帝“山呼拜舞”,整个争标过程气氛十分热烈。

明代时,龙舟竞渡这种水上运动已经相当普遍。当时出版的一本《武陵竞渡》的书,对这项比赛的规则,诸如竞渡所用的船式,人数等都有详细的记述。

现在,龙舟竞渡已发展成为一项世界性的体育活动。

好,现在我们已经到岸了,请大家随我一起下船去感受一下伟人和美人的故乡吧!

屈原故里

这里是秭归县香炉坪,大家请抬头看那座高高的牌坊,坊额上镌有郭沫若的手书“屈原故里”。

秭归历史悠久,是楚文化发祥地之一。境内现存许多关于屈原的遗迹和传说,如归州的屈原祠、衣冠冢、屈原纪念馆、屈原故里牌坊和乐平里的“三间八景”以及纪念屈原的龙舟竞渡、民俗歌舞等。屈原的遗迹和传说特别多,古人曾集为“八景”,诸如照面井,读书洞,玉半三坵等。屈原祠重新修缮后,内有屈原塑像,屈原文物纪念馆,屈原墓,屈原诗文碑廊。

秭归山川秀丽,风景如画。西陵峡雄奇壮美,还有清澈的香溪河,梭秀的九畹溪、险峭的五指山、神秘的棺木岩更是令中外游客为之倾倒。这些自然景观与展示屈原文化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令人流连忘返。由秭归出发,可西进“小三峡”漂流,东到三峡大坝和葛洲坝流览,南入“长阳人”家乡作客,北去昭君故里及神农架探密。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新建到大坝一公里处的秭归新县城将会成为集三峡大坝雄姿、高峡平湖风光、屈原故里风情、库区移民新城为一体的旅游观光胜地和三峡地区最大的旅客集散中心。

昭君故里

昭君故里位于兴山县城东北3公里处,我们现在就到了我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的故乡——宝坪村,又名昭君村,是王昭君的出生地。在西汉时兴山属南郡秭归。宝坪村面临香溪水,背靠纱帽山,群峰林立,崖壑含翠,橘林丰茂,山明水秀,极富诗情画意。村内有楠木井、娘娘井、梳妆台、望月楼等遗迹;近年来,她的家乡又兴建了昭君宅、纪念馆、长廊碑林、汉白玉昭君塑像等,用以纪念凭吊这位以国事为重、富于献身精神、美丽而坚韧的汉代奇女子。这是个山明水秀的好地方。

王昭君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提起“昭君出塞”、远嫁匈奴和亲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或明妃。汉元帝时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昭君自愿请行,远嫁匈奴,为民族间的亲善友好作出了贡献。入匈奴后,被称为宁胡门氏(皇后)。后呼韩邪死,成帝又命她“从胡俗”,改嫁复株累单于(呼韩邪大闹氏长子)。在她影响下,其子女及周围的人都努力维护与汉的通好关系,以致“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咏怀古迹》中写道:“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昭君之美,在于既有沉鱼落雁之貌,更具凄楚艾怨之情。而昭君之怨,则是对命运的无奈的怨艾——锁在深宫人不识;向往像寻常女子那样生活,就只能代替皇家骨肉远嫁异邦;思念故土却欲归不能……。当你来到昭君台前凭吊时,便会被这千头万绪的深深的艾怨所包围,满心凄楚抑郁难平。

王昭君是被历代诗人、画家、作曲家们着笔最多的一位古代女性,究其根源或许正是由于这千载难平的“昭君之怨”吧?!当然,在不同的人的心目中,“昭君”也是不同的:“历史的昭君”在向着我们微笑——深明大义,而“文学的昭君”似乎在对着我们哭泣——怨而不怒。古往今来,那些怀才不遇、官场失意的人们,则更易沉湎在“昭君之怨”中,找寻自己或深或浅的身影、或浓或淡的表情……毋庸讳言,在汉文化中这“怨”字才是“昭君之美”的美学意义的核心与真谛。

这里就是昭君曾经住过的地方,现存的昭君宅是照古图重建的。

从昭君宅出来,东行百余步,便到了“楠木井”。这是当年昭君姑娘汲水之处。井约一米来深,清澈见底,井水从不枯竭。井底沉有楠木一根,据说还是当年昭君放入的。

大家请看这条溪水,它叫做香溪。

传说当年昭君在溪中沐浴,不慎将一颗珍珠遗落在水中,从此溪水变得碧清透明,香气四溢,因而得名“香溪”,也有人将它叫做“昭君溪”。

从秭归城沿香溪溯流而上10公里,即是三闾乡,再过七里峡,即屈原诞生地乐平里。这里有关屈原的名胜古迹和传说很多,如香炉平、照面井、读书洞、玉米三丘等。在屈原故里还有一奇值得一提。这里的耕牛不穿绳,却能听从指挥。相传屈原从楚都回家,快到家门口时,侍者挑书简的绳子断了,一老农当即把牛鼻绳解下送他,从此以后,这里的牛就不再用牛鼻绳了。

第5篇

一岁复始,万物方苏,依稀的祈福与鞭炮声里,总会伴随着些许的感慨与遐想。

虽然春节返乡以及相关的春运是个老话题,但报道中“33亿人次”的春运总量还是超出了我们对数字的想象,这是多么庞大的一支队伍啊,风雨兼程、浩浩荡荡,航线、铁路、公路,三轮、摩托、自行车,携妇带雏,大包小裹,翻山过岭,越陌度阡,从“中心”流向“边缘”,从城市流向乡村,回到田野、故园、老宅,回到儿时趟过的小河、爬过的大树、游戏的院落,回到曾经养育了自己的亲情与爹娘身旁。如一幅巨大、鲜活的归乡图,以大地为画布,以人流为笔触,延续着代代相续的回家主题,奔腾着千百年的文化力量,气势恢弘,发人深思。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吟唱了千年的归乡曲,隐藏着怎样的精神逻辑?又抒写着现代人多少的心灵渴望?

回家,也许是在回归中寻找一种依托与根底,来纾解现代喧嚣、浮躁生活背后的精神漂泊与荒凉,让我们回到生活的起点、生命的源头,回到熟悉的院落、门庭、人群中,在快要遗忘掉了的声音、场景与味道中,寻找曾经的亲切与淳朴、快乐与忧伤。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回家,是生命的栖息与疗养,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故乡的驿站汲取养分,获得心灵的宁静与皈依。

回家,也许是在回归中寻找一种价值与力量。一定有比金钱更贵重的价值,一定有比权力更尊严的力量,在面对父母与前辈的深深一拜里,在久别重逢的亲情与拥抱里,在生命曾经的路径与故事里,撇去浮华,澄明心境,我们会发现那些更加重要、值得珍视的东西;在钢筋水泥与流水蛙鸣、污浊不堪与明月清风、杯觥交筹与亲情健康、饕餮享受与精神归宿间,我们获致平常心、增添辨别力,发现了生活里那些备需呵护、留存的稀有元素。

回家,也许是在回归中寻找一种敬畏与信仰。我们是谁?我们从何处来?我们向何处去?是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更是人生中需要永远求解的方程。从故乡中走出的我们,究竟会走向何方、魂归何处?对滋养自己的土地、家园与神圣,应该保持怎样的爱意与崇敬?对生命中至关重要的那些人和事,应该履行怎样的承诺与担当?在回归中,我们发现敬畏与信仰,获得生命前行的力量与方向。

龙年回家,回归的远远不仅是有形的家乡,更是在寻找精神的故乡、文化的血脉、信仰的力量,在回望中寻找着方向,在回归中孕育着超越,在“潜龙勿用”中,酝酿着“飞龙在天”的辉煌。

经历过回家、渴望着回家的人们呵,新的一年里,祈福大家都能回归本真,把握自我,集聚力量,稳中求进,创造无悔的事业与人生。 

第6篇

是的,遥远的故乡可能什么也没有,真正的贫困如洗。所以回望之后,你又萌生了回归的想法,那就得有放下一切的大度与舍去所有的超越。如果一天真的什么也没有了,明天就坦然地去南山坡开半片荒园,种菜埔花,伴拙妻,育愚子。妻不求美貌过人,儿不盼成龙上天,自己不想长命百岁,如此,你便真正回到了故乡,融入了故土,成为了人间仙翁。如此,你就赤裸裸地成了一个真实的生命,一个真正大写的人,心灵的天枰也才真正得到了平衡。乡村与城市,粗朴与美丽,自在与端庄,简朴幸福与尊贵荣耀……

回望故乡,你必须把肩上担的、身上披的、心里想的全部放下,赤裸裸无一丝遮拦,回归真真实实一如当初赤纯的你。清秀高雅转为粗笨俚语,匆忙的脚步换作从容的闲踱,端庄严肃变为自然潇洒。重温爬山挖野菜、下河摸小鱼、与小伙伴们打伏偷桃杏的真实历历,想想那简单的争执,流泪的欢笑,受伤的满足,好似人生旅途也就再无什么过不了的沟坎起伏,经受不了的秋霜冬雪了。始就是终,贫苦就是富有,稚嫩就是真美,消失就是回归,你的人生正着简单与复杂,悲与喜的轨迹循环往返。无数个循环之后,你的华发就成了明亮的青丝,纵横的老泪里就映出了纯稚的笑容,无悔无怨的劳作便也一节节从心底滋长,性命一步步老成为原始不变的土石,由土石凝固成的峰谷,再壮大为无垠的山河巨野,你便永恒万代,与天地一体了。什么蝇头微利,赞颂批斥,身份地位,名望彩耀全变作脚下的草本枯黄凋敝成腐朽。你高高在上,已获得了日月的围护掩映,谁人还再与你争宠倾轧?如若带向故乡的是自鸣不凡,夸耀傲慢,每声足音均要踏出山崩洪泻的巨响,那么一夜雷震过后,断裂倒下的正是那些细弱零落的树本,只一春一秋就会被众足迹踏为腐土而遗弃荒野。这便是故乡的无情冷酷。所以,同是回归的子孙,生命的内涵与光彩却天壤有别。

故乡是永恒的、不变的一个能量巨大的核性物体,让围绕其间的万千芸芸总是不能脱离它的吸引而随意飘荡,不管它的前世是天外来客,还是人间奇俊,清楚了这点你就清楚了回望故乡该存的心志与该张望的目光。当然,那些早把故乡遗忘,认为自己便是生命众群体里的一个核心的生命,是很难有此思绪与行为的。而这样的核心,在宇宙之中是很难找到其真正坐标的,宇宙本就没给他们一点位置。一切全是虚妄的假想,只一阵风烟过后,一切均归于平静,真正的故乡依旧是永不褪色的风景巨彩。

回望故乡,其实也就是回首岁月的坎坷,反省生命的原始本来,审视自我的善与恶的交织,回归于和故乡成为一体的生命的起始,如纯简稚朴、率直无私、公正合理;艰难里的欢乐,温和中的偏爱,一切顺其自然的日升与月落,风来雨去。而并不仅仅是回到偏僻的深远山寨,荒山秃岭,破屋陋巷,在优越的自得中体会繁华中的破败,感叹现代中的愚昧,亦或在社会文明前后的强烈反差对比中,总结自我奋斗的种种人间奇迹。故乡是一种生命在较短的单位时间内,从起点走到终点的人生的醒悟,智慧的升华,及生命重新诞生并再次发展壮大的原始母体,在这个本身并未改变而自己却必须以此为鉴,重新校正人生航道的巨大坐标中,你所流的泪,所发出的笑声,所有的忏悔或欣慰,全可丢弃。故乡给予你的或召示你的,和从前的相同却又不同,不同其实也又相同,一切全看你如何校正航向了。当然,之中又关系到你是踏着如何的足音,怀着怎样的心情一步步来到生你养你的故里,扣开那扇阔别多年的门扉,对屋里深处华发颤动的老母亲,用一种怎样的语调,深切地叫一声“妈,我回来啦!”的。真正伟大而实在的母亲她是绝对公平端正的,亦是无情刻薄的。你报答她的,正是她给予了你的;她对你的无尚恩德,其实就是你对她的无尽思念与关切。

第7篇

家与回归

意大利写实主义导演朱赛佩?托纳托雷(Giuseppe Tornatore)拍摄的影片虽然不多,但蕴含其中的缕缕归家之情却着实感动了许多观众。他着迷并谱写出“归家三部曲”这样的悠悠乡曲,带有其鲜明的主题体系和个人风格。他的作品大多以家乡西西里岛为背景,讲述少年的成长或是老年人的回忆,均以“回忆”展示西西里岛的人文风貌和历史往事。由此看来,来自故乡的人文情思深深影响了他的创作,从《天堂电影院》到《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托纳托雷“回归”的执著可见一斑。它们都不是鸿篇巨制,也不以拍摄技法见长,只是以一种平淡、自然的口吻娓娓道来,一如西西里岛吹来的海风,迎面拂来,留下一股清新的咸味,分明让人感受到一味惆怅却又忍不住想要再一次地体味。

只有经典才经得起岁月的洗濯,那些曾经美好的梦想,仿佛感同身受的强烈情感;就像在你身边活跃的那些纯真又坚持的小人物,无不牵动你身上那根已经僵化许久的神经,引起心灵一角的轻轻悸动。影片带给我们的感觉仿佛觅得了身体中缺失已久的元素,却不存在很大的惊喜,很自然的回归,那是一种人与自然在原始旷野中的呼唤、交流而至回归的过程。人们在体会影片的同时,回到了自己早就失落的精神家园。

仔细想来,回归其实是一个很虚无的东西。回归的困惑在于至今也很难解释清楚人类灵魂的最终归属。人类常常被一个问题缠绕而不得其解:躯体、思想、灵魂、精神来自于何方?而又将流向哪里?每每想到这儿,一种莫名的空虚和落寞便会抑制不住地袭来。心中有一个强烈的声音接踵而至:留下历史的印记证明自己的存在!回归的渴求也可以得到最原始的解释了,人从出生起便会把一些东西下意识留在某一角落,作为证明自己存在过的印记。然后慢慢长大,越走越远,甚至把一些本来有的美好品质不断扔回到这个角落,原因很简单――用不上。等走远到内心的空虚足以形成一股内驱力促使他回头时,才会踏上回归的旅程。我把想象中的这个原始的角落物化,称其为“家”。

家园何在

“家”的概念很多,可以是有形的房子、年迈的双亲、昔日的恋人,甚至可以是一种无中生有的梦境。《新桥恋人》中,那个与妻子离异的流浪汉对空想爱情的阿里克斯说:“爱情需要一座房子,在桥上怎么谈恋爱?”没有有形的遮风避雨的房子,家的概念固然空洞得多,然而,“无形的家”才是人类最本真的精神归宿。回家的心态是一种依恋,一种渴求,一种大势已去之后的尘埃落定。《中央车站》里说得好:“男孩要寻找他的父亲,女人要寻找她的归依,而这个国家,要寻找它的家园。”该片中的男男女女们在人海中迷失,要以书信的方式寻找情感的根,渴望与人交流。虽然影片主题和宗教有莫大干系,但它明明白白地告诉观影人:现实中并不存在上帝,上帝只存在人的心中。同样“家”也未必是个实实在在的事物,心灵的依靠留驻才是真正的家!

凯鲁亚克说:“我还年轻,我要上路”,“在路上”成了一个被断章取义甚至被滥用的词汇。青春那天马行空的岁月总要回家梳理,一路的坎坷与颠簸令人疲惫。当你年轻不再,总会由衷地想回家。像望远镜,人的记忆只对准远处,越是年轻的经历越是历历在目。开启记忆的钥匙往往微不足道,或许仅是一个眼神,一丝秋风,甚至一声唏嘘。

对“家”更深层次的理解来自《乡愁》,影片把回归的情思上升为一种状态,该片导演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谈及对影片的构思是这样描述的:“一个人处于一种与世界、与自己深切疏离的情况,无法在现实和他所渴望的和谐中找到平衡,由于远走他乡以及世人对与完整存在的思慕,使他陷入一种乡愁的状态中。”“回归”使人类的情感平和淡定,不再处于一种飘泊的状态之中,存在于人体内最原始的呼唤得到了回应,这就是“回归”的魅力吧。

“归家三部曲”回归生命

和《中央车站》巴西寻根式的回家不同,托纳托雷所诠释的“回家”正如上面所说的,指的是回到生命的本真状态,一种踏上回归原始的征途。被浮华掩盖的真相终将经历史大潮砾洗而呈现于世人面前。年少的轻狂、迷茫,被浸染蒙蔽的双眼看不明周遭的事物。时间冲淡一切,当韶华不在,回首往事,不禁感慨:即使时间可以倒退,亦无当时的激情肆意了。此刻需要的只是一份真爱罢了,或许只有爱才是人类最后的宗教。

《天堂电影院》

当年的托托因为艾弗多的一句话:“不准回来,不准想到我们,不准写信”而离开故土,当时的他比任何人都要盲目,一成不变的西西里岛给他的只能是时间的凝固、岁月的掩埋,这绝不是才华横溢的青年人应有的生活,他们蓬勃的生命力只能属于流动的、色彩斑斓的时间。艾弗多在造就了作为著名导演的托托的同时,毁灭了家乡纯洁的少年,使他无论在空间距离还是在心灵上都游离了自己的根,于是心中不再有爱。若干年之后,艾弗多的去世成了开启爱之门的钥匙。当没有灵感的托托回到西西里岛之前,记忆胶片打下的故乡人文风情的烙印清晰地浮现于脑海中,等到回到昔日的故土,便幻化为活生生的人和事,陌生却分明熟悉。是爱让他的心重新回归,虽然世界变化万千,生命中不变的基质依然是故乡赋予的。老年托托望着艾弗多留给他的爱的胶片,如此珍贵,久藏的柔情化成爱的涓涓细流,时间仿佛在那一刻凝固了。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正如片名,它演绎的是一个不灭的神话。小镇、海风、一群青春萌动期的少年、风情万种的拉丁文女老师玛琳娜。这出少年的回忆剧兴许从拉开帷幕起就带着一些夸饰的色彩,观赏它就像揭开尘封已久的酒坛子,每一丝空气中都充盈芳香醉人的分子。这部意大利影片让我们再次被青春震撼,再次回到阳光灿烂的童年,也再次审视我们灰暗的成年人生。不只是女主角的美丽动人,不只是西西里的意大利风情,而是托纳托雷对于“美”的悲观而不失温馨的回头一顾。时光荏苒,当不再美丽的玛琳娜搀扶着伤残的丈夫回到曾经视她的美丽为罪恶的西西里岛时,昔日的美丽蜕化成平庸,竟意外地被小镇上的仇视他的居民接受了。如果有一种美丽叫做“罪恶”,那它叫做“完美”,或许残缺的美才是真正的美,才是能被世人接受的美。我一直深信创造维纳斯的雕塑家因为接受不了过分的完美而把雕像的双臂毁掉,才使她得以传世。玛琳娜的回归是完美的陨落,是美在残缺中的重生,青年雷纳多也许更爱现在的玛琳娜,但以前的玛琳娜的形象却成为他脑中永不磨灭的记忆。巴掌大的西西里岛上的居民只习惯于平庸,从来就不曾打算接受超凡脱俗、能引起罪恶的美丽。

《海上钢琴师》

依然寄寓着托纳托雷的回归情结,只不过故事的背景从陆地迁移到了海上,主人公淡化成一个符号的1900。1900没有实体的家,对他来说,海是土地,是生存的背景和依托,而那艘船就是他的家。和《天堂电影院》里的托托不同,1900看透世情的眼里却盛满了单纯和坚持,他不想以自己有限的能力和时间去把握无限的世界和生命,他的根基在大海、在弗吉尼亚号船,大海是不是1900的归属力量。上天赋予1900超凡的音乐天赋,却没有赋予他相同的野心和抱负,这或许是老天爷犯的一个严重错误,让世界折损了一位音乐天才,使陆地上的俗人永远无法聆听1900的天籁之音;抑或是它对1900的垂怜,使他的音乐在短暂的一生中得以保持海水般的纯净。即使到了陆地,1900的命运可以想象,不是被淘汰就是被同化,无论哪一种结局都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在海洋和音乐的双重背景下,通过1900“不下船”的人生哲学向观众传达出自由、纯洁、真实的自然精神。在甲板上,1900珍贵的“回归”也许是他最好的归宿,牺牲了爱情,成就了人生的价值。到了影片结尾,1900和弗吉尼亚号一同毁灭了,不灭的是他的灵魂。他的消失正如他的出现一样不为人知。“有一种花,没有名字,也不为人知,却真真切切地存在。”对1900来说,也许死才使他和大海的灵魂真正合一了。

“回家”进行时

回家并不是一个容易把握的主题,搞不好就变成自恋与孤僻。而托纳托雷的回家却伴随着爱、美丽和音乐,影片的风格也与他成长的背景有关。除了《天堂电影院》勾勒出40~50年代贫困落后、黑手党活动猖撅的西西里面貌以外,《大家一切都好》和《星探》的故事也是在西西里发生。除去动荡的二战阴影中的大环境,西西里人豪放不拘、单纯善良的性格在银幕上展露无遗。他们往往心直口快,为人开朗坦诚,但也热衷于传播流言蜚语,聚众闹事。一辈子在西西里扎根的人只能忍受那些潜在的严厉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原则的约束,而难以忍耐的人便会出走。

所以,“出走”似乎成为托纳托雷影片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而有“出走”自然就有“回归”,难以容忍地出走(《天堂电影院》、《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为情出走(《海上钢琴师》),无论离开长久或是瞬间,殊途同归的是“回家”。无论“家”带给你的是痛苦的记忆或甜蜜的往昔,伴随回家路上的复杂心情会被似箭的归心过滤,剩下的都是一些美好的回忆。轻柔妙曼的音乐伴着浓浓的乡情,体会这一路的释然和欢畅,不管等待自己的将是什么,享受此刻,享受今天,甚至享受着一路的风尘仆仆,因为明天可能就回到家了。《天堂电影院》里有一个镜头:托托的母亲为了迎接归来的儿子,忽视了手中织毛衣的线团,毛线随着她滚出门外,在画面上留下了一道不间断的轨迹,最终和托托会合,回家是为了什么不言而喻,人无论离家有多远,都被一道回归的内驱力形成的无形枷锁所牵绊,总有一刻会殊途同归。

“回家”的背后

第8篇

远方有海,那四月的海里总是飘扬着你的梦,那里的阳光温暖过你,山峦烘托你的成长,海水浸染你的肌肤,你呼吸无羁,滋润舒逸。

自故乡携梦而来,你蛰隐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间,地图上找不到你栖息的斗室,孤寂的灯火下你已不再哭泣,甚至珍惜每一声叹息。你欣然活着。

每朝醒来,你说:“早安,一切存在。”然后唤醒身边的移民朋友,快乐地跨入喧嚣的生命海洋,一起搏击商潮的风浪。海浪发现你的存在,笑问你从哪里来,你说你来自远方,那曾爱过你,将来又会被你爱的故乡。然后告诉人们,你不需要名字,你是无名的创业者。

日日,你似一叶孤舟,搏击于无情的商海,莽撞幼稚地冲向海的深渊……在海的沙滩上画自己,拈沙微笑,又让自己被如沙的人流浪潮淹没,消失在一朵朵浪花里。

夜夜,你开窗迎接星星们温柔的造访。“你爱星海吗 ”你会突然想向一个人发信息,但写后又删去,将思念撒在风中,撒在海上,撒在你的遗忘里。以前你没问他,现在你再也不能问他了,岁月就是这样的无情,会像大海一样吞噬曾经的友情,仅给你以沉默——回忆往昔。

有阳光,来时你不知道,但你曾送它离去;行走在阳光里,你满足于自己的孤独,骄傲地拒绝人间的庸俗,祈望再也不需阿谀,不需勉强,不需虚伪,你只需良知和清醒。

有风雨,它会为你弹响沉重的歌曲,使你更凄寂;让人间丑陋的冷漠,猝死在骤雨里吧!让狂风卷起的巨浪提醒你,你在哪里 擦干身体,但愿自己还是那个被海浪沐浴后的婴孩。

你踏海归来,伤痕累累的身躯在自豪微笑,感谢上帝给予你航程的曾经灿烂。你不再孤独,因为远方有海;不再虚荣,荣誉地位似海浪泡沫般逝去;不再写信,只将怀念埋在深邃海洋里;不遗忘别人,也许别人已把你遗忘,但你并不介意,以良心品评一切,你是真实存在的自己。

你是一艘归航的老船,而今鬓发染白,不知已越过了世纪,不知老家院子里的草已长得比你还高,只知自己老了,你悄然归来,不再是去时的昂然。你仍认识故乡,但故乡已把你遗忘,故乡的邻里会笑问客从何来,你会泪答,你回自远方的思念。然后你告诉他们,每年托秋风寄第一片落叶回乡的人是你,那落叶是你的魂灵——

我用笔留下了你的思念,你的孤傲,你的风姿和你的沧桑,还有故乡,眼前的故乡正敞开母亲博大的胸怀,热情地拥抱你的归来,无论你是否老去。

你欢喜地不顾一切,大刺刺地冲向爱你的陆地。轰然!离开海的船,无法动弹——那就是爱的力量,使你忘记自己是一艘航船。

第9篇

彼时还是踩着15岁尾巴的青涩少年,于飒飒秋风之中看故乡林中落尽的红叶,田地间整饬的麦茬;而今,我却已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异乡的路,成为了天地间游吟无边山水的诗人,尘世中跋涉广袤大地的行者。

我并非是不知故乡之美。因了生于斯长于斯的福祉,我得以融入故乡的每一次日夜更替,四季轮换,我得以在日益成长的过程中触及她的血脉,她的根系,和着她呼吸的节律欢畅跳动。我知晓她的生命力所在并对此坚信不移,因那是我能够切肤感知的温存。在路上,每当独枕夜色清凉如水,脑中便有故乡的帧帧画面流转而过。

我看到夏日里,故乡的山坡绿得浓稠。树与竹交错而植,枝叶蓊郁,远望如海。白至晃眼的日光由枝枝丫丫的缝隙打下,隐约可见数条光柱。林中水汽温凉,弥散成雾,蝉鸣似浪。烈日下尚在劳作的农民肤色古铜,暴露在阳光下的脊背上爬满了细密的汗珠,似在诉说对天空与土地的虔诚信仰。我看到秋天里,故乡被温暖人心的金红色包裹,空气中弥漫着粮食的馨香,触动心底那方来自生命原始的感动。乡农们的欢声笑语犹如一支甜醉心曲,汇成秋走过的跫音,散发着的微醺气息,悠悠然使人铭刻于心。我看到冬季里,绒毛般的白色精灵悄然而至,银装素裹后的大地刹时变得静穆,房屋,远山,石桥,草木,皆在素净一致的色调中和谐相拥。白雪皑皑的天地间时有农人长久驻足,极目远眺,姿态虔敬,默祷来年的风调雨顺。我看到故乡的春,那是我离开的季节。初春三月,冰雪消融,泥土温润,草木绿得单薄却也有了无可抗拒的生长欲念。林间走过一遭,便浸染了一身植物的辛香。当我走在与家相反的方向,踏上通向未知的蜿蜒路径,有老人向我道别。他们以枯瘦黝黑的手掌颤悠悠地抚过我的脸庞,其时我看到如刻刀般游走的时光在他们脸上所留下的深浅沟壑,顿觉动容。

我并非是薄情寡义,只是我知道,我必须离开。我与故乡皆须成长,这是身心拔节的必然呼唤。选择上路,我的成长便在路上。而对故土,我希冀能尽我所能,为其安一双深邃的眼眸,注一池奔涌的血液;我希冀能以我一路走过的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成其生长的养分,使之得以感受别处的故事,聆听别处的歌声,使之拥有更丰润的胴体及更丰厚的土地。

与故乡暌别经年,我曾路过城市路过村庄,路过沙丘路过森林,路过河川路过山岭,路过了无尽的荒漠,路过了丰美的草原,也路过了神话中的湖泊与城堡。日渐沧桑的脸庞成为在年岁与路途中自我磨砺的清晰见证。历经百千个或嘈杂或静默的日夜,于此一番由羞赧少年蜕变为洗练歌者之过程中,沿路一切辛酸苦楚早已了然于心,冷暖自知。在此之间,一路孤苦寂寥却总抵不过乡愁的蚀骨忧伤。若说物质上的暂缺是掌上一段粘滞的蛛丝,那源自精神深处的乡愁便若烙于心房的伤疤,倔强深刻与我同行。它是一段镌刻在体内的曼妙音符,游离在深远的夜幕之下,于月的清辉之中,夜夜笙歌。

异乡梦: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开的时候,我以为我已不再爱她。

那一日,晨曦微露,我与同行的伙伴一同踏上了不归的旅途。走在新开的崎岖山路,我未回头望一眼雾中的村。我是那么急于摆脱她,就像要摆脱一个可怖的梦魇。我甚至未曾记得来路如何。

较之他人,我还算幸运,凭借一身气力,时常能在车队装卸货物或在工地上搬石运沙。所得微薄,但也能对付平日生活。每日奔波劳累使我无暇忆起故乡及关于她的任何,无论是我所尽知的不堪还是尚未意识到的好。

一日,同住的工友收拾了行囊欲回故地小住。面对我的疑惑眼神,他笑言:“漂泊在外,沉浮无尽,总觉得是浮萍野蓬,孤苦无依。故乡是我的归宿地,对她的情爱是牵着我的线,离得再远也总是要回去的。你我背离桑梓之地的缘由虽不相同,但与故乡的爱恋终究是相类的。”我虽没搭话,心中却陡生对他的诸多歆羡。他尚有家可归,而我却早已割断了线,忘却了路,所谓故乡,不复寻踪。

那一晚,如豆灯火之下,我第一次试图忆起故乡的样貌。记忆封存过久,早已泛黄落尘,回忆如隔了毛玻璃般不甚清晰。只能依稀记起幼时的故乡,其时她尚且美丽。清晨,村庄被雾气所包裹,安眠中的她笑容甜美如幼童。正午时分,田塍上便走过三三两两送饭的妇人,有壮汉盖着草帽在树荫底下小憩。傍晚收工,农人们便在袅袅炊烟的呼唤下,顶着夕阳结伴回家。但凡不落雨的夜,总能见到数点星光,光辉闪耀,照亮回家的路,指引归家的人。回忆至此,始觉思念如野草般疯长,像藤蔓植物那般紧紧攫住了心脏。离开时,我以为我已不再爱她,于是存心与她相忘于世,今日才明白过来,那片生长过的温柔土地是无法被轻易忘却的。可悲可叹,因当年自绝后路式的决绝彻底,如今我终是回去不得。

行年渐晚,时间冲刷之下,故乡的面貌或许会变得愈发模糊,空留一怀念及遗憾于我。我惊异对故乡的痴恋竟可在心底蛰伏如此之久,而一旦唤醒,却又奔流不息。当年离开时的不道别不回望想来也并不是急于甩脱的迫切,而是一旦驻足,留恋便会牵绊住双脚的自知。长久以来情感中的沉疴不过源于对乡土之爱的逃避与错解,由此嬗变而来的乡愁却平添了更多的悲叹与怀想。

如今我只能于异乡的梦中回归故里,梦醒便是别离。那解不了的乡愁,已然成为我生命中一枚悲情的勋章,使我夜夜怅惘。

子规啼: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初春的一日,与友人上山踏青,于半山休息时,有活泼的鸟儿自身旁掠过,友人告知:那便是子规了。想起中学老师常讲,古人借“子规”表露思归之情,如今再闻此名,心内感伤,算来离家在外已是三月有余。杨耕先生曾写过:现代是一个流动的时代,每个人都是某种意义上的游子,不约而同地,我们都在流动,或神游八极,或远走天涯,但心安处,即是故乡。初次读之,便有感喟油然而生。

我并不知自己的原乡在何方,祖先代代都是游子,迁徙已成习惯。幼时便跟随父亲辗转,每次别离都是一次伤害。没有原乡,因而处处都是异乡。本以为要若无根之萍般漂游一生,无处驻足,直至寻得那句“心安处,即是故乡”,方使我如醍醐灌顶。原来故乡并不只是肉体的归宿地,更是灵魂的栖居之所,一片流过血流过汗的土地,即是故乡。

数年前于异国他乡求学的日子里,目睹繁华三千,但那终是陌生的风景。夜幕下的华灯初上,以异乡人的眼望去灯火阑珊不过是粉饰太平。纸醉金迷、灯红酒绿下的迎来送往皆与我无关,只是徒然荡起无所归依的虚无气息。心闲下来的时候常隔着大洋眺望祖国的方向。那片热土,不管肥沃或是贫瘠,在故乡这一称谓前,都是象征家的图腾。

简桢写道:走惯贫沙,啃过粗粮,吞噎之时竟也有蜜汁之感,或许,这是我的迦南地。的确,纵然故乡并不富足繁华,但在其中所经历的,也足够漂染整个年华,足够填充三月、三年甚至三世的空缺。

第10篇

[关键词]美国文化;美国价值;“美国梦”;回归;《阿甘正传》

讲述“美国梦”的电影有很多,如典型的歌舞片《歌舞青春》,励志片《当幸福来敲门》,等等,这些作品大多是讲述一个小人物,甚至是先天有缺陷的非白种人,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最后的幸福和成功。这样的作品在美国好莱坞电影史上经久不衰,甚至还影响到了其他国家的相关剧情电影,如印度宝莱坞的《三傻大闹宝莱坞》和我国的国产电影《中国合伙人》,等等。美国的励志题材“美国梦”电影不断地推陈出新,但在电影史的长河中,有一部永远不会褪色,那就是《阿甘正传》。

一、《阿甘正传》的情节与文化

(一)追忆与倒叙的叙事模式

电影《阿甘正传》的故事开始于一个公园中,天空中飘着一根随风飞舞的羽毛,绕过树梢、飞向蓝天,漫长而绵延的旅程后,它终于落在了电影的主角福雷斯・甘的身旁,主人公阿甘捡起这片羽毛,夹在自己最喜欢的书中。影片首先使用的叙事策略是倒叙,但是倒叙的起点不是故事的结尾而是故事的中间,捡到羽毛的这一刻他正坐在萨凡纳州Savannah State的一个公园的长椅上,等着公交,希望能去与自己多年未见但是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的珍妮家里,这里,电影已经告诉我们阿甘对珍妮的爱慕之情。这时,经历了风风雨雨后的阿甘思绪万千,为了打发在路上乘车的时间和平复自己百感交集的情绪,阿甘回忆起自己过去的故事,向通车的乘客诉说起自己过去的故事。小说与“文化价值”及“精神回归”的主题就此开始。[1]

(二)阿甘“美国梦”的少年时代

故事追溯到美国经历惊天动地大变化的二战结束初期,当时美国处在一个整装待发、重新崛起的阶段,故事的主人公就诞生在这个巨变时代的一个小镇里。出生在美国南部亚拉巴马州一个闭塞的小镇上的阿甘却并没有获得上帝的庇护,他像许多美国励志片的主人公一样具有先天的缺陷,突出表现在他远低于常人的智商上,仅有75的IQ值让他对许多事情都缺乏思考能力或者理解度不够,由此他也受到很多人的嘲笑。不过,阿甘的妈妈是个十分坚强的女人,她不断教导阿甘也要坚强、要像其他的同龄人一样面对生活,对抗不公平的命运。而上帝似乎也并没有放弃阿甘,在母亲的鼓励下和阿甘自强不息的精神的召唤下,电影展示了阿甘的一项特殊的才能,那就是“飞毛腿”,看似傻乎乎的阿甘跑起来却真的是疾步如飞,同时,阿甘还保存了那个突变时代宝贵的品质,那就是正直与单纯,甚至没有半点邪念。在学校里,阿甘碰到了一个影响了他一生的小女孩,就是本片的女主角,受父亲虐待的珍妮。母亲和珍妮,这两个重要的女性呵护着阿甘,影片的叙事开始了以“奔跑”为主题的故事,阿甘不停地奔跑着,从开始躲避同学的追打到加入学校的橄榄球队,再到被大学破格录取,成为橄榄球星,被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接见。

至此,影片的第一部分的叙事已经完成,而“美国梦”的叙事也已经完成。毕竟,从传统的相关剧情片来看,一个小人物能够通过奋进得到成功,影片在故事层面上就已经完成了。《阿甘正传》中,阿甘完成了自己的转变,得到了总统的接见,这已经是“美国梦”故事的结束了。但是,本片却在这一部分并没有花费过多的笔墨,主要作用也不是突出阿甘的成功,而是为了提供阿甘的人物特点和他母亲与珍妮两个重要女性的人物特征。到这里,真正的故事才刚刚开始,阿甘第一次呼唤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回归,即亲情与自强奋斗。[2]

二、青年阿甘对美国精神传统的呼唤

大学毕业后,阿甘放弃了自己的运动生涯,而是在一名新兵的鼓动下,参军远行到当时困扰美国的越南战争战场上。在军队中,阿甘最好的朋友是他的同仁巴布和中尉丹。一次战役中,阿甘的队伍遭受了地方的埋伏,听到撤退令时,阿甘秉承着珍妮过去的劝告:“你若遇上麻烦,不要逞强,你就跑,远远跑开。”于是阿甘这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长处,疯狂跑开,一直跑到一片相对安全区域时,阿甘猛然想起了自己的好朋友――巴布似乎还没有逃出来。于是他不顾自己的安危又疯跑回去,想要救出巴布,但是身旁总有人喊着:“救我!阿甘!救命!阿甘!”他救出了一些战友,在营救丹中尉时,不幸被打中了臀部。当他终于找到巴布时,巴布已经受到了重伤,奄奄一息,终于没能挺过救援队赶来之前的这段时间,永久地在阿甘面前闭上了眼睛。越南战争回国后,阿甘久久不能忘记逝去朋友的痛苦,这似乎扎在了他的心底。越战后,阿甘还是因为营救队友而受到了时任美国总统约翰逊的接见,得到了表彰。[3]

阿甘这一段时间的经历充满了戏剧性,如果按照电影叙事风格来理解的话,这是一次新的“美国梦”故事的开启,尽管阿甘带着橄榄球优秀队员的光环来到军队,但是他仍是一个小兵、新兵,最后在军队的成功也让他攀登到了新的人生高峰。不过,令我们重视的是,这里阿甘呼唤的是一种对于人际关系、友情的重视,另一种传统的价值观念的回归。

三、阿甘的恋情与美国精神的回归

(一)阿甘的后军旅时代

多年之后,阿甘在一次反战游行上,遇见了多年不见的珍妮,但是两人这时虽然面对面却拒对方于千里了。阿甘正时在上一阶段的成功基础上为自己新的腾飞积蓄力量,而珍妮则过着放荡的生活,似乎出卖肉体,过着堕落的生活。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两个人这时已出现了微妙的变化,阿甘仍旧对珍妮有所眷恋,但珍妮却早已把阿甘忘得差不多了。匆匆地相遇,匆匆地分手,这便是这次反战游行里阿甘短暂恋情的开始。不久后,阿甘迷上了美国当时的小众运动――乒乓球,并且再次靠着自己的努力在这一领域达到了顶峰。凭借着精湛的乒乓球技术,阿甘成为美国乒乓外交使者中的一员,在与中国的友谊比赛中,为中美的建交立功。

这里,又是阿甘螺旋式人生轨迹的新开始,从一个优秀的退伍军人,到一个成功的体育外交使者,阿甘的转型又是一个成功的“美国梦”故事。这里虽然对阿甘的爱情着墨不多,我们确实看到了阿甘对于忠诚、坚贞感情的承诺,更主要的是他对于成为国家机器的螺丝钉的爱国精神的呼唤。[4]

(二)阿甘的经商时代

阿甘坚守着过去与友谊有关的承诺,惦念着对巴布的期望,便下海经商,参与捕虾生意,最后成了捕虾的船长,发财成为百万富翁。当然,这一部分影片并没有过多渲染,而是把目光放到了阿甘母亲的去世上。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的离世给了阿甘很多新的人生体悟,他放弃了繁忙的经商工作,做了一名安静而享受生活的园丁。阿甘这时还是思念着珍妮,即使这时的珍妮早已不是从前那个纯真而关心阿甘的小女孩,而是真正走向了歧途,当她终于意识到自己的生命轨迹之后,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终于有一天,珍妮和阿甘回到了最初的地方,两人也过上了短暂的一段同居生活,这是影片中对于两人一直存在但是不够浓烈爱情的仅有描述。某天晚上,珍妮投身阿甘的怀抱之中,黎明后悄然离去。阿甘起床后追啊追,并重新开始了他跑步的岁月,长跑的日子持续了三年之久,并且还开创了横跨美国的纪录。过于劳碌的阿甘在三年之后选择了退休,重回故乡,做起了社区服务的工作,帮助别人免费锄草。

这段时间的生活相对前面几段显得并没有那么成功(但是其中还有很明显的成功元素,如成为百万富翁、创造长跑纪录等),而是把叙述的视角主要放在了阿甘的情感路线上。比如母亲的去世对他的影响,再如珍妮与他的一段短暂的快乐生活。这一时期中,我们并不能把影片重新归类于一个新的“美国梦”小段中,而更应该开始注意影片开始主动地启发观众去思考一些蕴藏在表面故事和叙事之中的内在含义。那就是对于生命与爱情的终极思考,这个主题在下一段中有了更为明确的体现。

四、最后的生活与影片的意蕴

影片的最后是与故事的开头接续的,也就是讲述阿甘如何重新找寻到珍妮的故事。阿甘回到故乡,做起社区义工的三年后,意外收到了一封来自珍妮的信,根据珍妮在信上标注的地址,阿甘决定找到她。到了珍妮住处时,阿甘看到独自一人的珍妮旁边还有一个小男孩,阿甘从珍妮口中知道了这就是自己的孩子。珍妮这时的心灵已经重回宁静,但是身体却因为年轻时的轻狂得上了无药可救的疾病(实际上是艾滋病,不过由于反映的时代是20世纪70到80年代,所以那时还没人了解艾滋病;另一个说法是癌症)。[5]

这时,故事已经与开头的倒叙接续了,完成了电影叙事的倒叙模式,开始了新一轮的电影叙事模式。见面后,阿甘还存留着对珍妮的初心,保存着对爱情真心的承诺,毅然与珍妮结了婚,带着妻儿两人一起回到了家乡,陪珍妮度过了她最后的时光。妻子过世后,阿甘开始独自操劳孩子的事情,一天送儿子去上学时,从他给儿子的书中落下了那根被他夹在书中的羽毛。这根羽毛随着校车的离去,开始飘舞,好像另一段旅程的开始,留下了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结局。

影片最后的这些顺序故事与前几段经历完全不同,没有生命的大起大落,没有成功与失败,只是一种真诚的“回归”,回归家庭、回归理性、回归爱情。这也是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发展后,一种新的主导美国的文化精神:不论人生的轨迹多么灿烂、多么辉煌,抑或多么沧桑、多么苟且,但人总要有一个家庭的,总会有一份围绕自己的亲情与爱情。在新的工业化浪潮中,影片大胆而真诚地宣告了一种传统文化观的回归,而阿甘就是这样的美国文化精神的最好代表。

五、结语

影片描述了阿甘曲折而灿烂的生命,通过阿甘这个人物和围绕他的母亲、珍妮、丹中尉、巴布等人,表达了一种美国的精神价值――自强不息、尊重国家、重视承诺、回归家庭与爱情的综合文化。

[参考文献]

[1] 刘洋.寻找迷失的英雄――《阿甘正传》的新英雄观及其文学内涵[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5).

[2] 蒋昕臻.知识对自我的救赎――《肖申克的救赎》一改美国自由主义奋斗之路的暴力模式[J].电影文学,2008(05).

[3] 刘晖.当代美国历史和文化的缩影――解读《阿甘正传》[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

[4] 赵楠,任志,延艳芳.解读《阿甘正传》中的美国当代政治文化[J].电影文学,2007(23).

第11篇

第一章:整装待发(依旧在西安)

6号

伴随着考试铃声的响起,最后一科《文学概论》也被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刻苦努力的学习终究换来了一个良好的结果,而长达二个月的假期无疑是最好的奖赏。自那一刻起,回家的欲望越来越强烈。

回到东区,看着许许多多的学子都拖着行李箱,背着双肩包,带着一脸喜悦,迈着轻快而矫健的步伐与我擦肩而过,一种羡慕之情油然而生。真希望自己能化成一朵云彩,风轻轻的一吹,就能带我回归故土。也幻想能长出一对翅膀,轻轻松松的飞回故乡,并在故乡的天空下舞蹈。但是这一颗迫切归乡的心仍然需要等待,因为时间老人还没有给我发放归乡的凭证。所以,等待变成了一种痛苦和煎熬。我一遍又一遍的打开钱包,然后取出那张来之不易的车票,反反复复的欣赏,直到累了、困了,才舍得把他收到保险柜里,然后怀揣一丝欣慰进入梦乡,并希望归乡的时钟早日响起。

7号

我的计划失败了,本想好好的睡一个下午,以打发等待的煎熬,但是,还没到十三点我就怎么也睡不着了,因离发车时间还有一天,但要继续睡回去,是不可能的了。我悠哉悠哉的起床,然后慢条斯理的整理个人卫生。希望这些时间能在处理日常小事中流逝,但是,时间未能像朱自清先生《匆匆》中写的那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只感觉时间走得特别的慢,为了对抗等待的时间,我还是不由自主的搭上了下山的公交车。

走在西安繁华的街道上,大脑中不知不觉的就产生了幻觉,“我究竟在那里?是昆明?还是西安?”可能是太思念故乡的原因吧,所以,误把西安当做昆明了,但真的又太像了,交通,绿化带,高架桥……,我已经完全失去了真实的感觉,但也不希望从这种幻觉中解放出来,只希望能在幻觉中寻觅一丝家乡的味道,以提前享受那种回到故乡的愉悦心情。

天渐渐的拉下了帷幕,我拖着疲惫的身躯从西安又回到了宿舍,希望这次能倒下去就睡着,许久后才能醒来。

8号

“噼里啪啦”,迷迷糊糊的我看到舍友们已经在收拾东西了,但是,当我再次睡下直到最终醒来的时候,宿舍里已经冷冷清清的了。曾经6个人的114宿舍,现在仅剩下我们两个云南的,心中的那一种离别的伤感不知不觉已经取代了归乡的激动,时钟已经指向凌晨两点,但距离上车时间还有8个小时,该做的事情一件未做。于是,约上老乡一起去超市购买吃的,或许是第一次自己回家,没有太多的经验,光是路上吃的食品、西安的土特产就买了好大一堆。回到宿舍,认认真真的收拾好行李,整理好衣被,就期待着哪一张归乡凭证的使用时间早点到来。

夜色排挤尽了夕阳的余晖,最后一抹晚霞从西天消失,夜幕被缓缓的拉上,归乡的时刻步入了倒计时。我们一行三人带着重重的行李来到了火车站,在拥挤的人群中奋斗了1个小时,终于到达了候车厅,此时的时间是8。30,距离上车时间还有约2个小时,虽然这段时间很短,但1分钟就像1小时。不知道过了几个1小时之后,一个自称可以带我们提前进站的大叔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他向我们每个人收取了五块钱,就带着我们进站了。此时,火车已经在做最后的整理,准备迎接一批新的旅客。当悬挂在火车站墙壁上的时钟指向10点时,我们终于登上了这趟归乡的列车。

第二章:享受旅途

9号

现在是凌晨4。30分,本来应该是睡觉的时间,可是,我却怎样也合不上眼,不知道是谁家的小孩子如此之讨厌,“呜呜呜、呜呜呜”,的哭个不停,本来火车上睡眠环境质量就很差,再加上一个断断续续的哭啼声,真让人心烦。无奈之下,我打开手机上了会。突然,收到了一个在硬座区的老乡发来的消息,真不知道他在那边是什么样的状况。回想起初来西安上学坐硬座的感受,就能体会到那同乡坐硬座拥挤的痛苦心情。其实,在火车上就是这样,站着的羡慕坐着的,坐着的又羡慕睡着的。而在火车上我已经是多少人羡慕的对象了,想到这,心里就会得到一丝安慰。洗一洗冷水脸,让自己的大脑清醒。做一个深呼吸,把心情调整到最佳。坐在窗子边的椅子上和列车上的朋友一起聊聊天,无论是生活、学习还是工作,我们都能聊得很开心。列车上有成家立业的70后;有大学毕业为生活而打拼的80后;也有像我们一样刚融入大学的90后。70后用丰富的经验为我们讲述社会的现实;80后用成熟的思想为我们阐述人生的真谛;我们90后呢,则是用血气方刚来看待一切。虽然一代人与另一代人的交谈总是会存在代沟的,但是,我们之间的代沟也会随着机缘的降临而成为沟通中重要的润滑剂。

旅途中是不能错过沿途的风景的,曾闻四川盆地乃天府之国,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所到之处,所见的良田、美池、树木、桑竹、村舍数不胜数,一片沃野千里的辽阔景像。只有出来走走,才能真正体会到中国的辽阔、山川的秀美。川北的山,一座座的山脉纵横交错,直插云霄,每一座山都是清一色的陡峭、险峻,让人心惊胆战、不寒而栗,生怕突然滚下的一块落石就会让我们的列车粉身碎骨。列车在群山中穿梭,欣赏着群山的陡峭险峻,看着古人在壁立千仞的岩石上修建的栈道遗迹,我不禁惊叹古人的鬼斧神工,我随口讼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此刻,我才深深体会到蜀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体会到悬空飞架修建蜀道的艰险。

第三章:回归

10号

那个讨厌的小孩又哭了,但这次我没有生气,因为家乡就在不远的地方召唤着我。此时是凌晨4。50,距离到达广通站还有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因为对故乡有着一种特殊亲切的感觉,所以,我换上了短袖短裤。故乡的冬天是暖和的,它不像北方的冬天那样彻骨般的寒冷。一切开始变得熟悉起来,月色中,故乡的山、故乡的水,依旧那么令人倾心。7点10分,火车缓缓到站了,和同学依依不舍的分别后,我提着行李下车,因时间尚早,天色依旧很暗,一辆熟悉的车影渐渐向我靠近,半年未见的父亲叫着我的名字向我走来,父亲披星戴月的从40公里外的故乡来到了车站,我心情激动地上了车,和父亲交谈着…。。。车子在崎岖的山路上奔走,透过车窗一看,一轮硕大的圆月还挂在天边,放出了矇眬的月光,星星不停地眨着眼,闪烁出一丝丝的微光,随着车子的行进,天渐渐亮了,太阳也为我的回归而高兴,放出的光芒驱散了一路上灰矇矇的大雾。星星、月亮、太阳一起共同为我照亮回家的路,伴随着我回到了离别半年的故乡。

End

每一段美好的经历,都会幻化为一个值得回味的美好故事,这次回家的经历将会成为我故事集里的美好一段,用心体会,用心珍藏,直到永远。

小翔

第12篇

这位从马德里成长起来的导演重新回到他的出生地――西班牙的拉曼哈(LaMancha),堂・吉词德故事发生的背景地――之后诞生灵感,拍摄了此片。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司看成导演本人―次全方位的回归。政口许多报刊援引的导演笔记中的话:“从某冲意义上,我回到了喜剧我回到了女性的世界;我回到了拉曼恰;我回到了生命和故事的源头――母亲的角色。”

影片同时又是一次表达方式上的“回归”,继此前那部迂回婉转、曲曲折折的《不良教育》之后,阿尔莫多瓦充满自信地“回”到了相对简洁的叙事方式上。

该片故事的主线之一,其创意最初来自波多黎各一家报纸上刊登的一则故事。一个男人与老婆离婚后,她的家庭不允许她跟前夫来往,于是男人决定杀掉自己的岳母,那样他便有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跟挚爱的前妻在葬礼上见面。当翻译把这个故事讲给阿尔莫多瓦听时,后者被逗得大笑起来“有趣!棒极了!那男人结果真的去做了!我存了那份报纸。”

实际上在《回归》一片中根本找不到与上述一一对应的情节,看起来阿尔莫多瓦是把一颗故事的种子带走,种进了另一块截然不同的土壤中。

回归一:妈妈赞歌

影片《回归》是一次庆祝,更是一曲颂歌对母性的赞颂。

阿尔莫多瓦生在西班牙拉曼恰(LaMancha)的CalzadadeCalatrava小镇,并在那里度过生命中最初的8年。2006年舂,他将《回归》在本国的首映地选在了出生地附近的阿尔马格罗(Almagro),一处已经被划归为国家遗产保护区的风景小镇,离他的出生地只有20公里,咫尺之遥。《回归》既是对自己出生地的一个致礼,也是献给他深深热爱着、眷恋着的镇上所有鹤发母亲们的一曲颂歌。

大家都没料到,这部片子首映之后在西班牙国内引起各个年龄段观众的关注。更让导演本人意外的是,不同政治倾向的人都对此片感兴趣,这跟他以往所有作品收到的反馈可大不一样。 这个西班牙人拍出的电影绝不会是传统守旧派,然而《回归》却有本事把所有老派的人都吸引来看:因它彻头彻尾地在赞美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尽管这层意义在故事中的传达是以一种略略扭曲、变形、玩笑式的途径)。“这部电影触动了每个人。不管你从哪里来,都因为同一个原因而感动:要么因为你有妈妈;要么你自己就是妈妈。”

生活化和细节化是他表现家庭生活的一种方法。当然,由于阿导习惯把自己喜欢的东西都做到极端,所以在普通人看来或许有些无法接受,例如上厕所这件事,对全世界每位观众来说都再熟悉不过的日常生活,在《回归》中,即使是克鲁兹这样的大美人、国际时尚界的宠儿,也要“屈尊”表演在马桶周围的一些故事。“平常我那些朋友都会在我跟前做这事儿。这没什么。”阿导说,“《回归》里面,那是一个很重要的瞬间,她在厕所里闻到了她妈妈的屁味儿,那种非常非常隐私的、个人的气味。这东西能够调动情绪,对我来说,我小时候妈妈不小心放了屁,会突然开怀大笑起来。”

回归二:欧洲银幕新女神

“母亲们”是阿尔莫多瓦众多电影里最贴近他自己内心的一类角色。克鲁兹在片中扮演的莱伊曼达,可以说直接承袭了好莱坞众多情节片中的一类有血有肉的“母亲”形象,类似《欲海情魔》中的琼・克劳馥,或是《鲁莽时刻》中的琼・贝内特等等。莱伊曼达一角以克鲁兹这么一位迷人魅惑的女演员来表现,也是阿尔莫多瓦同时为自己另一番企图心而做的努力:恢复欧洲的某种“传统”――重塑欧洲的银幕女神。片中莱伊曼达这位“母亲”身上闪烁的每一寸色泽与光彩,全都其来有自,那是导演的精心设计和操纵。 受到两位曾经的银幕女神索非亚・罗兰[Sophia Loren)和安娜・麦南伊(AnnaMagnani,奥斯卡最佳女演员,主演《玫瑰梦》、《罗马不设防》等;阿尔莫多瓦称之为“对我而言,她就是母性的象征”)的形象的激发,阿导策划并亲自操办了克鲁兹银幕形象的再次转型。此前这位女演员因美貌、绯闻而扬名海内外,然而演艺上的收获不甚了了。此番也可算是她一种回归式的转型。阿导令克鲁兹彻底抛弃了在英语影片中那些有欠妥当的拘谨,他以他独到的品位、精确的眼光将该女子最棒的一面呈现给电影观众,自己也对此津津乐道“某种程度上她对我就像对待自己的父亲。她当然更适合西班牙语的电影,这本来就毫无疑问;然而我更乐意说,她在我的电影里,表现得尤其出色一些。谁让我们有这样亲如父女的关系呢。”

阿导坚决地让“莱伊曼达”从克鲁兹最近几年扮演的英语电影的女性角色当中抽离出来,让“她”变得跟“她们”都截然不同。例如片中莱伊曼达的屁股,被“设计”得很大,对此他这样解释:“我需要一个6驮的臀部,很显然嘛,那是作为母亲的显著标志之一。我亲自为她做所有的决定,所有服装、妆容、一切的一切……你们不知道,有时我甚至有种念头……感觉自己在做一件类似于……詹姆斯・斯图尔特在《迷魂记》(JamesStewart,Vertgo,1958)中所做的事,他为他自己塑出一个女人……不管怎么说,我们所做的一切对这部片子来说都很合适。她从未如此美丽。”

然而对于片中另一位“母亲”来说,情况大相径庭。

回归三:18年前世今生

卡门・莫拉这个名字过去一度跟阿尔莫多瓦的常常一起出现。那是1日年前以及更早的时候。莫拉如今6l岁,是个高产的西班牙女演员,迄今已经参与出演了超过100部影视作品,绝大多数是电影;她曾是阿导早期作品里频频出现的美艳妇人,对他非常重要。他们一共合作了6部电影,以《佩比、露西、伯姆和其他姑娘们》(Pepi,Luci,Bom and the Other Girls,1980,阿尔莫多瓦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开始,到《濒临崩溃边缘的女人2(Women on the Verge of a Nervous Breakdown,1988)为止

《濒》一片曾享誉国际,然而随后他二人不明原因地掰了。阿导和莫拉都不乐意说出原委。阿导只在这次重新合作《回归》之前简略提到,他们之间的那一点点小问题早在《濒》结束三四年后就已解决。尽管他这样说,莫拉在《回归》中出演“死去的”母亲,还是距离《濒》一片过去了足足18年!

“起初确实犹豫过,因为我不知道她是否改变了。但当我们开始读剧本,我感到她跟我之间过去曾有的那些化学反应完好无缺,一点

没变,它还在。”阿导对记者这样说。于是大家在片中看到当年的美艳绝伦,在本片中化为一副灰白头发、邋里拉遢、穿着可笑短袜的老妇皮囊,在其他众多人物中穿梭来去。

回归四:岔路上的断背山

如今的阿尔莫多瓦,已不再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LaMovida(当年西班牙马德里的大众文化运动)的一位活跃分子和代表人物,而是满头银发却依然一副孩子面孔、身着红色Polo衫和蓝色夹克的“国际知名导演”,换言之,是主流文化认可的名入。

有些东西确实改变了,他承认。尽管他的片子里面仍然有变性人、吸毒者、多元文化下的各种边缘分子出没,他的情节依然曲折离奇,他的画面依然绚烂多姿,然而――“我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健康。我探讨,表现夜生活,我在电影里说大家不必太在乎自己……那都是我1980年做的事。那些东西很有意思,但现如今不得不停下来,因为太危险了。比方说我现在每天不得不睡足日小时;想当初那个年代,我司・是每天睡俩钟头就足够啦。”阿尔莫多瓦平静地告诉记者。

于是,他的作品回到一种崭新的简洁上来。《回归》恐怕是阿导迄今在故事结构方面相对最“简单”的一部电影。以前他自己也一直很纳闷,那些源源不断的、故事套着故事的复杂叙述意识是从哪里生发出来的,而他自己在实际拍摄中也曾因为需要控制住那些不断涨大的“故事”而感到疲惫和困扰,然而出于习惯,他依然长时间地运用那种对他来说比较可靠的经验来审看剧本。

惟――他所不认可的改变是:“某种程度上讲我依然是个边缘人,我仅凭自己的判断来做决定,要往哪里去,而不是听电影工业的,也不听观众的,自己掌控自己的事业。大家现在喜欢我的电影并给了很多奖,但我依然保持跟过去一样的独立性。”

是的,他从未接受过好莱坞的片约。尽管他读过的最好、最可他心的影评可能都是英语的(绝不是西班牙语的,他解释说,并非他跟国内评论界有什么过节,但事实就是,最有趣的关于他电影的评论,都不是西班牙国内的),尽管他也在不断地看剧本,尽管他也看到有类似变性、同性恋题材的,但他从未开口接受。

直到《断背山》(Brokeback Mountain)剧本出现,他第一次犹豫了。读过那个短篇之后他被打动了,所以犹豫“那是头一回犹豫……我喜欢那故事。然而我担心接拍(一部美国电影),自己不能像以往一样地自由自在地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