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3-05-30 10:28:31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1篇

一、把握内容取舍,突出“重点”复习,达到高效性

然而,在我们一生之中,又有哪个时刻,生活不曾天翻地覆、一去不回头?――约翰・班维尔

我心里是一个雷电交加的国度。――伊夫・博纳富瓦

高中历史设置多个选修模块,体现历史课程设置的多样化与选择性,给学生学习历史提供较多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拓宽历史视野。对多个选修模块,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教材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建议,教师可根据学情选择合适的选修学习内容。同时高考试题对选修内容的考查特点和提高得分的实际需要决定了在复习备考中必须进行内容的取舍。合理取舍复习内容,是高考复习获得高效的重要策略。怎样对选修内容的精准取舍成为高考备考研究的重要课题。结合高考试题的特点分析和高效历史学习的需要,可依据“联系”的原则可从两方面确定复习的“重点”内容:与必修内容联系紧密的内容、与社会热点联系紧密或有重要反思借鉴价值的内容。

教师在具体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时候要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应注意不同模块之间的有机联系使之“形散神不散”,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历史概貌;高考试题对历史问题的考查要求是强调对历史知识的完整准确理解的考查,所以在复习中要对与必修内容联系紧密的重点复习。选择与必修内容联系紧密的内容,是引导学生形成通史意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全面的知识结构与历史认知的需要。在选修一改革模块中与必修内容联系紧密的专题有梭伦改革、商鞅变法、欧洲宗教改革、。复习梭伦改革,可对必修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背景与结果了解更完整、更全面,学习商鞅变法能对复习必修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背景、必修二重农抑商政策的理解补充认识,学习宗教改革可对必修三宗教改革中人文精神的发展的体现或内涵理解更准确、更透彻,复习可更准确理解维新思想的内容与意义。本着与必修内容联系紧密原则取舍,教材中的北魏孝文帝改革、阿里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可舍弃。另外出于必修内容复习需要,教师可适当增加改革方面的复习内容。如对理解古代中国土地制度与商品经济发展有帮助的古代赋税制度改革、作为辛亥革命重要背景的清末新政等。

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决定特定的教学目标,要通过历史教育使学生了解与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培养学生关注对中华民族与全人类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事件的意识。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复习选修内容的取舍可依据与社会热点联系紧密或有重要反思借鉴价值的原则。当今中国正处于改革的深入发展阶段,通过对历史上一些有借鉴意义的改革的学习,为中国改革事业的健康与成功发展提供一些启示,避免弯路。根据与热点相关联的原则可确定复习重点有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明治维新。这三次变法中商鞅变法实现秦国社会转型,改革分阶段进行,没有太激进;王安石变法中政府干预与管理经济来调解社会矛盾的做法,明治维新中政治、经济、文化改革的配合进行以及改革者的坚定决心与意志对中国改革事业都能够提供有益启示,如改革要分步进行,要有坚定信念与意志去进行改革、改革措施间的配套性等。通过这些内容的复习引导学生思考对当今改革的借鉴意义,有效实现知识与情感态度的目标。合理取舍复习内容促进备考高效性。

二、多比较,总结规律认识,突出科学性

运用正确方法进行科学复习备考,是提升复习备考效果的重要途径。比较分析方法是学习历史的良好方法,也是高考能力考查要求之一。学习历史的目的之一是探寻历史发展规律,认识把握历史发展规律要通过对相关历史事物的比较才能实现,在历史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比较找异同。在对历史事物进行比较时,得出的“异”即为个性特点,“同”为历史事物的普遍规律或特征。在历史选修一内容的学习中,可采用比较分析法,可以对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特点进行总结,形成学习模式,举一反三,同时感悟改革的多样性、复杂性进而深化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认识。无论教学还是高考考查,改革史的知识要点都包括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历史作用、改革特点、成败原因、规律认识等方面。我们在复习时可以在对重大改革比较分析基础上从这些方面进行总结。

首先从背景来说,之所以改革有三方面的因素:面临严重危机需要调解社会利益冲突与矛盾巩固统治(包括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发展的内在推动、学习先进经济文化与习俗的需要。

从主要内容来看,改革可分为局部调整和全面改革:局部调整涉及政治或经济军事等某一方面,全面改革则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内容。

从历史作用上讲,可以从直接作用或影响、深远意义或影响方面进行归纳。改革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工程,其作用或影响必会延伸较长时期,因此对其作用的分析要做到全面。

对改革特点,可以从改革的阶级性质、内容的全面与局部、结果的成败与是否彻底等方面归纳概括。

对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可以从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是否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最高统治者的态度、改革者自身的决心与意志、措施是否行之有效符合实际、革新力量与保守势力的对比、用人得当与否、正确策略等方面入手。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是改革的预期目标是否实现和改革的积极影响是否得以维持而不看改革者个人结局。

从对改革的认识或得到启示的分析,可以从改革目的、过程、结果等方面归纳:改革是革除弊政调解矛盾巩固统治和富国强兵的手段;改革是创立新事物必然会遇到阻力决定改革进程不会一帆风顺呈现曲折性;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对改革评价的标准可以依据:

(1)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

(2)坚持历史的标准(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

(3)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坚持阶级斗争的观点;

(4)以新史观――文明史观、近(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社会史观等进行多元评价;

(5)重视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第2篇

关键词:高考备考;改革模块;有效教学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按照课标要求,我们应该实现三维教学目标,但是高考的现实是学生必须在确定的时间内有效答题,取得相应的成绩,才能在高考中赢得好成绩。这种选拔性考试需要有效的考试成绩做基础。那么,在高三历史备考工作中,我们应该怎样让高三备考更省时、更高效呢?分析近三年高考全国Ⅰ卷和Ⅱ卷45题的考查情况,可以得出全国卷选修一模块改革类题型命题有这样一个趋势:“课本知识得规律,考查内容非课本;课本内容有世界,考点是中国。”针对以上特点,面对沉重的高考备考任务,现就怎样实现高中历史教材人教版选修一模块《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的有效教学谈一下自己的粗浅认识。

在高考备考中,大部分学校都会选择选修内容中的两个模块进行集中讲授,以便于学生在考试中能够选择性答题。但是就选修模块而言,仅选修一模块就有9个单元32课,包括3节探究活动课,每课为一课时。如果按照高中课时要求,历史周课时四节课计算,那么完成本册教学任务就需要9周时间,这在时间上显然无法得到保证,因而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有效整合,用最短的时间,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我在高三复习选修模块时,重点为学生复习选修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我认为,相对于其他模块而言,改革题通过材料就能有效地组织答案,更易得分。作为改革类知识,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重大历史事件,其核心是变,就是革除旧的制度、文化、思想,创造新的制度、文化、思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虽然历史上的改革形式多样,但总的来说,不同类型的改革都是有其共性规律可循的。所以,我们在复习改革时,按照历史事件的分析原则进行讲授,进而总结出能指导学生自己分析改革问题的规律,就可以实现此部分知识的备考任务了。我们在复习时,首先要把改革分解为原因、内容、影响三部分,逐个分析。然后把这三部分汇总起来,归纳出改革问题的共性规律,形成固定的知识模板,让学生在答题时可以按图索骥,有效得分。

面对全本教材,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选择性讲解。我的做法是重点讲授王安石变法和。将这两次改革讲授清楚,分析透彻,形成改革类知识的分析提纲和模板,指导学生按此方法进行理解,这样学生在解决其他改革问题时就会游刃有余。

任何一个历史改革,必定有着规律性的改革原因。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给学生介绍清楚,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生的必要性,从而帮助学生从改革原因层面有效理解改革的内容。改革原因的分析如果按性质归类,可以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个人因素这几方面去分析。如,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可归纳为:(1)政治: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出现严重的统治。(2)经济:冗官冗兵导致政府财政困难。(3)思想:庆历新政的影响,变革呼声高涨。(4)个人,王安石个人的努力。

清楚了改革原因,就明确了为什么要改。以原因为切入点我们就可以分析怎么改的问题了,即对改革内容进行有效分析。内容其实就是对原因中所述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这一部分知识基本上是确定的,在课本上需要学生逐条归纳,在高考中基本会在材料中予以体现,所以,只要学生能够把握原因分析,那么在归纳内容时就相对比较容易了。

对照改革内容,分析改革措施的实施过程是否能够解决改革原因中呈现的问题,即为改革结果。结果怎么样,达到了预期目标、未达到预期目标或部分达到预期目标从这三方面可对改革进行评价。结果或胜或败,分析胜败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以史为鉴,是学习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高考最易考查的地方。历史改革的原因、内容、结果三部分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改革的内容是原因的必然趋势,而结果及评价又寓于内容之中。所以,学习改革模块必须要在整体上全面系统分析前因后果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即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的掌握存在一定的不完整性,但也基本可以应对高考要求了。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政治思想 融合策略

结合多年的实际教学经验,我对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学科知识进行分析和探讨。

1.利用灵活的教学形式,融合政治思想

政治史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其重要特点就是能够通过编演历史剧的形式模拟历史场景,对于政治史中的交叉知识点,由于教师已经在政治史模块进行了讲授,因而在其他模块再次出现这一知识点时,就可以通过学生自主排演历史剧的形式进行学习,如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等知识点,就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法。

就辛亥革命这一知识点而言,在选修模块的教学中就可以运用这一方法,如选修4的专题四《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讲述了孙中山先生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在这里主要是从人物评价角度讲述孙中山参与各种活动。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安排学生通过复习必修1专题三《辛亥革命》的内容,自主排演关于孙中山先生各项活动的历史剧,在此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拓展了学生思维,同时避免了知识的重复讲授。再如,十月革命这一政治事件在必修1的专题八《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选修2专题五《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中都有涉及。关于这一知识点的讲述,选修4与必修1基本上没有差异,都包括十月革命的条件、二月革命的爆发、《四月提纲》的发表、七月流血事件、十月革命爆发、历史意义。那么在选修4的讲授时,由于已经讲过该知识点,教师可以让学生编演历史剧,模拟重庆谈判的情景,通过这样的形式既能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又能实现教学目标,学生会更加喜欢历史课堂,有助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2.全程分析历史事件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具有时序性差、时代感弱、跳跃性大等特点,但历史知识是相互联系的,从横向看,包括同一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政治、经济、文化内容,从纵向看,包括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束。由于高中历史教科书采用模块加专题式的体例结构,这就使同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出现在不同的教学模块中,割裂了历史的连续性,为了更有效地呈现历史发展脉络,教师可适当延伸教学,兼顾来龙去脉,串联相关知识,整合交叉知识点,再现历史全貌,形成以知识点为基础的知识网络。

比如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知识点在三个必修模块中都有涉及,这一知识点是中国现代史的重要内容,但被分割成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在不同的模块中讲授,讲解的侧重点不同。在实际教学中如果不完整介绍该知识点,就必然会造成学生掌握支离破碎的历史知识,但如果在三个必修模块中都完整地讲述,则又会造成不必要的重复。在必修1专题四《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中,为了让学生对十一届三中全会有整体的把握,教师可以完整地讲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时间、内容和历史意义;在必修2专题三《伟大的历史性转转》中可以就事论事,讲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在经济上的内容及意义,也可以把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知识作为复习内容进行教学,在必修3专题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也可以采用在必修2教学中采用的方法进行处理。

通过整合重建,可以避免一些知识点的重复讲授,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强化学生的历史时序性意识,把握时代特征。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整合交叉知识点加强了历史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突破了历史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深化了历史教学目标,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发展能力和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3.教学过程详略得当

有些政治思想的内容可能在许多学科都会提到,也可能在历史学科中不是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详略得当,明确在哪些地方应该详细讲述,在哪些地方可以“就事论事”。

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 教材资源; 整合

说到新课程改革人们已经不再陌生,新课程实行“一标多本”,主要有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大象版四个版本(我们采用的是岳麓版)。面对全新的教材我们很兴奋激动,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磨练,对新教材我们老师真的是“想说爱你,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一、疑惑和困难

1.对于教材的困惑

四个版本的教材内容丰富多彩,虽然整体知识结构差不多,但是我们从细节看,有许多知识点是不一样的。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是不是要把四个版本的知识点归纳全部给学生讲呢?这样一来,课时严重不足,教师的工作量也是超负荷的。

2.要求提高,资源不足

对教师来说,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这个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就更加高了。这意味着教师要充分发挥主体意识,也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等等。同时教师要借助教材的工具性,对其进行合理整合,发挥教材的应有的功效。

对学生来说,新课程要求学生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适应高中历史的专题教学。但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对历史教学并不重视,比如因为缺乏经济方面的背景知识,学生难以理解一些政治现象的成因这也是造成教学进度缓慢的主要原因。

3.现实和理想的落差

现实和理想的落差让教师困惑,毕竟高考成绩、升学率高低,成了学校、社会评价教师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愚以为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内强实力。至于教学进度缓慢,课时不足,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内容重新整合以重构历史教学体系,合理取舍以强化主干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整合教材的尝试

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是进行历史课程教学的基础,那么怎样才能整合教材呢?

1.宏观把握,细节入手

首先应对教材结构,课文内容有一个总体认识;应对照课标,找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了解教学目标中知识、能力、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方面的要求;其次,教师对教材整合后要留时间给学生消化,引导学生跨专题,跨单元,形成对历史的整体宏观把握。

2.依托教材,灵活整合

以古希腊罗马的历史为例,必修3思想文化史,在必修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另外选修部分,我们选择的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几乎在每本书上都有涉及到古希腊的知识点。如果是高三复习,就可以把所有的内容整合到一起进行讲解,让学生的知识能够形成体系。

3.紧扣课标,合理取舍

在进行教材处理时,可分二步:(1)确定专题的主线,(2)根据课标的“学习要点”和“教学活动建议”,拟订各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方法初探,抛砖引玉

我们要求高效,有目的性的教学,对教材进行整合能有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把个人方法进行总结,以抛砖引玉。

1.以课标为中心提炼知识点。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课标: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那么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就围绕他们的哲学观点让学生理解,尤其是对人的价值的阐述,归纳总结并进行比较,加深他们的认识。

2.合理调整教材结构

在不违背课标改革精神的前提下,重新整合建构历史教学体系,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合理整合到一起可以避免许多重复劳动,学生对内容理解也能比较透彻。

3.“纵”向的整合

新课程历史教材模块教学,那对历史的“纵”向的整合必不可少。重新按照时间让学生自己整理历史,教师起辅助作用,这样既能帮学生复习,又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4.“横”向的整合

新课程历史教材必修部分3本,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一个时期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是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在高三复习的时候必须把他们联系起来,让学生综合分析这个时代的历史背景、特点。

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 历史必修 模块设计 必要性 设计内容

所谓的模块教学设计,也就是对一个学习历史模块(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整本教材)进行总体设计,它是根据本学期开设的历史学习模块进行设计,在设计上要求高屋建瓴,要对模块下的专题教学具有指导意义,也就是说每一个模块下的专题教学实施是根据模块教学设计安排来开展的。因此,模块设计要有可操作性与实用性,既有理论上的分析,也有操作层面上的剖析。就此,谈谈笔者一点不成熟的看法。(本文所涉及教材均以人民版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为例)。

一、模块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教学设计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按通史编写的传统教材,教材与教材、单元与单元、乃至课与课之问的内容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即某一重大历史事件基本上只出现在一个章节中。这种教材的编写体例使教师的教学设计可以单纯考虑每一节的内容,而不需考虑整本教材的设计,教师的设计也相对比较单一,即进行单一的课时教学设计。新课程模块加专题的编写模式,避免了传统高中历史教材与初中历史在通史编写体例上的简单重复(新课程专题编写模式是对初中通史的深化与拓展),但由于历史事件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政治必然与经济、思想文化相联系,这三个方面不可能割裂而单方面发展。新教材的编写体系将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内容分别放在相应的模块中进行说明。从实践的效果看,这样容易使学生在学习某一个历史模块时,不能对整个历史事件进行全面的了解,而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也产生了很多问题。如:在讲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时,必修一讲到了政治,那么你必修二中与此相关的经济、必修三中与此相关思想要不要在必修一中同时讲述。传统的教学设计往往只注重每一节课的课时设计,因为教材是按通史方式编写的,上述问题并不存在,那么在按照专题模块编写的新教材中该怎么解决。笔者认为新课程在教学设计上不仅要重视课时设计,同时也应该进行模块设计。

模块教学设计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整个模块的教学内容进行总体设计,以便从教师在宏观上去把握专题与课时教学设计,它是专题、课时教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专题、课时教学设计在理论上的总结,便于专题、课时教学设计在设计中形成一个有序的过程。有了模块教学设计,专题、课时教学设计便有章可循,使得专题与专题之间始终围绕着模块教学设计的总体指导思想展开,并在这个指导思想下形成一个整体,不至于因缺乏宏观上的控制而在专题、课时教学中,因一些临时性的问题而被打乱节奏。

二、模块教学设计所包括的内容

1、明确一个学期所需要学习的模块主要特点、涉及的主要内容、要达到的能力目标、遵循的基本原则。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结构设置上,与传统高中历史教学大致相比,学习模块的设置是突出变化之一。每个模块分别从一个领域论述了中外历史上与该模块主题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如高中历史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三个模块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科学技术领域对重要历史内容进行阐述。每一个学习模块在内容上具有相对独立性,但由于模块的内容只涉及一个领域的历史,而历史事件的发生有往往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政治事件的发生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经济原因的驱使。因此,模块与模块之间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只是对同一历史事件在不同模块的论述角度不同。

2、根据本学期的教学时间,确定本学期模块教学任务完成的总课时量,并分解到到每个专题,也就是说要指出每个专题所需的课时量。

这需要模块制定者能对学校一学期的教学时间在开学初就有较清晰的了解,如要了解一学期除了节假日之外的正式上课施加是几周。这里的专题课时分配并不需要完全根据“教师参考用书”上,对每个专题以及每一课所定的课时量的规定。实际上大多数教师参考用书上所指出的“课时量”,往往在教学中很难做到。根据教材内容并结合所在学校特点,来确定每个模块以及专题的课时数量才是最合适的。

3、应明确一个学期的模块教学中进行教学检测的次数包括模块检测、专题检测,学校统一安排的期中检测除外、每一次检测的时间、试题量、难度、试卷结构、命题人;模块教学任务完成后,如何复习、复习的课时量多少。

上述内容在传统教学中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检测甚至成为老师不想上课、或者有别的事务而无法正常课程表上课时候的一种应付手段。但由于新课程的教学任务非常紧张、备课任务一般都采用分工的办法进行的(具体这里就不再赘述),每一位教师都明确自己的教学设计任务。这样在开学初就对整个学期所涉及的检测进行明确的规定,既保证了备课组的统一进度、统一测试,也有助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整个学期的教学安排非常清晰,便于安排自己的教学,并在必要时对自己的教学进度根据总体安排进行适度的微调。如,个别教学进度较慢的老师,在看到统一的专题测试时间与自己的教学进度尚有差距时,可以适当加快自己的教学进度。

4、明确模块教学中的配套教学资料、探究活动课的课题与次数、需要采用的课程资源等。

由于新课程的实施时间很短,与之配套的教学辅导资料也比较少,而一些商家因利润驱使,匆忙编制了一些质量差、甚至错误百出的教辅资料,如果在资料的选择上不慎重,这些资料往往会给我们的历史教学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教辅资料的选择要十分的慎重。尽可能的采用正式出版社出版的正版资料,在编写结构上要体现新课程的思想,题型要多样化、有创意,尽可能的多一些图片资料的试题,同时最好要有一些趣味性的历史资料,以增加教辅丛书的趣味性,而不能如传统的教辅丛书那样完全是出于考试的需要而进行编写的,题型多以选择、材料解析、问答三种让人一看就头痛的编写体例。

探究活动课是新课程的一块重要1人J容,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它既重视学生探究历史的结论更注重学生探究活动的过程,新课程教材在每一个模块的最后都设置了本模块的“学习与探究”课题、并对每一个学习与探究活动作了详尽的说明,人民版必修教材三个模块共列出了七个“学习与探究”课,针对这些探究活动课是否都要开

展,笔者认为,“学习与探究”只是实现历史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一种模式或者是一种手段,而要达到课程目标的方法是多样的。因此教材中所列的学习与探究课可以作为参考,这些课题如果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就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而由教师自己确定另外的探究课题,由于这种教学模式更受学生的欢迎、更能体现学生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的能力,因此一个模块的教学中应必须要有这样的一种形式。但由于探究活动需要花费很多学生的时间,过多的采用会导致学生对正常的课堂教学产生厌恶感。所以不宜过多,一个学期有一至两个探究可就可以了。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多开发一些课程资源,如:历史教材、历史教师、图书馆、历史音像资料、家庭、社区、历史遗存、互联网等。应该说这大大改变了过去以“历史教材与历史教师”为主要甚至是唯一课程资源的简单模式,符合当代高中学生的需要,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但一些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往往需要走出校园,加上当前高中学生的自制能力依然不是很强,还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限制。因此,课程资源的利用同样需要结合学校、学生的特点,不能盲目开发。在模块教学设计中根据模块教学的内容明确指出每个模块需要利用或可能需要的课程资源是什么、在什么专题的时候需要利用。

第6篇

一、选修与必修完全交叉的内容应视为必修

高中六本选修教材,除了《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其余五本教材中的部分内容皆属于必修教材中相关内容的补充完善或深化拓展。

1.利用选修教材补充必修教材,完善知识体系

例1.宋代的政治制度。在必修(Ⅰ)政治文明史板块,着墨最多的是宋代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即“二府三司”的中枢权力体系的建构;在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中,则补充了宋代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一系列举措,如强干弱枝、守内虚外、一职多官等。因此,通过整合必修和选修教材,从而建立起宋代官制从中央到地方的立体知识体系。

例2.辛亥革命。关于《临时约法》,在必修(Ⅰ)政治文明史中对它的内容介绍得比较全面,但对其评价则比较简约,仅涉及《临时约法》的性质和作用。在选修教材《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中对《临时约法》的评价则作了理论提升,如人民版教材说“它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提出了在民的思想……成为资产阶级反对专制的法律武器”“为捍卫民主共和制提供了思想武器和法律武器”等。关于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思想――民权主义,在必修(Ⅲ)中主要对其内涵作了介绍,而选修教材《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中不仅指出它是维新派的民权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而且解读和评价了孙中山民权思想的基本内容――“五权宪法”的基本原则。近年来的高考试题正是通过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的融会贯通来对上述考点进行考查。

2.利用选修教材拓展必修教材,深化知识内涵

必修教材中对有些考点的内涵缺乏深度的解析,考生不易理解。例如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在必修教材中均有涉及:经济上,颁布“解负令”;发展工商业。政治上,按财产收入划分公民等级;成立“四百人会议”;组建陪审法庭。但是对每项措施的内涵及其作用分析得都不深入。高考命题早已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考生若局限于必修教材,则很难适应高考的能力要求。

选修教材《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中则对梭伦改革的每项措施作了深度解读。关于“解负令”,选修教材对其内涵解读为:规定废除平民所欠一切债务,解放沦为债务奴隶的全部雅典公民,同时禁止以土地作为债务抵押。对其作用则指出:经济上的独立,为平民享有政治权利提供了物质保障。可见,选修教材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经济独立与实现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关于发展工商业,选修教材虽然对梭伦发展工商业的举措讲得过于繁琐(考生其实不需识记),但是它对这一措施的评价却十分精确,教材讲到“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多元化的政治格局进一步巩固”,这有利于学生理解多元化的社会经济和多元化的政治格局是建立民主政治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总之,必修教材中的部分内容让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选修教材则解决了学生“知其所以然”的困惑。可见,高三后期备考复习中,把选修教材融会贯通到必修教材中是多么的重要。

二、选修教材中和必修没有交叉的内容才能视为选考部分

高考试题有全国卷和部分省市自主命题卷,它们对选修教材的考查无论是独立考查或者融合考查,对于设置有选考部分的省市的考生来说,只能把选修教材和必修教材没有交叉的内容视为选考部分。由于高考对其分数控制在10―15分之间,因此高三后期应对这部分选修教材的复习策略就显得十分重要。

第一,处理好“识读”与“识记”的关系

新课程高考试题,独立考查类的选做题几乎很少要求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融合考查类的选择题或非选择题对知识的识记要求也不算高,对选修教材的能力考查都侧重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因此,备考复习中,应侧重识记历史学科中背景、内容(过程)、影响(作用)类的主干知识,对教材中那些琐碎的考点简单地识读即可。当然,对那些学有余力的考生而言,多记忆一些知识点总会有用处的。因为多识记一个知识点,对选择题而言,就多一次运用排除法解题的机会;多识记一个知识点,对非选择题而言,就多一个进行背景判断的信息,有利于考生实现材料信息与教材知识的对接。

第二,重点复习可以弥补必修教材编写缺陷的选修模块

以历史必修(Ⅰ)政治史模块为例,新课标教材编写的一个重大缺陷是既没有编写“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也没有编写“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和国际关系格局的变迁”,这使政治史模块的内容显得过于狭窄,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政治史模块的教育价值。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两个模块是所有选修模块中最为重要的。

第三,有针对性地复习选考模块中的核心知识

选修教材的编写出于促进学生在历史学习上更具选择性和自主性的新课标要求,但选修教材的“繁、难、偏、杂”却让学生在备考时感到头疼。鉴于上文对选修教材考查特点的分析,备考中抓住核心知识也就可以了,其主要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等。

以选修模块“民主思想与实践”为例,核心知识可以理解为最能代表民主与专制斗争的主干知识,即重要的历史人物(政治家、思想家)及其思想;重要的历史文献;重要的制度建设。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代议制的发展完善,涉及的重要人物主要有查理一世、威廉三世夫妇、克伦威尔、沃波尔;重要文献有《权利请愿书》《大抗议书》《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重要的制度有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再如美国、法国的民主政治史,在选修教材中的两部历史文献即美国《独立宣言》和法国《人权宣言》都是非常重要的考点。

三、备考选修教材的重心在能力提升

选修教材在高考试题中的体现最为突出的不是对知识目标的检测,而是对能力目标的检测,侧重于对考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的考查。命题素材的来源不是依据教材,而是依托教材。

1.学会迁移所学知识

高考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其创设的新的“情境―问题”,实际上是要求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予以解决,而迁移所学知识是学以致用能力的重要表现。

例如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非常之多,教材不可能一一涉及,如古代中国的王莽改制、唐朝的杨炎改革和刘晏改革、明朝的张居正改革,这几次改革中的刘晏改革已被引入高考命题中,这些对高中生而言并不熟悉甚至闻所未闻的重要改革,通常导致一些考生“未战先怯”。

考生如果把握好以下两点,应对这类考题其实并不困难。以2012年海南卷考查1935―1936年法国勃鲁姆改革为例,要求考生概括法国人民阵线成立的背景,指出勃鲁姆改革的措施与罗斯福新政的共同之处,评述勃鲁姆改革的作用。本题表面上检测的是“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模块,实际上依据教材的考点属于“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这一选修模块。第一,根据试题提供的时间联系历史事件反映的时代特征,如回答“概括法国人民阵线成立的背景”,要求联系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法国的内政外交。第二,联系同一时段教材中的类似改革进行知识的迁移,如回答“指出勃鲁姆改革的措施与罗斯福新政的共同之处”和“评述勃鲁姆改革的作用”,迁移罗斯福新政的近似措施、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知识即可。

2.学会整合所学知识

高考对考生知识与能力测试的要求一直是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其提供的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实际上是要求考生构建一个不同于教材体系的新的知识系统。下面是笔者在高三教学复习中引导学生整合所学知识的一个教学案例。

【问题】梭伦改革选择了一条怎样的改革路径?这一路径选择有何作用?联系商鞅变法和范仲淹改革的相关史实作进一步的说明论证。

【参考答案】路径:先经后政、先易后难。作用: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平民在经济上的独立为他们参与政治提供了物质保障;鼓励发展工商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壮大了工商业阶层,防止社会阶层的固态化,创造了民主政治建设所必需的政治多元化的社会环境。说明论证:商鞅第一次变法的主要措施中除“奖励军功”外,没有触及核心的制度层次,第二次变法实行的“废井田、废分封”才最终完成了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根本改制。而范仲淹改革从吏治改革入手,从一开始就直接危及当权派的利益。可见,改革的“顶层设计”中,改革路径的选择和设计至关重要。(提示:同学们还可以尝试选择中国与日本明治维新进行说明论证,也可选择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和中国邓小平改革进行说明论证。)

3.学会提炼历史结论

高考非选择题常要求对史实进行概括和分析,一些试题还要求考生“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自己的)看法”。这就意味着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应深入挖掘历史知识的内涵、揭示其本质、发现历史运动的规律。

仍以“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这一模块为例,在备考复习中要把所学的重大改革进行分类,形成结论性的认识。例如,中国古代的重要改革按照原因和性质,可分为以下类型:①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管仲改革);②地主阶级封建化改革,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转化(如商鞅变法);③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④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的改革(带有封建化性质,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7篇

一、新授课时要重视据史读图

即把教材文字叙述中涉及地理空间分布的内容落实到地图上,从而准确地再认再现其空间位置。例如在学习必修一专题三《左宗棠收复新疆》一目时,只有通过地图,学生才能认识新疆北可控南的地形特点及周边的形势,才能充分理解左宗棠采用“先易后难,先北后南”军事战略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只有在地图上认清阿古柏“哲得沙尔国”的侵略图和沙皇俄国侵占伊犁地区的地图形势,才能区分左宗棠收复新疆过程中两类不同性质的斗争和特点,从而对课程内容有更深的了解和掌握。再如,学习必修一专题一《秦的统一》“六王毕,四海一”一目时,我们只有让学生认真研究当时秦的统一形势图,才能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当时天下归一的形势和局势;只有通过地图,才能使学生准确掌握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的位置以及秦始皇北方大修长城和南方统一越族的雄才大略。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结合课标要求据史读图一般需注意两种情况:

1.凡是高中历史教材上出现的地图,这是《教学说明》中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必须引起师生足够的重视。

2.教材文字叙述涉及到地理分布状况,但相应章节没有的历史地图,这种情况有三种处理方法:一是借助与材料配套使用的中学历史地图册进行落实;二是利用其他章节的地图落实;三是借助地理知识的学习来落实。

一般来讲,掌握中国省级行政区及其简称、省会及重要城市、重要山脉及河流的分布;世界政区、大洲大洋的位置、重要山脉及河流的分布、各国首都及重要城市位置等常识,非常必要,它不仅有利于历史空间概念的形成,而且有助于历史知识的掌握。

二、复习课时要重视据图说史

即根据历史地图复习教材内容,借此检查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巩固记忆。这种办法经常用来复习和总结整理知识。

1.根据地图,按照历史概念的结构要素全面回顾材料内容。以必修一专题五《蔚蓝色的希腊》地形图为例,既可据图复述古希腊的地理位置,由此回顾希腊地理环境对古希腊先民的生活方式及民主政治产生的深远影响,又可以对比我国古代《西周分封图》分析东西方两种文明产生的不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城邦政治和帝国政治的不同特点,达到从宏观角度复习掌握专题知识的能力。

2.根据地图,把历史知识系统化。例如,通过对必修二《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1957-1966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1966-1976年主要建设成就示意图》、《1978-1999年工业建设部分重要工程示意图》四幅图的对比分析,学生就能掌握各个时期建设的主要特征,形成完整的体系。

3.根据地图,对相关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对比。例如,学习必修一新民主主义革命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把《革命根据地示意图》和《抗日根据地示意图》进行对比,这样学生可以很清晰地把握中共不同时期工作中心,斗争方向的变化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矛盾的变化特点等知识。

三、实践中要重视据图分析

第8篇

一、备课组教学总体目标

本学期历史教学主要是完成必修一第七、八、九专题和必修二经济史的内容,而这学期我们对学生又进行了分科,即学习文科的同学将要面临历史的高考,所以对学生上学期不重视历史科的学习,应该作一些说明和鼓励,我们常说,科教兴国,教育的兴衰维系国家的兴衰!根据现在四川省的高考要求,历史学科在高考中同样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团队精神,既分工又合作,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将来的高考打好基础。

二、历史备课组整体教学策略基本要求

1、对备课组的基本要求:全组成员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使我们高一历史组更加优秀;互相交流进一步研讨教材及适合与我们学生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效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入手,提高教学质量

2、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整合,使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不断积累历史知识、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成为一个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一个逐渐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的过程。通过历史学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三、教学进度安排及周课时进度的安排

第1周:;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2周: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3周: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4周:古代的经济政策;讲评练习

第5周: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曲折发展

第6周: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及讲评练习。

第7周: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

第8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第9周:大众传媒的更新、专题总结

第10周:期中复习

第11周:期中考试

第12周: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高二历史教师工作计划(二)

本学期,按照教学计划规定的任务,我组三位教师认真履行职责,如期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认真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新的理念在教学工作中坚持业务学习,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历史教学中。除认真组织学习《课程标准解读》外,还经常分析高考、会考方向及教改的趋势,狠抓教材的学习与新观点、新思维、新情景的学习研究,并注意发挥集体协作精神,与政治、地理相关学科老师共同研究高考、会考信息和动向,资源共享,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力量,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加大新型教学方法使用力度,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重视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展。

二、继续规范教学常规,进行有效教学实践的研究1、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备课深入细致。加强集体备课,每一节课在上课前都认真的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哪一个知识点该怎么讲,大概用多长的时间讲,都认真的讨论过。在制定教学目的时,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

2、加强集体备课活动,做到定主讲、定内容、定时间。每周至少一次集体备课时间,每次都是全员参加,全员参与。

3、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特点,以问题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

4、坚持听课活动。每周都要组织组内听课活动,听后还要组织讨论,吸取他人之长,以补自己的不足。

5、组织公开课活动。每两周安排的一次组内老师的示范课,听后集体评议,并时常请资深教师指导,以求进步。

6、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把多媒体教学搞得有声有色。

7、进行 “中学历史目标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专项课题研究,并取得了较好成果。论文多篇获奖,并发表在各级刊物上。

8、以学校博客群组作为平台,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和反思。张xx、徐xx两位老师获得市级博客比赛“最佳互动奖”和校级博客评选“十佳博客”。

三、不足:

第一、平时的组题,要做到精选,并且要做到精做,提高单位时间的做题效率,尤其是出现原题时不能做错。前几次考试中,都出现了一定比例的原题,但学生普遍的失分较多。

第二、做题方法对学生传授的不够,同学们不能做到以不变来应万变。

四、下一阶段的工作要具体做好:

第一,让要加强集体备课,要把备课工作做到更细。并且要加强三位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

第二,注意习题的选题与练习,精讲精练。加大作业的批改,从作业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学生的不足。

第三,一定的做好培优补差工作,把学校的指导方针落实到实处。

回顾这一学期的工作,既忙碌,又充实,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反思的地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发扬优点,改正不足,扬长避短,争取更大的成绩。

高二历史教师工作计划(三)

为了更好的完成新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使各项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顺利的进行,根据高二文科班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第一、总体目标

1、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考强调跨学科综合能力要求,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本质特征,因此我在教学进程中,将有目的的将史、政、地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相结合,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风格。

2、建构历史知识体系,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三历史教学应注重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我在教学中,将强化和突出历史的阶段特征,将具体历史事件放到这种特征中去考察分析,让学生自己去深化认识,受到教育、得出启示、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3、正确处理全面复习和重点复习的关系

我将采用三段式复习,即基础复习,专题复习和重点复习方法,同时把教学计划作调整,侧重点在后两段上,以增强能力训练的力度,

第二、学生基本情况

本届高二文科共有2个班,共计93人,学生基础相对较弱,学习习惯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第三、主要教学措施

1、努力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更新教育思想,认真研究课标、教材、教法、学法,努力提高教学效度。

2、狠抓学风建设,管理好自己的课堂,加强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高三第一轮复习的要求来进行高二历史教学;真正做到常规教学落到实处。

3、关于考试:按照年级组的统一要求,认真组织好每一次阶段考试,做到精心命题,细心阅卷,认真讲评。

4、关于作业:要求学生按进度及时按质、按量完成好所订同步训练资料,;教师平时加强监督,按时、按要求批改好作业。

5、积极推进集体备课:,群策群力。

6、提倡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养成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材《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中国古代史》。

1、假期补课期间完成《中国古代史》第一至第二章的教学。

2、下学期第1-4周完成文科完成选修I第三章至第四章教学任务。

3、第5-7周文科完成第五章前四节教学任务。

4、第8-9周文科完成第五章后四节教学任务,进行一次模拟测试。

5、第10周复习准备月考。(节假日放假,则据实际情况往后进行调整)

6、第11-13周进行《中国古代史》第六章前四节教学任务。

7、第14-15周进行《中国古代史》第六章后三节教学任务。

8、第14-15周完成《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一章的教学,

9、第16-18完成《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二、三章的教学,进行第二次模拟测试。

10、第19周复习,准备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教师工作计划(四)

一、指导思想:

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以教育法律法规为依据,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教学。

二、教学目的及任务:

1、德育目标: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对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

2、教学目标: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强化,用简洁有效的记忆方法记忆知识点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对历史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纵横联系,形成小专题和规律性的认识;重视对学生的解题方法的指导,主要是通过高考题的练习来完成;重视对学生引导重新解读课本,仔细分析和巩固记忆课本上的内容,把基础知识落实到课本上;体现历史学科与现实问题的有机结合,重视有关人文主义的知识点的挖掘和引导。

3、教学任务:本学期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完成《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的课程教学,让学生学会高中历史的基本学习方法,掌握相关的基本历史知识和基本能力。

4、重新认识、感悟新课程。通过深入学习,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观、人才观、评价观,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和专业素养。

5、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加强科组的常规管理,认真对待。

高二历史教师工作计划(五)

一、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文科班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完成历史选修I、III规定的各项教学任务。理科班完成历史必修I、II、III基础会考复习工作,争取在基础会考中取得优秀成绩。

2、历史教学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把教学目标定位于使学生通过对丰富的历史知识的学习,锻炼历史学科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中汲取营养,达到渊博学识、提高自身修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目的。

3、在抓好基本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顺利完成高二历史的学习。

二、教材

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以xx版20xx新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I-III(必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I、III(选修)》为教材,以xx版《高中历史I、III(必修)教师教学用书》《高中历史I、III(选修)教师教学用书》为教参。

三、教学内容

教材按历史必修I-III、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战争与和平》,教师可依据课标要求灵活安排教学内容。

四、教学要求

1、认真研究课标、教材,妥善处理教学内容,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

2、教学中应着重于对教材中提供的原始文献资料的运用等方面,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的能力。

3、提倡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养成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教学安排

第1-4周完成文科完成选修I第七、八、单元教学任务及第五周测试,理科完成必修I复习任务,第三周周六进行第一次模拟测试

第5-7周文科完成第九单元与选修III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任务及第八周测试,理科完成必修II复习任务并在第六周进行第二次模拟测试。

第8-9周文科完成选修III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教学任务及测试。理科复习必修III及进行第三次模拟测试。

第10周复习准备段考。(节假日放假,则据实际情况往后进行调整)

第11-13周讲评段考试卷及文科完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任务。理科全面复习加强练习,进行第四次模拟测试。

第9篇

一、被调查的六所高校的历史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介绍

1.陕西师范大学。该校本科历史学专业的课程结构分为五类,即通识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教师教育模块和实践模块。共187 学分。⑴通识模块。该模块又细分为三小类包括公共必修课、公共限定选修课和公共任意选修课。公共必修课有49 个学分,占总学分的26.2%,主要课程为外语、计算机、政治、大学语文、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公共限定选修课共8 学分,公共限定选修课共4 学分。⑵学科基础模块。包括相关学科基础课和本学科基础课两小类。相关学科基础课共5 学分,含高等数学和考古学两门课。本学科基础课39 学分,占总学分的20.9%,主要开设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和史学概论等课程,在第一至第四学期开课。⑶专业课程模块。共41 学分,分为三小类。即专业必修课、专业限定选修课和专业任意选修课。其中,专业必修课开设20 门课程;专业限定选修课开设12 门,分为中国古代史系列、中国近现代史系列、世界史系列、其他系列等4 个方向;专业任意选修课开设53 门。学校规定学生应从限定选修课中至少选修12 个学分,要求每个系列都要选,并且要选修一个完整系列。至于任意选修课,学校要求学生至少修10 个学分。⑷教师教育模块。共17 学分,分为必修和限定选修两类。必修课开设6 门课程13 个学分,限定选修开设两门课程4 个学分且必须全选。⑸实践模块。共24 学分。包括军事理论与训练、教育见习、公益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课程。

2.西南大学。该校本科历史学专业的课程结构分为六类,即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发展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自主创新学习。⑴通识教育课程。共57学分,分成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小类。必修课45 学分,开设课程11 门。开课时间安排在第一至六学期,主要有外语、政治、体育、计算机和就业指导等。选修课由学校统一开设,学生根据专业要求自主选择。⑵学科基础课程。共32 学分,全部为必修课。课程主要是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开课时间安排在第一至四学期。⑶专业发展课程。共111 学分,也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小类。其中必修课21 学分,开设课程6 门,开课时间在第一至六学期。主要有中西史学史、史学理论与方法、考古学通论、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历史文选等。选修课进一步细分为八小类。包括专门史类10 学分,5 门课程;断代史类8 学分,4 门课程;晚清史类10 学分,5 门课程;世界史类20 学分,10 门课程;区域史类6 学分,3 门课程;博物馆类12 学分,6 门课程;民族学类8 学分,4 门课程;综合类16 学分,8门课程。⑷教师教育课程。共34 学分,也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其中,必修课12 学分,5 门课程。主要内容为:教育概论、心理学、中学历史教学论、教育技术应用、中学历史课程设计等;选修课22 学分,11 门课程。包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当代世界教育改革、教育美学、班主任工作等课程。⑸实践教学环节。共20 学分,含教育实习、论文写作等五项。⑹自主创新学习,不计入总学分。

3.华中师范大学。该校历史学本科专业课程结构比较简洁,分为两大类。即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其中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外语、计算机基础、大学体育、政治、教育学等课程和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国历史文选、历史科学概论、历史教育学等课程。可见,该校的专业必修课实际涵盖了外校通识类、专业基础类甚至实践教学类的课程,体现出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专业选修课大致开设有50 门,涉及面比较广泛。

4.东北师范大学。该校历史学本科专业课程结构主要分为五类。即,⑴普通教育课程类,开设有外语、计算机、体育、思想品德、军事理论和综合知识等,学校要求学生应修44 个学分。⑵专业课程类,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系列课两小类。专业基础课共43 学分,专业系列课共58 学分。学校要求学生应修99 学分。⑶教育理论和技能课,开设有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学论、教育实习和研究中等教育课程等,学生应修18 学分。⑷专业实践,主要形式是文物考察。⑸副修课程,开设的主要是有关学科课,共20 学分,但不计入总学分。

5.华南师范大学。同华中师范大学一样,该校历史学本科专业课程结构也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⑴必修课。进一步分为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两小类。①公共必修课。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课程;其他公共课程;公共实践教学;教育理论与教师职业技能课程。②专业必修课。由三个部分组成,共69 学分。分别是专业实践教学计16 学分;学科基础平台计39 学分;专业基础平台课群计14 学分。⑵选修课。有专业限选课和任选课两种。①专业限选课。分为历史教学方向模块和历史研究方向模块,前一模块含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学说史、中国文化史等10 门课程,计28 学分;后一模块主要是专题类课程,包括中国古代史专题研究、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世界史专题研究等11 门课程,计30 学分。学校要求学生选中其中一模块,修满19 学分即可。②任选课。任选课也分为两类,即专业任选课和公共任选课。专业任选课包括中国哲学史、欧洲哲学史、演讲学等六门课;公共任选课由学校统一安排。学校规定学生在任选课上必须取得16 学分。

6.江西师范大学。该校历史学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四个组成部分。⑴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共46 学分。内含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两小类。前一类课程共36学分,后一类课程共10 学分。⑵学科基础课程,共31 学分。也包括必修和选修两类。其中,必修类开设8 门课程,共25学分。选修类系指跨系跨专业选修6 学分。⑶专业课程,共60学分。分为专业必修课程共40 学分和专业选修课程任选20学分两类。⑷集中实践环节,共23 学分,要求不少于25 周。

二、课程设置的特色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几所大学基本上都能立足自身实际,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不少学校的课程设置显示出了亮点和自己的特色,下面分别叙述之。

1.西南大学。⑴在通识教育课程这块,比较重视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培养。为此,在第二和第三学期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I 和程序设计Visual,两门课学分达8 分之多,且课时达144 个。相较其他被调查学校同类课程,无论是学分还是课时的分值都是相当高的。⑵在学科基础课程这块,基本开设的是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这也是他们的一个比较独特之处。⑶在专业发展课的必修课程安排上,他们非常重视史学理论、史学史等课程的教学,安排的多是此类课程。看得出该校在这一块比较强调对学生方法论的教育,力争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在专业发展课程的8 类选修课安排上,他们除了做到了广和博外,还兼顾了西南地方特色、民族特色。表现为开设了一些区域史类课程,如川渝地方史、西南历史文化地理等;还开设了民族学类课程,如西南少数民族史、藏族历史等五门课程;以及博物馆类课程等。⑷在教师教育课程的安排上,该校非常注意贴合实际,注重对学生教师技能的培训。在必修、选修的16 门课中,紧密结合中学历史教学的课程就占到了11 门之多。⑸在实践教学这块,除了正常的教育实习、论文写作等以外,他们还专门在第六学期给学生安排了一个有1 学分和18 个学时的课堂教学能力训练课。该课正好放在教学实习的前一学期,对实习的开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2.陕西师范大学。⑴在通识模块这块,和西南大学一样,该校也非常重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分别在第一、第二学期开设了计算机基础和VF 程序设计,两门课学分达7 个,课时达162 个。⑵在学科基础模块的本学科基础课这块,除了一门史学概论外,安排的都是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课。表明该校对通史课在整个课程结构中基础地位的认识。⑶在专业课程模块的必修课安排上,他们除开设了中西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文选、历史地理学等课程外,引人注目地开设了历史学科专业导引课。⑷教师教育模块,课程特色是专和广的结合。必修课只安排了6 门13 学分,但选修课却达到了29门之多,学生从中选修4 学分即可。

3.华中师范大学。⑴在历史系基地班的教学中,该校压缩了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的课时和学分,由原来的720 课时40学分减至450 课时25 学分;增加了选修课程,并将选修课分成专门史和专题研究课两类。他们拓展了课程内涵,注重前沿和学术特色。开设了一批新课,如博导专题课、中国文化史、西方文化史、国学元典导读等;设置了一部分有助于提高专业素质的课程,如史学论文写作、史学信息介绍等。⑵历史系师范专业的教学上,该系强调加强基础,注重科研;拓宽领域,提高技能(师范技能);形成特长,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在课程结构方面,加强中外文化史、经济史、世界主要国家现代化史、国际关系史等课程的开设。

4.东北师范大学。⑴在课程体系方面,在基地班的教学中,打破了以往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压缩了专业基础课,增加了专业选修课;增开相应的文史哲、文理科交叉的概论课和技能课。经过系统调整,该系的课程体系已基本与高素质、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⑵该校重视历史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教学;重视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的教学。⑶还开设了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课程,如东北民族与边疆史、奉系军阀史、中俄关系史、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等专门史课程。

5.江西师范大学。他们在做好自身定位的前提下,既注重拓宽学生知识面,又兼顾课程的现实性、地域性和实用性,力争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为此,在开设了本科生应掌握的一般专业必修课的同时,该校在专业选修课上动脑筋,开设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国陶瓷史、万寿宫文化、江西地方史等课程供学生选修。考虑到中学历史课改的趋势,他们还为学生开设了西方经济史、西方政治思想史、科学技术史、中西文化比较、现代化问题研究、普通自然地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课程,应对课改提出的新要求。

6.华南师范大学。与江西师范大学一样,华南师范大学也是一所省属师范大学。该校历史系的课程设置也充分考虑了这个前提。在课程设置的特色方面,他们留给我们最大的印象是在第五学期开设的专业限选课。他们把专业限选课分成历史教学方向和历史研究方向两个模块,规定学生任选其中一个模块的所有课程。历史教学方向的课程主要为培养一个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而设计,主要有经济学说史、中国文化史、广东地方史、客家学概论、西方政治思想史、领导科学、人生观通论、政府经济职能与宏观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历史研究方向的课程则以断代史、专门史等专题课为主,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深度,为学生毕业后进一步深造做好准备。

三、启示与借鉴

1.把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在首位。这个特点主要体现在几所重点师范大学身上,在课程设置上他们努力使学生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研究的目的,并不过分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在处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时,大多做到了优化基础课淡化专业课,纷纷压缩了通史课的学时和学分。优化基础课就是要使基础课同时满足就业市场需求、个人可持续发展、后续课程奠基、继续深造等多元目标。

2.加强选修课程的设置。进入21 世纪,随着各学科的不断交叉、融合,边缘学科的不断涌现,在人才培养上人们越来越形成一种共识,即单一的专业知识训练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所以开设恰当比例的选修课程是尊重学生个性与个人成材选择的重要表现。

第10篇

计划本身又是对工作进度和质量的考核标准,对大家有较强的约束和督促作用。那么历史研修总结及计划该怎样写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历史远程网络研修总结及计划范本2020,希望大家喜欢!

历史研修总结及计划(1)

通过学习,感觉收获颇丰,对历史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经过这次研修使我们对选修有了更深刻的把握和认识。当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有漫长的、艰巨的路要走,需要我们有正确地态度,与时俱进的理念,及时反思和总结。在这里,我对暑假学习做简要的反思与总结。

一、继续转变教师的角色。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角色必须来一个重大转变。这几年的课改中,应该说这种角色已经有了一定的转变,但是还远远不够。以后的日子,我们要坚持新课改,继续完成这种转变。

二、继续转变教学方法。虽然近几年课堂教学模式形式多样化,但实质上并没有多大的变革,很多东西流于形式。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真正的把这些形式的东西内化为实质。新课改的课堂中,教师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的空间和机会。

三、继续转变教师的学生观。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着差异,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学生也存在着差异。学生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教师要极其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要给每一个学生学习历史予以帮助和信心,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到有用的知识,重视他们的自主探索,自主发展,提供给每一个学生学好历史的空间。

四、继续转变教师的评价观。丰富的教学方式,学生个性的差异与发展,必然决定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观要做重大转变。那种纯粹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评价方式应废除。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态度的评价,要注意对学生动态发展,横向联系的评价。既要看到他们学习的弱点,又要发现他们学习的长处。

五、继续转变教师的教材观。我们的老师大多习惯了拿着教材教。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则赋予了新的内涵,它指出教材不是圣经、不是宝典。每一位教师必须采取“扬弃”的态度,合理利用,灵活利用。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有新准备、新姿态,以便能迅速适应新课改,推动教育教学的新发展。因此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就成了当务之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教材的定位,它只是知识的载体,而不是全部。每一位教师必须树立与学生一块成长的观念,积极投身课程改革,努力钻研课程标准,大胆探索课改方向。

历史研修总结及计划(2)

七月底八月初,为期6天的研修学习就要结束了。在这次研修中,我努力地学习着、思考着、收获着……

一、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在这次的培训中,我认真观看各个时期的教学视频,各位专家都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做出了学习目标的分析,重难点的解读并做好笔记。

二、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的进行反思。

在培训的过程中,对于各位教授的专题讲座内容联系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案例等积极的进行及时的反思;通过学习我明确了教学目标要以学生为主体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好钢用在刀刃上”、要适合测量或评价。教学目标应该具体、明确、可以操作。我领悟到,教师应对历史学科的理论形成知识整体,更加关心国家大事,将时事政治融于自己的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到历史 知识不是空洞的,历史知识与我们息息相关。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以生为本,承认学生的兴趣和性格的多样化,在此基础上,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要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学生愿学、乐学、会学。!”

三、积极参加各类互动学习。

在培训中,每天我都认真阅读同行的文章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在阅读文章的同时也开阔了视野,学到了对于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的看法,积极吸取对自己教学有用的先进理念和教学方法。在远程研修中深深地感到自己的不足,感到远程研修的必要性,所以在这次研修中一直积极参与其中,不断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他人的经验,反思自己的教学,使得自己也能够不断成长和提高,研修即将结束,但是收获了很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把学到的知识更好的运用到教学的实际中去,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历史研修总结及计划(3)

不知不觉中,为期6天的研修培训学习结束了。本着提升自己教学能力、新课程理念、理论水平等,因此我非常珍惜这次的培训机会,在这次的培训过程中我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一、积极参与学习。

在这次的培训中,我认真收看视频,并做好笔记;写出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和反思。

二、积极的查阅各种资料,进行培训学习。

我阅读一些相关的书籍,上网查阅一些资料先对专题的内容、外延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学习时旁边总有几本书以便及时的进行查阅。

三、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的进行反思。

在培训的过程中,对于各位教授的专题讲座内容联系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案例等积极的进行及时的反思;并将自己的反思写成文章上网与各位同仁进交流,以提高自己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

四、积极的参与互动学习。

在培训的过程中,每天我都用一定的时间去阅读别人的文章,发表自己的评论。通过阅读来学习别人的教学方法,“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五、积极参与每一培训课程结束后的集体反思活动。

第11篇

关键词:专业化倾向;高中历史教学;高考试题;能力

新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入发展,高中历史教材的张力明显,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留下了极大的思考探究的空间。

一、高考历史命题的专业化倾向

面对“一标多本”“一纲多本”的教学实际,以及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不难发现高考历史命题的专业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历史高考试题的学科专业性增强,针对学科能力的考查凸显出来。高考试题的总体难度逐年增加。表现为:(1)试卷长度增加,材料的阅读量加大。有文字的也有图片的,所含的历史信息隐蔽性较强。(2)考查知识进一步细化,所提供的试题背景材料及答案与教材的内容基本上没有关系。面对这一系列变化,为实现历史教学与高考的有机统一,对高考历史命题的专业化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高考历史命题专业化倾向的基本特点表现如下:

1.“新材料、新情景”成为命题的基本思路。几乎是无题不材料,无材料不出题。包括选择题和主观性试题,绝不拘泥于教材(或者说教材知识已在考试中背景化了)。

2.历史学科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反映新史观和史学的新视野,隐性考查新的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的试题出现。

3.历史高考试题向精品化方向发展,承载高考的选拔性作用增强。试题的梯度明显反映出来。

4.高考阅卷由采点得分,向采意得分转化。这一转化将成为非主观性试题阅卷评分的必然趋势。

二、教学对策及建议

面对高考试题的专业化倾向,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应对,需及时转变更新教学观念。

1.深入研究课标、考纲、考题之间内在的关系。对于“一标多本”“一纲多本”的教学实际,教材课本仅仅是知识的载体,而高考以考试大纲为准,课标要求的主干知识重点知识是不变的重点和考点。

2.重视历史阶段性特征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科意识、学科思维。随着历史学科命题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就必须加强史料教学。培养学科意识学科思维,反复研读高考试题,打破错误的思维定式。

3.处理好必修教材与选修模块之间的关系,教材内容应相互补充渗透。命题中有必修与选修内容综合的趋势。

4.加大对必修三思想文化史的教学力度。试题难度加大,近几年都反应在思想文化史模块中。

5.复习教学中应重视质量与效果。首先,注重基础性:突出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学科规律、学科热点。其次,具有适应性:模拟考练要与高考试题的命题形式、角度、难度基本一致。再次,要注重适量性:训练总量不宜过多,做到有的放矢。对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都要精练精讲,重在讲透,让学生理解到位。

以上是结合2012、2013、2014年的高三教学及阅卷后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愿与各位教师一并“寻找阳光”,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共同的探讨研究,终将会有“灯火阑珊处”的喜悦。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高考历史试题 命题特点 高三复习教学有效性

2009年至今,福建省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历经四次自主命题,认真研究近三年试题,不难发现,命题原则越来越稳定、成熟、科学、特色,总体以课标为基准,以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新史观”为主轴,以史学材料为支撑,既保证了高考的平稳过渡又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具体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基础性与能力性结合。试题基本以高中历史教材范围基础知识为依托,考查历史阅读、理解、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迁移和运用能力。如历史概念题:2010年第19题“《十二铜表法》”、第22题“不结盟运动”、2011年第14题“坎儿井(井渠)”、第19题“中国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2012年第16题“辛亥革命成果”、第17题“的内容”等;对能力的考查:包括历史理论研究方法。

(2)时代性与长效性结合。试题根据学科特点,贴近时代生活,发挥了“以史为鉴”的现实功能作用,突出热点,又考查主干知识,突出重点。如2010年第18题“新中国外交”、第23题“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时期的判断,2011年第20题“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第38题主观题“孙中山与新中国的外交”材料直接考查社会重大现实热点问题: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与中共成立90周年, 2012年第18题“新中国外交”、第22题“斯大林农业政策”考查社会主义建设、第24题“二战后日本股票所有者的变化”反映息息相关的现实生活又考查二战后日本的经济模式特征、第38题中国“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以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和关爱人类命运等。

(3)多样性与统一性结合。试题基本上选取适量的文字材料或表格、照片、海报、漫画作品等图表资料,创设新情境,设置新问题,不仅使试题本身具有生动性与鲜活性,贴近学生,而且较好地考查考生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试题数不胜数,总体要求考生能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对史学观点或者史料进行分析论证,做到“论从史出,史由证来”。试题知识活化的取材多样性与高考四种能力考查的统一性完美的结合,对历史新课程改革与提升课堂有效教学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反思高三历史课堂的复习教学,思索着教与学的有效性,在继承中探索,在改革中创新,笔者认为高三历史复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指导思想

运用“新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生活史观等),依据“三纲”(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教学要求),准确把握“三情”(教情、学情、考情),着眼“三立足”(立足基础,提升能力;立足教材,活用知识;立足概念,突出主干),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试技巧的能力,努力提高高三复习教学质量,以备战高考。

2、核定目标要求

(1)以教材和复习用书为依托,以新高考试题为参照,充分研读“三纲”,建立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构建科学、系统的知识结构,从整体上使学生掌握理解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发展脉络。

(2)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从“三维”目标出发,夯实基础,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综合、迁移应用等基本的学科思维能力,提高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实施优化教学

(1)重视备课,明确教学目标,提高备考效益

第一加强集体备课。备课组必须精心研究高考和高考试题,认真研读“三纲”,共同探讨每一考点知识,集思广益,资源共享,把握尺度,复习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逐步转化备课方式。集体备课要实现由备教案向备学案的过渡,由备教学内容、备知识梳理向备教学实施的过渡,由备经验教学向设计、反思教学的过渡。

第三潜心研究备课内容。备课要认真关注“三情”、“三态”知识(原生态知识、衍生态知识、动态知识)、“三生”(尖子生、边缘生、学困生),精心揣摩教法、学法等问题。

(2)重视各种课程资源的整合,挖掘学习内容

第一依据“三纲”,掌握好人民版教材主干知识的基础上,重视其它版本特别是岳麓版的求同去异工作,剔除远离课标的内容和知识点,准确抓住它们的交叉点。

第二运用文明史范式、现代化范式、全球史范式、社会生活史范式等史学范式整合必修教材之间和必修与选修教材交叉的内容及其相关的各种课程资源。如复习必修内容“辛亥革命”和选修内容“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都可以从“资产阶级革民主命、现代化里程碑、社会习俗风尚变革、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等多元史观角度对其进行评述。

第三高考试题基本都会涉及本省有关的区域历史,应该从整体的视角适当联系福建地方史以及与福建有关的区域史内容,把握整体历史发展的脉络。

(3)重视学法的指导,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第一指导历史知识的消化。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要找出规律特点;课堂要适宜设计学生普遍疑惑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点拨学生做好笔记,会用笔记;指导课后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指导审题能力的培养。选择题要审清主题、

题干和选项;非选择题要审清限制语、求答项和相关背景材料。

第三指导训练过程中答题的规范性。答题做到内容要点化、要点序号化、层次段落化、卷面整洁化以及语言的术语化等,思路清晰,逻辑严密,保证不因规范化问题而失分。

4、注重反思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