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3-05-30 10:28: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发现学习模式 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对现阶段的高中历史教学来说,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是向学生讲述一些和考点相关的内容,对于那些与考点无关的内容,教师直接略过。很显然,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很难真正地掌握所学历史知识,并且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不利于历史教学的开展。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该结合新课改的要求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发现学习”模式指的就是,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对所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和探讨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印象,同时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培养。

一、创设历史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现学习”模式要求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所要掌握的知识点。要是教师直接指出所要学习的内容,就会使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停留在表面。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往往忽视了问题情景的创设,使得学生很难发现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教师应该改变这一情况,主动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发现历史规律。教师不妨利用多媒体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历史场景,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

比如在进行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中第一章“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借助多媒体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新航路的开辟”。很多影视作品都还原了当时的历史场景,并且还有当时的历史图面和文字,教师都可以加以利用。通过向学生展示这些内容,可以再现历史过程,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教师向学生展示视频和音频文件之后,应该向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比如“当时的航海家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展开航海活动”、“航海家的航海都分别到达了哪些地方”以及“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等问题。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相应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由此可以看出,合作学习这种方式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更高效地发现知识点之间的关联。而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将要学的知识“嚼碎”,然后“喂”给学生,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从所学历史知识中总结出规律性的内容,并提高他们的历史水平。

比如在进行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的斗争”中第一章“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以为例,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可以让每一个小组负责一个知识模块,比如A组负责“背景知识”,B组负责“战后损失”,以此类推。每一个小组根据自己所要负责的部分展开探究和讨论,从而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在讨论完毕之后,教师应该鼓励各个小组派代表进行讲述,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学生就掌握了关于的基础知识。

三、确保客观评价,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课堂评价的好坏关系到学生的历史学习。要是课堂评价太过主观,并且主要就某一方面进行评价,就不能真正地发挥课堂评价的作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主要参考他们的考试成绩,而对他们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态度等予以忽视,使得很多学生对历史学习提不起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该确保客观评价,并且确保全面性评价,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激励学生学习的目的。

比如在进行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的斗争”中“中国军民维护旧家的斗争”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教师就拿“”的内容为例,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应该在讨论之后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等因素。在学生的讨论结束后,教师应该针对他们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和讨论结果进行综合考量,从而对于他们的学习态度加以分析,最后得出综合评价的结果。通过对学生进行综合客观评价,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了解自己在学习中所具有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从而让他们的历史学习变得更加高效。

综上所述,由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现阶段的高中历史教学存在很多弊端,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很难真正地掌握所学历史知识,并且较难发挥创新思维。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该结合新课改的要求采取发现式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应该创设历史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应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后,教师还应该确保客观评价,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只有通过这样的处理方式,才能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加深对于历史知识的印象。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应用

新课程改革推动着我国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完善与发展。《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历史教学要重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自主结合历史看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分析历史问题。”因此,在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切实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让学生能够积极性、主动的进行历史知识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高中历史课堂中运用主题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1、“主题式”历史教学模式是新课改的需求。在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政治功能,且忽视了其社会功能。为了能够让历史课堂教学得以科学进步,新课程改革便对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标准。在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被分成了三个组成部分:知识与能力、方式和过程、情感表达和价值观,新课程改革后强调高中历史教学摒弃单纯的背诵历史知识,强化学生在历史课堂中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并运用所学到的历史知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从而将历史课堂教学的实践意义得以最大化发挥。然而,“主题式”教师便符合新课改的需求,从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为出发点,积极强化学生的情感表达和价值观建设[1]。2、“主题式”符合当代历史课堂教学的理论要点。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他人之间不断的相互帮助和协作中获得的,唯有人们通过合理的协作研究,将彼此之间的知识相互分享才能够丰富的总体储备量。这一重要思想正式当前我国历史教学的理论要点,即重视学习者之间的协作学习以及相互学习经验的共享。“主题式”教学法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能够让学生以最高的效率了解到课本中所表达的核心观点,加之每个学生的价值观存在差异性,便会形成不同的历史认识。此时,“主题式”便能够让学生们通过相互经验的交流与合作构建出良好的学习情境,从而促进历史课堂教学意义的实现。

二、主题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

1、创设历史情境,把握课堂主题。在课堂教学前期,部分教师可能会对课程主题的设计不够精准,而因此导致许多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方向偏离教材的核心。例如,在必修二中《新航路开辟》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以提问题的方式进行引导,例如:“同学们,现在假设你们是欧洲的一个普通家庭,而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会给你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和影响呢?”在学生积极踊跃发言的过程中,为了能够让学生的思想不过于偏离主题,教师便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的方式来转变学生的认识。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新航路开辟》的纪录片,让学生先对故事的发生背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再组织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还原”历史。最后,教师再让学生通过分组分层的讨论的方式加深对历史课本主题的领悟,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2]。2、突出课本重点,激发学习积极性。高中历史课本各个章节的知识点关联性较强,完全打破了初中历史那种章节的独立性,使得许多学生在背诵学习时感到杂乱无章,并将诸多历史事件和时间混淆。究其原因,鉴于高中历史课本中各个章节的关联性较强,很多学生在学习时便难以把握课本知识的主题,尽而导致在学习时缺乏明晰的学习思路。然而,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结合主题式教学思想便能够良好的打破这一现象,不仅能够让学生明晰学习思路,掌握各个章节的主题内容,亦能让学生通过参与小组讨论将历史知识进行明确梳理。例如,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章节教学中,教师可先为学生创设一个主题,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使学生们进行积极讨论并分析中央、地方的演变过程。此外,教师再结合教材内容布置一些其他的知识点进行讨论,通过这种主题式教学法的推进,学生不仅能够沿着主题方向对历史课本知识进行学习,还能打破传统“背景概括意义”的单一教学模式,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完善主题关系,强化教学重点。完善主题关系是主题式教学在历史课堂有效融入的重点。首先,教师要明确主题式教学并不是单纯的将各个存在一定历史关系的知识点贯穿在一起,而是将统一知识点进行升华,让学生能够根据某一个知识点延伸学习其相关的知识内容。之后,教师要对教材中讲述的内容以及相对性的任务进行精确划分。最后,为了能够保证学生对内容能够熟练记忆,并了解其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影响,便需将整个事件归类为一个主题,让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的历史事件。例如,教师在对《的崛起》这一课进行教学时,可以将其成几个“小主题”,即重大会议、主要事件和主要人物等。通过将主题进行整体贯穿的形式进行教学,便能够让学生对历史知识系统的认识[3]。

“主题式”历史教学法的运用,是当前我国历史教学中一次大胆创新,教育工作者在运用此方法进行历史教学时,要注意发现其中所隐藏的问题,并及时加以修正,进而保证“主题式”历史教学法的意义得以充分实现。值得强调的是,历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其课堂教学与主题式授课模式相结合亦要循序渐进。

作者:张东梅 单位:江苏省新沂市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乔仪晴: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设计的研究和探索[J],学周刊,2012,02(06):45.

第3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有效课堂 以学定教

新课标要求高中历史在讲解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们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自主参与、接受、反思学习。因此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摆脱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要根据学生们实际的能力基础和认知水准,确定具体可行的目标进行教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笔者将从指导学法、课外链接、重塑教材三方面入手,谈谈如何提升历史课堂有效性。

一、授之以渔,指导学法

由于传统观念和现实学习的影响,使得大家长期以来不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将其看做副科,因此导致学生历史知识掌握单薄、学习意识不足。为此在实际教学中,高中历史老师要先采用一定的指导方法让学生们端正对历史学习的态度,然后用授之以渔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们学习,有效提高学生们在课堂上的效率。

比如,我在讲解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这一章内容时,先让学生们整体阅读大致了解这一单元的内容,学生们初步预习后我要求学生简要概括本章内容,学生们回答说:“1487-1521年新航路开辟,其间1502年世界市场雏形出现,由此16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还是殖民早期殖民活动并进一步开阔了世界市场使欧洲经济发展加快,因此到18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蒸汽时代到来,到19世纪70年代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受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由此到来。”学生们自己发表意见后,我就各部分内容细致的为学生们进行了讲解,让学生们更好的了解各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影响以及各事件中的代表人物或代表国家。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们自己预习并口述大体内容的方法,使学生们在学习到历史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学习历史。同时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使学生接收记忆能力得以改善,有效提高了学生们的历史水平。

二、课外链接,拓展思维

高考对于高中生的历史知识素养要求很高,同时对于高中生而言历史课本上的知识无法满足学生们的认知水平。因此,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挖掘课本内容的同时,能够有效的链接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还能有效的开发活跃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对于历史课程的兴趣。

比如,我在为学生讲解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中《从蒸汽机到互联网》这一课时时,为了让学生更牢固的掌握知识,我首先要求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过查找资料或者通过网络收集从蒸汽机时代到互联网时代期间科技发展的代表物。课堂上我要求学生结合课本知识阐述自己收集的信息表述自己对于这些变化的感受。学生们纷纷积极的发言: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开始,世界就在物质需求的推动下不停的进步,首先是电力取代蒸汽,其次是灯泡的发明,再到互联网和第一台计算机的发明等等都是为基于人类对于物质的追求。根据学生的这一认识,我引导学生从对人类社会必要性和对国家的影响思考现当今的经济的影响。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拓展自己的视野,还能够掌握更多课本上潜在的知识,学会学习。

三、二次搭建,重塑教材

随着历史学习的开展,学生们对历史知识已经有了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和学习,然而随着所学知识的增多也容易导致学生们混淆或遗忘部分内容。因此,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对课本知识进行有效的二次搭建,从各角度看待事件、找寻事件间联系,构建知识框架,整体把握内容,实现重塑教材。

比如,我带领学生们回顾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章内容时,要求学生们回顾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以及各时期儒家代表思想及主张,学生们思考完后我让其中一个同学来概括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明清时期儒家的思想及主张者。学生回答说:“春秋与战国时期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主张仁义,秦末汉初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北宋发展成为程朱理学,南宋提倡陆王心学,之后李贽的离经叛道、黄宗羲的抨击君主专制、顾炎武的经世致用、王夫之的唯物思想使儒家思想变得活跃。”学生回答完自己的问题后,我就学生回答的列成了时间事件结构表,让学生们清晰了解儒家思想演变过程,了解中国古代儒学的主要思想。

通过搭建知识网络的方法,使知识更清晰明了,既可以使了解这段历史的学生记忆更清晰,也可以使不了解的学生对知识点清晰明了。同时二次搭建也使学生们更加了解课本内容,有效重塑了教材、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由此可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来制定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更轻松的理解教学内容,同时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有效的提高历史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及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荣宏亮. 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J]. 新课程导学,2015(6).

[2] 陈绍唐. 优化教学设计,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 基础教育研究,2015(12).

第4篇

第一个挑战:教师的学科知识必须拓宽。

新一轮课程改革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材内容的选取到知识的呈现方式,从课程结构到课程评价,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全新的价值理念。这也对中学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历史教师知识结构的水准将对历史课程改革的成效产生显著的影响。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了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内容更多也更深。例如必修课《历史Ⅲ》“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两个专题,选修课“探索历史的奥秘”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两个模块,这些内容都是全新的,它们都是第一次进入高中历史教材。这些更多更深的内容就需要教师自身学科知识的拓宽。

第二个挑战:教师的教学方式必须改进。

学科视野宽广,知识要点深邃,这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显著的特点。学科视野宽广铸就了高中历史新课程内容新鲜、饶有趣味、时代感强的长处;知识要点深邃,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解剖典型,获取研究历史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培养、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因此,改进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新课程提倡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自主学习方式,如探究式学习,如何践行这些学习理念呢?

首先,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教学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的,有意义的探究教学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新颖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学生也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能着手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质疑是开展探究教学的第一步。教师要善于选择教学材料,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自主质疑、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寻求新的发现、获得新的认识。

其次,要引导学生合作解疑。开展多彩的讨论是其重要手段,教师需根据教学目标巧设讨论主题,力求每次讨论都有精彩的内容和独到的思考。在开展讨论之前,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学习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主要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拟定讨论方案和发言提纲,做好课堂讨论的准备。

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讨论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达,学会在讨论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解疑、在解疑中与他人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在讨论之后,要指导学生学会反思,总结得失,提出新的问题,开展新的探究。开展专题性课堂讨论一定要精心选题、周密安排。

为迎接新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的两个挑战,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教学过程中要做好初、高中历史内容的衔接。

初、高中衔接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和呈现方式两大方面上。在课程内容上,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着眼破除旧课程繁、难、深、重的知识体系,大量删减知识点,展现出简单浅显的特点。而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着眼点放在拓宽知识面、深化知识点上,展现出的特点是分量重、内容深。因此从课程内容上看,这轮历史课程改革使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距离拉大了,有所脱节。在呈现方式上,旧课程初、高中都是严格地依照时间顺序从古到今讲述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它的弊病在于教学内容重复率高。新课程改革克服了旧课程的弊病,高中历史课程采用模块与专题的方式呈现,但受所规定模块与专题的制约,存在难以反映历史全貌的缺憾。历史是严格地按照时间顺序发展的,时间是串联历史的线索。时间的顺序性反映着历史事物的纵向次序或因果关系,注重时间概念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忽视了这一特点,历史就会变成一团难理的乱麻,“新课标”规定的“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课程目标就会落空。因此初中历史的学习基础关系着高中历史教学的成功与否,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初中历史的知识体系与高中历史的链接,防止学生感觉到高中历史知识混乱的现象发生。

第二,备战高考,在教学中以课程标准作为指挥棒。

以往的历史教学是一套教材,而现在是一标多本,那么高考怎么考?当然要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国家所修订的历史课程标准。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以往忽视教学目标的惯性思维,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课标这个核心,并且注意拓宽知识面,关注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三位一体”表现在课程目标上,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

首先,知识和能力是学生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教与学就是围绕课改精神进行富有个性和创意的实践与探索,就是通过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健全的思维方式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方法内化为学生一生成长的动力的过程。

第5篇

一、正确认识历史教材与课程标准、教学指导意见的关系

要有效地使用教材,就必须要正确认识它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之间的关系。课程标准是我们教学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明确规定了我们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以及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等,教材内容的编写必须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作为指导思想和原则。因此,教材只是我们的一种学习工具,是课程标准和教学之间联系的纽带。而教学过程中如何具体处理教材,突出教学重难点,这就需要教师仔细研读教学指导意见。因此教学实践过程中必须依据指导意见来优化教材,最终实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明确了教材与课程标准、指导意见之间的关系后,对如何有效地使用教材,应确立这样的认识:(1)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明确课程性质,理解课程标准所阐释的课程理念以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并依此建构科学的教学目标。(2)要认真研究教学指导意见,落实每一章节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不同的对象要采用不同的教学要求。(3)要认真研究教材,根据课程标准和指导意见,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优化教材结构内容,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二、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历史教材有大量的信息,各种图片和正文材料属于显性知识,挖掘和利用好它们可以有助于学生对一些重难点知识的理解。例如必修二专题五的《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一节,教师需要讲清楚新航路开辟的过程,而教材只有一幅地图与此相关,那么教师就要充分运用好这幅图。为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问题:(1)经过好望角的航线有哪几条?(2)最先到达亚洲的航线是哪一条?(3)环球航行经过几大洲几大洋?(4)最先横穿大西洋的航线是哪一个?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让学生了解整个新航路的开辟过程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读图能力。

不仅教材中的图会说话,教材每章的导语,课前提示,课文中的资料卡片、知识链接和学习思考,课后的专题小节与测评、学习与探究等也包含了大量的隐性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激活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必修二最后的学习与探究之图说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关于探究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历程,答案在历史教科书中难以找到,学生必须通过网络或到图书馆查阅书籍等方式才能完成,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兴趣得到了有效提高,而且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理解。

三、注意整合好教材内容

教学中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必须按照课标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整体设计,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由于高中历史教材在编写时打破了传统的年展顺序,而以专题的形式编排,可能同一事件在不同的专题里会反复提到,教师就需要学会做减法对教材灵活处理和整合。

例如关于“欧洲联盟”这一知识点,在必修一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中提到,必修二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中又提及,我们选择把它们整合在一起,在必修一把“欧盟”的来龙去脉清楚系统地介绍给学生。跨册内容可以整合,同单元内教材的整合则更加方便,它不仅能使专题结构更加清晰,也便于学生理解。例如必修三专题六的《专制下的启蒙》和《理性之光与浪漫之声》这两节内容讲的都是启蒙运动,只不过侧重的角度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我把两节内容整合在一起变为《启蒙思想》,从启蒙运动中政治启蒙和人本身的启蒙两个角度来进行介绍。

第6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校本作业;必要性;策略

一、优化校本作业的必要性

作业是学生学习情况反馈的第一手书面材料,校本作业是基于本校学生实际情况,为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作业优化方案,属于教师备课的重要一环,最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应忽视的形成性评价内容。基于此,优化校本作业势在必行。

二、优化校本作业的策略

1.优化作业模式

校本作业设计为两个模块,即自主学习与能力提升。自主学习能帮助学生将预习落到实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升阅读教材、识别关键词能力的重要载体,也是指导学生自我学习的提纲,最能凸显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力提升包括两大题型,即选择题与材料题,突破教学重难点,充实教学内容。在实施过程中,坚持校本作业一课一练,扎实地为后面的教学打好双基。

2.优化作业内容

(1)目标性原则

参编教师应仔细研究考纲、课标要求,研究重庆新教材高考命题特点,把握规律(选修教材在高考中所占分数、比例情况),从而确定教学内容及策略,明确教学目标。研究高考题发现,选修教材内容涉及20分,且三本选修均有所涉及。其中选修一(改革)占10分,选修三(战争)占4分,知识相对比较孤立,选修四(人物)占6分。考试方向更侧重于客观题,因此,教学中应注意落实基础知识,而且千万不要舍弃孤立的知识点。这一点尤其是在后期复习中尤为重要。

(2)层次性原则

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校本作业的编写应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校本作业的编写应注意基础性与拓展性相结合,在落实基础的同时提升学生能力。因此,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应该仔细对学情进行分析,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试题的难易程度应该有梯度性的体现,既要落实基础,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要体现新课程对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能力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凸显学生水平。

例如,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七课“启蒙运动”能力提升模块第一题: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近代欧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二者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

A.反对宗反对封建制度,倡导人民

B.反对封建制度,倡导人民

C.反对蒙昧迷信,推崇人的理性

D.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

答案选C。本题以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比较异同点切入,考查比较分析的能力。此考点也可从人文主义内涵的联系与区别的角度来考查比较分析、理解能力。

(3)联系性原则

校本作业应是课堂的补充深化而非附庸,因此在校本作业的编写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两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教材与校本作业的关系,既能巩固强化基础知识,又能弥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学的不足,千万不能割裂开来;二是注意新旧知识、古今中外知识之间的联系,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校本作业的编写要从宏观上去把握,为学生勾勒出历史发展的脉络。

例如,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能力提升模块第六题:

材料一:“仁者,爱人。”“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材料二:“未受考验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美德即知识就将是对的。”――苏格拉底

该题从中西思想角度对比考查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的内容及其不同影响,学生应注意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4)适量性原则

校本作业的设计既要提高教学质量,又要减轻学生负担,因此题量的设置应适中,不能过于泛滥,关键是少而精,试题应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能够帮助学生总结出做历史试题的规律和方法。如:做选择题时常用的“排除法”,有三种情况:一是排“错”法,对有绝对的副词或者时间的副词的选项,要特别敏感,要特别慎重;二是排“正”法,把说法正确的排除掉即可;三是选项与考查内容无关,故意转移话题。在校本作业中应当适当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例如,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十五课“与的传播”能力提升模块:第六题诗人徐志摩(1896―1931年)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答案选B。选项A、C中的“还不大”“并不”属于含绝对副词选项,可排除,且选项C、D与本题主旨不符,亦可排除。

第7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高中 历史选修课 应用

自2004年起,高中历史这一学科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随着这一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历史的教学方法得到了更新和完善。其中案例教学法作为其中一种效果比较好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能够很好地培养高中生的表达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高中历史案例教学法的主要内涵及特点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再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扮演着传授知识者的角色。

在高中历史中,案例教学法又可以理解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并运用科学合理的历史案例来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而所选择的历史案例必须是具体的历史故事或者历史情景,教师可以这个案例为引子揭示相关的教学主题。

二、高中历史选修课实施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一)有助于提升高中生的价值观及情感态度

通过对具体的历史案例的学习、探讨以及反思,能够帮助学生吸取历史的经验及教训,探究如何有效地避免历史惨剧的发生,同时又能学习历史人物在重大历史时期做出正确决策的过程,总结出成功的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发挥出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历史

在高中历史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具体的历史情景中去,更加透彻地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案例教学法的这一个特点,需要通过营造相关的问题情景,使得学生较为直接地面对历史实际中的问题,使得他们之前的生活经验以及认知结构出现不平衡感,并由此产生了解相关历史并进而探究这一方面历史知识的愿望,帮助他们将理论知识有效地与实际相联系,巩固所学知识。

(三)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历史是错综复杂的,有着不断变化的多种因素,但是历史教材对于历史事件的叙述通常都较为简单,有时还显得比较枯燥无趣。这就给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理解并感悟历史这种复杂的魅力,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打破传统的定式化的思维习惯。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仅要给学生提供历史的基础性知识,同时还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究历史演进的内在原因,深入地思考具体历史事件发展的历程以及主要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穿插一个或几个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归纳出知识点的内涵以及特点,并深化对这些历史知识的理解。

三、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历史选修课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选择并编排合理的案例

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必须以教材内容预设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认真地选择或者自己撰写相关的历史案例。为了能够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这就要求教师在工作和学习时一定要处处留心,课余时间大量阅读,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选取案例的渠道非常广泛,比如专著、历史文献、电视、网络等,教师可以将这些搜集到的历史案例编撰起来,建立属于自己的历史案例库。

(二)把握时机,将案例导入课堂教学

在历史选修课堂上,教师能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意愿,去探讨历史案例,关键在于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案例的导入。一个好的教学案例不仅要在教学内容方面具备针对性以及可操作性,同时还需要有较强的吸引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恰当的导入通常需要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手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的学习意愿。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控制好导入的时间,一般控制在4分钟内。除此之外,导入需要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相契合。

例如,在学习《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将《总统难产引发的司法大战》这一案例引入到教学中。选择这一案例的原因在于,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美国政体的三权分立,一般来说,教师在教学时会专注于讲述理论及制度层面的知识,但是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运用案例来引导他们主动学习。这一案例是通过当今美国总统选举的真实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美国政体中的三权分立,这样既能拉近历史与现实社会的距离,又有利于学生对这一模块知识的深入理解。

(三)引导学生主动分析和解读历史案例

将历史案例导入到课堂教学之后,教师需要将这一案例进一步展示给学生。教师可以利用讲述法,并配合课件的演示、播放相关视频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和分析案例,使得学生尽快进入到案例的学习情境中去。

仍以上文中的案例为例,教师将准备好的案例经过适当的编辑和剪裁工作,在课前发放给学生,让他们阅读。在阅读之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案例内容,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

在高中历史选修课中实施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在分析和解读案例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独立探索,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历史必修I教学中的运用[D].首都师范大学,2011(05).

第8篇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高中历史教材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任何版本的教材其内容都是按一定的知识结构编排的,这里的知识结构指知识点之间的逻辑结构和知识内部的逻辑结构。教学与其说是使学生理解掌握学科的基本事实和技巧,不如说是教授其学习构建知识体系。多年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要提高学科教学效率,就要抓住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历史知识结构,使学生从宏观与微观的综合角度去把握历史现象的本质,从而既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关键词:构建;知识网络;教学效率;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9-0203-01

新课改明确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历史课程开始从强调历史教育的社会本位,转向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人发展的辩证统一;历史课程开始从注重“专业知识”转向注重“通识知识”;历史课程开始从历史学科的视角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视角;从过分关注历史学科的知识完整性转向适合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需要及其发展。优化知识结构,就是要学生学会概括总结,把书变薄。在优化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理解归纳能力,为运用历史知识打下基础。通过优化知识结构进行教学,学生深刻认识到:历史学科,绝不是单纯地复述历史事件、机械记忆历史事件,而是在科学认识上阐述历史、认识历史、运用历史知识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历史知识框架宏观地再现了历史的进程,在教学过程中,它的运用,使课堂教学逻辑严密,趣味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条理性、历史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习效果。

在长期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习惯了被动式的接受知识,即使掌握了点方法,也就是为了背好,记好,能作题,而离我们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还相去甚远。高中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使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服从着,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有强烈求知欲的探索者,培养学生这种角色转变是教学中的重要部分。

例如: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形成对本课整体性的认识,脉络清晰,思路明确,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美国著名学者塞勒等人就“教材”与“教学”的关系问题,曾做过这样的比喻:如果教材可以被认为是乐谱,教学就是作品的演奏。莎士比亚也曾说过:“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都说明一个如何对待教材的观念问题,现在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如何“用”好教材,而不应该仅仅考虑如何去“教”教材。教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教师的学科素养构建知识结构。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史学知识,曾有史学教育家言:教师阅读的边界就是教学的边界。这样的知识结构是对教材的再创造,它不是哗众取宠的噱头,体现的是思想的碰撞,是教师由读书获得的思想再将其转化为教学智慧的体现。

例如: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教师要进行系统的知识总结,构建知识网络,相信这样的整合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以深层次的思考。能够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知识结构图是学生和教师在经过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推理而建立的,因而作为学生识记和再认该问题的有效“工具”,它越简明,则学生的识记和再认就越容易。当然,学生在识记和再认时,并不是仅仅识记“知识框架结构图”所表述的材料,而是根据图示上的材料和逻辑关系,用“内部语言”将与该问题有关的材料在大脑中进行识记、分析、进入内部语言的无声思维阶段。在表述该问题时,学生均能将内部语言表达的材料转化为外部语言并以“知识结构图”为纲,将该问题用文字有条理的表达出来,而表述的正确、完善的程度即反映了学生对该问题的理解、掌握的水平。因此,建立识记、再认“知识结构图”的过程,是学生思维“内在”的锻炼和发展过程,从而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和条理性,实现了学科教学的高效率。

第9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法制教育;影响;渗透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青少年的培养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法制观念,目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率居高不下,形势严峻,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成为社会的迫切需要。中学法制教育的学科渗透,正是立足于时代的高度,认真审视了社会发展的这一趋势,针对未来人才培养的需求和目前中学教育中的空白点而提出的一项行动策略。在历史科的教学中,经常可以渗透进相关的法制教育,它不仅是对历史课的延伸,同时也是对教学内容有益的补充,对学生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高中历史教材上的知识点可以联系到法制的内容很多,那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呢?

一、 把课堂教学与法制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在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中,我就渗透了公民隐私权和人身自由权的法制教育。本课的重点之一是厂卫特务机关的设立,其中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朱元璋时期的开国文臣宋濂曾经在自己的家中与客人饮酒,第二天,朱元璋问:昨天喝酒了吗?在座的宾客是哪些人?吃了什么食物?宋濂一一将事实回答。朱元璋笑着说:“好啊,你没有欺骗我。”说完拿出一张图,上面清楚的标明宋濂请的客人的座次及面前的酒菜,将宋濂吓出一身冷汗。就这个例子,我问了学生这样几个问题:“朱元璋是怎样知道宋濂请客的情形的?”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是锦衣卫的监视。接着我又问:“锦衣卫的活动放在今天你们能接受吗?为什么?”“不能,因为我们不愿被人监视。”“那么,锦衣卫的活动触犯了我们的什么权利?”“隐私权、人身自由权……”。很自然的法制教育就渗透进教学中,接着我又总结道:“在这样的环境下,所有人的一举一动都掌握在皇帝手中,这难道不就是君权的加强吗?”学生顿时对这个问题有了深刻的理解。

二、把课堂教学与法制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

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的渗透有助于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在高三历史人教版必修五《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的讲课中,我让学生观察“元朝的疆域图”,然后指出图中的“万里石塘”问大家:“同学们知道元朝所说的万里石塘指的是今天的什么地方吗?”有同学指出是今天的南沙群岛。我又问:“大家知道现在中国和菲律宾之间就发生什么分歧吗?”有同学回答道:“有关黄岩岛的争夺”。“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我们在新闻中说南沙群岛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了吧!”“知道。”“那么对菲律宾的挑衅行为,我们应该怎样做?”“坚决夺回黄岩岛”“消灭菲律宾” ……对于后一种回答,我适时的进行了更正:“我国的外交政策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所以我们不会悍然发动战争。但是如果菲律宾一意孤行,中国将采取必要措施维护国家和,作为中国学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对,虽然我们现在年龄还小,但维护国家和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今天我们好好学习就是为国家尽责和履行义务。”这堂课,我不禁渗透了法制教育,而且联系了时事政治,学生的爱国热情高涨,爱国主义情感进一步提升。

三、把课堂教学与法制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法制教育的意义之一就是培养法律意识,使人人知法、人人守法。在历史课教学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中,导入框中就讲了一个外国人偷盗敦煌壁画和雕塑的故事,这时我顺便提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下列文物受到法律保护: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代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等。所以盗墓、贩卖文物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我们应及时制止和举报,以防止国家文物的遗失和毁坏。同学们在遇到这类现象时,知道怎么做了吗?”“知道,向公安机关举报。”

有学者指出:“中学法制教育是弘扬法制文化、进行法律启蒙、培养法制人才、树立和更新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和环节,担负着向青少年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加强中学法制教育,对规范青少年行为,有效地预防和降低青少年犯罪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全民族思想素质的奠基工程,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纵深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学中,注意法制教育的渗透,使我们的学科知识与法律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传授法律知识,使我们的学生不仅成为国家需要的专业人才,同时又是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四、结束语

高中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学生施以正确的引导,使其成为思想正确能力可靠的国家下一代接班人是十分必要的。高中历史学科课堂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可以提高学生法律素质,增强法律意识,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处事能力和综合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杨百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J].成才之路.2012年07期.

第10篇

关键词:对话教学 高中历史 实施建议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遇到的难题

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独白式,讲授式的课堂被人诟病,学生的主体性提到了很高的地位,各种各样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出现,新的教学手段投入使用。然而,在实际的高中历史教学中,事实并非如此。高中历史的特点是,内容多而杂,知识含量大,时间紧张,而课时又少。如果真的全部让学生自己自主学习,自己成长,很显然课堂效率是难以保障的。同时新课改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表现为积极主动的参与甚至是自主设计教学过程,而在现实中,学生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坐在教室学习,他不可能节节课都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

二、对话策略的含义

“对话教学究其实质,是指师生在真正民主,平等,宽容的氛围中以言语、理解、体验、反思等对话方式在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提升人生品味,境界,及价值的教学形态。由此可见,对话教学是一种尊重主体性,体现创造性,追求人性化的教学”。①从传授式,填鸭式,独白式的教学转变为师生对话,体现了对师生双方主体性的尊重。对于教师而言,教师站在学科的高度,肩负着传道授业的重任,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把历史知识以及知识背后的价值传递给学生。这不仅是为了高考,更多的是人生经验的分享;对于学生而言,学生既有考试的压力,又有对于新知的渴望与恐惧。对话教学策略能很好的将这两者的诉求很好的结合起来,既克服了老师凭借强势把知识塞给学生,也克服了学生生硬的把知识吞下。学习知识变成了动态的,开放的,生成的,共享的过程。

三、对话教学策略中历史教师是关键。

在对话策略中,谈什么,怎么谈都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精心设计。对话的主动权在教师手中。教师在对话建构中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 换位思考,以学生的思维水平为对话起点,进行设计。

为了能够实现对话,教师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让自己尽可能的以学生的视角来思考问题,设计问题。同时教师又要用学生能够听的懂的语言,站在学科的高度,去进行对话,实现对话教学的实效性。例如,2012年美国大选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学生自然会从新闻中关注美国大选的进程,在新闻中看到美国大选的两位候选人为了证明自己更优秀,绞尽脑汁,奥巴马还上传了跳《江南style》的视频,学生议论纷纷。教师就可以贴近这个热点问学生,奥巴马为什么既把自己打造成政治明星,又把自己打造成娱乐明星?学生思考以后,会与必修一政治史中美国政体相联系,总统由选举人选举,总统不对议会负责,对选民负责,奥巴马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争取更多的选民支持。教师接着追问:这体现了1787年宪法的什么原则?学生通过思考与回顾,将所学知识与现实中的活生生的例子结合起来。知识在对话中传递生成。

(二)将对话与课程三维目标紧密结合。

对话教学中,教师要完成知识传递任务,这就决定了对话教学有一定的方向性,在对话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对话也是五花八门,当然这是学生思维活跃的体现,但是,为了把握主题,教师应当设计紧扣主题的话题,并层层递进,深入。同时,教师应当及时的把控对话的方向,调整对话,将对话引到课程内容上来。例如在讲经济全球化的危害时,谈到了价值观的碰撞,设计了一个“洋女婿,中国媳妇”的话题,学生讨论的特别热烈,又发散到了夫妻的相处之道。这时教师应当及时的控制,把学生拉回经济全球化这个中心内容上。

(三)教师应加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设计出有效的课堂提问。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1.学科性,课堂提问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展开,层层递进,由浅及深,把握教学的重难点;2.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能有感而发,在与教师对话以后,有所体会;3.思辨性,设计的问题应能对学生形成头脑风暴,与学生的已有思维形成碰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4.开放性,多方涉猎,将历史学习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与热点现象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给历史教学注入时代的新鲜血液。

(四)正确及时评价学生的对话。

《历史课程标准》中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进取的评价机制。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在对话教学中的评价教师要做到及时,中肯。在对话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连老师也意想不到的想法,教师应及时给与肯定和赞赏,让学生收获成就感;对于学生过于偏激的言论,教师应当及时婉转的予以纠正;对于课堂中的沉默一族,教师应当适时给他们机会,融入对话过程中。

四、对话教学的目的是学生获得知识。

对话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生成知识,获得成长。学生有没有实现三维目标是检验对话教学策略成功与否的标准。

・ 在对话别关注学生的表现。

教师不能因为时间紧而缩短学生思考的时间,减少学生讨论的机会。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是否有这些表现:感兴趣,想表达,真思考,有启发,有心得。让学生真正融入对话,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二)注重课堂小结的环节。

课堂小结意味着对课堂所有的内容进行总结整理,突出重难点,也是对课堂对话的结论性总结。这个环节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讨论落实到知识点中。

(三)及时补充针对性的练习,检验学生学习的成果以及在对话中存在的问题。

五、总结

总之,对话教学是传统教学和新课改精神较好的结合点。对话教学模式的构建,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督促教师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有利于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在实际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当寻找更多的符合我国教育国情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张增田,靳玉乐。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对话教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5

第11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 学生 主体性

新课改中的课堂教学,注重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一些好的方法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一、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实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的过程。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 在高中历史必修1第九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3节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节中,对于“走向联合的欧洲”这一问题,我让学生自己查阅有关资料、制作课件并在课堂上自己讲述,结果学生制作的课件内容不仅包括欧共体还有欧盟,也就是说他们把第2、第3节的内容连在了一起,创造性地处理了教材。在课堂上进行实物展示,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兴趣盎然,记忆深刻,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体性也得到了体现。

在高中历史必修2第八单元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3节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一节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经济全球化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安排了一次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分组到商场、家庭、商业街等地展开调查活动。如何调查以及调查什么都是学生自己设计、开展的,事后从生活中的全球化、温岭招商引资的政策、进出口数据、我们的想法等几个方面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让学生边展示边解说,精彩的解说赢得了学生的阵阵掌声,使学生们在动手动脑的实践中感悟了教学内容,展示了风采获得了自信。

这样的学生活动自然精彩,但并不是每节课都可以这样做。类似这样的探究活动必须是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感兴趣的,否则效果不好。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相信学生,学生就会给你惊喜。

二、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课堂上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看懂的,教师就不要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教师就不要点明,否则就是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学启于思,思启于问”。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中仍存在着这样的弊端: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占据主导地位,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堂上教师问学生答已经成为一种惯例,其结果是导致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只能死记硬背,复制老师讲授的知识,变成了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和考试的机器。看来,学生没有问题恰恰是学习中最大的问题。

所以,课堂上要把提问的权利放给学生,让问题来统领整个教学过程。为此,教师首先要创设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乐于提问。

例如,在讲解必修1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这一节时,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革命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即从背景或原因、经过、结果及影响等方面。这些都是课本上比较明了的知识,就不需要教师讲,而是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提问,教师解答的方式进行。需要引导学生设问的知识点,如造成革命失败或者成功的原因等。的影响中需要说明的是,当时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为什么说它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说是的开端的根据是什么。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能够突出重点难点,更加便于学生掌握。

三、注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把思维的时空留给学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学生想什么比教师讲什么更为重要。学生要有一定的时空去寻找未知答案,要有一定的时空去验证自己的奇思妙想,要有一定的时空去进行调查实验,要有一定的时空去展开讨论与争辨,有时还要冷静思考,有时还要交流与总结……因而,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思维时空,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发展的、创新的思维环境,让学生自由地放飞思维,展开想像。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可以应用多媒体手段,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历史知识点,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感,启迪学生思维,创设历史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比如,在讲必修1第二单元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第2节一节时,“日本的滔天罪行”正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题材,我就给学生播放了“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学生看得极为认真,有的学生甚至流下了眼泪。这就是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在历史课堂上利用多媒体,使知识内容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多媒体手段,更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必须采用多媒体才能达到教学最优化,而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合理使用,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四、创造平等民主学习氛围,从情感上贴近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12篇

一、“学教做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构想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学教做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试图通过构建符合教学规律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新知,主动完成尝试练习,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尚未解决的问题,作适时的引导、点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样,教师的教又推动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研讨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做到“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学教互动,做中反馈” [1 ],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时间有效运用,高效运用,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学教做互动”指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与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之间的互相作用,而连接二者之间的纽带是“做”,这里的“做”,是学生应用知识尝试练习的活动,也可以是在动手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学教做互动突出“做”的地位,强调在做中学,做中教,学教互动,做中反馈。

高中历史“学教做互动”模式的教学环节主要有:预学、展示、精讲、训练和小结等五个环节。第一,预学环节(约13分钟),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教学内容,同时完成《导学案》中所提供的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习的自学能力乃至终身学习的能力,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效果。第二,展示环节(约13分钟),让学生展示、交流预习板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这样可以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学习和交流,体验到收获的喜悦,体会学习的乐趣,并达到兵教兵的目的。第三,精讲环节(约12分钟),学生在预学、展示中获得的知识有些是模糊的,甚至是片面的,有必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加以确定和提升。在本环节中,教师根据预学、展示中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适时引导、适当点拨、及时总结,重点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暴露的问题或“做”中的错误,促进学生完善或全面掌握本课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第四,训练环节(约5分钟),当堂训练是新教学模式一项重要环节,它能促使学生将刚刚理解的知识加以应用,在应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并暴露学生对新知识应用上的不足,以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结果,及时矫正学习中的不足。第五,小结环节(约2分钟),通过梳理知识,总结要点,形成知识网络,做到突出重点,以精炼的语言使教学主题得以提炼升华,使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有一个清晰完整,主题鲜明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回忆、检索和运用,并为以后的教学做好过渡。一堂好课,不仅要有良好的开端,而且还要有耐人寻味的结尾[2 ]。

二、导学案的设计与应用

导学案是实现高中历史“学教做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载体。导学案是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平台。通过导学案,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导学案一般分为九个环节,下面本人结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七》第二课“追寻生命的起源”加以阐述。

(一)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重点内容;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目标要求。

案例1:复习提问:播放视频《人类的进化历程》,从视频中,你认为生命起源于哪里?点评:新课导入的方法可以是丰富多彩的,没有统一模式,但关注学生的感受是所有方法的归宿点。在此,学生从教师所提供的视频材料中得到语言、逻辑、空间、时间、音乐、内省、自然探索和生存智慧等多元智能,体现新课程

理念。

(二)方法指导。这是导学案的灵魂,主要包括知识的学习方法指导,问题的思考角度及处理策略指导等。

案例2:方法指导:⑴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第125~129页,划出重要知识点。⑵借助资料,了解达尔文、赫胥黎进化论的主要观点,认识生物进化论的历史意义;概述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⑶先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合作探究部分由小组讨论完成。⑷把自己的疑难问题、易错题、易忘知识,及时整理在导学案中。

点评:学法指导应具体、可行,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三)导学目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在学习中应达到的要求,目标的设置应明确具体,简洁明了。

案例3:导学目标:⑴学习目标:简述进化论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⑵重难点:①重点:进化论确立的历史条件、进化论的主要观点和影响。②难点:分析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点评: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弄清重难点,使学习来得更有针对性。

(四)知识结构。包括教材体系、单元知识结构和课时知识网络等。

案例4:追寻生命的起源:㈠千年话题目——谁创造了万物。1、神创说:女娲抟土造人、上帝造人说等;2、进化论:宇生论、进化说。

㈡近代生命科学的成果

㈢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学说:1、历史条件2、确立标志3、主要观点4、发展和完善:赫胥黎发展进化论5、影响6、科学与宗教在生命起源问题上的分歧。点评:知识结构的给出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宏观把握,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五)问题探究。根据课标要求和学情,把本节课学习的内容通过问题形式加以体现,问题探究分为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两个部分。

案例5:自主探究:

1、填空题:达尔文和进化论:①理论基础:拉马克提出了生物是从____向____发展进化的观点,肯定了____对物种变化的影响。②标志:1859年《________》的发表。③主要观点:第一,自然界中生物的物种是不断___的,是不断从低级向___发展的;第二,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_______________;第三,提出人类起源于___。④影响:第一,达尔文的进化论给___创造万物说以致命一击;第二,论证了整个___界都是长期进化过程的产物。⑤赫胥黎,_____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发表了《____________》,它使________论进一步得到确立,促进了______的传播。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读了各种各样的书,其中有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一书。它为我们的观点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恩格斯

材料二:达尔文了那种把动物植物物种看做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确立了物种的变异性和承续性。——列宁

材料三:严复是我国著名的维新派人物。通过赫胥黎的《天演论》,他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引用到社会领域中来。他认为在种族与种族、国家与国家之间,也存在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残酷竞争。中国如果不甘沦亡,就必须奋发图强,并立即做出抉择,实行变法。——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进化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⑵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进化论怎样传入中国的?产生了什么影响?(P129“自我测评“)

点评:自主探究一般设计3—4道问题,注重基础,其难度较低,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旨在给学生在自我学习的基础上能较好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从而体验到一定的成功感。

案例6:合作探究:“情景模拟”人类起源大辩论。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模拟情境,选择角色扮演。辩论的双方一方是威尔伯福斯主教,另一方是自成为达尔文斗犬的赫胥黎。(辩论要求:1、双方辩论的主要观点要体现;2、允许补充课外内容,或者自圆其说,允许带有表演艺术成份)

点评:合作探究一般设计1—2道问题,难度略大,强调综合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要求小组同学通过讨论、查找资料或向教师求助等方式加以完成。课堂上学生展示自已探究的成果。

(六)课堂检测。当堂训练是新教学模式一项重要环节,它能促使学生将刚刚理解的知识加以应用,在应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并暴露学生对新知识应用上的不足,以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结果,及时矫正学习中的不足。

案例7:课堂检测

1、在论证人类起源于物质世界的进化这一问题上,采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A.主观想象B.引经据典C.证据和实验D.推理和猜测

2、“生物母体生出的众多后代,为攫取生活的必需条件而斗争,众多的后代不会绝对相同。其中优秀的物种在生存竞争中取胜了,其他被淘汰了。”达尔文在这段材料中表达的基本观点不包括()

A.遗传变异B.优胜劣汰C.物竞天择D.人猿同祖

3、阅读课文第125页相关内容,请回答:

⑴“是谁创造了万物”,从古到今人类是怎样认识的?

⑵古代没有形成真正科学而系统的生物学的原因有哪些?其中主要原因是什么?(P125“学习思考”)

点评:一般控制在5道题(其中选择题4道,非选择题1道),问题设置要围绕课程标准和教学重点、难点,有一定的梯度,难易适中,要关注学生的程度而设计题目,目的使大部分学生感觉学而有得和能理解应用主要知识点。

(七)课堂小结。通过归纳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新技能进行及时的巩固、概括、运用,把新知识、新技能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形成新的完整的认知结构,并为以后的教学做好过渡。

案例8:课堂小结: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能得出哪些启示?(P139“问题研讨”第3题)

提示:⑴近代自然科学的发明都经历了长期的、曲折的复杂过程,是无数勇于献身的科学家奋斗努力的结晶。⑵近代自然科学是在资本主义创造的物质文明的基础上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⑶自然科学的成就反作用于生产、指导技术革命、开发自然资源、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⑷自然科学在反对封建迷信的斗争中,又起到了巨大作用。

点评: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问题,有利于学生巩固已有的知识,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八)课后探究。基于学生的认知与经验进行问题设计,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案例9:课后探究:

有人说:17世纪的牛顿把“造物主”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了,19世纪的达尔文又把“造物主”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了。这种说法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点评:课后探究要基于关注学生的感受和兴趣,一般地要求历史与现实结合进行课后延伸。

(九)知识链接。提供相关的背景材料,如概念解读、名家语录、历史情境等。

案例10:知识链接:

1、神创说:女娲抟土造人、上帝造人说

2、人物简介:达尔文、赫胥黎(具体内容省略)

点评:知识链接不仅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还能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

三、成效与反思

实践表明:导学案在高中历史“学教做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导学案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增强了学生对历史学习探究兴趣,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使学生了解不同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课堂表达接受能力,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历史成绩也得到相应的提高;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意识,培养竞争意识,增强团队意识,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增强生活与学习的自信心。

但在导学案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几个问题值得反思。第一,处理好整体与个体的关系。目前,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课改需要各学科全面推进,仅靠单科突进或个人突围,最终都无法成功;只有树立课改理念,认识到课改的紧迫性,才是根本出路。而要实现这一点,关键在于校长。所以,校长要挺身而出,勇于探索,从硬件和软件等方面全力支持课改,做到全校上下齐心协力,并持之以恒,课改才会成功。第二,处理好学情与学习要求的关系。由于性格、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等因素影响,有少数学生还无法融入课改之中,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质疑、不敢提问和合作意识淡薄等;还有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导学案所设计的环节多,有的学习目标无法完成。为此,导学案设计要有层次性,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所设计的问题不宜太多,老师精讲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讲易混点、讲易错点、讲易漏点;“三不讲”—学生自己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教师讲了学生也学不会的不讲)。第三,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新课程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由于受传统课堂模式影响,在课改开始阶段,导学案的设计还是以教师为主,对学生的主体性重视不够。所以,要求教师时常自我反思,导学案每个环节设计都要求关注学生活动,如导入新课以学生活动为主角,课前预习以学生活动为主体,课堂问答以学生提问为主要,问题探究以学生思考回答为主,课堂检测学生独立完成,课后探究学生完成,在这里教师只是起组织者、引导者作用。如果有必要的,可以硬性规定教师每节课讲课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从技术手段强化教师课改意识。第四,处理好问题设计与学生思维兴趣的关系。学生有自已认知与经验,有自已思维与活动时空。导学案的设计要基于点燃学生思维与兴趣为基本出发点,所选材料要富有生活气息,导学案的环节要清楚明了,学生学习任务要明确等。学生有了兴趣,课改将事半功倍。第五,处理好能力提高与学习成绩进步的关系。课改成功与否,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等更关心的是学习成绩提高了多少?这与我们课改的初衷有差异,课改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而能力的加强需要一个较长过程,学习成绩的提高也不可能立竿见影。在课改初期阶段,由于学生不适应等因素,学习成绩有可能还会下降,这给参与课改的教师巨大的压力,有的教师甚至打退堂鼓。为此,学校领导要坚定课改信念,只有改革才是解决问题的出路,要排除干扰,坚持不懈、对教师们多加鼓励,迎难而上。课改最终结果是多赢局面的,学生学习能力提到加强,学习成绩也会提到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也得到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也随之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