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成年人沟通技巧

成年人沟通技巧

时间:2023-05-30 10:28: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成年人沟通技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成年人沟通技巧

第1篇

[关键词]未成年人 公共图书馆 阅读推广

中图分类号:U2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7-0329-01

一、导言

学习基础从阅读开始,喜欢读书的孩子善思考,学习能力相对更强。古今中外,有不少因为儿时喜欢阅读而最终走上成功道路的名人。比尔.盖茨对于自己成功的秘诀他是这样说的:“如果不能成为优秀的阅读家,就无法拥有真正的知识,阅读让我的眼界更加开阔”。《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总则第四点明确指出“公共图书馆服务对象包括所有公众。应当注重培养少年儿童的阅读习惯”。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的文化机构,不仅有责任保障未成年人的阅读权益,还担负着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职责。

二、国内未成年人阅读现状

目前我国国民阅读现状,尤其是未成年人阅读现状令人担忧。2014年4月21日,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项目在第19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对外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未成年人为6.97本,远低于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另一项调研显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儿童读物拥有量在全世界仅排第68位,是以色列的1/50,日本的1/40,美国的1/30。丹麦每年图书借阅量为8000万人次,其中近100万人口的少儿群体占到了一半的借阅量,而在我国,两亿多的少儿每年借阅量不到1.4亿人次,平均一人一年还不到一本。图书馆利用率普遍不高,未成年人阅读比例偏低,其主要原因:一是少儿读物馆藏数量少、文献老化、内容陈旧,对小读者缺乏吸引力;二是馆舍布局不科学、设施简陋,难以吸引孩子们进馆阅读;三是亲子阅读时间少;四是专业馆员匮乏,服务意识不强,无法满足未成年人服务的基本要求。

三、公共图书馆开展未成年人阅读推广应采取的措施

(一) 采购合适的图书

1、不同时代会产生不同的阅读心理倾向。建国前的少儿读物主要以《四书》、《五经》、《千字文》等为主。五六十年代,少儿读物大都是反映英雄人物的,如:《草原英雄小姐妹》、《》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处于原创儿童文学作品百花齐放的辉煌时刻,从《没头脑和不高兴》到《男生贾里女生贾梅》。无数优秀作品影响几代中国人,然而,随着获取信息渠道越来越广泛,以及国外优秀读物的引进,中国原创早期读物正在丧失其应有的地位。国外儿童读物以其精美的装帧、新颖的构思和幽默的语言受到当代少年儿童的广泛追捧,如:《海底两万里》、《哈利波特》等。

2、读书流行趋势的影响。由于未成年人正处在身心发育阶段,接受新生事物快,喜欢追逐潮流,具有时尚色彩的阅读作品更受欢迎,如:美国的“动画书”、英国的“会说话会放音乐的书”、日本的“立体书”等。它们具有趣味性,并在科学性和知识性上有新发展,同时结合现代化的印刷、音像技术,充分调动儿童感官,吸引他们并使其产生兴趣。

3、加强对未成年人读者的分层阅读需求。3岁之前的婴幼儿比较喜欢玩具书,3到6岁的幼儿喜欢绘本图书,对再大一点的孩子则应适当增加文字内容的引导,而青少年读者的阅读习惯则比较接近于成人。

(二)阅读环境的要求

1、 合理的阅览布局

现代化少儿图书馆应该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其功能布局必须满足综合性的服务。将未成年人读者按年龄阶段划分为若干个服务区,如低幼阅览区、小学生阅览区以及辅导培训区等。同时,要合理布局“动区”与“静区”,使其互不干扰,保持安静。

2、营造温馨愉快的阅读氛围

活泼、知识、趣味等是少儿阅读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室内装修风格方面,应选择适合儿童的色彩、规格、形状。未成年人读者在此可以展示自己的能力,发展自己的兴趣,成就自己的梦想。

(三)提高馆员的专业化服务水平

1、 加强少儿服务馆员的专业化培训

图书馆儿童服务区的馆员除了具备馆员知识之外,还应具有儿童文学、心理学、教育学及沟通技巧等相关专业知识,在提供专业服务工作的同时扮演指导者、辅导者、照顾者的角色,为读者找到他喜欢看的书,提供更多阅读的机会。加强少儿服务馆员的专业化培训,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招募文化志愿者

合理利用文化、教育等专业知识背景的大学生,组建未成年人读者阅读指导队伍。同时,可以与幼儿园、少儿培训机构、优秀教师及部分家长合作,成立志愿者服务团队,以讲述故事、做手工等方式来提升未成年人的阅读兴趣。

(四)举办读书活动

未成年人的服务不应该照搬成人的模式,他们需要具有吸引力、常变常新的互动阅读活动。

1、 定期进行亲子阅读指导

亲子阅读体现最深沉的母爱与父爱,孩子们的点滴进步离不开家长的爱心参与。定期邀请教育专家,结合馆藏图书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亲子阅读技能培训和讲座,向家长传授亲子阅读的各种技巧和方法,进而提高少儿的早期阅读能力。

2、搭建才艺展示的舞台

通过舞台表演形式,小读者可以分享读书心得,感受阅读的魅力,并投身到宣传阅读、倡导阅读的行列中来。如肇庆市图书馆举办“关注校园安全,寻找最爱阅读的孩子”故事比赛,通过寓教于赛、寓教于乐的形式,提高幼儿安全防范意识,特别是安全用电意识,预防和减少校园安全事故发生,构建平安和谐校园,促进广大幼儿健康成长。

3、举办同龄孩子阅读交流会

交流赋予阅读的丰富意义,并不局限于作品本身。与同龄人进行阅读交流,是一种既有趣又有效的引导方法。最直接的交流方式是让未成年人读者一起看书、聊书、相互借书。孩子之间的相互影响力,往往超过大人对他们的影响。一个孩子可能还没有养成阅读习惯,但把他放入一群正在阅读的孩子中,他会渐渐融入其中。通过这样的交流,孩子们不但能增进友情,还能互相得益。

4、举办作家与读者见面会

最愉快的读书经历,让读者先读书再与作者见面,这是一个新创意。

(五)关注弱势群体,拓展服务功能

图书馆既要关注正常的儿童阅读,也要关注弱势儿童的阅读,应加强面向残障儿童、城市流动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服务。把农民工子女教育作为全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使他们同其他孩子一样享有阅读的权利。如:建立农民工子弟活动基地,为那些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开展优秀图书导读,进一步满足农民工子弟的文化需求。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电脑游戏充斥社会的时代,让未成年人回归书本阅读更显重要,消除他们的阅读障碍,公共图书馆责无旁贷。因此,公共图书馆应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其宣传阵地、教育阵地和活动阵地的作用,以其藏书和活动为载体,为未成年人开展阅读提供适合他们需要的各种服务,吸引他们了解图书馆、认识图书馆、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让不喜欢阅读的孩子喜欢上阅读,让喜欢阅读的孩子读更多的书,让不会阅读的孩子学会阅读,让阅读有困难的人跨越阅读的障碍,让“学会阅读,经常阅读”成为未成年人流行的口号。

参考文献

第2篇

1.师生沟通的障碍及其原因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和教师之间仿佛隔着一堵高墙,学生有牢骚和不满:为什么老师总是不理解我们、关心我们,为什么老师对我们这么“冷漠”?教师也有教师的不满和失望:为什么现在的学生不好好学习,为什么学生不积极配合课堂教学?不满和对抗在师生关系中表现的很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教师与学生沟通的前提不平等

我国历来强调“师道尊严”,甚而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这些原本只是出于对教师的尊重,但久而久之却转化成为一种畸形的师生观,因而形成了习惯性的心理定势――教师自觉不自觉的表现出“居高临下”的家长心理状态,学生相应存在自卑或戒备的心理压力,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安或恐惧心理,无法大胆、坦诚地向教师敞开心扉。从教师角度而言,教师期望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够实现预期的目标,而完成既定的目的必须通过师生之间有效的高质量的沟通和学生的积极配合才有可能实现;可见,师生之间的沟通对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虽然希望与学生的沟通中尽量能保持稳定、平和的态度,但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却常常自觉或不自觉采用家长式自我心态,表现出保护、控制、呵护、批评或指导倾向,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者。从学生方面看,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主体意识和成人意识的发展,他们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希望在与教师交往中,教师不是总是教育、批评甚是训斥的父母沟通态度;而能以平等的心态,像对待成年人一样对待他们,从而缩短心理距离,使沟通得以顺利进行,同样也是他们对与教师沟通的理想期待。

学生虽然在学识、经验和阅历上可能不如教师,但是在人格上,师生双方是平等的。师生只有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才可能进行良好的沟通。

1.2学生期待与行动存在差异

中国应试教育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从中学时代班主任及课任教师保姆式教育进入大学自我管理。入学初期,他们与老师的沟通状态是典型的儿童状态,以冲动和变化为标志,希望得到老师的批准,更喜欢立即回报。但是从生理的角度,他们又认为自己已经是成年人,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教师应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们进行沟通交流。两者的矛盾导致了他们期待与行动的差异。在实际的教育领域中,师生关系并不像人们理想中的那样,绝对地互相尊重、热爱,互相得到双方需要的满意回报。师生之间的沟通也应该如其他沟通一样,双方在彼此尊重、互相宽容,积极行动等方面做出应有的努力。

1.3沟通中缺乏良好的沟通技巧

沟通总是会产生要求,它总是要求接受者要成为某人、完成某事、相信某种理念,它也经常诉诸激励。换言之,如果沟通能够符合接受者的渴望、价值与目的的话,它就具有说服力。反之,可能一点也不被接受,或者受到抗拒。人际沟通理论认为,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如语言和非语言表达技巧、倾听的技巧、建立关系和增进关系的技巧等是人际沟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教学中,许多教师很想与学生进行有效地沟通,但由于实际的问题太灵活、太琐碎,教师缺乏有效沟通的技巧和方法;从而会按照自己通常的习惯来处理问题,造成学生们埋怨老师不理解、不尊重自己。

1.4教师面临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教师职业从来就不是轻松的。教师日常工作量远远超过了八小时。而近年来推行的各种教育改革和评估、考核又对教师的学历、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不断地提出更高的要求。沉重的职业和心理压力导致教师们情绪紧张、厌倦工作、逃避责任、对学生冷漠……他们不愿也没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与学生沟通,更害怕因与学生多沟通而惹出更多的“麻烦事”。有时候,教师还可能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发泄到学生身上,从而导致师生沟通状况趋于恶化。

2.教师与学生之间实现有效沟通的方法

沟通是一种感知,沟通是一种期望,沟通是创造需求,沟通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在人际沟通中,我们要通过这些原则来实现有效沟通。

2.1加强语言技巧训练

语言是师生沟通中用的最多的工具。在师生沟通中,教师应注意用辞简洁、语言明确、表达清楚,以免学生会错意,形成误会和冲突;正确的讲课语气应该是乐观、温和、舒服、通情达理、有克制、清楚、直接且自然,这些可以基本保证师生双方获得并了解来自对方的信息,是沟通得以顺畅有效的关键。同时还应注意语言的规范化、逻辑化、把握深浅度。同一对象在不同的环境里往往表现为不同的角色,彼此的关系也跟着变化,这种变化往往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出来,因此语言形式是一个一定要符合自己转换的角色身份;在讲台上教师语言的规范化和逻辑性就显得非常重要,这在高等教育的专业课上尤为重要。除此以外,教师还应注意语言的艺术性,多使用鼓励和启示性的用语,尽可能避免使用批评和责备的语气。

2.2注意位差效应 以平等为前提实现有效沟通

位差效应理论是指管理中由于地位的不同使人形成“上位心理”和“下位心理”。具有上位心理的人因此在比别人高的层次而具有某种优越感,具有下位心理的人因此在比别人低的层次而有某种自卑感。位差效应在人际沟通与交流中是客观存在的,其对沟通过程中双方心理有直接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沟通同样存在位差效应。要进行有效沟通,师生均应学会换位思考,注意位差效应。教师应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上位心理,平等待生,不厚此薄彼,以成人的心态而非家长的心态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主动调整自己营造平等的沟通氛围;而学生则应消除主观先入的教师的偏见与下位意识,在教师的帮助和个人的努力下尽快走出“断乳期”,逐渐形成成熟的个人沟通心理,同样以既相互尊重又彼此信任的成人心态而非儿童心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

2.3教师与学生都应学习沟通的方法

第3篇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由于自身发展原因,选择把孩子留给家里年老的父母看管照看。这种现象在当下的中国十分普遍,而这种现象被称之为“隔代教育”,而这些年迈的老爷爷老奶奶也有了一个新称号“隔代家长”。

 

家园联系是保证幼儿能够全方位健康成长的重要方式,而在家园配合的问题上,许多老师认为和隔代家长打交道非常困难,隔代家长一般文化水平较低,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较深。他们对孙子疼爱有加,过分关注,甚至事事代劳,处处迁就,根本容不得幼儿园老师对孩子有任何的在他们眼中看来过分的要求。这样,幼儿园老师就面临着和隔代家长的沟通问题,特别是需要对幼儿生活细节照顾得较多的小班教师与隔代家长的沟通技巧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幼儿园小班教师访谈案例

 

1、某幼儿园A老师访谈内容:

 

我:A老师您好,据我了解您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小班教师,您平日跟爷爷奶奶这样的隔代家长接触多吗?那您平日里跟他们做家长工作时会遇到哪些问题呢?

 

A老师:现在年轻父母都忙着挣钱,基本每天都是爷爷奶奶来幼儿园接送孩子,坦白讲跟他们沟通确实比跟年轻父母沟通要困难一些,因为他们可能不太会听得进去在孩子的发展问题上我们老师给出的意见。

 

我:那您能跟我分享一个具体的案例吗?

 

A老师:幼儿园的孩子都要在幼儿园吃三餐两点,早餐又尤其重要,我们都鼓励孩子们按时来上幼儿园吃早餐,不要迟到。可是东东就是每天都要迟到,每天全班的孩子都等着东东一个人慢慢吃完早餐再出去活动,这对孩子无论是身体还是整个在园状态都不好,可是我已经跟他奶奶委婉地说过很多次明天要早点来哟,他奶奶每次都说好好好,一定不迟到,可是第二天依旧迟到。

 

我:那怎么办呢?

 

A老师:有一天早上东东奶奶送完东东,我在教室门外单独和她聊了一会,我说:“东东奶奶,您每天送东东上下幼儿园挺辛苦,您也是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想让孩子多睡一会,您的心情我特别能理解。但是奶奶您看,每天东东最后一个来,别的小朋友都在玩玩具了,他还在吃饭,他为了赶上别人的节奏,吃得很快,这样对孩子身体也不好,等他吃完饭就到了我们出去做早操的时间了,您想孩子刚吃饱就运动,肯定不行啊,但是不让他出去活动,他的心理上又难以接受。奶奶完全可以不用担心孩子睡不够,我们中午都有2——2.5个小时的睡眠时间的。”这样东东奶奶一听,第二天开始就再也没有迟到过了。

 

2、某幼儿园B老师访谈内容

 

我:B老师您好,据我了解,你们班的孩子大多都是爷爷奶奶在接送,那您跟隔代家长的接触中会遇到一些让您觉得棘手的问题吗?

 

B老师:是的,在与爷爷奶奶接触中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毕竟他们是老一辈,很溺爱孩子,很多观念会与我们的教育观念产生冲突。

 

我:您能跟我分享一个具体的案例吗?

 

B老师:幼儿园明确规定了幼儿不能把零食带进幼儿园,可是我们班的一个孩子每天书包里都带一些吃的东西,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现象,有一次我发现以后就告诉他:“老师先帮你放好,等放学了我再还给你。”孩子情绪波动很大,又哭又闹,好不容易给安抚下来,下午离园的时候爷爷来接,爷爷问孩子:“宝贝今天的糖是自己吃的还是跟小朋友分享的?”孩子立刻大哭起来,说:“糖在老师那。”爷爷当时就有点生气地问我:“老师,我们家孩子今天表现是不是不乖啊?你就把糖给他没收了。”我把糖还给孩子,然后对爷爷说:“爷爷是这样的,糖我并没有给他没收,是先帮他放好等放学了再给他,因为幼儿园是不能带东西进来吃的。”爷爷很不理解,理直气壮地说:“孩子还小,吃个糖有什么关系呢?你看整得孩子又哭又闹的。”尽管如此,我还是面带微笑,语速低缓态度诚恳地跟爷爷讲:“是这样的,爷爷您爱孩子的心情我真的非常能够理解,但是孩子还小,他如果在没有成年人的照看下,自己吃糖,很容易会卡住,当然没有出事很幸运,但万一孩子卡住了出现了更严重的后果怎么办呢?我们幼儿园和老师要杜绝任何一切可能给孩子带来伤害的东西。希望爷爷能够理解我们的工作,也请您配合我们,因为我们都是为孩子考虑。在离园的时候,有您的照看,所以我才会再把糖还给他。”

 

我:从那以后孩子还会带糖来幼儿园吗?

 

B老师:我没有再发现过了。

 

二、案例分析

 

1、与A老师的访谈结果表明:小班教师在与隔代家长沟通时首先要承认他们照顾孩子的辛苦,要让他们觉得老师其实特别理解他们对孩子的爱和照顾,是真心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着想,把所有沟通问题的解决点放在孩子身上,让他们明白真正地爱孩子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并不是事事都依他,而是依从科学的育儿方法,遵从不同年龄段孩子的不同发展需求,这样隔代家长就更容易接受老师的观点并且配合老师。

 

2、与B教师的访谈结果表明:对于长辈型的家长,要用尊敬的态度、较缓慢的语速以及先报喜后报忧的方式对待,隔代人对幼儿一般都比较骄纵、宠爱,而且长辈型家长思维一般较为保守、固执,完全逆反于他的思维方式很容易引起冲突和矛盾。换位思考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不要一味地去指责隔代家长在科学教育经验上的缺失,采用建议式的口吻娓娓道来,并着重强调事情后果的严重性,不要急于让隔代家长认可自己的观点,给他们一点的思考时间,然后他们会用实际行动来告诉你答案。

 

三、幼儿园小班教师与隔代家长有效沟通技巧

 

1、尊重隔代家长,保持积极热情的态度

 

彼此尊重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基本保证,而隔代家长本来就是长辈,幼儿园小班教师更是应该以一种晚辈的态度跟他们沟通。

 

2、语速放慢,音量放大,语调放缓

 

隔代家长本来就是老年人,各种身体机能也在退化,幼儿园教师应在给他们交代事情或者沟通的时候考虑一些小细节。比如书写通知单时把字写得稍微大些,与他们沟通时,语速放慢一点,音量放大一些,让他们能够完全听懂幼儿园小班教师的意思。

 

3、将事情具体化

 

每个家长都想了解自己的孩子每天在班上的表现,幼儿园小班教师应该更加用心地观察每个孩子在班上表现的小细节,当隔代家长问起孩子表现时,一定要将事情具体化地告诉家长,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确实在用心地照顾孩子。

第4篇

关键词:高校师生 沟通 对策

高校师生关系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高校教育模式的大众化进程,高校师生沟通出现了诸多问题,进而影响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建立顺畅的交流模式,进行有效的师生沟通,才能形成良好师生关系,促进教育产生能效,达到教育目的。因此,分析高校师生沟通问题的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师生间沟通不良的原因

当前,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沟通不畅的情况普遍存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体归纳为以下五种。

1.传统观念和社会氛围的影响

尊师重道,师道尊严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念,本意出自于对教师的尊重,对真理的敬仰。然而,学生过于服从教师命令,认为教师高高在上、不容辩驳的情况时有发生。当前,高校学生的教育经历多为灌输式,是以高考为目的应试教育,他们习惯被动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思考问题,创新思维较弱,沟通意识不强。

其次,国家法律规定18岁成年。对高校教师来说大学生是成年人,而非中小学生,不需要给予过多的关注和关怀,容易造成教师忽视学生真实的内心感受和真正的内在需求的情况。师生之间除了单向课堂教学外没有太多交集,彼此缺少真诚的交流和沟通,使得师生关系冷漠化,无法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2.高校体制和教学模式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教育大众化,高校学生人数剧增,教育资源日趋紧张。教师经常大堂授课,面对上百名学生,往往一门课程结课后,老师连学生都没认全,学生也很少有机会与老师交流。客观上增加了师生沟通难度,减少了师生交流机会,阻碍了师生深入了解,导致师生之间关系平淡、感情生疏。

其次,高校教学体制对大学教师没有坐班要求。没课上的时候,教师常常一周只到校一两天,学生有疑问时找不到老师,想请教时找不到对象,师生接触大大减少。同时,高校教学的教室不是固定的,学生上完一门课后,需要另换一个教室听下一堂课,老师也是下课就走,师生很难建立有效的沟通模式。

3.教师素质和思想观念的影响

教师是实施教育活动的主力军,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教师顺利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品质和条件。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能力素养、沟通技巧和授课风格都会影响教育教学效果。一旦教师无法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就会造成双方沟通困难;同时,教师倾向关注成绩优秀及落后退步的学生,对于中等学生关心程度不够;教师还习惯从自身角度出发进行说服教育,较少替学生着想,容易使学生产生距离感。

另外,高校教师科研压力较大,科研成果与职称评定息息相关,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观念和现象,教师不愿抽出多余的时间和精力与学生互动,缺乏有效沟通。

4.学生学习环境和个性的影响

网络时代,高校学生能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习惯运用网络平台搜索所需知识,依托新媒体来认识广大世界。多重信息交互渗透,教学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在某些方面所掌握的知识与信息甚至已经超过了教师。学生不愿意与老师交流,认为老师讲的,自己通过其他途径也可以获得,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与教师沟通的主动性,影响了师生之间交流的有效性。

高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成长生活环境各不相同,兴趣性格、学习生活习惯有很大差异;同时他们还具有青年求学者想独立,却没有经济来源的特性。这样,一方面,高校学生希望教师把自己当成年人对待,不要过多干涉,另一方面,认为老师对自己关心不够,不被老师理解。教师说的,学生不愿意听,学生说的,教师不认可的情况普遍存在,师生之间缺乏信任,阻碍了师生有效沟通。

5.教师学生之间关系的影响

教育活动是在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中进行的,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没有思想与情感的物。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好坏与否,直接影响到师生沟通的有效性;交流沟通是否运用得当,也直接关系到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构建。但是,由于师生年龄不同、阅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使得双方之间缺少共同语言,难以顺畅交流进行有效沟通。

二、高校师生有效沟通的策略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言行举止,师德风貌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基础上,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的目的。

1.在完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基础上,实现师生有效沟通

为促进高校体制改革,调整教育教学设置,学校应根据自身定位,设计符合自身特色的品牌专业;增加小班上课比例,鼓励高职称高水平教师上课,外聘有经验的专家授课,提高教学质量。在学生课程选择方面,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意愿,满足学生兴趣发展,使他们乐于上课,勤于思考,为师生沟通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加大学生课外实践和参与科研的比重,鼓励学生服务创新,增加师生互动机会。在课外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不仅仅围绕书本知识展开,还能围绕某一特定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学生在和教师互相探讨的过程中,能逐步将所学知识内化,形成自己的观点,同时潜移默化的受到教师严谨学风和端正人生态度影响,进一步提升自我眼界和完善综合素质。

依托网络平台进行师生交流。充分运用校园网络平台,开设领导信箱、老师信箱、校园论坛等,建立师生网络互动模式,拓宽交流领域。重视学生意见,做到有信速回,迅速答复,重视承诺,解决问题,体现学校及教育者对学生的关爱重视,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和谐校园的构建。

2.在坚持正确理念、合理运用沟通技巧基础上,实现师生有效沟通

实现师生有效沟通,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沟通理念,民主、平等、尊重、真诚缺一不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是对教育者提出的最基本要求,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拥有自身特色,不可替代。教师应抛弃固有的偏见和主观判断,平等地看待问题,接纳学生,增进对学生精神世界的理解力,增强沟通效力。当意见不同时,教师不能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应尊重学生的看法,真诚对待学生。沟通时应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与信任,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宽容,更周全的贴近学生实际需要,更合理地解决问题,对学生的帮助也更大。其次,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沟通。课内与课外、室内与室外、面对面谈话与通过媒介交流,不同的方式具有不同的沟通效果。沟通的内容可以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形成完整的沟通内容,除涉及知识领域外,还可以涉及生活、情感、理想、人生等所有方面。通过有效沟通,思维碰撞,教育能触及人的灵魂,引发人灵魂深处的变革。

3.在保持良好心态、构建健康人格基础上,实现师生有效沟通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重视人文教育,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能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塑造健康的人格,加强学生沟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具有积极生活态度的高校学生,会对生活充满希望与信心,保持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情绪,这样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发展。和谐师生关系是学生主动与老师交流的基础与保障,只有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才能到达满意的教育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4.在融洽师生关系、架起心灵桥梁基础上,实现师生有效沟通

有效的沟通,怎样沟通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学问,它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是师生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能架起师生之间的心灵桥梁。高校教师要想成功地做好大学生的教育工作,就必须掌握沟通的艺术,建立相互尊重信任、彼此理解接纳的师生关系。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育“能量”,对学生与教师心理与个性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对保障教育效果与质量有重要意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等学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重任。高校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一线工作者,面对广大青年学子更需要找到有效的交流沟通方式,进一步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构建和谐校园,促进高教事业稳步前行。

参考文献:

[1]闫翠娟.在沟通视阈下反思高等教育的发展困境[J].中国轻工教育,2011,5.

[2]刘玉珍,马会泉,宁丽新.高校师生间有效沟通渠道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0,08.

[3]刘丽琴.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校师生有效沟通模式的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

第5篇

关键词:性教育 中学生 回避

一、 中学生性教育回避现象成因

老师和家长对中学生性教育的回避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性教育与我国传统道德观念相悖

在我国,受传统道德观念和封建思想的影响,大多数成年人在孩子面前尽量避免提及“性”,总觉得和孩子一起讨论“性”话题是不道德和不文明的。这种传统观念和滞后的思想让成年人对中学生性教育讳莫如深。

2.专业的性教育师资缺乏

国外有些中学的性教育,均由受过专业训练或健康教育专业的老师来进行教学。可惜,我国高校目前还没有设立专门培养性教育师资的院系,在全国范围内性教育师资比较缺乏。面对迫在眉睫的性教育,许多学校的性教育课由生物、体育、思想政治老师兼任,由于其知识结构不相符、专业素质不足,难以解答学生关于“性”的问题,于是选择回避态度,或让学生自学相关知识。

3.对于性教育必要性的认识不深

目前很多家长、老师觉得自己中学时期虽没接受过性教育,但身心发展也正常,认为到结婚年龄时开始认识“性”也不晚。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社会越来越开放,人会越来越早熟。电视、网络、流行歌曲,甚至是街头亲吻的情侣,都会让本来就懵懂的中学生对“性”更加浮想联翩。即使家长和老师设法阻止和保护,中学生也不可能完全接触不到“性”。家长和老师对于性教育的回避已成了学生获取正常性知识的阻碍。

二、中学生性教育的重要性

中学时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1~18岁,属于青春期。进入青春期,中学生出现一系列正常的生理与心理变化,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受到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冲击力,与年龄小缺乏经验,又相对薄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意志之间的矛盾,显得愈发突出。而且,由于他们心智还不成熟,对社会的认识不全面,容易受外界的负面影响。此时,中学生缺少适当的、正确的性知识引导,会增加中学生的和出现其他悲剧的几率。有关资料显示: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年龄高峰是十三四岁,其中女少年犯罪的异常表现期与性成熟基本一致。性犯罪的高峰值年龄, 比月经期初潮高峰年龄约推后一年。虽然青少年性犯罪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是,对性的无知和生理、心理的早熟及其与道德、情感、意志之间的矛盾突出,又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不能不说是个重要原因。

任何教育都要尊重和遵循人类成长的客观规律,性教育更要如此。中学时期,学生身心发展已达到一定程度,对“性”有了懵懂的意识,渴望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此时,作为教育者需要满足学生对“性”知识的需求,教他们了解自己和男女之间的关系,学会保护自己,健康成长。所以,掌握中学生性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采取措施,加大力度做好中学生的性教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三、中学生性教育回避现象解决措施

1.改变家长、教师的态度

家长是学生最亲近的人,也是对学生进行性教育的最好群体。家长应抱着正确的态度与子女谈论“性”问题,比如在适当的时机,与孩子讨论男孩子的遗精和女孩子的月经等正常生理现象,及时了解儿女的情况,用适当的方式告诉他们如何避孕、避免性骚扰及犯、预防艾滋病。家长应认识到提供这些知识是家长的责任,也是对孩子的一种保护。避免青少年从其他渠道接受一些零星的、不系统的甚至是错误的性知识,危害身心健康。

教师应认识到向学生传授性知识是教育者的职责。教师对待性知识的态度,应转变成坚信自己传授的是科学知识,对学生的身心成长有益,消除不好意思的心理误区。尊重学生,以真诚的心态感染学生,对于学生幼稚的想法与行为给予适当的引导。关注个性,对与学生的交谈内容做好保密,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以免引起学生的反感。

2.改变性教育的目的

多数家长和老师认为,在中学生中普及性知识,在性教育中讲授避孕和安全套,等于默许中学生只要注意避孕和防病就可以随意发生,这会导致年轻一代的堕落。可是,很多社会调查数据表明,中学生正确使用安全套知识的增加和的增加并不成正比。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在这种回避型性教育里,“性”基本上是消极的,这种对性教育目的的认识也是偏激的。

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性教育的目标应该是: 1.帮助所有的人在性生活里享受快乐;2.打破性的无知;3.了解两性差异和性别交往的奥秘;4.反对“只有一个正常”;5.支持具有创造性的研究与社会工作;6.帮助公众建立开放的态度;7.推广更安全的;8.减少医学的介入。我们应当以负责的态度,在保证健康与安全的基础上,逐步普及常识,使社会更加开明,让孩子们生活得更加幸福快乐,从而避免性犯罪及身心伤害。

3.改变性教育的方式

性教育不应只是简单的教授,更应是沟通与讨论式的教育。对中学生来说,由于青春期与叛逆期基本都在这一时期,交流沟通往往比说教更有效果。在性教育过程中,让老师和家长感到困惑的是缺乏与孩子的沟通技巧,因此失去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良好契机。进入青春期的学生普遍变得害羞敏感,同时也渴望从家长和老师那里得到解答,但对于向长辈请教性问题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老师和家长面对学生的害羞与渴望并存时,多关心他们,应主动给予解答和建议,以朋友的姿态相处与沟通。

因为每个人都有个体差异,所以性教育应当建立在了解个体特征的基础之上。一个中学生群体中,由于遗传因素、成长环境和社会影响不同,有些学生成熟度较高、思想较活跃;有些学生则比较保守;而大部分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中等水平。因此,进行“性”教育时应因人而异,要更加注重教育方式。这就要求家长和老师增进与孩子和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关心和爱护孩子们,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式“性”教育。

如果我国性教育依然回避那些尖锐、敏感、有争议的问题,就会使性教育显得苍白无力,对学生身心发展极其不利。因此,性教育要做好“度”的把握,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有关“性”问题,指导学生去了解与辨别,促进中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潘绥铭,黄盈盈.性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文利.中国青少年性教育的历史回顾和发展概述.中国青年研究,2008(12)

[3]潘绥铭,黄盈盈.全国14~17岁总人口:性教育效果的实证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08(12)

第6篇

【关键词】 骨科;骨科患者;健康教育;组织管理

医院健康教育是促进医院由单纯治疗服务向预防治疗、护理、康复一体化保健服务转变的重要手段[1],是整体护理研究面临的重要课题。

1 心理护理

1.1 认真倾听患者主诉,评估患者心理问题,从实际出发,提高自身素养,对患者表现的负性情绪给予理解,交流沟通时表现出高度的同情心和耐心,取得患者的信任。耐心向患者解释疾病发生的原因、治疗方法和可能的康复过程,介绍主治医生的技能及合适的营养饮食方法等。同时教授患者减轻痛苦和不适的方法,进行放松练习,降低心理应激程度。利用同室病友现身说法,增加患者和家属对疾病的熟悉,发挥社会支持作用,帮助家属在患者术后照顾问题上做出安排。

1.2 骨折患者,经过长期的治疗,对于功能锻炼思想负担过重,害怕过早活动会影响骨折愈合或已愈合的骨折再次折断,面对患者的疑虑,护理人员应做好解释工作,讲清功能锻炼的必要性和不锻炼的危害性,使其打消顾虑。在功能锻炼中,有些人因耐受程度差,害怕疼痛,锻炼强度不够,护理人员应正确引导,同时还应协助患者一起锻炼。让他们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有安全感和信任感[1]。总之,心理指导应贯穿骨科患者整个过程,针对患者不同阶段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相应的心理指导,使患者顺利康复出院。

2 健康教育方法

2.1 融洽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实施健康教育的保证。我们要关心体贴病人,真诚对待病人,尊重病人的权利,取得病人的信任,减少病人对陌生环境和疾病的恐惧和焦虑,最大限度调动病人的积极性,配合我们沟通,才能使健康教育得以实施。

2.2 加强护士业务学习,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多数病人认为医生掌握的医学知识比护士多,护士只会打针、发药,他们相信医生说的每一句话,把护士说的话不放在心上。要改变这一状况,护士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运用牢固的专业知识,才能提高健康教育的可信度,使健康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特别要加强专科知识的学习,指导病人进行科学的功能锻炼,达到最大限度的功能恢复。

骨科病人卧床时间长,并发症多,功能锻炼难度大,比如四肢骨折病人,骨折的不同部位,不同的手术方式,术后的功能锻炼方法不一样,每一时间段的方法也不一样。又比如脊柱骨折病人翻身,预防并发症护理,腰背肌功能锻炼,截瘫病人膀胱功能训练及截瘫肢体被动运动等。再比如肋骨骨折病人有效咳痰及肺功能训练等都有他的特殊性,如果不掌握这些专科知识,就不能对病人进行正确指导,引发各种并发症,导致病人再损伤,甚至残废。

2.3 掌握沟通技巧,正确运用沟通技巧是进行健康教育的关键。

2.3.1 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沟通。病人入院时,由于疼痛、环境陌生、角色转变等原因,病人常有恐惧、焦虑、低落等情绪反应,此时给病人讲一大堆入院介绍,只会增加病人负担,使病人反感。我们只做简单的自我介绍、环境介绍和对病人的安慰,待病人情绪稳定后,再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沟通。危重病人入院后,根据病人病情轻重缓急,先积极救治病人,待病人病情稳定后,再进行沟通,以免延误病情。

2.3.2 善于抓住不同的时机进行沟通,护士常常以工作量大,没有时间和病人沟通为藉口而忽视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我们可以利用与病人接触的每一个机会,把健康知识传授给病人,在进行每项治疗检查前,给病人讲解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副作用等。在进行晨午间护理时,教会病人如何抬臀减轻局部受压,如何做等张运动、等长运动,怎样进行有效咳痰,怎样进行腰背肌锻炼,不同时段应做哪些功能锻炼以及饮食指导等。在晚间护理时,告知病人充足睡眠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以及促进睡眠的方法。我们在巡视病人时,通过观察病人的表情与病人沟通,了解病人心理需求,针对性的给病人进行健康指导。

2.3.3 给病人讲解时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病人才容易听懂;还要根据病人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文化层次,采用不同的方式。比如指导病人功能锻炼,成年人、文化层次高的病人,护士口头讲解或演示,病人就会应用,而年幼、年老及文化层次低的病人,除了口头讲解,还要反复多次的演示,才能掌握。

2.4 病人出院前要适时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出院后饮食、休息、服药、功能锻炼和定期复查方面的注意事项,必要时为病人提供有关的书面资料。

3 护理体会

3.1 骨科护士树立健康教育观念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说明护理工作在疾病的治疗与康复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又由于在医院与患者接触最早、最多的是护士,护士则成了健康教育的先锋,所以护士应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加强健康教育理论的学习,加强自我修养,充分利用护士与患者之间的密切关系,积极进行健康宣教[2]。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班主任;青春期;潜在危机;探索

青春期的中学生处于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既是接受正确教育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最佳时期,又是最容易受到不良影响而精神品质被腐蚀和扭曲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思考问题往往过于偏激、过于理想化,片面性较大,与现实社会相矛盾,因而常常会感到苦恼、迷茫、不安和失望。经常处于独立与依赖并存的矛盾之中,容易导致行为受挫、冒险、行为失控、失当、甚至走向犯罪。即:存在较大的潜在危机,潜藏着意外伤害、学生自杀、校园暴力、师生冲突、家校冲突以及波及到校园内的社会危机。

我们把青春期危机的来源归纳为两类:一类是自我因素造成的潜在危机,另一类是他人因素造成的潜在危机。例如,因学习压力、家庭纠纷、财产失窃、情感受挫、网络成瘾、亲人丧失等原因而造成青少年自我心理失衡,表现为忧虑、紧张、抑郁、烦躁、消极、敏感、多疑、自卑、自责、表面上强打精神,内心充满困惑和痛苦,无奈和彷徨,甚至产生厌学、逃学、离家出走、早恋、未婚、性犯罪,甚至自伤、自残、自杀等行为。另一类或因人际关系紧张、意外事故或遭到暴徒的枪杀、、袭击与殴打等情况 。因此,提高青春期危机干预应对能力,是学校迫在眉睫的任务。作为班主任,应如何干预和防范青春期危机呢?

一、消除麻痹思想,提高危机感

由调查发现,80%以上的人都认为灾难离我们很远,大都存在侥幸心理,为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作为班主任,要有明锐的洞察力,时刻关注学生发展中的每一个细节,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做好学生思想的引路人。作为班主任,要提高危机防范意识,提高应对偶发、突发事故的预见性,预防和排除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各种因素。对班上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都要做到了如指掌,尤其是问题学生,建立应急预案,最大限度的消除事故发生的各种隐患。

二、建立育人网络,促进健康成长

1.普及宣传法律知识并严格执法

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努力提高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认识。要让群众明白未成年人肩负着建设未来社会的重任,只有高度关注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提高他们的素质,才能担负起历史的重任等道理。班主任要配合有关部门整动治理文化市场,清理不健康网吧、书刊、以及影像制品,要认真组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从为孩子终生幸福奠基这一宗旨出发,反复进行,务求收到实效。

2.以法治教与以德治教相结合

普及法律知识的同时,加强以案示法的警示教育,用典型案例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班主任要培养正确的生命观,要珍爱生命。要让学生懂得人生的价值,活着的责任。要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更好的懂得父母的养育情、兄妹的手足情、师长的教导情……,要让学生懂得人生的价值不是用“钱”来衡量的,一个人价值的大小看是不是给他人创造了更多的幸福。班主任要让学生明白人生健康第一位,要学会一到两项运动项目,为终生健康奠基;要懂得人的品性至关重要,做人要先树德;要学会一到两项艺术爱好,为自己的人生彰显艺术才华;要不图便宜,否则会上当受骗;要摆对自己的位置并适当放低一点,别人会舒服你才会更舒服一些;要一切随缘,不强求,不过分执着。做一个世间自在的人;要尊重别人,你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与人为善、给人方便,不要得理不饶人,否则你会处处树敌,时时受到限制;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 要明白出身无法选择,性别、长相、身高……不足挂齿,只要你学会奉献,学会回报社会,你的一生就是充实的人生,有益的人生。

3.指导家庭教育,构筑危机防线

班主任要加强与家长的合作,通过家长联系册、家长问卷表、家访等方式,详细了解学生的情况,针对粗暴型、溺爱型、威严型、放任型四种类型的家长,分别给予指导,帮助家长采用正确的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帮助孩子父母建立正确的成才观、人才观,要了解、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掌握正确的育孩常识和方法。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对有生理缺陷、曾犯过错误的孩子不要揭短,注意给孩子留面子,多鼓励提高孩子的上进心、自信心。注意孩子在社会受到的不良影响,在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时,更要关心孩子的思想品德修养,为青春期危机的产生构筑坚强的预防堡垒。

三、用创新思想,为青春期教育保驾护航

(1)要提高青春期教育质量,班主任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深入了解中学生的情感需求和思想动态,对其各种思想问题要耐心热情地给予“疏导”,把种种不良的倾向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对中学生提出的疑问或不同见解,要敢于实事求是地给予回答,不要回避,更不要抑制,不要扳着面孔只讲“大道理”,那只会适得其反。如果遇到学生争议很大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表意见,然后再进行归纳总结,给出正确答案,使学生解除心中的疑惑,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信服”,从而转变以往的学习观念。

(2)班主任要积极搭建青春期交流平台。班主任要为青春期少男少女搭建交流的平台,利用周会、主题班队会、知心姐姐信箱、校园青春博客等平台进行青春期对话,让他们的内心在这里独白,让他们的青春在这里起舞,让他们的理想在这里升华。

(3)班主任要与科任教师和其他班主任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班主任与科任教师的协作是双向的,但班主任是主要方面,应负主要责任,所以,班主任应主动与科任教师协作。

(4)班主任要提高沟通水平,注意掌握沟通技巧。要了解孩子的精神需求,指导他们最爱读什么,爱玩什么,自己也要融进去,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与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愁;要力图寻找到他们的共同话题,求得他们的认同。同时要加强沟通频率,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还要攥住沟通的时机、注意沟通的时间地点,邀请孩子最亲近的人共同参与。同时要注意沟通的方式方法与内容。力求做到语气平和,态度真诚,评价公正,内容就事论事,不算旧账。

第8篇

甘肃省卓尼县人民医院护理部,甘肃卓尼 747600

[摘要]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在护生实习中的效果。方法 238名护生进行分组管理并告知健康教育的意义,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在培养过程中注意培养技巧并对护士提出要求。在实习结束的前一天,采用问卷形式对护生的健康教育能力进行调查。结果 经过健康教育后,99.16%的护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责任,98.74%的护生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99.58%的护生提高专业知识,98.32%的护生认为改善了医患关系,99.58%的护生认为提高了医患之间的沟通水平。结论 通过健康教育提高了护生的各种能力,值得推广。

[

关键词 ] 护生;健康教育;培养

[中图分类号] R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1(b)-0094-02

[作者简介] 卢海霞(1972-),女,藏族,甘肃省卓尼县,本科,主管护士,中级,研究方向:护理管理。

健康教育是指对患者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使其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1-2]。因此,加强护生健康教育能力势在必行。以下对238名护生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护生共238名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护生;年龄18~20岁,平均(19.1±0.2)岁。护生进入科室进行临床实习后,均予以健康教育能力培养,全程均由带教老师进行一对一的个体化指导。带教老师均为本科以上学历,具有2年以上的带教经验,对本科室的专业知识精通。

1.2评价方法

在实习结束的前一天,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形式对护生的健康教育能力进行调查。

1.3统计学分析

用spss15.0软件分析结果。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

2健康教育方法

2.1分组管理

护生进进行集中统一分组管理,按照小组进行不同科室的轮转。全程均由各科室带教老师进行一对一的个体化指导,带教老师均具有专业的临床知识和职业素养,教学经验丰富。在实习结束以小组为单位后进行结果反馈和教学评价等。

2.2告知健康教育意义

护生在刚进入科室进行临床实习时,有教学老师对其进行统一的课堂培训,培训内容为健康教育的概念、意义、目的、内容以及方法。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发展的基石,是护理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的根本[3]。

2.3制定健康教育内容

2.3.1入院须知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尽快掌握对新收入院的患者的常规处置内容。患者在入院24h内应完成基本身体检查和病情评估。对患者进行常规的住院知识教育,使其尽快适应环境,包括健康的作息时间,亲友探访制度,饮食注意事项等。向其介绍参与其本次住院治疗的医护工作人员。最后帮助病人调整心态,以最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早日康复出院。

2.3.2疾病知识宣教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向患者说明发生疾病的病因、诱因、基本治疗方法、并发症、如何预防。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说明所用药物的药理作用,副反应和注意事项。对即将进行的各种检查治疗的目的、配合及注意事项进行完全的说明,并完善各项化验及功能检查。

2.3.3出院指导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告知患者出院后保证休息和营养,减少体力劳动,避免病情复发。告知患者定期来医院进行复查;告知患者容易引起疾病恶化注意事项,出院后如何服用药物,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以及康复训练。

2.4培养护生的技巧

2.4.1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在护生首次进入病房时,带教老师首先给予示范性的自我介绍和问诊。随后指导护生进行自我介绍,与患者进行基本的交流,给患者留下值得信赖的印象,为日后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打下基础。

2.4.2循序渐进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要循序渐进,不可一味的强硬灌输,引起患者的反感和逆反心态。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前,应当与患者进行交谈,谈话内容可以围绕其日常生活起居等,使之放松,转移注意力,对话氛围和谐。

2.4.3健康教育内容适量一般认为正常成年人对于健康教育的内容平均每次只能记住5~7条。因此,为了更好的帮助患者记住教育内容,每次健康教育的时间不宜过长,内容不宜过多,保证在每次3~4条效果最优。

2.4.4沟通技巧进行健康教育时要因人而异,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知识水平以及疾病类型、病情严重程度进行不同方式的健康教育。

2.4.5深入病房对于患者经常出现的或者普遍的健康问题教育,可以通过座谈会的形式开展,亦可以以病房为单位进行教育。护生应当深入病房,了解患者的需求,多与患者沟通,使健康教育的效果达到最优。

2.5对护生的要求

2.5.1掌握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护生应当熟练的掌握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在对健康教育有一个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对内容进行阶段规划,因人而异的制定教育进行和方法,并将各种教育贯穿于各项护理措施中,使患者的理解更加深刻。

2.5.2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储备在临床实习过程中,护生遇到病例之后应当温习书本知识,全面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再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教育计划。

2.5.3改本观念护生应当充分而正确的认识健康教育,明白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知道健康教育是是护理工作发展的基础,是护理学科发展的根本,从而从根本上对健康教育重视起来。

3结果

经过健康教育后,99.16%的护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责任,98.74%的护生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99.58%的护生提高专业知识,98.32%的护生认为改善了医患关系,99.58%的护生认为提高了医患之间的沟通水平。见表1。

4讨论

在医患关系较为突出的年代,暴露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不强、素质不高等弱点,为了更好地服务病人,并减少矛盾的发生率,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尤为重要,坚持加强健康教育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健康教育提升了护生的各方面能力,包括如下。

4.1护生的沟通技巧水平提高

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99.58%的护生认为提高了医患之间的沟通水平。为了能够使患者掌握健康知识教育内容,护生必须将知识理念和学习到的沟通技巧结合起来进行教育[3-4]。在这个过程中,护生的表达方式、心理素质都得到了锻炼,变得沉着、冷静、自信,说话、做事条理清晰。

4.2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

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98.74%的护生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为了合理的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护生首先应当对疾病有着充分的认识,包括护理专业知识,和营养学、心理学的相关内容[5]。因此,在进行健康教育前,护生通常翻阅了大量书籍,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逐渐对临床护理的相关知识产生了兴趣,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专业知识综合能力素养,拓展了视野,扩充了知识面,并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4.3护患之间的关系明显改善

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98.32%的护生认为改善了护患关系。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护生通常也在与患者进行长期、和谐的沟通,在这一过程中逐渐了解到患者的需求,满足需求的并取得了患者的信任[6]。同时,护生通过鼓励的方式使患者积极面对疾病,护患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患者更加配合医护工作人员的治疗与护理工作。

通过培养护生的健康教育能力,护生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护生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正确的认识,形成了优秀的服务意识和职业操守,对未来的护理工作充满了信心。

[

参考文献]

[1]郑志惠,徐朝艳,陈丽娜.PBL教学方法训练护生健康教育能力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6,12(1):14-16.

[2]杨朔眉,袁晓红.提高护理专业护生围手术期健康教育技能[J].中国健康教育,2003,19(12):953-954.

[3]白蓉.健康教育路径模拟教学法在提高护生健康教育能力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3):341-343.

[4]孙美芝,唐霖.护生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的现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7):3347-3348.

[5]蒲豪杰.护理本科生社区实习中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J].中国医药指南,2013(31):327-328.

第9篇

培训方案模板1一、指导思想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教育决策、计划的执行者;是班级各科教育、教学的协调者;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是学生美的心灵、健康人格的塑造者。所以,拥有一支热爱学生、爱岗敬业、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又懂得科学育人的班主任队伍,是完成学校各项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为此,以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和《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为指导,结合我校班主任队伍现状,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班主任培训,建设一支结构优化,富有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班主任队伍。

二、领导机构

三、培训目标

1、长远目标: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全员培训,促进班主任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树立爱心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提高班主任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努力建设一支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的高水平班主任队伍。

2、近期目标:努力创设有利于班主任成长、成才的机制和环境。完善班主任的激励机制,每学期举行一次优秀班主任的评选,在此基础上每学年进行一次明星班主任的评选,鼓励班主任争当先进,促使中青年优秀班主任教师脱颖而出。

四、培训对象

班主任培训采取学校指定和个人申请相结合的方式,对有志于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师和在职班主任进行培训。

五、培训途径

采用集中培训和自学相结合的形式,每月集中听讲座和观看视频共两课时,其余时间采取自学的形式,完成学校布置的培训作业。每学年开展一次班主任工作论坛交流,举行一次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举行一次主题班会观摩活动。

六、培训内容:

(一)常规培训内容(专家讲座):

1、班主任常规工作及基本要求。

2、文昌中学学生的规范教育内容应有哪些?途径如何?

3、文昌中学应如何让学生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行为品质、学习品质和心理品质?

4、班级活动设计、组织技巧及深远意义。

5、如何上好班会课。

6、如何发挥学生在自主管理、自我服务方面的作用。

7、与学生、科任老师、家长沟通技巧。

8、学生工作个案分析与指导。

(二)专题培训的内容(观看视频):

1、新时期初中班主任工作新思路、新内容、新策略。

2、如何通过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来促成价值观的形成。

3、班级文化建设。

4、以人为本与敢管会管的班级日常管理技巧与策略。

5、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咨询及青春期教育的技能。

6、对学生学习的管理策略及优化学生学习压力的途径。

7、班主任工作中的法律风险规避与班主任权益保护。

七、培训措施:

1、作好集中培训和自学的学习笔记,政教处每月检查一次。

2、每学期要写一份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3、建立班主任档案,将培训工作列入班主任年度考评,作为学期优秀班主任、学年明星班主任评选的重要依据。

培训方案模板2一、指导思想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的通知》及省、市、区各级相关部门的要求,有效促进学校班主任队伍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二、培训目标

培养一支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奉献精神强、个性特征明显的班主任队伍。

三、培训内容

1.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与政策法规

2.学生心理健康指导

3.班级活动设计组织与班级管理

4.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5.经验交流与案例教学

四、培训方法

采用学习反思——实践研修——专题研讨——导师引领——课题提升“五步”培训方式。

1.学习反思

①自主研读。班主任老师每月参与“品读经典,约会名家”《每周一读》活动及围绕关注教育细节开展“议细节,创实效”实施精细化管理读书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素养。

②参观考察。组织部分班主任到兄弟学校参观学校德育工作,交流班主任工作经验。通过现场参观考察,增强感性认识,拓宽工作视野。

③自主学习。班主任根据自己工作特长和问题,有选择地学习。学校建立“班主任流动书库”为教师自训提供便利条件。

④自我剖析。班主任根据自身实际,反思自身个性特点、教育观念和育人实践,深化成功经验。每月参加案例培训活动,通过研究案例,解析案例,确定自己主攻方向,扬长避短,形成班主任工作个性风格。

2.实践研修

培训期间,学校提供有效载体,进行班主任技能大竞技,开展一次主题班会设计及展示竞赛;举办班主任论坛,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三大组,自主择题,展开论坛,切实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与实效。

3.导师引领

实行班主任工作导师制。工作未满三年的青年班主任,采取师徒结对方式,通过一对一针对性的辅导提高班主任工作的艺术性和实效性。其次,充分发挥骨干班主任的作用,将学习成果以对老师们实施二次培训的形式进行展示。其次,为进一步完善班主任培训工作,学校将定期开展“班主任论坛”活动,使班主任成为工作伙伴,增强沟通交流,共议金点子,共谋金措施,彰显大智慧,提高班主任工作的实效性。

4.课题提升

结合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班主任相互合作认真参与学校xx重大课题和规划课题研究,着眼小型课题开发,将教育科研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意识及较强的研究能力,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五、培训措施

1.建立班主任专业化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培训指导小组,强化对培训工作的管理与指导。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沟通艺术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38-01教育离不开沟通,现代教育工作强调的是沟通的有效性,沟通艺术已经成为班主任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在班级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有效的沟通能够了解小学生的真实想法,建立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让他们放下心中顾虑主动向老师表达个人需求,有助于班主任解决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只有建立在有效沟通之上的管理,班集体才能真正学生的大家庭,学生才是班级中的"小主人"。

1.沟通艺术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

1.1有助于创造良好的集体环境。与幼儿园教育不同,小学教育更加严格规范,许多刚踏进小学校园的孩子一时无法适应。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幼儿园向小学过度的关键阶段,如果班主任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与学生建立起平等、信任的关系,与他们谈心交流,儿童很有可能会对学校、课堂产生排斥心理。沟通艺术并非一味讲道理,而是要全面了解小学生的性格心理,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表达真实的想法,班主任站在学生的立场,缓解学生对于新环境的不适感,使之能尽快融入新的班集体,感受集体的温暖,并让学生明白,班级建设不是老师一个人的事,需要班上的每个人都为集体做出贡献,让学生在团队中找到存在感与个人价值。

1.2有助于班主任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如今,我国的小学教育制度已经相对完善,无论学生的能力、家庭状况如何,都能够接受正规的小学教育。然而,有的学校、有的班级在管理上仍然有失公正,"绿领巾"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伤害到小学生的自尊心。导致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在于师生沟通出现问},由于时间精力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班主任缺乏全面了解学生的耐心,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效的沟通技巧应该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交流方式,在保证孩子掌握基础课本知识的同时,又能得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1.3有助于提升集体凝聚力。小学教育是人一生中的基础教育,学生健全的人格、优秀的品质往往是在小学阶段形成的。只有每位学生都拥有集体荣誉感,认识到团结、凝聚力对集体的重要性,班级管理工作才能行之有效。班主任运用沟通艺术,在恰当的时机,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播"友爱互助、无私奉献"的团队精神,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让孩子们像热爱自己的家庭一样热爱班集体。

2.沟通艺术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2.1用微笑面对学生。没有什么语言与微笑更让人感到温暖与信服,微笑是最有力量的无声语言。小学班主任面对的是一群生性活泼、天真烂漫的儿童,没有哪个孩子喜欢冰冷严肃的面孔。讲话之前先微笑,给学生以亲切之感,接下来的沟通便会轻松很多,学生也更容易接受班主任的意见和建议。面对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很多学生有畏惧心理,一个和蔼可亲的笑容,会缓解学生心中的压力,把班主任当成知心人,更愿意说出心里话。良好的沟通应该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班主任脸上的笑容,无疑是拉近师生距离的最好的方法,也是班级管理的良好开端。

2.2运用赞美的艺术。传统教育中,很多班主任用"打压政策"对待学生,认为只有在严厉的批评下才能让学生斗志昂扬。我们不能完全否认批评教育的作用,但经过多年的教育改革,新的教育理论认为,激励和表扬更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更容易被儿童接纳和信服。在"打压政策"下,学生表面的服从不代表他们心中没有叛逆,班主任不能只从学生的行为来评估班级管理的有效性,更应该走近学生内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赞美的力量是强大的,特别是对于小学学生,他们喜欢与他人分享快乐与喜悦,渴望从他人口中得到认可,班主任应该抓住儿童心理,以"朋友"的身份陪伴学生成长,与他们共同面对一切困难和挫折,荣辱与共,多表扬、鼓励、赞美学生,培养儿童的信心和勇气,让学生在班级管理中大展手脚,充分发挥个人才能。

2.3组织丰富有趣的课外活动。小学教育应尊重孩子的天性,没有哪个孩子不喜欢游戏。学生更容易在各种游戏、比赛项目中建立友情,增进了解,在活动中感受到集体的力量。班主任应结合实际情况,在班级中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将思想教育融入班级活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让每位学生都具备管理意识,为建设优秀的班集体共同努力。

3.结束语

沟通艺术的精髓在于"有效"二字,有效沟通的形式不仅只有语言,还有表情、行为、动作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运用沟通艺术,需要班主任的诚信、爱心与耐心,带领天真懵懂的学生一起建设优秀的班集体,温暖的大家庭。

参考文献:

[1]王慧君.浅谈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沟通艺术[J].科教导刊,2014,(17):59-59,107.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生;父母养育方式;影响因素;心理健康工作

1.研究背景

作为一线工作的心理健康老师,每当和学生一起面对成长问题时,总是感叹:他的行为怎么和父母如出一辙?他说话的方式怎么那么像妈妈?她不擅与人沟通,像爸爸……时间长了,在工作中,我们也渐渐地发现:孩子的性格缺陷像镜子一样会映射到家长身上,如说脏话的孩子身边总有一个爱说脏话的家长;暴力的孩子身边会有一个擅于使用暴力的家长。而孩子不良行为模式的罪魁祸首居然是家庭关系的变动,如之所以社交恐怖,是因为爸爸妈妈工作太忙,孩子无法在家庭中得到关爱;之所以有厌学情绪,是因为父母在闹离婚,孩子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如何让父母重归于好……家庭环境、家长教育方式、家长的言行习惯等对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学校心理健康老师需要用怎样的方式与家长搭建交流平台,共同探讨亲子教育、亲子沟通等话题,从而完善教育方式?本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笔者开展了“小学生父母养育方式现状调查研究”,以期通过研究为小学心理健康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并在此基础上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开展家校合作。

2.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选取丰台一小3-6年级共325名小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其中中年级小学生共152名,占总人数比例的41.3%,高年级小学生173人,占总人数比例的47.0%;男生168人,占总人数比例的45.7%,女生156人,占总人数比例的42.4%;调查对象中有205人目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有120人未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研究对象具体信息见表1。

3.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EMBU(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以分析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现状以及心理健康家校联合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

4.研究工具

EMBU量表是1980年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Perris等人共同编制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问卷。后以此为量表,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对此进行修订,最后从父亲教养方式中抽取六个主因素,母亲养育方式中抽取五个主因素,共11个主因素,66个项目组成。

5.结果及讨论

5.1小学生父母养育方式现状分析

由表2结果可知,丰台一小中高年级父母养育方式各因子得分高于原量表平均分的因子分别包括:父亲(偏爱被试、惩罚严厉、 过度保护、情感温暖与理解、拒绝与否认)、母亲(偏爱被试、惩罚严厉、情感温暖与理解、拒绝与否认)。低于原量表得分的因子有:过度保护(父亲)、过分干涉(父亲)、过干涉过保护(母亲)。这表明,对于小学生的父母而言,养育中更容易偏爱孩子,这与小学生年龄小,不具备自我保护能力有很大的关系;此外,惩罚、严厉依然是更主要的养育方式;相比较而言,来自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均处于正常值范围之内,但并不是得分最高的因子,这一定程度上表明,当父母用言语、行为等向孩子表达自己的关爱时,惩罚、严厉、拒绝否定等方式会阻碍孩子对爱和温暖的解读。同时,调查中发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升高,偏爱被试的养育方式在逐渐减少,干涉和控制的养育方式在增多。

5.2不同性别学生父母养育方式比较分析

表3 不同性别学生父母养育方式比较

由表3可知,小学中高年级男生在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的得分低于女生,但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因子得分均高于女生,其中呈现男女性别差异的因素是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母亲(拒绝否认、惩罚严厉)。有此可见,相比较女生而言,父亲更容易对男生实施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定、过度保护的养育方式;而母亲则更容易实施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的教育方式。因此,男生成长过程中会更容易被否定和拒绝,更容易被惩罚。而这种相对消极的养育方式又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5.3不同年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比较分析

由表4可知,除在母亲一栏拒绝与否认因子中中年级组低于高年级组之外,其他因子中年级组均高于高年级组。但中高年级组在父母养育方式各因子上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5.4 父亲的文化程度对父亲养育方式的影响

将父亲文化程度分为高中及以下、大学及以上两个组,并对两组学生的父母养育方式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分干涉、偏爱被试三个因子上,文化水平为高中及以下的父亲要低于文化水平为大学及以上的父亲,但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一定程度上表明,知识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到父亲对孩子情感温暖与理解的给予,同时也会使父亲更容易呈现过度偏爱和过度干涉的养育方式。但知识水平并不是影响父亲养育方式的必要条件。

5.5母亲的文化程度对母亲养育方式的影响

由表6可知,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下的母亲除在惩罚严厉因子高于文化程度为大学及以上的母亲外,其他因子均低于大学及以上的母亲,其中情感温暖与理解、偏爱被试两个因子呈现显著性差异。与文化程度对父亲养育方式的影响相比,似乎母亲文化程度对其养育方式的影响更加显著。

5.6父母养育方式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分别以父亲养育方式的六个因子和母亲养育方式的五个因子为因变量,以父母亲文化程度、是否与父母一起生活、是否隔代抚养为自变量进行回归,结果,进入回归方程的因素如表7所示。由此可见,对于父亲而言,是否亲身陪伴孩子,是否与孩子在一起,是影响其给予孩子情感温暖与理解的重要因素;是否隔代抚养直接影响到父亲对孩子的惩罚力度和严厉程度;而一起生活时间的长短则直接影响到父亲是否会过度保护。对于母亲而言,其文化程度直接影响到对孩子的情感温暖与理解。

6.父母养育方式调查对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启示

6.1根据研究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课堂

6.1.1家长心理健康课堂

由研究结果可知,父母在养育方式中普遍存在干涉与控制、过度保护与偏爱的养育行为,其中干涉与控制行为随着年级的升高呈现增长趋势,而过度保护与偏爱的养育行为随着年级的升高呈现降低趋势。在与家长们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发现,90%的家长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但在具体的教养行为中却只有不到10%的家长可以将理念落实。面对“家长知道要这样做,却又不知道怎样做”的情况,尝试开设《发现教育之美,形成教育合力》的家长心理健康课堂,通过向家长传递“教育要与时俱进”的理念,引导家长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并通过具体的教养技术演练使得家长掌握亲子沟通技巧。此外,部分家长对孩子存在否定和拒绝的现象,我们知道,孩子是通过家长的眼睛来认识自己的,因此,作为家长,如何认识孩子,是孩子自我整合的关键。而对孩子的否定和拒绝大部分情况下是体现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家长很容易以成年人的完美标准要求孩子,当他们犯错时,很容易迎来批评和惩罚。因此,设计《犯错误,没关系》的家长课堂,让家长看到犯错误对孩子成长的积极性,并引导家长看到批评和惩罚带来的短时积极效应和长期负面效果,并提供合理应对错误的技巧,以期营造接纳和尊重的教养氛围。

6.1.2学生心理健康课堂

根据父母养育方式的调查结果,孩子无法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往往与父母过干涉,过控制,过偏爱和保护以及拒绝否定等具体的养育方式有关,但这并不代表父母不爱孩子,关于这一点,学生们内心也深知:父母是爱他们的,但爱往往又有唠叨、责罚、否定、苛刻的要求等方式来表达。因此,如何让学生面对父母的养育方式,如何引导学生看见爱,感受爱是心理健康课堂的关键。因此,根据研究结果在小学高年级设计《面对父母的唠叨》一课,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体验父母唠叨时的感受,使学生在切身体会之后了解唠叨背后的原因,并试图寻找积极的亲子沟通方式。此外,研究和教学过程中还发现,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挫折教育,引导孩子合理认识批评,并有效面对批评非常重要。因此,教学中设计《批评也是一种爱》一课,引导学生看到批评背后的关爱和担心,并教授一些面对批评的技巧与行为。

6.2根据研究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特殊孩子,如测试中每个班都有单亲的孩子,大部分单亲孩子因没与爸爸或妈妈一起生活过,而不知如何感受父母的爱。经过某个孩子身边时,发现他的母亲一栏全部空着,他告诉老师,妈妈患有精神疾病,出生后就没有见过妈妈;一个六年级的大男孩在问卷空白处这样写着“我请父母不要让我做同龄人做不到的事情”还有一个学生在问卷空白处这样写道:“关于父母,我不想提任何建议,提了他们也不会改变”……这些语言提示着亲子关系的恶化,心理老师把这些发现一一记录下来,并将这些学生作为个别辅导的对象,同时也将家长列为个别辅导对象,同时在辅导中设置家庭辅导,以期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父母与孩子寻找合理的亲子沟通技巧,并能相互包容、相互理解,从而构建温馨的家庭氛围,发展和谐的家庭关系。

6.3根据研究结果为每个家庭配备心灵营养餐

根据研究结论和所发现的问题,笔者尝试为每个家庭配备了心灵营养餐根据每个学生的数据,分别对父亲和母亲的养育方式给予反馈,并针对养育方式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家长个性化的建议。在营养餐制作中,对于无法感知到父母关爱的学生,要及时为其补充足够的

爱。而对于被过度偏爱和保护的学生,则需要引导父母适度放手,归还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有一个五年级的学生,被医院诊断为强迫症。父母无法接受事实,经常在孩子面前唉声叹气,甚至训斥打骂孩子。这些在问卷调查和对孩子的辅导中均有体现。为其制定心灵营养餐时,邀请妈妈接纳孩子的现状,并认识到包容对孩子疾病康复的影响。因为,不论健康与否,接纳都是心灵成长中最重要的营养素。整理数据时发现,近80%的父母存在过干涉和控制行为,且这种现象随着年级的升高呈现增长趋势。面对干涉和控制,我们鼓励父母适度放手,让孩子参与到自己的成长中……

参考文献:

[1]陈建红,林巧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研究策略[J].魅力中国,2010

[2]刘爱红.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探讨[J].心理教育,2012,(1)

[3]周渝.重庆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与管理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第12篇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谐校园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G6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2-0151-02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时期是人生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从一定程度上讲,它会影响到一个人以后人生的发展轨迹。在这一阶段,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应当关注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好坏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方方面面,比如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大学生促进相互学习、丰富校园生活、保持心理健康、培养团队精神以及取得职业生涯的成功。所以对于大学教育工作者来说,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必要的,也是至关重要的工作。

一、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1)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加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系,有利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和学习,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助和共同进步。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90后甚至00后,家庭条件普遍比较好,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尊重缺乏足够的认识。比如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上课的时候,老师在讲台上辛勤地讲课,有的学生在下面玩手机玩得不亦乐乎,而且对老师的提醒和批评置之不理。这就是对老师的不尊重,而且非常影响老师上课的心情,更伤害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从而影响老师的教学,更不用说学习知识了。再比如大学生宿舍一般都是4人寝室、6人寝室或者8人寝室,这既是一个公共空间也是一个私人空间,有些学生就不太注重尊重别人的隐私,随便翻看别人的抽屉、书信和日记等,还有的学生在寝室里抽烟、把音响开得很大、大声交谈等,这都是很不好的习惯,有可能会导致学生之间发生冲突。所以只有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让他们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才能更好地学习知识技能,才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情谊和同学之间的友谊。

(2)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丰富校园生活。我们经常用“十年寒窗”来形容学习是一件苦差事,但是一味地苦读早已跟不上这个时代的发展,因为这会导致学生养成孤僻的性格。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作为大学教育工作者,我们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院系和社团组织的各种活动。大学生在参与这些校园活动中锻炼自己热情、责任、求实、真诚、坚持的性格,在为学校作贡献的同时发展个人智慧、增长才干,在团结协作中带来个人成功的体验,积累人生发展的财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既丰富了自己的校园生活,也提高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3)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大学生正处于血气方刚的年龄阶段,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他们思想活跃、感情丰富,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在与人交往的时候能够产生一种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我们应该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人际交往,与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使他们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信心,帮助他们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友好、和谐、协调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和情感,通过与人沟通交流找到正确的释放渠道,避免与人冲突和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4)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养成。大学时期是一个人养成团队精神的重要阶段,良好的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是培养团队精神的前提。只有一个人善于交流沟通、理解并尊重他人,才能真正做到关心他人、互相帮助,才会显示出关心团队的主人翁责任感,并努力自觉地维护团队的集体荣誉,自觉地以团队的整体声誉为重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使团队精神成为凝聚团队中所有人的精神力量。

(5)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还有利于大学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当今的中国经过快速发展,各行各业愈加完善和开放,一个人想要取得成功,智商固然重要,但情商更加重要。只有具备善于处理组织内外关系,能够快速适应并融入环境,善于吸收和利用外界信息,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并且能够准确表达自己思想的人,才更容易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

二、注重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技巧

(1)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古人云:“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取决双方,既要自尊,又要彼此尊重。无论是在教室、寝室、校园、家庭还是社会,无论是自己的父母、亲戚、老师、朋友或是初次见面的人,我们在与之交流的时候,都应该以尊重他人为前提,只有如此我们才会赢得对方的尊重。大學生在处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时候,尤其要小心,要时刻把自己当作成年人,因为老师是这么认为,

同学也是如此,一些不成熟的行为就可能让人产生不良的感受,影响彼此的关系。同学之间朝夕相处,更应该小心谨慎,相互尊重彼此的隐私和生活习惯,相互学习,相互关心,这样才能相处融洽、共同进步。

(2)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大学是一个传播知识和文化的神圣之地,大学生更应该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在与人交往时,一方面要真诚待人,既不当面奉承人,也不在背后诽谤人,要做到肝胆相照,襟怀坦荡。另一方面,言必行,行必果,承诺事情要尽量做到,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拥戴,彼此建立深厚的友谊。和别人交往,首先要有一颗真诚的心,对别人真诚,别人肯定会对你真诚。

(3)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大学生的自尊心是非常强的,对他人的言语和行为反应非常敏感,常常会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演变成一场激烈的冲突,所以大学生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对待他人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只要一个人胸怀宽广,能够容纳他人的缺点,发起纠纷的一方也会自觉理亏和无趣。宽容克制并不是软弱、怯懦的表现。相反,它是有度量的表现,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剂,能“化干戈为玉帛”,赢得更多的朋友。

(4)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艺术和沟通技巧。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很会“说话”的人,他们一开口总会让人心情愉悦,我们都乐意与之交谈。一个很会“说话”的人,他的人际关系一定会很好。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有必要掌握语言艺术和沟通技巧。第一说话不要“刺人”,因为“说话带刺”绝对会毁掉你的人际关系。即使是对朋友出于好意的批评,带刺也会使别人很不舒服。第二说话要实在,如果你要赞美一个人,说天花乱坠一般的话,的确可以取悦别人,但是无法获得别人的尊重、关心和支持。赞美需要的不是虚伪,而是真诚。第三说话语速要慢,要表现得成熟稳重,传递最有效的信息,不要说过多废话,这样才能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

(5)开设人际关系的课程。在大学里开设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的课程是很有必要的,这不仅是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对构建和谐校园和创建和谐社会也有着积极和重要的意义。

总之,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教育的一项必要的和重要的工作,它既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我们的社会更健康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凡禹.人际交往的艺术[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11,1. 

[2]禹青华.在北大学做人[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