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28: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学方法
一、新课改实施后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现状
新课改实施后,初中数学教学收获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比如,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创造与想象的教学方法不多,传统的照本宣科教学法仍占有较大比重,学生所学知识一时难以消化,更加难以做到知识与运用的融合;学生参与机会不多,参与面窄,课堂上缺乏有意义的师生互动;教师在课堂上缺乏对学生的针对性引导,盲目照搬教材而不做符合学生实际的整合,没有对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展开科学的指导;课堂教学过分强调教师主讲,而忽略了学生在基础和能力上的差异,教与学有脱节现象等.
二、初中数学课的几种高效教学方法
(一)情境式教学法
1.以故事开篇的情境教学
人类发展史中有很多数学故事令人回味,有些甚至令人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理.在数学领域,牛顿、欧几里德、华罗庚、陈景润等著名数学家都有很多故事可以用来创设情境.比如,教师在讲《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八章“勾股定理”时,可以引入这样一个小故事:假如有外星文明存在,人类怎样才能和他们进行交流呢?华罗庚说过,勾股定理是人类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假如真的有外星文明,在接收到这个信息后,肯定会以某种方式向人类作出回应.讲完这个小故事后,学生肯定急于知道勾股定理是什么样的,这就为本章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2.以问题切入的情境教学
学生的思维能力容易在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中获得发展.比如,在设计《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2.3的“等腰三角形”一课时,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DEF有DE=DF,如果我不小心用墨水涂没了一部分,只剩下底边EF和底角∠F,有没有办法重新画出原来的等腰三角形呢?根据这个问题,学生就会画出剩下的那部分,再思考怎么重新画出来.于是出现了各种画法,判断这些画法是否正确就要用到“判定定理”,这正是本章学习的重点.至此,教师可以追问“画出来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吗”来导出课题.这样的情境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思维之门.
3.以生活为例的情境教学
数学教师设计出切合学生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来讲解,会使学生觉得很亲切,感觉数学就在身边,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4
“有理数的加减法”的教学中,10+(-4)=6怎么理解呢?教师可以这样解释“10相当于学生有10块钱,-4相当于买文具时花了4块钱,那么手里就还剩下6块钱”.同样地,教师可以出一道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解释.通过贴近生活的例子,学生更容易产生对有理数运算的感性认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探究式教学法
1.细心挖掘适合学生探究的内容
一般来说,较有规律性的知识比普通的常识性知识更适合探究;具有一定基础的后继内容比第一次碰到的不熟悉的内容更适合探究;而较强类比性的知识比零散的孤立性知识更容易探究.比如,教师在讲《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1的“多姿多彩的图形”时,对于正方体的展开图,可先让学生思考“需要多少刀才能把正方体完全剪开?剪开来的平面图都有哪些?”于是乎,学生会纷纷投入到“怎么剪”的探索中,并通过讨论、尝试、操作、思考,剪出教材上没有出现的几种展开图.这样的探究可以使学生很好地拓展知识提高能力.
2.准确把握进行探究的最佳时机
除了探究的内容,探究的时机也很关键.教师在教学时,主要把握以下几个时机:
(1)教师在创设一些适于探究的问题情境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由学生去探寻规律,发现规律.比如,对《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6.1“分式”中分式的基本性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深入探究分式性质的规律.(2)教师提出探究内容后,可让学生做大胆的猜想,再让他们通过合作探究去验证猜想是否正确.(3)在学生运用所学的概念、定理或性质进行分析、判定时,有意见分歧的,可以组织深入探究,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4)遇到一些难度大、开放性强的题目时,需要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展开深入的讨论交流.
3.善于根据学生实际循循诱导
教师要根据学生探究活动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师可为学生设计一些探究提纲来作为引导,比如,“这个知识点讲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学这个知识点?学这个知识点对我们有什么帮助?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哪些是和它有关联的?这个知识点和相似的知识点之间有什么不同和共性?”等等,通过以学生身份的思考来提高教学指导的科学性、有效性.
(三)多媒体教学法
面对教材,学生往往对其中的案例和图片缺乏兴趣,教师可以借助预先设计好的多媒体课件,以动感、有趣的图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开拓一条打开学生思维的途径.将枯燥乏味的知识点,变得形象生动,能够使学生丰富感情认识,敞开思维的空间,因为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表达其效果,可以用多媒体形式来实现.最重要的一点是多媒体教学可以引领学生激发创新欲望,积极探寻解题的方法和思路,使得课堂教学的效率大为提高.
总之,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根本目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基本平台,也是学生积累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场所.为此,教师应充分做好教学工作,科学合理地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善于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课堂的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王红燕.人教版数学教材中“思考”教学点滴[J].成才之路,2012(10):44.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如在初二上册学习轴对称这章时,光凭老师的嘴说生活中的图形的美丽,显得很苍白无力。但如果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从而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教学落到实处。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才是我们教育的根本。有些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真正实现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增设疑问,巧设悬念,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兴趣。\1.应用多媒体课堂导入更直观
1.多媒体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融为一体,快速有效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如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加法”的时候,利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动画情境(教师播放事先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大屏幕显示蜗牛爬行的过程,并提问:)一只蜗牛延着一条直线爬行,向右爬行记为正数,向左爬行记为负数(1)先向右爬了8米,再向右爬了3米,问最后爬了多少米?(2)先向右爬了8米,再向左爬了3米,问最后爬了多少米?说话音刚落,一个个手举起来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了。
2.利用多媒体可以增强课堂容量
传统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例题时,大多是抄到黑板上,得利用多媒体后就能大大的节省课堂时间。教师在课下备课时可以按照自己的授课思路做成课件。这样使得课堂从容而且充实。
3.利用多媒体能更有效的实现分层次教学
班里的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对症下药。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如布置作业量上,作业的难度系数上。传统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分层次教学布置作业较麻烦,但多媒体教学就能很轻松实现。
二、通过多媒体与数学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中的“勾股定理”是数学教学中难以突破的问题,无论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何讲解、疏导,学生都很难将知识点理解并接受,若利用多媒体技术,难以突破的重点不再是师生头痛的问题。首先,通过课件演示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接、分割形成大小正方形的过程,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演变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图形面积的转化过程中思考:怎样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边长为c的大正方形的面积?从而得出勾股定理。整个过程演示与讲解观察、操作融为一体,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勾股定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借用多媒体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不涸源泉。创新需要一些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来实现。人才的创新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创新能力是需要在后天有意进行培养的。学校作为培养各种人才的“主战场”,必须要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到学校的日常工作中去。而课堂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更应该肩负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然而,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过分注重学生的学科成绩,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视若无睹。有鉴于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刻不容缓!那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本人将在潜心学习相关教学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际,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创新能力萌生的“土壤”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心情愉悦地投入学习的重要前提。如果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在课堂上就会心情愉悦地投入学习过程中去。学生在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心情愉悦地学习知识,自然而然就会萌生出创新能力的“种子”。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无论是在课堂之内,还是在课堂之外都要主动协调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创新能力萌生的肥沃“土壤”。如,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活动必须要紧紧围绕学生这一主体展开,使学生乐此不疲地学习数学知识。因为师生关系和谐,所以学生有了新的解题方法敢于向老师直接提出;因为师生关系融洽,所以学生敢于犯“错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犯“错误”正是其在创新之路上不断探索的一种体现。
二、强烈的好奇心,创新能力产生的“火花”
强烈持久的好奇心是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如果学生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在课堂上就会全神贯注地主动投入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强烈持久的好奇心的驱使下,自觉主动地学习知识,不知不觉就会摩擦出创新能力的“火花”。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无论是在课堂之内,还是在课堂之外都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让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成为学生创新能力产生的耀眼“火花”。如,在教学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几何图形初步”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了精美的flash课件。课件向学生呈现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立体图形,有上海外滩的东方明珠电视塔,有埃及闻名中外的金字塔,有大小不同的锥形漏斗,有雕龙刻凤的柱形立柱……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立体图形触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在强烈持久的好奇心的驱使之下,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因为好奇心强烈,所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会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兴头;因为好奇心持久,所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会有“不到黄河心不死的”的劲头。强烈而持久的好奇心是学生走向创新之路的内驱力。
三、丰富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滋生的“源泉”
丰富多样的发散思维是学生轻松高效地投入学习的必备技能。如果学生有着良好的发散思维能力,学生在课堂上就会轻松惬意地投入学习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发散思维能力,轻松高效地学习知识,无形之中就会滋生出创新能力的“源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无论是在课堂之内,还是在课堂之外都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良好的发散思维能力,让良好的发散思维能力成为学生创新能力滋生的旺盛“源泉”。如,在教学九年级数学“一元二次方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设计了一道练习题目,并鼓励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例:求解x2-6x+9=(5-2x)2。公式法是最基础的解法,学生甲运用公式法进行解答:x2-6x+9=(5-2x)2;将方程转化为一般形式3x2-14x+16=0;则得到a=3,b=-14,c=16;b2-4ac=(-14)2-4×3×16=4>0……则原方程的解为:x1=2,x2=■。学生乙想:方程的左侧明显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因而可以对左侧进行改写,左右两侧都转化为完全平方式形式,通过移项可以进行因式分解,最终得出解。解法如下:x2-6x+9=(5-2x)2,左侧进行改写,得(x-3)2=(5-2x)2;移项得(x-3)2-(5-2x)2=0;因式分解得[(x-3)+(5-2x)][(x-3)-(5-2x)]=0;则有(x-3)+(5-2x)=0或(x-3)-(5-2x)=0;则原方程的解为:x1=2,x2=■。在教师设计的各种课堂教W活动之中,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学生轻松高效地学习数学知识。因为学生的发散思维丰富,所以他们会迅速地找到各种数学题目的解答方法;因为学生的发散思维多样,所以他们对于同一道数学题目会提出不同的解答方法。良好的发散思维能力是学生走向创新之路的有力推手。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还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协调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创新能力萌生的“土壤”;教师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学生强烈而持久的好奇心,让强烈而持久的好奇心成为学生创新能力产生的“火花”;教师要千方百计地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数学题目,培养学生良好的发散思维能力,让良好的发散思维能力成为学生创新能力滋生的“源泉”。诚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远不止这些。但是,无论教师采取哪种方法,最为关键的是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步具备创新能力。因为创新能力是学生在未来成为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