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麋鹿课文

麋鹿课文

时间:2023-05-30 10:28: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麋鹿课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麋鹿课文

第1篇

1、学习2-7小结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

2、指导学生课前收集麋鹿资料,课上学当小讲解员,练习抓住要点介绍麋鹿,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理念]富有情趣、突出自主、强化实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真真实实地感知麋鹿的特点习性和传奇经历。

2、让学生在了解麋鹿的的过程中,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生在学文、当解说员的过程中,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感知“麋鹿的生活天堂”

在上课之前我们随便聊聊,就给大家讲个故事好吗?这个故事发生在3000年前,相传有一天,姜子牙正在为自己的坐骑所发愁,因为别的神仙都有自己的动物坐骑了,像美丽高雅的仙鹤、凶猛有力的狮子、老虎等都被人家选了,他在想,我该选什么呢?选狗选猫?太没面子了吧,我也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大神了,应该有一种特别好的动物来做我的坐骑。找找吧,他这么张眼一望,看到了什么?

1)学生用第一节的内容来回答

2)然后指导朗读

3)看视频(看过后谈体会:你觉得这怎么样?)

二、认识麋鹿:

(过渡:你真的认识麋鹿吗?请你看看图,再看看书,然后辨认一下,哪头是麋鹿?说话要有依据。)

1、课件展示几头鹿的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和课文进行对照,寻找辨别的依据。

2、小小组交流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3、班级交流认识和体会。(课件随机展示图片)

4、最后处理“四不像”

预案:*学生每交流一个麋鹿的特点,提示学生概括。

有些特点教师需要重点强调,比如:角、尾、蹄、毛色等特征。

他们生活的环境要联系到文章的前面和资料提供的,黄海滩涂是世界上最好的适合麋鹿生活的地方。为麋鹿的回归打下伏笔。

麋鹿繁殖力低是他珍贵的一个原因。

三、帮姜子牙解说麋鹿。

1、姜子牙从人间找到了麋鹿,带回了天庭,向各位神仙夸耀它,他可以怎么说呢?请大家好好想想,然后小组同学练习一下,再举手。

2、学生练习

3、学生班级交流自己想的演说稿。(教师重点提示说清楚麋鹿独特的特征)

四、体会麋鹿的传奇经历:

麋鹿曾经是姜子牙的坐骑,但是后来它的经历却充满传奇色彩。你们是如何理解“传奇”的呢?麋鹿的命运和什么有着密切的联系呢?(或者说:麋鹿就让他在外国呆着贝,干吗要让它回来呢?)

1、你们可以先看书,有什么感想,感受,或想说些什么,先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然后再起来交流一下。

2、班级交流

3、总结:麋鹿传奇——重用、与姜子牙有关

灭绝、与国家被列强欺负有关

国外、与人们喜爱才生存下来

回归、与国家强盛有关

4、听说2008奥运会也选中麋鹿作为吉祥物,这就更体现人们对麋鹿的热爱。你们能说一下为什么专家们一致推荐麋鹿为吉祥物呢?

三、深化延伸,升华感知

1、学到现在,老师有一点还不明白,我们人类花那么多的精力与金钱保护这些动物,有什么价值呢?

2、引导学生尽可能说,然后教师补充

四、选定一个解说员的角色来想大家介绍麋鹿。

1、要求:

请你选定一个解说员的角色,向同学或者是外宾,或者是老师介绍麋鹿。(课件展示要求)可以是麋鹿的一个方面的特点,比如为什么叫“四不像”、也可以是麋鹿的外形和生活特性、也可以是麋鹿的传奇经历,也可以综合讲。

2、自己练习:

3、同桌练习:

4、班级交流

五:总结课文:热爱麋鹿,保护麋鹿,保护一切野生动物。

六:作业:把你向人们介绍的关于麋鹿的演说稿用笔写下来。

板书设计:

11麋鹿

外形奇特:四不像

角、尾巴、蹄子、毛色

生活习性:常在水中……

繁殖能力低

传奇经历:回归故土、回归自然

教学反思

第2篇

关键词:体验;网络;组织;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2-0125-01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体验”逐渐频繁出现在语文教师的口中,随后它也昂首阔步地迈入语文课堂。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虽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但我们的学生却出现了“情感缺失”现象。我所说的“情感缺失”主要指的是当学生面对一些人、事、物时,学生的认识变得短浅,他们的情感变得很冷淡,甚至是漠然。

一、网络――架起体验的桥梁

随着电脑的普及,人们的视野一下得到了拓展,许多平时只能通过电视、杂志获得的信息,现在只要坐在电脑前,敲击键盘,大量的相关资料就能如期出现在你的面前。这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带来了一屡清风,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丰富的课程资源。

如在教学《莫高窟》一文时,学生对于莫高窟知之甚少,有的甚至一无所知。本课的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但单单凭借文本以及几幅插图,是无法完成这种体验过程的。那怎么办?让学生亲自去莫高窟看看,肯定不现实。于是,我就通过网络实现了让学生和莫高窟零距离的接触。当一张张展示出形态各异的彩塑的图片,一段段展现精妙绝伦的飞天的录象,一个个触目惊心的记载着莫高窟的浩劫的数字出现在同学们的眼前,他们的情感在跳跃,他们的思维在飞扬。

二、组织――激起体验的浪花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逐渐退出了主导的地位。但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他们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有效的引导,往往能使学生由“山穷水复疑无路”转而到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教学片段:(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0册《麋鹿》)

师:请同学们读麋鹿的经历,读完后好好想想是否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它的经历?

(生读文)

师:谁来交流一下?

生:我想用颠沛流离来概括。

师:结合麋鹿的经历来谈谈为何要用上这个词语?

生:因为书中说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有麋鹿,后来被外国侵略者屠杀和掠夺,几乎绝迹,而后在英国繁殖生长,最后又回到中国,所以我用“颠沛流离”来形容。

生:我想用的词语是“漂泊不定”。我认为……

生:我想用的词语是“坎坷”……

师:刚才大家跟着作者的文字一起去感受到了麋鹿的经历,其实作者在写着段文字的时候渗透了较为丰富的感情,老师建议大家再读读,边读边想,读到这段文字时你的胸中涌动着什么情感?是高兴?是生气?是欣慰?是愤恨?

生:当我读到“麋鹿惨遭厄运,有的……”时,我感到很气愤,因为外国侵略者这样肆无忌惮地加害麋鹿,但清政府却没有阻止。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情感再次读读这段文字。(生齐读)

《麋鹿》属于介绍性的说明文,但是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说明文.在描述完麋鹿的外形后,作者又介绍了它传奇的经历。这部分内容正是让学生明白野生物种的珍贵,激发他们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的最好“凭证”。

三、生活――夯实体验的根基

真正有效的体验植根于生活。离开了具体的生活内容,再谈体验就如韩信纸上谈兵,毫无实际意义。因此,教师就要善于发现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组织学生结合实际进行有效的体验。

教学片段二:(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0册《天游峰的扫路人》)

师:同学们,哪些同学爬过山?(生举手)你爬的是什么山?谈谈爬山的感觉?

生:我爬的是安峰山。(有同学在一旁说:“这也能算山!”)

师:什么感觉?

生:很累。

师:别看安峰山不很高。但爬起来还是感到很累的。

生:我去过泰山。

师:真的?你爬上去了吗?

生:坐缆车上去的,但下山是自己走的。

师:下山轻松吗?

生:也很累。

师:同学们,爬山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今天我们要去爬天游峰,读读课文看看天游峰有什么特点?

(生读课文并划出相关语句)

师:这么高这么险的山,如果让你去爬,你会怎样?

生:我会坚持。

生:我可能会退缩。

生:我想如果有缆车,我会选择坐缆车上去。

师:可是有位老人却要每天爬一个来回,这就是负责打扫天游峰的石阶的扫路人。大家一起去认识一下他。读课文试着从老人的外貌、语言和动作中去体会老人的特点。(生读文)

第3篇

《小学教学参考杂志》2015年第十八期

(一)从说明文的文本解读中甄别有效的教学内容

1.要见树木先见森林。文章的外显结构是作者创作过程中思路的表现形式,其表达的顺序和内容的安排都是由作者的创作思路决定的。读者可以通过对文章结构的把握,揣摩作者的表达思路。说明文没有生动的故事情节,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感波澜,文章表现出来的美更趋向于严谨的逻辑。因此,只有厘清文本的基本结构,才能更好地走进文本。如,《神奇的克隆》一文,作者依照生命个体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将内容设置为克隆的定义、克隆的对象、克隆的作用、有趣的克隆四个方面。显然,这样的设置是作者精心安排的:没有精确的定义阐释,其他一切都如同空中楼阁,无从谈起;只有了解了克隆的典型案例,人们才能接受克隆的作用。在这一切基础上,课文再补充富有趣味的克隆现象,读者就会欣然接受。这样的思路安排和结构设置,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有序表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是说明文教学的重要范畴。

2.强化说明文的语言特质。与其他文体要求语言形象生动、富有灵性不同,说明文的价值在于全面细致准确地介绍事物,呈现说明事物的特点,因而其语言的特点表现为精确、规范和严谨。这对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是一种有效的途径。有些说明文在精确表达、严谨描述的基础上,为了增强说明的趣味性,还大量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读者读来趣味盎然。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中就以“孪生兄弟”“兄弟俩”来形容火星和地球的相似性,形成亲切自然的表达风格。针对这样的言语表达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体悟说明文严谨精确的表达特性,充分感受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并在两种风格的比照下丰富自我言语体系。

(二)从说明文的文体特征中遴选有效的教学策略

1.诵读品味,感受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语文教学,读是基础,更是关键。说明文的教学自然也不例外———没有读,学生就难以准确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没有读,学生更无法体验说明方法所形成的表达效果;没有读,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就更难以形成。例如,在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描写坑俑宏大时,重读了文中的数字。教师顺势引导大家体会这样朗读的好处。这是对文本表达的心领神会,是与作者、编者进行的有效对话,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比照辨析,感受语言表达的精确严谨。体悟品析文本的语言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说明文的语言表达精炼简洁,常常一字之差就会影响表达的效果,是锤炼学生语言表达的有效范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品味中进行比照辨析,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例如,《埃及的金字塔》一文在描述金字塔建造时运用了“据说”一词,这个简单的词语看似无关紧要,其实却蕴藏着作者言语表达的规范和严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剔除“据说”一词之后的感觉,两相比较,作者语言表达的匠心就能深入学生的内心。这样的教学不仅仅在于阅读方法的指导,更是对学生言语表达策略的渗透,体现积极有效的语用正能量。

3.多维练说,促进说明方法的有效迁移。听说读写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基础。说明文旨在通过严谨生动的语言介绍说明对象,故而应该“说”字当头。这就要求说明文的教学要时刻关注课文的言语形式,为学生深入有效的言语实践奠定基础。在语用视角下,我们应该结合文本的内容特点,为学生创设形式多样的历练渠道,提升“说”的效益。例如,在教学《麋鹿》的最后环节,教师围绕课文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以“介绍麋鹿”为中心,进行几种不同的训练:(1)如果你自己就是麋鹿,你会怎样介绍自己的外形;(2)如果姜子牙骑着麋鹿,遇到神仙朋友,会怎样介绍它的生活习性;(3)如果你是导游,你会怎样介绍麋鹿生存的坎坷经历?不同的视角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进行说话练习。介绍的过程其实就是对课文说明方法迁移运用的过程,这样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言语表达的储备和思维支撑。

4.及时练笔,实现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语文教学的核心不仅仅在于提升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更在于运用语言的能力。说明文对客观事物的描述说明自成一体,有着鲜明的表达特质,对学生习作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安排时间,让学生在习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语用训练,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教学《埃及的金字塔》后,教师要求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对校园中的某一建筑或者自己家乡的某一建筑物进行介绍。这样,学生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有了综合性的运用机会,实现基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的训练要求。

说明文作为教材中的一种重要文体,是学生言语表达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的重要范本。教师应该从文本解读和策略运用两大维度入手,提升说明文教学的语用效度,从而成功实现说明文教学的有效突围。

作者:刘侠 单位:江苏灌南县实验小学

第4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 教学情境 生活经验 问题 探究性学习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笔者认为努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不失为有效的途径。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中,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引导、点拨下,独立思考、研究,通过发现问题、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语文课程总目标中也提到“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文本。

1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只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多元情境化的教学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探究性因素,从教学实际出发,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创造欲望。

如在教学《麋鹿》一文时,针对学生对那些可爱的小动物都怀有关爱、好奇这一心理特点,我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麋鹿在青草地上悠闲地吃草,在小溪边愉快地玩耍、嬉戏的录像,再暗示课前已准备好的一名同学走上台来,扮演偷猎者,举枪瞄准那些可爱的麇鹿准备猎杀,又适时加一些旁白:“小麋鹿多可爱呀!我们国家现存的数量很少,可有些偷猎者整天盯着他们不放。现在就有这么一位(手指偷猎者)正准备猎杀呢!我们该怎么办?”学生纷纷上台阻止。见此情景,我又相机引导:“同学们,要想阻止那位偷猎者不再杀戮麇鹿,做好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说,怎么劝呢?课文会告诉我们。”于是学生全都积极地投入对课文的阅读之中。

通过直观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感官感受到麋鹿的可爱,再通过表演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劝阻猎杀者,如何能更有效地制止呢?学生带着保护麇鹿的强烈愿望到文中寻找答案,深刻感悟文本,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联系生活经验,探究诗歌意境

诗歌语言跳跃性大,一句诗就是一个或几个意境,学生不易理解。语文就是生活,诗歌更是生活的浓缩。下面我结合《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诗的一个教学片段谈谈我的体会。

师:同学们,面对如此美妙的大自然,你想说什么?

生1:我感到很幸福。我们生活的大自然太美了。

生2:我会感到我们的生活非常美好!

师:是呀!它用心的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使我们的——

课件出示:生活里洋溢着欢乐和温馨。(生齐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1:我们在自然生活中忘却了所有的烦恼,有的只是与鸣禽、野花联欢的快乐。

生2:我们走进自然,便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让我找回了真正的自己。

师:是呀!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快乐、温馨、幸福,甚至健康,这个大自然不愧是一一(指课题)

生:绿色的课本。

师:那这课本里的一幅又一幅美好的画卷,会不会自己送上门来?我们该如何去打开大自然这本绿色的课本呢?

生1:用眼睛去发现大自然中的美景。(板书:发现)

生2:用耳朵去倾听自然天籁般的交响曲。(板书:倾听)

生3:用鼻子去呼吸清新的空气,花草的芬芳。(板书:呼吸)

生4:深入自然,用心去感受自然的温馨。(板书:感受)

生5:还可以用一一双手去描绘,用双脚去攀登。(板书:描绘、攀登)

师:难道你不怕爬山涉水的艰辛?请读读第4节,说说你的感受、体会。

生1:打开“绿色的课本”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定有困难,有阻碍!但是我们要勇于攀登,敢于前进,就可以尽情的欣赏到美丽的风光。

生2:胜利属于坚持到底的人,“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倘若有机会亲临长城,我也绝对不会在攀登中止步的。

师:说得多好呀!正应了诗人的那句话:“无限风光在险峰”。只有勇于攀登,我们才能饱览——

生:无限的风光!

师:只有敢于前进,我们才能奔向一一

生:浩瀚的大海!

师:如此方才能显示出我们少年的一一

生:豪情和胸襟。

师:此刻,面对如此美妙的大自然,你还想说什么?

……

大自然是本无字书,课堂又何尝不是呢?虽然身在小小的教室,孩子们却从生动的诗句中不经意间体察到了“宽广的胸怀”“辽远的视野~生命的价值”,并从中获得审美愉悦,也就在这种和谐的课堂里,学生轻松打开了“语文教学的课本”,打开了大自然的课本,也打开了人生的课本。

3 设计开放问题,给足探究空间

第5篇

我们在听课时经常会说这节课上的不太生动,学生的参与性不强,互动性不高。实质上来说学生的参与性、互动性是学生创造性、发散性思维没有被充分唤醒。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我尝试着用一些方法去唤醒学生的创造性、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验语文学习中的乐趣。

一、音乐启迪

语文朗读中播放音乐可以启迪学生智慧,陶治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情趣。音乐所具有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动人心弦的节奏感,跌宕起伏的旋律感,感人肺腑的歌词,自然地流淌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师生的情感会随着音乐超越时空,飞进美妙的世术殿堂。在优美的旋律中畅想,得到了陶治。深化了课文内容情感主题的理解和认识。课堂教学实践证明,乐曲中的情趣和课文内容的融合,开启了学生的联想的闸门,培养学生创造性、发散性思维。我在教学《爱之链》时,适时地播放了音乐 《爱的奉献》,那动人的旋律,感人的歌词,歌唱家甜美的声音,一下子就把学生引入了爱的世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与主题的理解、升华。学生个个动容,传递爱心,同学之间洋溢着互相关心的真实情谊。

二、美术熏陶

小学生仍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翻开书,首先吸相他们视线的是课文中美丽插图,然后才是语言文字。根据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我在教学时总是从课文插图入手,这些优美的插图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对于理解课文内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插图美的同时,培养学生领悟语言内涵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发散性思维。《安塞腰鼓》一文插图中那火烈的舞蹈场面,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使恬静的阳光变得飞溅,使困倦的世界变得亢奋。看着图画,似乎可以听到那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隆隆、隆隆、隆隆的声音穿透纸背,好一个安塞腰鼓!看图学生就能受到安塞腰鼓热烈场面的感染,听到了那隆隆的声音,看到了那壮观的场面!在教学《草原》时,学生首先被那醉人的绿色感染了,闻到了那芳草的清香。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与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看着看着,听到了隐隐有鞭子的轻响,静静的草原变的热闹起来了,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骑着骏马,欢呼声,马啼声。学生在看图时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创造性、发散性思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一张静静的插图在他们的面前成了立体的、可动的、有声的动画,看着插图学生有好多话要说,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培养了他们敏锐的观赛力、创造力。所以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优美的美术插图鼓励学生去大胆的想象,培养他们发散思维能力,让课堂气氛变的充满生机活力。

三、制造悬念

我始终相信,只有设置一个个悬念,一个个“包袱”,才会把孩子们课堂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才会始终“牵着”学生的思维,“左右”他们的精神。无独有偶,在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的作者为了给读者留下更多的遐想,适时地在一些地方使用了一些省略号,或不再谈论,那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境界更让人想一探究竟。这些悬念中包含着深沉的情感、丰富的内容,给学生提供了广阔了创造、发散的空间,如果在教学中我们能够巧妙的设置悬念或“包袱”,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散性。利用好这些悬念与“包袱”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无限潜能。如《麋鹿》一文:“警觉的麋鹿迅即蹦跳着遁入草丛……”作者用了一个省略号,给学生留下了许多的想象,他们创造性地、发散性的想了很多内容,为什么麋鹿迅即蹦跳着遁入草丛?是麋鹿的自我保护?进一步发散性的思维到“环保”、“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层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巧抓关键

我要说的关键是指课文中出现的关键词、句,这些关键词、句在文中起着点明中心的作用,有的还能激发学生去发散想象、创造想象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课文的情感,体会文中主人公的品质,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我在教学《轮椅上的霍金》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霍金坚强的意志,我引导学生抓住“残酷”一词让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去想象霍金当时的处境,他是如何用顽强的意志去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生从中学会了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就可以达到胜利的彼岸。学生一个个争相发言,表达出自已对霍金伟大人格的赞叹,激发自已的人生目标与斗志,树立自已崇高的人生目标与理想。在后来的日记中,还有同学写道:霍金身残志坚,却能这么伟大的发现,我为什么不能,是我不够专心,以后的学习时光不能再这样虚度。有了这样的认识,可以说是弥足珍贵的,这就就是抓住关键的力量。

语文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我们如何让这个主题真正的调动起主人公精神,在课堂上表现出那种积极参与、团结合作的学习情境,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激发起学生的创造性、发散性思维,因为书本上的知识说到底是有限的,如果我们没有让学生去创造,去发散,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将是死水一片,学生的知识获得是有限的。如果我们让学生在课堂上插上创造与发散思维的翅膀,定能让学生从书本知识中领略到“唯有源头活水来”快乐。

【作者单位:丰县欢口中心小学 江苏】

第6篇

――偏离教学目标。从本质上讲,不管是预设中的生成,还是预设外的生成,都应指向教学目标,指向学生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效形成,指向学生的发展。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缺乏“点石成金”的智慧与技巧,面对课堂上随机生成的教学资源,或放任自流,或纠缠不清,使得教学越来越偏离教学目标,浪费了师生宝贵的课堂时光。

――忽视文本的价值取向。文本解读首先应当逼近最初始的意义,然而,一些教师认为,新课程应关注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于是,课堂信马由缰,任由学生体验,陷入“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无目的、无组织的状态,情感凌驾于文本之上的结果往往是解读文本时的片面与单一。

――无视学生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一方面,有些教师在一些与文本价值取向关系不大的问题上纠缠不清;另一方面,教学中不能抓住课堂对话中出现的可贵的、有价值的信息,白白让好的生成性资源从身边溜走。

――课堂沦为少数优生表演的舞台。老师虽然预留了生成的时空,但缺乏整体性的调控,课堂成了少数优秀学生表演的舞台。课堂上所谓的民主与互动,仅仅属于老师与优生,大多数学生并不在其中。

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它的生成也一定是有效的。作为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小学语文学科,有效生成应该成为朴素的教学追求。课堂上学生充分自主,真情投入;教师悉心聆听,适时点拨。师生在宽松和谐、互动合作、情趣横生的空间里展开心灵的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让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成更有效,更富有生机。

一、 精心预设:一切从儿童的角度出发

强调生成并非少数教师理解的教学设计越简单越好,甚至不用备课。相反,高效的生成对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窦桂梅说:“课堂就是战场,预设如同战前部署,而生成就如战斗的结果。要有丰硕的‘生成’成果,不敢想象可以没有充分的战前谋划。”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两者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精心预设,并非以师为本,越细越好,恨不得将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每一句话都写进教案。这样的课堂只会沦为机械、僵化,甚至让学生窒息的课堂。不难发现,我们的课堂中,还有太多的问题设计、教学环节包括教学语言、教学评价等依然站在成人的角度,缺少儿童视角。

李吉林老师说:“我,长大的儿童。”我们每一名语文教师都应该怀揣一份儿童的情怀,坚决摒弃对儿童的控制与“驯服”,把儿童作为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来交流与对话,用充满“童味”的语言激活学生的思维,想方设法对接儿童的经验,像呵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给儿童一个自由的语言学习的空间。我们的教材分析、课堂准备、教学设计、课堂练习等都应该基于儿童并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余文森说:“这种预设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学生的学习特点,反映学生从旧知到新知、从已知到未知、从经验到理论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这样的预设,应该既有针对性,又有开放性。说针对性,是指要紧扣教学目标,缜密思考,精心谋划;说开放性,是指教师应给教学活动留下足够的拓展、发挥的时空。

一位教师教学《穷人》第一自然段时,围绕“温暖而舒适”这一可能成为思维焦点的语言,精心设计了一条清晰的递升思路,引导学生拾级而上。第一层,否定“温暖而舒适”的准确性。教师设计:“大家在读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两个词语似乎用得不够恰当?”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学生深思。第二层,肯定“温暖而舒适”的准确性。引导学生丢弃已有的绝对标准而采用相对标准衡量小屋的环境。第三层,从“温暖而舒适”中体会渔家生活的艰难和贫穷。“温暖和舒适”是和幸福生活相连的,而在这里却和艰难而贫穷的生活相连了。学生在思考、想象中得到新的拓展。第四层,书面表达――“渔家的小屋能算温暖而舒适吗?”让学生的精神活动和语言因素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新的生成。

二、 鼓励质疑:培植敢想敢说的课堂文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学贵有疑,创新最初总是从怀疑开始的。创新学习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并因势利导,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之生成新的教学资源。然而,观照当下的语文课堂,可以发现少数教师仍然有很多的顾虑和担心,正如雷夫艾斯奎斯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所讲的:“大多数的教室都被一种东西控制着,那就是‘害怕’……教师怕丢脸,怕不受爱戴,怕说话没人听,怕场面失控。学生更害怕,怕挨骂,怕被羞辱,怕在同学面前出丑,怕成绩不好,面对父母的盛怒。”“害怕”的结果,是教师不敢放开,只顾自己讲,不敢让学生提问,唯恐这些提问或是质疑让课堂没法收场;学生不敢回答问题,更别说提出问题了,因为错了老师会不高兴,同学会笑话……

充满着动态生成和生命活力的课堂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想,去说,去质疑,去表达,教师所需要的是宽容、耐心、信任、鼓励和欣赏。一位教师教学《最大的麦穗》时,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大概的了解后,对他们提出要求,从不同的角度欣赏这篇文章,让学生开始独立思考,自此开始了他的引导过程。当一位同学认识到:“苏格拉底上课的地点和工具与他们不同”时又给了另一个同学灵感,这样在不自觉中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讨论、探索的课堂氛围。接着又有同学提出:“苏格拉底的教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老师对于这样挑战权威的想法并没有予以驳斥而称其精神可嘉,激发了学生向更远探索的积极性,于是又有同学指出了苏格拉底的话的矛盾之处,最后由另一位同学得出结论:“苏格拉底的弟子们不敢怀疑老师,盲目行动,最后落得两手空空。”在这样的课堂里,老师像一根红线始终引导着学生,在心灵交融的平台上构建知识,提高能力,生成思想。

三、善待错误:让课堂充满生长的力量

“课堂就是出错的地方。”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人格尚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成长过程。学生学习上的错误,不但是教师教学的立足点,也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尝试发现、创新的宝贵资源。错误往往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创生知识的生长点。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出错时,教师可以不直接给学生纠错,而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次教学《林海》,当一位学生读到文中重点句“大兴安岭这个‘岭’字,可跟秦岭的‘岭’字不大一样”时,教师意识到一个字的字序有错,意思就会差别很大,于是就运用认知错误,生成价值,体现活的动态的教学。

师:这两个词意思相同吗?

生:意思不同。“大不一样”是说差别很大,“不大一样”是说差别并不大。

师:读读课文,想想秦岭与兴安岭差别大不大?

生:它们差别很大。秦岭“云横”,而兴安岭则是“那么温柔”。

师:谁到黑板上来画画?看看各是什么样子的。(生作画)

师:(指图)一个险峻,一个温柔,看来,二者确是――

生:大不一样。

四、 节外生枝:未曾预约亦精彩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当美丽的图景出现后,教师应用自己的教育底蕴、教学智慧及时捕捉并灵活驾驭,让我们的课堂真正因生成而精彩。”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教者更应该以生为本,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随时抓住并利用“课堂意外”带来的生成资源,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深化教和学探究的兴趣,活跃课堂教学的情趣。

教学《麋鹿》(苏教版第十册),当老师朗读:“流落在国外的麋鹿大部分相继死去,只有英国贝福特公爵在私人别墅乌邦寺里饲养的8头麋鹿生长良好,并迅速繁殖……”时,一名学生在下面嘀咕:“麋鹿是被英国人掠夺去的,贝福特公爵还想把麋鹿占为己有,小人!”这时,部分学生也露出赞同的神情,老师没有忽略这一细节,于是停止朗读,请那位嘀咕的学生再说一遍,并随即引导学生讨论:“你有着敏锐的语言感悟能力,敢想敢说,那么其他同学是怎样想的呢? ”一“问”激起千层浪。在思考、讨论中,学生对贝福特公爵在麋鹿漂泊不定的生涯中担任着重要角色,让麋鹿得以迅速繁殖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而这正是本课应让学生理解的重点之一。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抓住了这一“旁逸斜出”的细节元素,巧妙点染,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 平等参与:相信野百合也有春天

课堂上,教师应坚持把平等思想渗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努力创造一个民主、和谐、自由的教学环境,使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智慧和潜力得到充分开发。不能让课堂生成成为少数优秀学生的舞台,让一部分学生成为“贵族”,另一部分学生则成为看客。教师应学会调控自己,清除偏见,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平等对待学生,甚至“偏心”地为一部分“差生”多创造一些机会,哪怕是“浪费”比较长的课堂教学时间!“就算你留恋开放在水中娇艳的水仙,别忘了寂寞山谷里野百合也有春天。”其实,差生比优秀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的关怀。在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课堂上,你经常会看到他让读得不好的学生反复朗读,直到读好为止。对这些孩子,于老师总是在耐心地等待、鼓励:“别紧张,老师相信你,一定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读好这篇课文的,是吗?”当学生通过不断的努力,把课文读得又通顺又流利时,于老师的眼里总是露出赞许的目光。新课程标准下的学生是没有优生和差生之分的,只是相对而言某个学生某方面具有优势或处于劣势。当我们面对在学习的某一方面处于劣势的学生时,要会用“显微镜”,放大他们的优点,及时地给予鼓励:一个赞赏的目光、一句亲切的话语、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及时的表扬,都会激发他们的自信,鼓起他们的勇气。

第7篇

一、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的背景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和他的学生认为,教学目标包括三个主要方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学校的中心任务之一是培养道德的、理智的、审美的、高尚的情感。由此可见,情感教育对语文教学的作用非常大。

二、小学语文教材是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实施的主要凭借

(一)小学语文是母语学习的一门基础学科,为情感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平台

小学语文的教学具有阶段性,每一阶段提出的教学目标不同。低年级的教学目标要求与中、高年级的不同,情感教育也会发生变化,如阅读教学同写作教学不一样。比如,在阅读中,要求学生不仅做到文通字顺,而且通过阅读作品,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命运,关心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和喜怒哀乐,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作文教学是使学生通过主旨确立、观点提炼、材料取舍等步骤,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加深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和理解,进而养成积极思考、善于思考的优良品质。因此,小学语文教材为情感教育的实施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特殊性,为情感教育实施的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因素

古人云:“文以载道。”作者在作品中倾注了自己的情感、意识、乃至整个心灵。语文教材中有相当数量的名家名篇,多是作者感情和心血的结晶,有些甚至是作者生命的绝唱。这些课文或显示了作者洞察人生的深刻哲理,或渗透着作者善良的人性,或表达出追求正义和真理的呐喊……其多元化的情感因素是其他学科望尘莫及的,也丰富了情感教育内容。

三、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构想

(一)设计“课本小品”表演,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中的《诚实与信任》为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白了诚实会换来别人的信任,却不明白对别人信任同样能换来对方的诚实。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请学生当演员把课文的内容再现出来,让他们自己谈一下作为事件主人公的感受。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获得情感体验,比受教师情感感染,更有利于情感体验的内化。

(二)鼓励学生以画表达心理感受,促进学生情感升华

比如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第十册中《麋鹿》一课的学习,学生对于麋鹿从中国消失没有明显的反应,这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麋鹿离开中国时的表情画出来,从而使学生意识到离开家乡的悲伤,意识到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意义。在画画的过程中,学生把不明确的情感逐步升华,形成意识。

(三)处理好师生关系,有助于情感教育在课堂中的实施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不断交流的过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完成。如果教师与学生关系僵化,或者教师有厌烦情绪,学生有逆反心理,都会降低课堂教学的质量。如果教师每天走进教室的时候,能热情地向学生打招呼,精神饱满地上课,学生受到感染,自然会主动积极地配合教师,教学效果当然会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应先注重自身情感的培养,不要把自己的个人情绪带到课堂上;教师要尊重、理解学生,多注意学生的“闪光点” ;多与学生进行交流,给学生了解自己的机会。总之,师生关系和谐,有助于课堂教学的组织,有利于完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第8篇

一件运动衫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一个小男孩去帮邻居康威老先拿鞋去修补,但是康威老先生的鞋已经不能再修了,于是小男孩用他最喜爱的一件运动衫给康威老先生换来了一对新的鞋。最后一个我们意料之外的结局出现了,就是康威老先生又用他的小狗给小男孩换来了一件印着仰着头的蓝色大角麋鹿的运动衫。两人都非常开心。

在我读这篇文章的开头时,我并没有料到会有如此的结局。我认为是小男孩与康威老先生之间推心置腹的友谊,让文章最后有这样的一个结局。也因此我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爱,互相帮助。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康威老先生叫我去帮他修鞋子。我在康威老先生家里看见了一个小男孩和自己差不多年纪的小男孩身穿一件红色的运动衫上面印着大角麋鹿。这件运动衫是作者见过中最漂亮的衣服了。我拿着康威老先生给我的钱,回到家向妈妈拿了3块钱。“我”立刻去城里。找到了那家商店。我毫不犹豫地买了那件衣服。然后拿着那双鞋子给吉特勒先生检查。然后吉特勒先生说:“不能再修了,鞋底坏了。我想着这是他最重要的东西了。如果他失去了这双鞋子的话,那他走路会不方便的呀!然后我脱下衣服走进了商店里了说明为什么要买。“我”把那件运动衫和1.45元买了这双鞋。“我”回到了康威老先家里,把皮鞋给了康威老先生。康威老先生又给了“我”一件运动衫。

“我”也买到了心爱的运动衫。可我没想到的是他们都忍痛割爱,用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为对方换来了最心爱的东西。当康威老先生看见“我”喜欢那件运动衫,他忍痛割爱用自己心爱的小狗为“我”换来了那件漂亮的运动衫。而“我”得知康威老先生得鞋已经不能再穿了的时候,“我”也忍痛割爱用自己的运动衫为康威老先生换来了一双新鞋。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让我们一起向他们学习吧!

第9篇

一、教材说明

这篇略读课文通过“我”买运动衫、买鞋及康威先生用小狗给“我”换运动衫过程的描写,体现了“我”与康威先生之间的真诚与友谊,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

这篇课文以“我”帮助康威先生在城里修鞋为起因,写了“我”喜欢小男孩的运动衫,按样子买了一件运动衫。当康威先生的鞋不能再修的时候,“我”就用“运动衫”和康威先生的一元四角五分钱给康威先生买了一双皮鞋。当我把皮鞋送给康威先生的时候,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原来康威先生见我喜欢这件运动衫,就用小狗换了小男孩的运动衫给我。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处于小学的高年级,处于个人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已经具有较高的独立思考能力。学习本课有助于他们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友谊,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能力目标: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情感与态度: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友谊,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四、教学理念

善于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情景教育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教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的专业优势实现:

1.使学生由依赖书本学习变为利用资源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2.使学生由依靠老师学习转为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1.教师出示阅读提示,学生自学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

“我”的一件漂亮的运动衫,得而复失,失而复得,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请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再重点读读课文中有关“我”对运动衫的喜爱和购买过程的描写,想一想这样写的好处;你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料到故事的结局了吗?

2.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课文朗读)

(1)思考问题,抓住提示中“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八个字,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师建议学生在默读时画出有关语句。

(学生回答后,出示句子)

第一次“得”:到了城里,我先到小男孩告诉我的那家大商店,找到挂着那种运动衫的柜台,毫不犹豫地用三块钱买了一件,一出商店我就穿上了,心里充满了自豪。

“失”去运动衫:我用这件运动衫再加上一元四角五分买下这双鞋,可以吗?我把那件骄傲的仰着头的大角麋鹿运动衫放在柜台上,抱着鞋盒走出商店。

第二次“得”:他站起身,从枕头下面拿出一件印着仰着头的大角麋鹿红色运动衫。

(2)给文章划分段落:

(出示划分段落)

得到(1~8)失去(9~18)得到(19~27)。

(3)按照提示,用你自己的话简要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记叙“我”买一件漂亮的运动衫,但想到了邻居老先生的一双不能再补的破鞋,决定用运动衫去换上一双新鞋送给老先生,最后老先生又送给“我”一件运动衫的事。)

3.事情的结局与你想的有什么不同?你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料到故事的结局了吗?

(出示问题,思考讨论)

(1)“我”喜欢上了一件什么样的运动衫?

(2)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体现出“我”对运动衫的喜爱?

(3)“我”的运动衫为什么会得而复失呢?

(4)“我”的运动衫为什么会失而复得呢?

(5)从“我”的运动衫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6)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的真情。

小结:我们从这个出人意料的结局中不仅产生了新奇感,而且为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谊而深感震撼。

4.朗读指导:文章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你能有感情地读一读吗?

(出示课文动画)

5.思考的问题:课文用了不少的笔墨写了“我”对运动衫的喜爱和购买过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教师总结。

(出示课文诵读)

课文通过“我”买运动衫、买鞋及康威先生用小狗给“我”换运动衫过程的描写,体现了“我”与康威先生之间的真诚与友谊,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

六、教学过程分析

通过学习这篇略读课文,继续培养学生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的能力,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友谊,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为了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解决教学重难点,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师生互动活动:

1.教师出示阅读提示,学生自学课文。

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引导。

对于教学的难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提问:事情的结局与你想的有什么不同?思考这个问题的意义在于增强文章对学生的冲击力,让学生从这个出人意料的结局中不仅产生新奇感,而且为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谊而深感震撼。目的是进一步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心中有他人,关爱他人的品格是高尚的。

第10篇

一、多变的体验者

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必须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也就是解读教材的过程。只有教师用心去感受、理解文本的价值意义,正确把握文本的人文精神,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教学时才能以真情感动学生。

1.变换角色,与文本对话

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阅读。抛去教师的角色,不考虑任何要求,投入其中,感受文本的语言美、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以一颗真诚的心与作者对话,产生共鸣,这样才会被文中的人物、事件、情景和语言所感动。

2.换位思考,与文本对话

以学生的视角去阅读。把自己当作学生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

3.恢复本位,与文本对话

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去阅读。通过品读、梳理文本的思路或特点,确定教学对话的切入点,理出对话连接点。

二、平等的参与者

教师必须成为教学的参与者,师生共同学习、平等交流,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久而久之,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1.在倾听和交流中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倾听、交流。

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是架起师生之间真诚的心桥。比如在上《詹天佑》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结合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学习感受,请为这条京张铁路再起一个名字。”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智慧路,因为这条铁路凝结着詹天佑的无穷智慧。”我立即评价道:“你也很有智慧。”有的说:“争气路,因为这条铁路的修建成功给了帝国主义一个有力的回击,给中国人争了一口气。”我又评价道:“是让帝国主义不敢小看中国的一条路,真解气。”有的说:“第一路,因为这条铁路是完全由中国的工程师修建成功的第一条铁路,作为中国人,我们感到很自豪,很骄傲。”我激动的评价道:“真是长了我们中国人的志气。”由于我在用心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所以对每一位的发言都给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

2.与学生一起分享感情与认识

分享是双向的沟通、彼此的给予、共同的拥有。比如在教学《轮椅上的霍金》一课时,我在一边指导学生观看霍金用语音合成器和别人交流的视频,一边让学生选出最打动自己心弦的一段来读给大家听,同时谈谈自己学习这段的感受。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霍金身体残缺,还做出了这么大的成绩,真是太顽强了,太了不起了;有的说霍金对待生活非常乐观,积极向上,就是这样良好的心态,使病魔在他面前也只能低头;有的说霍金很聪明,对科学有着不断探索的精神;有的说霍金淡泊名利……每个同学都从同伴那里获得了新鲜的体验,受同学的启发后更加丰富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在人文内涵熏陶和感染下,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老师也与学生们融为一体,从学生那里也获得了情感的满足和精神的愉悦。

3.与学生一起寻找真理,让学生的智慧发展到最大值

新课程要求教师与学生合作与沟通、共同构建、推进、生成课程。相互提供支持、启迪灵感,共享智慧。在教学《麋鹿》中,师生共同探讨如何劝说“盗猎者”,同时假如用自己的笔能用那些什么办法来帮助麋鹿?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没有限制学生的思路,而是让学生自己叙述自己准备用什么方法来写?讲哪些道理?师生在平等的对话中,边说边总结出好多种写作文体:书信、倡议书、公益广告……学生知识的获得、知识的提高都是在师生、学生和学生的交往中完成的,这无疑体现了多姿多彩的生命活力,与此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的尊重,也正是这种尊重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使老师真正成为一个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使学生的智慧发展到最大值。

三、尊重的知情者

第11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课文介绍的12种动物的名称,学会“狮、猴、猩”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韵文。

3.对照插图,认识12种动物。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对于森林动物园来说,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因为那里将要举行森林动物运动会,有许多动物要报名参加不同项目的竞赛。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运动员们的风采。

(评析:创设森林动物园开运动会的情境,使学生一开始就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让学习变成一件乐事。)

二、认真看图,初步了解

1.(出示挂图)看!参加运动会的动物真多呀!你都认识谁啊?看谁说的动物名称多。

2.用“这幅图上有( ),有( ),还有( )”的句式。指名学生说,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动物名称把相应的动物词语卡片贴在黑板上。

3.大家说得真好,想认识这些动物的名称怎么写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识字6》。(板书课题并齐读。)

(评析:教材中的插图是韵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充分运用图画,强化了词语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带学生进入了图文描绘的意境,并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初读韵文

1.学生自由读韵文。要求:读准动物的名称;碰到不会读的字词做上记号,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开火车”读。

(2)学生交流:你觉得还有哪些词的读音容易读错,需要注意什么?

(3)再次齐读黑板上的词语。

3.今天认识的12种动物,或威武勇猛,或美丽漂亮,或活泼机灵,或憨厚可爱,请按特点分类说一说各有哪些动物。(依据学生所说,归类板书。)

4.说话训练:“大森林里的动物真多啊!有________的________,有________的________,还有______的________。”(指名说,同桌互说。)

5.同学们多读几遍课文(“词串”)。(自由读,同桌读、轮读、齐读。)

6.朗读中你有什么发现?(12种动物排成四组,每组最后一字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好听。这就是汉语的音韵美。)

(评析:此环节以多读巩固识记,并引导学生发现韵文的押韵美,从而感受汉语的音韵美。)

四、教学生字“狮、猴、猩”

1.同学们读了多遍课文,认识了12种动物,它们的名称也会读了。现在来学习“狮、猴、猩”这3个生字。

2.注意观察这3个生字有什么共同之处?(都是形声字,带“反犬旁”,这样的字和动物有关。)

3.识记字形。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几个字的字形?

4.书空生字,注意“猴”的笔顺。

5.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看一看怎样安排才能把字写漂亮。

6.教师讲解并范写。

7.学生描红、临写,教师指导。

8.作业展示,评价。

(评析:引导学生发现“狮、猴、猩”3个生字的共同之处,进而引申到带“反犬旁”的字和动物有关。识记字形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总结方法。)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鹿、斑、袋”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韵文。

3.了解12种动物,培养喜爱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的情感。

一、复习导入

1.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森林动物们要举办运动会,还记得有哪些动物参加吗?(出示挂图)打开书本,一起读一读它们的名字。

2.听写“狮、猴、猩”。

(评析:“狮、猴、猩”3个生字的写法是上节课的难点,所以在复习巩固的环节中突出了这项内容。)

二、合作交流,认识动物

1.过渡:运动会马上就要开始了,动物们陆续登场了。首先上场的是谁呢?

2.(出示第一组词串)你了解这一组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吗?(合作学习;全班交流。)

指导朗读:谁能读出这些动物的特点?边读边想象这些动物的样子。

3.过渡:看到了第一组力大无穷的大力士们,第二组出场的是谁呢?(出示第二组词串)小朋友们一定对这些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有所了解。请起来说一说。(教师相机补充:仙鹤、孔雀、鹦鹉都是鸟类,它们长得都很漂亮。仙鹤素有仙人旅伴之称,不光体形美而且姿态美;孔雀的羽毛绚丽无比;鹦鹉不光长相漂亮,而且善学说话。)

指导朗读:看到这些动物,你有什么感受?边读边想象这些动物的样子、特点,读出你的感受。

4.过渡:看到了第一组力大无穷的大力士们,又看到了第二组漂亮的鸟儿们,接下来出场的两组选手分别会是谁?根据你们搜集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你们对这两组动物的了解。(教师相机补充介绍:猴子聪明、机灵,善于爬树、攀缘;猩猩虽然身体庞大,但也非常聪明,善于攀缘、爬树;成年麋鹿体长2米,毛淡褐色,背部色浓,雄的有角,尾长,一般认为它的角似鹿非鹿,头似马非马,身似驴非驴,蹄似牛非牛,故又名“四不像”,性温顺,以植物为食,麋鹿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斑马为非洲特产动物,体有黑白镶嵌斑纹,群栖;棕熊俗名为马熊,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正处于濒危阶段,主要栖息在山区的森林带,而且多在针叶林或针叶阔叶混交林中,致危因素主要是栖息地被破坏,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作为食物被捕猎,作为害兽被捕猎;袋鼠是哺乳动物,前肢短小,后肢粗大,善于跳跃,尾巴又粗又大,能支持身体,雌的腹部有皮质的育儿袋,故名“袋鼠”,吃青草、野菜等,产于大洋洲,是世界上跳得最远的哺乳动物。)

指导朗读:你喜欢它们吗?边读边想象这些动物的样子、特点,读出你的情感。

5.为动物设计运动项目。

大家先想一想运动会上的比赛项目一般都有哪些(田径、游泳、体操、举重、摔跤等),再为这些动物设计各自适合的项目。

(评析:利用收集的资料介绍动物,一方面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促使学生把课前搜集的资料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用语言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动物的特点,努力读出词语的情感和韵味。)

三、回归整体,全文诵读

1.刚才这些动物参加了非常有趣的运动会,这些动物(看教科书或板书)是:

(引读)威武勇猛的:(学生接读第一行词串。)

(引读)漂亮美丽的:(学生接读第二行词串。)

(引读)机灵活泼的:(学生接读第三行词串。)

(引读)憨厚可爱的:(学生接读第四行词串。)

2.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诵读韵文,感受押韵。

3.背诵韵文。(指名背,齐背。)

(评析:二年级的学生学习的特点是接受快,遗忘也快。这里通过介绍动物特点的引读和反复诵读,旨在加深学生对生字词的印象,巩固识字成果。另外,安排学生在课堂上背诵,可提高背诵的效率,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课件出示图片)动物们在运动会上自由自在,多开心啊。但在现实生活中它们却受到来自人类的各种威胁。一些不法狩猎队在大肆非法猎杀野生动物,据统计,有110多种兽类和139种鸟类已从地球上消失,现在还有数百种野生动物面临绝种的危险,如不加以保护,可能会灭绝。

2.同学们,看到上面的图片资料,你最想说什么,做什么?

3.小结:现在,世界各国不断加入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队伍中来,走近野生动物,热爱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是保护地球大家庭,保护我们自己。让我们和野生动物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朗读韵文,表达我们对动物的喜爱。

(评析: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这一环节,为学生创设了语言表达的情境,且有效渗透了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五、教学生字“鹿、斑、袋”

1.要向周围的人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我们就必须会写它们的名称,下面我们就来写三种可爱动物的名称。

2.识记字形: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3.书空“鹿”字;形近字“班”与“斑”比较,识记“斑”。

4.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说说怎样安排才能把字写漂亮。

5.教师讲解并范写。

6.学生描红、临写,教师指导。

7.作业展示,评价。

(点评: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应扎扎实实地落实识字教学的目标。)

作者单位

第12篇

一、以“有字书”为通道,激活灵感

只有创造式的阅读才能使“有字书”成为激活学生写作灵感的绿色通道。

1.适当补白

出于表达中心的需要,教材中有些地方的叙述比较简略,有的形成空白,教师可以抓住这些简略处进行补白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突现思想,显化情感。如教学了《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让学生补充“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摘下军帽……”中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学习了《牛郎织女》一文后,让学生想象牛郎织女一年一度在鹊桥上见面的情景。而更多的时候,我是让学生自行选择表达的角度,写自己的阅读体会。因为学生本身是阅读的主体,他们的生活阅历、审美趣味、性格爱好的千差万别,直接造成了感悟理解的千差万别、多姿多彩。这样的补白很容易让学生的思想开出奇丽的花朵。

如教学了《秦兵马俑》一文后,我让学生任意选择一个对象写写自己最想表达的感受。学生或赞美古代劳动人民精湛的技艺,或对当时劳动人民所付出的辛劳表示深切的同情,或严词谴责秦始皇的残暴,或一分为二地对秦始皇在历史上留下的诸如兵马俑之类的奇迹进行客观评价,还有的则向游客介绍了这奇迹背后的故事,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远比我要告诉他们的丰富、深刻、新鲜。这样的训练,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观点不限,学生尽可有感而发,又可随时随课地练。

2.融汇技法

名家名篇的写作技巧,可取之处是很多的。通篇效仿,学生很难做到,可择其精华,学以致用。(1)平移借鉴。《牛郎织女》一文中围绕“牛郎照看那头老牛很周到”进行了具体描写,教学中先让学生以“老牛跟牛郎最亲密,最能理解牛郎的心意”为内容说话,再以自拟的话题仿写一段话。这样既能学习语言,又能拓展思维。《秦兵马俑》以过渡句联系上下文内容,让学生也写一句过渡句,并补充其他段落,从中学会过渡句承上启下的用法。(2)融汇总结。如学习了不同的写人课文后,把课文中对不同人物的描写方法归纳出来,体会不同的写法及展示的不同的人物性格: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孔子充满智慧,和蔼可亲,对弟子循循善诱;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学生进行细致比较之后,不但能更深刻地理解人物,更会主动地运用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进行细致刻画的方法。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有了凭借,历练才有着落。”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放学生到课外阅读的大海中遨游,还愁不会出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局面吗?

二、用“无字书”作桥梁,引进活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社会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用这本无字书作为桥梁,引进生活的“活水”,可为学生的作文注入活力,进一步拓展作文题材,使作文题材变死为活,变空为实。

1.从生活中借鉴,创新习作形式

比如生活中到处可见各式各样的广告,可把这样的形式运用到练笔中。教学游记课文时,不妨让大家都来当一回广告策划,给这些景点做个宣传,写写广告语。因为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广告比较多,这样的形式又比较新颖,学生兴趣浓厚,能写出不少耐人寻味、朗朗上口的广告词。学习了一些写人的文章后,联系看过的《感动中国》的颁奖节目,可让学生为巴金、钱学森、詹天佑等名人写写颁奖辞。学习了《麋鹿》《安塞腰鼓》等课文后,可借鉴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名片,请学生为它们设计一张别致的名片。

2.在生活中体验,引感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