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28: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于谦的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今天我读了古诗<石灰吟>.
这首诗的诗句是: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明朝诗人于谦作的一首诗.诗人托物言志,通过赞美石灰,来表达自己以天下为己任,为了社稷不惜"粉身碎骨"的坚强意志和决心.此诗有坚定不屈的笔意.
石灰看似寻常,却蕴藏着不畏艰险,不怕磨难的高尚品格.于谦确实以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实践了自己的伟大志向.盖棺论定,于谦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的事迹惊天地,泣鬼神,为后世留下了一个浩然正气!
我最喜欢的一首诗2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古至今,我国涌现出无数伟大的是大诗人: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响亮的名字早已深深地刻在诗歌的历史名碑上。他们的作品,更是被后人千古传诵。我最喜爱的,是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
这首诗是明代名臣,民族英雄于谦之作。诗的全文是这样的: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碎骨粉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碎骨粉身全不怕”极形象地写出了石灰石烧成石灰的过程,而“全不怕”又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而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这首诗是一首借物言志的诗。句句都在写石灰,而实际上却句句在写人。前两句就石灰的特征说人,“若等闲”三个字,抒发了作者在困难面前的大无畏精神。末句表现了丹心照汗青的高风亮节。作者用这寥寥数十字,就深刻地反映了忠心报国的高贵品质,为人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当我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时,心中热血澎湃,被这种豪迈气概所深深吸引。“千锤万击”、“烈火焚烧若等闲”、“碎骨粉身”这些词汇语句映入我眼帘时,我心中感受到的是无所畏惧的精神和豪迈不已的气概。
作者于谦身为明代大臣,以身作则,精忠报国,清白做人。他以这首大气的七言绝句比喻自身,其语言明白,内涵深刻,其人与诗,永垂不朽。这首诗表达的正是:做人要像石灰一样坚贞不屈,即使“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碎骨粉身”都无所畏惧,只为留下清白在人间。这也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高估品质:要清白做人。
这就是我最喜爱的一首诗——《石灰吟》。
在报上我又看到了普希金的伟大诗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在阴霾的日子,反复吟咏,它给我激励,让我鼓起冲破阴去的勇气。那句名言: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阴郁的日子需要镇静/相信吧/那愉快的日子即将来临。永远永远打动着我。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苦中有甜,笑中有泪的。甜时并不为人知觉,以为理所当然;而苦时,却要哭天抢地,怨气冲天。你看,面对折
你看,面对折磨,有些人沮丧悲观,心灰意懒。于是,他们永远也尝不到生活的甜美了。而那些知难而进的人,穿越了生活的盘丝洞,尝到了苦中有乐队滋味儿!所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捉弄了你,不要放弃,读读普希金的诗吧!它会给你力量,帮你摆痛苦,给你希望。
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的优秀子孙,他们忍受着命运的捉弄,有的受着胯下之辱,有的受着煎熬之苦,但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追求。民族英雄于谦就是这样一个人。当瓦刺军人侵明帝国,直逼明五朝的就京城时,他愤然而起,带领部队奋力抗击,并以非凡气概击败了瓦刺军,立下了大功。但是,凯旋的他却受到了奸臣的暗算。那个昏君听信谗言,使于谦蒙受了不白之冤。这对他来说,是十分痛苦的,一连好几个晚上他都没有好好入睡。他反复思考着,该怎么办呢?最后,他想明白了,他奋笔写下了名传千古的《石灰吟》,以表达自己的心志。“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铿锵有力的七方绝句,曾经激励过许许多多的有志之士,今天的我们更应该发扬前辈的精神。当遇到挫折时,读读普希金的这句名言,鼓气战胜挫折的勇气,向着新生活前进。我相信:真正的人生,将属于为明天而奋斗的战士。
一、一样的“渡头”,不一样的故事
我们来看这样几首诗歌:
1.南北朝民歌《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西桨桥头渡……
2.唐代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 唯有幽人独来去。
3.宋朝陆放翁的《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4.明朝袁宏道的《横塘渡》
横塘渡,临水步。郎西来,妾东去。妾非倡家女,红楼大姓妇。吹花误唾郎,感郎千金顾。妾家住虹桥,朱门十字路。
认取辛夷花,莫过杨梅树
在以上这几首诗歌中,“渡”都是“摆渡口、渡头”的意思。只是《西洲曲》的渡口既遥远又美丽又凄凉;孟浩然的渡口虽很热闹却不是停留之地;陆放翁的渡口是战场,是诗人的理想之地,有着威武雄壮的军容,读来气势磅礴,激动人心;袁宏道的渡口有美丽的爱情。渡头还是那渡头,只是承载着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代演绎着不同的故事。
二、一样的“渡河”,不一样的心情
在古典诗词中,“渡”字用的更为普遍的义项还是“渡河”。如:
1.唐代刘皂的《渡桑乾》(又名《旅次朔方》)
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2.明代高启的《寻胡隐者》
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
3.明代于谦的《岳忠武王祠》
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黄叶古祠寒雨积,清山荒冢白云多。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
当然,同样的渡河,心情却是不同的。刘皂渡河就很无奈,很凄凉,因为越渡河离家乡越远,而他又是多么的想要回家;高启渡河就很愉悦,虽然路途上也很辛苦,但一路上还有春风相伴,繁花相送,不知不觉就到了自己所想要到的隐者之地;于谦写的渡河却充满了苍凉、悲愤,因为河那边是朝廷失守后新迁的都城,新的都城旧的朝廷,仍然不思收复河山,只图享乐。这说明,渡河之后的目的地决定着诗人们的心情。
三、一样的“渡”――“由此达彼”,不一样的诗境
用的最妙的还是根据引申义“由此达彼”所化出的诗句,这些诗句营造了不同的意境。
1.春之境
唐代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此诗有“渡”的颔联写物候新。清晨太阳从海面升起,云气在朝阳的照耀下,霞光灿烂,绚丽多彩;早春的江南梅花在枝头绽放,这春意由江南渐渐移到江北,杨柳已经抽出新芽,染上了迷人的春色。
这里虽也是渡河,但是对象却是不能渡河之物。为什么梅柳也能渡河呢?因为这里的“渡”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梅柳当作有生命的能移动的物体,作者的故乡在初春正月尚是残冻未消,而故乡的梅柳等花木渡过了长江之后似乎也染上了江南春的光华与水色,梅花缤纷,柳叶飘飘,春光明媚,鸟语花香。这里化静为动,把原本不易觉察的物候的迁移,贴切传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仿佛感受到春天的脉搏和动感,把平常的境界转化为令人惊讶的新境界。
和这种用法相似的还有李颀的《古塞下曲》:行人朝走马,直指蓟城傍。蓟城通漠北,万里别吾乡。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战场。军书发上郡,春色渡河阳。
“阳”,山南水北为阳。“河阳”即河之北。“春色渡河阳”,简单地说就是春天从河之南来到了河之北,似乎一夜之间,黄河之北就成了草长莺飞、绿树红花的春天的美好画面。多么神奇啊!
2.秋之境
同是诗人李颀还有这样一首诗《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首联“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中,作者用表示具体动作的“渡”字来形容秋之神是怎样悄悄地从河的北岸来到河之南岸的。春天是从河之南悄悄到河之北的,秋天是从河之北悄悄到河之南的。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王昌龄的《塞上曲》: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遥见胡地猎,鞲马宿严霜。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
隋代卢思道的《从军行》中也有“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这样的诗句。在这些诗中,一个“渡”字,似乎让我们看到满地白霜、草木枯黄黄叶纷飞的一派萧瑟的秋天之景。
综上所述,不论春之境还是秋之境,诗人们都喜欢用“渡”字来表现节候的变化,这样用有什么妙处呢?
(1)把抽象的节候拟人化、形象化;
(2)避俗就新,比较新颖,独特,更有表现力,体现诗歌语言的原创性;
(3)有想象、联想功能。
正因为有这样的妙处,所以诗人们才对“渡”字青睐有加啊。
四、别具一格的意义:划船
感恩自卑拥抱自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总是风雨无阻,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些大风大浪来自当自己前进的道路,千万不要因为那小小的自卑,而放弃自己前进的目标,停滞不前,丧失了自信心。
自信,虽不是一支悦耳的歌,那般动听,令人陶醉,也不是一首飘逸的诗,令人回味无穷,可它却有着一股冲天的力量,如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如果说自卑是红灯,阻挡我们前进的目标,那么自信就是绿灯,为我们前进的成长之路保障绿色畅通!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一携着一份自信,一份执着,终于有了滴水穿石的奇迹,有时候,创造奇迹的不一定是天才,而是拥有自信的平凡之人。相反,自信是正义的,而正义的背后总会有黑暗和邪恶,那股强大又黑暗的旋风即是自卑。
自卑似那乌云,但自信总比自卑略胜一筹,拥有了自信就好像“拨开云雾见太阳”那样敞亮,拥有着无限的光明和力量。虽然自卑是邪恶的,给我们带来种种不利,重重困难和挫折,但我们还是要感恩于它,因为它为我们拥抱自信创造了至高无上的条件。
鲁迅说,一定要有自信的勇气,才会有工作的勇气。
人生路上,难免坎坷险阻急流险滩。如果困难是一座山,你躺在山下哀号,那么山高不可攀,因为你仰视它。无须顾盼,只要踏踏实实地登山。一路上,有流泉飞瀑、虫鸣鸟唱为你伴奏;有翠树红花、紫岚白云与你同行。人生如斯,不亦快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该是何等的自信豪迈!面对山路蜿蜒,崎岖跌宕,又有何惧?路是人走出来的,踏平坎坷成大道,人生会有几条越不过的沟坎几道爬不上的坡?
世界科学领域本来应该有用的牛顿。爱迪生,达尔文和爱因斯坦,世界文坛本应该有用的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然而许许多多本可以成为杰出人才,叱咤风云的人都被埋没了!被什么埋没了?自卑!
因为自卑,就没有勇气选择目标,因为自卑,就没有信心迎接困难,因为自卑便失去快乐,失去欢笑,失去一切!毫不夸张的说自卑就是自我埋没,自我扼杀,自我毁灭!如果想要写下那无悔的青春,如果想要谱写快乐的诗歌,想要摆脱自卑的困扰,那就抬起头来,仰望那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充满着无限的希望,扬起嘴角,把那些不愉快的音符统统抛掉,拥抱自信,找到那份坚强的感觉。
自卑不等于谦虚,自信也不等于骄傲!拥有自信就等于拥有希望,拥有自信就等于拥有金色的梦想,拥有自信,才会接近成功的彼岸,才能看到胜利的曙光!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一种自信,豪迈且气势磅礴。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是一种自信,果敢而执着。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一种自信,淡泊而从容。
敬爱的老师:
您好!
那洁白的粉笔之魂,从您的手上飘飘洒洒,落在您那笔挺的衣服上;落在您那乌黑的头发上,点缀出梨花般的诗意。我愿献上一首歌,一首粉笔屑的歌,来表达我对您的敬意。想着想着,往事历历在目······
课堂上,您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课内外的知识,为我们打开了探索知识的心窗。您认真地教我们古文;教我们诗词;教我们儿歌,告诉我们一些有趣的事。当我看到于谦的著名诗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时,眼前出现的不是石灰,而是随风飘扬的粉笔灰。
有一次下课,您带着浑身的粉笔灰走出教室,这时,一些“调皮鬼”轻轻哼起了歌:“我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本领强······哎呀我的小鼻子,变了变了样。”周围一片哄笑,我却没笑:这沾满您全身的粉笔灰,就像一枚枚徽章。
还有一次,您在讲台上擦黑板,粉笔灰在您身旁飞舞,您擦完黑板转身过来讲课,我们一看您哈哈大笑。原来,粉笔灰到了您的脸上,看起来像一个小丑,颇好笑。我凝望着飞舞的粉笔屑,觉得那不是粉笔屑,而是您洒出的关爱之花、智慧之花、希望之花。
啊!老师,您是部人生教科书,让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到了做人的道理,让我们懂得了很多很多······
啊!老师,您是铸就灵魂的工程师,为升华我们的灵魂而不断的努力,让我们明事理、辨是非,懂得什么是爱心,学会如何去感恩。
我愿献上一首歌,一首粉笔屑的歌,从心底,从灵魂深处······
祝您身体健康!
2013年4月18日
【关键词】诗歌 情感 品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6-0086-01
诗歌思想情感的品味是中考的重要内容,由于初中学生的语文功底欠缺,这方面的失分比较严重。因此,作为初中语文老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要教学生品味诗歌情感的方法。近年来,对诗歌情感品味的考查,仍从诗歌的内在情感特点这个角度命题,综观各地方的中考诗歌考查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在此谈谈对各种类型诗歌是如何进行情感品味的。
一 送别朋友诗
这方面的诗歌,有的是表达作者依依惜别或对朋友思念之情的,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达了李白送别朋友时无限依恋的情感;有的以叮咛、称颂、劝慰勉励朋友为主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都表达出对朋友的留恋、祝福与关切,使人不难想象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二 山水田园诗
以描写人、景、物为主的诗歌,景中寄寓着作者的情感。这方面的诗歌以陶渊明、王维、谢灵运、孟浩然为代表。山水田园的诗歌,寄寓的情感常常较复杂,但描绘山川美景,钟情于山水,抒发其对宁静、自由、平和、隐逸生活的向往的诗歌较多。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既表达了诗人罢相后对世事的淡泊心情,又暗含了对湖阴先生隐居生活的羡慕之意;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描绘出了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抒发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依恋;陶渊明的《饮酒》,此诗通过结庐人境、心远地偏、采菊见山、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的叙写,反映了诗人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与悠然自得的心境。又如,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情厚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风度。
三 征战边塞诗
这方面的诗歌,有的是描写诗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报效祖国的激情,如杨炯的《从军行》描写了一个书生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部过程,表现了知识分子立功边陲的豪情壮志与慷慨雄壮;有的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这些诗歌抒写了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如范仲淹的《渔家傲》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从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有的将自己的某种情感融入到中原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如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抒发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深切同情,委婉地批评了朝廷对他们的冷漠。再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还表现了诗人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诗歌中。
四 咏史怀古诗
这方面的诗歌多数是对古人的凭吊,也有抒发诗人对古今的变化以及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以对比手法表现了现在的衰落情景,抒发了诗人的无限感慨;或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地贪图享乐,过度奢侈或穷兵黩武,以免重蹈覆辙,如杜甫的《泊秦淮》;表达自己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独特的见解,如杜牧的《赤壁》;或感慨身世,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五 咏物言志诗
这方面的诗歌一般以所咏之物为题,有时候加上一个“咏”字。大多借物或借景来表达自己的远大志向与高尚品质。如杜甫的《春夜喜雨》赋予了春雨无私润物、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好品格,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情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质。又如,于谦的《石灰吟》即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情感。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泊秦淮》作者是杜甫,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对于典故的理解是理解本诗情感的关键,“花”是指陈后主曾做的一首《玉树花》,本诗作者借陈后主因追求荒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吸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那么,这首诗的情感,就是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一般来说,诗歌情感分析题的解题模式为:抒发 的思想感情;反映了 的社会现实;表现 的情趣;寄托 (爱慕、惆怅、苦闷等)的情怀;表达 的追求;流露 的倾向;发出 的感慨;袒露 心迹;造就 的情致等。
参考文献
一、赏诗中之画
坡论唐朝大诗人兼画家王维(摩诘)的《蓝田烟雨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画外意,待诗来传,才能圆满,诗里具有画所写的形态,才能形象化、具体化,不致于太抽象。如骆宾王的《咏鹅》,就是一幅白鹅戏水而歌的图画;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那是夏日小池即景;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一幅柔媚的垂柳图;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又是一幅色彩绚丽的暮江图。构成图画最主要的要素是线条和颜色,因此,古诗赏析的第一步就是感受诗中的色彩。“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句中,“黄、翠、白、青”等四种颜色的对比,就表露出明朗、纯洁、活泼、轻盈、淡泊的色彩意境;“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中枫林中那大片大片铺天盖地的红,不禁让人感觉到暖意融融;“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红绿蓝三种高调色彩对比,给人一种色彩强烈、刺激、冲突的视觉感受。类似的诗句还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自古以来红色配绿色是中国人极为喜爱的色彩,这也是一种民族审美心理的流露。如果说,艳阳高照下的美景是油画般的浓墨重彩,那么风风雨雨却是造成间隔化的好条件,一片烟水迷离的景象是水墨一样的山水画意。如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苏轼的“山色空蒙雨亦奇”,刘长卿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即便是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也因为这“斜风细雨”染上了一层朦胧的水意。值得注意的是,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诗人从一个小房间通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也就是从一门一窗体会到无限的空间、时间。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从诗中纷繁变幻的景物中摄取最生动、最鲜明的画面,再现古诗词的绘画美,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中理解古诗词的寓意,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二、感诗中之情
古语有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没有情感的诗不成诗歌。中国的诗歌中包容有各式各样的情感:壮志难筹是“拔剑倚柱心茫然”,建功立业是“不破楼兰终不还”,忧国之恨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选编的古诗词中一大部分是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对友情的期待与共勉;《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对友人的恋恋不舍;《别董大》中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友人的安慰与赞赏。在欣赏这些诗词时,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对亲情、友情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理解友情的醇浓与珍贵,感悟诗中之情。
另外,思乡情也是古诗词一个永恒的主题。古代的诗人常借月亮的意象来涵咏思乡,如李白在《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安石在《泊船瓜洲》时忍不住吟诵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抒情诗中最突出的是展现爱国之情的诗,如陆游的《示儿》。仓央嘉措说,“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不是等闲事”,可见诗人陆游连死都看得破、放得下,却放不下“王师北定中原日”,通过这样的对比,就不难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怀。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则是通过“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放歌纵酒”来表现诗人对国家、人民的热爱。古诗词中与爱国情紧紧相连的是悯农之情,如李绅在《锄禾》中由衷地劝告那些“朱门酒肉臭”的子弟要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因此,教师在教学这类古诗词时,要引导学生品读诗句,理解诗句,背诵诗句,让学生透过诗句了解诗人的心与诗人的情,感悟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三、悟诗中之理
哲理诗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如苏轼的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朱熹的名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汉乐府“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等,这些诗句阐述了一定的人生哲理,引人思考。教师教学这类诗词时,可以参照说理性文章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诗中富含哲理的句子,通过反复诵读,结合相关的故事和自己的理解来验证诗中的哲理,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四、品诗中之趣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精选了古诗词中5首儿童诗,如李白的《古朗月行》、高鼎的《村居》、白居易的《池上》、袁枚的《所见》、胡令能的《小儿垂钓》等。这些儿童诗,作者或是选取儿童天真的语言,或是突出儿童率真的行为,或是展现儿童顽皮淘气的天性,要读懂这些诗词,就必须懂得童趣。《古朗月行》的童趣在于孩子给月亮大胆地起个名字叫白玉盘,给月亮一个烂漫的想象――是飞在云端的镜子;《村居》的童趣在于把儿童能把快乐伴着纸鸢趁着东风飞上天;《池上》的童趣在于偷采白莲的快乐,在于不解藏踪迹的心思单纯;《所见》中的牧童之趣在于忽而“歌声振林樾”,却能为“捕鸣蝉”而“忽然闭口立”的率真;《小儿垂钓》的童趣在于“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的貌似少年老成的一本正经。教学这类诗词,教师要在童趣的主题背景下来引导学生品读诗词,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以学生生活中的童心童言和经历体会来品味诗词中的童趣所在,从而理解古诗词丰富、深邃的意境。
五、立诗中之志
苏教版小学语文精选了古诗词中的很多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如王安石的《梅花》、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郑燮的《竹石》等名篇。教学这类诗歌,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能够表露诗人心志的关键句子,读懂诗人的情操和抱负。如教学王安石的《梅花》时,要通过品“凌寒独自开”和“为有暗香来”来读懂诗人的不畏严寒、高尚纯洁的坚强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读郑燮的《竹石》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咬定青山”“千磨万击还坚劲”的诗句,读懂诗人的高风亮节、不畏权贵、不怕打压的正直倔强,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读于谦的《石灰吟》时要引领学生抓住“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诗句,读懂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气节与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教育学生树立磊落的襟怀和建构崇高的人格。
六、现诗中意境
一.如何成才
1、立志成才:古人云:学者须立志。欲成才者,志比钢坚,志大者,心胸宽广,志坚者,无所畏惧。古代身为伟丈夫,立志者甚多。诗人屈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衰”,他身处逆境而仍坚持高尚品德;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精忠报国刻于背后”;还有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们之所以成了杰出人才,皆因他们身怀大志,并且意志坚强,勤奋刻苦。唐代诗人戴叔伦《塞上曲》曾有诗赞叹:“汉家旗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始终赞颂了班超身怀报国之志,投笔从戎,率将士浴血奋战的高尚品质。“汉家旗帜满阴山”,可见声势之大。“不遣胡儿匹马还”,可见决心之坚,“愿得此身长报国”,足见斗志之昂扬,“何须生入玉门关”,更从侧面反映了班超立志报国,死而后已的忘我精神。当今有志成才的青少年更应向他们学习,胸怀大志,积极进取,持之以恒,百折不回,才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2、谦恭求学:古语说得好:“谦受益,满招损。”虚心好学是为人美德。唐“诗圣”杜甫在《春月忆 李白》中的两句“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表明在与李白互相关心、互相切磋、互相求学。犹如白居易在《答微之》写道“君写我诗于寺壁,我题君句满屏风”,题于寺壁。他们谦恭求学的精神,对我们立志成才不是有着积极的借鉴与启迪作用吗?
二.如何用才
古今中外,人才皆为国宝。历代各国皆知人才重要,尤其对我们科技发达、竞争激烈的时代更是如此。唐诗中有许多此类反映。像李白、杜甫、李商隐、刘禹锡等,他们不仅倍加珍惜扶持人才,而且保护人才。如李商隐的诗《初食笋呈座中》:“嫩箨香苞初出林,于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李商隐乃一代才子,却多次应试名落孙山,皆因当时“走后门”现象严重,即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也要落第。此诗正是他再次落第,回兖州所作。诗人借庭席菜肴中的一味竹笋,借题发挥,由竹生于笋,长大而成林,联想到人由少年到壮年,由普遍之士子到成功社稷的栋梁,道理亦同。而这些“座中人”贪吃贪喝,挖笋而食,扼杀未来竹林,以此为喻,影射人才为社会所断送。“忍剪凌云一寸心”,一针见血地呼吁社会,庇善护良,爱惜人才,切切不可“挖笋取心”任意摧残,从而启示人们爱惜人才更要创造人才环境。
又如杜甫的诗《三绝句》之一:“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心。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更是体现了诗人爱惜幼小生命,护生成才的一片爱心。当李白遭遇坎坷时,他仍敢发出“众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的呼声。其爱才之心,护才之举,实在可佩、可叹。
三.成才用才的目的:济世报国
古往今来,凡才智卓绝,胸怀大志者必有忧国忧民之情怀,经邦济世之抱负。他们都以保国为民作重任,他们爱国之举,济世之行令后人感叹,唐诗有诸多反映。李白:“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种种忧国忧民之言,心系民众,关系祖国之语更令历史借鉴。
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他在《从军行》中写道:“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人写出了边塞的艰苦环境,浓云密雾,飞沙袭人,景色荒凉。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守卫边疆的将士们杀敌报国,“不破楼兰终不还”,可见他们爱国之决心,实在令人感叹赞颂。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文教学;目标层次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5-0059-05
一、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界多年来关注的焦点,教师和学者做了许多相关研究和探索,取得了大量成果和显著的进步,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很多教师注意到了语文能力的迁移和运用,但是仅仅停留在对语言文字和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上,缺乏更深层次的学习和思考,导致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教学徘徊在浅层次的分析理解上。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本文以《石灰吟》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作为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总结语文阅读教学的得失,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两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焚烧、干锤万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了解诗歌大意,感悟诗人顽强不屈、清白做人的高尚情怀。
3.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二)课堂观察记录表1课堂观察记录表
〖XB,HT10.H,WT,ST,J*2;Y0〗序号1教师的问题1学生的行为1教师对学生
行为的反馈1教学行为的
有效性分析11“吟”是什么意思?1吟诵。1朗诵、吟诵、抒情、言志。1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运用。21还知道哪些题目中有“吟”字的诗歌?1《游子吟》《暮江吟》。1131对作者有哪些了解?1为官清正;军事家、诗人。1真好!还有吗?1除了对作者的了解,还应首先掌握学生对石灰的了解程度。41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通、读顺。1自读。1指导读“粉身碎骨”,并范读。1小组合作检查朗读情况。51同学们互相说说对诗句的理解好吗?1学生互相讨论,书写“焚”字。1“若等闲”说得很准确。161对这首诗你还想了解什么?1为什么写?代表了于谦的什么品质?在什么情况下写的?1不仅要知道诗句意思,还要体会作者的情感和品质。1质疑。71你们见过石灰吗?有什么印象?1看图片、视频。1品读诗句。1顺学而导。81作者为什么写石灰?1诞生过程和于谦的经历相似;正直磊落、坚强不屈。1对哪句话最有感受?带着你的想象再读。1解疑。91用什么形容石灰?1不屈不挠,历经磨难。11生成的资源,可引导学生理解石灰经过锤炼达到清白的过程。101清白指的是什么?1做人要清廉。1要清清白白做人。1111当时是什么样的时代背景?1内忧外患,瓦剌入侵。看关于于谦的资料,听教师解说。1内忧是什么?
看完后有什么想说的?1121于谦是怎样的人?1大爱。1他的精神就是石灰的精神。1结论不应出自教师之口,教师可以回应学生的答案。131有一个词最能体现于谦的品质,是哪一个?1清白。
当官员们……时,他的清白是……;当强敌入侵时……,他的清白是……;当枉遭诬陷时……,他的清白是……1这个清白指的是什么呢?
你能不能体会得更深?这是中华民族的气节。
再读诗歌。1通过背景理解内容和情感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强敌入侵与清白无关,而是与烈火焚身、千锤万击相关。本诗仅注重“清白”一词不够。
小结学法。可回应学生的质疑,让学生自主判断。141借助石灰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方法叫做什么?1托物言志1“志”,就是远大志向。读一读《满江红》《过零丁洋》《出塞》,这些诗歌分别托什么物?言什么志?1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更好。
教师指导学生迁移学习,可以促进学习深入。(三)课堂现象分析
教师的教学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环节:破题引入――初读质疑――内容理解――表达迁移。这一教学流程基本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读、质疑、交流的基本理念和方法,注重了理解、迁移,是大多数教师通常采用的教学流程,我们平时看到和网上查询到的教学案例大多没有能够超过这个设计思路。
但是,我们是否可以进一步思考:学生理解了“吟”,是否能真正感悟“吟”?是否能够尝试“吟诵”诗歌呢?学生理解了作者的“不屈”“清白”,是否内化为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行为参照呢?学生理解了“托物言志”,是否能够运用在自己的表达上呢?要探讨这些问题,就需要思考课堂教学的层次。
二、语文课堂教学的层次
学习本身是有层次的。由于受到课堂教学诸多变量的影响,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教学环节,教学不同的内容,均会对教学效果的实现产生影响。其中,除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的影响以外,最重要的变量就是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生知识结构、生活经验、思想方法以及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的差异,使每个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实现程度(这里所说的“理解和实现程度”,是指学生学习达到的层次)都是不同步、不均衡的。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现状把学生引导向“最近发展区”。
因此,课堂教学的层次,指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实现程度。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类:认知领域――知道(知识)、领会(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动作技能领域――知觉、定势、指导下的反应、机制、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情感领域――接受或注意、反应、评价、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1]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学习活动首先是认知活动,而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渗透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内容之中。区培民基于认知发展的层次性,将阅读教学水平划分为四个层级,即认知性阅读技能、理解性阅读技能、评价性阅读技能、创造性阅读技能。[2]因此,从认知的角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可以分为“识记(认识、记忆)――了解(理解、概括、分析)――掌握(综合运用、创造性运用)――鉴赏(欣赏、鉴别、评价)”四个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层次。表2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层级表
1识记1理解1运用1评析记忆1了解1分析1概括1掌握1综合1创造1欣赏1鉴别1评论字词阅读写作明白托物言志的方法好在哪里(鉴赏)会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阅读写作(运用)知道托什么物言什么志(理解)记住什么是托物言志(识记)
图1语文能力目标层次图示因此,教学设计应当考虑学生现有的学习层次,而尽可能地指导学生往更高的层次发展。在上述案例,如果学生很容易就知道了托什么物、言什么志,那么就可以进一步迁移到其他托物言志的文本学习;如果大多数学生也能顺利完成迁移,那么可以尝试练笔、写作。
三、教学层次设计的策略与建议
(一)以课标的层次来把握教学的层次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高年级阅读理解的要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3]
课标提出的语文阅读教学层次包括:1.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3.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4.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教师在本课的教学中重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方法,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还是比较到位的,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作者以石灰自许、坚强不屈、清白做人的志向和品格。但是,这都是学生接受了作者或者是教师的思想,他们是否将之真正内化了呢?是否真正认同这一思想呢?这一点难以在课堂上观察到,但是从教师授课的方式可以看出来,课标要求学生“作出自己的判断”,通过学习“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的目标恐怕还没有落实。
关于“领悟”表达方法,“悟”,除了“理解,明白”外,还有“觉醒、领悟、觉悟”等意思。《说文》曰:“悟,觉也。”本案例中学生基本理解和接受了教师的传授,知道了什么是托物言志,还迁移到其他诗词,理解“托”什么物、“言”什么志,对“托物言志”基本上有了了解。但是,还缺乏高层次的引领,对于坚强不屈、大义凛然、清白做人的品格和气节,是否还需要在学生生活中进一步体会、领悟呢?也许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二)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层次
教学的切入点,无疑应当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引入课文之后,教师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吟”是什么意思?还知道哪些题目中有“吟”的诗歌?对作者有哪些了解?对这首诗你还想了解什么?你们见过石灰吗?有什么印象?似乎是关注了学生,但仍然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例如,教学的出发点是否可以调整一下?是否可以从学生最需要了解的地方又是最感兴趣的地方,同时又是本诗理解的最基础的地方,那就是“物”。本诗的表达方法是“托物言志”,那么,学习者首先想到的问题应该是“托什么物”,对于小学生,让他们了解石灰是学习的第一层次。教师通过提问“了解石灰吗?石灰是怎样形成的?石灰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对石灰这个“物”有了疑问,继而教师通过介绍石灰的锤炼、焚烧的过程以及洁白、驱虫、防潮的特点,让学生对所托之“物”形成清晰的认识。然后考虑到所言之“志”。最后点题,可以说明“吟”即是“言志”的形式。
关于石灰的比喻意义,教师已经讲得比较清楚了,就是清清白白做人,坚强不屈做事。作者以石灰自许,体现出来的精神就是对国家、对民族的“大爱”。但是仅理解到这个程度,离教学目标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因为,现在的学生往往不知道石灰具有驱虫、防潮的作用,还是重要的土木工程建筑材料,甚至可以入药。如果仅仅是样子洁白,寄托作者的志向,这是“虚”的层次;那么石灰具有的重要的作用,是否意味着作者希望自己不仅清白做人,还能够为国家、为民族、为百姓做点事,成为有用的人呢?这就是“实”的理解层次了!因此,从生活经验出发,就能够进一步深化、丰富对语言和情感的理解。
(三)在运用实践中深化教学层次
作为一种表达技巧,咏物诗托物言志,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咏物诗托物言志的关键在拟人,而拟人是为了移情,给读者留下亦物亦我的想象空间。有人认为,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对文章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就可以了。笔者认为,基本的理解学生并不陌生,学生学过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三年级上学期还学过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郑燮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学生还学过这一类的散文,如五年级上册的《落花生》、下册的《白杨》。学生在小学阶段对“托物言志”的理解经历了长时间“量”的积累,在这个时候就应该达到一个“质”的飞跃。在教师的教学引导下,学生应该达到“觉醒、领悟、觉悟”的层次,甚至部分学生可以达到内化、运用、鉴赏的层次,为初中阶段更好地掌握这种写作手法做好铺垫。要达到这样的层次,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运用这一写作手法,具体包括迁移阅读(巩固运用)和练笔写作(创造运用)两个层次,本课的表达迁移环节就是运用的前一个层次。那么,本课教学中学生是否能够真正达到感悟“托物言志”的方法,并学会创造性运用呢?我们来看五、六年级学生的习作:
案例1:《小花》
是的,小花在人们的视野中确实小得可怜,以至有人压根儿没有注意到她。她既不能和色彩艳丽的牡丹、娉婷窈窕的荷花、红似彩霞的杜鹃花相比,也不能与洁白如雪的茶花、冰肌玉骨的水仙花媲美,但她却有自己独特的风姿。你看,那红的、白的、蓝的、黄的,共同构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点缀着苍茫的大地。无论是人迹罕至的偏僻荒野,还是无人企及的悬崖峭壁,到处都有她的影子;无论是风吹雨打,还是烈日曝晒,都无法使她屈服。小花,她使自然界更加美丽,她给世界的各个角落带了生机。
案例2:《仙人球》
春天来临时,万物复苏,在仙人球“妈妈”的身下钻出了许多小苞苞,那是小仙人球。小仙人球显得那么渺小,那么脆弱,好像是小泡泡,一阵微风就能把它们吹跑似的。而它们的妈妈不让别人碰和欺侮,仙人球却不断地往上钻,终于,在太阳公公和雨露姐姐的陪伴下,小仙人球克服了重重困难,长大了。(来源:小学生作文网http://)
小花、仙人球,都寄托了作者平凡、瘦小而顽强、向上的思想情感,这不正是众多普通孩子、普通人的真实写照吗?可见,小学生能够初步掌握运用“托物言志”这种表达手法。因此,在理解了文本的内容和思想情感之后,教师可以把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作为下一阶段目标,进入深层学习。
总之,有层次的学习是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关键。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学习的状态和需要,设计逐渐深入的多个层次的教学,只要学生能够达到本层次,即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这样的课堂才是顺学而导、因材施教,才是高效的课堂,也是学生学喜欢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布卢姆 B S,等.教育目标分类学[M].施良方,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当我呀呀学语的时候,妈妈就教我背唐诗,什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什么“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当我在亲人朋友面前背得摇头晃脑时,太家都夸我能干、聪明,还常常会奖励我,我高兴极了。可我那时还不懂意思,只希望自己能背得“滚瓜烂熟,倒背如流”,好博得大家的喜爱。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古诗文有了更深的了解。妈妈也相继给我买了《唐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首》、《孟子》、《史记》等书籍,当我徜徉在这些经典诗文的墨香中时,我才逐渐明白,这些古诗文那博大精深的魅力是无穷尽的。
《礼记》中有这样一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啊,人生下来只是一张白纸,如果人的一生不读书,不学习,到老仍是一张白纸,那这一生有何意义呢?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千古名句让我受益匪浅。因为它让我知道:“能者为师,虚心请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就拿我们班来说吧!在这个58人的小集体里,就有我许多的良师益友:作文天才杨文皓;书写工整的周儒逸;环保小卫士肖茹月;爱劳动的肖茹云;短跑健将王淳……他们的才华和智慧都值得我好好学习。让我吸收更多的知识技能养分,不断地完善自己,这正是《论语》孔子传与我的做人的道理呀!
孟郊的《游子吟》让我真切感受到母亲对子女的关爱无微不至,母子之间的深情厚爱无与伦比。也让我明白传承千年的挚爱亲情是那么可贵。于谦的《石灰吟》、郑燮的《竹石》、王安石的《梅花》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古人终其一生所追求的忠诚清白、不畏艰难、傲然挺立,我们后人不也应该努力做到吗?
诵读经典诗文,认识历史名人——不愿同流合污而投江自尽的诗人屈原、热爱祖国坚贞不屈的使者苏武、壮怀激烈的抗金名将岳飞……一个个鲜活的爱国形象跃然纸上。他们的高尚爱国情操、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为中华民族树立了优秀典范,为后人永远纪念、敬仰。
妈妈说,经典诗文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价值不可估量,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民族的瑰宝。我们少年儿童经常诵读经典诗文,自幼就开始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就定能奠定一生优雅的人格。诵读经典诗文的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和习作水平,有助于我们对其它知识领域的理解和运用,更能促进各科学业的进步。
那我们就继续诵读吧!好好地拥有它,记住它。让它来净化我们的心灵,传承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弘扬中华民族之精髓,更让它引领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向成功迈进吧!
一、深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如六年《山海关》一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领略它的“天下第一关”雄伟庄严的同时,感受到它可歌可泣的历史,感受到它鼓舞着人们顽强的意志,激励着人们的爱国情感。
还有六年级《圆明园》一文,从断垣遍地、文物被洗劫一空等,让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明白落后就要挨打,激发学生发愤图强、努力学习。五年级《我的战友》一文,通过图文结合,体会“我”矛盾的心情和顽强的意志,认识到严格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和勇于牺牲的崇高精神,进而让学生谈感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六年级《美丽的规则》一文,让学生明白规则之美、人性之美,从小养成遵守规则的自觉性,这正是现在社会所需要的。
爱是无形的,它需要用心灵去感受;爱是永恒的,它使人终生难忘;爱是伟大的,它给人无穷的力量。六年级《永远的歌声》一文,表现了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秋天的怀念》一文,体现的是母亲对儿子的伟大爱。七年级的《鹤群》一文,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鹤群团结战斗、友爱互助的精神。三年级《倾斜的伞》一文,洋溢着祖孙二人间互相关心、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想一想,家人为我们做了哪些事,这样就达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效果。
二、用好诗歌对学生进行德育
诗歌是文学的女神。它以经典的语言、独特的韵律,借助联想和想象,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中华民族是爱诗的民族,诗歌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光彩夺目,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就是通过别致的诗歌来愉悦心灵、传递情感、教育后人的。因此,加强诗歌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有利于培养年青一代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脍炙人口的诗句,正是文天祥那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的真实写照。陆游在《示儿》中写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到死还念念不忘收复失地。七年级教材上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对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望,可联系大陆与台湾骨肉分离之情、日本强占了等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代诗人于谦为国家命运不顾个人名声,他那无比高尚的操守跃然于纸。近代诗人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表现了诗人为真理而勇于献身的高尚品质。这些充满浩然正气的诗篇,无不记录着中国人民的民族之魂,只有从中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六年级《詹天佑》一文中詹天佑就是其中一位,为了祖国的建设事业,不怕外国嘲笑,克服重重困难,终于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隐姓埋名三十年》中,科学家为了我国的国防建设,为了祖国的强盛,牺牲自己的事业、家庭,甘愿默默奉献一切,毫无怨言,这是多么伟大。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中华民族才得以生生不息、日益强大。这正是学生学习的正能量,是学生学习的楷模。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在几千年历史长卷中五彩缤纷的文学园地里,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向我们迎面走来,小小孔融就知道让梨;六年级《将相和》中,胸怀广阔的蔺相如、知错就改的廉颇……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德育素材,坚持正面启发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受到熏陶和感染。
三、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好书可塑造一个人高尚的灵魂。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延伸,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如组织开展“我读书,我成长”的活动,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结合,真正做到寓德于语文活动中。在“六一”汇演时,学生将《花木兰》改成话剧,既丰富了学习生活,又在观赏之余,为花木兰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所感动,可谓一举多得。高年级可以让学生进行调查采访活动,调查家乡环境情况,提出合理建议,培养学生从小关心家乡变化,关心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