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28: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青少年心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青少年心理闭锁现象浅析
幼儿园小朋友和小学生,如果得到一朵小红花或者受到老师的表扬,回家后会迫不及待地告诉父母??“今天我帮助小朋友,老师表扬了我,还给我一朵小红花”,兴奋之余还要把它挂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而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则不会轻易地把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表现出来,而是与几个要好的同学说说心里话,或者写写日记向自己倾诉。这些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呢?
我们知道,人进入青春期以后,身体的形态、功能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随着性器官的成熟和第二性征的出现,更会引起心理上的一系列变化。青少年的闭锁心理现象就是在这一时期的主要表现之一。
青少年闭锁心理现象的产生存在着几方面原因:
首先,这是由于这个阶段的青少年生理成熟和心理的成熟的不同步而引起的。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理发育的第二高峰期。生理上的突飞猛进与心理成熟的相对滞后,导致产生种种思想上的烦躁以及行为上的封闭等闭琐心理的现象。
其次,青少年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逐渐成熟的阶段。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和自我经验能力的提高,青少年急切需要按照新的观念来控制自我意识的方向,并在思想和行为上努力改变和塑造自我,使自己具备理想中的人物形象或刻意追求的标准。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明显增强,他们情感的外显形式与内在的经验,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不一致的。比如,对某一件事或某一个人明明是厌恶的,但出于礼貌或其他原因,可以表现得不在意,甚至表现得比较热情。他们对于批评和表扬的体验是很深刻的,但表面上却可以装出若无其事,无动于衷,喜怒不形于色。他们犯了错误,内心也是很害怕的,但往往显出一付无所谓或不在意的神态来。他们会由衷喜爱和尊重自己的老师,却不肯把这种情感流露出来,表现出明显的文饰、曲折和内隐的特点。尤其受教育我国“热水瓶性格”的传统熏陶,这种特点就更明显了。
再次,青少年是从儿童期向成人期发展的阶段。这一过渡时期,使得他们处于边缘人的地位(这种人是指那种站在两个群体之间的边界的人。他们处于两个群体之间,哪一个那种群体的正式成员也不是,与两者都不能安然相处)。当青少年感受到父母、老师和其他人以及同自己结交的朋友对待自己的态度模棱两可时,他们便对自己的所言所行缺少把握,无所适从,只好以心理的闭琐取而代之。研究还表明,青少年的闭琐心理的产生与其个性因素、家庭因素和校舍因素也有一定的关系。
对待青少年的闭琐心理,我们首先要尊重和理解他们。尊重他们保留秘密的权利,理解他们要求独立的意向。特别是在我们中国这样一个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国家,长者总是把青少年视为孩子,睢不起他们,不尊重他们的人格,不能平等对待,往往用高高在上的长者威严使青少年循规蹈矩。对于他们的渴望、呼唤,常常忽视、或者视为幼稚而不予理睬。为此,他们感到不平,采取对抗的态度,更加把自己紧紧地封闭起来了。“闭琐现象”的的确在青少年身上出现了,但即使具有“闭琐倾向”的青少年也不是对所有人“闭锁”的,也有敞开心扉的时候。比如对自己的同龄人、伙伴。青少年渴望理解,希望得到尊重。对于理解、同情和尊重他们的人,他们的心里是敞开的。在自己的挚友面前,他们的内心是完全坦露的。因此,只要成年人平等地对待他们,不自视高明,尊重他们的人格,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和批评合情合理,同时在需要的时候,能够站出来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青少年的心是敞开着的。
对待青少年的闭锁心理,我们还要对他们进行引导和教育。青少年的闭锁心理是其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但如果我们处理不当,将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由此,我们在充分理解和尊重他们的同时,必须加强教育和引导,使他们在思想品质、个性心理及知识能力方面都获得良好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切忌由于“闭锁”难于了解而放手不管,听之任之,或者滥施权力,强迫命令。而应在关怀理解的基础上,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走出困惑,理解人生,走出“自我”,步入社会。在教育方法上要分外的机智和聪慧,不能一味责备,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诚心诚意地赞赏和肯定他们的优点,因为赞赏可以使两代人之间的感情更融洽,思想更容易交流。即使在进行批评时,也要让他们充分说明自己见解和行为的根据,给他们以自我辩解的权利,便成人有更多的了解情况的机会。要采取平静的口气,诚恳的态度,而不要依仗自己手中的权力压服他们,从而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我们应靠自己的权威去说服他们。
最后,还应该认识到,青少年的“闭锁心理”固然对我们进行了解与教育他们增加了困难,但对个体或社会来讲,也还是具有积极作用的。一个有作为的青少年,可以使闭锁心理产生升华作用,成为造就学业,为社会做贡献和进行科学发明创造的动力。它也使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因为通过窥视人生发展的奥秘,我们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文化珍品和发现人生发展的规律,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问题;成因;防控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因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各界一系列因素的刺激,许多问题在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了不良影响,又得不到及时排解,造成近年来青少年出现狂躁、抑郁等的心理问题,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这一问题引起了各界的关注。加强青少年心理疾病的防控不仅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渠道,也是保证社会稳定的有效措施。
一、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志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身体健康、认知正常、感情成熟、人格健全、关系和谐和行为稳定。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基础,但不是它的必然保证。除身体条件之外,心理健康还包括认知、感情、人格、人际关系和行为举止等方面的因素。导致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包括几个方面:
1.自身因素。青少年处于年轻好胜的阶段,一些青少年刚刚离开父母走向社会,缺少社会历练,内心承受能力差。在处理事情时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觉得一切事情都是非常简单的。一旦遇到挫折失败就会产生沮丧,承受不了挫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导,就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一旦出现问题就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想不到的影响。
2.家庭因素。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产生跟家庭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家庭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现代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娇生惯养,使孩子产生自私等偏激的心理。特别是一些特殊的家庭,如单亲家庭的孩子,心理问题更加严重。种种研究显示,正常的家庭教育给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带来正确的引导,反之则会引起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发生。
3.家庭遗传因素。从医学角度方面产生的心理疾病,即家族遗传因素。一个孩子如果生活在有精神病史的家庭中,即使自身没有这种遗传因素,也经常会因为这一因素的影响,内心产生紧张和过分的焦虑。父母也会因此原因对孩子过分的紧张,不管孩子遇到什么问题都不用正常的方式对待,从而使孩子的内心也产生不良的影响,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的表现,内心很容易产生阴影。
4.社会因素。最后,社会对青少年的影响。社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因素,举例来说,如果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家庭中的某人犯了错误,周围人往往会对这个家庭中的青少年指指点点,说三道四,导致青少年在他人的面前抬不起头,时间长了承受不了压力,导致心理产生严重的自卑和焦虑心率。还有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习惯,例“追星族”和网络上不良内容的传播等,使青少年产生狂热、妄想心理等的不健康心理问题。
5.学校因素。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的一个重要场所,学校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学校因素包括生活环境、学习条件、教育水平、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如果其中一项因素处理不当,那么就很容易导致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例如,学校过分追求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高频率的考试与学习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而同学关系、师生情感关系处理不合理,也很容易导致青少年出现痛苦、压抑的情绪,若不及时的进行调整,会致使青少年发生心理障碍。
二、青少年心理疾病的预防办法
为了避免青少年产生心理疾病,需要采用针对性的预防办法:
1.学会自我控制,采用积极的方法来面对问题。因为青少年自身性格的问题,在面对问题发生时容易产生冲动缺乏理智的思想,很容易出现问题。这就需要青少年自身的调节,采用一种合理的解压方式,让青少年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面对问题保持冷静。
2.学会用转移的方法来处理问题。在出现问题时,一直沉浸在问题之中,会使人陷入其中不能自拔。这就可以采用转移的方法来处理,根据自己的喜好比如逛街、打篮球、或找好朋友倾诉来排解内心的苦闷,舒缓苦闷的心情。而教师可以积极应用心理学、医学、行为科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考虑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水平,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心态。并应用集体授课为主、个别咨询为辅的方式来开展心理咨询课,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3.采用自我安慰的方法来排解压力。在遇到问题时,回想一些好的理由来安慰自己。例如,学习不好,没有达到理想的成果,可以想想自己其他的特长,来为班级争光。所以,青少年应当看到自身的不足,用自己的长处来弥补,从而战胜自己,与大家共同努力。逆境中出人才。俗话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在遇见困难时不要退缩,要积极向前继续努力。作为教师,要帮助青少年学会释放内心,不要把事情都埋在心里。
4.采取科学的学校干预。通过优美洁净的校园环境, 达到有德的氛围、智的启迪、体的设施、美的情趣等基本要求, 创造一种师生之间友爱团结、同学之间互相关心、老师为人师表、学生好学 上进的和谐生活学习环境, 倡导校园心理学, 包括向老师传播青少年心理卫生知识, 讲究教与学的卫生, 使教师能根据青少年心理发育特点实施教育, 改善一些教师有害于青少年健康和个性发展的教育方法, 加速校园心理学发展, 以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心理需求。
三、青少年心理疾病的教育
首先,青少年是在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青少年比成年人更敏感、冲动。因为青少年必须要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这样其内心也就容易产生变化,所以需要加强家长、教师及社会的帮助和关爱,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次,社会的快速发展,也需要青少年快速适应当前的发展。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为社会培养全面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在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和困扰的影响下,每个人都需要面临一系列的困难与坎坷,只有具备强大的心理,才能更好的面对各界带来的困难。为此,必须要重视青少年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让青少年可以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总之,青少年心理疾病的控制主要在于防御,这就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对这一特殊群体心理问题的关注。对青少年要多加关心,尤其是对于内心存在问题的青少年,要及时进行心理上的辅导,耐心听取孩子的诉说,来排解他们内心的疑惑,减少青少年不安情绪给社会带来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辛自强,张梅,何琳. 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J]. 心理学报. 2012(05) .
[2] 杨海波. 近10年中国大学新生SCL-90调查结果元分析及其常模确定[J]. 中国学校卫生. 2010(01).
[3] 卢勤,彭丹. 成都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研及干预对策[J].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05) .
[关键词]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5-0116-02
引言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网络信息化技术的普及,中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引起社会广大人士的高度关注。如今的信息化高速发展,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中国的家长们在拼命的为生计奔波的同时,也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的这一大问题,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之路上埋下很大的隐患。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地域、年龄上存在显著差异,“扶困助学”学生有显著的强迫症状。研究发现不同类型青少年在心理服务需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是个体当前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想要达到的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不平衡引起的缺乏状态,当青少年想象中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衔接不上的时候,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就会产生,这种现象在现在的社会真的是遍地开花,全国各地的心理咨询中心也如雨后春笋般产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是个体当前的心理健康状态与其想要达到的心理健康状态之间差距的觉察和确认。它是个体生存发展过程中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普遍需求,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备良药,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顶梁柱,应该多多注意他们的心理问题,培养优秀的人才。
西方国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已持续多年,并且仍再进一步深入,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普遍存在于人群之中,在进行这方面研究的时候,可以通过理论和实证的方法对其进行界定。中国也应该开始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演变到至今,已经不是一个小问题,应该深刻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如今的青少年生活的环境是一个信息量非常庞大的环境,在课堂上学习的东西毕竟只是沧海一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才是能够影响青少年内心的东西,青少年这个年龄段的人,由于正在处于认知事物的过程中,对很多事情都没有分清是非的能力,然而,却处在纷杂喧嚣的环境里,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中国现如今如果再不重视这个问题,中国的未来将真的会垮在下一代的手里,到时候亡羊补牢已为时太晚。
一、中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
(一)科普宣传(80.0%)、健康教育(77.2%)、同学朋友咨询(74.7%),是中国青少年首选的获得心理健康服务的方式和途径;同学朋友(79.6%)、学校心理专家(72.4%)、父母家人(66.5%),是大学生首选的心理健康服务人员;而学校心理中心(71.2%)、社区心理中心(56.3%)、单位心理中心(55.0%),是同学们首选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由此可见,青少年在出现心理问题时,会更加倾向于科普宣传、向同学朋友倾诉,这就告诉我们在对待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这件事上,必须采用“隐蔽”的方法,真正起到对青少年的心理进行治疗的效果,尽量减少青少年对于心理健康治疗的畏惧,消除外界条件的一切障碍。
(二)据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最关注的心理健康项目是:人际关系(91.3%)、自己的身心管理(87.0%)、学业问题(87.0%)。我们根据数据进行分析:一方面,如今的青少年注重自己的人际关系方面远高于关注自己的身心管理和学业问题方面。这个结果给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青少年对学业的忽视无疑是对这个社会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打击,虽然说人际关系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人都应该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这样自己未来的路才能少一点曲折,相对通畅一点。但是,青少年应该始终铭记学业是人生当中真正派得上用场的,在这个基础上,人际关系才能帮你打开一扇扇的窗子。另一方面,青少年最关注的心理项目――人际关系遥遥领先,说明了如今的青少年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非常的薄弱,渴望能够在心理健康服务中,通过改善自身,来获取更多的人际。这个方面也是不可忽视的,人际关系是人生中的必需品,没有它我们将会在这个世界上寸步难行。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强度排列的前三位分别是:服务项目(2.99)、非专业服务(2.73)、态度与方式(2.71)。同时在调查样本中84.3%的青少年希望有固定的机构提供心理健康服务,83.2%的青少年认为有必要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从中可以得出:一方面,青少年在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方面将心理需求的服务项目放在最高的位置,青少年在进行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服务时,首先会考察的就是该种心理需求服务的服务项目有哪些,所以,国内在进行心理需求的研究时一定要注意着一个大的方面;另一方面,如今的青少年已经相当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希望有固定的机构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在生活中也会自觉去了解与心理健康有关的知识,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告诉我们,这种需求已经达到了最高,国内的各大相关部门再不出手,就会错失良机,造成不可弥补的错误。
二、应对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新举措
(一)首先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内容和结构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开发评价中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标准化工具。对于这个方法,也就是要从根本上发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只有从根本上发现了问题的根源,才能着实解决好这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如何深入,就要进行详细周密的思考,设计多套评价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标准化工具,将这些东西引入校园,与学校进行配合,从而发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需求问题,再制定出多套解决方案。
(二)将基础心理学的需要理论与中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联系起来,提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是个人在生存发展过程中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基本需求的观点。要想真正地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青少年的自身先下手,在思想上应该认识到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同学校和媒体进行联合,任何事情都必须事先通过宣传,相关部门应该借助相应的平台向青少年们传播有关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重要性和一些相关知识,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当中真正意识到这件事的重要性。因为,毕竟能够意识到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青少年的人数为数不多,如果仅仅只是针对于那一小部分人,那么问题的根本始终得不到解决。必须让青少年对心理健康需求服务的问题铭记在心。
(三)在全国范围内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进行横断面调查,获得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与特点的系统资料。在解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方面的前提是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与特点进行全方面的了解,这就需要我们打入青少年这个大群体中,以抽样调查的方法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然后,对抽样调查的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具体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最后,根据分析的结果,做出相应的措施,来满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探讨客观健康、健康相关生活方式、服务可得性、生活质量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影响,从中筛选出客观健康、生活方式和质量、服务可得性等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质量。
[关键词] 心理健康 青春期 稳定剂 矫治途径
一、前言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人类的未来。祖国要强大,人类要进步,青少年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因此,我们要关注青少年的成长,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我们这个现实社会中,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其年龄小,社会阅历少,心里不成熟,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所以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稳定的心理状态,充满生命活力,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对所处的环境和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等能力做出良性的反应。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辅导和疏导已成为学校、社会、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据我所了解部分学生考试前与考试中的紧张感和“晕场”,生活与学习中的“过度焦虑”,人际交往中的“恐惧症”和“闭锁症”,个别同学甚至发生了严重撒谎、早恋、离家出走、逃学等与心理障碍密切相关的不良行为。究其原因,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所以,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家庭是学生成长中离不开的场所,如家庭主要成员不全,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专制粗暴、强迫压服或溺爱娇惯、放任自流等都是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不可忽视的原因。
2.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如学校的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遇到事情不会处理,精神紧张、焦虑却不会及时调节,都会造成心理失调,易导致心理障碍。
3.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这些因素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其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的毒害着青少年学生的心灵,从而形成心理健康问题。
三、正确认识,确定心理健康的矫治途径
1.能正确认识现实,与社会环境保持积极平衡
学校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场所,学校必须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的工作来抓,创造条件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设青春期课程、讲座,还设立心里热线咨询电话;定期举行心里知识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学生能正确认识现实就是辩证的、实事求是的认识现实,不偏激、不固执、不主观、不脱离现实,客观的认识自己,对遇到的问题、困难、遭受的挫折有正确的态度。用冷静理智的方式去处理问题,指导学生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引导学生培养坚强的毅力和坚韧的性格。
2.情绪乐观、稳定,避免焦虑、忧愁
青少年时期是学生逐渐从家庭独立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心里很脆弱,需要细心保护,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对生活的信心,对前途的信心,把精力放在学习知识、准备技能上,用冷静乐观的态度去迎接社会的选择和挑战。学生学习获得成功,老师应该给予鼓励,遇到挫折应该给予理解和安慰,不要打击学生的情绪,应该给学生有一定成长的空间,才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
3.热爱学习和工作,有脚踏实地的意识和作风
人的智力是有差别的,但人的成才不完全取决于智力的优劣,它还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专心致志等。现在很多中学生怕苦怕累、意志薄弱、追求享受等,都是心里不健康的表现。心理健康的人,能以苦为乐,精神充沛的从事有益的事情,把精神价值的升华当作人生的最大追求。
4.乐于与人交往,待人有良好的心境
如何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以礼相处,同情人,帮助人,不歧视,不欺侮弱小,不盛气凌人,不无理取闹,则是衡量中学生心理是否健康的又一标准。现在有许多中学生缺乏理智和谦让、宽容,我们要教育他们学会谦虚、诚实、守信、热情,能正确对待老师的严格管理,时时处处把帮助别人作为培养自己健康人格的最高准则。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家庭构成跟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独生子女家庭、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留守儿童家庭占整个家庭结构的比例越来越高,也导致了不同家庭教育方式的产生,大体来说我国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家庭教育方式:
第一种,溺爱型。我国自实施计生政策之后,独生子女家庭比例急剧上升,产生跟以往家庭不一样的情形,家庭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中心地位,父母以及祖父母辈对孩子过于宠爱,甚至于溺爱,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从小娇生惯养,自私、任性、蛮横无礼,责任心不强,不懂得尊重、关爱他人,不知道感恩,进而导致很多不良行为的出现,对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第二种,专制粗暴型。这种家庭中的家长很多也都是受到自己专制型父母的影响,把上一代的教育方式“继承”下来,继续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下一代。在这种家庭中,家长处于绝对中心地位,家长权威不容挑战,家长的意愿就是一切,孩子必须完全服从,否则就会遭到各种严厉的处罚,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无理,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孩子容易产生自卑、懦弱、孤僻、逆反等不良情绪性格,没有安全感、归属感。
第三种,冷淡放任型。这种家庭中的家长以忙于事业、忙于工作等等为借口,很少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不管不问,放任自流,导致亲子关系冷淡疏远,甚至恶化。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正确教育引导,没有从父母身上看到一个为人的楷模,感受不到亲情,孩子很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走上歪路。
第四种,民主理解型。民主型的家长能够放下“家长”的身份,在日常生活中以比较平等的地位对待孩子,让孩子从小就生长于一种宽容、尊重、理解、信任、温和的家庭氛围中。孩子长大后很容易形成独立、自尊、自信、性格开朗、意志坚定等良好的品性,能够更好地融入日后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当中。据一些研究数据表明,目前我国70%的家庭处于前三种家庭教育方式当中,而民主型家庭只占到约30%。当然,我们还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因此,我国绝大部分青少年能够顺利渡过心理躁动期从而健康成长。但是,近些年不断发生的一些青少年犯罪的极端案例,又无时无刻不在警醒我们认真对待家庭教育。
2改变教育机制、观念,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
首先,应试教育机制要改变。国家要花大力气普及幼儿、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教育,以举国之力办好基础教育,为全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打好、夯实人才战略的稳固基础,这是一切的根本。不能让大部分家长、孩子输在择校的起跑线上。
其次,家长要转变观念。尽管目前家长们受教育程度都比较高,但是攀比、从众心态严重,很多人眼中只有名师、名校,只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而忽视情商教育。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处于转型关键期,家长们人心躁动,都在往前看,在家庭教育方面出现了许多拔苗助长的现象,严重违背了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规律,青少年承受了许多本年龄心智阶段不应该承受的压力,自然不利于青少年良好身心品性的培养。
再次,加强家校联系,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理论指导水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必须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应当在家长和学校教师当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理论,从各方面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有利的发展环境,防患于未然。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012-02
随着物质财富的不断扩大,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新的健康问题又出现了,那就是心理问题。由于这些心理问题源于早期心理素质训练的缺失,并且这些病症具有较强的不可逆转性,特别是现在的青少年儿童,其心理问题呈现出一种快速增长的趋势。如果我们不从现在開始,加强对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那么作为祖国未来建设者的他们将很难适应这种高强度、高速度、快节奏的社会生活,进而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一、青少年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
在高手如林的高中,学习竞争十分激烈,每一次考试,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失掉“尖子”地位,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高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灰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这种现象在高三更为突出。在咨询中不少学生倾说“想到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既难以接受又不能摆脱”,“一旦成绩不好,不能升入大学,哪有脸见人”,“我自认为我学习是努力的,但中期考试又是班上的尾巴,这样下去还有什么意思”,“我是学校保送来的,学习不好,我无脸见老师和校长”,“有时真想一死了之”,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二)人际关系不协调
由于初中学习成绩好,常受到老师和家长赞扬,加之是独生子在家多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
(三)自信心不足
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质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优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拿家长和有些老师的话说,“要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老是失败,考大学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恢心丧气,“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
(四)早恋问题的困扰
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高中这种现象也较突出,在我们的咨询中略占1/7,“总是想看到他”“我总想和他在一起”“我和他说话心情总是很兴奋”,甚至于“我爱上了我的语文老师”,由此感到“烦燥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绩開始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
二、青少年不健康心理的成因分析
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必须明确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心理疾患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
(一)社会原因
我国当前正处在全方位的社会转型之中,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必然会使社会产生震荡。人们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都会由于震荡而产生变化,甚至发生紊乱。而理想、信念的缺失,价值观体系的紊乱,对心理还不成熟,行为尚不够完善、缺乏人生与社会经验的青少年、儿童来说,就会显得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多重的价值观,增加了他们选择的难度。另外,再加上大众传媒上的一些误导,使学生难以形成一个稳固的、正确的价值体系,很难形成真正的“自我”。这就为心理问题的产生埋下隐患。
(二)学校原因
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学校教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1.课业负担过重
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由于受老的传统的影响,部分教师还一直把眼光盯在学生的考分上,忽视了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为了使学生能考出好成绩,教师便对学生重重加码:内容上多讲,上课和补课时间延长,作业量加大。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身心疲惫,根本没有喘息的机会。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极易形成恶性循环。
2.教育教学方法落后,过于简单
部分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方法简单、粗暴,不会因材施教,只会用老一套对学生管、卡、压、灌;教育学生缺乏耐心,学生稍有问题就批评、训斥、责骂甚至体罚学生,对学生搞“精神虐待”。受自身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习惯的影响,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评定不当的现象,不会用发展的眼光一分为二地去分析学生,把学生看死;用不同的标准对待学生,对优等生关怀备至,对后进生不管不问,甚至歧视、虐待后进生,等等。这样的教育方法势必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
(三)家庭原因
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的重要场所,是家长把品质行为传给下一代的地方。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影响学生在学生乃至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学生们知道的许多知识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而是从爸爸妈妈那里学来的,现在许多家族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喝酒,赌博,或忙于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即使对小孩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总想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子女,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其结果是,中学生阶段不少学生对家长采取的能骗就骗,能瞒就瞒,结果是受害的是学生,心灵情感必然不健康。
(四)学生自身的原因
主要表现在:心理承受能力偏低,特别是独生子女,由于他们往往受到家长过多的保护,从小就缺乏失败与挫折的体验,缺乏应付困难与挫折的心理准备,意志薄弱,感情脆弱,依赖性强但又盲目自尊,再加上他们缺乏心理卫生知识,缺乏心理调节技术与方法的训练,长期的内心矛盾、苦闷、压抑,尤其是面临重大挫折的打击,很容易使他们张皇失措,“心理崩溃”,做出异常的或病态的行为。
三、教育工作者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对策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我对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调动多方力量营造心理教育的优良环境
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
(二)加强素质教育的时效性
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校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每一教学步骤,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发挥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作用
班主任工作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学生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与班主任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现有教学体制看,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至关重要,但现实中,班主任大多数缺少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咨询技术,还不能胜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使班主任人人能胜任这项工作,这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四)開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组织学生收听收看相关的心理知识节目
心理咨询主要是借助语言、文字,给咨询对象以启发与教育的过程,即教育者让学生诉说自己的烦恼、痛苦、疑惧,使学生在得到情感宣泄和净化的同时,因势利导,促进学生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办法。一些具有自私、自卑、嫉妒、孤独等心理的学生,大多是在感到不受人们欢迎时,才丧失自信心,表现出心理缺陷的。
【关键词】 沙盘;青少年;心理咨询;临床研究
心理疾病,是指一个人由于精神上的紧张、干扰,而使自己思维上、情感上和行为上,发生了偏离社会生活规范轨道和现象[1]。心理和行为上偏离社会生活规范程度越厉害,心理疾病也就愈严重[2]。心理疾病是很普遍的,只不过存在着程度区别而已,而且现代文明的发展使人类愈发脱离其自然属性,污染、生活快节奏、紧张、信息量空前巨大、社会关系复杂、作息方式变化、消费取向差异、在公平的理念下不公平的事实拉大、溺爱等,都使心理疾病逐渐增多并恶化。本研究在2008年9月1日-2009年12月31日期间选确诊为心理疾病的青少年90例,随机平分为A、B两组,A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给予沙盘治疗,观察1个月后治疗效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07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期间中山市人民医院心理科门诊患者,选确诊为心理疾病的青少年90例,其中男50例,女性患者45例,性别比为1:1,年龄介于13~2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6.52±5.68)岁。
1.2 分组方法
选确诊为心理疾病的青少年90例,随机平分为A、B两组,A组男性20例,女性患者25例,性别比为1:1.2,年龄介于13~2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6.12±5.16)岁;B组男性20例,女性患者25例,性别比为1:1.2,年龄介于14~2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6.66±5.86)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试验方法 A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给予沙盘治疗,观察1个月后治疗效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部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数据采用 χ2检验。取P=0.05为检验标准,当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在治疗效果的统计结果 A组45例患者中,治愈15例,好转15例,无效15例;B组治愈30例,好转10例,无效5例,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3 讨论
当今青少年的心理矛盾可以归纳为:观察力敏锐与认识片面的矛盾;求知欲强与鉴别力差的矛盾;情感丰富与情绪自控力差的矛盾;渴求理解与自我封闭的矛盾;鲜明的自主意识与依附性的矛盾;理想动机与现实效果的矛盾。这些矛盾归根到底在于人生观、世界观的不成熟及其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因而当矛盾冲突过于激烈而又自我调节能力差时,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甚至产生严重的身心疾病。
沙盘游戏治疗是目前国际上很流行的心理治疗方法。在学校和幼儿园,它被广泛应用于儿童的心理教育与心理治疗;在大学和成年人的心理诊所,它也深受欢迎。通过唤起童心,人们找到了回归心灵的途径,进而身心失调、社会适应不良、人格发展障碍等问题在沙盘中得以化解。 一盘细沙,一瓶清水,一架子各式各样的物件造型,加上治疗师的关注与投入,来访者的自由表现与创造,这就构成了沙盘游戏的最基本的要素!而就在这简易的设置中,内心的世界得以呈现,心灵的充实与发展,治愈与转化也获得了可能。 这就是在国际上受到普遍推崇的沙盘游戏治疗方法。除了荣格的心理分析之外,它也被人本主义治疗、格式塔治疗和整合性动力治疗等广泛接受,成为表现性和艺术治疗的主流,同时也被逐渐运用于学校心理教育与心理治疗。
本研究在2007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期间选确诊为心理疾病的青少年90例,随机平分为A、B两组,A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给予沙盘治疗,观察1个月后治疗效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A组45例患者中,治愈15例,好转15例,无效15例;B组治愈30例,好转10例,无效5例,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关键词】同伴关系;不良;改善措施;青年
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同龄或心理发展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包括同伴接纳和友谊关系两种。青少年时期的同伴接纳与同伴共度的时间显著增加,彼此的互动更为频繁、复杂、持久。首先,亲密性是这一时期友谊的特点之一。
不良同伴关系是对个体间正常交往的异化。从个体被同伴接纳的水平及其友谊状况两方面加以分析发现,不良同伴关系主要体现在同伴交往中的被拒绝和被忽视及友谊的数量少和质量低。当然,不良同伴关系的形成主要是基于以上同伴关系的特点之上的:①有关个体在同伴交往中的被拒绝,其间接原因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由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将会承受许多心理上的冲突和压力,处于各种心理矛盾中,如果这些矛盾不能及时地解决,就有可能出现情绪情感及性格方面的偏差,严重的还会引起精神方面的疾病。这些消极的个性品质所直接导致的便是同伴关系的障碍――被拒于同伴交往之外,被同伴拒绝又可能导致消极情感的产生。为摆脱消极的情感体验,他们有可能调整改变自己以适应同伴,从而改善同伴关系,提高其社交地位;也可能逃避或敌视同伴,使关系进一步恶化,陷入恶性循环,在同伴交往中被进一步孤立。②有关个体友谊关系的低质量。首先,同伴交往时间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为其提供了客观条件。由于与同伴交往时间的增多,受父母、师长的约束也随之减少,一些不良同伴极易趁虚而入,进入某些青少年的社交圈子,而且由于青少年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存在,极易误将此种劣质的友谊关系朝着亲密稳定的方向发展,徒讲哥们义气,迷途不知返。最后,个体在逃避正常同伴的同时,为了寻求积极的情感体验,会到社会上寻求有着共同特征的不良同伴,这样就导致了劣质同伴关系的建立。再次,随着青少年时期异往的逐渐频繁,异性迫切寻求情感上的一种归属感,再加上团体交往规模缩小,这些都为异性问发展亲密、稳定的情感关系提供了条件,此种情感关系逐渐发展深入,就形成为一对一的二元关系――男女恋慕之情,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早恋”。在此,笔者正对这一问题,对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文学分院的一千名左右的男女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印证了上述观点!
那如何解决问题呢?个体的同伴关系改善可以从矫正个体自身缺陷和他人不良认知两方面人手。具体方法如下:
社会技能训练(Social Skills Training,SST)。社会技能训练的对象是社会交往认知、情感、行为缺失的儿童,旨在通过干预方案的实施,帮助同伴关系不良的儿童掌握与同伴交往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改善其同伴关系。例如,与特殊类型的人交流的技能;而有的矫正计划则进行综合性的训练,内容包括非言语性微型技能,例如目光接触和姿势,也包括一些比较宏观的技能。
归因理论(tkttribution Theory)的应用。归因理论为人际交往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其基本思想是:人类的任何行为都是有原因的;对行为结果原因的推断是其行为的基本动因:原因知觉会影响情感反应和期望及行为反应。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ernard Weiner)是归因理论的集大成者,他认为不同的归因方式对随后的情感和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后果。如将成功归因于稳定原因,则会提高个体对未来成功的期望,会继续努力;将成功归因于不稳定原因,则会产生惧怕、焦虑等消极情绪,会降低对未来成功的期望,不作努力。反之,将失败归因于稳定原因,会产生惧怕,降低对未来成功的期望,不作努力;将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原因,会增加对未来成功的期望,继续努力。
综上所述,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历程中的重要时期。团体中的同伴会对青少年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及个性特点等产生显著影响,而个性等又会导致个体行为模式的转变。因此,在矫治青少年行为问题的过程中,改善个体早期与所属团体中同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改善同伴关系的同时,还应重视家庭、社会环境等因素对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影响,若将诸因素综合加以考虑,相信在减少和弱化青少年行为问题方面,我们会取得更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冯正直,郭成,陈旭.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3):56-62
[2]张青方.青少年心理社会发展与其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青年研究, 1998(5):1-111
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___青少年心理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仪式,这是我市共青团组织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的实际行动,是在新时期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一项新举措,标志着我市青少年心理发展研究工作新平台的建立。在此,我代表团市委向___青少年心理研究中心的成立
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和不懈努力的各位老师和社会各界工作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最重要的成长阶段,而在这一阶段,心理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它对今后人生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起决定性作用的。目前,很多青少年随着生理、
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任性、执拗、偏激、忧郁、自卑、容易冲动、紧张焦虑、冷漠孤独、自我中心、缺乏意志力、依赖性强、社会适应能力弱等,还有厌学症、多动症、自杀等问题也
比较突出。因此,对青少年心理问题进行早期干预,切断青少年心理问题向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发展的链条,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青少年健康的身心和健全的人格,已
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关心青少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切实为青少年服务,保护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共青团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多年来,团市委致力于我市广大青少年思想道德
建设,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与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联系合作,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开展了大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活动,为青少年健康快乐
的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今年,我们在多方调研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积极筹建了___青少年心理研究发展中心,该中心的成立将给我市青少年心理发展和研究工
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和载体。
希望___青少年心理发展研究中心秉承关注我市青少年心理发展,促进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服务宗旨,以宣传普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提高我市青少年心理素质、提
升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整体工作水平为己任,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力量,通过心理咨询培训、心理测试辅导、心理健康讲座和团队活动等方式,解决青少年的心理困惑,
排除其心理压力,帮助青少年早日走向成功的彼岸。同时,积极针对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开展系统性的调查和研究工作,为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部署提供有力的依据和理
论支持,不断推动___市青少年心理健康事业地发展。
关键词: 青少年 心理障碍 增长趋势
当前,社会正处在一个信息发达、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个体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人们多年来形成的稳定生活模式不断受到冲击,这给人们身心健康带来威胁。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也是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他们求知欲望和模仿能力均较强;自制力及分辨能力差,当碰到困难时,不懂得运用缓冲应激来释放情绪,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心理疾病,因此开展青少年心理障碍讨论显得尤为必要。
1 青少年心理障碍的特点
青少年心理障碍的特点是指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差异,人与人之间在认识及判断客观事物时基本倾向会有差异,差异的核心是世界观、人生观的不同,其次是兴趣爱好的不同。人们在判断客观事物时,心理特征不同,即在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会有差异。
2 青少年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2.1 大众传媒 指以报刊、图书、影视广播、网络等现代工具,面向大众的信息沟通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化手段。影视、音像、广播报纸杂志,特别是国际互联网迅速向人们提供大量各种信息,使人们开阔视野,学到新的知识与规范、角色评价、价值标准、行为规范等。对个体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互联网对人们的社会影响较大。[1]
2.2 家庭氛围 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大因素,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调查显示,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与孩子失去关爱,有强烈精神压力未能及时获得排解有密切关系。患上心理疾病的青少年长大后,常缺乏对他人的人情关怀和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2]有关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危险因素,许多学者研究认为,家庭关系不融洽、父母离异、不良的教育方式、居住地区社会风气恶劣是引发青少年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3~5]
一位心理保健专家指出,由于城市住宅的封闭状态,现代儿童除在课堂外,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状态,他们无共同的游戏,集体的娱乐。同时,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许多家长与孩子缺少交流和沟通。不少现代儿童内心孤寂,其心灵健康容易受到损害,久而久之,甚至会患上儿童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福建省某心理卫生中心心理咨询挂号人次数字统计,见表1。表1 心理咨询挂号人次统计表1数字显示,所有到心理卫生中心就诊者,均存在心理障碍及精神疾病。通过对门诊人次调查,患有心理障碍、抑郁症的儿童当中,有78%的儿童是单亲或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根据统计学相关分析,儿童患心理障碍及抑郁症与有缺陷家庭的关系呈正相关。
2.3 教育体制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将近30年教育模式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危机重要原因之一,学校过高追求升学率,在校生教育过分强调智育,忽略或淡化人性教育,人文关怀未得到有效发展。[6]
3 青少年心理障碍发展趋势
根据中国部分地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推测目前至少有1亿人患有各种精神障碍疾病,精神疾病已成为中国严重的疾病负担。主要表现为偏执,交往障碍、抑郁、情绪波动、躯体症状,过于敏感,其中有一半需要心理卫生干预。福建省某精神专科医院门诊挂号人次数字统计,见表2。表2 门诊挂号人次统计 图1显示儿童、青少年精神专科门诊挂号人次每年均递增,显示青少年心理障碍有增长趋势。如以这种速度继续发展,我国本世纪末将有>60%儿童青少年存在心理疾病,因而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4 几点建议
4.1 教育机制改革 需对近30年来的教育体制加以总结和研究,并提出具体完善措施。进入20世纪后,国家先后提出了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和建立创新体系,但在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上,始终未走出旧的教育体系,在教育宏观管理上,未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故应针对基础教育,应用教育和教育创新的特点建立起有效的管理机制和运用机制。充分重视基础教育,应用教育和教育创新,培养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一代青少年。
教育是一种终极关怀,建立科学的教育观不容忽视,教育本质是人的成长,教育学首先是一种人文主义哲学,教育是一种智慧,建立科学的教育观比掌握任何一种教育技术均重要。要转变中国旧的教育理念,确立新的教育理念系统:即养成教育、和谐教育、自我教育、尊重教育、启发教育、生命教育、重视实践和效果,善待并协助从儿童的个性开始,才是打造他们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唯一出路。
4.2 家庭父母 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个体出生起就在家庭中获得一定地位。家庭在社会化中地位独特作用突出。家庭是儿童最早接受社会化的地方,而父母就是社会化的最初媒介,也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对每一个人来讲,客观现实的认识常是从家庭的生活、家长的言行举止开始。父母的教养状态及教养方式,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语言、情感、角色、经验知识,技能与规范方面均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综上所述,调整青少年心理状态,使他们以最佳状态对待人生和世界,这不仅要老师的引导,社会关心,父母从小言传身教。不仅需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还需要教会青少年心理调适的方法,使他们在遇到困难、挫折或自认为处在人生的低谷时能够很好地疏导自己,平稳地度过生命中各种困难时期,健康积极,乐观向上地生活成长。青少年是未来的希望,只有培养出心理、身体均健康的年青一代,祖国才有希望。
【参考文献】
1 张劲松,许积德.青少年早期气质问卷—修订版的修订与应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6):440~441.
2 黎雪梅.暴力犯罪的人格障碍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7):547~549.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247-01
21世纪的青少年处于改革发展和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自主意识强,思想敏锐,行为大胆,果断,打扮新潮入时,不拘一格,但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同时受到的心理困扰是十分明显,心理矛盾非常突出,从近几年来,我们通过调查了解到的情况看,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存在的不利因素,直接危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导致了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下面我就这些问题做一简单的分类:
一、厌学问题
学习是青少年的主要任务,围绕学习与厌学问题占青少年的心量问题的主要部分。
1、学习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待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这种情绪的循环往复,使他们对学习既无奈,又恐惧。[本文转自:]
2、厌学是目前青少年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不仅是学习差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尤其遇到别人考试作弊,老师又对自已不理解,从而便这些所谓好学性也不想努力再学习。
二、人际关系问题
这也是青少年反映最多的问题,实事上,青少年所接触或要处理的人际关系无非就是: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父母子女关系,而这些简单的人际关系却因青少年心理的不成熟而象大山一样,压在他们的心头。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惑和烦恼,青年男女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交流,被老师苛刻的指责,严重地刺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导致对教师的反感对立,而有的学生在老师对待不同的学生态度上,认为老师“嫌盆爱富”轻视自已,认为老师处理不公正,老师是学校中人际关系的核心,是各种人际关系的主要协调者。
2、与同学的关系,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好朋友对自已的不信任,认为朋友不能两肋插刀,而怀疑友谊的不真诚,使他们内心十分苦恼,不知怎样才能消除朋友的误会,内心十分孤独寂寞,看着朋友减少,又不知该怎样去做从而怀疑世上没有真正的友谊,也交不到真正的朋友。
三、情感类问题
青少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他们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好奇与向往,当然也许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困惑,如单恋的兴奋,单恋的烦恼,失恋的沮丧等等。
青少年的情感问题并不是简单的,面对学生如此复杂的心理状况,做为教育心理工作者,应明确青少年造成青少年心理不健康的原因,从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做法我认为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在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开设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解问题解答,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使青少年通过有效的途径认识自己,了解别人,学习与人交往的社会技巧,还可有效的使青少年转移情绪,发泄痛苦,发泄愤怒而防患于未然。
2、现在的青少年处理性,自制力不成熟,许多心理障碍的表现都与不良的行为习惯有关,如失眠。因此对其进行心理调节时,首先是注意日常行为的训练,帮助其改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论文摘要: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家庭教育存在三个误区: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对孩子进行智的教育;家长言传多于身教;对孩子物质要求的满足超过对孩子精神需求的关注。应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即发挥家长良好的榜样作用、良好的教养方式的作用和良好的家庭氛围的作用。
实现民族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千千万万、各行各业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所以人们更重视教育问题,家长更希望孩子成才。
一、心理健康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首要要求
1.心理健康是对人才的首要要求
近几年来,心理学界提出了一个比较新的观点:对一个人的成功来说,智商影响只占20%,而情商因素则占80%,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它将成为21世纪衡量一个人素质的首要因素。智商是人的智力水平的指标,用来比较人的聪明程度。情商指人认识、控制和调节自身情感的能力,主要包括认识自身情绪、管理自身情绪、自我激励能力、认知他人情绪及人际关系管理五个方面。情商教育注重坚强的意志、良好的自控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乐观进取的性格等对人的影响。情商教育让青少年学会情绪管理,学会为人处世,让他们更加快乐、自信、受欢迎、有爱心和意志力,学会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情商是人心理健康标准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是对人才的首要要求。
2.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1)现实地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这是指要有正确的自我观念,现实地接受自己。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与自己的实际情况越相符,就越有利于适应环境,表明其心理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
(2)对现实合乎常理地认识与反应,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观念与行为,情绪反应适度。所谓合乎常理地认识客观现实,是指对一些人人皆知的常识性东西的认识不要悖于常理。心理健康者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合乎常理的,适度的,该大喜则大喜,该小愠则小愠。
(3)对挫折有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心理健康的人遇到挫折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一些自我防御的方法,将由于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紧张情绪消除掉,从而表现出对挫折有较好的耐受力。
(4)行为方式与社会角色相一致,符合常规。社会对各种角色有相应的要求或规范。个体的行为与其充当的角色的规范基本一致,是其心理处在健康正常状态的表现。
(5)正常健康的交往。能够以正常的方式与周围的人交往,没有诸如社交恐惧症和极端的自我中心之类不正常的交往行为。
(6)统一的人格,心理保持延续性。健康的人格是统一的,因此它表现出一贯性与统一性。
二、当前家庭教育中的误区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照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意义深远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第一要素。
然而当前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误区,主要表现:
1.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对孩子进行智的教育
家长很舍得教育投资。家长想方设法让孩子上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除了正常在校学习之外,家长还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特长班,希望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以后就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自己为人父母的任务就完成了。在他们看来,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成功的智力教育。而这样做完全忽视了孩子爱玩的天性,使孩子觉得学习不快乐,生活没意思,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和对父母的逆反心理,甚至逃离家庭,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2.家长言传多于身教
有些家长对孩子说教不断,整天对孩子唠叨做人的大道理,讲得头头是道,不厌其烦。而他们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却按不同的原则处理问题。如此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经常使孩子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人做事和立足社会。
3.对孩子物质要求的满足超过对孩子精神需求的关注
家长普遍认为再苦不能苦孩子。对孩子的物质要求,家长大都有求必应。如果孩子学习进步,成绩提高了,家长更乐于满足孩子的要求。而当孩子情绪低落时,家长很少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和负面情绪,多表现平淡,只一味督促孩子不要胡思乱想,好好学习,否则会影响成绩。虽然丰衣足食,但是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理解、关心和爱护,觉得孤独无助。在家庭中孩子与父母的有效交流很少,这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情商发展、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长期以来,家长只重视青少年身体的健康、知识的进步,严重忽视了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忽视了要教给孩子如何与人交流、沟通、合作,如何为人处世……而这些才是让青少年受益终生的。
三、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家长在与子女朝夕相处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和利用家庭的环境氛围,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子女施以影响的活动。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对他们的个性、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良好的榜样作用
家长要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关键作用。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心理学家班杜拉曾做过攻击反应试验,结果发现孩子倾向于模仿成人动作。这一实验向人们证明了榜样行为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的品德修养,一言一行,甚至神态表情,动作细节,无不对青少年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的示范行为会起到重要的榜样作用。
2.良好的教养方式的作用
(1)教养方式一般有四种类型。
第一种,溺爱型。家长以孩子为中心,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造就了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溺爱使孩子自私,任性,骄横,自我中心,缺乏责任心,不懂得尊重、关心和感谢。这样的孩子一旦离开家庭,走向社会,会处处碰壁,无所适从。家长的爱恰恰害了孩子。
第二种,专断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严格苛刻,粗暴生硬,强迫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办事。家长的简单粗暴使孩子自卑、懦弱、冷漠、逆反,没有安全感。这样的孩子或唯唯诺诺,或冷漠麻木,或无所畏惧,很难与别人友好相处,使孩子身心都受到严重伤害。
第三种,放任型。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家长对孩子不关心,使孩子冷漠、自私,不懂爱和关心,行为放纵,没有责任感和同情心。这样的孩子一旦受外界刺激,容易产生偏激行为,导致违法犯罪。
第四种,民主型。家长对孩子关心、尊重、理解、信任,爱而不惯,严而不苛。对孩子多鼓励和引导。家长的关心和尊重使孩子真诚、自信、自尊,积极进取,有责任感,人际关系融洽,社会适应良好。显然四种教养方式中只有民主型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是最有益的。
有研究表明,家长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人格特征形成及其对生活事件应对方式都有重要影响。家长良好的教养方式使孩子情绪稳定,轻松兴奋,自信开朗,能促进青少年人格特征健康发展和形成,使青少年形成解决问题、求助的积极应对方式。不良的家长教养方式让
孩子或自我中心、骄横任性,或自卑懦弱、敏感多疑,或自私自利、冷漠无情,人际关系差,适应能力差,主观幸福感缺失,导致青少年形成不健康人格特征,使青少年形成自责、幻想、退避、僵化等消极应对方式。
(2)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身体的健康,智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孩子情商的教育和心理的健康发展。父母要关心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与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些都有助于孩子学习如何表达自己,如何关心帮助他人,如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会很好地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为孩子的日后成功和一生幸福奠定基础。
3.良好家庭氛围的重要作用
家庭氛围主要指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所形成的气氛。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这里只讨论夫妻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夫妻感情是否和睦时刻感染着孩子,夫妻关系是否融洽对孩子成长有重大意义。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乐园。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为了他们的快乐成长和一生幸福,父母应保持和谐的夫妻关系,这是家庭氛围良好的基础。夫妻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给孩子创造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使孩子在爱的抚慰下健康快乐成长。夫妻间有矛盾分歧,应避免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即使夫妻离异,也不要在孩子面前互相指责,要让孩子感到父母仍然爱着自己。在爱的氛围中长大,孩子也懂得了爱,学会了爱,变得活泼开朗,积极向上,豁达大度,善解人意。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担负着把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青少年健康成长有赖于国家和社会的关心与爱护,更离不开家庭环境的熏陶与滋养。
参考文献:
[1]王楠.现代青少年亲子关系产生冲突的原因及解决策略[J].时代教育,2009(1).
[2]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俄大学生价值取向对比研究”课题组.中俄大学生价值取向对比调研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8(12).
[3]南怀瑾选集:第10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