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28: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生价值的理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市场经济条件;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影响与策略
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局面。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后备军团,我们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养成的关键阶段,该阶段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对自身以后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升我们的人生价值观,应该成为当前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共同关注以及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
(一)社会经济条件的积极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人生价值观的建立、健全提供了一个新条件,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着社会的不断前进,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人们的思想正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各国的文化交流也越发频繁,我国传统的社会思潮正在受到多元文化是潮的冲击,双方碰撞出让人意想不到的新思潮。在坚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我化思想的基础上,汲取外来的先进文化思潮。为当前高中的人生价值观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开展与时展相统一的正能量教育,社会经济条件对人生价值观教育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接受度更高、内容更丰富这方面。
(二)社会经济条件的消极影响
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推动着社会不断前进,但也极大地提高了我国文化思想的对外开放性,各种外来思潮不断涌入,侵蚀着人们的思想。青少年正处在思维认知以及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对这些外来不良思潮,还不具备较强的辨别能力,容易遭受到这些不良思潮的影响,具体落实到实际生活中主要表现为虚荣、浮夸、奢靡主义、盲目崇拜以及互相攀比等。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人们的相互信任逐渐在消失,在这样一个社会发展条件下,我们又该如何正确,建立健全自身的人生价值观念,明确自身的信仰,走出迷茫?
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其这对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其在发展过程生所产生的一些“思想垃圾”又对社会文明造成了威胁,我们要正确审视市场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加强人生价值观教育,不断进化不良思想,积极弘扬先进文化思潮,引领社会潮流,创设良好的社会生存环境。要重视高中的人生价值观教育,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正视自身的健康发展,提高自身对不良思潮的判斷力与抵抗力,用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思想道德教育武装自己,做优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确立
(一)与时俱进、选择恰当的价值观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文明程度也越来越高,作为社会发展的储备人才,人生价值观养成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与时俱进。21世纪是一个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可以通过互联网快速了解到当前国内外的最新形势变化,结合自身的认知能力以及理解能力,重新审视自身的人生价值观养成是否符合新时代对于高素质人才的标准要求。在人生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到每个学习主体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再了解共性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各自的特性,开展分层教育,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开展人生价值观的个性化教育。与此同时,学校教师在开展人生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要避免“一刀切”、“满堂灌”等传统教学模式,要结合时展特点,用较为新颖的教学案例、先进的教学模式、恰当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形式对学习个体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
(二)充分发挥课堂双主体作用、创设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
高中阶段,我们的身心健康正处在一个健康养成的关键阶段,青春期时的生理以及心理等都在逐渐成熟,此时正是健康人生价值观确立的大好时期。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新课程改革之后明确了教师的课堂主导地位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也需要课堂主导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在尊重课堂主体的前提下加强对课堂主体人生价值观的引导,给予其充分的重视,进而调动其课堂参与积极性,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到人生价值观学习中,增强情感体验。高中,人生价值观的教育要充分发挥课堂的双主体作用,通过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提高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三)有效结合理论与实际、提高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在建立健全自身人生价值观体系的过程中,要有效结合理论与实际。人生价值观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本中,课本中的主要内容都是一些经过社会实践而总结概括出的系统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与逻辑性,与生活实际存在较远的距离,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且也不具说服力。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注定是错误的,不利于健全人生价值观的建立。基于此,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既要注重构建较为完善的知识理论体系,又要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实践增强社会体验,以此来找到双方的有效衔接点,提高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赵悦.浅谈高中学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生价值观[J].经贸实践,2017(21):281.
善待自己,是一种自我释放、自我调节、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的行为方式,也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体现人生价值,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善待自己。善待自己,就是要善待自己的人生价值。就职业教育而言,教育引导中职学生如何善待自己,体现人生价值是关键。
1 造就自己,就是善待自己。
歌德曾经说过:“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的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造就自己,就是善待自己,从生存到生活,从理论到实践,从学习到工作,都离不开自我的不断磨练和造就。生存必须适应生存环境,适应社会的发展,一切从实际出发,正视现实,正确面对生活,面对人生,以积极进取的乐观态度,创造财富,获得体现人生价值的幸福感。职业教育就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充实自己理论知识的同时,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拓展生存的空间和完美生活的环境。因为有了技能而有了工作,有了工作而得到自我的塑造和完善,人生就创造了价值,在创造价值的同时就会有许多感慨,如有人因工作而喜,有人因工作而烦,有人因工作而忧,这就需要自我释放,自我调节,其目的就是善待自己,以自己的力所能及体现人生价值。
2 笑对生活,就是善待自己。
“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种豁达的对人生价值的感言,每一个人的人生都要历尽许许多多的坎坎坷坷,但无论怎样,我们要教育引导中职学生都要以乐观向上的态度正视自己,正视现实。下岗失业这是现实,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这也是现实,但正确认识这些现实存在的事物,就无须自寻烦恼,因为善待自己的人,必定懂得如何充实自我,笑对生活。庸人用物质享受麻木自我,智者用精神追求支撑生活。在花花绿绿的大千世界里,在忙忙碌碌的日常生活中,在追名逐利的凡俗夫子旁,智者全然不见自己生活的清贫,全然不见自己遇到的挫折,而是以一颗积极进取的心,一头扎进工作和学习中,充实着自己的每一天。他们的人生,在追求中升华,在乐观中显彩。这才是善待自己、实现生命价值的最好方式。
3 努力工作,就是善待自己。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每个社会成员提供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舞台。提升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基本条件就是善待自己。在职业教育中,要让中职生清楚地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就像大海中的一滴水一样,要想生存就不能离开大海,一旦离开就会干枯。一个人如果不善待自己,就无法善待社会,就无法善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和面临的一切,最终也就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感受不到生活的幸福。老子曰:善待工作,就是善待自己的人生。当一个人以兢兢业业的态度完成工作时,肯定会睡上一个安稳好觉或做上一个甜蜜美梦;当一个人出色地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得到奖励表彰时,一定会体验到一种幸福感和成就感,因为这是自己人生价值的体现和肯定。虽然人生免不了酸甜苦辣,但只要正视,只要善待,一切事物就会迎刃而解。因此,善待自己,善待工作,善待生活,才会有收获成功和幸福的机会,才会有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机会。
4 善待自己,人生才有价值。
善待自己,不断挖掘自己潜在的能力,不断发挥自己的技能实力,就是智能教育的优势。我们只要为职校学子打好赖以生存立世的基础,培养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当他们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并能善待工作、做出成绩时,就是职业教育的成功所在,也是职校学子们实现人生价值的亮点。人生是每一个人展示自我、体现自我价值的舞台。每一个从职校走向社会的人,只有通过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奉献社会,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人生才有意义,人生才有价值。
关键词:“90后”大学生;信息获取渠道;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114-02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于其他事物重要性的评价标准,一个人持有何种价值观就决定了他们对于事物抱有怎样的看法和采取何种行为。价值观指导着人们的生活方向,影响着人们的品质和道德行为,并决定了人们一生的价值目标和生活道路。
本文主要针对的是“90后”大学生,调查机构为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爱康太阳能、深圳高炜环球公司深圳分部,调查方式主要为现场发放问卷和网上发放问卷,调查对象主要是在校大一、大二、大三年级和在外面实习的大学生,以及企业“90后”大学生职工。同时,结合个人访谈记录,了解“90后”大学生信息获取渠道与价值观形成现状,为“90后”大学生信息获取渠道与价值观形成的理论研究奠定基础。
本次调查现场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52份,网络发放问卷100份,收回95份。回收率为82.3%。其中男女比例为1∶1,问卷数量虽少,但是综合了高职院校和企业的“90后”大学生,有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加上对一些“90后”大学生的访谈,因此本调查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不因问卷的数量过少而受影响。调查和访谈内容包括“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90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标准、“90后”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四个方面。
一、“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
随着信息时代化的到来,人们对信息的获取渠道也日益多样化。本文对信息获取的渠道、方式、时间、内容等方面设置了7道题目。“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互联网,就大学生获取的信息来看,在网络上关注信息的比例占到最多,其次是报纸、杂志,还有上级开会通知和广播、电视。
结果表明,很多大学生认为从互联网获取信息方便快捷、生动直观、信息量广等优点。在使用互联网获取信息中各类新闻占到了32.6%,其余依次是电影信息、休闲娱乐、体育信息、电子书籍、计算机软硬件信息、社会文化信息、求职招聘信息、交友信息、生活服务信息、教育类信息等。但从调查中知道从上级开会通知获得的信息时间最长,每一次至少要花上1~2个小时,使信息能够准确地传达给每个人。且同样的信息在互联网上获取时,花费的时间就很少,这就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喜欢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而不是用以前传统的获取渠道。
此外,大学生们对信息渠道的选择也有倾向性,来自城市的学生更倾向于通过电视、网络、杂志、沙龙、论坛等方式获得信息,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则更倾向于通过老师的传授、报纸、学校广告和布告栏获取信息。调查还表明,在当代大学生心目中,21世纪衡量价值的标准,最重要的不是金钱、权力、名声,而是能力和知识,这在被调查者中的比例分别占到42.3%和30.2%。
由此得知:“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最普遍的渠道来自互联网,关注的信息主要是社会和职业。一方面,互联网能让大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另一方面,也会给大学生带来辨别真假信息及有价值信息的困惑。
二、“90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理想与信念总是如影随形,相互依存的,没有坚定的信念,理想可能会很容易夭折。由此可知,理想在生活中的地位异常重要,成为多数人的指南针。
问卷中涉及到“理想”的问题有3个。第一个是“对理想的看法”,72%的人认为“理想有促进作用,让生活更有动力”;15%的人认为“只是偶尔想起理想,对生活影响不大”;9%的人认为“理想过于遥远,没有现实意义”。
第二个是问到“大学生的理想与对比以前是否有改变”的问题时,绝大部分有所改变。27%的人认为“为适应家庭或就业形势而改变”;11%的人的回答为“因别人的影响而改变”。
第三个是:“你现在拥有理想吗?”绝大部分人都拥有理想,但缺乏对理想的执行和规划。其中27%的人认为“有长远理想,但没有相应计划,凭感觉”;16%的人认为“有短期理想,并没有意识地去达成”。
由上面的调查可以得出:有无理想信念,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决定了人生是高尚、充实还是庸俗、空虚。超过一半的人有长短期的理想并且信念坚定,能够自我去达成,只有几个别的人没有理想或者信念。
三、“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标准
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反应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
问卷中关于“人生价值”的题目设置了3道题目,主要是判断人生价值的标准,对人生价值满意的实现内容,以及与人生价值相关的理论学习。
第一个问题是“你判断人生价值的标准是什么?”。55%的人回答是”对社会贡献大小”,小部分人认为是“社会地位的高低”,只有极个别的回答是“金钱的多少,甚至是说不清楚”。
第二个问题是“你认为怎样才能得到实现人生价值观的满足”。绝大部分的同学认为主要包括精神上的充实、物质上的富足,以及事业上的成功。也有一小部分同学觉得过着平凡的生活,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也是人生价值的一种满足。
第三个问题是“你觉得学习基本理论原理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关系吗”。大部分同学认为没有关系,一是学习理论的东西太枯燥,二是觉得马克思离他们太遥远,既不了解也不想去学习。甚至有些“90后”企业职工都没有听说过马克思。
还对一些学生进行了个人访谈,主要交流的话题是“一个人的价值主要是由什么来决定”,对“雷锋精神的看法”。绝大部分同学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应该是由社会来决定,然后结合个人需求,达到社会和个人的价值统一”。以社会价值为中心,社会价值是真、善、美的标准,去衡量一切事物是非、善恶、美丑。对于雷锋精神,大部分同学觉得应大力弘扬这种中华文化传统,从而让现代的学生传承这种优秀的文化和特有的文明。同时,也有两成的学生持中立态度,认为是否提倡这种精神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社会有人在行善积德。只有几个学生认为雷锋精神已经过时了,完全没有意义。这表明同一个阶级的不同成员,由于生活目的不同,社会经历不同,所处的具体生活环境不同等,每个人的人生价值观也有所不同的。
由上面的分析可得出:一方面,我国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方向是积极向上的,绝大多数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想实现人生价值,而且其衡量的内容都是积极向上的,弘扬社会主旋律。另一方面,也有部分学生价值观意识不清楚,人生目标不确定,在面对压力时会显现出迷茫和不知所措。还存在个别以个人为核心的价值观。与此同时,对于价值观的理论学习程度不深,强度不大,导致学习兴趣淡漠。
四、“90后”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新时代的一个热门话题。爱国主义体现了一个国家的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主要是指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在调查中,大部分同学不能很准确地表达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而更多地是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描述,或者通过个人行为来评价这个人是否具有爱国主义情怀。
对于爱国主义题材的讨论,有六成的同学喜欢爱国题材的影片和图书,如电影《十月围城》、《建党伟业》等。另有三成的同学衷情于强烈的爱国心理,面对损害国家集体利益的现象、面对破坏公共财物的行为,敢于挺身而出坚决制止。也有不少人表示会感到非常气愤,但却有心无力,不敢挺身而出。
当问到“您认为应采取什么方式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时,47%的大学生认为“参观文化遗址”能陶冶爱国情操,尤其是企业职工希望企业能组织这样有意义的活动。说明现代年轻人有了解历史文化的意识。在校大学生则主张“开设主题讲座,开展知识竞赛”,记住历史名人事迹,加强自主学习历史文化的能力。
我们应当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看待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表现,摒弃那种把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描述得一团漆黑的错误认识。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实际问题。从本次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大学生在人生价值观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少数大学生所持的人生价值观是消极的,他们缺乏理想,对现实和将来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他们更多地关注自己,对社会、集体和他人表现出极度的冷漠。第二,一些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判断和价值目标之间,价值观和实际行为之间存在着不一致的地方。第三,对于诸如希望成为“有钱的人”、“兼顾两者(个人和集体)利益”、“既要利己,又不损人”等“中性”观点,也要引起注意,加以引导。对于存在的上述问题,要找出原因,区别对待,对症下药,使这些学生的人生价值取朝着符合时代和社会要求的方向转变。
总之,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当代大学生要做到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正确分析事物,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培养自身价值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四有”公民,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英]塞缪尔・斯迈尔斯,信仰的力量[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
【关键词】佛教;四谛;十二因缘;四法印;人生价值
佛教作为印度文明成果传入中国2000年,经国人吸收消化后,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组成部分之一,在社会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发挥着重要作用。佛教有很多功能,例如传统的治理与改善人心,稳定社会的功能,宣传文化与提升文化发展功能,加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功能,以及促进自身道德修养,实现人生价值的功能等等。
一、 佛教基本教义
(一)四谛说(又名“四圣谛”)即苦、集、灭、道。“谛”是“真理”的意思。苦被概括为生、老、病、死、怨憎会、恩爱别、所欲不得、五阴盛,共八苦,正是这种种的苦一直困扰着芸芸众生。集(集谛又名“习谛”、“苦集谛”)说明造成人生痛苦的原因在于欲望,有欲望就会行动,身心活动、造作称为“业”。“爱与欲相应,心恒染著,是谓苦集谛”。灭(“苦尽谛”)说明消除欲望和“无明”,达到不生不死的涅境界,才能消灭苦因、断绝苦果。涅意译寂灭,谓寂灭一切痛苦、烦恼。佛经讲“寂灭为乐”,认为可得解脱之乐。道(“苦出要谛”)说明要消灭痛苦必须修道,修道方法概括起来有八正道(又名“贤圣八品道”),即: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二)缘起说。“缘起”意为“诸法”(一切现象)由因缘而生起。缘,就是关系和条件。佛教对“缘起”或“因缘”做了如下定义:“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实际包含互为因果条件的意思。佛经中强调说:“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缘起说是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所特有的教义。但需要指出的是,“缘起”是针对世间法而言,至于出世间法,如佛经所说,“此法常住”。缘起说用以观察人生,遂有十二因缘说。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支”,即把人生分析为相互关联的十二个环节: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释迦牟尼观察人生从生、老、病、死为起点,但追究其根源却归结为无明。无明,即对于诸法由因缘生起、无我无常的道理无知,而认为有一常往不灭的我在起主宰作用,由对我的执着而起行,由行而生识,由识而有名色,执迷不悟,最后老死。
(三)四法印说。将四谛说与十二因缘说的基本精神提取出来,概括就是“四法印”。“法印”意谓判断、印证是否佛法的标准。四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涅寂静。即是说人们的行为方式是在不停变化的,诸多的法规约束也是没有固定性的,人生来就是受苦的,众生皆如是,有漏皆苦,只有达到了涅的境界才能彻底消灭一切的苦难。
(四)轮回说。佛教主张轮回,轮回思想是佛教的普遍观念,属于“当然如此”的问题。因此,初期佛教时期,凡与轮回有关的问题,都无人怀疑,无需讨论,外道对轮回主题问题的讨论,当时也被释迦牟尼视为“戏论”,部派佛教时期,理论开始细密,从不疑处生疑,用“诸行无常”理论统率并发展了“无我”理论。此时的“无我”指在现实世界中,一切有为法都无常迁变,人的肉体中也不可能有常一不变的“我”这样,“无我”理论便与轮回转世理论产生矛盾:既然没有常一不变的东西,人死轮回靠什么联系前生后世?各部派对此解释不同,发展了自己的理论。最基本的解释是以变动不居的“识”担任轮回主体。“识”本质是一股不断迁变的意识之流,五蕴而成。这样便解释了五蕴之体如何在三世轮转,使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涅寂静等“四法印”成为一个圆满而无矛盾的整体。
二、 对人生价值的影响
(一)克己自察,自我行善。谛说中提及人生痛苦的原因在于有欲,初期佛教已有“无我说”,但当时的“无我”意为“非我”,即不要把“非我之物”执着为“我”,目的是破除贪欲。中国古代法家思想家韩非也曾说过人性本恶在于有欲,有欲则有求,有求则有争,有争则生乱,有乱则事不成,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佛教同样提出了灭欲的方法,即道谛之八正道。我们处于这样一个日新月异,变化万千的社会环境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稍不留神,便可能会一失足成千古恨。因此,我们更需要正语,正业,正命,深察克己,约束自我,慎重行事。人生是一种修行,修行的根本在于自身。
佛教讲究轮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同样强调“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在这种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循环下,今生行善事的人,在六道轮回时会得到善果,进入西方极乐世界,而作恶多端之徒只能被打入地狱,生成恶鬼,过着惨绝人寰的哀苦生活。基于这样一种逻辑关系,这种形式的推论是很容易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这与个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本领强弱,是没有关系的。只要是现实存在的生灵,都可以遵循此种教义来约束自己,多行善事,积累功德。中国传统文化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圣人也曾经说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只有不断提高自身善行修养,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二)为人民服务。佛教强调普度众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集体主义,也主张为人民服务,虽表述不同,但根本点是一致的。普度众生,度己再度人,形似于中国传统中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所强调的都是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当今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初期,一些原有观念或拼弃或搁置,而新竖立起来的观念和规则也难以很快建立健全,加上封建观念以及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产生巨大而又深刻的变化,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出现多元化趋势,甚至产生以下误区:
1.个人至上。有的大学生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以个人主义、小团体本位主义作为自己立身处世原则,以自我为中心,把个人利益作为出发点,缺乏社会责任感。处处为自己着想,把个人利益凌驾于社会集体之上。有的同学直接表现为自私自利,不愿意帮助别人,关心他人,不参加集体活动、社会活动;而又的同学则坚持着“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思想积极的参加社会活动,主动关心集体、同学,一副热火朝天的样子,但是“客官为他人主观为自己”是客观上给他人带来好处,尤其在“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发生矛盾时,他们思想上回到“主观为自己”的出发点,不惜损害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利益。
2.金钱至上。有的大学生崇尚拜金主义,把“挣钱多”“升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认为读书无用,“书读万卷不如腰缠万贯”。他们把大好的学习时间用在赚钱上,在大学校园里掀起一股不可忽视的“厌学风”。有些大学生唯利是图,忘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古训,在金钱的诱惑下,不择手段,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和信仰走上犯罪的道路。把金钱看成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唯一标准。“找工作”看“前途”,“前途前途,有钱就图”成为他们的口头禅,梦寐以求地一大学文凭为跳板来谋取金钱和地位。
3.享乐至上。有的大学生认为“人生在世,吃喝二字”表现为不思进取,忽视学业,满足于“60分万岁”。他们懒散怠慢,不把大量时间用在学习而是用于网上打游戏、聊天上,吃喝玩乐成为他们生活的大部分。他们甚至不考虑自身经济承受能力,花钱大手大脚,视父母辛苦劳动如粪土,用名牌,摆阔气,相互攀比,追求高档次消费只求超前享受,不安心学习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如上海高中学校就出现了日本等西方国家才有的女。
4.功利至上。大学生做事带有极强的实用色彩主义,个别同学为人处世以是否能给个人带来好处为出发点,忽视人的社会价值。比如青年入党是一件政治上要求进步的好事,但他们把入党作为追求个人发展,打造择业和就业竞争的资本的功能性手段。这是市场经济下实用主义功利性促发的投机性政治热情,是入党动机的不纯的一种体现。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但觉不会参加第二次相同的公益活动,因为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自己的阅历。
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作为尚未走上社会的大学生,目前根本任务是努力提高自我价值,提高自己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知识和能力。现在大学生中很多独生子女居多,加之有些家长的盲目溺爱,使他们很少面临困难、挫折;基础教育更多关注学生学习成绩忽视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加上生会上一些不正之风的“引导”,当他们面对大学无拘无束的生活时,便开始倡导不正常的自由,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滋生出倾斜的价值取向。面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种种误区,如何纠正当代大学生错误的人生价值观是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的挑战。而要实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引导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要靠外部教育和培养,包括学校教育、社会影响等;二要靠大学生的自我修养和锻炼,提高内在素质。
1.人生观的教育纳入德育课。要贯彻德育教育为首的方针,就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教学,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育人的根本环节,学生成长过长中所需要的“精神营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来提供,德育课堂伴随学生在校阶段的始终,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人生的价值观基本内容,明确人生观才是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人民服务才是正确的人生目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践才是实现人生价值目标的有效途径;人生价值的大小不是你索取的多少,而是看你对社会的贡献。
2.作为教育主导教师在重视传道解惑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人生价值观的教育不仅仅是德育教师的事情,更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课堂教学是各个学科教师来进行的,学校要抓师德教育,让教师首先成为持有正确人生价值观的人,增强教师育人观念,使教师结合自己教学工作将对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教育融入到各项教学环境中,把正确的人生观渗透到学生的心中。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出表率,奉献社会,服务人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人格魅力感染每个学生。
3.采取多种方式积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过去的教学中只注重抽象灌输,学校应转变教育理念,重新调整工作思路。在对学生教育的过程要贴近学生生活,结合学生自身实际,避免简单教与学,应当把他们作为行动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的教学活动,采用开办讲座、举办辩论会、进行演讲等多方式,寓教于乐,深入浅出,注重知行统一,务求实效。学校充分利用互联网,打造网上学习冲浪阵地,主动开展网上教育活动。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把“要他做”转变成“他要做”。鼓励学生把对人生价值观的认知放到实践中加以体验与践行。这样才能让一切不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无所遁形。
4.学校要重视与社会的沟通,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环境。学校与社会的期望是一致的,都需要培养品学兼优为祖国和人民做出贡献的人才。社会要形成扬善惩恶的风气,多为学生树立正面的道德楷模,通过媒体大力宣扬各行业榜样,为学生社会实践创造良好条件。学校可以请一些杰出的人士来校与学生沟通交流,积极的为学生广开社会实践之门,积极引导,让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感受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客观认识社会现象,摆正自己位置,主动把自己的人生价值观调整到正规轨道上来。
5.学校要加强与家长沟通,促进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树立。大学阶段,学校与家长沟通多处于真空状态,双方沟通很少。学校要在教育活动中要与家长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避免目的一致而手段不同,造成学生不知所措,最终没有收到效果。学校与家长要对学生加强正面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性,增强家长与人责任感,使学校与家长达成共识,促使家长积极的正面配合学校教育工作,同时通过自己言传身教引导孩子,鼓励家长主动与学校联系,共同承担起教育的重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艰苦创业教育、吃苦耐劳教育和竞争与合作教育引导学生科学的设计人生道路,明确对家庭、对集体、对国家、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争取早日成为社会有用之人,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6.在学习中加强自我修养。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一个人是否有价值,能否实现自我价值,源泉在于学习。有的学生学习好有的则吃力,主要原因是每个学习的目的、动力、态度和方法各不相同。所以学习的过程是自我修养的过程,包括学习方法的修养,学习目的的修养,学习意志和毅力的修养等等。在学习中不断明确目的,端正态度,试探性的摸索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学习是艰苦的,是漫长的,所以学习需要勤奋,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
7.在社会实践中加强自我修养。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俩句话都在强调实践重要性,这里的实践不仅强调大学生要把书本理论知识转化运用与实践,而且要理论联系实际同样注重要求大学生积极的参加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如军训、生产实践、公益劳动、居民社区文明建设、青年志愿者服务,献爱心活动等。这些活动能使每一位参与者更多的接触到社会、了解社会,培养他们一种奉献精神,为大家服务的精神,能使参与其中的每一位大学生深刻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的内涵,使大学生深刻意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才是青年大学生成长的正确道路。
2006年9月25日是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我怀着我比激动的心情来到运城农业银行盐湖区支行实习,开始了我进入农行的崭新生活,同时也翻开了我人生的新篇章。
由于受银行家族的熏陶,从小就对金融业有着一份浓厚兴趣的我选择了继承这份光荣的事业,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把这份光荣发扬光大。渴望在工作岗位上做出自己的最大贡献。
通过两周来师傅的谆谆教导,我学到了很多在以后工作中都受益匪浅知识,更让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深刻的体会,以下是我个人的一点见解: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也就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论一个领导干部,还是一个普通员工,确立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一个人一生一世的行为和前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实现完美人生的必然选择,是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支柱,是当好农业银行员工的必备条件。自觉地改造主观世界,自觉地进行人生观的锤炼,自觉地进行价值观的矫正,做一个坚持正义、不畏权贵的人,做一个忠义清廉、克己奉公的人,做一个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的人。
二、树立主人翁意识。这个问题是已经是倡导多年的意识,我想大家已经很清楚,也就是说我们要以农业银行为自己的家,积极虚心得向别人求教,最主要是在工作中拥有一份主人应有的激情,这样才能在处理任何工作时自觉地按照规章制度和依照法律、法规,积极主动、一丝不苟的完成自己的工作。
三、珍惜岗位、努力工作。工作岗位是人生旅途拼搏进取的支点,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舞台。珍惜岗位,就是珍惜生命,进而提高自己的人生价值。珍惜岗位也是一种对自己、对企业、对国家认真负责的表现。当今的社会竞争激烈而残酷,只有你勤勤恳恳的努力工作,才能保证自己的岗位不被别人取代。珍惜岗位每一天就是珍惜自己的就业机会,拓展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有人说失去的时候才会懂得珍惜,如果你对工作总是漫不经心,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珍惜自己的岗位,总是以为自己是在为别人、为企业、为国家工作。到头来损害的不光是企业的利益甚至国家的发展,自己也会因此而丢掉手中的饭碗,到时候恐怕后悔莫及!“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你该懂吧。没有辛勤的耕耘,又哪来丰收的喜悦?珍惜岗位每一天是一条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必经之路。只有踏踏实实,充分利用自己在岗位上的每一天,刻苦钻研,奋发图强,才能获得人生的成功。更大的成功和更高的薪水需要我们从珍惜自己的岗位做起,农业银行的发展和壮大需要我们从珍惜个人的岗位做起。我们今天的工作来之不易,不仅是个人的努力,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因此我们要更加珍惜。
四、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要学好业务知识,所谓“学无止境”人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得以知识充实自己,才能更好的为自己的事业而奋斗。其次要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唯物辩证法原理,充分的让自己平时所学到的业务知识在实际的工作中充分的运用。只有这样,知识才能够更加深刻,能力才能够发挥的淋漓尽致。
五、合规操作。“合规”顾名思义,就是一切行为要符合规章,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界定,银行的合规特制遵守法律,法规、监管规则和标准。1、合规操作是防范案件,维护农行形象和声誉的需要制度不落实是违规操作和违规经营屡禁不止的根源所在。作为一名农业银行的员工要深刻认识到发生案件的严重危害性,它不仅会给国家财产造成重大的损失,严重危害农行的声誉,会动摇社会各方面对农业银行股改的信心,更会严重干扰正常的工作秩序,是我们农业银行损兵折将。2、合规操作是提高农业银行综合竞争力的需要。银行各项业务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以合规为前提。因为只有合规经营,才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不断提高农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3、合规操作是每一位员工保护自我的需要。作为一名农业银行的员工要增强自我的保护意识,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不坚守制度可能给自己带来的严重后果。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按规章制度和程序办事,保管好自己的印章、密码、卡和重要空白凭证,对违规指令、违规操作行为,人人有责任抵制、有责任制止、有责任向上级举报。
就教学活动来说,课堂是我们培养素养完成目标的主阵地。因此,本文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教学活动,以《生活与哲学》中《实现人生价值》一课为例,探索培养学生理性精神的具体做法,并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悟哲学之美。
一、以理性精神为目标,营造哲学之美
理性精神是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具体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哲学课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的理性和深刻。哲学课以培养学生理性精神为目标,主要是指培养学生用的基本观点全面辩证地认识世界并作出理性的判断和明智的选择,并最终投身于社会实践中。
教学目标的转变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教学内核和课堂品质。以理性精神为目标的哲学课为感悟哲学之美营造了氛围。改变以往对知识过多的讲、记和练的枯燥学习过程,而是把学习的重点放在了对知识的运用上,让学生学会用知识解决问题,将知识转化为素养,培养学生具备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以《实现人生价值》一课为例,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即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实现人生价值的具体途径有哪些等问题上,而是要以核心素养为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实现人生价值的价值引导,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塑造学生的品格。基于此,本节课以规划职业生涯为活动主线,引导学生如何通过职业来实现人生价值,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实?F人生价值。本节课设置了四个学习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了解自我”。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性格透视”来思考“我是什么样的人?”通过“兴趣能力伴成长”活动来思考“我的兴趣、能力是什么?”通过“价值拍卖会”活动来思考“我的价值观是什么?”;第二个学习环节是“了解环境”。通过职业现状调查活动来探究“外界环境允许我做什么?提供了哪些条件?”;第三个学习环节是“智慧选择,实现价值”,在这个环节中通过描绘职业蓝图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我的选择是什么?我如何达成我的愿望?”;第四个学习环节是“职场体验”,这个环节通过学生采访行业导师,制作电视节目来体验主持人、记者、编导等职业。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不仅暗含了知识线,还给学生提供了理性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平凡的职业来实现人生价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思辨能力,让学生在思考人生价值的过程中领悟生命的意义,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确规划人生。
二、以真实情境为载体,创设哲学之美
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真实的情境,需要真实的意义。具有理性精神的哲学课堂应充满质疑、激辩和洞察。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通过真实情境创设哲学之美,引导学生通向理性思维的大道。
(一)学会洞察、理性判断
请同学们描述自己的性格并根据自己的性格匹配职业。请同学们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来思考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是什么?并思考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相符合吗?最后通过“我最看重的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分组调查、职业问卷、整理资料和课堂展示来完成。)
通过这几个问题层层剖析,引导学生真实表达自我、理性分析自我。因为只有在理性且全面地了解自我的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探索真正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和课堂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对自己做出理性且全面的反思和权衡,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和对未来的规划力。
(二)学会鉴别、理性分析
请同学们在网站jobsoso上搜索相关职业,并对所选职业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并对相关行业现状进行讨论,全面深刻地剖析社会给我们提供的客观条件,了解真实的社会,并在这个过程中思考如何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统一。
在这个环节中引导学生选择职业不能仅仅考虑自身,还要考虑社会的要求,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现实中体验真正的职业现状,理解工作的艰辛,理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三)学会质疑、理性选择
请同学们“描绘梦想蓝图”并进行真实的“职场体验”。梦想和现实的距离有多远,先描绘再体验,让学生敢于质疑自己,并通过实践来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梦想蓝图。
学生了解了自我、分析了社会并做出了理性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选择都是不同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每个人的情况千差万别,要学会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学会分析,学会辨别,学会质疑,学会选择与放弃,努力拼搏,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价值。
三、以对话来碰撞情感,感悟哲学之美
思维和情感通常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因此真正有意义的教学对话应传递真情感、表达正能量。以培养理性精神为目标的哲学可能包含质疑和批判,但这与真情实感并不排斥。有魅力的哲学课应将理性与情感融合,寓情于理,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对话碰撞情感,感悟哲学之美,启迪美好人生。
寓情于理的对话,应当将正确的价值观寓于其中,引导学生在与文本、与同学、与老师的对话中将自我感悟的生活智慧,体验的人生意义表达出来。
[关键词] 比较优势原理 资源优势 人生规划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来看,人们历来十分重视理想教育,这是一种人生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其原因是由于深受几千年小农经济的影响和封建教育的熏陶,基本上每个人都把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定位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了实现这一人生目标,许多人不顾自身情况,穷极一生的精力,奋斗不息,努力不止!幸运者或是人生过半之后才能进阶为官之路,如范进之流,或是生命所剩不多才突破为官之门(科举考试),而真能少年得志者少之又少,多数不幸者可能付出了一生的努力,到头来确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就是典型,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分析,人们要么哀其不幸,要么痛恨其制度的选拔不公。他们从人生结局的收场来解读其生命的成败,而忽视了起航时人生的规划怎样最有效地决定着生命效用的最大化,从而对人生结局失败的原因只能识其一端,导致他们解读人生的视角常常发生错位,不知生命价值效用最大化的规律源自何处!因此随历史的发展有识之士都在不断探索,企图寻找如何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的路径。但由于研究视角不同得出的解答也异彩纷呈,而经济学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及解答尤为人们关注。
经济学对任何问题的解读都基于这样一种现实----有限与无限的矛盾,例如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因此,正如曼昆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中所说的那样,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从而如何满足人类需求的无限性。在人类生活的世界,所能利用的任何资源都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纵然是随处可见的水资源,地球所蕴含的数量也极为有限,其它资源更是如此,要解决资源短缺与人类欲望之间的矛盾,必须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经济学的产生就是这一研究系统化的结果。面对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是这样,面对其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纵所周知,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我们一生要完成的事情却是不可计数,这正如物质世界的现实一样,人类的需求欲望无限,而自然给人类提供的资源有限。要解决人类生命蕴含的这一矛盾,我们必须从经济学这一视角加以解读,古人就知道“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这都说明了人生资源的有限性,因而要实现其最终目标,我们必须珍惜人生拥有的生命资源。那么,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人们该怎样管理好自身的资源,才能使其产生最大的价值效用,实现人生理想呢?为此,经济学从诞生以来,就十分关注这个问题,并且已经得出一些使人深受启发的结论,首先在这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是宏观经济学之父凯恩斯,他从研究财富增长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绝对收入假说,其具体内容是:在短期中,收入与消费是相关的,即消费取决于收入,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将增加,但消费的增长低于收入的增长,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重是递减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这就是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他从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如何影响财富增长的角度,探讨了要实现人们绝对收入的效用最大化,如何保持合理的消费比例,用相应的数学公式表示为:C = α + βYt (式中C为现期消费,α为自发性消费即必须要有的基本生活消费,β为边际消费倾向,Y't为即期收入,βYt表示引致消费)。这一理论的提出虽然还存在诸多不足,但是,它在人们思想中注入了一种全新的人生规划理念:可以从经济学的视角探讨人生效用的最大化。在经济学的发展和演化过程中,为了弥补这一理论的不足,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又提出了持久收入假说,他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持久收入决定的。也就是说,理性的消费者为了实现效应最大化,不是根据现期的暂时性收入,而是根据长期中能保持的收入水平即持久收入水平来作出消费决策的。这一理论将人们的收入分为暂时性收入和持久性收入,并认为消费是持久收入的稳定函数。所谓持久收入,弗里德曼认为是指消费者可以预期到的长期收入,即预期在较长时期中(3年以上)可以维持的稳定的收入流量。其计算公式是:,式中YPt为现期持久收入, Yt为现期收入, Yt-1为前期收入,θ为加权数。该公式说明,现期的持久收入等于前期收入和两个时期收入变动的一定比率,或者说等于现期收入和前期收入的加权平均数。加权数θ的大小取决于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如果人们认为,前期和后期收入变动的时间较长,θ就大,反之,前期和后期收入变动的时间较短,θ就小。根据持久收入的估算公式,其消费函数可表示如此:,从这一理论可以看出,其对现实的考虑在凯恩斯的基础上更加周全,因此对生活的指导意义更为合理,但是它研究的视角并没有超出凯恩斯的范围,仍是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探讨收入如何影响人们的消费效用。在这方面,进行深入理论研究的还有美国经济学家F•莫迪利安尼和杜森贝利,前者提出了生命周期假说,他认为该理论与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的区别在于,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强调当前消费支出与当前收入的相互联系,而生命周期假说则强调当前消费支出与家庭整个一生的全部预期收入的相互联系。即每个家庭都是根据一生的全部预期收入来安排自己的消费支出的,每个家庭在每一时点上的消费和储蓄决策都反映了该家庭希望在其生命周期各个阶段达到消费的理想分布,以实现一生消费效应最大化的企图。因此,各个家庭的消费取决于他们在两个生命期内所获得的总收入和财产,这样,消费就取决于家庭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但由于由于家庭的收入包括劳动收入和财产收入,因此其消费函数为: ,式中C为消费支出,WR为财产收入,YL为劳动收入,a为财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c为劳动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莫迪利安尼认为,人们的收入根据这一消费理念在一生中合理安排更能实现经济效用最大化。后者杜森贝利提出了相对收入假说,该理论认为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消费。其消费函数可分为长期和短期期,分别为C=bY和C=C0+cY。由此可以看出,从弗里德曼到杜森贝利,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完善了凯恩斯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收入效用最大化规划理论,但是,他们分析的视角始终无法逃出经济增长理论,从而忽视了整个人生过程的经济分析,没有对如何实现人生价值效用最大化的科学路径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为此,可以从经济学比较优势原理的视角出发,重新探讨和界定人生的合理规划,使有限的人生资源能产生最大化的价值效用。这一规划原理的提出首先见于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税赋原理》一书,他在分析不同国家间进行经济贸易时对之进行了详细分析,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同时,这一经济思想用在人生资源的宏观分析上也极为贴切,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所拥有的资源并不一样,但相比之下,总有一种是该阶段的优势资源,因此,不同人生阶段的职业选择必须遵循这一原理,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实现其价值最大化。对这一问题的具体分析有必要把人的一生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少年时期、青年时期、中年时期和晚年时期,然后对每一时期进行全面分析,而婴幼儿阶段之所以没有进行独立分析,是因为这一阶段基本上还在父母的羽翼下生活,不能从事任何对人生有影响的独立活动,对于少年时期来说,其特点是每个人基本上还不用承担任何家庭负担,不懂关心社会问题,思想和情感都比较单纯,从身理特点来看,这一阶段记忆力强,对新事物的接收能力也比较强,因此,根据经济学的比较优势原理,这一时期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其最佳的职业选择是学习,因为一个人要能很好地学习,从时间和精力上来看,必须要有充足的时间和比较充沛的精力,从身理特点来看,还需要较强的知识接收能力和极强的知识识记能力,而这些要求这一阶段都能具备,相反,由于这一时期体力比较单薄,不利于进行较为繁重的体力劳动,加之正值身体成长的关键时侯,进行过量的体力劳动可能导致身体机能的畸变,这都不利于儿童的正常成长,因此,两相比较,其最优的选择是学习,这既遵循了比较优势原理,又充分发挥了资源优势,从而产生最大化的人生价值效用,同时也有利于少年儿童身心的进一步健康发展,当前国家实行的普九教育就遵循了这一原理,这一阶段大致要延续到十五六岁才算结束,进入青年时期后,人生拥有的资源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导致人们对其自身的规划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果还能够遵循比较优势原理,正确规划人生,这对以后的生命旅程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助其走向人生的胜利,反之,则会对以后的人生产生消极影响,从而无法实现人生的最终目标。在这阶段,由于已经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可以为家庭分担一定负担,为社会创造一定财富,因此在职业选择上不同于少年时期,有人选择工作,有人选择继续学习,那么,到底哪种选择是正确的?首先看看这一阶段的资源状况,处在这一时期的小伙子,从身理上看,精力逐渐进入最为充沛的时期,思维也是最活跃的阶段,而对于记忆力来说,虽然机械记忆力已经逐渐减弱,但理解记忆力逐渐加强,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这些特点都非常适合学习新知识和接受新事物,但是,随着身体的自然成长,体质不断强壮,已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因此,如果选择工作,已能为家庭承担一定负担,为社会创造一定财富,面对这两种选择,根据不同的人生规划理念,便产生了不同的人生结局。经济学家对促进经济增长不同因素的分析表明,知识因素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人体自然劳动力本身的作用,因此,如果在此阶段能为以后的人生积累丰富的文化基础,那么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创造的财富会有极大增长,从而,根据人生整体规划的比较优势原理,这一阶段的最佳选择还应该是继续学习,而不是为了眼前利益而选择工作,这一规划一直要延续到大学毕业。这一阶段结束后即进入了中年时期,这一时期人生选择的最大特点是多元性,因为有了前面两个阶段的知识积累,有些人很想学以致用,希望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大显身手,也有些人选择去不同的公司企业或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继续磨练自己,对此真可谓人各有志,但从比较有势原理的视角来看,职业的选择所产生的效用并不是无差异的,对于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其自身最大的优势是知识,这就决定了职业选择的方向是尽量能充分利用自己知识的地方,大家都知道知识不能直接就转化为生产力,它需要一个与实践结合的过程,因此,要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资源优势,最好首先选择去现成的各种单位上班,让自己所学的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从而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并且在此过程中还能积累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这样做还能为以后的自主创业积聚一定的原始资本。从这一理论高度来看国家当前的就业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无疑是不妥的,有违经济学上的这一原理。在人生的中年时期,有必要经过初期这个实践的磨练过程,再跳出原有的束缚,走向市场,自主创业,既有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也已拥有一定的原始资本,这为创业既奠定了坚实的软基础,同时也为创业奠定了硬实力。当然就降低了创业的各种风险,提高了创业成功的概率,这样的人生规划才能助你迈向成功的阶梯。当完成人生创业的中年时期以后,终其一生的大局也就基本确定,步入老年以后,其自身的优势是生活阅历和人生经验都极端丰富,对社会的认识十分深刻,并且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积累一定数量的养老资金,最大的劣势是体质已经衰退,精力开始下降,这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想要遵循人生规划的比较优势原理,实现其生命价值效用的最大化,必须扬长避短,在职业选择上应该从事比较稳定且风险极小的工作,并且要有利于发挥自己的优势资源,比如教育行业或退守自己原来的产业,不要企图再创业冒险,教育职业的特点是既比较稳定,又不具风险因素,同时还要求授业者具有丰富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从事这样的职业更能创造最大的生命效用。总之,人生的不同阶段就如一个处在市场环境中的企业一样,所具有的优势资源在不同时期都不一样,要能使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最大化的经济价值,必须从比较优势原理的视角出发,对之进行合理的规划管理,这一思想的表述可以通过下图得到更为直观的展示,图中X轴表示遵循或违背比较优势原理的时间序列,Y轴的箭头方向表示人生不同阶段的比较优势资源,Y轴向下的方向表示不具比较优势的资源,Z轴表示遵循比较优势原理的人生价值最大化或经济效用最大化直线,Q轴表示人生价值效用全面崩溃的底线,01点表示人生资源的初始点,02点表示人生价值效用的崩溃点,曲线1表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遵循经济学比较优势原理所达到的最大化效用,曲线2有两种含义,第一是在人生的初始阶段遵循经济学的比较优势原理,随时间推移,逐渐违背了这一原理,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回到比较优势原理的轨道上来,第二层含义是由于这种人初始阶段自身资源比较丰富,虽然违背了比较优势原理,但其经济效用或经济价值还是出现上升趋势,但随时间推移,由于资源不断枯竭,出现了下降趋势,曲线3的含义是,由于初始资源比较薄弱,在人生规划的开始阶段就违背比较优势原理,从而导致其经济价值或经济效用从开始就出现降趋势,经过一段时间后逐渐认识到这一情况,调整人生规划的战略选择,以比较优势原理作为指导,使其经济价值或经济效用开始逐渐上升,曲线4表示从开始就违背经济学比较优势原理,并且一直没有认识到这一错误,从而导致人生宏观整体规划的价值效用最终全面崩溃。根据上述说明绘图如下:
从图中可以看出,要实现价值效用最大化,在人生的每一阶段,都必须根据其特有的资源优势,严格按照经济学的比较优势原理,对其进行合理规划,使每一阶段的优势资源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从而创造出最大化的经济价值,实现人生效用的最大化,反之,如果违背了这一原理,正如图中所示,视其违背程度的不同,对人生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分析上图反映的经济思想,解读生活中的人生百态,可以看出曲线1所表示的人生状况最为理想,其原因是对比较优势原理的遵循最为彻底,从而所实现的人生价值效用最大,而曲线2所反映的人生状况与曲线1有所不同,在01---B的初始阶段,由于在人生规划上违背了比较优势原理,从而出现了价值效用为负数的情况,但随着人生情况的逐渐恶化使得自身无法继续支撑其发展,因此开始校正人生的规划理念,遵循比较优势原理,从而人生的效用曲线才开始逐渐上升;曲线3所表示的人生情况与曲线1和曲线2也有很大的差异性,这种人或许是因为自己的初始资源比较丰富,所以开始时不注意人生规划,违背比较优势原理,但因资源丰富的缘故使其初期的经济价值效用还是为正,但随着原有的资源不断枯竭,导致曲线3 在点A----点C段出现了价值效用为负的情况,从而及时调整人生规划战略,过C点后的人生轨迹逐渐恢复最佳路径;从图上可以看出,曲线4所反映的人生情况与上述三种都有着显著不同,这种人从开始就不注意人生规划,并且直到生命的终结都没有意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导致人生的彻底失败。通过对图中反映的人生规划情况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生活中不同人群的命运都能生动地表现在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人的一生始终非常顺利,以最佳的方式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第二种人在早年不懂事,没有遵循比较优势原理,导致人生的开始阶段诸事不顺,但长大后开始注意人生规划,从而命运开始好转;第三种人就是一生波折较多,开始时由于先天条件好,早年比较顺利,但不久就开始走向人生的低谷,后来反省,调整人生规划,从新走上人生正轨,从而生活开始好转,第四种人从生命的开始到结束都没有认真规划自己的一生,并且一直都违背比较优势原理,从而终其一生都活的很失败,到死都不仅没有实现理想,而且悲惨异常。
上述从比较优势原理的经济学视角来分析和解读人生,虽然不能囊括世间百态,但是可以清晰地看到利用这一原理对人生进行合理规划,能让人们更能有效地驾驭自己有限的生命资源,这既可使自己更能实现其人生理想,对社会又能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从而使个体理性和社会理性有机统一,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效结合,同时,对那些人生道路上无知无畏的追求者也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因此对整个社会人们身心的健康和谐也能产生深远的影响,最终能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一种思想上的积极导向。
参考文献:
[1]曼昆的《经济学原理》
[2]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3]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税赋原理》
一、正确的价值观是建立正确人生观的基础
人生观从萌芽、发展到基本形成都在青少年时期,特别在大学阶段,正是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基本形成的重要阶段。
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对生活的目的、意义和价值进行系统概括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观念。人生观主要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人生目的解决的是人究竟为什么而活着,它是人们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人生态度回答的是人生的路该怎样走的问题。人生价值主要指人对社会的贡献,对人生意义的评价,是把人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个体所应具有的最基本价值取向问题,也是决定人生观形成的重要基础因素。当然,这三者是相互制约和促进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有利于其正确人生观的形成。
然而人生观又受人们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关系和世界观的制约。作为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在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和作为学生时代的佼佼者时最容易对人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动摇。因此,教育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人生的人生价值和意义,不仅是社会的要求,也是大学教育本身的任务和历史的责任。
二、正确的价值观也是树立正确世界观的基础
世界观是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根本性的总观点,是一个人对人生价值和社会认识的综合体现。世界观的形成不单纯是一个认识问题,而且还与个体的情感、意志、动机、理想、立场、态度和道德品质密切相关。在一个人的认识过程中,世界观是最后形成的,是对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发展和升华,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定性认识。从人的思维和认识角度看,世界观主要包括知识、观点和信仰。知识是人类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人们认识事物和现象的成果。知识是经验的初步概括和理论的规律性反映,可以分为科学的和日常生活的、被理解了的和表面的。观点决定着人们运用知识的动机和方向,不仅推测存在的知识,还包括个人对客观世界的某种认识,是对知识的理解、评价和进一步掌握。观点可以是唯物论的也可以是唯心论的、正确的和错误的等。然而社会需要的是正确的和唯物论的认知,是能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有益的世界观,因此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就必须要有正确的价值观。
从世界观的形成过程看,大体有五个阶段:朦胧阶段、观察阶段、探索阶段、定向阶段和校正阶段。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这正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从探索到定向阶段。大学生正值风华正茂,身心发育走向成熟,精力旺盛,自我意识增强,会较多地考虑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随着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不断增加,从而形成对整个社会的看法,这也就是个人价值的取向,这种观念一经形成,将会影响个体的整个态度体系和行为方式,乃至于影响整个人生。
然而,从整体上看“世界观”也是一个人对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的价值认识和评价后所做出的意识形态到行为方式的理解和抽象。不同的价值观必然会导致不同的世界观的形成。不同的人生观点也会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因此在大学教育期间必须重视学生价值观教育。
三、正确的价值观还是学习的力量源泉
学生有无正确的价值目标,是直接影响其学习活动能否自觉、持久的重要因素。作为大学生往往都已树立了远大的生活目标,其价值观已经成为自我意识的核心结构,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活动开始起着支配作用。如果一个大学生有了正确的价值观,他的学习将会变成自觉主动持久的活动。然而事实上,在当今“金钱”价值观的影响下不少大学生丧失了正确的价值目标,胸无大志,无所追求,农村学生把“跳出农门”作为读书的最终目的,城市学生把追求享乐、追求富贵作为学习的目标,从而导致学习上得过且过,甚至上了大学后就产生了厌学心理,意识不到自觉学习与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价值观的性质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更为深刻。学习既具有个人意义,又具有社会意义。因此学生的学习既可以是利己的,也可是利他的。学生如果选择了正确的价值观,把学习的个人意义与学习的社会意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自觉而勤奋地学习,努力地去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如果学生对学习的认识仅仅是利己的,就有可能因计较个人得失而经受不住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也有一部分学生滋生学习无用的思想而把培养人际关系作为大学学习的主要任务,并由此而产生了所谓拉关系、请客送礼、培养感情等不良习气。这往往是缺乏正确的价值目标造成的。
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后,一切知识技能的学习都会经过价值评价的“过滤”。凡是对个人有价值的事物,都易于构成知觉的对象。价值评价对接受知识的内容、范围和是否进一步学习,以及是否将其付诸实践等都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大学生面临走向社会和就业问题,他们也开始追求学习内容的“实用价值”。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那怕没有兴趣也会集中精力地去学习掌握,反之被他们否认的价值评价的东西他们就不乐意学习,更不用说将其付诸实践了。
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的教育与指导,并与人生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助于学生优良品德、行为习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四、正确理解和实施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人生价值观;职业价值观;道德价值观;差异
多数人看来,60后与90后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他们的行为方式、处事态度、思考问题的出发点等有着明显的差异,社会各界也对这两代人持有相差甚大的评价。当我们从身边听到这些评价时,往往会想:这些差异是否真实存在?具体的差异又是什么?理论上说,价值观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及其对自己的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因此,要理解60后与90后行为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就需要调查与分析他们之间价值观的差异。
为此,出于较好的可比性考虑,我们仅在知识阶层上展开比较,选择浙江省范围内60后的知识分子阶层与90后的大学生作为调查与比较的对象,并分别从人生、政治、道德、职业、婚恋等角度,探讨两者价值观上存在的异同。调查共发放20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653份。其中60后占20.34%,70后占3.56%,80后占5.59%,90后占70.17%,其他占0.34%。
一、60后与90后价值观差异的实证分析
(一)人生价值观的比较
1.人生追求
从一个人对“人为什么活着”的思考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对人生的追求及其人生价值观。调查发现,在60后的人生追求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亲情”(94.96%)、“健康”(78.15%)和“事业”( 42.02%);而在90后的人生追求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亲情”(90.55%)、“健康”(59.55%)与“友情”(47.84%);且60后对亲情与健康的重视度高于90后。可见,亲情和健康是两代人极其重要的人生追求,而 60后对事业的追求更强烈,90后对事业的追求有向友谊转变的趋势。
2.人生价值标准
人生价值标准即对人生怎样才算有价值、价值大小的衡量标准。调查发现,60后与90后其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存在着差异:多数60后和90后都将能够享受当下作为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但比例上60后较90后低近27%;将奉献社会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的比例,60后较90后高近20%,体现了60后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担当精神;将金钱作为衡量人生价值标准的比例,60后较90后高近9%;而将名利地位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的比例,60后与90后都较低。
(二) 政治价值观的比较
1.对政治的关注度
对时事新闻的关注度能够反映一个人对政治的关注度,是其政治意识的体现。调查发现,有近80%的60后在上网或看电视时主要关注“国家大事、社会新闻”,而90后只有近43%;而主要关注“娱乐八卦”的比例90后较60后高近33%。可见,60后对政治的关注度普遍较高,而90后的关注焦点有从时事政治向娱乐八卦等转移的倾向。
2.对公平、民主、法制、自由等政治因素的看法
公平、民主、法制、自由等因素是衡量国家政治的标尺,人们对这些因素的看法是其政治追求和政治价值观的体现。调查发现,多数60后都最注重公平,其次是法制、民主、自由,多数90后也最重视公平,但比例较60后低近15%;此外,90后对自由和民主的重视度相当,且较60后有明显提高。可见,两代人的公平意识都比较强,而90后对自身权利的追求更强烈。此外,两代人都认为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比较突出,而更多90后认为教育和社会参与较为不公平,更多60后认为法律、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较为不公平。
(三) 职业价值观的比较
1.职业追求与择业标准
倾向于选择怎样的工作单位、从事哪种职业,都体现着一个人对职业的追求,而择业时最注重的因素则体现的是一种择业标准。由此,从职业追求和择业标准中我们可以发现职业价值观的差异。对于理想的工作单位,除选择最理想的国有企业外,60后的第二理想单位是政党机关,而90后是私人企业;且希望在教育机构工作的60后多于90后。对于理想的职业,60后最理想的是公务员、教师、管理者,90后最理想的是管理者、设计师、其他。可见,不论是工作单位还是职业类型,60后有着追求稳定的、权力型的、有社会地位的特点,而90后有着追求自由创新、形式多样性的特点。择业时,两代人都最重视薪酬待遇,而90后更重视自我发展,60后更重视理想兴趣和工作环境等因素。
2.对待职业的态度
一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和对跳槽的看法,体现了其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在自己的岗位上,多数60后会安于现状,而多数90后还会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体现了90后更有进取意识,而60后更追求安稳,竞争意识较薄弱。对于大学生频繁跳槽的问题,多数60后与90后都表示支持或理解,但表示支持的比例90后高于60后,而持理解态度的比例则相反。可见,60后和90后都持“不否定”的态度,但明确表示支持的比重,90后更高。
(四) 道德价值观的比较
1.对道德的态度
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处理中,个人的行为选择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通过对不同年代人对不道德行为的看法和态度,我们可以发现其在道德价值观上存在的差异。对长假过后景区被垃圾包围的现象,多数60后和90后都认为是游客的责任心问题;而认为责任不仅在于游客也在于景区的60后,较90后多近8%。可见,对于不道德行为,90后更关注个人的素质,而60后还意识到了非个人的因素。
2.道德判断标准
在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时所秉持的准则,是一个人道德价值观的体现。在个人自身道德品质的要求上,60后最注重的是“遵纪守法,自觉维护公共秩序”;而90后最注重的是“有内涵,有修养,有素质”。可见,对于自身道德品质的要求,60后更注重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处理,而90后更注重个人的内在因素。而在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多数60后和90后都认为“人既有利己的一面也有利他的一面”,且认为利己比利他重要的比例也十分相近,可见在对个人与他人关系的看法上,两代人差异较不明显。
(五) 婚恋家庭价值观的比较
1.择偶标准
择偶标准是对恋爱、婚姻价值的一种衡量标准,能够体现一个人的婚恋价值观。对于另一半的选择标准,多数60后和90后都比较重视“志同道合”和“知识内涵”;存在差异的是,注重外貌形象的比例,90后较60后高近4%,而注重物质经济条件的比例,60后较90后高近9%。体现了90后对外貌形象的重视度上升,对物质经济条件的重视度下降。
在婚姻择偶标准和恋爱择偶标准的选择上,多数60后和90后的婚姻和恋爱择偶标准是一致的,但婚姻和恋爱择偶标准不一致的比例,90后比60后高出近14%。可见,90后在择偶标准上较60后存在着一种婚姻与恋爱择偶标准的一致性下降的趋势。
2.对闪婚和裸婚的态度
“闪婚”和“裸婚”,人们对其褒贬不一。60后与90后对待闪婚和裸婚现象所持有的不同态度,能够体现他们婚恋价值观的差异。
对于闪婚,60后与90后多持无所谓或基本反对的态度,但表示坚决反对的比例60后较90后高近13%,说明60后较90后更不容易接受“闪婚”。而对于理想的婚前交往年限,多数60后和90后都认为交往1-3年后结婚是最合适的;不同的是,选择3-5年的比例90后较60后高近19%。可见,对于理想的交往年限,90后与60后相比有明显的延长趋势。
对于裸婚,60后和90后对裸婚多持赞同态度,但要求是潜力股才可考虑接受的比例,90后较60后高出近11%;不能接受裸婚,认为婚姻必须要有物质保证的比例,90后较60后低近9%。可见,在面包和爱情的问题上,60后对于物质保障的要求相对大于90后,对于裸婚,90后所持的态度较60后更积极。
二、结论
根据问卷数据分析的结果,我们发现60后与90后,其价值观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异同:
第一,在人生价值观、职业价值观以及婚恋价值观上,60后与90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两者在人生价值观上都最重视家人和健康,但60后认为事业重于友情,90后则相反;此外,60后为社会作贡献的愿望远高于90后,90后更倾向于享乐。在对薪酬的追求差异较小的前提下,60后在职业价值观上更倾向于追求稳定、有权力、有地位的职业,而90后则更倾向于自由、创新、有挑战性的职业;对待职业,90后较60后更有进取、竞争意识。在婚恋家庭价值观上,60后更重视物质条件且对“闪婚”、“裸婚”等新兴的结婚方式倾向于持反对、消极的态度;而90后择偶时更注重外貌形象因素,其婚姻择偶标准和恋爱择偶标准的一致性较低且对“闪婚”、“裸婚”等新兴的结婚方式倾向于持支持、积极的态度。
第二,在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等方面,两者的差异并不明显。在对政治的关注度上,60后和90后对于时事政治都是比较关注的;此外,两者都认为公平比法制、民主和自由更重要且对于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存在比较大的争议,但对于法律、社会保障公平的追求,60后高于90后;而对于教育和社会参与公平的追求,90后高于60后。在道德价值观上,相对于90后注重个人的社会责任感,60后同时也认识到了社会的客观因素,但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他们对道德的评价标准差异不大。
参考文献:
[1]金盛华,辛志勇:中国人价值观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黄希庭等: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21世纪突出的表现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哪一方面实力的竞争,教育都具有极为基础性的地位。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人口素质不高,尤其是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而无论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以及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教育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中华民族荣辱兴衰和中国的崛起取决于能否拥有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因此,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些素质的培养都离不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这种大背景下,让我们了解历史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认真分析和研究新时期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新情况,探索在新时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办法、新思路及对策,是加强和改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由于意识形态领域里的种种变革,必然会引起思想意识形态里的变化。市场经济发展,使原有的一些思想意识观念,价值趋向受到了冲击,出现了利益主体、生活方式、社会形式的多样化,反映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既促进了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同时也带来了想象不到的种种难题,形成了多元化的思想观念,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变化,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坚定的理想与信念尤为重要,必须对这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这是新时期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
二、用全新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
信仰、信念和理想属于价值观,在人的意识中有无限多的层次和形态,有不同于认识、知识和科学的特殊表现及规律,只有掌握其规律及特殊的表现,才能在加强政治工作中做到有针对性。理想是价值意识的最高范畴,从内容上看,理想是信仰的最高价值目标的具体形象,从形式上看理想则是知识、逻辑与情感、愿望、目的等方面的统一,是对现实的反映与对未来价值预测、价值追求的统一,理想的确立追求是人精神生活的最高层次。人生理想的实现,则是人的生命的最高自我价值。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当代学生的崇高理想,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时,要用新的内容、新的角度,更深入、更具体、更全面的思想教育方法引导到位,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有理性的思考,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回答学生最关心的问题。要靠充分的事实、说理来确立教育的方法和形式,让学生不仅能够接受,而在现实实践中,随着价值观念领域的深刻变革和发展,能够自觉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信仰状态,保持自觉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少青年学生在人生价值观上崇尚自我,注重个人奋斗,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而集体观念,协作观念,服务和奉献精神不足,人生价值的选择和判断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处于不稳定状态,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在价值判断与选择上存在着希望与困惑、进取与彷徨、关心与冷漠的心态。要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支柱,首先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要从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人生境界、人生道路等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有奉献精神和勇于开拓创新的能力,有德才兼备的品质。
三、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我们要把握住这个核心和灵魂,在教育观念上改变重知识技能,轻做人根本,重功利、轻理想、信仰的倾向,注重理想信念,道德人格和思维方式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要建立符合新时期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方针必须坚定不够,措施必须切实有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目标、内容、政策和载体由虚变实,体制,机制队伍由软变硬,真正做到软任务变硬任务,软意识得到强化,软指标成为硬功夫指标,把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山西沁源县职业中学
1.学习和生活上自我管理状况良好。
从调查可见,大多数学生上大学的期望合理,包括找一份好工作实现个人价值(66.6%)、让父母幸福生活(21.9%)、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6%)。对于目前的学习生活态度,59.3%的同学表示自己认真刻苦有钻研精神,29.9%的同学表示要把专业知识学好。至于参加课余活动的目的,46.2%的学生希望锻炼自身能力,32.9%的学生是发展个人兴趣,14.1%的是把专业知识学以致用。总体上看,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求知欲较高,注重提高自身素质,但仍有35.5%的同学没有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13.1%的学生对于大学生活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大学生的消费状况除了受主流消费意识的影响,还与家庭、地域和自身消费能力有关。据调查,月消费在800元以下的占79.9%;在消费的对象上看,购买日常用品超过了50%,还有部分同学选择了上网、交话费、聚会。可见学生在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途径方面出现了新变化,不再局限于学习和生活消费,这和社会发展趋势紧密相关。网络在当今社会中占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大学生使用网络已成为普遍现象,平均每周上网次数超过3次以上的学生占72.8%,电脑的用途排前三位的分别是在课余玩游戏看电影(41.4%)、用于学习查阅资料(24.4%)、用于编程网页制作等个人爱好(13.5%)。所以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使用网络,提高信息辨别力和认知力,将网络与学习和生活正确结合起来。在恋爱态度方面,大学生中63.3%的学生赞成恋爱,33.4%的无所谓,只有3.3%的学生不赞成谈恋爱。对于恋爱的动机,按选择比例高低排名,前五位分别是追求美好爱情(30.9%)、满足心理生理需要(19.6%)、选择人生伴侣(12.5%)、打发时光(11.2%)和缓解学习压力(10.4%)。可见,感情追求是大学生恋爱的主导动机,满足心理生理需要是重要动机,大学生恋爱的趋向非常明显,这不仅是他们生理成熟的标志,也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结果,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这种需要,正确教育,正确引导。
2.人生价值观念总体上积极进取,但同时出现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
调查显示,72.7%的学生追求的价值目标是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55.4%的学生认为个人的价值取决于对社会贡献的大小;41.7%的学生希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49.4%的学生认为人活着首先是为了生存与发展;63.1%的学生认为通过生活的积累形成人生价值观;53.2%的学生认为实现人生价值要自己努力,也争取别人的帮助;还有60%以上的学生愿意向贫困的孩子捐款。可见,多数学生在价值观方面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同时也注重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取向保持一致,能自觉地根据社会价值取向规范自己的行为,对集体主义价值导向普遍认同。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态势,一些大学生片面追求个人利益、个人价值,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生价值观的偏斜和个人主义思潮的蔓延,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关于诚信,高达90.4%的学生认为诚信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不同的价值导向中,对于劳动和奉献是评价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准,有17.2%的学生提出了反对的意见,还有18.2%的学生难以判断;对于金钱是衡量人际关系的基本标准,11%的学生表示了同意,27.9%的同学难以判断;对于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更好地发展,29.4%的学生持反对意见,还有13.6%的学生认为竞争会导致人际关系不和谐。表明当前社会上过分追求物质利益的功利化倾向对一部分学生产生了重要影响,这需要引起注意。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议
1.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作为一名大学生,首先要明确树立远大理想和长远目标,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主题班会和专题报告,应采用学生喜爱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教育,例如演讲、辩论、观看教育视频及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学习老一辈英雄人物事迹和领略祖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拥有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2.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观念。
思想政治工作应重视学生的内在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把灌输式、管理式的教育转变成引导式、交流式、启发式、帮助式的教育,鼓励学生参与学生事务的管理,避免采取简单的方式方法或以大道理压人。例如,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使他们敢讲心中所思,乐言心中所想;又如可以创造条件,通过与课程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尽量参与社会实践,利用社区问卷调查、承办各类会议、支教活动等与专业相关的真实项目,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团队合作、信息处理、解决问题等职业核心能力。
3.健全完善工作体制,加强队伍建设。
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教育格局。我院已建立一支包括党政领导、学生处、思想政治教师、辅导员、德育导师、班主任在内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但由于部分工作人员缺乏深厚的政治理论功底、丰富的综合知识和较强的能力方法,导致工作开展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学院需进一步加大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职业核心能力的提高,通过加强管理和监督考核制度、增进内部交流、组织各类培训,外出考察学习等渠道,形成一支业务强、素质高的政工队伍。
4.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积极促进就业并提升就业质量。
针对部分学生缺少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虚度大学时光的状况,学院应进一步加大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从任意选修课列入全院必修课,鼓励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更早地接触社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求职过程中,提高自我的综合就业能力,避免消极被动的等待。
5.采纳学生合理的建议,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