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乌衣巷古诗

乌衣巷古诗

时间:2023-05-30 10:28: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乌衣巷古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乌衣巷古诗

第1篇

柳带榆钱,又还过、清明寒食。

天一笑、满园罗绮,满城箫笛。

花树得晴红欲染,远山过雨青如滴。

问江南池馆有谁来?

江南客。

乌衣巷,今犹昔。

乌衣事,今难觅。

但年年燕子,晚烟余日。

抖擞一春尘土债,悲凉万古英雄迹。

且芳尊随分趁芳时,休虚掷。

作者

吴潜(1195—1262) 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佑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

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这首诗据说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自有其深意所在。

“柳带榆钱”,写的是春末景况,故下句云“又还过,清明寒食”,深有光阴荏苒之感。清明时节正是出游的好时候。下面就写游园所见。“天一笑”,指天晴,化用杜甫的“每蒙天一笑,复似物皆春。”“罗绮”,此代指游女。这几句写游乐盛况:连天公也显得特别高兴绽开笑脸。游女如云,笙歌满耳,一片欢乐。而此时花园里的景色也格外清丽,正是雨后初晴之时,经过春雨的滋润清洗,花红欲染,山青如滴,色彩分明,十分夺目。以上数句,作者把游人、景物、所见所闻的一切都写得那么美好,他的心情应当是愉快的,但实际却非如此。“问江南池馆有谁来?江南客。”他是此地的官员,来游此地的池馆即乌衣园,却感到是作客(“江南客”自指并兼指其兄),感到与此地游人、景物很不融洽,可见其心情的悒郁。这里是反衬写法,他为什么有这样的心情呢?大概是由于仕宦的不如意。前一年年底他曾一度以淮西总领兼沿江制置使并知建康府,那是两件很重要、也很能见才干的职务,可是为时不久就停兼了。管理钱粮的总领比起威行一方的军政长官未免有些冷落,再加上其兄吴渊的投闲置散,自然会产生郁郁不得志的心理。这一个是用乐景写哀,达到了十倍其哀的效果。

上片结拍以问句题明“江南客”今日来游乌衣园,下片顺理成章地转入怀古。“乌衣巷,今犹昔。乌衣事,今难觅。”两句以“乌衣”并提,但巷犹昔,事难觅,对比十分鲜明。王谢的德行已成历史,今天不复存在,所以难觅。来到此地,只见小巷依然,于是自然生出物是人非之感。“但年年燕子,晚烟斜日。”

只有春来秋去的燕子年年来此凭吊一番,“晚烟斜日”,景象何其萧条。燕子当年经历过乌衣园的繁盛,如今又看到它的冷落,作者的今昔之感借燕子作了具体呈现。这里化用了刘禹锡《乌衣巷》诗句,但用意不同。

第2篇

其来源可追溯至中唐诗人刘禹锡,刘有一组吟咏南京名胜的《金陵五题》,包括石头城、乌衣巷、台城、生公讲堂、江令宅。在诗人看来,这五处无疑是当时南京的历史文化地标。这组诗中品题的五处,多為后人持续关注。如以乌衣巷為例。唐韩翃《送客之江宁》:“朱雀桥边看淮水,乌衣巷里问王家。”唐孙元晏《乌衣巷》:“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这些都体现了后人对刘禹锡选择的南京历史文化地标的某种程度的认同,因此《金陵五题》也可以说是刘禹锡所品题的“金陵五景”。

孙元晏另有《六朝咏史诗》75首,南唐朱存有《金陵览古诗》200首,南宋曾极有组诗《金陵百咏》,但由于时过境迁,前人所咏胜迹,到明清时已多无踪迹可寻。

明隆庆年间,福建惠安人黄克晦(1524~1590年)游金陵后作《金陵八景图》。据明人张丑《清河书画舫》及清代《石渠宝笈续编》等记载,明苏州画家文徵明(1470~1559年),游金陵后作有《金陵十景册》,“精细古雅,盛年笔也”。后其从侄文伯仁(1502~1575年)嘉靖三十四年為避倭寇侵扰,寓居金陵,绘有《金陵十八景册》。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苏州人郭存仁寓居南京,作《金陵八景图》,绘有金陵四时风景,今藏南京博物院。

嘉靖、万历年间,南京当地文人中,也兴起了一股品题胜景之风。嘉靖时上元人盛时泰(1529~1578年)以“祈泽寺龙泉”等十景為题吟咏,约友人周晖唱和,可见当时品题胜景之风已蔚然盛行。接着,万历时江宁人余孟麟(1537~1620年)又选中南京名胜二十处,赋诗题咏而成“二十景”,并约同乡焦竑(1540~1620年)、朱之蕃(?~1624年)、顾起元(1565~1628年)等人唱和,刊為《雅游篇》一书。(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六“雅游篇”条)余孟麟、焦竑、朱之蕃、顾起元均為万历年间鼎甲,这些当时南京的文化名流,品题桑梓名胜,“一时以為盛事”。

朱之蕃為南直隶锦衣卫籍,熟稔南京历史文化,明天启四年(1624年)重刊陈沂(1469~1538年)《金陵古今图考》,并附刻《金陵图咏》《雅游篇》,正是在其手中将金陵胜景扩充為“四十景”,“相沿以八景、十六景著称题咏者,至有去取观览者每叹遗珠。蕃生长于斯……乃搜讨记载,共得四十景,属陆生寿柏策蹇浮舰,躬历其境,图写逼真,撮举其概,名為小引,系以俚句,梓而传焉”(《(金陵图咏>序》),也就是周亮工(1612~1672年)所谓“元介先生(即朱之蕃)广為四十景,景各為图,图各為记,记各為诗”(周亮工:《(金陵览古诗>序》,《赖古堂集》卷十五)。图文配合,不仅强化了胜景的视觉效果,也突出了这些地标的历史文化意义。朱之蕃“金陵四十景”名目有:

钟阜晴云、石城霁雪、天印樵歌、秦淮渔唱、白鹭春潮、乌衣晚照、凤台秋月、龙江夜雨、弘济江流、平堤湖水、鸡笼云树、牛首烟峦、桃渡临流、杏村问酒、谢墩清兴、狮岭雄观、栖霞胜概、雨花闲眺、凭虚听雨、天坛勒骑、长干春游、燕矶晓望、幕府仙台、达磨(摩)灵洞、灵谷深松、清凉环翠、口岩灵石、东山棋墅、嘉善石壁、祈泽龙池、青溪游舫、虎洞幽寻、星岗饮兴、莫愁旷览。(下残缺六种,据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院藏《金陵古今图考》天启四年刻本)

朱氏“金陵四十景”品题影响深远,清初遂沿袭这一名称。如清康熙时宫梦仁《读书纪数略》卷十二亦有“金陵四十景”记载,与此略有差异。清代绘画“金陵八家”之一的高岑(1621~1691年),江宁上元人,对家乡山水胜迹,亦有深厚情感,作品常署“石城高岑”。遍游金陵胜迹后,他遵照当时江南江安督粮道、著名文人、学者周亮工之嘱,精心绘制《金陵四十景图》。周為其题跋,并命刊于康熙《江宁府志》(康熙六年修成)。这说明最晚至康熙初年,“金陵四十景”这一个品目已经从明代稳定承继下来了。据学者考证,清代著名文学家吴敬梓有《金陵景物图诗》,今存二十三首,很可能就是受到高岑画作的影响,“可见吴敬梓所见的图,的确是和府县志一类书籍有关系的,或者就是府县志中的插图,或者是根据府县志中的插图重绘的”(范宁:《关于吴敬梓的(金陵景物图诗>》,收入《(儒林外史>研究论文集》)。

如果说前述金陵“八景”“十景”“十六景”“二十景”“四十景”等体现了明人对南京历史文化地标的确定和品评,那么,“金陵四十八景”则体现了清人对这种品评体系的继承和演进。

南京文化研究权威蒋赞初先生《南京史话》云:“大约在乾隆年间,‘金陵四十景’又发展為‘金陵四十八景’。”据清光绪时人徐虎所绘《金陵四十八景》图册(南京市地名委员会编印,《江苏省南京市地名录》附录),其名称如下:莫愁烟雨、祈泽池深、雨花说法、天界招提、凭虚远眺、永济江流、燕矶夕照、狮岭雄观、石城霁雪、钟阜晴云、龙江夜雨、牛首烟岚、珍珠浪涌、北湖烟柳、东山秋月、虎洞明曦、冶城西峙、赤石片矶、清凉问佛、嘉善闻经、杏村沽酒、桃渡临流、青溪九曲、凤凰三山、达摩古洞、甘露佳亭、长干故里、鹭洲二水、化龙丽地、来燕名堂、楼怀孙楚、台想昭明、长桥选妓、三宿名崖、祖堂振锡、幕府登高、报恩寺塔、神乐仙都、鸡笼云树、灵谷深松、秦淮渔唱、天印樵歌、商飙别馆、谢公古墩、献花清兴、木末风高、栖霞胜境、星岗落石。

民初南京学者张通之(1 875~1948年)《金陵四十八景题咏》名目与此略有差异。(南京市文献委员会、南京市通志馆编,《南京文献》第23号)

清代“金陵四十八景”显然是以明代“四十景”為基础添补而成的,只是略有字词的差异,新增加的有珍珠浪涌、化龙丽地、商飙别馆、木末风高、甘露佳亭、楼怀孙楚、台想昭明、来燕名堂这八个名胜,大多与六朝历史文化相关。南京博物院保存了一套乾隆年间的金陵四十八景彩色图卷,為绢本青绿山水画册,每幅高八寸,宽一尺对开,是后人了解“四十八景”难得的资料。

从“五景”“十景”直到“四十八景”,通过历代不断对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地标进行编排、美化,其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被编织、建构成一套富有文化魅力的符号系统,留给后人无数追寻和遐想的空间。这些历史文化地标不仅是城市文化传统的载体和依托,也是后人进行城市建设、开发城市旅游文化资源时,可资借鉴的巨大文化遗产。比如南京有关部门在建设和开发中,就非常重视“四十八景”文化遗产的复建。《幕燕二期全面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将复建“金陵四十八景”中的四景》(《南京日报》,2009年3月18日),提及幕燕滨江风景区将复建“永济江流、达摩古洞、化龙丽地、幕府登高”。《凤凰台、孙楚酒楼等著名景点将复建》(《金陵晚报》,2010年12月27日),提及夫子庙风景区扩建工程,复建的景点就包括“杏村沽酒、桃渡临流、凤凰三山、楼怀孙楚”等。

第3篇

【关键词】古诗词 燕子意象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在我国古典诗词中,燕子这一意象随处可见。燕子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备受古人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那么燕子究竟在诗词中有哪些意蕴呢?

一、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作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如“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乔吉《天净沙·即事》);“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南宋词人史达祖更是以燕为词,在《双双燕·咏燕》中写到:“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极研尽态,形神俱似。春天明媚灿烂,燕子娇小可爱,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诗人自会伤感无限,故欧阳修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之慨叹,乔吉有“燕藏春衔向谁家,莺老羞寻伴,风寒懒报衙(采蜜),啼煞饥鸦”(《水仙子》)之凄惶。

二、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展示了词人梦觉酒醒后凄寂惆怅的心境和对感怀对象的相思之情。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燕燕,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才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的空闺寂寞,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的惆怅嫉妒,有了“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宴殊·《破阵子》)的孤苦凄冷,有了“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周德清·《喜春来》)的失意冷落,有了“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江引》)的留恋企盼。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三、表现时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国破家亡的感慨和悲愤

燕子眷恋旧巢的习性,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日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另外还有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李好古的“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谒金门·怀故居》),姜夔的“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点绛唇》),张炎的“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高阳台》),文天祥的“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黍离”之悲,负载可谓重矣。

四、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唐代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郭绍兰作诗系于燕足。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曹雪芹·《红楼梦》),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郭绍兰是幸运的,一些不幸的妇人借燕传书,却是石沉大海,音信皆无,如“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继而潸然泪下。

五、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第4篇

        一、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如“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宴殊《破阵子》),“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乔吉《天净沙即事》),“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南宋词人史达祖更是以燕为词,在《双双燕咏燕》中写到:“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极研尽态,形神俱似。春天明媚灿烂,燕子娇小可爱,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诗人自会伤感无限,故欧阳修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之慨叹,乔吉有“燕藏春衔向谁家,莺老羞寻伴,风寒懒报衙(采蜜),啼煞饥鸦”(《水仙子》)之凄惶。  

        二、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燕燕,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才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的空闺寂寞,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的惆怅嫉妒,有了“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宴殊《破阵子》)的孤苦凄冷,有了“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周德清《喜春来》)的失意冷落,有了“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江引》)的留恋企盼。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三、表现时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另外还有宴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李好古的“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谒金门怀故居》),姜夔的“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点绛唇》),张炎的“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高阳台》),文天祥的“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黍离”之悲,负载可谓重矣。 

       四、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绍兰作诗系于燕足。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曹雪芹《红楼梦》),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郭绍兰是幸运的,一些不幸的妇人借燕传书,却是石沉大海,音信皆无,如“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继而潸然泪下。  

        五、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第5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争议字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读音有争议的字,其中又以文言文居多。这些字的读音,涉及古今语音的异同和古书的读音问题。这些字究竟该取哪个读音可谓众说纷纭。语文教材和教参对这类字词的读音也是模糊概念。

八年级语文上册《春望》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的“胜”,苏轼《水调歌头》“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中的“胜”,有人认为该读shēng有人认为该读shèng。《现代汉语词典》关于“胜”有两个读音:一是shēng,同肽,是一种有机化合物;一是shèng,这个读音的语义比较丰富,按照诗歌的意思,应该解释为‘能够承担或承受’。这个语义读音的注解是shèng(旧读shēng)。《古代汉语字典》“胜”也有2个读音,shēng的语义有二:一是禁得住,受得起;二是尽,完。

《过故人庄》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句中的“斜”字读音也是有争议的。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辞海》《汉语大字典》等工具书上均注为xié旧读xiá。因为取古音才能与诗中韵脚相同。可是,在现代汉语中“斜”却只有一个读音xié。

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一文中引用了这样一句诗:“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关于“裳”字的读音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应该读cháng,依据是《辞海》注“裳”为cháng,并且正举“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和“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汉语大字典》也注“裳”音为cháng,意为“古代称下身穿的衣裙男女皆服”。《说文解字》中说:“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正韵》中说:“裳,‘陈羊切’,并注读‘常’。”从文字发展关系上来看,“常”与“裳”系古今字关系:“常”为古字,“裳”为今字。“裳”在古代汉语当中只有一个读音cháng。由此看来,这个字在以上诗文中读cháng似乎是证据确凿。然而,还是有人认为它应该读shang。一则《现在汉语词典》中“裳”只有一个读音“shang”。二则如果取读音cháng,“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上一句 是阳平,下一句也是阳平,明显与诗词的韵律不符。另外从诗的内容来看,如果取读音cháng,那就得去古意“下衣,衣裙”。听到猿鸣叫的声音,哭得把裙子都打湿了。这是不是有点太夸张了?

这些字的读音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古今之别。笔者在教授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凡有读音有争议的字,我们的教材和教参都采取回避的态度;各个不同版本的工具书对这些读音有争议的字没有统一的标准。不过关于这一点,有些专家是有明确观点的。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王力,林焘校订)第1040-1041页有这样两段话:

我们通过实践已经体会到不掌握古代汉语的词汇,不了解古代语法结构的特点,就很难读懂先秦古书。但在语音方面,似乎不存在什么障碍。因为汉字不是拼音文字,今天我们读古书,一般可以用“目治”(眼睛看),如果要读出声来,也完全可以用自己习惯的现代汉语语音。

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古代用韵的地方,今天用现代汉语读起来不押韵,不和谐了。距离我们时代越古的,不和谐的地方越多。这是很自然的。我们在上面《古今语音的异同》一节已经介绍了这种情况。我们还讲了反对朱熹的“叶音”说,批评了为求和谐而强改字音的主张。清初的顾炎武在古音研究上有很大的成就,但他研究古音的目的是为了“举今日之音而还之淳古”,主张用古音诵读古诗。这是一种复古主义的观点,是不可能实现的,也是不足为法的。

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郭锡良李玲璞主编)第1011页,则十分明确的指出了“斜”的正确读音:以前曾有人用自己构拟的中古音标唐诗。但如果照此吟出来,恐怕谁都听不懂。用普通话来吟诗词,由于古今音韵调的差异,,当时谐和的平仄到了今天已有许多不和谐了,这尤其以韵脚的不和谐为突出。因此有人犯了新的“叶音”毛病。譬如朗诵杜牧《山行》,就有人把“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字读成“霞”字的音,以求得与后面“家”、“花”两个韵脚的和谐。这样做其实比朱熹读《诗经》高明不了多少。所以我们认为,除了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读法都是不可取的。

以上几段话的观点很鲜明。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古今语音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而且差异会越来越大。古今语音的差异并不会影响我们汉字语义的理解。统一用现代汉语普通话来朗读古诗文是顺应语言发展的。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有些人不赞同这一观点。他们认为用普通话朗读古诗完全破坏了古诗的韵律美。

第6篇

一、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3、梅花。“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张耒:“何以伴高洁,清晓颂《黄庭》”;张泽民:“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肌肤姑射白,风骨伯夷清。”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4、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另外,如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

二、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1、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2、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3、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4、明月、白云。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刘长卿《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至于对月恩人就更多了,如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

5、杜鹃。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诗云:“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6、蟋蟀。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时古人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元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

7、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三、寄依依惜别之情

1、柳树。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 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2、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郦道元《小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他们都借助于猿啼表达这种伤感的情绪。

四、抒盛衰兴亡之感

1、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2、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五、送边、送别之所

1、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第7篇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157-01

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小学语文古诗词的创新教学。

一、古诗词释义

古诗词是中国文章独有的一种文体,这种中文文体要具备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二是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按内容来分类: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物诗。咏物诗在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语言清丽洗练。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战争诗。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行旅诗和闺怨诗。古人外出时间较长(或久戍边关、长期流离等),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送别诗。古时候由于交通上的不便利,亲人(朋友)之间往往很长时间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二、小学古诗词的创新教学

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抓住诗歌的难点。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小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需要教师的点播和引导。为此笔者在教学中便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理解程度,对古诗词的教学难点先行找出来,然后帮助学生逐字逐词弄懂搞清楚。

在教学《登鹳雀楼》这首古诗词时,一是要告诉学生题目中的“鹳”字是形声字,读鹳(ɡuàn),鹳雀形似鹤;二是对古诗词中的多音字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能够熟悉;三是告诉学生“多义词”不能够把他单独拿出来进行理解,而是要结合上下的诗文来作理解;四是对诗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词”要多学生进行重点交代,作重点解释。

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把诗歌的的意思弄懂弄透。我们知道古诗词是讲求凝练的,是用极为有限的词句来尽可能的表达作者尽可能多的意思,所以说古诗词的句法是有一定特点的。在教学《锄禾》这首诗歌时,笔者就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按照时下白话文的意思给小学生进行了讲解理顺诗词的句子,疏通语意,让小学生在教师思路的引导弄懂弄透。

教师的课堂诗歌的教学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让学生学有所得是教师教学的最高境界。在教学《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歌时,笔者显示给学生讲了作者李白当时的生活窘境,是在流放途中遇到大赦后的作品,那么学生就容易理解诗中写的“彩云缭绕”的白帝城、水流湍急、顺水舟走得很快、沿途重叠的山峦等景致都是作者内心的喜悦和激动的感情的表露。

第8篇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等。

1.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之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之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2.边塞征战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3.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有咏史诗的作品,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历史沧桑之感。

4.咏物言志诗

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涵。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二、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诗经》。代表人物:杜甫、白居易。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夸张的手法以及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人物:屈原、李白。

2.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

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柳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梅花引・荆溪阻雪

蒋 捷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1)词的起笔,词人幻想一只拟人化的白鸥来设问,这样写对全词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

词人幻想白鸥来设问,以虚写实,揭示了孤舟受阻这一题旨,还为通篇的结构――时而写“身留”,时而写心未留――提供了线索。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要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思考。手法上,是以虚写实;内容上,揭示孤舟受阻这一题旨,为通篇结构提供线索。

(2)结合词中有关内容,简析“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几句是如何抒发词人的思想感情的?

【答案示例】

孤舟夜泊的境遇,促使主人公追念起昔日同友人的欢聚,并引来他寻梦的渴望,然而他一再地努力入梦却没有成功,终于重新坠入冷清的现实。这三句反映了主人公翻腾的思绪,也与前面美好回忆形成对比,进一步揭示了他被迫滞留中的惆怅心情。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这三句的内容,句中“梦也梦也”的重叠,就表现了他寻梦的努力。好梦难寻,终于重新坠入冷清的现实──只见荆溪寒水空自流。这样与前面的美好回忆相比较,即可得出词人被迫滞留中的惆怅心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再授连州至

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①,三黜名惭柳士师②。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③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①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两次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②柳士师:柳下惠。士师:狱官。③桂江:漓江。

(1)诗中第三联是如何描写两人分手时的情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

诗人想要归去的目光随着北归的大雁消失在天边,心中愁肠百结之时却又听到了凄厉的猿啼。一个“并”字,一个“尽”字,把他们共同的望乡之情极为凄婉地传达出来了。诗人还以“回雁”“断猿”衬托离别之情,诗境也变得凄厉了。

【解题思路】

回答本题,既要写出这两句诗的具体内容,还要抓住有关的关键字词进行分析,如“并”、“尽”、“回雁”、“断猿”。

(2)“桂江”和“连山”东西相隔遥远,并无相连之处,诗人是如何将两者联系在一起的?

【答案示例】

诗的末尾两句,并不是实说桂江东过连山,而是以虚写实,说连接双方的,正是山水相望的无限相思,这样把这一对志同道合又遭离别的友人的生死不渝的情谊形象地表现出来。

第9篇

一、借助标题,可以把握诗歌的题材内容

1.即景抒情诗

(1)以四时早晚等时间名词为题。如《春晓》(孟浩然)、《钱塘湖春行》(白居易)、《早秋》(许浑);(2)以自然景物、山川名胜为题。如《江雪》(柳宗元)、《月夜》(刘方平)、《滁州西涧》(韦应物)、《黄鹤楼》(崔颢);(3)以“登”、“书”、“望”、“游”、“观”、“题”等词语为题。如《登鹳雀楼》(王之涣)、《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望庐山瀑布》(李白)。此类诗歌以写景作为主要内容,多借描写四时眼前之景来抒发作者当时特定的感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是此类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1997年高考诗歌《望洞庭》(刘禹锡)、《题君山》(雍陶),1998年高考诗歌《题李凝幽居》(贾岛),2007年江西卷的《金陵晚望金陵图》即属此类。

2.伤时感遇诗

用一个短语或句子,叙述诗人遇到的人或经历的事。如《江南逢李龟年》(杜甫)、《过故人庄》(孟浩然)、《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枫桥夜泊》(张继)、《淮上喜会梁州故人》(韦应物)。此类诗歌以叙写诗人遇到的能触发某种心理活动和情感的人或事为主要内容,多采用融情于事的写法。2000年高考诗歌《约客》(赵师秀)、2002年《春夜洛城闻笛》(李白)、2007年辽宁卷《秋夜独坐》(王维)即是此类。

3.送别怀人诗

标题中往往有“送”、“寄”、“怀”、“忆”、“别”、“梦”等字眼。如《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夜雨寄北》(李商隐)、《天末怀李白》(杜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孟效)、《留别王维》(孟浩然)、《梦微之》(白居易)。此类诗歌多以送别或怀念亲人、情人、友人为主要内容,抒写真挚的亲情、爱情、友情,表现对亲人、情人、友人的思念,有时也表现游子旅居的愁苦和孤寂。多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2001年高考诗歌《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2007年山东卷《出关》(徐兰)即属此诗。

4.咏物诗

以动植物名称作为标题,如《在狱咏蝉》(骆宾王)、《蝉》(李商隐)、《鹧鸪》(郑谷)、《金钱花》(罗隐)。此类诗常以咏某一动植物来表示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某种认识、理解和追求,一般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1994年高考所选元稹的诗歌《》、2007年北京卷《》、2007年重庆卷《海棠》(苏轼)和《牡丹花》(白居易)即是此类。

5.咏史怀古诗

(1)以历史人名为题。如《蜀相》(杜甫)、《贾生》(李商隐)、《西施咏》(王维);(2)以遗址地名为题。如《石头城》(刘禹锡)、《赤壁》(杜牧)、《隋宫》(李商隐);(3)有“怀”、“古”、“怀古”、“咏”等词语。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越中览古》(李白)、《咏怀古迹》(杜甫)。此类诗歌往往以历史遗迹、历史人物、历史事迹为题材,或抒发诗人对世事巨变、物是人非、国家兴亡的慨叹,或总结经验、告诫统治者吸取教训,或讴歌历史人物,表达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理想。多采用借古讽今、对比等手法。2007年湖北卷《华清宫》(吴融)和《过华清宫》(杜牧)、浙江卷《乌衣巷》(刘禹锡)即是此类。

其他如边塞诗、宫怨诗、田园诗、题画诗等,标题都有一定的语言标志,凭借这些语言标志都可以帮助我们从整体上对诗歌有一个初步的把握。

二、借助标题,可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1.有些标题明示诗歌的思想感情。例如:《书愤》(陆游)从标题看,“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再如2007年辽宁卷《秋夜独坐》(王维),借助标题可知本诗抒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

2.有些标题暗示诗歌的思想感情。例如:唐代崔涂的《孤雁》,从标题可知,这是一首咏孤雁的诗,再结合诗句不难发现作者借此以喻自己孤栖忧虑的羁旅之情。再如2007年的安徽卷的词《醉落魄・咏鹰》(陈维崧),从题目中作者吟咏对象“鹰”可以猜测出,本词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

三、借助标题,能够解读诗歌的表达技巧

《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要求,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我们借助标题可以了解作品的表达技巧。

第10篇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前言】

《高阳台·西湖春感》是宋末词人张炎的作品。此词借咏西湖抒发国破家亡的哀愁。开头三句写景,以景衬托国破家亡的凄凉。“能几番游”二句抒发出朝不保夕的无限哀愁。下阕“当年燕子知何处”暗用刘禹锡《乌衣巷》句意,道出江山易主之恨。“见说新愁”以下,词人倾诉个人的满腔哀怨,再无心事追寻往日欢乐,听到鹃啼,真教人肝肠碎裂,痛苦难当。全词凄凉幽怨,悲郁之至,尤其两个“怕”字,真切地勾画出词人睹物伤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注释】

⑴高阳台:词牌名,调名取自宋玉《高唐赋》,又名“庆春泽”。双调一百字。

⑵接叶巢莺:杜甫诗:“接叶暗巢莺。”

⑶断桥:西湖孤山侧桥名。

⑷西泠:杭州西湖桥名。

⑸一抹:一片。

⑹韦曲:唐时长安城南皇子陂西韦氏、杜氏累世贵族,所居之地名韦曲、杜曲。

⑺斜川:在江西庐山侧星子、都昌二县间,陶潜有游斜川诗,词中借指元初宋遗民隐居之处。

⑻“见说二句”:沙鸥色白,因说系愁深而白,如人之白头。辛弃疾《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翻译】

茂密的碧叶上黄莺在筑巢,湖面微波轻卷着落叶柳絮,暮色苍茫断桥下驰回归船。春日苦短还能够畅游几次?想再看花开又要等到明年。东风啊请暂伴蔷薇少住,待到蔷薇花开春光已少得可怜。更让人感到凄凉的是,万绿丛中的西泠桥畔,如今只留下一抹荒寒的暮烟。

当年栖息在朱门大宅的燕子如今不知飞向何边?只见豪门旧居长满苔藓,游赏胜地也荒草连天。听说这深深的新愁,如今让那些清闲的白鸥也愁得白发翩翩。我再也无心去重温笙歌旧梦,只把紧掩重门喝点闷酒独自闲眠。请不要拉开窗帘,怕见落花纷飞,怕听声声啼鹃。

【赏析】

此词是张炎在南宋灭亡后重游西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从形式上看是“旧瓶装新酒”,借西湖观感这一旧话题抒发亡国之痛烈心情。

上阕起句写春深美景,平和舒缓。“接叶巢莺,平波卷絮”,从写景起笔,用平缓的笔调写出了春深时景。张词的头一句就化用杜诗“接叶暗巢莺”。在密密麻麻的叶丛里,莺儿正在以歌表意“平波卷絮”写轻絮飘荡,被微波卷入水中“断桥斜日归船”“断桥”,一名段家桥,地处里湖与外湖之间,其地多栽杨柳,是游览的好去处。张炎在这里写的,正是抵暮始出的“归船”。游船如旧,而心情已不再。笔锋一转,“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点出良辰美景仍在,却是春暮时刻,未几花将凋谢,只好静待明年了。“春逝”的哀感弥漫于胸,只好挽留春天。“东风且伴蔷薇住”,意思是说:东风呀,你伴随着蔷薇住下来吧。而蔷薇花开,预示着春天的即将结束。“到蔷薇、春已堪怜”,春光已无几时,转眼就要被风风雨雨所葬送。“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尽管春天尚未归,西泠桥畔,却已是一片触目惊心的荒芜。笔意刚酣畅,却又转为伤悲。西泠桥是个“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但现在只剩下“一抹荒烟”,今昔对比之强烈,已触着抒发亡国之痛的主题了。

第11篇

——秦淮桑

【一】风景忆当年

燕子矶头红蓼月,乌衣巷口绿杨烟。

红蓼拂月,绿杨生烟。

可叹,物似当时,人似当时否?

咿呀婉转的小曲隔了悠悠流水传来,那般清空,宛若天籁。

瘦影小立江南故里,风吹碎落花雨,恍惚,心绪低迷。

红泥小火炉时间煮稠了新雨,投入一段青梅往事,熬成缠绵的江南风味。

闻着,品着,念着,恋着,分明是风景旧曾谙。

风景旧曾谙呀,泪水清轻落入杯盏,漾起的涟漪,多让人心碎。

却听闻,你在感怀之外,又忆当年。

【二】谁在木兰船

云清天淡。

薰风袅袅,吹碎了古诗里的唯美意境,闲云,流水,红蓼,白萍……

碎成一片片,波光潋滟。

谁家女子在木兰舟中小憩,淡红衫儿映入眼眸,如一瓣桃花,随风轻落。

人在岸边看着,静静,不语,分明醉了,痴了。

俯身拘一捧水,仰头喝下,幽凉,沁芳。

却见,那淡红衫儿的女子回眸浅笑,煦暖如风。

【三】谁与话清凉

故人相见,不话凄凉,也不话悲凉。

你且坐下,待我洗净茶具泡一壶好茶来。

古人对酒当歌,你我対一盏香茗闲话清凉。

隔着微微香雾,隔着经年的尘事,茶香悠悠。

一个人清清雅雅地说着,一个人意意真真地听着。

轻轻啜饮一口杯中茶,心头自得禅茶真趣。

不烦不恼,不争不躁,宁静清和。

问,谁与话清凉?

与茶,与禅,与你,足矣。

【四】心字已成灰

杨慎《词品-心字香》曰:“番禺人作心字香,用素馨茉莉半开者著净器中,以沉香薄劈层层相间,密封之,日一易,不待花蔫,花过香成。”所谓心字香者,以香末萦篆成心字也。

沉香的悠远绵长,间以素馨茉莉的清新浅淡,萦篆成心。

花过则香成,仿佛风过便能闻其香,清宁雅致,亦是醉人不浅。

醺醺然,在袅袅香雾中,看急雪翻絮,听清风吹梅,俨然不知今夕何夕。

半梦半醒间,惊觉,年华如水,浮生若梦。

回看风物依旧,心字怎生成灰?

【五】满砌落花红冷

落英缤纷,语出《桃花源记》

形容落花纷飞的美丽意境,华美而绚烂。

欲寻陶潜清隐桃源的情怀,奈何尘缘未尽,仍是凡尘俗子一个。

贪恋着尘世里的美与好,醉生,梦死,不无留恋。

而今,眼看着春光凋零,无可奈何花落去。

空对着寂寞红冷,惆怅落花如梦。

执帚清扫,扫得去浓露轻尘,也扫得去落花红冷。

扫去了十二分的春光明媚与旧时天气。

唯独,扫不去心头千思万绪。

人云,絮飞花落,每易伤春。

信矣。

【六】黄叶青苔归路

此句与“杏花春雨江南”有异曲同工之妙。

淡亦可,雅亦可的诗句,勾描着节令里寻常易见的意象。

杏花,春雨,江南,黄叶,青苔,归路……

乍然一见,不论深深或浅浅,总归是入了迷。

想不出多的形容词,只“唯美、婉约”这样的词信手拈了来,嵌入写意诗情的画卷。

想着,杏花春雨里,古典江南,素雅淡远,有如文人水墨,韵味隽永,浓淡相宜。

而黄叶青苔,幽深小路,萧瑟凄清,俨然半杯隔夜的茶,虽浓,却分明老去了旧时光阴。

茶痕浓郁,渍在纯白细腻的陶瓷杯盏上,像秋意,渐凉。

秋凉时节,君可见黄花满地,深山夕照深秋雨?

恍然见清瘦的离人,牵着一匹老马,从马致远寥寥二十八字勾画的秋郊夕照图中走来。

若问归路,就在黄叶青苔深深处。

【七】纤月黄昏庭院

杨柳梢头纤纤月,月淡而孤清,流动着如水的气韵与柔情。

偏不能圆满,遂了人愿。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当年苏子瞻大醉兼怀子由,早已看得通透。

此事古难全,谁说不是呢?

聚散终有时,人世一场虚空大梦,许多事情本不该强求。

比如月圆会缺,花开会落,人一走,茶就凉。

自知,月淡而孤清,人淡而孤独。

谁在纤月黄昏庭院,折桂枝作笔,蘸月色为墨,铺一帘清风当纸,写下满纸清秋怨?

【八】一缕茶烟透碧纱

周作人谈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

纸窗已如此妥帖雅致。

若换了碧莹莹一层纱糊在窗上,映着阑珊烛火,透着袅袅轻烟,不定怎样恬淡渊雅、清净幽凉。

茶烟清逸、飘渺,洇在碧纱窗上,悠悠散着清苦的淡香。

一盏闲茶对一窗烟月,真真是杳如尘梦了。

纳兰评李后主词,“更饶烟水迷离之致”。

此句亦然。

【九】人生若只如初见

安意如书里说,在这人世的初遇,风清月朗两不相欺。

风清月朗,何其美好,那是初见时才有的景致与心情。

初遇时,是黄昏,是月下,是雨后,或是清晨?在陋巷,在阡陌,在闹市,或在桥畔?

清新脱俗,或者明艳动人,都足以让人一见倾心。

更喜汪曾祺的一段话,“在沧桑的枝叶间,折取一朵明媚,簪进岁月肌里,许它疼痛又甜蜜,许它流去又流回,改头换面千千万,我认取你一如初见。”

这一生,千回百转,我认取你一如初见,多温暖,也多贴心。

笃定的八个字,抵得过世间所有绵绵情话。

【十】红药阑边携素手

赵长卿《长相思》写了,“药阑东,药阑西,记得当时携素手,弯弯月似眉。”

十指相扣。

心底欢喜,四时风光与你一路看过去。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你在,便是人间好时节。

新月又如眉。篱边红药,静静开着,花瓣颜色俏丽可爱。

胭脂容华,浴在月光的浅里,分外妖娆。

不记得当时与你说了什么,只记着你低眉,浅浅的笑,人比花娇的模样。

【十一】落尽梨花月又西

人说,梨花似雪。

一样的素淡,一样的轻盈,一样的纯白与凉。

晚风里,纷纷,纷纷落了。

那一朵清逸的凉,贴在衣襟丝线勾勒的花枝上。

犹如一朵贴心的温柔,浸在如水月色里,散发着淡淡的香气,淡淡的凉。

腮边一滴清泪,映着梨花浅,梨花醉,梨花落一地的盈润与凄美。

【十二】我是人间惆怅客

徐志摩写纳兰,他信手的一阙词,就能弥漫过你我的一个世界。可以催漫天的烟火盛开,可以催漫天的荼蘼谢尽。

谁曾想,他云水一生,绚烂而悲凉。

竟比荼蘼还盛,比烟花还凉。

他在那个荒寒的季节,轻声叹,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你我隔了数百年的流水光阴听着,依然禁不住怅然。

【十三】当时只道是寻常

时人云,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你痴迷“人生若只如初见”的境界,却不知“何事秋风悲画扇”的悲凉。

你向往“一生一代一双人”的归宿,却不知“相思相望不相亲”的凄楚。

你钦羡“赌书消得破茶香”的意趣,却不知“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无奈。

而今猜到当时错,心绪凄迷。

信手一阙两阙饮水词,依旧雪月风花,说不尽多少风流。

谭献一语蔽之,“哀艳幽断”。

纳兰心事几人知?

——唯有落花知。

【十四】旧时明月照扬州

任何意象,一旦加上“旧时”二字,便有了凄迷的意味。

像旧时的信笺,旧时的妆台,旧时的杨柳青,旧时的梨花白。

像门前一串旧时光,记忆里一个旧时人,春暖花开一段旧时情……

明明已经很旧了,很淡了,快要褪色了,却还是那么记着,眷着,念念不忘。

要在最深的记忆里,一遍遍翻新,为的是,一份不可替代的回味。

也有那么一座城。

很古老了,依然悠悠荡漾着一片旧时的月光,不很明亮,也不很清凉。

但是,旖旎,缱绻,迷离,在清美的唐诗里,在婉约的宋词里,在雅俗共赏的元散曲里。

第12篇

急归急,作为老师,不能总是被学生的错误牵着走,更不能以学生的错误作为惩罚学生的借口。冷静之余,想起国外有个比喻,是形容语言学习过程的:“语言就像威士忌,它是在酒桶里慢慢酿成的。”这句话中有两个需注意的概念,一是“酿成”,这是复杂的化学变化,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讲是内化;二是“慢慢”,语言学习急不得,就像鸡汤,是慢火炖出来的。细细想来,老师在要求学生默写古诗文时,是不是有急功近利、缺乏“慢慢来”的耐心呢?是不是一味地让学生机械地背默呢?是不是忽略了字词在诗文中的具体语境呢?

教学的实践启示老师,要善于从学生的错别字这一资源中,发现汉字的独特魅力。

学习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学生默写“八百里分麾下炙”,常常把“炙”误写成“针灸”的“灸”。光靠罚抄几遍,甚至几十遍,估计也无济于事,怎样引导学生区别才是关键。试着给学生讲讲汉字的造字法(以前的教材有这方面知识,可惜现在已被开除出教材了),效果很不错。“炙”是会意字,从肉从火。本义指肉在火上烤,有烧烤之意。它的上面部首是一个变形的“月”字。“月”在古汉语中本意是“肉”,人体上的很多部位都带“月”字,如“脸”“脖”“肚”“脏”等。“八百里分麾下炙”意思是分给部下烤熟的牛肉,以犒劳出征的士卒。由此引导学生积累“脍炙人口”、“炙手可热”等成语,增强对“炙”含义的理解。而“灸”是形声字,从火从久。“久”是声旁,意为“长时间”。“久”与“火”联合起来表示“长时间用火烧灼”。如针灸等。由“炙”和“灸”的区别,老师再启发学生,形近字的主要区别在偏旁部首,部首不同,意义大相径庭。引导学生积累常见易错的形近字,如拙、绌、咄、茁;揣、湍、喘、踹;锭、绽、淀、碇……

曾读过《细说民国大文人》一书,其间记录了大学者钱穆的一个小故事。有一天钱穆睡觉时手臂撞到了墙壁,突然悟到带“辟”的字都与“旁边”有关。例如:“壁”在房屋旁,“臂”在身体两旁,“劈”使物体分两旁,“璧”挂身体一旁,等等。足以证明钱氏对形声字研究已臻化境,他的联想挖掘出了汉语言文字的精妙。听了这个故事,聪明的学生竟然想到,照钱氏理论,“譬”就是说话借旁物明义,由此师生顿觉汉字之精妙。实践证明,学生对形近字辨识感兴趣了,意识增强了,自然会体悟到汉字的精妙。

除了形近字易错之外,学生对同音字也会经常写错,出现张冠李戴现象。

如带有“燕”和“雁”的诗句,学生在默写时经常出现同音错写。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区分,我们不妨把初中古诗文名句中,涉及“燕”和“雁”的常见名句梳理出来,看看能否发现一些规律。

带“燕”的诗句主要有: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带“雁”的诗句主要有: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出塞》)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李商隐《商山早行》)

句子找出来了,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区别?老师可以从“燕”“雁”在诗词中表达的不同情感入手进行辨析,效果显著。一般来说,以“燕”入诗,有的表现春光的美好。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诗人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有的表现爱情的美好。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如“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成语中还有“新婚燕尔”之说。有的表达昔盛今衰、人事代谢的感慨。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因此诗人据此尽情宣泄心中的感慨。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物是人非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感慨。

古诗中以“雁”为意象,表达的则是另一番情味。有的以雁写乡思。大雁定期南飞北返,很容易引发归期未定的游子征人抒发无尽的乡思。如“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有的以雁写羁旅遭谪之苦。雁群长途远征,极具耐力,然而路途再远,到底有个尽头。“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得归来?”诗人宋之问在被贬流放途中,借物抒怀,将自己与大雁相比,将行程之远与遭谪之心一并道来,更比常人平添一份忧伤。有的以雁写飞鸿传书。古人和外出的亲人难通音讯,所以又让大雁承担了“信使”的使命。“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词人李清照通过大雁翔空,形象地表达了期盼书信到来的情思,画面清晰,形象鲜明。

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已经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和心理积淀的一部分。老师要引导学生,错别字不是小事,它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人文内涵和文化修养的层次。试想,一个人把“肠断白洲”中的“洲”字误写成“州”字,那是多么的不协调啊?古诗中的“洲”意指水中之地。《关雎》中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洲”字因有“水”而变得富有诗意:男主人公心生爱慕之情,表达了对意中人的渴慕。由此,我们明白崔颢正是因为看了“芳草萋萋”的“鹦鹉洲”,才顿生思乡之情,吟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千古名句。而“州”则是陆地的行政区划,与“洲”相比,完全是水陆不搭,诗意全无。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为了考试的需要,让学生反复默写诗文名句,以教学时间紧张为由,对学生的写错原因缺少分析,学生面对的仅是一个个冷冰冰的僵化的符号。其实汉字不是简单的一种符号,不是一种不变的躯壳,它是具有灵性的。古人造字之时,“天雨粟,鬼夜哭”,文字是能“惊天地,泣鬼神”的。陈钟先生曾说,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不能空谈,一定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解读。对此他曾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回乡偶书》这个题目,最精彩的是哪个字?‘偶’字。‘偶’是什么意思?偶然的意思,这里的偶然有豁然开朗的含义。在诗歌创作的过程里,是一种灵感的闪现,你写不出来,贺知章写出来了。《回乡偶书》不能写为《回家偶书》,什么道理?‘乡’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一种彻悟。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向往的理想是功成名就、衣锦回乡。‘家’是一个人、一个人组成的家,‘乡’是一个家一个家组成的乡。古人衣锦还乡,不仅要在妻子面前显示自己的成功,还要在同一个族、同一个宗里显示出荣耀,所以才有刘邦的‘威加海内兮思故乡’,余光中写的是《乡愁》而不是《家愁》。”陈老师一番话语,把一个“偶”字,一个“乡”字,解读得非常精到,举一反三,旁征博引,人文思想渗透其中,听来真如醍醐灌顶,深感汉字教学的无穷魅力。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将“识字”教学提高到非常重要的地位,贯穿于整个小学和初中的语文教学。要让汉字教学“魂兮归来”,老师就要立足语文能力的培养,在课堂学习的细微之处注意积累。语文能力和素养不一定通过考试反映出来,它往往体现在平时写字、读书、回答问题和课堂交流等小的环节上,也只有在这些细微之处讲究起来,才能使大多数学生亲近汉字,亲近语言,获得学习语言的快乐。

实践中,我们还会经常看到老师把重点生字词集中起来,让学生抄写记忆,但这样效果并不明显,长此以往,也容易扼杀学生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教学应当随文教学,不要过于集中,有些词语要通过学生多次在语境中学习才能慢慢掌握。记得魏书生的一节课,他只让学生自己画了三四个词语,先揣摩其意义用法,后又让学生造句,再共同评价是否恰当,看上去很简单的教学设计,但是可以使学生能够学一个掌握一个,效果很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