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夹竹桃资料

夹竹桃资料

时间:2023-05-30 10:28: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夹竹桃资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夹竹桃资料

第1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椎间盘髓核突出后压迫神经根造成腰腿痛的一种常见病。临床表现主要以腰痛和下肢放射痛,下肢麻木等,目前治疗本病的方法很多,笔者近年来用手法加夹竹桃醋液外敷治疗本病89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为门诊病人。按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89例,其中男性61例,女性28例;年龄28-45岁48例,46―58岁32例,59-66岁9例,平均年龄53.32±10.25岁;病程最短5天,最长30个月,平均21.56±8.43月;发病部位根据CT检查统计,硬膜囊、神经根受压81例;L4-5椎突出63例;k5-S1椎突出16例,L4-5和L5-S1椎突出10例;右侧突出56例,左侧突出33例。对照组76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24例;年龄28-45岁41例,46-58岁27例,59-66岁8例,平均年龄53.61±9.65岁;病程最短6天,最长32个月,平均22.16±9.43月;发病部位根据CT检查统计。硬膜囊、神经根受压69例;L4-5椎突出54例;L5-S1椎突出13例,L4-5和L5-S1椎突出8例。右侧突出48例,左侧突出28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相似(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临床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腰腿痛病史及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等体征,结合腰椎CT扫描影像学资料做出。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治疗方法

2.1.1 手法治疗

2.1.1.1 抚摩腰部: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医者站于患侧,用手掌掌面紧站在腰部皮肤上做环形而有节律的抚摩,抚摩从上到下,先健侧后患侧,约3分钟。

2.1.1.2 提拿腰部诸肌:同上。医者用双手拇指和其余四指指腹对合用力,提拿腰部诸肌,提拿方向与肌腹垂直。从腰1到腰骶部和臀大肌,由上而下,先轻后重,先健侧后患侧,重点放在腰骶棘突两侧骶棘肌和压痛最明显处,反复提拿3分钟。

2.1.1.3 医者用全手掌或掌根直推患者脊柱及腰部两侧至小腿后侧各5遍,再自背至腰骶部垂直骶棘肌纤维方向用双拇指弹拔,掌根按揉3-5遍,然后在腰骶部用攘法,松解腰背部肌肉和骶棘肌,约3分钟。

2.1.1.4 腰部斜扳法:患者侧卧位,健肢在下伸直。患肢在上屈曲。医者面向患者面侧。一手臂按于患者肩部,一手肘抵于患者髂骨,以病变节段腰椎为支点,作相反方向缓缓用力扳动,一般以听到咔嚓声最好,先扳患侧,后扳健侧。

2.1.1.5 屈膝屈髋旋转法:患者仰卧位。尽量屈膝至腹壁,腰椎紧贴床上,双手扶在床边并握紧床。医者一手按于患者屈曲的膝部,一手推动双足,使腰部与骨盆发生左右扭转,以松解被压迫的神经根。

2.1.1.6 直腿高举法:患者仰卧,术者站患侧。一手抓踝关节后方,一手扶膝关节,助手双手压于健侧膝关节,将患肢抬起最高点,以能忍受为准,对肌痉挛、下肢牵拉疼痛有缓解、消除作用。

2.1.1.7 点按穴位:点按肾俞、腰阳关、大肠俞、环跳、阳陵泉、风市、委中、承山、昆仑穴。以上手法隔日1次,10次1个疗程。

2.1.2 夹竹桃醋液外敷法:取红花夹竹桃干叶30g加水500ml文火煎煮30分钟,去渣剩液约200ml。加入50ml陈醋,用纱布或毛巾浸药液热熨(温度以不烫伤皮肤为准)腰部(即椎间盘突出部位)。反复热熨30分钟,隔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2.2 对照组治疗方法 口服芬必得胶囊。每次1粒,每日两次,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加入丹参注射液30ml静滴,每日1次,20天为1个疗程。

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拟定。临床治愈:腰腿痛症状消失。肌肉紧张与痉挛消失,腰部活动恢复正常,直腿抬高试验80℃以上;显效:疲劳后偶有轻微疼痛,腰部活动正常或基本正常,一般活动不受限制,直腿抬高试验700以上;有效:疼痛明显减轻,腰活动受限好转,可参加轻便工作,直腿抬高试验较前提高200以上;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4 治疗效果

全部病例经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未见皮疹及皮肤过敏,亦未见其他明显副作用。对照组总有效率78.8%,两组疗效比较。

两组疗效相比,经Ridit分析,u=3.26,P<0.01,有显著性差异。

5 讨论

5.1 现代医学病因发病机制分析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理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物理作用是指椎间盘突出髓核造成对周围组织的机械压迫;化学作用是指椎间盘变性和突出髓核产生大量炎症细胞造成周围组织的水肿、充血、缺血,甚至变性等病理变化。炎症反应是产生临床症状的根本原因。因此,解除机械压迫和组织炎症的吸收是治疗的目的。

第2篇

一、选“类”择“典”,引导思考的方向和自悟的情感

文本资料的补充积累,是学生自悟的基础。教师应精心选择不同类别的文本资料,引导学生思考文本内容,为学生自悟指明方向。

1.辐射背景,为学生自悟铺路。

在语言理解的关键处合理地补充相关资料,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文本支撑。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钱学森》时,我拓展了钱学森出国时的背景资料,展示了钱学森赴美深造时深情离别的画面,诵读了他怀着报国之志漂洋过海时表达心声的话语,这些拓展为学生感悟钱学森浓厚的爱国情怀进行了很好的铺垫。

2.推荐名篇,为学生自悟积累。

学生的感悟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推荐一些名篇给学生阅读,为后续的自悟积累语言和情感。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林冲棒打洪教头》时,我推荐学生读《水浒传》关于林冲的《风雪山神庙》,让他们更立体地了解林冲的为人。这样的阅读与拓展,使原本单薄的文本逐渐丰满起来,为课堂阅读自悟奠定了基础。

3.链接作家,为学生自悟蓄势。

学生感悟能力的提高,必须依靠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月光启蒙》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感激,我有意识地链接作者孙友田,并出示作者的一段自述:“我回家看她时,她坐在藤椅里,连我都不认识了,只是漠然地笑着,笑得我泪流满面。”学生瞬间被感动,这为感悟文本营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围。

二、文本自悟,提升思考的层次和思维的效度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整个阅读过程需要让学生自己去经历,自己去体悟。为提升学生思考的层次和思维的效度,我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1.合理放手,创设自悟氛围。

在阅读实践中让学生自读自悟,要尊重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寻找合适的点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为学生创设自悟的氛围,让学生自由地表达,逐步提升思考的层次。

2.有效批注,内化自悟体验。

批注是常用的读书方法。阅读教学中,教师给足时空让学生潜心会文,在文章的精彩处、有感处进行圈点,记录心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享受乐趣,增长知识,还形成了独立思想,培养了自主品质,自悟能力也潜移默化地得到提高。

3.引导质疑,提升自悟能力。

引导质疑是提高学生自读自悟能力的重要途径。质疑的过程是学生从“思”到“悟”,再从“悟”到“思”的反复过程,是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质疑,提升思维的效度,使学生自悟能力在质疑中得到提高。

三、教学唤醒,关注学生文本自悟的三个维度

作为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利用多种方法,深化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

1.引导追问,延伸自悟深度。

教师通过及时追问,可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深入地感悟。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学会合作》的“合作逃生”片段时,我抓住“依次”一词进行追问:“‘依次’对于试验成功真的那么重要吗?”“这个‘依次’,是偶然的吗?事前他们在一起商量过什么呢?”“‘依次’,对于后面的孩子,尤其最后一个孩子意味着什么?”一环扣一环的追问,使学生认识到正是这种自我牺牲精神,使孩子们赢得了生命,这样的合作是卓有成效的合作。

2.补白想象,扩宽自悟广度。

文本通常会独具匠心地留一些空白,这些空白往往是作品最精彩之处。只要教者引导恰当,学生感悟就会丰厚许多。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夹竹桃》一文中,作者用其他花和夹竹桃进行对比,衬托出夹竹桃韧性可贵。教师教学这一段时抓住“然而”这个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引导学生想象:“季羡林先生凭借这平凡无奇的‘然而’想对我们说些什么呢?”学生们通过对“然而”的补白,从多个方面感受到了夹竹桃可贵的韧性。

3.涵泳对比,锤炼自悟锐度。

巧妙地运用比较法,可以唤起学生的情境感,更好地挖掘语言文字隐含的意义。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安塞腰鼓》中描写后生们的表演用了“搏击”一词,我引导学生把它和“敲击”进行比较。学生联系课文,感悟到“搏击”不仅体现了敲击的有力,更体现了高原人民与艰苦的生活进行抗争、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比较,提高了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使学生自悟锐度不断得到锤炼。

第3篇

课后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教学的主要凭借。但是,课后习题的改变和创新没有跟上课程改革的节拍,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教学功能。课后习题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力度不够,无法有效服务于教与学。现在以两篇课文的课后习题为例进行分析。

【例一】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夹竹桃》一课,课后习题有四题:1.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两个自然段。2.用钢笔描红。3.读一读,用带点的词语造句。4.默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

【例二】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广玉兰》一课,课后习题有四题:1.朗读课文,选择你喜欢的一两个自然段背一背。2.用钢笔描红。3.画出表现广玉兰旺盛生命力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句子中的思想感情。4.仔细观察你喜欢的一种花,用一段话写出它的特点。

【分析】

1.《夹竹桃》一课的课后习题,第1、2两题是常规题目,重在写字和读书。第3题是词句练习。第4题主要关注对课文的理解,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几乎没有阅读难度,价值不大。而编者忽视了季羡林先生这篇散文最大的写作特色,即对比衬托。作者描写院子里春、夏、秋三季的14种花,虽然没有一个字写夹竹桃,却鲜明地衬托出夹竹桃的韧性。编者忽略了文本的表达形式,只关注了内容,运用又从何谈起呢?

2.《广玉兰》一课的课后习题,前两题是常规作业,第3题指向的是情感,重在感悟。第4题是练笔,但没有具体的要求,比如表达方法之类的,实际上,这样的练笔是低效的。其实《广玉兰》这篇散文的写作特色比较鲜明,一是全文的详略安排合理,二是第三自然段总分总的构段方式运用巧妙,三是恰当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所以,小练笔必须结合文本的表达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结论】

课后习题要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去设计,充分发挥文本的语言价值。这样的习题才能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对部分课文的课后习题进行了尝试性改变。这里主要谈三点想法。

一、指向语言运用的习题才有价值

课后习题不能总是关注理解,理解不是终极目标,运用才能形成语言表达的技能。所以,课后习题应指向语言的运用。如在教学《师恩难忘》一课时,我们设计了这样的课后习题:

方法引领:请仔细阅读课文第六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详细描写“我”听故事入迷的情景?

实战训练:李明和王刚在进行乒乓球比赛,前四局打平,决胜局开始。想一想,作为李明的同桌,你会有些什么表情,心里会想些什么?练习写个片段。

为什么这样设计?我们在分析了以往大量的教学设计后发现,许多教师总是在讲故事的内容上做文章,讲得淋漓尽致、声情并茂,学生在师爱的熏陶下,坚定不忘师恩的信念。这样的教学结束以后,学生到底收获了什么呢?他们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了吗?显然,教学的有效性值得怀疑。

这个文本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独到之处,有利于学生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呢?从这个目标出发,细读文本后,这样的教学资源是存在的,且十分重要。那就是侧面烘托的写作方法。作者在描写田老师讲故事时,不仅写老师讲得娓娓动听,而且详细描写自己的感受,从而衬托老师教学技艺之高超,抒发了对老师的钦佩、喜爱之情。学生通过练笔,在写作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提高了表达能力。

二、散发文化气息的习题才有魅力

在《陶校长的演讲》一课备课时,我面对“每天四问”这几个字,一个奇特的想法出现了。两千多年前的曾子不就提出过“吾日三省吾身”吗?教学时,为什么不让学生联系起来学习呢?于是,就有了这样的课后习题:

查找资料:《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曾子曰:“吾曰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请你查资料,了解其中的意思,说说曾子每天问自己哪三个问题。

没有想到,学生对这项作业特别感兴趣,不但了解了字面的意思,还有学生竟然找了于丹的《论语心得》来读。学生在交流时说道,这几件事,在今天也并未过时,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问一问自己:为社会做事忠诚了吗?跟朋友交往守信了吗?自己学习知识了吗?这样的拓展性练习不仅让学生懂得了一些学问,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学习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关注儿童特点的习题才有生命

我们发现,好多课后习题仍然是对句子蕴含的情感进行体验和感悟,而这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喜欢做这样的题目吗?教学《二泉映月》时,我在两个班级做了一个实验,实验学生80人。

实验题目:同学们,你们认为下面哪一道习题更有意义,你更喜欢去学习?(说明:A题是课后习题,B题是教师设计的习题)

A.读一读,体会下面句子表达的感情。

1.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2.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B.读一读,看看下面句子在语言形式上有什么特点,体会这样的表达有什么好处。

1.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向,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2.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实验数据:有66个学生喜欢B题,占82.5%;有14个学生喜欢A题,占17.5%。

实验结论:相对于抽象的情感体验而言,儿童更喜欢具体的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A题指向的是情感体验。阿炳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的一生催人泪下,但是现在的儿童却很难认识和接近那段历史,这样的距离感必然影响对句子情感的体验。所以,学生的体验是困难的,是抽象的、模糊的。再说,有的体验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或者说,就是体验到了句子表达的情感,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言,其意义也十分有限。B题则指向的是语文知识,即语言表达方式,第一句中有两个对仗句,结构工整,富有韵律节奏之美。第二句是一个长长的排比句,乐曲的旋律仿佛在耳畔回响,对阿炳和乐曲的理解不仅有感官上的触动,更有抵达心灵深处的震撼。

还有,学习语言文字和情感体验并不是分割开来的,情感是依附于语言文字的,把握语言文字的特点更有助于情感的感悟和体验。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也是情感体验的过程。

第4篇

一、初中生物学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

初中生物学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主要包括呈现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和总结评价。

1.创设情境,抛出任务

教师根据社会现实生活创设任务情境,在教学情境中提出与生物学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设置课程总任务。学生在情境教学中,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了解、认识与分析任务,激发探究新知的热情。

2.师生讨论,分解任务

教师在抛出课程总任务时,需要和学生一同根据任务需求和原有知识背景与经验,将总任务分解成众多子任务,它们之间并不相互孤立,而是紧密相连,构成一个整体。

3.科学探究,得出结论

课程总任务被师生分解成众多的子任务,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对子任务形成初步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实验和社会实践等活动,获得完成总任务所需的必备信息和资料。

4.交流分享,回归任务

学生将实验或实践结果与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相联系,形成对任务新的理解。由于学生已有知识结构或生活环境的不同,对任务的新理解也存在差异。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和讨论加深对任务的全面理解。当学生完成全部的子任务后,教师要引导和支持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回归到总任务。

5.实施评价,反思总结

在探究任务获得答案后,学生应以自我为参照评价所学知识,适时地通过小组成员开展的有关实验和实践活动的评价,找出小组合作中值得推广的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相关原因。此外,教师要对整个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作出评价。

初中生物学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设计可以帮助教师摆脱传统的教学思维,将传统理论课和实践课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教学单元。在任务的驱动下,教师教学过程的大部分时间是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仅用很少的时间在必要时对有关知识点和学生提问进行讲解,他们的主要活动是组织、引导、支持、评价和反馈。教师根据任务目标和内容设计给出“问题串”,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利用“问题串”把讨论一步步地引向深入,从而启发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自主形成新概念,引导学生将已有知识与新学知识相联系,指导他们总结经历的科学探究过程,更好地掌握探究方法。

二、初中生物学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

教学任务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任务选择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生物教师需要在明确学习需要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合理设计,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思想与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1.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任务,挖掘学生的学习动机

生物学的教学设计必须围绕学生的兴趣进行,且源于社会现实生活。

案例1 从洗衣服发现酶的特性

在学习了“消化和吸收”一节后,学生知道糖类、脂肪及蛋白质能被消化是酶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在验证“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这一实验时,我们得出“唾液淀粉酶发挥活性的最适宜温度是37℃左右”。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试想,现在人们洗衣服使用的加酶洗衣粉中也含有酶,它的活性也会受到温度的影响,那么,人们使用洗衣粉洗衣时的最佳水温是多少?如何通过实验得到答案?

课下,教师可以指导兴趣小组的学生自主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分别在20℃、30℃、40℃、50℃、60℃的水温条件下,取4L水,使用同一品牌的加酶洗衣粉洗涤被墨水污染的白棉布,按包装袋说明配制洗涤液的浓度,洗涤20分钟,洗涤强度尽量保持一致。之后,师生要比较洗涤效果,以没有弄脏的白棉布作为标准洗涤效果,进行实验记录。最后,学生就会得出加酶洗衣粉大约在40℃的温水中洗涤效果最佳。学生回家后会把这一实验结果汇报给妈妈,让她们在洗衣服时注意调节温度,达到最佳洗衣效果。这就是学生有效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例证。

案例2 观察与照顾身边的植物,发现无性生殖的现象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在课程开始前安排学生开展观察生物生长发育的活动。在讲授“无性生殖”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前2个月将吊兰等植物放置在教室中,对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管理、观察和记录吊兰的生长变化,发现吊兰茎上长出气生根和新的枝条,之后将带有气生根的枝条取下栽种在花盆中,这时又会长出一个新的植株。在正式进行“无性生殖”教学时,学生已经积累了有关无性生殖的观察经验,就会迫不及待地了解无性生殖的过程和理论,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2.以任务驱动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思考,培养完成任务的能力

初中生物学的实验教学占有很大比重,实验既是初中生物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又是学生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实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培养他们动手和思考的能力。

案例3 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真正理解茎的输导作用

在讲到“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时,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有关茎的输导作用。教师可以先放置几盆由于失水已经萎蔫的草本植物,让学生亲自动手救活这些植物。他们会用不同的手段,有的会给植物叶片喷水,有的会把水浇到盆中,通过不同的拯救方案,学生会得出把水浇到盆中能以最快速度拯救这些植物。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得出“水分是由植物根毛从土壤中吸收、由茎输送给叶片”这一结论,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茎的输导作用。

那么,如何证明茎具有输导作用?教师要就地取材,利用当地常见植物――夹竹桃设计证明“茎输导水分”的实验,准备显微镜、夹竹桃枝条、剪刀、玻璃瓶、红墨水等材料。各组学生按照不同的实验组要求进行实验操作:将夹竹桃枝条放在盛有清水的玻璃瓶中、将夹竹桃枝条放入盛有红墨水稀释液的玻璃瓶中、将环割一圈的夹竹桃枝条插在盛有被稀释的红墨水的玻璃瓶中、将夹竹桃叶片全部摘除后放入盛有稀释的红墨水的玻璃瓶中。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真正了解到被墨水染红的是木质部,原因在于木质部具有向上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导管。

一些学生可能会提出将置于被稀释的红墨水中的枝条多放几天,情况会怎样?于是,他们会继续实验,几天后将这些枝条取出,观察横切面,就会发现横切面几乎全部被染上红色。这主要是因为:夹竹桃枝条放在稀释的红墨水中,由于时间过长产生横向运输,细胞之间会存在渗透性吸水的现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度的引导,学生也会积极地动手动脑,在实验观察中得出结论,对新的知识点心领神会,植根于脑海,形成深刻的记忆,提升自身的创造性思维。

3.以任务驱动学生将学习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生物学知识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将环保教育渗透到生物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以拓展性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为学生探究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环境,为开展情感态度教育提供重要资源。

案例4 观察水蚤的心跳,监测水质污染

在讲完“水中生活的动物”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兴趣小组的同学,以常见且易取材的水蚤为例,介绍目前水蚤在水环境污染监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水蚤的心跳。水蚤真的能监测水质污染吗?如何进行监测?兴趣小组的学生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行了一番探索。

学生准备了盐水、糖水、烟丝浸出液和自来水(对照)等进行实验。他们将水蚤放入不同的液体中,用滴管将水蚤放在凹槽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用滤纸吸去多余液体,在低倍镜下计数水蚤的心跳数/分钟,每次实验重复3次,统计处于不同液体中水蚤的平均心跳数/分钟,从而得出“位于自来水中的水蚤每分钟心跳数最高,位于其他液体中的水蚤每分钟心跳数都偏低,其中烟丝浸出液最低”的结论,进而得出可以通过观察水蚤在不同液体中的存活时间来监测环境中水质的变化。

通过这种探索性实验,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步骤,了解科学研究需要周密的考虑和科学详细的设计,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在实验时,学生会边观察边计数,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技能也会得到提高。而且,学生也可以了解到烟草的危害,环保意识得到加强。

4.及时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应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当看到学生积极参与时,要主动进行鼓励;当看到学生不断进行努力探索时,要给予表扬,尽最大可能争取更多的学生加入探究行列。

案例5 观察实物,探究根与茎的区别

在讲授“植物的养料贮藏”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将胡萝卜、甘薯、马铃薯、慈姑等实物放置在实验桌上,让学生找出根与茎的主要区别在哪儿。学生会将所学的有关茎和根的知识加以回忆,通过实物比较,最终得出“茎上有芽和节,根则无”的结论。对此,教师要马上给予高度表扬,之后提醒他们再仔细观察,学生就会发现除茎上有芽和节之外,还会有鳞片,如在马铃薯芽眼里轻轻一拨,就可见微小的鳞片,而慈姑节上有一圈褐色的鳞片。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加上教师的点拨,相信他们对植物茎和根形态的概念及其区别会有很深的印象。

案例6 借助马齿苋功能,拯救水蚤

在用水蚤监测水质的实验中,学生发现在香烟浸出液中水蚤心跳从快到慢以至“夭折”,一些学生会联想到马齿苋有防止血栓的作用。他们会将马齿苋植株包在纱布中,将其捣碎取汁,滴加在奄奄一息的水蚤上,探索马齿苋的功能,兴趣盎然。而且,由于水蚤代谢旺盛,选择载玻片时会经过一番探索,最终选择带有凹窝的载玻片让水蚤有更多的生存空间,提升观察效果。

这些办法都是学生在具体操作中积极思考的结果,教师要马上给予鼓励性评价,这对树立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具有积极的意义,可以驱动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初中生物学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运用,使学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始终充满浓厚的兴趣,不再只做教师的“收音机”,而且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索中提高自主能力,有更广阔的思考余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推动生生及师生之间的互动,强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自己去探寻充满神秘感的生物世界。

参考文献:

[1]韩立福.当代国际教育教学模式导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第5篇

关键词:动物科学;地被植物;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079-02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稳步推进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动物科学的深入研究,可以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证人民群众健康提供良好的基础。在原始饲养情况下,地被植物是动物除了牧草以外的重要食物来源。鉴于此,高等学校动物科学院许多专业在课程里都设置了地被植物讲授内容。《地被植物》的课程建设对推动动物科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既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应用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该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学科交叉性强,与之相关的科学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笔者根据多年在动物科学院《地被植物》课程教学中的经验,在专业特色教材编制、教学内容改革、实践内容丰富、考核机制完善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为该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一、专业特色教材编制

地被植物具有多种功能,包括生态功能、景观功能、食用功能、保健功能等。在高校中,除了动物科学院相关专业外,园林、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等许多专业也设有《地被植物》课程。当前市场上能够购买到的教材绝大多数都是园林和风景园林专业的:《地被植物》和《园林地被植物》,这些教科书以景观功能介绍作为重点,对食用和保健功能介绍极少。因此,这些教材难以满足目前动物科学《地被植物》课程的专业要求。动物科学的地被植物教材不应是单一的园林学科的教材,而应该是集动物营养学、中药学、园林学、植物学、植物分类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教材,这样才可以为学生全面把握专业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在目前市面上没有合适专业印刷版教材的情况下,任课老师可以考虑更多地应用电子教材为学生讲授,形成自己的专业特点。人和动物很多疾病原理是相通的,在参考人类保健研究的基础上,目前国内外有大量地被植物与动物保健方面的研究报道,这些研究成果能够为电子教材的编制提供良好的参考资料。电子教材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便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更新,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

二、教学内容改革

在《地被植物》课程教学内容方面,需要选择多种植物进行介绍。传统的《地被植物》课程是以观赏价值为主进行植物种类遴选的。而动物科学的地被植物在选择上应该更多考虑其食用和保健功能。在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植物选择上可以按照以下原则进行筛选。

1.选择食用、保健、景观功能俱佳的地被植物。例如金银花,其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被广泛应用于园林绿化,而且具有良好的动物保健功能。在母兔的怀孕期和哺乳期,用金银花的枝、叶或花做饲料喂兔子,不但能消除母兔本身的多种隐性疾病,还能通过乳汁使药用成分进入仔兔体内,预防和治疗仔兔疾病。在幼兔断奶和饲料变换时,用金银花做添加剂,可防止幼兔腹泻和呼吸道疾病的发生[1]。

2.选择观赏价值一般,但是保健功能很强的地被植物。例如罂粟科多年生草本地被植物博落回,虽然观赏价值不高,但其主要成分血根碱和白屈菜红碱具有良好的动物保健功能。湖南农业大学方成已芯勘砻鳎博落回有抑制有害菌、改善肠道健康的作用,可以降低断奶仔猪腹泻率,提高其生长量。另外,博落回提取物对仔猪的白痢、黄痢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3.选择被园林绿化列为杂草,但保健功能良好的地被植物。例如蒲公英是一种园林绿化别是对草坪危害巨大的杂草,但其对奶牛炎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严敏[2]等的研究表明,用鲜蒲公英3kg煎水带渣拌入饲料中饲喂,每天2次,可以有效地配合治疗奶牛炎。用蒲公英提取物制成的蒲公英散组治疗奶牛炎,效果优于多种抗生素,不仅避免了耐药菌的产生与药物残留,也避免了休药期和弃奶期的经济损失,同时在不破坏机体平衡的基础上提高了机体的免疫力[3]。

4.选择一些有毒植物。对自然界中观赏价值很高,但对动物有危害的植物加以介绍,因为这些植物一旦被种植到草原或者掺入饲料,对生产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例如夹竹桃是最毒的植物之一,包含了多种毒素。农村盆养夹竹桃甚广,马类家畜易于误食导致中毒,夹竹桃含强心苷配糖体,动物误食后其所含的强心苷抑制了心肌细胞膜的三磷酸腺苷酶,引起心律失常、心输出量减少形成左心充血性心力衰竭及肺水肿;另外,夹竹桃对胃肠道有强烈的刺激性,形成胃肠炎,导致腹泻、胃肠出血、胃肠黏膜脱落、肠麻痹,最后引起左心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肺水肿及出血性胃肠炎而致死[4]。

5.选择一些动物过敏植物。有些植物虽然毒性不大,但动物误食后会有过敏反应,这些植物也应该加以介绍,避免动物误食影响其生长发育。例如曼陀罗是一种常见野生地被植物,山羊在误食青干草中混入的曼陀罗后会发生过敏反应,病羊初期结膜潮红、口色燥红、呼吸加快、狂燥不安;后期精神高度沉郁、磨牙、哞叫、全身肌肉震颤、瞳孔散大、嗜睡[5]。

三、丰富实践内容

目前市场上的地被植物教材实验指导书大都是按照园林专业课程设置编制的,是《花卉学》、《观赏植物学》、《园林植物栽培学》等课程的补充,所以很多基础实践环节内容没有安排。例如地被植物的修剪,因为在《园林植物栽培学》中已经重点开设而没有设置,而动物科学相关专业并没有相关课程配套,就需要额外增加这部分实验实习内容。同时,也不应该把园林植物修剪技术原封不动地拿来照搬,而是应该根据专业特点,总结出一套自己的修剪技术体系。园林植物修剪参照师法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原则,加以人工修饰,将美观列为第一位;而动物科学专业地被植物的修剪需要注重的是生物量的控制、地被植物和牧草的合理配比等问题。再如地被植物识别,园林专业的侧重点是现有的观赏栽培品种,而动物科学相关的重点的识别内容可能是一些在草原上的原生种,以及具有较好食用和保健功能的品种。

四、完善考核体制

先进的考核评价办法,要避免靠死记硬背,突击就可过关的现象;降低课堂考试的比例,突出实践及综合能力的考察。《地被植物》考核应该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对学生理论课知识掌握程度、实践动手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考核。通过课堂考试对理论课的学习进行考核;通过实验、实习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行考核,引导学生重视实践,提高动手能力;通过课程论文对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进行考核。

本课程教学内容本身是开放式的,因此考核应该加大开放式的考核比重,建议实践成绩∶课堂考试∶课程论文三者比例2∶5∶3。增加课程论文的考核比重一方面可以通过论文撰写督促学生提高知识创新能力、扩大知识面;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收集的资料获取一些信息,为教学内容充实、电子教材的完善提供良好的素材。

五、结语

动物科学院开设的《地被植物》是一门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其教学工作需要不断实践和改革,要紧密结合专业特点,把最前沿的知识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地被植物》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教材、教学内容、教学实践等多个环节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寻找具有动物科学特色的《地被植物》教学发展之路,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型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冯小鹿.金银花治疗家兔多种疾病[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3,(7):50.

[2]严敏,刘龙.蒲公英配合治疗奶牛炎[J].贵州畜牧兽医,2010,34(2):22.

[3]贾丽萍,郝卫芳.蒲公英散与抗生素治疗奶牛炎的比较试验[J].中国奶牛,2013,(13):28-30.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素养;渗透;策略

随着人本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以人文素养为基准的教育正在成为诸多学科的着眼点,实现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以教学过程为手段,通过各类教育平台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以培养新时代的合格公民。包括小学语文在内的各学科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均将学生人文素养等的培养提升到了战略高度,以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从小抓起”。对于“人文素养”内涵的理解,我们需要把握其核心的关键点:以人为本。人文素养强调以人为对象,在过程和结果中都能看到人的成长和完满,以人的自我实现为依归。小学语文实现人文素养的培养也要把握其核心概念,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身心成长,在教学的各个步骤中真正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之上,以语文知识为载体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小学语文渗透人文素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从课程标准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文素养的渗透是小学语文课程的应有之义和“本真”需求;同时“以人为本”的社会背景对新型公民的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要求,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公民群体素质提升的标志;此外,“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对于人文素养的提升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各个击破,系统开展。

一、树立“新课标”理念,凸显教学内容的人文情怀

“新课标”理念强调语文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并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如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人格。新课标从语文素养入手,将语文的工具最大化发挥,通过学生对语文学习内容的感悟,在语文学习的大环境下实现其他素养的提升。其中比较重要的便是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审美情趣的提升以及良好人格的形成等内在品质的升华。语文教材中选用的课文是从千万篇文章中精选出的极具人文情愫的内容,无论是文章体裁,还是文章所要表达的意蕴都有着独特的人文气息。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和教学时,要重点凸显内容中的人文情怀,将其中包含的能够引导个人健康发展的思想提取出来并以生动、直观的形式传达给学生,以达到人文素养提升之目的。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部分课文为例,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在不同的主题下蕴含着对人文精神的阐述:《师恩难忘》一课以“难忘”为切入点,让学生体会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之深以及学生对教师的感恩之情;《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通过内在结构严谨的诗歌阐述了大自然的五彩缤纷,并以此传达出保护环境,珍稀生物多样性的内在含义;《成语故事》则通过将两个成语还原为其典故故事,表达出了浓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也教会了学生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艾滋病小斗士》则关注了世界性的艾滋病问题,并借此唤醒学生内心中对全人类的博爱之情,学会关心他人,珍爱生命。

二、构建开放式课堂,营造师生平等的人文气氛

新课标强调要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实际上就是要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将语文学科的内在精神和动力重新调动并运用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这里的内在精神与动力来源于课程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来源于社会和现实生活的变化。教师既要关注“课内”,也要关注“课外”,并以发展的眼光开发相应的课程资源,促进语文学科与社会发展的对接,与学生的个人发展相对接,在师生平等的人文气氛中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长江之歌》,以一首气势磅礴的诗歌赞美了中国的“母亲河”,基于小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现状,以书本的诗歌为载体对长江的描写略显单薄,如果教师能够合理的开发课外资源,引入黄河的相关资料,并以多媒体的方式向学生呈现则能够更为生动的展现出长江的宏伟壮丽以及作者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夹竹桃》一课则通过对夹竹桃花色“奇妙有趣”以及花期之长的特点的叙述凸显出夹竹桃韧性可贵的品质,教师则可以将学生带领至大自然中亲自感受夹竹桃的魅力,或者由教师将夹竹桃带到课堂现场让学生更为直观的感受花容。课堂气氛的营造和课程进程的安排要充分凸显“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观,鼓励学生针对课堂资源进行发挥,在保证纪律和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学生自主搜集课程资源形成生本课程,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以在大脑中构造知识结构。

三、注重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具有很强的工具性,但是鉴于语文学科所包含内容的丰富性、特殊性,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则成为一线语文教师教学过程中不小的挑战。实际上两者不仅不会构成冲突关系,还会互相促进,互相借鉴,同时也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教学目标的三维设计当中。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重在写作、口语交际等的基础阶段,体现在课程教学上就是每一课的生字词、文章的段落划分和主旨大意的概括、每一单元的写作练习、周记日记的练习以及以语文学科为载体开发的学生口语交际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工具与人文性特征是同步进行、互相影响的。生字词的教学、段落大意的概括为后续文章的理解奠定了基础,对文章人文元素的把握有利于学生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第二课《但愿人长久》,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上就可以从教学目标入手,在知识层次上,要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埋”;在过程与方法上,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通过朗读对学生进行理解性诊断与矫治,使学生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并能够背诵课文的4-6自然段;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要能够体会作者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可以看出,知识目标是工具性的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人文性的体现,而过程与方法则融入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双重元素。

四、构建具有发展性、人文性的学科评价策略

新课改对先前的学科评价进行了质的改变,更加强调评价促进师生发展的功能,注重将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以促进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人格的形成为目标,以促进课程质量的循环上升为目标,以促进教师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为目标。由于学科本身的开放性与多角度,学生以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价值观体系对内容的见解进行自我加工。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方向和价值引导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发挥大脑风暴的功能,积极探索课文背后的内容而不受所谓“标准答案”的拘束。《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不同的学生所关注的点也会有所不同,在凸显了林冲谦虚忍让、傲慢无礼,武艺高强、狂妄自大等性格特点的同时,也可能会对洪教头的骄傲蛮横、飞扬跋扈的特点有所感悟。学科的评价重在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实现自我生成,这是对人文素养教育的体现,也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反映。

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素养的渗透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课内外的联动,又需要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在教学、资源、环境塑造等方面发挥合力,共同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社会公民。

参考文献:

[1]李林.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的现状及思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2:163-164

第7篇

[关键词]1.6-二磷酸果糖;硝酸甘油;心力衰竭

[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2-41-04

近年来,由于国际和国内心力衰竭指南的引用和推广,使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取得长足进展,但临床上因心力衰竭住院的患者,多数是急性心力衰竭(AHF),对其治疗因缺乏循证医学证据,人们对心力衰竭治疗的关注,由慢性心力衰竭转向AHF。本研究观察早期应用1,6-二磷酸果糖(FDP)联合硝酸甘油治疗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ASHF)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院住院心功能Ⅲ~Ⅳ级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ASHF)80例,诊断符合200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AHF诊断标准。所有患者病情及治疗均签订患者知情同意书,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基础疾病高血压病、冠心病、扩张性心肌病,病程3~15年。排除标准:排除急性心肌梗死、肥厚型心肌病、明显瓣膜疾病、收缩压血压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吸氧、利尿及持续滴注硝酸甘油等常规治疗,硝酸甘油(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H44020569)起始剂量10ug/min开始,逐渐增加剂量直到达到临床效应。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滴注1,6-二磷酸果糖10g(100mL)(海南皇隆制药股份有限公司,H20065427),速度300ug/min。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24h后患者呼吸困难、肺部哕音、水肿、尿量等全身临床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

1.4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呼吸困难改善程度、总尿量和全身临床状况改善程度。

呼吸困难程度分为4级:1级为平卧位呼吸困难;2级为夜间阵发呼吸困难;3级为半卧位呼吸困难;4级为端坐呼吸困难。呼吸困难改善程评估:明显好转为呼吸困难程度改善2级;好转为呼吸困难程度改善1级;无变化为呼吸困难改善不足1级、无变化或加重。

临床疗效判定:显效,呼吸困难、肺部哕音、水肿等症明显状好转;有效,呼吸困难、肺部哕音、水肿等症状好转;无效,呼吸困难、肺部哕音、水肿等症状无变化或加重。

有效率计算方法:呼吸困难改善总有效率计算,总有效数=明显好转数+好转数;全身临床疗效总有效计算,总有效数=显效数+好转数。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用药后呼吸困难程度改善比较

两组用药24h后,呼吸困难程度改善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5.0%,对照组为62.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2.2两组用药24h后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用药24h后比较,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为87.5%,对照组为67.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2.3两组总尿量比较

对照组24h总尿量为(1382.5±704.7)mL,治疗组24h总尿量为(1417.5±861.4)mL。两组24h总尿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2.34,P>0.05)。

2.4不良反应

对照组出现轻度头痛3例,治疗组出现轻度头痛2例,面部发红1例。均未影响治疗。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显著性差异(x2=2.03,P>0.05)。

3.讨论

AHF是临床医生面临的常见急症,是指由于心脏功能异常而出现的急性临床发作表现,无论既往有心脏病病史,均可发生;心功能异常可能收缩异常,或是舒张功能异常,也可以是心律失常或从心脏前负荷和后负荷失调。AHF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同时辅以相应的实验室检查,例如ECG、胸片、生化指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等。临床中由于心脏短时间发生心肌收缩力明显减低或心脏负荷急剧加重等引起的心排血量显著下降,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肺淤血的临床综合征,其中大部分患者是ASHF,是心脏病患者住院和死亡的常见原因,需要紧急救治。2005年美国ASHF患者注册研究(ADHERE)结果表明,在所登记的心力衰竭患者中,91%的心力衰竭患者患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射血分数(LVEF)正常或轻度异常的心力衰竭约占50%。Hogg等研究表明,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在所有心力衰竭患者中所占的比例为40%-71%。对于AHF治疗,目前现状是首先给予紧急治疗,主要是给予吸氧、利尿、扩血管等对症治疗。扩血管药物硝酸甘油是目前治疗心力衰竭的常见静脉用药物,能增加动、静脉血管平滑肌的cGMP水平,促使血管扩张,进而减少心肌耗氧,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及心室前后负荷,增加心脏指数,降低肺动脉楔压,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因缺少循证医学证据,AHF患者并未等到合理的治疗。

第8篇

关键词: 文本阅读教学有效性

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师一直孜孜探讨的课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的确发生了许多变化:人文性凸显了,语言感悟强调了,合作学习体现了,探究过程重视了……然而,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误解或者教学中的操作失当,不少教师过分突出了教材“重组”,忽略了对语文教学的本源――文本的解读,出现了“脱离文本、架空文本、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等问题。因此,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打造真实有效的课堂,就成了当前亟待重视和解决的首要任务。

一、融入文本,让读与写在阅读课堂上齐头并进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现在有些教师,特别是上示范课、观摩课的优秀人才,展示给我们的是太多的小实验、小制作,太多的资料补充、媒体演示,太多的形同虚设的小组讨论、大组发言……这些,或多或少地减损了语文教学的功能,使得文本的阅读反倒成了次要的。“语文课要上语文”,这是一些老教育家“无奈的呼吁”,更应该成为我们一线教师身体力行的共识。只要我们立足文本,抓住“读、写”这两条线不放,就一定能唤起孩子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轻松打造出简约、开心、有教无痕的灵动课堂。

例如,我们所熟知的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就可以抓住“情节”、“人物”这两条主线,分两课时,引领学生跟文本对话,通过语言文字展现当时的情景,再现人物形象。尤其是第二课时,我们可以更多地聚焦人物的性格。解读林冲时,不妨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用几个词语来形容林冲。如果有学生很快就想出了一两个好词语,我们就可以鼓励他和小伙伴再去深挖课文,试着用两、三句话评价人物形象;有能力的,还可以把它写下来,形成文章。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跳起来摘到果子”,合作学习的需要自然就出来了。

课堂如战场,千变万化,需要我们始终保有一颗不懈追求的爱心与随机应变的智慧,需要我们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听说读写的挖掘与创新,需要我们褪尽繁华,回归简约,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体现浓浓的语文味。

二、研透文本,为学生的个性阅读当好向导

新课程指出: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浅度对课堂教学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何准确、有效地解读文本?别无他法,唯有把功夫用在吃透课文上,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及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找到文章的立足点。

例如,《夹竹桃》一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当做一般读者,对文本进行赏读,投入其中,感受文本,研读文本,抓住“韧性”和“幻想”这两条主线,其次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琢磨这篇文章的重难点、质疑点,最后,才能从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通过品味语言文字,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习作者对比、联想的写作方法,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教学时,可以先深入文本,从整体上感知全文。然后,从四、五两个核心段落入手,借助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把握,引领学生寻找夹竹桃、作者、读者之间的联系,加深学生对文本中字、词、句的理解,并由此体现语文的“文道统一”精神。

课文中的语言是作者情感爆发、心灵升华的产物。教师要多在学生觉得深奥的地方下功夫,引领学生从重点词句、写作技巧等不同角度去品味作品中的妙处;也可以把学生没留意的地方点出来,与学生一起分享阅读感受,让学生在教师的示范朗读和精要点评中,在自己反复的诵读和自主探究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最终,促进知、情、意的和谐发展,达到读透文本之目的。

三、活用文本,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舞台

不少优秀作品隐藏着许多作者有意或无意中留下的未定性意蕴空间,给学生的创造性发挥提供了活动的舞台。教学中,教师在深入理解作品的同时,要极力找寻这些作品中的空白点,不断拓展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想象空间,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加强文本与现实之间的沟通。

在教学《负荆请罪》时,教师可以课本剧的形式展开教学。课前安排学生认真阅读,并提出具体要求:根据自己的想象,对课文进行大胆的改编,可在不违背原意的基础上增加或删除部分内容;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角色,并将其特点尽情展现出来;充分考虑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设计表演时的语气、神态动作等,课堂上大家对表演进行点评、质疑,小组成员进行解释。为了能够准确地把握人物的特点,大家反复阅读课文,讨论,修改,甚至请教家长,上网查资料……为了使自己的小组成为最优秀的,每位成员主动参与,有的小组甚至还自制了道具,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不仅做到了学科间的整合,还促进了合作学习的形成,高质量地达到了设定的教学目标。

在这个课堂上,教师只需充当一个欣赏者、评价者、参与者,当学生遇到疑难时,引导他们思考,为他们铺路架桥,使他们到达彼岸。这个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获得了知识,培养了创新精神,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巧用媒体,实现文本内容的有效丰富

信息化社会的高速运转,使得知识换代日新月异。多媒体的运用,恰到好处地提高了课堂效率,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尤其是农村孩子的感性认识。但是,不能因为它高效,我们就滥用,甚至认为“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语文教学中应该主张“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用语言来教语言”,避免学生的“懂”是靠看课件看懂的,而不是读书读懂的。语文教学中只有巧用多媒体手段,解决用语言难以描述的难题,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与作者、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

比如,课文《只拣儿童多处行》、《黄河的主人》、《月光启蒙》等,适宜用多媒体展现,尤其是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及情感体验的情节,该用则用。但是《三打白骨精》这篇文章,我们就没必要把电视剧《西游记》的片段放给孩子们看,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八戒、悟空到底是何模样?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看法。应该促使学生在和文本的对话之中,发挥想象能力和语言能力,不能用多媒体代替学生思维与想象,代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只要我们本着“固本强基,凸显有效”的教学心态,积极引领学生触摸语言文字的温度,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多媒体必将成为我们课堂的点睛之笔,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取决于教师自身教学艺术的发挥,也取决于教师对教学中情、趣、理的挖掘,这将是一条艰巨的道路,但我想:只要立足于课堂,立足于学生,不断学习、实践、反思,必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江苏教育.江苏教育报刊社.

[3]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

第9篇

我教过几年毕业班,总结出一些经验,归纳起来可以用“厚书薄教”来概括。“厚书薄教”的根本目的是:在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努力寻求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途径,达到“减负”,又“优教”。下面谈谈我“厚书薄教”的一些做法。

一、化烦为简,单刀直入

“厚书薄教”不是机械地删减教学内容,它是一种单刀直入的教学策略。六年级肩负着升学的重任,有些教师在使用教材时生怕漏掉一点,甚至一个词语、一个标点也会反复讲解,反复强调。造成的结果是学生绕进烦琐的学习中,不仅没有理解教材的重点,而且还被一个又一个知识点弄得筋疲力尽。六年级学生吸收知识必须讲究效率,必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重点。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有大刀阔斧的精神,帮助学生理清教材思路,砍掉繁文缛节,来个单刀直入。

六年级课文大多数都有中心句或者重点句。很多教师都喜欢抓住中心句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其实,中心句的作用远不止概括主要内容,有些中心句还能体现课文结构,反映中心思想,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课堂上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就可化繁为简,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顺藤摸瓜,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地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直达教学目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有这样的句子,如《夹竹桃》一文中的“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最大的麦穗》中的“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秦兵马俑》中的“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等等。我们完全可以抓住这些句子做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兴致盎然地去读书,去发现,效果会很好。

二、合理取舍,适时补充

任何版本的教材,都是根据全国统一课程标准的精神编写的,必须服务于一定范围内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生,因而每一套教材都具有普遍性。一位有经验的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合理取舍,以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六年级语文积累非常重要,课内积累主要是在常规的阅读教学中,在激发阅读兴趣、进行阅读方法指导和阅读习惯培养的同时,大量积累优美词句。如教学《碧螺春》一文时,4――6自然段富有诗意地描绘了采摘和制作碧螺春的动人情景,及品尝碧螺春的“陶醉的感觉”,其间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语言凝炼、晓畅,焕发诗的美感,是积累语言的好材料,应指导学生诵读记忆。而对其他一些非重点的段落应大胆舍弃,只做大体了解即可。这样合理取舍,既省时,又提高了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以点带面,适当补充与学习内容相关联的语言材料,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如学习《村居》一诗,便可补充阅读《春夜喜雨》《忆江南》《春日》等古诗词或与春天有关的现代散文,让学生感受不同作者眼中的春景。除教师推荐相关材料外,还可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这样以点带面,资源共享,就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积累范围。

三、削枝强干,长文短教

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低、负担重是长期以来没有解决的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于课程标准的,也有来自于教材的,但语文老师追求“杂而全”的教学思想未能解放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老师生怕学生这一点没学会,那一点没掌握,“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突出阶段性教学重点,既加重了学生不必要的学习负担,又无法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我们的课文中,有许多情节很精彩的课文,比如《船长》《负荆请罪》《螳螂捕蝉》等。这些文章的情节有的是紧张迭宕,有的是峰回路转,有的则是妙趣横生……最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这些课文也是一册书中较长的文章,学生朗读都很困难,怎么办?实践表明,以情节线索作为理解文章切入点,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开篇教学此类课文时,一般可以在了解故事大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情节的精彩处对全篇质疑,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同时,也不能就此放弃精彩情节的另一个重要作用――突破重难点。如理解《螳螂捕蝉》一课时,我在让学生复述课文了解故事大概的基础上,出示吴王固执和恍然大悟两个不同表情的头像,以国王表情的变化为切入点,引发出主导性问题,“吴王听了少年的话,为什么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来牵动上下文的学习。通过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给学生带来一个感情的震撼――“一心只想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的祸又起到了对课文聚集、感悟、内化的作用。”

学习语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在于一时一事。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有的学生当时再不理解的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渐渐就懂了,尽管这段时间学的并不是同一知识。因此,查漏补缺的主要途径不在课堂,而在课外,在学生之间的互助互学上。需要说明的是,我并不否认面向全体的教学原则。相反我极力在学生学习新知的时候,尽可能的照顾那些学困生,给他们更多的读书、发表见解的机会,激励他们和别人同步发展。

第10篇

一、适用扦插繁殖的苗木品种

植物种类不同,其再生能力也不一样。再生能力强的,扦插容易成活,反之则扦插不易成活。常见园林树木中,扦插生根最容易的有:柳、杨树类、木槿、金钟花、连翘、六月雪、小蜡、木芙蓉、野蔷薇、玫瑰、木香、麻叶绣球、紫薇、石榴、地锦、水杉、小檗、落羽杉、大叶黄杨、菠萝花、卫矛、迎春等。扦插生根较容易的有:月季、八仙花、六道木、女贞、银芽柳、火棘、日本绣球、紫荆、贴梗海棠、夹竹桃、栀子、金银花、木兰、常春藤、红叶李、郁李、含笑、山茶、杜鹃、南天竹、雪松、龙柏等。扦插生根困难的有罗汉松、一品红、鹅掌楸、七叶树、翠柏、落叶松、月桂、榆、银杏、核桃等。

二、影响插条成活的环境条件

1.土壤水分和空气湿度 插条在生根之前,芽的萌发往往比根的形成要早得多,即使在开始生长以后,根系吸收水分能力和地上部消耗水分能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难以平衡,所以插条内水分的过度损失和水分吸收失调,常是扦插失败的重要原因。一般在插条旺盛生长之前,插床的土壤含水量不能低于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0%~60%,尤其气温高、阳光强的情况下,如果水分供应不足,即使已经生根成活的插条,也可能因干旱而枯死。除土壤水分和空气湿度以外,土壤通气状况对插条生根也非常重要,一般情况下,插条发根时要求水分和气体容量在土壤中的比例大致为1∶1。

2.温度 插条生根最适宜的土壤温度为15~25℃,或略高于平均气温3~5℃。但不同植物种类,插条生根对温度的要求也有不同,例如葡萄在20~25℃的土温条件下发根最好,中国樱桃以15℃为宜,木槿、石榴则以20℃以下发根为好。由于春季气温上升较快,插条上的芽易萌发,而地温上升较慢,不利于插条生根,这是扦插成活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提高土壤温度是提高春季扦插成活率的重要措施之一。露地扦插可采用高畦,以吸收太阳热;温室扦插可在繁殖床下,通热水管道或蒸汽管道;在温床内扦插可在温床底部加酿热材料,利用生物能加温;近年更有采用电热温床的,应用效果更好。

3.阳光 一般带叶嫩枝及常绿植物的插条,需要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同化养分,供给组织细胞再生。对于这些插条,在发根初期应给予充足阳光,但忌日光直射,以防干燥和灼伤。如在强烈日光下扦插,要用芦帘或类似材料遮阴,使阳光从帘缝透入,以及由四面散射进去。如实行全光扦插,则必须加强扦插床的喷水工作。

三、促进插条生根的方法

1.机械处理 常用的机械处理方法有:环状剥皮、刻伤、绞缢等。用这些方法处理后,可引起插条内部的养分和生长素移到伤口附近,从而促进发根。环状剥皮要在插条从母树上采取前进行,一般在新梢停止生长后,在选作插条的枝条基部进行环剥,这样可在伤口以上部位积累较多营养物质和生长素,有利于促进发根。

2.黄化处理 对插条进行黑暗处理,使叶绿素消失,组织黄化,是模拟土壤中黑暗环境的措施,有利于根原体分生而生根。一般用培土或黑布封裹等方法使插条黄化,经黄化处理的枝条,一般要经3周后剪下,扦插效果较好。

3.加温处理 北方地区进行增温催根方法有温床催根和冷床催根两种。温床催根多借用甘薯育苗的火坑进行,将插条直立于上,用湿沙填充,使顶端的侧芽露出,利用床内高温使根原体迅速分生;冷床(阳畦)催根是将插条倒插于床内湿沙中,上部接近生根部位,最好盖一层马粪以增加温度进行催根,但应加铺一层沙土,将马粪隔开以防发热伤穗。无论是温床还是冷床催根,插条基部的温度均应保持20~25℃,还要经常喷水以保持适当湿度。同时气温最好在8~10℃以下,如此即可提高扦插成活率。

第11篇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围绕“育人”这个中心开展。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仙林分校小学部(以下简称“我校”)始终坚持总务工作的出发点在于育人,总务工作的过程可育人,总务工作的结果落实在育人。

一、加强总务管理,培养学生良好品质

管理是科学,向管理要质量已成为共识。我们要利用总务管理的制度措施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播种的是习惯,收获的是品格。”对于学生就餐,我们开展了“三静三净”的文明就餐活动,天天检查,周周评比,颁发“文明就餐流动红旗”。就餐管理不仅让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就餐秩序,而且还逐渐使其养成了文明就餐、珍惜粮食的品质,初步构建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就餐模式。

学生还把在学校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带到校外,在春秋游时,学生们能自发地清理草地上的水果皮、食品袋等垃圾,还清洁于大自然。

二、坚持勤俭办学,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办学伊始,得知学校空调有570多台,厕所70多间,宿舍楼顶有新型太阳能热水器,地下室有大型配电房和储水罐,所有的老师都惊讶不已,异常兴奋。但是没过多久,忽然发现,我们的电费、水费很高,尤其是电费高得惊人。

怎么办?查找原因,采取措施,落实勤俭办学的目标,培养节能环保意识。

(1)节电措施。出台空调使用规定,控制空调使用;改造路灯开关,采用延时开关;减少走廊照明灯数;定时定人检查班级电器开关情况;减少太阳能热水器中的加热棒。

(2)节水措施。我校用水属于二次供水,每用一吨水就要耗费三度电。我们发动全校学生每人带一个空塑料瓶子,将瓶子装满水放置在厕所水箱中,以减少冲厕时的出水量;在食堂和艺体楼的采光井中设置了花坛,种植了夹竹桃,既美化了采光井,又充分利用了雨后的地下渗水。我们还改造了男厕所小便池的自动感应装置,控制出水时间;改造山脚下的泄洪渠,建设储水装置,利用雨水浇花浇树。

(3)开展环保活动。利用寒假,全校师生分别围绕铅笔、一次性筷子与环保、环保酵素与生活、节约用水、垃圾分类和植物调查开展了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查资料,写报告;动手开展调查;观察、摄影、记录、访问、设计、宣传,学生乐在其中,乐此不疲。学生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增强,环保实践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三、创造优美环境,陶冶师生高尚情操

优美、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有利于正常秩序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心理品质健康地发展。

1.绿化校园,培养师生高尚情操

优美的育人环境具有群体一致性的心理趋势,对于长期生活于其中的少年儿童,是一种可知可感的具体生动的社会微观环境,是一种无形的感染催化力量。树德育人,树木亦“育人”,校园绿化是一种生态之绿、观赏之绿,是一种教育文化之绿。你瞧―自强不息的石抱树,姿态优美的木香树,姹紫嫣红的樱花树,历经沧桑的千年金桂,高大挺拔的香樟树……校园里营造了一种“大树底下好读书”的氛围。

2.美化校园,陶冶师生审美情趣

爱美是人的天性。人们需要在美的环境中获得美的享受、美的陶冶。校园里有象征中国精神的微型万里长城,有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有神秘莫测的音乐台,有碧绿如毯的国际广场,有摇曳生姿的紫藤长廊……“我们的校园真美啊!春游就不用去别处了!”孩子们自豪地对来校参观的老师们说。

校园里,没有树立一块“水塘危险,请勿靠近”“爱护花草,人人有责”之类的提示语,但是没有学生去践踏草地、摘花折枝,也没有学生去攀爬果树、采摘水果。

3.文化校园,提高师生文化品位

我校校园48景,不仅是优美的校园景观,也是教师们的教学场所,更是学生们的学习乐园、展示的舞台。

校园里的石头或矗立林中,或幽居塘畔,或闲居草地,各就各位,与树木花草和谐相伴,构成了绿化环境中自然生动的石景。而石头上的文字,更是各具特色,桂山茶园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果园里的“桃李成蹊”“春华秋实”,等等,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师生。

校园里的雕塑更是内容丰富,意蕴深远,或浑然天成,或匠心独运,这些雕塑既有民族历史渊源,又有强烈文化氛围,还有面向未来的现代教育气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有机结合,国际视野、中国情怀、家乡情结之意蕴含其中。

第12篇

【关键词】:苏州;园林;树种

一、前言

城市绿化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公益事业。城市绿化是城市的绿“肺”,担负着调节气候、净化环境、优化生态的城市生态功能。我国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明确提出了以维护生态平衡、防治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及美化城市为主要目的,以植物材料造景为主的城市建设方针。目前,城市园林树种规划往往不是在充分调查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只是凭经验对城市园林树种作简单的选择和规划,全国每年种植几千万株树,但保存率尚不能令人满意。很多地区的单位用大量资金盲目地从远地买进不能在本地生长成活的苗木,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的极大浪费,这主要是缺乏对气候土壤分区和各种不同树种生态习性的认识。另外,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存在苗木种类贫乏,缺少适合各种类型用途的规格等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园林建设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为解决上述问题,就应做好当地的树种调查工作,摸清家底,总结出各种树种在生长、管理及绿化应用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然后,根据本地各种不同类型园林绿地对树种的要求订出计划。苗圃按规划进行育苗、引种和培育各种规格的苗木。如此,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工作必然会获得顺利的发展,取得显著的成绩。

二、苏州园林绿化树种的应用现状

苏州市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苏州地处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交接地带,苏州市的自然植被在我国植被区划中,属北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地带。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苏州园林绿化树种的应用现状如下:

1.苏州市共有树种641种,其中常绿树种236种,落叶树种405种,常绿与落叶种数比为1: 1. 72。苏州市位于北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带,根据树种应用情况来看,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资源利用比例还是比较合理,另外常绿树种在城市绿地中是冬季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加大常绿树种的应用可以提高城市绿地景观效果,因此可以适当加大常绿树种比例。苏州市绿化树种中乔木树种377种(含竹类21种),灌木树种209种(含竹类7种),攀缘植物55种,乔木与灌木种数比为1: 0. 55。其中常见乔木树种35种,灌木树种12种,种数比为1: 0. 34,攀缘植物2种。可见,乔木灌木的利用都稍偏少,特别是灌木的利用率很小。从各种绿地的调查可以看出,乔木是绿地的骨架,在城市绿地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叫。但是灌木在城市景观表现方面,其花、叶、形在城市园林绿地的“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及基础栽植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是城市园林绿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现代城市环境建设提倡空间开敞,只要有丰富的绿地景观,可作基础栽植的花灌木更应加大利用。因此,城市园林绿地中的乔木、灌木树种的种植力度应加大,提高乔灌木的树种比。另外,苏州市区总体上各类绿地中树木生长状况良好,乡土树种较引进树种生长状况为好,其中公园绿地树种应用情况为最好,单位附属绿地中大部分绿地树种生长良好,个别单位树种较单调,生长状况较差,道路绿地虽然环境条件较差,但总体树种生长状况良好。

2、苏州香樟、广玉兰、银杏、垂柳、样树生长状况良好,而且数量较大,已在客观上形成了苏州绿化基调,可以作为基调树种应用。另外,雪松、罗汉松、五针松、批把、桂花、慈孝竹、刚竹、棕搁、法桐、黄山栗树、朴树、枫香、杂交马褂木、水杉、白玉兰、夹竹桃、含笑、瓜子黄杨、毛杜鹃、红花继木、石楠、垂丝海棠、红叶李、金叶女贞等数量也较多,也已在客观上形成了各类绿地的骨干树种。另外,湿地松、白皮松、龙柏、重阳木、无患子、山茶、桅子华、鸡爪械、樱花等植物的生长情况较好,可作为优良树种加以推广,丰富苏州植物景观效果。藤本植物主要有紫藤、葡萄等,近年来,为提高城市绿地率,加强景观效果,垂直绿化越来越多,但是植物品种还较为单调,如爬山虎、五叶地锦、金银花、凌宵、爬行卫矛、藤本蔷薇等均可大量使用,更好地发挥园林绿化各类树种的净化、美化环境的功能。

三、苏州园林绿化树种规划的原则与措施

1.苏州园林绿化树种规划的原则

(1)符合自然规律的要求。苏州地处北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多种类别植物生长,因此,在城区绿化上以落叶阔叶树种和常绿阔叶树种数量并重,适当增加针叶树种的种类和数量。(2)符合城市的性质特征,注意乡土树种特色的表现。苏州是著名的文化和旅游名城,规划时应考虑植物对彰显城市风貌的作用。而乡土树种是一个城市中土生土长的树种或者是经引种驯化完全能够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树种。乡土树种在城市绿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又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最能体现城市地方的风格和乡土乡情,最适应本地的风土条件,最抗灾害性气候,且树苗就近易得,可节约大量得人力、物力、财力。更多地选用乡土树种并形成绝对优势,便于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速度,形成地方城市特色。(3)选择抗性树种。树种要选择对本地风土及具体立地条件适应性强、抗逆性强、病虫害少,特别是选择没有毁灭性病虫害,又有抗污染、吸毒、滞尘、隔音能力强,能起到遮荫、降温、改善环境等作用的树种,作为城市绿化的基调树种和骨干树种,消除或减弱城市对人类的负面影响。(4)考虑近期和远期相结合。园林中的植物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活因子,在生长的过程中,解决好快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针叶树种和阔叶树种的衔接、比例和综合效益问题,使城市园林绿地始终保持可持续的有序的发展。

2.苏州园林绿化树种规划的措施

(1)基调树种的规划

基调树种是指能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并在城市普遍绿化的主要树种。以普遍种植且历史悠久的乡土乔木树种作为基调树种,此类树种的突出特点是种类少,但数量大,一般选3-5种,它广布于各种类型不同的绿地,如公园、道路、广场、庭院、居住区、风景区等。市树香樟是苏州市传统的乡土树种,遍布城乡,寿命长,长势良好,是苏州市历史文化生活的见证,因此选定香樟为苏州市的基调树种。为丰富植物景观,突出地方特色,垂柳已普及整个城乡,是河流两岸绿化的优良绿化树种。广玉兰、样树、银杏等长势良好,能够适应不同类型绿地的要求。因此选定香樟、垂柳、广玉兰、桂花、银杏作为苏州市的基调树种。

(2)骨干树种的规划

骨干树种根据所调查五大类绿地(除生产绿地)类型的不同,选择既能够表现城市景观绿地特色,又能够满足绿地功能要求的树种。根据不同类型绿地,在不排除基调树种的同时,选择骨干树种,一般由12-16种树种组成。根据城市的长远规划和发展,结合苏州市的现状,城市绿化的调查和分析评价,同时根据不同树种所表现的不同历史文化内涵和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确定各种类型绿地(除生产绿地)骨干树种规划如下:公园绿地为样树、马褂木、桂花、竹类;道路绿地为悬铃木、香樟、广玉兰、银杏、样树;单位附属绿地中学校绿地为垂柳、红叶李、桂花、腊梅;医院及疗养院绿地为香樟、桂花、碧桃、白玉兰;工矿企业绿地为夹竹桃、法国冬青、大叶黄杨;机关事业单位绿地为香樟、银杏、桂花、红枫;居住区绿地为银杏、桂花、碧桃、含笑,攀缘植物为紫藤、葡萄。

(3)一般树种的规划

绿化树种要求的数量以丰富为好,只要配置协调,就能产生相应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因此,在突出基调树种、骨干树种的同时,在本次树种规划范围内,只要条件许可,各种类型绿地尽量多采用一般树种。在注重乡土树种,充分利用当地树种资源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绿地类型引种部分边缘树种,进一步丰富苏州市的植物景观,提高生态环境效益。

总之,城市的树种规划必须在充分调查和分析评价城市园林树种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城市的各方面因素,作出合理恰当的规划,并以此为依据在城市绿化建设中选择园林树种,美化城市环境,体现城市特点。

参考文献:

[1]袁元。浅议城市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工程建设与档案,2005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