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雪节气的古诗

大雪节气的古诗

时间:2023-05-30 10:28: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雪节气的古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雪节气的古诗

第1篇

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二十四节气令我们惊叹和叫绝的,除了与物候、时令的奇异吻合和准确对应,还有它的一个个具有田园风味和充满诗歌韵味的名称,它们体现了汉语的简约性和表意美。这真让我们这些后世的汉语使用者不仅感到骄傲,也感到渐愧。

“惊zhé( )”,两个汉字并列一起,即神奇地构成了生动的画面和无穷的故事。你可以暇想:在远方那一声初始的雷鸣中,万千沉睡的幽暗生灵被唤醒了,它们睁开惺忪( )的双眼,不约而同,向圣贤一样的太阳chǎng( )开了各自的门户。

仿佛为了响应这一富于“革命”意味,天,豁然晴朗了。整面天空像一个深隐林中的蓝色湖泊。小麦已经返青,望着满眼绒绒的新绿,你会感到,绿色自身也有生命。在沟堑和道路两旁,青草破土而出,连片的草色十分醒目。柳树伸出了鸟舌状的叶芽,杨树拱出的花蕾则让你想到幼鹿初萌的角。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惊zhé( ) chǎng( )

惺忪( )

(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_______”改为“_______”;

“_______”改为“_______”

(3)第三段中画线的句子是语病,请加以修改。

2.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你所在的班级,也开展了“走进二十四节气”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1)请你结合本次申遗的成功,拟写一则公益广告语。

(2)有同学把二十四节气分了类,便于记忆,请你根据提示,填写相应的内容。

①这些节气反映四季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_______的意思。

②这些节气反映_______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③这些节气反映天气现象:雨水、谷雨、_______、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④这些节气反映_______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3)随着申遗的成功,网友纷纷留言,表达自己的自豪之情,请你也写一则跟帖,表达自己的心情。

网友“花彩绰绰”留言:华夏民族农耕文化的瑰宝,祖先的智慧结晶!节气时令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正是东方文化精髓的体现!

我的留言:____________。

(4)请你根据自己的记忆,默写二十四节气歌的其中一句。

(5)请你对“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写一段评论的话语。

3.根据要求,默写古诗

古代文人墨客根据二十四节气衍生出的一首首优美隽永的诗词,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如:杜牧曾在“清明”写下了“清明时节雨纷纷, ① ”的伤感之作;杜甫在“白露”的夜晚曾写过“ ② ,月是故乡明”的思乡之篇;喜欢田园风光的韦应物在“惊蛰”到来的时候,写下了“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的句子;孤身异乡的白居易在“冬至”写下“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的诗句;在“雨水”的春日,读一读杜甫的“好雨知时节, ③ ”;在“小满”的夏夜,吟一吟辛弃疾的“ ④ ,听取蛙声一片”;在“寒露”的清晨,感受一下李煜“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的寂寞萧索;在“大雪”的傍晚,欣赏柳宗元“ ⑤ ,独钓寒江雪”的遗世独立;在“小寒”的黄昏和好友一起分享“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温暖;在“大寒”的夜晚,与知己一起等待“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的美妙时刻……天地、自然、季节更替与个人的思想情感如此和谐地融为一体,怎不让人身心俱醉、浑然忘忧呢?

4.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二十四节气之一――雨水

材料二:在川西民间,雨水是一个非常富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节气。这天不管下雨不下雨都充满一种雨意蒙蒙的诗情画意:早晨天刚亮,雾蒙蒙的大路边就有一些年轻妇女,手牵了幼小的儿子或女儿,在等待第一个从面前经过的行人。而一旦有人经过,也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拦住对方,就把儿子或女儿按捺在地,磕头拜寄,给对方做干儿子或干女儿。这在川西民间称为“撞拜寄”,即事先没有预定的目标,撞着谁就是谁。“撞拜寄”的目的,则是为了让儿女顺利、健康地成长。当然“撞拜寄”现在一般只在农村还保留着这一习俗,城里人一般或朋友或同学或同事相互“拜寄”子女。

材料三:明代有一秀才,某日夜宿山中,次日晨起,见茅屋上一片白霜,随口吟出上联:“昨夜大寒,霜降茅屋如小雪。”此联中嵌有三个节气,一时成为绝对。请你对出下联:_____________。

(1)材料一的图画,介绍了和“雨水”相关的哪些内容?

(2)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的内容。

(3)请你对出材料三的下联_____________。

(4)联系三则材料内容,使用关联词语“不仅……而且……”写一句话,概括二十四节气和大自然、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5.曾经,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曾经日月星空、江河湖海、山川草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都是我们生机勃勃的同伴。我们踏着自然的节律,劳动着,生活着,哪怕气候恶劣、环境危险。古中国便是根据太阳移动的脚步命名了“二十四节气”。从《诗经》到唐诗,我们处处可以看到节气的文化魅力。请你任选一个节气,阐释其含义,并诗意描述该节气。

【参考答案】

1.(1)蛰 敞 xīng sōng (2)“渐”改为“惭”;“暇”改为“遐” (3)在“意味”后加“的节气”。

2.(1)示例:产权保护受关注 节气申遗暖人心。(2)①开始 ②温度 ③白露 ④物候(3)“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祝贺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了!为古人的智慧点赞!(4)示例: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5)示例:“二十四节气”既是古人智慧的一种结晶,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重视自然规律和生态保护,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所以说,“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具有极强的现实价值和文化意义。希望能借这个机会,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相关的民俗文化、节气文化,并传承下去。

3.①路上行人欲断魂 ②露从今夜白 ③当春乃发生 ④稻花香里说丰年 ⑤孤舟蓑笠翁

第2篇

唯美的立冬节气作文1

立冬悄然来临,晨间的校园多了份寂静。绿意渐退的小道,我再次偶遇了那一株紫薇。

初春,它抽出嫩绿的叶子;入夏,绽出可人的花朵;深秋,依旧花朵绽放,不曾惧怕秋霜;隆冬渐近,花瓣欣然凋谢,树叶悠然飘落。

紫薇身如其名,紫红色的,从中夹杂着一些浅紫色和浅红色。那展开的花枝上布满了嫩绿的叶子,绿得那么新鲜,让人看着那么舒服。扁扁的叶片像是一个个被拍扁的橄榄球,远远望去,又似一顶翠绿的帽子镶嵌着几枚紫红色的宝石,精致而大方。走近一瞧,原来它是有主干的,粗大,结实,深褐色的长衫一直垂进泥土。

我沿着校园的廊道,拾级而上。哟,紫薇花好小巧,碎碎点点,如紫色的星辰,姿态万千。紫薇花时而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说不清道不明这种忧伤从何而来,但每当我瞧见它时心中总会涌出丝丝惆怅,或是远离亲人的不舍;或是告别朋友的悲伤;或是考试欠佳的失落;或是成长苦恼的烦闷……种.种复杂的情绪交织在我的心头,又为紫薇花添了一抹独特的风采。让我不禁想到白居易的诗;“丝纶阁下文书静,钟鼓楼中刻漏长。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

紫薇花虽然没有月季的姿态、没有桂花的清香、也没有牡丹的华贵,但它也有自己的风格,雅而不俗,花香虽不扑鼻,但淡淡的香味也让人回味无穷。

唯美的立冬节气作文2

“天野,今天晚上吃鸡。”一天,奶奶对我说。咦?今天为什么要吃鸡呢?以往补身子要吃白鸽、西洋参等东西,今天怎么会吃鸡呢?我满腹疑问。“今天是立冬,鸡是表妹的奶奶送给我们的。”哦,原来是这样。

快临近晚上了,我下楼看见奶奶正准备杀鸡,我好奇地跑过去看。只见奶奶先用刀把鸡的颈部切开,让它把血流尽,我看到那惨不忍睹的画面心里直打寒颤,咽了一口唾沫,立马捂住了自己的脖子,摸摸还在不在。我然后看见奶奶倒了一盆热腾腾的热水,我很奇怪为什么要放水,是洗手吗?但为什么要放热水呢?天气又不冷。我问奶奶:“鸡为什么要放热水呢?”“是因为把鸡放在热水里可以让毛更好拔一些。”奶奶回答。原来杀鸡还有这么多道理。我接着往下看:鸡在热水中浸了一会儿,奶奶就开始拔毛了,而且拔得很利索。我见有趣,也学着奶奶的样子拔毛,可起初我还不敢碰到鸡那软软的热热的身子,但我还是鼓起勇气去拔,不一会儿我就不那么惧怕鸡了。

鸡炖了,奶奶把买来的配料:核桃仁、板栗、当归等洗净后放入锅中,再把鸡块也一起放到锅中,然后倒入漫过鸡身体的黄酒和水,最后把锅盖盖上开大火烧至30分钟左右就焖在那里。

夜幕降临,我们家的鸡也烧好了,一阵阵香气迎面扑来,奶奶把热腾腾的鸡端上来,我先尝了一口汤:“真香啊!”接着再吃了一口鸡肉:“嗯!又嫩又香,真是太好吃了。”然后我把烧好的素面夹到碗里,和着鸡汤吃,可别有一番滋味。我们一家人都围坐在桌子边,其乐融融地吃着美味的鸡。

唯美的立冬节气作文3

冬天是个十分寒冷的季节,可对我来说,这点寒冷算不了什么,因为我有一个最爱玩的游戏,只能在这里玩,对了,这就是打雪仗。

去年老家来了一大帮人,他们大人在屋子里聊天,我们这些小孩子就选择了外面那个苍白的世界。

一堆小孩在一起,挤挤闹闹,早就把那寒冷的天气挡在了身外。我们分成了两组便开始第一步,造子弹,很快我们每个人都准备了十来个雪球,还用雪堆成了一个站沟。只听两队的队长喊了一声游戏开始,大家就都玩得开心。不过最后那场面也是两败俱伤,有的人做了一个天然的面膜,有的人头上像被撒了散粉,有的衣服里,裤子上,棉袄里都是雪。

突然我冰冷的鼻子动了动,笑了一下,吟了一句遥望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大家变一起去看梅花了,都沉静在了沉浸在花香里。

唯美的立冬节气作文4

雨,便是水,它比火来得更温柔,更细腻,为生命之源。

自古诗人便热衷于去追随雨,“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些千古流传的名诗,无不流露着人们对雨的热爱。

我,也颇爱这淅淅沥沥且柔和的雨。

今年也特别,立冬初至,却唤醒了雨。昔日里,故乡的`每一处角落,都充斥着干燥的空气。可冬雨飘落,这世间所有的沉浮焦躁就都仿佛被抽尽。

我熟练地一步跨上自行车,行驶在街道上,朝着学校行进。刚骑出一条屋檐遮天的小巷子,拐弯之后,我便发现正在下雨,迎面飘来的小水珠亲吻着我的鬓发,轻抚着我的脸颊。

道路旁一棵棵如守卫般挺立的柏树、榆钱树、梧桐树、香樟树,都披着一件湿淋淋的衣服,枝丫交错的细小空隙间,每一片树叶,都或多或少的增亮了几分。时不时便有水珠滑落,坠向我的臂膀;也偶有那金黄且又湿透了的树叶伴着冷风,随着细雨,就这么亲亲热热地盖在了我的脸上,将夹裹着清香的雨水,均匀地拍在了我的脸颊上。我习惯性的腾出我的左手,捏住它那纤细的叶柄,抛向身后,它就悠然地悠然地恋恋不舍飘离我而去,然而,我又何尝弃了它呢?

第3篇

中国有着悠久的农业文明,也建立了丰厚的乡土文明,产生了系列的建立在乡土基础上历法、人伦关系甚至精英文化。正因为如此,把传统中国叫做乡土中国。进入到二十世纪,叙述乡村的文学作品渐渐成为文学重要的母题。乡土中国的叙事也成为中国小说的主流叙事类型。从鲁迅的乡土小说开始,乡土叙事在中国已经日渐成为中国小说叙事的最重要的叙事范式。总体看来,近百年的乡土叙事大概有三种类型。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启蒙叙事,二是以沈从文为代表的审美文化叙事类型,三是以赵树理为代表革命叙事类型。不过,从总体上看,这三种乡土叙事其实是遮蔽了乡土中国。鲁迅为代表的启蒙乡土叙事以启蒙的现代视野,批判、审视中国乡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乡土,成为阻碍中国现代转型的桎梏。沈从文笔下的乡土是以现代文明的拯救对象出现的。然而,在他的笔下,乡土是被现代文明过滤的乡土,也绝不是传统中国乡土的本真形象。赵树理为代表的乡土叙事,被现代革命所肢解与图解,传统乡土渐渐被遮蔽。鲁迅、沈从文、赵树理所代表的乡土叙事,其根本核心是以现代化的眼光来透视乡土,传统乡土在他们的笔下,是被扭曲的形象。新时期乡土叙事仍然延续着鲁迅、沈从文、赵树理的乡土叙事传统,乡土中国的形象仍然在被遮蔽。1990年代《白鹿原》的问世,扭转了乡土叙事的流向。《白鹿原》以塑造具有乡土中国儒家文化象征的朱先生、白嘉轩,以及儒家文化的物化的祠堂等,象征了乡土中国不同于革命叙事的乡土状貌。此后《马桥词典》《上塘书》《圣天门口》等长篇小说对于乡土中国的叙事日渐成熟,也从此开辟了乡土中国叙事的崭新叙事类型。

郭文斌新近出版的《农历》延续《白鹿原》所开辟的乡土中国叙事模式,着力叙述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乡土世界。和《白鹿原》等不同的是,《农历》还给乡土中国叙事模式注入了新的基质。

中国传统社会在历法上有着和西方社会不一样。西方历法普遍采用的是太阳历。太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中国的历法与纪年采用阴阳干支三合历;上古时期,根据不同的农业牧业生产情况需要,分别产生过太阳历法和太阴历法。农历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的变化特征农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反应传统中国人以农业畜牧业的需要为根据来制定历法。这种历法反应了中国人对于农业文明的推重。根据一年中的自然现象与农事季节特征,农历把一年划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节气不仅是农历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中国传统节日的主要依据。传统节日与节气。中国自从清朝末期,为了跟上西方现代化的脚步,中国废除了农历,而改用和西方社会普遍采用的阳历即公历的历法。从此,农历遁入民间。《农历》从小说的标题来看,就是一部和中国传统历法有关的一部小说。事实上,小说也是以农历记时为叙述顺序的一部作品。小说采用分节的方式,一次采用的标题是元宵、干节、龙节、清明、小满、端午、七巧、中元、中秋、重阳、寒节、冬至、腊八、大年、上九和附录望。《农历》以中国传统历法为叙事中心,找到了回归传统乡土中国的叙事利器,也从根本上找到了回归乡土中国的叙事路径。

乡土中国的时间标示是农历,但是,历法毕竟不是乡土中国的全部,还有和历法相关的文化观念。正因为如此,《农历》并没有停留在农历的历法的表述上。而是从中国传统历法的内在精神入手,写出了对农历这种历法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精神的坚守。《农历》是一部传统文化的赞歌。小说叙事的一个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引用。小说大量地引用,甚至是大段大段地引用传统文化经典,像孔子、老子的经典著作、《朱子家训》和《孝经》《心经》等。在阅读过程中,的确觉得作者有点掉书袋子的感觉。然而在看过郭文斌关于这个问题的解释时,心中忧虑就释怀了。因为在郭文斌看来,这就是小时候生活场景的再现。在他还是小的时候,就经常听到大人大段地朗诵传统文化经典。其实,对传统文化经典的引用不仅是对于郭文斌小时候真是场景的再现,也是对于“过去”岁月的回望与探求。和农历一起失落的不仅有是一种历法,还是一种传统文化精神。《农历》对于传统文化经典的唤醒,其实也是对于失落的传统文化精神的寻找。为了烘托传统文化分为,《农历》还大量插入民谣、古诗、对联、议程词和一些剧本。《农历》引用的传统文化经典、古诗等,都属于历史传统文化。这样打规模的从历史的文化记载中寻找表现资源,有着郭文斌自己的考量。他在《寻找安详》中曾这样说:“从一定意义上讲,要想保持和坚守就得向回走,因为只有向回走才能把‘根’留住。”。

重回传统,留住根,寻找安详,是《农历》的根本目的。为此,《农历》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诗意安详的生活图景。《农历》以农历节日为切入点,描绘了一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神之间和谐、安详的生活图景。《农历》以五月、六月的视角,描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景象。传统中国的节日有很大程度的“事鬼神”的。《农历》中的节日描写很大程度上就是祭祀死去的先人。小说中的元宵、清明、送灯、寒节给先人做彩衣等,莫不如此。不仅如此,五月、六月一家不止仅祭祀自家的先祖,还给无人祭祀的孤魂野鬼、乱人坟送灯、挂纸。他们敬畏不仅是自己的祖先,而是一切故人,体现了对于鬼神的敬畏之心。这可敬畏之心也表现在六月一家在端午节、七巧节等日子给敬神的仪式中。对节日里对于鬼神的祭祀,展示了中国传统乡村与神秘的鬼神世界之间力求和谐共处的思想观念。《农历》还表现了人和自然之间和谐关系。与现代社会,人征服自然、占有自然地贪欲相比较,《农历》中的六月一家对于自然抱有生命的尊重。在他们眼里,自然万物也是和人一样,是有生命的。五月、六月认识到,动物有生命,也认识到即使是树木也有生命。干节,五月、六月外出打干。他们意识到,树木和动物一样也有生命,因此,只能打干树枝,而不能折活的树枝。因为,活树枝生命尚在,而干树枝是死去的。正是对于自然生命的尊重,在八月十五下梨子时,六月决定把最后一只梨子留给梨树。人与人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是《农历》书写的重点。五月、六月一家,父慈子孝,家庭关系融洽。父亲、母亲以自己的实际言行,表现出了对于子女的喜爱,并以实际行动熏陶子女的言行。他们还和外嫁女儿、成家单过的儿子之间也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一家人和和睦睦,快快乐乐地生活在一起。这一家和乡亲之间也有着非常融洽的关系。中秋节,梨子成熟,五月、六月家梨子丰收。六月爹决定把梨子送给邻居家享用。六月爹认为,虽然梨树是长在自家院子里,但是,阳光、雨露、土壤缺不是自己家独有的。透视,他也认为,只有共同分享,才能快乐。六月爹安排五月、六月一家一家地送梨。姐弟俩一家一家地送完满满一袋鲜梨后发现,自己的收获却比先前还要丰富。不仅是各家各户回赠了各种糕点果实。更重要的事,姐弟俩感觉到回赠的礼物中,出了各种实物外,还有一种意想不到的人情和乡情的收获。分梨、送梨、回赠,流动的不只是实物,还有浓浓的人间情,充分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

寻找失落的传统乡土以反思现代性,是19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的重要叙事类型。不过,与其他小说不同的是,《农历》从传统社会所采用的历法入手,独辟新径,找到了重返传统乡土社会的独特方式。更重要的是,《农历》还为我们塑造了传统社会天、地、人、神和谐共处的神话般的图景,把一个梦一般的文学世界留给我们,让我们在物质喧嚣、功利至上的社会里寻找到安详。因而,我们不得不认可《农历》重要价值。

周新民,评论家,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