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

时间:2023-05-30 10:28: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风险控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风险控制

第1篇

许多难以进行有效控制的干扰因素都会导致政府收入减少,支出增加,费用或损失上升,这使政府(或组织)面临财政风险。所有的政府或机构都在不同程度和范围上从事一些与风险相关的活动和交易,因而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财政风险。许多转轨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金融和社会政治领域中的风险都有最终集中导向政府的趋势。由此削弱了财政的可持续性、政府的施政能力和可信性。在我国有种种迹象表明,90年代中期以来,中央和多数地方政府都面临着日趋加剧的财政风险。最近几年许多乡镇财政因负债累累、困难重重而名存实亡并向上级财政蔓延,就是典型的例子。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财政风险已成为改进和强化财政管理的一项关键性课题。

当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风险时,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对财政风险进行及时而全面的鉴别和控制。没有这种鉴别和控制,要想全面评估政府的财政状况,实现长期的政策目标,避免随时都可能降临的财政不稳定性(甚至财政崩溃),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的政府(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通常更容易遭遇财政风险,而且它们承受财政风险打击的能力也更为脆弱。在这些国家中,最大的问题是财政风险不能得到及时鉴别和控制。由于缺乏预先的鉴别和控制机制,当决策者或管理者发现并试图控制已经降临的风险时,一切都为时已晚,而在此之前,政府对于自己承受的财政风险及其变化情况,一般讲是不了解的,尽管这些风险意味着政府随时都可能遭受巨大损失。

之所以如此,部分原因在于传统的政府会计、预算和报告均采用现金制基础。现金制虽然在有些方面有其优势,但却无法在财政风险发生的时候就确认和计量风险,而此时正是控制财政风险的最佳时机。错失这一时机后,一旦潜在的财政风险转化为现实的损失即政府收人的减少部(或)支出的增加,政府就无法控制了。

与现金制相比,权责制基础在适时地确认、计量、报告和控制财政风险方面要好得多。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转向权责制,财政风险才能得到适当的鉴别和控制。实际上,在现金制下,及时鉴别和控制财政风险仍然是可能的。目前OECD国家中已有超过一半的成员已不同程度和范围地转向了权责发生制,而且追随的国家将越来越多,但从中国的情况看,转向权责发生制的条件远未成熟。因此,当前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在不改变传统的现金制基础的前提下,鉴别和控制财政风险。

(二)

管理财政风险的第一步是在财政风险发生的时候就鉴别这些风险。鉴别风险要求阐明财政风险的来源和类别,尽可能量化风险,并通过适当的方式予以报告和披露,这是控制风险的前提。

财政风险可以定义为“政府财政收入、支出(或费用)因各种原因产生出乎意料变动的可能性”。这是一个相当宽泛的定义,它表明财政风险可以是消极的,即政府可能遭遇收人减少、支出或损失增加;也可以是积极的,即政府可能遭遇收入增加、支出减少,或获得其他形式的利益(例如在诉讼中获胜而获得赔偿)。

财政风险的来源是多样化和复杂的。许多干扰因素及其综合作用,很容易将政府财政推向高风险的环境中,破坏财政稳定并使政府难以实现其财政政策目标。这些干扰因素很少受到政府财政控制,有些则完全不受财政控制。按照控制程度依次递减排序,引发财政风险的干扰因素一般可以区分为四个方面:

1.法定的财政义务,典型的是养老保障支出,这些开支没有固定的限额,因为它们受人口年龄(老龄化)、现有工资水平及其调整、预期通货膨胀以及经济周期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

2.或有财政义务,典型的如政府对第三方的贷款担保和赔偿(包括对金融机构遭受损失的赔偿),这些财政义务发生与否,只能由特定事项的发生或者不发生予以证实;

3.经济周期性波动,许多重要类别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对经济周期高度敏感,一旦经济陷入衰退和高失业中,这些类别的收入可能大量减少而支出则会大大增加,导致财政不稳定;

4.其他可以对政府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的意外变故,例如重大自然灾害、战争、罢工或政治动荡等。

以上四个方面的因素是交织在一起的,但其重要性却因不同国家和时期而异。在中国的地方财政中,人们关注最多的是或有财政义务形式的财政风险,这些义务的一部分得到法律、合约或其他正式契约的明确承认,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政府基于“道德义务”或“公众期待”而向那些遭受财务损失者提供的援助,例如政府可能通过提供财政拨款,对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施以援手。

(三)

目前得到广泛认可的财政风险分类方法是由哈那·波拉克科娃(Hanspoackova,1998)建立的。这一分类的基础是财政预见性。具体包括:(l)明确的和隐含的财政义务。两者的界限在于:明确的财政义务由一项法律或具有法律效力的合约所确认,隐含的财政义务则产生于政府基于公众期待或利益集团压力而承担的道德义务,这些道德义务虽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很可能导致政府支出增加或收入减少;(2)确定的和或有的财政义务。确定的财政义务意味着无论如何都将发生的财政支付,或有的财政义务意味着只有在特定事项发生时才会出现财政支付。

根据以上标准,财政风险一般被分为四类:

1.明确的负债和承诺。无论特定事项是否发生,偿付这些负债和履行这些承诺都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财政义务,例如已纳人预算安排的支出项目,已纳入预算安排的多年期投资合同,已纳入预算安排的公务员薪金、养老金和负债。

2.明确的或有负债。由可能发生或不发生的孤立事项触发的法定义务或合约性义务,例如政府的贷款担保和政府对金融机构的存款保险。

3.隐含的负债。由公众期待而非法律引起的支付义务或者预期的财政负担。例如公众一般会期待政府维修基础设施,支持社会保障计划,即便法律并不要求政府这样做。

4.隐含的或有负债。这类财政义务具有最低的可预见性,是由可能发生(或不发生)的特定事项引起的“非法定的”财政义务,例如当大的金融机构破产或大的自然灾害发生时,人们预期政府会进行干预。

在以上四类财政风险中,各国的政府预算和财政决策集中关注第一个类别中的支出项目,部分关注的是多年期法定承诺,例如偿付政府到期债务。多数国家的政府预算并不关注其他长期财政义务。以及隐含的和或有的财政义务。只是当政府陷入严重的财政困难或必须做出重大的财政调整时,才去检查未来的和或有的财政风险。有时为了克服当前的困难,政府会做出更多的在未来解决当前问题的承诺,这会使未来的财政状况变得更加糟糕。

由此看来,许多国家的政府预算只是覆盖了很小一部分财政风险,大部分主要的财政风险都未能在预算中得到明确的考虑。而且没有适当的机制来评估、报告和披露这些风险。我国的情形也大体如此。这种回避主要财政风险的政府预算文件,远不能提供有关政府全面的财政状况和财政可持续性的完整画面,也不能为预算评估(例如评估预算的宏观经济影响)和政策制定提供适当的基础。

(四)

现在国际流行的看法是,为了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风险,由政府当前的或者新的支出项目和政策措施(包括承诺)引起的财政义务,都必须加以真实地评估和报告,无论其性质是隐含的还是明确的,是直接的还是或有的,而财政风险是评估和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确定财政政策目标,制售预算和决定各项政策或支出项目的优先排序时,对包括财政风险在内的全部财政义务进行真实的评估起着关键性作用。

明确的负债和或有负债都应在政府或机构的财务报表中予以披露。认定义上讲,隐含的和或有负债不能被运化或精确地预知,因而对此采取谨慎态度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当特定事项发生时,必须有适当的决策机制能够作出快速而适当的反应。

许多发达国家借助多年期支出框架来评估和披露财政风险。这一工具有助于评估政府成部门现有政策承诺在中期(3-5年或更长)内的财政可持续性,以及某些类别的隐含负他(比如前期投资项目的当前成本)。采用(修正的或完全的)权责制会计可以较好地评估明确的(包括确定的和或有债务)政府负债,但对于评估财政风险而言,权出制会计既不是必需的也不是充分的。处理财政风险最重要的是要求决策者和管理者必须做到:充分地意识到财政风险的存在;评估风险;报告和被罚风险;在制定预算过程中对风险手以明确的考虑。

(五)

随着财政风险的加剧,一些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性组织已日益关注财政风险的鉴别与控制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其的《财政透明度手册》中建议,政府的财政风险应在年度预算中加以鉴别,而且凡是可能应予以量化,被鉴别和量化的财政风险应包括经济假设和特定支出承诺的不确定性成本。

准备年度预算的两个关键性步骤是经济预测和财政预测,这两个步骤中都包含了一系列的财政风险,包括经济假设(如GDP增长率)、财政参数(比如有效税率)的变动所产生的效应,以及特定支出承诺产生的成本的不确定性。

作为最低要求,这些被鉴别和量化的财政风险需要通过“财政风险报表”予以报告;并随预算文件一并呈递。风险报表应覆盖影响政府收入和支出估算数的所有重要助财政风险类别,但那些已经被”特别允许建立了“预算或有储备”的风险除外。此外,风险报表中阐述的风险可以是消极的也可以(同时)是积极的风险,并尽可能予以合理地量化。然而,一般地讲,风险报表中不应包括某项隐含性质的潜在负债(例如可能支持的保释金)。

财政风险报表包括的风险信息应区分为四类:

1.关键性的预测假设引起的变动,包括支持宏观经济预测的关键性假设(GDP增长、通货膨胀率、利率和汇率等)的变动所产生的财政效应,以及支持收入和支出预测(财政或预算预测)的关键假设(如有效税率和公关部门工资增长率)的变动所产生的财政效应。

2.或有负债,包括政府的担保、抵押、赔偿。针对政府的诉讼以及欠缴的资本(如应缴未缴国际金融机构的资本)等。

3.特定支出承诺规模的不确定性。某个具体项目或某项活动上的支出虽然已经在年度预算中加以确认,但其可能发生的实际成本具有更高程度的不确定性,因而布于年度预算确认的水平。这类风险应在风险报表中披露。

4.其他由于在时间、规模和事项发生的可能性难以预料。而在年度预算中没有包括的具体项目,比如政府已经宣布要在未来某个时候将文盲率降低到规定的水平,但这项政策产生的财政效应并未在年度预算得到充分考虑。

(六)

前面的讨论主要涉及财政风险鉴别问题,但最终的目标是要控制财政风险,包括政府转移、消减和承担财政风险三种情形。

1.政府转移财政风险,也就是将风险转移给市场或第三方承担,转移风险的措施包括一个长长的清单,例如出售经营不善、财务脆弱的国有企业,撤消对金融机构的担保,拒绝对陷入严重财务困境的投资者进行赔偿,从而把风险推向市场。

2.政府消减财政风险,即消除或减少(降低)自己承担的风险。对贷款担保实施严格的监督和管理是典型的消减风险的措施。政府有必要为申请担保者规定清楚而严格的条件,包括要求被担保的项目必须与政府的财政目标密切关联,被担保者具有较低的违约风险。政府也有必要定期对担保的贷款和项目进行定期评估检查,要求当事人提供与被担保项目相关的专门财务报告。如果没有,满足规定的标准,政府可以明确地告知将取消担保。政府不轻易作出将导致沉重财政义务的承诺(例如对提高公务员工资、放宽失业救济和养老保障领取资格或标准持谨慎态度),对于消减风险也非常重要。

3.政府承担财政风险,即通过风险融资由自己承担风险。风险融资的目的在于为自己承担的风险建立风险储备,或者用来购买再保险,以便一旦风险转化为实际损失时,可拟用这些储备或由保险公司来冲销全部或部分损失。

(七)

风险储备基金通常有两个来源:向受益人收费或(和)在年度预算中安排(预留)。向受益人(接受政府担保者)收取的担保费应依据风险大小确定,这就要求对政府面临的风险进行确切的评估。但在发展中国家,有两个障碍使风险评估变得困难起来。首先,例如在中国这样的国家,大部分风险集中于为数有限的大型金融机构和大型国有企业(或企业集团),而不是如同许多发达国家那样广泛分布于大量的风险投机者,使收取基于风险的担保费难以合理确定,而政府与这些大型企业(包括金融机构)之间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进一步加剧了合理收费的困难。

第2篇

风险投资项目主要以技术创新为主,项目的增长速度比较快,如果不及时加强企业的组织管理,就会造成项目规模高速膨胀与组织结构落后的矛盾,成为风险的根源。

风险投资作为知识经济社会中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新型事物,其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组织的管理。与传统项目相比,风险投资项目不但要求项目组织内的人员有较高的素质,有一定的项目管理经验,对项目的风险性有较高的认识,并且这种知识和技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够充分地协调运用。而只有高性能项目团队才能实现这种充分协调,所以在项目组织风险控制中,团队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团队在现有传统组织结构中的引进,改变了组织过程实施的方式。即组织过程变成了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不是职能部门,项目经理变成了“过程所有者”。为了从事项目的人员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团队应围绕着用于获得过程流的焦点进行建设。如果项目人员和工作要求不相匹配,有冲突,士气低,将会影响项目团队性能的发挥,更会使整个项目的顺利实施受阻,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作为项目经理,如果能营造一个让参与者发挥自己才干的适当环境,会使项目成员的忠诚度高度提升,增强项目团队性能的发挥。为建立一个高效率的项目团队,我们需要了解其主要推动力和障碍。

推动力是同项目环境相联系的正面因素,可以加强团队的有效性,它们和团队性能是正相关的。障碍是同项目环境相联系的负面因素,它们被认为妨碍了团队性能,在统计上同性能是负相关的。在置信度为95%或更高时,这些团队特性和团队性能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通过推动力的把握和障碍的排除来创建高性能的项目团队,是组织风险控制的关键内容,是项目成功非常必要的条件。

二、项目评价———决策风险控制的首要工作

我国许多风险投资出现严重亏损,很大程度上在于投资项目本身先天不足,是投资决策失误造成的。决策风险是指风险项目因决策失误而带来的风险。由于风险项目具有投资大、科技含量高、产品更新快的特点,使得对于项目的决策尤为重要,决策一旦失误将会直接导致项目的失败。

对风险投资项目进行价值评估是投资决策的关键环节,如果在进行价值评估过程中,仅靠风险投资家、市场的经验和直觉进行决策,会使评估结果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因为风险投资项目所包含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远远大于传统的投资项目,所以如何从模拟风险的角度以及能够反映这种风险的价值范围方面预测价值,是进行风险投资项目决策的关键。全面的价值评估工作主要取决于对企业及其所在行业普遍的经济环境的了解,选择正确的价值评估方法,拥有较多的财务、统计数据,采用科学的态度去认真分析和预测,才能得到真实可靠的结论。因为风险投资项目历史财务数据相对较少,或者没有可比项目数据,评估时应采用类似项目和自身的历史数据相互替代的方法来进行。在取用同类项目数据时,还要考虑项目之间的相似程度,以及信息的丰富程度、稳定程度。选取了合适的财务数据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预测项目预期现金流量及选定项目的必要收益率或资本成本(折现率)。为了计算由该项目引起的不同时点的现金流量,需要采用折现现金流量法,将不同时点的现金流量调整到统一时点进行比较。估测项目预期现金流量具体工作包括:分析企业财务状况,计算扣除调整项目后的营业净利润与投资成本,将企业经过审计的现金流量表进行分别细化分析;了解企业的战略地位及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制定绩效前景;预测个别详列科目;检验总体预测的合理性和真实性;结合企业经营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分析预测得出和风险相适应的企业预计现金流量表,以此为基础计算出的项目的净现值。估测并调整项目必要收益率工作包括:权益资本成本估算;债务资本成本估算;确定目标市场价值权数;估计不同的企业的报酬率随整个市场平均报酬率变动的情况;估计根据机会成本要求的最低资金利润率;将与特定投资项目有关的风险报酬加入到企业要求达到的报酬率当中,形成按风险调整的贴现率,从而合理选定折现率。企业在识别与估量投资风险后,对选定的投资方案,还要针对其可能面临的风险,运用杠杆原理,协调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由于营业风险是一个项目资本成本的主要决定因素,而且由于技术、效率及其生产上的因素,企业通常无法控制项目的营业杠杆,这就需要我们利用总杠杆、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杠杆程度有限的组合,来控制企业的总风险。

三、借助信息技术———实施过程风险控制

项目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风险项目往往起源于一种想法,并采取一种概念化的形式,要求有足够的物质要素,使组织中关键的决策制定者选择该项目。在整个项目运作过程中,不同的阶段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并以一种连续的生命周期的模式,强调了进行风险项目过程管理的必要性。

风险投资项目由于其预期的市场容量往往事先不能确定,致使对项目的过程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产生风险,这种风险贯穿了风险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针对于风险投资项目的特点,项目各阶段不应仅满足应完成的任务,必须随着项目运作过程环境的变化进行资源的再分配以及项目参数的调整。根据这种变化表现的强烈程度,要求项目经理通过改变分派到整个项目和各项工作的混合资源,来相应地做出动态反映。这项工作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来进行。建立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EnterpriseRisk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s)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新领域。任何企业的运营都需要信息,源于项目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决策必须基于及时的和适当的信息。信息流在质量和速度上都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有了这些,才能有效地和高效地使用资源,满足项目的要求。风险的产生来源于信息的不完全,因此为了优化企业风险管理系统就要优化整个信息流程。项目风险信息整理伴随着风险及管理信息的产生、收集、处理及发送过程展开。这种信息既包括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管理支持信息,还包括项目自身风险与风险管理政策的信息以及企业外部可以给企业风险管理提供支持等信息,是一种全方位立体性的信息网络。借助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组织者可以准确地发现并协调风险管理活动、根据风险控制效用报告组织未来计划等活动。对于每一阶段的工作,信息使用者可在在界面上得出该项工作的风险等级,明确这一风险正面与反面的后果,还可以发现其他企业的风险管理战略、最佳的风险管理实践及风险评价工具。例如在项目计划阶段,输入该项目信息内容,查询系统会提供一个逻辑的树状结构,一方面指出项目中必须的工作要素,另一方面提供该项目可以借鉴的网络信息以及计划实施的模拟流程等。根据风险表现的强烈程度,项目经理通过改变分派到整个项目和各项工作的混合资源,来相应地做出动态反映。根据新的资源的配比情况,项目成本、时间和性能参数也要随之调整,即以已完成方面的新数据重新安排未完成阶段的工作。通过对项目过程风险动态、适时地控制,可以保证项目阶段目标最大程度的实现。

新晨

风险投资项目的管理风险起始于项目的考察论证阶段,结束于项目退出以后,贯穿了风险投资项目的整个运作过程。根据情况的变化,对风险投资项目的管理风险进行合理的分析,把握引起风险的关键因素,及时进行有效的控制,可以避免和减少风险,保证预期经济效益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美]戴维。I.克利兰着,杨爱华等译。项目管理战略设计与实施。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杨乃定。企业风险管理发展的新趋势。中国软科学,2002(6)

3.王景涛编着。新编风险投资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4.杨雄胜主编。高级财务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5.斯蒂芬。A.罗斯,伦道夫。W.韦斯特菲尔德。公司理财基础。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6.谷祺,刘淑莲主编。财务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第3篇

【关键词】财务风险;风险控制;风险分析;风险应对

1前言

电子商务正飞速发展,怎么样将电子商务模式与传统模式有效结合,并建立起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们讨论的关键课题。时至今日,电子商务同质化较高,研究一个典型的案例对整个行业而言,都存在一定的可行性。在电子商务行业中,京东商城作为国内众多消费者购物的首选平台之一,是我国电子商务行业中的领头羊,因此研究京东商城的财务风险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京东商城简介

完善的产品品质与高效的服务体验是京东商城的一大亮点。目前,京东商城在营商品已达4000多种,经营的业务范围覆盖大众生活各个方面,每日订单量达到50万以上,在连续五年的时间内持续保持快速增长。值得一提的是,京东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无论是从业务扩展方面还是从融资方面都将为自身带来极大的效益,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从组织结构形式来看,京东商城采取的是直线制职能方式加强管理,根据职能分工达到最佳专业化管理。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种管理模式仍存在着一定的瓶颈。比如,在应对各类复杂信息的调节与处理上,它就存在着沟通瓶颈的问题,一旦出现问题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进行解决。直线部门会因为某种困难无法与职能部门进行协商,以寻求问题解决的最大化目的,同时部门之间的横、纵向沟通交流较差,很难达到统一协调管理的目的。基于这一问题,京东商城的组织结构应加以调整,以便于达到最佳专业化管理的目的。

3京东商城财务控制存在的问题

3.1财务风险控制的制度相对不完善

京东商城财务风险控制制度相对而言不完善,缺少有真正效率的风险控制制度,仍然在以权力制衡为主的事后解决方案。相对不完善财务风险控制制度很大程度上会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进一步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监测、分析、防控失效,最终将产生产生不好的结果。一个真正有用的财务风险控制系统应该对企业财务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督,特别是财务风险的预监督与分析,从而达到真正有用的控制好企业的财务风险,避免问题的发生。京东金融风险控制信息系统的缺失导致金融信息失真和传递滞后的出现,增加了金融信息不对称的风险,降低了金融风险控制的控制功能和金融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可见其制度的不完善性。

3.2筹资规模和结构不够合理

目前,国内各电商企业之间想要用价格取胜,力求以价格优势吸引消费者。双十一各大电子商务业务是让利润大赚一笔的大技巧,销售量也创下了历史新高。然而各个电商想要打价格战,必须要有很充足的资金支持,所以京东商城需要进行高质量且大规模的融资。但对京东而言,大量资金需要用在建设物流系统,所以导致京东的资金链开始出现问题。从京东的筹资方式来看,京东的融资都是外生融资,由此可以看出,京东的筹资方式单一,融资结构不健全。3.3营运环节资产的控制不佳对于京东商城的在线零售来说,现金、应收账款和库存控制在运营链中极为重要,而京东在这方面并未得到很好的控制。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对资金的收付、审批和审核的控制不严,经营活动中的资产流动性不强。

4京东商城财务风险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4.1激进式的扩张战略

近几年来,京东的销售收入和从业人员数量都在不断扩大,并快速增长。多元化发展的京东,不断进入其他领域,甚至建立了自己独有的物流公司。京东物流的建设耗费了大量资金,结果导致亏损,严重影响了京东有效地控制它的融资方式和规模。如果京东没有对公司的发展战略进行控制,不建立与公司规模扩张相适应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公司必定会出现财务问题,影响公司的长远发展和进一步扩张。

4.2京东白条推动了京东金融

每一个企业进入新的领域时都会面临新的风险和挑战,京东也不例外。一开始,由于对金融领域了解不深,开发金融产品很难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开发新产品不容易。其次,由于信贷贷款,京东的应收账款将会大大增加,由于信息不对称,增加了京东金融的金融风险。

5加强京东商城财务风险控制的建议

5.1完善公司财务控制组织结构

京东公司在财务风险控制组织架构中只设有董事会,监事会和总办部,对于财务风向控制来说差的很大。该组织机构应该包括完善的监督结构、相关的法律事务、内部审计和其它应该具备的职能部门。京东公司要建立合理的财务风险控制组织结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5.1.1成立财务风险控制委员会

京东商城要在董事会下单独建立一个委员会,该委员会主要有两个基本职能,其一是控制财务风险,其二是审计进行监督。该委员会中的成员必须要熟悉京东的各个财务状况,并且要有相关的风险控制和审计知识。

5.1.2建立风险控制职能部门

所有的部门都要听董事会的安排,风险控制职能部门也不例外,而日常活动中的全部财务风险控制都要由财务风险控制部门进行管理,并且要制定任务计划。建立财务风险控制的专职部门,要发挥它的重要职责,主要包括:提出对财务风险进行风险控制的工作报告;探索多职能机构的重要计划;多职能机构的风险评估报告反复多次进行研究;不断制定多种财务风险控制计划,并且要组织执行这些计划和监督;负责评估财务风险控制是否真正有作用,若存在问题要及时进行修改;及时督促相关部门做好财务风险控制;解决好与财务风险控制相关的其他工作。

5.2开拓新的融资渠道

目前,京东商城的融资种类主要有证券融资、企业自有资金、银行借款等,相对比较单一。所以,京东应该考虑进行项目融资。一般情况下,项目融资是以项目为主,融资项目本身才是贷款偿还的来源。项目融资的类型主要包括:建设-经营-转让的BOT融资,资产证券组合融资,境外基金方式等。京东也可以通过融资租赁方式来进行融资以达到目的。什么是融资租赁,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债务融资的形式,更通俗来说就是一个项目建立初期,可能需要购置设备,但如果资金不充足,可以向某些机构进行融资租赁。通过该机构购买所需要的设备,然后公司在进行租入,公司分期向机构支付租赁费用。

5.3采取相对比较稳健的投资经营模式

京东商城近几年由于投资控制不够合理,用力一直在负增长。所以,京东非常有必要对投资风险进行控制。运用相对比较稳健的投资经营模式可以降低京东的财务风险,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5.3.1提高投资项目的预测决策能力

首先京东商城需要构建投资决策机制,建立一套完整的决策机制,总结之前的经验教训来进行最后决策。在开始进行投资决策的时候,要重点考虑质量问题,还要提高财务决策能力。应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最后根据建立科学的模型并进行分析,获得解决问题最佳的方案,这样就不会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5.3.2加强投资项目的论证

加强投资项目的论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做好足够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投资领域和其他相关行业,还要加强对投资时间与方式的控制。要充分考虑好投资的成分,能够得到的回报和该项目的发展前景等方面。其次,发展规模要适度,不能盲目的进行扩张,要合理的分配资金,让企业获得最大的收益。

第4篇

关键词:电子档案;风险;控制

Abstract: Although the electronic archives in our country has not fresh things, archives workers to have more in-depth study, but the majority of our organization in the electronic records management, there will still be some risk management. About risk, people naturally think losses of assets or income of individuals or organizations, to be less than expected. Electronic archives risk should be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probability of an event and its consequences, not this, not found serious risk of electronic archives. This paper to electronic file itself is prone to risk, how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electronic archives, how to control the risk of electronic archives published some personal opinions.

Key words: electronic archives; risk; control

中国分类号:TK-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5-2104(2012)03-0001-02

第一章 电子档案风险的基本特征

对电子档案风险基本特征的了解研究是电子档案风险分析、风险评估与电子档案风险控制的基础。通过对电子档案所遭遇风险的分析,电子档案风险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1电子档案风险的客观实在性

引发电子档案风险的往往是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人为因素等等,这些因素都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电子档案风险是客观存在,并不是人们脑中的一种想象。人们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改变电子档案风险形成和发展的条件,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减少损失程度。

1.2电子档案风险的可预测性

电子档案风险的可预测性具体体现在风险发生、发展与演变过程有规律可循,这一规律将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而逐步为人们所认识,以致最终了解电子档案风险发生、发展与演变的机理。这种可预测性是相对于人类认识水平而言的,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可以逐步深入认识电子档案风险的发生。

1.3电子档案风险的具体表现性

电子档案的风险总是通过某种具体形式表现出来。而且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具体表现形式进行分类。通过对电子档案风险的表现形式,我们可以对其加以利用,对其追根溯源,发现导致电子档案风险发生的根本原因,最终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避免风险的再次发生。甚至从中发现某些电子档案风险发生的规律,从而彻底解决某些风险对电子档案所带来的危害。

第二章 电子档案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存在巨大的安全风险在本文前面分析影响电子档案安全的因素时,提到过技术因素是影响电子档案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计算机系统虽然功能强大,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工作,但是它十分脆弱,存在巨大的安全风险。

2.1电子档案本身特性容易产生风险

作为新的档案形式,电子档案在很多方面继承了传统档案的性质、任务、运行轨迹和管理方式,因此,纸质档案管理的传统风险并没有离去,几乎悉数被遗传下来,而电子档案特有的新型风险,如真实性受损,不可读取等现象又接踵而至。可以说电子档案管理中的风险是传统档案和电子档案的共生风险或叠加风险。

2.2提升电子档案管理水平的需要

开展电子档案风险管理一方面可以提升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风险存在于电子档案管理的方方面面,一旦发生其损失不可估量。然而目前我国的档案工作人员把生成、处理、保存和利用电子档案看作是一件极为平常的事情,主要关注的是电子档案的现行效用和运行效率,以及是否及时归档等表面工作。很少有人瞻前顾后,居安思危,有意识的从全局、全程角度防范和控制风险因素的威胁。

第三章 电子档案风险的控制

风险控制是电子档案风险管理的重要步骤,依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选择和实施合适的安全措施。风险控制的最终目的是要减弱或者避免威胁对电子档案所造成的风险,最终达到电子档案管理中人、机、环境的和谐。

3.1电子档案风险控制措施

档案管理人员当通过风险评估已经确定在电子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构成风险的威胁时,就要采取一种系统的安全措施来控制风险。一般来说,在风险控制时能够采取的控制措施有以下四种:

3.1.1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有三种普通的方法:通过应用制度来规避,通过培训和教育来规避,以及通过应用技术来规避。通过应用制度来规避这种方法允许档案管理人员颁布某些特定的制度。

3.1.2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一种试图将威胁转移到其他资产,其他过程,或其他机构中的控制措施。它可以通过重新考虑如何提供服务,修改配置模式,外包给其他机构、购买保险,或者与提供商签署服务合同来实现。

3.1.3风险缓解

所谓的风险缓解也就是减少风险的后果或影响,通过制定实施应变计划、灾难恢复计划、电子档案相关资产重新布置等手段来减小电子档案及相关资产价值本身或风险的后果或影响。

3.1.险承认

如果说风险缓解是试图减少因为弱点的暴露而造成影响的一种控制措施,那么,风险承认与之恰恰相反,是选择对所暴露的弱点不采取任何保护措施,并且承认弱点暴露所产生的结果。这可能是或可能不是一个明智的风险控制方法。

3.2电子档案风险控制策略

从上述四种电子档案风险控制措施看,转移和承认两种策略并不能从实质上规避电子档案风险。在电子档案管理中应该从风险产生的源头上就避免风险的发生,或者采取相应的措施在风险来临时,缓解风险所造成的损失。要规避风险的发生或者缓解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在电子档案风险控制中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是人本策略。人的因素是整个电子档案风险管理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因素。第二是制度策略。制度是保障,建立一套合理而健全的管理制度是管理好管理者的重要保障。第三是技术策略。在规避或缓解电子档案风险中,采用安全、可靠、通过检验的信息安全技术,这是风险控制的有效手段。

第四章 结束语

本文的研究最终目的就在于为档案工作者提供一种新管理思路,提高档案管理者的风险意识,提高电子档案的管理水平。风险管理对技术和制度及对成本与收益的重视,使电子档案的管理能够摆脱传统安全化管理的弊端,实现电子档案管理的合理化,减少电子档案风险的发生几率。树立风险意识,做好风险防范,对于防止风险事故发生和减少事故损失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电子档案风险管理既是一种管理思想,有着一定的理论价值,又是一个系统性的实施过程,其整个生命周期包括风险识别、风险控制二个环节。电子档案风险管理把风险应对的重点放在防范上。电子档案管理中出现的风险,是我们现实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的关键环节,只有认真做好这项工作,把电子档案管理中出现的风险降到最低,我们的各项工作才有保障,我们要防患于未然,重视细小的问题,重视防范,哪怕是拔掉插头,用铁锤击碎,文件与数据也不会有任何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萍、宋雪雁《电子档案管理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 。

[2] 冯惠玲主编《电子文件管理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第5篇

有效的审计经营风险评价需要为审计业务获取两个方面的信息:第一、客户及其所在行业的独特的特点,例如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财务状况、管理层的品质以及控制环境;第二、业务的预期收益性,这要同时考虑将审计风险降到可接受水平所要采取的一系列程序的成本以及与剩余的审计经营风险相关的附加成本,例如诉讼和名誉成本。在今天充满竞争的审计服务市场上,审计人员面临着审计收费降低的压力。因此,会计师事务所的长期盈利性依靠的是公司收回全部审计成本的能力,包括与审计经营风险相关的成本。审计人员对经营风险进行管理首先要做的是要将客户的独特的特点和根据这些特点所能预见到的全部成本综合起来进行评价。

在评价审计风险和估计初始审计成本之后,审计人员管理审计风险的方法有:第一、风险回避,拒绝接受高风险客户;第二、风险消除,对判定为风险水平处于不可接受的高水平的客户不予保留;第三、风险降低一通过改变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或通过风险转移,例如保险来减轻风险;第四、风险接受,接受与预期收益相当的剩余组合风险并同时进行组合风险管理。

审计经营风险控制体系的建立应确定以下目标:第一、改进现有客户的接受和保留的决策制定程序;第二、使相关数据的收集、风险评价和正式批准程序自动化;第三、为每一位评定的客户计算加权风险评分;第四、为个别部门及全事务所水平的客户组合风险管理提供数据库。因而,经营风险控制体系对于事务所的风险回避和风险消除战略具有帮助,同时对事务所在客户组合风险的接受和管理方面具有帮助。例如,通过该系统收集的信息可以帮助事务所对其客户的不同组合进行比较:对新接受的、决定保留的和新拒绝的客户进行比较;比较高风险和低风险的客户;对处于不同行业的客户进行比较;对处于不同的地理区域或单独部门的客户进行比较。

2建立审计经营风险控制体系的必要性

为了适应在审计职业界出现的变化,例如竞争加剧、诉讼爆炸以及客户经营行为的复杂程度的增加,在当今的环境下会计师事务所的目标包括对审计经营风险和审计风险的有效控制。权威的指导机构也认识到了这两种风险之间的联系性。例如,审计准则委员会(ASB)已经指导要通过客户接受和保留的政策和程序来建立和维持有效的审计质量控制。另外,公共监督委员会(POB)强调有效的审计经营风险评价对客户接受和保留决策的重要性以及这种评价对审计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可能的影响。例如,POB建议“会计师事务所要考虑采用完善的、计算机化的系统来确定涉及定性和定量因素的业务风险,包括一项针对潜在的损失或关于企业、它的所有者和管理者的其它的信息的研究,还有考虑将这些系统与他们的审计工作相结合。为了适应审计环境和专业指导方面的这些变化,会计师事务所应当不断改进审计业务各个阶段的质量控制程序,包括在客户接受和保留决策中的风险管理。技术进步和互联网的发展为这些程序的持续改进提供了便利。新技术为在成本效益的基础上收集和分享信息提供了可能性,这样可以使审计专业人员更便于监控客户、行业和市场数据。例如,数字化的程序降低了收集和分析数据的成本,从而便于对风险评价和审计质量控制程序的确认和改进。另外,计算机的便携性、增加的存储能力、有线和无线网络以及增强的对审计专业领域的数据的计算和读写能力,使得数据可以在偏远的地点收集起来以后传送到中央数据库以供检查和分析。

在风险管理策略和程序上的不断改进是审计环境、专业指导和信息技术改变的必然结果。由于从过去的风险管理中吸取了经验以及新的信息技术为成本效益原则条件下的数据收集和知识共享提供了机会,会计师事务所现在可以更快速地改变他们的风险管理策略和程序以改进他们在客户组合选择方面的决策判定。在今天动态的、复杂的经济环境下有效的客户组合风险管理对会计师事务所长期的财务成功和迎合普遍的公众利益需要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所讨论的风险控制体系就是要为会计师事务所在客户接受和保留的风险评价和管理方面以及在全事务所范围内对审计客户组合的审计经营风险的分析提供帮助。

经营风险控制体系建立的第一步应该在以前的实践、文献研究以及事务所成员的知识及经验的基础上收集尽可能多的相关风险因素,然后确定一个包括若干个(根据事务所实际情况确定)客户接受和保留案例的样本,这些案例中所做出的客户接受或保留的决策都应当具有较高的质量,并且这一样本所包含的客户所代表的审计经营风险应当跨越从非常低到非常高的整个风险范围。笔者认为应采用一种不断反复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包括从现有的工作底稿、与案例所涉及的业务人员会谈、设计统计模型、对模型进行测试、调整和进一步测试中对数据进行采集。利用这些收集到的数据,会计师事务所从中选择出与当今的职业环境相关的风险因素。在开发过程中的初始阶段事务所应当将主要考虑的事项集中在讨论针对当今的职业环境这些因素为什么是重要的以及决定每一个因素的相关重要性。下一步要讨论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为这些选择出的一系列风险因素制定初始的权重。在这一阶段应当由数学家来主持控制体系的建立工作。事务所的工作就是为这些数学家提供给这些风险因素分配权重所需的信息。数学家应当利用从样本案例中所获得的信息以及事务所为其提供的资料设计出一个统计模型,初始的风险因素的权重可以由数学家根据判断进行分配。下一步是由事务所以及数学家联合对这一统计模型进行实地测试,随着这一模型的使用,在不断积累经验和对客户评价的实际结果的基础上,这一模型应不断地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1]胡春元,《风险基础审计》,东北财政大学出版社,2001

[2]刘力云,《审计风险与控制》,中国审计出版社,1999

第6篇

关键词:风险控制 收益 绩效 方案制定 机制设计

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单凭自身内部的资源已经难以把握快速变化的市场机遇和挑战,于是纷纷寻求企业外部资源,进行资源的优化整合。通过各自核心能力和优势资源的有效整合,快速适应市场机会,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以达到共同的目标。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信用体系的不完备性给企业间的合作带来了一些新的风险,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合作伙伴在风险与投入的分担、激励措施、收益分配等方面存在分歧,使合作者中途退出,导致某些合作成员蒙受不同程度的损失。

合作者风险的确定

在企业合作中依据不同的合作环节,风险主要来自于产品的研发风险、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这三方面的风险互为因果关系,一方面研发的结果直接影响着生产的速度和产品的质量,而产品的质量和推出速度会引发市场风险,使市场占有率降低甚至失去整个市场;另一方面市场的丧失也直接使研发和生产费用成为沉没成本。企业合作的风险分析如图1。

由专家和各合作企业一起组成的风险评估小组评估每个因素风险的大小和产生的概率并进行附值,考虑是否存在补救措施,并综合计算合作项目的风险期望值。

项目的总风险确定后,根据风险和收益的对比能够确定企业间是否有合作的必要性,但即使整个项目风险和收益的对比是合理的,在项目的运作中仍可能中途破产,因为每个企业更关心在项目中自身的收益和风险,因此对每个合作伙伴风险的单独评价对降低协调成本,调动各合作伙伴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收益分配的重要依据。在评价合作伙伴的单独风险时,可以借助层次分析法。

部件的性能和可靠性的研制――C11, 功能部件的匹配――C12,产品个性化的外形、色彩――C13,辅助功能的开发――C14,时间的延迟――C15,制造工艺的难易程度――C16,设备状况――C21,生产能力――C22,流程的柔性化状况――C23,生产效率――C24,生产成本――C25,质量保证体系――C26,原料的供应及时情况――C27,市场需求预测的准确程度――C31,产品上市前的宣传力度――C32,竞争对手产品的变化――C33,替代品的出现――C34,产品上市后的促销手段和力度――C35,产品品牌对顾客的影响力程度――C36,销售网络――C37,资金状况――C38,研发风险――C1、生产风险――C2、市场风险――C3,整个项目的风险――G。

(1)运用1~9比率标度法,逐层逐项对各元素进行两两比较,建立判断矩阵A{aij},A为n阶正互反矩阵,即 ,其中aij是根据资料数据,由专家和合作企业经过反复研究后确定的。

(2)通过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根λ,计算出某一层元素对上一层某一元素的重要性权值。

(3)进行层次总排序,就是当已知C11, C12, C13, C14, C15, C16对于C1;C21,C22,C23,C24,C25,C26,C27对于C2;C31,C32,C33,C34,C35,C36,C37,C38对于C3的顺序以及C1、C2、C3对于G的顺序,最终确定求C11, C12, C13, C14, C15, C16,C21,C22,C23,C24,C25,C26,C27,C31,C32,C33,C34,C35,C36,C37,C38对于G的顺序。

在确定了每种风险对于整个项目的重要性排序和相对量化数值后,就可以分析这些风险由哪一家或几家合作伙伴来承担,承担的比率如何,从而对风险的分配能够从客观、公正的角度达成共识,为合作伙伴间的协调和利益分配打下基础。

合作企业在项目运作中的风险控制

企业合作中的风险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前期风险和中后期风险。前期风险的控制主要通过合作伙伴的选择、风险的分配与确认、分配方案的制定、目标的分解和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立来实现。此外,诚信机制的设计,退出机制的设定,有利于对欺诈和败德行为的有效制约。中后期风险控制措施主要通过对项目运作初期不恰当的目标分解和绩效评价指标的适时调整和对项目的方案、计划实施的严格监控。

合作前期的风险控制

选择恰当的合作伙伴是企业合作能否最终成功的基础,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应遵循以下原则:核心能力具有互补性。通过分析自身的核心能力和市场需求来确定合作伙伴必须拥有哪些核心能力。企业的合作性强。首先,信誉度好;第二,组织结构相似,易于彼此之间的沟通和理解。第三,能力在某种程度上的可替代性,这样既可以增强群体决策过程伙伴之间的理解程度,又可以在某一伙伴流失后其他合作伙伴能够替代。实力对等的原则。否则容易造成在运作中对实力突出的企业失去制约能力。应特别关注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必要的资金支持,避免因某一合作伙伴的资金状况不佳而影响项目进度,错失良机。

在我国信用体系尚未建立的今天,败德行为是制约企业间合作的重要因素,信用机制的建立异常重要。诚信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博弈必须是重复的;企业的不诚信行为能被及时发现;必须对不守信的行为进行严厉惩罚,惩罚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通过所签的协议和法律制度对交易的不守信者进行严厉的惩罚,增大不守信的成本,以此抑制机会主义行为;对不诚信的企业加入行业黑名单,使之失去合作的长期利益。

根据每个企业的核心能力将总目标进行合理的分解。在进行目标分解时应遵循合理和动态的原则,首先,分解到各企业的目标既要能够使该企业充分发挥其核心能力又要保证其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通过努力才能实现;其次,由于合作企业在运作中的各个阶段工作的侧重点不同,承担的风险类型不同,因此目标的分解也应动态化,在不同的时段分解给企业不同的目标。目标分解后,每个企业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完成目标的计划,分析完成目标的关键点和难点,制定确保目标完成的具体措施和情况变化后的补救措施。

由于风险的关联性,往往出现一个企业的失败最大损失的承担者是其他企业的情况,为了避免败德行为的产生,该环节的风险应有损失最大者来控制,使之对目标实施者的重大举措有监督和决策的权利,并由损失最大者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

为了客观科学地评价各伙伴完成目标的情况,项目运作初期必须由各成员和专家一起进行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指标和评价目的相一致的原则。指标以定量化为主,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相关性的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应考虑到所需数据的可获得性、指标的动态性和可跟踪性。

收益的分配是和合作伙伴风险的承担、资源的投入和目标的绩效考核结果密切相关的,为了体现公平性和使收益分配方案对各合作伙伴起到激励的作用,在设计收益的分配方案时应考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即收益的分配应与企业所实际承担的风险正相关。多投入多受益的原则,鼓励各合作伙伴资源的投入。动态原则,分配方案应适应绩效考核的动态性,以每次企业绩效考核的结果为分配依据,以起到激励先进鞭策落后的作用。

合作中后期的风险控制

由于环境的不断变化,在项目运作的过程中项目的总目标、各合作伙伴的分目标以及收益的分配方案须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时地调整。

PDCA循环最初是全面质量管理的一种工作方式,目前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管理的其他领域。在项目的运作中,最初制定的目标和收益的分配方案可视为计划,通过对方案的实施检查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对方案的改进措施。每一次PDCA循环都可以为项目运作中出现的问题提供改进的措施和解决方案,然后开始新的一轮PDCA循环,构成了目标分配和收益分配方案的不断完善、不断改进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由于各合作伙伴之间不存在股权上的隶属关系,这些企业通过协议的形式为了完成共同目标组合在一起,彼此之间仍保留着决策的独立性,因此在制定机制和方案的实施方面应突出柔性的一面。

跨文化管理培训和非正式渠道的沟通会有利于文化的交融。在合作企业之间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建立群体协商机制,各成员通过协商来解决群体中的冲突,达到决策的目的。

由多功能协调小组进行协调。多功能协调小组的成员来自于各个成员企业,其掌握的技能也各异,通过其活动而实现各企业间计划、研发、生产等活动的协调。

巡视与申诉制度相结合的协调方法。建立联盟管理委员会,定期在各加盟成员之间巡视,对不利于联盟运作效率和成果的活动进行监督,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劝告、惩罚和挽救。各成员企业也可向联盟管理委员会申诉,要求其它企业停止侵害行为或是要求更多的帮助。

主导企业(盟主)直接监控的方法。由主导企业(盟主)直接监控其它企业的活动。

将一些各方认可的惯例当作规范来执行。这可大大减少协调活动和协调工作量,并给各方一种公平的感觉,有利于联盟的高效运转。

借助动态联盟信息网络平台的协调管理方法。在动态联盟信息网络上利用动态检查表和动态合同体系 ,定期检查和掌握各项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给予解决。

合作伙伴的选择是合作能否成功的基础,前期对风险、收益的分析和分解,使得在运作前期各合作企业明确了总目标和自己应承担的分目标,并对各自预期的收益和风险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通过对绩效评价指标和分配方案的共同制定,增强了共识,为运作中的协调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在实施中运用PDCA循环对目标及方案不断调整,使其动态化,诚信机制和退出机制的设计和实施为合作企业的风险控制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存货管理 存货管理风险 风险控制

一、存货管理风险的概念及特性

1.存货管理概念的界定。一般来说,企业对存货的管理是沿着两条线展开的,一是从实体运动的角度出发,对存货实物进行管理;二是从价值运动的角度出发,对存货价值进行管理。因此,在研究存货管理风险之前,有必要对存货管理的概念进行界定:本文所讨论的存货管理特指存货价值的管理。

2.存货管理风险的概念。什么是风险,不同的研究视角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在管理学领域,人们通常将风险定义为“以一定的发生概率存在的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义存货管理风险:它是指企业在进行存货管理过程中,由于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技术、以及企业自身等各方面原因所导致的,可能发生的损失。

3.存货管理风险的特性。存货管理风险具有以下特性:①客观性。由于导致存货管理风险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等原因的客观存在,由此使得存货管理风险也具备了客观性,即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②潜在性。存货管理风险是 “可能发生的损失”,而不是已经存在的客观结果或既定事实,即其发生的概率大于零而小于1;③不确定性。虽然存货管理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发生的时间、空间和形式却是不确定的;④复杂性。存货管理风险的成因、表现形式、影响力和作用力是复杂的,由此使存货管理风险呈现出复杂的形态;⑤相对性。即存货管理风险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一定条件的变化而转化。

二、存货管理风险的类型

企业的存货可能会由于价格上涨导致采购成本增加;也可能会破损、冷背过时、腐烂变质;还可能发生盗窃、挪用;等等。所有这些都会是企业蒙受损失,形成存货管理风险。经过分析总结,笔者将企业存货管理风险概括为以下四种主要类型:

1.购置风险。企业在采购存货时,可能面临存货价格上涨或下降,由此导致采购成本的增加或减少。购置风险即指由于存货价格上涨导致采购成本增加而形成的风险。

2.储备风险。企业通常应储备一定数量的存货,以满足生产和销售的需要,但储备存货却会给企业带来储备风险。储备风险通常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存货储备过多造成占用资金过多,从而失去这些资金的机会成本;二是存货破损、冷背过时、陈旧、腐烂变质等导致价值减损而形成的风险。

3.短缺风险。过多的存货储备会使企业承担储备风险,而储备不足同样会引起风险,这就是短缺风险。短缺风险是指企业由于存货供应中断而造成损失。短缺风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由于原材料、燃料等的短缺,造成停工待料和未按期完成生产任务,或紧急采购代用材料所发生额外支出的损失而形成的风险;二是企业由于产成品和库存商品的短缺,造成延迟供货而向客户赔偿的损失而形成的风险;三是企业未能按合同供货形成的商益损失,或丧失销售机会从而丧失获利机会引起的机会损失所形成的风险。

4.盗失风险。盗失风险是指存货被盗窃、挪用或因灾害、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企业管理不善,导致存货在采购、储备、发放使用等各环节被盗窃、挪用造成损失而形成的风险;二是由于发生自然灾害或非自然灾害,以及其他意外事故,造成存货价值减损而形成的风险。

三、存货管理风险的控制措施

存货管理风险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可以通过采取合理的措施对其进行有效控制,从而达到既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对存货的需要,又能将存货管理风险降至最低的目的。控制存货管理风险的基本思路是:在加强存货日常管理的基础上,运用ABC分析法,将存货分为重要存货、一般存货和不重要存货三类,进而对重要存货采用经济订货量模型进行管理和控制。

1.加强存货的日常管理

第8篇

(一)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复杂性

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又称理财环境,是指对企业财务活动产生影响作用的企业外部条件。财务管理环境是企业财务决策难以改变的外部约束条件,企业财务决策更多的是适应它们的要求和变化。财务管理环境涉及范围很广,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但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二)财务管理可控范围的局限性

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主观判断,财务管理依据的信息也是不完全的。企业进行财务预测、计划、决策和控制所依据的会计报表、财务分析、经营分析、市场分析等信息都只可能尽量接近真实情况而不可能完全反映事实,管理依据的不可靠决定了财务风险的存在。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常常会遇到采用不同财务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的情况,这时决策人员就要判断哪个方法更科学,哪个方案更可行,大量的判断也决定了财务风险的存在。

(三)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决策和管理水平相对滞后

近年来,我国不少企业追求多元化经营模式,试图通过多元化经营减轻企业的经营风险,这本无可厚非,毕竟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敢保证哪个行业永远是“朝阳产业”。然而,现实中采用多元化经营策略却使一些行业的“单项冠军”企业发生了财务危机甚至濒临破产。究其原因,是企业的领导班子没有及时更换决策理念,简单地移植或采用原有的经验所致。

(四)企业领导风险意识不强,财务人员素质不高

企业最高管理层风险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机构的设置情况,管理风险意识弱的企业根本不进行财务风险管理,更谈不上设置风险管理机构。在市场竞争El趋激烈的今天,这无疑是企业的致命弱点。财务风险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管理,要求财务人员具备高等数学知识、统计知识以及一定的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现在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距此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企业投资风险中财务风险的分析

风险的原因有企业外部的和自身的原因,而且不同的财务风险形成的具体原因也不尽相同。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而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不能适应其宏观环境。宏观环境包括经济、法律、市场、社会文化、资源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但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例如世界原油价格上涨导致成品油价格上涨,使运输企业增加了营运成本,减少了利润,无法实现预期的财务收益。

(二)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

(三)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由此而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

(四)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企业与内部各部门及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

三、企业投资风险的控制

(一)企业投资风险控制的原则

1.有效性原则。所建立的投资风险控制策略应当科学、合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投资风险管理制度在执行中应具有权威性,将控制渗透到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使企业投资风险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审慎性原则。应当审慎评估风险,审慎确定风险限额,对新推出的投资项目及时制定相关规范,采取压力测验、情景评价等方法度量企业能够承担的投资风险,及时发现风险并控制风险。

3.创新性原则。随着企业投资的日益增加和金融投资环境的日益复杂,企业投资风险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都在发生变化。因此,投资风险度量方法、风险预警系统和风险控制手段等应适应上述变化,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更新。

(二)企业投资风险的控制措施

1.完善财务管理系统

认真分析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及其变化情况,建立和不断完善财务管理系统,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虽然存在于企业以外,企业无法对其施加影响,但并不是说企业面对环境的变化只能无所作为。1、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应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2、面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企业应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以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2. 注重灵活度的投资决策

(1)分散资金投向,降低投资风险。

投资多元化是现代企业降低投资风险,把风险控制在一定限度内的有效途径。在美国企业联合会的抽样调查表明,美国70%的企业都是通过多元投资机会寻求增长机会的,特别是大企业几乎100%发展了多元投资经营。所谓投资多元化指企业不是将全部资金应用于一个项目上而是同时经营若干个项目,这样做的结果是,当某一个项目由于某种原因不景气,利润下降时,其他项目却有可能获得好利润,几个项目的盈利和亏损相抵,企业就可以减少收益水平的波动,减少损失。投资多元化也指不同的投资方式、投资方向、投资期限,目的都是分散资金投向,降低风险。

(2)进行风险投资决策。

因为投资活动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在投资分析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风险因素。对风险预先估计使投资保持一个安全空间。

(3)建立投资项目库,安排投资时序。

要具有多个方案可供比选和优化,只进行单一方案的论证往往不能确定最优,使投资的机会成本无形之中加大,因此建立投资项目库,使项目等资金,而不是有闲置资金时才去考虑项目,让资金等项目。项目库中的项目应是经过分析,选优的项目,资金到位,立即可以上马,避免闲置浪费。

(4)充分考虑项目的可行性、可控性

重要依据,可行性研究与论证是确保成功实施和能发挥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是防范风险、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在投资中,要对投资方向、方式进行灵活的选择和组合,进行对项目的不同方案的比较,选择适当的项目。具体到某一项目后,要针对该项目论证是否可行、可控。包括根据市场的需求情况,产品的竞争能力和筹资条件权衡投资规模的合理性,对项目在技术上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实施条件的可靠性和协调性,经济上的效益性和风险性进行分析。

3. 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加管理者的风险意识

(1)企业要认真研究国家的产业政策,以市场为主体,不断开发新产品。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企业应设置合理、高效的财务管理机制,同时配备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以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2)企业除了加强生产经营管理以外,还要增加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使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充分认识到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增强企业管理者的风险意识,避免企业因管理不善而造成的财务风险。

4.构建企业投资风险预警系统

构建企业投资风险预警系统,使企业投资预警系统通过对相关信息采集,分析可能导致投资项目出现风险的根源性因素,运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发现企业投资活动中的潜在风险,并发出警示,实现对企业投资活动的风险预控,以降低企业投资风险的机率。

第9篇

关键词:金融风险 金融投资风险 控制

风险作为金融市场中的存在的一个必要的个体,应当重视,特别是金融市场中的投资风险,金融市场中的投资风险导致了金融市场面临一个较大的风险,因此,本文从金融投资风险的诱因出发,探讨金融投资风险的控制。

一、金融投资风险的成因

企业的金融投资风险的成因有很多方面和表现的形式,最主要的有四点,分别是:金融投资风险与金融商品的销售者之间的联系以、金融投资风险与投资过程中利率的变化、汇率的变化以及在金融投资过程中所要面临的市场变动。下将一一列出,作以说明:

1.与金融商品的销售者之间的联系。金融投资过程中最首要的风险就是与金融商品的销售者相关联的风险。所谓的与金融商品销售者之间的风险指的是,金融投资过程中所产生的收益的原因主要来自于金融商品的销售者,金融商品的销售者对于金融投资的结果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特别是金融商品的销售者的信用是在金融投资风险中较为重要的一点,因为金融商品销售者的信用会直接影响大金融商品的投资结果。因此在与金融商品的销售者之间达成协议的时候不应当于单一的一家销售商签订相关的销售协议,应当分散进行,与多家销售商进行销售协议的签订,避免于单一的销售商联系在一起。

2.在金融投资过程中的利率变动。实际上,金融投资所获得的利益是与利率的变化息息相关的。利率的上调,会使得金融投资的资产价值下降;利率的上调,会使得金融投资资产的价值上升,因此,金融投资是与投资过程中的利率的变动紧密相连的,即在投资过程中的利率变动会直接的影响到金融投资的结果,利率也是金融投资过程中所要考虑的一个必要的因素。因此,投资者在进行金融风险投资的过程中应当调整好所要投资的资产与货币之间的比例关系,时刻关注国家对于自己所投资的金融商品的利率做出的调整和变动,提高所要投资的金融商品对于利率的变动的反应程度,避免因为利率的变动使得金融投资过程中面临着极大的风险,不利于金融投资者的投资。

3.在金融投资过程中的汇率变动。一个国家汇率的变动会对相关的投资者在金融投资上增加一定的风险。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投资者已不满足于在自己国内进行相关的金融投资,一些投资者开始转向国外的金融行业,并对国外的金融行业进行相关的投资,由于一些国家的汇率是不稳定的,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而发生变动,因此在投资过程中所要面对的汇率风险是不可避免的。由于会受到金融风暴的冲击,因此,一个国家的汇率不可能保证相对的稳定,致使投资者在金融投资中面对着较大的风险。而汇率的变化会对企业的管理和经营的结果产生较大的冲击,使得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到阻碍,从而影响金融投资的收益。

4.在金融投资过程中所要面对的市场变动。在金融投资的过程中,投资者除了要关注所要投资商品的风险外,还应当关注金融投资过程中所面对的市场变动。金融市场的市场变动及市场变动所产生的风险是金融投资过程中所要面对的又一个重要的因素。金融市场的的风险的产生分为两个不同的部分,一部分是,金融风险只是对于一些商品的投资者及商品的投资产生一定的风险;另外一部分是,金融风险对于较大范围内都会产生影响,甚至是整个世界的金融市场,因此在金融投资风险中,对于市场风险的调控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投资者应当谨慎的选择所要投资的商品,并对商品的未来所要发生的对于金融投资所产生的风险做出及时的规划和管理,积极的应对金融投资过程中所要面临的问题。

二、金融投资风险的控制与管理

由于金融投资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相应的风险,而且这种风险是不可避免,所以对于金融投资风险的控制与管理并不是为了避免金融投资风险的产生,而是为了使金融投资风险在发生是能够做出积极的应对措施,从而减少在金融投资过程中产生的损失。因此为了加强对于金融投资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本文主要做出以下几点归纳总结,来探讨如何对金融风险投资进行控制:

1.对于金融投资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评估。对于金融投资过程中的金融风险的评估是对与金融投资风险的控制与管理中的非常重要的一步,因为对于金融投资过程中的金融风险的评估是为投资者在金融风险投资过程中所做的决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对于金融投资风险的评估可以使得投资者在投资是面对外界的一些不利于金融投资的因素得到合理的控制,可以减少在金融投资过程中所要面临的风险和损失。而且由于风险的变化是持续不断的,因此对于风险评估也要不断的更新变化。只有根据外界所产生的风险时刻作出判断和评估,才能使得投资者在金融投资过程中所要面临风险对自身投资的的金融商品的损害降到最低。

同时,风险评估实际上也为企业进行合理的风险和利益的配置提供了一个相对可靠的依据。因为投资者之所以要进行金融风险的评估是因为投资者要获得最大的收益,但是由于收益总是伴随着风险,因此要想获得最大的投资收益,投资者就要面临着非常大的风险,因此,根据所做出的金融投资风险的评估对金融投资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和利益进行合理的配置,可以使得金融投资风险得到合理的控制,从而使得投资者在金融投资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最大的投资收益。但是仅仅依据所做出的金融投资风险评估做出相应的风险和利益的配置是不够的,投资者还应当根据自己投资的金融产品的自身属性对风险和收益配置做出有利于自身发展获利的组合,那么投资者在金融投资过程中就可以利用所做出的风险收益的组合对于自身投资的金融商品作出合理的规划和资源配置,使得投资者在面临着风险投资过程中的风险时,做出相应合理的对策,使得自身受到的损害降到最低。

2.对于金融投资过程的风险进行分类的控制。在金融市场上不同商品的种类和性质不一样,其所面临的风险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甚至是对于同一种风险,它们对于风险所做出的反应也是不同的,因此,应当对于金融投资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分类的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面对风险时,收到的损害可以降到最低。

对于金融投资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分类的控制,具体的做法是将金融投资的商品的各个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并针对在投资过程中所要面对的风险做出合理的应对策略,做出适应投资的不同的金融商品的风险应对策略。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很多的投资者并不清楚金融投资过程中的风险问题,大量的将所有的资金全部投入一个金融商品,但是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这样不但会增加所要投资的金融商品的风险,还会使得投资者自身遭受极大的损失。正确的做法是,将资金用于不同的金融商品进行投资,建立一个投资组合,并对投资组合中的每种金融商品所要面对的风险进行一个评估和预测,根据市场利率,或者是汇率的变化等,对金融商品做出一个合理的预估,并根据对于金融商品的评估,做出相应的投资计划,可以减少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所要面对的风险问题,使得投资这在金融投资过程中的风险降到最低。

由此可见,对于金融投资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合理的控制是要从不同的方面着手进行的,投资者在投资的过程中不仅要对于自身的金融投资的商品进行合理的评估还要对于不同的金融投资进行分类的控制,避免过于单一的投资,这样会加大投资的风险,应当采取多样化的投资组合策略,对于所要投资的金融商品进行合理的控制,分散资金的聚集,从而可以使得投资的所要面临的金融投资风险降低,使得金融投资的风险得到合理的控制。在金融投资的过程中投资者所要面临的投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应当思考如何才能将投资者的金融投资风险降到最低,使得投资者在投资的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收益。合理的对于金融投资过程中的风险进行控制是投资者在金融投资过程中获得最大利益的最根本的一个因素,因此,投资者为了使自己在投资过程中获得最大的利益,应当对于金融投资的商品的风险进行合理的评估,并且分散自己的资金,建立一个比较容易获利并且能使金融投资风险降到最低的投资组合,这样才能使得自己获得最大的利益。

三、结束语

本文主要概述了金融投资过程中所要面临的风险,及对于投资者在金融投资过程中所要面临的风险所做出的合理的建议,即应当分散在金融投资过程中投资这所面临的投资风险,投资者所要面临的投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应当合理的对于投资的金融投资风险做出相应的规划、管理,这样才能使得投资者在金融投资中的风险得到控制,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赵德志.中国宏观金融风险的统计度量与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6,(12)

第10篇

一、清理改制中遗留下来的问顺,强化杜会审计的独立性

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成立时,大多是由一个或多个以上的国家机关,事业组织或大专院校发起设立,长期以来,会计师事务所“挂靠”再发起单位之下,显然其能否做到独立就令人十分怀疑,更难以表明其所持立场的客观公正性.这种传统管理体制严重阻碍了事务所功能的正常发挥,所以,国家规定所有的事务所在98年底要与原挂靠单位脱钩,向合伙制或有限责任制发展。性质转变了,但其中遗留的问题却很多,因此,我们要随着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将审计推向市场,在行业协会的管理和指导下,树立风险管理的观念,使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法人主体。

二、审慎选择被审计单位

大量的审计诉讼案例说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背景对审计风险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业务状况,内控制度及管理人员的素质,管理方式等都会带来审计风险。因此,注册会计师在接受委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委托业务的可接受性。

(一)客户品行端正,信誉良好。客户具有正直的品格,则出现差错和舞弊行为的可能性就小,固有风险就低;反之,固有风险就很高,即使扩大审计测试的规模,审计人员也难以使总体审计风险降低到社会可接受的水平内。

(二)应尽可能详细了解委托单位的业务状况。注册会计师面临着许多形形的行业,每个行业都有其经营特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越复杂,审计的相对风险就越大,有时既使注册会计师能搜集到很多有说服力的审计证据,但也很难揭示经济业务的实质,因此,在承接业务时,注册会计师应充分估计这一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患于未然。

(三)对财务状况不佳的委托单位要尤其加以注意。过去大部分审计诉讼案都集中在陷入财务困境的审计客户。当其面临破产或偿债出现问题时股东或债权人总想把损失转嫁他人,而目前的法律常常判有赔偿能力的一方败诉,故这种客户的审计风险很大,一般最好拒绝;否则,执行较详细的审计,提高审计费用。

三、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提离自身紊质

社会公众对审计的要求与审计能力所达到的程度之间有一个期望差。审计由于所应用的工具和术手段的局限性及其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影响,使得它在满足公众需求方面,始终处于被动位置,这也使得审计人员必然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而如何将这些风险控制在他们所能接受的水平内,对审计人员应做如下要求:

(一)树立风险观念。我国的审计人员数量虽多,但层次不高,即使有会计证的人员,但由于会计师事物所的长期挂靠体制也养成了一种墨守陈规,不求发展的工作态度,造成了审计工作质量的低下,加大了审计风险。因此,审计人员一定要把思想转变过来,积极适应市场经济对审计的要求,增强风险意识,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高尚的品德,正直的人格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二)遵守职业道德要求。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注册会计师在执业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包括在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方面应达到的职业标准。审计人员一定要理解和掌握这些标准,并在执业时严格遵守,这样才有可能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一般不会发生过失,至少不会发生重大审计风险损失。

(三)提高执业水平。审计的目的是对被审计单位报表的可靠性发表审计意见。这说明审计的结果是要做出判断。这种判断能力来自于审计人员的经验积累和专业能力,判断贯穿了审计过程的始终,因此,审计人员不仅具有执业所需的会计、审计、法律、税务,企业管理等多方面知识,还需有实务操作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四、确立适当的收费标准.切忌只求经济效益.不问审计风险的做法

随着现代经济生活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及影响范围的扩大,审计业务迅速扩展,会计师事务所的数量也急剧增加,行业竞争日益加剧,许多执业人员却无视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大这一问题,抢客户,压价收费。创收意识加大了收费的随意性,却严重削弱了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准,缺乏了应有的职业谨慎,审计质量自然难以提高,因此注册会计师的收费应以服务质量,工作量大小,参加人员层次的高低为主要依据,同时也要考虑到市场风险的大小,按规定标准合理收费,增强审计工作的严肃性,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五、执行适应的审计秩序,建立健全审计质t控制制度

合理的审计要求制订合理科学的计划,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集中审计资源于高风险审计领域,确保识别所有重大差错或非法事项,最终通过审计工作底稿的三级复核制度,把风险控制到尽可能低的水平。可以说,审计风险的防范本质上就是质量控制的问题。

审计质量控制的基本办法是制定和实施质量控制准则。它规定了审计工作应达到的质量标准。会计师事务所也应建立一套严密的,科学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在风险可能发生的环节严格质量控制,使审计人员的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并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事务所可以选择业务较全面的客户,审计经验丰富,综合素质高的注册会计师对每一重要客户的年度审计做出一份标准的审计工作底稿,以供其他人员执业时参照,这样既便于有效地理解准则,又有实例可供参照,提高了作业的标准化,减少了执业的随意性。

六、加强自我保护,促进有关法规的健全

(l)鉴订业务约定书。业务约定书可以明确委托方的会计责任和受委托方的审计责任,明确业务的性质,范围及双方的权力和义务,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约。这样一旦发生法律诉讼才有可能将审计风险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第11篇

关键词:金融服务外包;风险因素;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08-0056-03

追求低成本高回报是最基本的商业操作规则,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银行业正通过金融服务外包的方式实践着这一规则。银行金融服务外包是指商业银行将原本应由其自身负责处理的某些事务或某些业务活动,委托给本机构以外的第三方进行处理的经营方式。随着金融服务外包的迅猛发展,相应地由外包所带来的各种风险也不断加大并引起各国监管者的重视,各国监管当局通过监管指引的方式对外包风险进行控制管理,以保证金融服务外包在一个可控的环境内良性发展。

一、金融服务外包风险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1.风险因素的识别

外包理论的关键词是:资源、竞争力、关系,其中关系包括了企业与外包商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与整体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因此在考察外包风险时也就离不开分析和研究这三个因素以及将它们结合起来的战略因素。

可以归纳外包的风险因素为:资源因素、能力因素、环境因素和战略因素。其中资源因素包括信息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资产资源、制度资源、市场资源、管理资源、技术资源等;能力因素指组织竞争能力、管理控制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市场控制能力以及将资源转化为能力的能力等;环境因素包括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等;战略因素包括战略的制定、实施、修改、控制等,具体地说包括外包的目的、范围和深度、供应商的评价和选择、外包合同的制定和延续、外包绩效的评价、外包中止或终止等。

2.风险因素的作用机理

外包战略不同于公司的其他战略,这个战略的成功与否依赖于外包的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外包商的实力、资源及战略决策等对企业外包战略目标的实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金融服务外包征求意见稿”中把战略风险归纳为外包商按自己的利益行事,从而可能有悖于受监管实体的整体战略目标的风险,未能对外包商实施适当监察的风险,缺乏足够能力检查外包商的风险(注: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国际证监会组织,国际保险监督协会.金融服务外包(上),国际清算银行,中国金融,2005(12).)。因此,在战略风险分析框架中,我们要考虑外包商相应的战略、资源、核心竞争力以及环境因素。

在金融服务外包中,如图1所示,金融机构作为委托方实施金融服务外包战略,将金融服务外包给外包商,战略目标的实现依赖双方当事人的共同努力。风险因素包括环境因素、资源、竞争能力、战略。资源和竞争能力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支持要素,资源和竞争能力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它们除了直接对战略产生影响之外,还可以通过对彼此的改变而间接影响战略。环境的变化会对战略产生影响,并导致资源以及竞争能力的变化。战略本身也暗藏这种风险因素,委托方和承包商的战略之间也有很大的相关性。因此在图中的箭头既表示各个风险因素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了双方当事人的潜在风险,它们中间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可能打破平衡,导致风险的出现,因此外包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保持环境、资源、能力和战略之间的动态平衡。

图1 风险因素作用机理简图

二、金融服务外包的风险类别

1.协议风险

外包协议是外包企业与另一个法人实体、没有附属关系的第三方之间的一种合同关系。外包协议有效期限经常为五到十年,相当漫长,而在此期间业务需求和环境变化很大,甚至不可预期,服务外包提供商能否按时、按质完成协议任务,这是不确定的。

2.机密外泄风险

外包有时必须把企业的机密资料、账簿和档案透露给第三方,同时企业的很多信息也将由第三方外包服务商提供。随着企业信息传递范围的扩大,可能会由于第三方外包服务商的“不忠”而导致企业信息资源损失、核心技术及商业机密泄露。一旦外包服务供应商泄密,势必会产生经营上、法律上和职业上的严重后果。

3.业务转变风险

为了取得规模经济、提高经营效率或者适应服务供应商不同的经营方式,金融机构进行外包时需要改变某些商业活动,这些改变会产生操作上的风险。在外包过渡阶段,内部人员可能需要在服务供应商的系统内接受培训。人员规模调整和雇员转移到服务供应商会产生道德风险和复杂的劳动法律问题,处理不完善,就会引起那些技术高度熟练和熟悉机构实践及要求的职员流失。

4.依赖性风险

金融服务外包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金融机构对金融服务外包提供商形成事实上的依赖性,这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潜在风险。例如,如果在某些方式下金融机构要求服务供应商改变传统服务,服务供应商是否有能力按照要求完成任务。如果合同签订后,发现服务供应商不能令人满意,则重新寻找服务供应商可能会产生沉没成本。另外,对服务供应商的依赖性增强,也难免会减少金融机构组织学习的能力。

5.利益冲突带来的风险

尽管金融机构和外包提供商之间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且是风险的共同体,然而,他们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法人实体,各自都想赚取更多的利润。因此,就会出现金融机构希望外包提供商做得更多,而外包商则希望做得更少,这就决定了双方会有利益冲突,而且外包提供商还有可能利用金融机构对其的依赖而进行投机活动。

6.职业风险

如果服务供应商是金融机构潜在的客户,服务供应商的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其它的客户机构。在某些形势下,例如客户服务转接中心,服务供应商的雇员与金融机构的用户直接面对,互相影响。如果这种相互影响与金融机构的政策和标准不一致,就会给金融机构带来职业上的风险。

三、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1.加强金融业务外包的全流程风险管理

金融业务外包包括八个基本步骤,即金融机构竞争力和战略分析、识别最适合外包的金融服务、制定外包需求、外包商评估与确定、协商与签约、项目执行与过渡、关系管理及终止契约。金融机构在外包过程中的上述各个环节均应加强管理,每个步骤都需要认真评估,防范风险,尤其是在下列三个环节更要注意。

一是识别最适合外包的业务。确定自身业务经营的核心产品和核心市场,是实现业务外包的前提和基础。金融机构在外包决策过程中要认真分析本机构的竞争力和战略,找出本机构的核心业务和核心市场,确定哪些服务可以实施外包。在此基础上制定一个全面的计划,对业务外包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和评价哪些业务需要自己运作。

二是选择外包商。外包商的业务水平直接关系到外包活动的成败。在做出外包决策后,金融机构的管理层应听取来自内部或外部法律、人力资源、财务专家的意见,然后才可以按照自身的需求去寻找擅长该业务的所有高级公司,通过仔细地调查、分析和比较,选择最适合的外包商。要注意外包商是否真正理解了金融机构的需求,以及它是否有足够的能力解决金融机构的问题。除此之外,也要考虑外包商的财务状况。

三是管理外包双方的伙伴关系。通过对金融机构与供应商关系的有效管理,促进金融机构与外包商结成稳固的、有弹性的伙伴关系,达到双赢。

2.建立实施业务外包的各项配套机制

具体来说,一是外包商的评级准入机制。通过完善的外包商准入评级体系,有效对外包商的技术实力、经营状况、社会信誉等因素进行综合评定,以测定外包商资质等级,从而选择竞争实力强,技术有保障的企业作为业务外包合作伙伴。二是外包业务风险监测和后续评价机制。在业务外包的实施和管理阶段,金融机构要保持对外包业务性能的随时监测和评估,定期对外包业务综合效益、业务质量层次的提升及业务外包后对核心业务的影响等做出测算评价,并及时与外包商交换意见,以推进和完善业务外包长期发展战略完善的相关机制。

3.充分利用合同控制金融服务外包的风险

金融业务外包种类繁多,没有也不可能有具体的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直接进行规范;而且许多外包金融业务往往有较长的周期,因此金融机构在业务外包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利用合同控制金融服务外包的风险。要通过谈判与外包商签订一个可操作性强、尽可能完备的合同,准确、清楚地表述涉及外包的所有实质性要素,包括权利、义务、各方预期和责任等。对于信息技术的外包,金融机构在合同中必须对外包商的人员与技术准备和维持做出明确约定并注意保持合同对未来变化环境的充分估计,留有必要的弹性空间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环境变化。对于跨国外包,还应包括法律适用条款和争议解决条款以明确外包合同的法律适用、争议解决方式(仲裁或诉讼等)、争议解决地点以及争议解决机构等。此外,鉴于外包合同的重要性,金融机构应该注意结合运用外聘律师审查与内部法律顾问审查相结合的机制。

4.加强外包业务道德风险监控,防止寻租行为出现

外包金融业务通常涉及金额较大,动辄上千万,市场竞争激烈,寻租机会较多。因此,在金融业务外包过程中要加强监督管理,注意通过运用招投标等方式确保业务外包公平、公开和公正。尽可能通过集体决策方式避免被个别人尤其是金融机构负责人滥用权力,暗箱操作,寻取租金,影响外包业务的质量并产生法律风险。

参考文献:

[1]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国际证监会组织,国际保险监督协会.金融服务外包(上).国际清算银行[J].中国金融,2005,(12).

[2] 刘浏.商业银行业务外包的收益与风险分析[J].北方经济,2005,(10).

[3] 李金泽,刘楠.商业银行业务外包的风险及其防范[J].中国金融半月刊,2003,(12).

[4] [美]罗伯特・克莱珀,温德尔・O・琼斯,杨波等译.信息技术、系统与服务的外包[M].北京: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

Risk Control in Outsourcing Financial Service

WU Geng-ren

(Industry and Commerce Institute Zhejiang Notmal University,Zhejiang 321004,China)

第12篇

【关键词】众筹;风险;借鉴

国外学者 Michael Sullivan (2006) 在维基百科中将众筹定义为群体性的合作,人们通过互联网汇集资金,以支持由他人或组织发起的项目。广义的众筹指向不特定的人融资的行为。众筹不是一个新概念,人类已用了数百年,例如古代向亲朋好友借款建房,只是规模不大,用途有限。近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互联网+”的支持下,众筹平台不断增加,项目筹资金额越来越大,迎来了爆发的春天。

一、众筹的迅速发展

众筹是一种天使投资,对创新的支持贡献巨大。据统计2013年全球众筹金额61亿美元、2014年全球众筹融资金额162亿美元,预计2015年全年众筹金额可达到344亿美元,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其中90%的众筹项目集中于欧美市场。在国内,2015年被称为中国股权众筹元年,2013年增加股权众筹平台5家,2014年增加46家,2015年增加75家,2015年上半年国内项目成功募集股权资金46.66亿元。根据互联网金融研究机构网贷之家近日的《2015年众筹行业年报》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正常运营的众筹平台共有283家,全年众筹行业共成功筹资114.24亿元,较2014年全年增长429.38%。

目前美国最大的众筹平台有:INDIEGOGO、KICKSTARTER;国内的较大的众筹平台有:腾讯、京东及淘宝的众筹平台。

对于众筹的前景,众筹专家、Crowdnetic的执行董事DaraAlbright曾断言,众筹是华尔街规则的颠覆者,众筹模式正在产生下一代财富创造者。

二、众筹的介绍

1.众筹的特点

现代意义的“众筹”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直接融资,体现了金融脱媒的趋势,完全消除了中间环节。(2)无门槛,只要有创意既可融资,只要大众认同你的产品或思想。(3)筹资对象的不确定性,在项目时并不知道谁会投资。(4)“金融+互联网”。借助信息技术搭建平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5)筹资性质的多样性,既可是股权,也可是债权,甚至是使用权。

2.优势与劣势

相较于银行借款和上市融资,众筹具有的优势是:从融资方来看速度快、成本低、更灵活,更重要的是能快速让产品获得市场认知;从投资方来看,降低了投资的门槛,提高了资金的收益率。其相对劣势是无论从融资方还是投资方来看,风险大,融资金额小。

3.众筹的形式

以美国为例,众筹项目一般包括四类:一是捐赠;二是回馈产品;三是债权;四是股权。其中前两类居多,约占75%,后两类只占25%。由此可以看出,众筹项目中金融性质的融资(债权+股权)比例仍偏低,一方面说明众筹的征信体系建设尚未完备,投资者不愿意将众筹作为主要投资渠道;另一方面众筹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4.众筹的步骤

从融资者的角度看,一个成功的众筹项目要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计划。包括设计主题、定义目标市场、确定盈利模式、制作产品宣传资料。第二阶段是组织团队,制订融资战略:包括市场战略和财务战略。第三阶段是通过各种方式(视频、邮件)让潜在投资者知道组织需求,完成筹资。第四阶段是实施,将融资用于产品生产,并返还投资者回报。

三、众筹的风险及防控

众筹的核心问题就是风险控制。由于投资人不能直接对项目进行分析和甄别,全部依赖于项目者及平台的信息,投资失败或被骗的可能性极大。2015年12月8日,国内“e租宝”平台关闭,涉及金额700亿元,投资人90万元以上,还有其他一些带有众筹性质的平台也出现兑付风险,给投资人造面巨大的损失。无论在哪个国家,对投资者而言,众筹都属于高风险投资项目,对其风险的防范一方面需要投资人审慎选择投资项目;另一方面,政府对其监管的重要性也非常重要。投资人行为容易受到利益的导向,产生非理性投资行为,政府对众筹的监管显得更加重要。

四、美国的经验借鉴

美国的做法。美国金融市场发达,监管体系相对完善,有许多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作为行业监管机构,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希望能通过从投资者、融资者、平台管理、信息披露四个方面的规范来控制投资行为的金融风险。

2012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创业企业融资法案(JOBS ACT),对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提供很多便利,旨在促进创业企业的发展,提高就业率,促进经济发展。2015年10月30日,美国SEC了修改后的《JOBS ACT》,降低了对众筹模式中普通投资者的要求(资产净值不低于100万美元,年收入在20万美元以上),取消了众筹融资的上限(100万美元),但对投资者、融资者、平台管理、信息披露分别做出了详细的要求。对投资人:一年以内,年收入或净资产未达10万美元的投资人在众筹项目的投资不得超过2000美元或年收入与净资产孰低者的5%;年收入或净资产超过10万美元的投资者在众筹项目投资不得超过年收入与净资产孰低者的10%;个人投资者投资众筹项目总额不超过10万美元。对融资方:单个众筹项目一年内只能向投资者融资一次,单个项目一年内通过众筹项目融资金额不超过100万美元。众筹类平台必须在SEC注册登记。进行众筹的公司必须强制履行信息批露义务,公开税收申报表、经会计师复核的财务报告或经审计师审核的财务报告。美国的监管对我们有很好的借鉴,有“放”有“收”。一方面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促进众筹的有效发展,支持实体经济和创新创业;另一方面从多角度加强监管,确保融资整体风险可控,避免对社会造成不利影响。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金融脱媒的大背景下,普惠金融的时代必然来临。目前,证监会等监管机构正准备出台有关政策对众筹进行监管。美国的经验可以给我们提供以下借鉴:第一,减少对众筹的条件限制,促进其健康发展。第二,严格管控平台,防止中介的不诚实行为。第三,对投资者设立市场准入,将对社会危险性降低。第四,要求融资方履行诚信及信息披露义务。第五,对违规行为设立严格惩罚措施。

参考文献:

[1]SEC ,《jobs act》, 2015年10月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