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28: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后青春的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考结束了,我终于如愿以偿的考入了自己想要的高中。同时也意味着,我彻底告别了我的初中生活,进入了残酷的高中。
考试完,我回到了母校,坐在操场上,听着五月天的《后青春期的诗》,不禁感叹时光的荏苒。就像歌词里面说的一样,“当泪痕勾勒着遗憾,回忆夸饰这伤感,逝水比喻时光荏苒。”我的青春就这样慢慢的流逝,充斥着回忆,泪水和感动。走过一间间教室,趴在教室外的走廊,感受着秋天的微风,想想我们在学校经历的一切,眼前早已模糊。而五月天的歌还在不温不火的唱着:“终于我们不再为了生命狂欢,为爱情狂乱,然而青春彼岸,盛夏正要一天一天的灿烂。”或许这些青春的回忆,再也回不来了,但是我们的友谊,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将永远的长存。如同歌词最后的一样“谁说不能让我此生唯一自传,如同诗一般,无论多远未来,读来依然一字一句一片都灿烂!”
让天空解释蔚蓝,让浮云解释洁白,落花铺成一片红色地毯,迎接我们到未来,精彩完美的未来!
和物质的短暂情人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
路上
万人都要将火熄灭
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
此火为大 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
国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籍次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
此火为大祖国的语言和乱石投
筑的梁山城寨
以梦为上的敦煌――那七月也会
寒冷的骨骼
如白雪的柴和坚硬的条条白雪
横放在众神之山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投入此火
这三者是囚禁我的灯盏
吐出光辉
万人都要从我刀口走过
去建筑祖国的语言
我甘愿一切从头开始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也愿将牢底坐穿
众神创造物中只有我最易朽
带着不可抗拒的死亡的速度
只有粮食是我的珍爱我将她紧紧
抱住
抱住她在故乡生儿育女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也愿自己埋葬在四周高高的山上
守望平静的家园
面对大河我无限惭愧
我年华虚度
空有一身疲倦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岁月易逝
一滴不剩
水滴中有一匹马儿一命归天
千年后如若我再生于祖国的河岸
千年后我再次拥有中国的稻田 和周天子的雪山
天马踢踏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选择永恒的事业
我的事业
就是要成为太阳的一生
他从古到今――“日”――他无比
辉煌无比光明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最后我被黄昏的众神抬入不朽的
太阳
太阳是我的名字
太阳是我的一生
太阳的山顶埋葬诗歌的尸体――
千年王国和我
骑着五千年凤凰和名字叫“马”的
龙――我必将失败
但诗歌本身以太阳必将胜利
——题记
青春是一首歌
关于青春,随着岁月的流逝,额头上悬挂的生活的沧桑,青春的痕迹早已经被生活抹去了痕迹,只是偶尔在和昔日的故友和同学通电话的时候才回忆起,原来我也年轻过。
我们经历了十年寒窗苦读,在芸芸众生中是上帝让我们在独木桥上走向了另外的一个世界,在那里我们认识了新的人,开始了新的生活,有同学、朋友、兄弟,在那里都是青春年少的人,我们一起编制着我们的梦。
四年的大学生活,我们一起笑过、醉过、通宵过、逃过课、追过女孩;四年的生活,我们也吵过、赌气过,四年我们在一起生活是兄弟,更像家人。
六月,我们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兄弟,在凌晨拿到四年学习的凭证后,再次各奔东西,也许一辈子都不可能再相见,离别的笙箫,离别的车站,挥挥衣袖,我们毕业了,我们再次分别,可是我们都曾经记得在山城生活的那些悲欢离合。
青春是一首曲
曾经我们满怀希望,壮志凌云的走进了这座山城,迈进了这所大学,为了我们的希望和梦想而奋斗,每天早上不情愿的从温柔的被窝中爬起,匆匆的洗漱,抱一本书,睡眼惺忪的奔跑在去教室的路上。
曾经我们骄傲的站立在那巍峨的后山顶上高歌一曲,寻思我们不竭思潮,展示我们自认为高深的才华。
曾经我们蔑视一切物质的崇拜,认为那种追求是十分的低俗,尽量的表现出自己文艺青年的虚伪。
曾经我们想到在大学学习的那些知识可以在社会中一展高下,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年轻的我们是那么的轻狂,年轻的我们是那样的清高,我们为什么可以轻狂、清高,因为我们年轻,我们有资本,青春的我们就谱写了自己的年少轻狂。
青春是一首诗
青春是一首跌宕起伏的诗,青春年少的我们一起淋漓尽致的演绎着诗歌中文字,叙述着年轻的故事,是得意的快乐还失意的痛哭,是风华正茂还的痛不欲生,都在那一行行的文中得到了演绎。
青春是一首清甜苦涩的诗,在青春的故事中,朦胧的我们渴望浪漫,浪漫中却凸显了痛哭,爱情的快乐,失恋的痛哭。
青春是一本书
关键词:孙青诗作;审美视角;山水情节
中图分类号: I042 文献标识: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0)09-0089-02
十月的北国兰州,山色树影里显现出无尽的饱满和苍凉,天空,阳光,旷野,雁声,以及云影下的城市,穿城而过的奔涌的黄河,共同构织成北方古城独有的绚丽和娇媚。这个季节,《孙青诗稿》以浓郁的情感色彩,鲜明的青春格调,呈鲜在人们面前,览之令人心绪万千。这些文字背后所隐现的或真率或明丽的诗意内涵,经由一连串透明而纯美的意象组合,构成了一个芳龄少女特有的文学品格和动人意境。《孙青诗稿》所凝成的文学格调,为作者的青春人生提供了优美而诗意的“景深”,可以想见,作者孙青的文学情感里那环佩叮咚、婉然飘逸的倩影。
翻检着《孙青诗稿》,我不忍心用古典诗词的传统格律去审视这些文字,不忍心用平平仄仄的“枷锁”去框范这些生机鲜活的诗句,她尽管稚嫩青涩然而天真烂漫,尽管游离于平仄格律之外然而却清纯可爱。
孙青写诗,特别钟情于山水草木,令人回味沉吟的,是充盈于文字后面那袅袅回旋的山水情韵,他笔下的文字,一弯新月,一行归雁,一滴清露,一缕桂香,无不体现出她关爱自然、钟情山水的审美视角。
青阳绽尽夏风生,吹落浮华入眼明;
晓雾缠绵萦秀荷,晨光初醒聆莺歌;
蝴蝶飞落雁声寒,秋色沾唇醉云天;
酒濯梨花白,醉染新柳;
水鉴青枞影,穹衬素云衫;
暗云微掩月光疏,乳雾浅浮露华浓……
那朦胧如织的晓雾,依稀可闻的莺歌,秋寒成阵的归雁,隐约闪烁的晨星,挺秀的松柏,淡香的荼靡,翠叶上晶莹的露珠,雨中的蔷薇,夕阳沉水,晚雀归巢,梨花如玉,风梳流云,苍茫的远山,水气氤氲的长堤……这些自然风光中所蕴涵的人文象征,逐一被孙青拈入诗章,凝成一连串鲜活的文学意象;青青长葛,幽幽木槿,山水大地和沧溟草木,似乎给了孙青无尽的灵感,她用诗意的眼光完成了主题与客体之间的有机契合。她似乎十分珍爱这份艺术感觉,审美的触角所至,游踪所及,笔下便流出婉然的诗句,俨然如同古典才女,举手投足之间将山水情韵化为诗作,悄悄收入诗囊……
孙青在年少时挥别故乡兰州,只身远赴美国去读高中,这种经历在同龄人当中并不多见。身在异乡所表现出的对亲情和友情的心仪,便十分强烈,有意无意之间构成了孙青诗作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他对亲情和友情生发出坦诚的歌吟。《春寒》一诗描述了在春光将去的乍暖还寒时节,收到了远隔重洋的慈母邮寄的衣服后,所表现出的思念慈母、怀恋故土的深情,“着衣思人怀故土,俯首挽袂嗅馨香”,不用过多的渲染,而揽衣闻香的小小举动,就将这真切动人的恋母之情跃然写出;《同窗》一诗则描述了少女之间调侃嬉戏、笑靥明丽的场景,然后笔锋一转,“不畏数载寒窗苦,最恐相识成陌路”,对中学毕业后同学之间可能各奔东西的未来友情生发出些许的担忧。《惜别》则借助蝴蝶入花、睡莲傍叶的意象,表达了珍视友情、知音难求的心绪。《除夕有怀》则是在异国他乡借风遥寄,借助中国传统节日对故乡小妹的热切思念,“犹记归家日,小妹闲弄筝。叮咚平仄声,恰似水泠泠”,小妹抚袖弄筝的身影,成了万里之外作者诗化的表达对象,思念亲人,寄托深情,意象单纯而清晰。
孙青虽然只身远在大洋彼岸,而天性清纯,热爱中国古典文学和音乐,个人情怀和艺术感觉交织成的诗句,隐隐透露出一个芳龄少女对时光流逝的叹惋,对花季青春的淡淡的感伤。
风拂翠树滴清露,雨打蔷薇满院香;
院落纠缠青青葛,月下复吟旧时歌;
水升氤氲漫长堤,风揽杨花送离人;
昔日少年遥相猜,若时方知清颜改;
只影覆苍苔,孤灯向清池;
若问吾心恨几重,夜来清风散愁容……
[关键词] 朗费罗 逝去的青春 少年
亨利沃兹沃斯朗费罗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1807年2月 22日生于美国缅因州波特兰市(Portland)一个幸福的律师家庭,1882年3月24日卒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市(Cambridge),是美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诗人之角安放了他的胸像,他是获得这种尊荣的第一位美国诗人。
1849年,已人到中年的诗人丧失了父亲,次年又失去了兄长,1851年母亲离世。1854年他辞去教授职位,专事文学创作。1846年诗人曾经重回故里,后来回忆说他曾漫步于曼乔伊山(Munjoy’s hill),徜徉于海边的劳伦斯堡垒(Fort Lawrence),他匍匐在一个射击孔上,聆听着脚下波涛轻轻拍打着海岸的声音。在这风和日丽的下午,港湾里片片白帆来往穿梭。诗人沉浸在这座古堡里,有意要把故乡写进诗里,因无人曾经写过,但是这愿望直到1855年3月29日在剑桥镇的家中才实现。他在日记中写到“一天的辛劳,围在火旁;入夜后,当我躺在床上,一首记忆中的波特兰—我的故乡—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的诗涌现于脑际。”诗中48岁的诗人回忆了波特兰和在那里度过的少年时光,往事历历在目,梦萦魂绕的故乡旧时情景跃然纸上,诗人渴望自由与充满幻想的青春在脑际回荡。在青少年时代的梦想和愿望中找到了逝去的青春。该诗最早发表于1855年8月的《匍南月刊》(Putnam’s Monthly Magazine)第六期,后来又收录并重发表于《迈尔斯斯坦狄什的求婚》(The Courtship of Miles Standish, 1858)。
全诗共有十节,每节有九行,诗歌押韵工整,韵式为abaabcdde,充满了乐感,读来朗朗上口;每节诗以一首拉普兰歌曲中的副歌结尾“少年的愿望就是风的愿望,青春的遐想是多么悠长悠长”,更突出强调了青少年时代的诗人对生活和未来充满憧憬与幻想、渴望无拘无束、毫无羁绊的自由。正如他所说的那样,诗歌的目的就是要给人以和美感,要创造一个超越现实生活的理想世界。
在《我逝去的青春》中,诗人达到了这个目标。以下是该诗的英诗全文,笔者把它翻译成中文,并进行逐节赏析,以飨读者。
My Lost Youth《我逝去的青春》
Often I think of the beautiful town那美丽的小城常让我怀想
That is seated by the sea;它就座落在大海边上;
Often in thought go up and down多少次,我神游于故乡
The pleasant streets of that dear old town,那些可爱的街衢,
And my youth comes back to me.俨然又回到了年少的时光。
And a verse of a Lapland song那首拉普兰歌曲的诗句,
Is haunting my memory still:一直在我记忆里回荡:
“A boy’s will is the wind’s will,“少年的愿望就是风的愿望,
And the thoughts of youth are long, long thoughts.”青春的遐想是多么悠长悠长。”
【评注】在首节中,诗人告诉读者故土难忘,那里曾留下青春的足迹,浓浓的乡情时常萦绕心扉。最后两行叠句是诗人把John Scheffer的《拉普兰的历史》(The History of Laplan,1674)中的诗句改编过来:“A youth’s desire is the desire of the wind,/All his essaies/Are long delaies,/No issue can they find(青年的愿望就是风的愿望,他所有的愿望被长久拖延,总难实现)。”改编之后仍然沿用该隐喻或暗喻(metaphor),但是增加了首字母韵(alliteration)“w”,更富有乐感。
I can see the shadowy lines of its trees,
我望见排排葱茏的树木,
And catch, in sudden gleams,
还瞥见了远处环抱的海洋,
The sheen of the far-surrounding seas,
发出的闪闪波光,
And islands that were the Hesperides
那些岛屿,就像是极乐仙境,
Of all my boyish dreams.
增添我多少童年梦想!
And the burden of that old song,
那首古老歌曲的复调
It murmurs and whispers still:
依旧在耳边喃喃吟唱:
“A boy’s will is the wind’s will,
“少年的愿望就是风的愿望,
And the thoughts of youth are long, long thoughts.”
青春的遐想是多么悠长悠长。”
【评注】本节书写了诗人少年时记忆中的故乡风景,表现诗人充满浪漫幻想。“极乐仙境”(the Hesperides)是希腊神话中,吃后能使人长生不老的金苹果生长的地方。第七行中“it murmurs and whispers still”是拟人修辞手法,“it”指上一行中的 “the burden of that old song”。
I remember the black wharves and the slips,
我记得乌黑的码头和船台,And the sea-tides tossing free;
海上恣意奔腾的波浪;
And Spanish sailors with bearded lips,
满嘴胡须的西班牙水手,
And the beauty and mystery of the ships,
一艘艘船舶的壮丽与神奇,
And the magic of the sea.
茫茫大海迷人的魔力。
And the voice of that wayward song
那萦回不去的执拗歌声
Is singing and saying still:
仍然在又讲又唱:
“A boy’s will is the wind’s will,
“少年的愿望就是风的愿望,
And the thoughts of youth are long, long thoughts.”
青春的遐想是多么悠长悠长。”
【评注】该节反映了波特兰作为国际海港的一面,轮船与大海在少年诗人稚嫩的心灵里充满神奇与磁力。第六至七行中“the voice of that wayward song/ Is singing and saying still”
是拟人修辞手法。
I remember the bulwarks by the shore,
我记得岸边的防御工事,
And the fort upon the hill;
记得山头耸立的碉楼;
The sunrise gun, with its hollow roar,
朝阳的大炮隆隆怒吼,
The drum-beat repeated o'er and o'er,
鼙鼓喧天响不休,
And the bugle wild and shrill.
号角激昂锐利地吹奏。
And the music of that old song
那首老歌的悠扬曲调
Throbs in my memory still:
依然跳动在我的心头:
“A boy’s will is the wind’s will,
“少年的愿望就是风的愿望,
And the thoughts of youth are long, long thoughts.”
青春的遐想是多么悠长悠长。”
【评注】在历史上波特兰曾几经战火洗礼,在1812-1815年的英美战争中,1813年在该市附近海域,美国的“企业”号与英国的“拳击师”号战舰发生激战,双方舰长均阵亡,后并排葬于曼乔伊山公墓;该市至今仍存有战场部分遗迹。后一节里的海战就指本次战役。第六至七行中“the music of that old song / Throbs in my memory still”采用了拟人修辞手法。
I remember the sea-fight far away,
我记得那次远处的海战,
How it thundered o’er the tide!
炮声在滚滚海浪上震荡;
And the dead captains, as they lay
两位牺牲的舰长,在墓中安躺,
In their graves, o’erlooking the tranquil bay,
俯看着宁静的海湾Where they in battle died.
那就是他们战死的沙场。
And the sound of that mournful song
那哀怨的歌声,
Goes through me with a thrill:
震颤我的心房: “A boy’s will is the wind’s will,
“少年的愿望就是风的愿望,
And the thoughts of youth are long, long thoughts.”
青春的遐想是多么悠长悠长。”
I can see the breezy dome of groves,
我看见微风里摇曳的树林,
The shadows of Deering’s Woods;
熟悉的婆娑树影;
And the friendships old and the early loves
旧日的友谊,早年的恋情Come back with a Sabbath sound, as of doves
以安适的声音回到我心灵,
In quiet neighborhoods.
宛如幽静邻里的鸽鸣。
And the verse of that sweet old song,
那老歌的甜美诗句
It flutters and murmurs still:
依稀在颤动和低语不停:
“A boy’s will is the wind’s will,
“少年的愿望就是风的愿望,
And the thoughts of youth are long, long thoughts.”
青春的遐想是多么悠长悠长。”
【评注】“Deering’s Woods” 是波特兰市的一处森林公园名称,诗人青少年时代曾常去那里玩耍,因此笔者把它意译为“熟悉的”。“Sabbath”?本指“安息日或主日”,此处为借代或转喻(metonymy),意指“安祥、宁静”。“And the friendships old and the early loves /Come back…as of doves/ In …”中的 “as of doves”是“半明喻(semi-simile),”为“友爱、如影随形、难舍难分”之意。第六至七行中“the verse of that sweet old song, / It flutters and murmurs still ”采用了拟人修辞手法。
I remember the gleams and glooms that dart
我记得丝丝的亮光和暗影Across the school-boy’s brain;
闪过我稚嫩的心灵;
The song and the silence in the heart,
心底蕴藏的歌声和寂静,
That in part are prophecies, and in part
有几分是预言,还有几分Are longings wild and vain.
是狂热而又虚幻的渴望。
And the voice of that fitful song
听啊,那起伏不定的歌声
Sings on, and is never still:
继续唱着,总不平静:
“A boy’s will is the wind’s will,
“少年的愿望就是风的愿望,
And the thoughts of youth are long, long thoughts.”
青春的遐想是多么悠长悠长。”
【评注】第一行中的“gleams and glooms”该两词既押首韵又押尾韵,语义形成对照,意为“高兴和沮丧”。第三行中两个“part”和“prophecies”形成首字母韵(“p”)。第六至七行中“the voice of that fitful song,/Sings on,…”用了拟人修辞手法。
There are things of which I may not speak;
有一些情景我不能倾诉;
There are dreams that cannot die;
有一些梦想永不会泯灭;
There are thoughts that make the strong heart weak,
有一些心思,使坚强心灵疲弱,
And bring a pallor into the cheek,
使脸色苍白,And a mist before the eye.
使眼睛如临薄雾。
And the words of that fatal song
那句不祥的歌词好像
Come over me like a chill:
一个寒颤袭过全身:“A boy’s will is the wind’s will,
“少年的愿望就是风的愿望,
And the thoughts of youth are long, long thoughts.”
青春的遐想是多么悠长悠长。”
【评注】第五行中的 “mist before the eye(眼前的薄雾)”是隐喻,暗指哭泣或伤心的泪水。第七行中的“like a chill”是明喻,把“the words of that fatal song(那句不祥的歌词)”比作“(chill)寒颤”。
Strange to me now are the forms I meet
当重返我亲爱的古城,When I visit the dear old town;
眼前的景象已这般陌生;
But the native air is pure and sweet,
但故乡的空气甘美而纯净,
And the trees that o’ershadow each well-known street,
熟识的街衢洒满了树影,As they balance up and down,
树木轻盈摇曳,
Are singing the beautiful song,
正在唱着那美妙的歌声,
Are sighing and whispering still:
正在低声叹息和耳语:“A boy’s will is the wind’s will,
“少年的愿望就是风的愿望,
And the thoughts of youth are long, long thoughts.”
青春的遐想是多么悠长悠长。”
【评注】第四至七行中“the trees…/Are singing…,/ Are sighing and whispering”是拟人修辞手法。
And Deering’s Woods are fresh and fair,
故乡的森林清新而秀丽;
And with joy that is almost pain
怀着近乎痛苦的欢喜,
My heart goes back to wander there,
我的心在那游历;
And among the dreams of the days that were,
在重温的缤纷旧梦里,I find my lost youth again.
我又觅回逝去的青春。
And the strange and beautiful song,
树林还在吟唱
The groves are repeating it still:
那奇异而又迷人的歌声:
“A boy’s will is the wind’s will,
“少年的愿望就是风的愿望,And the thoughts of youth are long, long thoughts.”
青春的遐想是多么悠长悠长。”
【评注】第二行中 “…joy that is almost pain”采用了“矛盾修饰法(paradox)”,第六至七行中“the strange and beautiful song,/The groves are repeating it still ”采用了拟人修辞手法。
“少年的愿望就是风的愿望,青春的遐想是多么悠长悠长”在诗中被重复了十次,那风的愿望究竟是什么?在世界各地的风都应有这样的共性吧:任意性,来无影去无踪,无人能挡,无人能捕捉。青春——一个火辣辣的字眼;青春年少,激情有余,理性不足,常如脱缰的野马,与风的本性不也有惊人的相似吗?古今中外的青春不就是这样!
参考文献
[1]常耀信.美国文学史(上册)[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386-395.
[2] Hart,JamesD.,Phillip W.Leinigger,ed.The Oxford Companion to American Literature.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5.455.
一、通知--预赛
1、每班报两名左右,名单周三交
2、材料必须为诗歌,与“青春”有关即可
3、朗诵时间不得超过三分钟
4、5月25日(周六)下午4:50准时到307教室集合,5:00比赛正式开始(稿子自带)
5、按照班级顺序(5869)依次进行
二、比赛流程
1、开场白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各位评委、各位选手,大家下午好。我是62、63班的语文老师。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给同学们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我校高二年级特地举办了这次以“青春”为主题的诗歌朗诵比赛。现在是预赛,决赛将在几天后举行。那么,谁会从预赛中胜出,顺利进入决赛,进行最后的高手对决呢?今天,答案将会揭晓。
接下来,我强调以下几点:
首先,我重申一下比赛要求:
朗诵材料必须为诗歌,与“青春”这个主题有关就可以
朗诵时间不得超过三分钟
不要求脱稿,当然,能脱稿更好
其次,我宣读一下评分标准(略)
再次,我提醒一下上场顺序:
选手按照58班69班的顺序依次上台朗诵,我会做出必要的提示。
(现在就有请我们的选手一一上场,展现他们的青春风采!)
2、选手依次朗诵,评委逐个打分
3、结束语
同学们刚才的朗诵都很精彩,我们高二年级原来也是一个卧虎藏龙的地方呀。今天晚上我们将会把入围决赛的选手名单进行公布,请注意留心。
三、选手和评委名单(略)
诗歌朗诵比赛决赛主持稿(方案)
一、通知--决赛
1、决赛将于5月28日(周二)下午4:50正式举行,选手请在4:45之前到达会场(307)
2、每位选手可以带两名亲友团成员参观比赛,注意不要迟到
3、选手请于周一上午二节课后到与语文老师办公室抽取上场序号
二、比赛流程
1、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前来参观高二年级的诗歌朗诵比赛。
今天是5月28号,再过三天五月就要结束了,这也意味着初夏的结束和盛夏的开始。在这个时候,高一年级即将迎来期末,告别他们高中生涯1/3的旅途;高二年级即将迎来会考,并踏上他们高中生涯最后1/3的征程;而高三年级,再过几天他们将奔赴沙场,进行一次没有硝烟却激烈非常的战斗。
在这个重要的时刻,我们高二年级这次举办的以“青春”为主题的诗歌朗诵比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为我们青春的战斗吹响激情的号角,为我们青春的事业加油、呐喊、助威!希望我们今天的比赛可以给在场的的每一个人以激励和希望,让我们用一颗青春火热的心来迎接这炎炎的盛夏!
(接下来请允许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前来参加我们活动的各位领导评委选手和嘉宾)
2、介绍领导、评委、选手和嘉宾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到场的领导--
这是我们(和蔼可亲的董事长;老当益壮的李校长;精明强干的崔校长;学识满腹的教研室赵主任;热情阳光的史主任;谦虚低调的肖主任;)细心稳重的郝主任;雷厉风行的宫主任;幽默随和的学生处赵主任。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的到来。
接下来让我们以同样热烈的掌声欢迎担任本次比赛评委的各位老师。
在这里我想向各位评委老师表达我的谢意--多亏高一和高三的语文老师对我们高二年级诗歌朗诵比赛的帮助和支持,正是因为你们承担起了本次比赛评委的重任,我们的比赛才能够顺利进行。在这里,我代表高二年级真诚的向你们道一声:谢谢,谢谢你们!(鞠躬)
下面,让我们欢迎经过激烈的角逐胜利入围决赛的参赛选手。
让我们同样欢迎来参加我们活动的各位嘉宾。
3、宣读评分标准
思想感情--健康向上、充实生动
普通话--发音标准,吐字清晰;语速恰当,节奏优美
声音和感情--声音洪亮、感情充沛
表情动作衣着--自然得体大方
台风--致意答谢到位,整体印象良好
另外,脱稿适当加分,超时适当扣分
请各位评委尽量参照评分标准公平公正的打分,尤其重要的是,一个评委在给所有选手打分时一定要采用同一个标准。
(请所有来参加我们活动的成员尊重我们的选手,保持一个正式的会场应哟鱼的纪律,请把手机调为静音,没有特殊情况中途请不要离开)
(在比赛正式开始之前,有请郝主任讲几句话)
4、领导讲话--致谢
5、比赛(朗诵,打分,收分、算分、报分)
下面就请各位选手一一登场,展现他们的青春风采!
(下面有请评委代表孙超英老师对选手的表现进行点评)
6、评委代表发言--致谢
7、结束语
有人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未及细品,便已翻页。是啊,时光太匆匆,岁月不待人,趁着青春年少,趁着年华未老,让我们用奋力前行的姿态为人生留住更多的美好!(由于时间关系,这两行文字没有来得及说,也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我们今天的比赛结束了。谢谢各位参赛选手的精彩朗诵,谢谢各位嘉宾前来捧场。再会。
再回首,流年已如一场梦。弹指间,不觉已14个春秋。花儿开了又谢,不灭的是时光的车轮碾过后,留下的记忆碎痕。
流年似花花不语。流年如花般绚烂,每一朵名为“回忆”的花儿都在逝去的日子里绽放过,每一个逝去的日子里或多或少都有如花的笑靥,洋溢着弥足珍贵的欢喜。指尖轻抚过岁月的痕迹,那些欢声笑语仿佛还回荡在生命的每一个角落,细如微尘的幸福在空气中悄然绽放。“你听说过这个笑话吗?”眉飞色舞的好友讲述着一件件令人捧腹的趣闻,随即便引来了众人不顾形象的捶胸顿足。误会冰释后雨过天晴,众人会心一笑,连阳光仿佛都格外灿烂……再回首,流年充盈着笑语。
流年似诗诗千行。流年如诗般厚重,日子是最美的诗行,喜怒哀乐、嬉笑怒骂皆是最真实的我们,在诗一样的流年里我们学会了成长。军训时挥洒汗水,在烈日下仍纹丝不动,毫不畏惧的诗行名为“坚持”;在演习时一心力争上游的诗行名为“团结”;在闲暇休息时追逐嬉戏汇成的笑语也是诗,是洒满欢乐的金色诗行。小小的诗间蕴含了大大的哲理,有人说:“生活本身就是一首诗。”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是诗人,用滴滴汗水写下成长的诗行。再回首,一如成诗的不易,军训时骄阳下的我们咬牙坚持,豆大的汗珠渗透了每一寸肌肤,猛烈的阳光肆无忌惮地拂过我们的脸庞。但百炼终成诗,我们终于用毅力圆满地写下诗中的字字句句。也一如成诗的快意,坚持下来的我们心中的那份满满的喜悦,也必将成为最畅快的诗行……再回首,流年充溢着诗行。
流年似歌歌嘹亮。流年如歌般激情洋溢。回首往事,我们拼搏着、奋斗着,金色的汗水铺洒在三尺书桌前。有时,可能努力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但我们依旧可以毫无畏惧,毕竟,我们努力过,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再回首,流年充满着乐章。
流年虽不语,但我相信,如花如诗如歌的过往一定是独一无二的美好记忆,承载着笑语奔向明天的远方。■
临杰寄语:
流年是什么?握不住的远去的岁月是流年,截不断的无声的逝水是流年,唱不尽的青春的日子是流年,诉不完的成长的心情是流年……
本文的作者是敏感而细腻的,用文字一点一滴地记录了成长中的感受、感想和感悟,分别把流年比作三种事物――“流年似花花不语”“流年似诗诗千行”“流年似歌歌嘹亮”,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流年中的快乐与忧愁、兴奋与喜悦,给青春唱了一曲哀而不伤的赞歌。当然,你也可以用文字,来记录你旅途中的风景,也许当多年以后看到时,会有无限的感慨和惬意呢!
《青春2007》是何多苓2007年所画的最重要的、也是尺寸最大的一幅作品,它由三连画构成。在我的印象中,何多苓画三连画好像这还是第一次。画面背景是无际无涯的大草原。以及镜子似的小海子。以及平地而起的云之草书,之泼墨,以及海一样的天空(21年前我写过一行诗:整个天空都是海水)。希腊诗人卡瓦菲斯一首短诗《早晨的大海》里的诗句在我脑际倏地浮现:
让我在此停步。让我也看一看大自然。
……让我也假装亲眼看到这一切
(在我刚刚停步的那一瞬间我确实看到了)
然而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大自然。画面正中,两女两男,四个年轻的屁股,就那么撅着。将眼前这幅《青春2007》与他80年代初创作的《青春》并置在一起加以观看和深问,有些什么样的变化之痕迹能从中得以确认呢?我承认,现在让我追忆80年代初期我自己初次看到《青春》原作时所受到的感动和震惊,是件很困难的事,因为这份追忆本身已成为骨灰级的文化遗迹。我们属于在刚刚过去的30年时间里足足活了100年的一代人,生命已染上了幽灵般的目光和语气。除非是用那种知识考古学的过来人眼光追忆往事,否则硬要我们掉过头来回看这份珍贵追忆里的我们自己,会不会有些不堪呢?会不会我们已经认不出出现在这份追忆里的白画像呢?以为那不是自我的真身,那是别的一个什么人呆在我的青春里替代我。现在,只需要10秒钟的时间,我就能从《青春2007》与《青春》的两相对比,确认我们这一代人的老去。
从《青春》到《青春2007》的转换
当我们说起青春的消失时,我们是在谈论一个观念,而不是在界定一个档案的或生物学的事实。换句话说,不要试图将画《青春2007》的何多苓与25年前那个画《青春》的何多苓押在同一个韵脚里,也不要拿1982年的青春来与2007年的青春对仗,或对质。两幅画,两种质地的青春,两份彼此错开的诗意,其问的大跨度将我们对存在、对时间、对所谓时代精神的理解和诘问极大地拓展开来――
这里肯定有什么东西被抵押出去了。足青春吗?是老年吗?是内心吗?是技艺吗?是中国、中国性、中国意象吗?如今当代艺术是那么火,但何多苓本人在骨子里是个无可救药的现代丰义者,而且似乎注定是个逆潮流而行的独行者。比如现在,当大家都在画序列画的时候,他开始回头去画单幅作品。当大家画符合潮流和时尚的观念绘画时,他画人物肖像,画风景。当大家热衷于用各种手法画人脸,而且脸的比例越画越大、视野越画越广角、风格越画越卡通越符号的时候,他在《青春2007》这幅重要作品中,索性让画中人转过身去,用屁股取代了脸。在我看来,这幅作品中的“转过身去”很可能是一个重大的、也许决定性的美学时刻,它事关诗意(或反诗意),对抗(或妥协),高蹈(或屈从),深度叙事(或浅叙事)。“转过身去”,何多苓在这里所作的决定,类似于贝多芬晚年在创作那首著名的弦乐四重奏时作出的重大决定:非如此不可吗?非如此不可。
“转过身去”,如果深究潜藏在这个动作后面的仪式性词根的话,最早的论述可以追溯到希腊哲人伊拉斯谟1516年出版的名著《箴言》和稍后出版的《论男孩子的礼仪》一书,伊拉斯谟认为男孩子在做吐痰之类的不雅动作时,必须转过身去,“假如有更尊贵的人物在场”。如果说1516年的伊拉斯谟式“转过身去”意味着礼仪和恭敬的话,那么,2007年何多苓所画的“转过身去”则主要是出于反讽与冒犯的考虑。“转过身去”,四个年轻人脱下裤子,露出年轻的屁股,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转过身去”的美学叙事
它对“转过身去”的处理,暗含了一个极具颠覆性的叙事转换。此前,与“转过身去”这个借喻性质的动作联系在一起的,主要是“父亲远去的背影”之类的陈腐叙事,而且通常这个背影要么最终消逝在晨雾里,要么融入夕光。但为什么我们需要这个关于父亲、关于他的背影的叙事,为什么这个唠叨而又矫情的后革命叙事会一再重复,以至作为母题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各种子题的伪叙体中?是因为革命需要交接班,民族需要龙的传人吗?还是因为我们需要一个父亲作为中介,以使我们自己成为这个世界的热烈孤儿呢?
关键词: 隐喻 唐诗 花 隐喻特点
一、引言
人类对隐喻的研究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修辞学中隐喻一直被理解为辞格——比喻的一种,是“比明喻更进一步的比喻”[1]。最早对隐喻进行比较系统研究的是亚里士多德,他对隐喻本质的认识是“隐喻是对借来之词的使用,或者从种借来用于属,或者从属借来用于种,或者从属借来用于属,或者通过使用类比”。[2]亚氏从修辞层面认识了隐喻。所以,长期以来传统的隐喻研究都把隐喻作为语言中的修辞手段来研究。
随着人类认知的不断发展,隐喻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著名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完成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3]一书标志着隐喻进入认知领域,它明确指出,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不可或缺的认知工具,存在于人的思想行为中。此时的隐喻不单单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更是被看作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是由两个域构成的,一个是相对清晰的始源域和一个结构相对模糊的目标域。隐喻就是将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让我们通过始源域的结构来构建和理解目标域。隐喻一般是从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常见的概念域来认知生疏的、无形的、抽象的、罕见的概念域,从而建立起不同概念系统之间的联系[4]。隐喻的这种认知机制同样适合于诗歌现象。
隐喻是诗的语言,诗歌是语言的精华[5],诗歌与隐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华莱士·斯蒂文斯说:“没有隐喻,就没有诗”,澳尔特加·卡塞特说:“诗歌就是隐喻”,华兹华斯在《序》中说:“诗歌所能表达的根本对象是某种情感体验,主要是通过隐喻的功能。”由此可见,隐喻是诗歌的基本构成方式,创作诗歌离不开隐喻。
中国是历史上的诗歌王国,中国诗歌蕴含的优美和深远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思想的根基。我国古诗词所取得的辉煌与灿烂与隐喻的使用不无关系。从《诗经》到《楚辞》再到唐诗宋词,几乎每个时代的诗歌中都大量存在着隐喻现象,而“花”的隐喻占了较大比例,在古诗词中俯拾皆是,且隐喻丰富。本文仅对唐诗中“花”的隐喻现象进行简单分析,以期对“花”在唐诗中的隐喻规律及特点进行简单归纳,文中涉及的语料均来自1983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
二、唐诗中“花”的隐喻认知解读
花作为一种植物,可以说是人们最多接触的植物之一,人们对其外表和特征比较熟悉,这成为关于“花”的隐喻的经验基础。
“花”这一意象常被诗人借用所以它大量存在于古诗词中,尤其是在唐诗中更是占有重要一席。本文通过对《唐诗鉴赏辞典》的查询,共收集到涉及“花”的隐喻的诗歌有270多首,对其目标域的分析归纳后发现,“花”的隐喻大致分为以下几类:隐喻时光流逝和人生短促;隐喻命运凄凉、内心孤独、失望的情感;隐喻离情别意、相思之情及归思;隐喻国家破败、荒凉等等。
(一)“花”隐喻时光流逝、人生短促或易逝的事物
1.感伤落花、抒发人生短促、红颜易老的无奈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一诗中多次提到“花”这一意象都有此含义。如其中最出名的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花相似”、“人不同”的形象比喻,突出了花卉盛衰有时而人生青春不再的对比,而且强调了时光流逝的无情事实和听天由命的无奈情绪,真实动情,耐人寻味。翁宏《春残》中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既是春残,自然落花无数,而无数落花又很容易引起人们韶华易逝、青春难再之感。现在,这位女子,正当芳龄,却独立庭院,青春在消逝,欢娱难为继,她的命运和这春残的落花,不是一模一样吗?作者将落花与思妇互相映衬,倍觉凄然。
2.用“花”隐喻短暂易逝、难以持久或非常珍贵的事物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人生、时光、还有很多短暂易逝但又弥足珍贵的东西,所以“花”的隐喻范围为适应创作的需求也有所扩展。例如在白居易《花非花》一诗中“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这里取喻于花、雾表明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金缕衣》一诗中“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用“花”来比少年好时光,用折花来比莫负大好青春,既形象又优美,因此远远大于“及时行乐”这一庸俗思想本身,创造出一个意象世界。这就是艺术的表现,形象思维。错过青春便会导致无穷悔恨,这层意思,此诗本来可以用但却没有用“老大徒伤悲”一类成语来表达,而紧紧朝着折花的比喻向前走,继而造出“无花空折枝”这样闻所未闻的奇语。没有沾一个悔字恨字,而“空折枝”三字又是多耐人寻味,多有艺术说服力!
(二)“花”隐喻命运凄凉、内心孤独、失望
司马札《宫怨》中“年年花落无人见,空逐春泉出御沟”这两句写落花,以花零落、随水流逝的景象,象征宫女青春空逝的痛苦与悲哀,借落花无情写出宫女对命运的感叹。宫花非不美,但年年自开自落,无人观赏,无声无息地凋零,飘入御沟随流水逝去。在宫女看来,自己将孤独终老,无人问津这一凄凉的命运与这落花又何其相似!有些诗句借写“花”、“山”等自然景物的有情来反衬人的无情表达作者的失望、孤独之情。如,杜甫《后游》一诗中“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其含义是自从上次游览之后,美好的江山好象也在那儿“忆”着我,“等待”着我的再游;花也绽笑脸,柳也扭柔腰,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欢迎我再度登临。这两句明确地写出了此地山水草木都已对诗人有情,含蓄地透露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无私的,而人世间却是无情的、偏私的,这透露了作者对人世间的失望之情。杜甫还有一首诗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即《发潭州》。其中的“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两句赋予落花、飞燕以人的感情来“送客”、“留人”,这就有力地渲染了一种十分悲凉冷落的气氛,这种气氛生动地表现了世情的淡薄,人不如岸花樯燕;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辗转流徙、飘荡无依的深沉感慨。
(三)“花”隐喻离情别意、相思之情及归思
离愁别绪是唐诗的一个重要主题,那么用“花”来隐喻离愁别绪也属正常。“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这是李白《灞陵行送别》中的诗句,与友人离别的愁绪就像古树无花的凄凉心境,写出了与友人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谊。
写女子相思的痴情,是古典诗歌中最常见的主题,不同诗人写来就各有一种面貌。薛维翰《闺怨》:“美人怨何深,含情倚金阁。不笑不复语,珠泪纷纷落。”从落泪见怨情之苦。李白笔下的女子:“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长相思》)。也写掉泪,却以“代言”形式说希望丈夫回来看一看,以验证自己相思的情深。而孟郊的《怨诗》中“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构思更为奇特。诗中女主人公天真地说:试把我们两个人的眼泪,各自滴在芙蓉池中,看一看今夏美丽的莲花为谁的泪水浸死。显然,在她心目中看来,谁的泪更多,谁的泪更苦涩,莲花就将“为谁”而“死”。那么,谁的相思之情更深,自然也就测定出来了。池中有泪,花亦为之死,其情之深真可“泣鬼神”了。这一构思使相思之情形象化。
曹松的《南海旅次》中“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形象地揭示出羁旅逢春的典型心境,把他对归思的抒写推向。句中以含苞待放的百花比喻处于抑制状态的归心,进而表现每到春天他的心都受到刺激,引起归思泛滥,那就象被春风催开的百花,竞相怒放,不由自主。
(四)用“花”隐喻国家破败、世事衰败的愁绪
唐诗中用“花”来隐喻“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愁绪的诗句非常之多,最为典型的就是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由于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以致原本无感情的“花”也流下了泪水。这里将“花”拟人化,也是一种隐喻。作者将自己的愁绪转嫁给原本无情感的“花”更加流露出作者对安史之乱带来的山河破碎、满目凄凉的无限感慨。“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出自刘禹锡的《乌衣巷》。此句中将“草花”前面加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用“野花”的荒僻气象来隐喻世事的衰败,曾经的繁荣如今全都败落荒芜了。
(五)用“花”隐喻喜悦、欢快之情
前面我们分析了在唐诗中常用“花”来隐喻一种凄凉、伤心的情绪那么与之相对的诗人们也常用春暖花开来隐喻欢快愉悦的心情。杜甫《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作者通过描绘了一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画面。在这首诗中诗人表露了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此外,窦叔向的《夏夜宿表兄话旧》中的“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用“夜合花”开来隐喻作者和表兄久别重逢后的喜悦之情。
(六)用“花”隐喻好看的女子
现在我们常用“如花似玉”来形容女子的姿容出众,而在唐诗中就已出现用“花”来隐喻好看的女子的例子。“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是李白《越中览古》中的诗句,“宫女如花”即隐喻像花一样美丽漂亮的女子,除此之外其《长相思》中“美人如花隔云端”直接写出隐喻“美人如花”。
(七)用“花”隐喻音乐
上面所述的“花”的六大隐喻都是在唐诗中比较常见,此外还有一种出现频率比较少的情况,即将“花”隐喻为音乐。郎士元的《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疑有碧桃千树花”以花为意象隐喻音乐。它意味着那奇妙的、非人世间的音乐,宜乎如此奇妙的、非人世间的灵境。它同时又象征着那笙声的明媚、热烈、欢快。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芙蓉泣露香兰笑”是从乐声(如泣如笑)着想进行隐喻的,李白《梅花落》中“江城五月落梅花”是以曲名为源域进行隐喻的。
三、唐诗中“花”隐喻的特点
(一)唐诗中“花”所隐喻的目标域多是比较抽象的事物
在《唐诗鉴赏辞典》收集到的270多首含“花”的隐喻诗歌中,大多数都是隐喻抽象的事物,只有8首是隐喻具体的人或事物,这与隐喻本身有着密切的联系。隐喻一般是用具体的、有形的始源域来映射无形的、抽象的目标域。
(二)唐诗中“花”所隐喻的目标域具有多样性[6]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事物之间的联系不断地被人们发现,而且人们也通过自己的丰富想象力不断建立各种事物的联系,同一个始源域可以映射不同的目标域。“花”这一事物既可隐喻比较抽象的情感如离情别意、归思,还可以用来隐喻客观事物如音乐、美人。由此可见其目标域是丰富的。
(三)唐诗中“花”所隐喻的抽象情感多与愁、思相关
根据上文的分类我们可以看出唐诗中“花”所隐喻的抽象情感多与愁、思相关。在五类隐喻人的抽象情感的诗句里只有一类是映射喜悦欢快之情而其他四类虽然具体对象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的愁与思。之所以具有这一特点多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诗人们意气昂扬,希冀建功立业,体现出积极进取精神,但他们的仕途往往充满挫折,如韩愈、李白、杜甫等事业诸多不顺;后发生安史之乱社会动荡、战事频繁,因此诗人们的诗歌中体现出失望、忧愁的情绪也很正常,而且落花经常会使人引发出伤感的情绪那么借“花”来隐喻愁、思就不难理解了。
四、结语
隐喻不仅是语言中的一种修辞现象,更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在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具有重要的认知功能。隐喻对我们认识世界有潜在的、深刻的影响,从而在人类的范畴化、概念结构、思维推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7]诗歌与隐喻有着密切的联系,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唐诗中“花”的隐喻数量较多,且映射的目标域具有多样性。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莱考夫,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伦敦: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80.
[4]林丽君.唐诗中“草”的隐喻认知解读[J].山东社会科学,2010,(6).
[5]刘海波,段成.李白诗词中的概念隐喻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2010,(1).
——题记
行走在昨日,昨日在我脚下凝成行吟的诗。
行走在今日,今日在我眼前化作玫红的日。
行走在明日,明日在我梦里延伸万里无疆。
青春是一次行走,每一个足迹都留下青春寄语,留下青春真谛,偶尔隐藏着未知的疼痛。微风拂过,是来自远方的呼唤,是来自青春的呐喊,或是来自生活最底层的宣泄。当风一旦拂走了爱的流沙,经历淘洗、晾晒与风化后,所以倒映的影子却是面目全非,就像青春在慢慢消逝,而我们只是在拾取只是那零碎的记忆。的确,青春没有自以为是的坚强,逝去的青春早已演变成的残垣,而我们也不会徘徊在原地,因为未来依旧是充满希冀,让我们满怀信心地书写一首属于我们年轻的赞歌。
飘散了的思绪是淡了的暮霭。每至黄昏,我漫步于校园,空气中弥漫孤寂,思念的光圈形成了一个焦距,让我在独处中缅怀逝去的青春。在充满青春气息的大学校园里,看着漫步校园的情侣,看着来去匆匆的同学,看着在操场上打球的他们。我终于感受到年轻的气息,感受到年轻的美好。突如其来的雨敲打着窗台,发出滴答、滴答声,冰凉的雨点打在脸上,忽然想着多少年之后我还会在怀念雨的轻快,而不是惆怅。连绵的雨似乎向我们诉说着青春跳跃的故事,慢慢地,也融入了我们的思念。当我望着那片荷塘,发现大风大雨后,它们恢复了从前的姿态,即使有些伤痕累累,但却在缓缓地呼吸。因为它们从未放弃过生命赋予的使命,因为青春的行走是无所畏惧、从容不迫的。
不久的未来是亮了晨曦。在迷茫的人生路上,我在沙土中读出尘埃的微笑,在露珠中读出大海的味道,在绿叶上读出微风的跳跃,在雪花上读出阳光的舞蹈,在青春的轨迹上读出年轻的快乐。所有的不愉快在这一刻坍塌,那些坚强的理由再一次让我们站起来,相信青春的旋律会带领我们走的更远,飞得更高。
其实,青春就像一列疾驰而过的火车,快乐与忧伤就是那两条铁轨,在我们身后紧紧跟随。让我们时刻感受到青春的力量。无论是快乐还是忧伤,青春都以不败的姿态屹立于生命的巅峰。
我笃信没有什么困难可以击退一颗年轻的心,在暴风雨来临之际,我们付诸青春的力量去抵挡,展示我们的顽强与强韧。一个人,内心的大风刮过之后,能否还原呢?我想会的。因为蓬勃向上的青春气息早已灌入我们心灵,教我们逆流向上,勇于追寻自己的梦想。青春的确没有自以为是的坚强,但我们不该将它视为从此消沉的理由,纵然没有姣好的面容,但花香依然淡淡的释放。
我有一个愿望:在我年轻的时候,我是属于诗的;当我年老的时候,诗是属于我的。
在文学样式中,诗是最不可译的,你可以译出它的意思,却很难译出它的神韵。
表达同一个意思,一般人说三句,小说家说两句,而诗人只说一句。
自古以来,太优秀的诗;往往出自太忧郁的心。先逢绝境,后出绝唱。
对于诗人来说,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对于一般人来说,诗歌是文学外的文学。
灵感是风,在它所过之处,总会飘落些许美丽的诗的花瓣。
幸运的诗人,多有不幸的经历。
我从一首首美丽的诗篇中,常常读到的是一个个受着煎熬的灵魂。
如果我的生活是一首诗,我宁肯不写诗。正因为愈是得不到的东西便愈想得到,我才写起诗来。
写诗和为人一样,贵在自然。
故弄玄虚的诗和装腔作势的人一样,令我感到厌恶。
语言,是思想的交流;诗歌,是灵魂的对话。
诗是属于青年的。如果身为青年而不喜欢诗,这真乃人生一大遗憾。
对我来说,读好诗如品香茗,不但解渴,而且惬意。
这个年头,好诗之所以很少的原因之一,或许不是因为诗人太少,而是因为诗人太多。
时 间
人似乎不能太忙碌,太忙碌了,便会觉得时光短暂得可怕。人似乎也不能太悠闲,太悠闲了,便会觉得光阴漫长得无聊。
对于生命来说,时间是最无情的;对于历史来说,时间是最有情的。
对于个人的悲哀来说,时间恰似高明的医生;对于民族的创伤而言,时间倒像个庸医。
青春,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
爱情,是青春中最美好的时光;
初恋,是爱情中最美好的时光。
不论做什么事情,在时间的选择上都有一个最佳点。
把本应昨天做的事情放到今天来做,叫做失时;把应该明天做的事情放到今天来做,叫做失察。
失时的结果往往是坐失良机,失察的结果常常是欲速则不达。
有句名言:时间就是金钱。
然而,长寿者未必富有,短命者未必贫穷。这是有关时间的一个悖论。
即便你一无所有,只要拥有时间就够了,时间能够创造一切。
因此,只要拥有时间,无论身陷怎样的逆境,你都没有理由太过悲观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题解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前一年冬,唐军在洛阳附近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等地。广德元年正月,叛军首领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杀,延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至此平息。在战乱中漂泊受难、饱经沧桑,正流离于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惊喜欲狂,心中激荡,难以自抑,狂喜之余,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
句解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南一带忽然传来官军收复蓟北的喜讯,初闻此讯,我止不住热泪滚滚,洒满了衣裳。首联恰切而逼真地反映出诗人当时的心理,感人至深。多少年动荡流离的生活,多少个忧愁凄苦的长夜,多少军民的浴血奋战,就要结束了;多少年的日思夜盼,终于实现了,怎能不教人喜极而泣?“忽传”,表现捷报来得突然,如春雷乍响,惊喜的洪流,冲开郁积已久的感情闸门。“剑外”,即剑门关(剑阁)以南地区的蜀中(今四川境内),唐朝置剑南道,治所在成都。“蓟北”,唐时的幽、蓟二州一带(今河北北部),是安史叛军的老巢。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回过头看着妻子儿女,她们脸上的愁云已经一扫而光;胡乱地收卷起一堆诗书,我欣喜得简直要发狂!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又一高峰。“却看”,即回头看。当自己悲喜交集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漫卷”,是一种无目的、下意识的动作。动乱结束,第一个长期深藏在心里的愿望自然冒出来:从此可以回乡,过上安定的日子。所以欣喜若狂地把散乱的诗书卷起来,诗人未必真的要立刻收拾行李,只是情不自禁,渴盼早归的自然流露。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满头白发的我,要放声高歌,还要纵情饮酒;有明媚的春光作伴,正好可以启程回归故乡。颈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并转入极欲回乡的心情。放歌、纵酒是狂喜的具体表现。青春、还乡是诗人的设想。“白首”,一作白日。如果作“白日”,就与下句中的“青春”显得重复,故作“白首”较好。“青春”,指春季。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立即乘船从巴峡启程,顺水穿过巫峡,直接由水路北上襄阳,旋即又由陆路直奔故乡洛阳。尾联就还乡作进一步抒写,展望中的旅程是多么美好,又是多么平易坦荡。实际上,从剑外到洛阳,路途很远,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处相距也不近,但在归心似箭的诗人笔下,简直就像朝发夕至那么容易、那么快速。这一联包含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也就有了一泻千里的气势。
“巴峡”,指四川东北部嘉陵江上游峡谷,非巴东三峡。“巫峡”,在今四川巫山县东,长江三峡之一。“襄阳”,今湖北襄樊市,杜甫祖籍在此。从襄阳到洛阳,要改走陆路,所以用“向”字。“洛阳”,今属河南。杜甫籍贯河南巩县,三岁时移居洛阳,故常以洛阳为故乡。句后作者原注:“余田园在东京。”东京即洛阳。
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