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感悟人生的经典语句

感悟人生的经典语句

时间:2023-05-30 10:28: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感悟人生的经典语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感悟人生的经典语句

第1篇

近年来,诵读《千字文》、《三字经》和古诗词等经典作品已成为许多中小学开展素质教育和深化课程改革的一道亮丽风景,备受各方好评。那么,中职学校又该如何开展“读经典,唱红歌”活动,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和综合素质呢?作为技工学校的一名教师,我在教育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等古典作品,尝试用经典培养他们良好的文化修养和礼仪习惯,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班级组建不久,我注意到我班的特点是女生多,男生少,而且举止斯文的不少,于是我抓住了他们的这些特点开展读《弟子规》和《三字经》活动。目的是通过经典中的规范道理,教导学生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做一个爱学习的人,从而使班风逐步走上正轨。我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让班长每天早读开始时写两句《弟子规》或《三字经》在黑板上,学生则抄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再由班长把同学们不认识的字注音,然后我领着学生们反复朗读,同时按照“去粗取精,取伪存真,古为今用”的原则,讲解句子的大意。学生们都很喜欢这样的诵读形式,认为这会使班级很有文化味。

古今结合,古为今用。开学初,组织学习《技校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公民道德规范》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把规范与诵读《弟子规》等古典作品联系起来,用古典名句诠释文明规范的内涵,增强了规范的趣味性和说服力。如讲“团结协作”这一准则,我先带领学生诵读“泛爱众,而亲仁”等语句,再讲述相关的历史典故,让学生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理解行为规范中“团结协作”、“友爱乐群”准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指导诵读“出则告,反必面”、“长者先,幼者后”、“称尊长,勿呼名”等古典名句时,我有意识地穿插中外名人尊敬师长的故事,让学生从日常生活细节上感受尊老爱幼,礼貌待人的道理。这样古今结合诵读经典作品,学生容易读懂经义,明白做人的真谛。

读思结合,注意心得。指导学生诵读经典作品,我要求学生背诵具体名句时要反复思考名句的含义,及时记录下点滴体会与感悟,把阅读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学会与圣贤对话,获得更真切的心灵感悟。我让学生把每天学习经典语句的心得写在周记上,无论工作多忙,我都坚持批改学生的周记。还把其中写得较为深刻的学生心得作为范文在班上宣读或贴到墙报上,开辟墙报经典专栏,营造浓厚的诵读经典的氛围,启发学生思考,领悟名言所蕴含的哲理,进而帮助学生消化,吸收传统文化精髓,滋养人生。同时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进行心得交流,然后教师点评。2009年3月,我班举行了“弘扬传统文化,争做世纪新人”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演讲从多角度出发,充分体现了孝敬父母、关爱同学、尊敬师长、诚实守信、勤奋学习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对身边事、身边人的观察和感悟,表达对做人处事的认识和思考。演讲活动使学生们受到了很大的教育,思想道德境界得到了升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学生反复诵读古典名句,既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又获得了心灵智慧的启迪,可以说读思结合让他们享受了诵读中华经典的成长乐趣。

学教结合,知行求一。在晨课和班会课上,我常常示范背诵一段名句,以声传情指导学生诵读。课堂上、生活中都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按古典名言去做,力求知行如一。我让学生每周做几件孝敬父母、关爱同学、尊敬师长的事,让他们把经典的思想化为行动。经过几周的坚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行为习惯逐渐好转,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尊老爱幼蔚然成风。我班还成立了“爱心志愿者”小组,小组多次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学生们用自己的零花钱为老人们购买慰问品,帮助老人们梳头洗脸、洗衣缝补、打扫卫生,讲故事、演节目,展现人间真情。一年多来,我班学生中累计好人好事达百余人次,拾金不昧,关爱他人,爱护校园整洁,已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诵读经典,关键是带领学生学习圣贤所倡导的崇高的伦理道德、礼仪风格,给予人文关怀。“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教导我们成信为本;“奸巧语,秽污词;市井言,切戒之”,告诫我们文明做人。在与学生谈心时,我注意运用经典名言,指导学生言行,让他们知道古人尚且告诫我们这么做,身为现代人更应该比古人做得更好。德育考评时,让学生对照《弟子规》、《三字经》等进行自评。通过诵读经典作品,传统经典已成为师生行为的指南,班风也因此变得纯朴起来。

第2篇

近几年,跟随高三,备战高考,语文学科的被弱化,以及弱化的无力反驳,让人心生无奈也倍感困惑,尤其是占据高考三分之一比重的阅读教学,更是不知路径在哪?常常学生课堂效果颇佳,课余做题则毫无思路,其实学生不是没有感觉,没有判断,没有想象,他们缺乏的是自主思考的概念。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一直不停的思考,不断地追问:究竟什么是阅读教学的目标?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就此说过一句广大语文教师耳熟能详且十分经典的话――“教是为了不教”。既然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如此简单而明了,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大可不必绞尽脑汁、花样迭出去煽情,也不必白白浪费过多时间一味地让学生去感悟、体验课文的思想感情和人文精神,而应从“天堂”回归“田野”,返璞归真,还其阅读教学的本来面目。

1 教给学生“默读”、“略读”、“浏览”的技能

追古溯今,“读”可以说是教师比较基本的行为方式。在古代无论是文人墨客因诗性大发而“朗咏长川”,还是私学书堂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都说明“读”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行为方式,即使是在教学改革深入开展的今天,“朗读”仍然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用“眼动”的方式进行默读。在学生刚开始学习默读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由词到句,由句到行,由行到段地逐步提高默读速度;同时,让学生边读边画(如画出重点词,中心句等),体会如何在默读时捕捉重要信息。稍加熟练时,可要求学生经常性地对阅读材料提出疑问,进行反思和批判。久之,学生便会养成正确的默读习惯,默读能力,阅读水平自可逐渐提高。浏览,是教学的重点。要教会学生有目的地、带着任务进行浏览,要逐渐提高浏览的速度,学会一目十行地读,要培养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以训练精读为主,训练略读、浏览为辅;要有意识地通过整合资源、扩大阅读量,把精读、略读、浏览结合起来进行训练。而在课外阅读中,略读、浏览就会发挥较大作用。

2 教给学生理解字词句的技能

高中阶段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中年段所习得的一些理解词语的方法,加强学习的迁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词句的感彩和表达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朗读感悟,对词句进行积累、内化,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四入手:(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2)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3)从分析其表达方式入手。(4)联系全文主旨,有何深义,尤其是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做到此四点完全解决)

三分清:一分清是直白语句,还是形象含蓄语句,(形象语句抽象表达)二分清是单句还是复句,(单句重点分析修饰语及枝叶部分复句,明确其强调的重点是哪部分,)三分清是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如果是那么就应该在此处着重揣摩。

三想到:一些句子的含义有时比较深奥, “一想到”是其可能采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或者某种表现手法(如果是比喻,则应该找到本句中的本体,是说明生动形象的本体的什么特点呢,还是化抽象为具体来说明什么道理;如果是象征,则应先找出其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其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对象的什么特点)。“二想到”在结构上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三想到”是一些重要语句,有时受文章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的制约,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这时仅靠上下文难以理解还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

典例:《剪得秋光入梦来》

以前读古典诗歌,记得有一个术语叫“萧索美”,具体含义不甚明了。秋天草木凋零,西风渐紧,北雁南飞,让人联想时光流逝,心灵无端生出些许感伤。这感伤犹如凋零的花,枯落的黄叶,远去的雁给人带来诗情和美感,大概这就是萧索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或许,我们需要一付聆听天籁的耳朵。

古典诗歌的“萧索美”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一个自然段说得都是“萧索美”但因为是散文文体,因此,写得零散,为语言优美而进行修饰,答题时就要梳理、调整并删改)

在秋天看到草木凋零,西风渐紧,北雁南飞等萧索景象,会使人联想起时光流逝,惦灵生出伤感,这种感伤给人带来诗情和美感。

3 发挥经典文章的示范作用

“文以载道”, 在中国悠久的文化中,经典美文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映射着中国文化的文学之美,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胸怀、风骨、智慧、情趣。

我们的民族正空前的处在道德缺失的时代,精神空虚、人格分裂成了国人的通病,学校教育的许多说教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加上“唯科学主义”的泛滥、不少课堂在功利化追求的影响下重理轻文,学生懂科学没文化,有知识没思想,面临着严重的人文情怀缺失的现象。

第3篇

【关键词】经典美文;美文阅读;人文教育;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悠久的文化中,经典美文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映射着我国传统文化的文学之美、绘画之美、音乐之美,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情趣、胸怀、风骨。这些千古美文是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精神资源。如何通过这些传承经典文化的名篇,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此谈点个人的体会。

一、以经典美文导读,提高人文素养

这里所说的导读,是指老师精选经典美文,引领学生经历喜悦品读美文的愉快旅程,获取不一样的悦读体验和感受,它区别于“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苦读、累读、厌读、惧读。语文教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语文教材,入选语文教材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佳作。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就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以文传道”这项工作,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们跳出课堂从生活中学语文,我们自己也可以不着痕迹地让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以思想的形式更为广泛地渗透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绽放光彩。

为追求活力高效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实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目标“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落实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我读书,我快乐”,打造书香童年。近年来我校积极探索和实施经典美文悦读策略,发现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能力大幅度提升,效果喜人,效应悦人,较好地完成了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2012年,我校正式将《古文经典导读》确立为学校校本必修课,在学校一年级的新生中招收了经典美文导读实验班!实验班每周增设六课时的导读课,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及接受能力,在学校一至六年级的学习期间,分别安排了《三字经》《增广贤文》《唐诗》《宋词》《论语》《大学》《弟子规》等内容中精选篇目的学习!“腹有诗书气自华”,在经典风雅的浸润熏陶下,孩子们举手投足之间,透着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和大家闺秀的修养,书香墨味熏陶的书卷气息体现在一颦一蹙之中,养成了“诚实”“守信”“知礼”“文雅”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走进我们的校园,看到的是一片整洁清新的环境,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受到了孩子们充满爱心的呵护;孩子们见到师长,来宾,会自觉鞠躬致意!

此外,我常常借助拓展延伸课文的思想内涵来让学生学会思考、感悟人生,并将我读到的一些文章乃至是报纸上的新闻或实际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带到课堂上与同学们一起分享,使他们从中学习生活与做人的道理。

二、以经典美文阅读,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为语,不可偏指,故合而言之。在听、说、读、写四项语文能力中,说、居于基础地位,对其他三方面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特别是当代社会,对人们的说话交际沟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实生活中学生的语言往往不规范、不精练,说话含糊不清,结结巴巴,不能很好地表达情意,甚至出现污言秽语。经典美文诵读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对一些千锤百炼、脍炙人口的名篇经典的诵读,头脑中积累了一定量典范的语言信息,这些信息在脑中形成定势以后,就有了衡量其他语言信息的规范尺度,同时也具有了衡量其他语言信息的基本能力。久而久之,富有表现力的正确优美语言就会脱口而出,错误的、不美的语言便会得到改造,诵读要求把无声的文字变成声音,朗朗上口,表情达意,学生就会养成说话响亮的习惯,课堂上讨论发言就会大大方方,声音洪亮,诵读对语感的强化,表达能力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三、以经典美文积累,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都是伟大人物心灵活动的结果,是智慧的结晶,更是语言运用得极好的范例。通过阅读和积累,学生可以与古今人物对话,与伟大心灵交流,积累丰富优秀的语言材料。但凡有一点文学成就的人都是从小就都阅读了甚至是诵读了中外古今大量的名著经典。他们从中吸收的营养是极为丰富而全面的:既有语言运用的艺术,又有思想的启蒙、人格的熏陶。通过长时间的阅读,他们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成为名作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会从中汲取营养,最佳的途径就是经常不断地阅读和积累经典名著、诵读优秀诗文。

学生积累大量的经典诗文,从阅读中感受文字的美,可以夯实他们的语文基础。积累阅读一定量的中外现代诗歌,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对中外现代美文,如散文、小说、杂文等的阅读,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积累一定量的中华民族特有的语言,如谚语、歇后语,传统名言,对联等,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民族语言的独特魅力。为此,我认为要引导学生做如下积累。

1.感悟中积累。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可在品析感悟中积累。我们强调在品析鉴赏中积累语言,就是要学生不能浅尝辄止,而应在对好词佳句的鉴赏中,深化认识,融会贯通,把握实质,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己有。

2.朗读中积累。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做到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读有所感,读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

3.运用中积累。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指导学生灵活运用经典美文,是强化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方法。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已有的语言积累,是深化积累的最佳方法。

第4篇

[关键词] 《蜗居》;经典台词;语言运用;修辞

电视剧《蜗居》在2009年岁末播出后,在观众中掀起了令人惊讶的收视热潮,备受追捧并被誉为2009年最好看的电视剧。[1]该剧紧贴社会三大热点问题:房奴、第三者和反腐。触及现代都市人生存条件、事业发展、情感选择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若说所反映社会热门话题是其走红的制胜法宝,那么该剧紧跟时代潮流的台词也是其走红的又一要因。以下本文就从这两方面着手来解析《蜗居》台词成就经典的要因。

发人深省、产生共鸣――《围城》式犀利反讽旁白的运用《蜗居》台词沿袭了作家六六一贯幽默飞扬、鲜活灵动的行文风格,剧中的台词有深度又不乏犀利。作者采用了钱钟书先生《围城》中讲一段故事、机智地评论一段的形式,运用旁白的表达手法,让观众每次看完一段喜怒哀乐之后,能理智地总结一下;或者随着作者的幽默机智而会心一笑,发人深省处又能产生共鸣。例如:

(一)海藻其实很想加一句:我觉得很羞愧。可这句话她说不出口。她为什么羞愧,她自己知道。前几个月,还纯洁清高地站在这儿,大义凛然地将钞票还给人家。可没过几天,又低着头爬过来,抱人家的腿。人啊,既然迟早有一天你都得放下身段,为什么不早点儿做出副哈巴狗的姿态呢?(旁白)

这是郭海藻找宋思明借钱时,前后行为矛盾的对举,语言色彩非常辛辣,引人发笑的同时颇具反讽意味。

(二)海藻突然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50块钱的内衣和500块钱内衣的本质区别是:女人和女色。(旁白)

(三)她明知道会发生什么,她却逃不开。这种奇怪的关系像一块磁铁,让你在正面相对的时候,拼命抗拒;而在背身过后,又期待被拽入磁场。(旁白)

这是郭海藻无法抗拒成熟的宋思明的最形象最贴切的比喻,人物心理活动展露无遗。

就旁白的语言运用表现手法来说,《蜗居》台词展现出的独特反讽意味和丰富想象力以及妙喻珠联、涉笔成趣的特点,某种程度上继承了钱钟书先生才子式彰显智慧及知识的《围城》创作手法,可称得上望其项背。

风趣幽默、机智诙谐――高超修辞手法的运用修辞是一种语言运用的方法,是从表达方式、表达效果的角度去研究语音、词汇、语法运用的,也可称之为修辞格。[2]说话和写作中恰当地使用修辞可以增强言语表达效果。弗洛伊德曾经说过,“如果我们实例中的机智特点不属于它的思想,那么它就一定存在于词语的表达形式之中。”[3]也就是说,一句话所以显得机智而令人发笑,或者是因为这句话表达的思想,或者是因为这句话表达的形式即修辞的技巧,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但无论如何,修辞技巧是形成幽默效果的重要手段。《蜗居》经典台词正是使用了大量精妙的修辞,增强了文本的幽默意味。考究起来,经常使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比喻

大量精妙又别具一格的比喻是《蜗居》经典台词的最大亮点,且多数会引人发笑,这些比喻达到了“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艺术效果,给人以十分深刻鲜明的印象。

1.海萍对刚出生不久的冉冉:“奶粉要进口的,尿布要名牌的。进出都要钱,你整个儿一双向收费,比中国移动还狠啊!” (郭海萍)

这个比喻很跟得上时代潮流,嬉笑怒骂四味俱全。

2.换了你,你也不离,因为你不舍得把自己蚌壳里忍半生疼痛磨出来的珍珠挂在别人脖子上炫耀。(宋太太)

宋思明爱人谈离婚时的说辞,形象生动。

(二)双关

双关是指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4]这一修辞格的使用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并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举例如下:

1.“有钱能使鬼推磨”,这话一点不假,4万还是“我妈”,6万就成了“咱妈”了!幸好这钱拿回来了,否则估计你嘴里就是“他妈的”了!(苏醇)

这是《蜗居》中相当经典的一句台词,是苏醇对海萍得到钱后态度起伏变化的感慨,苦笑之余,极具嘲讽意味。

2.人情债,肉偿啦。(郭海藻)

这是《蜗居》中最当红的一句台词,也是引起争议最大的台词。这里的人情债“肉偿”指的是女色。

(三)仿拟

仿拟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成语句中的某个语素,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以下同上]这种故意仿拟某种既成形式的修辞手法通常能取得滑稽嘲弄的艺术效果。《蜗居》经典台词中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

1.别说生米煮成熟饭,你现在就是生米煮成爆米花,人家要跑照样跑掉。(老李)“爆米花”仿“熟饭”而来。

2.此处不留奶,自有留奶处。(郭海藻)来自熟语“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四)层递

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连用结构相似、内容递升或递降的语句,表达层层递进的事理,这种修辞格叫层递。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句表达效果层层深化,用以加深读者印象或强调某种感情。

1.这男人的占有呢?就像是打仗的阵地,一旦占用了,就是得到了。但用不了多久,就会撤退。而女人的占有,那是细菌的蚕食,蜘蛛网的扩张,棉花糖的膨胀,那是经年累月的,一点一点地直到最后把你完全占了,让你彻头彻尾无法逃避地被吞并掉。(苏淳)

这是苏淳对小贝抱怨自己感情生活的感触。

2.做女人就是得对自己好点,吃好、喝好、玩好,万一一个不小心出了意外,别的女人就用咱省下的钱,住咱积攒的房,睡咱节省用的老公,打咱心疼的娃。你说咱克勤克俭的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一心为家,有什么意思,总有些硕鼠来偷咱积攒下来的粮食,与其别人花,不如我们自己花。(宋太太)

宋太太论及小三儿时,愤恨厌恶之感溢于言表。

(五)换算

写文章有时会用到列数字,但有些数字较抽象、难懂,如果能使之形象化、明确化,就会增强表达效果。这种使数字形象化、明确化的修辞方法,叫做“换算”。换算能增强语言表达效果,它能把难识的或需要特别强调的数量变得使人易于接受,能把抽象枯燥的数字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举例如下:

海藻:佛说,前世5•0•0•次的回眸,才能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 前世1• 0•0•0•次的回眸,才能换来今生的一次有缘相见,你说咱俩现在能躺在床上,能有多少次回眸啊?小贝:咱俩上辈子啥事都没干,就光顾着回头了。(小贝)

面对海藻深情的感慨发问,小贝换算后的回答相当轻松幽默,引人发笑。

(六)曲解

曲解是指对某些词语的意思有意地进行歪曲的解释,以满足一定的需要。运用曲解,或增加轻松愉快的谈话气氛,或达到辛辣嘲讽的艺术效果。正如有1 000个读者,就有1 000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而对事物产生千差万别的看法。《蜗居》台词人物的语言个性凛然,正是借助这种曲解概念的修辞手法,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性和幽默感。举例如下:

1.婚姻是什么?婚姻就是元角分;婚姻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婚姻就是将美丽的爱情扒开,秀秀里面的疤痕和妊娠纹。(郭海萍)

2.文学?文学就是鱼上的香菜。有鱼香菜才好看。没鱼,一盘香菜你吃得下去吗?(郭海萍)

这是郭海萍在饱经感情、婚姻、生活的磨砺之后,对这些概念的再认识。言语尖酸而犀利,渗透着郭海萍对生活的感触。

(七)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也叫对照,对比可以使客观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表达得更集中、更加鲜明突出。例如:

原本光鲜亮丽之后,就是衣衫褴褛。国际化大都市,就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焦点都会聚集在镁光灯照射的地方,观众能看到的,只是华美壮丽的一面。可这光线照不到的地方,即便是有灰尘,甚至死耗子,谁又会注意呢?(宋思明)

这句被称为“血淋淋”的经典台词是饱经世故的宋思明对国际化大都市华美与丑陋的深刻认识。

(八)警策

警策是含意深刻并富有哲理性的句子。现代学者陈望道在其《修辞学发凡》中这样解释:“指语简言奇而含意精切动人的,名为警策辞,也称警句,以能像蜜蜂,形体短小而有刺有蜜,为最美妙。文中有了它,往往气势就此一振。”《蜗居》台词中的警策贴近现实生活,反映的是不同人的生存经历感悟,耐人寻味,感慨颇多。

1.人之所以慷慨,是因为拥有的比付出的多。(宋思明)

2.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把新欢变成旧爱,把冲动变成习惯。(郭海藻)

3.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地雷,一不小心就会踩到,和平年代更是如此。(苏淳)

《蜗居》人物对生活的不同感触,话语间充满智慧和哲理,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可能从中联想到自己,这种耐人寻味之处,就是其经典语录的成功所在。幽默之中又可让人体会到潜藏于后的悲剧色彩。

(九)析字

析字是指一种写说中利用汉字特有的条件,通过离合或增损字形的方法来巧妙地表情达意的修辞格。[5]举例如下:

女人有了自己的家就是嫁。(郭海萍)

“嫁”字被离合成“女”和“家”,表意内外兼顾。

结 语

综上所述,《蜗居》台词呈现的语言犀利之中见讽刺、平易之中见哲理、幽默之中而悲喜交加的独特风格,是其被推崇为经典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娴熟地发掘及运用博大精深的语言艺术是缔造影视剧经典的又一法宝。

[参考文献]

[1] 《蜗居》影视娱乐[EB/OL].新浪网:ent.省略/f/v/woju/index.shtml.

[2]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奥地利]弗洛伊德.机智与无意识的关系[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4]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第5篇

【关键词】阅读 写作能力 培养 提高

我所在的是一个县级的农村高中,很多的学生到了高中,可在朗读课文方面还是结结巴巴,课文难以流畅地读下去,回答问题,也总是言不达意,写起作文来,东拼西凑,没有中心,罗列现象,凑足字数了事。总的来看,诸如此类的现象还是因为读书少而语文基础薄弱,从而形成一种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差的问题。那么,在新课标背景下应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呢?

一、对新课标中加强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理解

从现行的高中语文新课标必修课结构设置的“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两个主要部分来看,选文篇篇精彩,课课经典,每篇文章都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典型案例,阅读教学所占的时间比例达到百分之六七十。可以说,新课标注重了教师引导和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新课标的目的就是要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改变课堂上教师主导、“满堂灌”的现象。新课标重视学生的阅读,使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先从阅读课起,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演绎自己的理解,实际上就是让阅读、理解、鉴赏的过程更生动,更有效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阅读教学和语言表达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阅读和写作属于学生的语文能力,只能通过学生自身的练习和实践才能得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学好语文,必须在读书上下功夫,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重视培养鉴赏能力。教师要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力,通过阅读鉴赏活动,在学习品味评价作品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语文新课标必修课设置的“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两个主要的部分,注重了学生阅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二、重视必修课中经典文章的阅读,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首先,作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调动学生主动的学习热情,指导好学生更好地读好高中语文新课标必修课“阅读鉴赏”部分的课文,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阅读学习的课堂效率。在老师的指导下,设置一些重要的、具体的问题,让学生目标明确,带着问题读书,如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内容和结构等等。先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阅读、思考和讨论交流、回答。再通过教师对这些问题的指导,把握读书需要解决的关键,增强阅读的信心。使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先从阅读课起,然后将阅读范围延伸到课外经典和高品位的读物。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会读书,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如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选编的四首中国诗歌都是广为传颂的经典之作。四首诗都可用什么来概括呢?意象如何?表达什么情呢?通过阅读鉴赏,学生讨论,教师指导,把握了四首诗都可用一个“情”字来概括:《沁园春·长沙》中的革命豪情,《雨巷》中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母亲”大堰河的赤子之情。教师引导学生用“情”这根线串起这些看似各不相关的诗歌“珍珠”,学生有了情感上的收获,思想的启迪。并通过学生的反复诵读,探究,教师的引导,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诗中运用的意象,以丰富心灵,陶冶性情。

其次,注重读书方法的指导,对许多具体的文章的阅读理解,可采用理解、揣摩、熟读、联想的四步读书法。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联想,千万不要越俎代庖,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加深理解的阅读过程。具体问题的理解还可采用“勾”“点”“圈”“划”的方法,让学生抓重点词句揣摩训练。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段落等,运用多种感官体会语言含义,与课文情感产生共鸣,探究语言规律,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读懂哪些语句,文章为什么这样开头、结尾?课文写了什么?怎样写?这样写好在哪里?所有的这些让学生自己体味出来,把握了要点,使问题清晰可见,迎刃而解。而且将这种方法一以贯之,把这种阅读能力的训练坚持到底。

三、抓住心灵的触发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由于缺乏对社会和对生活的感悟,加之平时读书较少,看到作文题时总是头脑里茫然一片,不知从哪里入手,更抓不住心灵的触发点。针对这些情况,学生在训练作文时,所写内容最好是既密切联系范文,又紧紧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的事,如:必修课本的“表达交流”部分的事例范文及其讲解和设置的作文题等等,引导学生抓住范文中可能触发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地方,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写出自己所受的感悟。但这恰恰是学生写作中最大的困难,每次写作时,很多学生总感到肚里无货,写不出东西来,原因是什么呢?主要就是没有用心去观察和感悟生活,没有抓住心灵的触发点。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写心灵触发点的事呢?教师可具体指导学生按以下的方法来训练作文。

第一、找出感动点 感动点就是触发学生心灵感动的地方,它可以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也可以是一件物品,如一封信,一支笔等。总之,不论是什么,自己一定要被它感动过,把他的细节形象地再现出来,并将你的感情融合进去。

第二、提炼素材 根据你对生活或人生的看法与领悟,选择材料。所写的人和事触动了你的心灵,它让你体会到了什么感情,明白了什么道理,你一定把它们写出来,因为这些才是你写文章的目的。

第三、确定立意,组织材料 如果写人,就要想想,写他的哪些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这些事与自己的感情与认识是不是相吻合;如果写事,又如何开头,如何结尾,重点应放在哪个环节,是用顺叙,还是倒叙等等,也可先拟一个作文提纲。

当然,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很多,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贵在能抓住心灵的触发点,有可写、想写的东西。写作能力的培养要落脚在学生会写、爱写,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上。

人的智力中最重要的是理解和表达能力,理解能力主要表现为听和读,表达能力主要表现为说和写。提高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就是对教师语文教学能力和方法的研究和探索,

第6篇

1、人要靠本事和本分起家。

2、生活中没有参照物的人,可怜;选错参照物的人,可悲。

3、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4、不求事事公平,但求出以公心。

5、做好第一次并不难,难的是做好每一次。

6、思念折腾人,也锻炼人,更锻造人的性格的沉稳和感情的深沉。思念别人是一种温馨,被人思念是一种幸福。

7、爱情之酒,两个人喝是甘露,三个人喝是酸醋,随便喝便会中毒。

8、背对太阳,阴影一片;迎着太阳,霞光万丈。

9、勇者,脚下都是路;智者,知道走哪一条路最好。

10、无过是一种假想,思过是一种成熟,改过是一种美德。

11、沟通心灵的桥是理解,连接心灵的路是信任。

12、酸甜苦辣是生命的富有,赤橙黄绿是人生的斑斓。

13、要想工作不走样,先得头脑不走神。

14、偏爱难免,偏见不可。

15、心脏不好心眼好,气色不行气质行。

16、与天下之忧同忧,该忧则忧,莫杞人忧天;共天下之乐同乐,该乐则乐,乐而忘返。

17、谬论不足以解惑,真言却可以解忧。

18、贪心是最大的危房,良心是最好的住所。

19、精神操守方,思想方法圆;目标志向方,行动决策圆;严以律己方,宽以待人圆。

20、维纳斯在乐观主义者眼里是美丽的,在悲观主义者眼里是残疾的,在现实主义者眼里是美丽且残疾的。

21、敬君子方显有德,怕小人不算无能。

22、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

23、欲进步需思退步,若着手先虑放手。

24、如得意不宜重往,凡做事应有余步。

25、持黄金为珍贵,知安乐方值千金。

26、事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忍让最高。

27、切勿贪意外之财,知足者人心常乐。

28、结婚,只是一个开始,而不是终点,有可能是烦恼的开始,也有可能是幸福的开始。

29、在冬天的餐桌上谈论春天的花朵,是奢侈;在春天的花园里幻想秋的落叶,是无情。

30、宽容是送给他人的最好礼物,如果把它留给自己,那就是堕落的开始。

31、钱象水一样,没有一点会渴死,多了会被淹死。

32、亲情浓于血,友情淡如水,爱情甜如蜜。

33、如果把摄像头对准一个人,摄录下他的所有言行,然后再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剪辑,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好人或坏人。

34、昨天是一张废弃了的支票,明天是一笔尚未到期的存款,只有今天是你可以支配的现金。

35、漂亮的女人像是放在展柜里的工艺品,欣赏的人很多,但买下的人只能一个人。

36、工作就像爱人,虽然有时跟你闹矛盾,可是天天都要见面。兴趣就像情人,虽然让你激情燃烧,可是不能代替面包。

37、爱人就像粗布衣,虽然不美丽,可是能遮挡风寒。情人就像时装,感觉很美好,却不能穿出去。

38、亲人就像老棉衣,就是出痱子,依然要捂着你。友人就像晴雨衣,需要了就穿,用过后放一边。

第7篇

《论语》迄今为止我没有很好的读过,之前我对《论语》的了解,仅限于中学课本上学到的“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了解的只是凤毛麟角,可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通过听于丹教授深入浅出、声情并茂的讲座,我学到了很多《论语》中的新语句,通过拜读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我对《论语》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虽不是大彻大悟,却也触动了心灵。

【书中片段一】: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一种遗憾,其实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我的感悟】:

我觉得我们在面对人生的遗憾时,不应该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怨天忧人,殊不知这样只能加重内心的痛苦而已,其实只有在最短时间内让自己接受现实,摆脱过去才是最明智的做法。由此可见,我们应该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用的地方,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也让别人快乐起来。《论语心得》中有一则关于一个日本茶师的故事,是讲茶师以一种从容、笃定的气势战胜了一个武艺高强的浪人。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面对各种各样不同的人,我们往往感到无力应付,这时只要你能走出阴影,保持一颗从容镇静的心,你就可以变得坚强,就可以表现出勇敢,所以毫无武功的茶师凭借内心的定力能够战胜嚣张的日本浪人。

【书中片段二】:

宋人的笔记中记载过苏轼与佛印交往的故事。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佛印老实,老被苏轼欺负。苏轼有时候占了便宜很高兴,回家就喜欢跟他那个才女妹妹苏小妹说。

一天,两人又在一起打坐。

苏轼问:你看看我象什么啊?

佛印说:我看你象尊佛。

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

这一次,好象佛印又吃了哑巴亏。

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

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这个故事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大家想想,为什么我们一样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有些人活得欢欣而温暖,有些人却整天指责抱怨?他们的生活真的相差那么远吗?

其实就像我们面前有半瓶子酒,悲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怎么就剩半瓶了!乐观主义者则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呢!表述不同,缘于心态不同。

【我的感悟】:

第8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111-02

重视人文素养教育,是时展对于人的知识结构、能力素养及综合素质的客观要求。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高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的重要职责。借助于对蕴含丰富思想感情和人文情怀的古典文化的弘扬,在高校开展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能有效激发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热情,有利于大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朱自清先生在其《经典常谈》一书中指出:“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需要丰富经典诵读教学活动,诸多经典作品需要师生反复体验、回味和吟诵。清代在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只有通过诵读,才能让学生充分体味经典诗文的格律之美、音韵之美和抒情之美。只有在吟诵中去充分玩味每个字的含义,方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作为高校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时间进行有效、高效的经典诵读日常教学,让语文课堂成为高校经典诵读教育教学的前沿阵地,更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开展经典诵读校园文化活动,真正使高效校园成为大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的主战场。

因此,研究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笔者在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教授《大学语文》课程两年有余,积累了一些关于实践诵读教学的成功经验,也发现了在高校实施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可能存在选文较难把握、诵读方法相对单调等问题,对此,笔者对在高校开展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进行了理性思考。

一、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选文

大学语文经典诵读内容应涵括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轮廓,人生观念与人文素养,生命情感与人文理想三个层面。大学语文经典诵读选文应该是经过历史长河积淀下来的经典著作,所选作品需主题健康,积极向上,蕴含人生哲理和人文情感;所选篇目还需要适宜诵读,篇幅不宜太长或太短。大学语文经典诵读读本选择可以参考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大学语文・经典诵读》大学生必读的中华经典诗歌100首,其涵盖的古今中华经典诗歌比较全面,且多适宜诵读。当然,中华传统经典博大精深,书目众多,大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时可以广泛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寻找其他更多的经典范本进行对比学习、延伸拓展。除了以上《大学语文・经典诵读》读本里的经典诗歌外,我们还可以选择其他一些没有收入前者中的经典文本篇目。如《诗经》中的《君子于役》、《采葛》等,《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而篇》、《为政篇》等,《孟子》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等,《庄子》中的《逍遥游》、《秋水》等,《荀子》中的《劝学》、《修身》等,这些典籍中有很多谈及人性、社会、道德、教育和人格修养等方面内容,无论是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还是对人们的精神、道德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在选取这些选文时应尽量选取句子整齐短小,节奏感强的篇目。另外,汉魏、唐宋时期的诗词散文亦有不少适宜诵读的优秀篇章。诸如曹植的《白马篇》、《七步诗》,语言浅显,寓意明畅,节奏感强,学生读起来会朗朗上口。李白、杜甫的诗,苏轼、李清照的词等大多适宜诵读,例如李白典型的代表诗作《蜀道难》,诗人以神奇莫测之笔,凭空起势。“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在篇中三次出现,给这首五音繁会的乐章确定了回旋往复的基调,读来气势恢宏、铿锵有力。以上这些文言经典诗文都具有典范性,语言深入浅出,相对易于理解,适宜诵读。需要指出的是,在选好经典诵读文本内容的同时,实施经典诵读教育更需要师生以一种植根于当代社会和文化的时代精神,由表及里对经典诗文作进一步发掘,作出新的选择和阐释,且主旨符合当今社会核心价值思想观念。

二、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途径

语文教育与生活密切相关,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认为教育需要在生活中去寻找灵感;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提出“教育即生活”的命题,也认为教育的触角应延伸到生活的每一处角落。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实施要充分利用广泛的教学引导途径,让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成为一种立体、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

大学语文课堂是开展经典诵读教学的前沿阵地,进入高校,大部分学生只有在学校上大学语文课时才会开口读书,经典诵读的成效本身相对缓慢的,大学生群体更是普遍忽视语文诵读的重要性。这时就要充分利用大学语文课堂时间,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多去诵读教材中的经典篇章。大学语文教师最好可以在自己的语文课上贯穿经典诵读的教育内容,要求大学生们坚持诵读经典,培养良好的学习和阅读习惯。

探索开辟大学语文经典诵读的路径,除课堂诵读教学外,更要丰富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活动,利用课外时间开展校园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活动可以有效调动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积极性。大学语文教师可以和高校团委老师合作,在院校层面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校园经典诵读比赛,通过给经典诵读比赛中优秀选手计算学分等手段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参与诵读的热情,还可以指导院校学生干部在晨读活动时进行经典诵读、组织成立经典诵读社团、利用课间活动时间进行校园广播熏陶,精心打造了“经典诵读”广播等,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共同推进整个校园的精神文明向前发展。

三、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诵读方法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主动性,提高课堂诵读教学效果。对于经典文本,可以采用几种不同形式的诵读方法。(1)今音朗诵。即以普通话朗诵经典古诗文及近现代经典诗文,用有声的语言进行的艺术创造活动。朗诵者要用清晰的语言,响亮的声音,优美的体态,引人注目的动作把原作品有感情地向听众表达出来,以传达诗歌的思想内容,引起听众的共鸣。采用今音朗诵时尤其要注意朗诵的轻重音及停顿。如为表达坚定、豪迈、庄重的思想感情,“黄河之水天上来”、“大江东去”等句式需要重读;对于比较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如“林花谢了春红”、“寻寻觅觅”等就要轻读。停顿依据主要是标点符号,较长的语句可以依据定、状语作停顿。例如:“微风吹拂着她那/飘逸/柔美的秀发”。(2)配乐吟诵。借助音乐的旋律,以富有韵味的调式“吟诵”经典文本。“吟诵”本身指大声诵读诗词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如今的吟诵发展到可以和音乐相结合,在旋律优美的音乐中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通过配乐吟诵的方式,更能让大学生自己深刻体会到经典篇章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同时也给听众带来美的享受。吟诵尤其要注重语调的合理运用,一定要揣摩好文章的语句含义,是喜是悲,是豪迈雄壮还是婉转细腻,需要恰当地表达出思想感情。例如吟诵《国风・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报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时,整体节奏要慢,特别要注意平声字和句尾韵脚要拖长声韵,要吟诵出那种缠绵悱恻的情感。(3)古诗新唱。是在经典诵读中介入当代歌曲的“咏唱”。用现代曲调把经典篇章有感情有节奏地、优雅地唱出来。这里重点需要注意做好对作品节奏的把握,注意经典文本的押韵、语气的衔接和转换、声音的强度,唱出铿锵和谐感,使音调优美和谐。例如著名女歌手王菲就歌唱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电视剧“甄执”里的主题曲就是出自唐代文人温庭筠之手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采用咏唱的方式甚是新雅,动听悦人。

四、大学语文实施经典诵读教学的注意事项

(1)营造轻松愉快的诵读氛围。在学习、诵读经典文本时,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展示初学的经典文本。可以让学生采用各自朗读、小组齐读、男女同学搭档诵读、朗诵表演、吟咏表演等不同方式诵读,尽可能扩大学生课堂诵读的参与面。(2)因专业而异,因材施教。针对部分艺体类专业学生,文本内容不宜讲解过于深入,古诗词、文言作品选取较为简单的篇章进行教学,宜扩大现代诗歌、散文篇章的教学,讲透诵读技巧,课堂上留出足够时间给学生进行自我展示;针对功底相对较好的文理类专业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讲解,在把握总体解读不过于深入的同时,可以适当增加先秦诸子散文、古诗词等较难教学篇章。(3教师自身加强诵读学习与培训。语文教师经典诵读教学的能力直接影响着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效率,所以大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诵读水平,教师自身应尽可能理解经典文本的深层含义,不断体验、感悟经典的文化内涵。高校领导及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组织专门人员加强对大学语文教师的诵读培训,从而推动提高教师群体的经典诵读水平。

参考文献:

[1]朱自清.经典常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2.

[2].曾文正公家训[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532.

[3]余恕诚,俞晓红.大学语文・经典诵读[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第9篇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科的主体内容,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改造。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常常会因为没有好的写作教材而大费周折。其实我们的语文课本,入选篇目皆是经典之作,可取之处颇多。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因此,将写作训练巧妙渗透到阅读教学中,这样不仅可以沟通听、说、读、写之间的联系,而且可以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一、积累课文中的素材

南大的徐雁教授在“经典阅读与人生成长”专题讲座中说到:“高考作文的高低往往是见识的高低,学生应真实而正确的反映个人的感悟。高考的高分作文往往是不同凡响的文章,而不同凡响靠的就是见识,就是日积月累的阅读积淀。”语文教材凝聚了我们本民族文化的精髓,为我们的写作注入了活力。由于人生阅历、生活经验的不足,不少学生在写作中难以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我们语文老师可以巧妙引导和运用教材,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可用于“磨砺”“逆境中奋起”“人生储备”等有关命运的话题和材料作文中。学习《荆轲剌秦王》可用于“生命的价值”“正义”“责任”“勇气”“顺应潮流”等相关作文中,运用时既可以正面赞颂荆轲的“义”“勇”,也可以论证人应该顺应历史潮流,以一己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等。《劝学》中有大量的佳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联系实际应用这些佳句。

二、利用教材仿

朱熹曾经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模仿其本质就是在读和写中架起桥梁,谋求读和写两种学习情境的共同要素。仿写借鉴也是一种技巧,它可以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如修辞方法,常用比喻、拟人、排比、对偶仿写;语句方面,可以做句子结构仿写,整散句仿写;语段方面,可以是语段结构仿写,表达方式运用仿写;全句仿写,可以仿写范文的谋篇布局,仿写范文的表现手法等。人教版必修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在艺术的特色是多方面的,堪称精品中的精品。通过阅读品鉴《荷塘月色》,总结文中的写景方法,巧妙运用语段写作能为提高写作水平打下基础。《荷塘月色》中最经典的画面是月下荷塘和荷塘月色,这是典型的写景语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解画面中的景物,这是写作的线索和结构,据此把语段分成小的层次,明确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月下荷塘写的景物有:田田的叶子、多姿的荷花、缕缕荷香;叶和花颤动,脉脉的流水。作者由远及近,由上及下,前后关联,次序井然,极富层次感。荷塘月色先写月光,有正面描写,月光如流水一般;有侧面描写,叶子与花仿佛是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天地浑然一体,如梦如幻,如诗如画,令人陶醉。课后可以布置学生完成片段练习《秋天的校园》。

三、利用教材进行改评训练

改写训练,就是在原文基础上,改变文章的体裁、结构或者叙述的方法等,充分发挥想象,对原文进行重组、加工的一种训练形式。如,在学习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时,可以让学生把诗歌改编成课本剧,这样就直接架起了阅读和写作的桥梁,然后再要求学生把改编成的课本剧表演出来。

在学生研读课文的同时,或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特点之后,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讨论、评价,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之类文章,抒写自己的学习所得、所思、所想等,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评性阅读习惯,也有利于提升学生表达思维和思想认识水平。如,在学习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后,可以组织学生查阅有关这场青年学生请愿运动的文章,与同学交流、讨论,写出心得体会。又如,在学习完巴金的《小狗包弟》,可以研读课后材料,教师选取一个合适的话题,让学生写出自己独特的感想。

读和写的关系就如同输入和输出关系,像人体摄取营养和储存能量那样。读和写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读是写的基础,写从读吸取养分。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10篇

【关键词】三部曲教学 写作能力 初中生

初中英语课堂引入“三部曲”教学,为学生英语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结合生活实际不断挖掘素材,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为今后学生学习英语铺平了道路。

一、第一曲-扩充词汇

初中英语教师应当告诉学生:英语学习是一条崎岖逶迤的道路。在英语学习中掌握大量的词汇就是给了英语写作强大的支撑。另外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在词汇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把好词汇学习这一关。英语写作建立在大量词汇基础上,所以学生对于词汇的学习认真对待。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要采用一些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强化记忆。所以,英语教师应当在在初一上学期的时候,将英标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课堂。首先,帮助学生抓住学习单词的核心要点,强化训练英文字母发音,让学生能够在读英语的过程中,达到记忆单词的目的。英语教师还应当提醒学生平时多听和多读相关英语材料,培养学生听音辩词、听音书写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能降低单词的拼写出错率。

二、第二曲-大声朗读

英语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大声的朗读相关章节的文章,经过无数次的朗读之后,会受一些英语文章影响,潜移默化的对其开始模仿,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英语语感,学生还能通过一遍一遍的朗读不断从文章中读出新的感悟与韵味;另一方面矫正了学生的发音,以及语法上的错误,而且有助于扩充学生的词汇量,为今后的练习写作奠定基础。例如,英语教师可以在每一个早自习的前15分钟,让学生大声的诵读自己刚刚学习过去的文章,能帮助学生强化记忆重点单词、重要语法和句型的灵活运用。这些都是对于今后的英语学习有促进作用。

三、第三曲-增强语感

1.层层推进,循序渐进。初中英语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词素,帮助学生连词成句,为今后遣词造句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锻炼学生句型转换的能力,熟练运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一样意思,避免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句型的单调跟反复;学生通过看图来构思写作思路,能够打开学生的思维,扩展学生的写作范围,发散式的在脑海中将大量词汇进行短时间的在学生脑海中组合成语句,锻炼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在课堂上开展一些有趣的英语游戏,例如,让学生用英语书写最喜欢的运动、最喜欢的食物、最喜欢看的书籍等等。由于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活跃了学生的写作思维,帮助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复述相关英语文章,为我所用。初中英语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可以把课文的背景有目的的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对于课文内容加深了解。英语教师可以把文章中的重点单词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复述,通过不断的复述,让学生把所学文章的中心思想用英语复述出来。通过不断的复述联系,可以锻炼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或者,英语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刚刚学的一些重点英语文章利用其他人称进行改写,对于提升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有促进作用。英语教师可以借助背诵经典例句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学生能够流利的背诵例句也就能够正确书写英语句子了。强化训练的时候必须遵循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学生说的多了,才能达到“出口成章”的效果。接着,层层推进,从背诵句子到开始练习书写一些简单句子。学生练习写作时可从一些简单的句子入手,在课下的时候多做一些英语翻译的练习,久而久之,可以尝试从书写句子到编写短文。最后,要对于所学的文章进行模仿训练。英语教师应当多让学生阅读一些报纸和英文杂志,将其中比较经典的段落随手摘录,课下抽空去背诵,学生读得多就会逐渐找到写作的灵感,“下笔如有神”的写作效果也就不远了。

3.巧设交流平台。“语言”是英语写作的先导,是英语作文的起始阶段。部分学生由于在张口说英语上存在较多局限性,英语教师可以安排英语课前5分钟让学生在讲台上进行对话表演。表演形式不限,诸如是人物对话、个人独白等。学生可以将生活中的各种人物、情景,在角色扮演中进行口语交流,学生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惟妙惟肖肢体动作,把生活学习中的想法以及感悟,淋漓尽致表演在大家面前,其余的学生也可以各抒己见,让课堂上的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这种练习方式巧妙抓住了学生乐于表现的心理特征,能够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励他们手机生活周边素材为己所用。虽然只有短短的5分钟,但是却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晰,提高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四、结合生活实际,多动笔

英语教师可以给学生定期留下一些写作作业。可以让学生以写日记的方式进行写作练习。英语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去留意身边发生的一些趣事,随手记录在日记本上。多动笔,养成勤写作的好习惯。在生活实践中去挖掘写作题材,赋予英语作文生活化的气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将自身经历情景记录在本子上,这种直观的记录形式,不仅有助于学生锻炼遣词造句的写作能力,同时还能感悟人生世事多变和大自然瞬息万变,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英语教师要在实践教学中巧妙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设置一些有趣味的英语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英语写作能力,为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11篇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传统语文教育模式漠视了学生的情感发展,造成了学生精神世界的残缺及不正常发展,导致了一些列的问题,这是教育实践中众所周知的事实。学生们感叹学习乏味无趣压力大,成人们批评现在的学生毫无生气、感情,无论从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还是从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角度考虑,中学语文情感教育都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一、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当今社会,就读于中学课堂特别是城市中学课堂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就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孝正所言,他们很多失去了手足之情,有些不但没有手足之情,更不再有舅舅、姑姑、叔叔、大伯,人格上的缺失非常严重。面对这种情况,强化中学语文情感教育非常重要。

其次,在中学语文课堂进行情感教育是课程标准和新的语文课的明确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谈到有关文学鉴赏目的和态度时指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它们都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位置。

最后,情感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任继愈先生在给台湾《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的序言中写道:“多年来我发现了一个普遍现象:奠定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不是在大学学了哲学课或政治课开始的,而是在中学时代,从十二三岁时随着身体的发育、知识的积累、意志的培养平行进行,同步开展的。”中学时代正是他们情智成熟的黄金时期,在这时让他们诵经阅典,透过教师的生动讲解让学生在名篇佳句、锦绣华章的书香中熏陶浸染,既感受文章内涵之深厚,又及时矫正注重教材体系的传统课堂教育内容,校本研究领悟人生哲理之睿智,从而使道德情操变得高尚,审美趣味得到提高,进而促进中学生个性和谐、全面发展。

二、情感教育的方式

20世纪初,一大批活跃在中国文坛的作家学者,他们同时也是很出色的国文教师。除了博学之外,很重要的就是他们身上的热情、温情、重情这些很本真的东西。语文是很人性化的、情感化的,教师的良好性情与之交相融会,学生的心灵才能得到最人文化的滋润。情感教育就应该是教师以自己的情感带动学生的情感,相互渗透、交流。

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相比于其他学科,中学语文教材的选文,文质兼美,贮藏着大量的感情因素:有对个人信念的执着、对朋友的守义、对事业的追求、对祖国的忠诚与爱;有肆意的笑容、淡然的平静、嚎啕的哭泣。这些丰富的情感因素是语文学科的独特优势。

首先,教师要自己要溶于情感。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也为这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情感。”教师想要用自己的课程打动、感染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感动自己。所以,教师需要正确的理解把握教材文章的主题大意,抓住角色的思想感情,把握住感情因素并体验其中的情感,进而激发自己的情感。这样,教师教授时才能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也正是这样。

然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共鸣:

1.在教学时,运行绘声绘色的语言地描摹出作品的境界,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陶醉其间,使之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必然能产生“豁人耳目”的美感,从而自然受到情感的熏染。

2.除了充分利用丰富的文本内容进行情感教育外,还应进一步讲究方式方法,拓宽渠道,切实培养学生的情感理解、情感交流、情感表达、情感实践的能力,真正让中学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情感的理想沃土。教师应倡导诵读,让学生在与经典文本的亲密接触之中,在朗朗书声之中,在自我的理解感悟之中,去培养感悟语言的灵性与润泽自我的人格。

3.另外,课外活动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有趣,使他们活泼的天性得到发展。同时,与课堂内容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同时塑造细致、认真的性格。

三、总结

第12篇

关键词:精读课文;教学设计;学生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80-01

新课程标准把阅读课分为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显得更科学、更实用。精读课文的教学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语文课改的实际情况,教师角色的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都应具体落实在精读课文的教学设计中。

在多年的课改实践中,我以“坚持学生主体性”为原则,以“问题”为核心,以“学习方法指导、学习习惯养成、语文素养形成”为目的,在精读课文的教学设计上摸索出了“读――品――写”三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力求使课堂教学求实、出新、高效。下边,谈谈我的一些粗浅尝试。

1.“读”,即由学生阅读文本,进行整体感知

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在他的教育感言中说:“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领。”读为先导,通过读文本,使学生与作者、与文本直接对话,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任何脱离文本阅读的语文课都不是真正的语文课。即使形式再新颖、手段再先进,充其量只是作秀而已,没有多少实效。读文本,就是要让学生理解文章“写了什么”,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开端。不读,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感知的能力;不读,就不能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不读,就更不能领略作品的艺术魅力。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读文本,应该是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之一。教师在设计“读”这一环节时,一定要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境,精心设计导读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课文,阅读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习把握文意,整合信息,提炼观点,体验情感,形成阅读能力。亦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探究解决问题,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比如八年级上册中的《老王》一课,我设计了下面的问题来导读:

默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老王的语句,想一想:老王是个怎样的人?如果他生活在你身边,你会怎样对待他?

这两个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文本,解读形象并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学生通过分析归纳、交流探究,读出了老王生活的艰辛、人生的不幸,读出了老王的质朴善良、仁义厚道,感受到老王在苦难的命运面前坚守做人的本分,保持了一颗高贵的心灵。学生发自内心的同情老王、敬重老王,也深入领悟了作品的内涵。

接着,我又抛出第二个问题:再读课文,看看作者杨绛是怎样对待老王的?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怎样一个人?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换个角度再读文本,通过分析作者的所作所为,比照学生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作者产生了感情上的共鸣,学生读出了作者对老王的同情与关爱,深刻地认识到作者的善良、正直和博爱,他不仅给老王物质上的帮助,还给了他人格上的尊重、精神上的支持,让老王感受到了人世间的温暖,学生也自然领悟到了文章的主旨。

2.“品”,即由学生自己根据自身的审美情趣,欣赏领悟文章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经典语句及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新课程标准对于阅读的要求是: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因此,再精读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我以“品”为着力点,通过品读、品味、品析,积累自己欣赏的精彩语段,培养语感。这一环节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情感、审美体验,鼓励他们咬文嚼字,大胆交流自己的感悟,引导他们发现规律,提高语言鉴赏水平。在设计《安塞腰鼓》时,我让学生拼读成群的短句和精彩的排比句,感受这些句子描绘出的气吞山河的热烈气氛、磅礴的气势、奔放的激情和强烈的节奏,领略文章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在“品析”这个教学环节,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本文给你印象最深的细节是什么?学生大都能找到“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情景,我接着引导他们品析动作描写的妙处:“攀”既写出了月台的高度,又写出了父亲吃力的样子;“缩”细腻地写出了爬法,又点出了爬的困难;“倾”说明了他身体肥胖,爬得很费劲。这一系列动词,细致地描绘了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艰难情形,爱子之情跃然纸上。学习《荒岛余生》一课,我引导学生品味“当我们遇到坏事的时候,我们应当考虑到其中所包含的好事”和“在最不幸的处境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的事情”等含有人生启迪的句子,让学生品味其中的哲理,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3.“写”,即由学生将感悟诉诸笔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