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锦里古街

锦里古街

时间:2023-05-30 10:28: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锦里古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去成都两次,每次都到锦里古街。锦里即锦官城,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今天的锦里依托成都武侯祠,以秦汉、三国精神为灵魂,明、清风貌作外表。川西民风、民俗作内容,扩大了三国文化的外延。在这条街上,浓缩了成都生活的精华,充分展现了四川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

走在锦里的古街巷,感受着川西悠久的古风民情,历史的烙印在脚下的青石中无声无息地被岁月遮盖。推开锦里的大门,你就由纷繁嘈杂的现代都市步入了古韵悠长的世界里,真是门里门外两重天。成都人说“锦里,是都市里离浪漫最近的地方”,我觉得十分贴切。大门很厚,土漆刷成,露出质朴的木纹。兽口门环,面目狰狞,轻轻一扣,音韵铿锵。门的下部钉有巴掌宽的铜板,上缀铜钉。如果大门的两边站上两个持戈的古装武士,那简直就如城门一般。

街上明清时代的建筑比比皆是,无不给人以古朴宁静的感受,如这蔚蓝的天空,给人以无限遐想。驻足街头,抬头一看,街道两侧,高低起伏,如射线般延伸的房子,真让我大吃一惊。浅灰色的青砖堆砌成墙,黛青色的瓦作了顶,栏杆一律漆成红黑色,就连各家的招牌也不甘寂寞,或浓墨重彩、或清新素雅,招摇着成为风景,古色古香,透着浓浓古意。

顺着人流朝前走去,在古街的左面出现了许多摊位,都是一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有棕编、剪纸、蛋壳画、勾勾针、面塑、陶塑、版画、皮影和民间玩具,个个都很精美,样样让人爱不释手。最吸引我的是吹糖人:一日平底锅里,用文火熬着糖,不干也不稀,舀起一勺来,边吹边捏,搓成条状,衔在嘴里,轻轻地吹气,一只猪或老鼠的嘴巴,耳朵,肚子,尾巴就出现了。继续吹下去,肚皮越来越大,越来越透明,再用一根竹签蘸点热糖稀,猪或老鼠的肚里,这个立体的糖小猪或糖老鼠就算完成了。每完成一幅作品。都会引得围观者一阵叫好,并很快被人买去。作品的新主人也如获至宝般,向众人展示他的收获。

小街上还有商铺,贩卖成都的特产,如怪味豆、豆腐乳、四川腊肉、张飞牛肉等。特别是“张飞牛肉”,铺前总站着一个张飞打扮的汉子,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引得不少人驻足观看,铺子的生意自然也就不差。

沿着青石板路缓缓行,慢慢看,富有浓郁三国特色茶园、曹营坝咖啡吧、羽扇清茶叶铺、商铺、客栈、酒肆、戏楼、万年台……

在各地,美食小吃永远是古街必不可少的特色。锦里的美食区里汇集了四川的名小吃,担担面、龙抄手、赖汤圆、三大炮、竹筒饭、荞面粉、夫妻肺片、三合泥、蒸蒸糕、豆儿饼、团团、糊糊、撒尿牛丸、糖油果子、牛肉焦饼、锅耙、大杂汇、干锅美食、烧白豆饭……花上十几元、几十元人民币。就能品尝地道的四川名小吃,真是“味美价廉”。店铺一旁,隔着一条约两米宽的过道,是一排排的桌凳,到了用餐时间,为数不多的食桌马上就座无虚席,过道上也挤得水泄不通,游客们坐下来慢慢品尝各种美食,细细品味“吃在中国,味在成都”。

这条古色古香的街上,还有各式各样的酒吧,虽然带着现代气息,但这丝毫不影响它们和古镇融为一体。来到古镇,游客们也都很愿意在酒吧坐坐,耳畔传来此起彼伏的歌声,或是流行音乐、或是山寨民歌,人们尽情地享受这难得兴致。在这样一个处处都充满了欢愉的地方,一切都是那么赏心悦目。短短的街道有酒,有音乐。有朋友,有爱人,有回忆,有期望……

与古街相伴的是一湾溪水,水中可见成群的锦鲤(恰好与“锦里”同音)。走累了,就坐在溪边柳树下的方石上小憩,喝杯清茶或咖啡,回味过路风景,或者在霓裳飘洒的木椅中遐想……

锦里古街,全长不到400米,走上几个来回也不觉得累。她如同一位穿越千年历史的小家碧玉,迈着婀娜莲步,摇曳多姿地向我们走来。她左手牵着巴蜀民俗文化的韵味,右手挽着三国蜀汉文化的厚重,大方地向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展示着自己的风采。成都人,外地人,外国人纷至沓来,叽叽喳喳地给锦里戴上“西蜀第一街”的桂冠,让她傲视巴蜀群芳。这各色人等像一群技痒的画家,风风火火地调着色,把锦里绘成一幅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

相关链接

成都最佳的旅游时间是3月至6月、9月至11月。但7、8月最热的时候,成都附近的青城山、西岭雪山、九龙沟、九峰山、天台山、龙池森林公园等都是最理想的避暑胜地。冬天上龙池森林公园、西岭雪山欣赏雪景也是南方省区难得的好时机。

第2篇

走进一座深黑高大的的城墙,就是这繁华地锦里了。锦里的景,是最精彩的景。既有古色古香的散着烟波湖面上的半湿石板桥,也有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的热闹人群。走在质感的青灰石块的街上,又随处可见伸过高墙的绿色植物,结了饱满的豆子,挂在密密的绿叶之中。街与溪是结合的,仿佛是镂刻的石雕一样,四周说不清是些什么建筑,也许有茶楼吧,也许是长廊、水亭之类的吧,只感觉一直在灯笼巷子里走啊走,直到自失在一片繁华中。

锦里的小吃,是最缤纷的小吃,走在古街,最常见的景象便是窄巷子宽人群,摩肩接踵。在一家一家长龙似的小吃店前耐心地挤,认真的“蹭”。脖子伸得老长,踮着脚尖,我也忍不住望呀望。看到哪中有着堆成尖红辣椒的白鱼豆腐,看到那种考得火烫的酱色小鹌鹑。看到十二生肖空心的彩糖人,还有西边麻辣的凉面,东边金灿灿的烧饼。眼花缭乱,数不胜数。风味独特,烟火杂乱。

你若是要一碗成都最有名气的“担担面”,不一会儿,上一碗素面上来,不免有些恼火。可别着急,确实,担担面叫做“面细无汤,麻辣鲜香”。用长筷将它拌匀,才看到碗底的“秘方酱料”浮出碗面,火红的辣椒油浸透面身,酸爽精道的圆面在滚烫的酱料中翻滚,尝一口,那叫一个爽。一股麻辣的劲儿直冲心肺,乱刀肉末酥透全身。四川人是最会吃菜的,来一回,你便清楚了。这才叫做——“享福”。

锦里之锦为蜀锦,如云似霓,五彩夺目,据说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诸葛亮时代,设置了专门管理织锦业的官员叫“锦官”,成都的“锦官城”之名便由此而来。为了便于管理,诸葛亮下令把织锦匠人集中到同一条街上居住和生产,此街即今日之锦里了,今日之锦里当然已没有了当年的织机与织女,不过卖蜀锦的店还是有好几家,从那充满蜀地气息的华丽丝绣中仿佛依稀可以看见往昔的繁华。

着名的武侯祠就在锦里的一墙之隔,成都人却更喜欢逛锦里,武候祠饱含着历史的凝重和沧桑,锦里洋溢着市井的喧嚣和随意。细长的古街,却要盛下那样多来来往往的人,盛不下,也盛得下。

红红的灯笼,长长的水街,香香的小吃,挤挤的人群。有空,就来锦里吧,逛武侯,品三国,泡锦里。

初二:嘟嘟豆

第3篇

列举如下:

1、宽窄巷子,中国四川省成都市的一个历史文化区,由三条东西方向的老街以及街道之间的居民宅院组成。2008年6月,为期三年的宽窄巷子改造工程全面竣工,修葺一新的宽窄巷子由45个清末民初风格的四合院落、兼具艺术与文化底蕴的花园洋楼、新建的宅院式精品酒店等各具特色的建筑群落组成,2011年,宽窄巷子被评为成都新十景之一。

2、锦里,又名锦里一条街,或锦里古街,是中国四川省成都市的一条古商业街,位于成都武侯祠大街中段,锦里北邻锦江,东望彩虹桥,与三国圣地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文物区东侧一墙之隔。

3、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一个专门从事濒危野生动物研究、繁育、保护教育和教育旅游的非营利性机构,内有科研大楼、开放研究实验室、兽医院、兽舍和熊猫活动场、天鹅湖、大熊猫博物馆、大熊猫医院、大熊猫厨房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荆州古城:邂逅曲终烟散的三国往事

荆州古城犹如一部摊在荆襄大地上的三国历史,乱世英豪在这里粉墨登场,演绎了借荆州、还荆州、守荆州、失荆州、回荆州等脍炙人口的典故,挺起了荆楚风骨。荆州大概也是最能激发罗贯中灵感的那个源泉,120回的《三国演义》中竟有72回直接或间接写到荆州,扣住荆州这个“诗眼”,似乎更能读懂那部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的三国史诗。

“欲闻三国事,每欲到荆州。”倘若真能回到三国时期,我坚信,荆州古城便是那个穿越历史的入口……

荆楚文化的吉光片羽

一到古城,我们就径直奔向了西门附近的荆州博物馆。徜徉其间,犹如漫游在美轮美奂的荆楚文化长廊。博物馆的规模很大,让人不敢相信这只是个地市级博物馆。事实上,该馆曾荣获全国市县级“十佳博物馆之首”的称号,内有馆藏文物13万件,精选展出的数千件展品,件件都承载着荆楚文化的吉光片羽。

荆州博物馆收藏的古代漆器数量居全国之最,从那些色彩斑斓、造型精湛的古漆器上便能一睹岁月无情的痕迹,更能看到先人对抗岁月侵蚀的智慧。馆内的楚和秦汉简牍数量也居全国第一,那些重见天日的文化信息足以令人肃然起敬;巧夺天工的熊家冢及楚墓出土玉器,被时光赋予了圆润且苍凉的质感,看一眼便能把玩到曾经的繁华旧梦;而那些越王的兵器,仍泛着令人剑拔弩张的寒光。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馆内的那些战国丝织品。这里的丝织品以时代早、品种多、保存完好而闻名中外,被专家学者誉为“世界丝绸宝库”。隔着展柜玻璃,仔细鉴赏那些薄如蝉翼的丝绸绫罗,不由自主地静气屏息,生怕吹口气就羽化了2000多年前的时尚。

荆楚文化中的楚辞、楚声、楚歌、楚舞驰名天下。博物馆内设有专门展演楚国宫廷乐舞的楚乐宫。聆听着古老的编钟、石磬发出的浑厚绵长的音律,没人会怀疑这便是历史传出的回响……

一座为战争而生的城

若说城市也有出身,那荆州绝对称得上是出身行伍的;若说古城也有性别,那荆州便是有着关羽的美髯飘飘、张飞的怒目戟发的英雄气概。

荆州地处荆江北岸,上镇巴蜀之险,下据江湖之会,扼守长江天堑,历来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荆州只能是一座为战争而生的城市。三国时期,荆州更是一枚决定国家分合命运的棋子,被气吞万里的兵家们拿起或放下。

于是,行游荆州古城,所到之处皆是有关战争的文化遗存。仅从刘备公安门、关羽点将台、刮骨疗毒地、掷甲山、马跑泉、张飞一担土、三气周瑜芦花荡、得胜街、洗马池等地名,都隐约能听见那远去的鼓角争鸣,能回味到那些壮士扼腕、慷慨激越的前尘往事。

荆州古城又是幸运的,历经战火洗礼,几度被毁,几度重建,至今依然巍然屹立。不过,相对于其他古城旅游的热火朝天,作为中国南方保存最完整的古城,荆州实在过于默默无闻了。

寂寞,其实是所有古城与生俱来的特征,可为何偏偏感觉荆州古城的寂寞是刻骨铭心的――这里氤氲着历史的大寂寞。硝烟中走出的荆州洗净了铅华,它不屑于用繁华如梦来修饰自己的古老,当然也就拒绝用酒吧、咖啡馆这些现代标记来搔首弄姿。所以,城里的明清古建少有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的藻饰,战争经历让它剔去了一切无关胜负的繁文缛节。

无论从哪个方向走近古城,扑面而来的便是雄伟古朴的古城墙。荆州古城墙是我国延续时代最长、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发展演变而来的惟一一座古城垣。对荆州而言,古城墙是最能表现其阳刚无比的盔甲。

古城墙原有东门、小东门(亦称公安门)、北门、小北门、西门、南门六座城门,后来为缓解交通压力,又新辟了新东门、新南门、新北门三座城门。新老城门很容易区分,老城门都建有瓮城,可对来犯之敌“瓮中捉鳖”。老城门上原来都建有城楼,可惜至今只有东门和大北门两处有城楼了。所以,游人登城多选这两处。东门是迎接来使和宾客的城门,又称“寅宾门”,建有名为“宾阳楼”的城楼。大北门又称拱极门,楼名“朝宗楼”。登上城楼俯瞰,最能领略古城威镇八方的雄姿。

城墙四周被修建成了环城公园,城墙脚下绿草茵茵,一些绿草甚至爬上了斑驳的墙体,点点簇簇,于青灰的疮痍处迎风招摇,犹如生命的旌旗。

折戟沉沙的荆州古城,难免让人觉得生命短暂且无常。这些墙头的青草却足以抵消古城郁结了太多、太久的杀伐之气。

一个人与一座城

三国时期,魏、蜀、吴的曹操、刘备、孙权和主要文臣武将都在荆州运筹帏幄、斗智斗勇过。但后人更多的是因为关羽而记住了这座城――荆州是关公文化的孕育之地。仅在荆州城内,就有六处关庙,最大的是南门关庙。

从南门入,抬头便见关帝庙。南门关庙始建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九年(1396),与山西解州关祠、湖北当阳关陵并列为全国三大关公纪念圣地,原建筑毁于日军的战火。眼前所看到的关庙是1985年在原址上重建的,共三进六殿。据说,正殿维持了原关庙风貌,塑有关羽夜读春秋和关平、周仓侍立的塑像。正殿后的庭院内的两株古银杏参天蔽日,一问才知是元末明初所植。关羽夜读《春秋》的“招牌动作”,也被当地人隆重纪念,在城东郊便建有一座春秋阁,专门供奉捧读《春秋》的关羽。

关羽失去了荆州,失去了生命,却走上了万世推崇的神坛,后世也因此收获了关公文化。

诸葛村:诸葛后人也“八卦”

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精通兵书战策,晓畅行军布阵,众所周知的“八阵图”便是诸葛亮在古代八阵基础上推演独创的阵法。“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从杜甫赞颂诸葛亮的诗句中,也可见八阵图对军事学的贡献之大。

八阵图早已失传,后人注定只能凭想象猜测其变幻莫测的无穷威力。不过,若能走进迄今发现的最大的诸葛亮后裔聚集的血缘村落――浙江兰溪诸葛村,或许能从这个布局奇特的古村找到些许关于八阵图的线索,撩开一丝笼罩在八阵图上的千古迷雾。

诸葛村建造于宋末元初,曾叫高隆村,让人很自然便会联想到诸葛亮“高卧隆中”的典故,明代后叶才改名为诸葛村。乍到村中,但见青砖、灰瓦、马头墙鳞次栉比,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俯拾皆是,好像跟别的古朴典雅的明清古村没有什么不同。但当我们在村里晃了几圈,便能隐约感觉到村落建筑布局的奇特。

诸葛村地理位置很奇异,四周高,中间低,像是建在了锅底之上,依山就势的建筑保持着前低后高的格局,当地人说这寓意着“步步高升”。诸葛村并非像传统古村落那样按中轴线来布局,而是以那个名为钟池的池塘为核心。钟池犹如车轮的轴心,半边为水,半边为陆,形如太极阴阳鱼,更为奇妙的是鱼眼处还有两眼古井。而八条主要的古巷道则犹如车辐呈放射状通向村外的八座小山,把村子恰好分成八个不规则的区域,形成了内八卦;而环绕村庄的那八座小山则构成了天然的外八卦阵形。

其实,只要走在村中,就能感受到诸葛村的神奇防卫功能。八条主要巷道又派生出诸多横向环连的窄弄堂,弄堂间重门叠户。纵横交错的巷弄似连非连、半通不通,其变化玄妙令人匪夷莫思。没有向导,迷路是难免的。村里历来是夜不闭户的,民风淳朴固然是主要原因,另外的原因就是自信。据说,村里也曾有过盗贼,但最终都因进得来却出不去而束手就擒。

村内仍保存着200余座明清古建筑,最重要的当数大公堂与丞相祠堂。有近600年历史的大公堂是江南惟一的一座武侯纪念堂,有近400年历史的丞相祠堂是诸葛氏族的总祠。大公堂奉祀诸葛亮的神主和画像,后厅太师壁上题有诸葛亮所写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一名句,便出自《诫子书》。《诫子书》成了诸葛氏世代恪守的族训。

诸葛亮还曾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古训。大概因为诸葛亮“千古第一良相”的声誉无法逾越,后人把对祖先兴国济世精神的继承更多地选择了退则为医、救死扶伤。从医或经营药材生意成了最能继承诸葛亮宁静淡泊志趣的传统,自明代起,诸葛镇便成为浙西南中草药的集散地。村内的大经堂(中医药展览馆)、生草药园等处集中展现了后裔们中医药方面的成就。

闻着沁人心脾的药香,不禁又想起了诸葛亮。诸葛亮曾自觉进行过“财产申报”,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四十五倾,子弟衣食皆有余饶”,且做出了“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的“廉政承诺”。诸葛亮去世时真的做到了“内无余帛,外无赢财”,却给后人留下了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看来,这种豁达洞彻的人生大智慧,并不比八阵图所蕴涵的智慧逊色!

九江: 遥想公谨当年

对于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九江来说,三国往事也许真就如穿城而过的长江,在此只能激起浪花朵朵;对于拥有庐山那样的名山、鄱阳湖那样的名湖的九江,境内的三国文化遗存却往往要被名山名湖的光芒掩住。

但九江却是“三国游”难以绕开的城市。襟江带湖的九江在历史长河中绝非波平浪静,它向来是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三国时期,九江叫柴桑,周瑜在这里设水军都督府(现今九江城内的督府巷即周瑜都督府所在地),联合刘备击退了曹操80万大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大势。《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舌战群儒”、“柴桑口卧龙吊孝”等经典故事,也正是在此被演绎得荡气回肠。

三国时期多谋善战的风流人物如过江之鲫。可时至今日,尽显风流者恐怕还得数周瑜。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的爱情千古绝唱,“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儒雅风流,“笑谈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卓越军事才能,“曲有误,周郎顾”的音乐造诣,没人会怀疑周瑜这等男人是集上苍所有眷顾于一身的,可有道是“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英年早逝的周瑜在人生的巅峰转身离去,不是天妒英才,只是上苍用一种残酷的方式让美好空前绝后地定格,给后人留下挥之不去的心动、心痛!

在九江城内“遥想公谨当年”,最好的地方就是烟水亭。传说,烟水亭是周瑜的练兵点将台,建在城内甘棠湖的一个小岛上,因甘棠湖“山头水色薄笼烟”而得名。走过那座九曲桥便上了岛,岛上花木扶疏,秀石玲珑,长廊曲回。虽说是点将台,其实是一处典型的江南水上园林。甘棠湖如今是个内湖,据说,古时与长江相通,清末才因出河口被堵而成为死水湖的。亭中有周瑜塑像,看起来尽显雄才大略、飒爽英姿,让人能感受到激战之前沙场点兵的气概。欣赏完雕塑,再极目远眺湖水,甘棠湖的粼粼波涛宛若正反射出折戟沉沙的寒光。

如果觉得小小甘棠湖难以容下东吴的庞大水师,不妨到鄱阳湖畔的星子县去看看另一处周瑜点将台。这处周瑜点将台位于星子县城中心,原来是南康府谯楼。登点将台,凭栏放目,就可感受到吴天如洗、鄱水苍茫的胜景,仿佛又见当年的旌旗招展、战船穿梭。

走在熙熙攘攘的街头,与一个个都市美女擦肩而过时,会忍不住想起那个叫小乔的女人。九江城内曾有条巷子叫作小乔巷,是当年周瑜和小乔所居之地,可惜现在成了甘棠北路。路上很是喧嚣,人声鼎沸的闹市里,念及小乔与周瑜神仙眷侣悲剧收场的爱情,犹如醍醐灌顶,我突然找到了那个能用来描述三国时期九江的句子:九江,你用江环湖绕的云蒸霞蔚,为金戈铁马的三国英雄志,填写了一首如梦如幻的江南小令。

成都武侯祠:感受民心的力量

曾是蜀汉国都的成都留有大量的三国遗迹,其中最负胜名的非武侯祠莫属。

在讲究三纲五常的传统历史上,成都武侯祠显得非常另类。它是中国惟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而且是以臣的名义来称呼祠庙名。

武侯祠始建于公元223年修建刘备惠陵时,名“汉昭烈庙”。最早的武侯祠并非三国时期修建的,而是在西晋末年十六国时期由李雄建于少城,唐朝迁往成都南郊,与汉昭烈庙为邻。到明初重建时才将武侯祠搬进汉昭烈庙内,前、后两大殿分祀刘备与诸葛亮,形成君臣合庙的独特格局。

现存的武侯祠为清康熙十一年(1672)重建,由纪念诸葛亮的武侯祠和纪念刘备的汉昭烈庙及刘备的陵寝惠陵等组成,主体建筑分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五重。入门便可见六通石碑,最大的一通便是因文章、书法、镌刻都出自名家而被称为“三绝碑”的唐代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祠庙内蓊郁葱茏,古木参天匝地,让人不知不觉就步入了“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唐诗意境之中。

当我们出了武侯祠的大门,左转10余米来到锦里,长时间地沉浸在武侯祠所传达的历史的恢弘与沉甸之中的心境霎时间便轻松起来。锦里古街上世俗生活的喧嚣很快会冲淡从武侯祠里带出来的历史烟云的激昂或低吟。

古街就藏在一扇古朴的院门般的街门后面,从那“锦里”的匾额下进去,里面竟然别有洞天。都市的车水马龙似乎一到“锦里”那块匾下就戛然而止,里面是一个古色古香的世界。

一条青石板小路虽然逼仄,却尽得曲径通幽之趣,处处皆可入画。街道两旁全是青墙黛瓦、雕饰精美的明清建筑,飞檐翘角,体现出典型的川西民居风格,串串灯笼高悬,把东方情趣挥洒得淋漓尽致。

成都是一个与锦有关的城市,早在秦汉、三国时期,成都就以出产精美的蜀锦而闻名遐迩,有“锦城”之称。小小的锦里是秦汉、三国时期成都织锦、售锦最闻名的街坊,无数美轮美奂的丝锦便是从这里出发,迤逦南下,铺就了辉煌的南方丝绸之路。到了唐宋,锦里一度成了成都的代称,人称“西蜀第一街”。

如今的锦里古街是在原遗址区域修复的浓缩景观。盎然的古意与街面桥头的熙熙攘攘掺杂在一起,很容易地让人联想到其曾经的繁华。而那些带着历史文化烙印的名字,如“三顾园”、“三国茶园”、“煮酒坊”、“蜀涛”、“诸葛井”等,仿佛仍带着蜀汉文化的余响,犹如翻看一则则典故。

第5篇

当年10月,卡森伯格带领梦工厂高层及创作团队飞抵成都,在两天的考察中,他们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青城山和金沙遗址等地采风,收获颇丰。在《功夫熊猫2》中,青城山、宽窄巷子、竹文化等至少八种成都元素,一一惊艳亮相。所以在某种程度上,看《功夫熊猫2》的经历,其实就等同于畅游四川、品位巴蜀文化的经历。

青城天下幽

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市南,距成都66公里。山上林木葱茏,峰峦叠翠,状若城廓,故称青城。全山景物幽美,自古有“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之称。

《功夫熊猫2》剧组对青城山的厚爱,从影片中轻易就可以看出,不仅多次出现“青城山”的字眼,就连影片的整个背景、山水、建筑都是“照搬”了青城山。尤其明显的是,阿宝在与孔雀王的战斗中受伤,顺水漂流至一个山清水秀之地,这里的景色,去过四川的人都会眼熟,风景和山势几乎都按照青城山的风貌取景。而片中“和平谷”的山门,就是将青城山的山门移花接木过去的。影片的艺术总监雷蒙就曾说:“青城山的建筑和雕塑是我们灵感的源泉。那个温暖、清新的熊猫‘香格里拉’乐园(和平谷),就是以青城山为原型。三年前,我第一次在青城山,穿梭在绿色的海洋中,太不可思议了,我想这就应该是熊猫们生活的香格里拉的感觉吧。”

也难怪青城山会打动美国制作人,这实在是最具中国风情的景区了。老舍在他的作品《青蓉略记》里,惊叹青城山“青得出奇”,是一种使人吸到心中去的“似滴未滴、欲动未动的青翠”。青城山苍翠、清幽,风吹树叶的沙沙声、风声、雨声、流水声混合起来,仿若天籁之音。当初道教的创始人张陵(又名张天师)也正是看中了青城山四季常青的碧绿清幽,是修炼道法的理想场所,才决定在此炼丹修道,终修成正果。

由于道家崇尚朴素自然,青城山的道观和亭阁都深藏于枝繁叶茂之间,拾级而上时,不时可见古亭楼阁,绿荫之中的亭子都不加粉饰,以树皮为瓦,树枝为梁,竹枝稍饰,风雅简朴,大有古朴风韵。入亭小憩,泡上杯“青城贡茶”,那清幽逸趣,仿佛让你置身于世外仙境。

武学圣地探本

虽然金庸的武侠小说《笑傲江湖》里对青城派的描述纯属虚构,可青城山的确算得上是武学圣地。除了环境以幽著称外,青城山的武术和气功也是历史悠久,中国四大武学门派中,出世最早,历经了两千多年的淬炼,集武、易、医、丹、气于一身,因此世人有“南武当,北少林,峨眉宏佛法,探本到青城”之说。

2008年《功夫熊猫2》剧组来成都采风时,青城派第36代掌门刘绥滨安排了功夫表演。青城太极拳十八式、追风拂尘、板凳拳、五行八法……这些都让主创们看得目瞪口呆。艺术总监雷蒙至今珍藏着当时拍摄的一张照片――在青城山山门,青城武术的掌门人刘绥滨带领弟子和太极爱好者一起表演太极。整齐飘逸的拳法,幻化成红色旋风,相融于身后无穷的绿色中。照片中的这一幕,让雷蒙大为震撼。最终我们看到,在《功夫熊猫2》中,太极成为了这部“功夫片”的主角。不仅阿宝最后凭借对于太极精髓的理解战胜了看来无坚不摧的大炮,挽救了功夫;甚至是大反派“沈王爷”,其一招一式也能看出太极的影子。

雷蒙对青城派掌门人刘绥的一身白衣过目难忘,因此将影片中沈王爷华贵的丝绸长袍也设计成白色,而且连沈王爷的功夫也带有刘绥的影子:“我们为‘沈王爷’设计了一些更柔和、更优雅的动作,借鉴了不少刘大师的动作――当然,他本身并不邪恶(笑)。”

看,成都的巷子

《功夫熊猫2》刚开始之际,阿宝和虎、蛇、猴、鹤、螳螂“盖世五侠”潜入孔雀王的宫殿,遭遇恶狼士兵追击,一场打斗上演。在这段追逐戏中,阿宝和“五侠”来到了一条古街,一样的青砖绿瓦,一样的宽道窄巷,让人想起宽窄巷子和锦里,甚至连街道两旁的小摊都几乎一模一样,只不过摆摊主角已变成动画角色。

同样是这场城中追逐戏,在青石铺就的小巷两旁,甚至还出现了“手工艺品”几个汉字横匾。在打斗过程中,阿宝跌倒在菜市场里,抬头一看,一盆细细的白色水面,镜头一转,成都“担担面”的金字招牌出现了……

第6篇

关键词名片式打造产品附加值内涵开发锦里民俗街

食、住、行、游、购、娱,这六个要素组合在一起,使旅游业成了拉动性极强的产业。在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这六个要素一起推动着旅游业的收入,特别是旅游购物,已经达到旅游收入的74%,世界平均水平为40%,国内平均水平为20%。中国是一个旅游大国,丰富的旅游资源使得旅游产业成为了许多地区的经济支撑产业。显然,这20%和中国旅游大国的身份是不相符的,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一、国内旅游纪念商品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旅游商品作为旅游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商业价值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其内涵和品牌影响力却往往被人忽视。在许多旅游景区,旅游商品的作用还仅仅停留在增加一些地方旅游收入这样较低的层面上,而如何将旅游商品和地区的历史文化相结合,开发出有特色,有品位的名片式旅游纪念商品,是目前业内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对国内旅游纪念商品行业进行了调查和了解,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如下:

1.旅游商品种类繁多,但大多较为雷同,缺乏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

笔者曾多次到峨眉山、乐山大佛这样的世界遗产级旅游景区参观。在景区的旅游纪念品销售区,商品琳琅满目。从各式的玉器、玛瑙配饰到印有景区图案的服饰;从茶叶、野味这样的副食品到灵芝、当归这样的滋补品,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但真正静下心来,想从中挑选几件有意义的纪念商品时,却有些茫然。对于很多游客,特别是外地的游客,有些景区可能一生就去一次,所以,他们当然希望购买的旅游纪念商品是独特的,能代表这个地区的特色,而非到处都可以买到的同类品。此外,许多商品缺乏人文历史的内涵,或者只是形式上的简单造作,也很难吸引游客。中国很多的名胜古迹有上千年的历史,并流传了很多美丽动人的传说。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人文历史资源。只要加以开发,就可以赋予这些旅游商品很好的内涵,从而形成景区最好的名片。

2.缺乏品牌和营销推广手段,产品档次不高,类型单一

由于很多景区的旅游商品都是以“小作坊”式的个体生产为主,缺乏一定的规模式生产,更谈不上品牌的塑造,也就造成了商品档次不高。质量也千差万别。笔者曾在以盛产宣纸而闻名的四川省夹江县进行过长时间的考察。该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盛产青竹,造纸业历史非常悠久,所生产的宣纸因备受张大千先生的赞誉而得名“大千纸”。应该说,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果加以推广和挖掘,是能够为该地区的旅游业带来丰厚的收益的。但由于生产者多以私营为主,各自为战,缺乏规模式的生产,造成了成品类型单一,质量各异。无法发挥出品牌效应。而在营销推广上定位不准,方式死板。没有运用好旅游业这一强有力的载体,即使在该地区最著名的“千佛岩”景区,也看不到和“大干纸”相关的旅游纪念商品,更谈不上竹类产品了。诸多因素也就造成了该地区的造纸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瓶颈,在近年逐渐衰落。而造纸业的衰落又对旅游业带来了负面影响,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样的例子在还有很多,究其原因。还是对固有资源的挖掘和开发不够,产品缺乏品牌力度,更谈不上名片效应了。

3.商品功能单一,实用性较差。

在传统的定义中,旅游商品首先是一种工艺品,它的主要功能就是观赏。目前的旅游商品市场中,也多以工艺类的品种居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样单一功能的商品也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和弊端。笔者就曾在一些销售根雕工艺品的旅游景区看到,单纯的观赏型根雕作品由于实用性不强,体积较大,价格偏高,从而造成销量不佳。反而是一些利用根雕元素制作的木碗、木杯这一类的商品,由于既有工艺性,又兼具一定的使用价值,同时方便携带,价格合理,反而赢得了许多游客的青睐。

综上所述,旅游纪念商品的名片式打造已是刻不容缓,我们不能指望那些遍地都能买到,仅仅印上几个“旅游纪念”字样的商品来作为我们旅游纪念商品的名片。而应陔去开发那些和当地的人文历史相结合,有一定的品味,能赢得消费者青睐的旅游纪念商品。

二、如何打造名片式的旅游纪念商品

旅游纪念品作为旅游业市场的延伸,并作为潜在的高附加值产业,无疑更要重视市场开发这一环节。

旅游纪念品,应根据纪念品类型特征选择造型样式并估计到市场的接受程度,形成设计上的卖点。旅游纪念品设计对于市场开发有重要的作用:设计具有市场定向作用,没计师要从模糊的市场需求中把握方向,为市场开拓提供明确日标。其次,设计师要不断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以便利用科技进步所取得的成果并适应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再有,设计师要通过提高产品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提升产品价值,从而创造更高的产品附加值。传统旅游纪念品,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关键在于设计师要善于通过纪念品的差别化和细分化,寻找满足人的需要的新的契合点,从而主动地开拓市场。还要注意其精神功能,以及更为人性化的考虑。比如使旅游纪念品的包装更精良,携带更便利等;不仅要重视对人的需求的多样性和发展变化轨迹的研究,从而提出新的功能要求,新的使用方式。还要密切关注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因为只有依靠新的科技成果,才能取得新的工作原理、新的结构方式、新的材料替代更新的造型能力,从而适应旅游业市场不断变化的要求和普遍的大众审美取向。此外,在产品开发中,艺术设计的审美创造是实现差别化和品牌特色的重要方面。旅游纪念品一定要通过审美创造诱导和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满足人们审美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而扩大市场效应。这对于增加旅游业的附加值,拉动内需。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旅游纪念品研制开发的主导思想。因从以下的方面进行思考

1、紧紧同绕旅游购物者的要求进行开发,同时考虑到游客的不同消费需求,拉开旅游商品的档次,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以纪念性为开发的侧重点,以创新为主流,以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为灵魂,从旅游纪念儡的性能、功能、造型、色彩、工艺、款式、包装等方面寻找创新开发的突破口,注重结合地方资源特色,生产高品位、高质量、价廉物美、小巧精致的旅游商品着手,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旅游商品体系。

2、凭借资源特色优势,注重风格特色、地力特色、民俗特色、创新特色、艺术特色,充分地体现旅游纪念品的艺术价值、欣赏价值、纪念价值、地位价值、实用价值。

3、考虑纪念品的耐用性,小巧化,观赏性,注重品牌标志,特殊处理包装,并具商品的个性化形象。以便游客旅途携带方便,多一份旅游的纪念,多一份旅游的宣传,实现通过旅游商品达到旅游宣传的目的。

4、在研制开发的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创新改造,更新换代,创出一批能代表我区旅游精品的作品及拳头产品。逐步完善研制、开发、生产、销售一条尼的服务管理体系,将其旅游商品开发产业做大、做强、做优。

具体的做法:

1、大力支持和扶持并指导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和研制工作。广纳贤才,吸引外资,鼓励私营经济投资办厂,大力推进旅游商品的开发工作。

2、通过新闻媒介向社会广泛征集旅游纪念品创作作品,组织参加各种旅游作品有奖评比活动。重奖创作精品选手,将获奖作品及说明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媒体等向社会公布,我区开发、生产旅游纪念品的优惠政策和管理办法,吸引商家。

3、在各大景区设立旅游纪念品定点专卖店。合理地安排旅游购物中心,在游客中心、交通运输站点、门票站点、游客集中休息、用餐的地方设立旅游纪念品专卖店,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科学地安排和鼓励个体工商户经营找区自己开发的旅游纪念品。

4、积极引进外地工艺和先进技术。积极鼓励旅游开发商、个体经营者,带着自行设计的旅游纪念品,参加国际、国内旅交会及旅游商品展示、展销会,取长补短,学有所用,提高旅游纪念品整体开发水平和质量。

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主题是依托本地的资源及文化内涵的开发,原材料成本不高,供给可保障,部分材料属变废为有利价值的物品。工艺制作大部分属密集型的手_上业生产,附加值较高,其产品极具民族特色,深受游客的青睐,加之,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投资不多,风险又小,如能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经济效益一定很可观,一般的经济利润都在50%以上,而且可有利地带动社会就业,丰富市场。为此,加快旅游纪念品的研制、开发势在必行。

三、一个较为成功的例子——对成都锦里旅游纪念商品行业的调查研究

成都锦里民俗休闲街,毗邻中外闻名的武侯祠,是成都市首座以传统川西古镇为建筑风格的旅游休闲街区。街区全长350米,有茶坊、客栈、酒楼、酒吧、戏台、各种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等等,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是一条集中展示巴蜀民风民俗和三国蜀汉文化的民俗风情街。不仅是人们怀旧寻梦的好去处,其在深厚民俗文化根基上营造出的休闲气氛更值得细细回昧。成都锦里民俗文化街已逐步被打造成了成都旅游文化的名片,是西南地区旅游界在近期涌现出来的一颗新星,作为一个了解四川文化的窗口被称为“成都版清明上河图”。笔者通过走访了解到,来锦里参观的游客流量很大,许多的中外游客都是幕名前来。因为在锦里不仅能较为集中地看到川西古建筑,了解到巴蜀民风和三国文化,还能品尝到正宗的四川小吃,购买到特色的旅游纪念商品。

而锦里的旅游商品如何定位,在众多具有巴蜀特色的旅游商品中如何进行选择,如何让进入锦里的旅游商品既能代表巴蜀文化的特色又能具有时代气息,同时又要和锦里的整体建筑风格和人文气息相符合,是极富挑战性的问题:而在实际的操作中,锦里给出了我们一个较为圆满的答案,其成功的经验值得许多同类型的景区学习和借鉴。

特点一:商铺设置与景区建筑风格统一,购物与观景融为一体。

武侯祠旁边有个高约7米的门楼,这就是锦里的入口。锦里主要依托成都武侯祠,北邻锦江,东望彩虹桥,以秦汉、三国精神为灵魂,明、清风貌作外表,川西民风、民俗作内容,历史与现代有机结合,扩大了三国文化的外延,古老的祠堂又注入了新的活力。锦里古街目前主要包括酒吧娱乐区、四川餐饮名小吃区、府第客栈区、特色旅游工艺品展销区等几大部分。走人锦里民俗街。从玩的、看的、住的、买的,所有的东西都体现着三国文化与川西文化。在特色旅游工艺品展销区,各种出售旅游纪念商品的商铺非常整齐地排列在街区两侧,所有店面的建筑风格都是以清代川西建筑为主,与锦里民俗街的整体建筑风格相统一,非常的协调,使得商业店面的感觉被弱化。即使是在街边设置的独立摊位,也进行了精心的设计,采用了许多具有四川特色的建筑元素。可以说,这些出售旅游纪念商品的店铺不仅没有破坏锦里民俗街的整体氛围,反而相得益彰,为古街增色不少。

经验总结:弱化购物的商业环境,而将其巧妙地融人整个景区环境中,让购物也真正成为游览的一部分。

特点二:旅游纪念商品地方特色鲜明,种类繁多,可以让游客实现。‘一站式”购齐。

锦里的建筑在视觉上给人的冲击力是非常强烈的,而丰富齐全的巴蜀传统物品同样也能吸引人们的眼球:从剪纸、灯笼、草鞋、布鞋、绣花鞋、丝绸、蜀绣,还有三国的漆器、枕头、文房四宝,女孩的手绢、木梳、香包。大墙脚下,小商小贩或捏泥人、或摆糖画。还有小时玩耍的铁环、不浪鼓,蔡不住让人想起天真浪漫的童年时光。这些种类繁多的旅游商品,让远道而来的游客不用四处奔波就能集中的将四川的特色商品“一站式”购齐。实际效果非常的好,许多游客都把在锦里购物作为第一选择。

经验总结:虽然商品的种类很多,但所有的商品无论是从形式到内容。都把其巴蜀特色提炼出来了。锦里打的是整个巴蜀文化的牌,所以在这个前提下,种类不同的商品又有了一个共同点——“四川味”。只有像这样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商品,才会赢得游客的亲睐。

特点三:着力对商品的内涵进行开发,注重商品营销宣传中的文化和理念推广,打造名片式的旅游纪念商品。

锦里街中段有一处开阔地,开阔地上有一个古老式样的戏台。古戏台上定期上演川剧的经典剧目。但游人更多的是喜欢看锦里的皮影戏。皮影戏是中国传统艺术,在中国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经过手工艺人的精心裁剪和点缀,小小的皮影活灵活现地演绎着历史的风云。锦里的皮影摊前每天都围满了看皮影的游客,尤其是一些外国游客,他们对皮影格外感兴趣。而锦里的管理者也适时地发现了这个商机,将手工制作的皮影旅游纪念商品引人进来。这些皮影工艺品在外观的制作上非常的精致,同时还加入了蜀绣这样的巴蜀元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在皮影的操控上也进行了简化。即保留了传统皮影的特色又更方便普通人操控。深受中外游客的喜爱。已经成为了锦里旅游纪念商品中的明星。在锦里,像这样的具有名片式效应的商品还有很多,像张飞牛肉、诸葛连弩等等不胜枚举。而在对这些名片式商品的宣传和推广上,除了传统的营销手段,锦里的管理者还借助大学生旅游艺术设计大赛、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等系列活动的平台,将一些设计创意转化为物质商品,在推动旅游商品出新意的同时,也赋予了商品更多的文化内涵。

第7篇

余东古称余庆,它的另一个名字叫“凤城”。它不像通常的中国古城有宽大的中轴线,对称的两厢布局。这条中心古道曲折蜿蜒,两厢大小不等,城内建筑呈分散状排列。在古城的西南和东北方向,曾各有一个用于躲避海潮侵袭的高大土墩,并有道路与古城相连。从高处俯瞰,古城布局犹如一只展翅的凤凰,因此,就有了“凤城”的来历。

张祖艺是住在余东的一名退休教师,祖父张兰轩是清末的秀才。张祖艺十年前就离开了她的小学教师岗位,现在与97岁的父亲还住着祖父当年留下的老房子里,每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去家后面的江海成大饼摊为父亲买早点。江海成,16岁开始学做大饼,到现在已经做了70年了,凌晨四点多,86岁的江海成就已经忙碌起来,一年四季,每天的这个时辰他都得准时起床,点火生炉,制作他家的传统早点:芝麻大饼。古镇上,多少人的早餐都是喝着白粥,就着江海成大饼。江海成说:“留在老街上的全是一些老人,因为房子太旧,年轻人都不愿住在这里了,饼店的生意也自然没有以前那门红火。”张祖艺说:“前些年,我也住到城外去了,现在要照顾父亲,才又回到老街上来,老街早就不是当年的样子了,越来越破旧。”

这个被称为老街的地方,是海门余东镇的一条明代古街,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至今仍保留着近一千米长的石板街道。两侧的建筑以明清时期的遗存为主,尚存400多间不同风格的古老房屋。有的建筑因年久失修,早已坍塌为一堆瓦砾,断垣残壁之上,已爬满了绿色的青藤。

上世纪八十年代,古镇上的一些居民开始对日渐破损的房屋进行修缮,因缺少专业的设计与规划,修缮以后的房屋成了古镇一道另类的风景。之后,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对居民的自行修复行为进行了干预,并对古城周边的建筑规划及时进行了调整,拟订了相应的保护措施。2006年,古镇成功申报了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2008年已被批准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忽然,远处传来一阵粗犷豪放的歌声,问了才知道,这歌声在当地被称为“通东号子”,是旧时渔人出海捕捞时,在海上传递生命信号并相互鼓劲的劳动号子。而余东城离大海20多公里,为什么却存有海洋的记忆?

据史料记载,大约1300年以前,今天的海门一带仍是一片海洋,长江入海挟裹着大量泥沙,年复一年地将海岸向大海延伸,日久天长,沿海一带出现了陆地,余东便有了最早的土地。随着土地的滋长,它逐渐远离了大海,所以,今天的余东仍保留着当年从海上飘来的渔歌号子。

因拥有面积巨大的海滩,一个与海洋有关的古老产业——煮盐业,也在那个时代诞生了。远在唐代,这处滨海之地就是两淮盐业的重要盐场,至明清时期到达鼎盛,所产盐号称为“吴盐”。古时的盐业生产和盐税收入是一个王朝重要的经济支柱,这使得产盐区在那个年代扮演着一个非常特殊的角色。

盐业的迅速发展,使这里人丁兴旺,商贾云集,于是,一个早期的盐业集散地在此形成,至明代洪武年间,积攒了原始资本的盐商开始圈地造城。记载中,至明代中期,余东古城已初步形成规模,盐民和各路商人开始在城内定居。城外密布着数十口盐卤井灶,为盐产交易的配套设施已一应俱全。

徽商是最早进入余东的商人群体,最初,操纵着余东的盐产交易,随后,晋商、浙商等也相继介入,一时,规模不大的余东城内,拥有了上百个商号和数以百计的各种店铺。

范少卿是徽商中较有影响的人物,在余东建城以前,其祖上已移居此地经营盐业。此后,在他的悉心打理下,盐店生意十分红火。古街上现今还有一栋房子,是范少卿当年的私宅。

石板街道的两侧,很多古老的建筑都与盐的历史有关。钱粮房,是旧时官府设在产盐区的纳税机构。自明朝兴建盐场以后,地方官府开始在余东设立中心纳税场所。余东的钱粮房,前后存在了400多年,后来,虽几经迁址,却一直管辖着南黄海沿线近1300平方千米范围内的产盐区域。直至1929年,红十四军进驻余东,才被当地民众焚毁。

环绕古镇的一条运盐河,是古时余东的水上运输通道,开凿于公元905年,主河道全长30多千米。它最初的功能是用于盐的向外运输,后来,又成为吕四至南通的水上客运通道。它在流经余东时,古镇的东、西、北三面被运河环绕,因此也是古镇当年的护城河。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盐码头,古称“余东盐埠”,尚存于运河南岸。昔日岸边忙碌的挑夫与运河中南来北往的舟楫,曾构成古老余东商业繁忙的一幅画图,而今,流水依旧在,运河岸边却只留下悠闲垂钓的渔翁了。

盐业的发达也带动了百业的兴起。根据记载,自明代以后,余东已确立了通东地区工商业中心的地位,除食盐交易以外,冶金、食品、纺织业都十分发达,城内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交易十分繁忙。据考证,南通地区著名的蓝印花布,其发源地就在余东。通东地区最早的出口贸易也是从余东开始的。古时,余东出产一种名叫“芙蓉布”的轻纺织品,它的制成品“芙蓉衫”和“芙蓉巾”,曾大量出口东南亚,很受当地人民的欢迎。

在岁月的长河里,谁也说不清古城中发生了多少的悲欢故事,许多古老的房屋,在岁月的更替中已几易其主,他们的主人最早的名字也已随东去的流水不知所踪,留给后人的只有一些依稀的传说。

古城中有两口明代时期的水井,临街相对,水质清澈甘甜,犹如古城一双明亮的眼睛。相传,在明代嘉靖年间,有两位不知姓名的姑娘,她们是某大户人家的一对女儿,嫁到城内后,分别打造了两口水井,供乡邻一起使用,后人称之为“姐妹井”。600多年过去了,古城内不知有多少人曾饮用过这里的井水,今天,“姐妹井”仍在滋润着他们的后人。关于古井来历的传说,正慢慢地演变为一个美丽的神话。

今天,古老的巷子里,生活着的都是到了人生暮年的老人,他们淡定、从容,就像这古城苍老的容颜。这些老人和古街一起构成了一道特别耐人寻味的风景。然而,也正如这小巷深处盛开的花朵一样,那些历尽了人间沧桑的人们始终都在追求着生活的和谐与完美。

第8篇

关键词:宽窄巷子;体验营销;策划方案

        上个世纪末以来,全世界范围内正在大规模开展着体验经济活动的浪潮。这一新型的经济形态极大地强调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这正与旅游经济的特征不谋而合。旅游者参加旅游活动,最终获取的是一次由各种具体的、有形的活动所构成的无形的旅游体验,从此种意义上讲,旅游景区要更好地从同类同质产品中脱颖而出,开展丰富而有效的体验营销战略至关重要。

成都作为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拥有众多历史悠久、底蕴丰富的历史街区,如锦里,宽窄巷子,文殊院,水井坊等。这些极具地域特色的历史街区已经在成都旅游发展中扮演了必不可少的角色,甚至成为成都的一种文化象征。宽窄巷子作为“最成都”的典型代表,在宣传营销过程中存在若干问题,本文针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相应的营销建议。

1、体验营销的概念和内涵

     美国的未来学家toffler将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产品经济时代、服务经济时代和体验经济时代。体验营销作为在体验经济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营销方式,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得到运用,与此同时,学术界对体验营销的研究也此起彼伏。

国内对体验营销研究的比较全面的主要有郭国庆,周岩,马连福,李志飞等人。郭国庆主要是在国内外体验营销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体验营销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展望,并结合相关案例,进一步阐述了体验营销的内涵和意义,最终他将体验营销定义为:“从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和关联诸方面设计营销理念,一产品或服务为道具,激发并满足顾客体验需求,从而达到企业目标的营销模式。”周岩则主要着眼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一方面阐述了体验营销的市场基石、客户原则、策略组合和组织建设;一方面为企业实行体验营销提供了系统的操作办法,这对于企业开展营销工作颇具指导意义。马连福主要基于顾客人性体验需要,从体验经济的兴起,体验需要的本质,体验营销的方式和策略等几方面进行了分析。李志飞则是从旅游购买行为这一视角出发,重点研究体验营销对旅游者冲动购买行为的影响。他对体验营销的定义与郭国庆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提出了“SHUP”模式,强调看,听,用,参与四个环节的有机结合。

就国外而言,B.H.Schmitt对体验营销的研究比较系统。他最先提出了体验营销的概念,认为体验营销是“一种为体验所驱动的营销和管理模式”,并且“将完全取代将功能价值置于核心地位的传统的特色与功效营销”(Schmitt,1999)。他给出了体验营销的若干特点:①注重客户体验;②戏剧化和互动的概念是营销策划的核心;③营销规划和设计需要将科学和人文、技术和艺术结合。同时,他提出了体验营销的四个构成要素:设施、产品、服务和互动体验过程。

2、宽窄巷子营销现状

成都市宽窄巷子是成都遗留下来的较具规模的清朝古街道,与大慈寺、文殊院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成都市政府2003年开始对宽窄巷子进行全方位整改,最终打造了“闲生活”区宽巷子,“慢生活”区窄巷子和“新生活”区井巷子。为了充分提升市场知名度获得更大的游客占有率,宽窄巷子在整改过程中实施了一系列营销策略,起到一定作用的同时,也反映出诸多问题。基于此,笔者从“游客满意度”的视角对宽窄巷子进行了多次走访调查,最终得出它在营销方面存在的若干问题:

   (1)特色流失,缺乏“最成都”气息。一定程度上讲,特别的文化背景是仿古街区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所在,也是一处仿古街区有别于其他同类产品的重要依托。如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宽窄巷子,虽然以“清朝满军的驻地”为历史背景,并且在整旧如旧的原则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缮,使得整个街区内的建筑基本上具有成都风味,然而,通过调查,大多数宽窄巷子住民认为在街区内举办的一些现代表演活动脱离巷子文化背景,具有极强的商业性从而使得整个街区在人文气息上并不“最成都”;就旅游商品而言,也与锦里,文殊坊和成都周边的一些古镇存在极大相似性。总体而言,街区特色流失严重。

   (2)缺乏互动,消费并不大众化。强调景区、企业与旅游者之间的互动是旅游体验营销的重要特征。这一互动关系的缺失也正是宽窄巷子在营销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一方面,市中心地价上涨、旅游业开展使得街区环境下降等原因迫使众多街区原住民搬离街区,不仅居民与宽窄巷子的物理距离拉远,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他们与街区心理距离的形成,这对于延续和营造街区原生的民俗氛围是不利的。另一方面,改建后的宽窄巷子引入了西方餐饮等高档消费场所,使得整个街区目标市场选择的范围缩小,大多数旅游者到达街区,多为“走马观花”,并不能把握和领略宽窄巷子所承载的厚重文化底蕴,与四川传统民族文化的“大众性”背道而驰,这于旅游业发展不利,也于增强宽窄巷子品牌影响力不利。

3、宽窄巷子体验营销策略

   (1)特色静态产品与动态活动相结合,充分凸显“最成都”。前者主要针对旅游线路和旅游商品而言:景区应加大国际国内旅游宣传力度,将宽窄巷子这一品牌纳入更多旅行社的线路之中,与成都其他景点联动的同时充分凸显景区优势;通过组织校园商品设计大赛征集创意商品,并借机提升品牌影响力。后者主要针对具体的营销活动策划,景区可与旅行社联合开展专项旅游活动,如艺术家旅游、摄影家旅游等,也可借助网络媒介开展宽窄巷子旅游博客大赛、宽窄巷子旅游形象大使选拔大赛等。具体的行动方案如下:

①感受2300余年的“最成都”生活。以满清文化为基础,结合成都2300余年的历史文化,以建筑为主体,用摄影、绘画、模型、电脑模拟还原图的形式表现不同时期的成都建筑。具体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期间游客可亲身参与、体验。

②“千年穿越”大型婚纱摄影活动。主要为主题婚纱展,内容可包括古代婚纱展、少数民族婚纱展、欧式婚纱展等。还可通过媒体宣传,召集待婚情侣在宽窄巷子举行集体婚礼,并充分结合婚纱展主题。同时可进行婚纱摄影作品展览。

③“文化”摄影及书画展。该活动旨在充分挖掘宽窄巷子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同时向国内外旅游者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策划相应主题,邀请书画摄影名家,鼓励个人参与,重视游客互动。

   (2)消费结构分层,鼓励多种结构的消费。首先,要在恰当地接受外来元素的前提下,合理地保存街区原生态的古貌古风,在目前定期举办的表演活动中重视纳入四川传统的民俗的、民间的表演活动,强调活动的广泛参与性,而不仅仅让这些活动局限在一些高档的消费场所里;其次,街区应纳入更多大众的、消费层次较低的休闲娱乐餐饮场所,扩大街区消费者的目标群体范围,增加街区旅游收入的同时,让旅游者对街区文化精髓有更深层次的把握。

4、结语

总体而言,宽窄巷子作为成都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在营销策划的具体活动项目中,应更加注重游客体验、游客感知,景区应充分与旅游者进行互动沟通,而不仅仅让旅游者游览景区变成一种单向的、个体的行为。基于体验营销视角,宽窄巷子的旅游营销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B.H.Schmitt.体验营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郭国庆.体验营销新论[M]. 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2008.

[3]周岩.体验营销[M]. 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

[4]马连福.体验营销,触摸人性的需要[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5]李志飞.旅游购买行为——异地情境、体验营销与购后效应[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第9篇

【关键词】新文化地理学;都市文化景观;锦里;文殊坊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13)01—0132-6

目前,锦里和文殊坊作为业已建成的重要历史文化街区,已经成为了成都重要的文化景观和文化名片,优雅地代言这个城市的文化形象。二者均是成都市政府统一规划的重点文化建设项目,各具特色、各有优势,本该不相上下、评分秋色,但事实上,“锦里”一直保持着一枝独秀的繁荣,“文殊坊”却在刚开市的一时风光之后长期陷入门庭冷落的境况。

这一现象很快引起了各界关注。2006年10月30日,《四川日报》记者黄玲在04版经济新闻中发表了题为《国庆人山人海节后冷冷清清文殊坊缘何不如锦里》的报道,针对文殊坊作为“锦里第二”的趋同性,提出了诸如依托文殊院的素食,打造“素食一条街”以及“现场演奏天竺乐器”等操作性建议;其他重要论文有诸如周杨和乐雪《成都城市RBD锦里与文殊坊的比较分析》(2008)所作的经济分析、周向频,唐静云《历史街区的商业开发模式及其规划方法研究——以成都锦里、文殊坊、宽窄巷子为例》(2009)的规划学分析、崔佳春《基于后发优势的成都大慈寺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建议》(2011)的后发优势理论与文化结构功能理论分析等。这些研究从各个角度分析了三者得失成败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正在进行和即将进行的其他历史文化街区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本文将从新文化地理学的视角出发来分析二者在被作为都市文化景观而建构的过程中所呈现的差异,以此探索作为都市文化景观的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的优势路径。

“历史文化街区”概念的形成:从“文化景观”到“文化景观遗产”

(一)“文化景观”概念的历史

20世纪20年代,西方文化地理学形成,其标志是美国文化地理学家索尔(Carl,O.Sauer)《景观的形态》(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1925)一书的发表。索尔首次将拉采尔等人的“文化景观”的概念引进美国,并致力于通过“文化景观”来研究区域人文地理特征。他从综合角度对文化景观加以发生学的研究,对景观的结构做了详尽剖析。他对文化景观进行了如下定义:

文化景观是由一个文化团体在自然景观基础上形成的。文化是人,自然区域是媒介,文化景观是结果[1]。

自此之后,文化景观成为以美国索尔为代表的伯克利学派文化地理学的中心论题。1962年,该派地理学家瓦格纳(Wager)和米克塞尔(Mikesell)进一步指出:

文化景观是一个特定人类团体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综合化和特征性产物,体现了特定的文化偏好和潜力以及一个特定的自然环境。它是历代自然演化和人类活动的结果。[2]

(二)“文化景观遗产”概念的出现

1987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8届全体会议,在华盛顿通过了《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即《华盛顿》),该指出,“涉及历史城区,不论大小,其中包括城市、城镇以及历史中心或居住区,也包括其自然的和人造的环境。除了它们的历史文献作用之外,这些地区体现着传统的城市文化的价值”。

1992年12月美国圣菲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遗产委员会(WHC)第16届会议上,文化景观被提出并被纳入《世界遗产名录》之中,成为继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之后的第4种遗产类型。[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景观是人类社会和聚落随着时间在自然环境提供的自然限制和机会以及延续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力量(外在的或内在的)影响下的有形证据。它们必须具有杰出的普遍价值并成为某一地理区域、文化特征的代表。[4]美国的国家公园管理署则将文化景观定义为联系着一个历史事件、活动、人物或展示其他的文化或美学价值的一个地理区域。[5]文化景观遗产概念的提出使得遗产保护从对单一对象的保护扩展为对“场所”的保护,从静态保护转变为活态保护,从器物层面的保护扩展到人地关系的保护,这种转变充分彰显了文化景观遗产的时空特性。自此之后,文化景观遗产的观念被纳入到各国的历史和文物保护法中。

随着文化景观遗产进入世界遗产范畴,对其进行有效管理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事实上,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各国将文化遗存的区域保护与国家和地方的文化和生态建设、社会发展等结合起来,带有预见性地划定相关文化遗产保护区,为城市规划、政府管理、土地利用等密切相关的部门预先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以及新的保护和管理思路,为区域整体协调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我国正式提出历史街区的保护是在1986年,国务院在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件中指出:“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等也应予以保护,可根据它们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公布为当地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这是保护历史遗产的重要举措,从此形成了保护文物古迹、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分层次的保护体系。2002年,我国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把历史文化街区、村镇等文化景观列入文物保护范围,要求建立起一个从单体文物、历史文化街区到历史性城市的全方位文物保护架构,使得有形的文化遗产和无形的文化遗产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如京杭大运河、长城、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等就是如此。

由此可见,“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出现在历史保护从文物建筑逐步走向历史文化环境整体保护的过程中,是一种文化地理学意义上的文化景观类型,因而同时具有建筑、文化、社会、历史多个维度的价值。

成都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从“历史文化保护区”到“游憩商业区”

(一)成都“历史文化保护片区”的规划

历史街区是城市演进历程的见证和传统文化的载体,而城市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引起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在可持续性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进行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已经成为现代化进程中极其重要的问题。

成都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名城之一。对于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文物众多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1984年成都市制定了《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划定了文殊院、大慈寺和宽窄巷子三大历史文化保护片区。1986年又对该规划进行了修订补充。1987年成都市城市科学研究会牵头召开了“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研讨会”,并向市政府提交了《历史文化名城成都保护发展建议》。此后成都市有关部门在此基础上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了系统的保护,即从个别保护到群体保护,从静止保护到动态保护。[6]

(二)成都RBD现状

与此同时,成都还必须思考如何在延续旧有文化血脉、保持固有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发展经济的问题。在无数的探索与调研之后,与北京、上海等诸多历史文化名城一样,成都最终选择了游憩商业区(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RBD)规划模式,决定将RBD作为城市文物保护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创造城市文化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RBD这一概念最早由查尔斯.A.斯坦菲尔德(Charles A.Stansfield,和约翰.E.里克特(John E.Rickert)在1970年研究旅游区的购物问题时首次提出:RBD是中心商务区(center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和居住功能区(LBD)相融合的产物,是为满足季节性涌入城市的游客的需要,在城市内某一区域集中布置饭店、娱乐业、新奇物和礼品商店的街区。[7]1982年,斯蒂芬·史密斯(Stephen Smith)在其《游憩地理学》(Recreation Geography)一书中把新文化地理学的文化景观理念内置到RBD概念中。[8]

1995年,保继刚在研究深圳华侨城发展模式时,首次引入了RBD理念。在此之后,许多国内外学者进一步研究发展并实践了RBD规划理念,将城市RBD的类型扩展为四类:(1)大型的购物中心型(shopping mall);(2)特色购物步行街型;(3)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4)新城文化旅游区型。如北京新东安商城的老北京一条街、上海老街、上海田子坊等就是较为成功的“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案例。

2006年6月8日,成都市政府了《成都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提出在2020年以前,成都市将重点把浣花风景区、武侯祠片区、水井坊片区、文殊院片区、北郊风景区、十陵历史文化区等6个片区建设成旅游休闲商业片区,以此为中心带动周边的旅游产业和商业文化的发展的规划。这六大片区中,除北郊风景区之外,五大片区均分别依托杜甫草堂、武侯祠、水井坊、文殊院和明十陵等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是典型的“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

锦里(武侯祠片区)和文殊坊(文殊院片区)相继建成,并对外开放,二者的基本隋况如下:

1.锦里

锦里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如今,锦里被改造为一个集中展示巴蜀民风民俗和三国蜀汉文化的民俗风情街区。

它依托成都武侯祠,以秦汉、三国精神为灵魂,明、清风貌作外表,川西民风、民俗作内容,扩大了三国文化的外延。一期工程在这条全长350米的街上,浓缩了成都生活的精华:有茶楼、客栈、酒楼、酒吧、戏台、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充分展现了四川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此外,古戏台将定期上演川戏的经典剧目,戏台前会定期放映坝坝电影、以特色小摊的方式举行民间艺人的展演(如糖画、捏泥人、剪纸表演、皮影表演、西洋镜等);热闹非凡的民间小吃集市,让人们亲身体验川西古镇“赶场”的热闹场景;趣味十足的民间婚礼展示,游人可参与其中,乐在其中,而情侣们甚至还可以将自己的婚礼仪式搬来锦里举行,体会一种独特的、传统的婚庆方式;民间音乐及戏剧表演、民俗服装秀更是长年不断,花样百出。其他诸如夜晚打更、采用花轿和滑竿等传统交通工具等多种古韵十足的特色项目,让锦里重现昔日川西古镇的生活原貌,被称作“成都版清明上河图”。

该街采用由武侯祠控股公司化的运作模式,引进经营管理人才进行市场管理。据统计,自2004年11月开放以来,已接待国内外游客800余万人,实现销售收入近亿元,拉动周边经济2亿元以上,为社会提供近千个就业岗位,形成了成都民俗旅游休闲文化的一个知名品牌。2004年11月,“锦里”古街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9]。

2.文殊坊

文殊坊是成都市政府规划的三大历史文化保护片区之一、六大旅游休闲商业区之一,是中房集团成都房地产开发总公司倾力打造的以佛禅文化、民俗文化为主题,以川西街院建筑为载体的,充分体现老成都人文历史精髓的都市文化休闲旅游胜地。它位于市中心人民中路旁,与传统城市商务中心(CBD)相融合。依托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殊院(5.73公顷),形成东至北大街、草市街,南至白家塘街、通顺桥街,西至人民中路,北至大安西路规模的协调区,总规划用地面积为33.25公顷。

一期工程包含成都会馆和成都庙街两大部分。成都会馆院落总占地面积为7460平方米,项目分两期进行开发,于2010年完成。二者均为清末时期的木质建筑,通过落架整合修建进行保护后,老院落里破旧的木柱、木梁等已被修复;成都庙街与成都会馆一街之隔,同样为传统老建筑。开街营业后的成都庙街主要包括旅游精品古玩、旅游民俗用品、文化餐饮休闲、老成都味道四大核心部分。

文殊坊于2006年10月1日开街,依托具有1400年历史的文殊院,投资22.2亿元,将其周边具有川西民居特色的老院落进行抢救性保护和整修而成,“文化”、“投资”和“规模”都可谓得天独厚,且有后发优势。如此偌大的占地规模,每天不到千人的游客量便显得过于冷清。

历史文化街区的未来:从“物质文化景观”到“非物质文化景观”

(一)英美新文化地理学视野中的新“文化景观”

1980年代,“新文化地理学”在西方迅速崛起。代表人物是英国文化地理学家彼得·杰克森(Peter Jackson)和丹尼斯·科斯科罗夫(Denis Cosgrove)。杰克森1989年出版的专著《意义的地图》(Maps of Meaning)一书被视为新文化地理学诞生的标志。

与传统文化地理学相比,新文化地理学提供了一种景观研究的新视角:

第一,强调人地关系:从景观形态研究的研究转向景观文化的研究,试图将景观的概念与其历史发展联系起来。新文化地理学结合社会学与文化理论来解释和研究景观,对景观进行文化研究,关注社会文化和政治过程对景观的塑造,以及景观本身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将景观的讨论纳入整个后现代主义的争论当中,显示出景观成为社会、文化、政治体系等活生生的人地关系中的重要部分。这样,景观就并非只是一个对象性的客观自然系统(自然景观)或客观文化系统(文化景观),而成为一个文化、社会、历史的多维存在。这就强调了文化景观中人地关系史的重要性。

第二,强调文化景观对于城市集体文化记忆的承载:注重城市象征性景观的研究、注重分析文化景观的符号意义。

李凡、朱竑、黄维《从地理学视角看城市历史文化景观集体记忆的研究》一文指出,由于集体记忆所体现出的社会性,通过物质的和象征性的城市历史文化景观,去探究其集体记忆的认知空间和情感空间更具有现实意义。他们详细梳理了城市文化景观对于保存城市集体文化记忆的重要功能。戴维·洛文苏(David Lowenthal)指出,历史建筑和城区的保护、象征性复制品的创造、纪念碑和博物馆均用于纪念往日的事件或人群。甚至诸如供娱乐的街道设施、公共艺术品和历史地名等象征性符号都是城市记忆的证据。[10]蒂姆·科瑞斯威尔(Tim Cresswell)指出,“纪念物、博物馆、特定建筑物的保存、匾额、碑铭,以及将整个都市邻里指定为‘史迹地区’,都是将记忆安置于地方的例子。”[11]由此可见,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必须考虑到城市集体文化记忆的传承。

(二)历史文化街区内涵的进一步界定:物质文化层面与非物质文化

新文化地理学对文化景观的重新定义使得历史文化街区从单纯的“历史古迹保护地”变成了“城市集体文化记忆场”,这促使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从“物质文化层面”进一步深入到“非物质文化层面”。

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订并通过了《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指南》明确指出:文化景观是自然与人类的联合工程成果,反映了在一系列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内外作用下,人类社会和定居地的历史沿革。[12]同年5月,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世界遗产与当代建筑国际会议通过了《保护具有历史意义的城市景观备忘录》,其中提出:历史性城市景观的保护和保存,既包括保护区内的单独古迹,也包括建筑群及其与历史地貌和地形之间在实体、功能、视觉、材料和联想等方面的重要关联和整体效果。

2005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中国西安召开第十五届大会,大会通过的《西安宣言》首次明确指出周边环境对古迹遗址保护的重要性和独特贡献,“古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区域的周边环境指的是紧靠古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区域的和延伸的、影响其重要性和独特性或是其重要性和独特性组成部分的周围环境……除了实体和视角方面的含义之外,周边环境还包括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所有过去和现在的人类社会和精神实践、习俗、传统的认知或活动、创造并形成了周边环境空间中的其他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当前活跃发展的文化、社会、经济氛围。”[13]

正如崔佳春所言,“历史街区是过去一定时期内社会生活的载体,反映着人们的生活习俗、生产能力、价值取向和审美标准,是城市发展的见证,也是城市旅游的重要吸引物。综合目前各类文献对历史街区的定义,我们可以认为:历史街区,是指保存有一定数量的历史建筑、构筑物,且能够完整地反映出某一时期城市的历史风貌、生活习俗、民俗文化,由城市干道围合而成的区域。”[14]

(三)锦里与文殊坊的比较: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层面

1.锦里:锦里是成都首个以“历史文化”为主题进行综合开发的街区。从物质文化遗产层面看,锦里片区街道两侧的所有建筑均属新建,并不具备历史遗产价值;但锦里充分利用紧邻武侯祠的区位优势,把自己打造成为集中展示三国蜀汉文化和巴蜀民风民俗的民俗风情街区,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承载。

2.文殊坊:文殊坊的保护与开发采用的则是改造与重建结合的方式。从物质文化遗产层面看,文殊坊片区内的老建筑、老院落得到维护与修缮,其中庙宇建筑的宗教功能、院落建筑的居住功能,均得到了完整的保留,较好地实现了物质层面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层面看,街区设想以佛禅文化、民俗文化为主题,传统川西街院建筑群为载体,力图保留老成都人文历史精髓,并提出了打造以文化休闲旅游为主的城市“游憩商务区”(RBD)的想法。但由于对佛禅文化强调不足,对川西民俗表达不充分,与街区核心文殊院几乎没有互动,文殊坊街区成了_一个文化空壳。

结论:新文化地理学文化景观概念对于成都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的意义

首先,新文化地理学文化景观概念对人地关系的强调促使我们去思考历史文化的当代呈现问题。

锦里采用“赶场”、坝坝电影、古戏表演、手工织锦、夜晚打更、采用花轿和滑竿等传统交通工具等多种古韵十足的特色项目,来重现昔日川西古镇的生活原貌是一种很好的尝试。但文殊坊对于古代佛禅文化、民俗文化的呈现可以有自己的特色。

其次,新文化地理学文化景观概念对于集体记忆的强调,促使我们去搜寻各个历史文化街区各自特殊的文化记忆。

第10篇

(一)中式风格定义

中式建筑即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其形成和发展秉承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由于幅员辽阔,各地气候、人文、地质等条件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尤其以民居形式更为丰富多彩,如西北的窑洞建筑,北方的四合院,南方的干阑式建筑,福建的土楼,江南园林,西南穿斗式等。

(二)中式风格的现代传承

中国风格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复古明清,而是通过中式风格的特征,表达对清雅含蓄,端庄丰华的东方式精神境界的追求,和中国传统的儒教、佛教、道教的精神暗合。

穿越与体会:以今人的姿态体会古人的意境;以古人的生活环境探寻今人的精神诉求。

表达方式:只要发挥各种建材的特性,即便是使用玻璃,金属等现代材料,一样可以表达出中式的风格。

(三)中式风格在旅游地产中的适用性及优势

1.什么是旅游地产

旅游地产,是所有依托周边旅游资源而建立的,有别于传统住宅项目,融合旅游,休闲,度假与居住为一体的置业项目。

1.1.中式与旅游度假地:中式地产独具清雅内敛,平和中正的意境,与人们对身心放松的精神追求上协调一致。故对于度假地区建筑形式,是上佳选择。

1.2.中式与风景住区:在某些自然条件良好,环境优美的区域,打造中式高端住宅区,将建筑外部的优势与内部的品味相互渗透,形成意境通幽之趣。

1.3.中式与城市历史街区:在城市中具有历史承载和文化底蕴的街区,新建或改建形成的中式文化街区,往往能形成城市的新名片和人气热点。

2.中式地产的现代分类及各自优劣

2.1纯粹传统风格的建筑群落

优:建筑特色鲜明,形象突出,在市场和营销策略方面容易强化项目的特色和差异性,从而脱颖而出,快速引起市场反响,特别是针对某些缺乏传统建筑风格地产项目的区域,异军突出无疑是一个前瞻性极好的想法。

劣:其市场接受度有待调查,完全传统的形式和现代功能存在一定差异性。同时建筑成本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施工难度加大。由于设计和控制难度的加大,对甲、乙双方的专业水平,经验及后期配合都有较高要求。

2.2传统风格的加入现代元素的建筑

优:由于加入了现代生活的空间体验,例如大面积的开窗,钢构架等,使空间感受更接近于现代生活习惯, 更易被市场认可,同时在营销方面,由于依然以传统建筑语言为主,因此同样能达到很大程度上的市场领先。

劣:大量的传统建筑语言和空间感受依然受到市场接受度的考验,大量传统符号的营造同样带来施工和材料供应的难度。

2.3现代风格加入传统元素的新中式建筑(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方法)

优:建筑本身更加贴近现代生活习惯和方式,市场接受度较高,装饰部分手法多样,容易在局布效果突出,相对而言方案的完成度较强两者为高,受甲方专业程度,施工经验和材料供应的影响较小。

劣:市场营销的特色不易突出,较难到达先声夺人的效果。同时在设计上,使用传统元素的度不易把握,多则杂乱,少则乏味。加入的传统元素符号大多是与建筑本身无关装饰构件,而又直接决定了建筑立面效果,对工艺要求度较高。

二、中式地产项目设计要点

(一)挖掘地域文化,确定项目内涵与定位

1.地域文化

指中华大地特定地区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的文化系统,涵盖了物质与非物质两个方面。

如:方言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民族文化、民间信仰、特色物产、经济主体、名人名胜等。

2.地域文化拥有持久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需要明白,一种建筑和一栋房子的区别,一个是狭义的室内外关系,一个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营造。

3.以锦里为例,浅析文化探寻与建筑定位

三国文化:成都历史悠久,锦里毗邻蜀汉文化代表景区武侯祠。锦里定位之首即是历史文化旅游地产,成为很成都的一张名片。

天府街市文化:蜀绣,蜀锦,竹帘画,剪纸,糖人,木刻等驰名中外的传统手工艺品。

民俗民风文化:赶庙会,搭戏台,打更,手拉车,唱川剧等远去的老成都场景。

饮食文化:成都传统小吃如龙抄手,钟水饺,三大炮,麻花等,品种繁多,令人回味无穷。

童趣文化:陀螺,响璜,滚铁环,踢毽子等有着乡土特色的玩具,让小孩新奇,老人亲切。

休闲文化:成都人生活闲适,品茗小酌历来流行。

当这些文化内涵被充分发掘,锦里的民俗文化资源就被划分为4大类,10亚类,所有的业态与定位相对应组织,形成以蜀汉三国旅游文化为支撑,以川西民风民俗为内涵,再融合成都特有的休闲文化气氛的民俗文化一条街,在主题形象定位,产品功能设计等方面形成一个成功的模式。

4.注意几点问题

4.1.注意地段效应:同样的文化背景由于地段的差异,强调的点和业态应有所偏重,例如锦里与宽窄巷子的成功就在于取舍有度,文殊坊则稍逊。

4.2.注意建筑外观及尺度呼应:同上例,锦里及宽窄巷子风貌多样,形成新旧结合,原汁原味的风貌特点,文殊坊则是街道尺寸与建筑外观较为单一,做旧感明显。

4.3.偶尔逆文化思路也有奇效:当地如果没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人为的逆文化而行,往往能出奇制胜,如青岛作为一个殖民城市,传统中式文化影响较弱,而长水山庄以纯中式入市,反响极为热烈,很有可能成为崂山脚下一处新热点。

(二)结合项目类型,分析条件及投资回报,选择适合的中式形式

1.必须在明确项目定位的前提下进行

2.项目类型的选择是一个综合市场全盘分析的过程,设计方法往往只能由不同的点提出建议。不同的项目环节,我们有几个点的建议

区位

特定区位的项目,往往只能顺应区位特点,选择合适的中式形式,如眉山市中医院东坡国医馆项目,由于毗邻三苏祠,在形式上需要符合年代,且注重偏官式而非民居的特点。又如大慈寺片区规划设计,必须是以符合原貌民居复原为前提的核心区,向外扩展而形成的传统式仿古街区与现代融合传统风格的商业居住区。

(1)建筑类型

一般意义上,高层建筑很难选择纯中式的建筑形态,目前的高层中式逐渐在过去青砖白墙的单调中强调加入木质构件。于局部色彩和构件中提升中式的韵味,同时搭配一些更为地道精致的多低层公共配套,也能做到风格的融合。(如云山诗意项目)

一些已有的建筑,街区改造大多采用现代中式的手法(为保护老建筑所作修缮除外),通常会采用例如材料,窗式,空调位,坡屋面,墙面材质对建筑部分改造。(如都江堰城市风貌改造项目)

(2)甲方成熟度

在项目前期,通常建议初涉开发领域的地产商选用现代中式的建筑风格,可以更好的避免后期风险,提高完成度,当然并非绝对。

(3)项目投资回报

从短期资金回收来说,结合销售,多数开发商注重前期利润。所以,除了二三线开发商考虑成本多选用新中式以外,一线的开发企业,如万科在第五园,棠樾等项目中也选用这一模式。

也有的新晋开发企业从管理者的发展方向和决心出发,为了赢得轰动效应和品牌优势,投入高成本打造传统中式项目,例如置信通过芙蓉古城迅速攀升至成都房地产企业的尖端,而同期的三利宅院现代中式项目,虽然位置规模明显优于芙蓉古城,后续影响却逊色不少。

(4)市场配合度

这个市场涵盖施工方,材料供应商,城市产业规模和市场影响力,甚至是物产供应和气候条件的支持。

市场配合度较低的城市,即使不惜血本,但最后的成果可能也只能是事倍功半,或者品质相当的项目,在当地曲高和寡,而在另外的城市一炮而红。

(5)选择好的设计方

中式虽然是国粹,但在目前国内的设计市场擅长的却不多,在方案设计优秀同时又能协助甲方全程把控的,更是凤毛麟角。

3.保证建成效果,后期效应的关键因素

3.1明确体系,自身定位

可以发现,设计院是最重要的中央环节,整合各方资源进行打包设计,积极沟通政府部门,全面解决各个时期,各个环节的问题。将甲方原本的一对N状态改善为一对一,从而更优质,高效,全面的完成项目工作,这正是我们前行的方向。

3.2完整化,成熟化的工作程序

前期策划阶段:组织设计团队多次实 地考察,与甲方进行沟通,明确甲方意图并了解规划部门要求。将专业策划公司引入和我们一道,分析该区域周边现状,资源,文化条件基础上,提出设计构想,方案主题,并磋商拟定。

设计分析阶段:根据主题,业态进行初步布局。推出多个概念方案,与甲方,规划部门沟通。详实的分析资料,利于各方做出判断和选择。选择合适的产品形态及业态,考证同市场国内现有类似项目,并对竞争对手,文化源头进行深入考察,做到优势竞争。在设计指标的拟定中结合甲方经验,当地市场营销状况,合理进行产品设计。引入景观设计,以便景观与建筑能够一开始就能相辅相成,避免硬加入而形成的雕琢感。

第11篇

关键词:西江千户苗寨;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西江千户苗寨民俗旅游发展现状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西江千户苗寨,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因为长期与世隔绝和开发时间短,所以研究苗族文化的种子得以保存尚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底蕴,长期在这里生活的苗族人民还创造了许多丰富多彩的苗族文化,如反映苗族人民生活的民族歌舞,将苗族文化搬上了国家大舞台;“吃新节”是适龄男女“游方”来定情;造型独具特色的苗族服装,逢年过节苗族人民便会着盛装参加;制作工艺考究的民族工艺品,工艺精美的银饰、苗族刺绣和蜡染等都被列入了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西江千户苗寨民俗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基础设施问题

西江现有的旅游设施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内外部交通的路况不好和管理不善,像雷山县到西江只是单行道,道路曲折,很多外来游客不习惯走盘山公路,在到达雷山县后就打道回府了;在内部交通上,一遇苗族赶集的日子古街便会变得拥挤不堪,既影响了交通又影响游客观赏。吊脚楼的日常维护和保护不善。景区接待能力的不足,当旅游高峰期来临的时候,景区出现住房紧张,甚至出现游客吃住在车上的现象。西江的夜景出现停电和夜景灯的坏掉会影响景区形象,所以要对电力设施进行排查,保证游客能够正常欣赏西江夜景。

(二)民族旅游产品的问题

购物出现的问题是西江民族旅游商品具有雷同性,产品形式过于单一。虽然西江旅游公司的综合收入一直呈上涨趋势,但是就西江旅游公司旅游商品主要来源市场部显示,2012年收入同比下降39.35%,因此在旅游商品这一重要组成部分并未发生重要作用。再者,各商家看到民族旅游商品里面的巨大利益,为了私利,利用游客不会辨别,欺骗游客。在西江,游客可以在每天上午11:30和下午5:00免费观看苗族歌舞表演,演出时长40分钟。上下午表演和每日表演的内容一致,节目不丰富,表演形式单一。

(三)宣传方式以及旅游人才缺失的问题

在大范围尺度上,省外游客对贵州旅游景区最希望去的更多的选择是黄果树、龙宫、遵义会址等早已熟知的旅游景区,并不是西江不够好,只是西江养在深闺人未识。西江地处偏远山区,生活环境艰苦,再加上跟大城市相比工资薪酬开的不高,因此旅游人才很难在这里长期坚持下去。

三、西江千户苗寨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旅游基础设施的改善和维护

目前,外部交通方面,西江景区北服务区到景区西大门的交通环线以及西江到雷山县的交通路况较差;内部交通上,景区内部电瓶车致使古街拥堵等现象,因此政府部门应尽快改善外部两条线路的交通情况,整改西江至雷山县的交通路况后,一方面增加西江的入出性,另一方面,因为西江距离雷山县只有30公里的距离,也就起到了缓解高峰期西江景区的住宿和餐饮压力,拉动雷山县经济的发展,在内部,西江旅游公司将景区电瓶车原有的表演场―观景台运行线路段改为一号风雨桥停车场到观景台,可以改变以前的拥堵现象,增加景区内部流通性,实现景区电瓶车更加有效的管理。此外,西江公司应发动当地居民加强对房屋损坏程度的鉴别,对损坏程度不大的进行修复和属于危房的进行拆除重建,以及要求工程部对夜景灯做好排查和更换工作,保证游客能有安全的住宿和不影响游客观景。

(二)挖掘苗族文化精髓,提升文化品位

民族旅游商品和民族歌舞表演分别是静态的和动态的文化展现形式,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灵魂的载体,需要以丰富的形式展示给游客,并不是内容单一、雷同的产品,西江苗族文化如此深厚、丰富多彩,因此要求我们深度挖掘苗族文化内涵,生产出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西江分公司除了挖掘苗族文化,更多地考虑如何将民族元素融入现代产品中,增加实用性,才能更好地将旅游商品销售出去。让更多的游客参与到刺绣、蜡染或者银饰的手工制作过程中来,增加旅游互动性和体验性,除实现经济收入的有效增长外,更多的是靠大众将苗族独特的工艺传播和传承下去。

(三)完善原有宣传方式,改善员工福利待遇

现有的宣传效果应打开西北地区客户群,可通过与全国各大航空公司、旅游网站、旅行社等与旅游相关的行业加强合作,由以前的景区独自宣传,转变为发动各合作方来进行宣传,增大知名度。此外,西江必须加强景区文化品牌建设,与贵阳、遵义、安顺的著名景点合作,将游客带到西江旅游,使得贵州旅游业均衡、和谐发展。西江旅游首先改善员工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增加福利待遇,大力引进旅游管理人才,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培养服务意识,增强员工对西江旅游公司的归属感,留住人才,助推西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明锦,龙拥军.西江千户苗寨旅游资源特点与开发.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4(8)

[2]王从从,王仕佐.论旅游在民族地区的扶贫功能――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2010(7)

第12篇

——三河古民谣《十大舍不得》

“一步跨三县,鸡鸣三县闻”,三河古镇,坐落在巢湖之畔,地处合肥、六安、巢湖三市交界处,因环镇而抱的丰乐河、杭埠河与流贯镇内的小南河合而为一得名。小镇河湖环绕,稻花飘香,碧波万里,风光秀美,一派“春秋古镇,皖中水乡”的美丽风光。步入三河,就像步入历史的时光隧道,2500年来的时光就这样在脚下翻动。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小镇已具雏形。公元前537年吴楚之争的“鹊岸之战”和1858年太平军大败湘军的“三河大捷”均发生于此。悠久的历史使三河古镇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留下了众多历史遗迹、名人故居和历史文物。坐拥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黄金水道,这里曾经是店铺林立富贵地,花团锦簇温柔乡。千里之外的山货、水产等等源源不绝地运达三河,再辐射十里八乡、万户千家。三河当时号称“皖中商品走廊”,曾有“小南京”、“小上海”的美誉。

南北势力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交叉割据,使三河形成融南汇北、自成特色的民俗文化和饮食文化。三河饮食,以徽派菜系为底蕴,融百家菜系之长,堪称中国饮食的一大奇葩。而现在的三河,一共有二百多家大大小小各种饭店,虽然《十大舍不得》中提到的店号,现在大部分不存在了,但流传下来的众多古老美食使三河依然不失美食天堂的本色。

踏着被岁月磨砺过的光滑青石板,沿着小街缓行,最醒目的是三河土菜馆的招牌。三河的古巷从码头起沿小南河依次铺开呈八卦形排列,路面全用青色的大块条石铺砌而成,经历千百年风吹雨打,被世世代代来往的巨商大贾贩夫走卒磨擦得如镜子一样光亮。两旁布满各样特色小店,阔大的门面后,不是住家就是作坊,都保留着标准的中国旧式的前店后坊式布局。小巷中还有大量手工作坊,弹被絮、制杆秤、做羽毛扇、晃麻油、扎红灯笼等各种民俗工艺让人大开眼界,一些老师傅在现场为游客制作产品,精湛娴熟的技艺令人拍案。

而饭馆最为集中的地方,则属小南街。三米宽的小街,两边都是繁华的各种酒店,虽然我没有详细统计过,但几十家是有的。店老板们眉开眼笑地忙碌着,让人感到不解的是,各家饭店前,都喜欢把锅巴、梅干菜等色彩斑斓的原材料一字排开放在门外街边。我在一家“朝阳门土菜馆”门前驻足,老板马上迎了出来,这是一个微胖的中年人,喜眉笑眼,非常热情。听了我的疑问,他告诉我,饭店如此陈设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是烹饪三河的米粉排骨等很多土菜,在太阳下晒晒原材料是制作流程之一;另一方面,可以惹人注目。材料摆在外面,实实在在绝不掺假,走过路过都能看到,爱吃你就进来。

老板说得不错,看着有红有绿的各种食材,闻着古街上弥漫的浓浓香味儿,我不由得食指大动。我跟着老板来到店里,还不到中午,店里已有了不少客人,我看店门外的一个大盆里,满满地放着像是做大米煳了锅后的锅巴,老板笑着说:“别看放在这里不怎么打眼,一会儿做成菜给你端上来,保准你‘爱不释口’,先来一个油炸锅巴吧。”我点点头,忽然想起了《十大舍不得》,既然前人就已经舍不得了,必得有什么奇特之处,下一个菜,就从《十大舍不得》当中挑吧,既然来三河了,也“舍不得”一回。老板耐心地给我讲起来:“‘新华春’炒菜一喊就来,说的是三河炒菜,虽排在十大‘舍不得’的最后,但是在‘舍不得’中却是最有名气的。其别有名的一道菜就是‘三河小炒’。传说三河小炒的来历是当初某位皇帝驾临,而小店又实在没有食材,于是厨师只好将能找到的东西全部放在一起炒,结果反而受好评。三河小炒,这可是来三河的人必吃的。”老板看我一个人点两个菜了,赶紧向我介绍主食:“来三河了,当然得尝尝三河米饺。”

这是一家小土菜馆,操作间就在隔壁,而且透着一个大窗,我能看到老板亲自掌勺,先做的是油炸锅巴,只见老板从大盆里拿出几块锅巴,麻利地掰成小块,火上起锅,七成热时,下入锅巴炸焦酥成金黄色,倒入漏勺内沥油,控油后装入盘中。另起一口锅,锅中加油煸炒红椒、芹菜、洋葱,加入番茄酱、糖盐调味,再加水勾薄芡成浓汤,起锅趁热倒在炸好的锅巴上,“嗞”的一声响过后,锅巴出现“噼里啪啦”的清脆响声,一股香味扑鼻而来。老板给我端上桌,我看着金黄的锅巴上点缀着色彩鲜艳的配料,真舍不得下筷子。老板见状,忙说:“快吃吧,这道菜要趁热吃,放久了锅巴就失了酥脆的口感了。”我赶忙夹一块放入口中,锅巴酥脆,香浓味美,别有风味。

三河小炒是用木耳、洋葱、酱干、鲜肉、蒜黄、水芹、红椒分别切丝,爆炒而成。老板说,一般情况下,随着季节不同,都可以加入各种时令蔬菜,不过酱干、洋葱、木耳这三种材料是必不可少。三河小炒一定要多放油,老板解释说这是为了保证三河小炒的正宗味道。小炒讲究火候,讲究搭配,虽然佐料繁多,但其味不失,各式佐料都保持了原先的纯味,因此红椒清脆,洋葱微辣,蒜黄水灵,水芹柔韧,色浓味香,入口脆爽。做好的三河小炒,因为各种材料而变得五彩斑斓。尝此菜,倒像是走进一个花园一般,看景色万千,各自芬芳,吃的时候找出每样材料也成了一大乐趣。

三河米饺是本地的另一道风味小吃。老板边做边给我们讲起,三河地处三条河流交汇处,盛产稻米。而三河的小吃,也以籼米为原料居多,米饺就是其中之一。米饺制作过程中最讲究的就是籼米粉的制作,需要将籼米用水酥好,磨成细粉后晒干。在使用前则要倒进铁锅炒熟,这个步骤一点其他作料都不放,单炒米粉,香味出来,也就熟了。做饺子时,再用开水和匀,包成饺子后下锅油炸。三河米饺馅有粉丝白干、虾仁酱干、精粉肉末儿等等,全部都是当地的特产。这条小街上,几乎家家都有米饺,当油锅架起的时候,香味便飘满整条老街。再看炸出来的米饺,色泽金黄,外皮微酥,松软鲜美。尝上一口,既有油炸的香脆,也有稻米的清香醇厚,美不胜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