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考甲骨文作文

高考甲骨文作文

时间:2023-05-30 10:28: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考甲骨文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考甲骨文作文

第1篇

自从2001年江苏高考某考生用文言文写成作文《赤兔之死》一举成名后,文言文作文便受到了某些学生的重视和青睐。此后全国已经有江苏、福建等省多名考生因为用文言文乃至古文字写高考作文而尝到得高分的甜头。

正是在近年高考文言文写作、古文字写作趋热的情况下,今年5月中旬,教育部有关部门在全国高考考务工作规定的通知中首次规定,用汉语文授课、学习的参加全国统考(除外语科外)考生,笔试一律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答卷。不久有关负责人公开解释,这一规定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相关要求制定的。该法的第十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通过汉语文课程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使用的汉语文教材,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按照权威的学术观点,这里所说的“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文字的规范,二是语言的规范。文字规范是指必须使用现在通行的简体汉字,那么繁体字、古文字都不能使用,更遑论甲骨文、“火星文”了。语言则包括三个方面:语音、语法及词汇,这三者都要规范。现在实行的语言是普通话,而所谓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可见,这一规定的意思很明了:今年的高考各学科除外语科作答只能写通行的简体汉字(注:笔者估计今后的高考也会如此),而不能用文言文来作答或作文

对于这一规定,笔者觉得既有合理合法之处,但又有偏颇之处。首先,该规定依照我国的相关法律制定,有充分的法理依据。作为我国法定文字,简化汉字在我国推行已有60多年之久,如果连高考这样最大规模的国家统一考试,都可以不使用通行规范的简化字而任意使用繁体字、甲骨文甚至所谓的“火星文” “网络文字”,是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的。有人或许会说,这一规定会使极少数像2009年江苏高考用甲骨文作文这样的文字和写作奇才失去发挥特长的机会,埋没了人才。其实不然,须知我国每年高考考生多达八九百万,在这数以百万计的考生中,各个学科不乏极个别身怀绝技、造诣深厚的特长考生,我们又焉能一一为他们开辟特别通道?这无疑有失国家选拔人才考试的公平性。况且,我国每年都有数十所高校进行大学自主招生考试在为极少数某一学科或某一专业的特长生“度身定制”,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这一途径参加选拔以免“大材小用”或英雄无用武之地,完全没有必要在普通高考中与绝大多数考生同场竞技、一较高下。须知,普通高考试题的命制毕竟只是在国家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范围内进行的,具有普适性而缺乏特殊性,不可能兼顾到每个考生尤其是极少数有特殊才华考生的实际能力与特殊需求,更何况近年高考答卷的确存在语言文字使用混乱的问题,例如在作文中滥用乱用网络用语、方言等不规范语言的不乏其人,亟需国家制定相关措施加以规范。其次,从评卷的角度上看,高考禁写不规范汉字,确实可以节省阅卷老师的时间和工作量,提高评卷效率。

因此,无论是从维护法律严肃性的角度,还是从推广普通话和节约评卷资源的方面,确实需要对高考答卷所使用的语言文字作出明确规定。但这一硬性规定同时也封死了考生选择文言文这种文体写作的道路——只要考生使用文言文写作,无论是全文还是全文的大部分文字用文言文,都属违规,这对高考人才选拔与中学语文教学是否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其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恐怕需要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和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方能行事。在笔者看来,给少数确有需要、确有才华的考生留开一扇门,让他们能在类似于古代科场的高考考场上通过运用文言文这一中国最传统的写作方式来抒情达意、一展所长,其实于国于己也未尝不是件好事,不妨以“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开放宽容的态度来看待当前的高考文言文作文乃至中学生的文言文作文问题。

从现有的报道来看,近年的高考满分或高分文言文作文,其作者都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就是从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热爱国学,喜欢涉猎文化经典并对某一两部经典的诵读与体悟达到了精熟的程度。倘不如此,就难以在60分钟之内写出一部立意深刻、构思巧妙、富有创意的文言文作品来。而对于满分文言文作文考生在考场上所表现出来的眼力、勇气与才气,社会上多数人还是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但也有人认为中学阶段不应该写文言文,高考作文也不应该写文言文,因为语文课程标准只是要求“中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并不要求进行文言文写作,与其让学生受文言写作之风影响而胡乱模仿,写出一些文白相杂、肤浅杂乱、不合规范的文言文,不如一律禁而绝之。

这种担心其实是多余的。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一则想写敢写文言文或能写文言文的人目前还凤毛麟角,二则是目前在白话文一统天下的环境下,文言文已失去了它的交际与流通的功能,即使有人掌握了文言文的写作技能,能写出绝妙的古诗文,除非自娱自乐或特殊情况的需要,否则也只是空有屠龙之技而已,因为英雄已无用武之地了。然而,对个别或极少数传统文化的热爱者,对于他们学习古代文化并想用文言文这种传统方式来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做法,我们也完全没有必要采取压制甚至禁绝的态度。此外,允许高考写文言文对在青少年学生中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传统文化也是不无裨益的。

我们也不必过于担心高考评卷老师因读不懂不足千字的文言文作文而难以作出公正的评判,要相信他们的评判眼光和业务能力,切不可因考场上数十万份试卷中偶尔出现一两篇文言文之“噎”而废文言文文体写作之“食”,毕竟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并未明确规定不准写作文言文,高考考试大纲也未明文规定禁止写文言文,且历年的高考作文题中也没有禁止文言文的要求。因此,我们应该本着“法无明文禁止即合法”的原则,鼓励考生作文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但这也是有前提的,就是你要写得好才行。

值得指出的是,如果放在“国学热”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就不难理解当前文言文写作趋热问题的缘由与实质了。新世纪以来尤其是2005年以来,随着由国学大师南怀瑾、任继愈以及著名的台湾学者王财贵等人发起的“中华传统文化诵读工程”影响的不断扩大,儿童经典诵读运动不仅在港澳台等地影响深远,而且在我国的北京、沈阳、济南、深圳等许多地方也发展迅猛。不少地区的中小学课程现在也包括了经典讲授内容,而且还建立了许多主要是读经的实验学校。据初步统计,全国已有超过一千万的学生在学习儒家经典,包括正式教育体制外许多自发进行的学习。而由国家教育部、国家语委等部门牵头组织实施的“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已列入“十二五”规划,并上升到国家战略。受此学习环境的影响,一些有个性、敢冒尖且平时有较高传统文化素养的高中生,敢于在高考这一重要人生竞技场上放手一搏、试马文言也就不足为奇了。

总之,“高考笔试一律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答卷”这一规定是值得商榷的,其存在的问题是硬性规定了作文只能写现代文而不能写文言文。如何既要规范高考答卷中的语言文字运用问题,又不能一概拒绝合理合法的文言文作文,是有关部门应当慎重考虑和妥善解决的。笔者认为,与其回避或禁止文言文作文,倒不如为有需要的考生留开一扇自由写作之门,同时也让门外的人看看那些奇才考生是如何用中国这一古老的文体来抒写出他们的个性与才华的!

第2篇

关键词:现实性;语文味;全国高考

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Ⅰ卷现实性强,语文味足。当现实性遇到语文味的时候,考试的本质内涵才能得以体现。本分析基于安徽省首次重新使用全国卷的感受。

一、现实性的充分体现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为一个口号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体现在实际执行层面。作为高考的固化因素,是最切实的体现方式。

一是语言材料的现实关照。设题的材料具有较强的现实性,比如第14小题的语病材料,从创新创业到新能源汽车再到互联网都是现实性十足的。在选考的小说与人物传记之中,也强烈渗透着现实色彩,这是最语文的征兆。六安爷的“过瘾”,不光是动作习惯,更是心理依赖,是生活习惯。“锄”作为农具,标志着农业文明,随着时代的变迁,三农问题越发显得突出,即便不被工业侵蚀,农业也会产业化、集约化。小农耕作方式必定要退出历史舞台。在这个层面上阅读理解,会引发学生对现实的深度思考。

二是表达的现实关照。第17小题关于“中华文化体验”的表述,将传统与现实融为一体。特别要说的作文,这是表达的重中之重。

用漫画作材料,让考生就事论事,发表看法。有专家指出这一形式叫任务趋动型。漫画中的内容,是当下现实问题的一个侧面,对孩子的奖惩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分数。这是孩子之痛,也是教师之痛、家长之痛,更是社会之痛。

比较去年的作文题,同样是就事论事。在形式上把文字变成了漫画,但实质是一样的。两相比较,今年的作文题则远不如去年。

去年的作文题是分别给父亲、孩子或警察写信。这一任务趋动,指向现实的广度与深度都是强大的。首先是书信这一形式,当下感觉人们已经不知道要写信了,这一传统的应用文真的不应该消逝。

交通文明是现代人最需要具备的品质。在当下公民的交通素养还没有达到一定水准的时候,我们已经进入汽车时代了,科技的发展远远跑在我们前面,而缺失的文明交通素养成为社会和谐的重大隐患。对“父亲”这样的交通参与者,对他有要求是必须的。再说了,父亲在孩子面前要成为榜样,同时也要尽一个公民的责任。

作为孩子,当父亲违法的时候,不是考虑听家长话,而是站在公正客观科学的立场,这似乎不是好孩子应该做的,甚至还有点“不孝”,但这正是一个好孩子的榜样。对怎样做才是好孩子的讨论,有助于考生明辨是非。

对警察也同样具有挑战性。他处理的不是家事,公权力对家庭内部事务的介入,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交通违法,不是家务事而是社会事。警察不能认为孩子反映家长是家务矛盾。

如此来说,去年的作文表达关乎的现实面广,考生表述的余地大。而今年的作文绝大多数的考生都会围绕学生考试的成绩来说事,无外乎就是成绩好被奖赏,成绩差了被责骂,进而呼吁家长、社会不能仅以分数来作为奖惩的唯一标准。不管怎么说,话题都围绕这狭小的层面,缺乏社会面的其他维度,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考生表达的现实关照度。

二、语文味的充分体现

国考应充分体现语文味,才能有效引导学生学好语文,领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让我们继承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有思想有灵魂。

以文言文考查为例。安徽高考分别是文言实词考一题,文言虚词考一题,文段整体理解考一题,然后就是两句翻译。这样设题相对全国卷来说,则幼稚多了。因为考查文言实词虚词可以与翻译合并,翻译的句子中重点实词虚词,还有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都可以得到体现。

全国卷中的句读考查则充分体现了语文本质要求。对大多数国人来说,多数时候不需要对文言文有精准的字斟句酌,只需要了解大意即可。只要大致明晓停顿,也基本上会知道语段要表达的意思。所以考查句读才是真正的考查。

还有就是文化常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重要的信息就存储在文化常识中,熟悉一点,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会顺畅一点。

全国卷坚守语文本色,在阅读材料文本的选择上顾及文化传统,与语文有相当的关联度。今年对甲骨文的考查,透过文字让考生感受历史文化的真实感,是十分高明的。

语文味的体现重在两个大阅读的选择上。早些年,多数考生选考的都是人物传记,而不选择小说,认为小说难而人物传记容易。其实,在语文视角下,两者之间不存在选择性,只有考生的个人偏好而已。

五选二的整体理解,选考是相等的。小说阅读理解的第(2)小题,要考生说出“锄”的寓意,这要求考生能够分析出小说要素所承载的内核,从人物、环境、情节、主题等方面概括就可以了。而人物传记的第(2)小题则明确要求考生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也就是要罗列出传主“标志性年份”所表述的内容。小说考查第(3)小题涉及到语言分析,而传记第(3)小题仍然是如此。而第(4)小题的考查也几乎相当,是就文本的主题作探讨。这样说来,选考也是在文学框架下的选择,而不是语文之外的添加。

三、学科特点的充分体现

当现实性遇到语文味之后,重要的支点是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否则,语文就不是语文了。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问题的切口要小。考试相对要求有客观的评价标准,最大可能的在肯定主观意志的同时保持客观公正。那么设置问题的切口就要小点,以防止过宽的解读而推动客观的评价标准。像第(10)小题的名篇名句默写,安徽卷考试就是机械的上句对下句,这是典型的死记硬背,不足多谈。全国卷则完全改变了这一考查形式,变为理解型默写,这就要求考生对诗文有整体理解,在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上知其然。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设置背景性提示语时一定要切口小,让考生准确找到对应句子。今年的全国Ⅰ卷比往年又有进步,设置提示语时具体精准。第(1)题回答蚯蚓坚强专一的表现是具体的,第(2)题对当下的形势分析判断是具体的。这样考查,就是考查对名句的掌握程度,包括一些较为冷僻的字。

古诗词鉴赏更是如此。如果切口大,则主观性会太强而影响分数的认定。第(8)小题具体问四句话描写的是什么景,为什么要这样写景,这样就有抓手了。第(9)小题具体到典故的运用及其表达的情感,同样是小切口设问。

二是思维品质的考查能够充分体现。除作文外,语文考试在其他方面也要体现对思维品质的考查。第17题,图文转换。现在是读图时代,许多文字性表达都通过图表直观简明表达了,而将图表内容转化为文字表达,考查的正是思维品质。简洁、精确、流畅且合乎逻辑的文字表达,看似容易,实则不易。第16题,语段之中的三处填空,要求考生必须理清整个语段的内在逻辑关系。找到空白处的三句与其前后的关联点,第一处根据后面的内容,在不同的溶液中会有不同的颜色变化,正是花青素的PH值在发生不同的变化。第二处后面的比如是就时间来说的,从清晨到之后到最后。第三处是分析变化的原因。三处指向都十分明确,在或前或后的文字中都有对应点。

三是变换考查方式。可圈可点的是第15题,以往都是以排序形式考查语言表达的逻辑性。而今年考查虚词特别是关联词的运用,则切中要害。现在的学生语言表达松散乏力,软绵绵的没有力感,就是缺少强大的逻辑力量,根本在于不会使用关联词进行多重表达。关联词的考查,在一定程度中有纠偏的效果,也最大化地体现了语文学科特点。

病句辨析要求表达合乎语法、合乎逻辑。而成语作为祖国语言的活化石,进行运用层面的考查也是语文学科特点必须要坚守的。

总之,当现实性遇到语文味之后,全国Ⅰ卷无论是考试的选拔性,语文教学的指向性,都体现充分。

四、难免遗憾

点赞之余还是有点遗憾的。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区,各种沉淀的积弊要在短时间内化解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况且,高考关注度高,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点点变化都必须是小心再小心。这是可以理解的。

问题是总归要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破除应试加锁,就是不要固定题型。现在应试上有那么多的机械训练,基本上是缘于固定题型造成的,你具体到每一小题考什么知识点,那当然就会有无数解这个点的海量训练来巩固提高。考生的疲倦,学校的无奈便一下子暴露出来。

考试说明类的文本可以有,但不要具体到题型上,只能是原则性的要求,在知识结构上呈现则可。也许有人会担心,那样考生会无所适从,其实没必要担心,语文学科的知识结构可以明确,只是在题型上不固定而已。比如说成语运用,可以考这个知识点,至于用什么方式考,是可以推敲的。

第3篇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传承的载体,蕴涵着先民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艺术思维及理性思维。从甲骨文至今,汉字经历了三千多年的演变进化,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套关于书写的学问,而这门学问直接影响或者说构成其内在灵魂的则是文、史、哲等多方面的学问修养。秦汉开创了支配中国两千年的大一统政治格局,在全国范围内颁布了一系列统一措施,特别是统一文字、统一道德规范,成为后来历代政权长期统一的有效保证。“汉字和伦理道德规范直到今天还是海内外中华民族的主要凝聚因素”,中国多民族的国家靠文化思想和文字为联系纽带。学生书写的技能,关乎学生未来的发展。作为有文化的中国人,我们每天都在用汉字,珍惜它。写好它,才无愧于我们的祖先。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文观念的变化、科技的进步,尤其是电脑、复印机的应用,中小学语文教学逐渐将写字“淡”化了。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小学开设有大仿课,那是小学语文老师教小学生写毛笔字。那个年代成为文人的,字都写得像样。如今不行了,大不如前了,多数学生的字写得不规不矩,有的甚至潦草得难以辨认,难怪学生写不好,就看老师的字,有的也“羞”得难以上黑板见学生。汉字书写水平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时代变了,对学生的要求也顺潮流而变,例如,明清时实行“以书取士”的制度,注重字写得好不好,读书好,必然字写得好;读书不好,必然字写得不好。今天衡量学生优秀不优秀,是“应试教育”的考试成绩,所以成绩好,不一定字写得好。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大都报考北大、清华、人大、南开等名牌大学,而较差的则报考职业技术院校、艺术院校之类,字对他们的影响甚微,看来中国书法艺术的继承和发展要指望大学书法专业和书法界了。就书写工具而言,明清时用毛笔,现在用硬笔,且硬笔写汉字是一次书写工具的创新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也给书写者写好字出了难题,要继承传统书法的写法,把字写得像古人的字那样精美,实为难事。

或许是教育专家认知了上述现象,采取了补救措施:其一,为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培养特长,提高语文能力,把《汉字与书法》、《古代文字之辨证发展》编入选修课教材。多册课本上显现了诸如王羲之、文徵明等名家的书法作品。其用意不言而喻。其二,新高考语文命题对“字”提出了要求,作文60分,其中发展等级20分,基础等级40分(表达20分,字为表达),一等字体工整,二等字体较工整,三等字迹清楚,四等字迹潦草难以辨认。这里把字列入表达,十分贴切,写字是表情达意的抒情艺术。没有从艺术上要求美,可能是考虑到考生的书写现状。考生在考场上不能用口表达,只能用笔写字表达。考生要争等级,必须写好字,但仍然有写不好的,历年高招考生因字丢分的现象屡见不鲜。

怎样练得一手好字呢?临帖是最为便捷之路。纵观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自魏晋以来,直至清代中叶基本上是一部以帖学为主流的发展史。从古至今,凡成为书法家的,或者在书法上有所建树的,都是在帖学的滋养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或精雕一家,兼及诸家,或兼而学之,然后自成一家。现在的中学生的字与其说是自由体,倒不如说是野体,不是从某家某派中脱颖出来的。曹魏的钟繇把隶书转化为楷书,东晋的王羲之博采众长,使楷书更加完美,他的楷书代表作《黄庭经》、《乐毅论》、《孝女曹娥碑》问世1600余年了,被历代书法家视为上品、精品、范本研习,如遗存于博物馆的临作《黄庭经》,作者有唐代无名氏,元代赵孟兆页 ,明代祝允明、董其昌,清代王铎等。现代书法家们认为学楷不学《黄庭经》,将入野道。唐僧到西天取经,取得真经,楷书取经,真经就是《黄庭经》。王羲之的书作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至今仍放射着夺目的光辉,是可以照样继承的。他的法帖是毛笔帖,学生是可以临的,硬笔字是从毛笔字生化出来的,写法只能遵循毛笔字的规则,书法的流派再多,法则还是王羲之的本源,“万变不离其宗”。古人作正书讲究“永”字八法,即是现在的点,横(勒)、竖(努)、短撇(啄)、长撇(掠)、挑(策)、捺(磔)、钩()等八种笔画的写法,这些都要照王羲之的法则去做。至于《兰亭序》,那亦是习书者必临之作。

诸葛亮《前出师表》,乃千古名篇。楷书《前出师表》作者刘小晴先生,是我国著名中年书法家和理论家,其作品端稳工整,俊逸秀美,意境深远,雅俗共赏,他曾为克林顿先生表演书法,他极其重视传统法度,楷书取法王羲之,于唐楷具有独特心得,此帖尤其适合于初学楷书者,是上佳的范本。学生只要练成二三百字,楷书就能上一个台阶,做作业的字自然工整,教师看到作文格上的字会高兴的。

书法界强调“书法家的文学修养”,笔者认为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国粹,书文兼备,乃成优秀的书法教师。欧阳中石教授去年在山东大学作了一次演讲,他说:“譬如某一宾馆里,在门口挂了某位书法家的字‘归去来兮’,他的意思是要客人以后再来住,可这四个字,分明是说你快回家吧,我们这里不接待。”写字要考虑书写的内容、服务的对象、所处的环境等,这里边都有文化的问题、文学修养的问题,作书者除了必须具备书法所需的技艺之外,还必须具备相当的文学修养和文学写作能力,这与书法家必须具有文字学、美学的修养是一样的。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说过:“书画家写错画坏一点,必然被人小看三分。”又说:“画之上有书法,书法之上有文学,文学之上有音乐,什么是书画家的学问?这便是。”字是“门面”,门面装修不好,难吸引人,所以要解决“书”的问题,要提高书写效率,要写得科学规范,艺术境界主于美,故还要写得美观,让学生能接受,乐意看,喜欢你的字,喜欢你这个人。老师的字对学生影响特大,你写得出色,说不定学生的字就像你的,这叫潜移默化。书法不仅能体现一个教师在课堂上的艺术功力,在某种程度上亦体现其人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