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揭开生命的奥秘

揭开生命的奥秘

时间:2023-05-30 10:28: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揭开生命的奥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揭开生命的奥秘

第1篇

没有谁天生就会飞翔

没有谁生来就被天堂选上

没有谁会将福字放在心上

空气宁静而凉爽

黑夜中望不到久远的光

仿佛云层上面就是天堂

天使可知地上的彷徨

人生并没有既定的方向

宇宙至今仍充满着力量

一切传说总令人向往

天使可能看到飞碟的模样

你们是否也在找寻着未知的力量

我的脑波谁能看到

你们可能感觉到我在心伤

茫茫的宇宙里我们只是其中之一

不知有多少文明在传递

文明与文明的对撞并不是传奇

这或许是生命真正的意义

关于爱情或许会有差异

不知道谁会创造奇迹

爱情需要人的专一

但奇迹终会打破传奇

或许是星球间的互动游戏

怎么也揭不开其中的奥秘

是谁的泪滴湿润了大地

是谁的汗水成就了美丽

是谁塑造了银河系

谁能揭开宇宙的奥秘

生命的缔造者在哪里

为何有人在梦里哭泣

作为凡人只能尽微薄之力

同样渴望着爱情的甜蜜

是谁将爱情记在了心里

天使是否渴想着爱意

人生不会总在风雨里

太阳总会打造一片天地

人类的命运无从说起

谁会欢天喜地

谁将爱情记在了心上

谁给万物打造了天堂

第2篇

【升格之前】

梦想・宇宙

丁伟

不是苦恼太多,而是我们的心灵不够开阔;不是世界太小,而是我们没有看到宇宙的广阔。心灵与宇宙一样,广阔无垠。

――题记

儿时的我,倾心于童话故事中的美好与圆满的人生,倾心于白雪公主的美貌与善良;倾心于灰姑娘的幸运与真诚;倾心于人鱼公主对爱的忠贞。我沉浸在童话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心灵的那扇窗将我紧紧关闭在童话世界里。我梦想着有一天会冲破这扇窗,去追寻属于青春的天空,探寻宇宙的奥秘,揭开宇宙的神秘面纱。

我倚于窗前,眼神迷离,锁定那一度空间。望着窗外的阳光蔓延至每个角落,指尖轻滑过窗框,温暖弥漫了视线,勾起了我对宇宙的无限向往,打开眼前这扇窗,阳光如瀑布般倾泻屋内。打开心灵的那扇窗,让我对童话的倾心化为一双翅膀,让我飞翔,飞向天空,飞向宇宙,也许只有那时,我才会发现心灵如宇宙般广阔。

仓皇南飞的大雁不知又带走了谁的思念,在天空中留下飞过的掠痕。天空仍然很蓝,仍然明净,辽阔,深邃。让我的心飞翔,飞向宇宙。

浩瀚的太空带着诱惑的表情停留在我们上空,那些闪闪发光的恒星,藏着多少秘密?为了揭开这个秘密,人们多次飞天登月,虽然科学上有所成就,但被人们遗弃在星空中的垃圾却在一点点腐蚀着星空,破坏着宇宙。向往宇宙,脑海中便隐隐约约浮现出宇宙的身影,它身材魁梧,步伐矫健,怀揣着无数颗星球,牵系着无数个生命,它正向我们招手,正向我们走来,为了让我们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它不惜牺牲自己,用自己的宽阔之心去包容一切,去诠释人间最美的东西――心灵。

苦恼再多,我们的心灵也能够化解;世界再小,我们也能看到宇宙的广阔。

心灵,宇宙同样的广阔,同样的无垠。

升格建议:

1.思路不够严密,层次不够清晰,如开头题记与结尾写到心灵的烦恼,虽首尾呼应,但文中并未提到这些内容,建议删去。2.开头写童年对于童话的倾心,语言很精彩,但细品之后觉得这段话和话题宇宙关系不大,建议更换,可写与宇宙有关的神话故事等。3.行文结构上有些混乱,从全文看作者要表现的是对宇宙的向往,而文中却谈到太空垃圾,与文章中心不符,建议删去。4.语言虽美,但尚有不够简洁之处;文章主题不够明确。建议作者在语言的运用和构思上多下功夫。

【升格作文】

梦想・宇宙

丁伟

多彩的神话,从小就在我的心底种下了梦想的种子,我梦想有一天能飞上宇宙。

――题记

童年的我,倾心于神话中的美好世界,倾心于嫦娥奔月的凄美,倾心于女娲补天的善良,倾心于后羿射日的勇敢,倾心于夸父逐日的执著。朦胧中,童年的我便有了对宇宙的向往,梦想有一天自己能插上翅膀,到神秘的宇宙遨游。

长大后,我常常静静倚于窗前,眼神迷离,锁定那一度的空间,望着窗外阳光蔓延至每个角落,指尖轻轻滑过窗框,温暖弥漫了视线,勾起了我对宇宙的万千思绪。打开眼前的这扇窗,阳光如瀑布般倾泻于屋内;打开心灵的那扇窗,让童年的梦想化为一双翅膀,带我去飞翔,飞向蔚蓝的天空,飞向广袤的宇宙,飞向我梦想中的天堂。

头顶的天空被细细的窗棂剪辑成四四方方蔚蓝色的格子,被短短的睫毛和长长的绿树枝丫分割成许多闪亮的小碎片。仓皇南飞的大雁,不知又带走了谁的思念,天空仍然很蓝,仍然很明净,很辽阔,很深邃,浩瀚的太空带着诱惑的表情停留在我们的上空,那些闪闪发光的恒星还隐藏着多少秘密?儿时的神话,儿时的梦想,又开始在我脑海中复苏,萌动。银河多宽?宇宙多大?梦想的天堂还有多远……

向往宇宙,思绪中便隐隐约约浮现出宇宙的身影,它身材魁梧,步伐矫健,怀揣着无数颗星球,牵系着无数个生命,它正向我们招手,正微笑着向我们走来。它用自己宽阔的胸怀去包容万物,它用自己最美的心灵向人们诠释:宇宙是人类永远的天堂。

心有多远,梦想就有多远。我相信人类的梦想,终会揭开宇宙的所有奥秘。

宇宙,人类梦想的天堂。

升格点评:

升格文紧扣话题,主题明确,语言优美,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具体体现在:1.题目、题记很好地概括了文章的中心,题目、题记成为本文的一个亮点。2.语言优美,简洁流畅,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生动。3.内容重新安排,开头以众人熟知的,与宇宙相关的神话取代童话,能更好地体现主题。4.结构上首尾呼应,结尾深化主题,中间几段衔接紧密,紧扣主题。文章后面去掉了写太空垃圾的内容,使全文结构更为严谨。

作文手把手

宇宙・人生

天奇

今夜,月光如水般温柔,皎洁的月光撒满房间,于是,我披衣而起,站在阳台上,感受这夏夜月光的温柔。望着那状如圆盘的明月,我忽然想起了嫦娥,想起了玉兔,想那清冷的广寒宫内究竟锁着多少深闺幽怨。(温柔皎洁的月光触动了作者的心灵,于是披衣而起感受月光,怀想嫦娥,玉兔,以广寒宫的清冷寂寞反衬自己内心的郁闷。)

寂静的夜空,繁星点点,一颗颗珍珠似的缀满天幕,不时调皮地眨着眼睛,这满天的繁星是宇宙的孩子吗?天边一颗流星滑过……(景物描写语言清新生动,可视为作者情感的转折之笔,“天边一颗流星滑过……”则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对巨人霍金的赞叹。)

忽然想起了霍金,这位被人们称为“宇宙之父”的巨人,被禁锢在轮椅上长达40年之久,全身只有三个手指会动,但他的思想超越了相对论。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遨游在广袤的太空,解开了宇宙之谜,他不仅是传奇的物理天才,更是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典型实例能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生命是何其渺小,但又是多么伟大啊!说它渺小,是因为我们的生命和浩瀚的宇宙相比算不了什么,一粒尘埃而已;说它伟大,是因为这渺小脆弱的生命却能揭开宇宙的奥秘,像霍金那样身残志坚的人,像布鲁诺那样为坚持真理甘受火刑的人,像伽利略那样宁可忍受20年牢狱之灾仍坚持对宇宙的探索,他们的生命又是何等的伟大啊!(由霍金等伟人引发出对生命的感悟。)

仰望夜空,浩瀚无垠的宇宙中,你我只是那一颗毫不起眼的小星星,但它仍要发光发热,不是吗?纵使是转瞬即逝的流星,也要把自己最美最亮的一瞬留给世间。(景物描写照应前文,但此时的景物与上文的景物有所不同,“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作者已感悟到生命的价值与存在的意义。)

想到这里,我豁然开朗。生活上的烦恼,人世间的是是非非,终不过是过眼云烟,心底无私天地方显宽阔,生命本应坦坦荡荡,像那宇宙一样宽广,生活中的琐事何必斤斤计较?生活中的挫折亦要坦然面对。我们生命虽然渺小如宇宙中的尘埃,但也要让它有意义,有价值。(照应前文再次明确生命的重要意义。)

宠辱不惊,淡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遥望天空云卷云舒。

人生如宇宙,宇宙是人生。(结尾与开头相照应,作者不再抑郁低落,心情豁然开朗,感情升华,也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总评:

本文语言生动流畅,文笔细腻,尤其写月光、写静夜繁星的语言非常精彩,给人以美感。作者借景抒情,将渺小如尘埃的生命融于广阔无垠的宇宙中,将生命和浩瀚无垠的宇宙相比,得出“生命是何其渺小,但又是多么伟大”的感慨,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深刻感悟,令人赞叹,也给读者以深深的启迪。文中所列人物,均是在宇宙探索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很有代表性,能给人以启迪,引人思考。

精评一条龙

外星人宇宙旅行第一站――地球

陈露玉

大家好,我是外星人,我来自宇宙深处的奥斯纳星球,我乘坐我们特制的飞碟,历经一年多的飞行终于抵达太阳系。

早就听说太阳系里有一个叫地球的行星,那里有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还听说地球是一个天蓝水清,像蓝水晶一样漂亮的星球,那里有最适合生物生长的环境,据说人类在那里已居住了近百万年,并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我这次是专程来拜访的,明天我就打算去地球的上空考察一下。

……

“咦,怎么回事,那个湛蓝色的水晶球呢?地球应该是在太阳系的第三个轨道上运行的呀?”

“找到了,找到了。”

“怎么回事?怎么地球到处烟雾弥漫,还散发着一股刺鼻的气味,地球的表面也没有青山绿水,山光秃秃的,水乌黑浑浊,一个个高耸林立的烟筒喷着或白或黄或黑的浓烟……”

眼前的一切让我很吃惊,这就是有着高度文明的地球吗?正在我犹疑之际,忽见一个庞然大物冲天而上。哦,这个大家伙,有十多米高,它的下端喷着火焰,只见它一边飞行,一边“脱皮”,那脱下的“皮”在宇宙中飘浮,到最后变成一个方形的物体,竟张开翅膀,像鸟一样绕地球飞行。

“哦,”我恍然大悟,“这就是地球人的卫星吧,可他们发射卫星也不该破坏宇宙的环境啊,那残骸在宇宙中到处乱飞多危险啊!”

我驾着飞碟,绕地球飞行,想更清楚地了解地球,结果却更令我失望。我发现这个太阳系中最适于生物生存的星球,已经被人类破坏了。原始森林已被大面积破坏,干旱、洪灾、海啸、风沙等不断肆虐。那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那闪烁的霓虹灯,一座座标志着现代文明的城市建筑,都被烟雾笼罩着。还有那地球人排放的二氧化碳,使得整个地球像一个火炉……

“唉,我还是回去吧,人类的破坏力太大了,原来人类取得的高度发达的文明,竟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啊!可悲啊,愚蠢的地球人!”

我走了,消失在茫茫的宇宙中……

同窗视点:

张艳同学:读完本文后,我开始担忧地球的未来了。环境污染是摆在人类面前的重大问题,人类破坏了环境并受到了环境的惩罚,赤潮、海啸、沙尘暴……不都是环境给人的报复吗?保护地球环境应该从我做起。

李兰同学:本文运用丰富的想象,把抽象的宇宙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所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关注。

第3篇

地球还有很多高峰人类没有攀登过。这些山峰首推位于不丹王国的贡嘎峰,海拔7541米,它是世界第40高峰,并且是人类尚未登顶的第一高峰。登山者曾3次试图登顶,但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

在可预见的未来,可能仍旧不会有人彻底登上这座山峰,因为从1994年开始,不丹政府考虑到当地,禁止人们攀登海拔超过6000米的山峰。

“无人认领”的土地

被人们称为“玛丽博德地”的西南极洲,从未被哪个国家宣称涉足过,这一地区面积有160万平方公里,大约占整个南极大陆总面积的1/10。直到今天,它仍是地球上唯一一块没有被任何国家宣称涉足过的地方。

未被开化的地方

2004年3月3日,一群从未与外界接触过的阿约里欧印第安人,出现在巴拉圭菲拉德尔菲亚地区东北100公里处的丛林中,当时他们十分饥渴,因为牧牛者侵占了其领地和水源。

最近,巴西政府印第安事务部修正了其2005年公布的巴西境内与世隔绝部落的数字,从原来的40个增加到67个。2002年对印度尼西亚西巴布亚岛的航空测量表明,虽然传教士们声称,他们亲眼见到了超过40个的部落,但这很可能是个远被低估的数字,新几内亚岛的人部分地区也仍待外来者探索。

到底哪里会是最后一片与世隔绝之地呢?亚马逊平原深处或新几内亚岛丛林都是可能之选。但对生活在那里的人而言,也许最好是永远不被外界所打扰。

没有生命的区域

无论生物学家在地球上的哪个地方寻找生命,他们往往都能找到,但只有两个地方例外。

一是在南极洲及格陵兰岛发现的大片终年为冰雪覆盖的区域。另一个地方则像是一个谜:智利北部阿塔卡马沙漠中心一块叫做“云加伊”的地方。

虽说云加伊是世界上最干旱沙漠中最干旱的地区之一,但没有生命存在仍让人费解。据美国国家航天局的研究人员介绍,这里的特殊环境,使其和地球上其他沙漠都不同。10多年来,研究人员一直在那里进行实地勘查工作,渴望揭开有关陆地生命能承受的最大极限的奥秘,因为这将有助于人类在其他星球卜找寻生命痕迹。现在还不清楚是什么限制了生命在云加伊的存在,也许是严重缺乏食物和水。在阿塔卡马沙漠其他存在生命的地方,食物和水都是由苔藓提供,但这种苔藓没有长到云加伊地区。

未被标示的地方

站在乌兹别克斯坦穆伊纳克小镇的街道上,你看不到喧嚣的海浪,或曾经往返于里加至海参崴的渔船。这里曾是前苏联风景最秀丽的海滨旅游胜地之一,但现在能看到的只有一望无际的沙漠。仅仅40年前,这里的阿姆河还曾孕育着面积达68000平方公里的世界第四大湖泊。

现在,这个湖泊几乎全部消失了,只剩下5万平方公里的未在地图上标示的新沙漠。

冰雪永久覆盖之处

地球上的冰层正在不断减少,而且速度越来越快,照此下去,哪里将是最后一片为冰雪永久覆盖的地方呢?

可以肯定的是那块地方不会在北极。近20年来,北冰洋的永久冰雪覆盖层已减少了1/10,而且冰层消融速度还在不断加快。

随着北极解冻,南极会成为地球上冰层的最后所在。作为地球上最冷的大陆,南极在可预见的将来仍会基本保持现状。在南极洲东部地区,近年来冰层状况一直相对稳定,甚至还有略微扩大的迹象,这是因为这里的冰层绝少伸进海洋,从而避免了与岸边温暖的海流相遇。由于目前这里的空气温度没有太大变化,因而此处的冰层应该会在一段时期内安然无恙,当然谁也不能保证会是多长时间。

第4篇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0-0365-02

一、生命智能与机体稳态

“人工智能”是近年来十分热门的概念,全世界的科学技术围绕着“人工智能”的目标不断推进和发展,随之而来的带给人们的是不断更新的新颖产品:岂止于大的iphone手机、自动驾驶的车船飞机、居家必备的扫地机器人……科技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生命的轨迹。我们在享受着科技为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到人类生存质量即健康的生命形式和生命环境的问题。其实,围绕着“健康”相关的临床医学、生命科学等多领域的研究从未停歇。

早在19世纪,法国著名的实验生理学家ClaudeBernard[1]提出机体生活在两个环境中,即不断变化的外环境和相对稳定的内环境生物组织生活在内环境中。生物的组织生活在内环境中,而所有的生物生活在外环境中。内环境是围绕在生物全组织细胞周围的体液,包括血液、淋巴和组织液等,居于机体的内部,为机体的细胞提供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对高等生物来说,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生命能独立和自由存在的首要条件。内环境的稳定意味着高等生物是一个完美的有机体,能够不断地调节或对抗引起内环境变化的各种因素。生命“内环境稳定”的理论之后发展经成为医学的最基本理论,即医学中诊断是否患病的理论根据,所谓诊断疾病就是观察患者机体的平衡稳定机制是否发生了紊乱。同时该理论也是现代医学治疗所依据的基本理论――治疗就是恢复机体原有的平衡与稳定。

美国生理学家Walter Bradford Cannon[2]又通过“自稳态”一词描绘了内环境恒定的机制,他通过对休克患者的研究认识到这种身体不能自我维持的生理状态是机体调节机制衰竭的结果。1932年他在《The Wisdom of the Body(身体的智慧) 》一书明确提出了自稳态理论,描述了维持内环境稳定的自我调节过程,他提出内环境的稳定不是靠使生物与环境隔开,而是靠不断地调节体内的各种生理过程。稳态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不是恒定不变,各个组成部分不断地改变,而整个系统却保持相对稳定。它将生物体视为一个整体,每一部分都有其自己的功能,但要通过各种控制过程对各部分进行整合[3]。“自稳态”的核心是生物根据自身和环境的变化而自主调节,机体这种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的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范围内本能地调节稳态平衡,这是生命智能,亦是许多领域科研工作者不断追寻的生命奥秘,以至于在很多科技创新中都以能够模仿和复制生命体的智慧为目标,发明“人工智能”的产品。

二、中国医学与阴阳学说

长期以来一直以还原论和线性思维指导的生命科学研究并不能完全揭示出生命的奥秘,现代生命科学的相关学科在需求技术突破的同时也关注到了多学科之间的协作,关注到了机体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系统生物学的学科思维应运而生。现代系统论与中国医学的核心思维――“整体观念”不谋而合:中医在中国朴素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不断完善,始终提倡在思辨身体状态、医治人体疾患时要考虑人体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同时也提倡人源于自然,必须将人置于自然中整体考虑生命的问题,即“天人合一”、“三因制宜”。实际上这就是Bernard提出的内环境与外环境的概念,而Bernard所谓的内环境稳定与外环境稳定的学说及Cannon提出的“内稳态”在中国医学中早就所有表述,即《黄帝内经》中描述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华,中国医学借以表述内稳态动态与平衡的关系,反复强调“阴平阳秘”、“阴阳调和”的稳态平衡状态,以调整阴阳平衡为核心。其实正是对生命智慧的重视。

倘若过度的机能失衡则难以通过自发调节恢复稳态,或者调节的程度不足于恢复自稳态,这时一候可能就需要外部的力量或医疗的手段。医学的价值由此得到体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医学领域也不断获得突破,高超的科学水平发展出高纯度和高效益的化合药物:小小药片就足以促进或抑制内分泌系统的分泌,抗生素能够抵御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输液能够调节体内水和电解质的平衡,激动剂与拮抗剂能够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这些药物应用于临床时都能有的放矢地治疗各种疾患,多途径多方向多靶点地治疗机体自身稳态失衡的状态。在科技昌明、医学进步的年代,人们的健康借此获得了巨大的保障和受益。然而,在机体稳态失衡的初期是否立刻需要此类外源性干预?过早或过多的外源性干预是否会影响或退化人体自身的稳态系统? 更加值得一提的,医疗的手段是人为的方法,对生命的贡献有限而短暂;而生命的智慧赋予了生物本能医治的智能模式能够始终伴随生命的进程。

医学更应该关注于生命的智慧,重视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这一智能模式,倡导在机体失衡状态初期或不严重时尽可能激发机体本能发挥对机能失衡状态的医疗保障作用。

三、针灸双向调节:在于知调阴与阳

针灸作为中国古老的医疗养生保健技艺,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针刺、艾灸、刮痧、拔罐等在特殊部位操作的体表刺激,激发或诱导人体自我修复的“潜能”,自主调节阴阳,促使人体恢复到阴阳平衡的健康状态。针灸的调节作用是其最为本质的作用。《黄帝内经》中记载有“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 的论述就凝练了针灸的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又被后世医家归纳为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整阴阳[4]。针灸作为医疗手段以“调虚实,平阴阳”为核心,通过针刺、艾灸等手段刺激体表,激发或诱导机体自主调节系统调节阴阳偏倚,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的临床结局。

近年来,针灸以其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的优势重新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追捧,并且在国际医学领域也获得了肯定,于2010 年中国针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这样信息化的时代,人们也可以便捷地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针灸的有关知识,而针灸医学也逐渐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例如许多关注养生保健信息的人都会了解,内关穴有稳定心率的作用,针灸、按摩内关穴可以在心率过快的时候起到缓解的作用,也可以在心率过缓的时候起到兴奋的作用,调节心率不齐的症状;再如中脘穴可以治疗脾胃虚弱所致的慢性胃痛属虚者也可以治疗胃热炽盛、食滞胃腑引起的急性胃痛属实者、百会穴既有平肝降逆治疗高血压的作用也有回阳固脱升压的功效……然而不少人也会对针灸产生疑问:为何针灸同一个穴位会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呢?针灸调整阴阳盛衰,维持阴阳平衡,其奥妙便在于生命体是在接受刺激后启动本能的生命智能模式调节阴阳失衡的状态。

实际上,针灸的玄妙之处也恰恰为现代针灸学者带来了挑战:如何用现代生命科学的理论去解释针灸的作用机理和生物学意义,如何让广大群众对针灸这项中华民族的瑰宝在现代社会能“知其然”更加“知其所以然”。为此,现代针灸的研究既需要对古今文献的整理和临床经验的总结,更需要利用现代高科技的手段,结合生理学、解剖学、免疫学、表观遗传学、系统生物学等学科,开展广泛的研究探索,以期早日揭示针灸调节阴阳的奥秘。现如今,针灸调整阴阳盛衰,维持阴阳平衡的效用通过融合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被凝练为“针灸双向调节”的理论,受到国内国际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针灸调整和维持机体“稳态系统”的双向调节效应的临床规律及相关的生物学基础这一科学问题的研究在 2011年已被列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根据本研究已取得的结果,我们发现,针灸的这种双向调节作用是一种良性的调节,不仅可以根据体内阴阳失衡的具体状态产生兴奋或抑制效用,还可以对同一种疾病的生理机能或生物活性物质的双向良性调节。所以说,针灸具有的恢复机体稳态的双向调节效应,而机体稳态就是一种阴阳调和的状态,针灸双向调节就是调节阴阳平衡的作用。

回顾中医的古代文献,虽未直接记载针灸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却不乏描述针灸能够调整阴阳、恢复机体平衡,我们可以看作是是针灸双向调节概念的古代描述。现代医学则通过大量研究证实了针灸是通过调整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产生效应,是一种良性的调节[5],其治疗作用可以简单概述为在机体某一器官系统功能处于亢进状态下,针灸可以适度减弱它的功能活动恢复到正常生理状态,相反当这一器官系统功能低下时,针灸可以增强它的功能活动。研究发现针灸能参与到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中,通过正负双向的效应实现对整体机体功能的调节,也证实了这种双向调节效应的一部分生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针灸双向调节所蕴含的生命内涵。

当问题回归医学的最终目标――临床效应层面,“双向调节”和“稳态”这两个概念相互融合。针灸具有良性双向调节的效应,不需要外物质的力量、没有过度关注产生疾病的具体病原和疾病损害的体内具体器官或组织、不依赖高超精细的现代科技去探寻人体“黑箱”内的细微秘密,其独到之处在于针灸避开了复杂的人体“黑箱”,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太极图和阴阳学说形象地描绘了体内稳态的平衡或失衡状态,用体表刺激的方式激发生命体本能的自我修复机制智能地去调控体内稳态的平衡。针灸双向调节是一种通过激发生命智能来维系机体稳态的医疗手段,它对体表的刺激好比通过一个控件激活了生命体的智能模式,修复因各种原因导致的阴阳失调、稳态失衡的病理状态,“损其有余、补其不足”,从而收获到理想的临床结局――阴阳调和的内环境稳定状态。

参考文献

[1] Cross CG. Claude Bernard and the constancy of the internal Environment [J].Neuroscientist,1998,4:380-385.

[2] Mundkur B,Koizuma K,Pinkerton JO.The life and contributions ofWalter Bradford Cannon, 1871-1945[M].Publisher: State University ofNewYorkPress,1975.

[3] 朱兵.针灸双向调节效应的生物学意义[J].世界中医药, 2013, 8(3):241-244.

[4] 王华,杜元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207-210.

[5] 许建阳,冯琼.针灸双向良性作用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实现的假说[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7,19(3):6-8.

项目来源: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资助项目,NO.2011CB505200

第5篇

人体内的“隐形时钟”

什么是人体的生物钟?洪昭光教授解释说就是将人体内的生物节律视为一座“隐形时钟”。科学研究证实,每个人从他诞生之日直至生命终结,体内都存在着多种自然节律,如体力、智力、情绪、血压、经期等。它们自动调节和控制着人的行为和活动。洪教授将其比喻为神秘而优美的生命和弦。

希波克拉底的绝技

据洪昭光教授介绍,早在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时代,这位令人崇敬的医学先驱者就指出:人的健康、情绪是在他降临人世时就决定了的。希波克拉底嘱咐他的学生们,在诊治疾病时要密切注意患者的出生年月与病情的发展日期之间波动的情况。因此,经过他治疗的病人往往能较快地恢复健康。

上世纪初,德国内科医生威尔赫姆・弗里斯和一位奥地利心理学家赫尔曼・斯瓦波达,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揭开了其中的奥秘。原来,在病人的病症、情感以及行为的起伏中,存在着一个以23天为周期的体力盛衰和以28天为周期的情绪波动。大约过了20年,奥地利因斯布鲁大学的阿尔弗累特・泰尔其尔教授,在研究了数百名高中和大学学生的考试成绩后,发现人的智力是以33天为波动周期的。于是,科学家们将这种体力、情绪与智力盛衰起伏的周期性节奏,绘制成了三条波浪形的人体生物节律曲线图,被形象地喻为一曲优美的生命三重奏。

解析体内的“三节律”

从人体体力、情绪、智力这三节律看,处于中线以下的那段日子,称为生物节奏的“低潮期”。在这些日子里,体力容易疲劳,做事拖拉,畏怯;在情绪方面往往表现为喜怒无常,烦躁,意志沮丧;在智力方面则出现注意力不易集中,健忘,判断力降低等。

而在跨越中线的那段日子,称为“临界期”,这是一个极不稳定的时期,身体正处于频繁的变化之中,在这段临界期中,极易出现差错,粗枝大叶,容易感染疾病,机体各方面的协调性能较差,容易发生事故等等。

处于曲线中线以上的日子,称为生物节奏的“期”,在这段时期内,往往表现为精力旺盛,如体力周期曲线处在“期”,就会感到体力充沛,生机勃勃。同样,当情绪周期曲线处在“期”,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创造力,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心情愉快、达观;当智力周期曲线也处在“期”,那时人的头脑灵敏,思维敏捷,记忆力强,更具有逻辑性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不曾谋面的平安顾问

洪昭光教授将人体生物节律比喻成“不曾谋面的平安顾问”,并举出很多事实来证实国外对生物节律的关注。

美国一家保险公司在涉及偶然事故所引起的死亡报告中指出,事故的肇事者约有60%是发生在“临界期”。例如近年发生的13起飞机坠落事故,其中10起归咎于驾驶员的差错,而这些驾驶员和他的助手们大都处在“临界期”。

日本沃米铁路公司查阅了1963年至1968年间所发生的331起事故,发现其中59起事故是发生在司机的“临界期”。1969年,该公司开始实行生物节奏计划,使全年的事故一下子减少了50%。

莫斯科车辆管理所对交通事故作了一个统计,凡是运用生物节奏理论来指导司机的出勤,就可以减少车祸。

第6篇

彗星由什么构成?

天文观测表明,彗星也是太阳系家族的一类成员。它们主要由冰和其他冰冻物质组成,多形成于太阳系边缘的寒冷地带。当彗星沿着自己的运行轨道接近太阳时,构成彗核的冰物质受热蒸发,并反射太阳光,即分为中央密实而明亮的彗核、雾状的彗发和长长的彗尾三个组成部分。由于带有长尾,又较少见,彗星一旦出现就甚为引人注目。

由于彗星是太阳系最原始的天体,在太阳系诞生46亿年来,它几乎始终保持着形成初期的状况,同时还可能携带孕育生命的种子,因此引起了人类对其探测的重视。鉴于地面观测距离较远,难以认识彗星的真实面目,故而人类进入太空时代以后,就用航天器对其进行研究。

实际上,并非所有彗星都环绕太阳运转,有些只是太阳身旁的临时来客。凡是绕日运行的彗星,均被称为周期彗星。它们的轨道都是很扁的椭圆,人们可以提前算出其到达远日点和近日点的时间,为发射航天器进行探测提供了依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已用航天器对多颗各具特色的彗星进行了探测,有的直接撞击或登陆彗核进行研究,还有的在穿行彗发时收集了约100万颗彗星尘埃微粒样品送往地球。科学家们通过分析样品和探测数据资料,知晓了彗核内部含有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原始物质,彗星成分中包含有机分子,加深了对太阳系起源的认识。

无尾彗星是怎么形成的? 代号为C/2014 S3的无尾彗星

这颗人类首次发现的无尾彗星代号为C/2014 S3。在2014年发现它时,持续观测发现它的轨道与彗星类似,但许多其他特征与大多数彗星不同,最明显的就是没有彗尾。天文学家称其为Manx天体,Manx是一种无尾猫的名字。科学家分析显示,这个天体的主要成分为岩石,水分含量只有常见彗星的十万到百万分之一,和常见的彗星不同,升温后也难以挥发物质,这可能就是它没有像一般彗星那样出现彗尾的原因。此外,它绕日运行一周需要860年,目前已经飞过了近日点,这个位置大概是地球与太阳距离的两倍,正飞向太阳系外缘的奥尔特云区域。

无尾彗星的发现,不仅给彗星家族添加了一种类型,而且引起了专家们对其起源的探讨。天文学家认为,这个天体是在地球诞生时期形成的,很可能就是形成地球的原始天体的一部分,然后像打弹弓一样被弹射到了太阳系外缘。如果能再发现50~100个无尾彗星,那么研究人员就能知道在太阳系形成早期,地球等行星是否就是在现在的位置上形成的,还是曾经在太阳系内“跳来跳去”。

地球生命来自彗星吗?

无独有偶,来自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的地球化学家们可能找到了一个长期备受争议问题的答案:地球上的生命最初在哪里诞生,以及是如何形成的。他们认为,彗星撞击地球或为生命诞生提供了温床。 太阳系

第7篇

我的理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五彩斑斓的理想,工人、教师、警察、医生……每一个理想都那么美好,每一个人都是那么执着。为了理想,每个人都努力不懈地去实现,把瑰丽的理想成为现实。

童年的我是多么天真,多么幼稚。而我从来没有想过我的理想是什么。我一天天成长,一天天成熟,开始顾及到我的理想。我很想做一个天文科学家。可是那些大科学家,大多数都住在出名的大城市,而我住在这个不太出名的城镇里,纵有雄心壮志,也很难实现。理想对于我来说,是那么遥远、神秘……

科学家,是一个不平凡的职业。像爱因斯坦、伽利略、牛顿那样的科学家,对科学界有很大的影响。我十分佩服他们,因此,我想做一个天文科学家,在火星上发现生物,观察遥远的星球,到真空的宇宙探索……

我一天天地长大,学的知识一天天多起来。我了解了“唐太宗、刘备、康熙……”这些伟大的人物,这使我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成功,是努力、坚持、天赋组成的,所以我又创出这样一条公式:实现理想=努力+坚持+天赋。一个人如果有了理想,有从小培训的天赋,努力不懈地去实现,失败了,继续坚持,那么理想才会实现。

我从书本上知道,有生命的星球必须有以下条件:1、有坚硬的外壳; 2、有生物生存的适当的温度 ;3、有适当的大气(大部分是氧气); 4、有足够的水; 5、这也必须是一颗行星,围绕着的中心天体必须是一颗稳定的中年恒星。生命存在的条件是非常苛刻的。我曾经痴迷地想象:“火星上会不会有生物呢?有生物的星球是怎样的呢?会不会是……”我很想揭开这个迷,因此,我很想做一个天文科学家,去发现人类的另外一个家园,去解答宇宙的不解之迷。

我当然知道做一个天文科学家并不容易,要有很高的学历,有很强的求知欲、想象性,还要有一种不怕困难、失败的精神。 “一个小孩想当天文科学家,未免太天真了吧!”不错,听起来的确很天真,但我深信,“只要有恒心,铁柱磨成针”。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花了不少努力。我购买了《神奇的地球》、《宇宙的奥秘》、《宇宙之迷》……每一本书我都把它读熟透,吸取里面所有的知识。有一次,我从中午开始读书,觉得读了不久,爸爸就叫我下去吃饭了。我十分奇怪,望望屋外面,原来已经是黄昏了。我每天就是这样吸收各个方面的知识,使我的理想与现实不断缩短距离。

我不断在生活中吸取经验、知识。在学习上,我认真听课,积极发言;在表演时,我积极当一个小主持;在辩论时,发表自己的意见、理论……等到长大的时候,我将运用这些知识,争取做一个科学家。

“泉水挑不干,知识学不完”,但只要你肯学,再多的知识你也能学到手。“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就像一条鱼,在广阔的前途海洋里自由自在地游,选择哪一条前途,是由我自己选择的。但在这个前途海洋,不能全无风波,但我充满信心,我有信心冲破各个难关,去追求我的理想,实现我的理想,为祖国争光!

第8篇

【关键词】生命教育;《童年的秘密》;幼儿

生命教育,是指以生命为主线,以死亡教育为核心内容,多层次地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的价值,形成个体对自己生命的体认、肯定、接纳、珍爱,以及对他人生命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关怀与钟爱。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生命教育以来,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当局和教育部门都高度重视生命教育,教育理论界更是著书立说,纷纷对生命教育发表看法,20世纪90年代传到我国。近年来,随着学生自杀、他杀事件不断出现,我国教育界更是对生命教育开始了深层次的探讨,但都局限于中学生、大学生阶段的预防,而忽略了从本质上的疏通。

一、在学前阶段开展生命教育的意义

幼儿与其他年龄阶段的个体相比,不管是从生理条件、心理素质还是从个体精神的发生和发展来看,都处于生命发展的初级阶段,就像一粒蕴含着生长潜能的种子,这一生命发展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实际上在很多方面属于弱势群体,因而他们需要身体的关心、心理的呵护,更需要生命的关爱和尊重。

(一)在幼儿阶段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幼儿社会道德的形成。生命教育有两层含义,其中之一就是要学会尊重他人的生命与社会价值,即生命教育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授,让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对他人的生命抱以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对社会及他人,尤其是残疾人的爱心,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而这种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慢慢的渗透、长期的教育,在幼儿阶段,幼儿有着很强的接受力与可塑性,并且幼年的成长经历对其以后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在幼儿期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未来幼儿道德观念、世界观的发展与定位,使其逐步认识与深化生命的意义。。

(二)在幼儿阶段开展生命教育,体现对幼儿个体独立性的尊重。幼儿是以独立个体的身份来到这个世界的,作为抚育她的成人,我们不应将幼儿仅仅看作是依赖于成人的包袱,幼儿也有自己的思维、情感体验、行为规则,这些需要我们从小教授给他们,而我们的成人、教育者只重视对幼儿知识技能的传授,为幼儿决定一切、包办一切,而忽略了对其个体的尊重,生命教育从生命的本质出发――人的独立性探讨教育问题、教育现象,从根本上让我们认识了生命之初的独立性,把幼儿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尤其自身发展的独立个性。

(三)在幼儿阶段开展生命教育,为幼儿未来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在幼儿时期,幼儿经历了身体发育的第一次“飞跃”,学会了走路,初步学会使用工具,形成了人类特有的语言、表征、想象和思维活动,出现了独立性和自我意识,各种心理活动相继产生,具备了人类心理的一切特点,是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我们应该让其从小就体验对生命的珍惜、敬畏和尊重,有利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并且能在某一程度上减少危险事件的发生(例如小学生自杀等事件)。

二、从《童年的秘密》看幼儿的生命教育

《童年的秘密》是一本了解儿童发育和成长秘密的最生动的著作。在书中,蒙台梭利详细而生动地描绘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揭开儿童成长奥秘的革命性观念。它让世人了解到,儿童具有丰富的潜能,但儿童只有在一个与他的年龄相适应的环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会自然地发展,并展现他内心的秘密。而有些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发育和成长,主要是因为受到成年人的忽视和压抑。因此,它告诉我们:幼儿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应是理解、尊重儿童,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为儿童实现自身的潜能提供所需的帮助。

第一,《童年的秘密》体现生命教育的本质。《童年的秘密》说道要将幼儿看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尊重、教育,要按照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为幼儿的潜能实现提供条件,而生命教育也从人本角度关注个体的发展,个体生命最高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童年的秘密》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的存在,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生命教育以生命为核心,它立足生命、发展生命、完善生命、重生命,让生命在自我体验、自我确证中主动生长。生命教育观认为生命个体是能动的,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以其获得主体地位、受到尊重为前提的。

第三,生命教育追求的是在生命观变革下整体教育观的变革,它以生命为基点,根据人的三重生命即自然领域的自然生命、社会领域的社会生命和文化领域的精神生命,相应开展关爱生命存在的教育、培育生命丰富社会属性的教育和生命精神教育,包括关爱生命存在的教育、培育生命丰富社会属性的教育、生命精神的教育。而在《童年的秘密》中蒙台梭利论述了教师的职责和对幼儿的爱,抚养者对幼儿的抚育――包括身体的、社会的教育等。这与生命教育不谋而合。

因此,在这一基础上,作为教育者,尤其是幼儿工作者,更应从专业角度出发,深入体会生命教育的真谛,寻找它在幼儿教育中展开的途径。

三、在学前阶段开展生命教育的途径

《童年的秘密》告诉我们幼儿教育的实施要符合幼儿的自然天性,理解能力,因此对于生命教育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如何在幼儿阶段顺利且有效地开展,值得我们思考。

(一)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观,采用正确的生命教育方法,实现生命教育的切实贯彻。我们应该知道教育不仅仅是交给学生知识,而且给要教幼儿生活中的点滴,促进生命能力的发展,不能因为幼儿理解不足而抛弃某些幼儿想知道的知识,而要想办法将难以理解的知识说得通俗易懂,符合幼儿理解力、年龄、心理特点,如可采用讲解法、欣赏讨论法、随机教学法、模拟活动法、自然情景法等促进幼儿的理解,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感受生命的动力。

(二)教师应重视生命教育,在教育中保持“三心”――即爱心、耐心、细心,关注幼儿的需求。幼儿虽是独立的个体,但是他们生命的脆弱也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时时保持“三心”,用实际行动让幼儿感受生命教育的真正含义。如在幼儿犯错时,不要一味的严厉说教,而要有耐心的引导幼儿自己认识到错误;在遇到困难时,也不要为了方便而全权出手为幼儿解决,而要耐心地鼓励幼儿自己找到解决的方法与途径;对幼儿的情感状态、需求要细心观察、呵护,才能让幼儿体验到教育者的情感。在这样的环境渗透中,幼儿会更深刻的体会生命的真谛。

第9篇

[中图分类号]R3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5(c)-130-01

生物医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预防与治疗人类的疾病,保障人民健康。它是通过临床研究和实验室研究两个基本途径来实现的,而不论临床研究还是实验室均离不开动物实验。特别是医学科学从“经验医学”发展到“实验医学”阶段,动物实验就显得尤其重要。动物实验方法的采用及发展,促进了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解决了许多以往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和重大理论问题。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经指出:“整个医学,只有经过实验的火焰,才能成为它所应

当成为的东西。”

1 人与动物的异同

目前,大多数人的看法是人与动物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所在,似乎这是一种很辩证的看法,但这不是一种彻底的辩证看法,实际上,人们必须回答人与动物在生物学上是大同小异或是小同大异?如果动物与人的相同仅仅是个别的、特殊的,那么今天我们进行的大量动物实验就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一个阿米巴、一只青蛙与一个人其外表上截然不同,但它们都具有生命最基本的特征,它们都必须通过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来维持其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一旦这种稳定受到破坏,就可能造成机能障碍甚至死亡。人与许多动物一样,是由细胞构成的,这些细胞基本上都由膜、浆、核三部分构成。脊椎动物构成机体的器官基本上是类似的,尽管人体机能的调节比许多动物复杂,但它们的基本调节方式都是神经体液调节。例如:前列腺素不但在人体内存在,而且在低等动物(如柳珊瑚)体内存在,甚至于香蕉里也有大量的前列腺素。正因为许多基本生理过程人与动物是一样的,所以动物实验才能对医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2 动物实验的意义

动物实验科学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对动物本身生命现象的研究,进而推用到人类,探索人类的生命奥秘,控制人类的疾病和衰老,延长人类的寿命。随着医学生物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人类基因组逐渐被破译,动物实验的重要性愈来愈被人们所认识,它已被认为是人类追求幸福生活的支柱。当前我们正处于世界范围新技术革命的非常时期,生物工程、微电子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正在突飞猛进地发展,作为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条件――动物实验,已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这是因为在生物科学领域内,不能用人去实验,因此我们必须借助动物实验去探索生命的起源,揭开遗传的奥秘,攻克癌症的堡垒,研究各种疾病与衰老的机理。

3 动物实验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在生命科学中,人类的健康和福利研究离不开动物实验,在对人的各种生理现象和病理机制及疾病的防治研究中,实验的动物是人的替难者,比如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大疾病,由于在肿瘤的移植、免疫、治疗等研究中使用了裸鼠、悉生动物和无菌动物的实验,对各种恶性肿瘤的致癌原因尤其是化学致癌物质、病毒致癌、肿瘤的病毒免疫、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有了极大的进展,计划生育研究有相当大的工作是在动物身上工作的。巴甫洛夫条件反射试验和我国生物学家朱洗的无外祖父的蟾蜍,即由动物实验进行成功。各种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甲状腺疾病、糖尿病、肺炎、神经系统疾病、畸形、传染病、外科疾病、免疫疾病等各方面的机理,都经动物实验加以阐明或证实,因此,有人统计生物医学的科研课题有60%以上需要动物实验,有许多课题的研究离开了动物实验就寸步难行。此外,制药和化学工业产品如不用动物进行安全试验,包括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试验,给人类应用将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由此可见,动物实验在医学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和推动性的作用。

4 动物实验是医学发展的客观需要

自从有了人类以来,就存在一个如何与疾病斗争的问题,最初在既无医又无药的情况下,除了一些迷信方法外,人们最早尝试的方法可能就是利用天然存在的各种动植物来治病,有些可能成功,有些可能失败,从神农到李时珍,他们研究的方法基本相似,或是根据以往的临床实践,或是亲身试验,他们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的经验,为医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这种试验方法既费事又危险。从我国秦汉的“神农本草”记载的369种药物到李时珍《本草纲目》的1 892种药物耗费了1 000多年的时间。现在世界上1年新合成的化学药物近20万种,即使可以找到这么多自愿受试者,它的代价也高得令人不能接受。这种局面就强迫我们不得不用动物来代替人进行试验。为了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我们必须正视过去动物实验存在的缺点、动物实验客观上的困难。总之和临床观察一样,动物实验的出现是医学发展的客观需要。由于种种原因,可造成动物实验与临床观察脱节,但不能构成否定动物实验的理由。为促进医学发展,关键的问题在于正确处理这个问题,动物实验应由过去比较注重分析性实验逐步转向更多的注重综合性的实验,笔者主张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临床也应做一些分析性的实验。我们应当特别注意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学给我们提供的机会,注意在具有多种动物品质的模型进行实验,当然在进行这一番努力后临床医学与动物实验仍会有重大差别,也正因为如此,医学研究的这两种方法将长期存在,不能互相取代。

第10篇

摘 要:自然是设计永恒的主题。当代艺术的表现特点,并不在于特定形式的具象或抽象、视觉的再现与表现,而在于强调自然的种种象征性意韵,运用意象、隐喻、符号等方式,传达人类回归自然的愿望,体现当代设计的必然趋势。当今信息传递逐步朝着符号化形式发展,人的思维、相互之间的交流方式及人对各种信息的接受和表达都离不开符号化的设计,从而使有象征意味的符号化设计变得尤为重要。此外,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提高,使得现代设计不仅要富有新颖的设计形式,更使其要赋予深厚的设计内涵和文化底蕴。在中外文明史中,产生过很多经典的图形符号,有些符号甚至在原始社会就开始出现,随后在不断发展和流传的过程中,融汇了社会多方面的因素,从而成为一个语义丰富的文化象征体。如树作为一种从自然中提取的古老符号存在“内在意蕴”即“意”和“外在表现形式”即“象”两项要素,加强对古老符号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意象 树造型 符号

中图分类号:J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2-108-02

人类的艺术史与设计史也都清晰地表明了一个永恒的表现主题之一:自然。大自然中存在着比例、对称、平衡、肌理、协调、对比、线条、形态、光影、色彩……等等这些视觉形式的几乎所有要素。对人类而言,自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设计资源。如果没有掌握抽象的方法与表现方式,就不可能知道揭开大自然表现奥秘的起点,就不可能掌握分析与表现自然形式的钥匙。当代设计师的任务是要探究自然形式内在的运动规律,而不仅仅是描摹自然的外在形式。了解与获得艺术与视觉的抽象语言虽然虽然可以离开自然的表象,但离不开它的规律。面对自然,本文的观点与早已被人们所习惯了的归纳与变形的写生变化的方法或者明确的抽象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在于解读自然物象运动与变化的本质规律,从无序中发现井然有序的结构,使之成为现代设计形式的重要创意资源。

《周易・系辞》中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观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去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所谓古人“观物取象”的视觉思维方式即使一种古人运用视觉总结自然的经验性规律,通过“仰视”和“俯察”,获得对于自然万物的经验认识。

树作为自然界中的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植物形态,它同时存在于各种内在与外在的表现形式当中。在人类文化的发展史中,树造型也大量的出现于许多图腾与装饰艺术,绘画、建筑与雕塑中。有趣的是它所表达的含义在世界各民族中出现了许多类似共同的涵义,除反映大自然现象外,有极大部分是在传达生命的特制。树造型无论是古今中外或是在各个不同的民族中,其运用于生活、宗教等方面的频率非常高,这说明了树造型在视觉设计领域上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般认为,“现代主义时期”与“当代艺术时期”是西方现当代艺术的两大发展阶段,无论是古典与传统艺术、现代艺术、还是当代艺术,自然形态以及对自然的感悟,无疑是这些所有艺术形式所共有的表现主题之一,然而它们的艺术理念与样式对自然主题的表现却大相径庭。从较为纯粹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言,古典与传统艺术对自然的表现,着重于现状再现及在此基础上的寄情抒发,那么现代艺术则是在对线条、色彩、肌理、构图等视觉形式的独立价值进行了放大的基础上,强调个性化、主观性的情感张力表现。而当代艺术的表现特质,并不在于特定形式的具象或抽象、视觉的再现与表现,而在于强调自然的种种语境化意韵,运用意象、隐喻、符号等方式,传达对自然的体验感悟、语义阐释。只有对物象内在发展模式加以整体把握,才能形成对自然的真正体验,并作为视觉形式重构的依据。

树木给人生命力的印象超过其他任何自然物。树造型在原始思维中反应对于生命的特殊信仰,并由此衍生许多的装饰艺术与图腾。首先,原始艺术是人类最原始的潜在本能与知觉行为的创作表现。在原始人的艺术中存在着两种因素:一种是单纯的形式因素,只靠形式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另一种是形式本身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在这种情况下,象征意义就赋予艺术品以更高的美学价值。树作为一种自然形态同样存在“内在意蕴”即“意”和“外在表现形式”即“象”两项要素。树的形态包括向上的部分树干和树冠,向下的部分为树根,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树的形态意味着运动变化、发展与传承。经由分析可了解树造型所能表现的幻想空间其实是非常强的,如果善加运用树造型符号于海报设计、广告设计、展示设计等设计上,将会增强设计的内涵与意韵。“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从古至今有许多视觉艺术期望在作品上赋予对事物的感受与悸动,并能正确无误的传达出讯息,始终是许多艺术家毕生追求的目标。因此在作品上表现生命力的意涵。所有艺术最终表达的是人类对事物生命活力的共同感受,事物的生命力是最有持续运动、成长、演化等特性的生命力。此外,日本民俗文化学者杉浦康平也认为:一个造形或一件作品能为千万个公众所接受、喜爱,并成为人们集体对审美与文化共有的财富,其作品背后必然

第11篇

[关键词] 自然;生态文学;解读

新时期达斡尔族作家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在本民族自然、精神双重溃败的现实中,继承了民族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他们以小说、散文和诗歌的艺术形式来反映这一幕幕发生在故乡触目惊心的生态危机现状,以深沉的口吻去责问人类的灵魂和良知,对当下失衡的生态现状不仅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反思与批判,而且也在努力地探寻救赎与重建之路,表现出了鲜明的生态保护意识

一、形成原因

达斡尔族聚居的家乡――大兴安岭和嫩江流域,自然资源丰富,河流纵横,土地肥沃,有水草肥美的天然牧场,他们的村庄依山傍水座落在风景秀丽的地方,可是这片古老的地方由于多年来的过度开垦、过度采伐和乱捕滥猎,森林被受到严重破坏,致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到处沟壑纵横、满目疮痰,大自然的惩罚促使人们去认识、去思考。我们看到人们在轻松享受着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便利时,并没有顾及到这样做会给自己和子孙后代造成什么样的恶果。家乡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环境与生态的不断恶化、同族人在经济变革的时代大潮面前的价值观的更迭及精神蜕变,这些问题迫使达斡尔族作家不得不重新审视他们的命运与传统文化。因此生态文学为达斡尔族传统和人类共性提供一个使其走出传统、走向现代的契合点,文学的目的在于沟通,不仅是人与人,也在于与万物生灵沟通,因此达斡尔族生态文学提倡作家的沟通精神,这个观念会影响到我们对周围万物的认识,从而更清楚地了解人类现在的精神状态和未来处境。

达斡尔族作家从民间文化和民间文学中吸取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和智慧,结合自己对民族生态危机的感触,写出了一批具有生态价值的作品,充斥着一种天然而粗犷的力量,为当代文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为更多的读者了解达斡尔提供了一种资源。对他们而言,汉文化和文学的滋润也是异质文化的重要方面,在这些作家中,大多数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此外,浓厚的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道家自然精神和萨满教的生态思想都无不见诸作者笔端,在萨娜、阿凤、额尔敦扎布的小说里,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都无时无刻地不在进行着争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冲突最根本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一个民族的生存到了最关键的时候,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丧失。

今天,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加频繁,现代商品经济所固有的流动性在文化层面开始发生作用,民族文化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离开了故乡走进城市的达斡尔人按照新的文化规则来塑造自己,他们与母族文化产生了深厚的隔膜。一部分新时期达斡尔族作家就存在于这个群体中,他们或者是父辈或者是自己幼年时期就已经告别了故乡,因此他们的小说所展示的内容和反映的问题更多地体现着现代都市人的生活。但是民族血脉和民族情感始终在启迪他们的民族自觉性,并影响到他们的创作思想和情感。他们对自己民族的强烈自尊和自信,呈现出一种捍卫的姿态。达斡尔族作家在文学之外的阅读和生命体验也是他们生态写作的前提,关注弱势群体、保持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心态、生命意义的思考与彻悟等生态意义的阐发正是从这种广泛的阅读和体验中得来的。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老一代著名的达斡尔族作家那里,作为自然的自然,是诗性的自然,传递着美好人性,文化内涵和古典诗韵。蓝天白云,绿草畅茂,广袤无垠,结晶明朗,浓淡有致。鸟儿在窃笑,与草原互唱,大地被野花的色彩浸染过,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其间,孕含着森林回馈给大地的灵气和韵味,愈加秀色迷人。流金淌玉的季节,近看如茵,远望如云,空气洁无纤尘,露珠在叶尖上滚动,青茎青翠可掬。树美、草美、花美,人也美。质朴的牧马人平静而平淡地生息,今生来世,不辍劳作,保持着对自然的敬畏,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他们作品的主旋律。

达拉的《母亲的扎恩达勒》中这样描绘:“嫩江在松嫩平原上撒欢打弯,右拐,左拐,再右拐,像一条扭动着的白蟒蛇一直往远方流去。太阳出来了,水花眼前的江水发出鱼鳞一样亮闪闪的光,更像她想象中的蛇了。”[1]东北地域辽阔,草原和森林面积广大,是祖国北疆生态系统的前沿阵地,新时期的达斡尔族作家就是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成长和创作的。苏华的《偷猎》中也展示山林雪景的壮美:“曙光开始在东方的天边撑开白昼和黑夜的界限。大片大片白晃晃的雪地闪动着金属般耀眼的光芒。他穿过林地,走入地势较高的空地,远远望去,气流带着初升太阳的光泽在茫茫的白色海洋上涌动着翻滚着。像波浪起伏而突兀的山峦,像海洋中无数的岛屿,诱惑着他去揭开奥秘,揭开奥秘,揭开奥秘……”。通过勾勒草原风景画来突出作品的民族生活气息,使之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增强作品的美学力度。这些美丽的自然风光大都带有象征意义,不仅是人物的时间背景,更昭示着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萨娜的《诺敏河》里“傍晚的红霞在天际燃烧时,沿着河水走的马车开始朝一个缓缓隆起的草坡上走。不远处一个白色的蒙古包犹如巨大的蘑菇从草地里一点点拱进他们的视野。马一下子兴奋起来,快步往前跑,呼麦说:连马都着急回家呐。”傍河的草场是达斡尔族牧人们活动的夏营地,这里有草的芬芳,花的馨香,水的清甜,一样地使人心地明净。云片在蓝天悠然地移动,云影徘徊于水草之间,人和自然是那么和谐。大文人林语堂先生说“享受大自然是一种艺术,视人的性情个性而异其趣”。他们习惯与自然和谐相处,任凭在林子里野炊或享受乳酪酒香,惬意美好的情景让人心生羡慕。在这些小说中,读者与现实的距离总是缩小到了最大限度,读者仿佛就置身于其中,而这种零距离效果也为读者带来了一种博大豪迈的审美体验。

在达斡尔族文学中,还有一类作为背景的自然,是表达时代精神的有效工具和提升作品内涵的标尺。如《达斡尔酋长》开篇描述:“落叶松透出翡翠般的新绿,给广袤的森林带来一片生机。解冻的江面上,急流咆哮,冰排撞击,发出震耳的轰鸣。大雁从过冬的地方飞回来了,那嘎嘎的叫声提醒黑龙江两岸的达斡尔人:播种的季节到了。”以此为背景酋长阿木苏和勇士乌布利带领人们勇敢的反击罗刹入侵雅克萨,捍卫自己的家乡。再如额尔敦扎布的长篇小说《伊敏河在潺潺地流》以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伊敏河畔为背景,成功的塑造了拉布仁、康娜、杜兰奶奶、阿荣等人物的艺术形象。

三、人与自然的冲突

人所具有的理性是人区别于自然界中其它生命的重要标志,它既为人类思维补充了丰富的能量,使人类不断地为成为自然之主而奋斗,但又使人类永远处在无法回避的不平衡状态中,正如弗罗姆所说,“理性,是人的福份,也是人的祸根”。恶劣的自然环境造成人们的生活和精神的贫穷。有人说,“贫困与生态就是以恶性循环为纽带连结在一起的孪生姐妹。”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生存资源短缺、贫困、人口增长等,在外力如社会激烈变革或政治运动的因素作用下,又会引发传统文化的破坏和经验技术的丧失。人与自然冲突的现状导致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自我缺失,由此甚至导致整个民族都失去了生存的根基。

许多达斡尔族作家都在深沉地思索,竭力在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撞击中、在人与自然的矛盾中寻找一条道路,因此自然与人的冲突成为他们创作表达的主要基调。在具有生态意义的达斡尔族文学中,总能看到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预示。萨娜的《瘟疫》里,“顺势而下的江水膨胀起腥燥的大风,水面闪着无数刀锋一样逼人的光亮,紧接着漂下来一堆灰白色的雪堆,那雪堆喘息着、蠕动着,融化似地流向江边。”这种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传递着人类与自然紧张关系的信息,着力于这种紧张和冲突的表达构成了生态文学与其它文学的显著不同。

猎人形象通常是生态冲突的体现,他们的生存困境及狩猎中的心路历程在达斡尔族作家笔下得到了集中的刻画。《乌日玛的风声》里猎王乌日玛在猎杀一只怀孕的狍子,“它肚子里的小崽子就在风声中,漂上了天,化作了更让我难受的风,它还是在我心里不停地回响,一直折磨着我呢……那可是两条命啊,一个子弹就杀了两条命。”当他展开那张带毛的狍皮,就预感到了悲剧的发生,怀孕的乌黛在猎王和卡腾联手对付黑熊时由于受到惊吓而流产,而好友卡腾也命丧于黑熊的熊掌下,这时的猎王真正受到了震撼。

人类渴望成为地球的主宰,对自然进行随心所欲地征服和支配,而其中最主要的表现之一是对自然的任意开发。那些外来者便是这样任意闯入家园,“闯入”而不是“进入”,本身就带有挥霍、破坏的意思,如在《伊克沙玛》中这样描述:“可是现在小镇涌进来一批批外地人。老天爷,哪来这么多人,像蝗虫像鼠群,爬满了每一个角落。他们太能干了,建商场、大酒店、网吧、洗浴城。小镇到处被改造得面目皆非。大山里的林木快伐光了,野兽也无影无踪,大概逃离到更远的地方去重建家园吧。他们民族昔日英武的猎手统统被政府养起来,当起森林警察。”于是“达陶做梦都想把森林、黑熊、七叉角的公鹿、飞龙、野鸡都藏起来,都与人隔绝,与铺天盖地的大马路隔绝。”萨娜描写的达斡尔人生活的美丽地方,也是作家热爱的故乡,在描述中充分展现了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美景,在这样的地方生存,人类享受着与大自然的“天人合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同时自然又是人的一部分,可是:“往昔人迹稀少、林木茂密的小镇突然涌入大量外来人,他们犹如一股股水流,源源不断的流向原始森林的深处。”可以说外来者的闯入,破坏了小镇的安宁、和平和生态平衡,使有限的生命都濒于死亡的危险中。

四、回归:精神生态

从原始状态走向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在与自然的反复较量中,人类一方面创造了文明,另一方面也丧失了精神家园。 如果我们把生态文明比作一所房子的话,自然生态就是这所房子的外观及其内部装修,而精神生态则是房子的内部结构和骨架。“外表破旧了,房屋虽然住着不舒适却并不影响继续使用,但是,如果是内部结构松散了,房屋将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所以,自然生态的保护需要精神生态的有力保障,解决生态危机要从源头上治理,拯救人的精神与抢救濒危物种一样紧迫,人类只有将自己的灵魂清理干净,拥有一颗美的心灵,才能发现自然的美丽和珍贵。达斡尔族作家在其小说中憧憬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象,就是表达了作家对于探寻精神价值和建立美好精神家园的信念。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们一方面在积极地创造着现代文明的舒适快捷,另一方面却在为自己的精神空间增加更多的垃圾,没有和谐的人伦关系,都市人的生存观念遭到了病态的扭曲,似乎人人可以为了自己的生存和欲望,去随意践踏他人的生命、尊严和情感。尊重、宽容、真诚、信任、仁爱等良性精神生态似乎不多见。人性的邪恶、愚昧、贪婪、欺压、征服、控制等不良精神生态最终导致了生态危机。曾有人为未来一个世纪做出这样两个截然不同的预言:下一个世纪将是“精神障碍症流行"的时代,下一个世纪将是生态学时代。一个是精神危机,一个是生存智慧。这两个预言告诉我们,危机出现的地方也是希望诞生的所在,黑暗之后将是黎明的到来。只有守望好精神生态,才能更好的保护好自然生态。

参考文献:

[1]鲁枢元.文学的跨界研究-文学与生态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

[2]王立,沈传河,岳庆云.生态美学视野中的中外文学作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薛敬梅.生态文学与文化[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

[4]苏华.牧歌[M].呼和浩特市:远方出版社,1998.

[5]赛音塔娜、托娅.达斡尔族文学史略[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

[6]娜日斯.文学奇葩[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3.

[7]阿凤.书写本色[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

[8]苏莉.旧屋[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

[9]阿凤.在岗位上 [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

第12篇

2022最新关于《时间简史》读后感范文   从小时侯,我就常常抬头仰望星空,那些亮闪闪的小点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让人想去不断探索,不断揭开其中的奥秘。

  到此刻,我的心里又有了一些疑问:宇宙有没有边界?如果有,那宇宙的外面又会是什么?它会不会消失?没有宇宙之前有没有时间?时间的本质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在我心里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纱。在《时间简史》这本书里,霍金先生对这些问题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了探讨,让我明白了更多的知识。

  初读此书,我就被霍金先生那简单趣味,而又充满着道理的语言给折服了,他把那些复杂,枯燥无味的公式,还有科学道理给分析的十分易懂,让人一看就能明白其中的奥秘。整本书的编排从浅显到深入,让我读了还想读,让人欲罢不能。

  虽然我只读懂了一小部分,但我依然能够从霍金先生幽默的言语中发现他对生命、自由与死亡的独特见解。霍金先生总是用最平易的语言向我们阐述时间与空间的本质以及宇宙的发展。他以简单的例子解释着黑洞理论,反粒子和虚粒子的概念。这本书加深了我对宇宙知识的了解,听到了一些一齐全然不知的名词,让我懂得了很多知识,我对宇宙的兴趣也更浓了。

  宇宙,这个对于我异常神秘的世界,我也开始了对于它的探索。

  搬出天文望远镜,调整好焦距,把镜头对准了一个我观察了很久的星星——土星。看到视野中出现了一个模糊的小点后,我开始了微调。视野中的图像越来越清晰,一个带有光环的黄色星星展此刻我的眼前,看到它,我不禁高喊起来:“我成功啦,我看到了土星!”在那一刻,我又不禁想起中国在天文领域的发展:2.16米天文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是我国自行研制的、迄今为止国内最大、也是远东最大的光学望远镜,1998年荣获国家科技提高一等奖,FAST天眼射电望远镜,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还有数不胜数的火箭、卫星等等,都代表了我国天文领域的重要发展,也体现了我国的科技技术的提升。

  随着技术的发展,更多的问题接踵而来,让人应接不暇。可是这种种的问号又是那么的趣味,那么的吸引我们的目光,让人浮想联翩,觉得神秘无比。这些问题必须会随着时间的流逝,科技的发展而解开。此刻,就让我们将这一切留给时间吧!

  读了这本书,我已经置身于广阔的宇宙,期待解开更多的谜题。

  2022最新关于《时间简史》读后感范文

  读完《时间简史》,我颇有感触。

  时间和光不是一种东西,这很容易想象。比如在黑夜里虽然没有光,但仍然有时间。光速和时间怎样联系起来我还不清楚。我不用去定义宇宙和时间的概念。宇宙构成之前是一个无穷小的奇点,而且无限紧密,我在那里说成没有,这不是唯心的没有,空间和时间在大爆炸时同时的从无生有。这就会产生两个问题,那个无穷小的产生一切的奇点是什么和它为什么要爆炸。那个奇点什么也不是,不是人类所认识的物质,能够起个随便的名字,比如上帝。它就是一个无穷小无限紧密的点,仅仅是一个点。它之所以要爆炸是因为它想那样,因为此刻有了一切所以它爆炸了。这是无法证明的,人类的证明方法必然会引入第三方,为了证明第三方的正确又务必引入第四方,这样的证明会无休止的循环下去。(看到之后,才明白这就应算人择原理。)宇宙论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作为宇宙里高等生物的人类不会满足于自身的生存和种族的绵延,还一代代不懈地探索着存在和生命的好处。但是,人类理念的进化是极其缓慢和艰苦的。从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说到哥白尼——伽利略的曰心说的演化就花了20xx年的时间。令人吃惊的是,尽管人们明白世间的一切都在运动,只是到了本世纪20年代因哈勃发现了红移定律后,宇宙演化的观念才进入人类的意识。人们甚至从来没有想到过宇宙还会演化。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证明,宇宙的物质在引力作用下不可能处于稳定的状态。即使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中,状况也好不到哪儿去,为了得到一个稳定的宇宙模型,他曾将宇宙常数引进理论中。他们都期望在自己的理论中找到稳定的宇宙模型。可见,宇宙演化的观念并不是产生于这些天才的头脑之中。

  霍金的生平是十分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贡献是在他20年之久被卢伽雷病禁锢在轮椅上的状况下做出的,这真正是空前的。因为他的贡献对于人类的观念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媒介早已有许多关于他如何与全身瘫痪作搏斗的描述。尽管如此,译者之一于1979年第一回见到他时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那是第一次参加剑桥霍金广义相对论小组的讨论班时,门打开后,忽然脑后响起一种十分微弱的电器的声音,回头一看,只见一个骨瘦如柴的人斜躺在电动轮椅上,他自己驱动着电开关。译者尽量持续礼貌而不显出过分吃惊,但是他对首次见到他的人对其残废程度的吃惊早已习惯。他要用很大努力才能举起头来。在失声之前,只能用十分微弱的变形的语言交谈,这种语言只有在陪他工作、生活几个月后才能通晓。他不能写字,看书务必依靠于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务必让人将每一页摊平在一张大办公桌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人们不得不对人类中居然有以这般坚强意志追求终极真理的灵魂从内心产生深深的敬意。从他对译者私事的帮忙能够体会到,他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每一天他务必驱动轮椅从他的家——剑桥西路5号,经过美丽的剑河、古老的国王学院驶到银街的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系的办公室。该系为了他的轮椅行走便利特地修了一段斜坡。

  其实时间作为一个坐标轴早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了。我们不论干什么事情,总会看看时间。关键在于,时间并非一个孤立的、自在的直线。时间和空间有同一个出发点,也有同一个终点。这就好比我们的地球,在引力场的作用下空间弯曲,并构成一个球面--没有界限的球面。宇宙的无界也就是指我们生活在一个四维的时间--空间里,这是一个四维的球体,球面是无界的。可怜我无法想象一个四维的球究竟是什么样貌的。

  按霍金的说法,其实有十维。这让我浮想联翩。我想到古代神话:九重天+时间。

  另外,佛教说:三十六重天,十八层地狱。似乎与九有关的倍数都有很大的魔力。

  霍金,这样一位终年坐在轮椅上的人,依靠一个电脑发声合成器,以正常人十分之一的速度与人“交谈”,但他却同其他科学家一样,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他人:执著的探索精神是生命的最大动力。在我心中,除了这本著作所带来的洗涤与震撼外,剩下的只是对这颗伟大心灵的崇拜与敬仰!

  2022最新关于《时间简史》读后感范文

  浩瀚的宇宙中,有太多的谜团,他们就像一块磁石一样牢牢的吸引着我们,使我们十分密切的关注着这些谜团的研究近况。这个假期,我有幸从朋友家中借到史蒂芬·霍金著的《时间简史》,我正襟危坐,准备细细品味一番,感受霍金文字的魔力。

  当我翻开书,发现自我果真“不虚此行”,书中观点独到、措词精准,在“相对论”与“弯由空间”之两章节中,作者以引人入胜的方式,把它们阐释得深入浅出,淋漓尽致,霍金用谐恢的笔调向大众展示了观点,而又不让人感到单调与乏味。

  我一向不崇信什么牛鬼蛇神,对科学情有独钟,而《时间简史》就是用那些简学先辈的实验结果,以及人们对这种的看法与态度去编写的,并且作者还不失时机的纳入理论和观测的最新成果,使人兴奋不已。且书中完全没能那些认读者昏昏欲睡的长篇大论,都是用极其精练的短式文章,更是加深了我对它的好感。

  被人搅浑的河水,你一时很难看清河底,你越是急躁,就越看不到,仅有平静内心,等尘埃、沙石落定,这是河底的游鱼、彩石、蠕虫就一目了然了。这就是我阅读《时间简史》的心得,虽然书经人修改已变得通俗易懂,可有的地方还需要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出用意,才能更加深入,更加透彻的读懂,倘若你这时心急气躁,就会欲速不达,一段时间内很难读懂。

  更加精彩的是,书中还有许多插图,帮忙我们们读懂它,还附有作者对未来宇宙的大胆推测与猜想。优美的词句记我们恍然置身于宇宙中,亲眼目睹诸如“宇宙大爆炸”、“黑洞”等事件或事物,作者也十分有心地介绍了如牛顿、伽利略、阿尔伯特等科学狂人的生平,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可看完《时间简史》后发现,书中的知识与精髓相当于“听君十席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