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成语故事拔苗助长

成语故事拔苗助长

时间:2023-05-30 10:28: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成语故事拔苗助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成语故事拔苗助长

第1篇

读《拔苗助长》得到的启示

玉门市第二小学四(三)班 吴孟?@

指导教师 顾颜花

今天天气不好,从早到晚一直刮风。我只好呆在家里看书,成语故事——《拔苗助长》深深地吸引了我。

有一个农民,希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一些,他每天都到田里去看,感觉禾苗天天如此,根本没有生长的迹象。怎样才能让禾苗长得快一些呢?他思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一个令自己满意的好办法。他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从泥土里向上拔,没过几天,禾苗就枯萎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懂得了做任何事都不能违反客观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急于求成,尽管出于好意,结果只能是把事情办坏。

第2篇

【狼】狼心狗肺、狼烟四起、狼子野心、狼狈不堪、狼狈为奸、豺狼成性、豺狼当道、引狼入室、声名狼藉、杯盘狼藉、狐疑不决

【兽】困兽犹斗、如鸟兽散、人面兽心、飞禽走兽、珍禽异兽、衣冠禽兽、洪水猛兽、狼吞虎咽、鹿死谁手、中原逐鹿、象牙之塔、盲人摸象、猫鼠同眠、黔驴技穷、一丘之貉、管中窥豹

【鱼虫】金蝉脱壳、蝇头微利、花飞蝶舞、螳臂挡车、鱼跃鸟飞、如鱼得水、独占鳌头、井底之蛙、瓮中捉鳖、虾兵蟹将、鹬蚌相争、沉鱼落雁、缘木求鱼、蜻蜓点水

2 带有动物名称的成语的寓意 引狼入室—— 喻招来灾难;心猿意马—— 喻三心二意

鱼目混珠—— 喻以假乱真;兔死狐悲—— 喻同类悲伤

老骥伏枥—— 喻年老志高;引蛇出洞—— 喻骗人离开

马到成功—— 喻大功告成;引狼入室—— 喻招来的灾难

心猿意马—— 喻三心二意;马到成功—— 喻大功告成

兔死狐悲—— 喻同类悲伤;鱼目混珠—— 喻以假乱真

老骥伏枥—— 喻年老志高;狐虎之威—— 喻虚张声势

螳臂挡车—— 喻自不量力;调虎离山—— 喻骗人离开

狐假虎威—— 喻混淆是非;狼狈为奸—— 喻勾结作恶

庖丁解牛—— 喻谙熟事物;盲人摸象—— 喻粗略地观察事物

蛛丝马迹—— 喻可寻迹象;鹤立鸡群—— 喻比人突出

鞍前马后—— 喻甘为效劳;逐鹿中原—— 喻在中原争夺天下

鸦雀无声—— 喻非常寂静;招兵买马—— 喻扩充人力

3 故事类的成语 1、寓言成语故事:

滥竽充数、画蛇添足、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掩耳盗铃、买椟还珠、自相矛盾、拔苗助长

2、历史成语故事:

背水一战、望梅止渴、纸上谈兵、三顾茅庐、卧薪尝胆、四面楚歌、指鹿为马、大器晚成

3、神话成语故事:

画龙点睛、攀龙附凤、屠龙之技、叶公好龙、精卫填海、八仙过海、开天辟地

第3篇

2.人山人海 (          ) (          ) (          )

3.零零星星 (          ) (          ) (          )

4.异口同声 (          ) (          ) (          )

 

二、补充歇后语:

1.________________——各显神通。

2. 孙悟空大闹天宫——__________

3.韩信点兵——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粗中有细

5.包公断案——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愿者上钩

  仔细观察,照样子写一写:

7.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填一填

 

《画龙点睛》这个成语出自(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故事讲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人以它做比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格式写成语:

 

AABB:(           )(           )(           )(           )

AABC:(           )(           )(           )(           )

ABCC:(           )(           )(           )(           )

 

 

 

五、加偏旁并组词:

 

止——(   )(        )         直——(   )(        )

代——(   )(        )         分——(   )(        )

郎——(   )(        )         丁——(   )(        ).

 

 

 

六、写出三句表现友谊的名句,并写出作者: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写出三句和气象有关的农谚: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默写《游子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我的发现

 

1.普通 曲谱 采摘 色彩 文章 波纹

我发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照样子写几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博览群书

孜孜不倦

勤学好问

这三个成语和____________有关,我还能写出来 (           )(           )(           )(           )

 

 

 

十、写一写

 

1.带数字的成语: 

(           )(           )(           )(           )

 

2.写带大或小的成语:

(         )(         )(         )(          )

 

 

 

十一、写三句表示思想方法的谚语: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填空:

 

《买椟还珠》选自《

》,讲了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讽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对对子:

 

清对(

)     廉对(

)     

功对(

)     正对(

优对(

)     善对(

)     

勤对(

)     奖对(

我还会举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的 地 得”的用法:

 

光彩夺目的_________  清澈见底的________  

时间过得  _______         弯弯曲曲地______      

弯弯曲曲的 ________     和颜悦色地_________

 弯弯曲曲的________   飞快地____________  

鲜花开得_________

 

 

 

十五、补充诗句:

 

1.万壑树_______________,千山响______________

2.漠漠水田_____________,阴阴夏木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一两家,_____________板桥斜。

4.______________深深见,____________款款飞。

5.____________三四点,______________一两声。

 

 

 

十六、填量词

 

一(  )歌曲、 一(  )微风、

一(  )画、一( )金光、

一( )清泉

 

 

 

十七、写成语

 

1.描写花草的成语:

(        )(         )(         )(         )

2.描写日月的成语:

(        )(         )(        )(         )

3.描写山峦的成语:

(        )(         )(        )(         )

 

 

 

十八、我发现

 

动静 得失 吞吐 我发现_____________,我能照样子写(    )(    )(    )。

 

 

十九、故事名称分类:

 

1.寓言故事名称:

《拔苗助长》《南辕北辙》《守株待兔》《亡羊补牢》

 

2.历史典故:   

《望梅止渴》《三顾茅庐》《负荆请罪》

 

3.成语故事:   

《惊弓之鸟》《买椟还珠》《滥竽充数》

 

4.神话故事:

《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嫦娥奔月》

 

 

 

二十一、陈述句改反问句:

 

1.马跑得越快,离楚国就越远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喜爱这美丽的翠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一、写几句描写月亮的诗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篇

一、成语教学在中学语文课程中的意义与价值

1.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表达能力。

如果能够帮助学生由浅至深地积累一些成语,并且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成语信息的深层含义,那么就一定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度过文化休克期,融入语文课程的学习环境中。

2.有利于提升中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水平。

我国的学者将成语大致分为四字格与非四字格两种,其中主要以四字格的成语比较常见。此外,成语可以根据其起源和创作背景进行细化分类,还可以根据成语的内部结构进行分类,按照语文课程当前的教学内容将成语分为动宾式、偏正式及联合式等。通过这些不同的分类方法,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会变得更加丰富,从而有利于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二、初中语文课程中开展成语教学的策略

1.帮助学生学会解释成语。

(1)要鼓励学生多多了解古汉语中的成语解释。语言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它需要经历漫长的历史长河才能够逐渐积累。经过了历史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中华民族的语言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词语类型,而成语就是其中一种。从初中语文教育者的角度分析,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多多鼓励学生了解一些不同类别的成语解释,并且要结合自身的语言能力加深对成语信息的掌握。在古汉语的教学课程中蕴藏着很多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成语,教育者应当尽可能多地引导学生接触它们,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感悟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例如“安之若素”这一成语,其中的“素”字需要怎样理解呢?关于这个“素”字曾在古汉语的《活板》中出现过,文中写道:“有奇字素无备者。”我们可以将“素”字理解成为平常与平素,换到“安之若素”中也是相同的意思。再如“置若罔闻”中的“罔”字,教育者就可以联系到《核舟记》这篇古汉语文章,其中“罔不因是象形”这一句中的“罔”是没有和不存在的意思,通过这种延伸教学的方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对古汉语中的成语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要加强学生对形声字的认识。无论是在现代汉语还是在古汉语当中,绝大多数汉字都为形声字。初中生已经对形声字有了初步的认识。形声字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即为声旁与形旁,在汉字当中,形旁所表示的是汉字本身的含义,而声旁所表示的则是汉字的读音,教育者只有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应用形声字的形旁与声旁,才能够让他们更轻松地学习成语、理解成语。例如成语“病入膏肓”,其中的“肓”字,很多学生都会将它写成“盲”字,出现这种低级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并未全面了解和掌握形声字的组成结构与实际含义。事实上,“病入膏肓”这一成语中出现的“肓”字是一个典型的上声下形的形声字,通常情况下,由于“月”字在古时所代表的是“肉”,因此但凡是与人体有关的汉字基本都会加上一个“月字,而“盲”字则与我们的眼睛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病入膏肓”的本意是药物所作用不到的地方。

2.在开展成语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首先,语文教育者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敏觉力。在学生难以准确理解某一个成语的含义时,教育者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成语的字面意思深入分析成语故事的由来,在轻松诙谐的氛围中了解成语的内涵。其次,教育者要运用联想方法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根据成语的内在含义设计出一个简单的故事和场景,在无形当中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再次,语文教育者要从多个角度对成语进行分类,目前比较常见的有成语的由来、成语的引申义及成语的情感色彩等,通过此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归纳能力。最后,要经常开展一些成语类的写作活动,让学生的创作能力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教育者可以为学生安排一些扩写和续写成语故事的课堂作业,并让他们在成语故事的解读中加入独有想法。

3.在开展成语教学时要注意开展对学生的品质教育。

第5篇

关键词:成语;特点;实际运用

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可以说,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俗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归纳总结,提高成语教学的实效性。

一、人名中谈成语的普遍性

成语的普遍性指成语随处可见。中国人在给孩子取名时,喜欢和成语沾边。如:“花无缺”,是古龙《绝代双娇》中的人物,他有着俊朗的外表,并且武艺高强,刚好符合了“完美无缺”这个成语的特性;“杜鹏程”是当代作家,有点“鹏程万里”的味道;又如“李国邦”是影片《天地男儿》的人物,父母命名就希望他能立国安邦。在教学过程中,我也碰到了不少学生的名字与成语息息相关,比如“王声东”――声东击西,“陈炼钢”――百炼成钢,“丁成规”――墨守成规,“许端端”――端端正正,“林连城”――价值连城,“李亭亭”――亭亭玉立,“赵登科”――五子登科等,虽然学生不是名人,但却让我们在生活中感受到成语的随处可见,如果能结合实际,相信学生对成语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二、数字中找成语的联系性

联系性指的是成语与其他的学科有很好的关联。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科与学科之间往往存有隔阂,正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但不少成语与数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记得郑板桥过年的时候,看过一副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细细想来,原来是这户人家“缺衣(一)少食(十)”。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成语与数字还是很有关联的,诸如:一字千金、双龙戏珠、三顾茅庐、四面楚歌、五月飞霜、七上八下、九九归一、十全十美。当然,有些成语还与数学中的规律有关联,例如:“35、35、35”乍一看是一组数字,但如果从成语的角度看,它就变成了三五成群了;“3322”――三三两两;“2、4、6、8、10”――无独有偶;“1256789”――丢三落四;“3456789”――一干二净;“124356789”――颠三倒四; “9+9=1”――九九归一;“7/8”――七上八下等……在课堂上,如果能活用这些数字讲解成语,学生学习成语的热情肯定会高涨。

三、故事中学成语的知识性

每一个成语都是一个故事,如:“名落孙山”,讲的是宋朝有一位名叫孙山的人,为人聪明幽默,非常喜欢说笑话,有一次,他去京城参加考试,邻居有位吴先生的儿子也跟他一起去,那位吴先生嘱咐孙山多多照顾他儿子。到了京城以后,两人住在一起,也一起进了考场。揭榜的时候,孙山得了最后一名,而邻居的儿子没考上。邻居的儿子心里很难过,于是决定留下来准备参加下一次考试。孙山一回到家中,乡亲们都跑来探望他,并且很关心地问他考试结果如何。邻居吴先生也跑来问他儿子的考试情况,孙山笑了笑,回答他说:“你的儿子还在京城呢!”邻居急着问:“为什么呢?我儿子到底有没有考中?”孙山不直接回答,只说:“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考生的榜单上,最后一名是我,你的儿子还在我的后面,那么当然就是没有考中喽!从这个小故事中,引申出了成语“名落孙山”。与此同类的还有“河东狮吼”“道听途说”等,讲成语故事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增加了学生学习成语的乐趣,可谓一举多得。

四、字谜中猜成语的趣味性

中国的造字具有很强的观赏性,有些字不但可以使用,还可以用来猜字,比如:“斌”是一个典型的会意字,不难看出它其实是由“文”和“武”组合而成,用成语表述的话,就是“文武双全”;再如“乖”,下面加一个人,那就是“乘”了,细细一想,原来是“乘人不备”。诸如此类,“斤”――独具匠心;“关”――美中不足;“黯”――有声有色;“白”――一了百了;“火”――灭顶之灾;“炭”――头重脚轻;“众”――三位一体;“必”――心如刀割;“不”――一口否定;“钱”――穿针引线。善于归类,成语就变成猜字了,如:偏旁变换,“杭”跟“航”有什么联系,把“木”变成“舟”――“木已成舟”;“波”和“破”,把水变成了石头――“水落石出”;又如“砍”――“钦”(点石成金)、“瓜”――“爪”(瓜熟蒂落)、“苯”――“茉”(舍本逐末)、“咕”――“吟”(古为今用)、“伥”――“值”(长驱直入)、“吝”――“文”(出口成章)、“犒”――“高”(拔苗助长)、“记”――“人”(舍己为人)。猜成语,既可以让学生动脑,又可以让他们用心。

五、广告中看成语的生活化

广告中出现的成语比比皆是,虽然这些成语使用不规范,却也足以体现成语使用的生活化,如:“其乐无穷”,在我们的广告中变成了“骑乐无穷”,如果这是一个自行车的广告,那么骑上去就真的回味无穷。“独领”变成了“读领”,一看就是读书机的广告,不过它却点明读书的重要性。又如:贤妻良母(闲);盖世无双(钙);百依百顺(衣);一鸣惊人(明);口蜜腹剑(健);默默无闻(蚊);引以为荣(饮);刻不容缓(咳);燃眉之急(煤);机不可失(鸡);随心所欲(浴);爱不释手(湿);有口皆碑(杯);长治久安(肠);一览无余(揽)等,虽然乱改成语不合理,但这也恰恰体现了成语的生活化。

成语教学看似简单,但其实很有韵味,如果我们能结合成语使用的规律,课堂虽朴实无华,但却事半功倍。

第6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国学经典;渗透策略

国学经典的魅力和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有目共睹,每一个语文教者,有责任,也有义务将古典文化萃取的精华传递下去,助其生生不息。然而,小学生理解能力偏低,有意注意能力偏差,国学学习中诵读和领悟都存在较大难度。为此,教师必须从教学原则、兴趣激发、方法引导、思想践行等方面下功夫,让孩子们自觉沉浸于平仄之中,感受国学经典的古韵悠长。

一、循之以规,书香袅袅亲近校园

受年龄关系和儿童特殊心理的影响,国学经典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即差异性、鼓励性、自主性和模糊性。每个孩子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都有所不同,教师不可求全责备,应当秉持激励性原则,以鼓励为主,培养的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在教学要求上也不可要求学生字字落实,句句精通,只要孩子能够从国学经典中挖掘出属于自己的某一点感悟,享受到阅读的某一次愉悦,就是最大的成功。

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可以以《弟子规》作为传统蒙学教材,《弟子规》语言简单,小孩子诵读起来朗朗上口,理解起来难度相对较小。然而,考虑到《弟子规》篇幅较长,教师可以不让孩子通篇诵读,而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制定不同的诵读目标,理解能力较强,诵读水平较高的孩子,就对其要求高一些,而理解能力较差,诵读水平较低的孩子,教师放低其要求,只要乐于诵读,积极参与,就能都得到激励和表扬。

“只要播种就好了,并不是教什么都需要考试”,一位语文教研员这样说。正如案例中教师的要求,国学文化是用来播种在心里的,不必要计较时间长短,评判长势优劣,我们只需要耐心,等待它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古韵之风绵绵不绝,让校园层林尽染。

二、激之以趣,国韵缕缕浸润童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是国学教学的重要方面。一些国学经典篇目,教师读起来都有点晦涩难懂,让小学生爱上它确实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可以从简入手,从趣切入,“成语巧说”“故事表演”,通过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变枯燥的文字为生动有趣的形象,激发孩子的诵读兴趣,让他们扬起经典之帆,在发现的欣喜和阅读的愉悦中乘风远航。

“亡羊补牢”“守株待兔”“拔苗助长”等成语故事,教师让孩子们讲一讲,成语本身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语言简练,言简意赅,经过孩子们生动的“故事巧说”,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而课堂情境表演更有趣了,如孩子们诵读“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的时候,教师创设“父母呼”“父母命”“父母教”“父母责”的情境,孩子们分别扮演“父母”和“孩子”,他们发挥自己的丰富的想象,表演惟妙惟肖,生动形象,不仅领会了国学精神的要旨,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尽情地“自由表达”和“自由参与”。自由,即是抵达彼岸最近的道路,更是直接获取兴趣的源泉,在自主的环境和愉悦的氛围中,孩子们徜徉于国学之旅,捕捉着属于自己的那一朵浪花。

三、授之以方,诵读声声碰撞心灵

“三分文章七分读”,诵读方法的传授是学习国学的基石,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阶石。其中,范读最为重要,教师根据自身文言语言的积累和沉淀,范读中语气、节奏、韵味的把握良好,以范读彰显国学的语言美,韵律美和节奏美。除范读外,领读、齐读、互读等都是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读中审美,在读中感悟,增强学生对国学的独特体验。

《母亲的恩情》一课教学,教师让孩子们以教材为基础,以生活为素材,以朗读为途径。教师从范读切入,在悠扬的韵律中,孩子们的心湿润了,第二遍由学生齐读,孩子们沉浸其中,他们用稚嫩的声音互相传递着一个经典的故事,用饱满的情感诉说着对母亲数不尽的感恩之情。课堂接近尾声,教师以三声“慈母”引读,学生们紧跟应和,一声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感叹,一句句“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叩问,回荡在课堂之上。无需教师多言,一股浓得化不开的情感在课堂上氤氲、荡漾。

教育家斯普朗格说:“人的生活其实包括智力生活和心灵生活,前者面对世界,后者面对人生。”而教育的意义在于让人品尝到智力的快乐和心灵的愉悦,这种精神的满足和心灵的提升可以焕发出蓬勃的生命活力,推动课堂走向高效,推动生命得以成长。

四、导之以行,生活处处洋溢馨香

时光辗转,小学生阶段的孩子,一转眼就成为了青少年,而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因此,小学生学“好”国学的关键在于“用”,即化单一的诵读为多元的提升,尤其是面对当前时期,网络文化横溢,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以国学为兰,让馨香溢于生活的各个角落。

在诵读《诫子书》中“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时候,教师可以倡导学生开展一次“俭以养德”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孩子们有的用相机拍下每天食堂的剩饭剩菜,有的贴出“每天节约一点点”的海报,以实践活动为抓手,学生们在“行”中领悟国学的精髓,感悟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在“思”中提升国学的认识,懂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谛。

“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小学生对国学的感知,与其放在枯燥的说教之上,不如放到形式丰富的活动之中,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许多微乎其微的小事中悟出国学经典中的大道理,从而夯实学习成果,让学生言意兼得。

总之,“淘尽黄沙始得金”,国学经典都是经历时间的磨砺留存下来的精华,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结晶。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充分地抓住这难得的教育资源,循规,激趣,授方,导行,让生命在书香中盎然,让经典在传承中不息。

【参考文献】

第7篇

摘要:

秉持共时描写与历时演化相结合的研究策略,文章先采用对比分析法确定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重难点,然后从语义、语用及语法功能“三个平面”对近义词展开共时辨析,并对多义词和成语进行追根溯源的历时分析。这样便可帮助学习者在充分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强化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共时与历时;对外汉语教学;教学策略

一、引言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作为现代语言学的重要奠基人,对二十世纪的现代语言研究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是现代语言学发展历程中的一座丰碑,为现代语言学理论系统的建构提供了最直接的支撑。在索绪尔的语言理论体系中,共时与历时的观点是语言研究的重要原则和方法。所谓“共时语言学”,是研究同一个集体意识感觉到的各项同时存在并构成系统的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和心理关系;所谓“历时语言学”,是研究各项不是同一个集体意识所感觉到的相连续要素间的关系,这些要素一个代替一个,彼此间不构成系统[1]136。按照索绪尔的观点,一种语言现象总是处在共时和历时的交叉网络中。因此,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去观照存在的语言现象,语言研究和语言应用才有价值和意义。将共时与历时分析的方法用于对外汉语教学,能更好地指导教师开展教学,帮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达成学习之目的。基于以上原因,本文拟从共时存在描写和历时演变分析两个维度,探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近义词、多义词和成语等词汇教学的策略。

二、共时分析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策略

共时性研究是研究语言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状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因此,对外汉语共时性教学策略就必须涉及到对比分析、语义、语用和功能等方面的探讨。

(一)对比分析把握词汇教学的重难点

对比分析,源于不同语言之间的接触,是将目标语同母语的语言系统进行共时性对比研究,寻找相互之间的异同点,揭示各自的本质特征。目标语与母语的相似部分少干扰,易掌握;目标语与母语的相异部分多干扰,难掌握。教师将学生的目标语与母语加以比较,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了解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预测可能出现的错误,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

1.对比分析的预测功能有利于对外汉语的教材编写和课堂设计

只有教师在深刻了解自己所教语言和学习者的母语之后,才能编出好的教材,才能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增强教学的预见性和针对性。同时,它也能“帮助学生减少学习中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有利于他们排除母语习惯的负迁移作用,发挥正迁移作用,从而达到正确运用外语的目的。[2]1”比如:汉语中有许多兼表“从事某职事”和“承任该职事的人”这两种意义的双音节词,例如:导演、指挥、看守、督查、编辑、翻译等。这些双音节动词能够较为自由地将动作转指为施动者,通常不需要在形式上作标记,这与较为能产的派生语言不同,如,英语中有大量的构词前、后缀,动词将动作转指为施动者时,通常要加“-er”或“-or”,因此汉语中许多兼表“从事某职事”和“承任该职事的人”的多义词对应英语中的两个词:翻译:interpret/interpreter;导演:direct/director;督察:inspect/inspector;看守:caretake/caretaker;指挥:conduct/conductor;编辑:edit/editor。许多学习者没能克服母语词汇知识的负迁移作用,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进行了错误的类推,按照母语派生词的结构特点仿造出了导演人、指挥人和编辑人,等等[3]。又比如:汉语中有些成语是和其他语言中的一些成语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的。如“熟能生巧”对应“practicemakesperfect”、“晴天霹雳”对应“aboltfromtheblue”、“趁热打铁”对应“strikewhiletheironishot”,像这些在英语中基本对应的成语,就可以通过英汉对比的方式来增强记忆。再如日语中有很多字形、语义和用法都与汉语基本相同的成语,如:一诺千金、一举两得、泰然自若、温故知新等,对于这类成语,教师应启发学生发挥其母语的正迁移作用。另外,还有一些同字形而不同语义的成语,如日语中用“落花流水”比喻男女之间的相爱相思;“一刀两断”表示迅速地采取果断措施,对于这类成语教师可以提供大量例句,让学生在语境中熟悉并理解成语,帮助他们排除母语的负迁移作用[4]。

2.对比分析的诊断功能有利于对外汉语的水平测试

语言测试通常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语言测试项目进行测试,一般集中在外语学习中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困难的项目。这种困难主要来自外语本身的特殊性或母语与外语的差异点,从而确定测试的重点和难点[5]。比如汉语水平考试(简称HSK)为测试母语非汉语者(包括外国人、华侨和中国少数民族考生)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一项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化考试,部分试题的设置就是依托对比分析的理论。对比分析不仅能完善语言学理论体系及外语教学理论研究,还能更好地为外语词汇教学实践服务。作为一种基本的语言教学理论模式,它的预测功能和诊断功能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从三个平面辨析近义词

所谓“三个平面理论”,是指在汉语语法研究中要区分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而在具体分析句子时又要将三者结合起来的思想。1981年,胡裕树先生在他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本)中率先提出这一理论,指出“必须区别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语法的”。[6]337尔后,文炼、胡附《句子分析漫谈》对此作了进一步阐发,认为“虚词的作用也有语义的、句法的、语用的区别”,并指出“必须区分一般主语(陈述对象)与话题主语(脱离句法控制的话语焦点)”,“独立成分”与“提示成分”都属于语用成分[7]。正式提出“三个平面”这一名称,并从理论上首次进行全面阐述的当推胡裕树、范晓合写的《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8]。三个平面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汉语语法理论上的一个杰出贡献,它在1980年代汉语语法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后,这一理论视角也用于汉语研究和应用的其他方面。汉语中的近义词是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的瓶颈问题,也是HSK汉语测试的重点内容。下面我们选取汉语学习者在使用中容易出错的几组近义词,从语义、语用、功能三个平面进行共时辨析。

1.辨析语义细微差别

“科学地分别、准确地辨析近义词语义上的细微差别,引导外国留学生从本质上认清相关近义词语义各个方面的异同,是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正确使用近义词的必要前提。[9]”例如:

(1)“感受”和“感觉”:“感受”是内心的活动,“感觉”是除了内心的活动以外还有感觉器官的活动。如,我感觉(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感觉(感受×)有点儿冷。感觉(感受×)这个人怎么样?

(2)“检查”和“检察”:“检查”是为了发现问题而用心查看;“检察”是检举核查,考察(犯罪的事实)。如,应该定期检查(检察×)身体。加强对大案要案的检察(检查×)工作。

(3)“欣赏”和“观赏”:“观赏”是以愉快的心情看,用的是视觉;“欣赏”以愉快的心情看或听,用的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另外还有认为好,喜爱,表示肯定的意思。如,观赏(欣赏√)精彩的杂技表演。大家欣赏(观赏×)他的才华。他的休息方式是欣赏(观赏×)古典音乐。

2.深入语境,区分不同语用色彩

一些留学生因为不清楚词语的语用色彩(感彩、语体色彩)而出现近义词语用偏误,所以学会辨别语用色彩,对学生正确使用近义词会大有帮助。感彩主要分为褒义、中性、贬义。通常带有赞扬、喜爱、肯定等感彩的为褒义;带有憎恨、厌恶、否定等感彩的为贬义;不表褒贬的为中性。如“成果、后果、结果”这一组词,都有“结果、结局”的意思。不同的是,“结果”是指事情发展的最终状态,既可以指好的状态,也可以指坏的状态,为中性;“成果”是指取得的成就或成绩,带有褒义色彩;“后果”是指糟糕的结局、不好的结果,含有贬义色彩。还有,顽强—顽固;机智—狡猾;教诲—教唆;宠爱—溺爱;赞扬—吹捧;果断—武断;团结—勾结。语体色彩分为书面语和口语。例如,“恐惧”和“害怕”,“恐惧”常用于书面语,有一些相对固定的表达“万分恐惧”、“恐惧不安”等;“害怕”多用于口语,“害怕天黑”、“害怕考试”。再如,高兴—愉快、长处—优点、小气—吝啬、还是—依然。

3.区分词性和搭配对象,通过组合关系认知语法功能

词性不同,词语在句中位置不同,语境搭配也就不同,因此,帮助学生区别近义词的句法功能是词汇教学必须重视的一个方面。比如:

(1)“忽然”和“突然”:在动词前可以相互替换,“突然”是形容词,既能作定语,也能作补语;“忽然”是副词,就没有这种语法功能。如:突然(忽然√)下起雨来了。事情发生得太突然(忽然×)。

(2)“清楚”和“清晰”:“清楚”是动词也是形容词,且可以重叠;“清晰”只是形容词,不可重叠使用。如,耳机的声音很清楚(清晰√)。我清楚(清晰×)他的情况。风景看得清清楚楚(清清晰晰×)。

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注意区分词性,还应抓住词语的搭配对象来指导学生辨析近义词。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规律性的词语组合,指出近义词在搭配上的不同特点,进而帮助学生确定近义词的语义范围,使他们在使用过程中体会近义词之间的差异,不仅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能提高近义词使用的准确性。例如[10]:

(1)“期望”的对象在未来;“希望”没有这个限制,且可以作“有/没有”的宾语。

(2)“从未”否定说话以前的动作和情况,常与“过”搭配使用;“从不”表示对意愿的否定,可以否定说话前和说话时的动作、情况。

(3)“消除”的对象为抽象的事物,“清除”的对象多为具体事物。

三、历时分析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策略

历时性研究是关注同一语言要素或关系,在不同时间层面上的状态以及状态的演化。虽然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内容主要是现代汉语的词汇知识,但是由于现代汉语共时层面的某些词汇特征源自有规律的历时演化,词语现代的含义与古代的含义之间都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所以不论是词汇研究还是词汇教学,都应力求沟通古今,了解词义的演化过程。将词语的历时演化与共时特征联系起来,能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词语。提高词汇习得质量,减少反复机械记忆的负担,许多因字面意思而引起的困惑也可以得到解决,真正提升语言学习者的词汇能力。

(一)源流关系梳理强化对多义词语义理解

在汉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对词语现代使用情况作细致描写外,还要对词义的来源及其发展变化进行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旧词语的消亡,新词语的产生,词汇演化是历史必然。同时,作为新词语产生的一种方式——旧词赋予新义,也是汉语词汇历史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一些词语常常由单义发展为多义,让词义内涵更加丰富,使语言可以更经济高效地运转。因此,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我们应以一种发展的眼光,从历时的角度去探索词的意义,进行词源教学,寻觅具体词的来龙去脉。分析不同义项间的源流关系,才能拓宽词汇教学的思路,增加学生的词汇知识,加深他们对词义的理解。需要指出的是,在课堂上讲解词语的产生和词义的具体演变过程是没有必要的,但是对外汉语教师可以利用词义演变的规律来引导学生进行义项归类,从而强化对汉语多义词的理解性记忆。在词典中,多义词的若干义项逐个排列,但实际各个义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它们有的是词语最初的本义,有的是最常用的中心义,还有的是通过派生出来的引申义、转义或比喻义等。因而,在本义与派生义之间,或多或少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构成了词义的历时演化。以“老”为例,《说文•老部》:“老,考也。七十曰老。”我们可以认为,“老”字的本义为“年龄大”。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老”共有17条义项[11]:①<形>年岁大(跟“少、幼”相对):~人|~大爷|他六十多岁了,可是一点儿也不显老;②老年人(多用作尊称):徐~|敬~院|扶~携幼;③<动>婉辞,指人死(多指老人,必带“了”):隔壁前天~了人了;④对某些方面富有经验;老练:~手|~于世故;⑤<形>很久以前就存在的(跟“新”相对,下⑥同):~厂|~朋友|~根据地|这种纸烟牌子很~了;⑥<形>陈旧:~脑筋|~机器|这所房子太~了;⑦<形>原来的:~脾气|~地方;⑧<形>(蔬菜)长得过了适口的时期(跟“嫩”相对,下⑨同):油菜太~了;⑨<形>(食物)火候大:鸡蛋煮~了|青菜不要炒得太~;⑩(某些高分子化合物)变质:~化|防~剂;⑪<形>(某些颜色)深:~绿|~红;⑫<副>很久:老张近来很忙吧,~没见他了;⑬<副>经常:人家~提前完成任务,咱们呢;⑭<副>很;极:~早|~远|太阳已经~高了;⑮<形>排行在末了的:~儿子|~闺女|~妹子;⑯前缀,用于人称、排行次序、某些动植物名:~王|~三|~虎|~玉米;⑰(Lǎo)<名>姓。研究表明:辞书义项的排列基本上可以反映出词义演进的历史。下面我们就从“老”的本义出发,分析《现代汉语词典》中所列的这些义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词源与义项归类相结合的方法,对以上17个义项进行归类分析。通过义项归类,学生会发现通过①能推出②,进而再推出③。这些义项的共同语义特征是“年龄大”,引申含义是“经历时间久的”。再以这一特征为联系点,可以推出⑤⑥⑦⑫,又因“经历时间久”,而导致“程度、状态发生变化”,从这一联系点上,又推出⑧⑨⑩三个义项。接着指出,“老”字作为形容词,经常与名词搭配,构成名词词组,天长日久,在词组凝固成词的过程中,前面的修饰部分“老”发生虚化,由一个词变成了一个语素,[12]词缀“老”(义项⑯)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然后,教师再补充对学生而言的新信息,如④⑪⑬⑭⑮,让学生自行归纳整理。[13]语言是一个开放、不断变化的系统。社会的发展、新事物的产生,人的思维不断精密化等,都会在汉语的词汇中留下痕迹。尤其面对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外汉语教师的课堂词汇教学不可能涵盖所有,包括一个词的所有意义。因而,指导学生运用词源与义项归类相结合的方法来自主学习多义词,能够做到触类旁通——充分利用词语本义,构建一个动态发展的词义脉络,结合词源学习与义项归类,准确掌握和灵活运用更多的多义词。

(二)追根溯源识记成语

汉语成语是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的,每一个成语都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因而,对成语进行追根溯源,不但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成语的意义,也能让他们在成语教学中学习中国文化[13]-[14]。在成语教学中,把成语的“源”介绍清楚了,其引申义、比喻义也就一目了然了。比如:守株待兔、瞎子摸象、拔苗助长、掩耳盗铃、塞翁失马、愚公移山、黔驴技穷、精卫填海、狐假虎威等。这些成语都具有极强的故事性,采取播放短片或讲故事的方式来阐释成语的深层含义,可以帮助学生增进理解,加强记忆。例如“守株待兔”[16]218,我们常用这个成语来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心存侥幸,希望得到意外收获的现象。通过探索和分析成语的来源,既可帮助学生掌握“守株待兔”的含义,也能助其明白“只有踏踏实实地付出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从而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此外,许多成语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呈现出了明显的模式化形式结构,“依据一定的格式,通过改换某些构词语素,便可引入一系列同格式的成语。教学时可依据这些具有派生能力的格式,举一反三,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新成语。”[17]如在讲授“弦外之音”这一成语时,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之”,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助词“的”。相同结构的成语还有“莫逆之交”、“前车之鉴”、“惊弓之鸟”、“等闲之辈”、“用武之地”等,根据这一模式化形式结构,学生便可推导这些成语也都是定中式名词性成语,这既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使其准确应用相同结构的成语,又加深了他们对词义的理解,强化了记忆。

四、结语

在索绪尔理论体系中的共时和历时观点的指导下,通过对词语共时的描述和历时的追溯,加深了我们对词语特征和规律的认识,也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当然,在理解“共时”与“历时这两个语言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时,也不能机械地将二者对立起来。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要注意结合词语的共时特点和历时演变,在教学活动中,要认同二者之间的辨证统一,并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通过对比分析掌握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语义、语用和语法功能这三个平面入手展开近义词的共时辨析,有选择性地对多义词和成语进行追根溯源,帮助学生强化词汇的理解性记忆,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2]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张博.汉语词义衍化规律的微观研究及其在二语教学中的应用[J].世界汉语教学,2009(3):355-368.

[4]王美玲.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5]张利.浅析对比分析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27):76-77.

[6]胡裕树.现代汉语(增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7]文炼,胡附.句子分析漫谈[J].中国语文,1982(3):161-167.

[8]胡裕树,范晓.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5(2):7-16.

[9]刘雅文.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辨析的若干对策[J].新西部,2012(12):159-166.

[10]杨寄洲,贾永芬.1700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2]郭作飞.汉语词缀形成的历史考察——以“老”、“阿”、“子”、“儿”为例[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4(6):50-56.

[13]程天添.原型理论视野下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以“老”为例[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9):143-144.

[14]祝东.论诗词读诵吟唱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3(4):149-152.

[15]杨光.论土家族民间文化对外汉语教学的内涵与途径[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6):105-107.

[16]季静,王增坤.中国成语故事[M].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